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損傷
」廣西一家7口採野生蘑菇 食用後慘中毒「2猝死2重症」
遇到沒有看過的蘑菇,千萬不要亂採,小心把毒吃下肚。中國廣西省桂林市有一家7口,食用了自採的野生蘑菇後,出現2死2重症的悲劇,才發現他們誤食假褐雲斑鵝膏菌。據桂林衛健委消息,8月31日至9月2日,郭男一家7口多次食用在村莊附近山林採集的野生蘑菇,隨後發病。他的岳母無明顯症狀,不料本月6日下午猝死,母親則是7日上午在家中猝死,父親和妻子在醫院加護病房,自己和兒子則住院進行治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前往蘑菇採摘地做樣品採樣,經過專家鑑定,他們食用的蘑菇可能是假褐雲斑鵝膏,中毒會以腎衰竭為主,伴隨肝損害和心肌損傷。郭男一家誤食假褐雲斑鵝膏菌。(圖/翻攝自九派新聞)據了解,假褐雲斑鵝膏菌是鵝膏菌屬的一種木耳真菌,中毒後有8~12小時的潛伏期,誤食後導致肝腎損害約1~4天,肝轉氨酶升高約為正常上限的15倍,反映肝功能中度受損。醫院證實事情屬實,一家人後來轉到腎臟內科治療,但病情和後續治療等情況不便透露。另外,院方也補充:「有些蘑菇真的挺毒的,菜市場買的蘑菇是安全的,但大家不清楚山裡蘑菇的毒性」。消息曝光後,引來一陣討論,網友紛紛留言,「山裡人吃蘑菇一定要小心啊」、「請大家以後別挑戰毒蘑菇,弄不過它」、「真服了…什麼都敢吃」、「別說你認識,很多劇毒蘑菇和無毒蘑菇特別像,幾乎肉眼不可辨別的地步,可以說是偽裝,只是你沒遇到而已」。
猝死成國人第二大死因 北市消防配置12導程2月挽救18人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人十大死因統計資料顯示,心臟疾病一直為國人第二大死因,其中心肌梗塞更是造成猝死的主要原因。為能及早發現並通報醫院預作準備,北市消防也特別和有24小時心導管急救處置能力之責任醫院合作,截至今年已邁入第7年,主要針對疑似心肌梗塞之患者在到院前即進行12導程心電圖監測,並將結果同步傳送至醫院,使監控無縫接軌,供醫院端心導管小組運用。此外,消防局也在去年9月起全面於北市所有45個消防分隊均配置12導程心電圖傳輸設備,促進早期診斷心肌梗塞並提升血管再灌流機會。經統計,今年1月至2月期間,短短兩個月內已成功傳輸12導程心電圖案件共計534件,其中於到院前由救護技術員研判為疑似「ST 上升型急性心肌梗塞」並立即通報醫院合計93件,而醫院端確診為心肌梗塞且成功打通血管為18件,成功挽救了寶貴生命,亦代表18個家庭得以完整。消防局呼籲民眾,若突然感覺胸痛(悶)、呼吸困難、冒冷汗及噁心嘔吐等症狀時,有可能是心肌梗塞,為冠狀動脈阻塞所引起的心肌損傷及壞死,嚴重時可能造成病人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依目前治療指引,從病人抵達醫院急診起至打通血管為止,建議需在90分鐘內完成,因此若發生上述症候,應立即通報119儘速送醫,避免錯失搶救時機,也請民眾尊重救護人員專業建議,救護車會將病人護送至最適當的醫療機構,請勿指定送往特定醫院。
男子以為胃食道逆流 AI及時判斷「血管堵塞72%」逃過猝死
75歲陳伯伯平日生活習慣良好,有高血壓病史,有一天起床時陳伯伯忽然感覺胸悶心悸,原以為是胃食道逆流,到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尋求協助,經消化內科再轉介到內科部心臟血管系,吳宏彬醫師建議陳伯伯使用運動心電圖檢查心血管狀態,運動心電圖顯示陳伯伯運動最大心跳每分鐘139下,ST段輕度下降呈現缺氧,依傳統人工判讀與風險因子評估僅為冠狀動脈中度風險(冠狀動脈血管嚴重阻塞程度50%),屬於後續追蹤觀察,無需介入檢查。為幫助精準評估陳伯伯的心血管健康狀態,吳宏彬醫師採用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今年五月起推行的「運動心電圖AI輔助判讀系統」同步判讀,透過大數據交叉比對心電圖的資訊,AI報告顯示:陳伯伯的冠狀動脈血管嚴重阻塞機率已高達72%。