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細胞
」 心肌梗塞癌症化療、放射治療恐導致心衰竭! 超音波檢查保安心
癌症化療或是放射治療的直接毒性恐誘發心臟衰竭甚至死亡,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一般心臟加護病房主治醫師王晨旭表示,現今的癌症治療趨勢已針對癌症療程導致的心臟衰竭(cancer therapeutics related cardiac dysfunction,簡稱CTRCD)進行預防、檢測及處置。胸前心臟超音波檢查(TTE),易取得與使用、相對安全且具成本效益,在CTRCD的臨床運用尤其重要。化放療毒性誘發心臟衰竭近年來癌症疾病的診療已有相當進展,病人死亡率明顯降低,但癌症療程的不良反應仍降低了罹癌病人的存活率及生活品質。現今的癌症治療趨勢已針對癌症療程導致的心臟衰竭(CTRCD)進行預防、檢測及處置。王晨旭指出,心血管疾病是癌症病人罹病及死亡的第二大主因,CTRCD可經由化學治療(chemotherapy,簡稱CT)、放射治療(radiotherapy,簡稱RT)的直接毒性作用誘發,並出現程度不同的心臟衰竭臨床症狀。CTRCD與許多不良預後高度相關,包括心臟移植、心室輔助器置放,甚至死亡。過去已發現許多CT藥物對於心血管系統的危害,尤其是 anthracyclines, trastuzumab,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 &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inhibitors等。RT直接照射胸部/縱隔腔,也可立即或於數年後誘發心臟衰竭。CTRCD可能源自CT/RT對心臟結構及功能的直接影響,或是加速既存的心血管疾病惡化。癌症疾病本身也可誘發心肌細胞加速衰老,換言之,原本因高齡等退化因素造成的心臟衰竭,可能因後續的CT/RT進一步惡化。因此,識別高危險族群,及早發現並治療CTRCD,已成為癌症治療的當代顯學。與其他影像檢查工具相比,經胸前心臟超音波檢查(TTE),具備容易取得、易廣泛使用、相對安全且具成本效益,在CTRCD的臨床運用尤其重要。TTE應用於癌症病人4大時機癌症病人風險分級及基礎的心臟功能評估:王晨旭表示,癌症病人比非罹癌族群有更高的心血管相關的罹病及死亡率。心臟及腫瘤科醫師可以根據癌症病人基礎的心臟功能風險、CT/RT處方類型和劑量以及職業環境相關後勤因素等,安排療程後續追蹤訪視時程。並將TTE基礎的功能評估確診的心血管危險因子以及原本既存的心臟問題積極改善,將有助降低後續CTRCD風險。包括積極改善三高、戒菸、減重以及適量運動、飲食指導等等。癌症療程期間以及療程後的臨床監測:原本已有心血管癥候的癌症病人,在CT/RT期間以及療程完成後,應進行週期性的TTE心臟功能評估。以某乳癌病人的研究為例,無論基礎的心臟功能為何,在CT後3個月內心臟功能(LVEF)就下降了超過5%;中位數追蹤4.5年就可能發生CTRCD。接受CT累積劑量低風險的病人(例如anthracycline ≤ 240g/m2),在完成療程及療程後6個月應進行TTE重新評估。若CT累積劑量超過上述,之後於每個療程進行前均應TTE重新評估,若癌症病人出現CD(克隆氏症)症狀、影像學或心肌酵素異常,均應重複進行TTE並接受心臟專科醫師進一步諮詢評估以利確診。接受高劑量胸部RT的病人(例如>30 Gy),也應於初次RT後10至15年進行TTE,之後每5年定期追蹤。結合心臟超音波及生物標記檢查追蹤CTRCD:根據現行歐洲腫瘤學會(European Society for Medical Oncology,簡稱ESMO)指引,可透過兩種方案對CTRCD進行時序追蹤。方案一僅用超音波成像;方案二結合心肌酵素及超音波成像,在基礎的心臟功能評估及TTE完成後定期安排追蹤。