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血管內科
」 心肌梗塞 亞東醫院 猝死 食物銀行 家暴保暖重點不是只有穿厚帶圍巾 專業醫提醒「這部位」優先
近期由於冷氣團來襲的關係,全台灣的氣溫可以說是直線下降,先前甚至傳出在短短48小時內有108人送醫的誇張紀錄。而振興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陳冠群也提醒民眾,指稱保暖的重點除了脖子外,其實最重點的就是「耳朵」。根據媒體報導指出,陳冠群醫師表示人體的血管會隨著溫度變化而收縮或擴張。當天氣變冷時,血管迅速收縮,容易導致血壓上升,心跳不穩,增加心肌梗塞和腦中風的風險。再加上台灣的氣候通常溫暖,民眾普遍對於對低溫的適應能力較弱,當溫差突然過大時,便容易因此發生疾病。許多年長者甚至在身體狀況急劇惡化、接近昏倒時才察覺到異常。針對如何防寒保暖,陳冠群醫師建議「外出時務必戴毛帽保護耳朵」,因為耳朵血管較細,容易因寒冷收縮,影響血液循環。此外還有「晚上睡覺時穿上襪子」,並用棉被覆蓋雙腳,保持下肢溫暖,防止血液循環不良。最後就是洗澡、被雨淋濕後,一定要擦乾身體並換上乾爽的衣物,以免身體熱能迅速流失。
二尖瓣逆流輕中重度治療方式大不同! 修補、置換手術一次看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不少國人有二尖瓣逆流狀況,若疏忽恐引起嚴重併發症!二尖瓣是藏在心臟裡的結構,針對輕中重度不同的患者,心臟內外科各有治療策略皆可修補與置換瓣膜。其中,曾手術換過的生物瓣膜也可能年久失修,就得進行二次置換,因年長者再次開刀風險高、手術難度也高,病人恐求助無門!林口長庚心臟瓣膜團隊由內外科醫師合作,進行高難度的「經導管瓣中瓣手術」(M-ViV),低侵入性、風險較低、傷口也小,給予患者新解方。瓣膜無法閉合 血液逆流造成心悸、呼吸困難二尖瓣是位於左心房左心室中間的瓣膜,由前葉和後葉2個瓣葉組成,構造宛如閘門的2個門片,正常開合時可以維持正常血流,把血液輸送到全身各處。但若二尖瓣無法關閉,就會造成血液逆流。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心臟衰竭中心主任張其任表示,二尖瓣逆流分為原發性與次發性,多數患者病況是緩慢漸進,早期沒有症狀,但當逆流越越來越嚴重的時候,就會出現呼吸困難、運動耐受度越來越差、心悸、下肢水腫、無法躺平、腹脹等症狀,建議照心臟超音波檢查。及早治療預後佳 二尖瓣修補優先、置換為後重度二尖瓣逆流,恐產生心臟衰竭,及早治療是上上策!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陳紹緯說明,根據長期研究心血管併發症,及早修補預後較佳,因此治療原則是「修補優先、置換為後」。 外科修補與置換:標準開胸手術 目前國際治療標準為外科開胸手術,須裝人工心肺機、暫時停止心臟功能實施手術,雖然傷口大、恢復慢,但手術視野廣,能夠一次矯正多種心臟問題(如其它瓣膜治療、心律不整或繞道手術等)的患者。9成重度患者可矯正至無逆流,耐用度可達20年到30年,復發率低。 外科修補與置換:微創手術 在病程早期,病灶簡單的患者,可以內視鏡或達文西機械手臂輔助進行,微創外科修補或置換手術。可在更小的傷口,更快的恢復下達到同樣理想的長期結果。 內科修補與置換:經導管療法 心臟功能低下的年長者無法挨刀怎麼辦呢?內科治療方式為「經導管療法」,把漏血的地方「釘」起來,讓血液逆流變小,傷口較小、恢復也較快。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心臟血管內科系主任謝宜璋表示,內科經導管手術分為修復與置換2大類:經導管二尖瓣修復術: 將二尖瓣膜前後2個瓣葉邊緣對接的Mitraclip瓣膜夾合器技術。經導管二尖瓣置換術: 從右心房穿刺心房中膈,到左心房進行瓣膜置換,可減少損傷,同時置換成新的導管瓣膜。 經導管二尖瓣修復術: 將二尖瓣膜前後2個瓣葉邊緣對接的Mitraclip瓣膜夾合器技術。 經導管二尖瓣置換術: 從右心房穿刺心房中膈,到左心房進行瓣膜置換,可減少損傷,同時置換成新的導管瓣膜。 瓣膜再置換高風險 經導管療法適合高齡患者若瓣膜損壞太嚴重,修補效果不佳,就需要置換人工瓣膜,選擇方針依患者年齡而定:金屬瓣膜 (儘可外科手術置換): 耐用度較高,但需要長期服用抗凝血劑。適合年輕患者使用,可減少二次置換的風險。 生物瓣膜: 由豬牛製成,使用年限較短。適合年長者,不需多次開刀,可避免服用抗凝血劑所造成的出血作用。不過,生物瓣膜約10年會慢慢鈣化,此時就會需要2次置換。但2次開刀本身風險高,包括二尖瓣結構複雜、第1次手術傷口留疤、組織沾黏等,或第一次手術紀錄未詳盡等狀況,讓病人求助無門!謝宜璋進一步表示,現今有「經導管瓣中瓣」療法,將導管從股靜脈放入順著血管到達左心房,並順著指引導線植入新的人工瓣膜。此術式風險較低、較不侵入性、傷口較小,手術及住院時間較短,提供高風險患者另一項治療選擇。治療技術日新月異 團隊擬定最適合治療方針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外科部副部長葉集孝表示,二尖瓣逆流治療技術日益月新,從早年氣球擴張術、開胸手術到現今經導管瓣膜療法,治療選擇多元。心臟整合中心團隊會依據患者年紀與疾病進展,評估最適合的治療方式,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胸悶易喘恐是心臟瓣膜生病! 主動脈瓣狹窄如何治療?
