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
」 氣象署 心血管疾病 大陸冷氣團 低溫特報 低溫今年檢查都正常!56歲男急性腎損傷 竟是每天3餐吃「1食物」害的
大陸浙江省寧波市一名56歲的廖姓男子近日因突然腰部疼痛,並伴有頻尿、尿急、尿色發黃、尿量減少等症狀,來到醫院的腎臟內科就診。醫生檢查後發現,患者的肌酐異常增高,達到216.6umol/l(正常值是57-97umol/l),被診斷為急性腎損傷。綜合陸媒報導,醫生查閱病史發現,廖男今年2月的腎功能檢查結果正常,如今腎功能突然出現異常,病理結果顯示,他患有急性腎小管損傷合併局竈間質性腎炎,部分腎小管內可見圓盤狀結晶,考慮是草酸鹽腎病。在醫生詢問下,患者這才回想起前段時間家中辣椒成熟,無辣不歡的他每天3頓都吃辣椒。醫生判斷,頻繁吃辣是導致患者發生草酸鹽腎病的主要原因。由於辣椒的草酸含量豐富,若經常大量食用,草酸在腎臟中沉積,當濃度過高時就會對腎臟組織造成損害,甚至增加急性腎功能衰竭的風險。因此對於特定人群,尤其是腎病患者,應盡量避免大量食用辣椒,一旦確診為草酸鹽腎病,需立即治療。醫生進一步說明,除了吃辣以外,長期喝濃茶易傷腎,因為茶葉中含有咖啡因,且含有較多鞣酸,容易與體內的鐵結合變成一種難溶性物質,引發腎結石。另外,老湯經過長時間燉煮,嘌呤含量非常高,常喝易導致高尿酸血症的發生,除了會引發痛風急性發作外,還可能導致腎臟以及心血管的損害。醫生提到,如果出現水腫,包括眼瞼、面部、下肢等部位;疲乏無力,精力不充沛;夜尿增多,尿中有泡沫、血尿;高血壓,尤其是年輕人高血壓;噁心、嘔吐,食慾降低;臉色、眼瞼及甲床蒼白、呼氣有氨味等症狀,應盡早進行腎臟相關檢查,以免耽誤病情。
2日低溫冷颼颼!新北內科急症增多 17人無呼吸心跳送醫
受大陸冷氣團影響,全台各地氣溫驟降,連日低溫導致內科急症增多。根據消防局統計數據,昨(21)日至今(22)日中午僅新北市就發生17例內科心跳呼吸停止(OHCA)案例,其中10人搶救成功。根據中央氣象署資料,21日清晨受大陸冷氣團影響,在新北市石碇地區測得平地最低溫9.5度、22日新北石碇、五股地區亦分別測得平地最低溫9.5度。對此,氣象署同時針對新北、宜蘭、苗栗等地發布低溫特報,提醒民眾注意保暖,尤其早晚氣溫驟降,更需防範低溫對健康的威脅。消防局指出,昨日新北市因內科OHCA送醫的案例有13例,其中9人成功救活;而截至22日中午,新增4例內科OHCA,其中1人救活。醫護人員表示,低溫易引發心血管疾病或加重慢性病症狀,建議長者及高風險族群特別注意防寒。氣象署在低溫特報中提醒,請民眾務必加強保暖,使用瓦斯熱水器及電暖器具應注意室內通風及用電安全;預防低溫導致之呼吸道及心血管疾病、避免長時間逗留在寒冷環境,確保兒童之頭、頸、手和腳部溫暖,關懷老人、遊民及弱勢族群避寒措施;此外,冬季為流感好發季節,請注意手部衛生與咳嗽禮節,落實生病在家休息;農作物及水產養殖業注意寒害。
肚子微痛20年沒在意!她突嚴重腹痛嘔吐 竟發現膽囊有400多顆結石
大陸湖北一名66歲的陳姓婆婆,從20年前開始就偶爾會有腹痛狀況,由於沒有明顯症狀,一直沒有特別在意。而在日前,她因為嚴重腹痛、嘔吐、無法進食,無奈之下送醫治療,沒想到的是,醫生竟從她的膽囊內取出的400多顆結石。根據陸媒《湖北日報》報導,陳姓婆婆自20年前起,就時常有肚子痛的輕微症狀,因次數不多且不嚴重,她一直沒有到醫院處理。直到去(2023)年某天,她吃完東西後,腹部卻突然出現強烈疼痛,就醫後發現是膽囊結石,雖然當地醫院建議做手術,她認為沒什麼大礙,就繼續將其擱置。怎料,到了今年12月,陳姓婆婆只要微按壓腹部,就會疼痛難耐,甚至會嘔吐、難以進食,而她被緊急送往醫院接受詳細的檢查後,發現病症已經相當嚴重,加上陳姓婆婆有多種心血管基礎疾病,當地醫院也建議她轉診治療。後來,她在丈夫的陪伴下,轉往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的肝膽胰外科。入院後,陳姓婆婆進行超音波檢查,卻發現她的膽囊被大量的結石填滿,變得異常堅硬,部分結石更已掉落至膽總管,引發嚴重炎症,必須即刻接受手術。主攻膽囊結石、膽管結石手術已有18年的肝膽胰外科副主任醫師唐勝利聯合心血管內科、麻醉科進行了多次會診,最後在本月16日進入手術室。手術過程中,醫生切開陳姓婆婆的膽囊,粗估發現結石數量超過400顆,每一顆均呈黑色,直徑有2到3毫米。醫生從陳姓婆婆的膽囊中取出超過400顆結石。(圖/翻攝自湖北日報)幸運的是,經過手術治療,陳姓婆婆的疼痛完全消失,身體狀況也迅速恢復,可正常進食,並在本月18日平安出院。對此,唐勝利醫師提醒,膽囊結石不是越大越危險,往往越細碎、微小的結石越容易掉落到膽管內,進而引起膽管炎、胰臟炎,嚴重還可能危及生命。他也建議,由於膽囊結石早期症狀不明顯,一般人自己不易察覺,所以體檢十分重要,一旦發現有結石,應積極應對、定期複查,最有效的治療方式就是切除膽囊。
天冷泡溫泉要小心避免1事 醫示警:恐增加致命危機
