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診科醫師
」 急診 中暑 醫師好辣 急診科醫師 心肌梗塞老翁大腸充滿「鮮血、黑便」解大量鮮血險休克 竟是魚湯惹的禍
胃腸肝膽科醫師錢政弘分享,日前他遇到1位80多歲的阿公前往就診,做檢查時竟發現其整個大腸裡同時充滿黑便和鮮血,就在快放棄時,他把異物附近的血塊沖開,竟在腸子內發現帶刺的魚骨頭,原來是阿公沒有牙齒,喝土魠魚湯的時候連骨頭一起吞下去沒感覺,結果沿路造成腸胃道出血不止,險些休克,所幸手術成功撿回一命。錢政弘日前在臉書粉專「錢政弘 胃腸肝膽科醫師」發文分享,排出黑色的大便代表有食道、胃或十二指腸出血,而鮮紅色的血便代表可能是大腸或肛門在出血,例如痔瘡、大腸癌、缺血性腸炎,「總之消化道出血的位置不是上段就是下段,其結果要麼是排出黑便,要麼是排出血便。」然而17日1位80多歲的阿公在家裡解大量鮮血被家人送急診,抽血顯示血色素掉到9.6,推測大約有1000毫升以上的出血量,做檢查時,發現整個大腸裡同時充滿黑便和鮮血,他心想「有這麼倒楣嗎?同時上下消化道都出血?」錢政弘回想,當時急診科醫師立即安排乙狀結腸鏡檢查找出血點,「我們胃腸科醫師在血泊中找出血點是家常便飯,只是阿公高齡又大失血,可經不起我慢慢檢查。」就在快要絕望放棄時,「咦?這是什麼東西?」、「在哪裡?」、「就這個尖尖的啊!」、「不會吧!這看起來像一個魚刺!」錢政弘把異物附近的血塊沖開,竟是個帶刺的魚骨頭,他心想「這麼尖,拿出來要很小心啊!」他在花了一番工夫後把魚刺拿出來,再給其老婆看,並告訴她很可能是魚刺造成胃、小腸、大腸黏膜多處出血,阿婆聽了馬上想起「這應該是土魠魚,我有煮土魠魚湯,阿公有吃完,他沒有牙齒,可能吃魚的時候連骨頭一起吞下去」。錢政弘在病患腸子內發現帶刺的魚骨頭。(圖/臉書 錢政弘 胃腸肝膽科醫師)錢政弘表示,通常誤吃到魚刺會卡在喉嚨或食道,病患會立即感到吞咽困難,疼痛難耐,這起病例的土魠魚骨頭較小,阿公吃下去的時候沒感覺,結果沿路造成腸胃道出血不止,險些休克,提醒大家吃魚要小心。
2年齡小心「斷崖式衰老」死亡率提升 醫親吐4解決辦法
老化是人類無法避免的自然過程,但醫學研究發現,人體在44歲及60歲時可能經歷「斷崖式衰老」現象,導致身體機能急速衰退,進一步增加心血管疾病、癌症等風險,甚至提升死亡率。急診科醫師張適恆指出,這種現象的背後原因之一,可能是環境汙染物塑膠微粒的侵害。張適恆在YouTube頻道中分享,臨床上有許多患者在40多歲時,感覺體力明顯下降、運動能力不如以往,睡眠品質也逐漸惡化,甚至出現無緣由的情緒低落。他們往往以為進入更年期,但檢查結果卻顯示,荷爾蒙水平及各項身體指數均正常。張適恆表示,這可能是進入斷崖式衰老的徵兆。目前醫學檢測多能發現疾病,但對於器官衰老尚無法直接診斷,需依靠症狀的綜合評估,而衰老通常早於疾病數年出現,及早發現並干預尤為重要。張適恆引用史丹佛大學今年8月的研究指出,人體在44歲及60歲時,內部分子及微生物的組成會出現顯著轉變,並朝不利健康的方向發展,這被視為加速老化的關鍵時間點,不僅會使體力下降及外貌改變,還可能提高心血管疾病及癌症的風險,甚至增加死亡率。張適恆也分享南韓科學家今年10月的研究結果,認為塑膠微粒可能是重要誘因之一。塑膠垃圾經過環境分解後形成直徑小於5毫米的微粒,甚至更小的奈米微粒,能透過腸胃道、呼吸道或皮膚進入人體,並堆積於脂肪等部位。過去醫學界普遍認為塑膠微粒活性低,不會對健康造成顯著威脅,但最新研究顯示,這些微粒可能干擾脂肪生成,進一步引發炎症及加速老化。為降低塑膠微粒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張適恆建議日常生活中應過濾飲用水,避免飲用及烹調用水中殘存的微粒;在飲食上,盡量避免食用帶內臟的海鮮,特別是文蛤、牡蠣等容易累積塑膠微粒的食材,選擇食物鏈底部的小魚或去除蝦頭和腸泥的蝦類。此外,保持居家環境清潔也十分重要,以減少附著塑化劑的灰塵進入呼吸道。張適恆特別提醒,避免使用塑膠容器加熱食物,選擇玻璃或不銹鋼容器替代,以減少塑化劑或微粒滲入食品。張適恆強調,塑膠微粒的影響雖常被忽視,但其對健康的潛在威脅不容小覷。他呼籲大眾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從日常細節入手,遠離塑膠微粒的侵害,以有效減少斷崖式衰老帶來的健康風險。
