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病風險
」 慢性病 代謝症候群朋友恐影響壽命 專家示警:社會健康降低慢性病風險
許多人希望通過養生來延長壽命,減少疾病的發生,提高生活質量,而除了通過飲食調理、適當運動和心理調適等方式增強免疫力,預防各種疾病的發生以外,根據研究顯示,其實朋友也關乎到自己壽命的長短。根據《BBC》的報導,社交網路可能會像運動習慣一樣影響健康,現代社會人們越來越重視人際關係狀況,研究顯示,擁有良好社交網路的人比感到孤立的人健康得多,世界衛生組織已經成立了一個新的社會聯繫委員會,並將其列為「全球健康優先事項」。雖然將身體健康與人際關係強度聯繫起來可能令人懷疑,但報導指出,這幾十年來醫學界對「生物心理社會」健康模式的理解不斷加深。這門學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初,當時加州公共衛生部的萊斯特·布雷斯洛(Lester Breslow)啟動了一個項目,旨在找出可延長壽命的習慣和行為。他從阿拉米達縣招募了近7千名參與者,通過問卷調查詳細了解他們的生活方式,並追蹤他們的健康狀況。布雷斯洛的團隊在十年內確定了許多對健康至關重要的因素:不吸煙、適量飲酒、每晚七至八小時睡眠、鍛煉、避免吃零食、維持適度體重、吃早餐,這些結果現在是大多數公共衛生指南的基礎。然而到了1979年,布雷斯洛的同事麗莎·伯克曼(Lisa Berkman)和S·倫納德·賽姆(S Leonard Syme)發現了第八個影響壽命的因素「社會關係」,擁有最多聯繫人死亡可能性是擁有較少聯繫人的一半,即使考慮了社會經濟地位和健康狀況,以及吸煙、運動和飲食等因素,結果依然顯著,且研究顯示,各種關係都很重要,但某些關係更具保護作用。與配偶和親密朋友的聯繫提供了最大的保護,即使是教堂或保齡球俱樂部的普通熟人也有助於延長壽命。這一說法最初在公共衛生指南中被忽略,因為科學家習慣於將身體視為一種與精神狀態和社會環境無關的機器,然而廣泛的研究證實,社會聯繫和孤獨會影響對多種疾病的易感性。社會支持可以增強免疫系統,保護免受感染。在1990年代,卡內基梅隆大學的謝爾登·科恩(Sheldon Cohen)要求276名參與者詳細描述他們的社會關係,並進行感染測試,結果顯示,擁有廣泛社會關係的人感冒的風險顯著降低。此外,研究還發現,社會健康的提升還降低了罹患慢性疾病(如2型糖尿病)的風險,根據英國老化研究發現,孤獨感得分較高的人未來十年患2型糖尿病的機率較高,且社會關係較強的人患阿茲海默症和其他癡呆症的風險也較低。最有力的證據是在心血管疾病,一個多年來追蹤數萬人健康狀況的研究強調了社會聯繫的重要性。孤獨會使心臟病發作、心絞痛或中風的風險增加約30%,這些研究表明,社交網路對健康和長壽有著深遠的影響,因此應該優先考慮人際關係的維護和發展。
台北「泡芙阿姨」愛吃甜+油炸食物 健檢驚覺罹胰臟癌
許多人喜歡吃精緻甜點及油炸等高油食物,台北有一名55歲婦人特別喜歡吃,又有抽菸習慣,但因為體型與年齡相仿的親友相比不算肥胖,就沒有太加控制,怎料健檢發現肌肉量偏低、體脂肪高達35%,也就是所謂的「泡芙人」,檢查更發現罹患胰臟癌。這名婦人即使看到健檢發現胰臟有異常,身體也沒有太明顯不適,頂多偶爾感覺腹部有些微悶脹感,也只是覺得是吃飯吃太多,才會造成肚子脹脹的,但經過腹部磁振造影(MRI)橫切面影像,赫見胰臟有腫塊,進一步檢查確認罹患胰臟癌。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錢政平指出,胰臟癌初期大多沒有明顯症狀,即使有又因為位置在胃部後方,常被誤以為是上腹悶痛、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等非特異性症狀,很容易被當作一般腸胃消化不良問題,也因此很難靠症狀早期發現,大多是健檢意外發現。錢政平解釋,胰臟癌的致病原因至今尚不明確,民眾日常應飲食均衡、戒菸戒酒、作息正常,來降低發生機率。尤其「肥胖」是健康慢性殺手,不僅是外表上的肥胖,也要留意體脂是否過高,形成的「隱性肥胖」,男性體脂肪率正常約15~25%,女性約20~30%,過高容易造成三高(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也會增加其他慢性病風險。錢政平提醒,胰臟癌的高危險族群務必提高警覺,包括肥胖、吸菸、遺傳慢性胰臟炎、糖尿病,以及家族中有遺傳性結腸癌、乳癌、卵巢癌及黑色素瘤家族史,都比較容易發生,應主動安排檢查,及早發現才能爭取較好的治療時機。
吃「10大傷腎食物」出事?腎絲球死光就沒 醫:健康人細胞自我修復
腎臟專科醫師洪永祥近日列舉「10大傷腎食物」,珍奶、拉麵、炸雞排等都會危害腎臟。不過,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問了護理師、醫師,給出了不同說法。洪永祥列舉珍珠奶茶、日式拉麵、炸雞排、三寶飯等10樣食物都會傷腎,因為人一出生有200萬顆腎絲球,死一顆就少一顆,所以要愛護腎臟,老年才不會洗腎。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引述衛教師、護理師等說法。護理師李宜真說,網傳的那些食物都是經過加工,口味也偏重,不是說一吃下去就會傷腎,但其中的鹽分、脂肪會影響血壓、血脂,久了會有慢性病風險,常吃也會對腎臟有負擔。不過,李宜真表示,這些食物的利弊無法一概而論,對有些腎友來說是OK的,但有糖尿病的腎友就要注意份量。萬芳醫院腎臟內科主任鄭仲益認為,健康的人細胞會自我修復,不會在短期內吃這些食物就傷腎,甚至面臨洗腎命運。鄭仲益說,如果是肥胖、糖尿病患者,吃這些食物久了確實可能傷腎。李宜真建議,飲食要少鹽、少油、少糖,現在很多人都是外食,如果口味太重,可以帶水先過食物,另外湯也要少喝,因為普林較高容易對身體造成負擔,一天建議要喝1200cc到1800cc的水,讓腎臟代謝。
3旬男險心肌梗塞! 當心「三高二害」氣溫驟降釀急重症
