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科醫師
」 流感 腸病毒 黴漿菌 抗生素 發燒燒錢徒勞2/管控超級細菌事倍功半 政府橫向整合應提升指揮位階
號稱是國家級的抗生素抗藥性管理5年計畫明年即將上路,但除立委葉元之踢爆衛福部未強制要求醫療機構通報院內超級細菌感染病例,統計結果恐嚴重失真外,專家也提醒國內感染科人力不足、抗生素抗藥性根源複雜等棘手難題,必須由衛福部、農業部、環境部通力合作才能控制,建議該國家計畫的主管層級應提高到政院,各部會齊心協力才能事半功倍。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理事長王任賢醫師指出,感染科醫師主責病患生死的緊急狀況,例如高燒不退、術後感染陷入昏迷,不像慢性病可以長期找醫師拿藥看病,在「業績」掛帥在現實環境中,感染科醫師的健保點值難與其他科醫生相提並論,薪資也受到衝擊,感染科醫學生人數少,醫師人力自然吃緊。王任賢表示,台灣濫用抗生素問題嚴重原因複雜,包括病患迷信抗生素效果、醫生怕病患病情惡化超前給藥,以及環境性的抗藥性因素(例如動物飼料摻雜抗生素或醫院含排放抗生素廢水,進入人體食物鏈)等。但對照目前法定傳染病都要通報衛福部,感染超級細菌卻不用,對病患威脅就可能被低估,更可能對醫院制訂政策、分配預算有不利影響,衛福部應要求醫院,將超級細菌視同法定傳染病強制通報,不僅能提醒醫院重視防範控制,亦可提升感染科醫師在醫療機構中必要性。感染科醫生特別提醒民眾,有病要看醫生,不要自行到藥局買抗生素,以免體內累積過多抗生素,產生抗藥性,危害健康。(圖/趙世勳攝)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秘書長王政太醫師則表示,該學會已向健保署爭取試辦感染科醫師「審核」醫院內部抗生素使用狀況時,也能比照醫師開藥獲得健保點數給付,但更期待未來「試辦」可以長期實施,讓感染科醫師付出與回報成正比,鼓勵更多醫學生投入感染科領域。王政太指出,免疫不全性病患,包括癌症病人因接受治療而免疫不全,及侵入性治療(例如開心手術)術後病患,都是感染超級細菌的可能高風險族群,感染科醫生責任就是全力降低術後感染機率。高風險(染病)族群除應按醫囑做好健康管理(飲食睡眠等)、接種疫苗強化免疫力,也要避免自己與親人濫用抗生素。至於民眾抱怨親人住院感染後,抗藥性檢驗太慢錯失換後線抗生素時機,王政太也說,最新尖端快速檢驗感染設備(例如使用聚合酶連鎖反應PCR偵測),就算醫院願意添購採用,檢驗費也不斐,常需患者自費(千元到五萬元不等),即使家屬接受,要全面落實到地方型醫院或診所也仍有困難,現階段降低醫療機構內部感染比例,仍是防治超級細菌的關鍵。「抗生素抗藥性根源複雜,之前食藥署原本計畫針對優酪乳、乳酸菌飲料調查菌種抗藥性,也與此有關。」基層藥師協會理事長沈采穎說,雖然後來衛福部對該研究態度保留,但其實隨著醫藥、食品科技進步,連胃酸抑制藥都有研究顯示可能會增加病人發生院內感染肺炎的風險,優酪乳菌種既可能與抗藥性有關,自然也應研究釐清。她表示,要預防抗藥性出現,除了病患要有不直接買藥、或逕行要求醫師開藥的衛教警覺,避免在不知情的狀況下,累積抗藥性風險外,由於目前抗生素使用紀錄,並未強制登載健保卡的就醫紀錄中,若民眾仍自行買抗生素使用,一旦緊急就醫,醫生未必能精確掌握抗生素使用史,就可能錯失及時投入後線抗生素控制病情,衛福部除應強制要求醫院通報院內感染超級細菌病例,也應要求診所、藥局若開抗生素藥品,應登載在病人健保卡上,才能完整紀錄病患使用抗生素史,作為就醫參考。不少學術研究都指向業者在家禽飼料中未依規定添加抗生素,可能導致食用者體內抗生素超高,成為產生抗藥性的高風險群,對健康恐造成危害。圖為業者養殖家禽畫面,非新聞當事人。(圖/黃耀徵攝)「若真要控制抗藥性,應由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統籌衛福部、農業部、環境部等相關單位通力合作」沈采穎認為,嚴格管制食用家禽濫用抗生素(農業部主管)、嚴格控制醫療機構排放含過量抗生素廢水(環境部主管),都屬於抑制抗藥性工作的一環,若僅由衛福部逕行要求其他部會配合,欠缺橫向合作,將如同植物生病不找出病源,卻只是修剪染病樹葉,最終恐淪於紙上談兵。
抗藥性細菌威脅日益嚴峻 感染科醫師憂「恐面臨無治療武器可用」
抗生素是治療細菌感染的藥物,但不當使用將導致細菌產生抗藥性。國內醫學中心及區域醫院加護病房的抗藥性細菌比率,近10年不斷攀升,最高增加至3倍,且多重抗藥性問題也延燒至門診和兒童病人。感染科醫師憂心,若新藥研發趕不上抗藥性產生的速度,恐面臨無治療武器可用的危機。抗藥性細菌的威脅日益嚴峻,世衛組織(WHO)稱為「無聲的大流行」,並列入全球十大健康威脅。抗藥性細菌會導致病人住院天數增加、醫療費用上升,如果抗藥性危機未能有效遏制,推估至2050年,每年有3.3萬人因抗藥性感染死亡,占台灣每年總死亡人數的2成,財產損失估計3000億元。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科主任莊涵琄指出,過去10年來,國內醫學中心和區域醫院加護病房抗藥性細菌比率持續攀升。