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塞
」 心肌梗塞 猝死 寒流 心血管疾病 急性心肌梗塞不滿蔡壁如談柯爸病情 柯美蘭怒嗆:閉嘴,不要談論我家人
民眾黨主席柯文哲因京華城案遭羈押禁見,而因父親柯承發15日送加護病房,柯18日也前往探望。不過,台中市政顧問蔡壁如說,有朋友拿柯爸病歷給柯看。立院民眾黨團主任陳智菡表示,言論有很多錯誤。柯文哲妹妹柯美蘭21日更是在民眾黨內部群組要蔡壁如「閉嘴」,嗆「沒資格洩露我父親的病情」。據《ETtoday新聞雲》報導,黨代表蕭賢義21日在群組,貼了蔡20日在受訪談柯爸的影片,柯美蘭回,稱「請轉告蔡壁如,請她閉嘴,不要談論我的家人」、「請轉達蔡壁如,你沒資格洩漏我父親的病情。請不要做一個令我感到厭惡的人」。而柯美蘭話一出,讓不少柯粉炸鍋,有人不爽蔡,也有人說「不要分裂」。據了解,有網友到蔡壁如臉書留言,「能不能不要消費柯文哲和他家人」,蔡壁如回,「不團結,搞分化。妳能不能叫記者不要問我柯家人的問題。我很困腦(擾),前天和黃國昌沒講話,說零互動。回答柯家人的問題,被說消費。我有自己的生活,請勿對我情緒發洩」。蔡壁如20日指出,「柯爸」之前住院時間較長,最近他因急性心肌梗塞放支架,這幾天在加護病房觀察,這是民眾黨黨員說的;而18日半夜柯文哲也有前往探視,因為柯自己是專業醫師,有朋友拿柯爸病歷給柯看,律師也有申請,讓他出來,不過柯爸病情,醫護表示不可洩漏。對此,陳智菡回,蔡的說法有很多錯誤之處,探視時間不是深夜是傍晚,而當時家屬沒被通知,其他人也不會探視;柯目前羈押禁見不能通信,也不會有「朋友帶病歷給柯文哲看」,這是違法的,這一定要嚴正澄清,也希望家屬代澄清。
收病危通知 蔡壁如證實柯文哲已赴加護病房探父
台中市府顧問、前民眾黨立委蔡壁如20日晚間表示,遭羈押中的民眾黨主席柯文哲已憑著病危通知,18日晚間前往探視因急性心肌梗塞送加護病房的父親柯承發,柯文哲具備醫療專業,已經看過柯承發病歷,掌握病情。身為前台北市長的柯文哲因於京華城重建840%容積案中,被控涉入《貪汙治罪條例》中的圖利等罪,遭台北地檢署聲請羈押禁見獲准,目前已將近2個月。而92歲柯承發因重聽與罹癌,加上騎腳踏車跌倒,狀況長期堪憂,近日病情急轉直下,柯文哲胞妹柯美蘭更多次公開控訴:「執政黨押人取供、押我哥哥,我要獨自面對我爸爸的生命」,輿論因而對柯承發病情與柯文哲動向高度關注。蔡壁如說,柯承發之前住院時間比較長,最近是因為急性心肌梗塞,目前已放置支架,這一兩天在加護病房觀察。她強調,柯文哲本身就是加護病房的專業醫師,除了律師有申請可以出來見他爸爸外,也有把病歷帶給柯文哲,柯承發有裝支架,至於詳細病情隱私「醫護人員是不可以洩漏,只知道應該還在加護病房觀察中」。民眾黨新竹市黨部主委李國璋則證實,柯文哲辯護律師已替柯文哲申請「戒護探視」,因為依據《羈押法》第23條規定,被告因重大或特殊事故,有返家探視必要者,報請監督機關核准後,得經看守所長官核准戒護返家探視,並於24小時內回所,探視期間照就算羈押天數。台北看守所則補充,依《受刑人及被告返家探視辦法》規定,申請返家探視應檢附醫療機構開立的診斷書、三日內病危通知書或其他足以證明病危的文件及證明收容人與探視對象關係的戶政或其他相關文件,但對於柯文哲是否已提出申請且獲准於18日晚間到台大醫院探視柯承發,台北看守所推稱涉及個人隱私無法說明。※CTWANT提醒您:未經有罪判決確定者,皆應推定為無罪。
為討撫養費!兄弟檔載8旬病母「丟妹妹家門口」鬧出人命 2人下場曝
一對李姓兄弟明知老母親患有糖尿病,且高齡已80歲、身體虛弱,仍為與妹妹索討扶養費用,於民國112年2月27日晚間10時15分許,駕車將母親自雲林老家載往胞妹位在苗栗縣之住處,甚至將媽媽丟在12度低溫的室外,導致老母因急性心肌梗塞死亡。苗栗地院審理後,依過失致死罪各判處2人有期徒刑6月。判決書指出,李姓兄弟知悉母親患有糖尿病,且案發時為80歲之高齡、身體虛弱,竟為索討扶養費用,於民國112年2月27日晚間10時15分許,駕車將老婦載往妹妹位在苗栗縣住處;而2人知悉當晚僅有12至14度之低溫,應注意若將患有糖尿病、高齡、身體虛弱之老母置於室外,可能造成死亡,竟疏未注意而將母親抬下車置於門外。警方及救護人員接獲報案到場,救護人員於測量老婦血糖後,發現血糖過高,已達儀器無法顯示之程度,遂建議李姓兄弟應將母親送醫,惟老婦人表示無須送醫,救護人員始行離開。至隔天(28日)下午2時10分許,老婦人對呼叫無反應,送往苗栗縣頭份市為恭醫院時已無呼吸、心跳,嗣宣告死亡。苗栗地院審酌,兄弟倆疏未注意案發時之外在氣溫、環境、狀況與被害人之內在身體、年齡、疾病,導致被害人送醫時已無呼吸、心跳,最後仍宣告死亡,其行為不僅侵害被害人之生命法益,更使被害人家屬突遭失去親人之傷痛,所為實屬不該,惟念2人就被害人之死雖有前述過失,但被害人於救護人員到場時,自身明確表示無須送醫等語,各處有期徒刑6月,得易科罰金;可上訴。
竹科工程師豪飲猝死 醫師警告酒後1狀況「最危險」:一不小心就送命!