隨著大陸冷氣團南下,全台氣溫驟降,不少民眾為了取暖也會選擇泡澡與泡溫泉,然而不少人認為冷熱池交替泡能促進健康,但專家指出,此方式對部分族群可能帶來健康隱患。台北慈濟醫院腎臟透析中心主任郭克林於談話性節目指出,冷熱交替泡湯可能影響心血管及自律神經調節,即使他年輕時也難以適應,更遑論中年有三高疾病、高壓工作者及長期服藥者。郭克林強調,身體頻繁進行冷熱溫差劇烈變化,容易干擾心血管神經調節,尤其對血管內皮細胞功能較差的人影響更為顯著,中年以後,若罹患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甚至糖尿病,冷熱交替泡湯將帶來更高風險。此外,他提醒年長者、長期飲酒者、依賴藥物助眠者及高壓工作者,這些族群的自律神經調節功能可能較差,若身體體溫劇烈改變,可能增加致命危機。事實上,衛福部也曾提醒,血管遇冷收縮,造成血管變細,血液在流動時就會增加壓力,因而造成血壓上升,引起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以中風為例,如果突然有胸悶、胸痛、呼吸困難等心臟病症狀,或是發生臉部表情不對稱、單手無力下垂、口齒不清等現象,一定要撥打119,把握黃金期,儘速就醫。特別提醒心血管疾病與年長者如果選擇泡湯驅寒最好先諮詢個人醫師,還要注意泡湯6個小叮嚀,包括避免吃飯後泡湯,因為吃飯時,若有酒精、麻辣的食物會造成心跳加速,若加上泡湯水溫的刺激,容易增加心臟負荷,建議於飲酒或飯後至少1.5至2小時候再泡湯。泡湯時最好揪團結伴去,避免發生意外,錯失黃金救援時間;泡湯前、後,都應喝足水分,以免泡湯中間水分流失太多造成體內缺水;水的溫度勿超過40℃,且千萬不可一下冷水,一下熱水,避免冷熱溫差大導致血管急速舒張、收縮,易引發心肌梗塞或缺血性中風;不宜長時間泡溫泉,時間勿超過15分鐘,需要休息一下,不要持續不間斷的泡湯。站穩再起身:泡溫泉會導致血管擴張,容易造成血壓下降,因此,泡湯後先站穩再起身,以免發生暈倒的危險。
從醫學看童話故事 白雪公主有憂鬱症、睡美人恐有糖尿病風險
《英國醫學期刊》(BMJ)的聖誕特刊近日刊登了一篇由荷蘭屯特大學(University of Twente)研究員范戴克(Sanner van Dijk)團隊撰寫的「偏搞笑」研究文章。當中以迪士尼公主的故事情節,探討公主們在現實生活中可能遭遇的健康風險。文中不僅提到白雪公主可能有憂鬱症、灰姑娘有肺病,甚至認為睡美人可能同時面臨肥胖、糖尿病等疾病的風險,研究人員甚至呼籲迪士尼應採取相應措施改善角色設定,以便傳遞健康觀念。綜合外媒報導指出,該篇研究中點名點名白雪公主,指稱其長年活在繼母的逼迫下,長期缺乏社交互動,這種孤立可能導致憂鬱症、焦慮及心血管疾病等風險,甚至增加早逝的可能性。雖然七個小矮人的陪伴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其孤獨,但她卻因毒蘋果而昏迷,完美諷刺了俗語「一天一蘋果,醫生遠離我」的無效性。而茉莉公主在宮殿中孤單成長,被認為可能爆發癡呆症、免疫系統衰退及多種心理疾病。此外,茉莉公主的老虎夥伴拉賈(Raja)可能帶來人畜共通傳染病的威脅,甚至因其本能攻擊性對茉莉構成直接的生命危險。而灰姑娘(Cinderella)因繼母的苛待,長期暴露在灰塵及廚房環境中,研究人員認為,這可能導致灰姑娘罹患職業性肺病(OLD)。更糟糕的是,仙女的魔法中含有鋁塗層的微塑料微粒,可能穿透灰姑娘的肺部組織,進一步損害灰姑娘的健康。而寶嘉康蒂(Pocahontas)因為推進和平而跳下懸崖,研究人員估計其所跳下的高度高達252公尺,落地時間約9秒,這樣的行為在現實中可能導致全身多處骨折,堪稱是「骨折交響曲」。而睡美人奧羅拉(Aurora)因長期沉睡,可能引發肥胖、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甚至中風風險;而王子未經睡美人的同意而直接親吻,此舉也被認為違反現代社會的倫理。文章中也點名貝兒(Belle),因其與野獸的親密接觸,可能感染布魯氏菌病或狂犬病;花木蘭因家族榮譽以及長期隱匿真實性別的壓力,可能會出現心理健康問題;而長髮公主(Rapunzel)則因拉扯頭髮,可能罹患牽引性脫髮,導致永久性頭痛及脫髮問題。研究團隊建議迪士尼,應考慮採取一系列健康措施,例如推廣正念(mindfulness)、心理治療、個人防護設備的使用,以及教育角色如何與動物共存。研究人員強調,透過這些方式,不僅能改善角色的設定,也能向觀眾傳遞更健康的生活態度。
冬至冷氣團到!越晚越冷「北台灣濕冷降至10℃」 聖誕節、跨年天氣曝光
今(21日)晨輻射冷卻影響,氣溫仍低,下午起大陸冷氣團南下,北部及東北部氣溫逐漸下降,其他地區晚起亦轉涼;桃園以北、台灣東北部、東部地區及北部山區有局部短暫雨,其他地區及澎湖、金門、馬祖為多雲到晴。氣象署發布低溫特報,提醒民眾,輻射冷卻影響,氣溫仍低,今(21日)清晨局部地區有10度以下氣溫(黃色燈號)發生的機率,請注意。【黃色燈號(寒冷)】苗栗縣、台中市、彰化縣、南投縣、花蓮縣有10度以下氣溫發生的機率,請注意。氣象專家吳德榮今(21日)在《氣象應用推廣基金會》專欄中表示,最新(20日20時)歐洲模式(ECMWF)模擬顯示,今(21日)起「大陸冷氣團」南下,各地氣溫逐漸下降、愈晚愈冷,北台部分平地今晚將降至10度左右,應注意保暖;大台北、東半部有局部短暫雨的機率,北海岸、東北部明顯降雨。