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病率
」 心肌梗塞早期發現肺癌「存活率多10倍」!胸腔醫驚曝:「1家具」也是危險因子
出演經典電視劇《台灣靈異事件》以鐵頭警官一角爆紅的男星汪建民,去年底檢查出罹患「肺腺癌」第4期後,歷經9次化療、60多次電療,怎料7日晚間仍因不敵病魔逝世,享年56歲。對此,胸腔外科醫師杜承哲示警,除了常見的菸害、空氣污染、油煙等因素外,「沙發」竟也是罹患肺癌的危險因子之一。癌王「肺癌」已連續20年蟬聯國人10大癌症排行第1名,國民健康署也指出,像是菸害、空氣污染、職場(如石綿、砷)或居家環境暴露(如氡氣)、肺癌家族病史、肺部相關疾病史(如結核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病史)、煮食未使用抽油煙機等,都是導致肺癌的誘因。不過杜承哲醫師則在臉書發文透露,其實還有「2大肺癌因子」較不為人熟知,那就是「肥胖」和「沙發」,由於總脂肪與飽和脂肪的攝入量,與罹患肺癌的風險呈現正相關,因此肥胖是導致肺癌的獨立風險因子,而腰圍是較指標的數字,建議男性腰圍應小於90公分,女性腰圍應小於80公分。至於沙發為何也會害罹癌?杜承哲說明,身體活動已被證實可以降低罹患肺癌的發生率,而「久坐」則與多種癌症的患病率有著密切關連,民眾應避免久坐在沙發上不動。杜承哲表示,第1期與第4期的「肺癌存活率」可相差逾10倍以上,呼籲民眾應積極進行肺癌篩檢,才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另外除了戒菸、避開污染源、接受篩檢之外,平時飲食可多攝取像是花椰菜、甘藍菜等十字花科蔬菜,並減少加工食品和油炸食品,也要避免久坐、多活動,才能提升自體的抗癌能力。
全家陸續確診糖尿病 專業醫解釋:三餐都「這樣吃」釀禍
根據衛福部資料顯示,糖尿病是國人位居十大死因之一,每年近萬人因糖尿病死亡,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全國約有200多萬名糖尿病的病友,且每年以25,000名的速度持續增加。而家醫科兼減重專科醫師楊智雯解釋,其實很多人的糖尿病都是「吃」出來的,他就分享自己曾經歷過一個案例,一家人陸續確診糖尿病,細查之後,才知道原來與他們家的飲食習慣有直接關聯。家醫科兼減重專科醫師楊智雯在FB粉絲專頁發文表示,自己在出席電視節目錄製時曾提到,台灣60歲以上人群中,每5人就有1人患有糖尿病,患病率高達20%。但是在他的診療經驗中,曾遇到一個家庭的糖尿病患病率竟達到100%,這引發他對飲食習慣與糖尿病之間關係的深入研究。深入了解這個家庭的飲食習慣後,楊智雯醫師發現問題的根源在於他們的日常飲食,這個家庭的每日三餐幾乎都以炒飯、炒麵為主,而且每次都會大量使用辣椒醬和醬油調味。楊智雯醫師表示,家庭成員中有人因為食物太過美味,常常一餐能吃下三碗加了辣椒醬的炒飯或炒麵。但這種飲食方式導致每餐攝入的醣量相當於10份之多,遠超健康標準。更糟糕的是,這戶人家的餐食中幾乎沒有配菜和蛋白質,這也導致血糖迅速飆升至400-500mg/dl的危險水平。由於缺乏其他營養成分,這種高醣飲食很快會引發飢餓感,促使他們再次進食,形成惡性循環,造成持續的高血糖狀態。楊智雯醫師解釋,糖尿病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不當的飲食習慣引起的。楊智雯醫師以台中人喜愛的炒飯、炒麵為例,指出過度使用辣椒醬和醬油等調味料可能導致血糖急劇上升。他同時也提到,有些患者一餐可以攝入相當於10份醣的食物,導致血糖飆升至400-500mg/dl的危險水平。楊智雯醫師也提到,高碳水化合物飲食會引發胰島素阻抗和代謝症候群,進而導致糖尿病、高血壓、高尿酸和肥胖等健康問題。楊智雯醫師特別提醒,雖然第1型糖尿病屬於自體免疫性疾病,第2型糖尿病與家族遺傳高度相關,但適當的飲食和生活方式可以有效預防或延緩疾病的發展。楊智雯醫師還指出,隨著年齡增長,人體的代謝率下降,加上不當的飲食習慣和缺乏運動,更容易出現胰島素阻抗,不利於血糖的調節,其中造成胰島素阻抗的主要原因,包括高碳水化合物飲食、異位脂肪堆積、以及壓力和睡眠不足。為了應對胰島素阻抗,楊智雯醫師提出了三個關鍵的調節方法,分別是調整飲食、增加運動量、以及調節壓力與保持充足睡眠。楊智雯醫師建議降低精緻碳水化合物的攝入,增加高纖維食物和健康脂肪的攝入,同時強調運動,特別是重量訓練和有氧運動的重要性。
沸騰索命3/新研究「高溫讓失智中風更惡化」 夜跑不見得好!「輻射熱」更可怕
