恙蟲
」 恙蟲病 恙蟲 掃墓恙蟲病疫情來勢洶洶 金門已有7例確診
時序入夏蚊蟲活躍,恙蟲病疫情來勢洶洶,金門縣衛生局統計至26日止,已有7例確診,衛生局呼籲,民眾若從事郊外活動,易接觸到蚊蟲孳生的草叢環境,將大幅增加感染恙蟲病風險,提醒做好個人防護,避免染病。衛生局表示,金門縣恙蟲病高感染期為每年5至10月,據統計,至26日止已有7人確診恙蟲病,確認感染地點後,除請所轄鄉鎮公所協助村落周邊除草及清理環境外,並對社區民眾衛教宣導,提升民眾防治恙蟲病認知,共同預防恙蟲病發生,以達到「預防勝於治療」目標。衛生局呼籲民眾,避免進入雜草叢生的小徑,因其平時人煙稀少,常是老鼠出沒地,而老鼠正是恙蟲的主要宿主。尤其現正值恙蟲病高感染時期,無論登山或其他戶外活動,應避免進入草叢及樹林,並注意不暴露皮膚。衛生局提醒,恙蟲病主要透過恙蟎叮咬傳染,未穿著長袖衣褲等防護措施,容易在穿越草叢時遭到叮咬。恙蟲病潛伏期約9到12天,患者可能出現高燒、頭痛,皮膚出現紅色丘疹等症狀,叮咬處會焦痂,若未及時治療,死亡率相當高。離開草叢後應盡快沐浴及換洗全部衣物,如有疑似症狀,應盡速就醫並告知相關活動史,以便及時診斷治療。
出遊小心「這五種蚊蟲」 6月「恙蟲高峰期」...被咬到60%致死率
端午節到了,許多人都會計劃著外出旅遊,然而隨著端午節的來臨,氣溫也越來越高,這也是蚊蟲活躍的季節,重症專科醫師黃軒也在粉專提醒,端午節出遊要小心「5種蚊蟲」。黃軒指出,在端午節過後,各種小蟲開始亂竄,外出郊遊自然會增加被蟲咬的風險,自己整理了一些常見的蟲蟲類型和防護措施,供大家參考。1. 蚊子(Mosquitoes)天氣變熱,蚊子開始大量繁殖,叮咬會引起皮膚紅腫癢,有些人甚至會有過敏反應。重要的是要注意環境清潔和個人防護,建議穿長袖衣物、使用防蚊液。2. 小黑蚊(Lasiohelea)小黑蚊的叮咬常常會造成劇癢,它們通常會在你忽略的小腿或手肘上叮咬,建議穿著適當的衣物,戶外活動時使用防蚊產品。3. 跳蚤(Flea)跳蚤叮咬會在皮膚上形成紅色凸起的小疹子,常常成一直線或一圈,建議保持寵物和家中清潔,遠離雜草和灌木叢。4. 禽蟎(Bird Mites)禽蟎通常是與鳥類接觸後傳染,叮咬會造成紅腫癢,建議避免接觸鳥類、清潔鳥窩。5. 恙蟲(Chigger)恙蟲叮咬會造成劇癢,並可能引起恙蟲病,症狀包括高燒、頭痛等,嚴重時可能會導致休克,建議戶外活動時穿長袖衣物和長褲,使用防蚊劑。黃軒也提醒大家,出門在外盡量不要在草地或灌木叢中停留,特別是那些未經修剪的地方;最好可以穿長袖衣服和長褲,並把褲腿塞進襪子裡,減少皮膚暴露的機會;在裸露的皮膚上噴灑含有避蚊胺(DEET)的驅蟲劑,並在衣物上噴灑含氯菊酯的驅蟲劑。此外,還可以穿著淺色衣服,這樣更容易發現附在身上的蟲子,從戶外回來後也要仔細檢查身體,特別是腋下、腹股溝、腳踝等容易被忽視的部位,「預防勝於治療!在端午節期間,不僅要享受節日的樂趣,也要做好防蚊措施,保護自己和家人免受蚊蟲的侵擾」。事實上,衛福部也曾指出,恙蟲病為第四類法定傳染病,全年皆有恙蟲病病例發生,歷年通報數自4至5月開始呈現上升,6至7月達高峰,9至10月出現第二波流行,花東及離島地區病例數較多。臨床症狀為猝發且持續性高燒、頭痛、背痛、惡寒、盜汗、淋巴結腫大、恙蟎叮咬處出現無痛性的焦痂(eschar)、一週後皮膚出現紅色斑狀丘疹,有時會併發肺炎或肝功能異常。在沒有經過適當治療的病患中,死亡率可高達60%。