【健康醫療網/記者鄭宜芬、潘昱僑報導】一位85歲長者平日規律運動,但心絞痛與呼吸喘的狀況逐漸變嚴重,照心臟超音波竟發現「主動脈瓣膜狹窄」,且合併冠狀動脈狹窄,若不治療恐有生命危險!林口長庚心臟瓣膜團隊由內、外科醫師合作為患者進行經導管瓣膜置換(TAVI)與心導管手術,一次就將兩種狀況處理好,讓患者能重新上場揮舞球拍!雖然導管瓣膜動輒上百萬,但健保可有條件給付等4+1種特定風險族群,大幅減少經濟負擔。心臟大門無法正常打開 3大警訊要當心主動脈瓣膜是位於左心室和主動脈之間的「門」,通常由3片瓣膜組成,是控制血流方向的重要關卡。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外科部副部長葉集孝表示,主動脈瓣膜狹窄有如門片無法正常打開,心臟需要更費力才能把血液輸出去,常見原因為老化,好發於70-80歲以上的民眾;另一原因是先天異常,患者僅有2個瓣葉,較一般人少1個,50-60歲就會發生早發性主動脈瓣膜狹窄狀況。提醒民眾,若出現「走路易喘」、「頭暈目眩」、「胸悶胸痛」3個警訊,恐危及生命,應積極治療。國際標準治療方針 外科開胸長期效果佳針對治療主動脈瓣膜狹窄,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心臟血管外科副主任陳紹緯說明,3大治療方式包括藥物治療、外科開胸手術與經導管療法。開胸手術經證實有效且可提供穩定的長期效果。手術方式是切除老舊主動脈瓣膜,縫合新的人工瓣膜。雖然須裝人工心肺機、暫時停止心臟功能實施手術,但手術視野廣,適合年輕或伴隨多種心臟問題(如血管阻塞、冠狀動脈狹窄或二尖瓣問題等)的患者,一次打通心臟門戶。 藥物治療:幫助緩解不適症狀。 標準開胸手術:適合伴隨多種心臟問題的患者,穩定耐用。 經導管瓣膜置換:適合高齡或高風險族群,微創恢復快。至於人工瓣膜要如何挑選呢?陳紹緯表示,金屬瓣膜耐用度高,牛、豬製成的生物瓣膜產生血栓機會較低,因此不用吃抗凝血劑,患者可依個人需求選擇。長者高風險怎麼辦? 經導管微創傷口小不過,主動脈瓣膜狹窄患者多為70-80歲以上的年長者,而且常合併其他疾病,進行開胸手術需要暫時停止心臟,對於年長者負擔較大。好在另一種「經導管療法」,由內外科醫師共同合作,為高齡患者克服了治療風險。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心臟衰竭中心主任張其任解說,經導管療法最大的特色是不需要插管麻醉,從靜脈注射麻醉藥物即可進行。傷口小不用縫合,只要簡單止血即可完成,恢復時間非常的快速,不少患者即使是90歲高齡,中午治療、下午就可以正常進食,2、3天後就可以下床自由活動。經導管療法流程:從病患的鼠蹊部做股動脈穿刺,植入導引鞘管,將帶有人工瓣膜的導管引入血管內。從股動脈一路沿著主動脈,進到退化瓣膜所在的位置。經由影像定位,把瓣膜擴張,退化的瓣膜推在外側,新的瓣膜取代舊瓣膜。4+1條件健保給付! 團隊擬定治療策略然而,經導管置換瓣膜動輒上百萬,讓許多患者與家屬卻步。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心臟血管內科系主任謝宜璋表示,目前健保可給付4+1條件置換瓣膜: 4點必要條件:心衰竭症狀達到2~4級嚴重主動脈瓣膜狹窄至少2位心臟外科醫師判定進行開胸手術風險過高病人有1年以上的術後存活率另具備以下條件之一:無法接受開刀手術或開刀風險性過高有以下情形之一者:曾接受心臟手術,如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心臟瓣膜手術,嚴重主動脈鈣化,胸腔燒灼後遺症,曾接受過縱膈腔放射治療,嚴重結構組織疾病,導致不能進行手術,肝硬化及肺功能不全者。符合以上規定者,即可申請健保之給付。國人平均壽命延長,共病多、病情複雜,手術風險也提高。謝宜璋表示,對於高齡患者,侵入性低的治療為優先考量。每位患者病情不盡相同,心臟內外科醫師會在手術前召開聯合會議,擬定對患者最適合的治療方法,手術也會由內外科醫師一起執行,確保患者的安全。長庚醫院的團隊合作模式越來越成熟,期許未來為國人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持續提升台灣的醫療水準,跟世界接軌。
六旬男不斷出現腦中風症狀!檢查竟是「重度動脈硬化」 AI輔助治療手術成功
64歲姜先生因反覆出現腦中風症狀,經超音波檢查發現有頸動脈狹窄,轉介到奇美醫院心臟內科門診,進一步檢查後建議進行心導管介入手術。然而,手術時發現姜先生左前降支動脈硬化嚴重,為確保安全,心導管先處理另一條血管,並安排藥物治療。一個月後,心臟內科團隊運用先進AI影像導航系統,結合震波氣球擴張術解決嚴重鈣化及狹窄處,成功並安全地完成支架放置。姜先生術後恢復良好,順利回歸正常生活。心臟病為全球與台灣死亡之首 治療以藥物及調整生活型態為主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的數據,2023年心臟病位居全球死亡率第一,致死亡人數約890萬人;同年臺灣衛生福利部統計顯示,心臟病死亡人數為23,424人,佔總死亡人數的11.4%,即每十個人就有一人是死於心臟病。奇美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洪俊聲說明,目前心臟病以藥物治療及生活型態介入為主,對於嚴重鈣化的冠狀動脈,若是無法使用氣球順利擴張,往往無法放置支架,或支架因為沒有得到適當的擴張而增加中長期再發病率或支架再狹窄率的風險。這類病人大都只能接受傳統的冠狀動脈繞道手術,但對於高齡、多重慢性病及體弱的病人來說,開刀風險較高。AI影像合併旋磨系統或震波氣球 有效安全解決血管鈣化洪俊聲醫師指出,血管內影像如光學相干斷層掃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AI影像技術可提供極高分辨率的冠狀動脈內部結構圖像,以精確地識別,評估及定位,提高診斷及治療的準確性。此外,旋磨系統利用高速旋轉的鑽頭有效打碎鈣化沉積物,使其更加容易被移除,但有一定的風險,如血管破裂等;而震波氣球則通過釋放高能量的聲波,將鈣化組織粉碎,從而把鈣化狹窄的血管得到充分的擴張。兩者利用血管內AI影像導航系統,可有效安全地解決嚴重鈣化血管。洪俊聲醫師表示,結合先進技術於治療上,可改善病人的冠狀動脈血流與心絞痛症狀,大幅提升生活品質,不僅提高手術成功率,更減少手術併發症的發生率。