2023年第1季和2014年相比,具有碳青黴烯類抗生素抗藥性的克雷伯氏肺炎桿菌上升231%,腸桿菌上升198%,腸球菌上升了62%。過去認為抗藥性問題較常出現在年長者或重症加護病房,其實多重抗藥性問題已延燒至門診和小兒科。莊涵琄說,今年發現不少黴漿菌感染的成人或兒童,抗藥性約有6到7成,須使用到第二線藥物才行;門診也發現,針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的蜂窩性組織炎,一線藥物盤尼西林效果越來越差。新竹馬偕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林千裕指出,抗藥性是整個群體的問題,去醫院探望重病患者之後,就可能把抗藥性細菌帶回家。林千裕說明,當病人診斷為細菌感染,通常會一次做8、9種藥物敏感性測試,判讀哪種抗生素對病人最有效,但臨床上偶爾會遇到病人測了全部抗生素,卻找不到哪種可有效對治,等於束手無策,須嘗試是否有第10種抗生素可用,或是加大劑量、合併使用等做法,希望克服抗藥性問題。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張峰義指出,抗生素研發困難,成本和收穫不成比例,需要珍惜使用,他提醒民眾實踐「四不一要」原則,即不主動要求抗生素、不自行購買抗生素、不吃他人的抗生素、不隨便停藥,以及要遵守醫囑使用抗生素。
日本擬採「出境退稅制」打擊轉賣亂象!林氏璧崩潰:要提早4小時到機場
日幣匯率自去年起不斷創新低,促使不少民眾掀起遊日熱情,不過也因此出現多起「免稅品轉賣」的非法牟利亂象,為了防堵遊客鑽漏洞,日本政府研擬將現行的免稅制度,改為「先付消費稅」再退稅。對此,熱衷日本旅遊的前台大感染科醫師林氏璧透露,退稅新制原先只是傳聞,但有越來越多消息證實可能上路,讓他忍不住直呼超麻煩,不解問「為何不能針對高額消費者執行就好?」據日本政府統計調查,2022年間共有372名外籍遊客在日本購買上億日幣的免稅品,總金額竟飆破1700億日幣,換算下來每人平均消費了4.5億日幣(約新台幣9500萬元),由於金額太過龐大,引起政府高度注意,懷疑有觀光客「濫用免稅制度」,經海關與航空公司聯合查緝,發現有56人並未將免稅品帶出境,而是直接在日本當地「轉賣」賺價差。逃漏稅事件層出不窮,日本政府研議修改現行的免稅制度,未來不排除觀光客「無法現場退稅」而是需先繳納10%消費稅,待出境確認商品無誤後再退稅,針對國外旅客採「先課稅、後退稅」的觀光新制,預計將於2025年上路。對此,林氏璧在臉書粉專發文表示,這項消息已經傳開有一段時間了,原本他以為日本不可能真正執行,不過如今看來很有可能拍板上路,「近來在機場出境就常常會排爆了(特別是關西機場),這是要旅客提早4小時到機場的意思嗎?但從後續新聞看起來,越來越接近現實,只是還不確定實行的細則和時間。」林氏璧直言,他不解為何新制不能僅針對「高額消費者」實施就好,認為日本政府為了打擊這些少數不守法的遊客而更改制度,是在搬石頭砸腳,「一定要因為這些少數人就把制度改成這麼麻煩嗎?」喊話民眾把握時機玩一波,「趁現在日幣還是相對低點退稅又方便,大家多多珍惜呀!」另外,日本觀光廳日前也發布消息,指出正在考慮取消化妝品、酒類、食品和藥品等消耗品的50萬日圓(約新台幣11.1萬元)免稅上限,且若未來「先付稅」新措施上路後,免稅品出境前禁止拆封的規定也有望鬆綁、取消,意味著「免稅品特殊包裝」可能不久將邁入歷史。
今年腸病毒「病例異常」 台大醫示警開學慎防6大傳染疾病
今(30日)是全國中小學開學日,感染科專家、台大醫師黃立民也提醒,開學後預期有6種疾病將會增多,其中腸病毒尤為棘手,因為今年的疫情趨勢「非常異常」。此外,黃立民示警,還有呼吸道傳染疾病要注意,像是新冠、流感、呼吸道融合病毒(RSV)、黴漿菌,且接近中秋節,也要注意腸胃炎威脅。根據《ETtoday新聞雲》的報導,台大兒童感染科醫師黃立民表示,近期兒科因腸病毒就診的病例增加,「情況相當異常」,因為過往腸病毒會在暑假期間脫離流行,直到開學以後才又有一小波疫情,沒想到今年卻反常。黃立民指出,隨著開學病例數可能會進一步增加,且目前已經出現重症病例,尚不確定是病毒變異變強,還是民眾抵抗力下降所致。黃立民也提醒,腸病毒容易變異,若病毒不斷重組,可能會變得更強,而經歷新冠疫情後,民眾的免疫反應也有可能減弱。黃立民強調,預防腸病毒的最有效方法是徹底做好手部衛生。黃立民說明,學校和家長應加強教育學童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並落實勤洗手,生病時應在家休息。學校方面則應加強環境消毒,並考慮在教室內放置紫外線消毒設備,以降低傳染風險。此外,黃立民示警,還有呼吸道傳染疾病要注意,像是新冠、流感、呼吸道融合病毒(RSV)、黴漿菌,且接近中秋節,要注意腸胃炎威脅。疾管署指出,國內腸病毒疫情仍處於流行期,隨著暑假進入尾聲,本週校園開學,尤須注意學童間的密切互動將增加腸病毒傳播風險,也可能增加家庭及社區群聚感染的機會。疾管署表示,近期全國腹瀉門急診就診人次呈上升趨勢,歷年資料顯示,腹瀉群聚場所以學校、餐飲旅宿業為主。開學後也請民眾留意飲食及手部衛生,如出現疑似症狀,除了儘速就醫外也應落實生病在家休息,以避免病毒傳播提升疫情風險。