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
」 大陸拒教練要求放水 「桌球傳奇」遭排擠出走台灣…曾分別為兩岸奪奧運獎牌
巴黎奧運賽事如火如荼進行中,中華隊這次雖然未能在桌球項目拿到獎牌,但選手們在場上努力拚搏的表現,仍讓不少觀眾印象深刻。據悉,桌球在1988年漢城奧運首度列入正式競技項目,當時年僅20歲的大陸選手陳靜不願配合教練要求放水,奪下女單金牌,導致她被長期排擠,後來獲台灣網羅,8年後替中華隊拿下奧運銀牌。據了解,陳靜生於大陸湖北省武漢市,於1986年進入中國桌球國家隊,1988年漢城奧運金牌戰中,年僅20歲的她對上資深隊友李惠芬,當時教練要求陳靜放水,把獎牌讓給前輩,但她拒絕配合,最終奪下桌球女子單打金牌、雙打銀牌(搭檔焦志敏),但這也導致她長期遭到排擠,最終被迫退出國家隊。1991年10月,陳靜到台灣訓練桌球,期間獲我方網羅,隔年取得台灣地區居留權,服務於合作金庫桌球隊,1993年代表合庫桌球隊取得全國女單冠軍。定居台灣後,陳靜嫁給前華航空安官李自正,並於1996年代表中華隊拿下亞特蘭大奧運桌球女子單打銀牌。2000年雪梨奧運會中,陳靜再次代表中華隊拿下桌球女單銅牌,成為3次參加奧運會分獲金、銀、銅牌的選手,也是唯一一位代表中國大陸和台灣都獲得過奧運獎牌的選手。2003年,陳靜返回大陸,在華南師範大學攻讀運動心理學博士,畢業後留校擔任副教授,後升任教授,並曾為中國大陸桌球國家隊心理科研小組負責人。2004年,她組建「廣東陳靜俱樂部」,並經營至今。
到底誰有病1/山東少年不堪學業壓力 遭母餵服精神病藥物成常態
中國山東一名少年莫楠(化名)自高中起,就被母親逼服精神疾病藥物。考上大學後,因為父母離婚,不願出學費,逼他休學。更被父母哄騙進精神病院看診,隨即被當地精神病院判斷有重度精神病,被強制住院監禁綑綁、電擊83天。他事後出院後一方面進行維權,一方勸說父母分別去看精神科,沒想到父母也分別被診斷出精神疾病,莫母更被強制扣留在病院15天無法出院。讓人分不清楚,究竟是少年一家都有病,還是當地精神疾病診療的體系生了病。據陸媒《華商報大風新聞》報導,家住山東淄博的少年莫楠,高三時因為不堪住校的課業壓力,一度想請假休息,母親聽到他壓力大,並帶他去心理科看病。醫生診斷後認為他只是壓力太大,適度休息即可,但莫楠為了能請假,懇請醫生給他開立了藥物。沒想到這項舉動,是他後來一連串悲劇的開始。2017年,莫楠考上一所大學,還拿到了獎學金。但只要每次回到家中,與父母發生爭吵,母親就說他精神病犯了,逼他吃藥。還跑去醫院告訴醫生,說兒子病情加重,要求醫生加大藥量。最荒謬的是,在莫母多次取藥的過程中,都以莫楠在校課業繁忙為由,幾乎沒有帶他去看過診。而莫楠為了讓父母情緒穩定,只得乖乖服藥,然而受藥物激素影響,不僅記憶力衰退,2年後體重也從80公斤激增到120公斤。更嚴重的是,2020年前後,由於疫情原因,一家人都封閉在家裡,家人之間的爭吵更加激化,父親不允許他進客廳,只要出了自己房門,就認為他不好好學習。莫楠無可奈何,只好被關在房間裡,除了上網課,就是打遊戲和睡覺,就連這樣,也被他父母視為是「異常行為」。另一方面,父母在家中時常爭吵,也鬧起了離婚,父親明確表示離婚後不會負擔莫楠的學費,而母親則表示自己收入不高,只能負擔生活費。莫楠為了保留學籍,不得不向校方申請休學,父母也在同意書上簽了字。莫楠休學的舉動,似乎加劇了母親對他的異常關懷,三天兩頭帶著他去看病,一次在心理門診中,醫生告訴莫楠的父母,他根本沒病,反而是父母應該多給孩子一些空間,父母氣得轉身就走,而莫楠從此開始拒絕吃藥。
浙江妹腹痛「吐黑水」以為痛經 竟罹超罕見「吸血鬼病」
在許多鬼怪相關的電影或戲劇,若出現「吐黑水」一幕,通常代表體內不乾淨的東西被清除了。不過,若是發生在現實生活中,可能就是健康出問題。中國浙江有一名25歲女子,長期腹痛還吐出黑色液體,但每次月經結束後,症狀就好了,讓她以為是「痛經」,卻沒想到自己患有罕見的「吸血鬼病」。據《錢江晚報》報導,女子1年前生活飽受困擾,每次月經來就會出現劇烈疼痛,但一結束腹痛就消失,因此她理所當然認為是痛經,於是輾轉到多家醫院治療,做了無數檢查,包括胃腸鏡、小腸掃描等,但一切正常,有醫生甚至懷疑是心理問題,建議她去看心理科。女子不久前腹痛又發作,連續痛了4天都沒好,還出現發熱和胸悶等症狀,到醫院做了全身檢查依然「一切正常」,連藥都沒開就回家了。沒想到,隔天她開始嘔吐,還吐出黑色液體,只好又到醫院就診。醫生仔細詢問病史,體檢並研究病例後,想到幾年前診斷的1例「急性間歇性紫質症」,同樣是年輕女性,都有反覆腹痛,經期容易誘發精神神經症狀及低血鈉症,當下立刻要求患者曬尿,結果在陽光照射下,不到半小時,尿液竟變成醬油色。正如醫生猜測的一樣,女子罹患急性間歇性紫質症,發病率只有5萬分之一,又被稱為「吸血鬼病」,在對症治療用藥後,病情得到緩解,困擾許久的經期腹痛終於消失。