英國研究顯示,極端氣候下的高溫會影響大腦的神經系統,讓失智症、中風、偏頭痛等疾病更加惡化,甚至造成死亡。專家建議大熱天出門前先參考「熱指數」,再判斷是否適合外出活動。另外,除了白天,晚上也要慎防輻射熱,專家提醒夜跑仍有中暑風險,一旦輕忽恐會危及性命。根據彭博社報導,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研究人員審查了332份報告,探討環境對19種神經系統疾病的影響,包括阿茲海默症及其他形式失智症、偏頭痛、中風、憂鬱症、多發性硬化症和腦膜炎。研究結果顯示,天氣以不同的方式影響每一種疾病,但在大多數情況下,會引發較高的患病率或導致病情惡化。例如,隨著溫度升高,死於中風和失智症的風險會增加,憂鬱症等許多精神疾病的死亡率也會上升,偏頭痛、多種精神疾病和多發性硬化症相關的住院治療也會增加。上述研究已發表於《刺胳針神經醫學》(Lancet Neurology)期刊。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神經病學研究所教授西索迪亞(Sanjay Sisodiya)說:「大腦必須維持在一定溫度範圍內才可正常運作。如果大腦患有疾病,那大腦的體溫調節能力就會受損。」她同時提醒,氣候變暖對大腦的損害已經慢慢發生。中國附醫健康醫學中心副院長林文元表示,「以前都認為早上10點到下午2點比較熱,但現在溫度實在太高了,我認為只要有陽光就要小心!」三軍總醫院中暑防治中心主任朱柏齡則提醒,夜間也要當心輻射熱導致中暑。輻射熱是指地面、建築物吸收太陽輻射後散發出來的熱能。朱柏齡分享,曾有一名50多歲跑者,參加大佳河濱公園夜跑,晚上6點開跑,結果快到終點時突然昏倒,送醫時體溫41度呈現昏迷、多重器官衰竭,10多個小時後才甦醒,結果他完全不記得自己有去路跑。什麼時候適合在戶外運動?專家建議先參考「熱指數」,另外也別以為夜跑較不會中暑,輻射熱的恐怖往往突如其來。(圖/報系資料照)朱柏齡說,夜間溫度雖然比白天低,但柏油路白天時吸收大量熱氣,晚上時這些輻射熱再散出來,所以還是非常悶熱,建議清晨5~6點時運動比較好。另外,門診中也時常出現到溪邊戲水而中暑的案例。朱柏齡表示,同樣是輻射熱作祟。「如果溪邊有很多石頭,而且都是乾地的話,反而會吸收輻射熱,一旦反射上來反而溫度會更高。」朱柏齡建議可從「熱指數」來判斷適不適合外出活動,熱指數是綜合溫度、濕度、輻射熱等數據計算,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建制有「高氣溫戶外作業熱危害預防行動資訊網」https://hiosha.osha.gov.tw/content/info/heat1.aspx,可以查詢全台不同區域即時的熱指數,用顏色區分,黃色代表容易疲倦、橙色代表可能熱衰竭與筋攣,時間太長時間會中暑、紅色代表中暑高,不適合運動,建議要進行戶外活動時,可先上去查詢相關資訊。
氣候變遷影響健康? 英研究:全球暖化高溫加重腦疾風險
氣候變遷可能對腦部疾病患者的健康造成負面影響。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CL)15日發布研究顯示,極端高溫等環境因素會影響失智症、癲癇和憂鬱症等疾病的患病率,還會增加因這些疾病而入院、殘疾甚至死亡的風險。UCL研究人員審查了332份報告,探討環境對19種神經系統疾病的影響,包括阿茲海默症(老人失智症)及其他形式失智症、偏頭痛、中風、多發性硬化症和腦膜炎。他們還收集了有關憂鬱症、焦慮症和思覺失調症的研究,因為精神疾病常與神經系統疾病並存。研究結果顯示,天氣以不同的方式影響每一種疾病,但在大多數情況下,會引發較高的患病率或導致病情惡化。例如,隨著溫度升高,死於中風和失智症的風險會增加,而極熱和極冷都與憂鬱症等許多精神疾病的死亡率上升有關。又如,在極端高溫下,阿茲海默症及其他失智症患者很難做出適應性選擇,如尋求幫助、穿更輕便的衣服或多喝水。此外,夜間高溫往往會影響睡眠質量,而睡眠不足會使癲癇症變得更嚴重。研究人員還發現,隨著氣溫升高,與失智症、偏頭痛、多種精神疾病和多發性硬化症相關的住院治療也會增加。上述研究發表於《刺胳針神經醫學》(Lancet Neurology)期刊。領導這項研究的UCL神經病學研究所教授西索迪亞(Sanjay Sisodiya)說:「大腦必須維持在相對狹窄的溫度範圍內才可正常運作。如果大腦患有疾病,那大腦的體溫調節能力就會受損。」研究人員提醒,氣候變暖對大腦的損害可能會慢慢發生,等需要進行醫療干預時,可能為時已晚。另外,儘管人們希望新冠病毒致命性最終會弱化到與季節性流感一樣,但美國一項研究顯示,在新冠病毒首次為人所知的4年後,它仍然比流感更致命,因為新冠病毒可能也在肺部外其他部位造成更多損傷。美國退伍軍人事務部聖路易斯醫療保健系統的研究人員發現,2023年10月至今年3月期間,新冠患者住院人數幾乎是季節性流感患者住院數量的2倍,而前者在30天內死亡的風險,比後者高出35%。此研究發表於《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
壯男心衰竭危命「5年前早有預兆」 血壓高恐影響心腎功能
