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絞痛
」 心肌梗塞 心絞痛 心臟病 胸痛 猝死基隆男打2種疫苗「5hr後出現不適」 胸痛吐白沫倒地不治…衛生局說話了
基隆一名59歲陳姓男子,本月17日到信義區衛生所,接種流感和新冠肺炎疫苗,不料過了5小時胸口劇痛且口吐白沫,倒臥客廳失去意識,送醫搶救後仍宣告不治。家屬質疑死因和疫苗有關,檢察官和法醫今(19日)進行刑事相驗,下周將安排解剖,衛生局也表示會持續關懷後續審議進度。陳男17日上午10時許到基隆信義衛生所打新冠及流感疫苗,隨後返家休息,當下皆無異狀,但是到了下午3時許,妻子發現他出現劇烈胸痛、口吐白沫倒地,立刻通知救護單位,救護人員在3時15分到場將陳男送醫急救,但4時17分宣告死亡,家屬想確認死因是否為施打疫苗所致,報請刑事相驗。據了解,陳男有尿酸、第二型糖尿病(無併發症)及慢性腎炎病史,今天上午11時15分許經檢察官與法醫刑事相驗完畢,大體暫冰存待下周一安排解剖。衛生局長張賢政指出,陳男死因是否和施打疫苗有關,仍待司法解剖、以及後續疾管署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釐清;警察局及衛生局已於昨(18日)協助家屬啟動司法相驗申請,及送請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的病歷資料調閱,衛生局將持續關懷家屬,及關心後續審議進度。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說明,疾管署尚未收到該案的疫苗不良事件、疫苗受害救濟申請,若收到會全力協助。同時也提到,接種疫苗後1小時發生心絞痛,並非疾管署認定和疫苗直接相關可能副作用,但基隆當地回報會討論解剖,對後續調查、釐清病因會較有幫助。
胸悶易喘恐是心臟瓣膜生病! 主動脈瓣狹窄如何治療?
【健康醫療網/記者鄭宜芬、潘昱僑報導】一位85歲長者平日規律運動,但心絞痛與呼吸喘的狀況逐漸變嚴重,照心臟超音波竟發現「主動脈瓣膜狹窄」,且合併冠狀動脈狹窄,若不治療恐有生命危險!林口長庚心臟瓣膜團隊由內、外科醫師合作為患者進行經導管瓣膜置換(TAVI)與心導管手術,一次就將兩種狀況處理好,讓患者能重新上場揮舞球拍!雖然導管瓣膜動輒上百萬,但健保可有條件給付等4+1種特定風險族群,大幅減少經濟負擔。心臟大門無法正常打開 3大警訊要當心主動脈瓣膜是位於左心室和主動脈之間的「門」,通常由3片瓣膜組成,是控制血流方向的重要關卡。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外科部副部長葉集孝表示,主動脈瓣膜狹窄有如門片無法正常打開,心臟需要更費力才能把血液輸出去,常見原因為老化,好發於70-80歲以上的民眾;另一原因是先天異常,患者僅有2個瓣葉,較一般人少1個,50-60歲就會發生早發性主動脈瓣膜狹窄狀況。提醒民眾,若出現「走路易喘」、「頭暈目眩」、「胸悶胸痛」3個警訊,恐危及生命,應積極治療。國際標準治療方針 外科開胸長期效果佳針對治療主動脈瓣膜狹窄,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心臟血管外科副主任陳紹緯說明,3大治療方式包括藥物治療、外科開胸手術與經導管療法。開胸手術經證實有效且可提供穩定的長期效果。手術方式是切除老舊主動脈瓣膜,縫合新的人工瓣膜。雖然須裝人工心肺機、暫時停止心臟功能實施手術,但手術視野廣,適合年輕或伴隨多種心臟問題(如血管阻塞、冠狀動脈狹窄或二尖瓣問題等)的患者,一次打通心臟門戶。 藥物治療:幫助緩解不適症狀。 標準開胸手術:適合伴隨多種心臟問題的患者,穩定耐用。 經導管瓣膜置換:適合高齡或高風險族群,微創恢復快。至於人工瓣膜要如何挑選呢?陳紹緯表示,金屬瓣膜耐用度高,牛、豬製成的生物瓣膜產生血栓機會較低,因此不用吃抗凝血劑,患者可依個人需求選擇。長者高風險怎麼辦? 經導管微創傷口小不過,主動脈瓣膜狹窄患者多為70-80歲以上的年長者,而且常合併其他疾病,進行開胸手術需要暫時停止心臟,對於年長者負擔較大。好在另一種「經導管療法」,由內外科醫師共同合作,為高齡患者克服了治療風險。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心臟衰竭中心主任張其任解說,經導管療法最大的特色是不需要插管麻醉,從靜脈注射麻醉藥物即可進行。傷口小不用縫合,只要簡單止血即可完成,恢復時間非常的快速,不少患者即使是90歲高齡,中午治療、下午就可以正常進食,2、3天後就可以下床自由活動。經導管療法流程:從病患的鼠蹊部做股動脈穿刺,植入導引鞘管,將帶有人工瓣膜的導管引入血管內。從股動脈一路沿著主動脈,進到退化瓣膜所在的位置。經由影像定位,把瓣膜擴張,退化的瓣膜推在外側,新的瓣膜取代舊瓣膜。4+1條件健保給付! 團隊擬定治療策略然而,經導管置換瓣膜動輒上百萬,讓許多患者與家屬卻步。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心臟血管內科系主任謝宜璋表示,目前健保可給付4+1條件置換瓣膜: 4點必要條件:心衰竭症狀達到2~4級嚴重主動脈瓣膜狹窄至少2位心臟外科醫師判定進行開胸手術風險過高病人有1年以上的術後存活率另具備以下條件之一:無法接受開刀手術或開刀風險性過高有以下情形之一者:曾接受心臟手術,如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心臟瓣膜手術,嚴重主動脈鈣化,胸腔燒灼後遺症,曾接受過縱膈腔放射治療,嚴重結構組織疾病,導致不能進行手術,肝硬化及肺功能不全者。符合以上規定者,即可申請健保之給付。國人平均壽命延長,共病多、病情複雜,手術風險也提高。謝宜璋表示,對於高齡患者,侵入性低的治療為優先考量。每位患者病情不盡相同,心臟內外科醫師會在手術前召開聯合會議,擬定對患者最適合的治療方法,手術也會由內外科醫師一起執行,確保患者的安全。長庚醫院的團隊合作模式越來越成熟,期許未來為國人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持續提升台灣的醫療水準,跟世界接軌。
