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事件
」 心血管疾病 高血壓 糖尿病 健康 高血脂濫用瘦瘦筆!狂吐一個月食道出血 專家提醒「6種人不適合打」
許多民眾為減肥使用時下流行的「瘦瘦筆」,但瘦瘦筆是藥品!瘦瘦筆為一種「類升糖素胜肽-1(Glucagon-like peptide-1, GLP-1)」賀爾蒙藥品,稱作GLP-1受體促效劑。目前食藥署已核准的GLP-1受體促效劑藥品中有4種(liraglutide、semaglutide、dulaglutide及lixisenatid),適應症均為治療糖尿病或預防心血管事件的發生,但僅有liraglutide及semaglutide的核准的適應症可用於體重控制。南投衛生局陳南松局長表示,即便liraglutide及semaglutide經醫師處方可用於體重控制,但民眾仍應遵循醫囑,在藥品核准的適應症及用法用量下正確使用,例如成人身體質量指數(BMI)大於30、成人BMI在27至30間且有一項體重相關疾病等,並配合飲食控制體重,才能瘦得健康有元氣。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整合醫學照護科主治醫師姜冠宇曾受訪表示,臨床上遇到一名個案,施打兩、三次後嚴重併發嘔吐連續一個月,照胃鏡發現,吐到胃疝脫,就是嘔吐到胃凸到橫膈膜的位置,導致更容易胃食道逆流,並且食道裂出血,已無法吃東西只能住院持續觀察,連續就醫都難以改善。姜冠宇說,瘦瘦針的臨床試驗顯示約有5%至9.2%的患者會發生噁心和嘔吐,數字看來無感,但真的產生副作用相當可怕。營養師高敏敏則提醒6種人不適合打瘦瘦針,分別是孕婦或哺乳媽咪、18歲以下及75歲以上者、膽囊炎患者、胰臟癌患者、個人或家族有甲狀腺 髓質癌病史、第二型多發性內分泌腫瘤症候群。陳南松呼籲民眾注意,前述藥品均為醫師處方用藥,皆須經醫療診斷後,由醫師針對適應症開立處方籤,民眾亦須留意自身病歷的處方合理性及與醫師討論使用方式及劑量等。為加強管理糖尿病治療用GLP-1 agonist注射劑藥品之流向及使用稽查專案,南投衛生局今年度共查核9家次,未發現違規情事。民眾有減重需求,應先從改善飲食習慣做起!適當的飲食形態配合適度的運動,才是減重路上的好幫手。藥物減重也應先諮詢專業合格的醫師或藥師,倘出現身體不適等情況,應先停藥並立即尋求專業醫藥人員協助。
死亡人數超過癌症 心血管疾病成台灣第一隱藏殺手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統計,每年有超過2050萬人因為心血管相關的疾病而死亡,是全世界排名第一的健康殺手。依照民國112年衛福部的數據,台灣去年約有23,000人死於心臟病,在十大死因中排名第二。但若是連同十大死因第四名的中風、第五名的糖尿病以及第七名的高血壓一起計算的話,光是去年全台灣死於心血管相關疾病(CVD)的人數就高達56,350人,超過十大死因第一名的癌症。心血管疾病與癌症不同的地方在於,80%的心血管疾病死亡案例是可以事前預防的。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董事長呂鴻基說,根據國健署每年的資料顯示,台灣每年國中生過重及肥胖的比率逐年升高,這些孩子在成年後有八成仍會過重,若能在兒童時期養成良好的飲食生活習慣,就能提前避免罹患三高,最終導致心血管疾病的狀況發生。心血管疾病與生活型態息息相關:抽菸、高血壓、高血糖、高膽固醇、體重、BMI及壓力等,都會影響到心血管的健康,如果不好好控制,最後就會慢慢演變成疾病,危及性命。陳文鍾執行長說,在眾多的危險因子中,高血壓是造成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因素,但數據顯示只有不到六成的高血壓病患,有成功將血壓控制在130/80mmHg的達標數字。沒有達標的主要原因,往往在於沒有養成量血壓的習慣,導致病患並不清楚自己的疾病狀況,因而延誤就醫與治療的黃金時間。除了高血壓的達標率不樂觀之外,另外兩項三高達標率也同樣不理想;糖尿病在台灣的達標率也只有六成左右,而膽固醇更是只有不到四成病患有達標。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王宗道副執行長表示,針對三高達標率低的問題,其實政府與各方一直在推動各項改善措施。像是衛生福利部計畫以5年的時間積極推動「三高防治888計畫」,擬將80%三高病患加入照護網,加入照護網的三高病患80%接受生活習慣諮商,讓三高控制率可達到80%。目前台灣三高病患約有534萬人,加入照護網的病患約有301萬人,估計還有四成六的病患尚未收案追蹤。今年八月份首先起跑的「社區醫院全人全社區照護計畫」,就是想替地區醫院就醫的三高病患導入個人健康評估,讓個管師可以持續追蹤病患的三高數值。王宗道副執行長說,以政府的力量結合醫療院所、專業團體的支持,期待在三高達標率慢慢變高的同時,也能看到台灣民眾的心血管健康變得更好。除了加強納入照護網的比例之外,王宗道副執行長也呼籲政府在健保用藥上,能引進國際的數值來作為衡量標準。王宗道副執行長舉例,以低密度膽固醇LDL來說,中華民國心臟學會於2022年聯合公布了最新版的《台灣高風險病人血脂異常臨床治療指引》,希望將LDL用藥的治療目標與國際接軌,設定為一般風險100mg/dL以下、高風險病患70mg/dL以下,取代現有健保用藥規定的130/100mg/dL,用更嚴格的標準來降低國民心血管事件發生率,為心血管疾病患者帶來更好的預後。若在健保方面,能將藥物給付的數值標準下修,對於高風險族群來說,醫師便能用更積極的治療態度來降低他們的心血管死亡風險。
中年男子心臟「腫大如文旦」 心衰竭難察覺 「5類人」要注意