三高為我國最常見的慢性病之一,多數人卻往往不知三高可能致命!衛福部數據顯示,台灣約有高達529萬人罹患高血壓,而高血壓前期雖無特定症狀,但若未即時管理,很可能危及性命。臺大醫院心臟內科教授、台灣高血壓學會林彥宏理事長提醒,長期高血壓會導致血管硬化,進而引發心衰竭、腎臟病、中風等併發症,這些共病危險性高,不僅心衰竭致死率高於癌症,長期腎高壓更可能導致洗腎,因此,民眾應依循「居家量測、130/80標準、722原則」3口訣,養成正確量血壓習慣,遠離高血壓危害並預防心腎併發症。高血壓無疑是影響我國民眾健康的關鍵因素,根據統計,台灣18歲以上的成人中,每4人中就有1人罹患高血壓,林彥宏理事長指出;「台灣65歲以上民眾高血壓患病率超過50%,近年高血壓更出現年輕化的趨勢,與現代人飲食習慣、壓力大的生活型態有關。」然而,高血壓正是引發各器官病變的主要風險因子,理事長比喻,高血壓就像將身體置於「溫水煮青蛙」的狀態中,一時無感、久了就危及性命。例如:高血壓若未控制,可能造成心肌肥厚,心臟舒張與收縮功能受影響,久而久之演變為心衰竭;另一方面,長期的體內高壓亦會造成腎臟的腎絲球硬化、進一步惡化為腎病變。林彥宏理事長警告:「嚴重心衰竭五年死亡率超過50%,比多數癌症還高;腎臟病常則列我國十大死因,可以說,心腎病變是造成台灣民眾失能與死亡的最大元兇,足見人人都應及早預防高血壓,管理心腎風險。」高血壓作為心腎疾病的高風險因子,近年心衰竭和慢性腎臟病治療的發展趨勢,亦以患者治療時應兼顧血壓與器官保護為目標。林彥宏理事長説:「例如心衰竭治療藥物,就從過去常見的心腎素-血管張力素-醛固酮系統抑制劑、交感神經系統抑制劑等等,到近年加入SGLT2抑制劑,具同時管理血壓、腎病變與心臟功能的效益,數據指出,患者用藥後可減低因心衰竭或心血管事件住院風險、減緩腎功能惡化、降低蛋白尿、減少腎病及心因性因素相關的死亡率,亦可下降血壓。」理事長分享,過去曾遇一位壯年男子被家人送至急診,這名患者5年前檢測出高血壓,但因自覺無礙而未持續追蹤,送醫時心臟收縮功能低下,甚至出現肺水腫、危及性命,檢查後發現竟是因長期高血壓引發的心衰竭與腎病變!送醫後醫護持續用藥幫助患者降血壓、管理心腎症狀,一年後才逐漸穩定病情、心腎恢復正常功能。對此,林彥宏理事長提醒,民眾日常就應建立正確量血壓認知與預防意識,對於高血壓且已有初步心腎病變的患者來說,及早選擇兼顧共病共管的藥物治療,也更有助於管理高血壓與心腎病變。台灣高血壓學會推動「3口訣」幫助民眾建立正確量血壓認知,分別是「居家量血壓」、「130/80標準」與「722原則」,林彥宏理事長建議,民眾可遵從養成正確量血壓習慣,邀請家人每天量血壓,讓量測變成日常、一起守護家人健康。
體育老師指關節劇痛無法運球! 就醫檢查竟是類風濕性關節炎搞鬼
澎湖一名年輕體育老師某天發現指關節劇痛,無法正常運球。起初他自己以為是運動傷害,前往復健科求助,卻多次求治未果,深入檢查後才發現是「類風濕性關節炎」。天主教輔仁大學附設醫院蔡長祐主任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全身性的自體免疫疾病,發病初期經常被誤認為是運動傷害或關節退化,因而錯失黃金治療期。他提醒,為了避免關節持續惡化,會先以免疫調節藥物來治療,若病情未獲得良好控制,則會評估以「生物製劑」介入。這名體育老師就是在生物製劑治療1至2個月後,症狀才得以緩解,目前已恢復體育教學工作。好發族群別輕忽!「女性」患病率更高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生的原因目前尚不明確,較能確定的是「基因」為罹患該病症的主要因素之一。蔡長祐主任表示,一般而言,類風濕性關節炎好發年紀約為於三十至五十歲,但也有十幾歲就發病的案例,且「女性」的發病率為男性的三到四倍,因此如果親人有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史,就要更加注意自己的身體情況。蔡長祐醫師表示,患者在半夜時「腫瘤壞死因子」(TNF)等細胞激素分泌量最多,這些因子容易導致發炎反應,讓患者在早上起床時會有關節僵硬、紅腫熱痛的症狀產生。他提到,類風濕性關節炎常好發於四肢周邊關節,且為對稱型態。因此一旦民眾發現手指或是腳趾關節有對稱性的疼痛,而且日漸加劇,就要儘快就醫做檢查。而類風濕性關節炎造成的骨骼傷害往往為不可逆,倘若錯過黃金治療期,即便以藥物控制了病情,若關節變形骨頭破壞仍無法挽回。類風濕因子輔助診斷 多種治療選擇有效控制病情目前診斷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依據是透過抽血檢查,檢測體內的類風濕性因子及抗環瓜胺酸抗體、白血球數量與血小板數量,並搭配超音波與X光等影像工具來判斷發炎與骨骼破壞程度。蔡長祐醫師提到,早期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是採用「金字塔型」或是「倒金字塔型」的用藥方針,近年來則改為「組合型治療法」,以類固醇、消炎止痛藥與口服免疫調節藥物交互使用。但此方式的效果仍然有限,而且長期使用類固醇可能伴隨「月亮臉」、「水牛肩」、「骨質疏鬆」等副作用,所以後來採用新一代的生物製劑或是小分子標靶藥物,例如「腫瘤壞死因子抑制劑」(Anti-TNF),使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炎路徑能有效被阻斷,讓病情達到更穩定的控制。蔡長祐醫師呼籲,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症狀不可逆,因此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至關重要。在現今多元進步的治療方式下,患者若遵循醫囑、勿自行停藥,也能成功控制病情,將其視為慢性病來處置。