六旬男不斷出現腦中風症狀!檢查竟是「重度動脈硬化」 AI輔助治療手術成功
64歲姜先生因反覆出現腦中風症狀,經超音波檢查發現有頸動脈狹窄,轉介到奇美醫院心臟內科門診,進一步檢查後建議進行心導管介入手術。然而,手術時發現姜先生左前降支動脈硬化嚴重,為確保安全,心導管先處理另一條血管,並安排藥物治療。一個月後,心臟內科團隊運用先進AI影像導航系統,結合震波氣球擴張術解決嚴重鈣化及狹窄處,成功並安全地完成支架放置。姜先生術後恢復良好,順利回歸正常生活。心臟病為全球與台灣死亡之首 治療以藥物及調整生活型態為主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的數據,2023年心臟病位居全球死亡率第一,致死亡人數約890萬人;同年臺灣衛生福利部統計顯示,心臟病死亡人數為23,424人,佔總死亡人數的11.4%,即每十個人就有一人是死於心臟病。奇美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洪俊聲說明,目前心臟病以藥物治療及生活型態介入為主,對於嚴重鈣化的冠狀動脈,若是無法使用氣球順利擴張,往往無法放置支架,或支架因為沒有得到適當的擴張而增加中長期再發病率或支架再狹窄率的風險。這類病人大都只能接受傳統的冠狀動脈繞道手術,但對於高齡、多重慢性病及體弱的病人來說,開刀風險較高。AI影像合併旋磨系統或震波氣球 有效安全解決血管鈣化洪俊聲醫師指出,血管內影像如光學相干斷層掃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AI影像技術可提供極高分辨率的冠狀動脈內部結構圖像,以精確地識別,評估及定位,提高診斷及治療的準確性。此外,旋磨系統利用高速旋轉的鑽頭有效打碎鈣化沉積物,使其更加容易被移除,但有一定的風險,如血管破裂等;而震波氣球則通過釋放高能量的聲波,將鈣化組織粉碎,從而把鈣化狹窄的血管得到充分的擴張。兩者利用血管內AI影像導航系統,可有效安全地解決嚴重鈣化血管。洪俊聲醫師表示,結合先進技術於治療上,可改善病人的冠狀動脈血流與心絞痛症狀,大幅提升生活品質,不僅提高手術成功率,更減少手術併發症的發生率。
中年男腰背痛!以為是結石復發 檢查竟在腹部發現「8公分主動脈瘤」
55歲高先生過去有腎結石病史,日前出現腰背痛,以為是結石復發,到醫院做影像檢查卻發現是腹部一顆8公分大的腹主動脈瘤在作怪。因為高先生年紀相對年輕,起初建議選擇傳統的開腹手術將主動脈換成人工血管,但卻在急診發生心絞痛。爲避免併發心肌梗塞,醫師以微創手術替病人置放難度較高且臨床較少使用的T分枝主動脈支架,再於術後十四天執行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同時解除主動脈瘤破裂和心肌梗塞的危機。腹主動脈瘤初期無症狀 破裂後的未手術死亡率達100%主動脈是供應人體血流的主要大血管,依部位可分為胸主動脈跟腹主動脈,當血管壁因疾病或老化退化變形、變薄或膨出,就會形成主動脈瘤。台北慈濟醫院心臟血管外楊凱文醫師指出,男性的發生率是女性的四至五倍,年紀越大、發生率越高,大於65歲的男性約有5-8%的人有腹主動脈瘤,其餘則是好發在抽菸、三高控制不良、其他心血管疾病或家族史的人。腹主動脈瘤除非是大到壓迫其他器官組織,或是已經破裂和即將破裂才會出現症狀,且症狀皆不明確,從肚子痛、腰痛、鼠蹊部痛到大腿痛都有可能,因此容易跟類似疾病混淆而延遲診斷。若是破裂則會大出血,此時未手術的死亡率將高達100%,即便手術死亡率也高達50%,可以說是人體的隱形炸彈。這些情況需須積極治療 多以支架置放治療為主根據國際治療準則,女性5公分以上的腹主動脈瘤或男性5.5公分以上就必須積極治療,以免增加破裂風險。目前腹主動脈瘤多以傷口小、治療跟恢復速度快的支架置放為主流治療方式,但僅限於離附近重要血管間尚有一段距離的腹主動脈瘤。T分枝主動脈支架非新技術,特點是上面有許多孔洞,不會擋住重要血流,但因置放過程相對複雜且傳統主動脈支架和傳統手術同時無法施行的案例不多,所以臨床實際使用此技術的案例較少。動脈瘤是心血管疾病之一 控制三高與戒菸遠離疾病風險楊凱文醫師提醒民眾,所有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都相同,高危險族群建議戒菸並將三高控制好,若曾在檢查中發現動脈瘤,務必定期回診追蹤確認是否變大,及早發現與治療。
空服員高薪又體面!過來人揭「殘酷內幕」 連裹屍袋都要會
