慕谷慕魚
」 花蓮 土石流 慕谷慕魚 銅門村餘震不斷!強震過後仍釀災情 居民哽咽:很艱苦
花蓮縣23日凌晨2時26分發生芮氏規模6強震,造成花蓮市富凱大飯店彷彿軟腳般往前傾約15度,所幸飯店已沒有人,未有人員死傷。(圖/中國時報羅亦晽攝)0403花蓮大地震後餘震不斷,昨凌晨更出現芮氏規模達6強震,劇烈搖晃也造成花蓮市統帥大樓、富凱大飯店倒塌,由於2棟建物相距僅500米,塌陷巨大聲響嚇壞附近居民,紛紛奪門而出避難,見大量粉塵瀰漫街頭,直呼根本是世界末日,所幸未有人員傷亡。但因餘震不斷,縣府也宣布23日停班停課。花蓮昨凌晨2時26分發生芮氏規模6強震,富凱大飯店像是軟腳般往前傾斜,所幸飯店因內部整修暫時歇業;統帥大樓主體結構經3日強震已嚴重受損,被列為紅單危樓,昨地震無法承受劇烈搖晃而倒塌,3樓塌陷下來變成1樓,由於住戶先前已撤出安置,未釀傷亡。富凱大飯店對面老店「鋼管紅茶」,3日被貼紅單,業者自行補強轉黃單,87歲林姓老闆夫婦不捨搬離仍住在樓上,昨震後1樓鐵門嚴重扭曲、鋼筋外露,孫子見阿嬤行動不便無法逃出,焦急請求警消協助,經用機具破門後成功救出阿嬤,林翁哽咽直言內心「很艱苦」。密集餘震除造成市區2棟大樓和吉安鄉廢棄洗衣工廠倒塌,鹽寮村1間民宿建物結構因3日強震受損嚴重已貼紅單,這次地震把1樓梁柱震斷,造成2層樓建築倒塌;另外,秀林鄉前往慕谷慕魚風景區必經的「銅門大橋」,震後也出現位移。值此天災急難之際,國民黨立法院黨團總召傅崐萁原訂25日率黨藉立委訪中是否如期外界關注。傅昨晚回到花蓮強調,為兩岸恢復交流出訪北京,是責無旁貸的公務行程,「就是要完成」。尤其地震後,更要為農漁產品外銷及振興花蓮災後重建經濟發展而努力。他指出,花蓮不只需要災後重建,百工百業尤需振興救援,特別是10月前的花蓮觀光訂房幾已全數被取消,再沒有振興對策,岌岌可危。不過未說明是否如期、或延後出訪。此外,傅也盼「0403震災重建條例」由原編列150億經費預算,再擴增,目標爭取調整為300億元,希望早日完成重建還給鄉親安全家園。
土石流名稱從銅門村開始 全台災害遷村首例
1990年6月23日,歐菲莉颱風登陸台灣,暴雨導致土石流,造成花蓮縣秀林鄉銅門村32棟房屋全毀、11棟半毀,更不幸有36位居民遭活埋,當時政府邀請日本專家來台探究災害發生原因,研議未來防範作為,引進了日文「土石流」專有名詞,成為台灣日後對類似災害的正式名稱;政府災後將居住在危險區域的53戶村民遷至博愛新村,也是台灣第一件災後遷村的案例;而銅門村民在災後在十多年前發起了「慕谷慕魚休閒娛樂區」,也創下台灣野外生態休閒區的先例。
銅門村再生2/遊客蹂躪又遭風雨肆虐 生態廊道開放無期
花蓮縣秀林鄉銅門村33年前在歐菲莉颱風時遭遇土石流災害,該村第12及13鄰的房舍被掩沒,相關單位在該起不幸事故後設立了土石流警示機制,在可能遭受土石流為害的區域內設立了「保全戶」,一旦降雨量達到警戒值,就必須撤離到避難所。銅門村除了有知名的「慕谷慕魚生態廊道」外,還有原住民打造的「銅門刀」這項特產。前慕魚護溪隊分隊長鍾明智是一位銅門刀製作達人,他的製作工坊就位在「保全戶」的警戒區內,平時只能用來工作,禁止在裡面居住。他的父祖輩原本住在立霧溪上游,他自己則出生在附近山裡的部落,後來銅門村開闢了道路,他與家人就搬下來到靠近溪谷的地方,靠打鐵為生。銅門刀達人鍾明智的「鄉野鐵店」位在土石流警戒區內,僅能做為工作室,不能在內居住。