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治療
」 今夜一起為愛鼓掌 楊謹華 楊祐寧 癌症 肺癌為保「生機」…40歲以下血癌男乳癌女 明年凍精卵有補助
衛福部最新癌症登記報告顯示,正值育齡的癌友約1.2萬人,為保住「生機」,衛福部國健署規畫「醫療性生育保存補助」,提供40歲以下男性血癌患者及女性乳癌患者凍精卵補助,明年上路後,再逐步擴大至其他癌別,估計經費約1億多元,近6000人受惠。根據2021年國人癌症登記資料,乳癌新增個案1萬5448人,高達31.33%正值育齡階段,共約4800人,其中2700多人在20至44歲之間;全國不分癌別、不分性別的「育齡癌友」估計超過1.2萬人。北市、新北、桃園、竹市、苗栗、嘉義市、雲林等縣市已率先針對癌友提供凍卵補助,補助金額落在2萬元至3.5萬元不等,嘉義市則是全國首創醫療性凍精補助,最高金額為8000元國健署署長吳昭軍說,癌症放射性治療、化學治療都會傷害生殖功能,考量年輕癌症患者的生育需求,因此規畫生育保存補助,不分男女都提供補助。吳昭軍說明,經專家會議討論結果,男性歷經血癌治療最易影響生殖功能,女性則是乳癌,因此補助方案優先納入這兩種癌別,年齡限制在40歲以下,經醫師評估治療後尚可生育者,提供凍卵、凍精補助,在抗癌之餘仍保有生育選擇權,經行政院同意後就會公告並正式施行。至於補助額度,女性比照現行不孕症治療(試管嬰兒)補助方案,首次申請最高補助10萬元,再次申請者最高補助6萬元,男性則依全額補助凍精費用,各醫療院所約數千元。吳昭軍強調,人工生殖對提高我國整體生育率影響不大,並不能扭轉少子化,但許多癌友仍在打拚事業、經濟起步階段,有不小的家庭壓力,卻又碰到生理上疾病或其他問題,需要外部協助,並減輕經濟負擔,國健署因此希望幫助這些患者一圓求子夢。台大醫院婦產部生殖內分泌科主任陳美州表示,提供癌友醫療性凍卵、凍精是世界趨勢,以台大醫院而言,有凍卵需求的女性確實多為乳癌患者,至於血癌無論男女幾乎完全喪失生育功能,不清楚為何只挑選這兩種癌症,補助不應分男女,而且應增加其他癌別。
高度持續性凝血因子防出血 血友病患職場不卡「關」
【健康醫療網/林宗憲報導】「血友病」是一種因X染色體基因突變,導致體內無法正常製造凝血因子,常在肌肉或關節處出現自發性或週期性出血的罕見疾病,因為屬於性聯遺傳疾病,因此主要影響男性,女性則通常為帶因者,但少數女性可能有輕微症狀。三軍總醫院內科部血液腫瘤科賴學緯醫師表示,許多老年族群或是需久站的病友,因關節處受力較大或是退化,容易出血導致腫脹疼痛,若未接受預防性注射治療,恐造成關節受損,嚴重甚至需置換人工關節,影響工作及日常生活。先天性血液凝血異常 體內自發性出血賴學緯醫師說明,因患者體內缺乏第八凝血因子(A型)或第九凝血因子(B型),必須終身注射凝血因子來維持自身的健康與活動力。最常見的是A型血友病,目前盛行率約為每十萬人中有15至20人,這意味著在台灣約有400-500患者。症狀包括肌肉、肘關節、膝關節等部位出血、腫脹疼痛,以及自發性的黏膜出血、血尿、牙齦、外傷及腸胃道出血等,若長期未接受治療,反覆出血恐造成關節損傷,嚴重者需置換人工關節,影響日常生活。久站關節易出血 預防性注射保護關節在過去預防醫學觀念不完善的情況下,曾有病友因為職業需久站,關節受力較大造成容易出血,出現腫脹痠痛影響到日常工作的情形。另外,老年族群可能因髖關節出血疼痛而不良於行,排斥外出運動,影響到日常生活與社交能力,加上可能同時發生骨質疏鬆,等到要接受治療時,關節可能已損壞至需要換人工關節。賴學緯醫師強調,接受預防性注射治療能維持病友體內凝血因子在下一次注射前的低點濃度維持在3-5%,可有效降低自發性出血現象,減少關節壞損的機率,因此,及早接受注射控制疾病的預防性治療相當重要。高度持續性凝血因子只需每周注射一次傳統凝血因子可分為短效型與長效型,但是因為活性衰退速度快且容易被人體代謝掉,約2至3天就必須再次注射,對於上班族或老年族群來說,每週前往醫院兩次以上注射其實是有一定難度的。最新研究顯示,高度持續性凝血因子透過藥物結構做構型的改良,比較不容易被人體代謝掉。因此,在接受注射後三至四天內,凝血因子有機會維持在40%以上,而在進入五至七天的半衰期後,凝血因子濃度仍可維持在18至20%,讓病友一樣能外出工作,維持日常活動,因此每週只需注射一次,減輕治療負擔。預防性注射減少出血現象賴學緯醫師表示,高度持續性凝血因子除了減少關節出血與耗損之外,更重要的是減少難以察覺的微型出血,甚至達到零出血。另外,針對上班族或有高度活動需求的病友,就能減少治療的時間與注射頻率,不論對於日常生活以及工作、學業上來講,都會方便很多。讓患者都能夠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過去,病友常擔心體內凝血因子濃度過低,除了要隨時注射以外,更因為害怕受傷、出血等情形發生而不願外出。賴學緯醫師指出,對於血友病的治療最終目標在於能讓血友病患者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無論是工作或是外出運動等日常生活,不再因疾病而受限。另外,選擇注射高度持續性凝血因子後,病友也能進行碰撞強度低或風險較低的運動,例如:游泳、健走、騎單車、瑜伽等。也能向復健科醫師或專業的教練諮詢肌肉訓練及抗阻力運動,有助於改善體態及控制體重。A型血友病可依個人考量施打高度持續性凝血因子根據國外使用經驗,施打高度持續性凝血因子目前未增加抗體產生或嚴重併發症等問題。賴學緯醫師建議,目前治療上有因子補充及非因子治療, 選擇上可能取決於個別因素,例如血友病的嚴重程度、是否存在抗體、對先前治療的反應以及整體健康狀況。與專門從事血友病的醫療提供者諮詢,可以幫助患者根據具體情況做出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而高度持續性凝血因子研發無疑是在因子補充方法的一大進步,不僅可讓體內長時間保有高濃度凝血因子,降低出血現象,且能有效降低病友心理焦慮並提升運動意願及習慣的養成。在目前健保的條件給付下,相信未來可解決許多病友及家屬長期的困擾與負擔。