心臟是人體最重要的能量供給器官,一旦罹患心衰竭,宛如失去核心馬達的機器人般,無法正常運作。然而心臟功能衰退或疼痛的感覺,往往容易與胸痛或其他器官不適混淆,使多數民眾難以察覺而延誤就醫。一位50歲中年男子長期出現明顯水腫與氣喘吁吁的症狀,後期甚至無法躺平睡覺,緊急就醫後安排X光檢測,才發現應為自己拳頭大小的心臟已腫大到一顆文旦般大,這位患者檢測心臟超音波時射出分率(EF)竟僅10%! 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心臟內科趙書平醫師提醒,心衰竭不僅會造成頭暈目眩、認知功能失調等症狀,嚴重更可能導致心律不整、心包膜積水,並且常與慢性腎臟病、糖尿病互相影響,危險性不容小覷。 研究預估,2050年時台灣心衰竭患者將高達80多萬人,屆時將嚴重影響我國社會生產力。趙書平醫師指出,能否早期篩檢並確診才是左右治療成效的關鍵因素。近年心衰竭已有多種治療藥物問世、更有能兼顧心糖腎的藥物加入治療行列,若能及早發現、積極治療,患者仍有機會穩定症狀、逆轉心臟功能。衛福部資料指出,台灣心衰竭患者死亡率比「國病」癌症更高,5年死亡率高達50%,可說是我國最危險的疾病之一!心衰竭主要是由於心臟收縮或舒張功能受損,導致無法有效泵出足夠血液滿足身體需求,趙書平醫師說明:「心衰竭常見症狀為累、喘、腫,尤其患者躺下時感覺更喘,這時更應及早就診,避免延誤治療。」醫師提醒,患者時常將累喘症狀與工作勞動所造成的疲勞混淆,導致錯過黃金治療期,隨心臟功能不斷衰竭,最終引發患者失能或死亡,因此,建立民眾對於心衰竭的正確認知更加重要。 趙醫師亦強調,若民眾有吸煙、飲酒等習慣,或符合以下5大高風險族群類別,更需積極注意自己是否有心衰竭風險,5大族群包括:中高齡者、有心臟疾病或心衰竭家族病史者、三高患者、腎臟病患與糖尿病患,都應定期篩檢以利早期發現心衰竭。 心衰竭早期並無特異性症狀,民眾感知度不高,往往是造成錯失黃金治療期的主要關鍵,所以,從共病著手預防心衰竭,逐漸成為近年來國際治療上趨勢。數據指出,急性心衰竭患者併發腎功能惡化比例達45%、並有約40%心衰竭患者同時患有糖尿病,證實心衰竭、糖尿病與腎臟病三者息息相關,因此包括美國與歐洲心臟學會治療指引中皆建議,評估心衰竭治療時,應注意是否合併其他共病,顯見「共病共管」成為當今心衰竭治療重點。 有鑑於此,近年醫師們也會針對高風險族群患者提供更多共病衛教與管理方針,以降低心衰竭對台灣社會可能帶來的影響性。趙書平醫師表示,過去曾遇過患者雖為高風險族群、但因對心衰竭症狀不了解,且未有定期篩檢習慣,最終就醫時心臟已十分腫大,導致治療更加困難。所以除了對患者建立基礎衛教認知,高風險族群患者更應注重定期健檢,並可加做心電圖、胸部X光及心臟超音波,及早阻險護心。 心衰竭治療多以藥物治療為優先,常見藥物包括腎素-血管張力素-醛固酮系統抑制劑、交感神經系統抑制劑、SGLT2抑制劑、利尿劑等。近年隨共病共管成為評估標準。原本用於治療糖尿病的SGLT2抑制劑,因同時具有保護心臟、預防腎病變的效益,目前也成為國內外指引推薦的心衰竭患者標準治療藥物。趙書平醫師説:「這樣的藥物在心、糖、腎共病管理中具扮演重要作用,研究指出,患者治療後可減少因心衰竭或心血管事件住院風險7,糖化血紅素顯著降低,也能有效降低腎衰竭風險、延長患者生存期,足見目前藥物發展對心衰竭患者疾病管理的全面性。」 近期適逢9/29世界心臟日,趙醫師提醒,民眾除了應認識心衰竭基本症狀,日常也可以透過穩定運動習慣與均衡飲食來維持心臟健康,最重要的是要搭配定期健檢與心臟超音波等,檢測自身心臟功能是否正常,而對共病或心衰竭患者來說,呼應共病共管概念,若想穩定控管心衰竭,則應同步監測糖化血紅素、腎功能、尿蛋白等數值,定期服藥、禁菸禁酒,以利共同管理心、糖、腎風險,守護心健康。
吃辣椒有益身體健康 專業醫提醒「這3種辣」反而有害
許多民眾是無辣不歡,過去也曾有人表示,吃辣有助於提高身體新陳代謝,對身體有極大的幫助。微創內視鏡重症醫師黃軒近日也出面解釋這一件事情,但他同時也提到,有「3種辣」吃多了反而是會傷害健康。微創內視鏡重症醫師黃軒近日在FB發文表示,一項涵蓋近35萬成年人的大規模研究表明,與每週食用辣食物少於一次的人相比,那些每週食用辣食物3次以上的人,其死亡率的相對風險降低了14%。另一項研究也顯示,喜歡吃辣的人發生重大心血管事件(如腦中風、心臟病和心因性死亡)的風險可降低6%。黃軒醫師解釋,這主要與三個因素有關,分別是辣椒素(Capsaicin)、蛋白質受體(TRPV1)和一氧化氮(NO)。辣椒素通過刺激TRPV1受體,促使血管內皮細胞釋放一氧化氮。一氧化氮作為血管舒張的關鍵分子,能放鬆血管平滑肌,從而降低血壓,改善血液循環。至於食用辣的頻率與份量方面,黃軒醫師表示,研究中有建議每週至少食用2至3次辣味食物,才能觀察到明顯的心血管益處。每天攝取5至10毫克辣椒素(約相當於每餐1-2克辣椒)可能達到促進血管舒張、降低血壓的效果。不過,黃軒醫師也強調,每個人對辣的耐受度不同,應根據個人情況逐漸增加攝入量。黃軒醫師還提到一項來自義大利的研究,該研究證實辣椒的健康效益,還發現即使是不辣的甜椒也能帶來類似的好處。經常食用甜椒的人,其缺血性心臟病風險降低了三分之一以上,全因死亡風險也降低了近五分之一。最後,黃軒醫師也提醒,如果在食用辣椒時搭配重油重鹽、大魚大肉,或同時飲酒、吸煙的話,辣椒的健康益處可能會被抵消。除此之外,黃軒醫師也特別強調,應避免單純食用「紅油、辣椒醬、乾辣椒」之類的辣,這些都恐見不到的好處,還會傷害健康。
25歲男高血壓「胰島素嚴重阻抗」 靠改變1飲食習慣5個月瘦20公斤
現代人飲食中普遍含有高脂肪、高糖、高鹽,導致血脂、血糖、血壓升高,「三高」問題(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越來越普遍。日前家醫科醫師魏士航就分享,有名年輕患者年僅25歲就有高血壓和嚴重的胰島素阻抗,所幸在控制碳水化合物攝取後,5個月就減了20公斤,血壓也順利降下來。魏士航在臉書粉專「魏士航醫師|航向健康減重新體質」指出,高血壓的成因複雜,鈉鹽更多是加重因子,而非致病原因,現代飲食促成的大量胰島素分泌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他也引述2018年一篇發表在《Hypertesion》期刊的文章指出,胰島素能刺激腎小管的鈉重吸收,導致鈉滯留和高血壓。魏士航分享案例,表示有一位25歲、體重125公斤的男病人,血壓達163/97,檢查發現他的胰島素阻抗指數(HOMA-IR)為5.8,遠超過2的嚴重胰島素阻抗標準,所幸透過控制碳水化合物攝取,胰島素阻抗改善,血壓也下降。該病患也在5個月後,順利減重20公斤,BMI降至36.3,HOMA-IR降至1.7,不再需要血壓藥,血壓維持在理想狀態。