(圖/劉耿豪攝)銅門刀傳承最早可追溯到荷蘭人來台的時代,以前台灣沒有鐵器,是由荷蘭人首次帶來鐵刀,到了鄭成功時代再引進了中國大陸的鐵器,但純度仍不高;到了日治時代,太魯閣族從日本人那邊學會製作武士刀的方法,煉出百分之百的鋼,而且過程中用水淬火,不同於一般製作使用油,更能控制不同部分的成分,成為一絕。「我們原住民的刀,從刀背到刀刃的硬度與韌性不同,既鋒利又不易斷裂。」鍾明智說,如果整把刀都是百分百堅硬的鋼,很容易就斷,他一面說,一面拿刀用力砍金屬門檻,證明自己所言不虛。「慕谷慕魚的美景被外界得知後,大批遊客湧入,不僅留下許多垃圾,還有人在溪邊烤肉,搞得環境髒亂、蒼蠅到處飛。」鍾明智說,因此村民決定限制遊客人數,一天只能讓600人進入,後來因為通往生態廊道的隧道坍塌,村民索性停止開放遊客進入,至於何時開放、如何管理,居民之間仍有不同意見,現在仍在討論中。 已退休的前銅門國小總務主任許勝雄說,滅村慘案發生當年居民的危機意識不夠,有很多人在附近挖庭院石出售,可能是導致土石流的主要原因之一;他說,遭到土石流埯沒的住宅區,中間是一條「無名溪」,平時乾涸,下雨的時候才會形成小溪,但居民為了方便活動,在無名溪上堆土石做為步道,阻礙了溪水流動,1990年歐菲莉颱風來襲時,這條無名溪形成了6個水潭,最後水潭接連潰堤,挾帶的土石把下方的房舍掩沒。「現在哪裡發生了土石流,就會想到我們這裡。」許勝雄說,災害發生已經是30多年的事,但至今仍不容易忘記當年的慘況;但另一方面,慕谷慕魚也是早在十幾年前就最先發展的生態休閒區,那時都還沒有阿里山的「達娜伊谷」,屏東、台東及新竹的原住民休閒園區也尚未開始,其他地方的社區協會還到銅門村的慕谷慕魚來取經。他感嘆,現在因為部分的居民對如何開放觀光仍有不同意見,慕谷慕魚封閉已6年,希望近期的部落會議能達成共識,再為地方帶來新的活力。慕谷慕魚生態廊道在東段一號隧道於2016年10月發生坍方後關閉,雖然隧道已在今年7月修復,但仍待居民召開部落會議,討論開放外地民眾前往觀光事宜。(圖/報系資料照)
銅門村再生1/土石流滅村遷居首例 慕谷慕魚護溪成保育典範
33年前,歐菲莉颱風襲台,暴雨釀成土石流,花蓮縣秀林鄉銅門村40多棟房屋一夕毀傾,更有35名村民(29死、6失蹤)遭到土石流活埋,當年政府邀請日本專家來台勘災,探究災害原因與防治;走過全台首處土石流災損,遷村的銅村民發起護溪護魚行動,家喻戶曉的「慕谷慕魚」寫下台灣野外生態休閒區的先例。1990年6月23日,歐菲莉颱風登陸台灣,造成花蓮縣秀林鄉銅門村32棟房屋全毀、11棟半毀,更不幸有36位居民遭活埋,當時來台的日本專家引進了日文「土石流」專有名詞,成為台灣日後對類似災害的正式名稱;政府災後將居住在危險區域的53戶村民遷至現今的博愛新村,也是台灣第一件災後遷村的案例。成大榮譽教授謝正倫回憶,銅門村土石流掩埋事件發生後,他跟著日本專家學者團抵達現場,只見村落已全被埋在土裡,僅看到一片屋頂露出。(圖/CTWANT合成)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名譽教授謝正倫回憶,當年他剛從日本京都大學取得博士學位返台,災後立刻與農委會從日本請來的專家學者前往銅門村勘察。「除了土石堆上露出一座屋頂外,其他的就是荒涼一片。」他抵達現場只看到被埋到僅剩的屋頂,經當地人士說明,才知道當地原本有許多一、二層樓的房舍,風災中所有房舍都埋在土石下,若不是居民指引,根本不知道這裡本來是個聚落。謝正倫是國內土石流理論、土石流災害防救實務的專家,成功大學防災研究中心就是由他一手創設。他說,當年他與京都大學的教授等一行專家勘查災害現場,研判當地的土石流形成原因是上游的土石和碎岩,經年累月被沖刷堆積在河床上,當有颱風或是豪雨帶來大量的水,就以「零存整付」方式掩沒整個村落。 