譚敦慈陪伴林杰樑醫師洗腎至離世 感性直呼:沒有留下遺憾
護理師譚敦慈日前錄影謝震武主持《震震有詞》,提到自己陪伴先生林杰樑醫師洗腎到最後離世,「常常想到都覺得沒有遺憾了」。原來譚敦慈護理師在林醫師能吃能喝的時候,給予先生高度的滿足。例如在林醫師洗腎前,她會幫先生補充大量的蛋白質如牛排、雞腿、魚,在做血液透析時,會依照時間進程讓林醫師補充水果,她說:「在這段洗腎期間,林醫生照常生活、工作、發表論文,也可全家出國旅遊,因此想想覺得沒有留下遺憾了。」《震震有詞》邀請急診科醫師魏智偉、腎臟科醫師郭克林一同上節目。(圖/和展影視提供)此外,節目也邀請到急診科醫師魏智偉,對於日星中山美穗疑似熱休克不幸在浴室溺斃,魏智偉解釋「熱休克」是溫度差造成血管急速擴張收縮,當血液打不到腦子後會產生暈眩。魏醫師提醒國人「如果發生熱休克,平躺一兩分鐘,大腦灌流恢復正常後,人就會清醒,但前提是需要確認環境是安全的」。尤其近日溫差大,國人也喜愛泡湯,資深護理師譚敦慈提醒泡湯要注意幾個原則:「保持通風、溫度不超過41度、泡湯時間不超過十分鐘,並要起身活動,最重要的是飯後或喝酒後不可泡湯,泡湯後記得多補充水分。」此外冬天出門務必準備帽子、圍巾、口罩、手套,避免因為溫差大而造成身體不適。
照電腦斷層!見病患胃內「20多顆白點」 醫問一句秒笑
急診科醫師蔡瀚嶙,時常在自己的社群平台上分享自己遇到的工作趣事,而近日他發文,表示他幫一位男病患做電腦斷層檢查,意外發現對方胃中出現20多顆白色顆粒。後來,經過問診才知道,原來胃中是珍珠奶茶的珍珠,讓蔡瀚嶙瞬間笑了出來,貼文一出吸引1.5萬網友按讚。急診科醫師蔡瀚嶙近日在自己的Threads上發文,表示他近日替一名男病患安排電腦斷層檢查。結果,一看對方的胃之後,發現怪怪的,裡面出現了20多顆白色顆粒。不過,蔡瀚嶙發現,病患胃中的白色顆粒,一顆一顆大小相當平均「轉過身我就問他……大哥你剛剛是不是吃珍珠?」結果病患便回答「對啊,你怎麼知道?」讓蔡瀚嶙瞬間笑了出來。貼文一出立刻吸引1.5萬網友按讚,許多網友紛紛表示「可是珍珠不是都會咬碎嗎?」、「大哥居然直接吞,沒有嚼嚼」、「珍珠不好消化,而且他應該稀里呼嚕喝一大口,根本來不及咬就吞下去了」、「好奇金針菇拍起來會是怎樣」、「蛤!?這麼完整難道沒有咬嗎」。
急診室見證「老夫妻浪漫愛情」!醫感動喊:生病但卻幸福
浪漫不是年輕人的專利!急診科醫師白永嘉分享診間見聞,透露自己看見一對老夫妻前來掛急診,身體不適的阿婆經檢查後,建議住院觀察,但阿婆卻不願意,這時他聽見阿公溫柔地輕聲說,「好,寶貝我們回家沒關係。」浪漫一幕讓白永嘉忍不住大讚,「阿公,你是全天下先生的天花板!」醫師白永嘉昨(4日)在臉書粉專分享「急診室感人的一刻」,指有一對高齡的老夫妻前來醫院掛急診,身邊並未看見年輕人陪同,經檢查、治療後,他建議阿婆住院觀察,但疼痛獲得緩解的阿婆只想回家,不願待在醫院。白永嘉透露,當他向阿公解釋完病情後,阿公隨即摸著阿婆的頭髮,脫口問「妳不想住院對不對?」看見阿婆點了點頭,阿公立刻用疼惜的語氣說道,「好,寶貝我們回家沒關係。」並向他表明,若妻子回家後有任何不適,會再帶她來就醫。「沒聽錯!阿公叫阿婆『寶貝』」,這恩愛的一幕,讓白永嘉感動表示,儘管阿婆生病,但她卻很幸福,因為有個浪漫、溫柔、陪伴到老的另一半,「阿公,你辛苦了,你是全天下先生的天花板,希望阿婆可以不要再痛,兩老一起幸福再久一點。」貼文曝光後,網友紛紛留言直呼,「天啊!太幸福了」、「真好的老公」、「一輩子的寶貝」、「這才是真愛吧」、「好感動!眼淚都快掉下來了!」、「簡單的兩字聽到都暖了起來」、「祝福阿公阿婆身體健康,一起幸福相愛的時間更久」、「這篇要給全天下的男人看一下啊~」
別為省錢不開暖氣!專家曝「冷死比熱死還多」 WHO:室溫低於18°C恐引腦中風