根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第34週(8月18日至24日)腹瀉門急診就診累計12萬5895人次,較前一週上升3.27%,近4週呈上升趨勢,高於2019至2022年同期,惟低於去年同期;另全國近4週(第31至34週)共接獲79起腹瀉群聚通報案件,亦高於2019至2023年同期通報數,發生場所以餐飲旅宿業最多,其中病原體檢驗陽性案件計37起,以檢出諾羅病毒(56.8%)為多,其次為腸炎弧菌(32.4%)。疾管署說明,近期腹瀉群聚案件檢出病原以諾羅病毒為多。諾羅病毒潛伏期約24-48小時,食用受諾羅病毒汙染的食物或飲水、與病人密切接觸,例如與病人分享食物、水、器皿;接觸到病人的嘔吐物、排泄物或吸入病人嘔吐物及排泄物所產生的飛沫;或病人曾接觸的物體表面而感染,常造成校園大規模群聚事件。疾管署呼籲,如廁後、進食或準備食物前皆應以肥皂或洗手乳正確洗手,烹製食物調理過程應符合衛生條件、避免生熟食交叉污染,食物澈底煮熟再食用,以預防病毒性腸胃炎傳播。疾管署強調,諾羅病毒傳染力強,主要症狀為噁心、嘔吐、腹瀉、腹絞痛、發燒等,小於5歲的幼兒、老人及免疫力較差者症狀會較嚴重。感染諾羅病毒期間應充分休息並補充水分與營養,必要時補充電解質,並注意正確洗手,降低病原傳播的風險。
類鼻疽創19年最高紀錄 台大醫揭「今年特別嚴重」原因
國內類鼻疽大流行,今年已累積37例,創下2005年海棠颱風後,19年來最高紀錄。對此,台大醫師黃立民分析原因,並透露因為有地域性,不會全國性擴散,但病患要正確且快速使用抗生素。疾管署昨(13日)公布最新統計,風災後國內累積30例本土類鼻疽,分布在台中、嘉義、台南、高雄4縣市,其中3人死亡,4人住在加護病房搶救。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研判,疫情最高點已過,但後續要觀察個案增加趨勢,不排除超過2005年海棠及泰利颱風後累積42例病例的紀錄。對此,台大兒童感染科醫師黃立民接受《ETtoday新聞雲》訪問指出,類鼻疽是隨氣候、區域性的發生,通常水災、颱風之後比較容易出現,因為泥土裡比較深的細菌被攪動,有機會暴露到表面來,人類就可能接觸或吸入而致病。為何今年特別嚴重?黃立民說明,類鼻疽像是敗血症一樣,如果在中小型醫院可能培養不出類鼻疽,就會讓一些類鼻疽個案被忽略,但颱風過後,大家比較警覺,所以會發現比較多個案。目前沒有很好的答案,但有一種可能是「免疫竊盜」,因為感染新冠後免疫力變差,不管得任何一種疾病,都會變得比較嚴重。不過黃立民也提到,他比較不擔心類鼻疽,因為有地域性,不會全國性的擴散,但病患一定要正確且快速地使用抗生素,才能有效治療。
未成年少女染性病數增!醫憂七夕後性病潮 警告「3異狀」看到快跑
有感染科醫師指出,近期臨床觀察年輕性病個案增加,而且暑假期間接連有好幾個15、16歲的女孩子,與交友軟體認識的網友發生性行為而染病,接下來又是七夕情人節,根據以往經驗恐怕又有一波染病潮。醫師提醒年輕人,要發生性行為前,最好多了解對方狀況。倘若進行性行為時,發現對方生殖器有分泌物、聞到異味或者出現潰瘍等情況,最好趕快跑。據《ETtoday新聞雲》報導,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直言,很多人會藉七夕情人節等節日的名義「放縱青春」,往往導致節日過後因為性病來就醫的人數增加。黃高彬指出,其實從暑假以來,他就接連碰到很多15、16歲的年輕女孩因為性病就醫,其中又以淋病、梅毒為多,這些少女大多懵懂無知,透過交友軟體與網友見面沒幾次就發生性行為。他提到其中一個病例,是雙方已經發生關係2、3次,對方才告訴她自己有淋病,嚇得少女趕緊就醫,事後檢查也確實「中鏢」。還有一名少女是被見面沒幾次的網友強迫發生性關係,來就醫時已經下體潰爛,檢查後確認感染梅毒。黃高彬指出,性傳染病其實相當難預防,即便使用保險套提供保護,如果年輕人動作相對粗暴,依然可能有感染風險。他建議年輕人交往,應該多花一點時間了解對象是否有不好習慣,性行為前如果發現對方有生殖器潰瘍、分泌物、異味等情況,最後快跑。即使當下拒絕可能會有困難,甚至有些品行不佳的對象可能會有暴力行為,但還是要冷靜想辦法安全脫身。另根據疾管署疫情監測數據,國內梅毒、淋病等性傳染疾病確有增加趨勢。統計2023年整體通報梅毒感染人數計9941人、淋病8257人,和2022年相比分別上升2%、3%;其中增幅最多是15歲至24歲的年輕族群以及女性,去年梅毒的新增個案分別比前年上升約20%,「不安全性行為」是主要感染原因。疾管署提醒,梅毒常見症狀包括無痛性潰瘍與硬性下疳、皮疹等,若未接受適當治療,晚期則會出現「梅毒腫」、「心臟血管性梅毒」或「神經性梅毒」;此外,孕婦感染梅毒未接受適當治療,梅毒可透過胎盤傳播給胎兒,導致胎兒死亡或感染先天性梅毒等不良結果。至於淋病,疾管署表示,常見症狀包括尿道化膿,排尿有刺痛或灼熱感,女性感染後大多症狀不明顯,因此常被忽略,若沒有及時接受治療,不論男性或女性,都可能造成不孕;也可能導致泌尿生殖系統外的感染,如:直腸、咽喉部的感染、淋菌性結膜炎等。疾管署也提醒,若有患者一旦確診,務必提醒配偶或性伴侶也接受篩檢及治療,避免互相交叉感染。
出國藥小心1/日本超夯止痛藥「竟含鎮靜劑」 專家嘆:曾看過媽媽給孩子吃!