暑假期間國際旅遊盛行,有許多人都會羨慕外表光鮮亮麗的空服員,不僅薪資相當優渥,還可以到處去國外旅遊,算是份非常體面的工作。不過,近日卻有1名空服員分享自己受訓期間的各種考試及測驗,就連「裹屍袋」也要學會如何使用,更不要說後續更高壓的工作內容,直呼這行業「根本就是包裝的光鮮亮麗。」有空服員近日在Dcard以「空服員你可能不知道的一面」為題發文透露,他現職外商航空、應屆畢業生考上,在真正踏入這工作之前,朋友都會說,這行業不過是高級空中服務員,實際錄取、通過受訓後「才發現根本就是包裝的光鮮亮麗。」原PO解釋,光是受訓期間就有一籮筐「外界不知道空服員須具備的能力」,包括600多頁的安全手冊要讀,「這還只是安全的說明、職業操作安全、服務流程⋯⋯各式各樣的超厚主題書,等著你讀」,還要敢跳進很深的游泳池、以及兩三層樓高的滑梯,「你不跳的話,等著被fail吧。」此外,要清楚了解基本護理知識,「面對燒傷、牙痛、肚子痛,辨別多種不同方式的心臟不舒適:心絞痛、心臟病、心律不整、心跳終止⋯⋯每一種疾病,有不同護理方式,請不要搞錯,這都會考」。不僅如此,空服員更要學習如何使用手銬、如何制服他人,並背好每1台機型、每1種燈號的顏色與含義,就連「裹屍袋」也都要知道如何使用。不過上述這些只是受訓而已,進入正式的空服員工作後,原PO透露,空服員還要能忍受上下班時間非常不固定,凌晨或深夜都有可能,甚至無法排假、劃休,無時無刻都要「Stand by」的規定更是難熬,要整裝穿好制服、綁好頭髮並噴上一堆髮膠,隨時等公司電話,當然公司也可能不會叫你上班,但是那段時間就是不能跑出去玩,因為就算只是沒接到電話過2分後鐘回撥也一樣,都會被留下紀錄。然後每次上班要在起飛前1小時到公司進行安全題目小考,通過才能上班,「連續三次答錯,你今天不用飛了,等著到辦公室約談」。每次上班的工作位置、餐點提供、每個機場規定都不一樣,「你上班前請記得讀書,背今日餐點、今日工作動線、特別注意事項」;上班時間是從乘客起飛前1小時就要到公司,一直到飛機降落,送完每位乘客離開後1小時,中間休息不到半小時就要重新整裝接待新乘客,而且休息時間是站在工作區域吃飯或是搬鐵櫃子下來坐。面對如此高壓的工作內容,原PO也感嘆,他發現很多進來的同學一開始也是覺得可以到處旅遊、這職業名稱感覺不錯聽,身邊有些人還會調侃「看你到處一直玩之類的」, 但原PO表示,那些玩樂時間「根本是用生命力擠出來的。」貼文曝光後也引發網友熱議,「辛苦了,當空姐真的不簡單」、「會酸空服員的人就顯示了他們的眼界」、「空服員真的很厲害,光想到要面對一堆人類裡面可能還有猴子,就覺得很可怕」、「我當初也是很天真的同樣這樣想,但是真的熟悉後就跟服務員的工作一樣」、「原來空服員親切的笑容和從容自若的態度背後,有這樣驚人的努力」、「我覺得空服是很孤獨的職業,每當朋友、家人休假時我們都在上班,而且上班時每次碰面的人都不一樣,上班聊得很開心但之後都幾乎不怎麼見面,很難交到能交心好友。」也釣出空姐直呼,「終於有人說出我們的心聲!當別人說:你們最爽啦!到處飛、到處玩。我就問哪裡爽, 背後一堆心酸史好嗎!就算開票要去玩,也是要stand by啊!畢竟我們是拿ID的乞丐票啊!這班沒空位,就是要候補下一班,不然就是搭別家。唯一,真的唯一小確幸是我們在外站確實可以因為短暫停留而出去見識外面的世界。」
朋友恐影響壽命 專家示警:社會健康降低慢性病風險
許多人希望通過養生來延長壽命,減少疾病的發生,提高生活質量,而除了通過飲食調理、適當運動和心理調適等方式增強免疫力,預防各種疾病的發生以外,根據研究顯示,其實朋友也關乎到自己壽命的長短。根據《BBC》的報導,社交網路可能會像運動習慣一樣影響健康,現代社會人們越來越重視人際關係狀況,研究顯示,擁有良好社交網路的人比感到孤立的人健康得多,世界衛生組織已經成立了一個新的社會聯繫委員會,並將其列為「全球健康優先事項」。雖然將身體健康與人際關係強度聯繫起來可能令人懷疑,但報導指出,這幾十年來醫學界對「生物心理社會」健康模式的理解不斷加深。這門學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初,當時加州公共衛生部的萊斯特·布雷斯洛(Lester Breslow)啟動了一個項目,旨在找出可延長壽命的習慣和行為。他從阿拉米達縣招募了近7千名參與者,通過問卷調查詳細了解他們的生活方式,並追蹤他們的健康狀況。布雷斯洛的團隊在十年內確定了許多對健康至關重要的因素:不吸煙、適量飲酒、每晚七至八小時睡眠、鍛煉、避免吃零食、維持適度體重、吃早餐,這些結果現在是大多數公共衛生指南的基礎。然而到了1979年,布雷斯洛的同事麗莎·伯克曼(Lisa Berkman)和S·倫納德·賽姆(S Leonard Syme)發現了第八個影響壽命的因素「社會關係」,擁有最多聯繫人死亡可能性是擁有較少聯繫人的一半,即使考慮了社會經濟地位和健康狀況,以及吸煙、運動和飲食等因素,結果依然顯著,且研究顯示,各種關係都很重要,但某些關係更具保護作用。與配偶和親密朋友的聯繫提供了最大的保護,即使是教堂或保齡球俱樂部的普通熟人也有助於延長壽命。這一說法最初在公共衛生指南中被忽略,因為科學家習慣於將身體視為一種與精神狀態和社會環境無關的機器,然而廣泛的研究證實,社會聯繫和孤獨會影響對多種疾病的易感性。社會支持可以增強免疫系統,保護免受感染。在1990年代,卡內基梅隆大學的謝爾登·科恩(Sheldon Cohen)要求276名參與者詳細描述他們的社會關係,並進行感染測試,結果顯示,擁有廣泛社會關係的人感冒的風險顯著降低。此外,研究還發現,社會健康的提升還降低了罹患慢性疾病(如2型糖尿病)的風險,根據英國老化研究發現,孤獨感得分較高的人未來十年患2型糖尿病的機率較高,且社會關係較強的人患阿茲海默症和其他癡呆症的風險也較低。最有力的證據是在心血管疾病,一個多年來追蹤數萬人健康狀況的研究強調了社會聯繫的重要性。孤獨會使心臟病發作、心絞痛或中風的風險增加約30%,這些研究表明,社交網路對健康和長壽有著深遠的影響,因此應該優先考慮人際關係的維護和發展。
不要再跟風跳「16蹲」了! 醫曝5下場:恐暈厥