失智症晚年如何善終? 安寧團體協助完成人生畢業典禮
美麗奶奶(假名)在診斷出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之後,住進了老人安養護中心。在症狀輕微的初期,她住在安養棟,在看護協助之下過著悠閒生活。但在認知逐漸退化到生活難以自理,言語功能幾乎喪失,肢體也逐漸攣縮後,她搬遷到養護棟,接受更全面照料。美麗奶奶的孩子們不僅個個有成就,也和她很親密,經常輪流來探望她。讓失智也活的舒適 家人安寧共同照護為了讓美麗奶奶在生命末期能過得更舒適,孩子們申請了機構內的安寧共同照護。除了機構內的護理師與看護員全天候照護,還會有合作醫院的安寧團隊去訪視。這個安寧團隊除了醫師、護理師,還安排臨床心理師擔任個案管理。安寧團隊在評估家屬的善終準備時,美麗奶奶的女兒們細數先前如何完成老人家的未了心願,也向團隊說明在老人家往生後的喪葬安排與家屬分工。面對準備充分的家屬,安寧團隊感到溝通順暢,之後的合作也相當愉快。一年之後,美麗奶奶往生,家屬除了親人之外,只邀請安寧團隊參加家祭,成為參與美麗奶奶人生畢業典禮的一份子。晚年罹失智症 仍獲舒適照護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臨床心理科臨床心理師高振傑說,這個案例是由真人真事所改編,目的是讓家中有失智長輩的家庭能瞭解,即使罹患失智症,生命末期仍可獲得舒適照護,直到人生畢業為止。身為服務年長者的臨床心理師,發現不少家屬認為將失智長輩安排到安養護中心是不孝、是讓老人家等死。事實上,在失智症末期,長輩不僅在認知功能持續下降,生理機能也會持續衰退,以致食衣住行的照顧上需要特殊設備與知識。家屬與家庭看護其實難以照料這個階段的老人家,而需要有專用設施與專業人力的安養護機構。雖然並非每個安養護機構都有合作的安寧團隊,但持續地關懷、完成未了心願、計畫後事,這每個家庭都能做到。由於失智症是一種持續性衰退的疾病,家屬若能為老人家接下來的階段做好準備,長輩不僅能善終,還能在人生畢業之前舒適度過。 a
李玟憂鬱症逝世引熱議 醫提醒「4句口頭禪」最需注意
李玟於數年前罹患憂鬱症,在今年2月14日發行的《Tragic》是李玟生前發表的最後一首單曲。李玟姊姊李思林在臉書證實李玟的死訊。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心理科醫生王亞娜表示,憂鬱症的發病是長期負面情緒積累所導致的,並非是突然發病,患者常常會在生活中會不經意地將一些口頭禪掛在嘴邊,而女性罹患憂鬱症比例是男性2倍,王亞娜特別提醒「如果您發現身邊有人經常愛說這些口頭禪,請一定要重視起來」,尤其第4句最為嚴重!口頭禪1:好煩呀輕度憂鬱症的人群往往抗壓能力比較低,稍微遇到一點打擊就會變得很沮喪,對生活失去信心,而且只會把好煩呀煩死了這句話掛在嘴邊,如果一個人不懂得自我釋放壓力,往往就會出現憂鬱症的傾向,影響到日常生活,所以身邊有這種人一定要及時開導。口頭禪2:睡不著經常說自己睡不好覺,80%憂鬱症患者在早期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睡眠問題,主要是早醒和晚上入睡困難。口頭禪3:好無聊呀憂鬱症的患者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他不喜歡和人相處,不想出門,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也不想去做任何事情,感覺極度地空虛。口頭禪4:活著沒意思「對生活失去希望」,感覺自己的人生樣樣不如意,樣樣不如別人,覺得活著太累,這種想法持續久了慢慢地就會產生一些輕生的想法。精神醫學專家、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院長楊斯年表示,憂鬱症只要好好接受治療,有2/3的患者「可以恢復生病前的功能程度」,平時多給予他們陪伴、理解和關心,呼籲家屬及患者應正視、尋求正規醫療途徑。◎勇敢求救並非弱者,您的痛苦有人願意傾聽,請撥打1995◎如果您覺得痛苦、似乎沒有出路,您並不孤單,請撥打1925
「愛賭」是種病!2問題判斷是否上癮 醫籲:到「這科」就醫
