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早熟
」 性早熟 塑化劑 李翊誠 肥胖 環境荷爾蒙星談心/晨熙赴泰國紅燈區駐唱 媽媽竟遭外人指指點點
29歲馬來西亞歌手晨熙推出單曲〈蝴蝶〉,她從小就參加各式歌唱比賽,成績總是名列前茅,相當有唱歌的天份,不過她的歌手之路並非一帆風順,曾為了付公司解約金,19歲時隻身前往泰國駐唱,由於她待的地方是當地的紅燈區,讓在家鄉的媽媽受到外人冷言冷語,不過她說:「我來都已經來了,我一定要帶一些東西離開,希望大家是慕名而來聽我唱歌,我也真的做到了!」從小就是歌唱比賽常勝軍的晨熙,與公司簽約後才發現與自己所想不一樣。(圖/林士傑攝)晨熙16歲時參加大馬區全國性的歌唱比賽,雖然成績沒有很理想,但被經紀公司相中,不過簽了合約後,她才發現自己想得太簡單了,「我小時候把一切想得太美好,以為簽了合約就能發專輯賺錢,後來發現公司栽培新人要花很多時間,但我家的環境不允許我這樣浪費下去,追夢是留給有錢的人。」後來她只好與公司解約,並前往泰國賺錢付違約金及負擔家計。為了付解約金加上愛面子,晨熙決定前往泰國駐唱,日子雖然辛苦,但也讓晨熙成長很多。(圖/林士傑攝)至於為何會選擇泰國?原來晨熙在前東家時曾到台灣發展,「我18歲時到台灣發展,身邊的人都知道你要當明星了,但後來沒有成功,那個年紀很愛面子,不想回到家鄉被問是不是發展不下去了,就決定逃到離馬來西亞最近的泰國避難。」她努力自學泰文,讓自己更融入當地環境,最後是被一位導演相中演電影才回到馬來西亞,回想在泰國的那段日子,雖然很辛苦,不過她說:「人生中最感謝的就是在泰國那9個月,接觸形形色色的人,讓我瞬間成長。」從小就接觸唱歌的晨熙也曾有過倦怠期,由於過去都是爸媽幫她報名比賽,讓她一度覺得厭煩,也因為要準備比賽,她經常從學校早退,身邊幾乎沒有朋友,還為了交朋友不斷從家裡拿東西送給別人,「衣服、鞋子、被單都送過了,我以為這是交朋友的方式,後來才發現人與人之間不能用物質維繫感情,要用時間陪伴。」與父母溝通後,她長達一年沒有參加比賽,但在看到同學比賽時,讓她有種想衝上台一起唱的衝動,才讓她驚覺原來自己非常喜歡唱歌。由於從小忙著參加比賽,晨熙在學校幾乎沒有好朋友。(圖/林士傑攝)雖然沒有知心朋友,但晨熙在學校時算是風雲人物,有很多追求者,笑說:「我12歲生日時,收到的禮物要拿6張桌子來放,多到沒辦法自己拿回家,要爸爸開車來載!」不過個性早熟的她當時覺得同齡的男生都太幼稚,直到現在她還是喜歡年紀較大的對象,好奇她的交往對象年齡下限?她表示:「比我小但長相成熟應該可以,太弟弟好像在帶兒子,我害怕這種感覺。」更透露有被小5、6歲的男生追求過,苦笑說感受到很大的代溝。晨熙自認從小就長得成熟,個性早熟的她喜歡年紀大的男生,14歲時曾被30幾歲的人追求。(圖/林士傑攝)晨熙也說自己的長相是「老在等」類型,「我中學時就長這樣,當時很自卑,覺得自己長很老,但現在看到以前的同學,覺得我沒有變很多!」還自曝因為長相成熟,14歲時就被30幾歲的人追求,說可以「等她長大」,讓她笑說:「我都跟媽媽說我可能會跟大20幾歲的人結婚,媽媽說只要別比她大就好。」目前晨熙有正在聊天的對象,不過結婚生子沒有在她的人生計劃中,「沒有特別想結婚生小孩,如果遇到好的對象,就這樣在一起不結婚也沒關係!」結婚生子沒有在晨熙的人生計劃中。(圖/林士傑攝)
家用手套塑化劑超標「家樂福大創皆出包」 專家籲:用完一定要洗手
行政院消保處今日表示,2月下旬到3月上旬期間採樣24件市售家用橡膠及塑膠手套進行檢測,結果有4件塑化劑超標,產地均來自中國大陸,包括家樂福內湖店販售的「KIYODO 花袖水漾加長手套」、大創百貨南西店販售的「DAISO 袖套手套」,以及PChome線上購物販售的「加絨磨砂款清潔手套」和「廚房塑膠手套」。業者已配合經濟部標檢局要求完成下架回收。消保處簡任消保官梁明圳說,塑化劑是環境賀爾蒙的一種,會干擾內分泌系統的平衡及功能,長期暴露於塑化劑下可能引起男童雌性化、女童性早熟及增加女性罹患乳癌的機率,輔以此產品非應施檢驗商品,因此經濟部標準檢驗局已依「消費者保護法」規定,要求業者完成回收下架。梁明圳說,標示查核有5件不合格,問題包括未標示製造日期(Premier 廚房清潔手套)、無正體中文標示或無中文標示(加絨磨砂款清潔手套、Seeders 日製印花風PVC 植絨家務手套及日本 PVC 家務清潔手套)、未標示製造商或委製商名稱(廚房塑膠手套)。消保處表示,家用橡膠及塑膠手套為消費者居家清潔常用商品,部分業者為使商品材質更柔軟,可能會添加塑化劑;或染色時加入重金屬,讓商品更鮮豔。其實塑化劑的轉移率相當高,實際戴上含有塑化劑的塑膠手套不到5分鐘,再檢測手,發現塑化劑訊號呈現高峰狀態,代表已經殘留在手上。再用這隻手拿取洋芋片,也會發現洋芋片有塑化劑反應,專家說,塑化劑不但容易殘留手上,也易溶於高油脂類的食物,就有國外研究指出,暴露在高劑量的塑化劑會影響幼童甲狀腺機能以及生殖系統發展,建議民眾使用手套後,一定要洗手,杜絕塑化劑的殘留。醫師建議使用完塑膠手套後可以洗手,把塑化劑清洗乾淨,如果怕體內吸收,多運動流汗或多喝水,也能幫助塑化劑從體內排除,杜絕環境賀爾蒙對人類的危害。關心食安、健康的朋友們別錯過~!LINE社群搜尋:健康一把抓加入我們,立刻掌握全家大小的健康與秒懂食安地雷,還有獨家健康小撇步!!【健康一把抓】→https://reurl.cc/qrypl3
家庭用手套又見「塑化劑超標」 家樂福、大創、PChome商品均出包