今年的秋季相當短暫,近日又迎來入冬最強冷氣團,許多人的身體都還未完全適應寒冷天氣。值得注意的是,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室內溫度應維持在至少18度以上,否則可能造成血壓上升,增加罹患腦中風的風險,同時也要預防「低溫症」,以免讓整個身體受到損害。根據日媒《女性自身》報導,東京都立大學前氣象學特聘教授藤部文昭,長年研究中暑及低溫症,他日前就示警,「雖然中暑的危險已廣為人知,每年也都會發布警告,但人們對體溫過低的興趣並不大,即使在家,也該小心低溫」。據日本厚生勞動省的統計,2013年至2022年間,因體溫過低而死亡的人數為11,335人,已超過了中暑死亡人數(10,268人)。日本氣象廳也指出,一般人會認為,因體溫過低凍死的事件,通常發生在登山或災區等特殊環境中,但實際上,這種情況亦經常發生在室內,特別是今年冬天更要小心。日本急救醫師學會進行了一項全國性的調查顯示,低溫症發生的機率,在一般民眾家中約有70%,其中的80%是65歲以上的長者。急診科醫師藤見聰說明,體溫過低是指身體因寒冷而失去熱量,當核心體溫降至35度以下時,將對整個身體造成損害。他表示,如果人的核心溫度降至35 度以下,會開始顫抖並感到意識模糊;核心溫度掉到28至32度時,可能會喪失意識,呼吸、心跳衰弱;若是低於28度,通常會導致死亡;其中,患有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高齡族群,死於體溫過低的風險更高。WHO也提醒,室內溫度應保持在18度以上,否則可能導致血壓上升,進而增加罹患腦中風的風險,想要預防「低溫症」,可以將暖氣打開,或使用熱水袋、電熱毯來保暖,這對於頸部周圍有大血管通過的區域相當有效。
年輕男喉嚨痛「無法吞口水」掛急診 20分鐘病情惡化…結局超遺憾
喉嚨痛不要輕忽,嚴重可能會致命!曾有一名30多歲男子,因為喉嚨痛到無法吞口水,緊急掛急診,診斷為「急性會厭炎」,醫師建議留院治療,但男子還是堅持離院,豈料才過了20分鐘,病情急轉直下,人被發現倒臥在停車場,結局令人感到遺憾。急診科醫師柯世祐在《醫師好辣》節目中分享案例,有一名30幾歲的年輕男子因為喉嚨劇痛,連口水都無法吞,快速診斷為「急性會厭炎」。會厭是進食時會蓋住氣管以避免嗆到的結構,但男子遭細菌感染,整個腫起來,會將呼吸道堵住,這種情形要盡快給予抗生素治療,假如病況進展太快,就要預防性插管保護呼吸道,「要不然讓他呼吸道整個被塞住,他就死掉了」。柯世祐告知男子病況的嚴重性,但對方仍堅持打個藥就好,急著要離開去銀行辦事,他勸告不治療可能會有生命危險,但講了很久依舊無效,說什麼就是要離開,最後只好讓他簽名離院。這起案例成為柯世祐醫師的遺憾。(圖/翻攝自醫師好辣YouTube)「我就覺得完蛋了,這個很危險」,柯世祐回想,過了20幾分鐘就聽到醫院廣播地下2樓停車場要急救,患者送到急診一看,正是剛才感染會厭炎離院的男子,當下立刻進行環甲膜切,但男子送上來的時候就已經死亡,也不清楚在停車場倒多久,經過插管送氧氣進去,命救了回來,但因為腦部受損,沒有醒來過,從此變成植物人,「他才30幾歲,爸媽就要照顧他」。經過這起案例,柯世祐遇到類似狀況都會盡量「拖」,要求患者先聯絡家屬,他會慢慢告知病情,「反正拖時間,因為我知道他會惡化,真的到最後他想走,也知道他不能走了,這個時候才有可能幫他一把」。
孩童咳嗽咳不停!慎防「走路型肺炎」 兒科醫師示警「7症狀」
兒童急診科醫師謝宗學近期發文表示,最近時常遇到孩童罹患有著「走路型肺炎」之稱的黴漿菌肺炎,而且清一色都有著7大共同特色。謝宗學醫師為此特別撰文呼籲,家長如果遇到孩童有這些症狀的話,一定要將其帶到醫院治療。謝宗學醫師在FB粉絲專頁發文表示,近期觀察到罹患黴漿菌肺炎的孩童有著以下7種症狀:1. 年齡大於 5 歲2. 發燒天數大於 3 天以上3. 咳嗽越咳越厲害,有時候微喘4. 幾乎沒有流鼻水5. 喉嚨不太紅6. 看過 2-3 次診所,甚至已使用過抗生素,但症狀仍沒有改善7. 活力食慾正常或是稍微差,看起來不像重症患者謝宗學醫師解釋,只要符合以上七點,加上胸部X光右下葉肺炎的表現,最後的診斷幾乎是別稱為「走路型肺炎」的黴漿菌肺炎。謝宗學醫師提到,目前黴漿菌肺炎的治療較為棘手,因為這種肺炎對以往常用的抗生素「日舒」(Azithromycin)效果不佳,必須改用四環素類抗生素,如Doxycycline進行治療。而與日舒每日服用一次,連續三天即可不同,Doxycycline 需要每日兩次,且至少服用七天以上,這使得治療過程大為延長。謝宗學醫師也安慰表示,黴漿菌肺炎通常不會引起過度嚴重的病情,家長也無需過於恐慌,只有少數出現併發症的孩子需要住院治療。大部分患者只需按照醫師指示在家服藥,並定期回診即可。但謝宗學醫師也提到,對於不能吞嚥膠囊的孩子來說,服用Doxycycline是一個挑戰,因為膠囊內的藥粉極苦,這需要家長多費心協助孩子按時服藥,這也是治療過程中的一個關鍵問題。
護理師被吼「叫你們院長來」 急診醫:被挺的感覺就是溫暖