魏士航指出,對於沒有高血壓的人來說,飲食限鹽未必必要,而對高血壓患者而言,除了避免過多鈉鹽攝取,更重要的是控制碳水化合物攝取。只要改善高胰島素分泌問題,高血壓問題也能得到解決。魏士航提醒,市售肉醬通常含鹽量較高,對於高血壓患者來說,過量攝取鈉鹽是一個重要的健康風險因素。過量的鹽分攝取會破壞體內鈉與水分的平衡,加重心臟和血管的負擔,導致血壓上升,因此傳統健康飲食建議少油少鹽,然而隨著時間推進,研究發現攝取油脂的品質比攝取量更為關鍵。「那麼鹽呢?真的吃越少越好嗎?」魏士航又引用2016年發表在《Lancet》期刊上的一篇文章說明,通過對四項大型研究數據的分析,涵蓋來自49個國家,共13萬名個案,探討了鈉攝入與心血管疾病事件和全因死亡率之間的關聯。研究發現,對於高血壓患者來說,高鈉鹽攝取與心血管事件和死亡風險增加相關。然而在非高血壓患者中,鈉鹽攝取的影響卻不明顯,且不管是否有高血壓,過低的鈉鹽攝取反而會大幅提升死亡風險,因此適當的鈉鹽攝取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必要的。
高鈉鹽不健康?醫:攝取太少反而致命 高血壓應提防「它」
雖然醫學研究顯示,高鈉鹽的攝取與心血管事件和死亡風險增加相關,但家醫科醫師魏士航卻指出,在非高血壓患者中,鈉鹽攝取的影響卻非常不明顯,而且不管有沒有高血壓,過低的鈉鹽攝取反而還會大幅提升死亡風險,因此適當的鈉鹽攝取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必要的;而對有高血壓問題的人來說,比起鈉鹽攝取,更應該注意「碳水化合物」。魏士航近日在臉書粉專《魏士航醫師|航向健康減重新體質》發文解釋「鹽吃越少越健康嗎?」他分析,市售的肉醬一般含鹽量都比較高,對於高血壓的患者來說,過量的鈉鹽攝取,是一個很重要的惡化因素。當患者攝取過量的鹽分時,體內鈉與水分的平衡會被破壞,加重心臟和血管的負擔,進而導致血壓更加的上升。因此,傳統上的健康飲食準則就是油和鹽越少越好。然而,隨著時間的推進,人們漸漸地了解到,攝取油脂的品質好壞比起攝取的量來說,對健康更為關鍵。「那鹽巴呢?真的吃越少越好嗎?」魏士航醫師對此援引了2016年發表在《刺胳針》(Lancet)上的一篇文章,該文章透過4項大型研究的數據,分析了來自49個國家共133118名的個案,想了解鈉攝入與心血管疾病事件和全因死亡率之間的關聯。研究發現,對高血壓患者來說,高鈉鹽的攝取與心血管事件和死亡風險增加相關,然而在非高血壓患者中,鈉鹽攝取的影響卻非常不明顯。有趣的是,不管有沒有高血壓,過低的鈉鹽攝取反而會大幅提升死亡風險。因此,適當的鈉鹽攝取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必要的,而對高血壓患者來說,鈉鹽的攝取則是不能多也不能少。魏士航醫師也強調,實際上,對高血壓來說,鈉鹽的角色更像是一個加重因子,而非致病的原因。高血壓的成因不少,現代飲食促成的大量胰島素分泌就是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因素,魏士航醫師援引了2018年1篇發表在科學月刊《高血壓》(Hypertension)的文章指出,胰島素能刺激腎小管的鈉重吸收,從而導致鈉滯留和高血壓。魏士航也舉例,前陣子有1個25歲的男病患,體重125公斤,血壓居然達到163/97,「除了開血壓藥給他以外,我還安排了一些檢查,發現他的胰島素阻抗指數HOMA-IR是5.8,一般只要大於2以上就屬於嚴重的胰島素阻抗,這不僅帶來了肥胖的問題,也連帶造成血壓明顯的上升。」不過後續透過碳水化合物攝取的控制,該名男子的胰島素阻抗明顯改善,血壓也一路的下降。魏士航指出,5個月後他減了20公斤,BMI36.3,雖然仍屬於肥胖狀態,但HOMA-IR降到了1.7,「這時候他就不需要血壓藥,血壓也可以維持在理想的狀態了。」因此,魏士航也提醒,對於沒有高血壓的人來說,飲食限鹽是沒必要的。而面對有高血壓問題的人來說,除了要避免過多的鈉鹽攝取以外,更重要的其實是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攝取,「畢竟,若是能夠改善高胰島素分泌的問題,高血壓的問題也就有機會取得真正的解決了。」
六旬女多年糖尿病逼近洗腎邊緣! 中西醫合併治療遠離危機
一位68歲的李姓婦人罹患糖尿病已20年,某次回診時,抽血報告竟發現腎絲球過濾率剩8分,屬慢性腎臟病第五期臨近洗腎邊緣。李姓婦人至醫院進行中西醫合療,在1年內腎絲球過濾率提升,血鉀穩定4.0,免於洗腎帶來的生活困擾與痛苦。糖尿病恐引發腎病 死亡風險大增中醫大附醫中醫部醫師廖元敬指出,由李女士病例可見,長期患有糖尿病的病人更需格外注意腎臟病變的風險。除了腎臟病外,糖尿病也是腎臟病人接受血液透析的主要原因,若腎絲球過濾率下降,死亡率有增加趨勢。中醫部醫師吳美瑤強調,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子包括性別、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隨著年紀增加,心血管事件發生率也會隨之上升,其中慢性腎臟病本身就是一個重要的獨立因子,隨著慢性腎臟病嚴重度增加,腎絲球過濾率下降,心血管事件風險大幅增加。中西醫合併療法加強照護 降低心血管死亡率李女士血壓169/80偏高,食慾差,低血鈉132,高血鉀5.4。經由廖元敬與吳美瑤使用「全民健康保險中醫慢性腎臟病門診加強照護計畫」,並合併腎臟科醫師張育瑞門診的西醫療法,為患者進行治療。西醫療法: 張育瑞說明,西醫常規治療包含降血糖、降膽固醇等藥物,配合飲食及中醫治療,李姓患者這2年來血糖、血脂、電解質越來越進步,精神及體力也越來越好。中醫療法: 根據中醫大附醫2007至2016年在「中醫藥國際學術電子期刊Journal of Traditional and Complementary Medicine(JTCM)」發表的研究資料,除了西醫的常規治療,中醫使用活血化瘀的丹參、川七抗發炎、抗氧化、改善腎臟微循環,合併濟生腎氣丸或是知柏地黃丸,能使早期糖尿病腎病變患者腎功能、蛋白尿穩定改善。中西醫合療,除穩定腎功能外,可以降低心血管事件的總死亡率7成,以及長期心肌梗塞、心臟衰竭的發生率。
