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
」 心肌梗塞 心血管疾病 心臟 猝死 病逝轉冷心血管疾病發生機率暴增! 醫授「6大護心之道」跟著做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立冬後天氣開始轉冷,受東北季風影響天氣驟降,原本溫暖的天氣一下子轉冷,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比其他月份增加,很多人的身體來不及適應,心血管疾病就發生了。冬季心血管疾病常難控制 這些人應多加注意保暖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家醫科主任楊晉州表示,冬季心血管疾病患者病情常難以控制,導致急性併發症發生率增加,主要是因為氣溫低,血管收縮,易造成中風、心肌梗塞,甚至血管破裂造成出血等危機。而抽菸族、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患者,也是好發心肌梗塞與中風的高危險群,提醒更要特別注意身體的保暖。防心血管疾病風險 牢記護心之道那麼對於這些心血管疾病高風險族群,楊晉州主任分享「六大護心之道」:1、適當均衡飲食:宜攝取優質蛋白質,如魚類、豆類、雞蛋、牛奶、瘦肉等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食物,以及新鮮蔬菜水果。飲食宜清淡,忌辛辣、油膩;低脂低鹽,少吃動物油、精緻類高糖點心或飲料、咖啡。2、戒菸並遠離二手菸:戒菸永遠不嫌晚,只要成功戒菸達2年以上,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就能降低80-90%,而二手菸帶來的危害與一手菸相同,因此建議務必遠離。3、健康睡眠:充足睡眠可幫助你保持心臟的健康。長期睡眠不足和睡眠品質不佳會增加動脈中脂肪斑塊積聚的可能性(粥狀動脈硬化),會增加心臟病發作和中風的機率。4、緩慢的起床與身體的保暖:冬季早晚溫差較大,早晨清醒後,建議先靜坐5分鐘後再起床活動。建議等太陽出來、溫度回升後再出門運動,運動前要做暖身。外出活動時要多添加衣服,可以戴口罩、手套和帽子來保暖。因為臉部、手及頭部容易受寒而引起末梢血管收縮,使心跳加快或冠狀動脈痙攣,發生供血不足,有可能導致栓塞。5、適量的運動:心血管疾病患者要維持適量的運動,運動的型態不要選則太激烈,建議快走、游泳、跑步等。當運動過程中發現胸口悶、緊、有壓迫感、感覺很喘等不舒服的現象時,要記得停下來休息,並且盡快就醫。6、心情的穩定:情緒激動是心血管疾病的大忌,患有冠心病、高血脂患者更要放寬胸懷,保持心情的平靜,不要讓情緒起伏太大。定期篩檢莫輕忽 遵從醫囑為不二法門楊晉州主任表示,除了平時的生活習慣外,定期針對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的篩檢也相當重要,才能及早發現相關危險因子介入。若已經確診,更要定期接受治療,遵照醫師處方服藥,並定期回診追蹤,切勿自行調整藥量或停藥,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遠離威脅。
「嬰幼兒呼吸道殺手」進流行期! 台中海線1周3例
台中1歲男童有感冒症狀,日前因呼吸急促就醫,確診呼吸道融合病毒(RSV),緊急住院治療。大甲李綜合醫院小兒科主任醫師余秋霖表示,近來正值季節交替、早晚溫差大,呼吸道感染病例增加,尤其有「嬰幼兒呼吸道殺手」之稱的RSV病毒,該院1周就有3例發生。余秋霖表示,天氣逐漸轉涼,呼吸道感染的病例逐漸增多,當時男童出現感冒症狀,由母親帶到醫院就診,診療過程中發現,男童喘鳴聲音特別大,呼吸也很急促,馬上從鼻腔取出鼻涕檢驗,確認是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傳染力較流感高2倍強度」,余秋霖指出,呼吸道融合病毒傳染力特別強,透過飛沫或近距離接觸傳染,尤其以1歲以下的嬰兒更容易遭傳染,或是年長者抵抗力差也容易被感染,病毒潛伏期約2至8天左右。余秋霖說,嬰幼兒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後,下呼吸道黏膜會受到破壞,引起咳嗽、流鼻水等症狀,常出現呼吸急促、喘鳴、發燒,也會咳到吐,若沒有及時治療,甚至可能出現肋骨下凹陷、胸骨上凹陷、發紺、呼吸困難等症況,嚴重時恐引發嚴重呼吸衰竭,併發腦炎或心肌炎,危及生命。據了解,RSV病毒的流行期在秋冬季節,以台灣來說大約是11月至2月,高峰期常出現在初冬時、約12月至1月左右。即便感染過也不會有免疫力,有些民眾甚至同一年反覆感染好幾次。余秋霖說,該名患者住院6天,期間安排排痰、點滴治療,同時採用支持性療法,已逐漸恢復健康。
天冷心血管疾病風險增 醫給3建議預防:每周吃魚至少2次
