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疾病
」飛機上小酌將加劇「心肺疾病」症狀 研究示警「嚴重者恐釀死」
搭乘飛機時,通常機上都會提供許多服務,像是餐點、飲料、雜誌、電影等,許多人也會在飛機上小酌,然而有研究顯示,在機上喝酒可能對健康造成不良影響,甚至引發致命後果。這篇研究被發表在醫學期刊《Thorax》上,根據德國航空太空中心(GermanAerospace Center)航太醫學研究所的發現,旅客在機艙內飲酒後入睡,血氧含量會下降,甚至是到令人擔憂的水平,同時心率也會上升,且飲酒量越多,影響越大,特別是對年長者或身疾病者影響更為嚴重。研究指出,工作人員48名年齡介於18歲至40歲的受試者,一半在正常氣壓的實驗室內,另一半在模擬客艙壓力環境的實驗室內,兩組受試者均睡了4小時,其中一半人不喝酒,另一半喝了2罐啤酒或2杯紅酒,沒想到結果顯示,在正常氣壓下入睡且不飲酒的人,平均血氧濃度穩定在96%左右,睡眠心率為每分鐘46次(bpm);在模擬客艙內飲酒入睡的人,平均血氧濃度降至85%,睡眠心率上升至每分鐘88次。即使在模擬客艙內不飲酒入睡的人,平均血氧濃度也僅為88%,睡眠心率為每分鐘73次。研究團隊說明,心血管症狀占所有飛航醫療緊急狀況的7%,其中有58%的飛機改道是因為有乘客心臟驟停。研究指出,即使是年輕又健康的人,經過了酒精攝入與低壓環境(客艙壓力)入睡,都會對心臟系統造成很大壓力,可能導致心肺疾病患者症狀加劇,這些效果在老年人身上影響更大。埃爾門霍斯特博士(Dr. Eva-Maria Elmenhorst)也警告,已有疾病的旅客血氧濃度可能一開始就很低,然後因為在機上喝酒,下降到更低的程度,並加劇疾病導致出現問題,因此他建議罹患心肺疾病的人不要在飛機上飲酒。不過研究團隊也指出,受試者在實驗中是「躺著」入睡,因此結果可能與經濟艙乘客有所不同。
空調冷卻水塔要清潔!男子染「退伍軍人症」多重器官損傷 住院40天才康復
大陸廣州一名男子,日前因高燒3天不退至醫院就診,進行治療後卻出現呼吸衰竭及多器官損傷,再進一步檢查後,才發現患者體內檢測出「嗜肺性退伍軍人桿菌」(又稱嗜肺軍團菌)。幸好,經過40多天住院治療後,男子已經順利出院回家。根據陸媒《齊魯晚報》的報導,這名男子因高燒3天不退到醫療院所就醫,當時其右邊肺部經電腦斷層掃瞄,已顯示出明顯的炎症,沒想到在進行一系列的對症治療後,男子的呼吸道症狀並無明顯改善,還出現呼吸衰竭及心、肝、腎等多器官損傷。醫師隨即對其進行詳細檢查,才發現男子體內有著「嗜肺軍團菌」,並引起了「退伍軍人症」,所幸發現及時,趕緊轉介治療後,男子住院40多天後就順利康復出院。對此,醫生指出,嗜肺軍團菌在自然界廣泛存在,常見於被細菌汙染的大樓空調冷卻水塔、除濕機、蓮蓬頭等地,冷氣機系統的冷卻水和冷凝水尤其危險,並會經水蒸汽、空氣及飛沫傳播,經由呼吸道感染,好發於夏秋交替之際。醫生也提醒,感染嗜肺軍團菌後,患者可能表現出輕微的上呼吸道症狀,嚴重可致肺炎,若延誤治療可能導致死亡率提高,而該菌種的潛伏期為2至10天,對於抵抗力弱、年長的菸癮者、慢性心肺疾病、糖尿病及腎衰竭患者更具威脅性,因此應該注意將冷卻水塔清洗乾淨,是為預防「退伍軍人症」的最佳方法。
鼻塞「長期用嘴呼吸」超傷身! 醫示警:小心4危害找上門
許多人在睡覺時容易鼻塞,又或是呼吸聲音很大、經常需要張口呼吸,甚至還有打鼾問題,導致睡眠品質每況愈下,且雖然已被以上問題長期困擾著,還是會有人說「也習慣了」。對此,耳鼻喉科醫師陳亮宇提醒,放任長期鼻塞不治療,許多身體危害可能找上門,包括心肺疾病、睡眠呼吸中止症、精神及專注力變差、肺部感染機率大增。陳亮宇近日在臉書專頁「陳亮宇醫師 / 陳亮宇耳鼻喉科診所」發文指出,長期鼻塞如果不治療,可能造成的身體危害:1心肺疾病由於鼻塞嚴重導致呼吸阻力變大,影響正常心肺功能。小心:心臟衰竭、腦梗塞、肺高壓等疾病。2睡眠呼吸中止症由於無法正常鼻呼吸,使得患者自然改用口呼吸,引起睡眠呼吸中止症。3精神及專注力變差不適症狀影響睡眠品質,引起學習及工作障礙。4肺部感染機率大增由於使用嘴巴呼吸,無法如同鼻腔有過濾功能,導致空氣髒污直接到達肺部,提高肺部感染機率。
60旬婦人常喊累醫一查竟「心臟衰竭」 醫列「10原因」造成疲倦