清明掃墓注意恙蟲 出現6症狀快就醫「致死率高達60%」
清明連假即將來臨,民眾除了返鄉祭祖,也會安排出遊行程。不過,若前往草叢很多的地方,要特別小心,若接觸到恙蟲,就會增加感染恙蟲病的風險,死亡率高達60%,不可不慎。據了解,台灣全年皆有恙蟲病例發生,歷年通報數自4至5月開始呈現上升,6至7月達高峰,桃園今年有4例確診病例,都有爬山或從事農作的活動史,後來出現頭痛、畏寒、起紅疹,經就醫治療均已恢復。由於恙螨體型微小,肉眼幾乎看不見,通常孳生在草叢間,伺機叮咬動物或人類,經由其唾液使宿主感染立克次體,不會直接由人傳染給人。若感染恙蟲病的患者,會出現持續性高燒、頭痛、背痛、惡寒、盜汗、淋巴結腫大、恙蟎叮咬處出現無痛性的焦痂,1周後皮膚出現紅色斑狀丘疹,有時會併發肺炎或肝功能異常。需特別注意的是,被恙螨叮咬感染後潛伏期平均為1至2周,早期發現可用抗生素等藥物治療,死亡率不到1%,但如果沒經妥善治療,死亡率最高可達60%,提醒民眾不要錯過就診的黃金時機。衛福部呼籲,民眾清明掃墓或到郊外踏青,要做好防護措施,盡量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並在衣物及皮膚裸露部位塗抹衛福部核可成分之防蚊液含敵避(DEET)或派卡瑞丁(Picaridin),返家後應儘快沐浴更衣,避免恙螨附著叮咬。如有出現疑似恙蟲病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旅遊史或有無出入草叢等暴露史,以利醫師及時診斷治療。
氣候變遷傳染病傳播風險增 埃及斑蚊恐北漂
全球升溫,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預測,危害性節肢動物在全世界分布上有往高緯度與高海拔移動的趨勢,最大原因可能來自於病媒生物分布區域的擴張。而衛福部在最新一期「健康領域氣候變遷調適行動方案」中指出,隨著病媒生物分布區域的擴張,傳染病的傳播風險可能會增加,並提及近年來台灣的埃及斑蚊呈現北移擴張的趨勢,推測未來登革熱的中、高度風險區會隨之增加。台灣大學公共衛生所名譽教授金傳春表示,登革熱為病媒傳染病,氣候變遷對蟲媒有很大影響,且依過去研究指出,登革熱與境外移入及氣象條件息息相關,因此要阻絕登革熱首先要從阻絕境外移入,並透過天氣監測高溫及降雨量及早因應,但她也說,如果因為氣候變遷使埃及斑蚊擴散至中部區域,恐怕會使病例更加嚴重。台灣環境有害生物管理協會理事長白秀華說,登革熱可由白線斑蚊及埃及斑蚊傳播,埃及斑蚊因其天性敏感,較易傳播登革熱,因此為登革熱防治重點,目前埃及斑蚊區域仍在北迴歸線以南,未來也可能會因氣候變遷等因素北移。