壯男心衰竭危命「5年前早有預兆」 血壓高恐影響心腎功能
三高為我國最常見的慢性病之一,多數人卻往往不知三高可能致命!衛福部數據顯示,台灣約有高達529萬人罹患高血壓,而高血壓前期雖無特定症狀,但若未即時管理,很可能危及性命。臺大醫院心臟內科教授、台灣高血壓學會林彥宏理事長提醒,長期高血壓會導致血管硬化,進而引發心衰竭、腎臟病、中風等併發症,這些共病危險性高,不僅心衰竭致死率高於癌症,長期腎高壓更可能導致洗腎,因此,民眾應依循「居家量測、130/80標準、722原則」3口訣,養成正確量血壓習慣,遠離高血壓危害並預防心腎併發症。高血壓無疑是影響我國民眾健康的關鍵因素,根據統計,台灣18歲以上的成人中,每4人中就有1人罹患高血壓,林彥宏理事長指出;「台灣65歲以上民眾高血壓患病率超過50%,近年高血壓更出現年輕化的趨勢,與現代人飲食習慣、壓力大的生活型態有關。」然而,高血壓正是引發各器官病變的主要風險因子,理事長比喻,高血壓就像將身體置於「溫水煮青蛙」的狀態中,一時無感、久了就危及性命。例如:高血壓若未控制,可能造成心肌肥厚,心臟舒張與收縮功能受影響,久而久之演變為心衰竭;另一方面,長期的體內高壓亦會造成腎臟的腎絲球硬化、進一步惡化為腎病變。林彥宏理事長警告:「嚴重心衰竭五年死亡率超過50%,比多數癌症還高;腎臟病常則列我國十大死因,可以說,心腎病變是造成台灣民眾失能與死亡的最大元兇,足見人人都應及早預防高血壓,管理心腎風險。」高血壓作為心腎疾病的高風險因子,近年心衰竭和慢性腎臟病治療的發展趨勢,亦以患者治療時應兼顧血壓與器官保護為目標。林彥宏理事長説:「例如心衰竭治療藥物,就從過去常見的心腎素-血管張力素-醛固酮系統抑制劑、交感神經系統抑制劑等等,到近年加入SGLT2抑制劑,具同時管理血壓、腎病變與心臟功能的效益,數據指出,患者用藥後可減低因心衰竭或心血管事件住院風險、減緩腎功能惡化、降低蛋白尿、減少腎病及心因性因素相關的死亡率,亦可下降血壓。」理事長分享,過去曾遇一位壯年男子被家人送至急診,這名患者5年前檢測出高血壓,但因自覺無礙而未持續追蹤,送醫時心臟收縮功能低下,甚至出現肺水腫、危及性命,檢查後發現竟是因長期高血壓引發的心衰竭與腎病變!送醫後醫護持續用藥幫助患者降血壓、管理心腎症狀,一年後才逐漸穩定病情、心腎恢復正常功能。對此,林彥宏理事長提醒,民眾日常就應建立正確量血壓認知與預防意識,對於高血壓且已有初步心腎病變的患者來說,及早選擇兼顧共病共管的藥物治療,也更有助於管理高血壓與心腎病變。台灣高血壓學會推動「3口訣」幫助民眾建立正確量血壓認知,分別是「居家量血壓」、「130/80標準」與「722原則」,林彥宏理事長建議,民眾可遵從養成正確量血壓習慣,邀請家人每天量血壓,讓量測變成日常、一起守護家人健康。
降低睡眠呼吸中止併發症! 「1檢查」揪隱形殺手
「睡眠呼吸中止症」不只影響睡眠品質,也與心血管疾病密切相關,其關聯可從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病人發生心血管事件的時間點得到進一步證實。早在2005年,刊登於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研究發現,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夜間發生心因性猝死的相對風險約為一般人的2.6倍。睡眠呼吸中止 嚴重可能猝死亞東醫院睡眠中心於2022年在美國睡眠醫學會官方雜誌上發表的研究也顯示,相較於白天發作的病患,夜間發生急性心房顫動的患者,其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危險對比值為5.5倍。心血管疾病長期是國人十大死因之一,除了眾所周知的危險因子如吸菸和高血壓外,「睡眠呼吸中止症」更是常忽略的危險因素。定期進行睡眠檢查 減少健康威脅胸腔內科暨睡眠專科林倬漢醫師指出,即使是典型症狀如打鼾和精神不濟,也並非所有患者都會表現出來。對具有心血管風險的人群,定期進行睡眠檢查並重視睡眠品質和規律是至關重要的。大眾應該增強對睡眠呼吸中止症的認識,同時提高對心血管健康的重視程度,以減少其對健康造成的威脅。居家睡眠檢查 獲睡眠生理資訊林倬漢醫師解釋,居家睡眠檢查是一種舒適、方便的睡眠檢測方式。相較傳統檢查的複雜監測線路,它僅需要使用3到5條線路,專門設計用於診斷睡眠呼吸中止症。其主要優勢在於提高患者的檢查舒適度,避免因不適或緊張而無法入睡的情況。同時,免去前往醫院不便並大幅縮短等待檢查時間。睡眠檢查不僅能夠測量睡眠呼吸中止指數,還能提供更精確預測心血管疾病風險的睡眠缺氧債數值,讓民眾更深入了解自身的睡眠健康狀況。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避免不可逆憾事發生林倬漢醫師提醒,及早發現和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症,為患者制定更有效的治療計畫,有助於改善患者的整體健康狀態,降低潛在的併發症風險,預防可能的心臟和其他相關健康問題,進而提升生活品質。
模範員工寧死也要工作!他不吃藥「心血管10年塞4次」 醫嘆:隨時會掛掉
一名患有先天性凝血功能疾病的44歲男子,明知自己是高風險族群,仍堅持不吃藥控制,導致從30幾歲開始,平均每3至4年就發生一次重大心血管事件。他近日又因急性心肌梗塞送急診,卻仍以工作為由,拒絕住院治療,即使新光醫院心臟內科醫師陳冠任警告,不住院治療,「隨時掛掉都不意外」,甚至還打了快20通電話努力喬出病床,沒想到患者依舊不為所動,堅持要去工作,讓他感嘆,「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陳冠任醫師近日在臉書粉專《冠任醫師的異想世界》發文感嘆,「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他表示前幾天又碰到1位置生死於度外的生命戰士,「44歲患有先天性凝血功能疾病的男性,2014年(34歲)小中風,固定追蹤兩個月後就自行停藥。2017年(37歲)急性心肌梗塞,出院後大概半年就再次停藥不回診。2021年(41歲)大中風,出院後一樣兩個月就再再次停藥。」