下背痛可能是骨質疏鬆所致!「這些」症狀都是警訊應及早就醫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儀文報導】下背痛可能是「骨質疏鬆」的警訊!羅東博愛醫院復健醫學科科主任何春生表示,臨床上患者常會因為下背痛,前來就醫後發現有骨質疏鬆的問題,另外也有許多人是出現脆弱性骨折(如:輕微跌倒就手腕骨折、踢到東西就腳趾骨折等)、身高減少、駝背越來越嚴重等情形。何春生主任提醒,民眾如果出現上述臨床症狀,又合併體重過輕或是多重內科疾病患者,就要懷疑可能是「骨質疏鬆症」,應及早就醫與評估,透過雙能量X光吸收儀(DXA)檢測了解骨密度、確定診斷,經專業評估後如果是屬於骨鬆高風險族群或是嚴重骨鬆的患者可以遵照醫囑,考慮先使用促骨生成藥物治療。骨質疏鬆有地域差異 偏鄉地區骨鬆較嚴重骨質疏鬆的發生率主要受到生活習慣的影響。何春生主任指出,不同地區的居民面臨不同的骨質健康挑戰。都市地區因飲食西化及運動量不足,骨質疏鬆問題較為普遍;然而,研究顯示,雲嘉南地區的骨質疏鬆情況也相當嚴重。醫師呼籲,除了調整飲食外,日照充足與否也會影響骨質健康,建議民眾適當接受日照,促進維生素D生成,以減少骨質流失的風險。女性50歲後每3人就1人骨鬆 「這些」都是高危險群不過,這並不代表其他地區的民眾就不需要重視骨質疏鬆的問題。何春生主任表示,根據健保資料庫統計,50歲以上的停經後婦女大概三分之一都有骨鬆的風險,年紀是危險因子之一,以下族群其實都是高風險族群,應特別注意:年紀(女性50歲以上、男性70歲以上)早期停經家族有骨質疏鬆病史體重過輕合併有慢性病共病(如:糖尿病、腎臟病等)長期使用類固醇(如:風濕免疫科自體免疫患者、胸腔科慢性肺阻塞肺病患者等)用DXA檢測骨密、診斷骨鬆 及早發現、治療避免骨折目前臨床上會以雙能量X光吸收儀(DXA)進行骨密度檢測來診斷是否有骨質疏鬆症。何春生主任表示,檢測時會測量兩邊髖關節、腰椎等三個位置,並取其中最差的T值作為身體的骨密度,如果T值≦-2.5就屬於骨質疏鬆,建議要介入治療,不過如果T值≦-3.0則為嚴重骨鬆,這時就要採取積極的介入措施。何春生主任建議,女性45-50歲接近停經前後,或是因婦科問題提早停經者穩定治療後都應考慮進行一次DXA檢測,另外男性65-70歲左右,或是被診斷出有慢性腎臟或糖尿病、長期使用類固醇等民眾,也建議應追蹤DXA檢測。若未及時發現、治療骨質疏鬆而不幸發生骨鬆性骨折,不只會影響生活、行動,甚至會有死亡的風險。何春生主任指出,臨床上至少有2-3成的脆弱性骨折患者合併有骨鬆的問題,若為髖關節骨折,國人髖部骨折一年死亡率為14%,五年死亡率高達42%,非常驚人,不過慶幸的是根據台灣健保資料庫的實證研究發表指出透過骨鬆藥物治療後可以明顯降低國人的全因死亡率。治療藥物分為抗骨流失藥物、促骨生成藥物 嚴重骨鬆應遵照醫囑考慮先用促骨生成藥增加骨密骨質疏鬆治療藥物簡單分為兩類藥物,治療概念就有如替骨本銀行「開源節流」,一類為抗骨流失藥物,能幫助骨本銀行「節流」;第二類為促骨生成藥物,可以「開源」增加骨密度。在健保給付上,目前都需要先有骨折發生並符合相關條件才會予以給付,不過骨鬆專科醫師臨床執行時多會希望骨質疏鬆的患者在骨折發生前就進行治療,並建議採「先行增加骨密度,鞏固骨骼」的治療策略,依患者情況考慮先使用促骨生成藥物,再續接抗骨流失藥物。何春生主任表示,如果是T值≦-3.0的嚴重骨鬆患者,或是T值在-2.5--3.0之間,但有2處以上的骨折或合併其他內科問題的極高風險患者,建議遵照醫囑考慮先使用促骨生成藥物治療,因為促骨生成藥物可以很快地將骨密度補上,臨床相關研究指出,骨鬆藥物使用順序,先使用促骨生成藥物再銜接抗骨流失藥物,幫助提升骨密度。何春生主任提出治療個案分享中就有位50多歲的婦女,雖有規律運動與日曬活動,感覺該婦女生活型態似乎不錯,但檢查骨密度T值卻是-3.5,屬於嚴重骨質疏鬆症。回朔患者病史後發現原來患者在40歲時,因為婦科疾病接受子宮全切除術而提早停經。針對這名患者,醫師評估後建議可直接選擇自費促骨生成藥物,目的是讓骨密度先行增加。搭配復健與肌力訓練可提升生活品質 持續治療、追蹤也很重要而除了藥物治療外,何春生主任表示,搭配復健治療,適度的進行負重、肌力與平衡訓練等,提升肌力與協調性,有助於減少跌倒風險,進而降低骨折的機率,直接有效地提升骨質疏鬆患者的生活品質。另外,持續維持性治療也很重要,何春生主任指出,如果停止治療,骨質疏鬆的再發率會超過一半以上,民眾應將骨鬆視為慢性病持續追蹤、治療,除了「三高」以外,也要注意骨密度「一低」,定期篩檢、早期發現並主動諮詢相關專科意見,由專業醫療人員提供適當的治療方式,若在用藥期間有不良反應或副作用建議應第一時間與臨床專業人員做進一步地討論,避免自行停藥或中斷治療。Ref:https://www.ylh.gov.tw/?aid=102&pid=0&page_name=detail&iid=72TWN-162-1124-80005
8旬嬤胰臟腫瘤!無法吃固體食物 「胃腸微創手術」順利治療