一位60歲婦人近半年體力不佳,出遊行程時常跟不上大家,就連在家煮飯就感覺累,兒女擔心母親得憂鬱症攜母前醫院就診,經醫師安排心臟超音波發現有心臟衰竭的跡象,醫師洪暐傑則表示,疲倦感從生活習慣到免疫疾病,甚至心肺疾病等10原因都有可能發生,若是疲倦持續一週以上,無特別原因且影響日常活,或是出現胸痛、心悸、心律不整等盡速就醫檢查。義大醫院家醫部預防醫學科主任洪暐傑臉書分享個案,疲倦有許多可能的原因,問診發現婦人的疲倦是一整天,容易因活動量大累得更快,甚至爬樓梯會喘於是往心肺疾病去安排檢查,檢查發現婦人有心臟衰竭的狀況,每當心臟收縮時,心室裡的血至少打出40%才夠,但婦人僅有36%,因此心臟打血量不夠,造成運動、爬樓梯等需更多血時,容易覺得喘。他經進一步檢查發現,婦人是貧血,血紅素標準才9g/dl,正常標準為12g/dl,長期貧血的情況下,心臟需要提共身體足夠的血量,因此只能更用力打血,於是心臟過勞導致心臟衰竭;也列出身體疲勞容易累的10項原因。1.生活習慣:飲食沒有均衡、飲酒過多、沾染毒品成癮、壓力生活、過勞、久坐、時差。2.睡眠疾病:輪班工作睡眠障礙、睡眠呼吸中止症、猝睡症、失眠。3.藥物:安眠藥、抗焦慮藥物、抗精神疾病藥物、類嗎啡類藥物、抗痙攣藥物、肌肉鬆弛劑、乙型阻斷劑、抗組織胺(過敏藥物)。4.感染性疾病:流感、新冠肺炎(COVID19)、肺炎、感染性單核球症、萊姆病、HIV感染。5.心臟與肺部疾病:心衰竭、心血管疾病、肺氣腫、慢性阻塞性肺疾病。6.精神疾病:憂鬱症、焦慮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7.自體免疫疾病:類風溼性關節炎、多發性硬化症、乾燥症、紅斑性狼瘡、重症肌無力。8.內分泌疾病:甲狀腺低下、腎上腺皮質素低下。9.其他疾病:糖尿病、腎臟病、慢性疲勞症候群、癌症、化療、骨髓移植、肝臟疾病、纖維肌痛症、貧血、維生素D、B12缺乏、脫水。10.飲食與體重問題:與厭食症、暴食症、肥胖、體重過輕有關。他建議,每天睡足夠7到8小時,睡前不要喝咖啡及滑手機等,養成睡眠規律,固定睡覺及起床的時間點改善睡眠;避免喝酒、健康飲食、調整壓力等,可做瑜珈、冥想等規律運動,維持體重在正常範圍。
「流感防治最難的一塊」…美建議長者專用流感疫苗 最快9月可自費接種
國內流感仍在高原期,65歲以上長者更是高風險族群,但長者打完疫苗4個月後就無效,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透露,美國已建議65歲以上長者接種3種專用流感疫苗,台灣也將陸續引進。據了解,其中1款自費佐劑疫苗,長者最快在9月就能打到。受免疫負債影響,2年多未見的流感疫情捲土重來,秋冬恐進入另一波高峰。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昨天舉辦學術論壇,李秉穎在會中指出,有糖尿病、心肺疾病等潛在疾病的高齡者,是流感重症和死亡高風險群,加拿大最新研究發現,長者得流感7天內,急性心肌梗塞發生率會增加6倍。李秉穎直言,台灣公費流感疫苗接種對象可說是「亞洲最寬」,但65歲以上長者疫苗涵蓋率卻不到50%,在經濟合作組織(OECD)排名中,幾乎墊底,遠輸給70%以上的南韓、紐、澳等,只贏過波蘭、拉脫維亞等。依疾管署統計,台灣死於流感者,有逾80%是65歲以上長者。李秉穎說,國際研究指出,長者因免疫系統老化,接種疫苗120天後幾乎就沒效果,長者要增加保護力,只有提高疫苗效力或提高接種率,但後者在台灣很難推。李秉穎透露,美國ACIP追蹤65歲以上長者接種不同疫苗,發現和台灣目前傳統的雞胚胎、細胞等2種流感疫苗相比,增加劑量、添加佐劑、基因重組等3種方式製造疫苗,都可以刺激免疫反應,效果比傳統疫苗高40%。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坦言,65歲以上長者是「流感防治最難的一塊」,今年已委託研究機構收案,針對65歲以上長者專用流感疫苗做效益評估。曾淑慧表示,國外研究顯示高劑量、佐劑及基因重組等3種疫苗,對65歲以上長者有顯著效益,但各國流行病學不同,需要本土研究,尤其是佐劑疫苗效益評估,未來希望提供65歲以上長者接種。至於是否提供長者公費專用疫苗?曾淑慧說,國內只有東洋申請佐劑疫苗且通過食藥署核可,但初步僅提供自費接種。據了解,台灣東洋藥品在今年3月已得到食藥署核准申請佐劑流感四價疫苗,最快9月可提供65歲以上長者自費接種。
