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率
」 新冠肺炎 疫苗 疫情 感染率 Omicron他約砲半年後性病才發作!妻泌尿道症狀糾纏10年 意外揭尪偷吃「染披衣菌」
年底假期氛圍濃厚,也增加兩性親密關係,近來門診發現,性病患者求診有增多趨勢,台中榮總感染科醫師黃薇諼就表示,近日收治一對情侶,兩人在未採取保護措施情況下有親密行為,男方事後發現小便有灼熱感,女方發現生殖器有異味和分泌物增多,男方坦承,半年前曾與陌生網友約砲,也未做安全性行措施,感染性病又傳染給女友,醫師提醒,披衣菌感染不治療,可能嚴重影響生育能力。黃薇諼表示,男方在發生危險性行為後長達半年才有症狀,而女方也是因男方的異常情況才注意到自己的感染狀況。據了解,披衣菌是臨床上最常見的性傳染病之一,常見症狀包括生殖器分泌物增多、有異味,小便灼熱,下腹疼痛,頻尿以及性交疼痛等,有超過50%的患者,在感染後無明顯症狀或僅有輕微不適,導致感染難以及時察覺。黃薇諼指出,無症狀的披衣菌感染,大多因為性伴侶出現症狀或曾有不安全性行為後擔心罹病,主動就醫檢測才發現。還有一些患者則是反覆出現類似尿道感染症狀,初期服用抗生素後有所改善,但症狀持續復發,最終前往大型醫院檢查才確診。她指出,未能及時發現並積極治療的患者,可能成為無症狀帶原者,透過性行為將疾病傳染給他人。黃薇諼提醒,有發生危險性行為除了可能感染披衣菌,也有可能感染其他性病,建議出現泌尿道感染症狀並有多重性伴侶者,應前定期篩檢,及早就醫治療。另據丹麥一份涵蓋50萬名女性研究發現,曾感染披衣菌的女性,相較於從未感染者,罹患骨盆腔發炎、子宮外孕及輸卵管不孕的風險增加30%,另據2023年系統性文獻回顧與統合分析,不孕男性的精子和精液樣本中,披衣菌感染率較高,且感染披衣菌的男性發生不孕的可能性是非感染者的2.28倍。另據世界衛生組織(WHO)2020年的報告,全球15到49歲成年人中,性傳染病病例達3.74億例,其中披衣菌感染佔1.28億例,淋病感染佔8200萬例。疾病管制署也呼籲民眾,要採取有效預防措施,包括全程使用保險套並搭配水性潤滑液。對於有不安全性行為者,建議定期篩檢及早就醫治療。
燒錢徒勞1/衛福部花19億反擊超級細菌 遭疑醫院回報制度出師未捷
因應世界各國向「超級細菌」宣戰,衛福部明年起將啟動為期5年的「國家級防疫一體抗生素抗藥性管理行動計劃」,總經費19億元,目標是減少成人使用抗生素用量5%,降低超級細菌「碳青黴烯類抗藥性鮑氏不動桿菌(簡稱CRAB)」感染率10%。所謂「超級細菌」在醫學上就是指「抗藥性細菌」,因為現有細菌已經對諸多抗生素產生抗藥性,因此患者感染了超絕細菌後,可能無藥能醫,而非指新發現某種特定細菌。衛福部跟進世界潮流,以防範抗生素濫用、預防抗藥性為起點,欲防堵超級細菌肆虐。但立委葉元之卻踢爆,衛福部疾管署雖建置「台灣醫院感染管制與抗藥性監測管理系統(簡稱THAS)」,監控醫院超級細菌感染狀況,但卻僅要求各醫院「自願」通報。換言之,醫院若為了省事,不通報院內感染案例也行。立委葉元之質疑,政府推動對抗超級細菌感染五年計畫,但衛福部卻未強制醫院通報院內感染事件,恐使相關統計數據失真,不利實際控制。(圖/黃耀徵攝)據了解,葉元之質詢院內感染超級細菌的通報機制,就是因為收到民眾陳情,抱怨院方對防範超級細菌掉以輕心,明知加護病房內已有疑似感染病例,卻因沒有負壓隔離病房,醫護人員只能用簡易拉簾隔離疑似已感染病患,重症患者家屬只能聽天由命,他懷疑這樣做根本難以避免擴大感染。歷經疑似超級細菌事件的E先生(化名)告訴本刊記者說,今年春節前他的九旬父親呼吸急促,緊急送往台北某大型醫院呼吸加護病房急救,之後院方告知病情趨穩後應可出院,然而接下來家屬卻發現其父連續幾天白晝昏睡、晚上難眠伴隨臆語。院方懷疑可能是院內感染,告知檢驗超級細菌約需一週時間,結果老父病情急轉直下,沒等到檢驗結果就已過世。因為醫院負壓隔離病房及醫護人力不足,即使加護病房內出現疑似院內感染超級細菌病例,也難被隔離,加護病房病患感染超級細菌機率升。(圖/報系資料照)E先生後來在離院前意外得知,院方早已「懷疑」他父親感染「碳青黴烯類耐藥肺炎克雷伯菌」CRKP,若即時投藥後抗生素也許有治癒機會,但因醫院沒有快速檢驗設備,只能等驗結果、不敢貿然換藥;更令他驚訝的是,院方人士私下透露,他父親入院時,因醫院負壓隔離病房全滿,而且不只呼吸加護病房中有病患疑似感染CRKP,內科加護病房也有,無法移轉,醫護人員才用隔簾簡單隔離疑似病例,然而加護病房內以重症老人為多,抵抗力通常都不好,感染與否就全憑老天爺決定。此外,若病患死亡後確認感染,為避免醫療糾紛,院方也不會在死亡證明書上登載院內感染,統計失真,衛福部與醫院只能「盡力」控制,讓死者家屬埋怨「制度殺人」。也因此,若真有心控制超級細菌,強制回報、精確統計感染人數,恐怕是衛福部難以逃避的第一步。葉元之所擔憂的不只是19億元的公幣平白浪費,而是國家又浪費了5年的抗菌備戰時間,他以新冠疫情期間傳出院內感染,死亡率高達5成的超級細菌之一的CRKP「碳青黴烯類耐藥肺炎克雷伯菌」為例指出,衛福部統計,111年全國CRKP感染人次是1723人,112年1961人次,113年到9月底止已高達831人次,醫院CRKP感染人數確實逐年增加,每年可能至少有數千病患死於CRKP,然而卻沒有實際死亡案例統計,就是因為醫院採自願通報,感染存在「黑數」。
東京「這1病」爆發!破2400例 皮膚科醫師提醒:一期容易被忽略