以方案一為例,TTE可定期於CT療程前、療程間的第3、6、9個月,以及療程開始後的第12、18個月進行追蹤。以方案二為例,可在每個CT療程後定期評估血清troponin。若血清troponin持續陰性,仍建議每年度進行TTE。透過以上不同方案的醫療資源運用,持續追蹤CTRCD。運用心臟超音波介入CTRCD的初級防護及治療:目前文獻顯示,投予β blockers (例如carvedilol)或ACE inhibitor(例如lisinopril)這兩類初級防護藥物在準備進行CT的癌症病人,與降低CTRCD、減少troponin上升可能有關。許多證據顯示,早期發現CTRCD是心血管預後良好的關鍵。若無症狀病人在TTE追蹤時發現CTRCD,應改變或終止CT療程配方、投予心臟初級保護藥物、並訂定追蹤監測時程。醫師最後表示,未來心臟超音波將結合其他檢查工具,如便攜式心電圖、電腦斷層、核磁共振、正子檢查等高階影像設備、AI人工智慧及大數據機器學習等創新應用等,預期將提供癌症病人更優質的醫療照顧及生活願景。
超自然檔案男星心臟病發「起死回生4次」 他親曝真相:存活機率幾乎是0
2005年開播的美劇《超自然檔案》(Supernatural)故事描述兄弟檔山姆和狄恩穿梭在美國各處調查不可思議的事件,與超自然邪惡力量戰鬥的故事,而在劇中飾演地獄之王克勞利(Crowley)的英國男星馬克謝潑德(Mark Sheppard)近日透露自己在鬼門關前走一遭,原來他出現心肌梗塞,經搶救復活4次後,終於可以回家。超自然檔案男星心肌梗塞來回復活4次。(圖/翻攝自推特)馬克謝潑德在IG發文表示,「你們不會相信這個!昨天我在廚房昏倒,經歷了6次大規模的心臟病發作,起死回生4次…」,根據CBS News等外媒報導,這位在影集中使飾演地獄之王的男星,在12月2日透過社群平台證實,他 12 月1 日在家中廚房突然倒地,原來是爆發心臟病。根據馬克謝潑德並透露,自己LAD(左前降支動脈,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artery)有100%的堵塞,「我的生存機率根本是0」,但他仍奇蹟似的救回一命。原來他病發當下,妻子及時發現他的狀況並緊急通報醫院,總算竟魂他的性命,「我現在感覺非常好,我很感謝我的妻子還有所有幫我的人,明天要回家了」。根據醫師表示,急性心肌梗塞的死亡率可以達30至60%,約有6成的男性及近5成的女性,首次發病時就可能猝死,當供養心臟肌肉的冠狀動脈突然阻塞,致使供應心臟肌肉的血流和氧氣突然中斷或不足,只要超過20分鐘,心肌細胞無法獲得氧氣和養分,就會開始壞死,所幸這名男星鬼門關前走一遭,他的貼文吸引大批藍勾勾朋友湧入留言,希望他能一切平安。馬克謝潑德心臟病發後起死回生,感謝所有幫助他的人。(圖/翻攝自IG)
為減肥每日僅吃1餐 30歲男半年暴瘦15公斤「四肢無力」送醫
大陸湖南省長沙市一名30歲男子小凱(化名)近日突然四肢無力,甚至無法自行起床到院就診。檢查發現其靜脈血鉀濃度僅為1.72毫摩爾/升,不到正常值的一半,存在嚴重低鉀血症,還存在多項指標異常。據了解,小凱之前有90公斤,便決定節食減肥,每天只吃一餐,很少吃肉類蔬果,不到半年體重下降了30斤。綜合陸媒報導,7月3日晚上,30歲的小凱突然出現四肢無力的症狀,整個人癱軟在床上。本想著睡一覺就好了,可第二天情況越來越嚴重,甚至不能自行起床。家人嚇了一跳,趕緊呼叫120將小凱送至長沙市第三醫院就診。急診醫生查看情況後立即完善抽血等檢查。動脈血氣分析直接提示血鉀無法測出,考慮存在重度低鉀血症;轉入內分泌代謝科後進一步檢查顯示,靜脈血鉀濃度僅為1.72毫摩爾/升,不到正常值的一半。不僅存在嚴重低鉀血症,小凱還同時合並低鈣、低鎂、低白蛋白血症等多項指標異常。內分泌代謝科主任黃德斌解釋,細胞內外鉀離子濃度是維持神經肌肉和心臟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礎,鉀離子可以維持新陳代謝,調節滲透壓與血漿平衡,保持神經肌肉的興奮性,維持心肌細胞的自律性、傳導性、興奮性等。