秋冬來臨!心血管疾病高峰期多留意 醫曝「致命心臟隱患」:別輕忽
根據衛福部統計,心臟疾病位居國內十大死因的第二位,僅次於惡性腫瘤。隨著氣溫逐漸下降,秋冬季節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也明顯上升。為了提升大眾對心血管疾病的警覺,亞東醫院舉辦「心臟守護▪健康常駐 - 不可不知的隱藏危『肌』」衛教活動,告訴你致命的心臟隱患,以幫助了解這些潛在的健康威脅。心房顫動未治療 中風及死亡風險激增社區健康發展中心主任暨心臟血管內科莊文博醫師表示,心房顫動是一種常見的心律不整問題,因心房跳動不規律,導致心臟無法有效將血液輸送至全身。根據統計,國內約有1%的人口患有心房顫動,其中男性的發病率高於女性。若心房顫動未得到妥善治療,不僅會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和日常活動,還可能引發疲勞、心臟衰竭,甚至增加中風與死亡的風險。轉甲狀腺素蛋白類澱粉沉積心肌病變 出現這些症狀應警覺轉甲狀腺素蛋白類澱粉沉積心肌病變(ATTR-CM)則是一種少見但致命的心臟病變,對一般民眾而言較為陌生。心衰竭中心主任曾炳憲醫師解釋,類澱粉沉積症屬於系統性疾病,其特徵是無法被代謝的蛋白質沉積在組織中,影響組織和器官的正常功能。若出現心臟衰竭,並伴隨腸胃不適、手指麻木無力、下背痛或腿部沉重疼痛等症狀,應警覺是否為 ATTR-CM 的徵兆。曾炳憲醫師補充說明,ATTR-CM可分為「野生型」及「遺傳型」。野生型通常在60歲以上開始出現症狀,若診斷後未及時治療,中位存活期約為3至5年;遺傳型則較早發病,症狀通常在50至60歲間出現,未治療的中位存活期僅約2至3年。自今年2月1日起,致命心肌病變的治療藥物已納入健保給付,患者可與醫師討論適合的治療選擇。養成良好生活習慣 勿輕忽身體微小症狀院長邱冠明呼籲,應養成規律作息、控制情緒、適度運動、均衡飲食,並遠離菸酒,維持健康的生活習慣。他特別提醒,若出現心衰竭等症狀,切勿忽視身體發出的警訊。
全台首例「心臟超飽和氧治療」手術 大幅降低心肌梗塞死亡率
亞東醫院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團隊今(5)日發表全新「心臟超飽和氧治療("Super-saturated" Oygen Therapy SSO2)」手術方式,成功完成國內第一例、亞洲第二例急性心肌梗塞重建血管後執行心臟超飽和氧治療,大幅降低心肌梗塞後心肌受損範圍(26%),並減少後續心臟衰竭及心因性死亡之風險。72歲的張女士過去患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及抽菸病史,均按規律接受治療。今年7月,她因胸悶、氣促和冒冷汗的症狀逐漸加劇前往亞東醫院就診,經診斷為急性前壁心肌梗塞。亞東醫院立即啟動D2B團隊於82分鐘完成D2B(從病人到達醫院至心血管打通時間),於左前降動脈植入塗藥支架後,由心臟血管內科心導管室主任杜宗明和蔡浩元醫師共同領導,進行約60分鐘心臟超飽和氧治療。張女士於術後第5天順利出院,在心臟團隊的照護下恢復良好。追蹤檢查報告發現,心臟超音波顯示她的心臟射血分率為61%;心臟磁振造影則顯示心臟功能達到59.1%。心臟疾病為我國十大死因中的第二號殺手,且有明顯年輕化的趨勢,已成為國人不可忽視的疾病。近年來,國際上已發展創新的治療方式「心臟超飽和氧治療」,透過抽取病人動脈血液,經過超飽和氧氣裝置注入高壓力氧氣,再經由心導管將富含高濃度氧氣的血液送入冠狀動脈,藉此有效降低微血管阻塞,改善冠狀動脈微血流,從而減少心肌梗塞的範圍,並進一步預防心臟衰竭等併發症的發生。心臟血管內科醫師杜宗明指出,對於大範圍前壁心肌梗塞,早期打通血管(D2B)已成為台灣的常規治療,但這些患者仍可能面臨後續發生心臟衰竭併發症的風險。2019年,美國FDA核准將「超飽和氧氣治療系統」應用於急性前壁心肌梗塞患者,在發病後6小時內進行再灌流治療,能有效減少約26%的心肌梗塞範圍,從而降低心臟衰竭風險及後續死亡率,這項技術成為改善患者癒後的重要利器。目前,亞洲僅有馬來西亞成功執行此手術,而台灣亞東醫院是亞洲第二個成功完成此手術的國家與醫療機構。副院長彭渝森表示,亞東醫院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團隊擁有處理大量急性心肌梗塞病例的豐富經驗,D2B冠心病認證已連續6次獲得國家醫策會疾病別認證。彭渝森也提醒民眾,特別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族群,如吸菸、肥胖、糖尿病和高血壓患者,應密切關注自身健康狀況,定期進行健康檢查,預防和早期發現疾病。
寒流襲來!醫公開「心臟保健攻略」 床邊要準備好保暖外套