心血管疾病會引發各種病症,包括心肌梗塞、心律不整、主動脈剝離、肺栓塞、心包膜填塞等,嚴重甚至可能猝死。對此營養師建議,可以多吃魚類來預防,每周至少吃2次,還有蔬菜水果等,少吃其他加工食品。由具有營養專業的整合行銷團隊在臉書「好食課」發文指出,這幾天氣溫有感下降,氣溫驟降時血管收縮, 容易導致循環不良,血液變得濃稠,血管硬化或阻塞的機率便會提升。其中,心血管疾病患者、三高患者,以及銀髮族長輩,最應該注意保暖,以免誘發腦中風、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多吃蔬菜水果可以預防。(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假如想預防心血管疾病,建議可以多吃蔬果,每日吃足「3份蔬菜、2拳頭水果」;以全穀類及未精製雜糧,取代精緻澱粉(全穀雜糧:糙米、胚芽米、黑米、地瓜、山藥、南瓜等);以海鮮替代紅肉,建議每周吃魚2次以上;少吃加工肉、含糖製品、高鈉高脂食物。營養治療專家劉博仁醫師也曾在節目中分享,深海魚含有豐富的Omega-3脂肪酸,主要功效成分DHA和EPA,除了有助護腦、顧眼外,更是抗癌的好幫手。國外多項研究更發現,若每周可以吃到3次魚類,就能減少罹患心悸、心律不整、心肌梗塞等疾病的風險。
上班前親愛妻臉成最後道別!台鐵司機猝死 健檢只有「這項」紅字
台鐵4021次區間車20日發生憾事,一名54歲林姓司機員再在車上猝死,讓外界震驚,而林男上班前還親妻子的臉,如今卻發生悲劇,讓人遺憾。據了解,林男20日原本要在上午10點47分駕4021次區間車,從和平開往樹林站,但時間到沒發車,站務人員到駕駛室才發現,林男臉一片紫,倒在駕駛台沒了呼吸心跳,而儘管他被緊急急救,送醫後還是不治,院方初判是心肌梗塞,死因仍待釐清。對此,台鐵公司說,林姓司機員20日照排定工作當駕駛,上班時的相關測量數據都符合規定,身心無異狀,值勤時間正常,符合出勤規定。台鐵企業工會秘書吳長智表示,林男的休息時數都符合估定,健檢只有三酸甘油酯超標,沒其他特殊疾病,發生意外也讓同仁震驚不捨。台鐵人員也轉述林男妻子說法,林男早上上班前,還有親她臉頰,沒想到天人永隔,家人也難掩悲痛之情,到花蓮見他最後一面,21日法醫相驗釐清死因。
火車到點還不開「司機員猝死駕駛艙」 台鐵回應:報到量測符合出勤規定
台鐵一名54歲的林姓司機員20日上午10點47分準備從花蓮和平站發車,但出發時間已到列車卻沒有啟動,站務人員前往查看時發現林員倒在駕駛台上已經沒有生命跡象,雖然給予CPR急救送醫,但仍宣告不治,醫院懷疑是心肌梗塞,對此,台鐵公司表示,該名機車長上班報到時相關量測皆符合規定,無身心異狀,符合出勤規定。據了解,台鐵4021區間車今上午原訂10點47分準備從花蓮和平站發車,開往樹林站,不過到了發車時間仍未離站,列車長發現異常,立刻前往前駕駛室查看,驚見林姓司機員已經失去意識,臉色發紫,停止生命跡象。站務人員馬上把林員搬出駕駛室在第一月台上急救,並通知救護車到場,救護人員在現場實施高級救護術,11點多送往國軍花蓮總醫院急救,但下午1點左右仍宣告不治。另據和平分隊表示,今日上午10點50分接獲通報,抵達後發現一名54歲男子倒臥火車駕駛艙內,現場已有人員實施CPR,救護人員評估患者已OHCA,立即實施CPR及AED等相關處置,隨即送往醫院搶救。對此,台鐵公司說明,54歲的林姓司機員為宜蘭機務段機車長,依排定工作擔任駕駛,今日上班報到時相關量測皆符合規定值,且無身心異狀,符合出勤規定。宜蘭機務段接獲消息後,隨即成立關懷小組並通知家屬,段長及機務處主管也已趕往醫院瞭解狀況並協助關懷家屬,這起事件發生後,台鐵也隨即調派其他司機員駕駛原訂列車,比原訂發車時間晚24分鐘發車。
前警政署長張四良猝逝!急診醫列「10大徵兆」示警:伴隨出現恐有問題
警政署前署長張四良昨(19)日凌晨驟逝,享壽83歲,而他過世前一晚還與老部署及友人聚餐,席間並無異狀,怎料就傳出噩耗,讓外界都相當訝異。急診專科醫師魏智偉曾在節目《健康好生活》列出10大猝死徵兆,包括經常莫名感到疲勞、盜汗、經常頭暈、出現不明原因疼痛等等,尤其盜汗更是值得注意的關鍵,請民眾務必提高警覺。魏智偉過去曾於節目《健康好生活》分享,有位50多歲的男子,因胸悶不舒服、呼吸不順求診,而護理師發現他有冒冷汗的狀況,上衣更因此濕透後,便將男子推進急診室。後來,經由他初步診斷,男子可能出現心血管方面的問題,「最快速需要處理,就是心肌梗塞,所以人都還沒到定位,我們已經叫心電圖的機器來,手術服都先準備了,心電圖一做,果然是急性心肌梗塞」。魏智偉說,醫師在問診時,有些訊號往往是很重要的參考依據,尤其猝死前有10大徵兆,常常會伴隨著出現,因此應特別小心留意:1、反覆胃腸道症狀。2、經常莫名感到疲勞和累。3、胸悶。4、出現不明原因疼痛。5、頻繁心悸。6、經常出現眼前發黑、單側、雙側肢體麻木。7、盜汗。8、經常頭暈、昏厥。9、憋氣、口唇發紫。10、失眠、被憋醒。魏智偉接著解釋,假設出現胸悶狀況,可能會伴隨下巴、左邊肩膀麻或不舒服,此時就得懷疑可能是心臟的問題;或當發生頻繁的心悸、心律不整,或是眼前發黑、經常性頭暈或暈厥等等,可能代表心血管已經不是那麼健康。魏智偉也提到,若是睡眠常常被中斷,有時候真的是心臟不舒服者,在長時間躺平後,喘氣可能不是那麼順暢,導致突然在半夜醒來。魏智偉還強調,關於盜汗、冒冷汗的狀況,由於人在極度不舒服時,自律神經若過度興奮,就會冒冷汗,如果有伴隨著胸痛症狀,恐怕意味著有嚴重的疾病要發生。