作為人體必不可少的常量元素之一,血鉀的正常範圍是3.5~5.5毫摩爾/升;當血鉀濃度低於3.5毫摩爾/升時即可診斷為低鉀血症。一旦出現低鉀血症,可表現為倦怠、反應遲鈍、四肢軟弱無力,嚴重時還可出現軟癱、橫紋肌溶解,甚至呼吸肌麻痺、惡性心律失常、心跳呼吸驟停等情況危及生命。在排除甲亢、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等引起低鉀血症的常見疾病後,內分泌代謝科醫護團隊進一步詢問情況。小凱說,自己這半年來一直在減肥,身高172公分的他之前體重90公斤,體型偏胖,年後下定決心開始節食,不僅每天只吃一餐,還盡可能地少吃肉類;工作的性質讓小凱需要長期出海作業,船艙內的工作環境讓他很少能曬到太陽,也不能經常吃到新鮮的蔬果。短短不到半年的時間,小凱減重至75公斤,體重下降了整整15公斤。醫生表示,小凱是由於過度節食引起的以重度低鉀為主要表現的電解質紊亂和營養失衡。經過口服及靜脈補鉀、恢復正常飲食以加強營養等治療措施後,小凱的血鉀逐漸恢覆正常。黃德斌提醒,減重切莫操之過急。單純靠節食難以達到減肥的作用,就算能減下去也容易反彈,後續還會降低基礎代謝,導致營養不良,引發一系列疾病;減重的關鍵是提高基礎代謝,保證充足的蛋白質和微量營養素。
艾成弟心肌梗塞猝逝…醫曝「4非典型表現」 出現1徵兆快就醫
已故藝人艾成的弟弟艾翔本月20日在馬來西亞心肌梗塞猝逝,和哥哥同樣享年40歲,讓才送走艾成不久的親友們錯愕不已。醫師透露,其實心肌梗塞並非毫無警訊,除了常見的胸悶、胸痛,還有4種非典型表現也不能輕忽,如心臟痛到下巴或持續疼痛15分鐘到30分鐘以上,就很可能是徵兆,一定要盡快就醫。《ETtoday新聞雲》報導,馬偕醫院副院長、心臟內科主治醫師葉宏一指出,心肌梗塞的判斷除了以本身是否為高危險族群外,胸痛、胸悶是常見症狀,且疼痛並非一個點,而是「一整片痛」,例如胸口有被壓住的感覺,還可能出現呼吸困難、噁心想吐、下巴不舒服等症狀,甚至可能引發牙齒疼痛。葉宏一進一步說明,一般的心絞痛只要休息約10分鐘,疼痛感就會逐漸緩解,如果疼痛持續15分鐘到30分鐘以上,就很可能是心肌梗塞的警訊,一定要盡快就醫。長春藤預防醫學醫師陳炯瑜表示,心肌梗塞是因供應心臟肌肉養分和氧氣的血管阻塞,無法即時傳遞氧氣,導致心肌細胞缺氧太久,造成不可逆的大片壞死。陳炯瑜也列舉4種心肌梗塞的非典型表現,包括從心臟到下巴、牙床,擴散開來的悶痛;上腹部及後背疼痛;左肩膀、腋下及手臂疼痛;當身體處於休息狀況下,出現像是被大象踩住的緊繃感。醫師提醒,高齡族群或糖尿病患者,更常出現非典型疼痛,如上腹痛、呼吸困難等,呼籲民眾提高警覺,避免延誤診斷契機。
體外震波治療有助於心臟疾病免開刀
氣溫驟降造成眾多心血管病患緊張,擔心血管過度收縮造成血管嚴重阻塞影響心臟功能,嚴重者甚至有猝死可能。但仍有許多心血管病患檢查出問題後,因害怕手術不願意接受治療,只透過藥物控制。目前藥物不一定能有效改善病情,因此許多人好奇是否有較積極的非侵入式治療能改善病症。家中經濟支柱不敢開刀 震波治療免開心新概念一名台積電工程師因胸悶、心悸至心血管中心檢查,被診斷出冠狀動脈血管已阻塞約70%導致供應血量不足,若氣溫驟降或情緒起伏引起突發性的血管收縮可能引發嚴重阻塞,造成永久性心肌受損。工程師作為家庭經濟支柱,不願因手術影響工作,與醫師討論後以藥物控制搭配體外震波治療,促進血管再生、擴大心臟血流範圍。經一年療程明顯改善胸悶、心悸症狀,並與醫師討論持續進行療程。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陳玠宇醫師表示,過去震波治療多用在腎臟結石,心臟震波透過震波碎石治療1/10的低能量「按摩心臟」,在不傷害心臟的情況下促使冠狀動脈受到刺激擴張,刺激因心肌缺血而進入休眠狀態的心肌細胞重新作用。心臟震波治療過程如心臟超音波一般,醫師透過心臟超音波監測,再引導震波棒至需治療位置,每次30~90分鐘的治療時間,在醫師安排的週期內分別治療9次,整個療程約一年可以完成。