近期台灣男團ENERGY帶起「16蹲」風潮,吸引了海內外的明星、粉絲紛紛模仿挑戰。然而,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提醒民眾,如果沒有訓練核心肌群運動,這是非常傷膝蓋的動作,且短時間內的劇烈運動會導致5大症狀發生。黃軒在粉專《黃軒醫師 Dr. Ooi Hean》以「不要再亂16蹲了」為題發文指出,日常生活中的錯誤使用膝蓋,會不斷加劇膝關節損傷,而膝蓋是日常生活中承受巨大壓力的關節之一,蹲和跪是2個常見的動作,但卻可能對膝蓋造成傷害。醫師解釋,當你強烈蹲下時,你膝蓋承受的壓力,也可能是你站立時的16倍,據統計和平躺時的比較為,站立或行走膝蓋承受壓力是體重的1至2倍;跑步、爬樓梯膝蓋承受壓力是體重的4倍;打球、運動膝蓋承受壓力是體重的6倍;快速蹲跪膝蓋承受壓力是體重的8至16倍,而如果你蹲得太深,膝蓋的壓力會更大。因此在16蹲下,在快速蹲站、蹲站的過程中,你的韌帶、肌腱和肌肉都有可能受到很巨大的拉力和壓力。前提要把深蹲練好,並且保持膝關節周遭的一些韌帶和肌肉的健康有力。不僅如此,醫師表示,16蹲跳對於平時不經常運動的人,短時間內的劇烈運動會導致各類症狀發生:a.心血管負荷增加16連蹲跳包含下蹲、分腿、起立等動作,整個過程快速且極限,對心臟負荷較大。如果你有心臟病、高血壓等心腦血管疾病基礎,可能會引發心絞痛!b. 半月板和韌帶損傷蹲跳時,膝關節屈曲會擠壓內側半月板後角、前方髕股關節,容易引起半月板和髕股關節軟骨的損傷。過度運動還可能損傷髂股韌帶、膝內外側副韌帶、交叉韌帶等。c. 肌肉和頸椎損傷劇烈運動會引起肌肉纖維撕裂,導致肌肉酸痛不適。頻繁快速甩脖動作同樣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可能造成頸椎損傷。d. 暈厥風險從下蹲姿勢迅速站起,可能引起腦供血不足,出現頭暈、眼前發黑等症狀,嚴重時甚至會暈厥。e. 16蹲跳包含了下蹲,分腿,起立,同時伴揮臂和甩脖等動作,整個過程都是快速而極限的,極具爆發性的全身運動,這對於運動者的核心肌群、腿部力量、各關節的穩定性、靈活性及整體的協調性等諸多方面有著很高的要求,如果盲目模仿,很容易受傷。且每天蹲超過2小時的人,患上中重度膝骨關節炎的風險,也將比普通人群增加2倍。最後,醫師建議,若要減少蹲下對關節的影響則可以:a. 加強核心肌肉核心肌肉的訓練有助於支撐膝關節、髖關節和腰關節。腹肌、背肌和臀部肌肉的強化可以減輕膝蓋的負擔。b. 適度運動運動有助於保持關節靈活性和肌肉強度。選擇適合的運動,例如游泳、騎自行車或瑜伽,可以減少對膝蓋的壓力。c. 控制體重過重會增加膝蓋的負擔,容易導致退化性關節疾病。保持健康的體重有助於減少膝蓋的風險。E. 如果你想嘗試這個動作,建議先從較低強度的訓練開始,逐漸提升肌肉力量和靈活性。同時,監測心率可以幫助評估運動強度,確保不過度運動。
預防低血壓的四方法 適量喝咖啡和規律運動
一般而言,年輕女性的低血壓不是低於80/50 mmHg的話,對身體健康沒有立即性的危害,不需要採取積極性的治療,只要改變生活習慣,病情即會漸漸緩解。血壓是維持全身血液循環的原動力,由心臟收縮力的強弱、血液量的多寡,以及血管壁的阻力,來決定血壓的高低;然而在年紀大的人身上,這些調節機轉的功能逐漸退化,就容易導致血壓過低。 低血壓的3個威脅 1.增加心臟病風險國泰綜合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張嘉修指出,目前醫界認為,60歲過後開始低血壓,很可能與血管動脈硬化、心血管疾病風險升高有關,因為血管內皮功能逐漸退化,血管硬化程度越來越明顯,收縮壓逐年上升,舒張壓反而偏低,收縮壓很高約150~160 mmHg,舒張壓約40~50 mmHg,發生心血管疾病比例高出2~4倍。2.增加腦中風機率由於舒張壓是反應血管彈性,特別是已經罹患心血管疾病者,如果血壓偏低的話,代表血流量不足,容易發生暈倒、心絞痛、短暫缺血性腦中風。研究發現,收縮壓與舒張壓之間的落差越大,代表大動脈硬化越嚴重,腦中風的機率越高,當血管硬化、彈性差,血流從心臟衝出來時,血管無法以舒張或收縮來緩衝壓力,血流衝出的作用力大,反作用力也大,就會造成收縮壓偏高、舒張壓偏低,代表大血管硬化程度越厲害。3.增加失智症風險老年人容易出現姿勢性低血壓,也就是收縮壓在姿勢變化間,會大於20 mmHg,通常與調節血壓相關的神經系統退化有關,常會引起暈眩及跌倒。長期血壓偏低的患者,可能較容易感覺到疲倦、暈眩、情緒低落等症狀,有些憂鬱症或老年失智症等精神問題,也被認為和慢性低血壓有關。根據美國的研究發現,75歲以上老年人,舒張壓每降低10mmHg,日後發生失智症的風險,會比一般人高出約20%,舒張壓太低與阿玆海默症的發生有明顯相關;老年人如果持續性低血壓達2年以上,未來發展成失智症的機率便提高為2.19倍,推測原因可能與持續性低血壓,造成長期腦部血流灌流不足有關。預防低血壓4方法夏天比較容易發生低血壓,臨床上,高達8成患者因低血壓就醫。張嘉修說明,夏季的氣溫比較高,血管容易擴張,血壓本來就會低一些,再加上天氣炎熱,身體容易流汗加速散失水分,血壓更容易偏低,如果又沒有補充適當的水分,就會造成低血壓的情形。1.補充足夠的水分天氣熱容易流汗,體內水分大量流失,平時記得補充水分,尤其運動後,更要攝取時夠的水分,以免發生脫水。2.適度攝取鹽分增加鹽分攝取可提高血壓,因為鹽分中的鈉,可以使水分滯留在血管中,讓血管的總液體量增加,血壓就上升了,建議低血壓的患者每天適量攝取約12克的食鹽,可改善低血壓的症狀。運動大量流汗後,低血壓者可喝運動飲料,補充鈉離子。3.規律運動養成運動習慣可以增加肌肉量及肌肉強度,肌肉收縮能使靜脈的血液回流,增加心臟輸出的血液量,穩定血壓進而改善低血壓症狀,同時調節自律神經、增強心血管功能,促進血流循環。4.適量攝取咖啡因咖啡因能幫助血管收縮,使血壓突然升高,對於低血壓患者,可以適當喝茶、咖啡,將血壓稍微拉高。(內容授權提供/常春月刊)
大夏天「喝冰水」恐中風? 醫師這樣說