陳先生36歲時健檢發現高血脂,卻自恃年輕不以為意,沒想到隔年打球時喉嚨痛,經歷了2個月系列檢查,竟發現心血管疾病纏身且已堵塞,需要進行心導管手術!台灣心肌梗塞學會響應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慢性病防治,提醒慢性病與代謝症候群患者,及早控制三高(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以及二害(腰圍過粗、好的膽固醇不足)等問題,別等急重症發生時才亡羊補牢。氣溫越低 心肌梗塞風險越高台灣心肌梗塞學會理事長暨高雄榮民總醫院重症醫學部主任黃偉春表示,近期天氣驟降,國人發生急性心肌梗塞的風險驟升。根據台灣的本土研究指出[1],若氣溫坐落在15 °C至32 °C之間,每降低1 °C,50歲以上族群的心肌梗塞風險增加至1.1%,若氣溫驟減至15°C,熟齡族群發生心肌梗塞的風險將會增加至將近2成;而50歲以下年輕族群發生心肌梗塞的風險也加至0.4%,不容小覷增。黃偉春強調,高血脂民眾有一半忽略自己的疾病[2]。民眾若平時沒有透過穩定服藥、良好的生活習慣,控制代謝症候群與慢性病,全身血管可能阻塞,一旦出現血栓,或是因為天氣、情緒激動等原遍及因造成血管收縮,會導致血管堵塞,導致腦中風、心肌梗塞找上門。提醒民眾,當出現胸悶、喘不過氣、冒冷汗等心肌梗塞症狀,應立即就醫。每4人就1人高血脂 心梗、中風恐找上門!台灣心肌梗塞學會常務理事暨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醫務部主任黃群耀表示,根據111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顯示[3],國人十大死因的原因,有超過半數與慢性疾病有關[4],「代謝症候群」是共同的危險因子,其中高血脂的盛行率高達26%,未來發生心臟疾病的風險高達3倍[5]。黃群耀進一步指出,直接導致高血脂的原因,與俗稱「壞膽固醇」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過多,以及俗稱「好膽固醇」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太少有關[6]。低密度脂蛋白會將膽固醇從肝臟帶到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則會將血液中的膽固醇帶回肝臟代謝。也就是說,隨著低密度脂蛋白增加,可能會有更多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沉積在血管壁上、形成斑塊,甚至變得越來越狹窄,不僅會導致血液循環變差,引起疲勞、頭暈等症狀,一旦斑塊破裂,還可能產生血栓,導致急性心肌梗塞、腦中風。為了避免急重症風險,鼓勵民眾在發生高血脂時,就應該要積極控制,並在醫囑建議下,盡可能降低壞膽固醇。▲血脂數值與壞膽固醇控制標準。(台灣心肌梗塞學會提供)血脂控制藥物是重點 高風險者控制指標曝光台灣心肌梗塞學會秘書長暨台北榮民總醫院重症醫學部重症加護內科主任吳承學說明,目前臨床上可以用來控制膽固醇的藥物相當多元,其中以史塔汀(Statin)類藥物為治療主力。吳承學鼓勵,膽固醇控制是一種個人化的療程,每個人的壞膽固醇控制標準不同,健康的民眾控制於130 mg/dL以下;若發生過心血管事件的高風險族群、甚至反覆發生心血管事件的超高風險族群,應分別控制於70 mg/dL和55 mg/dL以下。醫囑:過年及早領藥、勿過度依賴保健食品國健署鼓勵民眾,善用政府提供免費的成人健檢資源,還可以到「慢性病風險評估平台」輸入相關健檢數值,即可獲知未來10年內罹患5大慢性病的風險;台灣心肌梗塞學會最後呼籲,惟有健康的生活習慣,搭配穩定採納正規治療,才能雙管齊下,良好控制高血脂,避免慢性病變成急重症,年前務必檢視自身慢性病藥物的存量,及早領藥,避免過年期間因領不到藥物而感到焦慮,方能安心過好年。 [1] Tseng CN et al. Ambient Temperature Effect o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by Risk Factors: Daily Data From 2000 to 2017, Taiwan. JACC Asia. 2023 Mar 14;3(2):228-238.
退休後血糖、血壓服藥都控制不了! 「1調整」成功控制慢性病
70歲的黃先生,退休後出門機會減少,睡眠作息與飲食規律大亂,血糖、血壓即使增加藥物也越來越難控制。深受困擾的他在醫師協助下逐步調整飲食內容與睡眠作息、控制菸酒,並安排了很多團體活動。結果在藥物減少的情況下,血壓、血糖與各種生理指數反而改善了。新生活型態介入 降低慢性病風險奇美醫院家庭醫學部部長暨老年醫學科主任蔡岡廷說明,全球每年因慢性病死亡的人數超過四千萬。這些病症是由基因、生理、環境和行為因素長期累積造成的。而透過生活型態的調整,實際可降低這些風險。生活型態醫學是以基於醫學證據的生活方式介入,包括以飲食模式、身體活動、睡眠、壓力管理、避免危害物質以及正向社會連接這六大面向,由受過訓練的臨床醫師給予治療建議,它的獨特在於它將生活方式改變視為疾病治療和逆轉的第一和最重要的療法,達到預防、治療及扭轉疾病的目標。打造生活小撇步 全方位健康模式蔡岡廷主任指出,預防與控制慢性病的關鍵因素包括健康飲食、規律運動、有效壓力管理、充足睡眠、避免有害物質攝入和積極的社交互動。這些要素的融合不僅可以預防和治療許多慢性疾病,還能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強免疫力和心肺功能、提升心理健康和生活品質。
腰圍越大「壽命越短」 醫警告:慢性病、代謝症候群風險增加