近日日本東京都內梅毒感染病例超過2400例,感染情況比去年的3701例嚴重,且數量持續增加,其中感染者有70%是男性。對此,皮膚專科吳明穎醫師在社群平台上發文提醒,雖然在一般場域,沒有傷口感染率很低,不過仍需多加注意,如果真的出現症狀,還是要趕快尋求醫療協助。皮膚專科醫師吳明穎11日在自己的Threads上發文,表示東京梅毒感染爆發,對此她指出,梅毒的一期表現是無疼痛感的潰瘍,約持續2-6週,因為沒有症狀,容易被忽略。二期的表現則相當多樣,但常有四肢手腳的特殊紅疹,有經驗的皮膚科醫生往往可以直接鑑別。另外,吳明穎表示,也有些人是以掉髮方式呈現。並表示「梅毒早期治療其實反應很好,如果有懷疑還是趕快尋求醫療協助」。貼文一出立刻引起網友熱議,紛紛表示「所以不要亂搞。預防勝於治療」、「謝謝善意的提醒,到東京不要亂跑喔」。也有網友求問「請問泡澡堂感染機率高嗎?」、「其實一般正常的旅客是比較害怕公共廁所。請問醫師,酒精或是抗菌噴霧先消毒過廁所有用嗎?」而吳明穎也在留言區回應「梅毒主要是體液(血液、精液、陰道分泌物等)傳染的疾病,一般場域如果沒有傷口,感染機會是很低的,過去也不曾有過這樣的報導案例。」、「70%酒精、消毒水、和清潔液都能有效的殺菌」
全球感染新冠病毒人數激增 WHO:不排除「捲土重來」
世界衛生組織(WHO)6日表示,奧運會至少有40名運動員檢測結果呈陽性,同時警告全球感染新冠病毒人數激增,且情況一時難以緩解,短時間內可能出現更駭人的新變種。根據世衛來自84個國家的統計數據顯示,新冠病毒檢測呈陽性的百分比於過去數周內不停上升。總體而言,檢測呈陽性比例超過10%,歐洲的陽性率甚至超過20%,美洲、歐洲和西太平洋地區都出現新一波感染。因為呼吸道病毒主要在寒冷的氣溫下傳播,在北半球的夏季出現如此高的感染率屬於非典型現象。世衛流行病暨疫情準備與預防部門主任、流行病學家范科霍芙(Maria Van Kerkhove)指出,奧運至少有40名運動員檢測結果呈陽性,最近數月許多國家感染人數激增,隨著病毒演變和傳播,出現更嚴重病毒株的風險激增。新出現的病毒株有可能躲過檢測系統,並對現行的醫療干預措施無效。目前的入院人數(包括重症監護)雖仍低於疫情高峰期,但世衛建議各國政府加強疫苗接種,確保高風險族群每12個月至少接種一次疫苗。然而,世衛組織承認,因為疫苗的生產商數量減少,疫苗供應量在過去一年半內大幅下降。范科霍芙解釋,藥廠很難保持2021和2022年的產量,但希望各界充分認知新冠疫苗已經發展成具有相當規模的市場。此外,范科霍芙提到鼻腔疫苗仍處於研發階段,未來或許有望解決傳播問題,從而降低進一步變種、感染和重症風險。
待冷氣房助長新冠! 專家示警「感染數上看150萬人」:8、9月恐又有一波
疾病管制署2日指出,國內COVID-19疫情持續上升,上週(6/25-7/1)新增932例COVID-19本土確定病例(併發症),較前1週(6/18-6/24)新增815例上升,累積併發症中65歲以上長者占79%;另上週新增64例死亡病例,較前1週新增40例上升,累積死亡個案中65歲以上長者占90%。對此,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陳秀熙也示警,由於今年夏天特別炎熱,因此民眾都躲在冷氣房內,而這可能會使疫情惡化,他也預估這一波感染人數恐上看150萬人。疾管署指出,目前全球主要流行變異株JN.1、KP.2及KP.3及近期快速增加的LB.1,皆因具免疫逃脫特性,具較佳傳播力,目前研究顯示無觀察到疾病嚴重度差異性;現有快篩與PCR等檢測方法仍能有效偵測,已核准抗病毒藥物亦持續有效。美國CDC評估接種XBB疫苗對青壯年與高齡者,皆具有效疫苗保護力,建議高風險者補接種疫苗,以得到更佳的保護力。疾管署進一步說明,國內新冠疫情上升且處流行期,評估近期仍呈上升趨勢,7月中旬後可能進入高原期。另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近四週變異株監測統計,本土及境外檢出變異株均以JN.1為多,占比分別為47%及38%,仍為國內主流株;KP.2的占比略升,分別為20%及25%,其餘重點變異株分別為LB.1占比為14%及9%,KP.3占比為9%及15%,XDV.1占比為8%及9%,將持續監測疫情變化及變異株流行趨勢。陳秀熙昨(3日)也指出,這波疫情各地發展沒有明顯差異,其中北北基屬於都會區,密集交流會加速病毒傳播,因此感染率相對高,且50至64歲,以及65歲以上這2大族群的致死率也會提升,尤其觀察最近1周,65歲感染後的死亡率是50至64歲的20倍。陳秀熙也點出關鍵,由於今年夏天天氣炎熱,因此民眾都待在冷氣房內,然而這種現象恐助長疫情。他也預估,台灣這一波流行的總感染數將上看150萬人,包括輕症、無症狀感染者。陳秀熙提醒,民眾可戴口罩、施打新冠疫苗,來加強防疫、預防感染,若有疑似症狀可使用家用快篩,並到醫療院所就醫。他也強調,台灣疫情發展和歐美相比,慢1個半月至2個月,目前歐美正流行新變異株LB.1,傳染力及免疫逃脫力不亞於KP系列病毒,若LB.1在台灣的病例占比持續上升,8、9月可能會再發展新一波疫情。疾管署則提醒,民眾如出現發燒或咳嗽、流鼻涕、喉嚨痛等疑似症狀,可先使用新冠家用快篩試劑,並於就醫時告知快篩結果以利醫師診斷。此外,呼籲65歲以上長者或有免疫不全及免疫低下民眾等高風險族群,如已接種1劑且間隔12週(84天)則可再接種第2劑以增進保護力,不僅保護自己也保護家人之健康。接種院所資訊可至疾管署官網「新冠/肺鏈疫苗專區」(https://gov.tw/eU4)查閱。
小兒科醫示警多名小孩「高燒、猛咳」 5族群要特別小心
小孩子的免疫系統在出生時並不成熟,需要時間來發展和強化,因此他們更容易受到病毒、細菌和其他病原體的感染。日前小兒科醫師林智葳就提醒,在門診遇到幾個高燒好幾天、劇烈咳嗽的孩子,在診間進行病毒快篩後都呈現了「人類間質肺炎病毒hMPV」陽性,醫師也提醒家長們,有5種族群的孩童要特別注意。小兒科醫師林智葳近日在臉書粉專「醫心葳你Wei醫師~林智葳醫師」表示,自己最近門診遇到幾個高燒好幾天、劇烈咳嗽的孩子,在診間進行病毒快篩後都呈現了「人類間質肺炎病毒hMPV」陽性。他也提醒家長,「雖然hMPV沒有特定的抗病毒藥物可以治療也不容易引發重症,可是它容易讓孩子高燒數日,有些甚至到第7天才退燒、可能引發嚴重下呼吸道感染(肺炎)的特性還是不容忽視,對於父母而言,知道孩子發燒的原因也會相對安心許多」。衛福部也曾說明,人類間質肺炎病毒(human metapneumovirus,hMPV),自2001年被發現以來,已對全球造成相當的疾病負擔,尤其是在兒童、老年人和免疫不全族群的感染率和嚴重度相對其他族群高。衛福部的說明中也指出,hMPV是一種RNA病毒,hMPV感染可出現一系列呼吸道症狀,從輕微的上呼吸道感染到嚴重的下呼吸道感染,甚至可以導致住院和死亡。目前對hMPV感染尚無特定的治療方法,輕度感染建議症狀治療,至於嚴重病例,則需要提供積極的重症支持治療,可能需要氧氣治療、呼吸支持和機械通氣等。此外,衛福部也提醒大家,hMPV的傳染方式包含飛沫、直接、間接傳染,症狀有咳嗽、聲音沙啞、肌肉痠痛、嘔吐、發燒(2至3天或6至7天都有可能),且過敏體質可能被誘發哮喘、氣喘發作。因此早產兒、5歲以下嬰幼兒,尤其1歲以下嬰兒、擁有先天性心臟病的孩子、慢性呼吸道疾病(包含氣喘、慢性阻塞肺疾病)、免疫疾病或癌症的孩子等五個族群,都需要特別小心。
