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台31條
」陸禁止台灣鳳梨進口? 陳吉仲:檢疫解決就可以
大陸以台灣鳳梨驗出介殼蟲為由,禁止台灣鳳梨進口大陸,衝擊鳳梨農生計;民進黨立委陳素月今天在立院質詢農委會主委陳吉仲,此事是否為大陸「養套殺」策略?陳吉仲強調,這次他們認為只是單純防檢疫問題,不是政治因素介入,而是走市場經濟,所以不用擔心,只要解決防檢疫問題就好。陳素月質詢,台灣出口到大陸,鳳梨佔全部的91.3%,大陸此次宣布禁令,是否為「養套殺」策略?而其他出口去中國大陸的水果中,包括釋迦、蓮霧、柚子、芒果等等,比例也相當高,這些水果會不會將來也有問題?陳吉仲則強調,目前農委會跟對岸有農產品的防檢疫溝通管道,他認為這只是單純防檢疫問題,鳳梨賣去對岸是「市場經濟」,不是像之前有所謂的「政治訂單」或是有政治因素介入,現在都是市場經濟,所以就不用擔心,是單純防檢疫問題。陳吉仲並指出,台灣還是有少數水果倚賴單一市場,因此行政院長蘇貞昌之前就有要求分散市場風險;目前水果外銷到大陸的量有減少,而其他國家有大幅成長,「去年跟前年比,中國以外的市場水果外銷成長有超過百分百」,會持續進行,減少倚賴單一市場的風險。陳素月也質詢中國大陸推出對台「農林22條」,吸引台灣農業人才、技術的議題。陳吉仲表示,農委會已經盤點過,有些早在2018年的惠台31條就提過,比如農機具補助等,是新瓶裝舊酒,同樣的操作手法如果有效的話,台灣的農民早就過去了,但實際上2016到現在已經五年,台灣農民去那邊做農業投資的件數非常少,因為大家了解到去那邊有風險,技術會被他們佔有,反而影響其他台灣水果去其他國家的市場,甚至回銷到台灣,農業部門都知道對岸的把戲。行政院長蘇貞昌也表示,這些是「名為惠台實為利中」,「中國對台灣一直始終不放棄,認為台灣是他們一部份,他們是一黨專政極權國家,所有作為都有政治目的,台灣要能夠自己有力量,台灣要可以自給自足,才不會有『養套殺』難以自拔。」
「我覺的被忽攸」 夾在兩岸間被噤聲的台青族
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許多原本在大陸工作和念書的台青和台生被迫滯留台灣。這些人當中,有些台青被大陸的公司資遣,有些台青想盡辦法籌錢跨海支付房租,有更多的台青為了養家餬口,台灣尋找新工作,卻被打入大陸同路人。許多台青感嘆,兩岸口口聲聲說支持台青,但是疫情紓困時卻忘了他們。台大畢業、在北京創投圈工作的Angela,原本負責為創業者尋找投資人,手頭上還有好幾個案子正在進行。她一月下旬返台過完農曆年之後,原本打算回北京工作,恰好遇到大陸疫情進入高峰期,政府規定各行業延後開工,接著是推廣在家遠距工作,迫使她的返京日期不斷延期。「隨著兩岸的境管措施不斷升級,兩岸空運航班大幅減班,導致機票價格飆漲。」Angela舉例,「華航為配合政府政策,砍得最多,桃園至北京每個月只剩2班,長榮每周只飛2班。因為乘客少,機票都是全價票,光是經濟艙來回就要新台幣2萬多元。」不只機票變貴,還要支付集中隔離的費用。Angela表示,北京為了嚴堵境外移入的感染源,要求入境北京者必須到指定酒店住宿、隔離觀察14天,「一天的住宿費加餐費約800人民幣,半個月就將近新台幣5萬元。這還沒加上我原本在北京租的房子,每個月房租6千人民幣還是要照樣付,房東還沒有佛心到讓我免繳的地步。」6月4日,福建福州一位台青李正能(右)正在直播帶貨。(圖/中新社資料照)待在台北的Angela正愁沒工作,剛好學長開餐廳需要人手,於是去幫忙管帳,雖然收入無法和北京相比,手頭總是比較緊,但好歹還能夠支付日常開銷,「等到解封,我還是會回北京工作,畢竟這份工作需要和投資人面對面接觸,遠距視訊會議無法解決所有的問題。」