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的方式
」遊日注意!日本電車「煩人行為」排行出爐 車上補妝排名第一
日本一間科技公司近期進行了一項「通勤者在搭車時的煩人行為」調查,這項由1174名30歲以上男女(男性795人、女性379人)參與的調查中,日本人最厭惡的第一名是「車上化妝」,第二名則是「不把背包背在胸前」,第三名則是「車廂內飲食」。根據日本媒體報導指出,雖然第一名是化妝這點,有點針對女性的行為,但細看調查結果,男性的第一名與女性的第一名均是化妝,第二名也都是「不把背包背在胸前」,而在第三名的部分,男性第三名是車廂內飲食,女性的厭惡排行第三名則是「耳機漏出聲音」。報導中也提到,在不同年齡層的調查用戶中,化妝與背包的順序可能有所不同,在40歲至60歲的年齡層間,第一名則是背包不背在胸前。日本人之所以這麼在意背包的背法,主要是在上下班通勤尖峰時期,車廂內真的會十分的擠,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還將背包背在背後,在移動時會影響到不少其他乘客。過去鐵路公司甚至建議,背著背包的乘客進入車廂時,盡量要用手提的方式拿著背包,或是將背包放在雙腿上方。而在這份調查中,除了前三名外,後面十名依序是占用優先座位、用欠缺思考的方式放置行李、講電話、雙腿大開的坐在位置上、硬是要打開或關閉電車門、隨意甩弄濕雨傘、站在車門前不動、大聲喧嘩、進出車廂時強行推擠、惡意占用座位。(圖/翻攝自lasisa)
大老闆書單/黃鯤雄:利他才能共好,是我堅信的處世原則
永豐餘集團2024年邁入成立第100年,身為台灣第一家文化用紙的企業,長年熱衷推廣閱讀,CTWANT今年邀請到永豐餘旗下中華紙漿(1905)董事長黃鯤雄為讀者推薦好書,也是愛閱讀的永豐餘人黃鯤雄,這次將影響他一生利他處世原則的二本書,分享給讀者:天下文化出版的《稻盛和夫的思考之道》。(圖/翻攝自網路)《稻盛和夫的思考之道》稻盛和夫振興日本航空的故事,是一個廣為人知的經典案例。我閱讀了好幾本關於稻盛和夫的書籍,對他的著作特別鍾愛,原因在於稻盛和夫年輕時,不論是中學還是大學的入學考試,都遭遇了重重困難。我有著相似的經歷,學習過程中也經歷了許多挫折。雖然最終努力取得了博士學位,但在步入社會後,仍然時常擔心自己的能力不足以勝任工作,某次閱讀到稻盛和夫著作中提及,他在大學主修有機化學,畢業後進入了陌生的無機化學領域,他通過自學和不斷的實驗,投身於陶瓷研究,最終達到了世界第一的成就。稻盛認為,只要對未來懷抱夢想,全心投入,便能將不可能變為可能,而其中,「保持樂觀的心態以及與樂於與人合作的態度」為稻盛和夫處世之道,這句話讓我豁然開朗,自此成為我不懈努力的原動力。稻盛和夫讓世人敬仰的事蹟之一,則是帶領日本航空從破產中重整並恢復。他於2010年擔任無薪水董事長,並在2013年功成身退。如何在三年內,將一間瀕臨破產的公司重整成高盈利能力的航空公司,稻盛和夫的回答是「思考的方式」,這改變了員工的心態和行事方式。員工以「無私」的態度與同事相處、「利他」的精神關懷客戶的需要、工作態度的轉變,改變了顧客對航空公司的看法,從而使業務重獲新生。只有無私的動機才能集中精力、凝聚眾人之力。外在世界永遠不會助長任何自私的目的。因此,我特別推薦《稻盛和夫的思考之道》。Barnes & Noble出版的《Benjamin Franklin:An American Life》。(圖/翻攝自DARAZ官網)《Benjamin Franklin:An American Life》另一本我想要介紹的書是關於美國開國元老、美國獨立宣言及憲法起草者的班傑明‧富蘭克林傳記。