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於今年2月下旬至3月上旬間,針對24件市售家庭用手套進行檢測查核,並在今(21)日公布結果,其中有4件品質檢測不合規,係因塑化劑含量總和超標,另有5件標示查核不符合規定,目前消保處已請主管機關依法查處。消保處指出,家庭用橡膠及塑膠手套為消費者居家清潔經常使用之商品,部分業者為使商品材質更加柔軟,可能會添加塑化劑,或是為讓商品更顯鮮豔,而於染色時加入部分重金屬,但鉛等重金屬進入人體後,可能造成急性鉛中毒外,並會蓄積在人體的某些器官中,造成慢性累積性中毒,危害人體健康。消保處進一步提到,鄰苯二甲酸酯類塑化劑屬環境荷爾蒙的一種,長期暴露於塑化劑下可能會引起男童雌性化、女童性早熟,也會增加女性罹患乳癌之機率等。而維護消費者安全及權益,消保處遂針對市售「家庭用手套」,進行品質檢測(包括溶出試驗、塑化劑含量測試),另針對樣品有無傷痕、氣泡、污染或其他有礙使用之缺點,或經吹氣後局部膨脹等現象,進行外觀檢查及標示查核。針對此次檢測結果顯示,24件市售家用手套中,共有4件不符合品質檢測規定,而產地均來自中國大陸,原因為塑化劑含量總和超標,包括家樂福內湖店販售的「KIYODO 花袖水漾加長手套」、大創百貨南西店販售的「DAISO 袖套手套」,以及PChome線上購物販售的「加絨磨砂款清潔手套」和「廚房塑膠手套」。另外,還有5件不符合標示查核規定,原因為未依法標示商品製造時間、無正體中文標示或無中文標示、未標示製造商或委製商之名稱。對此,消保處表示,有關本案品質檢測及標示查核結果,均已請主管機關經濟部標準檢驗局依法查處,並完成請業者回收或下架商品;至於標示查核不符規定部分,標準局均已函請所轄地方政府依法限期業者改正,目前均已改正完畢。消保處也強調,除了讓經濟部針對市售家庭用手套持續強化源頭管理,以及對網路平台及實體通路進行後市場稽查外,也會請經濟部訂定年度查核計畫對生產製造商及消費者進行教育宣導。消保處亦提醒消費者,選購塑膠手套時,應注意製造或進口廠商名稱及地址、尺寸、產地及成分等資訊是否標示完整,並要注意製造日期、有效日期的標示,使用完畢後應避免接觸食物或餐具,注意立即以肥皂清洗雙手。
性早熟長腋毛 7成「聞腋青年」恐引起心理社交障礙
根據衛福部健保署統計,2021年10歲以下青春期提早報到的孩童就醫突破2.5萬人次,5年內增加近1.5倍以上,迅速攀高。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廖怡華表示,現在的孩子青春期來的太快太早,第二性徵提早報到,腋毛、腋下的異味恐跟著來!近期皮膚科腋下清新門診中,未成年的青少年就診人數大幅增加,恐讓轉大人開心的喜悅,變成人格自信發展的阻礙。荷爾蒙激發汗腺成熟 腋下問題女多於男不少青少年因腋味問題落入「少年狐臭的煩惱」。廖怡華表示,腋下問題提早到來與「荷爾蒙」激發汗腺有關,女性受荷爾蒙影響又比男性更活躍,就診率也比男性更高,而且會隨著經期而有週期性的變化。近一半有腋下問題者,同時有多汗以及異味困擾。臨床經驗發現,近年皮膚科腋下門診有3成為爸媽陪同看診的青少年,年齡最小的個案為9歲女童,因腋下狐臭困擾求診除味。汗水-小汗腺開口於皮膚表面,皮膚遍佈全身水狀分泌物水狀分泌物並無特殊異味,但與皮膚上細菌作用,加上表皮角質分解,會發出汗臭味主要由乙醯膽鹼支配味道-大汗腺(頂漿汗腺)開口於毛囊,主要分布於腋下及泌尿生殖區 蛋白質分泌物分泌物的豐富蛋白質與表皮上細菌作用後,會發出強烈異味 由腎上腺素支配根據2024年1月一項針對全球社交媒體討論議題統計數據[i]資料顯示,醫美療程中,腋下問題討論度高度成長,腋下止汗居冠高達363%,非侵入式永久性的微波熱能治療方案成長高達280%,顯示Z世代青少年,活在社群媒體世代,於當中展現高度社交與認同需求,腋下多汗、異味問題成為社群媒體中重要的求助議題。7成青少年曾察覺同學有腋下問題廖怡華公布一項波仕特市調公司與教學醫院合作針對「2024年青少年及家長腋下多汗及異味觀念」的線上市調,12至18歲青少年自身或身邊有腋下問題困擾的人比想像中更多。高達7成的青少年曾察覺自身或身邊的同學有腋下問題,然而因為不知如何適當表達,多會選擇與對方保持距離,甚至用開玩笑甚至嘲笑的方式來讓對方知道,恐造成孩子潛在社交障礙及心裡焦慮憂鬱。狐臭4大警訊腋下是否有特殊異味。腋下衣服上是否留下濕黃汗漬。家族中是否有狐臭遺傳史。是否有濕耳垢。青少年腋下問題忽略不得,廖怡華表示,高達8成家長曾擔心孩子腋下問題影響在校交友狀況,但多數家長不了解腋下問題在青春期就有可能會出現,且腋下問題會遺傳,檢測濕耳垢與提前發現孩子狐臭問題有著高度的關聯性。父母親中有一人有腋下問題,子女有50%機率會遺傳到,若父母親雙方皆有腋下問題,則子女有高達7至8成機率會遺傳到。5大攻略擺脫「聞腋青年」香水止汗劑、除臭劑肉毒桿菌素手術清新微波面對腋下問題,多數家長僅幫孩子準備替換衣服、用毛巾或濕紙巾擦拭,或是使用止汗劑與體香膏,但治標不治本,僅少數人帶會孩子就醫,原因多為擔心恆久改善需要接受手術,且術後會有汗水代償、效果不佳,也不希望孩子承受手術恢復期,可能留下永久疤痕造成的內心陰影。廖怡華解說,現今有微波熱能新科技免動刀,利用微波技術精準破壞汗腺,不會讓皮膚表面留疤。即使異味嚴重,術後半年至1年也可再次治療。至於不少民眾擔心汗水代償的副作用,主要是在神經外科針對多汗症進行交感神經切除術,但現已很少人在做這項手術,家長不用過度擔心。術後保養只要注意少吃蔥、薑、蒜與咖哩等味道濃厚的食材,並注重日常清潔,便能保養清爽腋下環境。[i] Meltwater media report January 2024
胖兒童長大繼續胖! 醫師警告「更容易患病」:防肥就是防癌