以往人們認為賭博難戒,不但賭博者自己想戒賭常常不得其法,家人也對他們束手無策。但現在醫學發展進步,不但「嗜賭症」成為醫學上正式診斷,醫界也對賭博成癮病人逐漸形成一套有系統的治療方式。地下賭博猖獗 股票投資也易成癮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心身醫學科醫師蘇璿允表示,現今賭博已經不再侷限於實體的投注站或賭場,人手一台智慧型手機,隨時隨地都能網路下注。然而,地下非法賭博帶來的危害,也因此更迅速地滲透到年輕族群中,讓不少二三十歲的年輕人,接觸賭博數年下來已經揹債數百萬,嚴重影響家庭生計。蘇璿允也指出,股票期貨等投資方式,帶有變化快速、漲跌幅度大的刺激特性,吸引想要迅速獲利的投資客,進行當日沖銷操作;虛擬貨幣則是二十四小時都能線上交易,某些幣種投機性較高,有部份投資者的行為,也已經符合賭博成癮的標準。開始賭博就失控 「二問題」判斷是否成癮而如何知道自己有沒有賭博成癮呢?蘇璿允進一步說明,「我都還可以不賭」是賭博者常見的想法。然而判斷成癮的標準不僅在於可不可以不賭,而是一旦開始賭博就失控停不下來,且造成負面影響。身邊賭博的人或賭博者自己該不該就醫,可用二個問題判斷:(一)你是否曾經對重要的人隱瞞花費在賭博的金額?(二)你是否曾經覺得有需要花越來越多的錢在賭博上?只要有一題答「是」,就建議就醫評估。門診用藥、心理治療 專業協助修復大腦蘇璿允說明,個案來到賭博門診,醫師會針對債務壓力引發的孤立無援、失眠、鬱悶,甚至自殺想法進行危機處理。對於賭博或高風險的投資行為,與醫師討論後使用藥物及心理治療,有如補強大腦的煞車機制,有助於個案停止賭博下注,或停止高風險的投資行為,讓大腦修復。另外,個案也能加入團體治療,討論生活模式的改變,重回穩健的理財配置。
她患憂鬱症是遭催婚所致? 網轟:為啥要逼人家走上絕路
現代許多民眾不光生活壓力大,隨之而來的心理負擔也很沉重。大陸河南省第八人民醫院臨床心理科醫師分享,日前一名年約34歲女子前來門診諮詢,隨後被判定為患有憂鬱症,疑因遭親友頻頻催婚所致。據陸媒《人民網》報導,河南省鄭州市第八人民醫院臨床心理科醫師分享,一名年約34歲女子前來門診諮詢,隨後經由判定,認為其已達到罹患憂鬱症的標準。醫師說,該名女子當時來到門診哭得唏哩嘩啦,明明是本科畢業,也在當地找到一份很不錯的工作,卻總被家人質問,「怎麼沒有適婚對象?」推測患病原因是遭親友頻頻催婚所致。消息一出掀起討論,有網友表示「自己優秀可以過得很好,沒必要為了結婚而結婚」、「人家明明自己過得很好,為啥要逼人家走上絕路」、「很多人這輩子做過後悔的事就是盲目結婚,家長朋友們別催了,給孩子們喘口氣」、「結不結婚就該自己決定,別人插什麼手」、「早期看著死死的不讓找,後期追的死死的馬上找」。微博帳號「三聯生活周刊」指出,「中國的離婚率從2003年起連續15年上漲,結婚率從2013年開始連續6年下跌。婚姻的日益脆弱,和年輕人不再嚮往婚姻的心態,都有經濟發展、社會結構、重新定義自我價值的各類因素摻雜其中。結婚本就沒有什麼應該與不應該,更重要的其實是『是否應該和這個人結婚』,是另一半能否讓你對未來有期待、有信心。」
海歸博士染恐慌症…醫師推測病因「是這些」 網另推3步驟減緩「社交恐懼」
現代人生活忙碌,若一不小心,可能會導致心理疾病找上門。大陸廣東省一名29歲海歸博士小鍾(化名)日前因為經常有頭暈、心慌、腳麻等症狀,就醫治療後被診斷出患有恐慌症(Panic Disorder)及高血壓。當地醫院的醫師推測,恐慌症之所以會找上小鍾,可能是因為過往求學時,長年苦讀導致習慣晚睡、回國後面臨的作息改變,以及職場壓力、戀愛不順等種種因素所致;所幸經一番治療後,目前他的症狀已有所好轉。綜合陸媒報導,廣東省深圳市一名29歲海歸博士小鍾,日前因為經常有頭暈、心慌及腳麻等症狀,光是在1個月內就叫了2次救護車。無奈之下他只好赴醫治療,經多項檢查後,臨床心理科的醫師發現,原來小鐘患有恐慌症及高血壓。據了解,來自農村的小鍾,多年來憑藉自身的努力,一路靠著獎學金讀到博士,還去了國外深造,回國後選擇待在深圳工作。醫師推測,或許是因為小鍾過往求學時,長年苦讀導致習慣晚睡,加上回國後的作息改變,以及步入職場後面臨的壓力、戀愛不順等種種因素,才讓他被恐慌症找上門;所幸經一番治療後,目前他的症狀已有所好轉。另外,現代人經常在社交碰壁,無形中助長了社交恐懼症(Social anxiety disorder)的產生。對此,據微博帳號「周樹似」12日發布的一段影片內容,以下有3個步驟可幫助減緩社交恐懼症:1. 必要時,進行積極的自我暗示,多鼓勵自己,「管別人怎麼說,我自己還是不錯的。」2. 多嘗試社交,先從沒有那麼容易讓自己緊張的場所開始,找到方法後再循序漸進,從而過渡到大範圍的社交。3. 將自己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做得出色的部分加以記錄,再透過反覆的思考和練習,從中提高對自我的信心。
怒轟前妻偷窺IG私訊 理科先生改口糗認「搞錯人」