一位25歲竹科工程師8日陳屍台北ATT 4 FUN百貨廁所,警方事後調查發現,死者生前在8分鐘內喝下700C.C.的「斷魂百香果」調酒,初步相驗疑為瞬間飲酒過量導致心因性死亡。對此,胸腔外科醫師蘇一峰提醒,飲酒過量導致神智不清、大量嘔吐時,「一不小心就可能被嘔吐物阻塞氣管而死亡」。蘇一峰醫師在9日在臉書發文表示,「就算再年輕,飲酒還是要適當」,表示飲酒過量時,最要小心的狀況就是飲酒後「大量嘔吐」。蘇醫師指出,飲酒過度的人往往全身無力,又神智不清,萬一身旁無人幫忙照顧,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被自己的嘔吐物阻塞氣管而死亡。對此,網友紛紛表示:「要灌酒也不是這樣玩的,好好一條命就這樣沒了」、「年輕的朋友喜歡玩挑戰,但是不知道許多是致命的」、「台灣工程師平日操肝+假日再操,即使再新鮮的肝也禁不起折騰」。還有人表示:「我以前在日本唸書時,有看過學校販賣部貼公告,叫學生迎新會時不要「一気飲み」、不要灌別人酒,應該是真的有學生在這種場合被灌酒就直接送急診了」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成癮防治科也指出,喝酒過量會造成酒精中毒,不僅傷腸胃、傷肝,還會導致死亡,由於酒精中毒者可能不自知,甚至失去知覺,旁人分辨徵兆給予正確協助非常重要,如沖冷水,喝咖啡或濃茶都是錯誤行為,也別放任昏睡不管,可能會出現呼吸或心跳停止。另外根據《Heho健康》網站報導,只有極少數的酒醉者是真正「醉」到酒精中毒而死,大多數的死亡酒醉者,都有其它死亡原因:一、嗆食嘔吐物:根據亞洲人的飲酒習慣,酒醉的人胃部常常會有食物。如果嘔吐時,胃部的食物進入氣管,就會導致酒醉的人窒息而死。因此酒醉的人一定不能仰臥,頭一定要偏向一側,防止嘔吐物進入氣管。二、橫紋肌溶解:酒醉者常昏睡很長時間,如果肢體不活動,長時間壓迫部位,肌肉會缺血壞死,導致橫紋肌溶解(rhabdomyolysis)。因此一定要定時幫酒醉者翻身,防止肢體長時間受壓。三、心臟疾病:喝酒可能誘發急性心肌梗塞,在急診室中,酒醉者都需要做心電圖,尤其是老年和有糖尿病患者,因為昏睡的人發生心臟疾病時並不會出現明顯的症狀。另外,酒精中毒本身也可引起心臟損害,急性酒精對心臟損害程度,與中毒的時間和程度呈正比。四、低血糖症:酒精性低血糖症是一種因酒精中毒引起的低血糖綜合症,避免方式是不要空腹或飢餓時大量快速飲酒。五、醉酒後的意外:酒駕引起的車禍,是急診科外傷病人的「禍首」,外科患者佔急診病人的三到五成左右,其中大多是酒駕引起的車禍傷者。為保護自己與家人,被勸酒不妥協、請代駕,都是避免酒後駕車的方式。◎喝酒勿開車!飲酒過量,有害健康,未滿18歲請勿飲酒。
全台首例「心臟超飽和氧治療」手術 大幅降低心肌梗塞死亡率
亞東醫院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團隊今(5)日發表全新「心臟超飽和氧治療("Super-saturated" Oygen Therapy SSO2)」手術方式,成功完成國內第一例、亞洲第二例急性心肌梗塞重建血管後執行心臟超飽和氧治療,大幅降低心肌梗塞後心肌受損範圍(26%),並減少後續心臟衰竭及心因性死亡之風險。72歲的張女士過去患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及抽菸病史,均按規律接受治療。今年7月,她因胸悶、氣促和冒冷汗的症狀逐漸加劇前往亞東醫院就診,經診斷為急性前壁心肌梗塞。亞東醫院立即啟動D2B團隊於82分鐘完成D2B(從病人到達醫院至心血管打通時間),於左前降動脈植入塗藥支架後,由心臟血管內科心導管室主任杜宗明和蔡浩元醫師共同領導,進行約60分鐘心臟超飽和氧治療。張女士於術後第5天順利出院,在心臟團隊的照護下恢復良好。追蹤檢查報告發現,心臟超音波顯示她的心臟射血分率為61%;心臟磁振造影則顯示心臟功能達到59.1%。心臟疾病為我國十大死因中的第二號殺手,且有明顯年輕化的趨勢,已成為國人不可忽視的疾病。近年來,國際上已發展創新的治療方式「心臟超飽和氧治療」,透過抽取病人動脈血液,經過超飽和氧氣裝置注入高壓力氧氣,再經由心導管將富含高濃度氧氣的血液送入冠狀動脈,藉此有效降低微血管阻塞,改善冠狀動脈微血流,從而減少心肌梗塞的範圍,並進一步預防心臟衰竭等併發症的發生。心臟血管內科醫師杜宗明指出,對於大範圍前壁心肌梗塞,早期打通血管(D2B)已成為台灣的常規治療,但這些患者仍可能面臨後續發生心臟衰竭併發症的風險。2019年,美國FDA核准將「超飽和氧氣治療系統」應用於急性前壁心肌梗塞患者,在發病後6小時內進行再灌流治療,能有效減少約26%的心肌梗塞範圍,從而降低心臟衰竭風險及後續死亡率,這項技術成為改善患者癒後的重要利器。目前,亞洲僅有馬來西亞成功執行此手術,而台灣亞東醫院是亞洲第二個成功完成此手術的國家與醫療機構。副院長彭渝森表示,亞東醫院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團隊擁有處理大量急性心肌梗塞病例的豐富經驗,D2B冠心病認證已連續6次獲得國家醫策會疾病別認證。彭渝森也提醒民眾,特別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族群,如吸菸、肥胖、糖尿病和高血壓患者,應密切關注自身健康狀況,定期進行健康檢查,預防和早期發現疾病。
水喝不夠恐增腦中風、心梗風險! 營養師曝喝水學問