不過,環保署氣候變遷署籌備處調適組副組長葉信君表示,依2022年調查,目前埃及斑蚊分布最北仍在台南新營,為驗證埃及斑蚊分布推估結果,今年將針對台灣南部特別是雲林縣以南調查,至於白線斑蚊分布也尚待今年再驗證結果。而依衛福部「因應氣候變遷之健康衝擊政策白皮書」發現,台灣數周前的高溫將使未來幾周後的登革熱、恙蟲病、日本腦炎、腸病毒重症、桿菌性痢疾、類鼻疽及鉤端螺旋體的發生風險增加,尤其登革熱甚至可達7倍。白秀華則指出,當天氣變熱後,昆蟲密度可能會增加,一旦達到某一標準時,生物反而無法生存,不過氣候變遷、生物演化等尺度較大,還需要持續性觀察。
柴山獼猴驗出恙蟲 國家自然公園管理處籲上山勿接觸、餵食
恙蟲病5月將進入高峰期,有6成致死率,柴山是全高雄染病密度最高區域,平均每年有10多名感染案例。學者今年研究發現,柴山獼猴身上已有恙蟲寄生,更有人畜共通的疱疹B病毒、阿米巴原蟲,致死率相當高。國家自然公園管理處呼籲民眾,上山不要再餵食、接近、接觸獼猴,以免惹禍上身。國家自然公園管理處在部分休息區設有急救箱,提供含DEET成分的防蚊液供登山客免費使用,可降低恙蟲攀附率。(圖/國家自然公園管理處提供)柴山是恙蟲病高風險區,自管處統計近3年來,柴山每年恙蟲病感染病例約6至16件。恙蟲透過鼠類傳播,幼蟲平時停留在較低矮的植物末端,待人經過接觸時上身,吸取血液或組織液時將病毒注入人體,潛伏1至3周後患者才會出現持續性高燒、頭痛、淋巴結腫大、叮咬處紅色焦痂等症狀。若不及時警覺就醫,致死率可達6成。衛福部疾管署的恙蟲病宣教資料。(圖/衛福部疾管署提供)「我穿長褲長袖還是被咬!」自管處志工邱信龍2020年7月上柴山,前往龍泉谷途中,被恙蟲鑽進褲管後叮咬左膝蓋窩,回家一周後出現感冒症狀,小便越來越黃,小診所開藥治療無效,拖著虛弱的身體前往大醫院才驗出恙蟲病,緊急投藥治療撿回一命。康復迄今快3年,被叮咬的紅點周圍皮膚仍呈現明顯黑斑。阮綜合醫院皮膚科醫師劉昭宏強調,民眾在戶外盡量不要去觸碰植物,回家後可檢查身體有無不明紅點。若出現不明原因發燒或感染症狀就要提高警覺,及時就醫驗血,透過抗生素治療可有效治癒。專家提醒,野生動物身上還有大量、未知的傳染病源,民眾千萬要保持距離,更不要再有餵食行為。(圖/報系資料照)專門研究野生動物、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副教授陳貞志在2014年的監測研究就發現,恙蟲透過老鼠的傳播進入山林,不只傳給人還傳給獼猴,獼猴染病的症狀及死亡率均和人類差不多,一隻獼猴身上甚至可寄生10多隻恙蟲。陳貞志強調,今年新的監測計畫剛啟動,尚未進入夏季高峰期,就已監測到柴山的獼猴帶有恙蟲。恙蟲確實有機會透過獼猴傳給人類,但好在獼猴有理毛習慣,可大幅降低傳播機率。國家自然公園管理處5月27日上午將在壽山國家自然公園遊客中心舉辦「當斯文猴遇上羊毛氈」手做趣味活動,採報名收費制,詳情可上網查詢。(圖/國家自然公園管理處提供)「獼猴身上還有比恙蟲更可怕的病毒和寄生蟲!」陳貞志的研究更發現,獼猴身上還出現人畜共通、致命性更高的疱疹B病毒(導致腦炎)、阿米巴原蟲(導致痢疾),成年獼猴因生存空間緊迫造成抵抗力下降、染病率更是百分之百。