腰圍不僅是衡量肥胖程度的重要指標,更是內臟脂肪累積的重要指標,根據衛福部數據顯示,成人女性正常腰圍數值應該約80公分,成人男性正常腰圍數值應該約90公分以下,不過現代人時常上班久坐,而忽略了日常運動,導致腰圍越來越大,對此,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就直言,「腰圍越大,壽命越短」。黃軒在臉書發文稱,近年來,研究愈來愈多的研究顯示,腰圍和壽命之間存在有密切的關係,「男生每增加5公分腰圍,死亡率增加7%;女生每增加5公分腰圍,死亡率增加9%」,而另一項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誌》的研究發現,男生腰圍超過120公分,死亡風險是比腰圍小於90公分的男生高出2.02倍;女生腰圍超過110公分,死亡風險是比腰圍小於75公分的女生高出2.36倍。因此與正常腰圍的人相比,那些腰圍過大的民眾,預期壽命會變得較短。而為什麼腰圍愈大,壽命就會愈短?黃軒提出了2個原因說明。1. 慢性病風險增加腰圍過大,會增加患慢性病的風險,像是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癌症等疾病的風險。2. 代謝症候群風險增加代謝症候群是指一種代謝綜合疾病,包括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肥胖等多種因素,而腰圍過大就是代謝症候群的一個重要危險因素。黃軒也強調,儘管多項研究證實腰圍和壽命的密切關係,但仍有學者指出,光是依賴腰圍作為健康指標仍存在局限性,其他指標像身體質量指數(BMI)和體脂率也是判斷健康狀態的重要因素。不過腰圍仍可視為一個簡單易測的指標,即時反映個體的健康狀態和潛在疾病風險。黃軒還提醒,除腰圍外,應綜合考慮BMI、體脂率等多個因素。保持合理的腰圍,透過均衡飲食、少油、少糖、少鹽的食物,再加上規律運動,是增加壽命的重要途徑。黃軒表示,近年來愈來愈多的研究都顯示,腰圍和壽命之間存在有密切的關係。(圖/翻攝自黃軒醫師 Dr. Ooi Hean臉書)
女比男長壽原因找到了 醫曝5關鍵讓男人更短命
女性為何比男性長壽,一直是各界關注的話題。對此,有多名醫師指出女性在生理、行為、飲食、情緒和面對疾病的選擇等關鍵因素上,都比男性更有優勢,進而造成女比男長壽的客觀事實。據《鏡報》報導,心臟病專家席格醫師(Dr Robert Segal)表示,雌激素讓女性先天就比男性有優勢,雌激素能擴張血管和維持血管健康,在改善血液流動同時又能降低動脈粥狀硬化風險,且雌激素有降低壞膽固醇,與提升好的高密度膽固醇、減少發炎特性,降低心臟病、中風等重大死因機率。芝加哥國際心臟科醫師伍普魯里(Rohit Vuppuluri)也說,男性更容易有抽菸、飲酒、吸毒和不良飲食等習慣,增加心血管疾病與糖尿病在內等多種慢性病風險。此外,男性往往比女性從事更危險工作,或在駕駛時做出更多魯莽行為導致壽命縮短。營養師加西婭(Blanca Garcia)強調,良好與營養豐富的飲食,以及維持足夠的運動是延長壽命關鍵,有研究表示,女性在飲食和運動上都比男性更健康,不過,男性如果維持同樣習慣,壽命就可能比女性長。心理學家列夫(Abigail Lev)則從社會面切入,指出男性面對來自社會的壓力,更傾向壓抑負面情緒,相反的,女性會透過比男性更龐大的社交圈來應對。心理健康會反映在睡眠、心血管數值和免疫系統,進而影響生理的健康狀態。伍普魯里在最後補充,男性面對疾病或可能的健康問題,比較不會尋求醫療協助,例如遇到胸痛或呼吸急促,男性更常把這視為會沒事的小症狀錯失治療機會,研究更發現,男性比女性更不遵守醫師的醫療建議,造成不可逆的健康危害。
膳食纖維可以降低慢性病風險 國人普遍攝取不足國健署教你怎麼吃
根據2017-2020年國民營養健康調查結果顯示,國人普遍膳食纖維攝取不足,各年齡族群平均攝取量皆未達建議量,尤其青少年族群最為不足,僅達建議攝取量的33-38%。國健署社區健康組研究員林真夙表示,每天攝取足夠的膳食纖維可以降低慢性病風險,而且要從食物中攝取膳食纖維其實並不困難,只要將白飯換成糙米就可以增加30%的膳食纖維,鼓勵民眾養成3習慣,遠離各種疾病的發生。哪些食物有膳食纖維? 要怎麼吃才能增加攝取量?「膳食纖維」是植物中不易被人體消化酵素分解的物質,對人體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林真夙研究員提到,足夠的膳食纖維可以預防或治療便秘、維持腸道健康、控制血糖及血脂、增加飽足感、維持健康體位。不過,有哪些食物含有膳食纖維呢?林真夙研究員表示,以下3大食物都富含膳食纖維,包含:全榖及未精製雜糧:維持胚乳、胚芽和麩皮組成分比例或僅去除不可食用部位的穀物雜糧,可作為主食來源。如:糙米、黑米、玉米、紅藜、黑麥、蕎麥、地瓜、芋頭、馬鈴薯、山藥、栗子、紅薏仁、皇帝豆、紅豆、刀豆、鷹嘴豆、綠豆等蔬菜:可選擇多種顏色蔬菜,營養更多元,如:各式葉菜、菇類、藻類、瓜類等。水果:選擇當季水果,可連同果皮一起攝取,能補充到更多的營養。林真夙研究員提到,只要將三餐中的「精製澱粉」以「全榖及未精製雜糧」取代,就可以增加約7.9公克的膳食纖維,等於是一天建議攝取量的30%,而且攝取足夠全穀及未精製雜糧還可降低21%糖尿病、15%高血壓、29%心血管疾病5風險,甚至還能降低癌症的發生。養成3習慣營養又健康 一同營造健康飲食生活圈全榖及未精製雜糧再搭配足夠的蔬果,就可以輕鬆達到膳食纖維每日建議攝取量。林真夙研究員也提醒,食材盡量選國產、多樣吃、餐餐有全榖,養成3習慣有助於遠離許多疾病的發生:選國產:選擇當季在地食材,如國產糙米、台灣黎、糙薏仁、山藥、地瓜、南瓜等。多樣吃:增加食材多樣性,營養攝取更多元。餐餐有全榖:每餐至少1/3以上為全穀及未精製雜糧,且越多越好。為了讓民眾落實穀糧好生活,國健署辦理「穀for U食客吃起來」活動,號召上萬間店家響應,共同推出好吃美味的穀糧餐點,營造健康飲食生活圈,讓民眾隨處都可輕鬆品嚐到含有好穀糧的健康美食。
營養師推麥得飲食 有效預防失智症