人的身體中有70%是水分組成,因此適時補充足夠的水分相當重要。營養師張珮蓁指出,要是人體缺水,會使血液黏稠,嚴重恐引起急性心肌梗塞、腦中風,而在補充水分時,也需注意許多細節,才能正確地將水分吸收。營養師張珮蓁近日在自己的Facebook粉專「Patty營養師 陪你一起吃」中發文,表示喝水的學問很大,絕非有喝就好。張珮蓁指出,每天喝的水分至少要是體重的30倍以上,因為水分攝取不足容易使血液水分減少,進而使血液黏稠,加速血球老化、血管硬化。嚴重時,還會增加血栓、急性心肌梗塞、腦中風的風險。不過,張珮蓁提醒,喝水的時候要「適量多次喝」不要一次瘋狂灌水,在白天活動較多時,每小時補充約150-300毫升,確保水分充足。而這樣也可以有飽足感不亂吃東西,定期去尿尿也可以避免泌尿道感染。另外,運動時的補水時機也是相當重要,前、中、後都要適時補充水分。張珮蓁進一步說明,運動半小時前,應補充300到400毫升的水量,若喝完後都沒有產生尿液,或尿液顏色很深,代表身體可能處於缺水狀態,建議持續緩慢補充直到尿液呈現淡黃色。在運動過程中,每20分鐘應再喝100到150毫升的水量,以補充流汗流失的水分;運動後半小時內,應再補充150到200毫升。不過此時要注意,避免短時間大量灌水,否則容易電解質失衡,產生噁心感、頭暈等不適。最後張珮蓁也透露,其實茶、咖啡、湯都是水分來源,不過她建議,下午2點過喝白開水就好,以免茶跟咖啡影響睡眠。
疫情遺毒3/婦人確診後突發心肌梗塞! 醫:肺栓塞更需注意「死亡率逾5成」
54歲江小姐因長期胸悶不適就醫,接受心導管檢查顯示右冠狀動脈完全阻塞,於是動手術打通並置放冠狀動脈支架,出院後江小姐出現發燒及上呼吸道感染症狀,在家自行快篩後確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開始服用抗病毒藥物。江小姐原先不以為意,然而卻在數日後出現胸悶、胸痛、冒冷汗等症狀,至急診就醫後,心電圖顯示急性心肌梗塞,於是由心臟內科團隊緊急安排介入性心導管治療,最後撿回一命。北市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心臟內科醫師吳靜如表示,新冠病毒除了影響呼吸道之外,心臟及血管也是病毒的攻擊目標之一,因此感染新冠肺炎可能造成心肌炎、血栓導致心肌梗塞、肺栓塞、腦中風等。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心臟血管系周邊血管科主任徐中和表示,不論是施打新冠疫苗或罹患新冠肺炎的患者,肺栓塞的風險比腦中風與心肌梗塞都高出許多,根據國內外發表數據,新冠疫情3年來,肺栓塞患者比之前增加3成以上。徐中和表示,肺栓塞是繼心肌梗塞、腦中風之後,排名第三高的心血管疾病死因。「急性肺栓塞是指血塊將輸血血液到肺部的血管塞住,肺動脈遭到血塊堵塞後,血液很難從心臟順利的打入肺臟,會造成全身血壓下降、缺氧的現象,死亡率超過50%,甚至高於心肌梗塞。」「根據美國醫界研究報告顯示,約3成肺栓塞病人因為沒有被正確診斷或未經治療而死亡,其中高齡長者、長期臥床、長期使用女性荷爾蒙、肥胖、抽煙、罹癌、心肺或是腎臟疾病等人,都屬於肺栓塞的高風險族群。」中研院發現新冠病毒會活化血小板,因而引發過多的嗜中性胞外網狀結構,進而造成嚴重血栓。(圖/報系資料照)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謝世良研究團隊發表研究報告,發現受體CLEC5A和TLR2是新冠病毒引發肺栓塞的關鍵,這項研究成果也已經發表於生醫科學雜誌(Journal of Biomedical Science)期刊。謝世良發現新冠病毒會活化血小板以放大發炎反應,進而產生血栓,此研究的第一作者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學者宋佩珊指出,收集新冠急性期患者的血液檢體時發現,血小板被活化後會產生大量的嗜中性白血球胞外捕捉(NETs)及自殺式的細胞死亡(NETosis)。宋佩珊說,近期許多研究顯示,病人體內過多的嗜中性胞外網狀結構會引起免疫血栓,甚至是嚴重的血管內栓塞,這些肺部微血管阻塞導致肺部及其他器官缺氧,進而造成全身性損害。吳靜如則提醒,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患者,應多加注意身體警訊,若感到胸悶胸痛、冒冷汗、呼吸困難等不適,應盡早至心臟內科門診或急診就醫,評估是否進一步進行心導管檢查或治療,以避免後續併發症發生。
夏季冷傷害2/打籃球後「狂灌冰水」19歲男猝死 醫:3族群最危險
一位19歲的男大生平時喜歡打籃球後猛灌冰飲,沒想到某一天一口氣喝完冰飲後,立刻感到不適,於是便坐在場邊休息,後來球友見他臉色慘白便趕緊叫救護車,沒想到男子送醫途中便心臟停止,後來診斷死因是急性心肌梗塞。醫師指出,猛灌冰水會使身體急速降溫,對「心血管疾病」、「高血脂」、「糖尿病」3族群尤其危險!心臟病是一個概稱,其中包含了心肌梗塞、心律不整、心臟衰竭、心肌炎等等疾病,其中急性心肌梗塞最容易猝死,倒下去第一分鐘如果立刻急救,例如進行心肺復甦術CPR,還有8~9成機率活命,之後每拖一分鐘存活率就下降7~10%,10分鐘後就幾乎就沒機會了。「我們都知道氣溫忽冷忽熱、驟降是心臟病發的關鍵因素,因為氣溫降低會增加血壓、血液黏稠度和心臟負荷。」敏盛醫院微創手術中心執行長陳榮堅說,對心血管高風險族群來說,灌冰水就是一種急速使身體降溫的危險行為。「我是一個很愛打籃球的人,有一次在球場上,遇到一位年約40歲的球友,他剛打完三對三,劇烈運動後一下場就拿冰水狂灌,結果喝完他馬上臉色發白,說他快不行了就躺下去。」陳榮堅說,大家趕緊幫這位球友叫救護車送急診,後來診斷是急性心肌梗塞,禍首可能是他有高血脂的問題,但自己不知道,幸好這位球友最後恢復健康。同樣是打球後猛灌冰水,中國福州一位19歲男子就因此喪命,根據陸媒報導,這位男子每次打籃球後都習慣喝下一瓶冰飲,某一次他一如既往一口氣喝完冰水,結果立即感到胸悶胸痛,雖立即送醫,最後仍因急性心肌梗塞過世。營養師認為,一般人喝冰水並沒有問題,研究顯示也僅有7.6%的人會感到頭痛,但如果本來就有偏頭痛,就不適合再喝冰水。