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阻塞
」 心肌梗塞 心血管疾病32歲外送員為養家「一天工作12.5小時」 疑過勞猝死…心臟75%阻塞
馬來西亞吉隆坡一名32歲外送員阿末法漢,日前因網紅在做社會實驗給了他50令吉(約新台幣373元),他激動致謝的畫面短時間吸引280萬人觀看,他也因此被受到關注。怎料,阿末法漢妻子近日透露他在10月2日猝死,死因疑似是過勞,解剖報告才發現他心臟血管有75%阻塞。綜合馬來西亞媒體報導,32歲的阿末法漢是一名外送員,他也是一名人夫和3名小孩的爸爸。日前當地一名網紅拍片做社會性實驗,將50令吉(約新台幣373元)放在阿末法漢的身上,他只對網紅的舉動感到困惑,但知道50令吉(約新台幣373元)是要贈予他,馬上表現得十分激動、頻頻致謝;阿末法漢知足感恩的樣子,短時間就吸引280萬人觀看。不過阿末法漢的妻子近日卻悲痛表示,阿末法漢在本月2日猝死,她說阿末法漢今年9月初才找到一份新工作,是一名貨車司機,但他一樣繼續兼職外送工作,每天從早上7時30分一路工作到晚上8時,讓她不禁懷疑丈夫是過勞死。阿末法漢妻子也補充說,阿末法漢生前常抱怨工作非常勞累。馬來西亞32歲外送員阿末法漢與妻子育有3名小孩,他每天工作12.5小時為養活一家五口,先前有網紅拍片做實驗贈予他50令吉(約新台幣373元),他激動感謝的樣子曾引起討論。(圖/翻攝自臉書)阿末法漢為了養活一家五口,一天工作至少12.5小時,年僅32歲就猝死,因此他的妻子也請醫院找到他的死因;在解剖報告出爐後,醫師告知阿末法漢的妻子,他的心臟血管有75%都阻塞,最有可能是過度勞累造成。而阿末法漢因為猝死沒有留下任何遺言,阿末法漢的妻子只說他生前曾叮囑孩子們要照顧彼此,也知道丈夫養育一家人真的不容易又辛苦;但阿末法漢的妻子也說,事發突然,她還是很難相信丈夫這麼年輕就走了,從今往後她得一個人想辦法撫養孩子們。
周典論遭押半年 藍正副議長籲司法放人
屏東縣議長周典論因協助鴻海集團創辦人郭台銘連署涉賄選被收押近半年,新北市議長蔣根煌3日再號召多名縣市議長、副議長聲援周。周的小女兒周芸均一度哽咽表示,父親心臟有問題卻仍不准交保就醫,質疑生命都受到威脅,司法仍要為政治服務嗎?蔣根煌多次對外聲援周典論,周的妹妹與擔任國民黨中常委的三女兒周孟蓉、小女兒周芸均昨也代表家屬現身。屏東縣議會副議長盧文瑞表示,周典論案在偵查時,檢察官多次暗示稱「大局為重」、「上面都同意再放人」等語,並說周典論被指以500萬元幫郭台銘賄賂連署,「事實上只用了10萬元在必要開銷上」。連江縣議長張永江指出,不管哪個政黨,都不要做政治考量,並揶揄前民進黨立委陳明文,「高鐵300萬元也還不知道哪裡來的,500萬元就可以賄選?實在太離譜!」周典論胞妹則暗諷前總統陳水扁,表示「受刑人都可以保外就醫、爭取生存權,何況周典論只是聲押偵訊。」質疑若周因心肌梗塞於看守所發生不幸,「這樣算不算蓄意謀殺?」周芸均一度哽咽表示,父親心血管阻塞約達70%應做心導管手術,被收押時也數次在看守所發生心臟刺痛情況,卻仍不准交保就醫,怒批「司法不是要講人權、無罪推論嗎?生命都受到威脅了,司法仍要為政治服務嗎?還是法官還在等上面的同意?」新北市長侯友宜認為,司法有一定程序,希望司法面對案件都能夠給當事人、給人民一個交代,盡速把真相清楚地還給人民。
全台急凍釀年輕族群猝死增加 專業醫點名5類非典型高危族群
近期台灣因為寒流來襲的關係,導致全台溫度急速下降,而在這期間也發生多起民眾猝死的意外,但其中也不乏許多相對年輕的族群發生猝死。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就表示,有5種年輕族群雖然不屬於慢性病纏身的危險族群,但因為日常不良生活習慣的因素,導致他們也屬於「非典型高危族群」。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日前在FB發文指出,美國在回顧調查平均年齡在36歲猝死的驗屍報告時,發現其中80%死者都有「冠狀動脈狹窄」的情況,而猝死容易發生在18至59歲的人群,其中18至39歲的佔總數的43%,40至59歲的佔39%。而在葡萄牙方面的研究指出,在回顧調查平均年齡在37.36歲猝死的驗屍報告,發現55.6%的死亡原因,是「心血管阻塞 」(男性佔 92.5%、女性佔7.5%)。而年輕女性的猝死,要優先懷疑其是否有「先天性心臟病 」,例如長QT症候群(Long QT syndrome)。黃軒進而分析,過往會認為年長者之所以會面臨猝死的高風險,主要是因為心血管疾病,但其實還有「三高者、愛抽烟、愛喝酒、肥胖者」等族群,有這些情況的也是屬於高猝死風險的族群。但黃軒也解釋,如果有以下情況的人,即便屬於年輕族群,但猝死風險上也是相當的高:1.暴飲暴食者對於本來就有心血管慢性疾病的患者來說,都應該避免暴飲暴食,大魚大肉。在冬季,一般好好的人「吃太多,吃太撐,又吃更多油」的食物,血流會大量增加到消化系統,心臟負荷量忽劇增、忽大忽小的用力幫蒲收縮,容易使心臟感到不舒服,一旦這些心血管液循環不流暢,容易誘發急性心肌梗塞的發作。2.缺乏運動者一般而言,成人只要每週運動累積達150分鐘、兒童每日運動累積60分鐘,就能有足夠的運動量。上班族若低於這些每週運動時間,其實你已經是「隱藏式」的高危險族群了。世界衛生組織,早已指出身體運動不足,已成為影響全球死亡率的第四大危險因子。每年有6%的死亡率與缺乏運動有關,這只是僅次於高血壓(13%)、抽煙使用(9%)和高血糖(6%)之後而已!別忘了,這些缺乏運動者族群佔了我們的上班族,很大的部分呢!3.