吳德榮分析,最新模式模擬顯示,明(22日)「大陸冷氣團」籠罩,北台整天冷,中南部早晚冷,西半部晴時多雲,大台北東側、東半部偶有局部短暫雨,因夜間「輻射冷卻」加成,明日早晚及下周一(23日)清晨、部分平地將降至10度以下,年長者及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應特別注意保暖、以保健康。最新模式模擬顯示,下周一白天起至下周三(25日)耶誕前後,冷空氣逐日減弱,氣溫逐日漸升。下周一(南海擾動的)中層雲自西方移入,各地雲量增多,東半部有局部短暫雨、西半部亦有零星降雨的機率;下周二、三西半部轉晴時多雲,東半部偶有局部短暫雨的機率。吳德榮指出,下周四(26日)另一鋒面逐漸南下,大台北、東半部轉有局部短暫雨,下周五(27日)鋒後冷空氣南下、氣溫逐漸下降;28,29日冷空氣影響,天氣轉冷;歐(ECMWF)、美(GFS)模式模擬的強度都還在調整,應耐心觀察,30日起氣溫逐日回升,跨年無強冷空氣、天氣偏暖。
越晚越冷…5縣市低溫特報「亮黃燈」 明晨恐不到10度
冷颼颼!雖然今天冷空氣減弱,但明(21日)又要降溫,氣象署也針對全台5縣市發布低溫特報,局部低溫可能跌破10度,提醒做好保暖措施。氣象署指出,今天白天起冷空氣減弱,北台灣高溫稍回升到17、18度,其他地區高溫可以回升到21至23度。不過明天有另一波大陸冷氣團南下,各地氣溫再度下降,而且越晚越冷,桃園以北、東北部、東部地區及北部山區有局部短暫雨,其他地區為多雲到晴。溫度方面,北部、東北部為14至17度,中部為13至22度,南部為15至26度,東部為17至21度,東南部為17至24度,澎湖為16至19度,金門為12至18度,馬祖為11至13度。5縣市低溫特報。(圖/氣象署)氣象署16時29分發布低溫特報,受到輻射冷卻影響,明天清晨局部地區有10度以下氣溫(黃色燈號)發生的機率,代表「寒冷」,包含苗栗縣、台中市、彰化縣、南投縣、花蓮縣,請注意保暖及日夜溫差,使用瓦斯熱水器及電暖器具應注意室內通風及用電安全;留意早晚低溫導致之呼吸道及心血管疾病,關懷老人、遊民及弱勢族群避寒措施;農作物及水產養殖業注意寒害。
遭蜜蜂螫傷急送醫!61歲男意外發現心肌梗塞:感謝那4隻小蜜蜂
花蓮一名馬姓男子在整理家園時,被蜜蜂螫傷,因感到身體不適就醫,意外發現罹患心肌梗塞,這也讓他忍不住直呼,「感謝那4隻小蜜蜂」。根據《ETtoday》新聞雲的報導,這名61歲的馬姓男子近日在整理家園時遭到蜜蜂螫傷,因感到身體不適便前往就醫,結果意外發現自己罹患心肌梗塞。隨後門諾醫院醫療團隊隨即為他進行心導管手術,裝設支架並疏通血管,成功挽救了他的生命。恢復健康後,馬姓男子也在心臟病友會中感謝道,「感謝那4隻小蜜蜂,感謝門諾醫療團隊!」門諾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陳翰興表示,馬先生的心肌梗塞可能與多重因素有關,包括天氣溫差大、風災後壓力及蜂螫刺激等,這些因素可能誘發血管內的斑塊破裂,形成血栓堵塞血管。陳醫師進一步指出,心血管內的斑塊通常是慢性病「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及不良生活習慣長期累積的結果。在斑塊尚未導致明顯血管狹窄時,患者可能沒有明顯症狀。事實上,衛福部曾指出,國人死於與心血管相關疾病的死亡率遠超過肺癌與肝癌,而造成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主要包含三高、肥胖、缺乏運動、吸菸等因素,三高中,高血壓會損害動脈,導致動脈阻塞,並阻止血液流向心肌而引發心臟病;糖尿病則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當血脂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俗稱壞膽固醇)過多積聚在血管壁,就會使得血管日漸狹窄,阻礙血液流通,不僅會導致血液循環變差,引起疲勞、頭暈等症狀,一旦斑塊破裂還可能產生血栓,導致急性心肌梗塞、腦中風等急性症狀。為了避免暴露於急重症的風險下,鼓勵民眾在發生高血脂時,更要積極控制。此外,每當氣溫驟降與濕冷時,因血管內的平滑肌也會跟著收縮,容易造成血壓升高,可能增加心臟病及中風急性發作的機會。國民健康署也提醒民眾,春季氣候多變,日夜溫差大,罹患心血管疾病者、年長的長輩及肥胖等族群,務必注意三高控制及低溫促發心血管疾病之發生,並且一定要做好保暖工作,如果突然有胸悶、胸痛、呼吸 困難等心臟病症狀,或是發生臉部表情不對稱、單手無力下垂、口齒不清等中風徵兆,一定要儘速就醫。
愛吃「超加工食品」大腿會變粗! 研究示警:增加膝蓋退化性關節炎風險