彰化高齡產婦人工受孕... 剖腹產中途心臟衰竭 昏迷10天「換心保命」
彰化46歲高齡產婦小文(化名),4年前開始經歷一連串辛苦的生育歷程,包括曾不得已中止妊娠、人工試管受孕,懷孕期間遭遇車禍,緊急剖腹產後心臟衰竭昏迷10天,後經麻醉、進行換心手術成功,終於順利出院與女兒及家人團聚。她今(19)日與先生19日特別到彰化基督教醫院,不僅感謝彰化基督教醫院醫療團隊的守護,也拿自己的例子告誡其他想生的婦女:「如果可以的話,要早點生產」。據《中時新聞網》報導,小文與先生19日到彰化基督教醫院,向總院長陳穆寬及醫療團隊送上花束表達感謝。陳穆寬院長則表示,彰基收治彰化、南投、雲林等中部縣市高危險妊娠產婦,2023年曾有個別月份,單月收治超過50%皆為高危險產婦的紀錄;小文是高齡危險妊娠,歷經人工試管受孕,剖腹產後心臟衰竭,彰基跨科合作,為小文裝上葉克膜、心室輔助器,並進行心臟移植,小文產女後母女均安,是各專科醫師團隊通力合作治療的典範,彰基計畫將此罕見個案整理後發表在國際期刊。收治小文的彰基生殖醫學中心主任吳信宏醫師則表示,小文結婚時已42歲,43歲懷孕卻發現胎兒腦部異常,被迫中止妊娠。45歲時到彰基接受試管嬰兒療程,順利懷孕,但在懷孕6個月時遭遇車禍導致骨折,醫療團隊綜合評估情況後,建議她在2024年7月、懷孕第36週進行剖腹產。剖腹產過程中,寶寶雖順利出生,小文卻在生產後突發心衰竭,並出現休克。彰基心臟血管外科團隊緊急安排小文裝設葉克膜,因腎衰竭也緊急洗腎,另左心室回流鬱積引發肝衰竭安裝心室輔助器維持生命。心臟血管外科陳映澄主任表示,小文的狀況緊急,幸運的是在1個月內等到配對成功的心臟,並順利完成換心手術。從懷孕引發週產期心肌病變到心臟移植,小文共經歷10次麻醉及手術,終於在9月3日康復出院。小文則感謝彰基醫療團隊,讓她在昏迷10天後可以換心成功,醒來看到自己可愛的女兒。她透露,自己因為高齡生產,危險性大增,因此一開始就選擇彰基醫學中心,也衷心建議其他婦女「如果可以的話,要早點生產」。
產後依賴塑身衣好不好?從穿戴時機到款式一次分享!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對於許多女性而言,產後身體的變化可能感到不適或不自信,因此網路上不少人討論該不該穿塑身衣褲,有沒有用?安全嗎? 塑身衣褲經常被推崇為幫助產後女性重拾體態的「秘密武器」,現代醫學對此也有搭配建議讓媽咪更有安全成效。產後塑身挑選 優劣分析解答生產後,許多女性對於腹部微凸很困擾,擅長於產後調理的聯新國際醫院運動醫學科主任王凱平醫師指出,女性懷孕時會分泌「弛緩素」,使韌帶與關節變得鬆弛,隨著胎兒長大,骨盆撐寬,恥骨分離,且擠壓到內臟器官位移;接著產後「弛緩素」不再持續分泌,但關節變得脆弱而造成腰痠背痛,雖然大部分的腹直肌分離在產後半年自然恢復,但配合身體的需求正確穿戴塑身衣褲更能修復產後的肌肉拉長鬆弛、骨盆不穩等問題,有效穩定核心肌群,減輕腰部疼痛與壓力。王凱平醫師提到,針對不同生產方式,有不同的穿戴建議,如果是剖腹產,因下腹部有傷口,產後需要兩到三周時間復原,為避免復原期間活動拉扯,這時就需要束腹帶固定;而自然產如果有媽咪產後腹部下墜感,則可選擇性穿戴,減緩不適。 有媽咪認為產後立即穿上塑身衣褲,而且穿得越久越好、越緊越有效果,其實不然,塑身衣褲有一定的限度和規律,產後初期應避免長時間穿著,也要根據個人體型與理想身形調整,王凱平醫師建議產後一個月後開始穿戴,穿一個月左右,因為產後一個月分泌物與惡露大致排乾淨,能減少個人衛生不潔的問題。若想盡早穿戴,則於產後一週或十天後再開始。 穿戴時間點於白天六到八小時就好,夜間睡眠讓其好好休息放鬆。想要快速恢復體態而長時間穿戴,反而會因過度壓迫阻礙血液循環,甚至導致肌肉無法有效自主恢復而萎縮無力,削弱身體自然發展和穩定性。▲(圖:黛莉貝爾提供)選錯塑身款式 連手指頭都受傷那麼塑身款式如何挑選?有媽咪想要加重效果而穿上比身材小的尺寸,但長期緊繃會讓皮膚排油、排汗功能被阻塞,造成搔癢、溼疹、長痱子甚至異味,還會因為穿脫不易,扭傷手指頭。所以選擇合適的材質和設計非常重要,透氣性和舒適度是必要考慮的條件,挑選塑身衣褲應該要能提供適當的壓力支撐,而不應該感覺任何不適或疼痛。有些人穿束腹帶加骨盆帶想達到雙乘效果,其實建議選擇單件式的臀腿塑型款式,類似當今流行的單車褲剪裁,減少腹部太多包覆可能造成加重的悶熱感,一般要能支撐加強腰腹臀,真正做到抑制腹部鬆弛肌肉,導正髖骨,也能避免穿上又穿下、層層包覆的厚重感,另外應選擇高腰彈性包覆避免低腰摩擦傷口,舒適服貼不擠肉,更能避免胃部不適或胃逆流。由於女性多會有尿道感染問題,這時候能有透氣開洞的方式,才能避免悶熱或因為穿脫不便而變相憋尿的發炎狀況,儘量選用內層採涼感布材質,穿上胯部會更舒服透氣。
漱口水爭議1/酒精濫殺好菌「恐影響血壓升降」 換季防爆發心血管疾病