近期台灣受到太平洋高壓勢力影響,天氣炎熱,各地高溫普遍為33至35度,這也讓許多民眾相當希望能在夏天中來一杯冰水感受涼爽,不過嘉義大林慈濟醫院心臟外科醫師鄭伊佐表示,雖然在高溫下飲用冰飲不一定會引發中風,但在氣溫達到40度時,確實應避免飲用過冷的水或冰水,以防溫差過大引起不適,台大醫院急診部臨床醫學教授李建璋則認為,當體溫過高時應立即進行降溫,此時喝冷水、冰水不會猝死,且可避免器官遭受致命危害。近來天氣炎熱,網路上也流傳一則說法,無論天氣多熱,都應堅持喝溫開水,避免飲用冷水或冰水,以防止人體的小血管破裂或爆炸。酷暑中喝冷茶或冰水,可能會危及生命,當氣溫達到38度以上時,人從戶外回家後應先休息,不要立即喝冷水或冰水,也不要馬上洗冷水澡。此外,剛在陽光下曝曬過的皮膚也不應立即沖涼,需等待30分鐘後再洗澡,若此時立刻洗冷水澡,可能會導致中風。對此,嘉義大林慈濟醫院心臟外科醫師鄭伊佐也在《健康2.0》解釋說,在炎熱環境中,周邊血管會放鬆,大量流汗容易導致脫水,若此時突然飲用冰水,體溫驟降會導致血管急劇收縮,可能引起血壓上升,造成頭痛不適,還可能增加中風和心絞痛等致命血管疾病的風險,因此他建議民眾應逐步補充水分,避免大量飲用冰水,「先用常溫水解渴,並適度補充電解質,等到進入陰涼處、體溫下降後,再慢慢飲用冰水,這樣可以避免因溫差過大而造成的血管傷害。」鄭醫師也提醒,許多人夏天喜歡喝手搖飲料,但這類飲品含糖量高,反而會加速身體脫水,其實是越喝越渴,因此他也建議運動後要補充水分,最好是選擇等滲透壓的運動飲料最為理想,飲用後可以補充水分,等滲透壓也不會使體內水分流失,還能適度補充電解質。根據《三立新聞網》的報導,台大醫院急診部臨床醫學教授李建璋認為,網路上流傳的天熱時喝冷水或冰水會使血管收縮導致猝死的說法毫無根據。李建璋指出,熱衰竭和中暑是由於人體中心體溫過高引發組織和器官受損,這時應該立即進行物理性降溫,像是吹電扇、泡冷水或喝冷水,也可用毛巾包裹冰塊,放置於患者的腋下等處,以快速降溫。這些方法是治療熱衰竭和中暑的最有效手段,人體不會因快速喝冷水或冰水而導致心肌梗塞等猝死問題。
熬夜族週末一定要「補覺」! 新研究:補覺可降低抑鬱症、心臟病風險
人的一生中,大約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在睡眠中度過,良好的睡眠是國際社會公認的三項健康標準之一,而睡眠時間過短或睡眠品質不佳均會影響健康。不過在當今社會,熬夜已成為許多上班族的日常,那麼週末「補覺」能不能補救呢?近日有中國學者在國際期刊發表論文,表示週末補覺,不但可以降低患抑鬱症的風險,還能大幅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據陸媒報導,近日中國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吳金澤、張如旭等研究人員在國際學術期刊上發表了一篇研究論文。表示對於工作日睡眠不足的人來說,週末補覺,患抑鬱症的風險顯著降低,表明週末睡懶覺或可成為調節心理狀態的主動策略。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分析了美國國家健康和營養檢查調查(NHANES)佇列中5510名參與者,包括5051名非抑鬱患者和459名抑鬱症患者,使用臨床抑鬱症篩查量表PHQ-9評估了參與者的抑鬱症狀,分析了週末補覺與抑鬱症之間的關係。結果發現,週末補覺可以降低患抑鬱症的風險,與週末不補覺的人相比,週末補覺的人,患抑鬱症的風險降低19%。當按照工作日睡眠時間分析發現,在工作日睡眠小於7小時的參與者中,與週末不補覺的人相比,週末補覺的人,患抑鬱症的風險降低34%。研究人員表示,如果平時睡的少,可以通過週末補覺來改善抑鬱症狀,60歲以下的成年男性週末補充睡眠能夠減輕抑鬱的嚴重程度。值得一提的是,週末補覺,還能大幅降低心臟病風險。2023年11月南京醫科大學的研究人員在期刊上發表了一篇的研究論文。研究顯示,對於工作日睡眠不足的人(小於6小時)來說,週末補覺超過2個小時,與心血管疾病風險降低70%相關。然而,對於工作日睡眠時間超過8小時的人,週末補覺超過2小時反而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研究人員分析了美國健康和營養檢查調查(NHANES)佇列中3400名成年參與者,其中333人患有心血管疾病,分析了週末補覺與心血管疾病之間的關係。研究發現,與週末不補覺的人相比,在週末補覺超過2小時的人,患心血管疾病風險降低63%。當研究人員將週末補覺分為「1至2小時」和「超過2小時」時,發現週末補覺超過2小時且工作日睡眠時間小於6小時的人,患心血管疾病風險降低70%。當研究人員進一步分析補覺對於不同類型的心血管疾病,發現週末補覺與較低的心絞痛、中風和冠心病相關。值得注意的是,對於工作日睡眠時間超過8小時的人,週末補覺超過2小時反而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綜上總結,最佳的睡眠時間是7至8小時,儘量保證每天7至8小時的睡眠,如果工作日睡眠不足,可以在週末多睡2個小時,以降低心臟病、抑鬱症風險。
中年男打完球洗冷水澡人沒了 醫曝心梗「5徵兆」
大陸一名47歲劉男喜愛跟三五好友打籃球,最近他打完球後洗個澡,出現持續胸痛,就醫後發現他患心肌梗塞,最後搶救無效,醫師表示,心梗有5徵兆要注意。據《39健康網》報導,劉男雖然是中年,但還是有在運動,最近他跟朋友打籃球,最近天氣熱,他打完球洗個澡,出現了持續性的胸悶。成都市第二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劉劍雄醫生說,天熱毛孔會打開排汗,這時突然洗冷水澡,會讓毛孔關閉,這時交感神經會興奮,讓血壓上升,誘發心梗。那如果水溫調高呢?劉劍雄說,一般水溫建議控在38到40度,過高也會誘發心腦血管意外,洗澡建議先沖身體,之後再洗頭。據《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22》數據,該國心血管疾病發病率和死亡率居首,目前有3.3億心血管疾病患者,每年約有100萬人患心梗。報導稱,心梗有五徵兆:1.心絞痛:多發生於勞動、情緒激動時,休息後可緩解,但要提高警覺。2.症狀反覆加重:如果是心血管疾病患者,發現發作次數變高,症狀也越來越重,要注意心梗找上門。3.莫名心慌胸悶:如果身體健康的人,突然出現胸悶等,要提防是心肌缺血所致。4. 頭暈乏力、心慌:如果熬夜後出現心慌、頭暈,也可能是心血管在求救。5.眼前一黑或暈倒:心臟病患者如果暈倒,或是有心跳變慢等情形,要立即就醫。