現代飲食中充斥著各式各樣的「超加工食品」,吃多不僅會變胖,還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癌症及失智症風險。對此,林口長庚風濕過敏免疫科也在粉專發文分享研究結果顯示,常吃超加工食品,大腿肌肉上會有更多脂肪堆積,會加重膝關節的負擔,因而增加膝蓋退化性關節炎的風險。臉書粉專《林口長庚風濕過敏免疫科》近日分享北美放射學會(RSNA)年會發表的一項研究,這項研究共找來666位測試者,平均年齡為60歲,來觀察他們的飲食習慣與大腿肌肉骨骼間的變化。研究指出,吃超加工食品會使更多脂肪囤積在大腿肌肉上,而脂肪增加會加重膝蓋關節的負擔,因而增加膝蓋退化性關節炎的風險。除此之外,研究團隊也發現這樣的脂肪堆積,與卡路里的攝取或運動量無關,食用超加工食品越多,大腿肌肉的脂肪就會越多。粉專續稱,不僅如此,從研究結果得知,食用超加工食品會影響肌肉脂肪的堆積,因此建議民眾日常飲食中應選擇營養價值高的食物,才能養成健康體質,更能為我們帶來健康的生活。據悉,超加工食品(Ultra-processed foods)添加了更多成分,除了糖、鹽、油之外,還會添加多種化學成分(防腐劑、甜味劑、色素等食品添加物),試圖讓食物外表變得更吸引人、把味道變得更濃郁等,如含糖飲料、玉米脆片、餅乾、蛋糕、超商販售的包裝麵包、香腸、薯條、微波即時食品等都是屬於這類食品至於吃超加工食品對健康有什麼影響?超加工食品吃多了會誘發胰島素反應增加,使吃下去的營養轉變為脂肪儲存起來,在相同份量下,高熱量食物容易造成熱量攝取過量,導致體重增加。2019年權威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發表的前瞻性世代研究也指出,攝取超加工食品與心血管疾病、冠狀動脈疾病以及腦血管疾病的發生率增加有正相關。此外,研究指出,飲食中超加工食品的比例增加10%,就會增加12%整體癌症、10%乳腺癌風險,就連罹患失智症的機率也會增加25%。
2年齡小心「斷崖式衰老」死亡率提升 醫親吐4解決辦法
老化是人類無法避免的自然過程,但醫學研究發現,人體在44歲及60歲時可能經歷「斷崖式衰老」現象,導致身體機能急速衰退,進一步增加心血管疾病、癌症等風險,甚至提升死亡率。急診科醫師張適恆指出,這種現象的背後原因之一,可能是環境汙染物塑膠微粒的侵害。張適恆在YouTube頻道中分享,臨床上有許多患者在40多歲時,感覺體力明顯下降、運動能力不如以往,睡眠品質也逐漸惡化,甚至出現無緣由的情緒低落。他們往往以為進入更年期,但檢查結果卻顯示,荷爾蒙水平及各項身體指數均正常。張適恆表示,這可能是進入斷崖式衰老的徵兆。目前醫學檢測多能發現疾病,但對於器官衰老尚無法直接診斷,需依靠症狀的綜合評估,而衰老通常早於疾病數年出現,及早發現並干預尤為重要。張適恆引用史丹佛大學今年8月的研究指出,人體在44歲及60歲時,內部分子及微生物的組成會出現顯著轉變,並朝不利健康的方向發展,這被視為加速老化的關鍵時間點,不僅會使體力下降及外貌改變,還可能提高心血管疾病及癌症的風險,甚至增加死亡率。張適恆也分享南韓科學家今年10月的研究結果,認為塑膠微粒可能是重要誘因之一。塑膠垃圾經過環境分解後形成直徑小於5毫米的微粒,甚至更小的奈米微粒,能透過腸胃道、呼吸道或皮膚進入人體,並堆積於脂肪等部位。過去醫學界普遍認為塑膠微粒活性低,不會對健康造成顯著威脅,但最新研究顯示,這些微粒可能干擾脂肪生成,進一步引發炎症及加速老化。為降低塑膠微粒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張適恆建議日常生活中應過濾飲用水,避免飲用及烹調用水中殘存的微粒;在飲食上,盡量避免食用帶內臟的海鮮,特別是文蛤、牡蠣等容易累積塑膠微粒的食材,選擇食物鏈底部的小魚或去除蝦頭和腸泥的蝦類。此外,保持居家環境清潔也十分重要,以減少附著塑化劑的灰塵進入呼吸道。張適恆特別提醒,避免使用塑膠容器加熱食物,選擇玻璃或不銹鋼容器替代,以減少塑化劑或微粒滲入食品。張適恆強調,塑膠微粒的影響雖常被忽視,但其對健康的潛在威脅不容小覷。他呼籲大眾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從日常細節入手,遠離塑膠微粒的侵害,以有效減少斷崖式衰老帶來的健康風險。
今晨10縣市低溫特報「白天回溫」!明冷氣團再殺到 專家曝跨年天氣
今(20日)清晨大陸冷氣團影響,各地天氣偏冷,中部以北及宜蘭低溫普遍為12至14度,南部及花東也只有13到15度,且中南部地區有輻射冷卻影響,局部氣溫會再更低一些,氣象署對此也針對10縣市發布低溫特報。氣象專家林得恩則表示,明(21日)新一波冷空氣又將開始南下,強度初估在大陸冷氣團至強烈大陸冷氣團等級之間,影響時間會落在週六至下週一(23日);一直要等到下週二白天,冷氣團才會減弱遠離。氣象署今晨6時33分針對10縣市發布低溫特報,受大陸冷氣團影響,各地氣溫明顯偏低,今晨至上午新北市及宜蘭縣局部地區有持續10度左右或以下氣溫(橙色燈號)發生的機率,請注意防範。低溫區域則包括:橙色燈號(非常寒冷):新北市、宜蘭縣有持續10度左右或以下氣溫發生的機率,請注意防範。黃色燈號(寒冷):苗栗縣、彰化縣、南投縣、嘉義市、臺南市、花蓮縣、臺東縣、金門縣有10度以下氣溫發生的機率,請注意。台灣大學大氣科學博士林得恩今稍早也在臉書粉專《林老師氣象站》發文指出,明天週六新一波冷空氣又將開始南下,強度初估在大陸冷氣團至強烈大陸冷氣團等級之間,影響時間會落在週六至下週一;一直要等到下週二白天,冷氣團才會減弱遠離。預估此波影響最為顯著時刻,會在週日晚間至下週一的清晨,臺灣中北部、東北部局部地區都會有攝氏10度(或以下)低溫的機會。林得恩補充,入冬後,冷氣團一波接著一波報到,消防署最新統計,近日以來全台已有158人OHCA(心肺功能停止)送醫。而根據國外研究發現,氣溫每下降攝氏1度,心血管疾病相關死亡率就會增加1.6%、發病率也會增加1.2%,「提醒大家,適時添加衣物,應特別注意保暖防寒、確保身體健康。」