在商業廣告多年的宣傳下,許多人都認為漱口水是必備的口腔清潔用品,事實上並非如此,甚至有醫師警告,使用含酒精漱口水可能會影響血壓,甚至會進一步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尤其秋冬換季溫差變化大,三高族群需特別當心。 秋天氣溫瞬息萬變,正是心血管疾病發季節,根據衛福部最新公布的2023年資料,心臟疾病高居國人十大死因第二名,僅次於癌症,每年超過5.6萬人死於心血管疾病,平均每42分鐘就有1人死於腦血管疾病,尤其最常發生在季節交替時。 林口長庚腦中風中心主任張庭瑜表示,血壓是最大關鍵,幾乎8~9成的腦出血都跟血壓有關。「每到冬天腦出血患者就增加約3成,除了溫差大會刺激血管收縮,天氣冷也容易讓血壓上升,增加腦出血風險,所以首先要定時服用血壓藥,同時做好保暖工作,再來就要注意症狀。」 但血壓無聲無息,很多人血壓高也不自知,萬一無意中刺激血壓上升,可能就會引爆心血管疾病,而日常生活常見的漱口水,竟然可能是肇禍兇手? 美國心臟外科醫生Jeremy Londonb日前在社交平台PO文表示,為了心臟健康,他不會使用含酒精的漱口水,因為這類漱口水會殺死口腔內所有細菌,其中包括好的細菌,這些好菌有助人體產生一氧化氮,能幫忙血管壁擴張,有助於調節血壓,當這些好菌都被殺死之後,自然就會影響血壓,尤其對患有高血壓的人更不好。 「英國也有這樣的相關研究,關鍵就在於一氧化氮。」林口長庚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表示,一氧化氮可刺激血管的內皮細胞擴張舒張血管,使血壓下降,同時增加血流量,改善全身血液循環。此外,一氧化氮也可避免血管內壁形成斑塊、血栓阻塞,減少中風和心肌梗塞的機率。 多數民眾依賴漱口水緩解口腔不適症狀,醫師建議度過急性期後,還是要根本治療病因才是解決之道。(圖/報系資料照)國際期刊《自由基生物學與醫學》2022年時曾進行研究,找來19名健康民眾開始每天用2次含酒精漱口水,並測量血壓。結果發現,24小時內,血壓上升了2到3.5毫米汞柱,而血壓每升高2毫米汞柱,死於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分別升高7%和10%。 「除了殺光好菌,含酒精漱口水也會影響唾液分泌!」柏登牙醫診所院長黃斌洋表示,口腔唾液中含有許多免疫球蛋白與酵素,含酒精漱口水因為容易揮發,所以會進一步影響唾液腺分泌,導致口腔唾液變少,也可能影響血壓升降。 黃斌洋提醒,只要好好刷牙、使用牙線,其實可將漱口水作為選擇性輔助用品,除非是雙手較不靈活的長輩或中風患者、或剛動完口腔手術者才需要。大多數民眾可能是因為牙周病、牙齦發炎等原因使用漱口水,建議先治療好口腔疾病才是根本之道,而非依賴漱口水。
強撐病體帶小孩就診 母親心臟驟停昏倒在醫院「多種奪命症狀同時爆發」
越南永隆省一處醫院日前發生一起意外事故,一名N姓女子不顧自己連日的身體不適,依舊強撐著身體照顧小孩。而在一日他帶著小孩前往當地診所看病時,自己反而突然心臟驟停,直接在診間昏迷。這讓家屬急忙將其送往大醫院急救,好在歷經搶救與照護後,N女順利地恢復健康。根據外媒報導指出,整起事件發生於10月23日當天,當時N女已經連續2日出現頭痛、喉嚨痛和呼吸困難的症狀。而當天N女正帶著孩子去當地診所看病,沒想到在等候期間,N女突然昏迷。家人見狀,立即將其送往當地醫院急救,抵達醫院後,N女的心跳已經停止約10分鐘,醫生也緊急進行10次電擊搶救,成功讓N女恢復心跳。但這時候,N女孩是呈現昏迷狀態,並伴有心律不整和呼吸衰竭等情況。後續N女被轉送到芹苴中央綜合醫院進一步治療。芹苴中央綜合醫院的高層表示,病人抵達後,醫院立即略過所有行政手續,將N女直接送入重症監護科抗毒科進行治療。該名高層表示,N女抵達時,心臟幾乎完全無法正常收縮,經診斷為急性心肌炎並伴隨心律不整等併發症。面對如此情況,芹苴中央綜合醫院的醫生迅速為她安裝了臨時心律調節器,並使用葉克膜來支持N女的生命體徵。同時,N女接受了機械通氣、血管加壓藥物治療,並進行了止痛、肌肉鬆弛和抗生素等等治療,以此控制心律不整並增強心肌收縮力。同時由於N女的肝功能嚴重衰竭,同時併有膽道阻塞的情況,醫生也為其進行血漿置換,並積極進行內科治療、營養支持及物理治療等。經過5天的葉克膜治療後,N女的健康狀況逐漸好轉,心臟收縮功能也逐漸正常,心律也恢復穩定。在住院7天後,N女成功脫離葉克膜,並拔除了氣管內插管。到11月4日,N女順利清醒,能夠良好地與人互動,生命體徵穩定,心律幾乎恢復正常,各個器官功能也逐漸穩定。該院的重症監護科—抗毒科的主任楊善福(Dương Thiện Phước)醫生表示,N女的康復是一個令人欣慰的奇蹟,這樣的結果讓醫院的醫護人員感到非常喜悅和自豪。從昏迷、心跳停止到最終清醒,N女的康復之路充滿挑戰,但也展現了醫療團隊的專業精神和現代醫學技術的力量。
心梗1個月前已有預兆 醫揭「5大非典症狀」:三高族群要小心