美HIMSS智慧醫院「數位健康指標評比」 中醫大附醫勇奪全球冠軍
美全球醫療機構智慧醫療的高品質指標HIMSS(Healthcare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s Society; HIMSS)評比「數位健康指標(Digital Health Indicator; DHI)」,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大附醫)榮獲全球冠軍,周德陽院長三月將率隊到美國領獎,是台灣醫界首次在美HIMSS被評選榮獲全球第一名智慧醫院,為台灣醫界爭光。周德陽院長強調,在智慧醫院的發展上,沒有所謂的最好,只有不斷追求更好。透過美國HIMSS的數位健康指標(DHI)的嚴格評估,圍繞四大核心面向:資訊交互運作能力(Interoperability)、以人為中心的健康照護(Person-Enabled Health)、預測分析能力(Predictive Analytics)和醫院治理與勞動(Governance & Workforce),發現並改善不足之處,運用資訊科技、人工智慧和軟硬體系統等先進技術,減輕醫護負擔,提升服務品質來造福病患。像是重症AIoT醫療戰情室利用數位孿生技術,整合大量醫療資訊,並導入智抗菌、智救心、智護肺等2023年HIMSS戴維斯卓越獎AI預測技術,實現對重症病人的遠端即時監控,掌握多位病人整體狀況。戰情室強化了跨系統的資訊交流和協作,將抗藥性菌株感染率從12.2%降至7.5%。此外,中醫大附醫透過遠距醫療技術,滿足偏遠地區對醫療的需求,如全天候院前心電圖監測,心肌梗塞AI反應時間縮短至僅37秒,或是每月提供的185次眼底鏡AI判讀服務,照護偏鄉糖尿病病人。作為個人醫療助理的「中國醫點通App」,結合虛擬健保卡完整覆蓋就醫流程,利用趨勢圖和智能輔助功能,實現病人自我照護和家庭健康管理。App的遠程監測和數據傳輸功能,支持病人在家中安全進行血液透析,每年為病人節省高達90天往返醫院的時間,並顯著提高透析效率。目前,「中國醫點通App」每月服務約31萬用戶,展示了其廣泛接受度和實用價值。這些成就均依賴於高度的資訊整合和嚴格的資訊安全技術,以實現更優質的醫療成果。李光申副院長說明,中醫大附醫除了榮獲全台首家HIMSS電子病歷成熟度模型(EMRAM)7級的再認證,並藉由雲端醫療大數據,實現了醫院與公眾數據的互通及交換標準化,展現堅強的資訊基礎建設,成功達到IT基礎建設成熟度模型(INFRAM)最高等級7認證。此外,透過強化醫療人工智慧(AI)及50多項商業智慧儀表板(BI)的應用與分析,對臨床、行政、經營管理的風險進行前瞻性洞察,從而提高醫院的整體營運效能。這些努力讓中醫大附醫成為全台首家獲得分析能力成熟度模型(AMAM)第6級認證的醫療機構。中醫大附醫致力於智慧醫療創新,尤其是生成式人工智慧(Generative AI)的應用,其中Google Cloud的生成式人工智慧技術,包含MedLM可同時分析醫療影像、病歷紀錄和基因數據,可以給予醫療人員更大的助益。中醫大附醫AI中心副主任王韋竣醫師指出,AI中心將以MedLM模型為基礎,開發輔助診斷、治療建議、衛生教育和醫學研究等應用。尤其在這個護理師短缺的時期,將優先使用新技術,建構具備視覺分析能力的「AI輔助護理師」,提供以下效益,包括「分析圖片生成初步評估與補充敘述」、「完善過去因人員負荷而未完成的詳細記錄」等。王韋竣副主任說明,護理師可使用「AI輔助護理師」,在照護臥床或行動不便的壓瘡病人時,先拍照上傳傷口圖片,讓AI針對圖片進行初步評估與傷口描述,提醒照護注意事項與建議,提高工作效率,確保紀錄完整。另外,護理師可利用此工具記錄疼痛病人表情與口述的症狀,生成疼痛評估與描述的文字記錄,提高照護質量,發展成熟時,輔助醫師作為調整藥物參考,讓護理工作更高效。這項技術還可應用於飲食控制,護理師分析病人食物照片,估算熱量等資訊,提供適當衛教建議。這項新興技術將帶來全新醫療變革,憑藉AI來輔助分析臨床狀況,協助照護病人,提高護理品質,為醫療帶來更多創新進步,為照護病人帶來更多便利與進步。
流感就診人次10年同期第3高!病人確診驚「我打疫苗了」 醫生揭真相
近期適逢入冬最強寒流肆虐,感染呼吸道疾病的患者增多,流感、新冠疫情也再度流行,不管門診、急診或住院都人滿為患。耳鼻喉科醫師張弘表示,近日流感、新冠患者持續增加,許多有類流感症狀患者反映發燒、全身酸痛,然而在他進行快篩前,不少人都會問「可是我打疫苗了欸!」結果還是驗出A型或B型流感陽性。張弘29日在臉書粉專「耳鼻喉科 張弘醫師」發文,近日流感、新冠患者持續增加,不少有類流感症狀患者反映發燒、全身酸痛,然而在他進行快篩前,許多人都會問「可是我打疫苗了欸!」結果還是驗出A型或B型流感陽性,因為即便接種了流感疫苗,並不代表能完全免疫。雖然打了疫苗還是可能感染流感,但接種疫苗還是有很多好處。醫師說明,研究顯示流感疫苗平均可降低40至60%的感染率,同時可降低感染流感後的重症率、住院率,「打了流感疫苗,不代表就免疫喔!(新冠疫苗也是)所以出入人多公共場所,還是建議戴口罩、勤洗手,特別是高風險患者!」疾管署表示,今年第4週門急診類流感就診人次為114,754人次,較前一週下降,惟仍高於過去3年同期,且為10年同期第3高。目前處高原期,須持續觀察寒流後疫情變化趨勢;多項監測系統顯示近期流感病毒、新冠病毒及腺病毒等多種呼吸道病原體持續於社區活動,其中流感病毒以A型H3N2為主。疾管署指出,截至29日止,國內公費流感疫苗已接種646萬餘劑,其中65歲以上長者(含機構對象)共222.3萬人已接種,接種率53.1%,尚未達目標值(55.0%)。目前全國公費流感疫苗剩餘11萬餘劑,請符合條件民眾把握機會儘速接種,以獲得足夠保護力。