前中央氣象局氣象預報中心主任吳德榮則在「洩天機教室」發文指出,最新模式模擬顯示,明日下午起至下週一清晨、強度與前波類似的「大陸冷氣團」南下,天氣再轉冷,因夜間「輻射冷卻」加成,將帶來更低的清晨低溫,部分平地仍將降至10度以下,年長者及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應特別注意保暖、以保健康。明日、週日(22日)西半部晴時多雲,大台北東側、宜花偶有局部短暫雨。下週一白天起至下週三(25日)耶誕前後,冷空氣逐日減弱,氣溫逐日漸升。下週一中層雲自西方移入,中南部雲量增多,山區及東半部偶有局部短暫雨;下週二、三西半部轉晴時多雲,東半部偶有局部短暫雨的機率。下週四(26日)微弱鋒面掠過,大台北東側、宜花降雨機率略提高,其他地區無影響。吳德榮續稱,下週五(27日)另一鋒面通過、降雨範圍擴大。下週六(28日)至年底,由於模擬已久,歐(ECMWF)、美(GFS)模式皆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冷空氣時而調強、時而調弱,「故會是什麼級別?應耐心觀察模式的調整。勿忽視科學的極限,急下定論。」
斷崖式冷凍天氣易猝死!醫示警5族群 衛福部分享保暖5招
近期大陸冷氣團來襲,全台氣溫不斷降低,導致心肌梗塞、猝死案例頻傳。衛生福利部昨(19)日分享「低溫保健5要點」,包括環境安全、起床關鍵步驟、安全泡湯、監控自身三高狀況與規律服藥、有異狀立即就醫,尤其是65歲以上長者等高風險族群,需特別注意。衛福部在臉書粉專上宣導「低溫保健5要點」,提醒尤其是65歲以上長者、三高偏高或心血管疾病患者、夜班工作者等高風險族群,更要注意保暖。第一點環境安全:居家臥室、衛浴與客廳使用電暖設備須注意用電安全,及使用瓦斯爐與瓦斯熱水器需維持通風,避免一氧化碳中毒。第二點起床關鍵步驟:尤其是長輩和幼兒,起床前應提前把保暖衣物放在容易取得的位置,「起床後,動一動!」讓身體暖和後再慢慢坐起、穩步行走。「記住『慢、熱、起、穿、行』的口訣」,避免動作過於急促以免身體不適。第三點安全泡湯:避免飯後或喝酒後立即泡湯,建議至少間隔2小時,並確保水溫不超過40度、隨時關注自身狀況並結伴同行。第四點監控自身三高狀況、規律服藥:定期量測及記錄自己的血糖、血壓等數據,並遵照醫囑按時用藥。最後,衛福部提醒民眾有異狀需立即就醫:若遇到心臟病症狀,呼吸困難、頭暈等症狀;及中風徵兆,出現「微笑、舉手、說你好」做不到任一個動作,應立即打「119」就醫,搶救黃金治療時間。衛福部分享保暖5招。(圖/衛福部臉書)此外,胸腔暨重症醫學科醫師黃軒也提醒民眾斷崖式冷天氣來了,猝死也增加了,黃軒說明斷崖式冷凍天氣為一種極端天氣現象,特點是在極短的時間內,氣溫迅速下降至極低的溫度,導致極端寒冷的環境。且同常伴隨「溫差驟變」,氣溫可能在數小時內急降10°C以上,對人體適應能力構成嚴峻挑戰;再者可能有「強烈寒流」冷空氣南下突然湧入,形成快速降溫,造成「持續性影響」,寒冷持續數天至數週,加劇影響健康。黃軒指出,5大疾病患者容易在斷崖式的冷凍天氣發生猝死,包含心血管疾病、癌症,呼吸疾病、腸胃疾病、新陳代謝疾病。同時他也提醒民眾需多注意保暖,穿著多層衣物,保護身體核心部位,如頭部、頸部及四肢,並減少進出寒冷環境的頻率,減少進出寒冷環境的頻率。黃軒列出冷凍斷崖容易發生猝死的4原因:太冷了:在又冷,又乾的季節,個人身體沒有保暖,房間沒有持續保暖,冷空氣使身體內血栓形成風險增加,往頭塞住腦血管,就是中風、往心臟塞住,就是心肌梗塞。冷熱溫差變化,反覆發生:當溫差愈大,死亡率愈高,且從溫差大於5°C以上開始,愈來愈危險。更何況斷崖式冷凍溫差驟變,氣溫會在數小時內急降10°C以上,更對身體構成嚴峻挑戰。容易群聚感染:太冷了,大家都不出門!這段時間,家人聚在一起,不會再戴口罩,不能保持安全距離,就容易透過飛沫傳播感染。延誤就醫:外面太冷了,就會硬撐在家裡,延誤疾病治療的黃金時間!待到心跳停止,叫不起床或忽然昏迷在地,才叫救護車,已經延誤就醫的時機了!
天氣太冷凍未條!全台3天126人內科OHCA送醫
受大陸冷氣團影響,全台氣溫明顯偏低,中央氣象署預報員林定宜表示,18日晚間至19日清晨最冷,西半部與東北部低溫估11至13度、花東14至15度,19日高溫北部也僅16度、中部19度、南部22度、東部17度,局部地區可能出現10度左右或以下氣溫。冷氣團20日減弱稍回溫,但回升幅度不大,21日還有下一波冷氣團南下,預估將影響至23日。氣象署持續發布低溫特報,台北市、新北市與基隆市為非常寒冷的橙色燈號,桃園市、新竹縣、苗栗縣及金門縣為寒冷的黃色燈號。林定宜提到,19日中層水氣增多,桃園以北、東北部、東部及西半部山區有局部短暫雨,持續溼冷天氣,預估19日整天在中部3000公尺以上高山、北部與東北部2000公尺以上高山有結冰、霧淞及零星降雪機率。由於近期天氣冷颼颼,許多民眾外出都穿上厚重外套、戴帽子及口罩禦寒,深怕一不小心就感冒,氣溫驟降也對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造成威脅。消防署統計,15日至17日短短3天就有126人內科OHCA送醫,12日新北市坪林1名9個月大男嬰猝死,由於身上無外傷,懷疑是天寒致死。彰化縣消防局16日上午8時至17日上午8時,24小時內就接獲53人因急病需救護車協助送醫,其中4人OHCA,最年輕為52歲,最年長為73歲。新北市消防局表示,近期內科OHCA案件仍以50歲以上民眾為大宗,年幼、青壯年為少數,但也提醒猝死高風險群包括心血管、慢性病患者、嗜酒抽菸民眾,不可因冷氣團稍微減弱、氣溫稍有回溫就疏於保暖,仍需要做好相關防護,避免憾事發生。新北市消防局補充,根據近期案例分析,患者皆是與家人同住的長者,獨居、街友則無獲報,因此也提醒民眾務必多加注意家中長者身體狀況,做好保暖工作。