不是肺癌!年輕男子驚見「杵狀指」 醫揭:無法痊癒
許多民眾縱使察覺身體變化,卻對罹患的病症不甚了解。台北市立聯合醫院胸腔內科醫師蘇一峰,7日在臉書發出2張照片,可見一名男子的20根指頭末端皆有腫脹。對此,不少網友直呼是心肺疾病或癌症,蘇一峰則解答,原來男子患有「厚皮骨膜增生症(Pachydermoperiostosis)」,正是全台現存不到20例的罕見疾病,目前雖可醫治,但無法痊癒。蘇一峰在臉書寫下,「年輕男性病人的手指頭和腳指頭,全部都出現杵狀指,這是什麼疾病呢?」接著搭配2張照片,可見男子的20根指頭末端皆有腫脹。他對此說明,當時在診間看到男子的四肢末端,出現腫如鼓棒的「杵狀指」,立刻判定是「肥厚性骨關節病(HOA)」的表現。男子的雙腳和雙手一樣,皆有腫脹。(圖/翻攝自臉書/蘇一峰)蘇一峰指出,肥厚性骨關節病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繼發性常是心肺疾病與癌症引起,若有必要就得安排相關檢查,「但是全部手指都這麼腫其實不常見,還有病人年紀太年輕了。」他進一步分析,男子應是罹患罕見疾病「厚皮骨膜增生症」,此病打從青春期開始,就會誘發全身骨膜和骨頭腫大,「全台可能不到20例,目前來說只能症狀治療給予止痛藥物,沒有痊癒的治療方式。」蘇一峰說明,「厚皮骨膜增生症」目前沒有痊癒的治療方式。(圖/翻攝自臉書/蘇一峰)根據《ETtoday健康雲》報導,蘇一峰解釋,男子的杵狀指為基因缺陷導致,因為男子的雙親沒有問題,父母卻覺得兒子的手指、腳趾怎麼比別人大?後經檢查發現,此病只要父母各帶一半正常與一半異常的基因,孩子剛好遺傳到2個父母的異常基因,就會發病。蘇一峰表示,此病通常好發於青春期之後,屆時手指、腳趾的多個骨頭都會越來越腫脹,個別患者還會出現關節疼痛的情況,雖然吃消炎止痛藥能稍微改善,但大多不會恢復原樣;若患者成年才出現杵狀指,多半是心肺疾病或肺癌造成,無論在何種情況發現,都應盡速就醫安排相關檢查。
年節休診恐延誤就醫 「符合3大指標」幼童快送急診
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往年急診類流感就診人次於農曆春節期間達高峰;2019至2022年春節期間(除夕至初五)急診類流感就診人次分別為33,122、39,738、10,234、8,277,其中2021及2022年因COVID-19疫情實施各項防疫措施,就診人次較往年春節期間為低。本流感季(去年10月1日至今年1月16日)累計23例流感併發重症病例(以A型H3N2為主),其中4例死亡;目前正處呼吸道病毒活躍期,近4週社區檢出以流感病毒、單純疱疹病毒及呼吸道融合病毒為多。其中嬰幼兒患者最令人擔心,雙和醫院兒科主治醫師汪小芹整理年節三大常見幼童狀況,包括「感冒」、「細支氣管炎」及「哮吼」,提醒家長或照顧者們,在年節期間與親友歡聚時,也留心幼童的狀況,若有問題請盡速就醫,別疏忽小細節,而造成難以挽回的傷病。汪小芹醫師表示,親友相聚的同時,幼童們多半也群聚玩耍,有可能造成病毒傳染,不只是新冠肺炎,冬季本就是感冒的好發季節,曾有家長在年節期間因錯誤判斷,以為只是一般小感冒,加上診所休診而延誤就醫,導致小朋友重複感染,甚至併發中耳炎、鼻竇炎與肺炎等,住院好一陣子才康復。若年節期間孩童不幸染病,汪小芹醫師建議,家長們可注意「呼吸症狀」、「活動力」及「食慾」這三大指標,若都變嚴重或變差,請盡速就醫,如遇到門診休息情況,可前往急診進行治療,以雙和醫院為例,雖除夕至初三一般門診休診,但急診從早上10點至晚上10點也都會有兒科醫師提供看診服務,家長們千萬別猶豫。汪小芹醫師指出,嬰幼兒感冒,大多是急性、傳染性、病毒性的疾病,常見的致病病毒包括鼻病毒、冠狀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等,嬰兒時期症狀多變且較易合併發燒,哭鬧不安、易怒都是常見狀況,也可能只有輕微鼻水症狀,臨床上鼻水或鼻塞幾天後,鼻涕會變濃稠,之後慢慢改善,病程大約一至二周,此時以症狀治療為主即可,但得注意水分的補充;另外,幼童生病時大多胃口不好,家長不用過度擔心,如勉強孩子進食或灌食,反倒會出現脹氣、嘔吐導致嗆傷等危險,盡可能讓孩童攝取高蛋白質、高維生素C等食物來增加體力,減少甜食、零食或是油高脂等垃圾食物。