隨著冬季最強寒流的襲來,氣象局已經發出低溫警報,一些區域甚至可能面臨攝氏5度以下的極低溫。早晨護心關鍵 防寒小撇步一次看亞東醫院心臟血管內科張藝耀主任指出,清晨通常是氣溫最低的時刻,要從溫暖的被窩中爬出確實是相當困難的一件事,所以起床時一定要特別注意溫差的影響。建議民眾在前一晚睡覺前,可在床邊準備好保暖外套,半夜起床上廁所或早晨起床時,可以添加衣物保暖;此外,建議在賴床一下的同時進行一些輕柔的伸展和活動,以提高身體的溫度。家中若有習慣開暖氣,也應該適時補充水分,避免室內空氣過於乾燥,進而引發脫水等可能增加心臟負擔的情況。吃出健康心臟 選對食物最關鍵另外,在飲食方面,許多人習慣透過食補暖身。然而,一些高熱量、高油脂的食物,例如薑母鴨或羊肉爐,可能會對心臟疾病的患者造成負擔。張藝耀主任建議,在飲食上更能關注心臟的健康,具體建議如下:(1)攝取健康油脂,如:堅果或魚油等(2)多吃蔬菜水果 (3)控制鹽分和糖分的攝取 (4)挑選健康蛋白質,如:低脂乳品或瘦肉 (5)多攝取全穀雜糧食品 (6)戒菸限酒,透過培養良好的日常飲食習慣,保護心臟健康。同時也建議,有心臟相關疾病民眾,在進行飲食調整之前,應該諮詢醫生的建議,以確保調整飲食的安全性。運動莫輕忽 日常養成良好習慣為上策規律的運動對於維護心臟健康至關重要,透過適度的有氧運動,能夠提升心臟功能並降低心臟疾病的風險。在寒冷的天氣裡,面對各種冷症和健康風險,保護自己的心臟健康格外關鍵。張藝耀主任強調,上述注意事項不僅適用於寒冷天氣,更應該成為大家良好的飲食和生活習慣的一部分,為心臟健康打造一個堅實的防線,提升身體的整體抵抗力,迎接各種挑戰。
全台急凍「壯漢心梗險死」送醫搶命!重症醫曝4徵兆要小心
入冬最強寒流才剛襲台,全台已傳出多起心臟驟停及猝死案例,一名收治在高雄榮民總醫院的51歲男子,到院前已無呼吸心跳,所幸急救後才撿回一命。對此,醫師示警,氣溫急凍導致心肌梗塞患者激增,若民眾出現胸悶、胸痛、喘及冒冷汗等4大症狀,應立即就醫。台灣心肌梗塞學會理事長、高雄榮總重症醫學部主任黃偉春表示,一名51歲男子因為「心因性休克」,到院前已無呼吸心跳,經緊急搶救後才恢復生命跡象,不過至今仍未完全脫險,由於寒流來襲氣溫驟降,導致心肌梗塞送醫的民眾突然爆增,目前加護病房已經滿床。黃偉春提醒,心肌梗塞的好發時間是在清晨與入夜,民眾除了應避免在清晨氣溫較低時出門之外,若出現胸悶、胸痛、喘及冒冷汗等4大症狀,恐是心肌梗塞發作前的徵兆,應立即前往醫院看診,切勿輕忽。另外,門諾醫院心臟血管內科陳翰興醫師指出,心肌梗塞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生活習慣不佳、精緻飲食加上攝取過多油脂,容易罹患三高疾病,導致心血管硬化,一旦溫差過大造成血管劇烈收縮,容易誘發中風、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呼籲民眾應養成規律運動及健康飲食,才能降低健康風險的發生。
心肌梗塞出現年輕化趨勢 氣溫驟降要注意!避免猝死
急性心肌梗塞常讓人猝不及防,近年發生多起年輕名人因心血管出問題猝死,衛福部國健署還特別提醒,心血管疾病有年輕化趨勢,維持健康生活型態,才能愛護自己的心,尤其在忽冷忽熱的天氣中,更容易增加猝發風險,不可不慎。低溫又溫差大 心肌梗塞多驟升門諾醫院心臟血管內科陳翰興醫師說,低溫加上溫差大,容易造成血管劇烈收縮,導致血壓上升,若血管內不健康的斑塊裂解,可能就會誘發心血管疾病、心肌梗塞或中風發作的機會,因此為避免增加猝死風險,平時就要注意保暖並處於恆溫環境,以免溫差過大,使血管適應不及。若出現胸痛、上腹痛、呼吸喘或冒冷汗等症狀,務必盡速就醫。陳翰興醫師表示,由於飲食西化,年輕族群多半傾向精緻或高油脂食物,加上生活習慣不佳,容易有三高問題,導致心血管硬化、出現斑塊,若受到壓力、溫差劇烈變化,斑塊剝落恐會堵塞血管,呼籲平時養成健康飲食並適度運動,40歲後也要定期健檢,了解自己是否有三高等慢性病。避免冷熱交替 加速心臟負荷民眾天冷會選擇泡湯、或沖洗熱水澡暖身。陳翰興醫師建議,泡湯應避免「冷熱泉交替」,過度刺激心臟血管,水位也不要超過心臟,每次約泡10分鐘就要起身休息,水溫則不宜過高,有高血壓或心臟疾病患者,不建議泡湯,以足浴替代。民眾在家洗澡,則是避免浴室內外溫差過大,擦乾身體著裝後再走出浴室,降低血管因溫差波動的不正常收縮。陳翰興醫師呼籲,民眾若出現突發性胸悶、胸痛、心悸、心絞痛、喘不過氣或冒冷汗等心臟病症狀,以及嘴歪、流口水、半身無力等中風症狀,就應盡速就醫,把握黃金治療期;平時階段性出現胸悶、易喘、背痛、頭暈等症狀,也應警覺並就醫檢查找出病因,切勿症狀緩解而輕忽嚴重性,心血管疾病其實只要提早發現、積極治療,多半能穩定控制,預後狀況良好。
年輕人也要小心! 選戰倒數遇低溫「再有這波動」…猝死機率恐增加
最近選戰有多火熱,氣溫就有多冰冷。有醫師提醒低溫加上早晚溫差大,不只造成長者及三高病史等族群有心血管疾病猝發風險,年輕人也要注意,若出現胸痛、上腹痛、呼吸會喘以及冒冷汗等症狀,務必盡速就醫查出病因。門諾醫院心臟血管內科醫師陳翰興表示,年輕族群大多傾向高油脂或精緻食物,部分生活習慣也不佳,容易有三高問題,造成心血管硬化出現斑塊;如又有情緒壓力、溫差劇烈,剝落的斑塊恐堵塞血管,引發危機。國健署也曾提醒,心血管疾病有年輕化趨勢。陳翰興指出,低溫加上溫差大容易導致血管劇烈收縮,血壓因此上升,若血管內不健康斑塊裂解,還可能誘發心肌梗塞、中風等心血管疾病,平時應注意保暖與處於恆溫環境,在忽冷忽熱的天氣中,容易增加心血管疾病猝發風險。陳翰興進一步表示,部分民眾會在天冷時泡湯或泡熱水澡,此時應避免冷熱泉交替而過度刺激心臟,水溫不宜過高,水位也別超過心臟,最好每泡10分鐘就起身休息,而高血壓及心臟疾病患者應以足浴代替泡湯;在家洗澡也應穿衣後再出浴室,降低溫差造成的血管不正常收縮。若出現突發性胸悶、心悸、胸痛、心絞痛、喘不過氣或冒冷汗等「心臟病」症狀;以及嘴歪、流口水、半身無力等「中風症狀」,都應盡快就醫。平時如有階段性胸悶、容易喘、背痛、頭暈等症狀也應找出病因,切勿因緩解而輕忽。
去年16萬台人返國加健保! 就醫科別前5名曝光