(示意圖/報系資料照)陳榮堅指出,灌冰水尤其不適合有心血管疾病、高血脂、糖尿病等「血管收縮功能較差」的族群。「當人在運動時,身體所有的血流會跑到四肢,心臟冠狀動脈的部分血液會相對比平常少一點,這時候如果灌冰水,冰水會經過縱隔腔,如果血管原本就有點狹窄的人,這時血管再收縮,就容易引發心肌梗塞,嚴重可能導致猝死。」營養師程涵宇認為,一般人喝冰水並不會造成健康問題,頂多造成頭痛。「一項針對669名婦女的2001年研究發現,一些人喝冰水後可能會引起頭痛。「研究顯示,在喝了150毫升冰水後,7.6%的參與者出現了頭痛。原本就有偏頭痛的人,喝冰水後頭痛的可能性更增加2倍。」程涵宇說,若沒有心血管疾病等風險,喝冰水其實能刺激副交感神經,具有提振精神的作用,但如果是剛進行完劇烈運動,建議先休息3到5分鐘,等心跳平穩再喝冷飲,或是先將冷飲含在口中回溫後再吞,小口喝,就不會過度刺激血管收縮。
54歲女染新冠爆發急性心肌梗塞! 搶在黃金期治療「1周後出院」
54歲的江小姐,長期患有糖尿病及高血壓,並於數年前因末期腎疾病開始接受規則的血液透析治療。江小姐因長期胸悶不適就醫,接受心導管檢查顯示兩冠狀動脈有嚴重狹窄,其中右冠狀動脈為長期慢性完全阻塞,花費數小時打通並置放冠狀動脈塗藥金屬支架。手術順利完成的江小姐,出院後幾天開始出現發燒及上呼吸道感染症狀,在家自行快篩後確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開始服用抗病毒藥物。江小姐原先不以為意,然而卻在數日後出現胸悶胸痛冒冷汗症狀,至急診就醫後,心電圖顯示急性心肌梗塞,於是由心臟內科團隊緊急安排介入性心導管治療。心導管檢查顯示,原先嚴重狹窄但仍有血流尚未處理的冠狀動脈左迴旋枝,竟在短時間內轉變為急性完全阻塞,造成此次的急性心肌梗塞。經過心導管團隊搶救,順利將阻塞的左迴旋枝冠狀動脈打通,並置放塗藥金屬支架治療。江小姐術後恢復良好,此次心肌梗塞因搶救即時,未造成心臟功能衰退或影響,治療後順利解除隔離,並於一週後出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吳靜如說明,新型冠狀病毒除了影響呼吸道之外,心臟及血管也是病毒的攻擊目標之一,因此感染新冠肺炎可能造成心肌炎、血栓導致心肌梗塞、肺栓塞、腦中風等。吳靜如提醒,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患者,應多加注意身體警訊,若感到胸悶胸痛、冒冷汗、呼吸困難等不適,應盡早至心臟內科門診或急診就醫,評估是否進一步進行心導管檢查或治療,以避免後續併發症發生。
5大危險因子易引發糖尿病併發症 「全面照護」控糖關鍵
糖尿病長年居國人的十大死因之一,111年共有超過1萬2千人死於糖尿十大死因中,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腎病變與高血壓等也與糖尿病息息相關,威脅不容小覷。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理事長李洮俊提醒,糖尿病有5大危險因子,包括血糖、血壓、膽固醇、尿蛋白、抽菸,呼籲民眾做好日常照顧,遠離共病威脅。糖尿病5大危險因子瑞典一則研究(追蹤時間中位數5至7年)將27萬名第二型糖尿病患(平均年齡60歲)依年齡、性別、居住地跟控制組配對,觀察5個危險因子與死亡率、急性心肌梗塞、腦中風、心衰竭、住院的關係。研究發現,若5項危險因子都達標,全因死亡風險與對照組沒有差異(風險比1.06)[i]。糖化血色素A1c≧7%收縮壓≧140 mmHg或收縮壓≧80 mmHg 低密度膽固醇LDL-2≧97mg/dL出現尿蛋白(Albuminuri)抽菸心血管共病最致命根據台灣糖尿病年鑑數據顯示,5成以上的糖尿病患者最終死於心血管疾病。血糖、血脂、血壓管理不當,當心共病提升死亡風險。第二型糖尿病合併心血管疾病,平均折壽12年。比起一般人,第二型糖尿病友10年內併發冠狀動脈疾病風險增2至4 倍,引發心臟疾病死亡風險增3.4倍,中風機率增3倍;而且第二型糖尿病合併慢性腎臟病,平均折壽16年。如何穩定控糖?中華民國診所協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陳宏麟表示,不只靠醫師與藥品,適當自我管理是減少長期併發症的關鍵。糖尿病不可怕,可以治療、可以維護,不需要躲起來打針。糖尿病照護需要專業團隊,包括醫師、衛教師、營養師、護理師。基層診所擁有4大特點:可近性、周全性、連續性、協調性,並擔負4大任務:早期篩檢、健康維持、醫療診治、延緩失能,堪稱糖尿病友的健康管家。呼籲糖友積極控糖,有需要皆可尋求基層診所就近照護。控制血糖5撇步糖尿病友不減壽,要從健康生活全面照護,定期追蹤,控制好危險因子飲食 運動 血糖 血壓 血脂家人支持也很重要13歲的第一型糖尿病女孩「予安」11年前過年初二發病送急診,血糖超過300 mg/dL,出現酮酸中毒,有大腦休克風險,整整在加護病房與普通病房待了7天才脫離危險!媽媽徐鳳吟心疼愛女身上插滿醫療管子,想喝母奶卻餵不到,痛哭了3天,警覺「還有很多事要學」,因此毅然決然拾起傷心的情緒,投入一連串糖尿病衛教知識的學習中,並且掌握了美食來者不拒,但需懂得計算醣類與營養的「健康飲食秘訣」,陪伴孩子快樂成長。她想對糖尿病說:「雖然我不歡迎你,但我謝謝你,教會我這些年的這些事。」[i] RawshaniA N Engl J Med. 2018 Aug 16;379(7):633-644
到底是體恤還是壓榨? 中國企業送「防猝死保命藥物」當勞動節禮物