於是吳宏彬醫師進一步建議,應進行心導管冠狀動脈攝影作內部精密檢查,結果顯示,陳伯伯左前降支狹窄竟已高達99%,吳宏彬醫師當下立即經皮冠狀動脈介入,並緊急置入心臟支架於冠狀動脈治療,陳伯伯萬幸逃過心肌梗塞一劫。陳伯伯出院後,胸悶狀況明顯改善,且配合飲食調整、運動養成及藥物控制,目前心臟狀況良好,持續在門診穩定追蹤。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心臟血液系吳宏彬醫師指出,心臟本身所需的氧氣主要透過三條分枝的冠狀動脈供給,讓心臟保持完整的功能;當供給心肌血氧的任何一條冠狀動脈發生狹窄或阻塞時,就會阻斷心臟的氧氣及養分供給,導致心肌缺氧,抑制心肌收縮,使心臟無法搏出正常血液量,嚴重者引起心衰竭或心律不整,一般而言,心絞痛、心肌梗塞是中高齡常見的冠狀動脈心臟病,更是形成猝死的主要原因。吳醫師分析,冠狀動脈阻塞通常是由於多重因素,例如抽菸、年紀大、糖尿病、高血酯等形成「動脈粥樣硬化」瘢塊而限縮血管的管徑。當病人運動的時候,因為管徑縮小造成供應心臟的血流不足,病人因而會有胸悶、呼吸喘等癥狀,臨床上稱為「冠狀動脈疾病或心絞痛」。當動脈粥狀硬化瘢塊發生破裂與血管內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交互作用,快速形成血栓便完全塞住了血管,造成血管下游的心肌損傷甚至死亡,就是臨床上的急症「急性心肌梗塞」。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影像科梁馨月主任說,衛福部統計民國110年國人十大死因,心臟疾病依然是高居國人第二大主要死因,僅次於癌症,且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數每年持續上升,顯示國人心血管健康議題,需要被重視,梁馨月主任進一步分析,運動心電圖是診斷冠狀動脈疾病的重要工具之一,然而,傳統的人工判讀十多張心電圖不僅耗時,且往往難以區別細微的差異性,人工分析準確率臨床上只有40%-50%。有鑑於此,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人工智慧中心蒐集四年來近千筆冠狀動脈阻塞達70%以上的運動心電圖像,並與心導管資料結合,設計「運動心電圖AI輔助判讀系統」。許凱程主任表示,「AI透過深度學習架構進行訓練,透過擷取運動心電圖3個時間點的訊號,使模型學習由靜態至動態運動心電圖訊號的變化;此外,AI模型也挑選10個量測特徵和2個衍生特徵訊號,如過去病史、最大做工等,一同輸入至模型中進行訓練,用以判別患者冠狀動脈是否嚴重狹窄超過70%。目前模型準確度約80%,敏感性為88%,分析後的數據可突破傳統人工判讀的限制」。梁馨月主任進一步建議,中高齡族群為了瞭解與維持自身心血管健康,每年健檢不妨增加運動心電圖,進一步分析心臟運作,若增加透過人工智慧輔助分析,更能精準地預測心血管疾病演變,及早給予治療,防範未然。
新冠病毒不只攻擊肺部 研究表明78%患者心臟受到損害
新冠病毒的可怕,除了傳染力強大外,現在有德國研究報告指出,新官病毒可能造成等同於心臟病發的傷害,其中有78%人心臟受損。根據德國法蘭克福大學醫院研究報告指出,他們檢查了100多名新冠肺炎的痊癒者的心臟,當中50人感染前身體健康、57人屬於心臟病高危險族群,之後再次透過心臟核磁共振掃描發現,其中有78%的病患心臟有受損跡象,76%的痊癒者的血液中含有高濃度、在心臟病發時才會產生的肌鈣蛋白(troponin)。而其中有60名痊癒者有心臟發言的跡象,而且都在確診後的71天出現類似症狀。而漢堡的心血管中心大學(University Heart and Vascular Centre)分析了39名因新冠肺炎逝世病患的心血管組織,其中有35名被判定為因為病毒引起的肺炎,其中有24例的心臟有病毒入侵的跡象,有8例的心臟受損程度並不符合急性心肌炎的治療標準,但有16例的病例中,心臟中有著高濃度病毒,甚至有證據顯示,病毒在病患逝世之前,病毒在心臟組織中有明顯的複製跡象。而《美國醫學會心臟病學期刊》最新的研究報告也指出,這些研究發現,表示新冠肺炎會與某些心肌損傷有關係,有可能是因為病毒所導致的結果,即便痊癒者體內不存在病毒,但仍然需要進行長時間的觀察心臟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