飯後泡澡者、酒醉者當人們剛吃完飯時,大量血液聚集在腸胃部位,身體的其他器官處於相對的缺少循環狀態。如果在這時候又去泡澡,又是冬季,洗澡水溫度相對較高,因此會導致除了腸胃部位血流量增加,更全身血管擴張,皮膚和肌肉血流增加,心血管液循環負苛量更有巨大的壓力,也容易負苛過量猝死。4.情緒起伏大者情緒起伏大者,主要會嚴重影響睡眠。當你的生活一直感到有壓力,不睡覺,你的交感神經一直處於高度的反應中,你的免疫系統受到抑制,然後也惡性循環,這些壓力會更大,而研究結果顯示,這些睡眠不足者,易引發心血管猝死相關疾病。5.感冒未癒者千萬不要把感冒當成一件小事,普通的感冒也會同樣在冬天引起猝死,什至病毒會侵犯心肌,引起了心肌炎,或誘發嚴重的心律不整或心臟衰竭。如果感冒當下或在1-3周後,有心悸,胸悶胸痛、手脚浮腫或暈厥的狀況,一定要馬上去看醫師。黃軒最後也提到,不良的日常生活習慣,決定了這些年輕族群的猝死風險,好的生活習慣就是保障健康的最好行為。
賀一航兒子肝衰竭昏迷 送醫急救進ICU加護病房險喪命
男星曾治豪是已故天王賀一航的兒子,除了演藝事業外,感情世界也備受關注,今年曾治豪更是雙喜臨門,不僅成功娶回美嬌娘Meggy,還在今年國慶日當天迎來女兒出生,順利升格人父的幸福滋味不在話下。曾治豪卻曾因長期酗酒習慣導致肝功能受損近日他到《聚焦2.0》分享發病過程,曾治豪表示,過去他習慣依賴飲酒舒緩壓力,不喝就渾身不對勁,最後身體不堪負荷引發肝衰竭緊急送醫,驚險過程讓他大嘆「這是我人生中離死神最近的一次」。已故天王賀一航過去曾因心血管阻塞緊急送醫,過程中一度休克,透過電擊急救才從死神手中搶救回來,因此當曾治豪出現「胸悶、手抖」的情況時,都會聯想到是心臟疾病問題,直到某天雙手不停顫抖,前往就醫過程中突然昏厥不醒人事,那時才得知原來是罹患「肝衰竭」。當時曾治豪黃疸指數13、肝指數GOT高達567,嚴重程度讓醫生評斷需要送進ICU加護病房,歷經3周的治療與休養才逐漸恢復健康,曾治豪這回從鬼門關前走一遭,也讓他體悟到健康的重要性。曾治豪坦言自己年紀輕輕就踏進演藝圈,為壓抑內心緊張感就會透過酒精麻痺,長期下來就演變成惡性酗酒、嚴重影響身心健康,現在曾治豪身邊多了妻女陪伴,他也在節目中澄清「已經戒除壞習慣」,飲食上則跟著女兒一起清淡飲食,不再揮霍健康。更多精彩內容請鎖定本周六晚間8點,於年代新聞50頻道播出《聚焦2.0》。CTWANT提醒您:喝酒勿開車!飲酒過量,有害健康,未滿18歲請勿飲酒。
6旬男壞習難改反覆心肌梗塞 醫建議定期追蹤及時治療
一名67歲心臟疾病患者王先生,十二年來因心肌梗塞頻繁發作,在心臟周邊已安裝多達10支的血管支架。王先生有吸菸史,曾經每天二包菸的他,之前也曾下定決心戒菸戒了一年多,然而由於工作性質需要與人交際互動,菸又慢慢地抽回來;此外,因工作常常需在外跑行程,只能犠牲就醫時間,導致中斷用藥。持續2壞習慣 反覆心肌梗塞光田綜合醫院心臟內科夏治平主任表示王先生心肌梗塞反覆發作,正是因為「抽菸」與「中斷用藥」所導致。因心肌梗塞有六大高危險因子,包括罹患三高、家族史與抽菸習慣以及壓力過大,而王先生幾乎「全中」,而原本應該好好控制各種危險因子的他,又因為工作比較忙碌,常忽略對慢性病的控制。夏治平主任進一步解釋,患者之前的壞膽固醇曾高達156,後來經過控制曾降到90,然而發病前低密度膽固醇又回到140-150左右。」此外,王先生容易忘記或中斷服藥,用藥控制成效不佳,也是造成他多次發病的原因之一。培養運動習慣 定期健康檢查幸好王先生每年仍會抽空做健檢,此次健檢發現心臟血管阻塞後,立即就醫做心導管手術,術後狀況穩定。夏治平主任表示,患者12年來大概發作了6次的急性心肌梗塞,還好每次都有搶救回來;不過也因為心肌梗塞發作的次數多,使得他成為光田院內心臟支架裝設最多根的「紀錄保持人」。除了戒菸與定期就醫服藥,夏治平醫師也建議心血管患者,盡量培養運動習慣,65歲以上的患者,更要每年定期健康檢查,像王先生此次就因為健檢之故,早一步找出心血管阻塞而及早處理,因此每年健檢絕對不能輕忽,如此才能好好維持健康。
三高引起心血管阻塞 醫嘆:神仙難救無命客
冠任醫師的異想世界在社群媒體上分享一則案例,一名61歲女子因反覆胸悶、胸痛送急診,不但發現他三高指數超標,甚至已經造成心血管阻塞,需要手術治療才能改善症狀。醫師表示,目前不少民眾的觀念還是在「只要沒有在吃藥就表示我是健康的人」,但根據國民健康署表示「三高與罹患慢性疾病的風險有極大的關係,不僅會讓血管阻塞,進而促使血液流動不順暢,長期下來也會導致器官損壞及衰竭,造成永久的傷害。」國人常見的疾病慢性疾病包含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指,俗稱「三高」,他三高的危險因子除年齡、遺傳等因素外,飲食及生活型態的改變也是很大的原因,例如:喜好含糖飲料、高脂肪食物,及久坐缺乏運動等,都是造成「三高」慢性病的重要原因。冠任醫師的異想世界分享指出,該名女子早在20年前就有三高問題,但她卻不以為意,直到10年前開始發生胸痛胸悶才就醫,最後也證實她的三高指數嚴重超標,同時引起心血管阻塞,最後緊急放了2根支架才改善症狀。在後續一段時間,女子都有按時回診及服藥,但時間久了,女子便覺得自己身體已痊癒,醫生給的藥也沒有按時吃,回診的頻率也降低。冠任醫師的異想世界表示,相隔1年後,女子胸痛的狀況反覆發作,不得已又再次來掛門診,一問之下才曉得,在這1年間所有藥物都沒有吃,醫師便為女子安排檢查,果不其然,所有指數又回到驚人的數值,心臟的血管也再次阻塞。事隔快1年後,女子再度尋求醫師幫助,醫師也高度懷疑她是心血管再度阻塞。不過女子卻表示「不想再做心導管手術,只要能止痛就可以」,後續醫生也告知她血管阻塞的進一步處理會很危險,同時也將症狀緩解的藥物給她。