洗完澡1動作應避免 醫警告:有心肌梗塞猝死風險
近來冷氣團來襲,全台傳出不少因為低溫猝死的案例。醫生提醒,人體的血管在低溫時容易收縮,洗完澡要特別注意一個動作,可能造成血壓瞬間飆升,會增加心肌梗塞等風險。義大醫院社區醫學科主任、家醫科主治醫師盧易呈指出,在低溫環境中,人體為了保暖,血管會收縮,而血管一收縮,血壓就容易上升,因此低溫的時候,心肌梗塞、腦中風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也跟著增加。盧易呈表示,很多長輩都有晨間運動的習慣,在冬天一定要注意,出門前先量血壓,如果收縮壓大於140毫米汞柱,先不要出門,在家休息後再量一次,若血壓還是偏高,建議不要出門,否則吹到冷風,血壓可能飆得更高。此外,也要做好保暖工作,採洋蔥式穿衣,戴上能遮住耳朵的毛帽,避免頭部被冷風直接吹襲。至於居家保暖,盧易呈提醒,重點是洗澡和夜間睡眠,洗完澡別直接赤腳踏出浴室,容易使血壓飆升,增加心肌梗塞風險,記得穿上拖鞋;睡覺時要套上襪子,並以棉被覆蓋雙腳,也可以開暖氣。由於天冷血壓易波動,盧易呈叮嚀高血壓患者要按醫囑服藥,有些患者怕會傷腎就自行減藥,這其實是大大的錯誤,因為降血壓藥最大的功能是保護器官和腎臟,很多腎臟疾病是因血壓太高而破壞腎絲球,要護腎就要好好吃降血壓藥穩定血壓。
冷氣團襲台「3天134人OHCA」 雙北3男2女猝死…醫揭3危險時刻:最容易
近日受冷空氣影響,各地氣溫寒冷,導致心肌梗塞和猝死的案例頻傳,短短3天就有134人OHCA(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送醫,雙北分別有3男2女猝死,其中最年輕僅40多歲,提醒民眾做好保暖。受到輻射冷卻影響,氣溫明顯偏低,氣象署發布低溫特報,明(18日)晨至上午局部地區有10度以下氣溫(黃色燈號)發生的機率,包含新竹縣、苗栗縣、台中市、彰化縣、南投縣。5縣市低溫特報。(圖/氣象署)內政部消防署統計,本月14日非創傷OHCA送醫38人、15日非創傷OHCA送醫55人,昨天非創傷OHCA送醫41人,累計3天共有134人非創傷OHCA送醫。從今天0時至上午8時止,雙北共有3男2女猝死,包括台北市1名70多歲女性、新北市3名分別為80、70、40多歲的男性及1名70多歲女性。雖然無法判定是否為天候因素造成,但日夜溫差大,應該注意保暖,另外使用瓦斯也要注意通風,避免一氧化碳中毒。據了解,寒冷天氣下最容易發生猝死有3大危險時刻,分別是脫衣服時、洗澡前後和睡眠中。三軍總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祝年豐就提醒,室內溫度應保持在18至20度之間,避免過高的溫差,也可能適當披上毛毯或穿保暖衣物,避免身體因為冷暖交替過快,而出現心血管問題。
西班牙人愛抽菸、習慣晚吃…卻比台人長壽! 醫曝「1飲食關鍵」
西班牙人愛抽菸、晚餐習慣到晚上10點才吃,但卻擁有全球數一數二的長壽紀錄,平均壽命甚至比我國還要高。對此,減重專科醫師蕭捷健也分享自己在西班牙旅遊的觀察,點出長壽關鍵可能不在「什麼時候吃」,而是「吃什麼」。蕭捷健近日在臉書粉專發文指出,這幾天在西班牙走走,發現路上的人普遍都很苗條,他為此查了一下,發現西班牙肥胖率只有17至20%,遠低於美國的42%。而且,西班牙人的平均壽命也相當令人驚豔:男性的平均壽命為81歲,女性則達到86歲,完全高於台灣男性的78歲、女性的84歲,「這告訴我們:什麼時候吃可能沒那麼重要,吃什麼才是關鍵。」他覺得差最多的,就是西班牙食物雖然油,但幾乎都是橄欖油,而且加工食品很少,以原型食物居多,「吃對油,代謝提高,很多人減重時習慣算熱量,但同樣是脂肪,不同種類對代謝的影響完全不一樣。」蕭捷健指出,美國佛蒙特大學的研究顯示,當以橄欖油取代奶油、肥肉等飽和脂肪後,他們的活動力提高了 12%至15%,靜態時的能量消耗增加了3%至4.5%,「代謝這樣可是提高不少耶!而且受試者的心情也更穩定,這可能是腸子發炎指數降低,透過長腦軸影響到大腦。」蕭捷健也援引西班牙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研究,追蹤了7447名55至80歲的心血管高風險者,結果發現:低脂飲食組的心血管疾病發生率是4.4%,而地中海飲食+堅果組只有3.4%,「吃對油,心血管疾病會降低將近23%,這簡直就是藥物等級的效果。」相反地,吃錯油的影響可能更嚴重。蕭捷健透過瑞典烏普薩拉大學的實驗發現,若每天攝取含高飽和脂肪(如棕櫚油)的食物,短短7週內內臟脂肪便會增加2倍,肝臟脂肪也會顯著上升;反觀攝取多元不飽和脂肪的族群,不僅肌肉量增加近3倍,內臟脂肪還不會增加,「我在想,以後乾脆去常吃的鐵板燒,擺一罐我專用的橄欖油或酪梨油好了。」
明天繼續冷!「5縣市」低溫特報 最凍恐跌破10度