胖就是福氣多?世界衛生組織直言,「肥胖,是一種流行疾病」,根據統計,目前全球每8人之中,就有1人屬於肥胖範疇,全球更有43%成人是肥胖者。重症科醫師黃軒更提醒,亞洲已經是兒童肥胖的流行地區,而這群人變成肥胖成人的機率更高於50%,將比正常體重的兒童有更高風險罹患糖尿病、心臟病、痛風等等,甚至更容易擁有癌症。黃軒今(13)日上午在臉書粉專「黃軒醫師 Dr. Ooi Hean」發文分享,肥胖是一個嚴重的健康問題,影響著全球超過10億人,過去一直認為兒童肥胖是高收入國家的問題,殊不知「西方飲食東進」,亞洲、非洲已成為兒童肥胖的流行地區。據台灣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20年的調查顯示,12歲以下肥胖及過重的兒童比例為31.3%,已居亞洲之冠,而且有50%以上肥胖兒童到成年時期仍然屬於肥胖的狀態。黃軒也提到,從國際期刊《柳葉刀》雜誌的一項新研究可以發現,從1990年起,成人的肥胖率增加了2倍以上,而5至19歲的兒童和青少年的肥胖率更是增加了4倍以上,而根據另一項調查指出,罹患糖尿病的兒童中,有68%是肥胖的,對照組的健康兒童中,只有18%是過重的,這顯然代表著「肥胖兒童比正常兒童有更高的風險罹患糖尿病」。依照相關的數據分析顯示,黃軒指出,肥胖兒童與肥胖青少年變成肥胖成人的機率,分別為50%和67%,未來罹患心血管疾病與糖尿病風險都相當高,例如肥胖兒童更可能罹患糖尿病、新陳代謝症候群,也會引發如痛風、關節炎、睡眠呼吸中止症、性早熟等疾病,並有較高風險罹患乳癌、胰臟癌、腎臟癌等等。黃軒進一步表示,肥胖兒童還可能遭受心理和社會的壓力,像是自卑、孤立、欺凌、歧視等,恐影響其學習和生活品質。若想要擺脫肥胖,黃軒建議,可以少吃脂肪和糖類食物,多吃蔬菜水果、豆類、全穀物和堅果食物,並且每天多勤快運動,「防肥,就是防癌」。
胖子罹患COVID-19比率高!兒童肥胖更有「這些」影響 專家籲正視肥胖衝擊
肥胖不只是外觀問題,對於健康也會產生極大影響。國健署副署長賈淑麗指出,國人十大死因中有7+1項其實跟肥胖有關,包括癌症、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腎病,以及COVID-19,許多研究顯示肥胖者罹患COVID-19的比率及其住院比率都比正常體位者來得高。為了讓民眾正視肥胖帶來的影響,今(2024)年世界肥胖日主題便訂為「Let’s talk about obesity and its impact正視肥胖衝擊 即刻開啟對話」。國健署、台灣肥胖醫學會、台灣兒科醫學會也共同提出4大提醒,幫助民眾釐清減重觀念,特別是兒童族群,家長千萬別認為小時候胖不是胖!70%兒童肥胖成年繼續胖 個人、家庭、社會都受衝擊根據國健署資料顯示,至2020年止,國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約為50.3%,也就是說每2人就有1人有體重過重的問題。賈淑麗副署長進一步指出,教育部調查顯示,國小肥胖比率也從過去的25.4%上升至27%,國中生則由29%上升至31%,不只是成人肥胖比率上升,兒童的肥胖盛行率也一樣處於上升的狀態。台灣兒科醫學會倪衍玄理事長指出,70%兒童肥胖超過成年後仍會繼續肥胖,可能會造成睡眠呼吸中止症、性早熟、身高和體重的不正常發展,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風險也會提早發生。而且肥胖不只會對個人健康帶來影響,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長林文元表示,當肥胖人口攀升,醫療、健保開銷也會越來越多,家庭、社會也會產生衝擊,這是肥胖帶來的中期影響,而長期將會衝擊生產力。世界衛生組織在2022年的報告中指出,全球肥胖的年度成本,約為9,900億美元。林文元理事長提到,預估2035年肥胖成本將會達到4兆3千億美元,佔全球GDP近3%,而這還只是直接成本,還有間接成本沒有計入。國健署、醫學會聯合呼籲 4點釐清觀念、正視肥胖因此,國健署、台灣肥胖醫學會、台灣兒科醫學會針對肥胖問題,共同提出以下4點提醒:正視衝擊:肥胖問題不分年齡,衝擊全民,影響個人健康、國家健保開銷,甚至是全球經濟問題。少吃多動:缺乏運動、不健康飲食是促成國人肥胖的主因,因此應飲食控制加上規律運動,建立良好的生活型態才能長久維持健康體態。用藥安全:12歲以下應由改善生活型態、運動來減重,而12歲以上的兒童若經醫師評估有必要時可透過藥物輔助減重。但是,切記合法減重用藥需經由醫師開立處方使用,千萬不要在網路上自行購買藥物亂用,應尋求專業醫療團隊協助,由醫師、藥師把關正確用藥。開啟對話:特別鼓勵家長主動開啟對話,因為孩子的生活型態是以家庭為單位,孩子有很大一部份會依賴家長、受家長影響,因此建議家長可以透過學校的健康報告關心孩子體位狀態,必要時諮詢兒科醫療團隊,從日常生活著手,導正錯誤觀念。而針對兒童肥胖的問題,國健署也自去年起與兒科醫學會在「健康促進學校」內和教育部合作,進行衛教宣導。不過,除了兒童肥胖外,其實國人35-54歲的肥胖盛行率也高達52%。因此賈淑麗副署長表示,今年重點更多會放在「健康促進職場」,目前正在與勞動部合作,希望能讓飲食健康、運動成為職場的普遍氛圍,透過正確的飲食及規律運動打擊、正視肥胖相關的問題。
女孩成長路程 別忽略穿對內衣這一步
乳房檢查不是大人的專利,近年來,兒童性發育提早的現象越來越普遍,常見家長們備感疑慮不安,擔心是否性早熟而影響日後身高與生活、甚至憂心是否因為腫瘤或環境荷爾蒙造成性早熟現象。而正常發育下,女孩比男孩發育期更有明顯的徵象,像是胸部發育是最早開始的青春期徵象,那麼何時該為她們挑選內衣,以及穿著哪種款式最適合? 穿對內衣是父母陪伴成長過程的重要一環。了解女孩第二性徵 成長過程不困擾一般女孩性徵發育從胸部開始,最明顯的症狀之一是乳頭和乳暈開始變化,乳房也會逐漸變大。根據小森林兒科診所兒童遺傳及新陳代謝科許鈺敏醫師提到,女孩乳房發育通常落在8-11歲之間開始,隨著近年的青春期越發提早,有些女孩在8歲開始,若有早於8歲之發育,則應就醫謹慎評估是否有性早熟問題。女孩們第一個胸部發育性徵,會在乳房底下因乳腺纖維組織增生而出現小小的硬塊,乳頭處則會顯著突起,這時胸部會有發癢或作痛的狀況。由於一開始的女性賀爾蒙分泌量不多,胸部有可能單側先發育,也有大小不均勻的徵象。第二階段乳暈進一步變大突起,其中會出現小小的濾泡組織,乳房則發育到下方開始出現陰影,這時因為乳房持續發育,穿著一般T恤已有明顯的輪廓,考慮到女孩們的身心發展,此時已建議穿著內衣。接著乳房持續發育,乳暈發育更加膨大,胸部變得十分明顯,此時落在胸部發育後的2年到2年半,約11歲半開始,就是初經來潮的時期,而身高成長速度則會顯著慢下來。