急診科醫師白永嘉近日在FB分享一段他與病患家屬發生衝突的故事,更表示護理師在過程中對他的力挺讓他感到溫暖。甚至用「公布護理師照片」的方式來表達感謝之意,直言「以前是我出面挺護理師,今天是護理師出面挺我,雖然跟家屬理論很累,常常結果也不好,但是被挺的感覺就是溫暖,就是送。」急診科醫師白永嘉近日在FB粉絲專頁上發文,內容中表示在一個忙碌的夜班中,急診室內擠滿了新病人和等候住院的病人,醫護人員全都忙得不可開交。白永嘉表示,當時自己剛向一位病人的家屬詳細說明完檢查報告,正準備離開時,該名家屬突然要求他再重複一次內容。白永嘉醫師當時就回應,由於已經花了很多時間解釋,便建議家屬詢問自己的太太。但該名家屬在聽到白永嘉醫師的回應後,突然開始大聲指責,甚至批評白永嘉醫師沒有耐心、缺乏醫德,還曲指醫病關係緊張的原因就是醫生態度不好。白永嘉醫師表示,當時急診室內的其他醫師、護理師及病人都目睹了這一幕。自己雖然感到無奈,但因為工作繁忙,他選擇不再與這位家屬理論。隨後,當病人需要移床至觀察室時,有一名護理師到場協助,並指導這位家屬該如何放下床欄以便病人上廁所。但該名家屬再次表現出不滿,抱怨這是醫護人員的工作,不應該讓他學習操作床欄。該名家屬甚至指責護理師態度不佳,認為自己掛急診應該得到更好的服務。這時,在白永嘉醫師印象中平日都很溫柔的護理師終於生氣,回應「每一個家屬都願意學,為什麼你不願意?」該名家屬甚至倚老賣老,認為自己不該學習這些事情,嘴巴嚷嚷著要找院長投訴該名護理師。在面對家屬的刁難,該名護理師毫不畏懼,冷靜地回應「我30歲,你可以請院長來沒關係。」這番對話讓白永嘉醫師深受感動,感嘆平時是自己挺護理師,而這次是護理師挺自己。雖然與家屬的爭論總是令人疲憊,且結果往往不如人意,但這次的經歷讓他感受到了團隊支持的溫暖。白永嘉醫師也提到,這位護理師可能會因為這次對話被投訴,他也會向院長報告此事,但他認為護理師的反應是因為不忍看見醫生受到不公正的對待。他打趣地說,這位護理師不僅外表出眾,且心地善良,儘管護理師自稱30歲,但他認為她的青春氣息根本像20歲。最後,白永嘉醫師呼籲民眾,應要尊重醫療人員,強調大家在急診室都非常辛苦,應該彼此理解與支持。
2成急診醫出走離巢率創7年新高!連3年未招滿 醫界憂:恐陷人才斷層
急診科醫師人才告急!台灣急診醫學會公布2024年醫師職業執業狀況調查,竟有高達2成急診科醫師出走,例如改做醫美或到診所服務,離巢率是7年來最高。醫師憂心,訓練一名急診科醫師花費至少5到10年,人才流失對社會是嚴重損失,疾呼政府給予更多支持。根據台灣急診醫學會調查,截至今年度仍在職的急診專科醫師共2139人,相較2023年微幅增加85人。年齡分布以40到49歲、30到39歲為大宗,各有819人和626人,而50到59歲亦有462人,60到60歲為214人,70到79歲17人,80歲以上有1人。2139名仍在職的急診專科醫師當中,有446人已不在急診醫學科服務者,占比高達20.85%,較2023年的390人、18.99%,增加近2個百分點,更是創下2018年以來最高。台灣急診醫學會祕書長薛承君指出,近年急診環境高壓,部分醫師出現職業倦怠而離去,多數是離開醫院、到基層診所服務,或流動到醫美等其他科別,也有人投身藥廠、捐血機構或轉做行政。薛承君直言,急診科醫師韌性強、身段柔軟,去其他機構都是相當受歡迎的人才,但國家訓練一個急診科醫師至少5到10年才會成熟,都是處理急重症的專家,離開醫院對國家、社會都非常不好。「年輕人眼睛是雪亮的。」急診醫學會榮譽理事陳維恭表示,急診住院醫師已經連續3年沒有招滿,呈現年輕人不來、資深醫師撐著的老化現象。他直言,醫院經營導向之下,醫美、健檢等都是自費醫療,但急診事情多、勞力密集,健保點值卻和其他科別一樣,就像是醫院的賠錢貨,呼籲政府改善健保給付公平性。
吃下沒煮熟豬肉!他一照「體內全是蟲」 醫示警:爬進腦就得動手術