但是這位病患直到前天(44歲),再次急性心肌梗塞來急診,都已經知道自己是高風險族群,還是堅持不想吃藥、不想控制,也導致從30幾歲開始平均每3至4年就發生一次重大心血管事件。對此,陳冠任看診時也苦勸病患,「戴先生,你這是急性心肌梗塞,不趕快處理會出人命的,等等就要立刻做心導管手術,術後要住加護病房觀察,狀況穩定也至少需要4、5天以上才能出院。」沒想到對方卻回應,「⋯⋯可是,我等一下有工作,我可以明天再來住院嗎?」而陳冠任也傻眼表示,「當然不行!你這情況非常危險,像是戎祥、茂伯都是這樣走的,如果你出院回家晚點在家裡出事怎麼辦?誰要負責?」結果患者竟然還是沒有正面回應,且反覆重申無法住院的理由,「為了處理他的緊急狀況,我在十五分鐘內打了快二十通電話,加護病房專科護理師、加護病房專責醫師、加護病房主任、重症醫學部部長、心臟內科主任、醫事課主管、急診主治醫師、心導管室,最後好不容易擠出一張病床,結果他還是拒絕住院。」陳冠任還是不放棄,苦口婆心的勸戒「戴先生,我跟你說,如果你真的不住院處理我們也不能強迫你,但是我必須再跟你說一次你的狀況非常非常危險,隨時掛掉都不意外,如果你了解後果的嚴重性卻仍執意出院,我們只好給你簽一份切結書(AAD),讓你辦理自動出院。」病患竟然還是二話不說地馬上同意,也讓陳冠任非常無奈地感嘆,「看來是個重視工作大於生命的模範員工。」貼文曝光也引發網友熱議,「生命的價值觀不同吧!或許他有苦難言,面對生命威脅寧可選擇一走了之!這可恨之人必有其可憐之處!」「太不負責任了,如果萬一在工作或駕車途中出事故,其實會危害他人安全。甚麼工作比生命重要?不能理解」、「老天給他這麼多次機會還不珍惜,偏偏一堆人想要活命卻沒命活」、「這真的只有我們在氣、在替他擔心,工作大於命的信念怎麼強到這種地步,很不解」、「用生命捍衛工作權的鬥士。」
3旬男險心肌梗塞! 當心「三高二害」氣溫驟降釀急重症
陳先生36歲時健檢發現高血脂,卻自恃年輕不以為意,沒想到隔年打球時喉嚨痛,經歷了2個月系列檢查,竟發現心血管疾病纏身且已堵塞,需要進行心導管手術!台灣心肌梗塞學會響應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慢性病防治,提醒慢性病與代謝症候群患者,及早控制三高(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以及二害(腰圍過粗、好的膽固醇不足)等問題,別等急重症發生時才亡羊補牢。氣溫越低 心肌梗塞風險越高台灣心肌梗塞學會理事長暨高雄榮民總醫院重症醫學部主任黃偉春表示,近期天氣驟降,國人發生急性心肌梗塞的風險驟升。根據台灣的本土研究指出[1],若氣溫坐落在15 °C至32 °C之間,每降低1 °C,50歲以上族群的心肌梗塞風險增加至1.1%,若氣溫驟減至15°C,熟齡族群發生心肌梗塞的風險將會增加至將近2成;而50歲以下年輕族群發生心肌梗塞的風險也加至0.4%,不容小覷增。黃偉春強調,高血脂民眾有一半忽略自己的疾病[2]。民眾若平時沒有透過穩定服藥、良好的生活習慣,控制代謝症候群與慢性病,全身血管可能阻塞,一旦出現血栓,或是因為天氣、情緒激動等原遍及因造成血管收縮,會導致血管堵塞,導致腦中風、心肌梗塞找上門。提醒民眾,當出現胸悶、喘不過氣、冒冷汗等心肌梗塞症狀,應立即就醫。每4人就1人高血脂 心梗、中風恐找上門!台灣心肌梗塞學會常務理事暨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醫務部主任黃群耀表示,根據111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顯示[3],國人十大死因的原因,有超過半數與慢性疾病有關[4],「代謝症候群」是共同的危險因子,其中高血脂的盛行率高達26%,未來發生心臟疾病的風險高達3倍[5]。黃群耀進一步指出,直接導致高血脂的原因,與俗稱「壞膽固醇」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過多,以及俗稱「好膽固醇」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太少有關[6]。低密度脂蛋白會將膽固醇從肝臟帶到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則會將血液中的膽固醇帶回肝臟代謝。也就是說,隨著低密度脂蛋白增加,可能會有更多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沉積在血管壁上、形成斑塊,甚至變得越來越狹窄,不僅會導致血液循環變差,引起疲勞、頭暈等症狀,一旦斑塊破裂,還可能產生血栓,導致急性心肌梗塞、腦中風。為了避免急重症風險,鼓勵民眾在發生高血脂時,就應該要積極控制,並在醫囑建議下,盡可能降低壞膽固醇。▲血脂數值與壞膽固醇控制標準。(台灣心肌梗塞學會提供)血脂控制藥物是重點 高風險者控制指標曝光台灣心肌梗塞學會秘書長暨台北榮民總醫院重症醫學部重症加護內科主任吳承學說明,目前臨床上可以用來控制膽固醇的藥物相當多元,其中以史塔汀(Statin)類藥物為治療主力。吳承學鼓勵,膽固醇控制是一種個人化的療程,每個人的壞膽固醇控制標準不同,健康的民眾控制於130 mg/dL以下;若發生過心血管事件的高風險族群、甚至反覆發生心血管事件的超高風險族群,應分別控制於70 mg/dL和55 mg/dL以下。醫囑:過年及早領藥、勿過度依賴保健食品國健署鼓勵民眾,善用政府提供免費的成人健檢資源,還可以到「慢性病風險評估平台」輸入相關健檢數值,即可獲知未來10年內罹患5大慢性病的風險;台灣心肌梗塞學會最後呼籲,惟有健康的生活習慣,搭配穩定採納正規治療,才能雙管齊下,良好控制高血脂,避免慢性病變成急重症,年前務必檢視自身慢性病藥物的存量,及早領藥,避免過年期間因領不到藥物而感到焦慮,方能安心過好年。 [1] Tseng CN et al. Ambient Temperature Effect o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by Risk Factors: Daily Data From 2000 to 2017, Taiwan. JACC Asia. 2023 Mar 14;3(2):228-238.