百萬訂閱YouTuber理科太太(陳映彤),去年12月宣布與理科先生(John)離婚,婚姻破局後雙方互控風波不斷,理科先生還一度直指女方迫使他憂鬱症復發。如今,理科先生再度控訴前妻居然駭入他的IG帳號,偷看他的私人訊息,這恐怖行徑令他做夢也沒想到。不過,就在指控完前妻的惡行後,理科先生31日凌晨竟在IG限時動態上澄清,宣稱自己的帳號沒有被駭。理科先生30日於IG發文表示,從理科太太提交的法庭文件中得知,女方在幾個月前曾入侵他的IG帳號,且還窺視他的私人訊息,他說「做夢也沒想到會發生這樣的事情」,並向曾私訊他的網友公開致歉。理科先生在PO文中指出,因為憂心理科太太會耍手段關閉他的帳號,所以另創備用帳號,不料卻是遭前妻駭進IG偷看私訊。理科先生直呼前妻行徑令他感到相當不安,「她可能一直在閱讀我在IG上的所有我認為是私密的通信。」理科先生表示,已經著手處理避免「被偷看」的狀況再度發生,更呼籲網友傳訊息時注意私訊內容。然而指控風波事發不到一天,理科先生31日凌晨卻在IG限時動態上澄清,自己的帳號並沒有被駭入,而是遭到一個不知名的舊管理員登入了帳號,導致私訊被已讀,「對於任何誤解,我深表歉意。」只是,理科先生嘴上雖說著搞了個大烏龍,但卻不見刪除該則指控前妻的貼文。
大陸29歲男「一談戀愛就狂吐」 精神科醫分析:和童年有關
中國大陸深圳大學總醫院表示,近日該院消化內科接診一名孫姓男子,主訴反覆噁心、嘔吐5年多,尤其是見到約會對象,就會感到異常緊張、反胃,甚至狂吐。經過消化科醫師檢查,並未發現問題,而後轉診到精神科與臨床心理科,才被診斷為「神經性嘔吐」,只要談戀愛,就會因為神經太過緊繃嘔吐。綜合陸媒報導,今年4月底深圳大學總醫院消化內科接診一名29歲孫男,自訴5年來反覆噁心、嘔吐,情況一陣好一陣壞,近日又開始大吐,因為太過難受,才受不了就醫,經過檢查後發現他身體並無任何異常,而後轉診到精神科才發現,他每次出狀況的時間點都和「新戀情有關」。原來孫男是留守兒童,從小和奶奶同住,又因為奶奶年紀大,很少帶他出門,之後回到深圳與父母生活,又因為一口家鄉話常被人嘲笑,因此不敢和他人交際;醫生分析,孫男在大腦發育關鍵期,缺乏愛、安全和刺激,因此形成迴避型依戀人格,導致成年後,只要一和女性談戀愛,因為必須主動做出浪漫行為,觸發了早年不安全感受,才會讓身體出現嘔吐反應,以便應對巨大壓力。事後孫男在醫院住了5天,接受初步的心理諮詢,並且配合精神科藥物干預,經過治療後,目前情況穩定也順利出院;不過接下來他仍要按照醫囑持續服藥,並且接受心理諮商。醫師也表示,神經性嘔吐的原因相當複雜,包括遺傳、神經發展、家庭因素和社會心理等,而研究發現,神經性嘔吐患者家庭關係常出現過度保護、缺乏自主、僵化等,有些則是家庭關係過於疏遠,導致兒童無法形成安全依戀,在其後人際關係中,常陷於矛盾和迴避狀態,並且陷入長期焦慮和抑鬱。
長輩比疫情更可怕!陸女被催婚連跑6相親 慘得「年節症候群」
春節年假將至,不少人已準備好應對親戚的「10萬個為什麼」,但中國大陸1名女子卻因為被家人催婚,在7天內被安排5、6場相親,讓她因此罹患「年節症候群」。消息曝光後,令中國大陸網友感嘆「親戚長輩比疫情更可怕」。據《中國新聞網》報導,江蘇淮安市1名女子在連假期間,被家人安排5、6場相親,身心靈因此受到巨大壓力,導致她出現晚上失眠、白天精神不濟與焦慮情形。經就醫檢查後,確認女子罹患「年節症候群」。消息傳出後,引發網友們感嘆:「過年被催婚已經成為年輕人的第一災難!」、「親戚長輩比疫情更可怕」、「這種情況很多啊,所以很多單身的過年都不想回家了」、「這時疫情就是很好的躲節藉口」。無獨有偶,河南周口1名22歲朱姓女子10日提早回老家過年時,也被家人強迫相親,1天內就與20個對象見面,由於來相親的男子全都是附近村裡的人,與在村外的朱女大都不認識,又因為雙方家長都在場,只能和對方聊一些年齡、工作、興趣的基本問題,讓朱女感到尷尬不已。淮安市第三人民醫院心理科主任楊梅英也提醒,若在年節前或年節期間感到煩躁、焦慮、心慌、胸悶等症狀,就可能是罹患年節症候群,該病症主要好發在20至35歲的青壯年族群,單身族群尤其容易罹患此疾病,楊梅英呼籲父母輩應尊重小孩的自主權,子女也應主動與父母長輩溝通來化解問題。
180cm帥哥交不到女友?工程師「相親3年全陣亡」 就醫才知有病
大陸杭州一名31歲的工程師小鍾(化名)身高180公分,長相也十分帥氣,加上收入頗豐,堪稱人生勝利組,誰知他在3年內相親幾十次,卻都以失敗收場,讓他相當灰心。小鐘透露,自己每次相親前都做好充分準備,但一看到眼前的異性,就不敢開口說話,原本以為他只是害羞,不料竟是得了「異性恐懼症」。《澎湃新聞》報導,父母對小鍾的期望值很高,讀書時一再提醒他努力學習,就連研究所畢業後,也要他先立業再考慮婚戀,直到28歲才同意兒子交女朋友。沒想到,小鍾每次相親前都做好了充分準備,但一見到女孩,就不敢直視對方,就連話也不敢說,因此被懷疑「確定是工程師嗎?智商方面沒有問題?」經過一段時間,小鍾的情況還是沒有改善,眼見年齡越來越大,深怕自己找不到對象,這才在家人鼓勵下前往醫院看診。對此,浙江省人民醫院心理科主任蘇衡醫師透露,男子患有異性恐懼症,「患者一方面在潛意識裡,有與異性接近的強烈願望,又因此產生嚴重焦慮,導致他在異性面前異常緊張、恐懼。」醫師提到,異性恐懼症會嚴重影響正常生活,尤其是戀愛婚姻,主要表現就是迴避大部分異性交往,還有四肢發抖、臉紅、發不出聲音、出汗、頭暈等生理表現,「只是某段時間有這種表現,我們一般不作出診斷,只有在大部分時間如此,且持續時間足夠長,並嚴重影響生活、工作等社會功能才作出診斷。」蘇衡表示,異性恐懼症的主要原因和教育有關,被灌輸性是骯髒、見不得人的,但類似想法與內心對愛的渴望直接矛盾;另一種原因則是他們非常在意異性評價,一想到別人可能對自己做出負面評價,就極力迴避,雖然藥物可以緩解焦慮,但對患者的內心成長幫助不大,建議透過心理治療一步步改善。