前年就發生一名大陸獸醫師處理獼猴樣本時,不慎感染疱疹B病毒,因腦炎死亡的案例,東南亞也處處可見相關案例。陳貞志表示,柴山遊客、獼猴密度均高,彼此活動空間高度重疊,民眾難免會接近、觸摸到獼猴曾經碰觸的植物或區域,遑論親密接觸帶來的超高染病風險。他慎重提醒,野生動物身上還有大量、未知的傳染病源,民眾千萬要保持距離,更不要再有餵食行為。為宣達獼猴保育、共存的正確觀念,自管處5月27日上午將在壽山國家自然公園遊客中心舉辦「當斯文猴遇上羊毛氈」手做趣味活動,採報名收費制,詳情可上國家自然公園全球資訊網網頁及臉書粉絲頁查詢
出外掃墓、旅遊注意! 3招避免「恙蟲病」找上門
清明節許多人都會前往掃墓、拜拜,這次又剛好有5天的清明兒童連假,許多民眾會趁這時候出遊活動。疾管署提醒,民眾如至戶外掃墓祭祖,或從事踏青、露營等活動時,應小心「恙蟲病」風險。疾管署也列出3個小撇步,希望民眾在接觸易滋生恙蟲的草叢環境時,避免被恙蟲附著叮咬而感染恙蟲病。「恙蟲病」是什麼? 有哪些症狀?根據疾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台灣全年皆有恙蟲病病例,但歷年通報數自4-5月開始呈現上升趨勢,並在6-7月時達到高峰,其中又以花東及離島地區感染病例數較多。「恙蟲病」是經由帶有立克次體的恙螨叮咬傳染的,恙螨會停留於草叢中,伺機攀附到經過的人類或動物身上。疾管署指出,恙蟲病的潛伏期約9至12天,患者會出現持續性高燒、頭痛、淋巴結腫大等症狀,發燒約一週後皮膚會出現紅色斑狀丘疹,恙蟲叮咬處通常還會出現焦痂,是恙蟲病的重要特徵。如何預防恙螨叮咬? 疾管署教你3招清明兒童連假將至,民眾若到戶外掃墓祭祖,或是出遊踏青、露營等,容易接觸到恙蟲孳生的草叢環境,增加感染恙蟲病風險。疾管署表示,民眾從事掃墓祭祖或踏青等戶外活動時,如有接觸到草叢環境,務必做好個人防護措施。包括:穿著淺色長袖衣褲、長筒襪、長靴及手套等保護性衣物,並將褲管紮入襪內使用政府機關核可成分的防蚊藥劑,並依照標籤指示說明,塗抹於衣物及皮膚裸露部位離開草叢後應儘快沐浴及換洗全部衣物,避免恙螨附著叮咬此外,疾管署也提醒,民眾如有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相關活動史,或有無出入草叢等暴露史,以及時診斷、通報及治療。
清明掃墓需留意「這玩意」 否則恐「高燒不退又頭痛」
4月的清明連假將至,相信不少民眾都已經著手在安排掃墓祭祖等行程。而疾管署提醒,民眾前往野外掃墓的時候,需要特別留意「恙蟎」,恙蟎恐引發恙蟲病,會出現高燒、頭痛、淋巴腫痛等症狀。前往野外時必須要做好個人防護,離開後盡速沐浴更衣,避免身上有恙蟎引發恙蟲病。疾管署表示,恙蟲病是由帶有立克次體的恙螨叮咬而傳染,恙螨會停留於草叢中,伺機攀附到經過的人類或動物身上。恙蟲病的潛伏期約9至12天,患者會出現持續性高燒、頭痛、淋巴結腫大等症狀,約發燒一週後皮膚出現紅色斑狀丘疹,恙蟲叮咬處通常會出現焦痂,是此疾病的重要特徵。