87歲的蔡女士在醫院追蹤B肝時,意外發現早期胰臟腫瘤,雖能開刀根治,但考量病人年事已高,病人也擔心開刀後復原狀況不佳,因此與病人及家屬討論後,決定選擇支持性療法,以放射性治療控制腫瘤進展速度,同時放置胰管支架改善病人消化狀況。然而,隨著腫瘤慢慢長大,開始壓迫到小腸,將腸道堵塞,吃東西無法通過,只能喝水、喝牛奶維持營養。微創胃腸道吻合術 內視鏡超音波導引不需開刀嘉義大林慈濟醫院腸胃內科醫師柯秉宏指出,過去這種情況需要外科手術治療,但都有違病人原本不想開刀的初衷,所幸醫療進步帶來新的微創治療選擇。經討論後,病人及家屬決定選擇自費的微創胃腸道吻合術,利用內視鏡超音波導引,將狀似啞鈴的金屬支架兩端分別架在胃和小腸之間,繞過腫瘤阻塞處,建立胃和小腸間的新通道,讓病人可以重新恢復飲食,生活品質與營養狀況能獲得大幅改善。微創無體外傷口 為病人提供多一項治療選擇柯秉宏醫師說明,胃腸道吻合術是透過內視鏡進行,因此體外沒有傷口,復原極快,只需兩、三天時間等待置入的金屬支架完全打開後,就可以開始吃東西。不過,因為支架寬度約只有50元硬幣大小,因此飲食上仍要留意選擇較細或較小的食物。目前這項治療並未被納入健保給付,但卻能為不想開刀的病人提供另一個治療選項。
女子為美觀矯正牙齒! 竟意外引發牙周病
34歲陳姓女子為了提升異性緣,決定花錢矯正牙齒,但卻沒注意到牙周病蠢蠢欲動,矯正後雖搖身一變成正妹,但卻陸續出現牙齦出血、吃東西會痛、牙肉萎縮等症狀,一年後就醫檢查才發現已經是中度牙周病。牙周病起因口腔清潔不足 常見齲齒、牙齦出血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牙科主任廖明德表示,牙周病是一種慢性口腔疾病,發生原因多與口腔清潔不夠落實有關。一旦食物殘渣未清除,細菌滋生會逐漸感染侵害口腔周圍的組織,包括牙齦、牙槽骨和牙周膜,這些細菌在牙齦和牙齒表面也形成牙菌斑,時間一久,就會出現齲齒、牙齦出血紅腫及牙結石堆積等症狀。有牙周病前兆 不宜先進行矯正廖明德主任也指出,由於齒列不正會導致齒縫死角不易徹底清潔,不少民眾會選擇透過矯正牙齒改善、避免牙周病上身,但如果本身已經患有潛在牙周病前兆,卻仍執行矯正治療,則可能會導致牙周病更加嚴重,引發牙齒鬆動、牙根吸收等問題。水雷射非侵入性治療牙周病 不適感大幅降低以陳姓患者為例,經與患者溝通後,廖明德主任建議採用水雷射非侵入性方式治療牙周病,針對深層的牙周囊袋及牙根達到滅菌效果,與傳統刮刀手術相較,術後出現的腫痛、流血或不適感等,都會大幅減少,當天治療後,患者就感覺牙齦腫痛感覺舒緩不少,再次回診時也沒有出血等症狀。牙齦炎有徵兆 這樣做保持一口好牙廖明德主任提醒,若發現牙齦顏色變得暗紅、刷牙時會流血,或是牙齦開始出現紅腫、壓痛,就是牙齦炎的徵兆,一旦侵犯到牙齦下方齒槽骨和牙周韌帶,則會進展成牙周病,導致牙齒鬆動甚至脫落,也會對太冰或太熱的食物特別敏感,甚至也與心臟疾病、失智症以及糖尿病有密切關係。因此平時務必正確潔牙,除了三餐飯後刷牙之外,還要搭配使用牙線、牙間刷,才能保持一口好牙。
男子刺青突冒疹子! 就醫檢查竟是「刺青肉芽腫」作祟
25歲男性因追求流行在四肢刺青,在大面積刺青後,黑色顏料區域增生許多小丘疹,且開始感覺搔癢,因影響生活而到醫院皮膚科就診。經病理切片檢查發現,患者的丘疹起因於皮膚對黑色顏料過敏,引起刺青肉芽腫反應所致。後續經系統性治療(口服藥物1個月),外觀已恢復正常,不適症狀也得到緩解。黑色顏料過敏 出現丘疹反應安南醫院皮膚科主任羅子焜說明,因刺青須將大量色素顆粒注射入皮膚,因而引發多種發炎狀態,如過敏反應、感染及蟹足腫甚至皮膚腫瘤,皮膚最為常見的發炎部位,甚至引起全身性炎症如類肉瘤。刺青的色素主要可分為兩組:碳黑和偶氮/多環色素,碳黑(即無定形碳顆粒、印度墨水)主要存在於黑色刺青中,偶氮和多環色素則可創造幾乎所有可見光譜的顏色;而刺青色素所含的副產品和雜質,正是可能導致發炎和過敏反應的因子。不建議雷射去除刺青 恐致全身性擴散患者若因備感不適欲雷射去除刺青,羅子焜主任反而是不建議的,因為刺青顆粒很小。研究發現,皮膚中的刺青墨水可在血管或其他淋巴組織中找到,如肝臟、脾臟、腎臟和肺組織等,倘若進行雷射除刺青,可能引發刺青色素的全身性擴散,且排入淋巴結中的色素可能會與腫瘤轉移混淆,需要進一步淋巴結切片診斷。治療肉芽腫性發炎這樣做 出現不適症狀應就醫羅子焜主任指出,在病態生理學上,刺青肉芽腫反應屬於肉芽腫性發炎,與類肉瘤類似,目前已證實治療類肉瘤的方法,如局部/全身皮質類固醇和抗瘧藥物,同樣能有效治療刺青肉芽腫。總括來說,刺青肉芽腫是皮膚炎症中較為罕見的反應,通常由黑色刺青墨水引起,且難以處理。因此,若刺青後出現不適症狀,建議及早諮詢皮膚專科醫師,以獲得有效的治療。
女子患乾燥症20年!眼睛乾到人工淚液也無法緩解 中西醫合療改善症狀
林女士確診修格蘭氏症(俗稱乾燥症)已將近二十年,長期飽受乾眼症困擾,眼睛不僅經常痠澀、灼痛,甚至伴隨頭痛等症狀,對她的生活和工作都造成了極大的影響,多次嘗試人工淚液,仍無法獲得持久的緩解。因聽聞臺北榮總傳統醫學部有一專研修格蘭氏症的醫療團隊,即前往求診。接受中藥及針灸治療,經過滋陰潤燥活血通絡藥物以及臨床針刺風池與攢竹,口眼乾燥部份獲得極大的改善,尤其是淚液分泌可以從0達到9 mm,重拾明亮、清晰的視界,工作和生活也恢復平衡。修格蘭氏症、乾眼症:難纏的慢性病 如砂礫不斷摩擦眼球臺北榮總傳統醫學部整合醫學科張清貿主任團隊,長期致力結合中西醫智慧,探索改善修格蘭氏症及乾眼症的整合性治療方案。修格蘭氏症候群與乾眼症是一類難纏且深具挑戰性的慢性疾病,而修格蘭氏症候群的眼乾(淚液分泌小於5 mm)又遠比一般乾眼症(淚液分泌小於10 mm)嚴重很多。許多患者形容,這種不適感就像有砂礫持續摩擦著眼球。科學方法助中西醫互補互助 顯著提升淚液分泌量張清貿主任指出,乾眼症不只是眼睛的病痛,而是深深影響生活品質的沉重負擔,因此與研究團隊針對修格蘭氏症及乾眼症展開一系列臨床研究,結合傳統中醫與現代醫學,嘗試從調理免疫系統、增強淚液分泌的深層治療入手。暨2023年證實以「中藥複方SS-1」對免疫系統的調控及淚液分泌的改善效果,及「春雨清化飲」中藥茶包能顯著提升淚液分泌量後,近期再以「針刺療法」研究證實淚液分泌量顯著增加。張清貿主任特別強調,針刺與中藥療法各有其優勢與特點,但只有在嚴格科學設計的前提下,中西醫才能真正互補互助,為患者提供最有效的治療方案。