9月是國際失智症月,常自覺健忘的民眾,多半憂心會不會引起失智症而求診,門諾醫院壽豐分院失智照護中心主任王迺燕表示,健忘雖不會直接引起失智症,但2者的風險因子多半與腦部發炎有關,建議日常可透過麥得飲食攝取營養,防範腦部發炎、退化。預防失智症 尋求專業診斷隨著人口老化,預防失智症議題越來越受到民眾重視,中年後忘東忘西雖是常見症狀,但仍有許多人擔心「健忘」恐是失智症前兆。護理師賴莉卉說,經旁人提醒能夠記起來的多半是健忘,若遲遲想不起來或1個月內發生3次忘記關瓦斯、出門曾忘記回家的路1次以及健保卡掉了5、6次等狀況發生,就要懷疑是失智症前兆,建議就醫診斷。響應國際失智症月,營養師張矞婷進行多道麥得飲食料理教學。將雜糧米、櫛瓜、玉米粒、高麗菜、雞蛋、蝦仁等食材混和其中,再加入胡椒鹽、七味粉等適當調味,以小火慢煎至焦黃,美味又兼顧營養的蔬菜小米餅就此完成。推廣麥得飲食 營養又抗氧化營養師張矞婷說,麥得飲食結合地中海和得舒飲食,以高纖維質、抗氧化食物為主,食材取得容易、做法簡單,生活飲食中遵守麥得飲食10大健腦食物,以白肉取代紅肉、多吃深綠色蔬菜及富含植物素的水果、適量堅果並使用橄欖油烹調等原則,並搭配規律運動,預防腦部發炎、退化,避免失智的發生。「吃對食物、預防失智」,王迺燕主任指出選擇好的油品、多補充蛋白質,不僅有助於防範腦部發炎、退化,還可預防失智症,降低罹患慢性病風險、延緩飢餓及穩定血糖,達到控制三高目標。
遠離代謝症候群! 20-64歲可至診所諮詢管理 LINE遊戲1週挑戰還可抽好禮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儀文報導】根據成人預防保健服務資料顯示,近5年來40歲至64歲接受服務的民眾中,約32%有代謝症候群。國健署提醒,代謝症候群的問題不容小覷,許多實證資料都指出代謝症候群與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息息相關,管理代謝症候群5危險因子,是控制疾病進展的重要關鍵。代謝症候群5危險因子 腹部肥胖罹病風險較高國健署表示,代謝症候群有5項危險因子,5項中符合其中3項則代表有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包含以下「3高2害」:血壓偏高(收縮壓≧130mmHg或舒張壓≧85mmHg)血糖偏高(空腹血糖值≧100mg/dL)血脂偏高(三酸甘油脂≧90mg/dL)腰圍過粗(腰圍男性≧90cm、女性≧80cm)好的膽固醇不足(HDL-C男性<40mg/dL、女性<50mg/dL)根據國健署110年成人預防保健服務資料顯示,40-64歲接受服務的民眾中有38.6萬人腰圍過粗,其中又有超過30%的人血壓、血脂、血糖等有任2項數值偏高,已達代謝症候群的標準,這也同時顯示腹部肥胖者有較高罹患代謝症候群的風險。國健署指出,腰圍、血壓等,其實民眾在家透過皮尺、血壓計量測,就可輕鬆掌握數值變化,為自己及家人的健康把關,此外也可善加利用成人預防保健免費健康檢查,及早發現異常數值。2法寶掌握個人健康 20-64歲還可至診所健康管理而國健署也發展出「慢性病風險評估平台」,民眾只要輸入健檢數據,就可獲得未來10年內罹患5種慢性病的風險,平台還會提供個人化健康指引。國健署表示,民眾可以多加運用慢性病風險評估平台,並可再搭配健保署健康存摺紀錄之健康數據,掌握個人健康情形。另外,為了讓代謝症候群個案有專業醫療團隊及早介入管理健康,國健署與健保署合作推動「全民健康保險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凡是20-64歲的民眾都可就近於基層診所接受管理,並由醫療團隊針對不健康的生活型態,提供戒菸、戒檳、營養、運動等專業指導,讓民眾從日常生活做起,養成健康習慣,預防、延緩慢性病發生的機會。LINE遊戲「一週挑戰」 認識代謝症候群、抽好禮此外,為了提升民眾的認知,讓民眾更了解代謝症候群,國健署推出LINE互動遊戲「代謝不NG 一週大挑戰」,以寓教於樂的方式,讓民眾認識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並了解測量腰圍、戒菸、健康飲食等健康行為的重要性。民眾可登入LINE官方帳號(https://line.me/R/ti/p/%40362rdril)一起加入挑戰。LINE互動遊戲活動時間為112年8月1日至8月31日止,民眾每天完成一關挑戰,就可獲得LINE Point點數或抽獎券,連續7天完成關卡,還有機會獲得高級筋膜槍、電烤盤、智慧腕錶等大獎。
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發起「健康鐵人5遠3」籲民眾遠離代謝症候群
衛生福利部106-109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顯示,台灣19歲以上代謝症候群盛行率為34.6%,且75歲以上長者盛行率達58.8% 。愈來愈多研究證實,代謝症候群有如萬病淵藪,不只三高慢性病更會提高罹癌及失智症風險!為此,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邀集中央健康保險署、國民健康署一起宣導代謝症候群並發起「健康鐵人 5 遠 3」網路活動(https://89day.1000-love.org.tw/healthy80-90/),並邀請到透明系女孩韓菲與星爸王中平共同擔任健康大使,力邀全民一起定期測量代謝症候群關鍵5指標,做個健康鐵人。 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董事長許惠恒表示,代謝症候群盛行率高且逐年上升;根據研究,代謝症候群者未來罹患「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症」、「心臟病及腦中風」的機率為無代謝症候群者的6、4、3、2倍 ,董事杜思德醫師也根據國內外文獻強調代謝症候群還會提高罹癌及失智風險。因此王中平與韓菲擔任健康大使提醒民眾務必實踐「健康鐵人 5 遠 3」,除了熟記腰圍、血壓、血糖、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三酸甘油酯此5項代謝症候群風險指標,還要自我測量腰圍、血壓,例如男性腰圍標準為90公分、女性腰圍80公分,如果超標,每週至少量測1次,並控制飲食,配合運動,以求腰圍符合標準值。