根據疾管署資料顯示,今(2023)年截至3月20日累計15例恙蟲病確定病例,個案感染地以花東地區9例為多,今年累計病例數低於2021及2022年同期(分別為29例、26例)。我國全年皆有恙蟲病病例,歷年通報數自4至5月開始呈現上升,6至7月達高峰,於花東及離島地區感染病例數較多。疾管署呼籲,民眾從事掃墓祭祖或踏青等戶外活動時,如有接觸到草叢環境,務必做好個人防護措施,包括穿著淺色長袖衣褲、長筒襪、長靴及手套等保護性衣物,並將褲管紮入襪內;於衣物及皮膚裸露部位,並依照標籤指示說明使用政府機關核可含敵避(DEET)或派卡瑞丁(Picaridin)成分的防蚊藥劑。此外,離開草叢後請儘快沐浴及換洗全部衣物,避免恙螨附著叮咬。根據媒體報導指出,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研究發現,恙蟎爬到人類身上後並不會馬上叮咬,而是會等到一兩天後找適當的地方才會下手,潛伏期約為9至12天,患者發病後會出現高燒、頭痛、淋巴結腫大等情況,而等到高燒一周後,患者的皮膚會出現紅色斑狀丘疹,叮咬處則會出現焦痂。林詠青也說明,恙蟲病如早期發現的話,經過抗生素治療後致死率不到1%,但如放任不管的話致死率高達60%。因此民眾除了外出要做好個人防護、返家後隨即更衣沐浴外,如身上出現類似的情形,因盡速就醫,告知醫師相關活動史,或有無出入草叢等暴露史等資訊,方便醫師及時掌握情況。
竇智孔全身起紅疹高燒不退 晚2天送醫險生命危險
竇智孔開立YouTube頻道「嘻爸竇」,揭露他在農曆過年生死一瞬間的恐怖事件,他透露初二時,突然全身感到畏寒,發高燒到38度,以為是自己前一陣子狂出外景太累,且自己三劑疫苗已經打好打滿,休息一天後發現燒還沒退,驚覺不對,立即去看急診,醫生判定是一般流行感冒,開了退燒藥給他,沒想到隔6小時他卻又開始發燒,整個人痛不欲生。竇智孔將在經營的影音頻道分享生活與露營知識。竇智孔描述當時情境,「我全身上下開始起紅疹,甚至臉上滿滿都是疹子,心想初十就要開工了,怎麼辦?」於是他靈機一動跑去掛感染科,醫生詢問他這段期間有去哪裡?或是有被什麼蚊蟲給咬到,他才開始回想一月底時曾去山裡野營,醫生認為這是被恙蟲咬到後的症狀,耳提面命:「你再晚2天,可能就有性命危險,要進加護病房了!」竇智孔心想,野營時才與朋友聊到自己不曾被恙蟲咬過,醫生說明的當下讓他瞬間頭皮發麻,「人還是不能鐵齒」!醫生還提醒他,「你的白血球非常的低,白血球已經先幫你打完一輪仗了。」但他百思不得其解,自己上山時都身著長袖長褲,怎麼會被咬到,且還是被咬到胸口,畢竟一般常見的是被咬到手、腳。他說那時一起上山的朋友,有一個也被咬了,嚴重到換血,為了避免大眾誤判,竇智孔決定透過YouTube頻道,除記錄竇家生活與分享露營知識外,也替網友解惑野外的小常識。他認為,現在兩個兒子大福跟大仁都比較懂事了,自己可以開始利用空檔去做想做的事情,YouTube頻道便是其中之一,也讓觀眾看到他不一樣的一面,頻道創立初期將每週更新一次。
男胸前長大黑痣 皮膚科醫割開取出「竟長腳移動爬行」:裡面都是血