中國即將迎來五一長假,這也是不少在中國996(早上9點上班、晚上9點下班、一週工作6天)的上班族難得可以喘一口氣的時間,也有不少企業也會購買一些禮盒贈送給員工當作福利。但近期,一家企業就送給員工「防猝死套餐」當作禮物,意外在網路上引起不少網友討論。就有網友在微博上引述別人的發文,表示有一間中國企業竟然送「防猝死套餐」給員工,這個套餐打開後可以看到整整6罐的藥物,裡面分別是速效救心丸、倍他樂克、心痛碇片、拜阿斯匹林,另外還有生髮藥片。仔細觀看後,可以發現,除了生髮藥片外,基本上其他藥物都是針對急性心肌梗塞、心絞痛等藥物,盒子上還針對每一種藥物所對應的情況、使用量進行了詳細的說明,真的是貨真價實的「防猝死套餐」。不少網友在看到這篇貼文後,紛紛留言表示「有效期至7月,貴單位採購又原價幫人清庫存」、「應該配一個安宮牛黃丸」、「你說它體貼吧,它不給你放假,你說它殘酷吧,它怕你沒命」、「不錯了,你們還發,一般都得自己買」、「此套裝又名:死別死在工位上」、「單位能給發這很有誠意了,起碼明擺著告訴你就是勞動強度大!總比某些號稱要讓員工快樂工作快樂生活,卻又一到假期就加班的強吧」。
不只上吐下瀉「大腸桿菌害婦人心肌梗塞」 菌血入侵心臟險喪命
台北市士林區溪山里8日起驚傳有上百里民上吐下瀉,釀禍的元兇是水中的大腸桿菌,其實感染大腸桿菌不只有上吐下瀉等腸胃症狀,大腸桿菌也是泌尿道感染的主要原因,甚至導致一位60歲婦人爆發心肌梗塞,差點喪命。60歲屈姓婦人無三高與慢性病,卻突然畏寒,嚴重嘔吐,緊急前往醫院急診,心電圖檢查結果疑似急性心肌梗塞,啟動搶救性心導管治療,卻發現婦人心臟血管無阻塞,完全不可能造成重度急性心梗。血液培養報告三天後出爐,才知道兇手原來是大腸桿菌感染,原來婦人是因為尿道感染大腸桿菌,菌血刺激心臟,因此引發類似心肌梗塞現象。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急診部副主任施宏謀表示,尿道感染的患者約3成會引發菌血感染,若未及時治療,死亡率高於10%;屈婦是非常罕見的情況,若未能在急診當天被發現菌血,根據臨床經驗,引發敗血症的機率恐超過5成。幸好婦人透過AI平台分析血液血球,一分鐘檢測便警示婦人疑似罹患菌血症(高風險),需立即啟動感染症相關檢查評估、兩套血液細菌培養,並同時給予菌血症抗生素治療。婦人獲得即時且妥善的治療,在一週後健康出院。施宏謀表示,大腸桿菌存在於腸道,免疫力不佳時容易感染,是泌尿道感染常見的致病菌,一旦延遲治療導致敗血性休克,死亡率更是大於40%,且每延遲1小時抗生素治療,病人的死亡風險就會增加7-9%,民眾不可輕忽。
七旬翁急性心衰休克! 北慈「微型心室輔助器」成功救回
76歲的許先生日前因急性心肌梗塞併嚴重心臟衰竭與休克,緊急送往台北慈濟醫院救治,醫護團隊給予抗凝血劑,並第一時間入心導管室診斷為三條血管阻塞的嚴重冠狀動脈心臟病,經裝置主動脈內氣球幫浦輔助心臟跳動並會診心臟血管外科預行冠狀動脈繞道手術。然而,嚴重的急性心肌缺血使許先生心臟收縮功能非常差,考量緊急手術風險極高且加重心臟負擔,徐展陽醫師帶領團隊在術中一併裝置「微型心室輔助器(Impella)」。提供急性心臟衰竭心室輔助 微型心室輔助器新選擇徐展陽醫師說明,微型心室輔助器(以下簡稱Impella)是新型也是目前體積最小的心臟幫浦,可提供急性心臟衰竭患者的心室輔助。徐展陽醫師說明,目前臨床運用在心因性休克患者的機械輔助灌流裝置,耳熟能詳的包括短期的主動脈幫浦、葉克膜體外心肺支持系統以及中長期置入體內的心室輔助器等。葉克膜常用於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急性心衰休克患者,可在最危急時迅速裝機並建立體外支持心肺循環;而當心臟功能無法恢復,則進一步銜接至中長期的體內心室輔助器,用於等待心臟移植。而Impella是種嶄新的微型輔助器,為一軸型微小驅動馬達,可由經皮穿刺股動脈或透過右鎖骨下的微小切口,由右鎖骨下動脈植入,提供高風險心導管治療、心臟手術後的短暫心臟衰竭穩定的血液循環支持。Impella系統 避免併發症產生徐展陽醫師解釋,醫師可利用Impella其微小、軸型的特性,在複合式手術室透過X光以及經食道超音波導引之下,直接穿過主動脈瓣,深入左心室進行血液抽吸減壓,再由馬達遠端灌流入升主動脈直至全身;而傳統葉克膜系統是經由鼠蹊部逆向灌流,若病人心臟功能非常差,會與心臟原有血流對抗產生阻力,很可能造成心臟腫大、嚴重肺水腫、產生泡沫血痰、下肢缺血壞死等全身併發症。非所有病人都能使Impella 留意身體保健是關鍵Impella的角色仍和葉克膜一樣,定位為暫時的心室輔助系統,若因心臟衰竭嚴重、心肌無法恢復,仍需考慮進一步裝置中長期體內心室輔助器,邁向移植之路。徐展陽醫師補充,並非所有病人都能使用Impella,凡心臟換過金屬瓣膜、存在心室內血栓、或同時併有呼吸窘迫、缺氧的患者均不宜使用。徐展陽醫師提醒,民眾仍須注重日常身體保養,擁有健康的身體才能防患未然。
模範員工寧死也要工作!他不吃藥「心血管10年塞4次」 醫嘆:隨時會掛掉
一名患有先天性凝血功能疾病的44歲男子,明知自己是高風險族群,仍堅持不吃藥控制,導致從30幾歲開始,平均每3至4年就發生一次重大心血管事件。他近日又因急性心肌梗塞送急診,卻仍以工作為由,拒絕住院治療,即使新光醫院心臟內科醫師陳冠任警告,不住院治療,「隨時掛掉都不意外」,甚至還打了快20通電話努力喬出病床,沒想到患者依舊不為所動,堅持要去工作,讓他感嘆,「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陳冠任醫師近日在臉書粉專《冠任醫師的異想世界》發文感嘆,「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他表示前幾天又碰到1位置生死於度外的生命戰士,「44歲患有先天性凝血功能疾病的男性,2014年(34歲)小中風,固定追蹤兩個月後就自行停藥。2017年(37歲)急性心肌梗塞,出院後大概半年就再次停藥不回診。2021年(41歲)大中風,出院後一樣兩個月就再再次停藥。」