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迫性尿失禁
」尿失禁造成社交困擾 4種治療方式可解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尿失禁是一種常見的問題,這種非自主尿液流失不僅對身體健康造成影響,還會對情緒和社交活動帶來困擾。尿失禁主要分為兩種類型:應力性尿失禁(Stress incontinence)和急迫性尿失禁 (Urge incontinence)。應力性的尿失禁 尿液不自主流出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婦產科邱垂青主治醫師表示,應力性尿失禁是指在咳嗽、打噴嚏或身體用力時出現尿液不自主流出的現象。應力性尿失禁通常發生腹腔內壓力增加時,尿液的壓力超過了尿道和骨盆底肌肉的控制能力而出現漏尿的狀況。危險因子包括年齡、懷孕和分娩、肥胖、慢性咳嗽、劇烈運動以及與骨盆底肌肉無力或受損相關的其他疾病或手術。邱垂青醫師指出,針對應力性尿失禁,有不同的治療方法幫助病患面對這擾人的問題。應力性尿失禁 常見但可治療邱垂青醫師建議,首先可先嘗試保守性的治療,這包括行為治療、體重管理以及骨盆底肌肉訓練。一、控制水份攝取:建立適當水及排尿習慣,建議一天攝取水分不宜過多,白天每2-3小時排尿一次,睡覺前幾小時減少飲水量,以免影響睡眠品質。二、對於體重過重的病人,減輕體重可以減少尿失禁的狀況。三、在家可以練習凱格爾運動,建議一天可以分成三次做100-200下。四、到醫療院所接受骨盆底肌肉電刺激治療、生理回饋或電磁波刺激。尿道中段懸吊術成效佳 傷口小、手術時間短若保守治療成效不好,或者是尿失禁的狀況嚴重影響到生活,手術為另外一項選擇。目前應力性尿失禁手術的主流為尿道中段懸吊術,目的為使尿道跟膀胱頸經過懸吊後維持正常位置;這種手術有效果好、傷口小、手術時間短、住院時間短等優點。邱垂青醫師建議,在制定個人化的治療計畫時,患者應與醫師討論其症狀和治療選擇,以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解決方案。
尿出一身病3/「陰道電極」刺激肌肉收縮 膀胱打肉毒換一夜好眠
根據流行病學統計,台灣約有18%的民眾有程度不等的膀胱過動症,大約每10人中就有1~2人患有膀胱過動症,發生原因相當多,除了老化、糖尿病、攝護腺肥大之外,無論男女,長期尿尿姿勢錯誤都可能導致罹病。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楊旻鑫表示,曾有一名女患者因頻尿、急尿求診,後來確診為膀胱過動症,後來先讓她服用口服藥物放鬆膀胱肌肉,緩解急尿的狀況,再搭配物理治療師進行骨盆復健。「骨盆復健的其中一個環節是『電刺激』,會將小小的電極放進陰道內,男性則放入直腸,再通電刺激骨盆底肌肉收縮,電力較強時可以促進肌肉放鬆,電力降低時可以增強肌肉耐力,藉此改善膀胱過動的狀況。」楊旻鑫說,電刺激每次約20分鐘,一周大約需進行1~2次,持續2~3個月。另外,有部分患者服用藥物效果不佳,也可選擇施打肉毒桿菌。台灣尿失禁防治協會副理事長鄒頡龍表示,事實上,肉毒桿菌素能阻斷末梢神經傳導物質而放鬆肌肉,近年因用於美容除皺而廣為人知,但其實肉毒桿菌素在醫學的應用相當廣泛。在泌尿科,以內視鏡注射在膀胱不同部位,就能改善排尿障礙。2010年美國泌尿科醫學會的一項研究顯示,313位膀胱過動症患者在接受膀胱肉毒桿菌素注射之後,頻尿症狀改善,急迫性尿失禁次數減少,對膀胱過動症有良好效果,雖然肉毒桿菌的效果只能維持5~6個月,就必須再次施打,但對於深受膀胱過動所苦、而無法好好睡覺的患者來說,起碼安全又能一夜好眠。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楊旻鑫表示,膀胱過動症的治療方式除了藥物之外,也可藉由復健、電刺激、膀胱訓練等方式緩減症狀。(圖/翻攝自中山醫學大學臉書)楊旻鑫說,除了上述治療方法之外,患者平時也要進行膀胱的自我訓練,當尿意出現時,先評估是不是過於頻繁,假如距離上次排尿才經過10多分鐘,又沒有在短時間內攝取大量水分,確認不是在「憋尿」,就要先嘗試忍耐,例如看電視、做家事來分散注意力。同時也要避免接觸刺激性食物,例如酒精、咖啡等,以免加劇病情。
感冒要當心!攝護腺肥大患者吃「這藥物」 恐導致急性尿滯留
89歲的書法名家鄭先生最近一週因感冒症狀服用藥物,但沒想到感冒還沒痊癒,跑廁所的頻率倒是大幅提升,尤其到了晚上次數更是頻繁,一個晚上甚至會起床上廁所十幾次,嚴重影響睡眠品質。鄭先生到急診就醫後被診斷是急性尿滯留並有腎功能損傷,雖然即時放置尿管與調整藥物,但醫師評估後仍暫時無法脫離尿管。為解決攝護腺肥大這個根本原因,在泌尿科醫師建議下,鄭先生接受併發症較少的雷射剝離手術,術後兩天就出院,不再被排尿困擾的他也終於能一夜好眠。衛福部臺中醫院泌尿科醫師趙浩堅表示,攝護腺肥大在51~60歲的男性間約有50%的盛行率;但到了80歲以上,高達90%的人都有攝護腺肥大的症狀。輕度及中度的攝護腺肥大常見症狀有頻尿、排尿慢、尿流細小、急迫性尿失禁、有餘尿感或夜尿次數增多等等。若攝護腺肥大日益嚴重,患者到後來可能會完全尿不出來,進一步導致膀胱結石、腎功能衰退、血尿、反覆感染等併發症。趙浩堅醫師指出,攝護腺肥大的第一線治療方式仍以藥物為主,但若是藥物治療效果不好,或是出現上述併發症,就會建議接受手術治療,避免腎功能損傷或出現影響生活品質的併發症。常見的攝護腺手術方式包含「電刀手術」和「雷射手術」,雷射手術相較於電刀術併發症較少,又可分為「汽化術」、「切除術」及「剝離術」。不同於剝離術,汽化術及切除術如果遇到體積較大的攝護腺,就會需要花較長的時間處理,手術時間和麻醉風險都會增高;剝離術則是利用內視鏡將增生的組織和攝護腺周圍組織分開,再將增生的部分切碎後從尿道洗出,再手術率遠遠低於汽化術及切除術,手術切除的攝護腺增生組織也最完整,更能節省手術時間,降低手術及麻醉風險。趙浩堅醫師說,攝護腺肥大的患者如果突然發生排尿困擾或急性尿滯留,通常是因為吃了治療鼻塞的抗組織胺藥物,造成尿道及括約肌收縮,或是突發的疼痛引發交感神經亢奮,導致排尿症狀突然惡化。趙浩堅醫師呼籲,雖然攝護腺肥大是中老年人常面對的問題,但一般民眾如有上述症狀發生時,仍應儘早與醫師討論評估,讓醫師透過適當的藥物或手術治療,以避免造成嚴重併發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