家中有飼養毛小孩的人要多注意了!一名家住花東的40多歲男子求診,表示胸口上長了顆大黑痣「越來越痛」,醫師評估後以手術剪迅速剪除,沒想到下一秒被割除的黑痣竟在彎盆裡「緩慢爬行」,仔細一看竟是一隻「八腳壁蝨」,令人看了相當噁心。皮膚科醫師蔡逸姍在《醫師好辣》節目中分享,曾收治一名40多歲男子,對方主訴胸口有顆黑痣,近日愈來愈大顆,且疼痛感加劇難以忍受才求診,拉起衣服一看,果然驚見胸口有一顆黑色凸起像痣的物體,周圍皮膚紅腫,蔡逸姍指出,「有些痣太大會扭轉,就像野柳女王頭它有個脖子,有時扭轉痣就會壞死,我說這很好解決,直接用手術剪剪掉很快,一秒鐘還來不及叫就結束了。」剪掉這顆痣將其放進盆裡後,蔡逸姍下一秒卻發現盆子裡的「痣」竟然開始移動,讓她當場傻眼:「痣長腳在移動欸,我們放在桌上牠還會爬耶!」仔細一看才發現原來牠是一隻會吸血的「壁蝨」蟲。男子胸前長出黑痣,醫師一剪除發現牠竟長出腳在桌上逃竄。(圖/翻攝自YouTube/ 醫師好辣)蔡逸姍接著透露,原來該名男子家中有養狗,加上夏天炎熱打赤膊躺在地上睡覺,使得附著在狗身上的「壁蝨」轉而吸他的血,「牠吸飽身體會鼓起來,黑黑很大一顆,打死的話就會發現裡面都是血。」因為壁蝨以口器吸血,導致患部引發反應,剪掉黑痣後也可見患者周圍皮膚紅紅腫腫。蔡逸姍更笑撐自己技術還不錯,「剪完蟲還活著,沒有斷手斷腳,還可以爬」。蔡逸姍也提醒,壁蝨在國外非常常見,在戶外、爬山時若遭壁蝨啃咬,千萬別用力扯斷,否則就完了,假如牠的口器留在你的皮膚裡,恐怕會引起更嚴重的過敏反應。國外網站上也常見販售各式各樣,將壁蝨移除的器械,被咬後不能硬扯,加上灑鹽巴效果有限,因此有業者會研發各種工具能將蟲蟲安全移除。根據中華民國獸醫內科醫學會資料顯示,壁蝨(蜱)屬恙蟲科,為寄生於貓狗體表的暫時性寄生蟲,會附著於動物身上吸血、也會寄生在人身上。在台灣,一年四季皆有壁蝨問題,成熟母蟲可生產2000到4000個蟲卵,只要吸一次血就可數年不進食,為生物界中最能忍耐食物缺乏的生物。
22歲女莫名肝功能異常 左背焦痂成確診線索
一位22歲女性,六月底到台東及蘭嶼遊玩四天,回台北八天後,出現發燒三天不退、畏寒、頭痛、全身痠痛及虛弱,於是前往北市聯醫忠孝院區急診掛號,回家後症狀沒改善,仍發燒、頭痛,因此再度回到該院就診並住院。住院後生命徵象顯示體溫38.8度,脈搏111/分,呼吸率20/分,血壓130/66毫米汞柱,血氧飽和度98%,有肝功能異常現象。在病人左上背部發現有個焦痂存在,身上有輕微疹子,懷疑是恙蟲病,經採血清送疾管署檢查後,確定是恙蟲病感染。經使用抗生素治療後,發燒迅速消退,肝功能也明顯改善,順利予以出院。北市聯醫忠孝院區感染科主任王登鶴表示,恙蟲病的致病原為恙蟲病立克次體Orientia tsutsugamushi。恙蟲病流行於亞太區域,包含韓國、中國、日本、臺灣、菲律賓、印尼等東南亞地方。在臺灣恙蟲病為第四類法定傳染病,全年都可能有恙蟲病病例發生,疾管署的資料通報數多自4至5月開始上升,6至7月達高峰,9至10月可出現第二波流行,以花東及離島地區病例數較多。恙蟲的動物宿主有囓齒類、哺乳類(貓、狗、豬、羊)、鳥類等,其中以鼠類為主,可長期傳播恙蟲病立克次體(O. tsutsugamushi)。