疫情打壞作息 專家:「情緒焦慮」睡眠品質下降
中國睡眠研究會在去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調查了中國大陸居民的睡眠狀況,結果發現,即便睡覺時間變長了,但睡眠品質普遍下降,今年疫情再起,儘管已有心理準備,但是情勢恐怕難以樂觀。中國睡眠研究會發布的《2020全民宅家期間中國居民睡眠白皮書》,是以大數據為基礎,重點調查去年1月1日至2月29日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大陸民眾居家防疫階段的真實睡眠情況。調查發現,雖然平均睡眠時間都達到8小時,但作息更趨紊亂,晚睡晚起,平均睡眠品質下降。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精神心理科主任、中國睡眠研究會常務理事張斌解讀《白皮書》指出,睡眠對人極為重要,睡眠品質低對身體健康有極重要影響,使身體免疫力下降,引起一系列的身心疾病。《白皮書》顯示,疫情前90%的人集中在20時至24時上床睡覺;疫情期間80%的人養成晚睡習慣,16%的人幾乎天天晚睡,凌晨後睡覺人數超過50%。與晚睡相對應的是晚起,約50%受訪者起床時間在7時左右,宅家期間28%的人將懶覺持續到9點至12點,失去早起動力的人,比宅家前增加了21%。張斌分析,疫情期間大陸居民平均睡眠超過8小時,這些日子睡眠狀況是睡得多、睡得晚、睡得差。出現這種情況,「晚睡晚起」是一個重要原因,人們往往生理規律與睡眠時間不匹配,就會造成睡眠品質不好。之後經濟社會開始復工復產,疫情後創傷心理開始顯現。不良情緒、心理障礙影響降低了睡眠品質;長期睡眠不良也會導致情緒煩躁等心理精神問題,引發多種疾病。大部分人已經意識到睡眠問題會對生活造成負面影響,希望通過一些措施來提升睡眠品質。大數據發現,受到疫情帶來的各種訊息焦慮影響,大陸民眾夜間滑手機時間大幅拉長。此外,長時間在有限空間裡共處,家庭成員間摩擦矛盾的機會跟著增加,進一步破壞睡眠氛圍。經過歸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睡眠的幾個重要因素,通常是焦慮情緒、環境、手機等科技產品等。
瘦身不顧健康…女「催吐管」插進胃裡50cm減重 專家:可能導致心臟驟停
許多人為了保持身材苗條,不惜採用極端的方式也要讓自己變瘦。根據大陸媒體報導,近日在電商平台上興起一股販售催吐管熱潮。該商品號稱能讓吃下的食物順著管子吐出來且無副作用,一個月便可瘦超過5公斤。根據《中國新聞周刊》報導,大陸有媒體調查近日在電商平台熱賣,號稱「仙女管」、「兔兔管」的催吐管。該商品由4根直徑1.1至1.3公分不等的塑膠管做成,售價130元(約台幣560元)。賣家表示,使用方法非常簡單,只要將催吐管插進胃裡50公分,讓食物順著管子吐出來,平均一個月可瘦5公斤以上,且使用時無異物感、相較手動催吐更無副作用。一名有減重困擾的26歲女子小樺(化名),表示自己從小因身材過胖受到歧視,從節食減肥到現在使用催吐管催吐,已經無法正常飲食,每天都會暴食催吐;長期下來,使自己電解質失衡,並出現手麻手抖、臉變大、昏厥等情況,卻依舊無法停止催吐。對此,上海精神衛生中心臨床心理科主任、進食障礙診治中心負責人陳珏教授表示,催吐行為將對健康造成重大危害;不但有可能損傷食道、牙齒、腮腺、唾液腺、胰腺等部位,還會造成體內電解質紊亂、心律失常,出現抽搐、休克、癲癇發作等後果,嚴重者甚至會使心臟驟停導致死亡。呼籲民眾若想減重,還是依照醫生指示,透過運動等健康的方式進行為佳,以免瘦下來卻賠上健康,反而得不償失。
男持刀闖醫院狂砍...醫白袍沾滿血!他行兇後「跳樓自殺」身分曝光
中國廣東廣州驚傳持刀攻擊事件!31日上午,一名男子持刀闖入診間,朝著醫生及診間人員2人攻擊,多名醫師及護士在走廊上奔跑逃命,兇手行兇後便跳樓自殺,目前案件仍在進一步偵辦。根據《南方日報》報導,31日上午,廣州中山三院心理科副主任醫師陶炯在門診接診期間,被一名突然闖入診室的人員砍傷。從監視器畫面可以看到,多名醫師與護士在走廊上奔跑逃命,後方有一名持刀男子也跟在後面跑,其中一名醫生的白袍還染上了鮮血,疑似是遭到攻擊,連腳都站不穩了。一名目擊者表示,當時他在院內排隊等報告,突然有一群人跑了過來,還有個護士滿身是血,原本以為是有急診病患,但越來越多人陸續跑過來,他才發覺不對勁,後來有人大喊「砍醫生了!」才得知院內發生攻擊事件。據廣州天河公安則通報指出,10月31日10時許,天河區崗頂附近有一名男子持刀傷人,隨後跳樓自殺,警方接獲報案後,天河警方迅速派員到場處置。經初步調查,犯罪嫌疑人趙某(35歲,黑龍江人)是一名曾在醫院就診的病人。目前,2名傷者正在治療,該案仍在進一步偵辦中。◎給自己一個機會:張老師專線1980、安心專線1925、免付費生命線1995。