高三生遭九曲洞「巨石壓腿1天」恐截肢 醫分析若導致腔室症候群:腎臟也會壞掉
根據中央災害應變中心7日統計,花蓮403強震共造成13人死亡、1140人受傷,尚有6人失聯。其中1名17歲黃姓高三生被巨石壓住雙腿1天後,於九曲洞獲救,但目前仍然命危急救中,且雙腿有截肢可能。對此,整合醫學專科醫師姜冠宇表示,這孩子若截肢,「冤枉的是,下肢截肢者未來代謝症候群機會更高,雙側截肢患病率高於單側,所以復健工作相當重要,要有足夠運動量。」據悉,該名高三生在花蓮晶英酒店建教實習,地震當下正和同事一起搭巴士上班,沒想到途中卻被大石砸中,無法動彈,忍痛一夜之後,才被救難人員從九曲洞救出,但目前情況危及,一度失去呼吸心跳,如今依然昏迷,裝葉克膜搶救中,且有截肢可能。姜冠宇昨(8日)晚在臉書發文稱,巨石壓腿若導致「腔室症候群」(compartment syndrome),講白話是壓空間擠細胞,不只大量鉀離子,本身就是橫紋肌溶解,肌紅蛋白隨血流,腎臟也會壞掉,保腎功能是很重要的治療目標。他也認為,如果有截肢,血液循環動力會發生改變,「未來孩子復建上要多花一點心力預防慢性病提早到來。為這孩子祈福。」姜冠宇隨後也貼文底下的留言區補充,截肢後,心血管疾病機會上升、高血壓和動脈粥狀硬化的傾向是較為明顯的,截肢末端形成動脈瘤機率也大,「這孩子冤枉的是,下肢截肢者未來代謝症候群機會更高,雙側截肢患病率高於單側(有文獻是21.9% vs. 14.9%),所以復健工作相當重要,要有足夠運動量。」姜冠宇還指出,其實要更精確說,這也接近「擠壓症候群」(crush syndrome),但擠壓症候群本身可由急性腔室症候群誘發,所以到此案例程度,無論定義何者結果相差無幾,施救方針也一樣。此外,姜冠宇也以2010年的電影《127小時》(127 Hours)舉例稱,腔室症候群典型症狀5P網路查就有,大家也可以看到電影中主角手臂被石頭壓住,呈現的就是隨時間上肢腔室症候群的症狀,主角自己用刀截肢,除了逃脫,其實也是最嚴重下、必然的救治方式。他也解釋,其實腔室症候群還是有程度之分,「我們打石膏如果很不舒服,整個很刺痛了,也要小心腔室症候群喔,要解開,但是情況就不若巨石壓腳是急性的。」至於有網友詢問,若在腔室症候群發生前送醫,有辦法避免或減輕腔室症後群的併發症嗎?姜冠宇回應,當然越早送醫、越早解壓越好,基本上有發生此狀況是筋膜切開,真的保不住了,或太嚴重了,像是此案例,「才考慮斷尾求生(截肢)啊。」
小S公公心肌梗塞猝逝 醫揭「有的人毫無異狀」曝最可怕情況
女星小S(徐熙娣)公公許慶祥昨(1日)早上在家猝逝,享壽84歲。據悉,許翁最近有感冒不適症狀,孰料突然心肌梗塞離世;醫師指出,心血管疾病最可怕的是「毫無預警」,有的人1分傷害就有1分症狀,但有部分患者已經9分傷害,卻幾乎沒有異狀。衛福部統計,心臟疾病高居國人10大死因第2名,僅次惡性腫瘤。其中心肌梗塞典型症狀為:頭暈、前胸壓迫感、呼吸困難、胸悶、胸痛、心悸、喘、噁心、手臂疼痛、極度疲倦等。另據《ETtoday健康雲》報導,心臟外科名醫蘇上豪指出,心肌梗塞除是最常見猝死原因,心肌梗塞引發的「惡性心律不整」,更是連急救時間都沒有的危險病症。蘇上豪表示,一般心肌梗塞患者到院後90分鐘內應接受到院至灌流時間(door-to-balloon time)治療,減少心肌缺血時間,但惡性心律不整可能使患者心臟亂跳導致血液打不出去、失去心輸出量,造成患者到院前已OHCA甚至快速死亡,「這是心臟外科最害怕的疾病」。另「毫無預警」是心血管疾病最可怕之處,心血管症狀平時因人而異,有的已經9分傷害卻幾乎沒症狀,但也有1分傷就發生1分症狀的患者。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趙書平也提醒,40歲後因冠狀動脈逐漸硬化,患病機率會有所提升,女性發生率雖較男性低,但停經後患病率也會上升,女性患者也可能出現手麻、背痛等看似無關心臟症狀,若合併有噁心、呼吸不順症狀,應提高警覺就診,以免錯失治療黃金期。
凱特王妃手術原因眾說紛紜!外媒猜疑罹患「綠色癌症」 疾病將陪伴終身
英國凱特王妃在今年1月時進醫院做腹部手術,人目前正在休養階段,對於凱特的病情英國王室並無過多交代。不過,外界對她的手術則是眾說紛紜,近日也有媒體曝光凱特罹患的疾病可能是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根據外媒報導,1月時英國肯辛頓宮(Kensington Palace)發布聲明表示,指稱42歲的凱特王妃因身體不適,入住位於倫敦馬里波恩(Marylebone)的一間醫院,並於1月16日完成動完腹部手術,目前康復情況良好,正在肯辛頓宮內休養。凱特王妃時常出席各種公開活動,相當親民。(圖/美聯社)據肯辛頓宮稱,凱特王妃這次手術與癌症並無關聯,且王室已經排除了任何嚴重的情況。然而,查爾斯三世國王最近也被診斷出患有不明腫瘤,目前正在接受治療,相比之下,有關凱特病情的訊息相對是少之又少。