至於血壓,則遵循「722」原則,連續7天量測,早上起床後、晚上睡覺前各測量1次(共2次),每次量血壓,均測量2次取平均。如果家中無血壓機,醫療院所、7-ELEVEN千禧血壓站門市均設有血壓計可免費測量。此外,建議40歲以上成人每年至少進行1次抽血檢測血糖與血脂, 國民健康署提供滿40至64歲民眾每3年1次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服務,65歲以上則每年1次,符合資格者可多加利用。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8月9日至22日推出「健康鐵人5遠3」網路活動,民眾至https://89day.1000-love.org.tw/healthy80-90/參加活動,即可抽10元7-ELEVEN購物金及100~2000元禮券、統一陽光低糖高纖豆漿、濃韻日式綠茶及烏龍茶、千禧20週年與日本SOU‧SOU獨家聯名8090數字捲尺、證件帶及健保署登山杖等超過63,000份豐富贈品。此外,統一集團各大通路也齊聚響應活動,自8月9日至8月13日止,全台7- ELEVEN、康是美、博客來、速邁樂加油站、家樂福、悠旅生活(星巴克)、聖娜、BEING sport、BEING fit、夢時代、統一時代百貨高雄店、統一時代百貨台北店、綺麗健康油、聖德科斯、21風味館、統一生機、黑貓宅急便、DUSKIN皆可領取SOU‧SOU聯名量尺與健康小卡。而喜愛SOU‧SOU的民眾更不要錯過8月26日上午10~12時於全台7-ELEVEN千禧血壓站門市舉辦的量血壓及腰圍的活動,量完只要到ibon登錄數值,前三十名就可免費獲得千禧20週年與日本SOU‧SOU獨家聯名8090數字捲尺(可做吊飾)或證件帶,數量有限,送完為止!「健康鐵人5遠3」網路活動:【活動一】:至「健康鐵人5遠3」活動網站,參加「健康鐵人教室」問答遊戲(共3題),共有3次作答機會,3題皆正確回答獲得一次抽獎機會獎項為:濃韻日式綠茶及烏龍茶、統一陽光低糖高纖豆漿、10元7-ELEVEN購物金。【活動二】:健康鐵人存摺:先量好腰圍及準備111年或112年健檢報告,使用健保署「健保快易通| 健康存摺」APP,至代謝症候群專區填寫指標數值,填腰圍即可抽獎,獎項為:統一超商禮券1000元、500元、200元、100元、統一陽光低糖高纖豆漿、10元7-ELEVEN購物金;挑戰5項代謝症候群指標全填可再加碼抽,獎項為:統一超商禮券2,000元、健保署登山杖、SOU‧SOU獨家聯名8090數字捲尺。【活動三】:健康鐵人占卜:先量好腰圍及準備111年或112年健檢報告,至國健署「慢性疾病風險評估平台」填寫腰圍、血壓等檢測數值,計算慢性病風險,截圖完成畫面上傳至「健康鐵人5遠3」網路平台,即可抽獎。獎項為:統一陽光低糖高纖豆漿、SOU‧SOU獨家聯名8090數字證件帶。
猴痘疫情持續延燒!疾管署放寬接種對象「這3類人」可打 預計7月上路
本土猴痘Mpox疫情持續延燒,上周一口氣新增17例本土病例,考量猴痘沒有降溫跡象,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表示,ACIP今天開會決議擴大猴痘疫苗接種對象,新增3類對象,分別為:「近1年有風險性行為者、過去曾罹患性病、或性接觸對象有前述任一情形者,預計下周,7月初正式實施。目前疫苗約剩1萬5127瓶,約可接種5萬人份。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下周放寬3類人可打猴痘疫苗。(圖/疾管署提供)本土猴痘疫情仍在高原期,且沒有降溫趨向,羅一鈞表示,ACIP今天上午開專家會議,最後拍板放寬接種對象。原先猴痘疫苗接種對象,限定六個月內有風險性行為者(例如:多重性伴侶、性交易服務者、於營業場所發生性行為者、性病患者等),放寬到一年內;性病部分,過去也是限定六個月內,這次則「沒有期限」,同時新增一類,只要性接觸對象,只要有前述兩項行為,也可接種。羅一鈞表示,目前猴痘疫苗庫存量共1萬5127瓶,約可接種5萬人份,最快下周,視各縣市政府衛生局與Mpox合作醫療院所作業準備時間,預計於7月初正式實施。疾管署表示,上午召開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會議,會中專家依現階段國內本土疫情監測及疫調資料,以及各類高風險族群(例如:曾罹患性病者)之確診率等資訊,評估為有效控制疫情,使疫苗接種對象觸及可能感染的目標族群,提升風險族群疫苗涵蓋率與保護力,並經參酌英、美等國Mpox疫情防治經驗,建議擴大疫苗對象。疾管署再次呼籲,接種Mpox疫苗已無需先行意願登記,可直接至合作醫療院進行預約(https://gov.tw/CFp),請符合接種條件之民眾,尤其感染過性病或性接觸對象有性病風險,可藉由多元接種管道儘速完成2劑疫苗接種,也提醒可接種第2劑疫苗(即第1劑疫苗接種28天後,但尚未接種完成第2劑之民眾),儘速完成第2劑接種,以達9成保護力。同時提醒,接種疫苗後,身體需要時間(約需14天)產生抗體,以達保護力,且僅接種1劑疫苗保護力較低,因此在接種後14天內或僅接種1劑的民眾仍要適當保護自己,減少暴露的風險。
非新冠超額死亡 半數栽在這3種慢性病
新冠肺炎去年出現超額死亡現象,在整體13%的超額死亡中,直接死於新冠者占8%、非直接死於新冠則有5%。公衛學者分析非新冠超額死亡死因別,發現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的「貢獻」最大,分別占19%、15%、15%,不容小覷。因疫情仍在持續、醫療量能尚未恢復,推估6月國內的超額死亡可能會達到25%以上。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說,世界在新冠流行、後疫情時代持續面臨超額死亡問題,包含直接染疫而死亡,以及慢性疾病、癌症病患因醫療量能不足或醫療可近性降低所造成的非新冠超額死亡。台灣2020年到2022年,超額死亡從負3%逐步增加至2%、13%。原預期在疫情趨緩之後,超額死亡情況將減少,但從今年5月數據來看,超額死亡有所上升。陳秀熙團隊日前估計,因疫情仍在持續、醫療量能尚未恢復,6月的超額死亡可能會達到25%以上。陳秀熙認為,2022年13%超額死亡中,非新冠的相關死亡占了5%。經團隊分析,在十大死因中,心血管疾病的超額死亡占15%,糖尿病占15%,高血壓占19%,肺炎占5%,腎炎和惡性腫瘤分別占2%,其他非十大死因則占了41%,這反映出在醫療資源的調配中,需要對不同疾病進行合理配置。為因應當前問題,陳秀熙認為,應將慢性病風險分為高、中、低。高風險包含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及高血壓患者,中風險包含代謝症候群異常患者,低風險則是健康檢查無異常者。風險分層後,未來面臨XBB等新變種病毒時,就能提供個人化健康照護,減少憾事發生。