該女子之後又因突發性強烈胸悶胸痛被送來急診,醫師因懷疑女子急性冠心症要做緊急治療處置時,女子又不顧勸阻堅持要下床去廁所解尿,也因為這個舉動,後來女子因症狀加劇意識不清,經過醫師1個小時的搶救,仍回天乏術,最後心跳中止。冠任醫師的異想世界提及,因為很多人的觀念還是「能不吃藥就不吃藥,即便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高、血管阻塞、心律不整都沒關係,只要沒有在吃藥就表示我是健康的人。」「血管阻塞哪有這麼可怕?我也只有偶爾胸悶而已,幹嘛吃藥?反正真正大痛再趕去急診請醫師救我就好了。」同時舉出一個例子,她有一位好友的母親患有嚴重的高血脂,卻不規律用藥,檢查也證實心血管明顯狹窄,醫師語重心長地說「實在很怕她是下一位到急診的患者」,「神仙難救無命客」,即便是耶穌及佛祖下凡都無計可施。網友看完紛紛表示,「能不能停藥都是醫生說的算,尤其是控制三高的藥物」、「佛渡有緣人」、「我都覺得有藥可以吃表示還有救,都不敢不吃藥」。根據國民健康署指出,停經後女性因雌激素分泌量減少,使血管調節功能變差,是高血脂症、高血壓的好發族群,更應該留意自身健康狀況,積極預防三高,才能避免危害自身的健康。衛生健康署提出3個技巧減少三高的威脅,包含定期健康檢查及自我血壓量測、天天量腰圍及體重,最後則是均衡飲食及規律運動,做好以上3點,較有效掌握三高問題,也能降低罹患慢性疾病的風險。
工程師正值壯年卻遭「神秘殺手」糾纏 心血管阻塞逾85%
營養功能醫學專家劉博仁醫生在社群媒體上分享一則案例,一名40歲工程師在一次聚餐,突發性胸痛送急診,不但發現他「心臟左冠狀動脈前降支阻塞超過85%」,血管狀態比很多老人還糟糕,而且「全身上下都在發炎」,劉博仁指出:「時代雜誌封面稱『發炎』為『神秘殺手』」,目前發炎都與許多疾病相關。心血管疾病是現在大多民眾的健康大敵,一般而言,人體的冠狀動脈在30歲以前很少有明顯阻塞,即使男性從40歲後,血管開始出現脂肪堆積,血管內徑還未必受影響,不過45歲到50歲就可能阻塞到50%,隨著年紀愈大、狹窄程度往往愈嚴重。而女性受到荷爾蒙的保護,一般會比男性晚10年發生血管阻塞的狀況。但一名40歲的工程師心血管情況卻遠比上述提到的還要糟糕!營養功能醫學專家劉博仁醫生分享指出,該名工程師因工作責任制經常性加班,而公司每年例行性健檢都顯示他的肝功能指標GPT是紅字、發炎指標CRP也是紅字,工程師曾找家醫科醫師討論,醫師建議他不要熬夜、飲食均衡,但因為醫師沒有提到太嚴重的字眼,所以他也就不以為意。而在年年紅字的情況下,4年過去了,該名工程師在一次聚餐中喝了一點酒,因胸痛立馬送急診,竟發現他「心臟左冠狀動脈前降支阻塞超過85%」,醫師當場幫他放了一根血管支架,在住院期間持續檢查也發現他肝臟重度脂肪肝、有好幾顆膽結石、牙齒有牙周病,真的是全身上下都處於發炎的狀態。對照之前的體檢,顯然這慢性無聲的發炎已經超過3年。劉博仁醫生表示,2004年2月號時代雜誌封面稱「發炎」為「神秘殺手」,目前身體所產生的發炎都與許多疾病息息相關。劉博仁醫生舉例:肝臟因為脂肪堆積,造成非酒精性脂肪肝炎,更甚者,造成肝纖維化以及肝癌的發生;血管因為膽固醇堆積,造成白血球浸潤發炎,導致血栓形成,進而造成中風或是心肌梗塞;牙周病造成牙周囊袋發炎,進而引發全身心血管疾病;自體免疫疾病產生自體抗體,引發全身血管炎、心肌炎、腎臟炎、骨關節炎、眼內炎等,甚至死亡等等。要養成抗發炎的體質,建議適度運動、多喝水、多吃蔬果、適當紓緩壓力,不過高糖分水及果汁還是需要適量飲用。(示意圖/Pexels)因慢性發炎以及疾病相關性太多,劉博仁醫生建議民眾從日常觀察是否有不良生活型態,不良生活型態包含吸菸(含二手菸及三手菸)、酗酒、久坐、熬夜、經常吃發炎性食物(含精製糖的飲料、可樂、蛋糕甜點、精緻碳水化合物等)。要養成抗發炎的體質,建議適度運動、多喝水、多吃蔬果、適當紓緩壓力,不過高糖分水及果汁還是需要適量飲用。
「炎」來是這樣! 醫揭患發炎性腸道疾病照護細節
為推廣發炎性腸道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認知,台灣發炎性腸道疾病學會攜手台灣腸治久安協會日前於台北市長官邸辦理了《「炎」來是這樣》發炎性腸道疾病病友會活動,病友及家屬們齊聚一堂,一起瞭解「發炎」在IBD當中的角色。發炎性腸道疾病是潰瘍性結腸炎與克隆氏症的統稱,台灣腸治久安協會楊式光理事長表示,許多病友們都與IBD相伴一生,大家積極治療的心情令人動容。本次舉辦病友會活動,除邀請林口長庚醫院胃腸肝膽科副教授級主治醫師李柏賢及台北馬偕紀念醫院胃腸肝膽科資深主治醫師林煒晟分享疾病衛教,也因應疫情解封國境開放,安排疾病控制優良的病友分享IBD出國旅遊的注意事項,並規劃軟性課程,教導病友們探索自己的腸胃道張力,更有長達40分鐘的Q&A環節,讓病友們能將疾病照護大小事,諮詢現場專家,達成更好的疾病控制。免疫系統自己打自己 適當用藥有機會免開刀李柏賢醫師指出,腸道發炎性疾病是免疫系統自己攻打自己,而戰場就在腸胃道,造成發炎、潰瘍,以拉肚子、血便、肚痛的方式表現出來。若疾病控制不佳,免疫系統恐會攻擊腸道外部位,導致關節炎、皮膚病灶、心血管阻塞等問題。醫病溝通決策在治療中扮演重要角色,除了傳統藥物外,IBD目前也有新型生物製劑及小分子藥物等治療武器。「統計資料發現,生物製劑的使用不只改變治療模式,更看到許多病人因此無需開刀。」李柏賢醫師補充,除生物製劑外,目前亦有健保有條件給付的小分子藥物,病友無需長時間在醫院接受注射治療,讓IBD也能達成「返家治療」的治療模式。