▲黛莉貝爾提供歐美不穿內衣好自在 女孩挑對內衣更舒適上述第二階段乳房的輪廓逐漸成長明顯,開始需要內衣,而在歐美提倡舒適、自在不穿內衣的態度下,不喜愛穿內衣的女孩是否也適用呢? 醫生建議讓她們挑選適合的內衣,從中建立健康的青春期意識與自我認同,並且於跟家長討論的過程中了解內衣對於胸部的支撐與保護功能,這些都可以幫助女孩們更早且自信面對青春期。許鈺敏醫生分享8-10歲是胸部發育觸痛期也是黃金發育期,上述提到此時乳頭凸起、乳輪下圍有小硬塊,穿衣服會有痕跡,避免她們因害羞而造成駝背,此時挑選內衣原則可找舒適的莫代爾棉,有些孩子肌膚敏感,可選擇有SGS檢測符合紡織品安全規範的材質,設計上有護胸布料,可呵護剛發育敏感的乳頭,減少穿衣痕跡及摩擦,這時期的孩子還未有穿內衣的習慣,選擇可調整肩帶的成長內衣,可以更符合身形,讓孩子活動自在無束縛感,背部可以選擇加高設計的款式,減少駝背的出現,從小養成健康的姿勢體態。第二階段10-13歲是乳輪發育期,因為雌激素刺激,乳腺組織持續增生和腫脹,這時候乳腺明顯、胸型微隆起,在活動過程中易有乳腺的拉扯造成疼痛不適,也可能因皮膚撐開導致發癢;且因乳暈和乳頭突起,跑動時易與衣物造成摩擦,因此這階段可選擇有立體剪裁、預留發育空間的款式,加上脅邊雙摺加寬、腋下包覆設計,避免跑動時的摩擦不適以及後續可能產生的腋下黑色素沉積。而這階段因胸型隆起穿制服也會更明顯,穿著成長型內衣可讓她們內搭制服時自信挺胸。吾家有女初長成 父母重要的這一步胸部發育階段是女孩成長道路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除了身體變化外,可能面臨心理上的困惑,她們或許會感到不安、不自在或者害羞,這時父母的正向引導和理解支持很重要,協助她們了解胸部發育是自然的生理過程,提升對身體的自我認同感、穩定情緒,並鼓勵她們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睡眠充足、規律運動,最重要的!鼓勵她們習慣穿著合適的內衣,都有助於女孩們擁有健康和舒適的身心狀態!
加熱恐吃下化學毒素?專家破解「保鮮膜1迷思」:唯獨這材質含塑化劑
保鮮膜是家戶必備廚房好幫手,主婦們通常都會將剩菜剩飯用保鮮膜密封,下一餐再加熱食用,不過此舉卻也引起不少人擔憂,恐在不知不覺中將塑化劑吃下肚。對此,毒理學專家招名威指出,由於環保署禁用PVC塑膠材質,因此現在市面上所販售的保鮮膜,大多不含塑化劑,不過購買前仍需注意產品材質,最好的做法則是將保鮮膜拿掉再微波。招名威在臉書粉專發文表示,幾年前的保鮮膜多數都是PVC製成,因此微波加熱後會溶出大量塑化劑,但經過修法後,規定食品容器或接觸食物的產品「不得含有PVC材料」,所以現在的保鮮膜不會含有塑化劑。招名威說明,並非所有塑膠產品都含有塑化劑,只有「PVC材質」才會添加,加上塑化劑的化學性質偏脂溶性,因此油脂類含量較高的食物相對容易溶出較高的化學毒物,大量接觸恐造成性早熟、生殖器發育不良、內分泌失調、不孕症及神經發育遲緩。對此,招名威也建議,消費者購買前仍需注意保鮮膜材質,加熱時盡量避開湯類或高油脂食物,最保險的做法就是將保鮮膜拿掉再微波,如此一來就能減少健康風險。
豆漿、雞肉是促發性早熟因素?內分泌醫師揭真相 戰犯是它們
性早熟流言滿天飛,當父母的無不擔心孩子吃到不該吃的影響到健康,對此小兒遺傳內分泌醫師許鈺敏日前在臉書特別PO文打破性早熟飲食迷思,依「可以延緩青春期發育」、「適度碰觸不影響青春期」,以及「真正要避開的性早熟大敵」作為分類各別介紹數款食物、物質,讓民眾可以放心,有效避開NG的飲食。許鈺敏醫師在貼文中依分類各列舉數種飲食供民眾參考,將豆漿、優格、膳食纖維、維他命D,以及地中海飲食歸類在「可以延緩青春期發育」;把山藥、牛奶、雞肉、精油分類在「研究證實適度接觸不影響青春期的食物跟物質」,以及最後家長務必要注意避免的「紅燈區:真正需要避開的性早熟大敵」,內容有:含糖飲料、高加工飲食、高脂肪飲食、環境荷爾蒙、肥胖。許鈺敏醫師在貼文中指出,不少民眾受到流言影響認為常食用豆漿、牛奶、雞肉會增加性早熟風險,然而經研究發現根本不是如此,例如:雞肉是經過育種得以快速成長,沒有施打生長激素,且因為屬白肉、油脂又少是優質的蛋白質來源可以適度食用;豆漿則被傳有植物性雌激素難免讓人聯想是性早熟的因素,不過經研究發現大豆異黃酮會搶走雌激素作用的位置,反而會延緩青春期的起始,並且含有膳食纖維可以進一步減少性早熟風險。針對紅燈區的飲食,許醫師提到經研究顯示,肥胖,特別是短期內劇烈地體重增加,容易誘發性早熟;此外太少的身體活動,也會增加性早熟風險,因此會增加肥胖的高脂肪飲食、高加工飲食,以及含糖飲料要確實地避開,而包含雙酚A或塑化劑等等環境賀爾蒙,都會影響孩子的內分泌,增加性早熟風險,身為家長不能不謹慎,希望家長更好地選擇食物,減少不必要的焦慮,也讓孩子吃得更安心,若有擔心性早熟相關問題,建議尋找專業醫師做諮詢比較恰當。小兒遺傳內分泌科醫師許鈺敏一張圖破解性早熟飲食迷思(圖/擷取自粉絲專頁Dr.180 小兒遺傳內分泌許鈺敏醫師)