男女脂肪型態大不同 醫傳授「3大體型」減肥攻略
國人體重與體脂肪逐年增長,不過過重及肥胖比例男女有別,從脂肪儲存、基礎代謝、飲食習慣與生活習慣等,對於擬定減重計畫或是成效也不同。想要消除惱人的贅肉,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洪泊儒表示,男性常見「蘋果形身材」,建議飲食方面多下功夫、控制熱量;女性多屬「西洋梨身材」或是「沙漏型」身材,飲食搭配重訓雙管齊下,有助於達到理想目標。男女肥胖4大差異1荷爾蒙荷爾蒙對於體重和體脂肪分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除了脂肪堆積部位,還會影響女性在月經週期時出現的體重波動與體脂肪變化,因此需要彈性調整減肥方式。2脂肪分布男性和女性在脂肪分布上有所不同。男性通常在腹部累積較多的脂肪,形成所謂的腹部肥胖;女性則容易於在臀部、大腿和臀部周圍累積脂肪,形成下半身肥胖。不同的脂肪分布建議從減肥方法對症下藥。3肌肉量肌肉是燃燒卡路里的關鍵,男性通常擁有較高的肌肉質量和較低的體脂肪含量,在運動和減肥過程中較容易消耗卡路里,也容易增加肌肉量。4代謝率男性通常擁有較高的基礎代謝率,也就是男性相對容易消耗更多的卡路里;而女性則需要更努力控制攝取的卡路里和增加運動量。性別不同 減重策略也不同 洪泊儒說明,男性與女性脂肪分布型態的差異關鍵在於荷爾蒙,還有服用類固醇藥物、糖尿病患者服用胰島素阻抗藥物,也會影響身形。另外男性因脂肪堆積在內臟,罹患慢性病風險較高,也須留意。減肥的大原則就是飲食搭配運動,進一步針對不同性別的族群,制定適合的減重策略有助於消除特定部位的脂肪。設計減重飲食時,可以根據性別的營養需求作出調整。依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建議,若減重目標為每週減輕0.5公斤,則每日應減少攝取500大卡,男性每日攝取1,500-1,800大卡,女性每日攝取1,200-1,500大卡。性別男性女性荷爾蒙類別睪固酮雌激素脂肪易堆積部位內臟脂肪臀部與大腿體型蘋果形西洋梨:一般女性為上窄下寬的西洋梨身材。沙漏形:年長女性為上寬下也寬的沙漏形身材。風險肥胖者發生糖尿病、代謝症候群及血脂異常的風險,比健康體重者超過3倍,發生高血壓、心血管疾病、膝關節炎及痛風也有2倍風險。根據研究,肥胖男性罹患慢性病甚至死亡的風險,比起肥胖女性更高。減肥策略脂肪多堆積在內臟,建議飲食方面多下功夫,減少食用精緻澱粉與反式脂肪,控制熱量。西洋梨:建議做重量訓練沙漏形:飲食搭配運動雙管齊下。卡路里攝取建議1,500-1,800大卡/天建議1,200-1,500大卡/天運動方式男性傾向於進行高強度的力量訓練和有氧運動,以提升肌肉量與運動表現。女性偏好有氧運動和柔軟度訓練,但其實重量訓練對身形改善效果更佳。無論性別差異,醫師提醒,極端減肥會提高落髮、亂經、情緒不穩的風險,建議一個禮拜最多減重0.5到1公斤,或是3個月內減重不超過原本體重10%,才能保持健康。減肥的原則就是控制熱量攝取、增加運動量、均衡飲食和健康的生活習慣。
手淫有助「人類進化」 英研究:降低性病風險早在4千萬年前就開始
英國科學家發現,手淫在動物的進化過程中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更有助於包括人類在內的靈長類動物生存與發展,且男性手淫有助於伴侶受孕機率,並且降低性行為後的性傳染風險,而動物自慰甚至可以追溯到4千萬年前。手淫在動物界很普遍,尤其包括人類在內的靈長類動物。根據《衛報》、《紐約郵報》報導,倫敦大學首席研究員布林德爾(MatildaBrindle)整理了246篇學術論文資料,並與150位靈長類學者和動物園飼養員進行問卷調查與個人訪談後,發現雄性靈長類動物熱衷手淫,是因為這種行為可以提高繁殖成功率。這篇發布在《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輯》(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的研究指出,自慰在靈長類動物中有著悠長的進化歷史,它最早可以追溯到4千萬年前,而且存在於所有類人猿和猴子的共同祖先身上,不論性別或是年齡的靈長類動物間,已經有類似的行為出現,但目前沒有更多的數據可以推測為什麼4千萬年前突然進化出如此行為,且對於雌性的描述尤為稀少。雄性手淫有助於沖洗生殖道,降低感染性傳染病的風險。另外,研究顯示,低等級雄性動物在性交前自慰可以增加性興奮,讓男性即使交配過程被中斷也能快速射精,此外,透過手淫能幫助雄性排出陳舊精子,留下更新鮮、具有競爭力的細胞用於日後交配。這項研究也認為,雄性手淫有助於沖洗生殖道,降低感染性傳染病的風險,不過女性自慰對於進化的好處目前仍不明確,現階段仍需要更多關於女性性行為的數據來更好地理解女性自慰的作用,而醫學專家認證,自慰確實有助於緩解壓力、提高自尊以及對人際關係的滿意程度。雄性手淫有助於沖洗生殖道,降低感染性傳染病的風險。(圖/翻攝自推特)
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響應「蔬果〝佔〞一半,地球〝更〞友善」,國民老婆泱泱化身推廣大使 號召全民一起吃蔬減碳!
