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導管電燒
」心房顫動中風率增5倍「胸悶頭暈要當心」 新治療手術僅需1小時
53歲任職於科技業劉先生罹患陣發性心房顫動,使用抗心律不整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智慧型手錶近一、兩個月監測顯示,心房顫動發作記錄每周持續增加至 10-15%,不時感到心悸且運動受到限制,轉至臺北榮總心臟內科就醫。於今年6月中接受最新脈衝場導管消融術(Pulsed Field Ablation, PFA),術後無任何不適,住院3天後即返家,定期追蹤近1個月,在智慧型手錶監測下,症狀大幅改善,未再出現心房顫動不適。臺北榮總心律不整治療暨研究中心羅力瑋主任表示,心房顫動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心律不整,年紀越大產生機會越高。依流行病學統計,約有1-2%的人患有心房顫動。常見的症狀包括心悸、胸悶、呼吸急促、頭暈或無力,然而有些患者並無症狀。心房顫動發作時,心房無法有效收縮,導致血液滯留,這些滯留的血液若形成血塊脫離心臟,可能會引發血栓。因此,心房顫動病人的中風機率是正常人的 3-5倍,且心房顫動亦會增加心臟衰竭的風險,其死亡率是正常人的2倍,應盡早就醫接受治療,不要耽擱。羅力瑋主任說明,除生活型態調整及預防風險因子,包括高血壓、肥胖、睡眠呼吸中止治療、戒菸、戒酒、運動等方面外,目前心房顫動的治療仍以抗心律不整藥物控制與心導管消融術為主。一般的治療共識,若病人的心血管合併症較多,特別是年紀較高的病人,傾向採用心律不整藥物控制為主。若病人相對年輕,或症狀明顯,抑是合併有心臟功能不佳的情況,則可考慮採用心導管消融術治療。目前國內常見的心導管消融術主要為射頻輻射燒灼術搭配3D立體定位技術(Radiofrequency Ablation, RFA),或冷凍球囊導管消融術(Cryoballoon Ablation, CBA)。手術成功率方面兩者相仿,長期復發率約25-40%,有些病人可能會在手術後3至6個月內仍有症狀,在某些情況下可能需要進一步治療或再次電燒。臺北榮總心律不整中心引進最新脈衝場導管消融手術(PFA),利用多個電脈衝點來釋放一系列持續數微秒高振幅電脈衝,因具有心肌組織的選擇性,在治療過程中可避免對周圍的組織造成損傷,減少過去心導管電燒消融手術可能的併發症,如肺靜脈狹窄、食道損傷及膈神經損傷等;手術時間由3至4小時縮短至1到2小時內,與其他電燒手術相比,兼具精確度高、不損害周圍組織、減少併發症、手術時間短等多項優點,安全性表現更佳,為心房顫動導管消融性治療手術新選擇。
男童心律不整「心跳飆破220」 零輻射手術避40倍癌症死亡風險
兒童與先天性心臟病患者的心律不整,除了症狀惱人造成需要常常跑急診之外,嚴重情形可能導致昏厥甚至生命危險,心導管電燒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法。傳統心導管電燒以X光做導引,雖能根治,但病人有X光輻射線暴露。若能在低輻射或無輻射的定位環境下進行心律不整電燒,可以大幅降低傳統X光暴露所伴隨的風險。今年11歲的呂小弟因心律不整在去年接受無輻射3D電燒手術,呂媽媽說,呂小弟9歲在學校時突然胸悶,在沒有特別原因的情況下心跳飆高到220,被緊急帶往急診,即使坐著不動心跳也飆破200,而經常送急診且根本無法運動,後來接受電燒手術,現在已經可以恢復正常運動。呂小弟開心的說,現在自己已經可以跑兩圈操場。台大醫院小兒部醫師邱舜南指出,傳統使用X光定位心導管手術,患者一次會接受到6-25毫西弗放射劑量,相當照了200-800張胸部X光片,國際間對於輻射是沒有安全劑量的,且小朋友還在發育,影響可能比成人更大,就有文獻顯示,若十幾歲小朋友接受傳統電燒,終其一生癌症死亡率會增加30~40倍。無輻射3D立體定位系統利用電磁場定位,透過心電圖分析與電腦運算獲得3D立體影像,醫師不需用X光便能精準定位病灶。以兒童最常見的心律不整「陣發性心室上頻脈」(paroxysmal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 PSVT)為例,近幾年臺大醫院都是100%零輻射心導管手術,成績遠超過歐美各大兒童醫院;連複雜的先天性心臟病患者,近兩年也是100%完全零輻射。在零輻射的安全環境下,臺大醫院仍維持著高成功率、低復發率的好成績。2016年臺大醫院兒童醫院心臟電生理團隊引進無輻射3D定位電燒技術,至今已為超過500名患者施行無輻射心導管手術。國外團隊從傳統X光轉換到3D定位系統進行電燒,大約需要半年摸索期。臺大兒童醫療團隊不到3個月就上手,甚至連年僅1歲、體重7公斤的嚴重心律不整嬰兒也順利地治療成功。臺大團隊快速將成果發表至國際期刊,因此於2020年3月成功爭取讓兒童心律不整無輻射治療納入健保給付。
年輕女子心跳突停止倒下 醫藉3D立體定位電燒救命!