謝正倫指出,防災的作為可分為兩個面向,一個是以工程手段,建設防砂霸防堵;另一個面向則是建立預警系統,從雨量偵測著手,根據過去的統計,計算上次發生土石流的雨量紀錄,再長期追蹤調查石塊、土石材料的堆積狀況,綜合計算後設定危險雨量的門檻,一旦雨量達到警戒值,就發布警報,讓居民能事先避難。銅門村前村長許賢美說,銅門村是台灣第一個被「土石流」滅村的村落,當年約有6分之1的面積在風災裡遭掩埋,災後專家學者調查附近的區域,發現這裡的水源非常乾淨,也有很多吸引觀光的景點,經過居民討論發展生態休閒區,也以原住民的姓氏定名「慕谷慕魚」,讓人聯想到美麗的溪谷與豐富的魚蝦生態,還發起了護溪隊,保護當地的環境生態。 花蓮慕谷慕魚生態廊道景色優美、溪水清澈,成為民眾最佳避暑勝地。(圖/報系資料照)許賢美解釋「慕谷慕魚」的由來指出,以前太魯閣族是採頭目制,每個部落常會以頭目家族的姓氏為地名,銅門村居民其實是集合了8個不同的家族,這些不同家族的成員原本居住在更深的山區,在日治時代曾一度反抗日本統治,但後來考量自己的武裝不足,為了避免被滅族,就在當時擔任總頭目的慕谷慕魚家族帶領下,搬到較靠近平地的銅門村。許賢美說,位在木瓜溪支流清水溪溪谷的「慕谷慕魚生態廊道」之前曾開放外來觀光客進入,但遊客帶來污染,更因為村落是狹窄單線道,更造成交通問題。日前村民除了部落會議,還組成了7個不同的協會,共同討論慕谷慕魚未來的發展方向。
花蓮豪雨特報 翡翠谷、慕谷慕魚土石流阻路
中央氣象局針對花蓮山區發布豪雨特報,今天(31日)花蓮市區及山區有局部豪雨,大雨已經嘩啦啦下整個上午,秀林鄉銅門村翡翠谷、慕谷慕魚景區發生土石流,有大量泥沙流進道路。警方已封閉銅門大橋及翡翠谷周邊出口,確保民眾行車安全。村民則改由銅門村7鄰方向通行。花蓮縣政府也透過臉書、LINE群組發出快訊,指鋒面接近及西南風影響,易有短延時強降雨,花蓮全縣有局部大雨或豪雨,臺南以北、宜蘭地區及高雄、屏東、臺東山區有局部大雨發生的機率,籲請民眾注意雷擊、強陣風及溪水暴漲;山區慎防坍方、落石,低窪地區慎防積、淹水。花蓮翡翠谷前防汛道路落石坍坊,現場已有人員搶修。(圖/翻攝畫面)不過,山區雨勢仍大,吉安警分局通報,銅門村今天11時許,因豪大雨造成翡翠谷前防汛道路落石坍坊土石流,銅門派出所已緊急將聯外道路暫時封閉,包括慕谷慕魚遊客中心前及銅門大橋,以確保民眾行車安全。並請居民改由銅門村7鄰方向往南繞路通行。
羅志祥復出被抵制 五堅情花蓮合體請粉絲「別激動」
五堅情成員黃偉晉、婁峻碩今(10日)出席花蓮太平洋觀光節跨年演唱會活動記者會,預告五堅情將在花蓮開唱;而羅志祥也將在同一場活動復出,明年1月也會去小巨蛋,參加「凹嗚狼人殺總冠軍台北小巨蛋演唱會」,對於疑似有五堅情的粉絲不滿,揚言要抵制活動,黃偉晉受訪表示,當天主要還是狼人殺的比賽,小豬只會在表演出現,請大家不用太激動。婁峻碩、黃偉晉合體嗨唱〈Every day〉,對粉絲喊話:「這是我們五堅情第一次一起到花蓮演出,知道花蓮人都很熱情,會全力以赴,一定會演唱新歌、希望大家嗨起來。」婁峻碩身為在地人,興奮說:「因為演出可以回到家鄉,花蓮就是我家,有滿滿的學生回憶,因為疫情真的好久沒回來了,可以唱歌又可以回家,真的是一舉多得,是非常適合旅行跟放鬆的地方!」新年希望,兩人異口同聲說:「希望高雄巨蛋演唱會順利、新專輯大賣!」左起曹雅雯、陳勢安、戴愛玲、婁峻碩、黃偉晉,共同出席花蓮太平洋觀光節跨年演唱會活動記者會。 戴愛玲、曹雅雯、陳勢安也都將同場演出,戴愛玲開心說:「年末能跟花蓮的朋友共度非常榮幸!希望我的歌聲能帶給大家力量與療癒,跟著大家一起迎接美好的新年!」到過當地慕谷慕魚、七星潭旅遊,大讚當地風景都非常美,每回都必吃美食廟口紅茶、扁食,還得去好友張震嶽的店捧場。