北京台協台青會副會長鄭博宇表示,據他了解,約70%赴陸念書的台生迄今仍滯留台灣,台青則是55%至65%,「雖然大陸政府希望企業共體時艱,不要裁員,但這些滯台未歸的台青,往往是企業優先裁員的對象。因為企業不可能讓台青占個空缺,無止境的癡癡等他回去上班。」鄭博宇觀察,近幾年大陸為了拉攏台商、台青和台生赴陸發展,中央陸續公布許多惠台政策,包括2018年2月28日的惠台31條、2019年11月4日的惠台26條和今年5月15日的惠台11條,「但這些政策當中,絕大多數只關照到大型台商,台青的實際需求反而沒被看到。」例如最新的紓困政策只針對台商,而且只有大台商才受惠,一般的台青基本無感。「就拿居住證來說,大陸政府是為了體現同等待遇,但赴陸創業的台青無法用居住證去銀行開戶、去登記開公司,還是必須使用台胞證」,鄭博宇以個人經驗為例,「在居住證實施一年後,好幾次在北京首都機場搭飛機過邊檢時,警察竟然沒看過居住證,還問我這是什麼證件,得找來上級領導到場協助鑑定,最後還是要用台胞證才能過關,過程令人啼笑皆非。」類似的案例不勝枚舉。鄭博宇指出,他的台胞證今年3月到期,換新卡片後,「銀行規定必須『親自』到原來的開戶分行辦理個人資料更新,不接受網路申請,但我人在台灣怎麼辦?結果所有銀行帳戶的餘額都被凍結,無法轉帳繳納房租,只能請朋友幫忙先行代墊款項,日後我再還給人家。」鄭博宇表示,大陸方面口口聲聲說重視台青,但往往只是淪為形式、喊喊口號而已,「許多政策沒有針對台青的切身需求,或是上頭訂出政策,但到了基層卻無法落實,讓台青很無感。」「問題更關鍵的在於,那些在媒體上唱紅促統的台灣青年,他們的言行舉止只是投大陸當局所好,和真正台灣年輕人的想法相去甚遠」,鄭博宇提醒,「大陸想捧紅這些人,藉由這些人對台灣宣揚統一的好處,其實這些樣板只會給大陸的形象扣分。」鄭博宇表示,從這次罷韓成功可以發現,年輕選票是其中的關鍵因素,「大陸與其感嘆台灣的親中派愈來愈少,倒不如趁此機會重新認識台灣青年的樣貌。如果真的重視台青,就應該提出台青有感的政策。」今年因疫情,過去暑期各種大學生交流完全停擺;圖為2019年8月20日,第十六屆榕台青年夏令營在福州金山中學啟幕。(圖/中新社資料照)大陸推出惠台31條、26條政策,儘管做了許多宣傳,但在第一線的台青、台生直言,要落實到各地還存在落差,會讓一些滿懷希望到大陸發展的台青,覺得被「忽悠」,回台灣因而到處「放炮」;一位歷經馬政府到蔡政府時代的北京大學台生表示,這兩年許多台青對交流活動變得興趣缺缺,也不願在媒體上發言,擔心被網軍「肉搜」。他憂心,「兩岸族」本來是兩岸民間的緩衝劑,如果連兩岸族也感到心灰意冷不願發聲,就形同少了兩岸民間對撞的煞車皮。2013年開始到北京大學讀書的台生小武,剛來的那幾年,正是兩岸的大交流時代,他回憶當時交流熱絡,台青們普遍很願意參加各種座談和活動,與大陸官員分享心得體會,也樂意接受媒體訪問;然而這兩年,兩岸氛圍急轉直下,又有《反滲透法》等限縮性法規,讓很多台青變得不敢參加活動,也曾發生陸媒採訪台青的言論,被台網友批「親中」和肉搜,讓台青不敢再對兩岸關係多說什麼。「當兩岸族減少了,噤聲了,兩岸民間就少了煞車皮」,小武說,從政黨角度,國民黨夾在民共兩黨間,像是個緩衝,在民間層面,台生、台青、台商等「兩岸族」,也同樣扮演潤滑劑的角色,當這些兩岸族都變得不敢說話,兩岸民間對立可能繼續加劇。小武還認為,國台辦可以說一些溫情的軟話,至於那些吵架、喊打喊殺的強硬表態,留給大陸國防部、外交部去說即可,或許可稍稍改變台灣年輕人對國台辦的觀感。「思維不變,手段再新也是空談!」