雖然王室並未對外說明凱特王妃的病情,但是外界對此次手術仍眾說紛紜,更有外媒指出凱特罹患的疾病疑似是克隆氏症,而這種疾病在嚴重的情況下有時需要做手術治療。為避免騷擾,倫敦警察在凱特進行手術的診所外站崗。(圖/路透社)克隆氏症是一種影響消化道的慢性發炎性腸道疾病(IBD),會導致腹痛、腹瀉、虛弱、發燒、體重減輕等症狀,也被稱為「不死的癌症」。此病多見於青壯年,男女患病率相近,發病部位多位於迴腸末段和升結腸,也可發生在整個消化道的任何部位。根據報導指出,該症狀目前並沒有方法可以根治,一旦確診,就意味著患者需終生與該疾病為伴,所以克隆氏症也被稱為「綠色癌症」。現有藥物的治療目的是為了緩解臨床症狀,延緩疾病進程,防治併發症,盡量使患者避免手術治療。威爾斯親王威廉前往診所探視後駕車離開。(圖/路透社)從去年底在桑德靈厄姆莊園進行聖誕儀式後,凱特王妃幾乎就沒有對外公開露面過。(圖/路透社)
畢業後求職壓力山大?她陰晴不定原來是壓力引發躁鬱症
26歲的邱小姐畢業後初入職場,原本活潑開朗的性格卻開始變得陰晴不定,有時在短短一週內感到無比興奮和活力充沛;然而過了高昂情緒後,又瞬間陷入深深的沮喪和無助中。經親友建議,她尋求精神科醫生幫助,最終被診斷為躁鬱症。診治初期,邱小姐因對藥物治療的不瞭解而存有疑慮,特別是長效針劑的使用,認為「打針」代表病情加重而感到十分抗拒,在醫師詳盡解釋下,瞭解「打針」只是將原來的藥物成分轉化為針劑型態,不須每天服藥就能讓藥物在體內緩慢釋放。隨著時間推移,邱小姐開始感受到長效針劑帶來的正面影響,躁鬱症症狀也獲得了顯著改善。她能夠更好地管理情緒、不再像以前那樣波動劇烈,並能維持正常的社交及工作,生活品質得到了大幅改善,重新掌握自己的人生。躁鬱症切勿輕忽 復發率高且大腦終身受損高雄長庚醫院精神部老年及復健社區精神科許智維醫師指出,躁鬱症多發生於20歲左右的年輕族群,其終生患病率約為2%,且復發率高,病情若反覆發作並呈現慢性化,將持續影響病患生活至年長。如果不接受治療,將導致躁鬱症發作頻率和嚴重程度增加,患者將承受反覆住院、病情起伏的情形,長久下來可能會增加自殺風險以及對腦部功能的損傷,最後花費更多時間治療並錯過人生中許多重要時刻,可以說是相當可惜,因此在早期症狀出現時就立即介入治療至關重要。藥物治療要做好 躁鬱症治療方式一次看許智維醫師表示,躁鬱症的藥物治療重點在縮短發作時間,幫助患者恢復正常狀態並預防再次復發,主要給藥方式包括口服藥物和長效針劑。口服藥包括情緒穩定劑、抗憂鬱藥以及抗精神病藥物等,患者需每日按時服用以確保藥物的穩定濃度。長效針劑則是每個月注射一次,即可在體內緩慢且持續釋放的藥物,有助於保持體內藥物濃度的穩定,減少症狀復發。「長效針劑是近年來較新的治療方式之一,適用於生活忙碌、容易忘記服藥的患者,或是病識感不佳、認知功能受損者,減輕他們的服藥壓力,並提高藥物順從性。」許醫師強調,長效針劑的藥物成分具有安全性高、副作用少的優勢,較不會造成代謝症候群、發胖、嗜睡和頭腦昏沉等問題。揮別躁鬱症 長效針劑助患者一臂之力目前在台灣符合躁鬱症診斷的患者,都可依個人生活方式和治療偏好,與醫師討論使用新一代長效針劑治療。醫師通常會先試用相同成分的口服藥物,確認對患者是否有效且無重大副作用,才會開始使用長效針劑,幫助患者重拾生活自主權。
張誌家心肌梗塞猝逝 醫揭10大恐怖症狀:年輕人也要小心
前職棒球星張誌家2日驚傳在對岸因心肌梗塞猝逝,享年43歲,近幾年心臟疾病已成為國人十大死因前2名,其中又以急性心肌梗塞最可怕,醫師提醒,若有幾大典型症狀包括胸悶、胸痛一整片、呼吸困難等,就應提高警覺、立刻就醫。根據張誌家母親透露,張誌家前陣子血壓有點高,這陣子有回台但又赴陸,對於兒子驟然離世悲痛不已,國健署資料指出,心肌梗塞的典型症狀包括左前胸有壓迫感、胸悶、胸痛、心悸、喘、手臂疼痛、呼吸困難、噁心、極度疲倦、頭暈等症狀,新光醫院健康管理部及心臟內科主治醫師趙書平提醒,女性患者也可能有手麻、背痛等看似和心臟無關的症狀,且可能合併噁心、呼吸不順等情況,若有上述異狀應提高警覺並就醫,以免錯失治療黃金期。趙書平還表示,40歲以上因冠狀動脈逐漸硬化,因此患病率會提升,其中男性發生率略高,但女性停經後患病率也會提升;此外,愛抽菸者因尼古丁會加速冠狀動脈粥狀硬化,不可不慎;肥胖者則會加重心臟負荷,加速動脈硬化。另據《今健康》引述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郭志東說法,心肌梗塞的發生主要在於血管受阻,或血管因收縮而狹窄進而阻塞,除了氣溫變化所引起外,相關風險族群還包括不可避免的老化、家族遺傳、三高糖尿病族群等慢性病及心臟疾病族群;另外,飲食重口味譬如高油高糖高鹽、不愛喝水等飲食不正常,或是無運動習慣、抽菸酗酒等生活習慣不佳者皆須留意。
男歌手上節目太嗨…笑到「下巴掉了」急送醫 醫揭原因:年輕人注意