另外,汪小芹醫師表示,嬰幼兒染病的話,呼吸狀況得多多觀察,若病毒侵入呼吸道,深入細支氣管並引發感染,便會造成細支氣管炎,家長可多留意是否有咳嗽加劇、呼吸急促、吐氣出現咻咻喘鳴聲等病狀,細支氣管炎嚴重時,肋間、肋骨下方與腹部交接處會隨呼吸出現凹陷起伏現象,也會伴隨餵食停頓或餵食困難現象,如有上述情況請盡速就醫,其中,又以早產兒、3個月內的嬰兒為高危險群,另有心肺疾病、免疫不全或環境中有菸、空污等,都是引起較嚴重細支氣管炎的危險因子。除細支氣管炎外,這段期間好發於嬰幼兒的哮吼也得多留意,初期會是一般感冒徵狀表現,不過在12至48小時後,就會有發燒與吸氣時喘鳴(inspiratory stridor)、聲音沙啞(hoarseness)、狗吠狀咳嗽(barking cough)等症狀出現,特別是在晚上至凌晨會變得明顯,可能持續3至4天晚上 會有明顯的喘鳴音及肋凹的狀況,若孩子出現意識不清、發紺、安靜時是否有喘鳴、肋凹及無法進食液體食物,皆可視為症狀較為嚴重的呼吸道阻塞,如嬰幼兒有出現上述情況,家長務必警覺並立即送醫接受治療。值得注意的是,哮吼病童在就醫時,醫師會先詢問是否異物吸入(如魚刺等)之可能性,處理方式會有所不同,這部分家長得特別留心。汪小芹醫師建議,在照護哮吼病童時可先以安撫為主,過度哭鬧會使呼吸困難,反而更危險,若孩童年紀較大,可先採取坐姿,並將下顎伸出來維持呼吸道暢通,而這類情況家長也請盡速就醫尋求協助,另外,建議此時可準備流質或較軟的食物,以方便吞嚥為主,不要過熱,並少量多餐及與多攝取水份。
冬季手腳冰冷、過敏發作 中醫師:把握1時機改善
天氣變冷,讓許多有過敏體質的人開始噴嚏連連,鼻水直流像關不緊的水龍頭。尤其,鼻塞、眼睛搔癢、呼吸道症狀等等接踵而至,真是苦惱。中醫師建議,民眾不妨接受中醫的三九貼,透過溫熱的藥物提振體內陽氣,去除身體中的寒邪,減輕季節轉換產生的過敏情況。冬季三九貼 溫陽利氣、驅散寒邪中醫以「夏養三伏,冬補三九」的理論,在冬季的三九天進行三九貼。「三九天」是源於中國北方民間對寒冬的記數方式,是一年之中天氣最冷、陽氣最弱的時候。自冬至後以九天為一個計算單位,即冬至後的第9天為「初九」、第18天為「二九」、第27天「三九」。大林慈濟醫院中醫部總醫師李杭哲說明,三九貼是灸療法的其中一種形式,方法是將辛溫、化痰等溫和中藥,敷貼在人體特定的穴位上,達到溫陽利氣、驅散寒邪,提高人體的抗病能力。這些族群應把握機會 調整體質、改善症狀李杭哲醫師表示,有過敏體質、冬季容易發作呼吸道疾病,或是體質偏虛寒容易反覆感冒、手腳冰冷的民眾,可以把握每年一次三九天的機會,藉由三九貼改善體質與症狀。今年的「三九貼」在冬至到明年1月19日之間,每隔7至10天接受一次治療,共3次,日期約在國曆111年12月31日(初伏)、112年1月9日(中伏),和1月18日(末伏)。若在夏天已接受「三伏貼」治療者,建議把握寒冬另一個調整體質的機會,繼續接受「三九貼」,有助延續三伏貼的療效。藥物敷貼禁忌要牢記 這些情況不建議進行李杭哲醫師提醒,藥物敷貼期間盡量避免從事激烈運動,也應忌食生冷刺激物、禁泡冷水。敷貼時間以2至3小時為佳,不宜過久;敷貼期間皮膚若起輕微紅癢疹為正常現象,但若出現嚴重水泡過敏者則應立即取下。另外,對於孕婦、一歲以下幼兒、嚴重心肺疾病者、皮膚有傷口、急性感冒發燒、咽痛及體質屬於燥熱者,則較不建議接受穴位敷貼療法。
確診死亡雖創新低紀錄 憾!1歲女童腦炎搶救4天仍不治