疫情後的暑假,國人瘋出國,每3人就有1人去日本,尤其愛去日本藥妝店血拚,對此藥劑師感染師驚呼母湯,「日本藥並沒有比較厲害」。CTWANT記者調查,女性哈日族最愛搶購用來緩解經痛的「EVE止痛藥」,其實含有鎮靜劑,可能會增加出血風險。「我看過媽媽給女兒吃這款止痛藥,驚訝之餘也提醒對方。」藥師說,不懂日文的民眾根本不知其副作用。台灣人有多愛去日本?根據交通部觀光署最新統計,2024年1至4月出國人數達534萬人次,其中去日本的就多達193萬人次占36%,換算下來每3人就有1人是去日本。許多人去日本也必定到藥妝店血拚,無論是旅遊網站、網紅Youtuber推薦的必買名單,EVE止痛藥都一定榜上有名,許多哈日族都推崇它非常有效。「EVE止痛藥分成非常多系列,有些針對頭痛、有些針對生理痛等等。」藥師公會全聯會副發言人、台北予志藥局執業藥師王明媛說,這款止痛藥非常夯,尤其許多青少女都用來減緩生理痛,卻不知暗藏風險。王明媛說,EVE止痛藥所有系列都含有主成分布洛芬(ibuprofen)與Allylisopropylacetylurea(丙烯異丙乙酸尿)。「布洛芬是一種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是臨床上非常廣泛使用來解熱鎮痛的藥物,但Allylisopropylacetylurea則不同,它是一種鎮靜劑,可能會引發血小板低下造成自發性出血、或是導致昏沉疲憊。」前台大感染科醫師、旅日達人林氏璧表示,Allylisopropylacetylurea是一種1926年就研發的鎮靜劑,也有幫助止痛的效果,但因為曾出現血小板減少的副作用,所以全世界幾乎很少國家使用。林氏璧說,很多人認為EVE止痛藥很有效,他認為一部份是心理因素,一部分也與添加Allylisopropylacetylurea等成分有關。日本一直是台灣人最愛出遊的國家,根據觀光署統計,每3個出國者中,就有1人是去日本。(圖/CTWANT資料照)「但日本倒是一直用到現在,也似乎相安無事,或許其中有人種的因素,但也因為含有這樣的成分,EVE止痛藥在日本屬於第一類或是第二類藥品,需要諮詢藥師或者配合使用說明書才能購買與服用。」林氏璧說。但有多少台灣消費者會看日本藥品的說明書?王明媛說,她自己既是藥師、又懂日文,但都很難做到好好詳閱藥品仿單,更何況是一般的消費者?「EVE止痛藥的仿單上註明15歲以上才可服用,兒童、孕婦都不建議服用,但很多人根本不知道!」王明媛說,她曾親眼看過一位媽媽拿EVE止痛藥讓女兒服用,驚訝之餘也婉轉告知對方最好少吃。「鎮靜劑成分造成的血小板低下副作用,它不一定是立刻會發生,也有可能之後才造成影響,甚至可能導致藥物過敏。」王明媛的女兒也有經痛問題,雖然身為藥師,但王明媛建議先採取非藥物的止痛方式,例如熱敷、吃熱紅豆湯等,真的要吃止痛藥,她會給女兒只含布洛芬成分的止痛藥,「藥物成分單純一點,還是比較安全!」林氏璧也提醒,在國外自行購買的藥物出問題,是不能在國內申請藥害救濟的。身體若有任何長期疼痛,建議就醫找出病因,不要長期自己買藥吃,長期吃止痛藥可能會傷胃造成胃潰瘍,也可能造成腎功能受損。
拜登「二次確診新冠」住家隔離中 感染醫示警:長者要小心2症狀
美國總統拜登於17日確認二度確診新冠肺炎,目前症狀輕微。近期台灣疫情升溫,對此,感染科醫師黃高彬就指出,長者確診要特別注意對方的呼吸和活動力,年紀愈大,長新冠的機率也會愈高。拜登於當地時間17日,在拉斯維加斯首場造勢活動結束後的檢測出Covid-19陽性,白宮新聞秘書尚皮耶(Karine Jean-Pierre)根據白宮醫師的說明,拜登有上呼吸道症狀,包括流鼻涕和乾咳,還出現一般性的身體不適,「他在首場競選活動上狀態良好,但考量到他的症狀沒有好轉,我們對他進行了COVID-19的檢測,結果呈現陽性。」白宮醫師表示,拜登已服用了輝瑞新冠口服藥「Paxlovid」,並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的指導,在德拉瓦州(State of Delaware)里霍博斯比奇(Rehoboth Beach)的住家中進行自我隔離。根據《ETtoday新聞雲》的報導,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也表示,年長者若有潛在疾病,確診後應特別注意呼吸情況和活動力。他解釋,新冠感染有時會導致血氧下降,出現反應較差的情況。一般正常人在血氧下降時會以「呼吸急促」來補償,吸入更多氧氣,但年長者需特別留意「精神不濟」和「昏睡」等症狀,這可能是血氧問題,建議就醫。黃高彬指出,這波疫情是「夏季新冠」,不僅在台灣,歐美和亞洲各地都有流行,而拜登並非首次確診,他說明,新冠病毒會再感染,不會因為先前確診過,後續感染的症狀就減輕,現在症狀較輕微是因為病毒弱化。他表示,年紀愈大長新冠的機率愈大,新冠病毒對免疫系統影響仍然很大,尤其長新冠最常發生在65歲以上的女性,需特別注意,因此建議一般長者可以施打疫苗,雖然無法完全預防,但可以避免重症和死亡。疾管署也提醒,目前疫情仍處流行期,民眾務必落實勤洗手、出入人多擁擠或空氣不流通場所佩戴口罩及生病在家休息等良好個人衛生習慣,如出現發燒或咳嗽、流鼻涕、喉嚨痛等疑似症狀,可先使用新冠家用快篩試劑,並於就醫時告知快篩結果以利醫師診斷。此外,呼籲感染後易併發重症或死亡之65歲以上長者,如已接種1劑且間隔12週,再接種第2劑,提高保護力,抵抗疾病威脅。
1歲童「喉嚨全是洞」痛到不喝奶 醫揭病因:正處流行期