燒錢徒勞2/管控超級細菌事倍功半 政府橫向整合應提升指揮位階
號稱是國家級的抗生素抗藥性管理5年計畫明年即將上路,但除立委葉元之踢爆衛福部未強制要求醫療機構通報院內超級細菌感染病例,統計結果恐嚴重失真外,專家也提醒國內感染科人力不足、抗生素抗藥性根源複雜等棘手難題,必須由衛福部、農業部、環境部通力合作才能控制,建議該國家計畫的主管層級應提高到政院,各部會齊心協力才能事半功倍。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理事長王任賢醫師指出,感染科醫師主責病患生死的緊急狀況,例如高燒不退、術後感染陷入昏迷,不像慢性病可以長期找醫師拿藥看病,在「業績」掛帥在現實環境中,感染科醫師的健保點值難與其他科醫生相提並論,薪資也受到衝擊,感染科醫學生人數少,醫師人力自然吃緊。王任賢表示,台灣濫用抗生素問題嚴重原因複雜,包括病患迷信抗生素效果、醫生怕病患病情惡化超前給藥,以及環境性的抗藥性因素(例如動物飼料摻雜抗生素或醫院含排放抗生素廢水,進入人體食物鏈)等。但對照目前法定傳染病都要通報衛福部,感染超級細菌卻不用,對病患威脅就可能被低估,更可能對醫院制訂政策、分配預算有不利影響,衛福部應要求醫院,將超級細菌視同法定傳染病強制通報,不僅能提醒醫院重視防範控制,亦可提升感染科醫師在醫療機構中必要性。感染科醫生特別提醒民眾,有病要看醫生,不要自行到藥局買抗生素,以免體內累積過多抗生素,產生抗藥性,危害健康。(圖/趙世勳攝)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秘書長王政太醫師則表示,該學會已向健保署爭取試辦感染科醫師「審核」醫院內部抗生素使用狀況時,也能比照醫師開藥獲得健保點數給付,但更期待未來「試辦」可以長期實施,讓感染科醫師付出與回報成正比,鼓勵更多醫學生投入感染科領域。王政太指出,免疫不全性病患,包括癌症病人因接受治療而免疫不全,及侵入性治療(例如開心手術)術後病患,都是感染超級細菌的可能高風險族群,感染科醫生責任就是全力降低術後感染機率。高風險(染病)族群除應按醫囑做好健康管理(飲食睡眠等)、接種疫苗強化免疫力,也要避免自己與親人濫用抗生素。至於民眾抱怨親人住院感染後,抗藥性檢驗太慢錯失換後線抗生素時機,王政太也說,最新尖端快速檢驗感染設備(例如使用聚合酶連鎖反應PCR偵測),就算醫院願意添購採用,檢驗費也不斐,常需患者自費(千元到五萬元不等),即使家屬接受,要全面落實到地方型醫院或診所也仍有困難,現階段降低醫療機構內部感染比例,仍是防治超級細菌的關鍵。「抗生素抗藥性根源複雜,之前食藥署原本計畫針對優酪乳、乳酸菌飲料調查菌種抗藥性,也與此有關。」基層藥師協會理事長沈采穎說,雖然後來衛福部對該研究態度保留,但其實隨著醫藥、食品科技進步,連胃酸抑制藥都有研究顯示可能會增加病人發生院內感染肺炎的風險,優酪乳菌種既可能與抗藥性有關,自然也應研究釐清。她表示,要預防抗藥性出現,除了病患要有不直接買藥、或逕行要求醫師開藥的衛教警覺,避免在不知情的狀況下,累積抗藥性風險外,由於目前抗生素使用紀錄,並未強制登載健保卡的就醫紀錄中,若民眾仍自行買抗生素使用,一旦緊急就醫,醫生未必能精確掌握抗生素使用史,就可能錯失及時投入後線抗生素控制病情,衛福部除應強制要求醫院通報院內感染超級細菌病例,也應要求診所、藥局若開抗生素藥品,應登載在病人健保卡上,才能完整紀錄病患使用抗生素史,作為就醫參考。不少學術研究都指向業者在家禽飼料中未依規定添加抗生素,可能導致食用者體內抗生素超高,成為產生抗藥性的高風險群,對健康恐造成危害。圖為業者養殖家禽畫面,非新聞當事人。(圖/黃耀徵攝)「若真要控制抗藥性,應由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統籌衛福部、農業部、環境部等相關單位通力合作」沈采穎認為,嚴格管制食用家禽濫用抗生素(農業部主管)、嚴格控制醫療機構排放含過量抗生素廢水(環境部主管),都屬於抑制抗藥性工作的一環,若僅由衛福部逕行要求其他部會配合,欠缺橫向合作,將如同植物生病不找出病源,卻只是修剪染病樹葉,最終恐淪於紙上談兵。
CAR-T細胞免疫治療給付滿周年 共45人通過「3.7億藥費健保來幫忙」
自去(112)年11月後,健保署將CAR-T細胞免疫治療納入健保已滿一週年。健保署石崇良署長說,「成人之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或「25歲以下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兩疾病,患者若經過兩線標準治療後,仍治療反應不佳或復發,即有機會符合CAR-T細胞免疫治療的給付標準,全台約100位癌友符合資格。根據健保署資料,今年有60人申請,健保過件率高達75%,共有45人成功通過,包含39例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6例兒童或青少年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每人819萬、共計約3.7億的醫療費用由健保支付。截至目前為止,已有33位患者已完成治療,包含29例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4例兒童或青少年急性淋巴性白血病。