豬肉務必煮熟再吃!美國佛州大學急診科醫師加利(Sam Ghali)日前分享一張CT掃描照片,只見這張圖上,布滿了白色如同米粒般的異物,係因這名患者吃下沒煮熟的豬肉,感染了「囊蟲病」(cysticercosis)。根據外媒《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加利解釋,囊蟲病是由「豬肉絛蟲」引起,蟲卵會隱藏在未煮熟的豬肉裡,一旦被人類吃下肚,就會在腸道中孵化成幼蟲,而幼蟲會鑽過腸壁、進入血液,擴散到全身各處。不過,牠們在被人體免疫系統殺死後,會形成堅硬的鈣化囊腫,在CT掃描圖上,就會呈現出白色橢圓形的「米粒」。加利進一步說明,除了吃下未煮熟的豬肉外,這些蟲卵也可能因糞口傳染染疫,這種傳播方式主要因感染者在上廁所後沒有正確洗手而發生,或者蟲卵透過人體排出後,汙染水源而致。報導指出,如果鈣化囊腫進入大腦,將會引起頭痛甚至癲癇發作,也可能讓人出現意識混亂、頭暈、腦積水等病症,在這樣的情況下,通常需要手術進行切除;若囊腫到達眼睛,恐怕會使人視力模糊,造成其他感染問題。對此,加利也強調,囊蟲病的預後情況通常很好,但不幸的是,仍有一些病例將會致命,據估計,全球每年約有5000萬人感染,導致約5萬人死亡,「所以應該盡力保持清潔、經常洗手,永遠不要吃生的或未煮熟的豬肉」。
26歲女「1天喝6杯珍奶」 胸部流出綠膿醫看傻:飄陣陣惡臭味
手搖飲料喝太多,身體恐無法負荷!急診科醫師柯世祐曾遇過一起驚人病例,一名26歲體態豐腴的女子稱發燒掛急診,但檢查後沒異狀,直到她表示胸口會痛,衣服掀開秒竄出惡臭味,還發現右胸下流出黃綠色膿汁,確診是蜂窩性組織炎感染;而柯世祐一問之下,發現她不愛喝水、愛喝奶茶,一天還能喝到6杯,才知道病因是病態性肥胖。日前柯世祐醫師在節目《醫師好辣》分享一起和肥胖相關的驚悚病例,他說病患是一名26歲女子,身高160公分、體重卻有120公斤,她到醫院就診時發燒到39度,但沒有其他症狀,也確認過沒有遭蚊蟲叮咬。但病患表示她胸口會痛,掀開衣服發現胸部下緣因為她過胖、常常摩擦,大面積皮膚都紅紅的還「皮都破破爛爛的」。令柯世祐醫師驚訝的是,女病患右胸下緣還不斷流出黃綠色膿汁,惡臭陣陣撲鼻,他當下推斷女病患是蜂窩性組織炎感染;對此,女病患不好意思地說,她胸部摩擦狀況有段時間了,最近才出現感染的症狀。柯世祐醫師告知女病患,傷口需要好好換藥,並服用抗生素,但最大關鍵是她已經是病態性肥胖,得到減重門診減肥才行。柯世祐醫師詢問她平日飲食是否過量,女病患自稱自己吃不多,但從小到大都不喜歡喝水,偏好喝奶茶解渴,出社會後特愛珍珠奶茶,1天喝6杯都不是問題,讓柯世祐聽了很震驚。據悉,衛福部公布的國人十大死因統計中,癌症、心臟相關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下呼吸道慢性疾病、腎臟相關疾病、肝臟相關疾病」這8種,都與肥胖有關,尤其現代民眾常常喝手搖飲料,過度攝取糖分就容易造成肥胖。
全台飆高溫!10天418人熱傷害 醫示警:不渴也要喝水
全台氣溫炎熱令人難受,根據衛福部統計,7月截至10日,全台已有418人次因熱傷害就醫,已接近去年7月全月的一半,光是6日一天就高達50人次。醫師指出,氣溫超過30℃時,每上升1℃,死亡風險就上升3%,炎炎夏日應避免在中午到下午3點進行戶外活動,如須外出,務必每15到20分鐘喝一次水,不口渴也要喝。今年7月才過不到一半,全台熱傷害就診已累計418人次,平均每天有41人次。相較去年7月全月熱傷害就診累計887人次,今年恐怕會更多。衛福部說明熱傷害定義,包括中暑、熱暈厥、熱痙攣、熱水腫等,以及氣候過熱導致的意外事故等。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急診科醫師鍾稟彥說,熱中暑的早期症狀包括頭暈、頭痛、噁心、皮膚發紅發熱且乾燥、心跳加快和呼吸急促,若不及時處理,症狀往往會迅速惡化,出現高燒(體溫超過40°C)、意識混亂、抽搐甚至昏迷。台灣心肌梗塞學會榮譽理事長、高雄榮總重症醫學部教授黃偉春指出,高溫環境下會導致水分蒸散,血液變得濃稠,血管內皮容易受損而產生血栓,導致心肌梗塞。而水分蒸發也會導致電解質不平衡,太高或太低都可能引發心律不整。鍾稟彥提醒,應盡量避免在最熱的時段外出,通常是中午到下午3點。如必須外出,要確保充分補水,每15至20分鐘喝一次水,即使不口渴也要主動飲水,穿著寬鬆、淺色、透氣的衣物有助於散熱,對於必須在高溫環境工作的人,應調整作息,增加休息頻率,並在陰涼處休息。室內也不可輕忽熱傷害,尤其高齡、慢性病族群更要留意。黃偉春說,當氣溫超過30℃,每上升1℃,整體死亡風險就會上升3%。一旦環境溫度超過30℃,就要想辦法降溫,最重要的是保持體內水分充足,每天飲水量應達到2000到3000毫升,保護自己避免因熱傷害而造成憾事。
急診醫聞到「死亡的味道」! 病患講到一半突「整個人發黑」猝死