今天增本土23045例、境外移入73例,另增死亡個案69起,中重症新增167例。本土案例數是自5/3以來最低紀錄,死亡個案也是5/25以來最低。各縣市確診都降到4000例以下,分布縣市最高新北市3438例,其他依序為台中3217、高雄2719、桃園2411、台北1992、台南1842例。 不過,今日新增的69死亡案例中,有1例是無慢性病的1歲女童,因為腦炎搶救4天,仍不幸死亡。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這位1歲女童在6月28日持續高燒41到42度;6月29日出現抽搐、嘴唇發紫等症狀,至急診X光顯示肺炎,快篩陽性確診。當時因懷疑女童抽搐併發腦炎,且有呼吸困難的情形,有插管住加護病房,治療期間使用瑞德西韋、免疫球蛋白、類固醇、降腦壓藥、免疫調節劑等藥物,7月1日嚴重低血壓休克,對升壓劑等治療反應不佳,最後因治療無效,出現腦炎、肺炎合併休克而死亡。此外,今天也新增2例兒童重症,其中有1名3歲男童為MIS-C,本身無慢性病史。他在6月2日確診新冠肺炎;6月27日開始持續發燒;6月30日出現紅疹、眼睛紅、步態不穩等症狀;7月1日至急診檢查發現發炎指數及肝功能指數偏高,懷疑MIS-C住院。住院期間使用免疫球蛋白、類固醇等藥物,住院當中仍持續發燒,抽血也發現心臟酵素增高,7月3日至加護病房觀察,目前仍在加護病房救治中,還沒有脫離險境。另一名4歲重症女童,本身有慢性心肺疾病、長期使用呼吸器,且在家中使用氧氣,6月29日因發燒、氧氣下降至急診PCR陽性確診,X光顯示肺炎,因肺炎併呼吸窘迫收治加護病房,使用瑞德西韋、高流量氧氣治療。目前病況穩定,在加護病房治療中。目前兒童累積83重症、21死亡,MIS-C共26例、腦炎 22、肺炎16、哮吼8、到院前死6、敗血症3、共病2例。
高溫戴口罩當心「戴到中暑」 醫警告夏天戴口罩「3類人」當心
隨著時序進入夏天,台灣這一波新冠肺炎的本土疫情,終於在燒了快2個月之後,看到了疫情趨於平緩的契機。但儘管本土疫情緩降,不過每天確診數還是維持在5萬以上,所以目前中央的口罩禁令還沒解除。但隨著天氣越來越熱,很多人開始口罩戴不住;專家也提醒,有3類人外出戴口罩之際,也要小心出現類似中暑的不適症狀。毒物專家《招名威教授毒理威廉 》在臉書發出最新提醒:「夏天到了,長時間戴口罩確實可能造成中暑,主因在於口鼻被矇住後,較易不知覺忽略補充水分,再者也有人是覺得不好意思喝水,甚至是打死不要在公眾場合拉下口罩喝水,天氣炎熱下,水分不足就有可能中暑。」招名威並提醒,戴口罩的時候,也比較容易吸入比平時更多一點的二氧化碳,雖不至於會導致二氧化碳中毒,但有些人就可能會在少許二氧化碳增加的情況下,造成類似中暑的症狀,「包括出現疲勞、頭痛和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特別在高溫下更容易發生。」招名威還提到,有3類人,是戴口罩的危險族群:包括老年人、長期臥床、沒有日常行為能力的慢性病患,尤其是在沒有他人幫助下無法摘除口罩的人,這些族群在高溫下長時間戴口罩,可能是危險族群。另外,患有心肺疾病且日常生活就是一直很喘的呼吸病人;還有2歲以下沒有自理行為的嬰幼兒,這類幼童很容易流囗水,口罩一下就弄濕,會増加呼吸的阻力。針對上述族群,招名威建議,這3類人還是需要適時曬曬太陽,「完全不曬太陽會有骨質疏鬆問題」,但可以考慮使用立體口罩,並減少出門在外的時間,並在炎熱天氣中多補充水分,以預防中暑。
病毒共存1/「大規模確診浪潮」持續襲來 專家示警「家中必備2物品」
隨著本土疫情持續大爆發,幾乎天天創下確診新高紀錄,指揮官陳時中坦言目前台灣約每10萬人有1.1人確診,疫情曲線仍趨近水平,依據南韓、紐西蘭、香港的經驗看來,大約1~2個月後確診人數才會達到巔峰,預估台灣將在5、6月時迎來疫情高點,在此之前不要期望疫情趨緩,換言之,大規模確診潮將持續襲來。依據疫情指揮中心資料,今年1月1日至4月10日國內累計本土病例共3976例,其中高達99.62%為無症狀或輕症患者,中重度以上個案為15例,多集中在高齡族群,其中有2人死亡。由於確診人數激增,且幾乎全是輕症患者,指揮中心訂定「COVID-19確診個案居家照護管理指引」,只要確診者是年輕、未懷孕洗腎的無症狀、輕症個案,同住者及居家環境也符合條件,即可在家隔離,目前規劃由新北市試辦,開始日期待指揮中心宣布。如何確保輕症患者的安危?指揮中心提醒,若出現喘與呼吸困難、持續胸痛或胸悶、意識不清,皮膚、嘴唇或指甲床發青等缺氧4大徵兆,就應儘速撥打119、1922或聯繫衛生局。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指出,雖然這波Omicron較少有「快樂缺氧」的狀況,目前集中檢疫所中,尚未有患者因為缺氧需要後送至醫院。