腸病毒正處流行期,台中醫院兒科門診近1個月有高達7成兒童感染腸病毒就醫,年紀從1歲到7歲不等,還有1家3兄弟都中標,查出感染腸病毒出現泡疹性咽峽炎,住院5天後康復。醫師說,腸病毒每3、4年會大流行1次,上次是2019年,今年要提高警覺,並建議家有6歲以下幼童家長接種疫苗預防併發重症。 根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上周(23至29日)腸病毒門急診人數為1萬9341人,較前1周1萬9233人些微成長,台中醫院兒童感染科醫師徐浩庭指出,腸病毒在台灣每3至4年大流行1次,上次是2019年,今年要提高警覺。(圖/中國時報潘虹恩攝)根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上周(23至29日)腸病毒門急診人數為1萬9341人,較前1周1萬9233人些微成長,疫情仍居高不下。台中醫院兒科門診觀察,近1個月就醫兒童除了新冠或流感,約7成是腸病毒,兒童感染科醫師徐浩庭指出,罹患腸病毒兒童主要症狀包括喉嚨痛、手腳有水泡,3分之1患者是手足口症,其餘則是泡疹性咽峽炎。徐浩庭提到,還有1家7歲、2歲和1歲的3兄弟都中鏢,其中1歲么弟高燒、食慾不振就醫,到院時猛流口水,一查發現整個喉嚨破洞,痛到男童無法喝奶、吃東西,連口水都不敢吞。醫療團隊擔心男童不進食脫水將其收治住院,進行疼痛控制與靜脈營養輸液,治療3天後恢復正常進食,5天康復出院。徐浩庭指出,腸病毒在台灣每3至4年大流行1次。自2019年大流行後,因為新冠疫情防疫措施,一直沒有大流行,去年個案有明顯增加,但相較於2019還是比較少,而且曲線相對平緩,但今年從3月就開始增加,現在曲線持續上升,要提高警覺可能會有大流行。目前尚未可知新冠過後的免疫負債,是否會帶來疫情大流行,但徐浩庭提醒,腸病毒全年皆有,且型別多元,提醒家有6歲以下幼童家長,無論是否曾染腸病毒,最好還是接種疫苗預防併發重症危及生命。另,家長如發現孩子高燒不退,合併出現嘔吐、嗜睡、呼吸急促、肌抽躍抽搐等重症前兆症狀,應立即送醫。
腸病毒正流行「7成孩童感染」 一家3兄弟中鏢…喉嚨大破痛
正值暑假期間,而腸病毒疫情也處於流行期,近1個月就醫的病童高達7成都是感染腸病毒,甚至有一家3兄弟先後感染,其中1歲男童發燒高燒、食慾不振,檢查發現喉嚨破洞,痛到不敢吃東西,連吞口水都會痛。小兒感染科醫師徐浩庭透露,近日就醫的孩童除了新冠或流感,其他大約7成是腸病毒,主要症狀為喉嚨痛、手腳有水泡,患者中有3分之1是手足口症,其他則是泡疹性咽峽炎。徐浩庭指出,有一家1歲、2歲和7歲的3兄弟同時感染腸病毒,1歲弟弟因為高燒、食慾不振就醫,到院時猛流口水,檢查驚覺整個喉嚨破洞,痛到男童不敢喝奶和飲食,連口水都不敢吞,收治住院經疼痛控制與靜脈營養輸液,3天後可正常進食,住院5天後康復出院。至於其他2名男童,情況較不嚴重,在就醫接受治療後,也已康復返家。根據衛福部統計資料,腸病毒約每3~4年大流行一次,但2019年大流行後,因為新冠防疫措施,至今超過4年沒有大流行。然而自今年3月起案例增加,醫師警告可能會有大流行,要勤洗手、戴口罩,環境用漂白水消毒,才能預防腸病毒。疾管署最新監測資料顯示,6月23日至29日腸病毒急診人數為1萬9341人,較前一周的1萬9233人有些微成長,提醒家長及幼兒照顧者,暑假期間要持續提醒孩童,常以肥皂正確勤洗手、加強居家環境清消,維護幼兒健康。
吃豬血!六旬男頭暈昏倒數次 醫一看:大腦爬滿寄生蟲
大陸一名六旬男子日前在家中突然暈倒,在家人陪同下就醫,經醫生檢查,發現男子的腦部被寄生蟲感染,這時,男子的兒子才坦承,父親5、6年前為了補身體,開始喝生豬血,沒料到會造成腦中有寄生蟲盤踞。六旬男子愛喝「生豬血」造成腦中有寄生蟲盤踞。(圖/翻攝自澎湃新聞) 根據《澎湃新聞》報導,經感染科醫師檢查,這名男子大腦的磁共振成像顯示,腦內有寄生蟲感染,抽血結果顯示,豬囊尾蚴IgG陽性。據陸媒報導,這種病叫做「腦囊蟲病」。所謂的「腦囊蟲病」常見於青壯年,吃了豬肉中的「豬肉絛蟲蟲卵」,經過消化道進入腸壁,再進入腸系膜靜脈,最後經由血液循環將蟲卵送到了腦膜、腦實質以及腦室內。六旬男子愛喝「生豬血」造成腦中有寄生蟲盤踞。(圖/翻攝自澎湃新聞) 據男子的兒子告知,父親在老家每逢過年殺豬時,會被親戚鄰居叫上喝「生豬血」,聽說對身體大補。男子的兒子表示,「我記得我們那邊過年的時候殺豬,是比較喜歡吃喝生的豬血的」。不過這名男子大概從5、6年前開始出現症狀,輕微的時候就是頭暈頭痛,「這幾年間暈倒了5、6次」。六旬男子愛喝「生豬血」造成腦中有寄生蟲盤踞。(圖/翻攝自澎湃新聞) 所幸,這名男子經過3次驅蟲治療,腦內的寄生蟲已減少許多,頭痛頭暈的症狀已不再出現。醫生也呼籲民眾,勿聽信偏方,隨意飲用生豬血,據醫師表示,此病雖然不是什麽疑難雜症,也不難醫治,但如果不及時治療,大腦中樞則容易受損,進而引起頭疼、無力、肢體障礙等症狀,嚴重的會引發癲癇,視力不清,失明甚至死亡。醫師提醒,日常生活中要勤洗手,千萬不要生吃豬肉、豬血,豬肉要炒熟。六旬男子愛喝「生豬血」造成腦中有寄生蟲盤踞。(圖/翻攝自澎湃新聞)
新冠迎流行期!估7月單周就醫破10萬人次 莊人祥:不恢復口罩令
新冠疫情再起,疾管署預估,這波疫情高峰將落在7月中旬,屆時每周約有1千例中重症住院個案,若包含輕症個案,每周門急診就醫可能超過10萬人次。醫師表示,夏天仍有疫情上升,這和冠狀病毒不停突變有關,由於人體對新變異株抵抗力較低,就可能二次感染。疾管署長莊人祥表示,不會恢復強制戴口罩措施,但建議民眾前往人潮眾多場所時戴上口罩。國內再度進入新冠流行期,衛福部長邱泰源27日表示,「防疫體系還在」,因應新冠疫情上升,正積極進行4大策略,包括密切監測國內外疫情、強化防疫物品儲備和調度、訂定相關指引、加強衛教以及醫療院所合作。邱泰源指出,已提供300萬劑家用快篩試劑供基層醫療院所發放,並積極儲備新冠抗病毒藥物。莊人祥說明,國內瑞德西韋庫存量尚可使用159天,倍拉維96天、莫納皮拉韋17天,並已完成2萬人份莫納皮拉韋採購,預計7月4日抵台。