半澤直樹「加倍奉還」有玄機 心理醫師:暗藏5大職場紓壓術
工作壓力讓人喘不過氣來,除了體力負荷外,心靈也會過勞,日劇《半澤直樹》以「加倍奉還」一句經典台詞,在亞洲掀起熱潮,上班族可借鏡主角的職場生存術來紓壓。不想起床上班、工作效率變低、忘東忘西……你很可能過勞了!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臨床心理科主任吳孟璋指出,「過勞」是一種身心耗弱狀態,長期處在高度壓力下的反應,表現出來的跡象,在生理方面可能有容易疲倦、腸胃不適、頸肩背肌肉緊繃痠痛、常生病的狀況;心理上則容易有焦慮、生氣、情緒低落、過度敏感、缺乏耐心、失眠、暴飲暴食等等反應。如何覺察自己是否過勞?吳孟璋說,最簡易的方法是檢視最近一週以來,自己有沒有好好的吃一頓飯(營養均衡、有充分時間)、睡眠是否充足安穩(至少睡6小時)、最近有無陪家人聊天等。或是可利用國民健康署健康九九網站的「壓力指數測量表」,評估自己的壓力狀況,如果超標,建議諮詢心理衛生專業人士,接受系統性的心理治療。創下收視佳績的日劇《半澤直樹》,就讓不少觀眾直呼大快人心。吳孟璋分析,劇中主角半澤直樹面對職場上不合理現象所展現的智慧,可供上班族借鏡。1.「堅靭性」性格:半澤不輕易被打倒,面對困境勇往直前,並設法克服,不陷入悲觀情緒。這點可從小多培養成功經驗,碰到難關愈有自信克服。2.有所堅持:半澤嘗試找出問題的答案,幫助客戶及銀行度過難關,為社會做出貢獻。此種「利他」觀點,會增加行動力,而不是僅從賺錢去考量。3.不害怕衝突:半澤不像一般上班族當「悶燒鍋」,默默忍受上司不合理的指責或要求,而是清楚表達自己的態度與立場。除了能讓情緒有出口,也有助釐清與解決問題。4.人際支持:半澤有幾位好同事,不但在職場上提供情緒支持,也能給予實質的幫助。吳孟璋說,人際支持很重要,如果居家附近有聊得來的朋友,隨時想找人就可以找得到,雖然網路很方便,但見面的親近感還是大不相同。5.運動習慣:運動會改變腦內運作狀態,讓情緒穩定,提升專注力,也會產生腦內啡,令人愉快、較為正向積極。像半澤的嗜好是劍道,運動又紓壓,民眾如果難以抽空運動,午休健走是最方便的方式。家人的支持也是關鍵。日劇裡,半澤最大的慰藉就是回家吃上一頓熱騰騰的晚餐,與妻子聊天。吳孟璋說,現代家庭組成以小家庭居多,家人需協調好工作與家務,職場狀況也可相互分享,多支持、少說教,一起分攤壓力,也有助凝聚情感。壓力來襲時,可嘗試「放鬆練習」,例如正念呼吸、腹式呼吸,5至10分鐘即可,在吸氣、吐氣之間默念數字,同時嘗試感受暖流從頭到腳,放鬆末梢血管。吳孟璋表示,各種職場都可能碰到不合理情況,上班族若能理解這點,較不會陷入「為什麼是我」的情境,而會嘗試去解決。
失智長輩3大精神狀況 心理師教家屬聰明應對
罹患阿茲海默型失智症的黃媽媽,一直由二女兒美琪(假名)與外籍看護一同照顧,但最近病情惡化了。帶著黃媽媽來接受失智評估的美琪,對臨床心理師訴說自己母親最近一些怪異舉動,例如懷疑有人闖進家裡偷錢(事實上是黃媽媽忘記將錢藏哪裡)、認為看護會下毒所以要求美琪煮飯、看到已經去世的親人並和他/她說話…。美琪認為自己母親沈溺在幻想中,因此需要有人告訴她現實。無奈,黃媽媽卻因此經常和美琪爭執,搞得美琪不知要如何是好。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臨床心理科臨床心理師高振傑說,一般人對失智症長者的印象,大都是記憶力變差。其實失智症是一種大腦疾病,隨著萎縮、退化,也會出現類似思覺失調症的精神症狀,例如:多疑(Paranoia)、妄想(Delusions)、幻覺(Hallucinations)。這類精神症狀發生頻率在10~70%,會隨著失智症種類而不同。高振傑針對這幾種常見精神症狀做以下說明,並提出這類常見的困擾可以如何因應。一、 多疑所謂的「多疑」,是指懷疑他人的程度超過合理範圍。長者的「多疑」通常與其記憶力不佳有關,而且記憶力越差,情況就越惡化。常見的多疑種類有︰懷疑東西不見是被某人偷了、懷疑被兒女帶來住院是因為他們要謀奪家產、無法記住醫護人員而懷疑他們是騙子。有時候長者的多疑來自於對自己日漸衰弱的不安全感,擔心自己受騙,因此對於周遭的人都採取防衛的態度。高振傑建議,倘若長者因為對家屬起疑心而不配合或敵視家人,可以試著用一些方式讓長者了解家屬是關心他們的。例如找一些舊照片敘舊以讓長者回憶起自己和家人過去的相處,適時給長者溫柔的撫摸或擁抱,這樣較能讓長者感受到安全感。二、 妄想所謂的「妄想」,就是沒有的事,但是長者卻堅信不移。比起「多疑」,「妄想」的固執程度、怪異程度更高。