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今(15日)聯合國民健康署、農糧署,對國人發起「蔬果佔一半,地球更友善」的健康低碳飲食法,同時也號召7-ELEVEN、聖德科斯、21風味館等成為公益夥伴共同響應推出多項優惠活動,期望國人可改善蔬果吃不足的煩惱,同時還幫地球減碳降溫。為加強民眾認知與實踐,主辦單位特別設計網路活動https://mycolor.1000-love.org.tw/,7-ELEVEN、聖德科斯、農糧署、國健署也提供豐富贈品,有水果、沙拉、蔬果箱、環保餐具包等,活動期間還有21風味館推出的烤雞腿蔬菜優惠套餐。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董事長,同時也是國家衛生研究院副院長許惠恒表示,基金會倡議這簡易健康低碳飲食法是根據以地球健康為旨的全球性營養組織EAT Lancet委員會所提出的「植物為主飲食」“Plant-Based Diet”,主要著眼於106 -109年國民營養健康變遷調查顯示(註1)國人在攝取蔬菜水果都嚴重不足,蔬菜類-19歲以上79.9%未達3份;水果類-19歲以上87.6%未達2份,幾乎是人人蔬果都吃不夠,會間接影響台灣癌症或慢性病的預防。另一方面,地球暖化嚴重,在各單位與企業投入減碳大作戰的同時,其實最簡單就是每個人一周一次改吃植物蔬食,即可幫助降低碳排放為地球降溫,同時穩定地球糧食供應。怎麼做呢?許董事長表示很簡單,就根據口號把自己的餐盤(盒)畫一半,用蔬、果3:2比例填滿就是了,另一半再裝主食及蛋白質,但最好也是選擇植物來源。EAT Lancet委員會的台灣代表,同時也是國內營養流病專家暨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常務董事潘文涵教授說明,EAT-Lancet委員會曾以多項疾病風險評估「植物為主飲食」“Plant-Based Diet”,發現此種飲食型態每年可降低整體成人死亡率近25%;也相對降低高居全球近七成死因的慢性病風險--例如糖尿病風險下降34%,心血管疾病風險降低19%,大腸直腸癌風險降低10%,肥胖風險降低7%(註2),因蔬果富含維生素、礦物質、纖維質,還有各種不同的植化素(註3),對治療與預防癌症與慢性疾病皆有助益。潘教授以她的研究論文“Healthy Taiwanese Eating Approach(TEA) toward Total Wellbeing and Healthy Longevity”健康飲食排序,指出不同食物在對身體的保護與傷害風險不同,在研究中發現保護性食物第一名及第二名就是蔬菜和水果 (註4)。此外,她更強調“Plant-Based Diet”的精神是鼓勵大家多吃蔬食但不是吃素,吃素還是建議多攝取天然蔬菜和水果,所以「吃素不等於吃蔬、吃素也要吃蔬」。而吃蔬食容易缺乏的鋅和維生素B12,則可透過多吃牡蠣和蛤補充鋅、台灣本土特產虱目魚補充B12,且這兩種同時還是低碳排食物,與“Plant-Based Diet”希望增加植物性食物來幫助環境永續意義也相符。無論餐盤大小,都「一周一次」蔬果佔一半要一夕改變飲食習慣並不容易,潘文涵教授鼓勵大家先從「一周一次」的頻率開始,逐步落實「蔬果佔一半」的飲食結構,特別是想進行熱量控制、有三高慢性病、想預防直腸癌的民眾。因當蔬果佔去一半,也就相對排擠另一半餐盒可裝的食物,肉類等自然會相對減少。根據EAT Lancet報告,若將飲食改為“Plant-Based Diet”,每年可防治1,100萬成人死亡,並且可以達成2050年供給全球100億人口糧食系統的目標。為讓民眾體驗蔬果佔一半很簡單,此次潘教授也指導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推出「餐盤健檢」、「餐盤加菜」兩種網路遊戲https://mycolor.1000-love.org.tw/。前者民眾可選擇到超商、有機商店、小吃店三種情境體驗如何選購商品讓餐盤蔬果比例達到一半,或自己直接組合好拍照上傳,兩者驗算過關後便可參加抽7-ELEVEN、聖德科斯、農糧署、國健署贈品,有水果、沙拉、蔬果箱、環保餐具包,活動期間還有21風味館推出的烤雞腿蔬菜優惠套餐。國健署、農糧署、泱泱共同響應呼籲國人增加植物飲食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表示,國健署除了持續推動「我的餐盤」,鼓勵國人在生活中落實均衡飲食,今年也跟上全球蔬食風潮推出升級版「植物為主飲食手冊及懶人包」教民眾吃得健康又減碳,因此非常認同千禧之愛此次推動的「蔬果佔一半地球更友善」運動!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胡忠一署長也表示台灣四季都有時令的優質蔬果,必能配合「蔬果佔一半地球更友善」吃出豐富、美味、當令在地的植物食材,不但能幫助國人健康遠離疾病,同時縮短運送里程還能降低運輸碳排放及食物儲藏的能源。而為號召更多注重健康、地球永續、體內環保的年輕族群加入,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也特別邀請素有國民老婆之稱的泱泱擔任活動推廣大使。泱泱一上台便首度公開「專屬餐盤-蔬果纖美餐」,內有活力彩蔬沙拉、雞肉紅藜麥飯糰及香蕉,大方分享如何輕鬆簡單達到蔬果佔一半的目標。泱泱說因為工作忙碌,無法自己準備餐點,工作需求又得保持纖瘦健康,所以知道這飲食法可符合需求後,撇步就是每餐最少吃兩種以上的蔬菜,出外景時就直接去超商買沙拉跟水果來吃。購買時會特別閱讀後面的營養標示,確認熱量及各項營養素含量。最後泱泱也呼籲大家快來參加基金會「蔬果佔一半,地球更友善」網路活動,加入植物蔬食愛地球行列,還可以得到優惠券,一舉數得!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推廣EAT-Lancet_植物為主飲食。(圖片提供/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
吃魚好處多多…營養師曝DHA數值:這種便宜又營養 4類小孩孕婦要注意