到底是體恤還是壓榨? 中國企業送「防猝死保命藥物」當勞動節禮物
中國即將迎來五一長假,這也是不少在中國996(早上9點上班、晚上9點下班、一週工作6天)的上班族難得可以喘一口氣的時間,也有不少企業也會購買一些禮盒贈送給員工當作福利。但近期,一家企業就送給員工「防猝死套餐」當作禮物,意外在網路上引起不少網友討論。就有網友在微博上引述別人的發文,表示有一間中國企業竟然送「防猝死套餐」給員工,這個套餐打開後可以看到整整6罐的藥物,裡面分別是速效救心丸、倍他樂克、心痛碇片、拜阿斯匹林,另外還有生髮藥片。仔細觀看後,可以發現,除了生髮藥片外,基本上其他藥物都是針對急性心肌梗塞、心絞痛等藥物,盒子上還針對每一種藥物所對應的情況、使用量進行了詳細的說明,真的是貨真價實的「防猝死套餐」。不少網友在看到這篇貼文後,紛紛留言表示「有效期至7月,貴單位採購又原價幫人清庫存」、「應該配一個安宮牛黃丸」、「你說它體貼吧,它不給你放假,你說它殘酷吧,它怕你沒命」、「不錯了,你們還發,一般都得自己買」、「此套裝又名:死別死在工位上」、「單位能給發這很有誠意了,起碼明擺著告訴你就是勞動強度大!總比某些號稱要讓員工快樂工作快樂生活,卻又一到假期就加班的強吧」。
工作壓力大把咖啡當水狂灌 上班族喝到「火燒心」嚇壞急就醫
台中40多歲林姓上班族因工作壓力大,為紓壓每天把咖啡當水喝,最高1天喝1000 CC黑咖啡,日前突驚覺胸悶、心臟刺痛,到醫院檢查發現,罹患嚴重的十二指腸潰瘍,且腸壁有多處受侵蝕,胃部有輕微發炎與潰瘍,還「火燒心」,經院方2個多月治療追蹤,患者症狀已逐漸改善。「心臟刺痛,嚇死了!」林姓患者透露,家中有三高家族病史,因此,當心臟產生刺痛感時,猶如針在刺的感受,馬上看心臟科,經醫師建議改轉診肝膽胃腸科,沒想到居然是胃食道逆流引起的「火燒心」心臟刺痛,進一步檢查有嚴重的十二指腸潰瘍及胃潰瘍。駐診大甲李綜合醫院的台中榮總肝膽胃腸科主治醫師彭彥鈞說,患者經相關心臟檢查,均沒有發現異狀,因患者有胃食道逆流病史,在醫師建議下轉至肝膽腸胃科,經接受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發現有嚴重的十二指腸潰瘍及輕微胃潰瘍,在藥物治療與飲食控制下,逐漸恢復正常。彭彥鈞指出,有些患者胃食道逆流會伴隨胸痛,病徵與心絞痛的症狀類似,心臟造成的胸痛必須先看心臟科,評估是否需心導管緊急治療,若經內視鏡診斷發現胃食道逆流,則給予藥物、改善飲食與生活形態即可。林姓患者說,他每天到公司上班,一大早先喝黑咖啡提神,喝完再續杯,把咖啡當開水喝的模式,偶爾搭配吃甜食,長時間下來,胃食道逆流症狀加重都不自知。彭彥鈞表示,工作壓力大、情緒緊繃促使胃酸分泌,若吃東西吃太快,加上喝過量咖啡,形成壓力性潰瘍與胃食道逆流。因胃酸逆流刺激胸口的食道產生灼熱,讓不少人誤認心臟出問題,尤其含有較多咖啡因的咖啡、茶,導致食道下端的括約肌鬆弛,易發生逆流。
俄國花滑女選手服用禁藥「冬奧金牌被追回」 一查竟發現多達「56種」藥物
俄羅斯17歲花式滑冰選手瓦利耶娃(Kamila Valieva),在經過2年調查後於今年1月被證明使用禁藥,遭判4年禁賽,導致她在2022年冬季奧運上所獲的團體金牌也被回收。如今,「國際體育仲裁法庭」(Court of Arbitration for Sport,CAS)又驚爆,瓦利耶娃在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將近2年期間,使用了56種藥物、營養品和膳食補充劑,更扯的是她當時才13到15歲。據BBC的報導,瓦利耶娃年紀輕輕就在競爭激烈的俄羅斯花式滑冰界快速竄起,2022年北京冬奧前夕,更壓過同門師姊妹成為個人賽金牌熱門人選,但她2021年12月參加俄羅斯全國賽交出藥檢樣本時,在2022年2月8日驗出對禁藥「曲美他嗪」(trimetazidine)呈陽性反應,當時她已經代表俄羅斯參加北京冬奧團體賽,並贏得冠軍。2022年冬季奧運,瓦利耶娃在位於北京的首都體育館比賽。(圖/達志/美聯社)如今「國際體育仲裁法庭」(Court of Arbitration for Sport,CAS)又驚爆,瓦利耶娃在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將近2年期間,使用了56種藥物、營養品和膳食補充劑,更扯的是她當時才13到15歲。對此,世界反運動禁藥機構(World Anti-Doping Agency)總幹事尼格利(Olivier Niggli)12日也狠批,「很明顯,當你看到體育團隊選擇犧牲1名運動員,而不是公開表明是誰在讓她吸毒時,這個案件非常令人不悅。」 回顧2022年冬奧,瓦利耶娃贏得冠軍回到母國後,曾獲英雄式歡迎,更得到俄羅斯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的護航和嘉許。先前她數度堅稱自己只是吃了草莓甜品,但因為餐具被祖父治療心絞痛的藥物「曲美他嗪」污染才會誤服禁藥。
7旬嬤胸口常悶痛、呼吸喘!竟是心臟主動脈狹窄惹禍 「心臟手術置換」成功續命