由於我國《戶籍法》規定,出境2年以上戶籍遭遷出,健保即應退保,因此許多國人一直到2022年疫情趨緩後,才恢復戶籍重新加入健保。根據健保署最新資料指出,去年返國加保人數大幅上升至16萬人,約為疫情前的5.5倍,其中前5名就醫科別則依序為牙科、消化內科、眼科、心臟血管內科和內科。據《戶籍法》第16條規定,出境2年以上,應辦理遷出登記。因此,國人如出境2年以上戶籍遭遷出,健保即應退保。近幾年由於遭遇疫情,許多海外國人直到2022年邊境管制措施鬆綁後,才返國恢復戶籍重新加入健保。例如根據健保署統計,2020年及2021年的加保人數僅約1.7萬人,但到了去年的加保人數卻大幅躍升為16萬人,與疫情前每年平均2.5萬至2.8萬人相比,增加了5.5倍。至於2022年醫療費用前5名的就醫科別則分別依序為牙科、消化內科、眼科、心臟血管內科和內科,其中在2020至2022連續3年都奪得第1名的牙科,其醫療費用為2.5億點(健保點值),占2022年加保民眾總醫療費用支出13.7%,就醫人數7.1萬人,平均每人花費3579點。其中又以治療口腔及唾液腺之疾病占最大宗,例如齒齦炎、牙周疾病、齟齒。另提供的醫療服務則以洗牙最常見,占牙科醫療費用的97.5%。而連續2年排行第2的消化內科,其醫療費用將近8000萬點,就醫人數1.3萬人,平均每人花費6119點。其中又以治療食道、胃及12指腸之疾病為大宗,而胃食道逆流更是占消化內科醫療費用的1/3。另其主要提供的服務是檢查類,包括病理檢查、內視鏡檢查、腹部超音波。至於眼科則從2021年的第5名上升至去年的第3名,其醫療費用為7755萬點,就醫人數約3萬人,平均每人花費2563點。其中又以治療水晶體疾病,例如白內障占多數,相關費用就占眼科醫療花費的40%。連續2年排名第4的心臟血管內科醫療費用為7655萬點,就醫人數9266人,平均每人花費8262點,其中治療缺血性心臟病、高血壓,缺血性心臟病的花費就占心血管內科醫療費用26%、高血壓性疾病則占24%,提供的服務項目多為檢查方面,如杜卜勒氏彩色心臟血流圖、超音波心臟圖。健保署補充,在前10名就醫科別中,心臟血管內科平均每人花費次高,而最高的則是血液腫瘤科,因為就醫人數少,平均每人只花費4.3萬點。從2021年的第8名攀升至第5名的內科,醫療費用5824萬點,就醫人數約1.7萬人,平均每人花費3510點。其中以治療糖尿病占最大宗,花費占內科醫藥費用14%,提供的服務也多為病理檢查、腹部超音波、內視鏡等檢查項目。
7旬翁髖關節痛以為舊疾復發 就醫查出「全身血管阻塞」做6次手術搶命
花蓮1名患有3高72歲池姓老翁,日前因髖關節疼痛就醫,原以為是舊疾復發,經檢查發現竟是心血管疾病所致,不僅腹主動脈瘤、胸主動脈潰瘍、頸動脈及冠狀動脈都塞住,主動脈瓣膜還重度逆流,醫師驚呼「等於全身血管都出問題」,歷經1年半6次手術才撿回一命。花蓮1名患有3高72歲池姓老翁(中),日前因髖關節疼痛就醫,原以為是舊疾復發,經檢查發現竟是心血管疾病所致,歷經1年半6次手術才撿回一命。(圖/門諾醫院提供/羅亦晽花蓮傳真)池姓老翁早年置換人工髖關節,前年底因雙腿走路疼痛前往門諾醫院就醫,經骨科、神經外科醫師診斷,問題恐源自心血管疾病,由心臟血管外科醫師黃振銘接手治療後,發現老翁全身血管都有阻塞、狹窄問題,需手術修復且複雜度高,得先接受微創主動脈弓、腹主動脈支架置放手術,不過頸動脈阻塞部分,可能會在進行心臟手術中引發中風,因此需要先置放支架。黃振銘坦言,很少遇到全身性血管阻塞的嚴重個案,老翁的主動脈、腹主動脈、胸主動脈都有問題,置放支架後發現其心臟瓣膜閉鎖不全,且心臟手術術前檢查時,又看到頸動脈及冠狀動脈嚴重狹窄且塞住,於是先請心臟血管內科醫師陳翰興置放頸動脈支架後,才能進行開心冠狀動脈繞道及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陳翰興指出,老翁主動脈瓣膜逆流程度大,開刀術前檢查也發現更多問題,包括頸動脈狹窄,在2側均狹窄情況下,很容易在開心手術時,因血液供應不足導致中風,於是進行2次手術,置放頸動脈支架,手術成功後,再交由黃振銘進行冠狀動脈繞道及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花蓮1名患有3高72歲池姓老翁(中),日前因髖關節疼痛就醫,原以為是舊疾復發,經檢查發現竟是心血管疾病所致,歷經1年半6次手術才撿回一命;圖為其經手術在主動脈弓潰瘍放置主動脈支架後,保留左鎖骨下動脈的畫面。(圖/門諾醫院提供/羅亦晽花蓮傳真)黃振銘說,由於老翁等同全身性血管均得重新修復,經內外科醫師攜手努力後,3月手術出院迄今,復原狀況良好,但還是需要回診、按時服藥追蹤及注意膽固醇指數,且老翁屬高風險族群,必須定期抽血檢查,低密度膽固醇應小於55mg/dL。池姓老翁說,原以為自己只是單純髖關節疼痛復發,未料病情嚴重,起初抗拒手術,在其他病友鼓勵下,才決定勇敢動刀,歷經1年半、6次手術終於重拾健康,因慢性腎病變及術後出現急性腎衰竭,目前洗腎也從每周3次降為2次,未來將繼續保持少鹽、少油及少糖飲食,相信身體會愈來愈好。此外,醫師也呼籲三高慢性疾病患者,如出現腳麻、腳痛、下肢水腫、背痛、胸悶、喘等症狀,建議讓心臟血管專科醫師評估是否有心血管疾病,才能及早診斷,及早治療。
高血壓這數字「害心臟被霸凌」 醫曝:像每天揹80公斤重物在跳
據國健署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統計,2017年至2020年的18歲以上國人,高血壓盛行率超過26%,40歲以上達到38%。醫師提醒,若血壓長期在180 mmHg,會讓心臟像每天揹80公斤重物跳10萬下,呼籲民眾注意高血壓這一沉默殺手。據《ETtoday健康雲》報導,聯安診所心臟血管內科主任施奕仲醫師表示,高血壓可能造成動脈硬化,導致心肌肥厚並使輸出血量下降,容易形成高血壓性心臟病;而長期忽視高血壓,不僅會造成心血管疾病風險,腎臟、眼球及大腦都會受影響,且長期在180 mmHg的高血壓狀態,會使心臟彷彿每天揹著80公斤重物跳10萬下。此外,心肌肥厚引發的心臟彈性疲乏時間一久,會逐漸造成心臟收縮能力下降,嚴重時可能導致心臟衰竭。因此,預防和控制高血壓對健康相當重要,施奕仲建議,超過45歲民眾應養成每周至少1到2次的量血壓習慣,若血壓偏高,就要改成每天量。如果覺得數值落差太大,可在早餐前和睡前測量並每次都量2次,再取數值平均,若發現一系列測試下來數值偏高,最好帶血壓紀錄就醫。施奕仲也提醒擔心高血壓藥一吃就是一輩子,而不願就醫或服藥的年長者,其實只要接受穩定治療、改變生活習慣,高血壓患者仍有機會完全減藥。