但是這位病患直到前天(44歲),再次急性心肌梗塞來急診,都已經知道自己是高風險族群,還是堅持不想吃藥、不想控制,也導致從30幾歲開始平均每3至4年就發生一次重大心血管事件。對此,陳冠任看診時也苦勸病患,「戴先生,你這是急性心肌梗塞,不趕快處理會出人命的,等等就要立刻做心導管手術,術後要住加護病房觀察,狀況穩定也至少需要4、5天以上才能出院。」沒想到對方卻回應,「⋯⋯可是,我等一下有工作,我可以明天再來住院嗎?」而陳冠任也傻眼表示,「當然不行!你這情況非常危險,像是戎祥、茂伯都是這樣走的,如果你出院回家晚點在家裡出事怎麼辦?誰要負責?」結果患者竟然還是沒有正面回應,且反覆重申無法住院的理由,「為了處理他的緊急狀況,我在十五分鐘內打了快二十通電話,加護病房專科護理師、加護病房專責醫師、加護病房主任、重症醫學部部長、心臟內科主任、醫事課主管、急診主治醫師、心導管室,最後好不容易擠出一張病床,結果他還是拒絕住院。」陳冠任還是不放棄,苦口婆心的勸戒「戴先生,我跟你說,如果你真的不住院處理我們也不能強迫你,但是我必須再跟你說一次你的狀況非常非常危險,隨時掛掉都不意外,如果你了解後果的嚴重性卻仍執意出院,我們只好給你簽一份切結書(AAD),讓你辦理自動出院。」病患竟然還是二話不說地馬上同意,也讓陳冠任非常無奈地感嘆,「看來是個重視工作大於生命的模範員工。」貼文曝光也引發網友熱議,「生命的價值觀不同吧!或許他有苦難言,面對生命威脅寧可選擇一走了之!這可恨之人必有其可憐之處!」「太不負責任了,如果萬一在工作或駕車途中出事故,其實會危害他人安全。甚麼工作比生命重要?不能理解」、「老天給他這麼多次機會還不珍惜,偏偏一堆人想要活命卻沒命活」、「這真的只有我們在氣、在替他擔心,工作大於命的信念怎麼強到這種地步,很不解」、「用生命捍衛工作權的鬥士。」
心血管疾病死亡率超越癌症 高血脂最致命!僅2成曾就醫
依據111年十大死因統計指出,國人死於與心血管相關疾病的死亡率遠超過肺癌與肝癌,而造成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主要包含三高、肥胖、缺乏運動、吸菸等因素,國民健康署2018年運用臺灣地區三高追蹤資料分析結果發現,有高血壓、高血糖與高血脂者後續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分別為1.8、1.5及1.4倍。其中20歲以上國人高血脂盛行率高達4成,卻僅有2成就醫,風險最高。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中,高血壓會損害動脈,導致動脈阻塞,並阻止血液流向心肌而引發心臟病;糖尿病則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而台灣心肌梗塞學會常務理事黃群耀醫師表示,低密度脂蛋白會將膽固醇從肝臟帶到血液中,相反的,高密度脂蛋白則會將血液中的膽固醇帶回肝臟代謝,因此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俗稱好膽固醇)是血管中的清道夫。當血脂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俗稱壞膽固醇)過多積聚在血管壁,就會使得血管日漸狹窄,阻礙血液流通,不僅會導致血液循環變差,引起疲勞、頭暈等症狀,一旦斑塊破裂還可能產生血栓,導致急性心肌梗塞、腦中風等急性症狀。為了避免暴露於急重症的風險下,鼓勵民眾在發生高血脂時,更要積極控制。根據國民健康署2018-2022年國民營養健康調查資料顯示,20歲以上國人高血脂盛行率高達4成,其中有高血脂的民眾自述曾經醫師診斷者卻僅有2成,由於高血脂初期的症狀不明顯且無法自行測量,民眾較難以發現與控制。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醒,可以透過健康檢查來了解血脂數值,掌握自身健康狀況(血脂正常值:總膽固醇<200 mg/dl、三酸甘油脂<150 mg/d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130 mg/d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男性>50 mg/dl;女性>40 mg/dl),並提供控脂4招:1.定期健康檢查:除了各式公費健檢,國民健康署提供40-64歲民眾每3年1次、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服務,建議民眾可定期健檢及早發現異常、早期治療。2.慢性疾病風險評估:國民健康署發展「慢性疾病風險評估平台」,民眾可自行輸入血脂等健檢報告數據,計算並掌握自身罹患冠心病、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風險,及早改善健康數值、降低風險,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3.良好的生活習慣:規律有氧運動可以降低三酸甘油脂、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遵循「少油、少鹽、少糖及高纖」飲食原則,養成飲食均衡好習慣。4.戒菸改善血脂異常:菸品中的尼古丁會使心率和血壓飆升及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建議民眾戒除菸品、改善血脂異常。民眾若突然出現左邊的胸前部位感覺疼痛或緊縮,喘不過氣、冒冷汗、呼吸困難,有頭重腳輕的感覺等疑似心肌梗塞癥狀,尤其是有三高或心血管病史的民眾更要注意,務必要撥打119及時就醫,由專業救護人員提供救治,爭取黃金時間、搶救生命。
中年男心臟支架裝20年 突胸痛竟是「二次心肌梗塞」惹禍險喪命!