另一名北京台青小禹認為,大陸的許多對台交流常只重形式,但效果有限,有的地方台辦只想找知名台青(如連勝文)衝業績博版面,但這樣的操作,看在其他台青眼裡,未必加分。小禹說,中央的惠台政策鋪天蓋地宣傳,但落實到地方常有落差,官員在初次交流時,對台青拍胸脯掛保證,歡迎到大陸實習就業,結果真的去了,也沒有得到實際的幫助,感覺被忽悠,回台反而容易到處放炮批評大陸,「說穿了,台辦只是協調單位,有時心有餘而力不足」。往年暑假都是兩岸青年交流的旺季,今年因疫情完全停擺,過去暑期各種大學生交流、千人夏令營將不復見;浙江、福建等地近期則以創新方式,找來多位台青參與直播帶貨,成了另類兩岸青年交流。受到兩岸關係氛圍不佳影響,今年報考大陸重點大學的台生人數明顯減少,也有正在就讀人民大學大學部的台生直言,原本一心準備考北京清華的研究所,現在也同時在準備報考新加坡的研究所。往年的兩岸青年交流,在6月份的海峽論壇後達到高峰,一直延續到整個暑假,大陸全國台聯每年還會舉辦台生千人夏令營活動,到2019年已連續舉辦16個年頭;台灣多所大專院校,也會在暑假安排學生赴大陸參訪交流,不過上述活動,今年全數因疫情停擺。一位台灣某大學高層指出,由於疫情及14天的隔離政策,讓台生赴陸、陸生來台都動彈不得,今年的交流只能被迫先緩一緩。無法面對面交流,大陸浙江、福建等地,最近則採取變通方式,杭州邀請了30位台青,體驗最熱門的「直播帶貨」,讓他們了解傳統行業如何實現有效轉化,系統學習了電商及直播平台的發展、電商直播實務操作,並親身參與電商直播體驗;福州馬尾台灣青年創客基地,則是每週末都會舉辦一場台灣美食直播特賣會,找來多位台青推銷台灣美食。短期的交流受疫情衝擊,在大陸求學的台生,除了疫情,也受到兩岸關係氛圍影響升學意願。一位就讀人民大學大三的台生指出,他原本一心要報考北大或清華的碩士班,但看到最近兩岸氛圍緊張,也擔心民進黨政府會不會突然不承認大陸學歷,讓他現在也一邊在考慮改考新加坡的研究所。今年4月,大陸教育部宣布,「綜合考慮當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及兩岸關係形勢,決定暫停2020年大陸各地各學歷層級畢業生赴台升讀工作」,一位在台陸生說,現在被親友知道在台念書,常被投以異樣眼光,也常看到大陸網上的罵聲,他感嘆在陸生禁令後,赴台讀書的陸生已變成「稀有動物」。
《無色覺醒》吳建國:學大陸開放 留住人才
今年5月份,我率領一個由17位青年組成的訪問團到中國大陸進行考察,去了台商聚集的廈門、上海、北京等地,看了許多地方,發現大陸真的跟以前不一樣了,他們的創新與建設已經超越台灣。譬如協助青年創業這方面,這是兩岸都政府都在喊的口號,但大陸政府絞盡腦汁實現,而且成果相當顯著。最具體的建設就是位在北京的中關村,雖然名字用「村」,但它的概念類似台灣的新科學園區。這個中關村就在北京大學與清華大學旁,人才供應無虞,裡面還有一條「創業大街」。協助青創 一站搞定「創業大街」僅200公尺不到,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裡面有個「一站式」的服務中心,比便利商店更便利。只要你準備資料齊全,拿到窗口僅5分鐘就可以完成全部手續,可以馬上把你要成立的公司執照核發;此外,旁邊有銀行給你開戶,也有會計師幫你解決即將面臨的稅務難題,讓青年創業的門檻降到最低。最令人吃驚的,上述1、200公尺的街道居然有4、5家創業咖啡空間小屋,這種店家是24小時開放空間,提供免費網路與位置,只要自己攜帶筆記型電腦就能隨時上線工作,自己帶水也沒人趕你,可以在裡面泡上好幾天,除了盡情發揮腦力,也有機會碰上志同道合的伙伴。回頭看看我們台灣,政府為青年做過些什麼?