天冷別立刻下床!血壓急收縮恐中風 營養師揭通血路「3大食物」洋蔥也上榜
每到冬天就是心血管的好發季節,而這波入冬最強寒流來襲,更是要注意保暖。對此,營養師馬鳳吟指出,天冷時起床千萬不要立刻下床,應要讓身體及手腳都甦醒後再緩慢起身,並穿上保暖衣物,以避免身體碰觸到冷空氣會使得血管變窄,血壓急速收縮,導致血管壓力增加,容易造成中風及猝死。此外,馬鳳吟也建議若民眾想維持血管暢通,則可多吃「通血路」的3大食物。馬鳳吟在臉書專頁「熟齡保健專家-馬鳳吟營養師」發文指出,冬天本就是心血管好發季節,尤其早上5點至9點是心血管事件的高峰期。所以家中長輩清晨運動或是早起上班的人起床時,千萬不要立刻下床,應該先讓身體及手腳都甦醒後,再緩慢起身,並穿上保暖衣物,避免身體碰觸到冷空氣會使得血管變窄,血壓急速收縮,導致血管壓力增加,容易造成中風及猝死。馬鳳吟也建議,若民眾想要維持血管暢通,則可多吃「通血路」食物:1洋蔥洋蔥含「槲皮素」,具有抗氧化功能,能保護血管不被破壞。且洋蔥特有的硫化物二烯丙基硫醚(diallyl sulfide)接觸到空氣後,會被酵素「蒜氨酸酶」所分解,轉化為「大蒜素」,能使血流更加順暢,抑制血液凝固,可預防高血壓、動脈硬化、心肌梗塞、腦梗塞等疾病的效果。2核桃核桃的營養價值極高,根據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新版)新版顯示,甜核桃每100公克含有2172 毫克精氨酸,此外還富含維生素、礦物質及不飽和脂肪酸,如「亞麻油酸」及「Alpha次亞麻油酸」。精氨酸(Arginine)被人體轉換後會生成一氧化氮,作用在血管內皮細胞,讓血管平滑肌放鬆、使血管擴張及減少血管阻力,因此可保護心血管。不過,核桃屬於油脂,一天攝取量約6至8顆,多吃容易導致肥胖。3多吃魚魚類含有豐富的Omega-3,如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不飽和脂肪酸具有抗炎、抗氧化、保護血管內皮細胞及抑制血栓形成的功能,飲食中可多吃鯖魚、秋刀魚、柳葉魚、白帶魚及鮭魚,因此地中海飲食中也鼓勵1周至少吃2次魚類或海鮮。
進食時間竟藏學問!早晚餐太晚吃恐損心腦血管 醫曝「8族群」應當心
現代人除了作息不正常外,三餐飲食也不規律,有時工作一忙錄就會過晚進食,常出現「食無定時」的狀況,但大部分人卻不曉得這樣長久累積下來將嚴重影響身體健康。對此,根據《潮健康COOL HEALTH》報導,近期有項追蹤10.3萬人的前瞻性研究指出,早餐及晚餐太晚吃皆非最健康的做法,若每天第一餐進食時間延後1小時,心血管事件(CVD)風險將上升6%,而每天最後一餐時間如果延後1小時,腦血管事件風險將上升至28%。由於人體參與消化的器官皆受到晝夜規律的生理時鐘影響,心臟代謝及血壓調節也受其制約,該研究團隊也使用法國《NutriNet-Santé》研究的成人數據進行分析並表示,夜間進食時間與腦血管疾病呈現負相關,若晚上多禁食1小時,腦血管疾病風險就下降7%,證明在同樣的飲食作息之下,進食的時間符不符合晝夜規律及生理時鐘,除了影響整體消化代謝過程,更會影響心血管事件的發生率及死亡率。該研究團隊點名8大族群應更加留意。(圖/翻攝自《潮健康COOL HEALTH》)研究團隊特別提到,最有可能出現早餐及晚餐太晚吃的族群,通常也是有較高酗酒比例及普遍更晚睡的族群,像是年輕族群、活動量較高者、學生、單身者、無心血管家族史、吸菸習慣者、高教育程度者及低月收入者等8大類族群,其中又以女性族群高於男性族群。事實上,有另外一項觀察性研究也發現,每天的第一餐若平均延後30分鐘就有可能影響心臟健康,包括血壓、胰島素、血糖波動幅度等與心血管事件因子有關的指標皆可能出現負面影響,因此相較於進食時段較晚,若使用時間飲食法,將每天攝取的第一餐及最後一餐時間往前,不僅能提升整體消化過程,也降低自身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有項觀察性研究指出,每天的第一餐若平均延後30分鐘,就有可能導致血壓、胰島素、血糖波動幅度等指標出現負面影響,進而影響到心臟健康。(圖/翻攝自《潮健康COOL HEALTH》)
小心!流感、新冠疫情1月將邁入高峰 疾管署籲盡快接種疫苗
大陸冷氣團接連報到,氣溫不斷下降,流感高峰即將來臨,尤其耶誕活動之後接著跨年,人擠人狀況增加,衛福部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預估,跨年後1月第1周,呼吸道疫情將會激增,加上1月下旬也將邁入新冠流行高峰,呼籲民眾盡快接種流感和XBB疫苗。羅一鈞表示,耶誕節之後緊接著跨年人流增加,預估1月呼吸道疾病將開始激增,尤其春節期間,大陸人流大量移動,台灣流感疫情受到台商返台團聚跟交通往返,也會跟著升溫,呼籲符合公費對象者,盡速接種,目前全國公費流感疫苗剩餘約38萬餘劑,按照存量估計仍可以施打到春節後。另外,新冠病毒新變異株「JN.1」在全球占比快速上升,疾管署原就推估明年1月中下旬,新冠疫情可能因為新變異株而升溫,JN.1有潛力變成流行主力病毒株,推估不變,最高峰有可能單日病例數達1.8萬人到2萬人確診。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整合醫學照護科醫師姜冠宇指出,近年一項流感疫苗與心肌梗塞的研究發現,接種流感疫苗可降低28%心血管事件風險、41%死亡率。若本身有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等年輕族群,接種流感疫苗也有保護效果。另外,感染流感所引發發炎反應,會增加血液的凝固程度、造成血管收縮,接種疫苗可減低這類風險、避免引發併發症。因此鼓勵民眾應提前在跨年、春節等疫情高峰來臨前,主動接種流感疫苗,達到最佳防護效果,來保護自己跟家人。姜冠宇提醒,流感對慢性病族群的威脅也不能低估,年輕慢性病患若感染流感,除了提高重症機率外,病毒感染頻率太高也會出現長期後遺症,尤其是與疲勞、憂鬱及體力衰弱有關的「慢性疲勞症候群」,會對一般大眾或年輕慢性病族群造成最直接的健康及生活威脅。