一名65歲林先生有高血壓、高血脂及糖尿病等慢性疾病,20年前因為急性心肌梗塞,經心臟血管科緊急在心臟冠狀動脈放置了一支支架,病情控制穩定,但日前的凌晨突然感到一陣胸痛,大冒冷汗,趕緊至急診就醫,經安排檢查後,診斷為急性心肌梗塞,情況危急,當下啟動緊急心導管治療,透過血栓抽吸及支架放置術,順利打通阻塞的血管,成功搶救生命,病人也在兩天後順利出院。典型急性心肌梗塞 突發胸悶痛、 疼痛感延伸至左肩依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資料指出,111年國人十大死因第二位便是心臟疾病,僅次於惡性腫瘤。馬偕紀念醫院心臟內科醫師林長逸(目前支援部立南投醫院)說明,急性心肌梗塞典型的症狀為突發的胸悶、胸痛,有重物壓在胸口的感覺,疼痛感延伸至左肩、脖子和上臂。治療分秒必爭 降低缺氧對心臟損傷率部分冠狀動脈疾病患者可能出現心絞痛,但也有沒有任何症狀表現的患者,當供應心臟的血管發生阻塞,使心臟肌肉無法獲得足夠的氧氣,進而壞死,因此急性心肌梗塞的治療可說是分秒必爭。林長逸表示,上述患者半夜感覺不適選擇直接就醫,而心導管團隊緊急啟動介入,把握黃金時間打通血管,降低因缺氧對心臟造成的損傷。有復發可能 需穩定控制三高、戒菸、減重及運動林長逸提醒,心肌梗塞的患者千萬別誤以為裝置心臟支架後就一勞永逸,患者還是有復發的可能,尤其曾經發生過心肌梗塞的病患在治療後,生活上需比一般民眾更加的謹慎。如果三高沒有穩定控制、飲食習慣及生活習慣不佳、沒有戒菸、未做好保暖措施等狀況,仍有可能使冠狀動脈再次堵塞而危害到寶貴性命。曾罹患心肌梗塞的患者,就算在裝置支架後,仍不可大意,穩定控制三高、戒菸、減重、適當的運動、規律返診追蹤等都是保持身體健康的方法。
首例!老翁疑施打AZ疫苗後死亡 女兒替父親討公道
高雄一名萬姓老翁(92歲)在2011年間施打AZ疫苗,過27天後因心肌梗塞過世,其女兒認為死因與疫苗有關,向衛福部申請預防接種救濟遭駁回。萬女不服提告,台北高等行政法院今下午準備程序終結,訂5月2日上午10點30分言詞辯論。高雄市2011年6月15日起開放87歲以上長者施打AZ疫苗,經里長通知,萬姓老翁是第一批去高雄巨蛋施打的高齡族群。豈料,他7月12日晚間身體開始出現冒冷汗、視力模糊、頭部劇痛、心痛等症狀,13日淩晨緊急送去高雄榮總就醫。黃姓醫師緊急處理並住院。7月15日下午4點10分,他因急性心肌梗塞導致心臟破裂致死。萬翁的女兒認為父親的死因與疫苗有關,向衛福部申請救濟,經衛福部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審議審定結果為「恐因爲其潛在疾病所致,與接種Covid 19 (AZ)疫苗確定無關。」她不服提出行政訴訟,主張醫院開的死因有疑似疫苗導致的不良反應,且父親死因與接種疫苗有關,故應給付補償金。萬女委任律師繆忠男認為,原處分是依據衛福部臨床指引表示需構成血小板低下、凝血功能異常(APTT、PT)、D-dimer嚴重上升。但是,衛福部自己的送驗單卻只要填寫最低血小板計數、最高D-dimer,兩者內容對不上,且明顯不同。法官鄭凱文今傳喚高雄榮總黃姓心臟專科醫師以釐清萬父病情。就服用藥物情況下,施打疫苗有無影響?黃姓醫師作證指出,要是他開立,但他是心臟專科醫師,並非疫苗專家,因此無法回答。黃男在作證過程中一再強調自己並非疫苗專家,對很多題目均回應無法回答。由於目前兩造均無證據請求法院調查,法官諭知準備程序終結,全案改訂5月2日上午10點30分進行言詞辯論程序。
溫差大凍未條…急診1夜收3心肌梗塞病患 醫曝6症狀籲注意
近日日夜溫差大,是心血管疾病發作旺季,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昨(13日)夜間到今(14日)凌晨收治3名心肌梗塞病患,其中還有2人分別從東勢、和平區轉診過來,幸經緊急進行心導管治療預估病患預後良好,醫師也呼籲胸悶、胸痛不要忍,最好到醫院接受心電圖檢查。2024年春節長假,中部地區一度溫度降到攝氏10度以下,這兩三天雖然天氣回暖,但日夜溫差也有10度,天冷加上溫差大往往是心血管疾病好發期,中國附醫急診室主任陳維恭指昨13日深夜到14日早上,該院連續收治3名心肌梗塞病患,有住在都會區的,也有東勢病號,還有1例更是從和平衛生所轉送而來。陳維恭說3名病號都是年約60多歲,原本就有慢性病史,一出現胸悶、胸痛症狀立即就醫,從山區轉診的病患在救護車就已做了心電圖診斷是急性心肌梗塞,因即時診斷,到院也立即做了心導管治療,可以預期3名病患預後應無大礙。陳維恭說,心血管疾病最容易受到氣溫影響,又被稱為「沉默殺手」,其中「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慢性病患者是高危險群,他也呼籲這些患者應控制好慢性病,在天冷或溫差過大時外出一定要做好保暖。他也呼籲民眾一旦出現疑似胸悶、喘不過氣、冒冷汗等心肌梗塞症狀,或發生臉部不對稱、雙手一邊較無力、說話不順的中風症狀時,應迅速撥打119掌握黃金治療時間。
飯店經理意外過世「290萬保險金被領」 台北人妻一查傻了:和小三同居22年