雖然說台灣有自由民主,軟實力與創意也比大陸要先進,但是不懂得與時俱進,已經在一次一次的蹉跎中落後了!總而言之,台灣今天一定要有新思路,不然是沒有出路的。新思路就是去想辦法改變自己,讓人才在台灣能發揮所長,而不是去阻止或恐嚇、威脅要青年不能到對岸。撇開政黨之間的爭議,台灣政府該做的事情,是降低台灣青年創業的門檻、提供更優渥的創業條件、營造更好的創業環境,除留住本土自產的各方面人才外,還要能吸引世界各國的人才來台。朝野攜手 吸才留台今年2月28日,大陸祭出了「惠台31條」,有人認為,這是大陸用盡各種方法,吸引台灣人才赴陸發展。然而,就如同商場上的競爭一樣,難道台灣就不能提出更強的「留台62條」,吸住自己的、甚至別人的人才嗎?其實,大陸的「惠台31條」還有一個最重要的精神:「開放」。大陸願意開放台灣的醫師、律師、會計師等,西進大陸執業。毋寧是對台灣人才,用開放的心態,開放大陸的市場與政策。那麼,台灣不管朝野各黨各派,面臨開放的大陸,又該如何因應?最好的選擇,是以開放的心態,審慎制定開放的政策,以開放的市場,吸引更多國內、外的人才留在台灣,才能保證我們台灣的競爭力。口述者/吳建國前高雄應用科技大學校長,歷任國立中山大學電機工程系主任、材料科學研究所所長、教育部科技顧問、參事、第二屆國民大會代表。著有《向前看中國》、《來自柏城》、《唯盡我心》等書。
【王之道】柯宇綸遭封殺 攔截獨派想惠台
大陸「惠台31條」措施推出滿月,在台灣社會引發熱議,民進黨政府雖採取藐視性因應對策,企圖淡化其可能的影響,但顯然並未奏效。近期公布的兩項民調都顯示,約3成到5成民眾肯定「惠台31條」是大陸對台灣的善意,40%民眾願赴大陸就業,38%的人願意讓孩子去大陸唸書,都是8年來的新高。更有意義的是,愈年輕愈肯定大陸對台灣的開放,18~29歲年輕人中高達61.6%考慮到大陸發展。今年元月底,台灣民意基金會民調顯示,人民對蔡總統兩岸政策不滿意度達59.6%。兩岸政策失去民眾信賴,已成為蔡政府的大危機。逢中必反 又想沾光就在「惠台31條」效應持續升溫之際,發生兩起事件:一是公開支持太陽花學運的導演柯一正之子柯宇綸,在大陸遭舉報「台獨藝人」,他主演的電影《強尼‧凱克》因而被大陸片商擱置上映;二是台商李榮福日前刊登報紙廣告,為「挺蔡」言論道歉,並重申反台獨立場。陸委會和獨派如獲至寶,前者幸災樂禍,稱大陸31項對台政策出台不到一個月,已出現「言行不一」案例,後者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歡呼大陸「兩面手法」惠台措施已「破功」。國台辦發言人安峰山指出,「這些措施充分體現了大陸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率先同『台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機遇,加快提供同等待遇,為台胞、台企辦實事、辦好事的誠意。」應注意其政策清楚的前提,那就是「兩岸一家親」和「台灣同胞」。獨派人士若拒絕承認兩岸是一家人,不認同兩岸民眾是同胞,甚至「逢中必反」,又怎麼好意思要求從惠台政策受益?這在邏輯上是講不通的。更何況,大陸並不是對獨派台商和藝人發動突擊,早已經三番兩次發出預警,只不過是被一些人當做了耳邊風。大陸媒體進一步解讀,無論是經商、文教、演藝還是旅遊等相關行業人士,要分享大陸惠台紅利,就必須跨越「反台獨」准入門檻,兩岸融合的對象不包括台獨。因此,獨派攻擊大陸惠台政策兩面手法是斷章取義。惠台與反獨是大陸對台政策的一體兩面,不能割裂開來。