慎防流感週期大變異 接種疫苗保護自己跟家人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流感成病毒主流 慎防春節感染高峰期!流感流行高峰即將來臨!冬天氣候明顯降溫,全球陸續出現呼吸道感染潮,並以中國大陸近期的肺炎黴漿菌感染最引人矚目。不過醫師提醒,儘管台灣黴漿菌目前只有社區感染,但仍要留意流感正進入高峰期,尤其是跨年人擠人與農曆春節闔家團聚跟交通往返,亦成流感病毒散佈的溫床。建議一般民眾與三高慢性病族群主動施打流感疫苗增加保護力,即便不符合公費疫苗資格者也可自費接種,讓自己及免疫力較低的家人獲得保護。流感變異速度不亞於新冠 高風險族群莫輕忽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整合醫學照護科醫師姜冠宇表示,「高燒、喉嚨痛、嚴重咳嗽與全身酸痛」為流感經典四大症狀,若感冒變得特別嚴重,別懷疑,很有可能就是A流!而其他呼吸道疾病中,有的症狀可能會發燒,但不一定完全符合四症狀。「流感其實變異速度不亞於新冠變異株!」姜冠宇醫師說,流感具明顯季節性特徵,一般約於11月開始流感疫情就會緩慢上升,至隔年農曆春節前後達到高峰,3月後逐漸下降。近幾年因為新冠病毒的預防,打亂了流感的季節週期,讓流感的爆發難以預測。且根據臨床觀察,在所有呼吸道疾病裡面,流感是有辦法從小孩到年長者,甚至全年齡侵入上下呼吸道的一種感染症,嚴重恐變成肺炎,民眾仍需提高警覺。重覆染流感 當心慢性疲勞症候群纏身姜冠宇醫師提醒,流感對慢性病族群的威脅也不能低估!根據國健署109年調查發現,18歲以上國人高血壓盛行率達26%,40歲以上更高達38%,且20歲以上民眾有三成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壓。年輕慢性病患若感染流感,除了提高重症機率外,病毒感染頻率太高也會出現長期後遺症,尤其是與疲勞、憂鬱及體力衰弱有關的「慢性疲勞症候群」,反而會對一般大眾或年輕慢性病族群造成最直接的健康及生活威脅。慎防流感週期大變異 接種疫苗保護自己跟家人姜冠宇醫師就公衛角度指出,流感常常四年就有一次大變異,如2015至2016年間,流感曾大流行到重症病人的葉克膜都不夠用,「明年可能又是一次大變異或流行年度,民眾更應警惕!」每年的流感疫苗都會按照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建議更新病毒株,目前市面上的的流感疫苗,皆符合食藥署查驗登記規定並取得許可證照,且今年的疫苗抗原選株皆有符合目前社區流行的毒株。近年一項流感疫苗與心肌梗塞的研究,就證實接種流感疫苗可降低28%心血管事件風險、41%死亡率 。若本身有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等年輕族群,流感疫苗也能保障感染時巨噬細胞不會減少;另外,感染流感所引發發炎反應,會增加血液的凝固程度、造成血管收縮,接種疫苗可減低這類風險、避免引發併發症。因此鼓勵民眾應提前在跨年、春節等疫情高峰來臨前,主動接種流感疫苗,達到最佳防護效果,來保護自己跟家人。
高盛:減肥藥市場2030年將達440億美元
肥胖人數的增加正對全球經濟產生巨大影響,而升糖素類似胜肽(GLP-1,屬於一種腸泌素)減肥藥有可能改變這種狀況;高盛預計,減肥藥市場將從今年的50多億美元擴大到2030年的440億美元;減肥藥物將改善人們的整體健康狀況,未來或將有助於醫療保健系統節省大量資金。據外媒報導,高盛指出,肥胖在美國很普遍,而此類疾病的增加會對經濟產生巨大影響。該行估計,肥胖每年給美國醫療保健系統造成1700億美元的損失,並且到2035年,慢性疾病的後果將使全球GDP減少4兆美元,相當於世界第四大經濟體德國2022年的國內生產總值。不過,一類新的GLP-1減肥藥有可能改變這種狀況,這對投資者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機會。GLP-1是腸道中產生的一種激素,升糖素類似胜肽-1,此類藥物的原理是,模仿該激素來抑制人的食慾。目前流行的減肥藥物包括諾和諾德公司的Ozempic和Wegovy,以及禮來公司的Mounjaro。它們通過產生刺激飽腹感的蛋白質,減少患者的食慾,從而幫助肥胖患者減輕了20%以上的體重。通常,一個月的GLP-1注射費用超過1000美元,保險行業也不願為這種藥物提供保險。但這種情況可能很快就會改變。最近有研究表明,這些藥物將改善人們的整體健康狀況,隨著時間的推移,該藥物將有助於醫療保健系統節省大量資金。諾和諾德上個月的一項臨床試驗顯示,通過對抗肥胖,這些藥物似乎可以對抗心臟病。其藥物Wegovy將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機率降低了20%,如心臟病發作、中風和心血管疾病死亡。 日前還有報導稱,該藥物或許在治療成癮和癡呆方面有一定效果,不過這些潛在的好處尚未在臨床試驗中得到證實。基於種種好處,高盛分析師認為,減肥藥市場將從今年的50多億美元擴大到2030年的440億美元,將有助於諾和諾德和禮來公司的藥物銷售。
藥師親揭「事前避孕藥」4大副作用 千萬別和2水果一起吃!注意血栓、乳癌風險
情人節想壞壞,但又不想鬧出「人命」?。對此,藥師花逸修也分享,服用事前避孕藥,再加上愛愛全程使用保險套,避孕效果可高達99%。不過服藥前請避免愛滋病、COVID-19藥物,以及柚子、葡萄柚等水果與事前避孕藥的交互作用,還要留意血栓、乳癌風險或和性慾下降等副作用。藥師花逸修在部落格《小花藥師|社區藥局筆記》發文指出,事前避孕藥提供穩定的雌激素與黃體素,能夠穩定經期以及抑制排卵,還具有避孕的效果。此外,固定服用事前避孕藥能夠減緩荷爾蒙的變化,因而改善經前症候群的不適。而新一代的黃體素如Drospirenone(DRSP)、Cyproterone都具有抗雄性素、抗礦物皮質酮等作用,因此能夠減少皮脂腺的皮脂分泌,減少痘痘的發生,也降低傳統黃體素容易水腫的副作用。不過事前避孕藥還是存在下列幾種副作用:1.血栓風險藥師花逸修指出,傳統的EE形式(Ethinyl estradiol)雌激素以及DRSP會影響凝血功能,可能會產生深層靜脈血栓(DVT)的嚴重不良反應,若是有血栓家族病史的千萬不可擅自服用。另外心血管高風險族群,例如抽菸、肥胖、三高病史,合併使用事前避孕藥,會額外增加心血管事件的產生,又以抽菸的年輕女性需要特別注意。2.乳癌傳統的EE形式雌激素會作用於乳房的上皮細胞,若是有乳癌家族史的高風險族群,則是要避開EE形式的雌激素。3.影響性慾不少女性反映服用事前避孕藥後,自覺性慾有下降的反應,可能與DRSP類的黃體素直接抑制雄性素受器、以及雌激素造成SHBG濃度上升,導致血中雄性素下降所導致。4.交互作用多傳統的EE形式雌激素與DRSP均是由肝臟CYP酵素代謝,市面上許多藥物與食物會影響CYP酵素,不論是促進或抑制代謝酵素,均會影響其藥物動力學,進而影響血中荷爾蒙波動,可能導致避孕失敗或副作用上升。常見的藥物交互作用包括:愛滋病用藥(含Ritonavir)、COVID-19用藥Paxlovid(含Ritonavir)、抗癲癇用藥(Carbamazepine、Phenytoin)。常見的食物交互作用則有:柚子、葡萄柚(喝飲料需特別避開)
過年打牌「這動作最危險」 重症醫揭2大風險:嚴重恐致死
在牌桌上試手氣,是許多人過年的必備節目,但重症科醫師黃軒提醒,長時間打牌會使交感神經處於長期亢奮狀態,加上寒流的持續低溫,可能誘發急性心血管問題,甚至「沒心臟病史者」也可能發病,強調吃太多、久坐不動是最危險的過年動作。黃軒醫師在臉書「黃軒醫師 Dr. Ooi Hean」指出,長時間專注打牌,除會使交感神經過度亢奮,還會讓腎上腺素一直分泌,導致心跳、血壓持續上升,但當事人可能因專注打牌而沒注意到身體變化。而4到8小時的長時間沒休息、持續累積的情緒壓力,可能會誘發急性心血管事件,「即使那個人之前都沒有任心臟疾病」。黃軒醫師進一步指出,過年時的低溫也會刺激交感神經,身體因此分泌兒苯酚胺,造成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心率加快、心臟工作負荷增大、耗氧量增多,嚴重時心肌就會缺血缺氧而猝死。綜此可知,「室內持續低溫+交感神經過度亢奮」會使打牌者有心血管事件發生疑慮,其中又以60歲以上或有心血管疾病、高血糖、高血脂、抽菸、抽菸、喝酒、肥胖、忙碌、工作壓力大者為高危險群。而要預防危機或悲劇發生,應室內禁菸、避免短時間攝取大量肉類或鹽分、不要熬夜,同時清淡飲食、多攝取蔬果與維持正常作息,「不能因為冷、因為吃太多,因為打牌而一直坐著不動」,最好每2小時就起來走動,避免血栓形成進而導致血管、腦血管阻塞。