在寒冷的冬季,心肌梗塞的風險隨著溫度降低而上升!胸腔暨重症醫學科醫師黃軒也示警,心肌梗塞早在發病前1個月內,恐已有預兆,但往往是非典型性的症狀,往往會被患者忽略。對此,他也整理出心肌梗塞的5大非典型症狀,包括消化不適或腹痛、呼吸急促、極度疲憊、頭暈或暈眩、肩頸疼痛或手臂酸痛,同時點名「三高族群」要更加警惕。黃軒醫師今(8日)早在臉書粉專發文表示,在寒冷的冬季,心肌梗塞的風險隨著溫度降低而上升,而且症狀可能表現得較不典型。許多研究指出,心肌梗塞的典型症狀如胸痛、胸悶等。但在冬季,有可能被「非典型症狀」所掩蓋。黃軒解釋,心肌梗塞1個月前,可能就有症狀了,「美國心臟醫學會曾經研究發現,在未發生心肌梗塞前的1個月內,這些常見的胸痛典型的症狀,男性29.7%、女性也只有57%,才有典型的胸痛。然而,在心肌梗塞前的1個月內,取而代之的,是非典型性的症狀,這些常常被忽略,到了急性發作,往往已經來不及了。這些非典型的心肌梗塞症狀,包括例如極度疲憊(70.7%)、睡眠不足(47.8%)和坐著休息,也會感到呼吸急促(42.1%)。這些症狀都使患者較難察覺病情,且可能更容易被忽略,導致延誤就醫,增加危險性。所以黃軒醫師也整理立冬後,心肌梗塞的非典型症狀:消化不適或腹痛:根據《PubMed》上的一項研究指出,冬季心肌梗塞患者中,有相當比例表現為消化不適或腹痛,類似於胃部不適的症狀,容易被誤認為是腸胃問題。心肌梗塞引發的腹部不適可能是因為迷走神經受到影響,這會引發胃腸道的症狀。再者,心臟的缺氧可能引起內臟疼痛的傳導,導致上腹部不適。呼吸急促:另一篇《PubMed》研究發現,特別是在寒冷氣溫下,患者可能會感到呼吸困難,這是由於心臟負荷增加所致,但容易被忽略或誤診為呼吸系統疾病。心肌梗塞時的呼吸急促,主要是由於心臟供應血流的能力下降、急性肺水腫、呼吸系統氧氣供應不足等多方面原因所引起的。極度疲憊:冬季心肌梗塞患者常常表現出極度的疲憊。根據《PubMed》研究,這類症狀特別常見於老年患者,且往往不被視為心肌梗塞的指標。心肌梗塞會激增交感神經系統亢進,導致身體釋放大量壓力荷爾蒙如腎上腺素。這些荷爾蒙,雖能暫時幫助維持血壓和心臟收縮,但也會讓患者在急性期過後感到極度疲憊,尤其老年人特別容易受其影響。頭暈或暈眩:在寒冷的環境中,血壓波動加劇,有些患者可能會經歷頭暈甚至暈厥現象。《PubMed》的一項臨床觀察指出,這種症狀在冬季特別突出,但常常被忽略。心肌梗塞時,心臟的泵血能力受損,導致全身的血壓下降。當血壓過低時,大腦得不到足夠的血液供應,從而引發頭暈或暈眩感。這種情況在心臟功能弱的患者中更為常見。肩頸疼痛或手臂酸痛:根據多篇《PubMed》文獻,冬季心肌梗塞患者可能會感到肩膀、頸部或手臂的酸痛,這些疼痛甚至會擴散至上臂,而非傳統的胸部疼痛。心肌梗塞引發的強烈疼痛刺激會沿著神經傳遞,並影響到附近的神經分支。由於肩膀和手臂的神經靠近胸部,這些疼痛信號可能被「轉移」,讓人感覺到手臂或肩膀的疼痛。我們稱為「反射性疼痛」!黃軒續稱,心肌梗塞的非典型症狀多樣化,可能會模糊臨床診斷,使患者容易誤以為是其他疾病。因此,冬天若出現上述症狀時,應特別警惕心血管問題的可能性,及時就醫檢查,尤其是「糖尿病,高血壓和高血脂」的族群,他們常常出現的都是非典型的胸痛!
救命神器再添6台!中外儀器董事吳智正捐贈AED 強化警力健康防護
隨著心臟疾病成為國人第二大死因,每年有大量民眾因心臟驟停而失去寶貴生命,根據衛福部的統計,112年約每22分鐘就會有1人死於心臟病,而警察這群常年日夜顛倒執勤的公僕,生活作息極為不規律,往往忽略健康管理,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更高,心肌梗塞等事件屢見報端,為了在關鍵時刻能救回更多生命,AED(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成為心臟驟停患者的救命神器。感謝中外儀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吳智正的無私奉獻,長期關心並支持警政工作,並特別捐贈6台AED設備,以實際行動表達對警察的關愛與支持,AED(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俗稱傻瓜電擊器,是1種可攜式的醫療設備,專為非醫療專業人員設計,它能夠自動診斷心臟的異常節律,並在必要時發出電擊,幫助患者重新恢復心跳,AED的使用時機通常是心臟驟停發生時,並搭配心肺復甦術(CPR)進行施救。此次捐贈的6台AED設備將陸續分發至鐵路警察局的6個未設置AED的分駐所,補足這些車站附近可能發生急性心臟病事件時的應急救援空白,讓更多民眾能在關鍵時刻及時得到救助,中外儀器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近60年,在醫療領域深耕已久,吳智正強調,公司將更加注重AI智慧醫療技術的發展,並在企業運營中積極承擔環保、節能減碳等社會責任,致力於提升整體醫療技術水平,讓更多民眾受益於先進的醫療設備和服務。鐵路警察局的分局遍佈全台,並且都設有緊鄰車站或直接設於車站內,原本已有多處設置AED設備,但仍有包括臺中分局、花蓮分局、新烏日分駐所、彰化分駐所和太保派出所等6處未設置AED,這些站點的警察及民眾,面對突發的心臟驟停等緊急狀況,過去無法得到及時的救援,吳智正董事長此次的捐贈,正是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將AED設備補足,確保鐵路警察局在各個分駐所及車站內,都能隨時應對突發的健康危機。此舉不僅提升了員警在執勤過程中的安全保障,還能在危急時刻為民眾提供生命救援,值得一提的是,吳智正董事長不僅是中外儀器的領導者,還是鐵路警察局警察之友會副主委,長期以來一直致力於支持警察工作及社會公益,此次捐贈AED設備的行動,無疑是對警察及社區居民健康保障的實質支持,也是為打造更安全和諧的社區環境奠定了基礎;未來,鐵路警察局的員警將定期接受急救課程,進一步完善緊急醫療機制,為社會提供更為全面的生命守護。