男13歲就因肥胖有A罩杯、肝異常 「2不1無法」更使減重之路困難重重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儀文報導】小時候胖就是胖,家長應有所警覺!13歲林小弟因肥胖問題,胸部大到將近A罩杯,怕被同學嘲笑不敢上游泳課,家長懷疑是性早熟求診,發現林小弟甚至還有肝功能異常、輕度脂肪肝、肝纖維化等問題,所幸經過治療後體重下降、肝功能也恢復正常。根據國健署資料顯示,國中生過重和肥胖率為30.6%,高中生也有28.9%。幾乎每3個青少年就有1人體重超標,台中榮總教學部師資培育科科主任暨兒童肝膽腸胃科醫師林捷忠表示,肥胖不只影響外觀、自信、社交,更可能導致心血管疾病、脂肪肝等,提醒家長應對孩子的體重有所警覺,進一步檢查、治療。別以為肥胖長大抽高就沒事 8成少年長大後仍肥胖青少年體重過重的情形其實並不少見,不過卻很少看到家長帶著孩子求診,林捷忠科主任表示,這是因為許多家長會認為孩子長大自然就抽高了,但其實有近8成的肥胖青少年在成年後仍會繼續肥胖,而且有研究指出,這群患者在成年後有較高的死亡風險。由此可知除了孩子本身外,家長對肥胖的認知以及對孩子肥胖的看法,其實也會對青少年的肥胖、體重控制等造成影響。而一份來自全球10個國家的調查研究也指出,肥胖青少年、肥胖青少年的家長以及其醫護人員對肥胖症的認知不同調,可能會使減重之路困難重重。青少年、家長、醫護認知不同 2不1無法影響減重這份「ACTION Teens少年行動調查研究」台灣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陳偉德講座教授也受邀參與,目的是為了了解及探索肥胖青少年、肥胖青少年的家長以及其醫護人員之間對肥胖症的認知。從台灣的資料顯示,受訪三方在減重上呈現「2不1無法」的情形,而研究發表第一作者林捷忠科主任也於2023年十月亞太小兒消化年會、台灣兒科醫學年會上發表研究調查:●減重動機大「不」同:調查顯示肥胖青少年減重動機前3名分別為:想要更健康(27%)、更為自信(24%)、更好更有活力(23%)。但家長卻認為青少年減重動機是為了穿進更小號的衣服(32%)、對自己體重不滿意(26%)、想要體型更健美(25%)。而醫護則認為對自己更有自信(82%)、更受歡迎(84%)是青少年減重的動機。林捷忠科主任表示,當三方對於減重動機不同調時,就會輕忽這件事情的必要性。●獲取減重資訊管道「不」正確:問卷顯示,家有肥胖青少年的家長,獲取減重資訊的管道前3名為搜尋引擎(72%)、社群媒體(62%)、家人朋友(28%),透過醫師了解相關資訊的只有26%,名列第4。而有肥胖問題的青少年也是類似的狀況,社群媒體(28%)、搜尋引擎(27%)、書報雜誌以及醫師(19%)為其三大資訊來源。林捷忠科主任表示,網路上常有錯誤資訊,可能會使成長中的孩子減重不成反傷身。●「無法」少吃多動:常會聽到「少吃多動」是最好的減重方法,調查中也可以發現,肥胖青少年認為無法克服食慾(25%)、喜愛不健康飲食(25%)以及不喜歡運動(22%)是減重的最大障礙。家長也同樣認為減重的最大障礙是食慾(24%)以及不喜歡運動(24%)的問題。 不過林捷忠科主任表示,有些孩子可能越動越胖,因為運動就會餓,餓了就會吃,而且學業壓力也讓青少年很難有充分的運動時間。青少年肥胖該怎辦? 檢視、主動對話、管理及治療這樣的話青少年肥胖到底該如何治療、做好體重控制呢?2023年美國兒科醫學會在最新治療指引中指出,6歲以上的兒童若有明顯肥胖,需要接受生活習慣的管理12歲以上的青少年可透過藥物輔助治療。目前在台灣,可用於青少年的體重管理藥物包含口服排油藥、腸泌素針劑等。林捷忠科主任提醒,醫護及家長應主動與孩子對話,從學校的健檢報告檢視,若有過重或明顯肥胖,就應積極處理,家長也可透過國健署的兒童及青少年版BMI計算機,來確定孩子的體位狀況。
國中男學生胸部A罩杯「不敢上游泳課」 檢查驚見3問題…不是性早熟
國人體重超標有年輕化的趨勢,台中有一名13歲林姓少年,因為肥胖問題,近2年胸部竟變大接近A罩杯,害怕被同學嘲笑,因此不敢上游泳課。家長懷疑是性早熟,但就醫後反而發現其他問題,所幸經過治療後沒有大礙。林姓少年就醫檢查,發現肝功能異常、輕度脂肪肝、肝纖維化,好在治療後體重下降,肝功能也恢復正常。根據國健署統計,國中生的過重和肥胖率為30.6%,高中生也達28.9%,代表每3個青少年,就有1個體重超標。收治個案的兒童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林捷忠指出,肥胖不只影響外觀、影響自信心以及社交,更可能導致心血管疾病、脂肪肝等問題,家長對孩子的體重應有所警覺,可及早治療。然而,很少家長會因為孩子肥胖而求診,通常認為長大後自然就抽高,但其實有近8成的肥胖青少年,成年後依舊繼續肥胖。林姓少年因為胸部變大,不敢上游泳課。(示意圖/翻攝自photoAC)林捷忠近年參與一份來自全球10個國家,名為ACTION Teens少年行動的調查研究,顯示台灣的青少年在減重上呈現「2不1無法」的情形。第1不是「減重動機大不同」,肥胖青少年減重的前3名動機分別為想要更健康(27%)、更有自信(24%)、更好更有活力(23%);家長卻認為青少年減重動機是為了穿進更小號的衣服(32%)、對自己體重不滿意(26%)、想要體型更健美(25%)。相比之下,醫護認為對自己更有自信(82%)、更受歡迎(84%)是青少年減重的動機。第2不是「獲取減重資訊管道不正確」,問卷顯示家有肥胖青少年的家長,對於減重資訊的獲取管道前3名為搜尋引擎(72%)、社群媒體(62%)、家人朋友(28%)、醫師名列第四(26%);有肥胖問題的青少年也是類似的狀況,社群媒體(28%)、搜尋引擎(27%)、書報雜誌以及醫師(19%)是3大資訊來源。而「無法」是落實不了少吃多動,肥胖青少年在問卷中表示,無法克服食慾(25%)、喜愛不健康飲食(25%)以及不喜歡運動(22%)是減重的最大障礙。家長同樣認為是食慾(24%)以及不喜歡運動(24%)的問題。林捷忠提醒,可從學校的健檢報告檢視,若有過重或明顯肥胖,就要積極處理,當孩子的BMI超過該年齡層的85百分位時為過重,超過95百分位時為肥胖,家長也可透過國健署的兒童及青少年版BMI計算機,來確定孩子的體位狀況。
女童7歲胸部發育「提早轉大人」! 中醫介入幫助逆轉性早熟