大陸男歌手王櫟鑫近日在綜藝節目中因過度大笑,竟然把自己的下巴笑到脫臼,只見他痛苦地擺弄著嘴巴,無奈地說「我嘴張不開了!」旁邊的來賓一臉錯愕問「怎麽回事?耳鳴了?」王櫟鑫哭笑不得說「不是,笑錯位了。」事後,王櫟鑫被送醫治療,經確診為下頜關節紊亂。綜合陸媒報導,在一檔綜藝節目上,王櫟鑫因為遊戲中過於賣力,哈哈大笑導致下巴脫臼。醫護人員緊急趕來,一番檢查後,確認王櫟鑫下巴脫臼,無法現場處理,只得將他送往醫院。經醫生診斷,他是下頜關節紊亂,肌肉可能出現問題,只能慢慢恢復。王櫟鑫聽聞苦笑說「我以後是不是一笑,下巴就會掉啊?」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城北院區口腔科丁紅軍主治醫師說明,顳下頜關節紊亂病是口腔中的常見疾病,以20至30歲的年輕人患病率最高,女性較為多見。該病是影響顳下頜關節和支持結構的疾病,主要的臨床症狀是疼痛、關節彈響及功能受限表現。丁紅軍解釋,顳下頜關節位於耳朵和臉頰交界的地方,耳朵前面在活動的地方就是顳下頜關節的一部分,「我們可以張閉口感受一下,大致是耳前能感受到有一個骨頭在移動的區域。」醫生表示,放鬆心情很重要,長期處於緊張、焦慮的情緒時,會更容易出現相關癥狀。其次,要避免過度張口和使用咀嚼肌,如大笑、打哈欠時注意開口度,減少嚼硬食。生活中要保持正確姿勢,避免下頜關節處於異常的狀態,不要經常托腮。此外,改變不良習慣,不要長期單側咀嚼;睡眠不良時容易導致牙關緊咬,如果早上睡醒發現嘴巴有點張不開時,一定不要用力去把它撐開。醫師強調,臨床上, 顳下頜關節紊亂以綜合治療及保守治療為主,大部分患者可獲得有效緩解,僅少部分患者最後需要手術的干預。部分患者症狀可自癒,平時要放鬆心態,做好預防;同時發現不適要盡早就醫,做到早發現早治療。
夫妻產下白化症兒「她被罵基因不良」 檢查後發現「婆婆竟是表姊」
大陸廣東省佛山市一對夫妻迎來新生兒,沒想到剛出世的孩子竟有白化症,但夫妻倆身體都很健康,經檢查後發現,兩人是近親,事後各自詢問家中長輩才知,妻子的外婆與丈夫媽媽的外婆是親姊妹。《廣州日報》報導,張姓女子產下有白化症的孩子,被婆婆懷疑體內帶有不良基因,因此決定和丈夫進行檢查,釐清原因,結果顯示兩人居然是近親,讓夫妻倆相當傻眼。兩人各自回家詢問家中長輩,原來張女的外婆和丈夫母親的外婆是親姊妹,因此在遺傳學上,夫妻倆屬於近親關係,也就是張女的丈夫是她的表外甥,而婆婆則是她的表姐。張女事後提到,她和丈夫是在家鄉的一場婚宴上相識,當時雖然知道雙方是親戚關係,但以為不是近親,所以婚前以及懷孕前都未做基因篩檢等相關檢查。醫生也提醒,雖然張女和丈夫都不是白化症患者,但身上帶有相同的致病遺傳基因,因此生出來的孩子患病率高。所謂的白化症,這是一種遺傳疾病,是人體色素細胞因為基因變異,無法將酪胺酸順利轉化成黑色素,導致黑色素不足或缺乏,白化症的症狀包括眼睛和皮膚為主以及視力模糊、畏光、視神經纖維走向異常、皮膚白以及免疫異常等症狀,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方式,而要注意的是,白化症預防最重要就是避免近親通婚,原因是這種病癥屬於自體隱性遺傳,血緣相近的雙親自帶白化症隱性基因的機會相較一般人高出許多。醫師就建議,產前診斷和基因篩檢都很重要,產前診斷能檢測出潛在的遺傳疾病或畸形,例如唐氏症、威廉斯氏症候群等,而基因篩檢能了解夫妻的基因狀況,預測出胎兒可能存在的遺傳疾病風險。
和迅自行開發AI細胞資訊管理系統 Q3登戰略新板
幹細胞生物醫學研究大廠和迅(6986)目標「一種幹細胞藥物治療多樣疾病」,自主開發AI細胞廠資訊管理系統(LIMS)以及獨立細胞操作室;目前公司已積極籌備申請股票公開發行,並規劃有望於今年第三季登錄興櫃戰略新板,和迅鎖定治療現有藥物無法滿足的「心血管疾病」空缺市場,進行相關適應症新藥開發,為加速技術商轉化在桃園自主建置9間獨立細胞操作室,成為台灣前三大的GTP實驗室細胞製備場所,自主開發的AI細胞廠資訊管理系統(LIMS),全方位監控細胞製劑品質,兼顧細胞製劑新藥研發、產能技術,同時接受細胞治療同業委託進行CMO/CDMO服務業務。世界衞生組織資料顯示,隨著全球人口老齡化趨勢、生活模式的改變,心血管疾病患病率逐年增加,心血管疾病(CVD)造成每年全球1,790萬人死亡,成為全球第一大死因,又根據研調單位Skyquest的全球心血管疾病報告指出,全球心血管藥物市場規模預計自2022年以年複合成長率4.52%的速度放大,至2030年將達2,316.4億美元,其龐大的藥物治療商機將帶給和迅幹細胞業務發展良好前景。和迅發展臍帶間質幹細胞臨床試驗,目前與北部醫學中心合作,並依據美國FDA及台灣TFDA法規要求進行採集檢體,並在去年7月與北榮針對心血管進行臍帶間質臨床試驗向TFDA申請,今年2月順利完成查廠並進入一期臨床試驗,有望在今年下半年收案。
單親媽吃減肥藥美白產品16年 下場竟要洗腎過餘生