多種呼吸道疾病齊發 羅一鈞曝這時最高峰籲盡快接種疫苗
新冠肺炎後,流感、腺病毒、RSV病毒等各呼吸道疾病齊發,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表示,農曆春節前一周流感等呼吸道疾病將到達最高峰,提醒民眾應儘速接種流感和最新XBB新冠疫苗外,羅一鈞並透露,今年將一款RSV疫苗也正在跟食藥署申請藥證,今年可望進入自費市場。台灣疫苗推動協會今10日公布由全台上百位醫護人員票選出的2023年最具影響力的疫苗十大新聞;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致詞表示,新冠疫苗在去年上半年推動「疫苗+1」,不過下半年XBB疫苗就比較難推動,希望民眾了解新冠疫情正在回升,隨著變異株不斷轉變,也要更新疫苗,未來新冠疫苗將可能成為季節性疫苗。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羅一鈞表示,去年自費市場疫苗反應熱絡,去年推動最多的就國產腸病毒疫苗,自費腸病毒也要進一步做成本效益評估,輪狀病毒跟水痘追加劑,這三款疫苗目前都有在討論是否擴大到公費接種。另外RSV疫苗也正在跟食藥署申請藥證,今年可望進入自費市場。對於新冠和流感,將在春節前共同進入最高峰,疫苗推動協會榮譽理事長李秉穎表示,根據美國研究指出,即使接種了次世代疫苗BA.4.5疫苗,65歲以上長者的保護力,仍會隨間遞減,約半年~1年後保護力就趨近於零,因此呼籲民眾今年一定要再去補接種一劑XBB疫苗。李秉穎並指出,受新冠肺炎影響,真正出現免疫負債的病毒,應屬於兒童的RSV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率遠高於疫情之前,可說是真正的免疫負債,該現象值得關注。
新冠變異株JN.1病例增加!全美又受流感、RSV影響 住院人數即將飆高
新冠肺炎新型變異株「JN.1」近期已在全球多國被檢測出,而美國呼吸道病毒季節來臨,新冠、流感、呼吸道融合病毒(RSV)的病例增加,而疫苗的低接種率也帶來了重症風險,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就警告,「JN.1」在病歷中的所佔比例已經愈來愈大,醫療保健系統將面臨更大的壓力。根據外媒CNN、CBS的報導,在截至11月25日的數據調查中,美國每10萬人就有超過8萬人因呼吸道病毒住院治療,其中Covid-19仍為多數,但因流感或呼吸道融合病毒住院的人數開始暴增。對此,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就指出,疫苗接種才是保護自己和親人免受該病毒重症影響的最佳方法,進而大大減少住院人數,但實際上疫苗接種率仍然很低,因此提高疫苗接種的覆蓋率已經是「迫切需要」的重點。報導指出,美國南部地區因為流感症狀(包括發燒、咳嗽或喉嚨痛)就診的人數已連續六周高於全國基線,部分州療養院的感染率也已經高出去年的水平,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就預估,這次的流感季至少有370萬人罹患流感,3.8萬人住院,2300人死亡。整體而言,老年人的住院率最高,自10月初以來,每10萬名65歲以上的人裡,就有230人因呼吸道病症而住院。另外,兒科醫院的住院人數也是爆滿,學齡前兒童前往急診室就醫的人數比起以往增加了1倍,根據資料顯示,每10萬名5歲以下兒童,就有33人是因為呼吸道疾病住院,其中幾乎所有症狀都是因呼吸道融合病毒引起。當地公衛人員指出,近幾個月來,一直有在持續追蹤新冠病毒Omicron BA.2.86和其變異株「JN.1」,全美國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中,測出「JN.1」的就達29%,而在針對國際旅客的機場檢測計畫中,更有超過4成檢驗結果都發現了這些菌株。不過,到目前為止,「JN.1」的快速傳播並未導致Covid-19的嚴重程度上升。
新冠變異株「JN.1」40多國現蹤 醫籲過年前最好「做這事」
這兩年雖然各國陸續走出新冠陰霾,但現在又有新冠肺炎變異株JN.1,40多個國家地區都有發現病例。對此,醫師表示,過年前最好打XBB.1.5新冠疫苗。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在臉書發文,「今年10月,英國數據科學家首次發現了omicron另一種新突變基因病毒,叫JN.1,目前已成為全球主導的新冠病毒株。據英國COVSPECTRUM數據庫資料顯示,自10月25日至11月16日,JN.1的感染率提升了近乎5倍。」黃軒表示,截至11月中,歐洲數國的病例都變多,而丹麥更有超過一半的人口感染JN.1,「不僅僅是歐洲,新變體JN.1病毒,也在澳洲、紐西蘭、埃及、日本和其他地區呈現流行趨勢。而台灣過年期間,也會逃避不掉的!」黃軒說,「JN.1對於XBB.1.5新冠疫苗仍然表現出有良好的交叉反應。儘管新冠XBB.1.5與JN.1在序列上有顯著差異,但現有的疫苗對JN.1感染仍能提供必有的保護作用。」黃軒強調,過年前最好打XBB.1.5新冠疫苗,「在台灣最近仍然30幾個病人因為COVID-19而重症死亡,而這些人9成以上皆未有正確施打疫苗!現在不是疫苗貨源缺乏,而是有去接種疫苗的人匱乏了!這真是防疫上的隱憂。」疾管署強調,根據美國何大一博士團隊最新研究顯示,接種XBB疫苗可大幅增加接種者對抗目前新冠流行株(XBB.1.5和EG.5.1)及新興變異株(如HV.1、HK.3、JD.1、JN.1)之免疫反應,中和抗體上升可達27倍,建議民眾接種XBB疫苗提升自我保護力。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初期像感冒 4歲以下嬰幼兒為好發族群