如果發現左上臂痠麻,一定要提高警覺。急診科醫師魏智偉近日分享案例,一名病患一直覺得身體不舒服,憑著急診室醫師的嗅覺,聞到了死亡的味道,緊急將病患送到急救區,沒多久病患突發黑猝死,所幸經過搶搶救,人有清醒。魏智偉在《醫師好辣》表示,病患的冠狀動脈血管本身就不太好,已經放過支架,原本心臟科就已經安排他2天後要住院,再用心導管去做一次檢查,可是病患在前一天就覺得胸口悶悶的,說不上哪裡不舒服,就覺得怪怪的,因此先到區域醫院檢查。魏智偉透露,病患當下心電圖、心肌酵素都正常,而當時的醫師建議,「反正明天都要去心導管檢查,那不如你現在就去」,因此病患就自行開車到急診室;到院後,病患一樣自述,不知道哪裡怪怪的,說不上來,有覺得左上臂痠麻。魏智偉坦言,身為急診室醫師的嗅覺,聞到死亡的味道,「當時我覺得他不太對,而且有點冒冷汗,我就把他推到急救區。」魏智偉提到,讓他印象深刻的是,病患裝好監控生命的儀器後,自己走到旁邊關心狀況,結果就瞄到旁邊的監視器在跳那種,死掉的人當下沒有呼吸心跳才會出現的心律,原本病患還在講話,結果講到一半人黑掉,完全定格不動,當場猝死。魏智偉說,幸好當時在急救區,立刻實施電擊,9分鐘電擊4次,插管後人有清醒,緊急送去做心導管,這才發現他3條血管都塞住了。
南韓女實況主來台熱倒在街頭!醫推斷恐「罹2病」非中暑
台灣正式進入夏季,連日天氣不斷飆出36度高溫,讓民眾哀聲直呼熱到快中暑,南韓一名女實況主「五月」近日來台旅遊,恰巧遇上酷暑,她昨(29日)晚間9時許獨自在街邊直播時,突面露痛苦呼吸困難倒地昏厥,疑似中暑被緊急送醫,所幸救治後並無大礙。對此,有急診室醫生推斷,該名女實況主可能是「罹患2病」而非中暑。南韓女實況主「五月」昨(29日)晚間前往位於新北市板橋區的知名景點「林家花園」附近直播時,疑似中暑引起身體不適,從直播畫面可見,她披頭散髮地蹲坐在路邊,臉色慘白露出痛苦神情,還伴隨急促的呼吸聲。她急忙用英文向路過的民眾求救,但礙於語言隔閡卻遲未有人伸出援手,直至她最後體力不支倒地昏迷,一名目擊男子才緊急衝上前幫忙,協助撥打救護車救援,此段畫面曝光後,網友紛紛認為「五月」可能是受不了台灣高溫,才因此中暑病倒路邊。對此,根據《中時新聞網》報導,急診科醫師李宜恭表示,意識改變、胡言亂語及體溫升高均是中暑患者的常見症狀,且「熱中暑」為死亡率高達50%的急症,但女實況主經送醫休息後,短時間內便獲得好轉,加上她在影片中情緒激動,推測女實況主可能是熱痙攣或熱衰竭,合併過度換氣症候群,症狀不像中暑那般嚴重。
龜殼花從洗衣機下竄出 南投婦慘被蛇吻急靠血清救回一命
端午節是華人熟知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其實又被稱為「五毒日」,由於天氣炎熱,五毒 之中的蛇類雨會開始頻繁出沒!在南投名間鄉,就有60歲的婦女在家洗衣服時,不慎被躲在洗衣機底下的蛇咬傷,當時家人機警拍下蛇的照片,經醫護人員檢視,確認婦人是被出血性毒的龜殼花咬傷,及時救回一命。南投醫院醫師依照片研判凶手是「咬人王」龜殼花,立即幫婦人施予抗蛇毒血清。(圖/南投醫院提供)這名60歲的黃姓婦女,11日在家洗衣服時,發現有蛇躲在洗衣機底下,不慎被蛇攻擊咬傷,根據南投醫院說法,黃姓婦人在晚間洗衣服時,發現洗衣機底下有動靜,家人用棍棒往洗衣機底部撈,沒想到竟撈出一條蛇,受到驚擾的蛇突然攻擊,朝婦人腳踝咬一口,當婦人抵達醫院時,右腳踝出現紫色瘀痕且腫脹疼痛難耐。據院方人員表示,幸好家人慌忙之中仍記得拍下攻擊蛇類的照片,提供給醫師參考,經注射血清治療、住院觀察,傷口迅速消腫,隔天已康復出院。另據三立新聞網引述據南投醫院副院長、急診科醫師洪世昌說法,台灣夏季溫暖潮濕,蛇、蟲類活動頻繁,民眾若不慎被蛇咬傷,可用手機拍照或錄影拍下蛇的外觀特徵,供醫療人員辨識。洪世昌指出,由於不同的毒蛇種類,需要不同的抗蛇毒血清治療,若能及時注射合適的血清,會大幅提升治癒率。若被蛇咬傷,千萬不要自行處理傷口,例如吸吮或切開傷口、塗抹精油等,應立即送醫接受治療,降低感染機率。根據疾管署資料顯示,國內每年有近千人被毒蛇咬傷,常見毒蛇分別是出血性毒的龜殼花、赤尾青竹絲、百步蛇;神經性毒的眼鏡蛇、雨傘節,以及兼具出血和神經毒的鎖鏈蛇。
不止酒傷肝!他長期喝「這飲品」提神 「肝指數爆表」慘掛急診