莊人祥提到,莫納皮拉韋預防重症效果較倍拉維差,目前被列為「有條件下使用」,全球僅日本給予藥證,在台灣仍屬緊急使用授權(EUA),今年底就會屆效。待EUA失效或庫存用完後,莫納皮拉韋將逐漸過渡到其他用藥,例如美國FDA和我國食藥署正在審查倍拉維用於重度腎功能不全及透析患者。莊人祥表示,這是Omicron第6波疫情,已經超過今年初的第5波高峰,目前還在上升,但預估不會超過去年的第4波疫情。國內上周新冠併發症個案共817例、健保門急診新冠陽性約9萬人次,預估會在7月中旬達到疫情高峰,屆時每周併發症個案超過千例,包含輕症在內,可能超過10萬人次就醫。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醫師李秉穎預估,這一波疫情應和今年1、2月的疫情差不多,不可能回到過去的大規模流行,而是像季節性流感一樣,「以前是大海嘯,現在是小波」。至於口罩令是否可能重啟?莊人祥說,新冠肺炎已經不是第五類法定傳染病,過去強制戴口罩措施已無法源,因此不會恢復相關規定,但仍建議前往人潮擁擠處戴口罩,各醫院也可以自行規定是否要求民眾戴口罩。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則建議60歲以上的民眾,在人多或密閉空間,或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時,都要把口罩戴好。
與流感疫苗同步開打!最新型新冠疫苗550萬劑 10月高風險族群優先
本土新冠疫情升溫,病患擠爆醫院急診室,預計7月中旬邁向最高峰,單周染疫人數估達4萬人。疾管署26日宣布,已採購最新型的新冠疫苗,對目前流行變異株JN.1、KP.2及KP.3都具有保護力,預計採購550萬劑,10月1日起與流感疫苗同步開打,分兩階段接種。上周新增817例中重症病例,較前一周增幅3成,疫情不斷升溫,導致各醫院急診室被呼吸道疾病病患擠爆。台大醫院昨日上午,在急診室等待病床的病患,更是一路「躺」到繳費櫃台前。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表示,參考世衛組織及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評估接種建議,國內專家會議決議,10月1日將同步開打新冠和流感兩疫苗,其中新冠疫苗部分,將採購最新病毒株,讓民眾得到更佳保護力。曾淑慧表示,新型新冠疫苗仍是以Omicron變異株為主,新購疫苗對目前全球主要流行變異株JN.1、KP.2及KP.3,都能提供更好的保護力。疾管署預計購買550萬劑新型新冠疫苗,10月1日起分兩階段開打,第1階段規畫由65歲以上、原住民55歲以上,及醫事及衛生防疫相關人員、安養或長照機構受照顧者及工作人員、孕婦、6個月內嬰幼兒之父母、托育人員、滿6個月以上至國小入學前幼兒、高中職以下學生、具潛在疾病者、與禽畜相關及動物防疫相關人員等優先開打。第2階段規畫11月1日起,開放50至64歲無高風險慢性病成人接種流感疫苗;新冠疫苗部分,凡年滿6個月以上民眾皆可接種。台大感染科醫師黃立民說,莫德納疫苗已經針對JN.1變異株製成新型新冠疫苗,疾管署購買的疫苗應就是莫德納,因為抗體和KP2、KP3非常接近,因此接種JN.1疫苗,對KP.2、KP.3也會同樣有效。至於目前正在接種的XBB疫苗,包含莫德納、Novavax XBB.1.5疫苗,根據美國最新研究,對JN.1、KP.2、KP.3病毒株,仍具有預防重症的效果。黃立民表示,民眾若對採mRNA製程的莫德納疫苗,擔心其副作用大,可選擇次蛋白製成的Novavax疫苗。由於變異株每半年就會更新一次,預估這波新冠流行期在7至9月結束後,下一波約11月會再度流行。
病毒大亂鬥!急診室塞爆護理人力又不足 醫師建議應及早啟動分流
護理師離職導致各醫院關床潮未歇,新冠疫情預料在8、9月進入高峰,有醫師發現,近日因「病毒大亂鬥」,急診室已經被塞爆,包括新冠、黴漿菌等,兒科病人至少要等3天才有病床。胸腔科醫師建議,急診室應及早啟動分流,快篩陽性但無重症風險長者應開立抗病毒藥物後返家,以因應護理人力不足,急診室無床可用的窘況。時序入夏,呼吸道疾病卻居高不下。疾管署最新監測資料顯示,上周新增623例新冠本土中重症個案,較前一周329例增幅高達近9成;死亡個案則新增38例,也較前一周20例上升,累計死亡個案中65歲以上長者占90%。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表示,新冠疫情處於流行期,且持續升溫,預估最高峰約落在8到9月。新冠疫情高峰還沒報到,但病人已經擠爆急診室。彰化秀傳醫院急診兒科主治醫師黃士倫在臉書發文表示,最近病毒大亂鬥,急診室塞爆,小兒科病床等待床位14床,想要住院的人至少要等3天左右,而1歲以下幼童發燒採篩,篩3個全中新冠病毒。台大醫院兒童感染科醫師黃立民則直言,護理師人力不足,導致原本不足的病房變得更加擁擠。新冠疫情升溫,各年齡層重症數普遍增加,近期長者住院以新冠為主、流感也有,而塞爆病房的病患以黴漿菌引發肺炎居多,因為4年沒有流行,受到免疫負債影響,2月至今,病患多得不得了,由於抗藥性高,第一線的抗生素無效,導致病人惡化到肺炎要住院,且有越來越嚴重的趨勢。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主任周百謙指出,目前新冠變異株KP.2、KP.3造成重症比例尚不高,但傳染力很高,社區裡的陽性個案可能會越來越多,建議各大醫院盡早啟動分流,針對新冠快篩陽性、但胸部X光顯示正常者,開立抗病毒藥物或症狀藥物後返家休息,不要通通都住院,才能應付醫療院所關床潮之下到來的8、9月新冠高峰。振興醫院急診重症醫學部醫師田知學認為,因為醫院護理人力不足,導致急診室壅塞狀況加劇,建議國家加速解決,「否則有天我們都可能因為肺炎需要住院,卻因為沒有護理師,連住院都不可得!」