IBD害怕大腸鏡檢查? 醫暴:有重要意義李柏賢醫師表示,IBD的治療目標為內視鏡黏膜癒合。當黏膜癒合,病人需要手術治療、反覆住院的機率會隨之下降,未來其他併發症及癌症風險也隨之降低。腸道反覆發炎與修復,若修復出錯就可能變成大腸癌,因此確認黏膜狀況相當重要,呼籲病友不要害怕大腸鏡檢查。「糞便鈣衛蛋白」是IBD的重要指標,李醫師進一步表示,當數值大於300,就能預測在未來一個月內會急性發作,因此若發現糞便鈣衛蛋白數值飆高時,建議與醫師討論治療策略。留意FODMAP 避免腹部脹痛問題林煒晟醫師分享,日常飲食中,病友們應有FODMAP的基本概念:意即可發酵的寡醣、雙醣、單醣及多元醇,若屬於高FODMAP食物,則食物分子小、滲透壓高、腸道不好吸收,水分容易跑到腸道,創造細菌發酵的環境,造成病人易腹脹、腹痛。林煒晟醫師指出,低FODMAP飲食較適合IBD病友,例如:胡蘿蔔、黃瓜、葡萄、雞肉、蛋、馬鈴薯等。隨着食物吃下肚,也有纖維素的考量。纖維素分爲水溶性纖維及非水溶性纖維,水溶性纖維可幫助減少膽固醇及血糖,並增加腸道好菌種,維持身體健康;而非水溶性纖維有助於排便更順利。許多病友可能遇到腸道狹窄問題,這時水溶性纖維對身體較有幫助,例如去皮蘋果、胡蘿蔔、黑豆等。研究顯示,克隆氏症病友注意纖維攝取,相較未注意者可減少40%的復發機會。林煒晟醫師補充,薑黃素具有抗發炎及抗氧化的作用,因其脂溶性特性,建議飯後攝取較佳。研究顯示,IBD維持期若能適度攝取薑黃素,有助於減少疾病復發及發炎問題,但薑黃素也容易刺激胃酸分泌,且有服用降血糖藥、抗凝血劑的病友,需留意交互作用的產生。身心有狀況? 醫:IBD發炎有影響「我們常常以爲病人有憂鬱傾向,是因爲長期罹患疾病的結果。」林煒晟醫師指出,研究顯示,IBD患者有4成都會伴隨焦慮、憂鬱的身心問題,其實竟是與發炎時,整體循環較差,發炎物質跑到肝臟、腦部而造成的影響,因此可以推測,好好控制IBD,對身心狀況改善也有幫助。台灣發炎性腸道疾病學會王鴻源理事長表示,IBD有病情上下起伏的特性,病友常需要調整藥物,能與醫師緊密保持醫病溝通是最重要的。目前趨勢是跨科團隊照護,包含腸胃科、營養師、護理師、心理師等,協助病友及家屬更完善照護疾病,本次活動相當樂見病友們彼此交流,期待未來在多方資源投入下,能將病友IBD控制做到最好。
醫師胸痛3個月找不出異狀 「電腦斷層一照」撿回一命
一名57 歲的內科醫師,胸悶胸痛長達三個月,某天身體非常不適到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急診室急救,透過心臟酶指數以及心電圖檢查,沒有發現異狀。再透過門診電腦斷層掃描,確診是心血管前降支病變,經過緊急心導管手術,搶回一命,目前持續門診追蹤。心導管室主任陳業鵬表示,這名內科醫師並無糖尿病,可能跟工作長期壓力有關,造成心血管阻塞,幸好,這名醫師的右冠狀動脈微小血管持續供應血流, 如果再延遲,最嚴重恐猝死或失去意識。由於前降支血管完全阻塞,且有對側的側枝循環供應,斑塊推測比較硬,屬於複雜性手術,在醫護團隊的努力下,只花不到50分鐘就打通血管。陳業鵬指出,心血管阻塞,三高,肥胖,壓力和抽菸等,都是高危險因子,會造成冠狀動脈問題,近幾年也發現,桃竹竹苗地區,心血管阻塞,有越來越年輕的趨勢,30多歲就發生心臟三條血管右冠狀動脈、左迴旋支,以及左前降支有嚴重病變及血管狹窄,需做心導管手術,因此,建議排解壓力,健康飲食,一個月量一次血壓監測健康。內科部長林圀宏表示,個案胸悶胸痛來急診,抽血、心電圖都沒有異常。類似這種個案在門診可以選擇跑步運動心電圖,鉈201核子醫學攝影和心臟動脈的電腦斷層,但該個案沒有做跑步運動心電圖和鉈201,因為這兩項檢查必須心臟負擔,激發心臟缺氧的表徵,才會看到異常,但個案心臟狀況不穩定情況去增加心臟負荷,可能有較高風險;相較之下,電腦斷層沒有風險。除了減少病人心臟負荷,也是心導管術前的準備工具,異常病症一目了然。醫學影像科總技師周思賢表示,本院心臟電腦斷層檢查,利用8K HD寶石級高階電腦斷層儀執行掃描,以非侵入性的方式,快速、無痛與精準的執行檢查,掃描後能提供準確的鈣化分數與評估血管狹窄阻塞程度,讓病灶無所遁形。
遺愛人間!7旬父忍痛捐腦死兒眼角膜與皮膚 「這是孩子生命的延續」
花蓮49歲吳先生日前因心血管阻塞呈腦死狀態,且無自主呼吸心跳,只能靠維生機器輔助,其70多歲曾擔任醫院志工的吳父,儘管面對喪子之痛,仍希望能讓兒子遺愛人間,因此他決定捐出兒子的眼角膜和皮膚,最後在親友祝福下完成圓滿助人的心願。吳男日前在家昏倒後被緊急送往花蓮慈濟醫院急診室,診斷發現他體內一條心血管100%阻塞,便轉往心導管室,經心臟內科打通阻塞血管、給予治療藥物等搶救,仍呈現腦死狀態,無自主呼吸心跳,最後僅靠維生機器輔助,不過觀察幾個小時後狀況依然不樂觀。當醫師向家屬說明時,吳太太一聽到丈夫危急的狀況,情緒瞬間潰堤到無法言語,不過始終保持沈默鎮定的吳父,卻突然主動詢問醫護「可否替兒子捐贈器官」,強調「希望能用的都捐!」不過在旁協助家屬的社工師曾惠欣發現,吳父說完捐贈器官一事後,疑似強忍著喪子之痛的心情,不停表達想要回家休息,甚至打算到捐贈手術開始前都不會出現,而作為與家屬唯一聯絡窗口的她,知道家屬不願被其他醫療人員聯絡的想法,便透過自己傳遞醫護團隊的溫暖關懷。由於吳先生急救過程中有經過數次電擊,肝臟受損,不適合捐贈,加上到院後已無法自行排尿,不能捐贈腎臟,最終慈院器捐中心團隊判定能夠捐出的器官為眼角膜和皮膚組織。吳先生捐贈器官前,吳太太知道丈夫平時很在意外表,擔心捐贈完後變得不好看,醫護團隊得知此事後,在眼科與整形外科的神醫妙手,及手術室護理師貼心的大體護理化妝技術下,保持吳男十分安詳的容貌;家屬看過後也放下心中大石頭,並在手術室門口外,與醫療團隊一起送他離開。後來慈院醫護輾轉得知,吳父曾在其他醫院擔任醫療志工,受訓時接受過器官捐贈相關知識,了解器捐流程和內容,且他認為這是讓孩子生命延續下去的方式,因此很快地簽下捐贈同意書,讓慈院器官捐贈團隊十分感動,並感謝吳父的大愛。慈院表示,據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公布資料,統計至今年3月14日,全台有效等候接受器官移植病人總數為10711人,其中等待心臟有227人 、肺臟104人、 肝臟999人、腎臟8100人、胰臟86人、腸9人、眼角膜1257人。