讓各界更雀躍的是,已使用CAR-T細胞免疫治療的患者,至今均維持良好的疾病控制。「感謝健保署與專家理解治療的急迫性,持續加速審查進度,從送件至核准平均僅要一至兩週,傾盡全力幫助癌末患者爭取治癒」,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柯博升理事長也鼓勵:「未能成功申請健保的個案,多是經過評估後,患者仍可進行異體幹細胞移植,尚不需使用CAR-T細胞免疫治療;另外則是檢附資料不全,待補齊資料後即可再次申請,千萬別氣餒!」「健保給付通過後,自費藥價也大幅降低」,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李啟誠理事長接續分享:「國際間CAR-T細胞免疫治療單次費用要價1200萬至1500萬不等,在台灣自費治療有望減少680萬藥費,降價幅度高達45%;再加上台灣血液疾病治療經驗成熟,從檢測、治療可完善提供治療後的各種副作用控制與照護,更是吸引了各國患者特地到台灣治療。」以花蓮慈濟醫院為例,今年就各有一位七十歲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患者以及十四歲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癌童,特別從越南飛來台灣自費治療,無疑帶動了我國國際醫療發展,讓台灣的血液癌症治療持續於國際間發光。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副秘書長暨臺大癌醫中心醫院血液腫瘤部主治醫師劉家豪副秘書長指出,國健署《民國110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白血病與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兩疾病,在男性、女性癌症發生與致死排行中排名均為第九與第十名,可見得這兩種癌症不僅發生率不容小覷,也嚴重威脅了國人性命。在這兩個疾病當中,又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與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為常見的類型。前者好發於兒童,後者則好發於中高齡者。雖然兩疾病發病初期症狀不典型,容易與疲勞、生長痛、腰痠背痛混淆,但事實上,病程可能惡化的極為快速,未即時就醫治療,可能在短短幾週、幾個月就會危及性命。劉家豪醫師進一步說明,確診後患者與家屬也不用過於擔心,根據臨床經驗統計,在第一線的高劑量化療合併標靶藥物療程後,約有8至9成急性淋巴性白血病與6至7成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患者,疾病可獲得長期控制。劉家豪醫師說,急性淋巴性白血病與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一旦第一線治療復發或是反應不佳,患者的治療就會變得相當棘手,壽命也將陡坡式下降。舉例而言,約有2成兒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患者,會在第一線治療失敗或復發,而這群病患高達5至7成的癌童活不過五年,多數的癌童還是來不及長大。若檢視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約一半病患在第一線化療後復發或無效,此時這群病患更是有高達7至8成難以存活超過五年,此類醫學困境一直難以克服。劉家豪醫師鼓勵,近年來CAR-T細胞免疫治療問世,這種集結了基因、細胞、免疫治療等醫療科技於一身,屬於一種藥品,經過多國的大型臨床試驗,在治療成效與安全性上有保障。劉家豪醫師指出,CAR-T細胞製作需要先分離患者免疫細胞中的T細胞,再送往國外實驗室植入可以追蹤癌細胞標的的基因序列,將原本如同「普通士兵」的T細胞,轉變成有如「精銳兵」會辨認癌細胞標的之CAR-T細胞,並透過大量複製,打造一支可以精準殺滅癌細胞的戰隊。將這些CAR-T細胞回輸患者體內後,這群「精銳部隊」還可以在人體內生長,因此可以透過一次性治療達到緩解疾病的成效。治療反應不佳與復發型的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患者,有8-9成的機率可以完全緩解;而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患者則有4-6成可以完全緩解。病患可以不用接受強力的化療,也可以用此免疫細胞療法控制病情。現衛福部規定僅能在九家擁有專業團隊之醫學中心才可執行。李啟誠理事長指出,在健保支持下,CAR-T細胞免疫治療日益普及,也提醒患者,若治療期間發現治療反應不佳或出現復發的跡象,切莫對治療失去信心。患者應主動與醫師討論自己的治療期望,這有助於打造個人化治療方案,並積極遵循醫師的建議治療,便有機會擊退癌症陰霾,重新掌握人生主導權。關心食安、健康的朋友們別錯過~!LINE社群搜尋:健康一把抓加入我們,立刻掌握全家大小的健康與秒懂食安地雷,還有獨家健康小撇步!!【健康一把抓】→https://reurl.cc/qrypl3
中西醫合療治肺癌 太極養肺法助術後康復