富蘭克林的正式教育僅止於十歲,此後他進入印刷廠當學徒,並通過自學成才,甚至出版了自己的著作。他在科學領域的貢獻尤以發現電及提出電的正負極理論最為人所知。他的發明豐富多樣,包括避雷針、雙焦點眼鏡、高效能暖爐、玻璃琴(和音琴)、郵車里程計等等。富蘭克林不僅是一位成功的創業家,在出版、印刷及公共建設領域均有建樹,他還是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創始人之一。在美國獨立戰爭期間,他作為駐法代表,成功獲得了法國的軍事和財政支持。儘管他未曾接受過正規的教育,但他依靠自學和自我修煉,成就了教育家、企業家、發明家、政治家、外交家及哲學家等多重身份,這本書《Benjamin Franklin:An American Life》是英文版,2004年Barnes & Noble出版的。班傑明‧富蘭克林與稻盛和夫生活在不同的時代和國度,但他們有著共同的特點,都是通過自我學習追求希望與夢想,並懷有利他主義的胸懷。「利他才能共好」這是我堅信的處世原則。(作者/中華紙漿董事長黃鯤雄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化學材料科學博士,曾任中華紙漿執行長、康那香公司集團總經理、美國3M歷經研發及國際事業部主管;現同時擔任台灣造紙公會、台灣產業用紡織品協會理事長。)
大老闆書單/認識文明的世界文學 首推《吉爾伽美什王史詩》
什麼是文明?最容易的回答就是:「它是由文學去下定義的」。在浩瀚無垠的宇宙中,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從文學可以知道我們的歷史以及我們的生活。它促使我們去思考自從人類用雙腳在地球上站立以來,我們一直在問的問題:生命的意義是什麼?宇宙的本質是什麼?神的本質是什麼?最終的現實(Ultimate Reality)是什麼?人與人相互間、人跟自然以及人跟神之間的關係是什麼?這些問題並沒有一個簡單的答案,而且答案也會因時間和文化不同而改變。因為人類會在不同時期和不同文化寫出的不同作品,來為解答這個問題作一些嘗試。其實文學就是跟我們自己和我們的世界有關的故事,當然它們也同時想回答這些有關生命的問題。在文學發展的過程中,它也會為我們的文化和國家下定義。它告訴我們,我們的過去,也試圖解釋我們自己的本質、自己的價值、我們存在的理由,以及我們和上帝(或眾神)之間的關係。我們也可以從世界各地文學所產生的許多觀點中,得到一些對生命中的見解、靈感或領悟。它會從不同的時代或不同的文明跟我們溝通。現在就讓我們從故事和文學中,仔細看看我們的歷史,及我們的文明。世界第一部文學作品是有關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的《吉爾伽美什王史詩》(Mesopotamian Epic ofGilgamesh)。一般認為這部詩集可追溯到西元前2800年,是在約西元前2000年由一位叫做Sin-liqeuninni的巴比倫抄寫員撰寫的。它描述的是在烏魯克城(Uruk)、名叫蘇美(Sumerian)國王的故事,是一個有關英雄的故事,也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對「人終不免一死的心理層面」的探討。吉爾伽美什王(Gilgamesh)是一個偉大而有些近乎神性的人,他也是一個暴君,他的子民受不了他,所以祈求神明來救他們。因此眾神就從泥土中(亞當也是從土中創照出來的)創造了恩基杜(Enkidu)。