誤會感染新冠 老翁胸悶原凶是心血管阻塞
78歲退休老翁因胸悶不適長達一週,一直不願就醫,後因老翁誤以為自己可能染新冠肺炎才就醫,經醫師診斷老翁胸悶非新冠引起,而是冠狀動脈因狹窄或阻塞,導致血流供應不足引起輕微阻塞,建議儘快接受心導管治療。高齡的老翁因害怕開刀不願接受心導管手術治療,僵持不下,經評估情形後改採非侵入式輔助治療搭配藥物進行治療,陸續進行3個月,老翁胸悶漸緩解得以控制。類似年事已高的長輩身體不適,但不願意就醫檢查、或不願進一步接受侵入式手術開刀治療的情形成為許多子女擔心的問題。亞東醫院心臟血管內科林恆旭醫師表示:由於長輩較缺乏病識感,認為身體不適是正常老化現象,因害怕不想面對身體疾病真正問題,常延誤就醫或誤信偏方。文中老翁因心肌梗塞導致心臟缺血引發胸悶,一般建議民眾有類似情形應盡快就醫請專業醫師評估,將過於狹窄的血管擴張舒通,維持血液充足順暢的流動,否則氣溫驟降或情緒激動導致心臟無法負荷,可能會造成急性心臟衰竭症狀。亞東醫院心臟血管內科林恆旭醫師指出,民眾因害怕手術而不願接受心血管手術治療,是非常危險的,但也有部份病患的冠狀動脈病變不合適接受侵入式的手術治療,過去只能以傳統藥物治療,所幸醫療科技日新月異,不斷有新的治療方式,以心臟震波治療搭配藥物控制,這樣的方式在歐洲臨床上應用比較多,由專業醫師評估為期3個月9次,每次30~60分的體外心臟震波治療,患者7成以上陸續都有舒緩改善。輔助性心臟震波治療為非侵入式的體外治療模式,林恆旭醫師表示是以0.09毫焦耳/平方毫米的低能量,震波刺激心臟使得血流擴及範圍加大,改善心臟缺血問題及心臟功能,適用於缺血性心臟病及心衰竭病人。有心絞痛、心肌缺氧現象但不願或不適合心導管治療者,或是已藥物治療及心導管手術後仍心絞痛者可經過醫師專業評估過搭配藥物治療。根據衛生署統計,台灣心血管疾病平均病發年齡為52歲,心血管疾病患也有逐漸年輕化的現象。建議心血管疾病的預防須從日常作息改善,控制好三高數值的健康飲食及規律運動不可忽視,以及避免菸酒與長期熬夜。國民健康署提供40至64歲的民眾三年一次的免費將康檢查,65歲以上的民眾更有每年一次的免費健檢額度。一般民眾則可以定期安排一年一次健康檢查,以提升及早發現病症的機率。民眾若有胸悶、揪心、心悸…等等異狀,一定要儘快就醫。
指甲驚見2種特徵表示身體出問題! 家醫科醫師闢謠:「直線」只是老化跡象
家醫科醫師李思賢近日表示,不只皮膚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健康狀況,指甲也可以,甚至還能透過指甲看出心血管阻塞、重金屬中毒、癌症、肝臟或是血糖問題。他還特別點出2種比較特別的指甲外觀,提醒民眾若看到上述現象,可能就是身體在發出求救訊號了。李思賢12日在臉書上發文指出,「手指甲生長的速度約每個月0.3公分,腳指甲更慢,每個月約0.15公分,所以手指甲長到尾端的速度約半年,腳指甲約一年。」他也點出不只皮膚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健康狀況,指甲也可以,一般健康的指甲是平滑圓潤帶有光澤的。至於接近掌部的白色月牙謠傳和健康有關,李思賢則指出那只是指甲生長的一部份,和健康沒有關聯。另一個常見但是完全正常的現象就是指甲上面有一條一條平行手指方向的直線,這只是老化的象徵不用太擔心。但如果有2種比較特別的指甲外觀,也就是「太凸」或「太扁」,就要小心可能是身體發出警訊了。李思賢表示,太凸的指甲被稱為「杵狀指」,英文名叫「Clubbing nail」,暗示身體可能有末端氧氣不足的現象,而引起的原因常常與「肺部」或是「心臟」有關。所以「杵狀指」常在有菸癮的人身上看到,包括肺氣腫、肺結核、肺纖維化、肺炎、肺癌或是其他肺部疾病。但心臟或腸道問題也是蠻有可能的,另外在一些感染疾病像是AIDS的患者手上也會看到這種指甲。好消息是只要處理根本問題,指甲的狀況很快就會得到改善。至於太扁的指甲則被稱作「匙狀甲」,英文名為「Koilonychia」,最常見的原因是「缺鐵」,但是缺鐵的根本原因有可能是吸收不良、慢性出血、維他命C缺乏、癌症、腸道等問題。另外,像是「甲狀腺」、接觸到「化學藥劑」,或是紅斑性狼瘡、類風溼性關節炎等自體免疫疾病也有可能導致這種現象。李思賢最後也補充,不同的指甲暗示著不同的身體狀況,甚至可以從指甲看出心血管阻塞、重金屬中毒、癌症、肝臟或是血糖問題。
天氣冷「年輕人」也易猝死! 醫示警5大「非典型」高危險族群要小心