長新冠索命1/無慢性病!32歲男「突爆心律不整」 醫示警:9月後恐掀高峰
新冠疫情後遺症「長新冠」(染疫後3~5個月仍有許多不適症狀),成了全球新困擾。荷蘭8月間一項研究顯示,每8位確診成人就有1人出現,引起全球醫界重視,台灣一名醫師告訴CTWANT記者,「長新冠引發的心血管疾病恐成為索命關鍵,一位32歲男子就差點丟了小命」,專家也警告,「9月長新冠人數將進入高峰!」此篇荷蘭表於國際知名期刊《刺胳針》的研究,分析7.6萬名成年人中,將4231名確診者與8462名非確診者進行配對,結果發現,大約1/8確診者出現長新冠症狀,包括呼吸困難、胸痛、疲倦等。台灣20歲以上確診者有385.3萬人,若依此數據估算,應該有48萬名成年人受長新冠之苦。「要特別注意心血管疾病!」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陳玠宇說,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新冠確診者在染疫後3個月內發生持續性症狀或後遺症長達2個月以上為「長新冠(Long COVID)症候群」,目前統計全球約有1至2成感染者在病毒急性感染康復後會有此現象。「近期美國研究發現,確診12個月後會增加以下併發症機率,心血管併發症約有4.5%,重大不良心血管事件(包含心肌梗塞、中風、總死亡率)約為2.3%,心律不整約為2%(其中超過半數為心房顫動),缺血性心臟病約為0.7%(當中7成3為急性冠心症,而4成為心肌梗塞),腦血管病症約為0.5%(當中7成為中風)。」32歲的黃先生便是這樣的例子,身體健康的他,過去沒有任何慢性病史,今年5月中旬確診新冠肺炎後,除了常見的呼吸道症狀外,也併發胸悶、心悸、喘等症狀,嚴重時甚至幾近暈厥。陳玠宇說,「由於症狀愈來愈嚴重,黃先生趕緊到心臟內科求診,檢查發現併發嚴重心律不整、心室頻脈,發作持續時間長達將近20秒,差點危及性命,後來經醫療處置及藥物調控後,心肺症狀才逐漸改善。」美國研究顯示,感染新冠病毒後心血管風險會大幅增加,以18~64歲族群為例,心律不整機率會增加1.7倍。(示意圖/123RF)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研究顯示,18~64歲確診者併發心律不整的機率增加1.7倍、肺栓塞增加2.1倍,65歲以上確診者則分別是1.5倍、2.2倍。肺栓塞是指肺動脈的血液因堵塞而無法流通,阻塞物的來源可能為血栓、腫瘤、空氣、脂肪,塞住之後病人常會有喘、胸悶、胸痛、咳血等,猝死率可達10%。陳玠宇表示,想預防心血管併發症,確診後可抽血確認有沒有心肌炎或是否有血栓,且血栓可能發生在腳部或心臟,因此在感染病毒後如果腳有水腫,甚至壓了會痛,就要小心是深層靜脈栓塞,這可能造成心血管併發症,例如肺栓塞,嚴重恐致命。北市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急診科醫師楊博州則表示,「近來明顯發現肺栓塞患者增加,可能與疫苗有關」,雖然AZ產生血栓機率只有百萬分之2-5,但畢竟急診室是一個濃縮區域重症病人的地方,搶打疫苗後肺栓塞病人才增加,所以猜測應該有所相關。楊博州提醒,由於下肢靜脈血栓常是肺栓塞來源,所以開刀、久臥久躺、慢性心臟衰竭、惡性腫瘤、生產後或懷孕婦女、口服避孕藥、肥胖、抽菸等患者應注意其下肢血液循環避免血栓生成、出現下肢腫痛合併呼吸喘的症狀出現時應及早就醫。
每4人中就有1人血脂超標 死亡風險增2.13倍
你的血脂治療達標了嗎?研究發現,冠心症患者有近6成會合併發生中風、近七成合併周邊動脈疾病,卻僅5成曾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控制在100 mg/dL以內。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中華民國心臟學會、臺灣腦中風學會、台灣介入性心臟血管醫學會,聯合公布2022年最新版《台灣高風險病人血脂異常臨床治療指引》,更新高風險族群的治療目標,建議將LDL-C指數降至70mg/dL或更低(小於55 mg/dL),藉此降低併發心、腦、周邊血管之嚴重疾病的機會。醫師亦提醒疫情期間,許多民眾因害怕染疫而減少或自行取消回診;然而國外研究指出,高血脂患者的死亡風險較正常人增加2.13 倍,醫師呼籲患者應積極治療切勿自行停藥。根據106-109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20歲以上國人高血脂的盛行率高達25.6%,即每4人就有1人血脂指數超標,相較於102-105年的調查上升了近14%。而根據衛福部公布的109年國人十大死因,與高血脂相關的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高居第2及第4名;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理事長暨台北榮民總醫院黃柏勳教授指出,同時合併有「缺血性腦中風」、「冠心症」、「周邊動脈疾病」等三類型疾病者,是高血脂族群中的高風險族群,更應嚴加控管血脂。研究顯示,LDL-C每增加39mg/dL,將增加25%的缺血性腦中風風險、40%的冠心症風險,除中風外,也會增加心肌梗塞、心絞痛等發生機率;而當LDL-C增加10mg/dL,則會提升10%的周邊動脈疾病風險,嚴重時可能導致死亡。黃柏勳理事長解釋道,中風、冠心症、周邊動脈疾病並非個別獨立,而是互相牽引、有著環環相扣的緊密關聯性,例如近6成冠心症患者會同時合併中風、近7成合併周邊動脈疾病,有鑑於此,高風險患者應積極降低LDL-C指數,才能避免陷入嚴重心血管疾病的負循環中。「兩位做心導管手術的病人,第一位術後穩定服用降血脂藥物,血脂控制良好病情穩定,第二位病人不按時服用藥物且擅自停藥,一年多後又再次發生嚴重的心血管事件……」台灣介入性心臟血管醫學會秘書長暨台北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部主任兼介入性心血管科主任黃啟宏醫師強調,曾罹患心、腦、周邊血管疾病的高血脂患者應該嚴加控制血脂;若隨意停藥,再次發生心、腦血管事件機率就越高!成大醫院內科部主任李貽恒教授強調,高風險患者應盡早使用中高強度的Statin史他汀類降血脂藥物以降低心血管事件的續發風險,建議患者應與醫師詳加討論、穩定服藥,降低高血脂及其相關的心血管併發症對健康帶來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