56歲蘇小姐去年初健檢時胸部X光和電腦斷層發現右肺下葉結節(最大為2cm),懷疑是原發性肺癌。後轉至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外科方信元副院長診治,施行影像輔助胸腔鏡手術右下肺葉楔形切除術,病理報告顯示為肺腺癌,屬第IA2期肺癌。術後蘇小姐覺得體虛,呼吸喘促症狀,偶發咳嗽且感覺有痰、只要多說一點話,或者是吹到冷氣就會咳,讓她十分困擾。為改善術後不適,蘇小姐尋求中醫內科馬培德醫師協助,參加馬培德醫師開設之太極拳運動課程。經過三個月訓練後,蘇小姐的咳嗽和呼吸喘促症狀獲得改善,體能與免疫力也獲得提升。另一位63歲柯先生,因持續慢性咳嗽月餘、睡眠中斷、偶爾因劇烈咳嗽出現血絲症狀等不適感,轉至本院胸腔外科求診。從胸部X光影像中顯示支氣管前基底段上方有支氣管腫瘤。在胸腔外科方信元副院長建議下進行左下肺葉切除手術和左上肺葉楔形切除術,其病理報告顯示為肺腺癌,屬第IB期肺癌。術後出院,柯先生參與三個月的太極拳運動介入來維持或加強肺功能,養成每日規律練習增加心肺耐受性,進而改善日常生活中容易呼吸喘促的症狀。中醫大附醫肺癌多專科團隊負責人涂智彥主任表示,病人接受西醫手術切除、放化療後,治療副作用如切除肺葉可能肺活量會減少、胸悶、氣喘,或因過度害怕疼痛,不敢深呼吸、咳嗽等,可藉由中醫的輔助治療如氣功、太極拳、吐吶方式(腹式呼吸)等運動,緩解其不適感,中醫大附醫中醫部馬培德醫師為術後患者安排輔助性治療計畫,提供術後康復照護,助患者提升健康狀況與生活品質。中醫部馬培德醫師表示,肺癌病人在術後肺功能會有不同程度的減少,適度的運動對體力及肺功能的恢復都有益處。肺癌目前最好治療方式是以西醫治療抗邪為主,中醫扶助正氣並減少副作用為輔,修復西醫治療過程中所造成的身體損傷,具有相輔相成的治療效果。馬培德醫師補充,以中醫來說,傳統的太極拳運動不但具有運動好處,還可以促使四肢、軀體經絡暢通。太極拳運動在「動的部份」,就是藉著伸展筋骨,達到活絡氣血、神清氣爽的效果。而其最重要「靜的部份」,可增強體內能量,調和五臟,使體內的五行得以平衡,陰陽得以調和,在練習鬆柔沉靜中,逐漸舒緩緊張僵滯的身心,讓精氣神日漸飽滿。他強調,希望透過「太極養肺法」讓更多肺癌病人在術後有意願和能力開始從事適合的運動,藉由改善身體活動,進一步增進生活品質與存活率。
49歲女腹痛竟罹晚期卵巢癌 「手術+熱化學療法」穩定控制
卵巢癌初期症狀不明顯,導致早期診斷困難,馬偕醫院婦癌科與外科團隊針對晚期卵巢癌患者,透過跨科合作進行腫瘤減積/根除性手術,並結合腹腔內熱化學療法(HIPEC),利用加熱之高濃度化學藥物在腹腔內灌流,殺死癌細胞,達到良好的癌症控制。經過持續追蹤,某些患者如今已成為「癌症班」畢業學姐,成功戰勝病魔。馬偕醫院婦產部婦女癌症學科主治醫師林玟瑄近日治療一名49歲女性,因腹部脹痛多日於急診就醫,電腦斷層顯示多處腹膜腫瘤合併腹水以及肋膜腔積液,腫瘤指數CA-125亦有上升跡象,會診婦產科後,經診斷性腹腔鏡檢查確認病灶來源,病理結果顯示卵巢惡性腫瘤,在進行三個療程的化學治療後,腹腔內腫瘤及腫瘤指數皆進步良多,因此決定與大腸直腸外科合作,進行減積手術並合併腹腔內熱化學療法,患者術後復原良好,並完成剩餘的化學治療療程,目前正接受口服標靶藥物做為維持性治療,無復發跡象。林玟瑄表示,卵巢癌是一種罕見但致命的婦女惡性腫瘤,在女性癌症發生率和死亡率排名第七。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2021年約有1,793名婦女被診斷為卵巢癌,其中696人去世。傳統治療方式包括腫瘤切除和最大程度的減積手術,術後依據病理分期進行輔助性化學治療,但如果病情已屬晚期,或患者合併其他內科疾病,經評估後不適合立即手術,或手術無法完全清除病灶時,會先選擇術前輔助性化學治療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待腫瘤縮小或範圍減少後,再進行減積/根除性手術,術後則繼續完成化學治療並定期追蹤。然而,針對腹膜內無法完全清除的微小癌細胞,可能導致日後疾病復發,此時則採用腹腔內熱化學療法(HIPEC)徹底消除病灶。林玟瑄醫師表示,卵巢癌手術中,醫師會儘量切除所有肉眼可見的腫瘤,之後配合HIPEC,將加熱至攝氏41至43度的高濃度化學藥物注入病人的腹腔內,灌流約60至90分鐘。馬偕紀念醫院大腸直腸外科資深主治醫師陳建勳進一步說明,42度的溫度剛好可以殺死遺留在腹腔內的癌細胞,且不會對腹腔內正常器官造成損害。在此過程中,癌細胞的自我修復能力也會下降,變得更為脆弱,從而增強化療效果。高溫不僅能提升癌細胞的滅殺率,還能刺激熱激蛋白的增長,阻止新生血管的形成,進而抑制癌細胞的生長,同時也能強化病人的免疫系統。根據臨床實證研究結果,新診斷為卵巢癌、腹膜癌或輸卵管癌第三期且不適合手術作為第一線治療的患者,若先行術前輔助性化學治療,並在後續手術中結合HIPEC,與僅接受手術和傳統化療相比,接受HIPEC的患者中位存活期延長約12個月,死亡風險降低約3成,中位無病惡化期延長約3.6個月,復發風險減少約4成。林玟瑄醫師提醒,儘管研究結果支持這種治療方式能夠有效控制癌症並延長患者生命,但腹腔內熱化學療法屬於高難度且高風險之手術,需要經驗豐富的醫師與醫療團隊來進行術前評估,多科團隊協作確保手術的效率與安全,且手術必須在設備完善的醫院進行,才能制定完整的治療計畫,並提供術後全方位的照護。
少了活力2/鄭弘儀冠狀動脈阻塞暫別節目 朴素丹罹癌息影1年復出