常見的妄想有:被偷妄想(兒子偷存摺)、被害妄想(媳婦在煮的菜下毒)、嫉妒妄想(老公跟外籍看護偷情)、奇特妄想(電視會播出腦內想法)。針對有妄想症狀的長者,最重要的是別與其爭辯,試著順著妄想來達到家屬的目的。舉例來說:長者認為自己是兒子被陷害,所以不願意就醫。此時可以安排與長者關係較好,且非妄想對象的家屬來勸說,向長者表示為了反擊兒子的陷害,所以要去醫院證明自己的清白。亦即藉由順勢而為的說詞來讓長者達到就醫的目的。三、 幻覺所謂的「幻覺」,是指沒有真實的刺激產生卻有此種知覺。例如:視幻覺(看到過世的母親跟長者揮手)、聽幻覺(聽到觀音菩薩向跟長者說法)。通常有幻覺症狀不太造成干擾,但可能會造成長者的危險,例如看到窗外有人對長者揮手,長者沒想到所在地是三樓就靠過去,以致差點跌出窗外。對此,家屬可以和長者談談他們的幻覺,問問那些幻覺給長者什麼樣的感受(例如可怕的或是懷念的),適時地給予安撫或支持,向長者表示若看到誰而想要打招呼都要讓家屬陪著一起去,以免發生危險。高振傑指出,由於失智症是一種持續性衰退的疾病,家屬要避免對長者有過度的期待,認為讓長者回到現實才是對的。對於失智症的精神症狀,不要直接修正長者這些行為,而代之以正向的鼓勵或包容的支持,讓長者的症狀與自身、家庭共處。
狂睡10小時!婦人客廳午睡到半夜未醒 丈夫驚覺不對已成屍體
新加坡一名華裔婦女在自家客廳睡午覺,沒想到一路竟「沉睡」到午夜,時間長達10小時,疑惑的丈夫趨前查看才發現她早已斷氣!根據《聯合晚報》和《海峽時報》報導,這起悲劇發生在當地的後港(Hougang),這名48歲的婦人患有思覺失調症10多年,她27日原本要去醫院心理科回診,但因身體不適才留在家中休息,未料發生憾事。同樣是年齡48歲丈夫發現不對勁後,立刻向醫護人員求救,當人員趕到後當場宣布婦女死亡,死因研判是心臟病發作。丈夫表示,當天中午還曾和妻子聊天,他記得妻子下午2點在客廳睡著,但一直到晚上12點左右還沒醒,叫了也沒反應,當他一摸才發絕她的手已經冷冰冰,身體呈現僵硬狀態。婦人客廳午睡至深夜,家人10小時後才驚覺已斷氣。(圖/擷取自新加坡聯合晚報臉書)死者丈夫曾經擔任清潔工,但在新冠肺炎期間失業,一家人靠著政府津貼過日子,這一家三口因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礙,在一房一廳的公寓裡過著拮据生活,死者的兒子罹患了嚴重焦慮症,似乎難以接受事實。他以前因母親的疾病而感到自卑,不願與媽媽出門,如今非常後悔。根據協助死者家屬辦理身後事的義工指出,他們為死者設靈堂3天,30日出殯,但基本上不見其他親友前來弔唁,讓人感到心酸。
舒心BAR/吳若權:突破自我限制 創造生命奇蹟
所謂的「奇蹟公式」,就是:「堅定的信念」+「過人的努力」,只要你願意擺脫限制性的念頭,堅定成功的信念,就能隨心所欲,實現你要的夢想。在你心目中,什麼才叫做奇蹟呢?這次為你導讀的《奇蹟公式》這本書,作者哈爾.埃爾羅德(Hal Elrod)曾經遭遇車禍,被宣告死亡,後來不但恢復生命跡象,還在極短時間內康復到可以自己走路的程度。他曾身處破產邊緣,後來扭轉負債,達到財富自由。並且罹患了極罕見的急性白血病,存活率非常低,他卻跌破眾人眼鏡,抗癌成功。他認為:奇蹟,不是偶然間的突發事件,而是可以不斷複製創造的。而且,任何人都可以重複地創造奇蹟。所謂的「奇蹟公式」,也不是什麼神奇配方,就是:「堅定的信念」+「過人的努力」但為什麼很多人被困在自己限制的格局裡,始終沒有創造出屬於自己的生命的奇蹟呢?我為你整理出書中的三個重點,當你把整本書讀完,融會貫通之後,就能立刻應用在你的日常生活中,為自己的人生創造奇蹟。一、消除內在的衝突每個人都曾經受傷、失望,感到沮喪,經歷過很多不如意的挫折。但是,最可怕的,其實不是遭遇這些負面的經驗,而是害怕再次受傷的恐懼,讓我們變得不敢冒險、不敢追求新的機會,把自己活得愈來愈渺小。如果你允許,過去已經發生的傷害,把人生推向自我毀滅的循環,不斷訴說或強調個人的局限,慢慢地你就會不斷強化「我不能做/不能成為/不能擁有」等,讓這些負面的念頭,很快地變成你內在的堅強信念。你明明想要自己變得更好,但每次遇到新的機會,都會告訴自己「不要!」,因為你已經假設自己沒有資格、沒有能力,或認為這件事根本行不通。這就是內在最大的衝突,也是證明自我局限的典型範例。就像是很多人,都覺得金錢很重要,但又覺得自己永遠也賺不到足夠的財富。與其專注於這些自我局限的限制性信念,持續懷疑自己,不如轉身投入比較開放,而沒有限制的想法,讓自己變得更有力量,提醒自己其實是有能力改善現狀,並且完成自己想達成的任何夢想。當做得越多,就越能真誠地相信這種想法,對自己的信念也越堅定。二、釋放負面的情緒情緒痛苦只有一種理由,而且可以歸結到兩個字:抗拒。所有的痛苦情緒,其實都是因為你抗拒現實,才會被自己製造出來的。如果你再也不想體驗這種難受的情緒痛苦,唯一的方法就是:有意識地做出決定,接受過去或未來發生的一切。