若小孩出現「劇烈頭痛、嘔吐、發高燒及頸部僵直」,千萬不要輕忽,小心很可能是感染「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應盡快送醫!「流行性腦脊髓膜炎」透過飛沫傳染,初期症狀如流行感冒難以察覺,但病發速度快,有症狀後24到48小時內,若未經過治療死亡率高達50%,或恐留後遺症,最容易感染年齡為4歲以下幼兒及年長者。醫師提醒,勤洗手、戴口罩、維持良好社交距離。全球每年得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患者超過250萬人,更有23萬人死亡及50萬人因後遺症喪失生活自理能力,台灣每年約20~30人感染流行性腦脊髓膜炎,雖然相較歐美國家感染率較低,一旦感染卻威脅性極強。小兒科主治醫師鄭芳渝指出,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於每年的11月至隔年4月左右流行。完全沒有經過治療的人,可能會有40到50%的左右死亡率,1歲以下的小朋友是最常見比例,4歲以下小朋友占30~40%左右,占最大比。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潛伏期大約2~10天,初期症狀有發燒、胃寒、喉嚨痛及疲倦,與一般感冒症狀無太大差異,但後續會出現高燒、頭痛、嘔吐及頸部僵直,甚至出現「出血性紫斑、昏迷、末梢壞死」等症狀。鄭芳渝醫師建議,事先施打預防針,防範感染也預防後遺症的發生。醫師也提醒,做出良好社交距離,預防飛沫,降低感染風險、提高保護力。
血型真的會影響身體狀況? 研究發現:A型中風風險高
韓國人比起討論星座與生肖,更愛討論血型,不同種的血型會有不同種的個性,但你知道血型也可能會和疾病關聯性有關,研究就發現A型血的人,中風風險比其他血型高,機率增加16%,而O型血的人則是發病風險降低12%。A型血的人,心臟血管疾病、癌症風險高,2022年發表在《神經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顯示,一個人的血型可能預示著60歲前的中風風險,A型血中風風險高於其他血型,發生中風的風險增加16%,而O型血發病風險降低12%。一項由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和武漢大學人民醫院進行的研究發現,A型血較非A型血有更高的總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濃度,和更高的冠心病患病風險。《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的研究顯示,A型血的人癌症風險高於非A血型人。A型血人群似乎更容易出現消化道特別是胃部問題,患消化道癌症的風險更高,特別是胃癌和大腸直腸癌,研究發現A型血人群具有消化系統腫瘤易感性的特徵。B型血的人,糖尿病風險高則較高,在2015年發表在《糖尿病學》雜誌上的一項法國研究,分析了8萬多名患者資料的結果顯示,跟O型血的人相比,B型血患Ⅱ型糖尿病風險高21%,A型血的人風險高10%。O型血的人,消化性潰瘍風險高幽門螺旋桿菌是引起消化性潰瘍的重要病因,O型血人群中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率顯著高於非O型血人群,這可能是O型血人群高發生率消化性潰瘍的原因之一。中華醫學研究雜誌2010年發文顯示,O型血發生消化性潰瘍者相當於其他血型者的1.5到2倍。AB型血的人,記憶力衰退風險高2014年國際刊物《神經病學》在線發表的一項研究報導稱,與其他血型的人相比,AB型血的人在晚年更容易出現記憶力衰退問題。雖然許多研究都證實,血型確實和疾病有著微妙的關係,但並不能單純地理解為血型會影響壽命,養成好的習慣才更好。
30歲女婚前檢查驚見「子宮頸癌前病變」 婦科醫籲做1事:降低風險
30歲的陳小姐過去從未施打過人類乳突病毒(HPV)疫苗,1年前因婚前檢查來到台北慈濟醫院門診,不料子宮頸抹片檢查異常。經切片發現,陳小姐有第一度子宮頸癌前病變,需要以抹片檢查持續追蹤,醫師擔心陳小姐有感染人類乳突病毒的風險,遂進一步安排人類乳突病毒檢測,檢驗結果為陰性。為了降低感染風險並增強保護力,陳女在醫師建議下接種三劑9價人類乳突病毒疫苗,半年後回診複查,子宮頸抹片檢查結果無異常。台北慈濟醫院婦產部醫師邱筱宸說明,女性子宮頸又能分為內頸部與外頸部,外頸部由鱗狀上皮細胞組成,內頸部則是由柱狀上皮細胞構成,兩種細胞的交會稱為「鱗狀柱狀上皮過渡區」,是子宮頸癌的好發位置。而人類乳突病毒顧名思義是一種只會感染人類的病毒,主要經由性行為接觸感染,以台灣而言的感染率高達五至八成。一般免疫力良好的情況下,病毒仍會被體內免疫系統清除。但若是免疫力較低的族群就可能導致持續性感染,進而發展成子宮頸癌。邱筱宸醫師表示,「早期的子宮頸癌前病變是沒有明顯症狀的,一般不容易察覺,只能經由子宮頸抹片進行篩檢。」美國疾病管制中心2019年建議,26歲前無論男女都可以施打人類乳突病毒疫苗。對此,邱筱宸指出,雖然對於越年輕、沒有性行為的青少女來說,疫苗施打效益越好,但仍有許多研究顯示,即使曾有過性行為或是成年女性接種還是具有一定保護效果。針對已經感染的民眾,只要感染情況輕微、尚未發展成癌症,仍可接種疫苗加強抵抗力。因此,除了政府公費服務對象外,鼓勵所有育齡的女性都可以接種人類乳突病毒疫苗。