71歲林姓婦人胸口常悶痛、呼吸易喘,原以為是年紀大氣衰體弱,診斷後才發現是主動脈狹窄,同時心臟血管也堵塞,症狀嚴重,在臨床上判斷只有3-5年存活率。主動脈狹窄 無症狀、死亡率高主動脈瓣是主動脈與心室之間的門,主動脈瓣因結構導致無法完全敞開時,會造成心臟血流無法順暢流動,滯留在心臟裡,就會對心臟造成額外的壓力,也影響全身的血液循環。初期可能無症狀,但主動脈瓣開口會隨年紀逐漸縮小,症狀加重,可能產生心絞痛、昏厥甚至猝死,不可輕忽。主動脈瓣膜置換術 手術難度高且複雜羅東博愛醫院心臟外科主任賴韋良表示,主動脈瓣膜置換術過程需要讓心臟暫時停止跳動,改成由機器體外循環維持全身血流暢通,由醫療團隊修剪原本的心臟瓣膜、放上新瓣膜再重新啟動心臟血流,帶動血液循環,手術過程難度高且複雜。團隊經6小時馬拉松手術後,成功為林婦置換人工瓣膜,並在加護病房密集觀察適應度,5天後確認林婦身體安全無虞,才轉回普通病房。冠狀動脈繞道手術 1次改善2心臟問題賴韋良醫師也提及,雖是為林婦進行主動脈瓣膜置換,但術前的心導管檢查中發現林婦血管堵塞,因此術中同步為林婦做冠狀動脈繞道手術,一次改善兩項心臟問題。術後,林婦反映有感心絞痛症狀不再,呼吸順暢許多,感覺重獲新生,可以重拾參加學校的志工活動,也能自在參加社區運動聚會。與醫療團隊積極評估 避免被疾病拖累羅東博愛醫院院長王文斌表示,臨床上高齡長者會對疾病的處理治療較為消極、害怕手術,但其實隨醫療資源普及與高齡化社會來到,老年人口健康程度普遍提升、人均壽命也逐年增加。發現疾病時若能與醫療團隊一同評估各種可能性,並在具備體力時積極治療、康復,便有機會能夠扭轉老後臥床、被疾病拖累的日子,迎接樂齡新生。
29歲美女作家「瞎書」驚傳逝世! 生前罹罕病體重不足40kg 曾嘆:一定要吃三餐
大陸知名的美女作家「瞎書」因罹患罕見疾病「脊髓空洞症」,於近日驚傳逝世,享年29歲。「瞎書」曾向網友透露,因工作忙碌常常熬夜,三餐不正常,工作時一天甚至只吃一餐,即便病得很嚴重,高燒39度還熬夜工作,瞎書還曾寫道「大家一定不要學我啊!一定要認真,健康吃三餐,好好睡覺,多鍛鍊!」而患病後的她暴瘦,一度不到40公斤,她近年頻繁進出醫院與病魔抗爭,如今還是不幸離世,令人不勝唏噓。據《星島頭條》報導,「瞎書」在生前創作多部暢銷作品,包括《我不會喜歡你》、《楞次定律》、《一顆青蘋果》、《巴洛克複調》、《時止之年》等,她擅長以女性視角,宣揚男女平等、獨立又互相扶持的愛情觀。創作中,則以2019年發表的《我不會喜歡你》最受推崇。「瞎書」曾向網友透露,她工作時一天只吃一餐飯,又常吃外賣,加上經常熬夜寫文,即便病得很嚴重,高燒39度她還熬夜工作, 瞎書還曾寫道「大家一定不要學我啊!一定要認真,健康吃三餐,好好睡覺,多鍛鍊!」到了2021年5月她在通宵寫作後發高燒,之後病情惡化,出現心絞痛、胃痛等問題,最後被確認罹患基因缺憾,所引起的脊髓空洞症罕見疾病。發病後,「瞎書」的體重一度由50公斤暴跌至39.55公斤,暴瘦如柴,去年6月「瞎書」肺炎高燒不退,至9月因肺部感染嚴重,醫院第2次下達病危通知,經搶救後情況慢慢好轉,「瞎書」還曾發文向讀者報平安,不過,到了今年2月,還是不幸離世,令人不勝唏噓。「瞎書」罹患罕見疾病「脊髓空洞症」。(圖/微博)「瞎書」生前的生活習慣,引起熱議,網友紛紛留言指,年輕時也要維持健康的作息習慣,外賣雖然方便,但不能依賴。脊髓空洞症是種非常罕見且不易診斷的疾病,可分為先天性和後天性,後天性多因外傷、發炎、腫瘤和脊椎側彎引起。其症狀包括頭痛、四肢和背痛、肌肉萎縮、肌肉痙攣、感覺喪失、平衡感變差和脊椎側彎等,接著會出現感覺喪失、大小便失禁,該疾病無法根治,大多只能防止病情持續惡化。
中年男心臟支架裝20年 突胸痛竟是「二次心肌梗塞」惹禍險喪命!
一名65歲林先生有高血壓、高血脂及糖尿病等慢性疾病,20年前因為急性心肌梗塞,經心臟血管科緊急在心臟冠狀動脈放置了一支支架,病情控制穩定,但日前的凌晨突然感到一陣胸痛,大冒冷汗,趕緊至急診就醫,經安排檢查後,診斷為急性心肌梗塞,情況危急,當下啟動緊急心導管治療,透過血栓抽吸及支架放置術,順利打通阻塞的血管,成功搶救生命,病人也在兩天後順利出院。典型急性心肌梗塞 突發胸悶痛、 疼痛感延伸至左肩依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資料指出,111年國人十大死因第二位便是心臟疾病,僅次於惡性腫瘤。馬偕紀念醫院心臟內科醫師林長逸(目前支援部立南投醫院)說明,急性心肌梗塞典型的症狀為突發的胸悶、胸痛,有重物壓在胸口的感覺,疼痛感延伸至左肩、脖子和上臂。治療分秒必爭 降低缺氧對心臟損傷率部分冠狀動脈疾病患者可能出現心絞痛,但也有沒有任何症狀表現的患者,當供應心臟的血管發生阻塞,使心臟肌肉無法獲得足夠的氧氣,進而壞死,因此急性心肌梗塞的治療可說是分秒必爭。林長逸表示,上述患者半夜感覺不適選擇直接就醫,而心導管團隊緊急啟動介入,把握黃金時間打通血管,降低因缺氧對心臟造成的損傷。有復發可能 需穩定控制三高、戒菸、減重及運動林長逸提醒,心肌梗塞的患者千萬別誤以為裝置心臟支架後就一勞永逸,患者還是有復發的可能,尤其曾經發生過心肌梗塞的病患在治療後,生活上需比一般民眾更加的謹慎。如果三高沒有穩定控制、飲食習慣及生活習慣不佳、沒有戒菸、未做好保暖措施等狀況,仍有可能使冠狀動脈再次堵塞而危害到寶貴性命。曾罹患心肌梗塞的患者,就算在裝置支架後,仍不可大意,穩定控制三高、戒菸、減重、適當的運動、規律返診追蹤等都是保持身體健康的方法。
增肌減脂要多吃「蛋白質」? 最新研究:攝取過多很傷動脈