長輩常說「吃魚會變聰明」,營養師高敏敏證實此事,因為魚肉的脂肪中含有很棒的Omega-3不飽和脂,裡面含有DHA和EPA,可以幫助孩童腦部及視力發育,對於成年人還有延緩腦部和視力退化,她也列出各種魚類的DHA和EPA數值,同時也提醒有4種魚對於小孩及孕婦不宜吃太多,也建議大家深海魚或淡水魚可以輪流均衡的適量攝取。高敏敏在臉書發文表示,長輩之所以總說吃魚會變聰明,是因為魚肉的脂肪中含有很棒的Omega -3不飽和脂肪酸(DHA和EPA),DHA可以幫助孩童腦部及視力發育、延緩成年人腦部和視力退化;EPA有助抗發炎、預防血栓形成、保護心血管、降低慢性病風險。高敏敏指出,因此不只小孩需要吃魚,覺得腦力不好使、需要吃魚油時,也可以選擇吃魚,她也PO出各種魚DHA和EPA數值的圖鑑,可以看到2項指數最高是鯖魚,每100gDHA:4503mg、EPA:2851mg。高敏敏也表示,魚類中的營養除了含有DHA和EPA之外,還有優質蛋白質可以提升免疫細胞健康、強健肌肉;低飽和脂肪可保持血管暢通、減少心血管疾病;維生素E可抗老、抗氧、護血管、滋潤皮膚、柔順秀髮;加上魚肉的纖維結構比較短,所以比其它肉類容易咀嚼吞咽、更容易消化吸收,供人體使用。高敏敏提醒,吃魚的份量可以依照年齡做調整,1份約為三根手指併攏的大小及厚度,1-3歲建議每週2份,4-6歲建議每週3份,孕婦則建議每週7-9份;不過應注意鯊魚、旗魚、鮪魚及油魚等份量,如要攝取,孕婦及育齡婦女每週不宜超過1~2份,6歲以下兒童每月不宜超過1份,同時也建議大家,深海魚或淡水魚都有豐富的營養,可以輪流均衡的適量攝取。(圖/翻攝高敏敏 營養師臉書)
常吃吃零食或餅乾 當心代謝症候群
李先生每天從早到晚的忙碌工作,幾乎都很晚下班,三餐多是隨手抓些零食或餅乾果腹,收到健檢報告時,發現好多紅字,細看血壓、血糖等檢驗數值都超標一點點,腰圍也過粗,但還好沒有感覺不舒服,就自我安慰「應該還好」!但真的是這樣嗎?「三高」、「二害」三項以上 當心「代謝症候群」!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表示,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高)和二害(腰圍過粗、好的膽固醇不足),以上的危險因子中若有三項以上,即是罹患代謝症候群,像李先生這樣腰圍過粗、血壓及血糖偏高,就符合代謝症候群的條件。一旦罹患代謝症候群會增加2-6倍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唯有早期管理,才能預防後續慢性病的發生。必須做好體重管理及腰圍控制,以預防代謝症候群的發生。20-64歲民眾 4分之1患「代謝症候群」依據國民健康署2017-2020年國民營養健康調查,20-64歲民眾代謝症候群盛行率為24.8%,相當於4人當中就有1人罹患代謝症候群,男性的盛行率(30.4%)高於女性(19.7%)。20-64歲的民眾正是打拼事業的年紀,長期處於忙碌、三餐不定時又缺乏運動等不健康的生活型態,雖然沒有明顯的身體不適症狀,但更容易輕忽自我健康管理的重要性,所以平時「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 個人化的疾病管理為幫助民眾做好代謝症候群管理,國民健康署結合中央健康保險署,自今(111)年7月1日起啟動「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針對20至64歲經健康檢查或就醫發現有代謝症候群的民眾,由診所醫師評估病人慢性病風險因子,進而依照個人化的疾病管理需求,提供飲食、運動、體重控制、戒菸戒檳、三高管理等健康指導,並由醫師和病人共同設定改善目標,定期追蹤與評估,幫助民眾建立正確的健康行為,做好個人的代謝症候群管理,及早投資健康,避免後續慢性病發生。
談戀愛有助於減緩老化? 國外研究:幫助降低慢性病風險
研究發現,心臟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竟然和感情生活幸不幸福大有關係,叫現代許多單身族群怎麼辦?專家說,老年快樂生活要有4老,老友、老本、老狗、老伴,老伴雖然重要,但卻是最後一名,而且,可以替代,研究刊登在《心理學與衰老期刊》。均處戀愛狀態,老化速度變慢這篇是發表在《心理學與衰老期刊》的研究報告。研究人員以1972年4月至1973年3月期間在紐西蘭出生的1037名參與者為對象,分別針對其26歲、32歲、38歲、45歲等,4個年齡階段的戀愛關係特徵、關係品質和伴侶暴力進行分析。分析發現,其中有883人在4個階段均處戀愛狀態,62人在3個階段處於戀愛狀態,29人在其中兩個階段處於戀愛狀態,還有55人從未有過戀愛關係,或僅在一個階段中處於戀愛關係。結果發現,這55位從未戀愛的參與者的衰老速度明顯加快,生理衰老差異較其他參與者早衰約2.9年,影響程度在男性或女性相當。戀愛關係不和諧者,老得更快但比起從未戀愛過者老化速度更快的,是戀愛關係不和諧者。相較於擁有高品質戀愛關係的人,戀愛關係不佳者的生理老化速度更快;其中承受伴侶暴力的人,衰老速度更快,尤其是有遭受身體暴力者的衰老速度最快。文章授權提供/常春月刊
營養師分享4種「脂肪最怕」食物!適量攝取有助減肥
減肥減脂不外乎就是管住嘴、邁開腿,並達到熱量赤字的狀態,但比起少吃食物,吃對食物對瘦身更有幫助!近期營養師谷傳玲也分享了4種「脂肪最怕」的食物,可以促進脂肪分解和代謝,提升減脂效果。咖啡咖啡裡的咖啡因不但能促進脂肪分解,還能抑制脂肪堆積,但咖啡可不是喝越多越好,許多咖啡與健康相關的研究都建議,普通成人每天咖啡因攝取量要控制在400毫克以內,因此一天一杯355ml的星克巴美式咖啡,份量剛剛好。綠茶綠茶富含兒茶素EGCG,可以促進脂肪分解。平時可用無糖綠茶代替部分白開水,但必須注意,太濃的茶會影響鐵元素的吸收。紅肉紅肉富含的肉鹼不但能將脂肪酸運到粒線體中進行代謝、燃燒,還可以加速脂肪的分解。不過紅肉也是適量攝取,吃太多不但無法瘦身,反而會讓你變胖,更會增加糖尿病、腸癌等慢性病風險,因此建議一天吃大約50g即可,也就是3至4捲的火鍋牛肉片。辣椒辣椒富含辣椒素,可以促進兒茶酚胺的分泌,加速脂肪分解,但要注意,吃辣也容易讓人胃口大開,不小心就會吃進更多食物,導致熱量攝取過多,無法達到熱量赤字,所以吃辣還是要稍微克制一下。最後谷傳玲也提醒,雖然上述4種食物有促進脂肪分解的作用,但只能起到輔助的效果,想要讓肥肉掉得快,還是要搭配少吃多動,達到熱量赤字狀態,才會有較明顯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