腹痛、噁心也有可能是心肌梗塞! 醫列「非典型症狀」高危險族群應當心
一位68歲從事臨時鐵工的男性,上腹陣痛、噁心想吐,以為是急性胃炎,服用胃藥但毫無緩解,卻在工作中因呼吸困難全身無力而被送進急診,緊急安排心電圖檢查及抽血檢驗,確定為心肌梗塞,立即做心導管檢查。心臟三條冠狀動脈血管有兩條完全阻塞 嚴重心臟衰竭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心臟血管內科孫德光醫師表示,做工辛苦人生活及收入不穩定,極少接受健康檢查又沒有穩定控制其三高慢性病,香菸不離口,殊不知心臟三條冠狀動脈已兩條完全阻塞、一條嚴重狹窄,顯示已出現嚴重心臟衰竭,隨時危及生命,立即給予呼吸器支持,置入主動脈幫浦協助支持其心臟衰竭的危險。心臟血管繞道手術 減輕患者經濟負擔如何救回該患者岌岌可危的生命,又為患者帶來最大的長期醫療效益?在場的患者家屬詢問醫療團隊:「要花多少錢?我們是甘苦人,可不可以就打針吃藥治療就好嗎?…」等問題。醫療團隊考量患者經濟負擔、短中長期之治療效果以及預後考量,最後決定不做心導管支架置放手術,緊急會診心臟外科為病患進行心臟血管繞道手術,這樣對患者的經濟負擔最輕,將治療的長期效益最大化。該患者於手術住院十天後順利出院。孫德光醫師很感觸地指出,每位病人都有不同的故事與背景,或許有人因負擔不起高額的醫療費用而陷入絕境,他認為醫療作為雖然救人優先,也需為病人考量社會及經濟因素整合醫療團隊做最恰當的醫療決策以拯救性命,減輕病人的生活負擔。近三成心肌梗塞以非典型症狀表現 高危險族群當心孫德光醫師說,抽菸、缺乏運動、肥胖、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的三高慢性病民眾特別是心肌梗塞的高危險群。而近三成的心肌梗塞患者,是以非典型心絞痛的症狀表現,特別是在年長者,常常被以為是急性胃炎、感冒、氣喘、肌肉發炎等誤導,甚至延誤送醫時機而喪失生命,這樣的病人仰賴急診及心臟內外科醫師高度的警覺性及專業知識方得以精確診斷其心肌梗塞。
咖啡喝多恐心臟衰竭? 醫點破真相
40多歲的張先生讀了最近的「咖啡」研究報導,很是擔心,因此在診間詢問。相關報導指出,咖啡喝多恐引發心臟衰竭,張先生在想,是不是真的該把這個人生中重要嗜好給戒掉。咖啡與心血管研究 確保參與者日常、極具價值相關報導源自於今年三月底一篇刊登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中的研究。該研究主要探討咖啡因對健康成年人的急性影響,100名參與者在14天的實驗期間,依照隨機指示,在不同的天數內攝取咖啡或避免咖啡。並使用連續記錄心電圖的設備、手腕式加速度計和連續血糖監測器,分別評估咖啡對心律不整、每日行走步數、睡眠時間和血糖濃度的影響。為什麼人數只有100人,時間只有14天的研究,能在這麼有影響力的雜誌發表結果?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心臟血管內科醫師李穎灝表示,過往咖啡對於心血管健康的影響侷限於觀察性研究,觀察性研究容易受其他因素干擾,難以確定因果關係。但該研究雖然規模不大,卻運用了多項高科技監測儀器及遠端隨機指令的操作,確保參與者生活不被打斷,不必去醫院或實驗室喝咖啡或檢查,取得了極具價值且接近日常的研究成果。醫:咖啡恐增心室早期收縮率 但不至於心臟衰竭結果顯示,咖啡攝取與心房早期收縮(心律不整的一種),無明顯影響。然而,咖啡攝取者的心室早期收縮(另一種心律不整)數量增加,日常步數較高;但每晚睡眠時間減少36分鐘,血糖濃度無明顯差異。總結來說,這項刊登在重要醫學期刊的隨機試驗指出,咖啡攝取與心房早期收縮無顯著關係。李穎灝說,該研究確實有提到心室早期收縮的比例會因為喝咖啡增加,大約從每天100次變成150次的程度。過往研究告訴我們,即使沒有心臟結構的問題,心室早期收縮過於頻繁可能增加數年後心臟衰竭的風險,這個過度頻繁通常須達到1天內有10%比例以上的心跳為心室早期收縮,才考慮用藥治療;我們以一天平均心跳十萬次來計算,10%大約也是一天一萬次的心室早期收縮,和一天150次相比起來,差距甚大。研究僅是推論 建議心臟病高風險減少咖啡量 因此,李穎灝表示,也許可以從這項研究推論說,對於有心臟衰竭或相關風險者,是有點理由建議患者別喝或少喝咖啡,但這只是一個推論,仍須更進一步研究證實這個論點。至於健康的成年人,喝不喝咖啡根據個人喜好決定就可以,不需要想太多。
死因第二名!心臟血管疾病出現年輕化趨勢 1方式進行檢測
衛生福利部公布2021年統計國人十大死因,除癌症外,心臟血管疾病高居第二位,在國人生活習慣及不良環境下,心臟疾病發生年紀也更年輕化。特定疾病難診斷 須接受「心導管攝影檢查」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心臟血管內科醫師周伯翰說,醫師為了解心臟完整情況,當非侵入性心臟檢查無法確定詳細原因,或發現病人明顯心臟病典型症狀、高發作頻率、高危險群,或強烈懷疑不穩定心絞痛,通常建議病人接受心導管攝影檢查,藉此檢查獲得病患精確診斷及給予治療。心導管做為心臟血管侵入性檢查,需由心臟專科醫師執行。臨床應用廣泛,可用作心臟功能評估、確立心臟疾病診斷、藉由心導管技術進行治療、追蹤成效及做為心臟手術評估之依據。心臟冠狀動脈血管攝影 準確診斷冠狀動脈疾病周伯翰表示,心導管有好幾種,不管是心臟冠狀動脈血管攝影、心臟血管支架置放術、周邊血管手術,在醫學進步下,都已成為很普及的手術,其中最常指的是「心臟冠狀動脈血管攝影」,而這是目前診斷冠狀動脈疾病最準確方法。醫師依據病患血管彈性及血液回流情形,選定穿刺部位如:手腕、鼠蹊部,進行局部麻醉,並將等同原子筆芯粗細大小導管放入血管中。測定各腔室構造壓力變化,注射顯影劑進行心臟血管攝影,並在X光機看到心臟收縮、瓣膜開合情形或冠狀動脈狹窄程度。心絞痛應控制三高、戒菸酒 預防心肌梗塞周伯翰強調,對於穩定性心絞痛病人而言,大部分氣球擴張術或支架治療僅能暫時性紓解胸痛,無法預防心肌梗塞、減少死亡率。治本之道還是要控制三高(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戒菸、戒酒、規律運動,以及定期健康檢查。