2月19日發表於國際期刊《自然代謝》(Nature Metabolism)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雖然攝取足量蛋白質能夠促進新陳代謝,因為蛋白質不易分解,身體需要消耗更多卡路里才能消化,但攝取太多蛋白質會增加脂肪、膽固醇和其他物質在動脈壁內外積聚,也就是血管出現斑塊,恐引發動脈粥狀硬化。據《紐約郵報》的報導,該項研究的資深作者、匹茲堡大學心臟病學教授拉札尼(Babak Razani)指出,「我們的研究表明,為了追求更有效的新陳代謝率而增加蛋白質攝取量,並非健康萬靈丹,因為此做法很可能對動脈造成傷害。」很多人認為蛋白質的攝取對健康至關重要,但從長遠來看,攝取過多恐是有害的。匹茲堡大學醫學院的研究團隊發現,攝取過量蛋白質會讓脂肪、膽固醇與其他物質累積在動脈壁,形成粥狀斑塊,使得血管硬化、狹窄、甚至阻塞,當粥狀硬化發生在供應心臟的冠狀動脈時,可能導致心絞痛、心肌梗塞、猝死等致命疾病。倘若超過22%的飲食熱量來自蛋白質,可能導致免疫細胞活化程度增加,並對動脈血管斑塊的形成發揮關鍵作用。拉札尼與美國密蘇里大學哥倫比亞分校的新陳代謝專家米登多弗(Bettina Mittendorfer)合作的研究團隊,也經由小鼠研究發現,人體必需胺基酸「白胺酸」(leucine)會透過特定訊息機制引發疾病,改變特定細胞新陳代謝,例如血管系統稱為巨噬細胞(macrophage)的小型免疫細胞有可能因白胺酸出現異常,進而觸發動脈粥狀硬化的發展。根據美國國家衛生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的數據,要維持正常的體重,女性平均每天應攝取2000卡路里的熱量,男性每天應攝取2500卡路里的熱量。因此平均來說,如果女性攝取超過440卡路里的蛋白質,男性攝取超過550卡路里的蛋白質,就可能有對動脈造成損傷。然而,根據過去10年收集的數據顯示,美國人攝取大量蛋白質,且以動物性蛋白質為主,近4分之1美國人每天從蛋白質獲得的熱量佔比超過22%。雖然雞蛋、肉、魚和豆類都是富含蛋白質的食物,但研究顯示,植物性蛋白質與動物性蛋白質之間的白胺酸濃度差異,可能就是對心血管、代謝健康產生不同影響的原因。這項研究結果對於營養師尤其重要,因為他們經常建議罹患重病者攝取富含蛋白質的食物,以維持肌肉量與體力。拉札尼也建議:「也許盲目增加蛋白質攝取量是錯誤的。更重要的是,要從整體角度看待飲食、均衡膳食,這樣才不會在無意間加劇心血管負擔,特別是心血管疾病高風險族群。」他也非常興奮地表示,該項研究能激發針對如何以精確方式改變飲食的討論,並為未來的飲食指南提供極具潛力的資訊。
寒流來襲!屏基急診收9重症4死亡 醫師提醒3徵兆、1口訣保命
近日寒流來襲,連日低溫讓不少民眾都無法忍受。屏東基督教醫院急診室今統計23日至24日中午,共有4位心肌梗塞、1位腦中風患者、4名OHCA到院前即無生命徵象,遺憾無法救回。屏東近日溫度雖不同中、北部縣市出現5、6度低溫,但當地白天的溫差能達到13度,讓不少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民眾血管收縮容易出現不適。屏東基督教醫院心臟內科李兆程醫師提醒民眾,若要提防心肌梗塞一定要注意以下徵兆,並在症狀發生時就要有警覺,趕快服用舌下含片或就醫治療。心絞痛:「胸悶」的範圍約半個手掌,疼痛位置延伸到下巴、肩頸甚至到背部。心律不整:心臟「蹦蹦跳」,人變得容易喘、耐力變差,若為心房顫動,中風機率會高達常人的5倍。心血管過於狹窄:生氣、吃飽飯後或有壓力時、季節轉換、運動過後,出現喘不過氣、心悸、持續幾分鐘以上的噁心和冒冷汗。屏東基督教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陳昶宏提醒民眾要記住「FAST」口訣,該口訣能辨別中風4步驟,讓患者能更好把握「急性中風搶救的黃金3小時」:FACE:請病人微笑或是觀察病人面部表情,兩邊的臉是否對稱。ARM:請病人將雙手抬高平舉,觀察其中一隻手是否會無力下垂。SPEECH:請病人讀一句話,並觀察是否清晰、完整。TIME:明確記下病人發作時間,立刻送醫。
心肌梗塞出現年輕化趨勢 氣溫驟降要注意!避免猝死
急性心肌梗塞常讓人猝不及防,近年發生多起年輕名人因心血管出問題猝死,衛福部國健署還特別提醒,心血管疾病有年輕化趨勢,維持健康生活型態,才能愛護自己的心,尤其在忽冷忽熱的天氣中,更容易增加猝發風險,不可不慎。低溫又溫差大 心肌梗塞多驟升門諾醫院心臟血管內科陳翰興醫師說,低溫加上溫差大,容易造成血管劇烈收縮,導致血壓上升,若血管內不健康的斑塊裂解,可能就會誘發心血管疾病、心肌梗塞或中風發作的機會,因此為避免增加猝死風險,平時就要注意保暖並處於恆溫環境,以免溫差過大,使血管適應不及。若出現胸痛、上腹痛、呼吸喘或冒冷汗等症狀,務必盡速就醫。陳翰興醫師表示,由於飲食西化,年輕族群多半傾向精緻或高油脂食物,加上生活習慣不佳,容易有三高問題,導致心血管硬化、出現斑塊,若受到壓力、溫差劇烈變化,斑塊剝落恐會堵塞血管,呼籲平時養成健康飲食並適度運動,40歲後也要定期健檢,了解自己是否有三高等慢性病。避免冷熱交替 加速心臟負荷民眾天冷會選擇泡湯、或沖洗熱水澡暖身。陳翰興醫師建議,泡湯應避免「冷熱泉交替」,過度刺激心臟血管,水位也不要超過心臟,每次約泡10分鐘就要起身休息,水溫則不宜過高,有高血壓或心臟疾病患者,不建議泡湯,以足浴替代。民眾在家洗澡,則是避免浴室內外溫差過大,擦乾身體著裝後再走出浴室,降低血管因溫差波動的不正常收縮。陳翰興醫師呼籲,民眾若出現突發性胸悶、胸痛、心悸、心絞痛、喘不過氣或冒冷汗等心臟病症狀,以及嘴歪、流口水、半身無力等中風症狀,就應盡速就醫,把握黃金治療期;平時階段性出現胸悶、易喘、背痛、頭暈等症狀,也應警覺並就醫檢查找出病因,切勿症狀緩解而輕忽嚴重性,心血管疾病其實只要提早發現、積極治療,多半能穩定控制,預後狀況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