宿主常是經過郊外的草叢時,遭具傳染性的恙蟎幼蟲叮咬,而感染恙蟲病。在臺灣,恙蟲病的病媒主要是地里恙蟎(Leptotrombidiumdelicense)。感染後的症狀包括高燒、頭痛、背痛、畏寒、淋巴結腫大、恙蟎叮咬處可能出現焦痂、一週後皮膚出現紅色丘疹,有時會併發肺炎或肝功能異常。沒有適當治療的病人,死亡率可高達60%。恙蟲病潛伏期為6至21天,通常為1~2周。預防方法為避免暴露於恙蟎孳生的草叢環境。若至郊區、戶外活動會接觸草叢環境時,應做好個人防護措施,最好穿著長袖衣褲、手套、長筒襪及長靴等保護性衣物,並將褲管紮入襪內;於皮膚裸露部位可使用政府主管機關核可含DEET(Diethyltoluamide)之防蚊藥劑。
家中堆滿廢棄物環境髒亂!男疑遭「老鼠咬傷頭部感染」陷昏迷搶救中
澎湖一名葉姓年輕人在家睡覺時,疑似遭老鼠咬傷頭部,之後因疏失未就醫治療,導致感染而陷入昏迷,目前正在加護病房搶救中。根據《中央社》報導,這名葉姓年輕人月初在家睡覺時,疑似遭到老鼠咬傷頭部,當時疏失未就醫治療而導致感染,目前陷入昏迷,於加護病房搶救當中。據鄰居透露,葉男領有身心障礙手冊,與父兄同住,平時協助親友傢俱行的工作,而葉家父子平日會將回收的各種廢棄物堆放在4樓住家及老家附近空地。經長年累積,葉男住家內外都堆滿了廢棄物,環境髒亂惡臭,且又緊鄰市區大馬路,鄰居曾多次向里長反映,環保單位也曾多次派人協助處理,但一段時間後,廢棄物仍會再度囤積,讓附近居民無可奈何,而髒亂惡臭的環境也成了流浪貓與老鼠的棲息地,蟑螂、跳蚤也都聚集於此,葉男是否因此於睡夢中遭老鼠咬傷頭部,也有傳出是被恙蟲咬,目前真正原因仍待檢驗。澎湖縣政府衛生局、環保局等單位接獲通報後,隨即前往葉男家中採取檢體化驗,並在住宅放置捕鼠器,清理內外環境,以避免意外再度發生。
民眾偽出國衝花東、離島 小心6成致死率傳染病
因為新冠肺炎關係,許多國家都封閉邊境,也導致民眾無法出國悶壞了!也因此改往花東、離島地區出遊,享受「偽出國」的感覺,不過國內近4週恙蟲病確定病例感染地以花東地區及離島為主,要提醒出遊民眾特別注意,應做好防護措施降低遭叮咬風險。恙蟲病是由帶有立克次體的恙蟎叮咬而傳染,恙蟎會停留於草叢中,伺機攀附到經過的人類或動物身上。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恙蟲病的潛伏期約9至12天,患者會出現持續性高燒、頭痛、淋巴結腫大等症狀,約發燒一週後皮膚出現紅色斑狀丘疹,恙蟲叮咬處通常會出現焦痂,若沒有及時進行治療,死亡率高達6成。根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近4週(6月21日至7月18日)共新增60例恙蟲病確定病例,感染地以台東縣(23例)為多,其次為花蓮縣(11例)及金門縣(8例);今年截至7月2日累積176例,其中於花東地區感染個案佔52%。我國全年皆有恙蟲病病例發生,歷年通報數自4至5月開始呈現上升,6至7月達高峰,花東及離島地區病例數較多。恙蟲成蟲。