恩基杜和吉爾伽美什王一樣強壯,但他是半獸半人,和吉爾伽美什王的半人半神相輔相對。恩基杜和一個妓女發生性關係後,被這名妓女交給一個牧羊人馴養。牧羊人教他吃人吃的食物,穿人的衣服,然後把他交給吉爾伽美什王,讓他們相互對決,他們大打一架後,並沒有輸贏,最後變成好朋友。恩基杜也成為吉爾伽美什王的分身。他們之間首創「男性之間的莫逆之交」關係,並在後來的文學中被競相仿效,例如:大衛和約拿單(David & Jonathan),阿基里斯和普特洛克勒斯(Achilles& Patroclus)。他們聯手殺死了看守雲松森林(Cedar forest)的守護神渾巴巴(Humbaba),也是掌管土地、風、和空氣之神Enlil的僕人。在他們打劫雲松森林(人類第一次破壞自然)後回家的路上,愛神依席塔(Ishtar)向吉爾伽美什王示愛,但被拒絕。依席塔非常生氣,就叫他父親天空之神(God of Sky)放出天牛(Bull of Heaven)去懲罰他們。天牛讓烏魯克城連鬧了7年饑荒(聖經中也有7年的饑荒),所以吉爾伽美什王和恩基杜必須把天牛殺死。因為他們殺了渾巴巴及天牛,眾神於是開會決定要殺死恩基杜作為懲罰。死前,他向吉爾伽美什王分享了他對地獄的看法。恩基杜死後,吉爾伽美什王開始害怕死亡。於是他去找不死之人烏塔那匹茲姆(Utnapishtim)。烏塔那匹茲姆和他太太都可長生不老,因為他們在大洪水期間打造了一艘船救活了許多動物和人(諾亞方舟的故事)。死亡之河的船夫Urshanabi載著吉爾伽美什王渡過死亡之河去找烏塔那匹茲姆。烏塔那匹茲姆告訴他所有人都一定會死,但人類會生生世世延續下去。吉爾伽美什王告別前,烏塔那匹茲姆送給他一棵神奇的樹,讓他可以永遠年輕。不料在回家途中,不老樹被一條蛇吃掉(又是聖經),所以這蛇從此就可以永保青春(蛇可以不斷地脫皮來保持年輕)。後來他回到家裡,開始接受人終不免一死的觀念,而真正可以永存不朽的只有人類的建築偉大的烏魯克城(Uruk)。這個故事是人從最原始的純真和自然的合作中跳脫,變成自我覺醒以及用人性去成就人類城市的故事。這也是要告訴人們,人要認同死亡這件事,也要了解生命中每一個人應該扮演的角色和應負的責任。這部史詩提供了很多思考的方式及故事,讓以後很多的著作可以引用。
【舒心BAR】吳若權:與高頻共振 創造愛的奇蹟
捨棄,不只是簡單的放手、或放下而已。捨棄,是有意識地去釋出某些東西,是一種意義深刻的舉動,有臣服的意味在裡面。你有沒有想過:「愛」和「關係」的區別是什麼?愛,是神聖能量的振動場。我們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愛的水庫」,也就是 所謂的「心」。我們的心,就是收集和獲取水源,也就是愛的地方。當兩個人建立關係時,會從各自獨立的心,也就是「愛的水庫」取用愛。你有自己的「水管」,讓你可以連接到你的愛;而對方也有他自己的水管,分別連接到各自的愛。一段關係,其實只是載體或媒介,讓你的愛可以流出,並且和他人的愛互動,就像是兩股能量流的相互作用,你可以想像兩股水流交會的時候,水花飛濺的情景。但是,你要知道:愛的源頭,永遠只存在於你的內心。「關係」,跟「愛」不一樣,「愛」是一種崇高的、強化生命能量的振動場,而「關係」是愛的載體,你要透過關係去體驗愛。關係中的另一個人,也是一種載體,透過他,你才能體驗到愛。但是,他並不是愛的源頭喔。 愛不是來自你的生命之外,它是來自你的內在。愛,是由內而外的。你自己才是愛的源頭愛,永遠無法從他人身上「得到」,因為愛永遠只源自於你自己的內在。對方可能做了、或說了什麼,能夠觸動你的事情或話語,讓你的愛得以湧現。但對方並沒有能力把你的愛變得更多,因為這一切都在於你自己。