都說酒精傷肝,但其實不只酒精會損害肝功能,提神飲料也可能造成嚴重的肝損傷。近期急診醫師賈蔚就分享自己曾經遇到的個案,表示有一名中年男子因長期感到疲倦無力,前往醫院急診求助,經檢查後確診「急性肝炎併黃疸」,但他卻沒有B型或C型肝炎,也表示自己不喝酒,進一步詢問後才發現是因為長期飲用提神飲料。聯新國際醫院副院長、急診科醫師賈蔚在《醫師好辣》節目中表示,有一名中年男子因長期感到疲倦無力,某天來掛急診。男子經檢查後,發現肝發炎指數極高,確診為「急性肝炎併黃疸」,但男子自述無家族病史,也沒有亂服用藥物,檢查結果確定並沒有感染B型或C型肝炎,病患也說明自己沒有飲酒習慣。賈蔚醫師進一步詢問後才得知,該病患在工地工作,每當感到疲勞時,就會飲用提神飲料,且頻率還不低,近20年來每天都喝一瓶,近期因體力下降已增加到每天兩瓶,然而因為這些飲料含有高濃度的酒精,長期飲用下來,最終導致男子肝功能受損。賈蔚醫師也解釋,很多人誤以為提神飲料不含酒精,但實際上這些「酒精性機能飲料」含有8%到10%的酒精濃度,比啤酒還高。賈醫師也感嘆,男子並不知道提神飲料含有酒精成分,加上本身工作勞累,長期大量飲用這些飲料,最終導致肝臟無法承受,肝指數爆表。他提醒大家,肝臟是人體最重要的解毒器官,任何含酒精的飲品都會增加肝臟負擔,長期飲用會嚴重危害肝功能。衛福部也曾指出,市面上常被民眾當作提神飲料分為兩種:一為不含酒精,或酒精含量低於0.05%的機能飲料,內含咖啡因及綜合維他命等成份,如活力旺、蠻牛、康貝特等,因其被歸列為食品,可在一般商店販售;另一種為酒精濃度高於8%(V/V)以上,內含生藥抽取液及維他命類營養劑,如保力達B、維士比等,為衛福部核准的「含酒精之西藥內服液劑」,是「指示藥品」,不是提神飲料,依法規規定僅能在藥房或藥局販,且須經藥師、藥劑生指示使用。衛福部解釋,「含酒精之西藥內服液劑」其酒精濃度高,攝取過量會抑制人體中樞神經,造成精神肢體不協調等現象;長期大量服用也會傷害肝臟機能。正在服用鎮靜類藥物(如安眠藥)、感冒藥(如抗組織胺)也要避免飲用這類飲品,以避免酒精造成鎮靜效果過份增強。需高度專注力工作者,疲勞時應作適度休息,千萬不要於工作前或工作中使用「含酒精之西藥內服液劑」,別把「藥」當「酒」喝!身體健康工作安全才有保障。衛福部提醒民眾,不含酒精,或酒精含量低於0.05%的機能飲料,含有高濃度的咖啡因(300mg/600 ml),提神飲料能發揮提神的關鍵,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於咖啡因的刺激,這種預支精神和體力的方式,只是短暫性的,且長期飲用提神飲料,可能造成咖啡因成癮現象,導致平常容易出現情緒躁動,不喝情緒就差,反而感覺愈喝愈累,注意力無法集中。衛生福利部桃園療養院藥劑科鄭淑文主任也表示,含酒精類提神飲品是一種藥品,工作期間盡量不要飲用,以免危害安全,如果真的要喝也是在工作結束後飲用。購買「含酒精之西藥內服液劑」應前往具有藥事人員駐店管理的藥局、藥商購買,並由現場執業的藥師或藥劑生提供專業諮詢說明用法用量後,依指示服用,否則飲用過量,不但無益健康,反而會對身體造成傷害。
聚餐後全身冒腫塊 60歲男「眼張不開」險休克…醫揭原因:5症狀注意
一名60歲男子近日聚餐引發嚴重過敏,全身多處蕁麻疹且眼睛紅腫、呼吸喘不過氣。台中慈濟醫院急診科醫師莊浩凌診斷為合併過敏性休克及血管性水腫,急救處置緩解,避免插管也化解死亡風險。醫師提醒,嚴重過敏潛在致命危機,千萬別輕忽。據了解,男子自知有吃蝦過敏病史,家聚相約到海鮮餐廳也不敢碰蝦子,沒想到餐後幾個小時全身紅腫疹塊,連眼睛都張不開,喉頭緊緊喘不過氣,緊急送到台中慈濟醫院急診室治療。家屬懷疑可能吃到蝦膏料理或軟殼蟹。莊浩凌透露,病人全身性紅腫,到院時血壓只剩70幾,先注射強心針緩解呼吸道症狀,減少插管機會也降低喪命風險。醫師指出,幸好及早送醫,一旦延誤,可能因吸道阻塞與過敏性休克而不可挽回。急救處置後,病人慢慢清醒但喉嚨仍有堵塞感,給予藥物氣霧吸入治療。莊浩凌說明,蕁麻疹成因最主要是接觸到外來過敏原,誘發身體免疫系統的巨大細胞釋放組織胺,引發眼睛癢、流鼻涕,甚至皮膚起紅疹等過敏反應,最大宗病因是甲殼類食物,尤其是帶殼海鮮如蝦子、螃蟹、龍蝦、蛤蜊等。過敏水腫生在喉頭,會阻塞上呼吸道甚至可能致命。(示意圖,非本文個案/台中慈濟醫院提供)莊浩凌提醒,有過敏特殊體質的人會因堅果甚至巧克力引發,也有芒果、鳳梨、荔枝等水果引發過敏病例,動物毛皮及塵蟎等也不能忽略。更有人因空氣冷熱交替變化,甚至生活作息不正常就引爆蕁麻疹。他說,醫學研究發現小朋友發燒皮膚起一塊一塊的風疹,是因為病毒感染誘發過敏反應,建議常有過敏反應的人出現蕁麻疹後,要記錄接觸過的物品、食物,儘量避免再接觸。醫師提到,處理蕁麻疹依嚴重程度決定,眼睛癢、皮膚長斑塊屬於輕症;嘴唇、眼皮腫甚至眼睛都睜不開就屬於「血管性水腫」,如水腫在喉頭,會阻塞上呼吸道甚至可能致命;更嚴重的是,誤食過敏藥物或被蜜蜂叮咬引發「過敏性休克」,必須緊急送醫。莊浩凌強調,通常接觸過敏原後兩個小時會開始有症狀,輕微過敏時可冰敷、多喝開水多休息,一天、半天後能改善,一旦暈眩無力、呼吸困難,甚至腹痛、臉色蒼白冒冷汗,意味已有危險症狀,就要趕緊就醫。