受到大陸冷氣團及輻射冷卻影響,全台氣溫明顯偏低,中央氣象署今(17)日上午10時35分就針對新竹縣、苗栗縣、台中市、彰化縣、南投縣發布低溫特報,明(18)日局部地區可能出現10度以下低溫,請民眾小心注意。氣象署針對5縣市發布低溫特報,影響時間在18日清晨至18日上午,局部地區將有10度以下氣溫發生的機率(黃色燈號)。氣象署針對5縣市發布低溫特報。(圖/中央氣象署)氣象署也提醒,民眾應注意保暖及日夜溫差,使用瓦斯熱水器及電暖器具應注意室內通風及用電安全;留意早晚低溫導致之呼吸道及心血管疾病,關懷老人、遊民及弱勢族群避寒措施;農作物及水產養殖業注意寒害。此外,氣象署指出,周三(18日)、周四(19日)仍受大陸冷氣團影響,北部及東北部天氣偏冷,其他地區早晚也冷;周三降雨侷限在迎風面,基隆北海岸、宜花及大台北地區有局部短暫雨,其他地區為多雲到晴;周四中層水氣通過,降雨範圍擴大,除基隆北海岸、宜花及大台北地區外,桃園地區及西半部山區也有零星短暫雨,其他地區雲量增多。溫度方面,北部、東北部11~17度,中部12~23度,南部14~25度,東部14~20度,東南部15~23度;澎湖15~19度,金門11~18度,馬祖8~13度。
很多人心梗前不會胸悶或絞痛!「這些症狀」反而要注意 醫曝好發8時間
隨著寒流來襲,中醫師王大元也提醒,心肌梗塞往往來得又急又快、無聲無息,很多人在心肌梗塞前其實不會胸悶或絞痛,反而會以其它部位的疼痛表現,因此常常被忽略。他為此也整理出心肌梗塞的好發8時間,其中包括「日夜溫差大、上午時段、劇烈運動、房事過後、排便用力等」,特別是高危險族群務必須提高警覺。中醫師王大元近日在臉書粉專發文表示,心肌梗塞主要是供應心肌的冠狀動脈受到阻塞,一開始可能心血管輕微阻塞毫無症狀而不自知。冠狀動脈阻塞多是因為動脈粥狀硬化,由於脂肪斑塊堆積在血管內壁,使血管壁愈發狹窄,有時斑塊可能會不穩定而破裂,引發血栓導致心肌阻塞,天氣嚴寒更容易誘發栓塞。王大元續稱,很多人在心肌梗塞前其實不會胸悶或絞痛,反而是在1至2個月前曾有過肩膀、背部、下巴或胃的輻射性疼痛,此時胃痛很容易被誤認為胃食道逆流的火燒心,這些症狀通常不嚴重,但就是有一種說不上來的不適感,因此很容易被忽略,其他的症狀包括「呼吸困難、噁心、頭暈、冒冷汗或倦怠」,女性較容易出現無症狀的心肌梗塞。至於心肌梗塞的好發時間,王大元提醒,通常是在「日夜溫差大、上午時段、秋冬季節、劇烈運動、房事過後、喝酒抽煙、壓力太大或排便用力時」,因為增加心臟負荷使得冠狀動脈的血流量不足,導致心肌梗塞急性發作。症狀若持續5分鐘或休息後反而症狀加重,必須懷疑心肌梗塞的可能性,應盡快送醫檢查。此外曾患有心血管疾病、三高、肥胖、菸酒史和停經婦女也都是高危險族群。王大元補充,西醫預防和治療方式包括開立溶解血栓和增加血流的藥物(如硝化甘油或阿斯匹靈),亦可藉由手術和置入支架改善。中醫以保養心氣為主,屬於「厥心痛」和「胸痹」之範疇,其中藥物像是桂枝人蔘湯(理中湯加桂枝)、枳實薤白桂枝湯和瓜蔞薤白半夏湯等可用來預防心臟梗塞,平日亦可按壓內關穴保養,減少高油高糖高鹽的料理和注意保暖更是不二法門。
天氣太冷!彰化2天108人緊急送醫 8人無呼吸心跳…最年輕僅51歲
入冬最強冷氣團來襲,受到輻射冷卻影響,彰化清晨已連續2天10度以下低溫,中央氣象署更發布了低溫特報。據消防局統計,從15日至今(17)日,有108起緊急送醫案件,其中有8人因無呼吸心跳通報,年紀最輕才51歲,最年長則為85歲。根據《ETtoday新聞雲》報導,彰化縣消防局統計,自15日早上8時到17日,在48小時內,全縣計有108人因疑似急性心肌梗塞或其他身體不適狀態送醫急救,消防局也接獲8件非創傷性OHCA(病患在送達醫院的急診室前已出現心肺功能停止),其中男性6人、女性2人。消防局表示,在6名男性當中,年紀最大的是77歲,年紀最輕則是住在埔心鄉的51歲男子;至於2名女性,其中一位為85歲,住在彰化市,另一位則是79歲,居住在秀水鄉,年齡均偏高。不過,消防局強調,依消防局過去執行急病救護案件,24小時內平均為54件,其實未有明顯增減,且這8件OHCA,並非一定是因天冷猝死,患者送醫急救後依然有極高機率恢復心跳及呼吸,具體發生原因仍須由醫師判定。消防局也提醒民眾,氣溫將再度下降,應特別注意保暖,並留意家中長輩及幼兒身體狀況,如有不適要及早就醫治療,以免耽誤治療黃金時間。中央氣象署也表示,民眾要注意保暖及日夜溫差,使用瓦斯熱水器及電暖器具應注意室內通風及用電安全;留意早晚低溫導致之呼吸道及心血管疾病,關懷老人、遊民及弱勢族群避寒措施;農作物及水產養殖業注意寒害。
吃和生活習慣很重要 營養師推10種食材讓你遠離脂肪肝