是你決定讓自己感受到愛,是你打開了門,讓自己的愛開始湧現出來。那全是你自己的愛。愛,就是它自己的源頭。我們往往誤以為,愛的體驗是別人給我們的,把他當作是愛的源頭。然而,這是一個很大的誤會。或許,親密關係可以為你帶來歡愉、享受、感情及幸福感等,種種的體驗,但其實對方純粹只是一個「造浪者」,讓你的心海掀起波濤。但是,這些浪潮全都是你自己內在的愛,只會在你內在的海洋洶湧起伏。靈魂卸載才能夠自由你聽說過獵人誘捕猴子的故事嗎?獵人們把香蕉放在罐子裡,然後藏在樹叢中,等著猴子過來。猴子看到香蕉,把手伸進罐子裡。當牠想要把手縮回的時候,就會發現:抓著香蕉的手,沒辦法通過狹窄的罐口。如果想要脫身,只需做一件事,就是:放開香蕉。但是,猴子通常會緊抓著香蕉不放,於是被獵人捕獲。而我們也是一樣的。每個人幾乎都會遭遇到生命中某些時刻的選擇,這個時候,很有可能並不是意味著,要你去做某件事,相反地,而是你必須停止去做什麼;也就是說,你要選擇的,不是繼續、不是堅持,而是放手。因為,通往自由的道路,是一條不斷捨棄的道路。捨棄,是高尚、而且艱難的修行。在通往情緒自由、與靈性自由的道路上,我們必然會走到一條有如瓶頸般的窄道,我們想要前進,但又緊緊抓住非常重大的東西,譬如小我、自己的故事、驕傲、頑固、指責、反抗或悔恨。在靈魂之旅的路途上,需要放手及臣服。你被要求捨棄的,不是身外之物,而是身內之物。包括思考的方式、小我的模式、情緒的習性;把你禁錮為人質的固執或態度,讓你困在狹小格局裡的信念,或是使你淪為奴隸的上癮症頭,像是菸癮、酒癮、藥癮等等。從現在起,別再讓它們束縛你,就像故事中的猴子與香蕉,也是緊緊抓著它們不放。 既然你愈來愈清楚,你的目標是要往前邁進,所以你必須要放手。捨棄,不只是簡單的放手、或放下而已。捨棄,是有意識地去釋出某些東西,是一種意義深刻的舉動,有臣服的意味在裡面。我們所要做的,是一個停止偏執的情感選擇。當你停止去做那些會阻礙高我出現的事,你才有可能破繭而出,重獲自由。活在愛中是最高修行當你置身於愛的空間與振動之中,就會自然而然地對準你的高我,並且和高我一起同步,以你最高的頻率振動。當你做出愛的選擇,就是選擇了你的高我。你要把更多的愛給你自己,更多的愛給他人。你要把更多的愛給你的挑戰,給你的痛苦,給你的恐懼。也要把更多的愛,給那個不想付出更多愛的你。愛,是最高的修行!當我們和他人之間的界線融化了,才能夠體驗到,什麼是真正的合一。當屬於你的「愛的海洋」,與他人的「愛的海洋」,能夠一起湧現、升騰,愛就會彼此共舞。這是一種帶著覺知的關係,就像一座以歡喜構築的橋梁,來來回回地產生共鳴,將你們的兩顆心連結起來。你們一起歡慶愛的奇蹟,在你們各自的內心生成,也在你們之間共舞。愛,是你永遠的救贖。愛會提振你,使你超越自己的有限經驗。愛會擴展你,將你推到最高的境界。它會讓你連結到愛的源頭, 它想讓你成為——自己、或某個人,生命的奇蹟。以上分享的是,我閱讀完三采文化出版《深愛覺醒》這本書,所為你整理摘要的重點。邀請你上時報周刊網站留下意見,並且和我分享:你覺得此刻最該捨棄的是什麼?你是不是也已經準備好,接收高振動的訊息? (歡迎光臨:吳若權幸福《深愛覺醒》書封(圖/三采文化提供)《深愛覺醒》作者芭芭拉安吉麗思博士是當代靈性成長領域,最具影響力的大師之一,她希望以本書幫助讀者喚醒、憶起及找出回歸愛的道路。———————————————吳若權的幸福書房: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gx3BZdsZi_BlT-Ub6R58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