(圖/翻攝衛福部疾管署官網)以往恙蟲病通報數會在4月開始上升,6、7月時來到顛峰,因此面對近來民眾出遊,疾管署呼籲,民眾從事戶外活動如有接觸到草叢環境,務必做好個人防護措施,包括穿著淺色長袖衣褲、長筒襪、長靴及手套等保護性衣物,並將褲管紮入襪內,於衣物及皮膚裸露部位,並依照標籤指示說明使用政府機關核可含敵避(DEET)或派卡瑞丁(Picaridin)成分的防蚊藥劑。此外,離開草叢後請儘快沐浴及換洗全部衣物,避免恙蟎附著叮咬,如有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相關活動史,或有無出入草叢等暴露史,以及時診斷、通報及治療。
郊外踏青注意!「這種蟲」一咬發燒爆紅疹 死亡率6成…全台已破百例
季節進入盛夏,各式蚊蟲大肆出沒,民眾到郊外踏青時要特別注意。根據疾管署統計,截至6月29日止,全國恙蟲病已出現125例,其中台東就佔了5分之1;民眾遭恙蟲叮咬感染後,約6至21天可能會出現頭痛、發燒等症狀,發燒1週後還可能引起丘疹或肺炎等併發症,若未及時就醫處理,死亡率可達60%,不可不慎。台東縣衛生局指出,恙蟲病由恙蟎叮咬,牠們主要在草叢區域活動,幼蟲會寄生在各種動物身上,而台東多山區及農田,正適合恙蟎及宿主的繁殖,因此到上月底為止,台東已累計出現26例恙蟲病個案,佔全國125例的5分之1。據了解,人體遭恙蟲叮咬感染後,約6至21天可能會出現頭痛、發燒、惡寒、結膜充血等症狀,發病1週後身體出現深紅色丘疹,並可能會引起肺炎及肝功能異常等併發症,甚至致命,若未及時就醫處理,死亡率可達60%。衛生局強調,預防恙蟲病最好的方式,就是避免進出有草叢的地方,若要前往山上、農地等高風險地區,應穿著淺色長袖長褲、使用含DEET的防蚊液預防叮咬,回家後立即換下衣物並洗澡以除去身上蚊蟲;衛生局呼籲,台東是恙蟲病好發地區,民眾外出應做好防護措施,若出現疑似症狀應立即就醫,並主動告知接觸草叢之旅遊史、活動史以利醫生診療。
旅遊回家狂發燒!7歲童冒「詭異焦菸疤」 醫生曝恐怖後果
夏天炎熱又潮濕,是蚊蟲肆虐的季節,要小心被蟲子叮咬。一名7歲男童從郊外遊玩回家後便開始發高燒,身上甚至冒出一個約1公分的黑色燙傷疤,後來送醫才知道竟然得到「恙蟲病」。醫生透露,好險家屬及時送醫,不然男童可能因器官衰竭死亡。綜合陸媒報導,男童回家後發高燒到40度,連燒了12天,甚至出現頭痛、顫抖以及全身無力等症狀,更詭異的是左側股溝附近有個約1公分腫塊,邊緣焦黑、下凹;一開始家人以為傷口是被菸頭燙傷,後來發現不對勁,因為這個傷口一直沒好轉,加上男童高燒不退,趕緊把人送醫治療。男童被恙蟲咬傷的地方焦黑結痂。(圖/翻攝深圳市兒童醫院感染科)醫生表示,男童到醫院時肝指數異常高,進一步檢查後,確認他非一般感冒,而是染上了「恙蟲病」,給予黴素口服治療才終於退燒,在醫院休養1周後已出院。醫生提醒,恙蟲病的潛伏期約9至12天,患者會出現持續性的高燒、頭痛、背痛及淋巴結腫大等症狀,另叮咬處會有焦焦、像是被菸燙傷的傷疤,若未及時治療,最後會導致器官衰竭死亡,死亡率高達6成,不可輕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