慕谷慕魚開放了?花蓮人PO出垃圾照 當地居民開會:考慮關閉翡翠谷
隨著疫情趨緩,交通部觀光局推出安心旅遊補助,有不少人開始計畫出遊。一名花蓮網友PO文指出,夏天到了身邊很多人問,慕谷慕魚現在開放了嗎?他誠摯告訴大家並沒有開放。原PO表示裡面的水域很危險,不要擅自下水遊玩,還有許多人到翡翠谷玩卻沒隨手把垃圾帶走,村莊最近考慮關閉翡翠谷。有一名網友在《Dcard》發文表示今年「慕谷慕魚沒有開放」,因為裡面發生走山;他透露有些人可能之前被當地人帶過知道台電修護道路,就擅自帶人進去慕谷慕魚,「誠摯呼籲那些人別擅自自己帶朋友來,請你認識的當地人帶,因為你不懂裡面的水域有多危險,去年有些遺憾就是這樣發生的。」另外原PO放上另一個觀光勝地「翡翠谷」的照片,只見照片中街道上堆了一袋袋的垃圾,他提到「拜託!人很多我知道,垃圾帶走好不好?」他告知大家最近村莊已經在開會,討論是否要將翡翠谷關閉,「請各位來玩的朋友好好珍惜我們的環境,謝謝!」看到照片網友紛紛表示,「不開放是好事,人:亂源」、「雖然很想去可是每次看到開放遊客後,被一堆沒有公德心的人亂丟垃圾、污染環境」、「上次去很遺憾慕谷慕魚沒有開放,不過也意外發現翡翠谷真的很美,如果都要關了我會很難過,可是也只能表示尊重,畢竟我們真的破壞生態太嚴重了」、「翡翠谷超美的,拜託不要被破壞」。
花蓮原藝百工 展現生命美學
花蓮原民工藝,透過堅毅、堅持與創新的耕 耘,展現質樸中的華美,經由《原藝百工—花蓮部落工藝家群像》專書, 更讓人看見作品背後,動人心弦的故事。在前臨大海、背倚高山的花蓮,原住民族彷 彿有著天生的藝術細胞,尋常的植物、漂流木、石頭………,透過編織、雕刻就能 變換出令人驚豔的美感。這些從日常生活必須的服飾、器物,之所以能夠彷彿「幻化」般,以不同的色彩、型態呈現,除卻那難以具體捉摸的「藝術細胞」,更來自汲取山海天地的養分,源於血液中流著的族群記憶、親情牽繫,經過他們的心、手、意念,精美呈現。傳承編織文化 跨越固有藩籬織布是昔日太魯閣族婦女必備的技藝,擁有純熟的技巧,才有文面的資格;負責打獵的男性則編藤製作背簍等器物,甚至也有以「弓」為織機,做出竹簍的背帶。女生織布、男生編藤的太魯閣族傳統,因著對技藝的嚮往、對親人的思念,在這一代已逐漸打破藩籬。擁有第一屆原住民工藝師殊榮的胡秀蘭,作品早在市場打開知名度,從小看著母親織布的胡俊傑,不畏非議成為太魯閣族第一位「織男」;從小跟在父親馬邵‧阿信身邊當助手,父親過世後,沒有兄弟的都姆恩不忍父親技藝消失,忍受許多不信任的眼神,毅然成為太魯閣族編藤的女性工藝師。抗拒織布的藍美月,因為外婆遺囑「我織的布一件都不可以留」震驚、醒悟,苦學4年取得師資班結業資格,更在2015年於美國美國舉辦的國際民俗藝術市集,從500位參選者脫穎而出,揚名國際。田清玉接受先生顏乾坤牧師的建議,1984年在馬遠部落學習布農族男子長衣花紋織法,保留了珍貴技藝,也成了日後思念先生的絲縷綿綿。發掘獨特技藝 結合時尚行銷從事「染織類」的工藝家們,承負傳統使命尋回恐將消失的族群技藝,也懂得如何與現代社會需求結合。小時候說阿美族語、台語的潘靜英,重回新社照顧長輩,才發覺噶瑪蘭族的「香蕉絲工藝」竟是那般獨特,她努力將這份工藝復興,也被登錄為縣級文化資產。太魯閣族的連美惠以海外旅行的見聞,反思我族傳統,用織紋為創作核心,充滿原民神祕氣息的時尚包款,打進國內精品市場。