10歲陳小妹,於7歲多時胸部發育,起先於他院兒童內分泌科追蹤,近期骨齡檢查發現已達12歲,至醫院中醫部門診就醫,醫師以中藥抑制骨齡,同時追蹤生長,經過近一年治療,陳小妹的骨齡仍保持在12歲,初經也未提早來,身高逐步增加,目前仍持續於門診追蹤。小心坊間轉骨方 亂補恐成反效果奇美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莊照宇醫師指出,近年孩子生得少,而家長往往希望小孩不要矮人一截。當孩子身高不理想,蠻多家長帶孩子尋求中醫協助並希望轉骨。受到飲食西化及環境荷爾蒙影響,我國兒童性早熟的比例逐漸增加,且女孩的發病率明顯高於男孩,尤其這群小朋友體質也不適宜傳統轉骨方。現代中醫兒科醫師的角色在於為孩子的生長把關,針對體重過重或對身高不滿意的小朋友,除了生長曲線變化、第二性徵發育,也會視病況安排骨齡的X光或抽血檢查,綜合評估孩子的生長階段,提供適當衛教,並開立量身訂做之中藥處方。兒童性早熟比例增 傳統轉骨方不適宜莊照宇醫師說明,性早熟的診斷標準為:女生八歲前胸部發育或是十歲前來月經;男生在九歲前睪丸變大。以中醫角度與小兒「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的特質有關,明確病因不明,但可能與肥胖、環境荷爾蒙接觸、或誤服滋補藥物有關。坊間轉骨方常含促進荷爾蒙分泌的補腎藥物,較適用發育遲緩及骨齡落後孩童;若誤服反而骨齡加速,生長板過早閉合。不同性早熟型態 中醫治療處發大不同莊照宇醫師提及,性早熟可區分為不完全性與完全性兩種,前者指只有第二性徵開始發育(例如乳房發育、睪丸變大),但骨齡尚無超前,這時中醫會開立大劑量麥芽,搭配夏枯花、黃柏等中藥協助延緩骨齡成熟;後者則指骨齡明顯超前,下視丘-腦下垂體-性線軸開始啟動,中醫配合清瀉相火藥物,如知柏地黃丸等。若治療過程,生長速度不理想、體重過輕或過重,可配合中藥健運脾胃,搭配四肢引經藥物,如四神藥帖、柴胡桂枝湯、九層塔頭等。影響兒童成長 健康生活型態莊照宇醫師建議,針對孩子的生長發育,仍需以飲食、睡眠、運動為核心,減少熬夜、三餐定時,避免攝取含糖飲料或高熱量加工食品,以穩定血糖,控制體重;同時,多補充優質蛋白質,如牛奶、豆漿、蛋,等、加強跳繩、投籃等縱向運動,每次至少15至30分鐘,不只刺激生長激素分泌幫助身高發展,也能改善心肺功能,更能有助學業表現。
孩童性早熟恐還會長不高! 醫曝6食物少碰降低誘發情況
在醫學定義上,性早熟為男生9歲前睪丸變大、陰莖變長、變聲;女生則是8歲前胸部發育、陰毛與腋毛發育、初經來潮。對此小兒科醫師巫漢盟表示,誘發性早熟的成因包括高油糖飲食、環境荷爾蒙等,當然遺傳也是重要因素,雖然遺傳不易改變,但可靠飲食和生活習慣降低性早熟,並列出6大類食物提醒家長。小兒科醫師巫漢盟在自己的Facebook粉專「阿包醫生陪你養寶包小兒科巫漢盟醫師」中發文指出,生活中常見性早熟的原因有三種,遺傳、飲食和環境荷爾蒙。其中環境荷爾蒙指的是塑化劑、殺蟲劑、雙酚A、重金屬等內分泌干擾物。巫漢盟醫師還透露,性早熟不僅會出現第二性徵提早出現與發育,更會提早骨齡,讓生長板提早閉合,有性早熟的孩子大多長不高,因此避免性早熟相當重要。巫漢盟醫師也列出6大「毋湯」食物,呼籲家長這些食物必須讓孩童少碰。首先是「高油脂食物」包括巧克力、蛋糕、油炸物等,這些食物偶爾吃就好,第2樣是「高糖食物」包括糖果、蛋糕、含糖飲等,還有可能造成肥胖,第3樣是「塑膠容器食物」,容器遇熱會產生釋放塑化劑影響內分泌。第4樣及第5樣是「高荷爾蒙食物」和「高蛋白食物」最後一樣則是「包括蜂王乳、胎盤萃取物等,會產生類雌激素的不飽和脂肪酸,誘發性早熟」。最後巫漢盟醫師叮嚀,除了應避免這6大類食物,攝取過多紅肉及加工製品(如牛豬羊肉、火腿、香腸、熱狗)也可能引起性早熟「因此平時應均衡飲食,避免集中攝取某類食物,才能健康發育喔!」
零食吃多恐性早熟長不高 醫曝「空腹別吃」3方法改善
小孩愛喝飲料、吃糖果餅乾在所難免,有時看到別人吃,孩子就會想吃,但兒童遺傳內分泌專科醫師陳菁兒警告,過度攝取精緻糖恐導致長不高、肥胖、性早熟、過敏、過動等問題。對此,她提出3建議方法,得以在孩子享用甜食時,降低糖分的傷害。陳菁兒醫師於5日下午在臉書粉專「菁兒醫師的成長花園。兒童成長&性早熟&基因檢測。」分享,稱有爸爸媽媽在聽完兒童成長衛教時,都會無奈表示「怎麼可能!小朋友怎麼可能不吃糖果餅乾啦」,而陳菁兒則表示理解,但也坦言過度攝取糖分會造成身體傷害,建議要避免空腹時間食用,尤其是晚餐前和宵夜。為此,陳菁兒醫師提供了3方法,有望降低糖分傷害:1.午餐飯後減量吃如果吃飽後馬上吃甜食,因為肚子裡已經有正餐,吃得下的甜食份量也會比肚子很餓時少一些。此外,若選在午餐飯後,由於白天活動量較大,可以把多餘熱量代謝掉,比晚餐飯後較不容易發胖。2.吃精緻澱粉前先吃點蛋白質先吃點蛋白質,讓胃裡至少有些食物,血糖上升會比較慢,並能確保這餐至少有些營養(蛋白質),不是只有精緻糖和反式脂肪。因此建議,可以讓孩子讚吃餅乾前先把牛奶或無糖豆漿喝完才吃,或是先食用一顆茶葉蛋。3.部分甜食或含糖飲料用蛋白質類食物取代以鮮奶茶來取代外面賣的全糖奶精奶茶,而紅茶和鮮奶的比例可以抓1比5,甚至牛奶的比例也可更高。
可口毒藥2/「研發胃藥卻做出代糖」阿斯巴甜就此誕生 恐影響胎盤發育致性早熟
阿斯巴甜是一種低熱量高甜度的代糖,讓吃糖人無罪惡感,被WHO轄下的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ARC)列為可能致癌物,再成話題。「成人每天喝下17罐無糖可樂才會超過建議攝量,但小孩不可超過3罐」,同樣隸屬世衛組織的「食品添加劑聯合委員會」(JECFA)雖不認同IARC,但也提醒民眾需適量,尤其是孩童。阿斯巴甜是六零年代化學家研發胃潰瘍藥物時無意發現的,當時把天門冬氨酸加入苯丙氨酸後產生一股甜味,而且甜度是相同熱量的蔗糖200倍,這種成分被命名為「阿斯巴甜」,後來成為低卡可樂的關鍵成分,是現在最廣泛使用的代糖,不過,近來不少研究陸續認為其具有致癌性,同時會影響胎盤發育,也會導致女孩性早熟。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7月14日將阿斯巴甜列為可能致癌物,主要來自於一份法國針對10萬人的觀察性研究結果,結果顯示攝取阿斯巴甜較多的人其罹癌風險較高。營養師程涵宇表示,IARC將致癌風險分為1~3級,1級是確定致癌,如香菸、黃麴毒素;2A級是極有可能致癌,如紅肉;2B級是可能致癌,如醃漬蔬菜;3級是無法歸類為致癌因子,如咖啡因。