根據統計,產婦感染人類乳突病毒的風險是未曾生育婦女的二倍。產後女性的子宮頸內部細胞會因為荷爾蒙變化,變得較容易受到病毒感染,進而產生癌前病變。而子宮頸的結構在分娩過程中也會產生改變,子宮頸口的外翻,將造成感染的風險增加。邱筱宸說,「接種人類乳突病毒疫苗可以在產後幫助女性建立免疫防禦,且美國婦產科醫學會和疫苗接種委員會已經證實,在哺乳期間接種疫苗不會對嬰兒健康造成不良影響,因此建議產後婦女可於生產離院前接種第一劑,產後兩個月回診接種第二劑,間隔四個月再約定完成第三劑接種。但有計畫懷孕的女性建議可與婦產科醫師進行諮詢,懷孕期間的婦女則不建議施打。」邱筱宸建議,相較於2價及4價的人類乳突病毒疫苗,9價疫苗可以預防的病毒型別更多,若是曾接種過2價或4價疫苗的民眾,可以與醫師討論評估是否需要再補打。除了疫苗接種外,年滿30歲的女性最好每年接受一次子宮頸抹片檢查,也可以進一步自費進行人類乳突病毒檢測,降低子宮頸癌的罹患率。
天明製藥抗癌免疫細胞治療、再生醫學發展論壇
臺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從預防慢性疾病到治療,仍有許多未被滿足的醫療需求。第三屆「臺灣癌症免疫細胞治療暨再生醫學發展論壇」首次在臺中亮相,活動由天明製藥(股)、臺北中山天明細胞治療中心主辦。論壇關注癌症免疫細胞治療、幹細胞修補再生脊髓損傷、外泌體促進再生機轉、精準預防失智,慢性病與相關免疫疾病,集結多位醫學中心教授級專家分享,現場近300位醫療機構、企業先進與民眾出席,聚焦抗癌免疫細胞治療、再生醫學實際治療進展的重要突破。 2023年是臺灣細胞治療重要之年,目前全臺細胞治療技術收案超過1千2百例,免疫細胞治療超過千例、幹細胞收案人次216人、CAR-T全台通過醫療院所持續收案。治療的新進展使得癌症患者、退化性關節炎、脊髓損傷疾病的國人,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療新選項。 主辦單位詹詠寧董事長致詞表示,活動連續三年舉辦,我們意識到免疫細胞治療和再生醫學為癌症等嚴重疾病的治療帶來了巨大的突破。醫療技術與GTP製備中心的健全努力,為病患帶來了更多的希望和潛在的治癒機會,天明製藥位於臺北中山醫院的中山天明細胞治療中心,已通過多項免疫細胞與幹細胞治療計畫,天明製藥專攻自體免疫細胞治療癌症,也與中部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澄清醫院中港分院、光田綜合醫院、臺安醫院雙十分院提出了治療計劃,提供民眾正確治療的機會。本次活動邀請多位教授級專家學者與會: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免疫細胞治療中心主任曹昌堯教授。(圖片提供/天明製藥)■ 抗癌應用:免疫細胞治療新啟航曹昌堯 教授 /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免疫細胞治療中心主任現場發表中山附醫自2020年起收案進行免疫細胞治療,累計近百名患者成果,曹昌堯教授表示,病人在CIK治療結果,平均治療有效率達75%以上,多數為常見癌症,胰臟癌、乳癌、大腸直腸癌、肺癌,其中14人直接使用免疫細胞治療。治療結果相當不錯,病患平均的治療有效率,包括腫瘤的大小減小30%、腫瘤穩定、沒有繼續惡化,雖然還需要更多的治療經驗及更科學的證據,但由初步成果看起來,結果是可以預期的。外泌體:從體液、細胞到外泌體治療楊崑德 教授 / 馬偕紀念醫院醫師研究員/兒童醫院研究部主任楊崑德教授長期投入臍帶間質幹細胞外泌體的研究。他表示,老人的三大天敵是慢性發炎、高重症感染率提高、癌症高死亡率,這些都跟免疫力息息相關,外泌體的特性,具有抗發炎、抗退化疾病治療作用,促進再生機轉。臺中榮民總醫院細胞治療與再生醫療中心主任李冠德教授。(圖片提供/天明製藥)■ 免疫細胞治療與再生醫學的應用李冠德 教授 / 臺中榮民總醫院細胞治療與再生醫療中心主任李冠德教授分享CAR-T的應用,與臺中榮總通過設有可執行細胞處理實驗室。分享再生醫療改變我們對疾病治療的方法,藉由再生能力修補受損組織與器官,包括缺氧性腦病變、腦性麻痺、脊髓損傷嚴重肢體癱瘓,CAR-T治療紅斑性狼瘡。李冠德指出,細胞療法確實帶給困難疾病新希望,但不應過度炒作,全球結合基因工程進度很快,臺灣要與國際接軌,期待政府法規與監管持續邁向創新步伐。光田綜合醫院沙鹿院區院長陳子勇醫師。(圖片提供/天明製藥)■ 脊髓損傷後的下肢癱瘓-間質幹細胞治療的初期效果陳子勇 醫師 / 光田綜合醫院沙鹿院區院長急性脊髓損傷的患者透過細胞治療,有機會擺脫輪椅。光田綜合醫院沙鹿院區院長陳子勇醫師表示,過去20幾年來,脊髓損傷的治療一直沒有很好突破與進展,病患需終身依靠輪椅行動。依據全民健保資料庫統計,國內每年每萬人約有2.46人發生脊髓損傷,相當於每年有4000~5000人罹病。陳子勇醫師說,癱瘓不僅影響個人生命,亦會對家庭與社會帶來沉重負擔。所幸,隨著再生醫學的進步,此類病患有可能因為接受細胞療法,有機會改善症狀、獲得更好的生活品質。光田綜合醫院透過骨髓間質幹細胞中免疫調節與細胞分化的能力,同時誘導神經細胞再生,使斷裂的神經傳導恢復。治療的方式是從患者體內抽取骨髓後,由專門的細胞製備場進行分離萃取及培養,再以精準定位注射的方式打回體內,讓受損的脊髓慢慢再生長。上頂醫學創辦人/臺大醫學院光電醫學研究中心教授曾文毅醫師。(圖片提供/天明製藥)■ 精準預防:失智可以被預測?再生醫學與全腦精準檢測曾文毅 醫師 / 上頂醫學創辦人/臺大醫學院光電醫學研究中心教授在臺灣,65歲以上的長者中,每13人就有一位失智症患者。預防勝於治療,其中掌握腦零差是個客觀因素。上頂醫學創辦人曾文毅教授分享再生醫學與全腦精準檢測技術。透過MRI檢測與AI技術透是腦部健康,從飲食、運動,生活習慣全方位著手,增進記憶、改善大腦老化狀態,進而擺脫失智威脅 臺北中山醫院天明細胞治療中心院長/天明製藥集團醫療長賴基銘教授。