但為安全起見,目前全台仍準備將近1.8萬台血氧機供調度,會按年齡、有無慢性病等風險高低調配。羅一鈞也表示,隨著確診數不斷攀升,未來血氧監測仍是居家照護需要注意的指標。健康人血氧濃度約為95%到100%,低於94%就是血氧偏低;若有心肺疾病、呼吸中止症、慢性阻塞肺病、老菸槍、嚴重貧血者等族群血氧基準值可能會較低,落在90到94%之間,建議測量血氧值不要只憑一次的測量結果判斷,而是要定時測量,持續觀察數值變化,若比平時測得的血氧值下降5%以上、或血氧低於90%者,建議就醫檢查。市面上的血氧機從近千元到上萬元皆有,食藥署提醒,血氧機屬於第二等級醫療器材,必須由取得販售許可的醫療器材商和藥局才可販售,因此消費者購買時務必謹慎,切勿向來路不明的網路商家購買,選購前要確認包裝上登載的醫材許可證字號,才能確保買到合法的醫療器材。輕症患者可定期以血氧機監測血氧濃度,一旦發現比平時測得的血氧值下降5%以上、或血氧低於90%者,建議就醫檢查。(圖/123RF)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感染科主任張凱音認為,除了血氧機之外,民眾也需要多準備家用快篩試劑。「從流行病學的觀點來看,我們必須承認,現在就是要習慣與新冠病毒一起生活,所以更要及時監控自己的健康狀態。」張凱音說,目前台灣已有2種新冠口服藥、1款新冠針劑藥物,及時使用就能大幅降低重症率與死亡率,「關鍵就在於發病的5天內!」如果一察覺身體狀況有異,就立即使用快篩試劑,就能盡早把握治療的黃金期,尤其是免疫功能不佳、心血管疾病、BMI大於25者,更要格外小心。胸腔暨重症科醫師黃軒也表示,根據南韓國立中央醫療院調查發現,感染Omicron的患者中,最常出現的症狀有喉嚨痛、流鼻涕、頭痛、打噴嚏及疲倦等,若有上述症狀持續3天就要提高警覺,建議使用快篩試劑篩檢。另外,黃軒也以國外為例,就算沒有症狀,若與確診者有重疊足跡、和確診個案曾在同一個空間、所處社區是高風險地區,也都可以自行快篩。指揮中心也考慮把新冠病毒快篩試劑列為徵用物資,陳時中表示將與製造商、進口商討論盤整資源,計算大規模使用的需要量,再決定是否徵用,以及徵用的方式,目前家用快篩試劑藥價約300元至350元左右,若徵用的話屆時售價一定會降低,可能降至200元以下,情況可能類似先前徵用口罩的情況。
召開國務機要費案記者會 陳水扁曝「民運人士僅王丹來找」:我才問要多少?
前總統陳水扁今首度為自己國務機要費案召開國際記者會,他公布21項因公支出大於因公收入的金流;包括資助民運人士王丹660萬新台幣、饋贈施明德及捐助施明德講座基金會450萬;扁說,當時民運人士只有王丹來總統府見他,主動提出這樣需求,「我才問說要多少?」阿扁說,當時礙於美國法令,匯款過程相當負責,他當時還一度匯到王丹沒收到。資助三二六反反分裂法民主和平護臺灣大遊行2000萬,阿扁透露,當時黨內部有很多不同意見,有人認為應該採取停止與中國交流,有人甚至認為直接台灣獨立,後來才想到一個較好的方法,決定發起這個活動,後來非常成功。他說,就是阿扁拿出2000萬透過總統府秘書長游錫堃交給民進黨祕書長李逸洋,李再交給民進黨智庫新境界基金會,但不敢說是總統府給的,後來再把這筆錢拆成好幾筆,以無名氏方式捐給新境界。他指出,還有多筆資助外交工作相關費用1000萬,他說,很多人在享受期程」,為了保護農漁民,政府委託中華民國外貿協會董事詹啟榮;扁來說,就是詹啟賢的兄弟,協助政府從事對日外交工作,包括 92 年間,世界貿易組織(WTO)在日本東京召開農業部長會議等。他說,世界農產博覽會於95年在日本東京舉行,詹啟榮赴日本會見相關人員為臺灣爭取超過 50 個攤位參加展覽等。 詹啟榮從事上開對日外交工作所需費用,因金額龐大,詹啟榮都是自掏腰包,但是負擔太大,請求補助。為國務機要費案,他說,阿扁被關押、上銬,還搞上一個紅衫軍之亂,還被重判無期徒刑、跟36年有期徒刑,後來也可以判全部無罪,天地差那麼多,顯示這個案子的爭議性。他說,「阿扁卻因此獲罪,因為無法判死,不然判死真的可以!」陳水扁強調,國務機要費案是一場誤會,「我一生最不貪錢的政治工作者,要背負這樣的惡名,我無法接受這樣的指摘。」由於施明德曾因為國務機要費案倒扁,他說,施明德82至91年間擔,請託友人借款,他透過轉交50萬,93年間,施又託人協助借款,對方再度轉達扁,扁拿100萬元交請友人轉予施;94年施女兒罹患心肺疾病接受肺臟移植手術,他知悉後,請人轉交100萬元慰問金給予施明德。