唯有百分之百的接納,才能帶來完全而且徹底的平靜。最嚴苛的逆境,往往會成為最偉大的老師,讓我們有更大幅度的成長。但我們經常需要等到時間流逝,深刻反省檢討之後,才能看到挑戰中的價值。舉例來說,你可能結束一段關係,為此悲痛欲絕,難過很長一段時間,直到遇見生命中的真愛,才會感激前任的離開,讓你迎來更好的戀情。如果你當下就可以無條件的接受,反而能夠立刻還給自己更多的空間和自由。有負面情緒,其實不是壞事。所有情緒,都有它的價值。如果你失去你很在意的人或物品,感到傷心是很自然,也很健康的。有時候,這些痛苦的經驗,讓我們學會不再重蹈覆轍。其中會讓痛苦成為「助力」或「阻力」的區別是:你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狀態,而不是讓失控的狀況支配你的情緒。三、創造非凡的奇蹟你必須捨棄以「恐懼」為基礎的思維,改以「信念」為基礎。然後,以學習設計一個可以付諸於實際行動的「肯定句」,它必須能夠說服自己,並且符合事實情境,可以用它來帶領自己,通往美夢成真的道路。但在此之前,所謂的「肯定句」也常被詬病,像是自我催眠那樣的嘲諷。根據學術期刊《心理科學》的研究顯示,低自尊者在重複「我是個可愛的人」這類句子後,感覺其實會更糟。想想看:不論實情是什麼,如果你自認為不是一個可愛的人,卻一再重複那句話「我是個可愛的人」,只會在你本來就認為負面的自我形象上,再增加「說謊」這一項。這類無法說服自己的肯定句,會進一步削弱你對自己的信任,阻礙你實現最終的願望。所以,在設計肯定句時,一定要基於事實,清楚陳述完成創造奇蹟時,所必須執行的具體行為。這很重要,如果你要大腦為實現新的願望做好準備,你也必須在邏輯與情感上,為自己先做好準備。你要溫和地敞開自己的思維、接受新的可能性,大腦才會相信它們;而這也表示你必須運用邏輯,以事實為基礎,直到真正感覺到其中的深刻而真確的情感。在你秉持堅定的信念,並付出過人的努力時,請你做個深呼吸,感覺全新的身分,已經在徹底改變你,想像一下:它看起來、聽起來、感覺起來像什麼?這能幫助你在理智和感情上體驗自己的新身分,更加確認自己正在前往奇蹟的道路。以上內容,摘錄自究竟出版的《奇蹟公式》這本書,希望對你有所幫助。如果你有其他疑問或是更好的建議,邀請你上《時報周刊》臉書留下意見,和我分享你的減壓經驗。《奇蹟公式》書封(圖/究竟出版提供)《奇蹟公式》究竟出版作者哈爾.埃爾羅德(Hal Elrod)是一位演說家、頂尖成功學教練、超級馬拉松選手,本書分享他從半身不遂中站起,抗癌成功,從破產到財富自由的關鍵!———————————————吳若權的幸福書房: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gx3BZdsZi_BlT-Ub6R58eg
懷疑染新冠肺炎!婦怕連累家人搞失蹤 10天後竟成浮屍
新冠肺炎疫情在大陸31個省分全都出現確診案例,在四川,就有一名女子因為接獲消息,發現自己在確診患者出沒的地方工作,懷疑自己染上新冠肺炎,也怕因此傳染給家人,選擇離家出走,沒想到,10天後竟成了浮屍。這名劉姓女子住在四川德陽,和丈夫在市區的市場經營雜貨店,日前因為聽到鄰居說,「某患者發病前曾前往該市場購物」,因此開始擔心自己感染新冠肺炎,更害怕傳染給家人。劉女擔心感染,儘管家人不斷勸說,甚至已前往醫院檢查,結果正常,她仍心有餘悸。劉女在12日凌晨3點起床,穿上棉襖、戴著口罩出門,當時丈夫以為她是出門散心,沒想到上午5點仍沒有回家,感到情形不對勁,立刻出門尋找但沒發現她的蹤跡,只能報警處理。女子的失蹤讓家人感到相當焦急,貼出尋人啟事,最後在橋下成為浮屍。(圖/紅星新聞)當地警方接獲報案後,立刻動員仍找不到劉女,21日當地救援隊也介入協尋,調閱監視器畫面後發現,劉女12日曾走上黃河路大橋,但卻沒有過橋的身影,實際到現場看見橋上石頭欄杆和石階上有被踩踏的痕跡,初步研判婦人可能跳河輕生。家屬隨後請消防隊打撈,但由於水面未發現婦人,猜測可能是被閘門口附近的潛流吸附在水底,最後決定開閘門洩水後再行救援;經過幾個小時的搜索,當地消防水上救援隊發現了「疑似人體」,為了怕被病毒感染,消防隊員先穿上防護服,才前往將人體撈上岸,最後順利將遺體轉運到岸邊。經家屬辨認,證實是失蹤10日的婦人,而這也讓家屬感到相當悲痛。對此,德陽市疫情應急指揮部心理干預工作組專家劉平指出,劉女就是屬於「疑病狀態」,她從擔心被傳染,到懷疑有病,再到心理確認自己有病,其實就是疑病妄想,「如果是這樣的情況,建議患者和家人認真對待,最好及時到醫院心理科精神科尋求專業幫助,大陸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長陳雪峰建議,在面對疫情時,一定要穩定情緒、理性分析,若真的無法放心,一定要主動尋求心理援助,才不會做出不理性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