西進尋夢 遵法守紀國台辦在證實封殺柯宇綸參演電影後也聲明,如果這些藝人認識到台獨的錯誤和危害,從思想上、行動上做出改變,大陸還是持歡迎的態度,大陸的立場始終如一。獨派倒是有點賊喊捉賊。一向敵視大陸台商,動輒揮舞「親中賣台」棍子的時代力量立委「亂神」黃國昌,最近被大陸官方證實,其岳父在大陸確有投資。如此「說一套,做一套」,無怪乎有媒體評論,「亂神」黃國昌的行事正是台獨人士的縮影,一方面不斷地惡意批判大陸,另一方面卻又無法阻止家人甚至自己私下積極西進。到底誰才是兩面派,眾人心中應該有定評了。隨著大陸日趨繁榮,將有愈來愈多台灣民眾願意到大陸求學、工作、居住。但是兩岸法律規範與社會制度非常不同,決定到大陸尋夢前,必須謹慎評估自己是否能夠適應。被舉報台獨因而遭到封殺或被要求道歉事小,若違反大陸法令遭到法律制裁,後果就非常嚴重。進入大陸就要接受大陸的法令與社會規範約束,這是非常簡單的道理。
《龍門客棧》唐湘龍:看惠台31條 蔡政府喊口號壯膽
蔣介石時代,聯合國通過「排我納匪」案時,整個國家風雨飄搖、人心惶惶,政府丟出了「莊敬自強,處變不驚」這八個字,很有易經的味道。聽起來有點玄,弄得懂意思的人大概也不多,但感覺上,就是政府已經做出回應,報告完畢。其實,「莊敬自強,處變不驚」就是說:「出大事了,但不要緊張、驚慌,因為害怕也沒有用。你們也不要來找我,因為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反正一切就靠自己,自求多福吧!再見。」你不用懷疑我的翻譯,我覺得沒有人翻譯的比我更精準。北京轉變 主動出擊「壯大台灣,無畏挑戰。」這八個字,是蔡英文政府針對大陸31項惠台措施所做出來的正式回應。這個回應,算是限制級的;「限制」理解能力不夠好的人才能看。如果你的腦袋正常,看了會想笑,比「莊敬自強,處變不驚」更好笑。這31項措施對台灣的影響,重點不在內容,重點在北京的態度轉變。以前,有很多惠台措施,像是虱目魚契作,基本上,就是把錢塞進台灣人的口袋裡。但是,沒有用。台灣人最喜歡表現「靈肉分離」,出賣肉體、不賣靈魂。我拿你的錢,不投你票,繼續唱反調。這次,北京「中彩票」了。不再把錢丟進台灣,相反地,他把門打開,歡迎台灣民眾去大陸撈錢。主動、被動,一念之間,整個味道都不一樣了。你要先用腳投票,才能拿到錢。這對長期操作人民感情的民進黨政府來說,壓力就很大了。這其實是政治心理學的問題,台灣、大陸,像是對門而居的兩家人,應該常互相串門子。有沒有注意到,串門子的「串」就是兩個「中」疊在一起。是介於一中和兩中之間的特殊關係。嚴格來講,兩岸關係的基礎,如果要在「一中原則」、「九二共識」之外,另外尋找替代性的說法,我建議可以使用「一串共識」。「一串原則」。「串」這個字,在兩岸關係,實在可以好好利用,發揮創意。反獨促統 絕不手軟但我要說的重點是,這種應該可以互相串門子的開放、互信、交流,不應該帶有強迫性、侵略性。簡單講,哪邊更開放、更好客,哪邊就能得到人心。如果一邊開著門、一邊關著門,開門的一定會贏得最後的人心。現在,兩岸關係大概就是這樣。大陸幾乎用國民待遇歡迎台灣的一切,台灣仍用「戒急用忍」封鎖大陸的一切。但現在,人心思變的味道出來了,「壯大台灣,無畏挑戰」實在是吹口哨壯膽。31項惠台新措施,根本不在乎民進黨政府怎麼回應。這是全面地、單向的,本來就是對太陽花學運反對服貿協議四周年的總回應。簡單說,已經不再要求「平等互惠」的假象。只要台灣民眾喜歡、接受就可以了,民進黨政府的反應一點都不重要。未來,北京對台的政策大概就是「官民分離」、「主客易位」。對官方,強烈「反獨」絕不手軟。對民間,積極「促統」,也絕不手軟。如果,台灣的官方不得人心,官、民矛盾出現,那將是戰略上的重大勝利。這件事,不用拖太久,三五年大概就會看出效果!