(圖片提供/天明製藥)■ 細胞治療的新進展賴基銘 教授 / 臺北中山醫院天明細胞治療中心院長/天明製藥集團醫療長中山醫院賴基銘教授表示,目前天明製藥與亞東紀念醫院合作TILs免疫細胞治療臨床試驗,亞東紀念醫院計畫主持人熊佩韋醫師,協同亞東紀念醫院多科會診,從手術切下腫瘤組織;依特定癌症之TILs之表現特徵與分離擴增之特性進行試驗,同時建立TILs擴增之凍存技術平台與優化TILs製程優化。 本次活動合辦單位:臺中市民眾服務社、中華民國工商建設研究會中區聯誼會、中華文化經貿生技交流協會、中山醫療社團法人中山醫院、中山醫院生殖醫學中心、活力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邀請多家醫療機構、專科醫師、護理師、藥師,生技醫藥產業出席。 主辦單位天明製藥、中山天明細胞治療中心與現場民眾分享,天明精準GTP細胞製備中心專注研發和生產NK自然殺手細胞、TILs腫瘤浸潤淋巴細胞、CIK細胞與再生醫學MSC產品,與台北中山醫療社團法人中山醫院、輔仁大學學校財團法人輔仁大學附設醫院、馬偕紀念醫院、光田綜合醫院、澄清綜合醫院中港分院、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台安醫院雙十分院提出了治療計劃。 為提供國內外病患和其家屬新的治癒希望。天明製藥與臺北中山醫院成立中山天明細胞治療中心,已經通過CIK、 NK自體免疫細胞治療治療超過11種實體癌症和自體脂肪幹細胞治療退化性關節炎及膝關節軟骨缺損,中心邀請多位專業臨床醫師,包括:賴基銘醫師、李世明醫師、吳濬哲醫師、施俊雄醫師、陳文哲醫師等人,的治療方案,並提供精準醫學檢測,以服務民眾。此外,積極布局推廣國際醫療,讓海外的癌症患者、恩慈治療等有需求的患者來台接受治療。
小貓遭殘忍扒皮後丟棄 她砸10萬「魚皮植皮」搶救
中國北海市1隻剛出生不久的小貓被虐貓者狠心剝去背上的皮並丟棄在路邊,所幸被好心人士帶回家裡悉心照料,身體一天天的逐漸康復,不過主人採用的「魚皮植皮」實在太過獨特,網路上因此出現正反兩極的看法。2023年1月29日有人在中國廣西省北海市當地1個動物救助群組裡通報,有1隻狸花貓疑似被人剝掉部分皮膚後扔在路邊。某位擁有2個小孩的媽媽即使工作繁忙,但當她在群組中看見訊息後仍駕車前往群組中通報的地點,將小貓帶回家裡。當她找到小貓時,發現小貓背部靠近尾巴的皮膚掉了一大塊、腳趾爛掉、耳朵被割掉一小塊,尾巴也斷了,傷得非常重。好心的女子立刻將貓帶到動物醫院救治,並為牠取名為「初八」,因為救牠當天正好是農曆正月初八,網友們也稱這名好心女子為「初八麻麻」。起先初八麻麻每天帶牠到醫院清創傷口,無奈背部傷口實在太大,情況一直沒好轉。4月11日,初八麻麻接受網友建議,帶著初八到醫院嘗試「魚皮植皮」,醫生將吳郭魚的魚皮移植到傷口上,但初八活潑好動,隔天移植的皮膚已經掉了大半,12日時又重新做了1次手術。魚皮治療主要是為了促進傷口皮膚自我生長,以及保護傷口、降低感染率和疼痛感,並不是為了讓魚皮跟傷口相融。然而初八的移植魚皮並未有太大成效,進行了2次手術都失敗,甚至令牠傷勢加重,因此初八麻麻也告知民眾這項療法應謹慎使用。在初八經歷各種治療期間,初八麻麻已為牠花費了2萬多人民幣(約台幣8萬9千多元),4月中旬時,初八麻麻帶牠到中畜科動物醫院再次進行治療。這次醫生對牠進行保守治療,以清創和注射抗生素為主,並進行激光點陣照射,促進微循環。此事經中國媒體報導後廣為人知,網路上紛紛出現正反兩極的評價。有人表示,在小貓身上花這麼多錢不值得,甚至有人說將魚皮移植到小貓身上是不尊重魚,也有人懷疑初八麻麻救助牠是為了炒新聞。
A肝病毒連環爆引恐慌 「這預防方式」最有效保護力可達20年
近期好市多冷凍莓果類商品接連驗出A型肝炎病毒,引發民眾恐慌,烏日林新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賴柏宇表示,感染A肝可能會出現發燒、全身倦怠不適、食慾不振、嘔吐、噁心、肌肉痠痛及腹部不舒服等症狀,數天之後發生黃疸,通常症狀與嚴重度會隨年紀而增加,呼籲民眾積極預防。賴柏宇說明,A肝病毒主要有3種傳染方式,分別為食用、飲用受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源、人與人接觸傳染以及血液傳染。食物方面,冷凍或未經徹底煮熟的食物容易帶有病毒,這也是最近好市多莓果讓人擔心的原因,接觸感染方面則通常是因為沒有正確洗手或性接觸而傳染。賴柏宇指出,A肝潛伏期大約為15天至50天不等,平均大約為1個月(28至30天),但在潛伏期後半期就具有傳染性;A肝高流行區域,以孩子較容易受感染,但是台灣2014年至2017年數據顯示,台灣A肝感染以25歲至29歲的年輕人為感染高峰期。雖然感染A肝病毒不會造成慢性肝炎,但是急性感染仍然有千分之3的死亡率。賴柏宇說,接種A肝疫苗是最有效也安全的預防方式,完整接種2劑疫苗者保護力甚至可以達到20年以上,其次注意飲水及飲食衛生,將食物徹底煮熟再食用也可以避免感染A肝。此外,保持良好衛生習慣以及安全性行為(避免肛交)也很重要。他說,台灣感染率目前已下降到10萬分之0.5,且政策於2018年起針對幼兒常規接種A肝疫苗,但其他國家如非洲、南美洲、中國大陸、東南亞及南亞地區等仍有A肝流行,建議到該地旅遊者可考慮施打A肝疫苗。同時提醒,A肝疫苗算是很安全,但若施打第1劑有嚴重副作用就不能再打第2劑,另有未滿1歲兒童、中重症患者、發燒及孕婦等族群也不建議施打。