陳時中曝N95口罩存量不足 重症醫「親授3招」證實醫療口罩效果一樣好
Omicron引爆全球新一波疫情,不少歐美專家呼籲民眾改戴防護力更好的N95或KN95口罩,造成北美口罩價格飆升。對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13日)表示,目前台灣有1,000多萬個N95口罩,直言「大家都戴會不夠」,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則認為,只要用口罩固定器或在口罩兩邊打結,就能提升防護力,也會比N95囗罩更耐戴。黃軒在臉書發文指出,儘管外媒不斷報導1個醫療口罩不足以抵擋Omicron,但他認為除了改戴N95口罩,民眾也可從改善手頭上的口罩防護力做起,並透露只要幾個小技巧,就能增加防護力和提供比N95口罩更好的佩戴感。黃軒指出,實驗證實,戴「3層Layout的醫療口罩+3層Layout的布口罩」能降低96.4%的傳染性氣溶膠,而且一定要戴醫療口罩(內層)與布口罩(外層),而「不是隨便的戴上2層醫療口罩」,用錯方法等於無效。如果是不想戴2層口罩的人,可以選擇在口罩兩側的角,於耳朵處打結在一起並固定在口罩上,接著將口罩戴上並弄平,盡可能地減少側面間隙,就能增加醫療口罩的密合度。數據顯示,使用單層口罩雙旁打結法,能有效降低95.9%傳染性氣溶膠,而未打結的口罩,則只降低84.3%的傳染性氣溶膠。黃軒也建議免疫力低下或有心肺疾病、重症等患者不要戴2層口罩,若內層的醫療口罩潮濕又沒有即時更換,反而可能會孳生更多細菌並增加氣流阻力,進而影響到呼吸功能。(圖/翻攝白袍藥師米八芭臉書)至於在口罩兩邊打結的詳細打法,黃軒引用「白袍藥師米八芭」臉書粉專的貼文,表示先把口罩對折,將口罩雙邊打結,位置越靠近口罩越好,接著調整口罩與繩結間多餘的布料再戴上,就可以增加口罩密合度。如果不想打結,也可使用口罩固定器,實驗證實,使用口罩固定器能降低90%的傳染性氣溶膠。不論是戴2層、打結或是固定器,都能提升口罩的防護力,黃軒也提醒,民眾不一定要用到N95囗罩,應把N95口罩留給防疫人員和醫護人員。
年輕男喘氣竟突發休克 醫一看嘆「恐怕活不過1年!」
喘不過氣莫輕忽!一名忙於工作及家庭的年輕男性,自覺健康的他某天突然開始喘不過氣,起初他不以為意,直到病況反覆發作,未見好轉才來醫院就診。結果卻直接在急診被診斷出肺動脈高壓併發右心衰竭,甚至當場休克。醫護人員見狀,緊急使用葉克膜、呼吸器、強心劑,才將這位患者從鬼門關搶救回來。醫師表示,患者在特殊肺動脈高壓藥物及呼吸治療下,成功降低肺壓,改善心臟功能,並順利移除呼吸器和葉克膜,平安出院。亞東醫院心臟內科醫師邱昱偉指出,肺動脈高壓如同高血壓會引起許多如中風、心肌梗塞、腎衰竭等重大疾病,也會引起肺部及心臟衰竭等病變,若病患沒有及時治療,一年存活率不到7成。根據美國國衛院統計,肺動脈高壓病人從症狀出現到確診,平均需要兩年的時間,而大多數患者都是在相對嚴重的狀態下才被確診,因此治療效果較差。肺動脈高壓的早期表現並不明顯,症狀與許多心肺疾病類似,發生原因也很多元,因此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找出病因。最常見的初期症狀包括:喘不過氣或呼吸困難、疲倦、下肢水腫、不明原因咳嗽、姿勢變化時頭暈甚至昏厥、運動後休息時嘴唇或手指發黑發紫。然而,以上大多症狀並不是只會出現在肺動脈高壓的病人,許多心肺及代謝系統異常的病人也會產生這些症狀,因此需要及早就醫,讓臨床醫師做初步判斷,再藉由心臟超音波、肺功能、運動心肺功能、電腦斷層、右心導管等進一步確認診斷。邱昱偉表示,目前大致可將肺高壓的成因分為五大類,分別為肺動脈高壓、心臟疾病造成的肺靜脈高壓、呼吸系統疾病與缺氧相關性肺高壓、慢性血栓性肺高壓以及其他不明原因導致的肺高壓。本來就有其他疾病,如風濕免疫疾病、先天性心臟病、愛滋病、肝門脈高壓或家族內有肺動脈高壓病史的患者,發生肺動脈高壓的機會比一般人高,更應對症狀提高警覺。肺動脈高壓曾是令醫師束手無策的絕症,直到近20年才開始有較多藥物問世,改善病症。雖然治療肺動脈高壓的藥費昂貴,但大多都有納入健保給付,大大減輕了民眾的負擔,也增加台灣病人的存活率。肺動脈高壓如同過去癌症以及愛滋病被視為絕症,現在卻如慢性病般,能以藥物長期控制。邱昱偉呼籲,民眾若出現呼吸困難、疲倦、下肢水腫等症狀要及早就醫,只要能早期診斷加上有效的治療,肺動脈高壓就不會是絕症。