【王之道】全面開放 化解笨台危機
世界銀行最新出版《2018國富變化-建立永續的未來》指出,構成先進國家財富最重要的是人力資本,所占分額高達70%,自然資本僅占3%;但貧窮國家自然資本卻占國家財富達47%,其他各種資本則相形見絀。教改崩潰 社會怨懟「人」是國家最重要的財富,想成為先進國家,就必須大量投資人民,讓優質人力帶動其他資本,可產出更多財富。觀察1970?90年代經濟成長率冠全球的亞洲四小龍(南韓、台灣、香港和新加坡),培育了大量優質人力,適當的政策便能夠完全發揮效果,因而創造了「亞洲經濟奇蹟」。然而,台灣近20年的「教育改革」,卻對台灣的人才優勢造成嚴重傷害。首先,是盲目地消滅技職教育,生產了大量不符產業需求的大學畢業生。其次,設立了太多大學院校,卻未能嚴謹要求品質,製造了大量不具生產力、不符合社會需求的大學畢業生。「學用落差」擴大,成為年輕人薪水不漲的主因之一,前途茫茫下,社會充滿怨懟氛圍;特別是大量設立研究所,製造過多的博士,到處都是找不到適當工作的「流浪博士」,造成社會資源的巨大浪費。大陸2月底提出「惠台31項措施」,對台商企業和台胞個人提供「國民待遇」。其中12項提供給台商企業,包括平等參與「一帶一路」、參與「政府採購」、參與「中國製造2025」等機會,其他則提供台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和大陸同胞平等的待遇,包括參加各種專業人才考試和執業的權利。台灣的大學院校人才也可申請大陸的「千人計畫」或「萬人計畫」,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等各類基金專案;而且讓台灣教師赴陸任教時,能將先前的學術成果一併帶入,也讓台灣民眾輕鬆使用「台胞證」註冊登錄,在大陸尋找工作機會。磁吸效應 不可輕忽台灣年輕人愈來愈難找到好工作,這套方案幫助教育和產業人才「無縫接軌」到大陸工作,勢必造成「磁吸效應」,政府對此萬不可等閒視之。若不能適當因應,數年後,人才將紛紛前往彼岸尋找高待遇、升遷快的機會,青年也會到大陸就學、創業。不過「關門築牆」絕非正確思維,正確的因應之道只有3個字「更開放」。首先,擴大兩岸貿易自由化,讓兩岸「自由貿易」取代企業「直接投資」,但對受衝擊的產業提供充裕之輔導及補助。其次,提高公立大學教授待遇中的「研究費」,維持教授總待遇和東亞名校間適當之差距,避免精英流失。其三,解除教育管制,讓學費自由化,以市場競爭取代管制,調整目前偏低、學生不知珍惜的學費;並讓各校有足夠資源發展特色教學,加速國際化、優質化,以吸引優秀學生留鄉學習、發展。其四,加速大學院校國際化,引進更多境外優秀留學生,填補研究人才流失的空缺;持續解除人才引進之障礙,吸引國際人才居留。北京惠台31條或有吸納台灣人才之意,卻無「笨台」的意圖,但政府如果不能適當因應,「笨台」就會成為自我實現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