有脂肪肝的人通常沒有感覺,有將近8成以上的人是在進行健康檢查時無意中發現,少數的症狀多半只是ㄧ些非特異的腸胃道症狀,例如上腹部不適或有輕微疼痛;有些人則是出現食慾不振、疲倦、腹脹、上腹壓迫感及噁心、嘔吐等症狀,少數人有肝腫大或肝功能異常等現象。營養師程涵宇指出,會導致形成脂肪的原因,不外乎是飲食、睡眠、運動、抗氧化壓力等出了問題,所以,要解決內臟脂肪的問題,除了要改變生活習慣之外,也要多注意飲食控制,才能發揮效果。所以,想要跟脂肪肝說再見,先做到以下三件事,包括健康飲食且吃得剛剛好就好、減重和運動,並分享了降低脂肪肝的10種好食材。1.咖啡研究指出,咖啡可能與肝臟酵素的活性降低相關,這可能有助於緩解脂肪肝的發展,肝臟酵素的升高通常與肝臟損傷有關;另外,咖啡含有豐富的抗氧化劑,例如咖啡因和多酚,這些成分對於減緩氧化作用和減少細胞損傷可能有幫助,進而降低脂肪肝風險。也有研究表明,咖啡可能影響脂肪和醣類代謝,並促進脂肪氧化和減少脂肪累積,皆對降低脂肪肝有幫助。這樣吃:建議無糖黑咖啡,每天最好不超過2杯超商大杯(480ml)美式,以避免咖啡因過量造成頭暈、頭痛或心悸等問題。(一杯大杯黑咖啡的咖啡因約200~300mg,台灣建議一天咖啡因不超過300mg,美國及歐盟建議不超過400mg)2.綠色蔬菜綠色蔬菜富含膳食纖維,常見的如菠菜、高麗菜和芥蘭菜,膳食纖維有助於提升飽足感、控制體重,同時也有助於降低血糖和膽固醇,進而減少內臟脂肪堆積。綠色蔬菜也含抗氧化劑,如維生素C、維生素A及多酚這些成分有助於抵抗自由基,減緩細胞損傷,並保護肝臟細胞;蔬菜中的維生素 K、維生素 B和礦物質鐵、鈣、鎂等,對於肝臟功能和整體健康都很重要。這樣吃:建議食用蔬菜時不要過度烹煮,才不會讓蔬菜中的營養物質大量流失,建議可以用無水快炒方式來烹煮蔬菜,減少營養素流失。3.豆類黃豆、鷹嘴豆等蛋白質豆類,不但低脂,又含有豐富的植化素,同時含有抗性澱粉,有助於減重、減脂,並能保護肝臟,減少肝臟脂肪的堆積。另外,比起肉類,豆類多了膳食纖維,而且鉀含量高,也相當適合有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的人。這樣吃:一般來說,20g的乾蛋白質豆或50g生鮮蛋白質豆(例如毛豆)就含有7g蛋白質,約等於30g的肉類的蛋白質含量,所以若是大量想補充蛋白質,蛋白質豆類或其製品如豆漿、豆腐等,都是非常優質的選擇。但要注意的是,記得選擇無糖蛋白質豆類製品,例如無糖豆漿、無糖豆花等避免攝取進過多的熱量。4.魚類大多數魚類含有豐富的Omega-3魚油,能抗發炎、減少肝臟發炎反應,還能降低肝臟脂肪的堆積,同時能增加體內好的膽固醇HDL,並降低三酸甘油酯和壞膽固醇LDL,對於預防脂肪肝有幫助。這樣吃:比起豬肉、牛肉或雞肉等肉類,魚類的肌肉纖維組織比較短,咀嚼之後較容易被分解,更容易被人體消化與吸收。但常聽說魚的體內容易累積重金屬,吃下肚對健康不利;其實只要正確選擇例如鯖魚、秋刀魚、圓鱈、扁鱈等低重金屬汞安全來源的魚更安心,同時建議一週吃魚貝類兩次以上更佳。5.燕麥許多人發現自己的膽固醇超標,會把燕麥當成早餐來享用,的確,全穀類、高纖的燕麥,營養價值非常高,燕麥富含膳食纖維,對於促進腸道健康、預防便秘、降低膽固醇和控制血糖都有幫助,還有助於提供長時間的飽足感,對於體重管理也有幫助。另外,燕麥中含有的抗氧化劑如維生素 E,有助於對抗體內自由基,減緩氧化反應,進而幫助降低脂肪肝的風險。這樣吃:除了和許多人一樣,不管是用開水沖泡燕麥片,或是把燕麥片加入牛奶、豆漿或咖啡等飲品中都可以,就是用來取代麵包、饅頭、稀飯等傳統早餐;另外,也可以將燕麥加入白米一起煮,增加主食的纖維量,對於體重管理或降低脂肪肝都有助益。6.堅果堅果是富含健康脂肪的食材,含有單元不飽和脂肪,對於心臟健康相當有益處,而心臟健康與脂肪肝的發展有一定的相關性;堅果同時富含抗氧化劑,例如維生素E,有助於對抗體內的氧化反應,減緩細胞損傷的發生。這樣吃:堅果的種類很多,常見的有腰果、核桃、杏仁果……等都很棒,每天建議量20公克,在運動後吃堅果還能達到輕鬆增肌、幫助修復的效果。7.薑黃薑黃素是抗氧化、對抗體內自由基的好幫手,不但能刺激血液循環,也有產熱的效果,還能幫助護肝,降低肝指數;也有研究指出,薑黃素也能預防心血管疾病及失智症等疾病。這樣吃:大小朋友都喜歡的咖哩飯、咖哩麵,就是攝取薑黃素最好的料理,或是近來很流行的薑黃粉,可以單獨灑在食材上或打進蔬果汁,就能輕鬆吃進營養。8.橄欖油別因為怕脂肪堆積就不吃油,其實只要攝取好油,像是橄欖油等不飽和脂肪酸多,讓飽和脂肪酸減少,就能調整體內的體脂肪,因此選對好油,也能幫助體內的脂肪代謝。這樣吃:橄欖油直接作為烹調的主要用油,若要保留最多的橄欖油多酚營養,低溫或是輕烹調也是較好的方式。9.大蒜研究發現,多吃大蒜跟降低脂肪肝有關,大蒜含有豐富的抗氧化劑,如硫化合物,有助於對抗體內自由基、減緩細胞損傷,進而有助減輕肝臟損傷,甚至能減少脂肪肝的形成。另外,大蒜中的蒜素可以提升免疫力,其中的硫化物還有殺菌、預防腫瘤增生、預防心血管疾病等效果。這樣吃:烹煮大蒜之前,先將蒜頭的薄膜剝掉,與空氣稍微氧化一下,蒜素才可釋放出來;要特別注意的是,若熬煮太久,蒜素功能會減弱,建議除了在料理初期放入大蒜增加香氣,在食物起鍋前也放入大蒜能增加蒜素攝取,蒜頭雞湯、蒜片義大利麵,都是攝取蒜素的可口料理。10.黑木耳黑木耳是相當熱門的健康養生食材,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多醣體,可說是腸道的清道夫,能幫助潤腸排便,預防減重時宿便的累積。其中的水溶性纖維質,有研究證明具有降膽固醇的作用,而且因為黑木耳熱量很低,又能提供飽足感,對於體重控制很有幫助。這樣吃:可以自製黑木耳露(一把黑木耳對4倍的水,打成汁,若要甜味,可加入鳳梨或枸杞),既能增加飽足感,又有對排便有幫助,進而降低體內的脂肪。(內容授權提供/常春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