演藝圈工作壓力大,不少藝人都因身體出狀況,決定休養暫停工作,等身體恢復後再回歸。鄭弘儀先前就因為健檢,查出冠狀動脈硬化,二度跟節目《鄭知道了》告假,休息4個月才再次回歸。64歲鄭弘儀去年檢查出冠狀動脈阻塞,血管狹窄已達69%,有心肌梗塞危險,之後又因為吞嚥困難,懷疑自己罹患咽喉癌,卻查不出病因,求助精神科才發現是壓力過大罹患焦慮症。健康頻頻亮紅燈,讓他選擇先暫停工作4個月休養身體。先前他回歸政論節目,透露自己焦慮症已經痊癒,冠狀動脈阻塞也在醫生建議下吃藥控制,健康狀態已回穩。35歲韓星金宇彬2017年罹患鼻咽癌選擇停工,經歷了3次抗癌、35次放射性治療,2年後回歸演藝事業拍攝電影《外星人》,粉絲都替他恢復健康相當開心。他早在罹癌前,就常發生無原因的流鼻血、喉嚨痛等症狀,健康檢查後才得知身體出狀況。他康復後也格外注意養生,表示每天起床前一定喝兩杯溫開水加益生菌,吃完早餐後過1小時再運動。金宇彬抗鼻咽癌2年痊癒,近期為戲增重8公斤帥氣依舊。(圖/Netflix提供)32歲韓星朴素丹因演出《寄生上流》人氣大漲,事業正巔峰的她,在2021年底卻宣布罹患甲狀腺乳突癌,息影養病1年。她接受手術康復後,對外聊起抗癌過程,透露當時拍電影《幻影》一直不想去片場拍攝,以為自己是職業倦怠,檢查後才發現是罹癌,當時她雖然很不安,但還是選擇先不告訴劇組,盡力完成工作,也呼籲大眾要格外注意身體警訊。朴素丹因演出《寄生上流》人氣大漲,但在2021年底卻宣布罹患甲狀腺乳突癌,息影養病1年。(圖/朴素丹IG)
楊謹華跨界獻唱插曲 網直呼:意外催淚
《今夜一起為愛鼓掌》上週播出精彩大結局,惹哭不少劇迷, 楊謹華首次為戲劇跨界演唱的插曲〈天生勇敢〉,成為了首次曝光的隱藏彩蛋 , 劇組今(8日)釋出精彩片段,網友直呼:「每個在愛裡受傷的靈魂,都渴望被了解,跟著楊謹華的歌聲走到結局,意外催淚。」楊謹華說到:「一直都很期待有機會為參與的戲劇或角色『插上一嘴』,這一次與製作人黃郁茹討論後,大家都希望有一首屬於張佳晨的歌,能唱出她的勇敢。期待觀眾聽到〈天生勇敢〉時,就會想起有位性治療師張佳晨,也希望這首歌可以陪伴需要治癒或鼓勵的心靈。」楊謹華與Ella陳嘉樺感情甚好。(圖/壹壹影業)楊謹華演唱的插曲〈天生勇敢〉由暢銷曲製造機蕭煌奇譜曲,歌詞出自曾入圍金曲獎最佳作詞人的黃婷之手。楊謹華第一次聽到demo時,就被輕快的旋律與琅琅上口吸引,傳遞出角色在面對困難時的無懼。楊謹華表示在錄音時,歌詞也讓她一秒入戲,腦中充滿著張佳晨的畫面,詮釋出「勇敢的人,看起來好像是天生的,其實那咬著牙向前的每一步,都不容易。」在短短兩天內完成錄音,楊謹華坦言這是一次特別的挑戰,也非常過癮!她透露:「相較於演戲需要肢體與表情來表達情感,唱歌則更依賴聲音的細微變化來傳達內心情感」,這一次全新的學習經歷,讓她有截然不同的體驗。
認養人、認養童相見歡!私下互動如母女 2人抗癌故事有洋蔥
彰化家扶認養人蔣怡玲5年前罹癌,她的認養童小語也在3年前檢查發現子宮裡長惡性腫瘤,如今2人皆抗癌成功,同經歷抗癌艱辛過程,更感同身受。蔣怡玲說,希望提供小語的不只是經濟上的幫助,更能給她精神上的支持;小語則感謝蔣阿姨的鼓勵,讓她更有勇氣面對未來。蔣怡玲的父親從事教職,她從小深受父親影響,認為「施比受更有福」,2010年加入家扶認養人行列;她在5年前罹患乳癌,邊工作邊接受化療,積極抗癌成功,現在只要半年追蹤1次。小語是她13年來認養的第5位兒少,陪伴小語從小六至今升上高二,她說,只要自己還有能力,就會堅持下去。小語的母親患有腦幹惡性腫瘤、祖母患有血管瘤,2人在2020年相繼過世,由父親獨自照顧她與弟弟。小語在就讀國二時發現子宮裡長惡性腫瘤,歷經多次化學及放射性治療,堅強的她從不在父親面前掉淚,她樂觀的說,自己只是提早經歷人生波折。2人同罹癌,也共同走過抗癌的艱辛過程,彼此更感同身受,蔣怡玲說,自己沒有女兒,把小語當女兒看待,更感心疼,與小語互相勉勵一起照顧好身體;因自己在抗癌過程中曾遭受霸凌,她希望小語不要介意別人說什麼,並期許能給小語經濟及精神上的支持。小語說,她也曾感覺被世界遺忘、被疾病困住,但感受到來自蔣阿姨長期關懷與鼓勵,讓她更有力量面對病魔。恢復健康的她已重返校園,她說,要為自己及每位關心自己的人而努力,讓自己不退縮、積極向前。
王柏傑難忘舊愛「遲射」壓力大 《今夜》斷聯女友原因揭曉
亞洲首部性治療影集《今夜一起為愛鼓掌》上週播出第9、10集,楊謹華飾演的佳晨,擅長解決性治療問題,卻總忽略了自己。將與難忘的前任,由王柏傑飾演的紀華再相遇。楊謹華與王柏傑在劇中有多場纏綿親熱戲,因此劇組特別安排2人上親密指導課,楊謹華分享:「跟柏傑認識超過10年,所以上親密指導課時,兩個人貼很近,都有種小尷尬感,但上戲後滿有火花,畢竟柏傑哥比較有經驗,我都跟他開玩笑說『要帶我哦』。」熱戀的楊謹華與王柏傑相約從事多種「運動」,一起打壁球。(圖/壹壹影業提供)談起拍攝親密戲過程,王柏傑透露:「我們的床戲是一天拍攝完,因此時間拉非常長,需要集中精神,還有激烈的動作,就像一整天都在健身,真的非常累!」他也分享上親密指導課時,「已經彼此討論好彼此可以碰觸的地方到哪裡,真正拍攝時沒什麼太大的問題。」楊謹華、王柏傑認識10年,坦言上親密指導課時有些尷尬。(圖/壹壹影業提供)戲中楊謹華、王柏傑交往時非常相愛,但在「性」方面卻總遇上難關,最後王柏傑選擇不告而別、人間蒸發,讓楊謹華傷透了心。多年後2人偶然在診療室外遇見,當年消失的原因終於浮出水面,原來王柏傑有遲射問題,到診療室接受性治療。王柏傑分享為了解角色心理,特別上網研究遲射這個性功能障礙,「我飾演的角色紀華是一位『完美先生』,他想要讓另一半感覺舒服,所以他給自己太大的壓力,才會導致遲射。有滿多男生會覺得這不是病,或是生這種病很開心,但其實對患者來說其實壓力很大,真的開心不起來。」《今夜一起為愛鼓掌》每週日晚上9點於MyVideo、愛奇藝國際版、八大戲劇台播出。
家家5年未發片認身體微恙 吐心聲「請大家等我休息好」