《搭錯車》製片 病逝享壽78歲!資深導演朱鳳崗昔欠2千多萬 他當夜班保全還債
資深導演朱鳳崗傳出因心肌梗塞病逝,享壽78歲,朱鳳崗曾參與《搭錯車》、《亮不亮沒關係》等作品,不過晚年推出電影《卡卡囌卡卡衝》,卻被批評是「年度最噁心電影」,自從遭遇輿論風波後,備受打擊,身體健康狀況逐漸亮紅燈,而家人相當低調未設靈堂。根據《壹蘋新聞網》報導,製作人謝明宏對外證實朱鳳崗已於10月28日心肌梗塞病逝,享壽78歲,據了解,朱導家人相當低調,未設靈堂,並將於7日台北市懷愛館至愛一廳舉辦極簡追思會,花葬於陽明山。在影視圈相當資深的朱鳳崗,曾擔任孫越封金馬影帝之作《搭錯車》、導演吳宇森經典作《英雄本色》的製片,並執導過電影《亮不亮沒關係》、電視劇《婆媳過招七十回》及《初戀30年》等作品,同時是報紙專欄影評人,2017年打造作品《爸爸媽媽靠邊站》,後改名《卡卡囌卡卡衝》。據悉,朱鳳崗為遺作《卡卡囌卡卡衝》奔波,他生前欠下電影製作費,總共賠了2000多萬,為了還債,朱鳳崗不惜一切,跑去當大夜班保全。直到過世前,他仍惦記著要處理這部電影,謝明宏揭露,朱鳳崗原先想把作品送到大陸,不過剪輯才弄一半,版權還沒賣出去,每天熬夜做這些事,無奈作品還沒完成,朱鳳崗竟離開人世,讓圈內人士相當惋惜。除此之外,《卡卡囌卡卡衝》被批評是「年度最噁心電影」,圈內人士透露,「那部電影的負評真的讓他很沮喪」,而朱鳳崗還曾稱泰國電影《模犯生》中的女主角像路人引發批評,甚至成為立委陳瑩的質詢內容,讓他大受打擊,據謝明宏表示,朱鳳崗原本身體非常健康,自從遇到輿論風波後「這樣打擊身體怎麼不會垮掉」,如今這些紛擾也隨著他離世消散。
腸病毒疫情升溫!單週就診人數近2萬 未滿1個月新生兒重症住院
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今(5日)表示,國內新增1例感染腸病毒併發重症確定病例,為南部未滿1個月新生兒,於今年10月上旬開始陸續出現發燒、活力下降、呼吸急促、心肌炎、肝炎及血小板下降等症狀,即收住新生兒加護病房,經通報檢驗後確認感染克沙奇病毒B4併發重症,治療後症狀已改善,目前住院治療中,為今年全國第6例腸病毒重症病例。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第44週(10月27日至11月2日)門急診就診計19,460人次,較前一週(18,594人次)上升4.7%,疫情呈上升趨勢且處流行期,近四週實驗室監測顯示腸病毒以克沙奇A16型為多,其次為克沙奇A6型;其他克沙奇A型病毒及腸病毒D68型亦持續於社區活動,疫情傳播風險持續。疾管署統計,今年累計6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分別感染克沙奇A2型3例、克沙奇A10型2例及克沙奇B4型1例,其中5例為未滿1歲幼童,籲請民眾留意孩童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過往腸病毒高峰為5、6月,然而今年秋冬疫情卻持續攀升。對此,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分析,可能和腸病毒型別多有關,以今年主流的克沙奇A型來看,就有A16、A10、A6等多種型別;另外,新冠疫情期間許多幼兒未感染腸病毒,造成易感宿主累積。疾管署預期腸病毒疫情本月底達到高峰,要到12月底才會脫離流行。疾管署提醒,國內腸病毒疫情上升,腸病毒的傳染力強,在人與人密切接觸、互動頻繁的地方最容易傳播,例如家庭、幼兒園、安親班及托嬰中心等,籲請家長與教托育機構人員,多加留意嬰幼兒健康狀況,並加強教導學童落實肥皂勤洗手,及生病在家休息等良好衛生觀念,並注意居家、學習環境的通風及定期清潔與重點消毒,定期以含氯漂白水清潔消毒環境、幼兒常接觸的物品及玩具等;另,成人外出或工作返家後,應先更衣再摟抱幼兒,孕婦、新生兒及幼童盡量避免與病患接觸,降低病毒傳播的機會,醫院嬰兒室、托嬰中心及產後護理之家並應落實訪客管理規範及相關感染管制措施。疾管署再次強調,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且重症病程發展快速,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請注意觀察是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如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到大醫院接受治療。
「看面相」能知會不會打呼 醫曝5特徵:建議求診治療