誤會感染新冠 老翁胸悶原凶是心血管阻塞
78歲退休老翁因胸悶不適長達一週,一直不願就醫,後因老翁誤以為自己可能染新冠肺炎才就醫,經醫師診斷老翁胸悶非新冠引起,而是冠狀動脈因狹窄或阻塞,導致血流供應不足引起輕微阻塞,建議儘快接受心導管治療。高齡的老翁因害怕開刀不願接受心導管手術治療,僵持不下,經評估情形後改採非侵入式輔助治療搭配藥物進行治療,陸續進行3個月,老翁胸悶漸緩解得以控制。類似年事已高的長輩身體不適,但不願意就醫檢查、或不願進一步接受侵入式手術開刀治療的情形成為許多子女擔心的問題。亞東醫院心臟血管內科林恆旭醫師表示:由於長輩較缺乏病識感,認為身體不適是正常老化現象,因害怕不想面對身體疾病真正問題,常延誤就醫或誤信偏方。文中老翁因心肌梗塞導致心臟缺血引發胸悶,一般建議民眾有類似情形應盡快就醫請專業醫師評估,將過於狹窄的血管擴張舒通,維持血液充足順暢的流動,否則氣溫驟降或情緒激動導致心臟無法負荷,可能會造成急性心臟衰竭症狀。亞東醫院心臟血管內科林恆旭醫師指出,民眾因害怕手術而不願接受心血管手術治療,是非常危險的,但也有部份病患的冠狀動脈病變不合適接受侵入式的手術治療,過去只能以傳統藥物治療,所幸醫療科技日新月異,不斷有新的治療方式,以心臟震波治療搭配藥物控制,這樣的方式在歐洲臨床上應用比較多,由專業醫師評估為期3個月9次,每次30~60分的體外心臟震波治療,患者7成以上陸續都有舒緩改善。輔助性心臟震波治療為非侵入式的體外治療模式,林恆旭醫師表示是以0.09毫焦耳/平方毫米的低能量,震波刺激心臟使得血流擴及範圍加大,改善心臟缺血問題及心臟功能,適用於缺血性心臟病及心衰竭病人。有心絞痛、心肌缺氧現象但不願或不適合心導管治療者,或是已藥物治療及心導管手術後仍心絞痛者可經過醫師專業評估過搭配藥物治療。根據衛生署統計,台灣心血管疾病平均病發年齡為52歲,心血管疾病患也有逐漸年輕化的現象。建議心血管疾病的預防須從日常作息改善,控制好三高數值的健康飲食及規律運動不可忽視,以及避免菸酒與長期熬夜。國民健康署提供40至64歲的民眾三年一次的免費將康檢查,65歲以上的民眾更有每年一次的免費健檢額度。一般民眾則可以定期安排一年一次健康檢查,以提升及早發現病症的機率。民眾若有胸悶、揪心、心悸…等等異狀,一定要儘快就醫。
穿襪子睡覺助好眠? 醫:待釐清但有「1好處」
天氣寒冷,有些人睡覺會穿襪子。許多媒體報導,國外研究發現,入睡速度和身體核心溫度相關,比起沒穿襪子,穿襪子睡覺的人能更早入睡,並獲得更好的睡眠效率。然而先前《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就已發布事實查核報告指出,媒體內容有部分錯誤。振興醫院心臟血管內科醫師陳冠群也表示,相關內容還需要更多研究才能了解,不過腳底有許多神經系統,神經刺激會影響心血管功能,尤其年長者血管退化,睡覺穿襪子降低溫度對神經的刺激,可進而降低對心臟、血管的影響。韓國研究穿襪睡覺的影響 發現可改善睡眠《生理人類學期刊(Journal of Physiological Anthropology)》上,一份韓國研究針對6名平均22.7歲的韓國男性,調查其穿襪子睡覺與不穿襪子睡覺時的睡眠狀況。受試者需分別參與兩次睡眠實驗,由凌晨0時至隔日上午7時進行,一次未穿襪子,一次有穿襪子,過程中研究團隊對其睡眠情況進行觀察。研究發現,穿襪子睡覺後入睡時間明顯變短,與未穿襪子的入睡時間有7.5±5.3分鐘的差異,睡眠效率也顯著提高7.6±7.1%,總睡眠時間多了32.0±29.9分鐘,睡眠期間醒來的次數是8.8±4.3次,不穿睡襪則是16.3±4.9次,相差近2倍。而過去許多研究顯示,核心溫度的變動能幫助入睡,因此,研究團隊在進行研究前假設「穿襪子幫助提早入睡,與核心體溫變動有關」。但研究團隊用肛溫測量受試者的核心體溫時,發現穿襪子並沒有會影響核心體溫,假設並不成立。闢謠!穿襪助眠與核心溫度無關 待更多研究釐清然而,許多媒體引述這篇研究,表示入睡速度和身體核心溫度相關,穿襪子睡覺能幫助入睡,改善睡眠問題。針對這部分,《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指出,媒體內容錯誤,南韓研究確實發現,穿襪入睡比未穿襪者較快入睡、睡眠效率較高,但並非與核心溫度改變有關,機轉未獲證實,還有待更多研究釐清。此外,這項研究為觀察性研究,樣本數相對較少,受試者也沒有睡眠障礙,無法進一步證實穿襪睡覺對於睡眠的改善。醫師陳冠群也表示,研究並非主流,相關的影響還需要更多研究。年長者血管老化 穿襪、泡腳降低心血管風險不過,陳冠群醫師提到,有些年長者血管老化,晚上睡覺末梢循環會變得比較不好,尤其冬天比較冰冷,腳底又有許多神經系統,心臟除了血管之外,事實上還受神經系統控制節律,當腳暴露在寒冷的空氣中,引起的神經刺激對於心臟也有些影響。有些民眾在半夜甚至會因此有腳抽筋的情形發生,陳冠群醫師建議,這些年長者在睡前可以泡腳,讓神經、血管放鬆,或是在睡覺時穿上襪子,避免周邊末梢暴露在冷空氣中,這對抽筋的情形會有所改善,在睡眠來講應該也會有點幫助。不過,醫師提醒,民眾睡覺時應避免穿著比較高壓迫性的襪子(如:彈性襪),選擇保暖性的睡眠襪(如:毛襪),避免太緊的襪子影響血液循環。
鈣對心臟有影響? 醫師:食物中「這些」離子都要注意!