近日寒流來襲,全台急凍。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國際中心副主任黃軒對此也提醒「天冷了,年輕人也易猝死」,以前大家都認為急性心肌梗塞大多數發生在有年紀(60歲以上)的人,但現在那些所謂的年輕人也會因為心肌梗塞而在冬天猝死。黃軒醫師在臉書粉專《黃軒醫師 Dr. Ooi Hean》發文指出,美國一項研究專門回顧調查平均年齡在36歲猝死的驗屍報告,結果他們發現有80%的案例出現冠狀動脈狹窄的問題,且猝死容易發生在18至59歲的人群,其中18至39歲佔所有案例中的43%、40到59歲則佔39%。黃軒還指出,葡萄牙也有研究在回顧調查平均年齡在37.36歲猝死的驗屍報告,發現55.6%的死亡原因是心血管阻塞,其中男性佔92.5%、女性佔7.5%,而年輕女性如果猝死就要懷疑可能是先天性心臟病,例如長QT症候群(Long QT syndrome)。黃軒也提醒,雖然大家都知道,年長者、三高者、愛抽烟、愛喝酒、肥胖者是「典型」的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族群。然而,那些看起來好好的、身體很健康的年輕人也是有5大「非典型」高危險族群的,包含暴飲暴食者、缺乏運動者、酒/飯後泡澡、酒醉者、情緒起伏大者、感冒未癒者。1. 暴飲暴食者對於本來就有心血管慢性疾病的患者來說,都應該避免暴飲暴食,大魚大肉。在冬季,一般人吃太多,吃太撐,又吃更多油的食物,血流會大量增加到消化系統,心臟負荷量忽然劇增、忽大忽小的用力幫蒲收縮,容易使心臟感到不舒服,一旦這些心血管液循環不流暢,容易誘發急性心肌梗塞的發作。2. 缺乏運動者一般而言,成人只要每週運動累積達150分鐘、兒童每日運動累積60分鐘,就能有足夠的運動量。所以上班族若低於這些每週運動時間,其實已經是「隱藏式」的高危險族群了。世界衛生組織早已指出運動不足成為影響全球死亡率的第4大危險因子。每年有6%的死亡率與缺乏運動有關,僅次於高血壓(13%)、抽煙(9%)和高血糖(6%)!「別忘了,這些缺乏運動者族群佔了我們的上班族,很大的一部分呢!」3. 飯後泡澡、酒醉者當人們剛吃完飯時,大量血液聚集在腸胃部位,身體的其他器官處於相對的缺少循環狀態。如果在這時候又去泡澡,又是冬季,洗澡水溫度相對較高,因此會導致除了腸胃部位血流量增加,更全身血管擴張,皮膚和肌肉血流增加,心血管液循環負苛量更有巨大的壓力,也容易負苛過量猝死。4. 情緒起伏大者情緒起伏大者,主要會嚴重影響睡眠。當你的生活一直感到有壓力,不睡覺,你的交感神經一直處於高度的反應中,免疫系統受到抑制,然後也惡性循環,這些壓力會更大。而研究結果顯示,這些睡眠不足者易引發心血管猝死相關疾病。5. 感冒未癒者千萬不要把感冒當成一件小事,普通的感冒也會同樣在冬天引起猝死,甚至病毒會侵犯心肌,引起心肌炎,或誘發嚴重的心律不整或心臟衰竭。如果感冒當下或在1至3週後仍有心悸,胸悶胸痛、手脚浮腫或暈厥的狀況,請立即就醫。
天氣轉涼心血管疾病好發期 醫示警:心血管痙攣易發生在睡眠時
天氣轉涼,正是心血管疾病好發期!醫師提醒,心血管痙攣好發於40到70歲,且容易發生在休息或睡眠時,嚴重恐造成心肌梗塞或猝死;正確診斷並對症下藥是搶救關鍵,提醒民眾須提高警覺,如果休息或睡眠時有胸悶、胸痛或心悸症狀,務必盡速就醫。台北醫學大學教授、雙和醫院心臟內科醫師洪明佑表示,天冷容易誘發心肌缺氧,常見機轉有兩種,一種是運動時因血液供給不及造成的「供給缺氧」,另一種則是非運動時由心血管痙攣等原因引起的「需求缺氧」。洪明佑說明,心血管痙攣俗稱心血管抽筋,好發於40到70歲族群,年齡層偏低,且有別於其他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痙攣容易發生在休息及夜間睡眠時,且患者通常血壓偏低、心跳偏慢;如果沒有事先預防或及時投藥,可能引發心絞痛、心肌梗塞,嚴重者甚至會導致昏厥、心衰竭或猝死。國際醫療科學期刊(IJMS)研究顯示,台灣急性冠心症患者中,高達57%有心血管痙攣,顯示心血管痙攣與心肌缺氧具高度相關性。2005年哈佛研究指出,日本的心血管痙攣盛行率高於美國10倍;另一研究顯示,台灣、日本和德國的心血管痙攣佔心絞痛患者4到5成,盛行率高。洪明佑指出,吸菸、喝酒、服用興奮劑藥物、甲狀腺亢進等因素,都會增加心血管痙攣風險。他也提醒,心血管痙攣的成因非常多,避免吸菸、熬夜、焦慮、憂鬱、多注意保暖,並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是遠離心血管痙攣的最佳方法。目前證據顯示,心血管痙攣是心血管阻塞和糖尿病的前兆,早期發現可避免心血管阻塞。洪明佑說,心導管心血管痙攣誘發檢查是唯一診斷方式,概念類似心律不整電生理誘發檢查及暈厥傾斜床誘發檢查,根據1999年美國心臟學會臨床指引,這是敏感度高、特異性佳且安全的檢查。但坊間有些人誤解心血管痙攣誘發檢查屬於危險的檢查方式,認為可能導致腦中風或心肌梗塞。洪明佑強調,心導管心血管痙攣誘發檢查是以心導管直接投藥於冠狀動脈,大幅縮短藥劑抵達心臟的路徑,劑量只需要過去靜脈投藥檢查的10分之1,目前全球無任何中風、心肌梗塞或死亡等嚴重副作用案例。
睡一半痛醒!「心血管痙攣」嚴重恐猝死 好發40歲後「菸酒族風險高」