時代進步,醫學發達,我們維護健康的態度也必須改變,馬來西亞一名44歲單親媽媽諾哈莉亞蒂(Nor Hariyati)為了瘦身、美白以及皮膚更有彈性等等,過去16年來一直服用各種瘦身藥和美白保健產品,未料這些原來都是「垃圾產品」,她在服用一段時間後發現一隻腳腫脹、失去胃口以及尿液渾濁,就診後後赫然發現腎臟已經失去功能,讓她最終付出洗腎的慘痛代價!44歲單親媽媽為了瘦身、美白以及皮膚更有彈性等等,過去16年來一直服用各種瘦身藥和美白保健產品,未料這些原來都是「垃圾產品」!(圖/翻攝自TikTok)根據多家大馬媒體報導,來自亞羅士打的諾哈莉亞蒂上傳短片至TikTok時表示,她在就醫時被指示立即停止服用這些藥物和保健品,「雖然我遵照醫生建議,但是已經太遲了」。她接著表示,「2015年起,我開始去洗腎,每星期得做3次,每次就是4小時」,除非諾哈莉亞蒂能夠獲得別人捐贈腎臟做移植手術,不然就得接受洗腎,直到生命最後一刻。諾哈莉亞蒂透露在1999年前,她對非法瘦身藥或保健品對健康影響一無所知,因為當時獲取資訊的途徑相當有限。(圖/翻攝自推特)她還表示,這些「垃圾產品」包括宣稱喝了「有飽足感的咖啡、可以『瘦到變人乾』的減肥茶、可治百病的各種保健品、可以讓皮膚『白皙如屍體』的各種維他命等等,而銷售這些產品的人只管賺錢,並不會理會服用者可能面對的健康風險」。另外,根據大馬的英文報《星報》指出,諾哈莉亞蒂透露在1999年前,她對非法瘦身藥或保健品對健康影響一無所知,因為當時獲取資訊的途徑相當有限,「那時候網路在當地不普及,我對這些藥物的效果一無所知卻持續服用。當初,我一心只想要減肥,讓皮膚變得更白,但是卻付出了慘痛的代價」。為了不讓其他人步上她的後塵,諾哈莉亞蒂決定透過社交媒體宣導健康意識,「我想透過媒體的力量,讓民眾得知不良的減肥藥物和保健產品會造成健康傷害。我不希望他們像我一樣」。對於諾哈莉亞蒂的情況,也有度少線民分享自身的經歷,包括有人從13歲開始服用類似產品,19歲時就必須洗腎,根據2022年馬來西亞國家衛生和發病率的調查顯示,有三分之一的大馬成年人有肥胖的問題,而他們的患病率也從2012年的10.6%上升至2022年的14.3%。
婦人瘋狂網購「控制不住」竟是罹病 醫籲出現4症狀:盡早治療
許多人喜歡在網路購物,但沒想到太愛買也是一種病。中國有一名辜姓女子,去年出現瘋狂購物的行為,舉止也有些異常,家人發現不對勁,立刻帶去看醫生,結果診斷為帕金森氏症(Pakinson's desease)。辜女2022年出現瘋狂購物的行為,並伴有肢體動作緩慢、肢體震顫,她坦承自己常常動不動就發脾氣,每當心情很低落,就會想在網路買東西,看到喜歡的商品就買,以致於家中物品一堆,各種家庭用品和衣服,「有時好像控制不住自己一樣」。辜女瘋狂網購竟是罹患帕金森氏症。(圖/翻攝自微博)經過醫院診斷,辜女罹患帕金森氏症,她瘋狂購物其實是一種過度傷害性的衝動行為,而衝動控制障礙是帕金森氏症的一個非運動症狀表現,好在經過一年多的綜合治療,病情大有好轉。據悉,這是一種常見的神經功能障礙疾病,65歲以上患病率約1~2%。醫生建議,若有肢體震顫、便秘、嗅覺減退、睡眠障礙等症狀,應盡早就醫治療。對於帕金森氏症的預防,專家也提出4點建議:1、發現有上肢震顫、手抖等症狀,應及早到醫院就診。2、多做運動,可以防止和關節炎和肢體攣縮。3、多吃蔬菜、水果,避免剌激性食物及菸酒以減輕便秘,克服情緒激動、緊張,保持愉快的心情。4、認真治療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
外傳劉文正心肌梗塞逝「6大危險因子」曝 醫:搶救期僅10分鐘
傳奇巨星劉文正驚傳於今(15)日驚傳過世,經紀人夏玉順悲痛證實,劉文正於2022年11月的生日前夕因心肌梗塞離世,享壽70歲。衛福部統計,近幾年心臟疾病已成為國人10大死因前2名,其中又以急性心肌梗塞最可怕,心臟科醫師表示,造成心肌梗塞主要有6大原因,其中2類無法改善,除了留意天冷外也要注意溫差變化,誤踩「恐怖地雷」也易暴露於風險中。根據台北榮總內科部心臟科特約醫師陳雲亮表示,心肌梗塞是心臟冠狀動脈組塞引發的結果,一旦心臟血管阻塞,會在很短的時間造成心律不整(VT、VF),可能會在幾分鐘或1小時內死亡。「黃金救援期只有10分鐘」,陳雲亮表示,當大腦完全無血流輸入的話,6分鐘就會失去功能,超過10分鐘小腦、延腦就會停擺。陳雲亮提到,現在許多公共場合都設有心臟去顫器(AED),當心律不整發生時,民眾可透過電擊救援,或者施作體外心臟按摩(CPR)等待救護人員到來。至於心肌梗塞好發原因,有2項無法透過改善,像是家族遺傳史與年齡。陳雲亮提到,高齡者若有菸癮又有高膽固醇、高血壓與糖尿病,「血管就會被沈澱物堆積起來」,建議民眾維持良好生活習慣,透過勞動性活動自我覺察,譬如打球或爬山等運動時,胸口感到壓力或絞痛,就要提高警覺。另外據《今健康》引述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郭志東的說法,心肌梗塞發生主因在於血管受阻或血管因收縮而狹窄阻塞,除了氣溫變化所引起外,相關風險族群還包括不可避免的老化、家族遺傳、三高糖尿病族群等慢性病及心臟疾病族群;另外,喜愛高油高糖高鹽、不愛喝水等飲習慣,或是無運動習慣、抽菸酗酒等生活習慣不佳者須要多留意,包括年輕人。《健談》也曾提到,心肌梗塞隱藏的危險因子包括「年齡、性別、家族遺傳、抽菸、肥胖、相關疾病」,新光醫院健康管理部及心臟內科主治醫師趙書平醫師指出,由於40歲以上因冠狀動脈逐漸硬化,患病率相對提高,其中男性發生率略高,而女性停經後患病率也會提升;此外,像是也菸癮者因尼古丁加速冠狀動脈粥狀硬化需要多注意,還有肥胖者則會加重心臟負荷,加速動脈硬化。
恐怖高中近百人「長腦瘤」 疑「這原因」患病率高出平均值330倍