約有80%病患完成療程後,有明顯症狀改善。平時健檢不可忽略 儘早發現身體隱藏症狀經研究顯示,血管堵塞50%~70%患者會明顯感受到胸悶、喘或是心悸等情形,通常一般民眾在較頻繁且明顯感受到胸悶或心悸的身體不適才就醫時,多數心臟堵塞情形已超過70%,已造成缺氧症狀影響心肌細胞,甚至影響心臟功能,需盡快進行治療。若心悸、胸悶頭暈情況持續不見改善,建議儘快就醫治療,若診斷為冠狀動脈缺血,病患不需因爲對手術的既定印象過於緊張。目前針對此病症大多先透過藥物治療,以緩解症狀、增加血液循環,若無法改善的情況醫師則會依照個人情況透過一般熟知的氣球擴張術、血管支架手術或繞道手術改善血管阻塞症狀。若不願意或不適合上述侵入式手術,則可經過醫師專業判斷後進行非侵入式治療的體外震波,透過震波促進血管再生、擴大心臟血流範圍以改善心臟功能。健保制度提供許多心臟相關檢查,目前針對心臟常用的檢驗方式分別為:運動心電圖、核子心肌灌注掃描、高速冠狀動脈電腦斷層掃描。前兩項檢查雖有健保給付,但無法清楚識別血管阻塞情況;後者則是需要健保給付,但需接受輻射照射,三者皆需與醫師討論後依照個人情形安排適當檢查。若檢查後發現有冠狀動脈缺血症狀,建議及早依照醫師建議治療,心臟手術相當複雜需從藥物、個人生活習慣及飲食多方改善,並持之以恆的治療與監測才能維持健康的身體狀況。
19歲男車禍後罹「心碎症候群」 3症狀要警覺!嚴重恐致心因性休克
19歲的楊小弟因嚴重車禍合併腦出血、胸骨骨折和氣胸住院治療,住院過程中心電圖呈現T波倒置和心臟酵素節節升高等疑似心肌梗塞的表現,難道心肌梗塞發生的年齡已經下降到19歲了嗎?楊小弟後續的心臟超音波檢查發現左心室表現出章魚壺心肌症的收縮模式,因此被診斷為心碎症候群。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簡韶甫醫師表示,心碎症候群又稱為壓力性心肌症或章魚壺心肌症,是由生理或心理壓力引起短暫性心肌病變,過去認為此病癒後良好,但最近的研究顯示約有5%的病人因合併心因性休克而死亡。簡韶甫醫師說,心碎症候群於1990年由日本醫師提出,因其心臟收縮表現類似日本人抓章魚使用的章魚壺而命名為章魚壺心肌症,此病的臨床表現和心肌梗塞很難區分,突發性胸痛伴隨心電圖和心臟酵素的變化,甚至不少病人是做完心導管檢查排除急性心肌梗塞後才診斷心碎症候群。可從最近是否有新發生生理或心理上壓力來找尋蛛絲馬跡,像是腦中風、肺炎、消化道出血、癌症、骨折、手術、失去至親、離婚,甚至有報導於大地震之後心碎症候群病人數量會明顯上升。此病好發於停經後的婦女,平均年齡為65至70歲,抽菸、酗酒、糖尿病、高血脂、肥胖、焦慮以及憂鬱也是此病好發的危險因子,年輕人罹患心碎症候群也是女性多於男性。心碎症候群最常見的症狀為胸痛佔75%,其次為喘(50%)和頭暈(25%),也可能會有全身無力或昏倒。主要是因為交感神經過度興奮,釋放出大量兒茶酚胺(catecholamine)和正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研究顯示其濃度比急性心肌梗塞病人高出3倍,升高的兒茶酚胺誘導心肌細胞發炎、壞死、減少心肌組織灌流功能和局部心肌功能喪失。後續產生心臟衰竭和左心室收縮功能下降,若影響範圍大有可能發生心因性休克甚至死亡。簡韶甫說,心碎症候群的治療方式以支持性療法為主,且治療持續到左心室恢復功能為止,大部分在症狀發生3周內左心室收縮功能會慢慢恢復。若是症狀輕微不一定需要藥物治療,但若已產生心臟衰竭的症狀及左心室功能顯著下降建議及早介入治療。藥物治療原則等同心臟衰竭治療,95%的病人於幾周內能完全恢復,每年的復發率為1.5%。但最近研究顯示院內死亡率為5%較過去1~2%明顯上升,主要發生在血壓不穩定的病人。由情緒壓力引起的心碎症候群預後較佳,因生理壓力及內科疾病引起的心碎症候群預後則較差。總體而言經由詳細的診斷後施行個人化治療為目前治療的原則。
醫師診斷驚見「心肌梗塞」需緊急手術 看診男子嗆:你說手術就手術?