日本爆「食人菌」疫情 前台大醫籲恢復「疫情2習慣」:不用取消行程
日本爆發「食人菌」疫情,今年已有近千人因感染A型鏈球菌引發鏈球菌毒性休克症候群(STSS),是去年同期的2.8倍,讓不少打算赴日旅遊的國人相當擔憂。對此,前台大感染科醫師林氏璧認為,去每個國家旅遊都各式各樣的風險,如果不想取消日本行,建議恢復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的2個習慣,可降低染病風險。據了解,A型鏈球菌容易在秋冬到早春引起咽喉炎及扁桃腺炎,不管是大人或是小孩,都有可能會被感染,依侵犯部位不同,症狀也不一樣,最常見就是喉嚨,造成化膿性扁桃腺炎,患者喉嚨扁桃腺像被塗上一層奶油,會非常疼痛,與一般上呼吸道感染不同,不會咳嗽、流鼻涕和結膜炎。林氏璧在臉書粉專「日本自助旅遊中毒者」說明,出現在日文新聞的「人食いバクテリア(食人菌)」是從英文的flesh-eating bacteria來的,「但其實英文上主要是把necrotizing fasciitis(壞死性肌膜炎)俗稱flesh-eating disease,而可以造成necrotizing fasciitis的細菌有很多,都可稱做flesh-eating bacteria。」他提到,A型鏈球菌確實是其中一種很重要的「食人菌」,台灣一般是翻譯為「噬肉菌」,而這次國內媒體由日文新聞翻譯過來,才會變成食人菌,其實兩者是一樣的東西,「個人建議應該是噬肉菌比較正確。」林氏璧強調,去每個國家旅遊都有風險,在新冠疫情後的年代尤其如此,且新冠病毒還在不斷突變,有重症風險因子的人還是有可能在旅遊中染病甚至到重症,對於可能的狀況都要有心理準備,知道如何預防,還有沙盤推演才是最重要的。林氏璧建議,如果民眾打算到日本旅遊,擔心會感染A型鏈球菌,又不想因此取消行程,可以恢復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的2個習慣,就是戴口罩和勤洗手,但也不是他說可以去就可以去,「不是因此你去日本就一定不會遇到麻疹、臭蟲、新冠、A型鏈球菌重症。了解風險高低,知道要怎麼處理,該保的保險要保,做最壞的打算,最好的準備。」
6疾病肆虐!母親節成「病毒同樂會」 3專業醫發文提醒
雖然12日是一年一度的母親節,相信不少人都在家庭的溫暖中度過,但有就有3名醫師前後在網路上發文,指稱近期有許多病毒肆虐,讓不少家庭的小孩都紛紛中標,反而讓家長感到十分疲累。也有醫師表示,一開診就遇到9名發燒患者,苦笑表示「母親節也是病毒同樂會」。兒科急診醫師吳昌騰於10日在FB發文表示,近期接診後發現,持續性的出現肺炎相關病例,吳昌騰提醒,目前有流感、腸病毒、肺炎黴漿菌、腺病毒、A型鏈球菌及人類間質肺炎病毒持續在社區中傳播,而且這些疾病在病童的臨床病程表現不盡相同,但發燒、咳嗽都會持續好幾天是明顯的特徵,他也急發文呼籲第一線醫護人員及家長們應當要注意。除此之外,兒童感染科醫師顏俊宇也在FB發文祝福全天下的媽媽母親節快樂之際,也表示近期接診時明顯發現,腸病毒、腺病毒、流感、腸胃炎等各式發燒感染,搞得許多診間媽媽崩潰,他也希望所有小孩趕快恢復健康「乖乖聽媽媽的話,就是最棒的母親節禮物了喔」。而面對眾多病毒肆虐有感的,也不僅侷限在上述2位醫師,小兒科醫師張博揚在12日也發文表示「母親節也是病毒同樂會,一開診連九發燒有感」,短短數字直接道出如今病毒肆虐的情形。疾管署也提醒,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且重症病程發展快速,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請注意觀察是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如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到大醫院接受治療。
一堆人「高燒加肺炎」住院!醫曝恐染1病毒:嚴重送進加護病房
人體遭到病毒或細菌入侵,往往容易引起發燒症狀,不過若是高燒不退加上久咳不癒,小心恐是「人類間質肺炎病毒」(human metapneumovirus,hMPV)在作怪。對此,聯新國際醫院小兒感染科醫師李尚謙示警,從兒童、成人到長輩都有可能遭到該病毒「無差別攻擊」,嚴重甚至需入住加護病房治療。醫師李尚謙在臉書粉專發文表示,近期因高燒不退加上肺炎住院的患者不斷攀升,但這些人既不是感染流行性感冒,也不是腺病毒或其他病原體,而是遭到「人類間質肺炎病毒」侵襲。李尚謙指出,「人類間質肺炎病毒」最惱人的症狀除了咳嗽外,就是跟「燒久姬」腺病毒一樣高燒不退,且該病毒不只攻擊孩童,而是會進行無差別攻擊,「從小朋友到老年人都會被感染,嚴重甚至會因為此病毒而住進加護病房」,但住院病患仍以孩童跟長者為大宗。李尚謙說明,「人類間質肺炎病毒」的潛伏期約為5至6天,兒童常見症狀為咳嗽、流鼻水、喘及發燒,住院常見原因是急性細支氣管炎和肺炎;相較於孩童,成人感染該病毒的主要症狀為咳嗽、鼻塞、流鼻水及聲音沙啞,發燒比例較低,但老年患者則容易喘息與呼吸困難。對此,李尚謙也示警,感染該病毒的發燒時間約2至3天,甚至可能持續長達一周,且需要住院治療的患者中,臨床表現可以從支氣管炎或哮喘,惡化成嚴重的肺炎和急性呼吸窘迫症,因此勤洗手、做好個人衛生才能預防病毒找上門。
寶林「饒河店」也出事…台北累計20人中毒 王必勝被問案情疑擴大這樣說