台北一間飯店的經理在2年前死亡,投保美金8.5萬和新台幣25萬(總共約290萬新台幣)被人領取,妻子調查後發現,領保險金的人是老公的女同事,在外同居22年,這才驚覺2人有不正當關係,氣得她提告,經過審理法院判決出爐。根據判決書,該名經理在1980年結婚,育有1個兒子,家庭關係幸福美滿。任職於飯店的他,稱工作需要在外租屋,因此便與妻子自2000年開始分居,直到2022年10月因為急性心肌梗塞身亡,家屬要請領保險金時,發現受益人寫的是老公女同事的名字,這段不倫戀才曝光。妻子指控老公和女同事同居超過22年。(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妻子指控,女同事明知老公已婚,2人仍然同居交往,破壞婚姻共同生活之圓滿幸福,侵害配偶權,求償200萬元。對此,小三辯稱同居超過22年,人妻早就知道,甚至在男方退休至死亡期間,也未曾同居,足見感情早以寡淡,縱使有侵害配偶權的行為,情節也屬輕微。死者胞姊證稱,她知道弟弟和女同事有交往,過年有帶回家見父母,雖然大家沒有談論過,但姊妹心裡都有數,只是沒有講白。逢年過節,家族習慣是在父母家聚會,但弟弟和妻子不太常一起出現,有來也只是送個禮就離開,不會停留。法院審理認為,人妻對老公在外居住一事態度消極、迴避,感情明顯已十分淡薄,難謂幸福圓滿,所受精神上的痛苦應非甚鉅。不過小三直到男方死前仍同居交往,此部分行為時間上具連續性,且侵害原告之配偶身分權益行為態樣相同,所生損害應自侵權行為終了時才確定,也就是2022年,而人妻在2023年提告未罹於2年請求權時效,因此判小三須賠償10萬元。
3旬男險心肌梗塞! 當心「三高二害」氣溫驟降釀急重症
陳先生36歲時健檢發現高血脂,卻自恃年輕不以為意,沒想到隔年打球時喉嚨痛,經歷了2個月系列檢查,竟發現心血管疾病纏身且已堵塞,需要進行心導管手術!台灣心肌梗塞學會響應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慢性病防治,提醒慢性病與代謝症候群患者,及早控制三高(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以及二害(腰圍過粗、好的膽固醇不足)等問題,別等急重症發生時才亡羊補牢。氣溫越低 心肌梗塞風險越高台灣心肌梗塞學會理事長暨高雄榮民總醫院重症醫學部主任黃偉春表示,近期天氣驟降,國人發生急性心肌梗塞的風險驟升。根據台灣的本土研究指出[1],若氣溫坐落在15 °C至32 °C之間,每降低1 °C,50歲以上族群的心肌梗塞風險增加至1.1%,若氣溫驟減至15°C,熟齡族群發生心肌梗塞的風險將會增加至將近2成;而50歲以下年輕族群發生心肌梗塞的風險也加至0.4%,不容小覷增。黃偉春強調,高血脂民眾有一半忽略自己的疾病[2]。民眾若平時沒有透過穩定服藥、良好的生活習慣,控制代謝症候群與慢性病,全身血管可能阻塞,一旦出現血栓,或是因為天氣、情緒激動等原遍及因造成血管收縮,會導致血管堵塞,導致腦中風、心肌梗塞找上門。提醒民眾,當出現胸悶、喘不過氣、冒冷汗等心肌梗塞症狀,應立即就醫。每4人就1人高血脂 心梗、中風恐找上門!台灣心肌梗塞學會常務理事暨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醫務部主任黃群耀表示,根據111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顯示[3],國人十大死因的原因,有超過半數與慢性疾病有關[4],「代謝症候群」是共同的危險因子,其中高血脂的盛行率高達26%,未來發生心臟疾病的風險高達3倍[5]。黃群耀進一步指出,直接導致高血脂的原因,與俗稱「壞膽固醇」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過多,以及俗稱「好膽固醇」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太少有關[6]。低密度脂蛋白會將膽固醇從肝臟帶到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則會將血液中的膽固醇帶回肝臟代謝。也就是說,隨著低密度脂蛋白增加,可能會有更多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沉積在血管壁上、形成斑塊,甚至變得越來越狹窄,不僅會導致血液循環變差,引起疲勞、頭暈等症狀,一旦斑塊破裂,還可能產生血栓,導致急性心肌梗塞、腦中風。為了避免急重症風險,鼓勵民眾在發生高血脂時,就應該要積極控制,並在醫囑建議下,盡可能降低壞膽固醇。▲血脂數值與壞膽固醇控制標準。(台灣心肌梗塞學會提供)血脂控制藥物是重點 高風險者控制指標曝光台灣心肌梗塞學會秘書長暨台北榮民總醫院重症醫學部重症加護內科主任吳承學說明,目前臨床上可以用來控制膽固醇的藥物相當多元,其中以史塔汀(Statin)類藥物為治療主力。吳承學鼓勵,膽固醇控制是一種個人化的療程,每個人的壞膽固醇控制標準不同,健康的民眾控制於130 mg/dL以下;若發生過心血管事件的高風險族群、甚至反覆發生心血管事件的超高風險族群,應分別控制於70 mg/dL和55 mg/dL以下。醫囑:過年及早領藥、勿過度依賴保健食品國健署鼓勵民眾,善用政府提供免費的成人健檢資源,還可以到「慢性病風險評估平台」輸入相關健檢數值,即可獲知未來10年內罹患5大慢性病的風險;台灣心肌梗塞學會最後呼籲,惟有健康的生活習慣,搭配穩定採納正規治療,才能雙管齊下,良好控制高血脂,避免慢性病變成急重症,年前務必檢視自身慢性病藥物的存量,及早領藥,避免過年期間因領不到藥物而感到焦慮,方能安心過好年。 [1] Tseng CN et al. Ambient Temperature Effect o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by Risk Factors: Daily Data From 2000 to 2017, Taiwan. JACC Asia. 2023 Mar 14;3(2):228-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