阿美族的徐香蘭,不忘對裁縫的熱情,搭配樹皮布、原民圖紋色彩,開發出多樣文創商品,保留文化精髓、貼近現代生活需求,挺進品牌市場。雕出生活記憶 刻劃動人篇章雕刻在原民藝術中經常可見,其中又有木雕、石雕、皮雕,甚至以不同媒材相結合的表現方式,或述說家族故事、或表現族群文化,在在動人。泥水匠出身,50歲拿起雕刻刀的胡銀祿,把活了112歲的父親對他述說的傳說,化為一尊尊木雕,無論眼光銳利的「獵王」、親情流露的「給我最後的抱抱」,或粗獷、或細膩,刻劃出阿美族的部落生活故事。曾經一把火燒盡所有作品的馬浪‧烏瓦日,大型木雕、獲得原民藝術節優選的「人間系列」,乃至漂流木結合樹藤的桌椅,細緻內蘊的木紋演繹出獨特質感;回歸部落的了嘎‧里外,張大嘴拉出一尾一尾魚的涼亭木柱雕刻,令人印象深刻,魚型雕刻訴說阿美族的宇宙觀,圓融內斂書寫對文化的仰望、環境的省思。從事石雕的鄭詠鐸,從早年的石雕藝品,尋求脫離匠氣後的曲線流暢,乃至進修嘗試複合媒材,其創作之路宛如花蓮石材業的縮影;放棄外派機會的電機工程師,古拉斯以「電」的專業結合手工木雕,造型獨特的漂流木燈具,為他塑立了風格。噶瑪蘭族潘秀嫈專注的皮雕創作則很溫馨,喜歡手作卻自認沒有美術天份,但兒子帶有動漫風的筆觸,給了她圖案創作的靈感來源,每一份皮雕都是母子深層的心靈交流。太魯閣族的陳麗香從陶藝轉而木雕,她自覺是生命的機緣,玩木頭連接金屬、鐵材彷彿也是很自然的連結,在「跨界」之間流露出溫潤個性。形塑作品靈魂 傳遞設計意念到過花蓮慕谷慕魚的人,多半會知道那兒是原民山刀的故鄉。15歲起跟著父親學打鐵,許有祥的「銅門刀」已然是太魯閣山刀的代稱,兒子許保祿說,他要拿尺量,父親用眼睛看就知道了,刀的弧度、刀柄的斜度,在在是功夫,希望自己也能掌握精髓,製作出有靈魂的刀,並以符合現代的角度,傳遞祖傳工藝之美。港口部落長大的拉拉‧龍女,擁有女裝乙級證照,回到部落重新參與家鄉生活,甚至學習男人才做的藤編,融入之後再把素材轉換成她熟悉的布料,創作出獨有的「布拿包」(Puna是阿美族語的肚臍),用實用時尚傳遞不忘文化母源的初衷。提到琉璃珠,一般總想到排灣族,但阿美族的柯玉霞認為文化的流動如同琉璃在溫度變化的形貌,她用專長的金工加上琉璃做創意設計,讓觀賞者、收藏者感受呈現花蓮生活意象的美感。巧用不同媒材 表達多元融合傳遞生活、文化的美與故事,並不受單一材料的限制,運用多媒材的結合,花蓮原民工藝家同樣有精采的演出。曾春子作品媒材與風格多變,幾何圖紋裡帶著阿美衣飾頭冠元素,絹印、線繡、壓克力顏料描繪具象,都能生動地述說阿美族的文化與生活。服裝科班出身的吳秀梅,奪下「民族風尚服裝賽」首獎後,開啟她原民服飾研究與創作之路。一直以為自己是阿美族,從尋找撒奇萊雅女性傳統族服中,重新認識自己的出身,也將她真實生活的多元族群環境,創作出宛如各族迷你版族服的「族服酒衣袋」,成為擁有專利的熱銷商品。回到新社部落的噶瑪蘭族人杜瓦克‧都耀,以竹為材料,至做成早期的漁具「魚筌」,與纖維藝術家陳淑燕,展開「文化洄游」的創作之路,又與樹皮布、藤心結合,成為造型美麗的燈具,也為傳統工藝注入當代語彙。《原藝百工—花蓮部落工藝家群像》專書,表彰了這些生活藝術家的技藝美學,傳遞其創作的生命歷程故事,讀者更可依據隨附的「拜訪工藝家」單元,逐一造訪他們的工作室,肯定會有更深入的認識與感動。如欲洽購《原藝百工—花蓮部落工藝家群像》專書。請致電038-227171分機284「花蓮縣政府原住民行政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