寶林茶室信義A13店中毒案持續擴大,目前已累計20人食物中毒,其中2人死亡、4人在加護病房、3人在一般病房,其餘11人出院返家。衛福部今(30日)表示,最新通報中有名37歲女性吃「咖哩仁當」、「冰奶茶」後噁心及腹瀉,且沒食用粿條類食品,不過,次長王必勝指出,此案是在「饒河店」而非A13店用餐,可能為無相關個案。台北市長蔣萬安今天在記者會宣布該市新增6例,其中5案已出院、1例在一般病房。衛生局長陳彥元則補充,該6例均在急診或門診接受初步檢查,其雖被通報食物中毒,但初步檢查後認定回家觀察即可。(圖/台北市政府提供)陳彥元表示,案例第17例因食用「滑蛋河粉」被驗出肝指數微偏高而在一般病房觀察。另該市4加護案例中有3案持續惡化,其中1例已使用葉克膜;僅案例8有正面發展。目前台北市為2死、3住院、4加護及11出院,共20例。衛福部次長王必勝下午受訪時表示,中央至今共獲報25例個案,其中有4例加護病房,另針對寶林食材供應商大粄城下游業者檢驗10粿條,米酵菌酸均是陰性。至於饒河店個案,王必勝表示該例已由新光醫院收治於一般病房,並已接受檢驗,若結果無相關,即顯示中毒案沒有擴大。新光醫院醫務秘書、感染科醫師黃建賢也證實,饒河店個案「與前幾例比較不相似」,有腸胃道症狀但沒發生器官衰竭,院方原規劃其住院,不過患者因個人因素返家,後又回來住院,但病情沒惡化;院方則基於謹慎進行通報。
台人赴日必買「EVE止痛藥」? 達人籲注意這些:不要當土產送人
不少台灣人去日本玩,一定會去藥妝店掃貨。不過,前台大感染科醫師林氏璧說,「不要迷信日本成藥,不要把它當土產買來送人」,他也分析EVE止痛藥的吃法,如果長期身體不適還是要盡快就醫。林氏璧在臉書發文說,EVE止痛藥是大家回購排行榜第三名,常有人問他品項有何不同。林氏璧解釋,「先說有一種最普通的EVE白盒,他就很單純只有止痛藥的成份。EVE A則主要有EVE A錠白盒,EVE A錠EX粉盒,EVE QUICK頭痛藥藍盒,EVE QUICK頭痛藥DX金盒四款。分別針對各種疼痛,生理痛,後兩者是頭痛。」林氏璧說,「EVE的主成分是布洛芬(ibuprofen,イブプロフェン),是一種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NSAID),是臨床上非常廣泛使用來解熱鎮痛的藥物,比常見的普拿疼有效,在絕大多數國家都可作為非處方藥銷售。NSAID有很多種,布洛芬是個1961年研發的老藥,專利權早已過期,任何藥廠都能做。台灣常見的商品名是依普,依普芬,普服芬等等。小朋友喝的馬蓋先或是速熱寧也是這個藥。」林氏璧表示,「EVE A四種劑型布洛芬含量不同,分別是150,200,150,200毫克(每兩顆)。一般口服布洛芬建議劑量是每4~6小時200-400毫克,一天不要超過1.2g。台灣很常見一顆是400毫克的劑型,一天建議不要超過三顆。而EVE四種劑型是建議兩顆每天最多三次(450毫克/天),兩顆最多兩次(400毫克/天),兩顆最多三次(450毫克/天),兩顆最多兩次(400毫克/天),你可以發現他的布洛芬建議用量其實並沒有特別高,甚至是偏低的。」林氏璧指出,「那為何有人會覺得EVE A好像吃起來特別有效呢?姑且不論心理作用,也許是因為四款EVE A中皆有另外兩個成分:Anhydrous Caffeine80毫克和Allylisopropylacetylurea(丙烯異丙乙酸尿60毫克。前者是無水咖啡因,會使血管收縮,輔助緩解頭痛(普拿疼止痛加強錠也有添加咖啡因喔)。後者則是一種1926年就研發的鎮靜劑,可能也有幫助止痛的效果,但全世界幾乎都沒有在用了,因為後續有些案例出現了血小板減少性紫斑症的副作用,所以就停用了。不過日本倒是一直用到現在,似乎也相安無事。也許其中有人種的因素?但也因為有這樣的成分,含此成分的用藥在日本都是第一類或是第二類藥品。」林氏璧說,「至於兩款針對頭痛的,還有加另外一個其實很普通的成分:氧化鎂。氧化鎂就是很常見的制酸劑,可中和胃酸。第一個好處是NSAID有個重要副作用是可能傷胃,加個胃藥可保護胃粘膜,防止胃部不適。第二個好處是布洛芬可以較迅速溶解迅速吸收,這可能是它速效的原因。」不過,吃EVE也有幾點要注意,林氏璧指出,EVE有鎮靜成分,吃了不要開車,EVE也會造成血小板低下的風險,有相關疾病的人別吃,「如果遇到嚴重藥物不良反應,在國外自行購買的藥物,是不能在國內申請藥害救濟的。」林氏璧提醒,「身體如果有任何地方長期疼痛,應該要求助專業醫師,找出病因。特別是越來越壓不住的疼痛,很可能有什麼重要的潛在疾病,不要長期自己買藥吃,長期吃止痛藥可能會傷胃造成胃潰瘍,也可能造成腎功能受損。」
春節團聚,當心樂極生悲! 感染科醫師籲「提前做1事」護健康
春節期間把握難得機會,親友南來北往團聚本是開心事,但一定要當心樂極生悲。人口大量快速移動 增加傳染病傳播風險春節是華人世界重要節日,各地華人歸國返鄉與家人團聚是年度大事。台中慈濟醫院感染科主任王瑞興表示,不論是返臺過年或海外旅遊,人口大量快速移動,加上近距離吃飯喝酒等交流,都會增加傳染病傳播或病毒變異的風險。腸胃道就醫人數增加 這樣做避免發生率王瑞興主任觀察往年春節期間的疾病型態,除氣候變化劇烈,呼吸道就診人數爆增,腸胃道就醫人數隨著眾人大快朵頤酒足飯飽明顯增加,症狀常為消化不良或吃壞肚子,推測是飲食不潔、過量生食以及食物保存問題導致春節期間陸續發作就醫。王瑞興提出保護腸胃道不受疾病感染策略,除勤洗手,加上不吃生食、公筷母匙,千萬不要因為歡慶年節就暴飲暴食或喝太多酒,增加腸胃負擔。此外,食物放太久或保存、處理不當,容易衍生細菌。該如何把握親友團聚機會又降低感染風險?王瑞興建議,首要留意個人健康預防跟環境的衛生狀況,戴口罩、勤洗手並保持社交距離。其次是當無法預期會遇到什麼樣病原菌時,儘快把能接種的疫苗打齊全,以春節期間最常見的呼吸道感染為例,政府對高風險族群提供公費流感疫苗、新冠變異株疫苗、以及肺炎鏈球菌,即使並非高風險族群,也建議自費接種,增加免疫力跟保護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