許多人睡覺會打呼,甚至出現睡眠呼吸障礙問題。耳鼻喉科醫師陳亮宇便分享,可能從5個面相判斷是否會打呼,若問題嚴重應立即就醫,否則可能導致心肌梗塞,會有生命危險。陳亮宇在臉書專頁表示,面部特徵若有脖子特別粗短、下巴有些後縮、雙下巴有點肥厚,這些人多數都會打呼,從外觀來看,可以簡單快速地做初步判斷,但詳細是否有睡眠呼吸障礙,仍建議尋求專業醫師評估,做進一步的睡眠檢查。如何從面相判斷會不會打呼?1.脖子粗短男性頸圍大於38公分,女性頸圍大於35公分2.舌頭肥大扁桃腺或舌頭肥大,易導致呼吸道阻塞3.下巴後縮下巴窄小、內縮,導致壓迫4.顱顏異常例如:鼻中膈彎曲5.男性男性罹患機率是女性的2~8倍陳亮宇提醒,睡不好是百病根源,若有嚴重打鼾問題,建議積極求診治療,以免憾事發生。據了解,睡眠呼吸中止症最常見的症狀就是打呼,因為氣流經過被阻塞的呼吸道(包括鼻腔和咽喉處的上呼吸道)所發出的聲響,除了會造成患者白天精神不濟,工作效率變差外,也可能在騎車或開車時,由於疲累、打瞌睡而發生車禍,長期下來也會對血壓、心臟和腦部血管功能造成影響,增加心臟病及腦中風的危機。
躺平族注意!青少年體態養成關乎未來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現代許多青少年喜愛觀看手機影片、長時間缺乏良好的姿勢習慣或足夠的運動訓練,使得成長關鍵期沒有正確的骨骼發展,造成駝背、脊椎側彎或高低肩等問題,嚴重時甚至影響肺部和內臟,對於日常生活和學習效率造成負面影響。青少年成長期變化迅速 不能輕忽失衡的力量人體骨骼和肌肉發展尤為重要,沁安整合醫學診所的潘天健醫師指出,青少年的骨骼和肌肉結構在成長期間變化迅速,女性在18歲時達到峰值骨量;男性則在20歲時達到峰值骨量的90%,因此青少年時期是促使骨骼健康的最佳時期,任何不良習慣的養成都會導致肌肉骨骼結構上的異常,脊椎側彎和駝背尤為常見,特別是10至15歲的青少年,且女性也較男性高。 通常會引起脊椎側彎或駝背腰酸背痛的因素很多,除了先天性發育不良,長時間不良姿勢例如經常性單側肩背包、斜坐躺平沙發等不平衡的負荷,由於這些全靠頸部及下背部在支撐身體的重量,長久下來會造成不對稱的肌肉力量,容易導致頸部緊繃及下背部疼痛的情形產生;或是長時間低頭使用電子產品,也會加重了脊椎問題。骨骼肌肉問題不易察覺 用對工具隨時警惕脊椎問題早期通常不易察覺,潘天健醫師建議家長應定期觀察孩子的姿勢,進行簡單的自我檢測,請孩子前彎觀察背部是否對稱或脊椎是否呈直線,請孩子站在鏡子前觀察自己的肩膀是否等高、以及單側腰部是否隆起、從側面看是否有駝背情況,此外,請孩子可以嘗試平躺在地上,檢查腰部是否能平貼地面,如果腰部離地較高,可能存在骨盆前傾的問題。 有些女孩經常習慣性駝背,這時選擇合適內衣相對重要,為青少女宜挑選背部有加強包覆的設計,可以固定按壓肩胛骨,以及肩帶特別設計過的結構,尤其需要可調整的款式,可以協助改善姿勢不良造成的駝背,減輕肩膀穿戴內衣的束縛感。青少年的姿勢問題不僅影響外觀,對於長期更會產生深遠影響,家人應重視青少年的正確體態養成,並鼓勵他們多運動,像是游泳、跳繩、球類運動或舞蹈、阻力訓練等來增強核心肌力、骨骼、改善姿勢、平衡和協調能力的運動,避免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久坐讀書一小時起來走動、減少使用電子設備,幫助他們在青春期奠定健康基礎,越早發現能預防和調整,減少未來多走「彎曲」路途。
「單腳站立」時間長短洩健康狀況 專家:沒堅持10秒死亡風險增加
單腳站立聽起來很容易,小朋友到大人應該都能隨意辦到,事實上這個動作能夠測試人的平衡力和整體神經與肌肉協調狀況,甚至能看出一個人的健康狀況。英國國民醫療服務體系(NHS)近期發現不同年齡層做單腳站立的標準時間不同,但未能堅持超過10秒的死亡風險會比較高。根據外媒《每日郵報》報導,英國國民醫療服務體系(NHS)最近發現不同年齡層做出單腳站立的動作,能堅持住的時間長短曝露健康狀況,NHS的專家依研究指出,18歲至39歲的年輕人單腳站立要能超過43秒,為最標準的狀態;而40歲至49歲是40秒,50歲至59歲是37秒,60歲至69歲是30秒,70歲至79歲則是18秒至19秒。除此之外,NHS的專家表示,研究發現單腳站立無法保持平衡的人,隨著年齡增長,罹患健康問題的風險更高。早在2022年就有研究指出,中老年人單腳站立無法超過10秒,在10年內死亡的風險比能堅持單腳站立超過10秒的人高出84%。報導中也補充說明,平衡力之所以重要,因為全球每年有超過3千萬人因為嚴重跌倒就醫,而跌倒就與平衡力喪失有極大關聯。人站立時需要調動眼睛、內耳和全身肌肉及關節的神經判斷周遭狀況,再由大腦發出指令,調整腳掌、腳踝、大腿和和心肌群,還加上手部肌肉的協調,才能保持平衡站立,而單腳站立需要身體各部位肌肉更緊密協調才有辦法完成。