家家近期以金曲〈命運〉再掀熱潮,2年衝破9億播放新紀錄,各方邀約不斷,她也為亞洲首部性治療影集《今夜一起為愛鼓掌》獻唱〈身體會記得〉,邀請五月天瑪莎擔任配唱製作人。家家因籌備睽違5年的新專輯,壓力來襲身體微恙,近期正在調養中,拍攝MV時仍跟著節奏哼哼唱唱,她笑說:「超過1年沒拍MV,但是『身體會記得』拍MV的感覺,請大家等我休息好,新專輯很快會跟大家見面!」雖然5年未發片,但每年都能聽到家家精心為劇集打造的單曲,如電影《一杯熱奶茶的等待》主題曲〈閉上眼睛會想起的人〉、《模仿犯》片尾曲〈輕傷〉等。〈身體會記得〉MV中,家家宛如心理諮商一般,自言自語、整理自己的思緒的歌唱,雖是性治療影集,或許有臉紅心跳的大尺度,但在每一位諮商個案的背後,或許都是破碎的靈魂,家家表示:「〈身體會記得〉這首歌讓我感覺比較像因為霸凌留下來的傷口,身體都記得曾經的心事,因為傷痕想到過往曾經黑暗的那一面。」許久沒有拍MV的家家,這一次拍攝幾乎「躺著拍」,因MV呈現的氛圍是受了傷的家家將自己鎖在心房中,躲在最舒適的角落,緩緩唱出心聲,因此一整天的拍攝,家家幾乎都在沙發上度過,而這樣居家舒服的場景,也讓她很有安全感。她分享自己認為最舒服、安心的地方就是家裡,這樣的拍攝環境就像回家一樣,感到很放鬆。家家幾乎是躺著拍MV。(圖/相信音樂提供)
孕婦愛滋篩檢計畫10月起將擴大! 人工流產者也納入公費篩檢
疾管署宣布自今(2024)年10月1日起,將擴大孕婦愛滋篩檢計畫,人工流產者也會納入公費愛滋篩檢服務對象,希望能降低愛滋病毒(HIV)母子垂直感染風險及強化女性愛滋篩檢。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表示,預計每年將有約10萬人次受惠。女性愛滋感染者增幅達31% 近半數確診已達發病狀態近幾年國內愛滋疫情呈下降趨勢,不過疾管署慢性傳染病組組長李佳琪指出,今年截至8月新增的愛滋感染人數為666人,相較於去年同期646人略微上升3%,進一步分析女性感染者發現,往年女性感染者人數相對較低,都在2-5%之間,但今年已經新增34人,相較去年同期(26人)上升達31%。疾管署進一步疫調女性感染者發現,她們其實在更早之前就已經感染愛滋,但是因為風險意識較低沒有進行愛滋篩檢。因此,34位新確診的女性感染者中有將近一半的人,在診斷為愛滋感染時免疫力已經降到呈愛滋病發病狀態。1愛滋寶寶母未定期產檢 過去人工流產也錯失篩檢另外,李佳琪組長表示,雖然國內母子垂直感染控制得非常好,但是去年新增1例愛滋寶寶,主要是因為媽媽在懷孕期間都沒有帶孕婦手冊就醫,沒有定期產檢,所以錯失了篩檢的機會,使寶寶出生後才發現感染陽性,來不及給予預防性治療,寶寶也因此而感染發生憾事,經了解後也發現這位媽媽過去曾有多次人工流產經驗,但是當時也沒有做愛滋篩檢,因此沒有及早發現。所以疾管署依此個案及國內疫情狀況,與婦產科醫學會及相關專家研議後決定,修訂「孕婦全面篩檢愛滋病毒計畫」支付作業規範,將人工流產者增列為計畫之公費愛滋篩檢對象,並自今年10月1日起實施,希望能強化女性愛滋篩檢,降低延遲就醫診斷與傳播風險,促進潛在感染者及早診斷及早治療,消除母子垂直感染風險。愛滋篩檢採鼓勵篩檢 人工流產者通報比照一般民眾疾管署表示,愛滋篩檢服務採鼓勵篩檢方式辦理,會由醫事人員徵詢本人同意後再提供篩檢及衛教諮詢服務,而且考量人工流產者非屬孕產婦,通報處理流程將會比照一般民眾規定(現行孕產婦初篩陽性就須通報,以及早介入),初篩陽性後須儘速進行確認診斷,並於確診後通報。孕婦即使是選擇人工流產或未攜帶孕婦健康手冊,醫師都可以透過該計畫提供愛滋篩檢並進行申報,篩檢費用將由疾管署實支實付。疾管署提醒,其他民眾若經醫師評估,有進行愛滋檢驗之必要,也可經由健保醫療服務方式辦理,以避免延遲診斷,影響自身健康。
潘麗麗挑戰熟齡女同 搭鮑正芳上演性愛戲
《今夜一起為愛鼓掌》上週播出第7、8集,潘麗麗與鮑正芳飾演女同志長輩,步入熟齡後相愛,卻因不會女女性愛,尋求性治療師教學。這也是2位資深演技派演員首度詮釋同志角色,被問到演出性愛戲會不會害羞?很有默契的潘麗麗與鮑正芳相視一笑說:「不會耶,看對眼很自然就發生了!」劇組今(24日)也趁勢發布「兩難篇」預告,曝光楊謹華與楊祐寧的曖昧情愫,令人更期待後續播出。潘麗麗與鮑正芳劇中是國中同學,一個離婚、一個丈夫過世,步入熟齡後相遇「再見鍾情」,決定把握時光相愛,萬幸女兒也很支持,兩人感情非常幸福。然而,唯一遇到的阻礙是,過往都跟先生做愛的她們,卻不清楚女女性愛如何進行,被潘麗麗女兒發現後,幫她們報名性治療諮詢,楊謹華則以小人偶教學「磨豆腐」姿勢,讓她們成功達陣!雖然潘麗麗與鮑正芳皆首次演出同志角色,不過曾以《艾草》榮獲韓國首爾國際電視節最佳女主角獎的潘麗麗分享:「之前在《艾草》中是演同志的母親,這一次自己演出,跟鮑姐(指鮑正芳)一樣,很想知道自己可以做到什麼程度。」兩人也透露,其實自己身邊有很多遇到同樣情況的朋友,她們說:「或許有人跟我們一樣,需要老師的指引,希望這部戲對他們有所幫助。」楊謹華與楊祐寧劇中有不為人知的曖昧情愫。(圖/壹壹影業提供)劇組釋出「兩難篇」預告中,曝光楊謹華與楊祐寧不為人知的曖昧情愫,其實在最初楊祐寧遇到房事問題時,就曾撥匿名電話到性諮商中心,接聽者正是性治療師楊謹華,兩人便開始以這樣被諮詢者與諮商師的身份在通話中交換心事,成為相互的庇護所,楊祐寧只要一遇上問題,就會撥出匿名電話。而這淡淡的曖昧,直到楊祐寧跟著老婆Ella陳嘉樺一起去做夫妻諮商,互相認出對方聲音的兩人,背著Ella陳嘉樺靜靜對視,這段曖昧為劇情再添篇幅。私下是多年好友的楊謹華與楊祐寧對戲默契十足,楊謹華話鋒一轉說:「楊祐寧真的很愛捉弄我!他知道我工作時都會很緊張,他又是比較chill、很放鬆的大男生,常常現場freestyle讓我更緊張,我知道這些元素會讓戲更生動,對他真的又愛、又恨。」楊祐寧則大笑說:「謹華是一個很認真的學生,我知道我常常打亂做好的功課,我滿不好意思的,但我後來每天以『看到謹華這種臉』為樂,很喜歡看到她很無助的狀態!」好友互動十分逗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