預防變種病毒「口罩戴雙層」接近N95!重症醫憂2大族群:戴錯更慘
日前從祕魯返台的屏東祖孫2人感染印度Delta變種病毒,目前已向外傳播擴散至12人染疫,其中一名案14407自述,到門口放置垃圾時,剛好案13332(秘魯阿嬤)也在場,即便2人都有戴口罩,保持1~2公尺打招呼,卻依然中鏢,傳染力相當驚人。有專家建議,應在醫用口罩外再加戴布口罩,效果可以比擬N95。但重症科醫師黃軒認為有2種人並不適合,直言戴錯後果更可怕。Delta病毒驚人傳染力比英國變異株高60%,前國健署長、台大流行病學博士邱淑媞日前在臉書發文指出,專家學者發現,從英國變種病毒出現後就發生一些超級傳播事件,都被認為和空氣傳播有關,且變種病毒濃度極高,在空氣中傳播的可能性愈來愈高。邱淑媞表示,醫用口罩面對空氣傳播時,與臉沒有充分貼合,因此空氣仍會未經過濾直接吸入。邱淑媞建議,醫用口罩外面加戴布口罩,可以增進醫用口罩與面部的密合,防護效果會最佳,強調這樣戴口罩能接近N95的效果。而重症科醫師黃軒也在臉書上發文指出,重點在於「口罩的密合度,而不是口罩戴了幾層!」雖然戴上雙層口罩是有效的方法,但戴錯反而更慘。若是內層戴上醫療口罩,外層則可考慮戴上布口罩,主要目的為改善口罩貼合度,確認在做任何動作時,口罩都能緊貼面部。黃軒也呼籲,2大族群戴多層口罩時須注意:1.免疫低下及重病者,雙層口罩的確可增加防禦力,但因容易悶熱,若內層醫療口罩潮濕而未即時更換,反而影響防病毒效果,對於免疫低下及重病者,甚至容易滋生更多細菌、增加被感染機率。2.患有心肺疾病患者,對於心臟衰竭患者、慢性肺病患者,會影響其呼吸,除了悶熱外,氣流阻力也會增加,呼吸功能反而更糟。黃軒強調,戴多層口罩確實可有效減緩病毒傳播,但重點在於「口罩密合度」,所以口罩務必要戴好、戴滿,且戴緊。
柴油自強號進高雄、鳳山站 PM2.5濃度超標17倍
高雄鐵路地下化去年10月通車後,因南迴線柴油發電列車經過時排出廢氣,導致高雄與鳳山站地下月台細懸浮微粒PM2.5濃度瞬間飆升,有學者率領團隊隨機挑選2天實地檢測,發現柴油列車進高雄站時超過環保署的標準17倍。站務人員表示,平日柴油車約15、16班,假日近20班,每次柴油車進站,隧道內一片煙霧瀰漫,尤以擁有3節車廂的自強號排煙狀況最嚴重。空氣中瀰漫柴油味,不少民眾或台鐵員工只好戴口罩防護。環保聯盟屏東分會創會會長洪輝祥表示,台鐵鳳山站與高雄站對台鐵員工來說幾乎是危險職場,戴口罩自保只是消極性作為,應加速汰換柴油列車,目前有地下化站體的車站,都不應行駛柴油列車,讓乘坐旅客與工作人員承受健康風險。近期有中山大學的老師帶領團隊前往高雄車站與鳳山車站進行細懸浮微粒PM2.5檢測,發現在9月4日與9月7日這2天,若不分車種,列車進高雄站時,PM2.5數值每立方公尺平均升高10到50微克,若是柴油列車進站,瞬間濃度更可達100到600微克,高雄站最高更一度測到611微克,超過環保署空氣標準值35的17倍,而列車離站後要5到10分鐘,才能讓濃度下降至一般值。中山大學氣膠科學研究中心主任王家蓁說:「當柴油車進站的時候,它會瞬間飆到每立方公尺好幾百個微克,那對於人體的呼吸道,一定會有相當程度的影響,特別是柴油車所排放出來的。」另外,鳳山站務辦公室平均濃度約為22,雖在標準以內,但屬密閉空間,相較開放式的地下月台平均濃度11卻高了1倍,王家蓁認為恐怕造成站務人員健康風險,建議台鐵應該加強抽風、通風設施以保障員工健康。根據國外研究顯示,PM2.5濃度每立方公尺上升10微克,會大幅提高健康風險,導致肺癌罹病率提高百分之16,並提高慢性肺阻塞致死率百分之2.5,心肺疾病致死率百分之6、肺癌致死率百分之8。台鐵表示,高雄、鳳山站都有加強通風並隨時更換空氣濾網,更發放可防護99%的克微粒薄膜立體口罩供員工使用,確保他們的健康,不過想要完全改善,恐怕還是得等南迴鐵路電氣化全面完工才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