近日天氣轉涼,進入心血管疾病好發期,一位27歲患有甲狀腺亢進的游小姐,就常在睡覺時感覺胸悶、心悸、甚至被痛醒,導致夜不成眠,經核子醫學掃瞄發現有心肌缺氧狀況後,以「心導管心血管痙攣誘發檢查」診斷出是心血管痙攣,服藥後夜間不適的症狀才終於緩解。台北醫學大學教授暨雙和醫院心臟內科醫師洪明佑表示,心血管痙攣常在休息或睡眠時發作,除了影響睡眠品質外,嚴重時也可能造成心肌梗塞與猝死,需要被正確診斷並對症下藥,呼籲民眾需提高警覺,如在休息或睡眠時有胸悶、胸痛或心悸等症狀,務必盡速就醫。近日全台溫度驟降,尤其夜間和清晨特別有感,天冷更容易誘發心肌缺氧。洪明佑表示,心肌缺氧常見的機轉有兩種,一種是運動時因血液供給不及造成的供給缺氧,另一種則是非運動時由心血管痙攣等原因引起的需求缺氧,據國際醫療科學期刊(IJMS)研究顯示,台灣急性冠心症患者中,就有高達57%的患者患有心血管痙攣,顯示心血管痙攣與心肌缺氧具高度相關性。心血管痙攣(俗稱心血管抽筋),是指心血管平滑肌不正常收縮使血管的全部或部分狹窄,導致患者突發性心肌缺氧,若不事前預防或及時投藥,更將引發心絞痛(INOCA)或心肌梗塞(MINOCA),嚴重者甚至會導致昏厥、心衰竭及猝死,不可不慎!洪明佑表示,欲辨別心血管痙攣可以從兩個方向著手,首先是時間點,心血管痙攣好發時間點為休息及夜間睡眠時,這是與其他心血管疾病最明顯的差異之一;再者血壓與心跳也是重要關鍵,不同於心血管阻塞造成的血壓升高與心跳加快,心血管痙攣發作時,患者的血壓通常偏低且心跳偏慢,因此民眾如有在休息或睡眠時感到以上症狀,都應盡速就醫檢查。另外,除了不會引起陣發性上心室頻脈(PSVT)以外,心血管痙攣會引起其他任何慢(較常見)或快(較少見)的心律不整,最常見的是心室早期收縮,因此國際學者建議將心血管痙攣列入心律不整或暈厥的鑑別診斷。2005年哈佛研究日本的心血管痙攣盛行率高於美國10倍,另一份研究更顯示台灣、日本和德國的心血管痙攣佔心絞痛患者40-50%,盛行率高,民眾務必多加注意。心血管痙攣好發族群介於40至70歲、年齡層偏低,其中吸菸、喝酒、服用興奮劑藥物或甲狀腺亢進等都會增加心血管痙攣風險。研究更顯示,吸菸、年紀和C型反應蛋白是重要的危險因子。目前證據顯示心血管痙攣是心血管阻塞和糖尿病的前兆,早期發現可避免心血管阻塞。臨床治療上,常以口服鈣離子拮抗劑或口含硝化甘油做及時治療,透過抑制心血管平滑肌的收縮,達到緩解心血管痙攣的作用。洪明佑也提醒,心血管痙攣的成因非常多,避免吸菸、熬夜、焦慮、憂鬱、多注意保暖,並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仍是遠離心血管痙攣的最佳方法。心血管痙攣成因多變,且症狀不同於心血管阻塞。洪明佑表示,不論是心電圖、超音波還是電腦斷層都只能作為輔助,心導管心血管痙攣誘發檢查是心血管痙攣的唯一診斷方式,其概念類似心律不整電生理誘發檢查及暈厥傾斜床誘發檢查,根據1999年美國心臟學會臨床指引,這是敏感度高、特異性佳且安全的檢查。但坊間時有誤解心血管痙攣誘發檢查屬於危險的檢查方式,甚至可能造成腦中風或心肌梗塞。對此,洪明佑指出,國際研究與臨床紀錄文獻皆顯示「心導管心血管痙攣誘發檢查」是非常準確且安全的檢查方式,檢查時以心導管直接投藥於冠狀動脈,大幅縮短藥劑抵達心臟的路徑,劑量僅需過去靜脈投藥檢查的10分之1,安全性高且全球無任何中風、心肌梗塞或死亡等嚴重副作用案例,唯一的副作用是心律不整,但都可自行或用藥治療恢復,鼓勵民眾應積極就醫,避免延誤治療、危害健康。許多人誤解心血管痙攣會發生有意義臨床事件的僅占極少數,故重要性不顯著,甚至認為臨床上的重要性較低。洪明佑呼籲,心血管痙攣已成為近年國際間心臟疾病研究的重點之一,如日本已在2006年集合全國75個醫療及學術機構,針對心血管痙攣做全國性的研究,更在2012年,與韓國、英國、德國、義大利和澳洲聯合成立了國際心血管痙攣學會(COVADIS)。2021年,美國、澳洲及英國的心血管痙攣病人也自主成立了國際心血管痙攣聯盟(IHSA),結合病人及醫師的努力,在證據基礎上達成正確的診斷與治療。而台灣作為心血管痙孿的高盛行率國家,更應摒棄迴避和阻礙,學習並鼓勵心血管痙攣的臨床照顧及研究,減少醫療支出和社會成本,致力於病人的健康與福祉。
乾癬未爆彈1/全身皮膚慢性發炎 醫:恐引發35種疾病!
冬天氣候乾燥,許多人都會感到皮膚乾癢,但當心是乾癬問題!王教授過去在大學授課,已屆齡退休,10年前身體開始感到輕微搔癢,也出現銀白色的皮屑,前往就醫後便馬上被確診為乾癬。但因為當時乾癬症狀較輕微,且在不影響日常生活的狀況下,王教授便有一搭沒一搭的治療,甚至不規律回診。殊不知,在即將退休前夕,王教授在工作與家庭的龐大壓力下,病況直轉直下,惡化速度快到讓她措手不及,全身關節開始腫痛、手指關節變形、不良於行,除了教職工作受到影響,連日常生活的吃飯、穿衣都成問題,最終只能以輪椅代步,更被迫提早退休。不只如此,王教授的血糖、血壓、血脂等健康指數也都亮紅燈,醫師她未來恐有心血管阻塞的危機。根據社團法人台灣乾癬協會調查,高達4成乾癬病友僅重視乾癬皮膚徵狀,曾自行中斷治療,但根據研究指出,乾癬屬全身性發炎疾病,也會影響全身多個重要器官,腦、心、肝、腎都恐遭殃。臺灣乾癬暨皮膚免疫學會理事長蔡呈芳教授指出,乾癬屬於免疫疾病的一種,乾癬屬於全身性慢性發炎疾病,患者不但有外顯的皮膚症狀,連頭皮、指甲都可能有乾癬,更面臨從頭到腳的共病風險。國際研究顯示,乾癬除了常見的皮膚與關節炎症狀,因全身性發炎,恐廣泛影響全身多個重要器官,引發至少35種疾病蔡呈芳教授指出,乾癬患者的全身性發炎反應,更能造成粥狀動脈硬化的惡化,導致心肌梗塞或中風。根據過去研究顯示,乾癬患者的心臟病罹病率,較一般人高出1.3倍。蔡呈芳醫師提醒,若病友不採取積極治療,在共病的交互影響下,反而會讓乾癬的免疫問題成為體內的未爆彈。
天冷吃鍋溫差過大當心「心血管問題」 醫提醒:餐後要補充水分