而阿斯巴甜目前被歸類為2B級,雖然已有動物實驗,但結果尚不能印證在人體上。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秘書長歐弘毅表示,除了可能致癌,2021年國內也有另一項動物研究顯示阿斯巴甜會影響胎盤發育。營養師程涵宇解釋,這是因為阿斯巴甜的分解產物可以穿過胎盤,而且從小鼠實驗上發現,母鼠在哺乳期和妊娠期攝入阿斯巴甜,會使得生下的雄屬肥胖且血糖偏高。而從觀察性研究來看,阿斯巴甜與第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非酒精性脂肪肝和荷爾蒙相關癌症的風險增加有關,而且也會使9~10歲女孩的月經初潮提前,增加性早熟的風險。炎炎夏日,讓人忍不住想喝一杯手搖飲料,專家提醒,光是一杯飲料的含糖量就已超過每日上限,建議要適量飲用。(示意圖/報系資料庫)阿斯巴甜每公克含4大卡的熱量,可是甜度是蔗糖的200倍,相較之下所含的熱量幾乎可視為0,再加上吃起來的口感較好,因此相當受減肥人士與糖尿病患的喜愛,或是讓人吃糖比較沒有罪惡感。因此當IARC公告可能將阿斯巴甜列為「可能致癌」等級時,部分專家認為若能完全不吃糖,當然是最棒的選擇,但如果阿斯巴甜能降低肥胖或血糖飆升的風險,那只需注意不要過量即可。營養師林世航就在自己的部落格發文指出,「癌症是需要考慮『時間』與『接觸劑量』,攝取量是真正的關鍵,即便是已經被確立為致癌物的酒精,偶爾才喝一杯,也不會導致肝癌,但若長期喝酒或每次都大量飲用,那肝癌風險才會提高。」根據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所公布的代糖攝取標準,阿斯巴甜的每日攝取上限為50毫克,以60公斤的成年人來說,每天攝取不得超過3000毫克,市售一罐355毫升無卡可樂,約含有180毫克的阿斯巴甜,相當於每天要喝下約17罐無糖可樂,才會超過建議攝取量。林世航說,攝取代糖進而減少熱量,確實能幫助減肥,但建議偶爾吃這類代糖食品即可,不宜過量,想要減肥還是必須改善整體飲食習慣、增加運動量。另外,阿斯巴甜含有胺基酸中的苯丙胺酸,罕病如苯丙酮尿患者因先天性無法代謝成酪胺酸,所以不能食用,否則可能會造成腦部傷害及嚴重的智力障礙,要格外當心。
9歲弟「脖子黑一片」體重也超標 醫照超音波驚呆:中度脂肪肝
就讀小學三年級的小華(化名)在學校體檢後,媽媽拿到轉介單,告知小華脖子處有明顯的黑色棘皮症,體重量測也超過標準,建議至兒童內分泌科進行評估。小華媽媽上網查詢發現,黑色棘皮症與糖尿病相關,非常擔心,因為家族中爺爺、奶奶也都有糖尿病,很擔心小華會不會得到糖尿病。成大醫院斗六分院小兒科潘妤玟醫師表示,門診中詢問小華的飲食、運動、睡眠等狀況,發現他的飲食型態缺乏營養均衡的正餐、精緻澱粉及油炸類食物攝取過多、缺乏運動、晚睡等。進一步檢查發現有輕微血脂異常,肝功能輕微上升;血糖及糖化血色素數值雖正常,但胰島素數值偏高;腹部超音波檢查發現有中度脂肪肝。醫生交代小華一定要好好注意飲食並且多運動,脖子上的黑色棘皮症則要等到體重控制才會慢慢消失,接下來也會定期追蹤小華的抽血數值。潘妤玟指出,黑色棘皮症是胰島素阻抗在皮膚上的臨床表徵,其黑色素沉澱常見於皮膚皺摺處,如脖子背部、腋下及跨下。在兒童內分泌科因「黑色棘皮症」求診孩童,身體質量指數(BMI)往往過重或肥胖。研究顯示,兒童時期肥胖會增加日後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疾病的危險。肥胖同時也是性早熟的危險因子,特別是快速進展的性早熟可能會影響成人身高。除此之外,肥胖孩童在心理上也可能較為脆弱,產生較多的心理健康狀況及社交問題。以上狀況皆提示了:兒童肥胖是需要提早介入的問題。因此,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及台灣兒科醫學會訂定「兒童肥胖防治實證指引」。專家建議,兒童體重的控制,不建議過度限制熱量或快速減重,而應根據年齡、BMI及是否有健康風險,同時考量個案及家庭配合度,提供個人化的制定體重控制的方針及目標。潘妤玟表示,像在飲食部分,應盡量定時定量且飲食均衡,減少高熱量食物、外食及速食,可以搭配營養師諮詢,提供每日熱量建議及飲食代換等原則;運動部分,建議每週至少3次,每次30-60分鐘以上,每日靜態螢幕時間小於2小時;同時要有充足的睡眠時間,每天至少8-10小時。此外,全家人應一起參與生活型態介入治療。潘妤玟提醒家長,兒童肥胖比例逐漸上升,且肥胖會造成病童短期及長期的健康影響,因此肥胖防治應從兒童時期做起。若出現黑色棘皮症或學校健康檢查發現體重超過標準,應至兒童內分泌科就診接受評估,以及接受營養師諮詢。
保鮮膜「怕熱也怕油」 醫師提醒3大錯誤用法「恐罹患癌症」
對於一般家庭而言,保鮮膜幾乎是常備家庭生活用品,用來保護食物的最佳良器。但現在有醫師提醒,並非是所有保鮮膜都能抵禦高溫,而且保鮮膜也很怕油脂,如果使用方式不正確的話,恐怕會增加人們罹患癌症的風險。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在出席《健康1+1》訪問時表示,一般保鮮膜有三種常見的錯誤用法,分別是「接觸食物油脂」、「包覆高溫菜餚」與「放進電鍋或微波爐使用」。顏宗海表示,市售保鮮膜種類繁多,大抵可以聚氯乙烯(PVC)和聚乙烯(PE),其中PVC耐熱僅有60至80度,而且容易溶出塑化劑。而PE耐熱度則有70至90度,而且不容易溶出塑化劑。但無論如何,在使用微波爐、電鍋等裝置加熱冷菜時,必須要移除掉保鮮膜,否則等到保鮮膜溶出塑化劑、人們長期食用的話,小男生容易變得女性化、小女生容易性早熟,成年人則是增加罹患乳癌的風險。顏宗海也建議,與其使用保鮮膜來保存剩菜,還不如使用保鮮盒,因為保鮮盒大多以玻璃材質為主,玻璃則是一種化學結構十分穩定的物質,再次加熱時不會產生有毒物質。
端午香包味道過濃 4族群當心沒驅毒還毒到自己!