鈣質攝取對於骨頭、牙齒相當重要,可以避免骨折的發生,也能強化牙齒健康,但你知道鈣離子的攝取事實上也會影響到心臟健康嗎?振興醫院心臟血管內科醫師陳冠群表示,鈣離子嚴重缺乏時對於心臟肌肉、心率會產生影響,此外,鹽過度攝取、鉀離子的不平衡也會影響心血管功能。飲食對心臟健康相當重要 Na、Cl影響心血管功能美國心臟協會(AHA)先前曾提出「生活必要8件事(Life’s Essential 8,LE8)」,提供民眾作為心臟保養的指引參考,其中在飲食方面,美國心臟協會建議,民眾應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均衡飲食並注意注意卡路里,避免含糖飲料、酒精、紅肉、加工肉類、精緻的碳水化合物等。陳冠群醫師也提到,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若合併有三高問題,飲食更要多加注意,目前鼓吹的地中海飲食、得舒飲食,都有綠色蔬菜含量多、適度的堅果攝取等特性,各個種類的食物都應盡可能攝取,肉品的部分也建議多吃原生食物,避免醃製處理過的加工肉品。醃製食品有許多的鹽分,這些鹽主要成分為氯化鈉(NaCl),鈉離子、氯離子的不平衡會影響心血管健康。不過,陳冠群醫師強調,鹽分的攝取對於身體是必須的,應適度的攝取,但不可過量,像醃製物這種高鹽份的食物應避免。鈣、鉀也會影響心臟功能 食物攝取要注意!除了,鈉離子、氯離子外,幫助我們強健骨頭、牙齒的鈣離子,事實上對於心血管也有一定的影響。陳冠群醫師表示,心臟運作時也需要鈣離子的參與,鈣離子會影響心臟肌肉的運動,它的不平衡也與心律不整的產生有關係。醫師指出,牛奶、堅果、蔬菜(如:九層塔)等鈣質含量都相當高,可以多加攝取,而在補充鈣質的同時,從事足夠的負重運動(如:重量訓練)、多曬太陽增加維生素D,對於鈣質吸收也是相當重要的,這樣才能將攝取的鈣質留存在身體裡。而陳冠群醫師也提到,鉀離子的不平衡事實上也會影響心血管功能,尤其很多心血管疾病的病人,腎臟功能也沒有很好,對鉀的代謝能力較差,攝取過多的鉀離子會造成高血鉀、心律不整,需要特別小心高鉀的食物,像有很多益生菌事實上鉀含量也蠻高的,這部分要特別小心。
腳是第二個心臟!冰冷、疼痛、麻木恐「中風」了 醫授1招防截肢
一名七旬婦人突然出現下肢冰冷、疼痛、蒼白及麻木等症狀,安排了血管攝影檢查發現是俗稱「腳中風」的急性下肢動脈栓塞,因此緊急聯繫周邊血管團隊進行導管介入治療,來搶救這個危在旦夕的肢體。下肢血管阻塞 寒流肢體「凍未條」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副院長戴嘉言教授表示,過往大家對於心血管疾病的認知,主要在冠狀動脈疾病和腦血管疾病,往往忽略周邊血管疾病也是重要的環節,以嚴重肢體缺血病人為例,如果肢體傷口不易癒合,據文獻資料,三年後的死亡率可高達五成。周邊靜脈疾病方面,常見下肢深層靜脈栓塞,其主要症狀是單側患肢腫脹,嚴重者會因血栓跑到肺部造成可能致命的肺栓塞,若無好好治療,長期下來也可能造成栓塞後症候群,如靜脈潰瘍、肺高壓等問題。腳是第二心臟 幫助保肢救命緊急周邊血管團隊主要召集人許栢超教授進一步表示,一般通稱的心血管疾病,包含了心臟血管、腦血管,以及周邊血管疾病等,只是民眾常把周邊血管疾病給忽略了,然而這部分是維持心血管健康非常重要的一環,過往因為民眾對於周邊血管疾病的認知有限,再加上早期導管的治療效果不佳,且設備不夠精良,因此最後患者常面臨截肢的悲慘命運,甚至可能因此失去生命。導管介入治療 控制病情惡化心臟血管內科主任指出,周邊動脈疾病與心臟血管疾病有共同的危險因子,因此在危險因子的控制(如治療三高、戒菸等)就非常重要,一旦診斷確定,醫師除了會給予抗血小板藥物外,同時也會將危險因子控制好;而導管的介入主要是針對有跛行或是傷口無法癒合的病患,藉由打通血管來改善跛行症狀,並使傷口能夠癒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