中國大陸浙江杭州日前傳出有男子確診「心肌梗塞」卻堅持不肯動手術,讓醫護人員十分無奈的事件。當時醫師為了勸導男子趕緊接受手術,不僅花費唇舌說服男子,甚至還請男子的母親、抵達現場的警察說服,但男子依然不為所動,堅持要離開醫院。根據《網易新聞》報導指出,浙江綠城心血管病醫院急診科主任王賽英日前在社群網站上發文,表示在25日當天,醫院收治了一位20多歲胸痛的男性,檢查後發現該名男子心肌梗塞,而且男子表示疼痛時間已經長達一周,這讓現場醫師非常的緊張。因為心肌梗塞其實就是心臟血管被堵住,無法運輸血液,長時間的心肌梗塞會導致心肌細胞壞死,而且壞死的心肌細胞無法恢復。當時負責急診的醫師於是就勸該名男子趕緊接受手術,但是該名男子卻嗆聲說「你說手術就手術?」說完就想要離開醫院,由於人命關天,急診醫師不願放棄說服,甚至還找來總值班醫師來說明,也建議男子可以自行上網搜尋,甚至還打電話給男子的母親,而不僅男子的母親不願意接受手術,就連男子也因為醫師不讓他離開醫院,甚至因此報警。而警察趕到現場後,也是無法說服男子接受手術。醫師在無奈之下,只能讓男子簽字離開醫院,之後還打電話詢問男子狀況,提醒他要去其他醫院就診,但該名男子在聽完醫師的說明後,竟然表示「聽你這麼說,心肌細胞已經壞死很多了?那我也不在乎讓它再多死一些。」之後就掛掉電話,而醫院再也沒有看到這名男子。
首顆人類器官培育出來的「心臟」 目前已經跳動3個月
近日有科學家在實驗室中培育出一個比芝麻還要小、但卻能以規律的節奏來跳動的「迷你心臟」,裡面甚至有具備心室等結構。科學家認為,透過這個迷你的心臟,有助於解開許多未解之謎,像是嬰兒心臟病發作後,為何其心臟不會留下疤痕。根據《sciencealert》報導指出,這項由奧地利科學院分子生物技術研究所的幹細胞生物學家門詹(Sasha Mendjan)主導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對於幹細胞進行了重新設計,讓幹細胞可以轉化成各種類型的心臟細胞,而他們的研究目標,就是讓幹細胞發展程存在心腔壁三層組織層的狀態,這是一般生物心臟最早發育的部分。而研究團隊透過特定的順序來啟動6種已知的心臟訊號管道,誘使幹細胞隨著細胞分化,發展出不同的層,而這樣子看起來,更接近心臟壁的結構。而在歷經了一周的發育後,這個器官的結構與胚胎中發展25天後的心臟極度類似,可以清楚的觀測到心臟的心肌細胞、上皮細胞、程纖維細胞與心外膜,其中甚至也有出現心室的構造,而這個培養出來的心臟,每分鐘跳動速度約為60至100次,這也與胚胎細胞發展出來的心臟跳動速率接近。研究人員也模擬心臟病導致心臟細胞受損的場景,他們使用冷凍鋼棒冷凍部分心臟細胞,而研究小組發現,心臟的程纖維細胞舊隨即開始像損傷部位移動,並且產生修復損傷的蛋白質。培育器官一直是許多科學家希望能實現的夢想,在過往來講,科學家已經能培育出類似大腦、肝臟等器官,但是心臟由於功能複雜,一直都很難進行完整的培育。而這起實驗是截至目前為止,培育出最接近真實的心臟器官,門詹表示,第一次看到迷你心臟出現時,就連自己也不敢置信,沒想到竟然能讓心室自動生成。而門詹也表示,這顆迷你心臟目前已經跳動3個月了,未來可以透過這顆迷你心臟來解除許多未解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