心房顫動恐中風! 男子復發「肺靜脈隔離術」成功除病灶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53歲陳先生兩年多前感到心臟不適且心悸嚴重,到醫院就醫,檢查發現他的左心室肌肉較肥厚且心律不整,診斷為心肌病變合併心房顫動,讓陳先生服以藥物舒緩症狀。但從去年開始,陳先生心悸症狀日趨嚴重,生活品質大幅下降,經就醫討論,醫師為陳先生執行冷凍氣球肺靜脈隔離術,手術完成後兩天即出院,恢復狀況良好,不再被心悸所困擾。20%以上心肌病變造成心房顫動 中風機率是正常人五倍 心房顫動的原因千變萬化,60歲以上或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甲狀腺及心臟慢性疾病等患者是高危險群。一般人發生心房顫動的比例約為1-2%,而心肌病變患者則高達20%以上,台北慈濟醫院心臟血管科張耀庭醫師指出,心肌病變可能源自於先天性基因異常或後天自體免疫等因素,引起心臟中負責收縮功能的肌肉纖維產生病變,導致心肌肥厚並產生疤痕,而疤痕會影響心房及心室的正常放電,造成心臟不規則跳動、加速老化,進而引發心房顫動。至於心房顫動患者常見的症狀為心悸、頭暈、頭痛、疲倦或是胸悶,若未適切治療,則會降低血液輸送功能產生血栓,因此患有心房顫動的病人其中風機率為正常人的5倍,萬萬不可輕忽。肺靜脈隔離術分熱能燒灼和冷凍氣球 適用較嚴重病人 心房顫動可透過超音波、電腦斷層、核磁共振及24小時心電圖等方式診斷,若症狀輕微,可透過藥物治療及生活習慣的管理控制病情,若症狀較嚴重或是藥物治療效果不彰,則會建議進行肺靜脈隔離術,以控制心臟的節律與速度。張耀庭醫師說明,肺靜脈隔離術目前有熱能燒灼或是冷凍氣球兩種治療方式,都是使用導管伸入病灶處以隔離肺靜脈與左心房間的電氣活動,各有優缺點,而冷凍治療較快速且可以形成完整的環狀治療區,為現今治療趨勢。善用3C偵測心律 心悸持續30秒至一分鐘以上建議就醫 張耀庭醫師呼籲,心房顫動最好的預防就是維持健康生活,現今許多血壓計或是3C智慧產品都能偵測簡易心律,民眾可藉此留意自身狀況,若心悸持續30秒至一分鐘以上,建議就醫檢查。而罹患高血壓、糖尿病及心臟病等慢性疾病者務必控制自身病況並保持運動習慣,忌過量飲酒,避免引發中風,造成無法挽回的悲劇。
「一氧化碳中毒」好發季節來臨 醫師揭緊急救治方法
10月過後天氣將逐漸變冷入冬,這個季節不但是心血管疾病與流行性感冒盛行之時,「一氧化碳中毒」的意外事件也層出不窮。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統計資料顯示,大部分的一氧化碳中毒意外發生於冬天及早春,其中12月至4月佔百分之73.8,且患者通常較年輕,而發生原因不外乎是瓦斯熱水器使用不當、煤爐、炭火及汽車引擎廢氣引起,提醒民眾特別注意。衛福部金門醫院急診科主任戴克穎指出,一氧化碳(CO)為一種無色、無味、無臭、無刺激性的氣體,一般產生時並無特別警訊,所以一般人常在無意間發生中毒而不自知;居家時一氧化碳容易因密閉空間通風不良而產生,當供氧不足而燃燒不完全時就容易大量產生,人體吸入過量的一氧化碳時,因其與體內血紅蛋白的親和力比氧的親和力高出200至300倍,而碳氧血紅蛋白較氧合血紅蛋白的解離速度慢3600倍,當一氧化碳濃度在空氣中達到35ppm,就會對人體產生損害。戴克穎表示,人體一旦吸入一氧化碳,血紅素優先與其結合,導致阻礙血液循環輸送氧氣的功能,人體組織就會缺氧,輕則引起頭暈、頭痛、噁心、虛弱甚至呼吸急促,嚴重時會引起胸悶胸痛、心肌梗塞、昏迷、抽搐、失禁,甚至死亡等嚴重的情形發生。戴克穎說明,有關一氧化碳中毒的救治方式,首先是先將病人脫離中毒環境並盡速送醫,給予百分之百濃度的氧氣及支持性療,並詳細檢查有無造成器官實質性傷害,嚴重患者更需給予高壓氧治療、並轉送至醫學中心做後續追蹤。戴克穎提醒,除上述提及之症狀以外,一氧化碳中毒的部分病人會於急性期緩解後的2至40天出現延遲性神經精神症狀,如智能減退、大小便失禁、步態不穩及行為退化等,需另於相關科別作後續追蹤及積極治療。
「磁能車」吸金詐騙上億 逃亡9年卻因違規過馬路落網
以「磁能車」吸金詐騙上億元被判刑4年定讞的65歲男子謝均權,因未入監服刑遭通緝,他隱姓埋名逃亡9年,直至本月5日,謝男因違規穿越馬路遭員警攔查,他拿出假駕照企圖掩飾通緝犯身分,卻因警方發現駕照上的人是「死人」,戳破他的謊言,進而查出他是詐欺通緝犯,依法逮捕,解送台北地檢署歸案。謝男多年前佯稱開發「磁能車」,打著「免加油、免充電、零汙染」,投資獲利可期,以老鼠會經營模式,成功吸收近千名會員,還聲稱前美國總統歐巴馬也有興趣,曾派人洽談合作,吸金超過1億元,2012年被依詐欺罪判刑4年定讞。北檢通知謝男入監服刑時,他杜撰自己心肌梗塞,聲請暫緩執行,遭檢方駁回,但他不死心,又印喜帖佯稱近日將結婚,再向檢方聲請暫緩執行,被發現根本沒有婚宴,謝男自此人間蒸發,展開逃亡生涯。本月5日,謝男自板橋搭捷運到萬隆站,出站後因違規橫越萬隆街、羅斯福路路口,遭警方盤查,他拿出楊姓男子的汽車駕照,但警方檢視後發現,駕照上的照片很新,但紙張卻破損,心生懷疑,查詢駕照上個資後,赫見證件持有人楊男早已死亡,謝見紙不包住火,才說出自己的真實身分。謝男被捕後自知要入監服刑,哀求員警給他一點時間,讓他打電話處理公司事情,近年他成立「台灣福爾摩沙公司」,擔任執行長,從事與保養品的貿易,被捕時正拿著貨款單,到客戶公司請款,員警讓他打電話通知家人後依法解送歸案,另外警方以謝持假證件涉犯偽造文書、侵占遺失物罪,一併送辦。謝男辯稱,駕照是透過朋友取得,他自行更換駕照照片躲避盤查,不料因交通違規遭警盤查後落網,結束9年逃亡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