全台氣溫驟降10多度,人人都冷到受不了!日前就有民眾因氣溫驟降而猝死,醫師提醒,寒冷的冬天大家都愛吃火鍋、薑母鴨暖身體,但在店內暖呼呼,一出店外就冷颼颼,溫差過大,容易引發心肌梗塞,所以民眾務必記得吃完大餐後要多補充水分,以免餐後血液過於濃稠,導致心血管阻塞機率增加。根據《ETtoday健康雲》報導,血管外科醫師吳欣岱指出,有民眾可能到薑母鴨、火鍋店裡進補暖身,店內雖然溫暖舒適,但步出店外馬上受到冷風直吹,胸口悶痛就可能引起心肌梗塞等狀況,相當危險。吳欣岱表示,心肌梗塞就是供應血管的心臟被塞住所致,心臟的血管比小拇指還細,特別是年齡大、有抽菸、患有3高的族群,血管品質都較差,天氣一旦冷,被塞住的機率就更高。尤其是連續的歲末跨年大餐,享用美食後,血液濃稠度大增,甚至被油脂佔滿。因此她提醒大家,吃完大餐後應當注意補充水分,若有3高或心血管風險因子的人,本身就要避免太油、太豐盛的飲食,就算破戒也要記得多補充水分,稀釋濃稠的血液。此外,如果吃完大餐有虛累、頭腦脹等情況,也要記得補充水分,1天平均要喝到至少2000c.c,但要注意並非是喝茶類、咖啡等飲品,因為裡頭含有的咖啡因也可能造成不良影響。走出餐廳前也要記得先穿上外套,以免內外溫差過大,使心臟收縮而造成心血管問題。
睡前吃甜食恐致心肌梗塞 全因反式脂肪黏住血管
76歲陳伯伯平日3餐定時、清淡,也有日行5千步散步習慣,雖有遺傳性3高問題,但一直規律用藥控制,唯一不好的習慣是陳伯伯喜歡睡前吃蛋糕,吃完馬上入睡,長達20年,所以BMI指數偏高達30。5年前他因感到胸悶、喘不過氣,在美國確診為急性心肌梗塞發作,進行心導管手術置放血管塗藥支架,術後雖配合用藥控制,但日常走路、爬樓梯仍會喘,不適症狀沒完全根治,生活大為不便,醫學上稱為「頑固性心絞痛」,因緣際會下陳伯伯於今年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前夕回到台灣,輾轉得知「心臟震波治療(CSWT)」,有助促進心臟血管增生,遂至國泰綜合醫院接受治療,治療後生活功能大為進步,不僅可中氣十足暢遊台灣風景名勝,還從日行5千步大幅進步至1萬5千步。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陳玠宇醫師指出,現代人因飲食西化、晚睡、愛吃宵夜,常有3高等慢性疾病,像陳伯伯每晚睡前嗜吃蛋糕,會讓夜間血壓保持在較高的狀態,加上蛋糕多由植物奶油製作,具有反式脂肪酸及精緻澱粉,長期食用會造成血液黏稠度增加,亦或導致動脈粥狀硬化,甚至產生心血管阻塞及血管血栓形成。急性則造成心肌梗塞發作,慢性則引起慢性缺血性心臟病,兩者若造成心臟功能受傷,則會心臟衰竭。目前治療嚴重冠狀動脈心臟病,包括心導管支架置放手術、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或積極藥物治療,然據全世界文獻統計,約有1/10的患者在接受上述治療後症狀仍未改善,醫學上稱為「頑固性心絞痛」,據美國研究統計,頑固性心絞痛患者每年的死亡率為3~21%,冠狀動脈血管事件風險為11~69%,這類病人是醫學治療上的棘手難題,也困擾不少心血管疾病病人,所幸隨著醫學進步,目前心臟震波治療提供病人另一項選擇。陳玠宇醫師表示,震波治療由來已久,應用在臨床已有超過30年的歷史,高能量用於結石破壞,如為人所熟知的震波碎石治療;而低能量用於組織再生,如骨頭軟組織的震波治療,此外,近十幾年發展的心臟震波治療為一種非侵入性且安全無併發症的治療,適用於缺血性心臟病及心衰竭病人,應用0.09毫焦耳/平方毫米的低能量,在不傷及心臟組織下進行血管再生,且刺激心臟釋放血管舒張因子及生長因子,使得心臟的血流擴及範圍加大,改善心臟缺血問題,同時刺激因心臟缺血而進入休眠狀況的心肌喚醒,改善心臟功能,因而改善病人的心絞痛症狀及心衰竭症狀,好似替心臟做完一套完整的舒壓按摩療程。心臟震波治療由醫師親自執行,技術難度較高,共3個療程,每個療程有3次治療,總共9次治療,每次治療約30至60分鐘,每個療程間隔約一個月。目前全台灣僅少數醫學中心提供此類治療模式,但健保不給付,病人需自費。根據衛福部公布最新國人10大死因統計,心臟疾病死亡率依舊穩佔第2名,僅次於癌症,每年奪走近2萬條寶貴性命。陳玠宇醫師因而呼籲當有冠狀動脈阻塞引起心臟缺血缺氧性病變或心臟衰竭病人,除遵從醫囑接受治療,若現行治療效果不如預期,目前經國內外醫學實證有效的新型態「心臟震波治療」不失為病人另一種治療新選擇。
中、西醫認證 「耳垂有皺摺」是心臟病前兆!
網路上流傳,若耳垂若出現摺痕,就要留意是否有心血管疾病,根據中醫和西醫都表示,確實有這樣的說法。高血壓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王宗道表示,耳垂的皺摺叫做「法蘭克徵兆(Frank’s sign)」,與血管硬化有關,根據診間觀察,60歲以上的人,有15%至20%有這項特徵。王宗道表示,法蘭克徵兆是由美國醫師發現,早在多年前,就出現在醫學教科書上,近年來流行病學研究也發現,心血管疾病患者,有較高的比例出現耳垂皺摺,顯示法蘭克徵兆與疾病有相關聯。網傳「耳垂有皺摺」是心臟病前兆?醫:這次是真的!(圖/Unspalsh)中醫師吳明珠也指出,耳垂摺痕稱作「冠心溝」,許多長輩,耳垂有像是被刀削過、凹進去的刻痕就是「冠心溝」,通常以45度角呈現,代表心臟或者血管可能有阻塞、彈性不好的問題,病理狀況越明顯,刻痕就會越深。中醫師吳明珠。(圖/報系資料照)在中醫上來說,這種現象稱作心氣阻滯或氣滯血瘀,合併舌根會有一些淤血痕跡,舌根靜脈呈現黑色、變大變粗,這時候就要特別留意心臟以及血管保養,三酸甘油脂、血糖、膽固醇都要控制好,避免心血管阻塞。不過吳明珠表示,雖然目前說法不一,並非絕對,但倘若出現這樣的痕跡,就要留意是否有心血管或心臟的問題。王宗道也提醒,血管硬化屬於全身性疾病,單就徵兆無法判斷到底是哪個部位出問題,還是建議到醫院檢查,高血壓患者腦血管出問題的機率較大,高血脂患者則多為心臟問題,但只要控制良好,都能避免憾事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