胃痛、腹脹當心是幽門桿菌上身! 醫提醒:大多數是從小就已感染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一名30歲的張姓女患者,因長期出現胃痛、腹脹、噁心等症狀,到醫院胃腸肝膽科看診並進行胃鏡與切片檢查,醫師發現患者因感染幽門桿菌,導致慢性胃發炎,出現胃淋巴瘤前期病癥,經三合一制酸劑加上抗生素使用兩周後,成功根除幽門氏桿菌,胃部逐漸恢復正常,建議一年後再追蹤。幽門桿菌感染率遠高於B型肝炎 嘴餵食小心感染童綜合醫院胃腸肝膽科經鄭煜明醫師表示,如果把腸胃不適一味的歸咎於生活緊張和壓力所造成,那就大錯特錯!現代人生活壓力大,自律神經失調,阻礙腸胃功能之臨床症狀與感染幽門桿菌雷同,常常被混為一談,前者可以靠生活飲食調適,後者則必須靠藥物進行滅菌大作戰。而感染率遠高於B型肝炎的幽門桿菌,在台灣盛行率平均達50%,換言之,每兩個人就有一個感染,伴隨有腹部疼痛(尤其空腹)、燒灼感、噁心、打嗝、脹氣,甚至食慾不振、體重不明原因減輕等症狀;其中10歲以下孩童更應注意,不同於成年人較高抵抗力,所以親子之間以嘴餵食或親暱行為要特別注意。八成感染沒症狀 增加罹患胃癌風險鄭煜明醫師指出,感染者當中有八成沒有症狀,而有兩成的感染者出現胃部潰瘍等消化道潰瘍疾病;當胃部長期被幽門桿菌破壞之下,黏膜因此產生的異變也會增加罹患胃癌風險,其中又以胃淋巴瘤最常見。鄭煜明醫師強調,幽門桿菌感染者,大多數是從小就已感染,直到成年後,出現消化不良、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甚至是胃癌,才被檢查出來,其餘八成無症狀者只要維持良好生活習慣,不吃刺激性食物如辣、燙、酸,不菸不酒等,是可以和平相處,否則也潛藏日後病變的風險。
許藍方警告「激情過後」一定要做這事 好處多多還能降低感染率
女性因生理構造緣故,因此常會有下體感染的狀況,知名性學博士許藍方就在自己的YouTube頻道透露,女生若自慰或發生性關係過後,一定要上廁所,不只可以沖掉髒東西,還能降低感染率。許藍方表示完事後尿尿,可以降低尿道感染的機會。(圖/翻攝自許藍方YT)許藍方表示,女生發生性關係後一定要尿尿,因為尿道跟陰道位置近,很容易感染交互感染,尤其是在陰莖進入女性體內前後,難免碰觸尿道口會有細菌,加上陰莖上也可能有病毒或細菌,雖然不是百分百直接進入陰道內,但細菌或病毒有可能會帶到尿道口,導致女性泌尿道感染。許藍方表示,雖然陰道內本來就有好菌跟黏膜保護,但尿道卻是無菌狀態,若細菌跟病毒到了尿道口,就有可能會造成感染發生。因此許藍方就建議在發生性關係前可以先喝水,並在結束後上廁所,若中途就想上廁所,也可以在上完廁所後再喝一些,方便發生後可以上廁所。
AI好給力1/不再路迢迢!馬祖有肉吃「也有台大醫療資源」 APP評估病況克服花東遠距問題
馬祖國軍抗議無肉可吃成為近日熱門議題,隨著緊急船運冷凍肉品,阿兵哥們有肉可吃指日可待。其實不只是物資,馬祖的醫療資源也非常匱乏,但隨著AI人工智慧的進步,如今馬祖也能共享台大醫院的醫療資源,而幅員遼闊的花東地區,也能藉由遠距醫療、APP即時評估病況,來解決醫療資源不足的問題。南竿福山照壁上的「枕戈待旦」四個大字,除了是馬祖最醒目的地標,也彷彿代表馬祖民眾對疾病警惕的態度,因為居民都知道「不能輕易生病」,因為馬祖僅在南竿有一家18位醫生組成的連江縣立醫院,其他島上則只有衛生所可以應急。但偏偏馬祖曾是全台胃癌發生率最高的地方,除了常吃燒烤、醃漬的食物之外,幽門桿菌的高感染率也是主因。將近17年前,馬祖民眾的幽門桿菌感染率高達64%,大約每6人中就有1人感染,是台灣民眾的2~3倍之多。後來台大醫院、台大公衛學院透過大規模篩檢、除菌治療,讓馬祖幽門桿菌盛行率下降至僅剩約1成,胃癌發生率也下降53%。能有這樣的成果,是靠醫療團隊辛苦往返於馬祖、台灣換來的,但若是馬祖民眾身體微恙,就醫的艱辛令人難以想像。45歲的阿華(化名)一向有胃痛的毛病,由於衛生所沒有檢查設備,每次必須先坐船到南竿的醫院檢查,若需要照胃鏡,醫師就必須將檢體送到台灣進行判讀,最快要一個月後才能知道結果,如今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進步,離島也能共享醫學中心的資源。台大醫院內科部教授李宜家表示,傳統胃相判讀需要做胃鏡、組織切片,並且交由病理科醫師判讀,過去馬祖民眾想要進行胃鏡,必須透過空運或船運將專業人員送到馬祖,或將切片檢體送到台北,不僅耗時,患者也無法立即獲得治療。台大醫院自2016年起整合旗下10個院區的資料庫並開發AI模型,此系統結合醫療大數據、智慧醫療、以及遠距醫療的數位化創新,可直接由胃鏡影像精確判斷胃相,目前已在馬祖使用,透過雲端協助,讓人力和資訊設備都缺乏的馬祖也能共享台大醫院的醫療協助及資源。台大醫院資訊室組長陳權忠表示,馬祖民眾做完胃鏡檢查後,馬祖當地的醫師可以選取想要分析的影像,回傳到台大醫院資料庫內,經過AI運算,再將分析結果回傳給馬祖醫師,一張影像判讀僅需9秒鐘,且準確率高達9成,未來也可運用在其他偏鄉,大幅降低醫療不平等的情況。偏鄉、離島民眾若是爆發緊急重症,就醫距離往往成為決定生死的關鍵,圖為烏坵一位心肌梗塞患者,經空勤後送救回一命。供(圖/金門縣衛生局提供)除了離島,花東地區的醫療資源也同樣匱乏。39歲的小玉(化名)因劇烈胸悶被緊急送往臺北榮總玉里分院急診室,醫師懷疑是急性心肌梗塞,於是立即啟動緊急醫療遠距諮詢平臺,將小玉轉送花蓮慈濟醫院,兩方的急診醫師透過平臺討論病情,不浪費一分一秒,一到院就立刻為小玉進行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小玉也在一個月後平安出院。健保署東區業務組組長李名玉表示,東部的幅員遼闊會影響緊急醫療的品質,當民眾遇到急重症時,若無法在第一時間獲得最適當的處置,可能就會不幸喪命,於是東區醫院運用2020年健保總額風險移撥款,與花蓮慈濟醫院、玉里慈濟醫院、北榮玉里分院及鳳林分院合力建置「緊急醫療遠距諮詢平臺」,透過平臺先分享重要醫療參考資料,讓雙方急診醫師討論病人治療方向,啟動「綠色通道」。不只如此,東部地區醫院也引進工研院開發的傷口感測裝置手機及APP,用AI輔助傷口評估、加強花東傷口及造口病人之照護,讓東部地區的出院病人、居家病人在不便前往醫院換藥時,可以由專科護理師啟動AI輔助傷口評估,利用科技縮短時空環境的差距,讓偏鄉也能享有一定的醫療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