「未食五月節粽,破裘不甘放。」黃曆五月五日前,天氣常忽冷忽熱,故大衣毛衣還不能收起來。過了端午以後,台灣梅雨期也差不多進入尾聲,邁向炎炎夏季,冬衣才可以收起來。國泰綜合醫院暨內湖國泰診所耳鼻喉科主治醫師尹丹桂表示,黃曆五月五日稱「端午」,「端」字有「初始」的意思。黃曆五月五日一到,陽盛陰消天氣炎熱,蚊蠅蟲蛇蠍等等百毒齊出大肆活動,傳染病容易滋生,所以古人稱五月為「惡月」或「百毒月」,民謠傳唱提醒老百姓:「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香包能驅蟲驅毒古代人們將蛇、蠍、蜈蚣、蟾蜍、蜘蛛等五蟲稱為五毒。端午節一到,天氣炎熱起來,五毒害蟲齊動,因此自古就有記載人民為了驅蟲驅毒,都會在身上佩帶一個裝有香料的小袋子,就是所謂的「香囊」。香囊內裝入艾草、薄荷、紫蘇、佩蘭、蒼朮、冰片、樟腦、陳皮、香薷、石菖蒲、藿香、雄黃和檀香粉等各種中藥材的組合,具有防蚊驅蟲、醒脾化濕及芳香辟穢的功效。若配合裁成像老虎造型的香包袋子,讓小孩子佩掛在身上,除了防蚊蟲,還有驅邪驅魔之意。演變到現在,香包已不單純是端午節的應景物品,更成為了裝飾品。可是現在店裡或網路上販售的香包,香味很多元化甚至可以挑選或客製,因為裡頭包的是浸泡過人造香精/香水的乾花,而不是以上提到的那些傳統的天然中藥香料,濃濃的花香或果香香味不只變得更討喜,香氣持久度也遠比天然藥材長。使用合成香精製成的香包通常遠遠就能聞到香味,如果在密閉空間裡,久久不散,長時間聞還會產生神經學症狀如頭暈噁心、心悸等不適,若長期接觸太多劣質香精產品會危害人體健康。什麼是合成香精?一般工商業使用的合成香精分成三大種類,其中最為常見的是pthalate esters(俗稱塑化劑,簡稱 PAEs),廣泛應用在塑膠製品,化妝品沐浴乳等日常生活用品中,不易分解,除了造成環境污染外,部分PAEs 更具有干擾內分泌系統之環境荷爾蒙效應(endocrine-immune-neural axis perturbation),對動物與人類生殖系統免疫系統及神經系統均有毒性,其致病機制已被明確證實,國內外研究中許多學者指出一般民眾所日常生活所接觸到的濃度,亦可能對人體產生潛在健康效應,包括生長發展遲緩及生殖毒性(青春期性早熟、不孕等),還有致癌性等。香包味道濃烈,對身體成負擔雖然對這類合成香精的製造及含量比例等有法定規範,但地下工廠或是所謂商業秘密包裝下的品牌香水特殊調製等防不勝防的一些管道下,還是很容易接觸到,所以如果發現香包的味道過於濃烈,多聞幾下會造成以上提到的一些不適的症狀時,請敬而遠之!因為裡頭可能有使用過多或劣質的合成香精,不只失去香包本質的意義,還會造成身體負擔。由於香包裡的香料成份多為不確定或沒有標示,就算是天然的中藥材也有其藥效,像孕婦,嬰兒及敏感體質、體弱多病的人群不宜使用。文章授權提供/常春月刊
雞都有打生長激素?營養師揭「4大關鍵」闢謠 性早熟真凶是它
因為飲食生活改變,性早熟現象愈來愈普遍,其中不少人都聽過長輩說雞隻有施打過生長激素,吃太多會導致提早發育等類似說法。不過,營養師出面闢謠,指替雞隻施打生長激素要價不菲,除了不符合成本,以目前國內成熟的養殖技術,也完全沒必要,而吃炸雞導致性早熟的真正原因,其實和「油炸」有關。營養師許育禎在臉書粉專發文,關於雞隻施打生長激素的說法一直廣為謠傳,然而雞隻其實不需要施打生長激素,首先打生長激素會使養殖成本提高,且雞農在飼養過程中,會依照各生長階段搭配不同營養成分配比的飼料來餵養,再搭配成熟的環境控制技術及育種,雞隻自然長得又快又好,根本沒必要多此一舉。許育禎強調,吃炸雞容易導致性早熟,是因為它是「油炸物」,因油脂會導致肥胖,進一步造成早熟,跟雞肉一點關係都沒有;營養師說明,性早熟的發生原因除了與兒童肥胖、環境荷爾蒙有關,不健康的零食、油炸物、甜食,甚至在兒童時期攝取過多紅肉,也會誘發性早熟,建議孩子多吃白肉、深海魚及纖維。至於近日蛋價高漲,營養師也建議,雖然雞蛋營養價值豐富,對人體健康真的很有貢獻,不過還是有其他的取代品,優質蛋白的來源很多,像是各種肉類、魚類、海鮮、乳製品、豆製品(黃豆、黑豆、毛豆),都可提供高品質的蛋白質供人體使用,非常時期民眾不必一窩蜂搶購雞蛋。(圖/翻攝自Ivy營養師的健康教室臉書)
6種喝水方式超NG!醫曝「這物吞下肚」恐發胖、罹癌
為了維護正常的生理運作,每天都要攝取充足水分,但就有醫師提醒,若是喝水方式錯誤,不僅導致肥胖問題,嚴重甚至可能罹患癌症,像是使用塑膠容器盛裝熱水,當中所溶出的化學物質將對健康造成危害。高雄榮總職業醫學科主任祝年豐在YouTube頻道《健康2.0-名醫觀點》分享,人體一天需要喝到2000cc~3000cc以上的水,才能促進循環、幫助尿液排出毒素或代謝物,但若是喝水方式不正確,不僅會喝進毒素,還可能導致肥胖或是增加罹癌風險,因此不得不多加留意。對此,祝年豐提醒,有6種錯誤的喝水方式,像是塑膠杯裝熱水、寶特瓶裝熱水、塑膠水壺裝熱水、塑膠吸管喝熱飲、塑膠袋裝熱湯、塑膠湯匙舀湯。醫師提醒6種錯誤喝水方式,恐導致肥胖甚至罹癌。(圖/擷取自YouTube/健康2.0-名醫觀點)祝年豐說明,上述塑膠容器若是用來盛裝熱水、熱湯,容易溶出一些化學物質,而這些化學物質又被稱作「環境賀爾蒙」,恐造成人體代謝內分泌失調、肥胖及罹癌等風險。祝年豐指出,不少人認為只有塑膠袋才會有「環境賀爾蒙」,但事實上它存在於各種塑膠製品,包含沐浴乳、乳液、清潔劑、保鮮膜、美耐皿餐具,以及殺蟲劑、除草劑或是印刷油墨等,這些環境賀爾蒙會造成性早熟、不孕,甚至增加離癌風險,尤其是女性乳癌與子宮內膜癌,而男性則可能出現攝護腺癌或膀胱癌。至於要如何避開環境賀爾蒙?祝年豐建議,最重要的還是減少使用塑膠製品、正確使用塑膠容器,若是要喝熱飲或外帶食物時,多留意塑膠袋是否符合法令規範,微波也需挑選品質合格的保鮮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