美國紐澤西州的一所高中,有近百人「集體長腦瘤」,這起令外界相當驚訝的事件,源自於50歲男子魯皮亞諾(Al Lupiano),他罹患罕見惡性腦瘤後被治癒,但他44歲的妹妹,同樣罹患惡性腦瘤在2月病重離世。不過經發現,這對兄妹就讀的科洛尼亞高中(Colonia HighSchool),也有94名腦瘤患者,據醫師表示,這所學校在過去20年間畢業學生的發病率比平均高出330倍。魯皮亞諾和妻子蜜雪兒。根據《每日郵報》指出,魯皮亞諾在妹妹病逝後,懷疑兩人曾就讀的高中,位在伍德布里奇(WoodbridgeTownship)的科洛尼亞高中,可能是造成他們罹患腦瘤的原因。他在臉書上創立社團,詢問當地人是否認識和這所高中相關且生病的人,結果不到6周時間,他接獲94名相關病例,這些人多數畢業於1975年至2000年間,也有2014年畢業的人罹癌。對於這所高中校友爆發集體罹癌事件,也引發目前的附近住戶和就讀於這所高中的1300多名學生恐慌。這94人被診斷出不同類型的原發性腦瘤,像是惡性的膠質母細胞瘤(Glioblastoma)、聽神經瘤(Acoustic neuroma)、血管母細胞瘤(Haemangioblastoma)和腦膜瘤(Meningioma)等病症。包括魯皮亞諾的妻子、同樣是科洛尼亞高中的校友,她也被診斷出罹患腦瘤,魯皮亞諾認為,造成集體患病的罪魁禍首是「電離輻射汙染」,他指控這所高中建於1967年,距離校地19公里外有一間專門用來開發原子彈的鈾礦石工廠,雖然工廠於1967年關廠,但魯皮亞諾質疑有部分受輻射汙染的土壤被用來填入學校操場。報導也引述美國神經外科醫師協會的數據顯示,這種罕見癌症的發病率約只有10萬分之3.21,然而,科洛尼亞高中字1955年到1975年間的發病率卻是300分之4.2,足足高出平均值的330倍。對於這所高中校友爆發集體罹癌事件,也引發目前的附近住戶和就讀於這所高中的1300多名學生恐慌,根據伍德布里奇市長表示,政府正在考慮對學校採取可能措施,像是進行各項輻射評估,採樣室內空氣以檢測氡(Radon)元素的濃度度,試圖釐清校友們罹患腫瘤的真正原因。
不喝水愛熬夜打電動!12歲獨子竟罹患「肺癌末期」 爸媽哭暈:這麼小
罹癌不分年齡,任何階段都有可能找上你。12歲男童小家(化名)7月底被發現鎖骨有一個鵪鶉蛋大小腫塊,沒想到經檢驗,結果竟是肺癌晚期。湖南省腫瘤醫院主治醫師李康表示,在他的從醫生涯中,這是年紀最小的案例,從表面看小孩子和正常人差不多,其實病情已經很嚴重了。根據陸媒《錢江晚報》報導,湖南省腫瘤醫院胸部內二科近日收治了一名12歲男童小家,他鎖骨上長有鵪鶉蛋大小腫塊,質地偏硬、不痛不癢,但經過檢驗後,發現這竟是惡性腫瘤。院方判斷,為原發性支氣管肺癌晚期,因患者年紀小,臨床分期晚,病理提示腫瘤惡性程度高,預後極差。(圖/翻攝自湖南都市)小家的母親表示,因為小家是家中的獨生子,大家對他疼愛有加,白開水基本不喝,渴了就喝飲料、果汁;母親說,「兒子特別愛玩手機遊戲,有時還會趁我們睡著,偷偷拿手機玩。」就這樣常常熬夜,生活不規律。湖南省腫瘤醫院主治醫師李康指出,發性支氣管肺癌,這個病在惡性腫瘤中患病率和死亡率都是最高的,現在位居全球第一,因為患者年紀比較小才12歲,從表面看小孩子和正常人差不多,其實病情已經很嚴重了。至於為何小小年紀就罹患肺癌晚期,醫生分析,肺癌發病年齡平均為60歲,好發於長期大量吸煙的男性患者,未成年人肺癌的患病率極低,像小家這樣的病例自開科以來也是屈指可數。醫生說明,肺癌患病的誘因可能與吸煙,環境污染、不良生活習慣有關、但上述依據尚無明顯證據證明,但對未成年人若存在長期不規律生活習慣,需引起重視。(圖/翻攝自湖南都市)醫生提醒,肺癌患者發病率出現年輕化走勢,由於肺癌早期症狀一般為咳嗽,咯血、胸背痛等不典型症狀,部分患者一經發現就已經是中晚期,所以呼籲提早檢查、提早治療;不過對於未成年孩子,一日三餐和作息時間的規律,確實會影響孩子的健康,家長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
女挺大肚以為懷孕 就醫驚見籃球大腫瘤撐爆子宮!
大陸江蘇省揚州市一名女子覺得身體不舒服已經一段時間了,且肚子一天比一天大,周圍朋友原本都以為她懷孕了,但她發現自己除了肚子變大以外,並沒有其他懷孕的症狀,就醫檢查才發現,原來子宮內長了像籃球一樣大的巨大腫瘤!根據《看看新聞》報導,李姓女子日前肚子突然變大,且時常感覺身體不適,家人和朋友都以為她懷孕了,但她卻沒有任何懷孕症狀出現,令她非常疑惑。李女十分擔心,覺得可能是身體拉警報,便前往醫院檢查。李女就醫檢查才發現,原來子宮內長了像籃球一樣大的巨大腫瘤!(圖/翻攝看看新聞)李女前往揚州市婦幼保健院就診,醫生發現她的子宮內竟然有顆巨型腫瘤,趕緊替他進行手術,將腫瘤切除,這顆腫瘤直徑達15公分,重量約1.5公斤,尺寸就如同籃球大小,醫生取出後嚇壞眾人。揚州市婦幼保健院婦產科主任醫師黃靖冰呼籲婦女要定期檢查,注意預防。(圖/翻攝看看新聞)揚州市婦幼保健院婦產科主任醫師黃靖冰表示,子宮肌瘤是婦科常見疾病,35歲以上的女性患病率較高,她也呼籲婦女要定期檢查,注意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