堅信「冷水澡強身健體」…他突昏倒地板全是血 頭部8公分撕裂傷急送醫
洗冷水澡可強身健體?一名70多歲的老翁因為在浴室昏倒,被家人發現時已經躺在血泊中,緊急送醫過後,發現頭部有達8公分的撕裂傷,而經過詢問後才知,老翁堅持每天洗澡都要用足夠冰的水,天氣太熱還要加冰塊。對此,醫師就指出,如果水太冷,可能會讓迷走神經興奮,進而使心跳變慢,太過刺激才會暈倒。急診科醫師柯世祐在節目《醫師好辣》分享,他之前在急診室遇到一位老翁,被救護車送進醫院時,床上已經滿滿一灘血,老翁的家屬則透露,老翁是在浴室昏倒,待他們發現時已經倒在地上了,過段時間老翁醒來,也看見身旁的地板上全是血。經過醫師檢查,老翁的頭部有將近8公分的撕裂傷,且傷口很深,老翁回憶起事故當時,表示他只是沖一沖水,然後再醒過來,便發現自己倒在地上,不記得發生了什麼事。此時,老翁的妻子才提到,上次也曾發生過類似狀況,由於丈夫從年輕時就,就堅信「冷水澡可以強身健體」,天氣太熱還會加上冰塊,更覺得只要一天不洗冷水澡,就會容易生病,洗完冷水澡反而精神很好、心臟有力、皮膚變好。對於老翁這樣的迷信,柯世祐就提醒,如果洗澡時水太冷,有時候一經刺激,就會使得迷走神經興奮、心跳變慢,而那位老翁大概就是類似情況,在大熱天受到冰水刺激才暈倒。後來,柯世祐也勸說老翁,直言「每次動不動就摔,你有一天會摔到腦袋,真的出血怎麼辦」,老翁才終於答應「以後不會加冰塊」。
樹上掉下綠色長條物!他隨手一拍遭蛇吻「腫成砂鍋大拳頭」 急診醫提醒:快拍照錄影
一名網友日前經過一棵樹下,突然感覺有什麼東西掉在肩膀上,下意識伸手拍掉,結果竟然是一條綠色的蛇,他也因此遭咬傷,就醫治療之後,左手仍「腫成砂鍋大的拳頭」。對此,急診科醫師翁梓華也提醒,若民眾真的被蛇咬傷,首先千萬不要打牠,否則恐招來二次攻擊。最聰明的做法則是以拍照錄影的方式紀錄蛇的外觀,以協助急診醫師判定蛇的種類,並及早送醫用蛇毒血清治療。有網友17日在臉書社團《爆廢公社二館》發文透露,他當天經過一棵樹下,突然感覺有東西掉下來落在右肩膀上,於是他下意識用左手拍掉,導致手背慘遭蛇吻,急忙就醫打血清,不過左手「還是腫成砂鍋大的拳頭。」原PO也無奈表示,醫師說他下意識拍掉的動作,被蛇解讀為是要攻擊牠,所以才會被咬,他也提醒「現在應該算春季吧,各位也要小心些了!」貼文曝光後也吸引網友熱議,許多人都認為原PO遇到的應該是台灣6大毒蛇之首的赤尾青竹絲,「這有毒,好在你有趕緊處理」、「青竹絲毒性很強」、「赤尾的耶,出血性蛇毒」、「還好咬手,咬到脖子可能就沒辦法發言了!算是很幸運了!」也有人嘲諷原PO「被赤尾青竹絲咬到,竟然還能鎮定的拍照,真令人佩服不已」,但也有人解釋,「正確做法啊,要讓醫生知道被什麼咬到,才施打什麼血清不是嗎?」對此,急診科醫師翁梓華其實也曾在臉書粉專《急診柯南.翁梓華醫師》發文說明,大多數的蛇是怕人的,對於蛇來說,見到人的第一個反應就是「逃跑」,除非一直受到刺激,蛇蛇才比較容易進入緊戒狀態,「如果真的不幸被蛇咬了,也不要驚慌,毒蛇的毒液通常是毒蛇拿來對付獵物用的,人也不是蛇蛇們的獵物,有時候毒蛇咬你也不見得會噴出毒汁,醫學上我們稱之為乾咬(Dry bite)。」翁梓華也提醒,若民眾真的被蛇咬傷,首先千萬不要打蛇,打牠可能會讓招來二次攻擊!比較聰明的做法是用拍照錄影的方式,紀錄蛇的外觀,急診醫師都有經過專業訓練,可以協助判定蛇的種類。再來是不要吸吮或切開傷口、不要塗抹精油或草藥、不要火烤或冰敷、也不要拿止血帶綑綁患肢,以上的方法不僅沒辦法有效止痛,甚至還可能增加感染機率,或導致血管收縮讓組織更容易壞死,「蛇咬目前最有效的治療方式是『蛇毒血清治療』,及早叫救護車前往醫院會是相對明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