一名20多歲年輕女性,工作時失去心跳與呼吸突然倒下,在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簡稱AED)急救下,恢復生命徵兆,到醫院後發現竟然是罕見先天性心臟病WPW症候群患者,因為較常人多了一束傳導組織,導致嚴重心律不整,具極高猝死危機。幸好在主治醫師實施3D立體心臟電燒手術後,成功去除心臟不正常放電點位,讓心臟恢復穩定跳動,也讓猝死風險大幅降低。心房顫動中風、猝死機率高 藥物控制不佳可考慮心導管電燒國軍桃園總醫院心臟內科許竹佑醫師表示,心律不整起因於神經放電異常,使心臟肌肉不正常收縮,導致心跳不規律。其中心房顫動約占心律不整中的兩成,隨著年紀上升,心房顫動發生機率也會跟著增加。一旦心房顫動發生,血液很容易在心房中凝結成血栓,再隨著血流到大腦、肺部、冠狀動脈等部位。許竹佑醫師說明,因為心房顫動很容易引發中風、肺栓塞、心肌梗塞等致命情況,患者確診後,首先會使用藥物控制,也可以輔以抗凝血劑降低血栓出現機會,但若藥物控制下效果不如預期,就會考慮利用心導管電燒方式,更加積極地消除心房異常放電點位,讓中風、猝死風險降到最低。由平面變立體!最新3D立體定位大幅提高成功率許竹佑醫師解釋,實施電燒手術期間,醫生必須不斷確認心導管位置,傳統會使用X光不斷照射的方式來確認,患者因此需負擔暴露在高輻射環境的風險;且由於X光攝影僅能平面顯示,因此非常仰賴醫師本身經驗與對於生理結構的知識,才能將平面影像在腦中轉換成立體認知,手術難度非常高,較難確保完全精準地電燒異常點。隨時醫療與時俱進,目前心臟電燒已有3D立體定位新技術的加入,可以改善上述風險。許竹佑醫師強調,透過3D立體定位系統的協助下,現在醫師已經可以在儀器上,直接看到心導管周邊的立體圖像,不僅不用在以前需要大量使用X光,完全免除輻射暴露疑慮外,還可以提供如GPS一樣精準的定位,醫生可以快速判斷心導管位置,不會有視覺誤差,針對異常點進行精準電燒。肩擔南桃園健康重任! 國軍桃園總醫院心導管室全方位提升醫療品質目前南桃園地區的急重症醫療中心,在心臟電燒手術上有導入3D立體定位系統的就只有國軍桃園總醫院。許竹佑醫師提到,國軍桃園總醫院位於南桃園龍潭區,在2000年1月1日成立心導管室,一直以擔負著維護周遭民眾健康為己任,在心導管室主任黃立言醫師的規劃下,為致力提供醫學中心等級的心血管疾病照護,積極安排院內主治醫師前往三軍總醫院、臺北榮民總醫院與林口長庚等國內一級醫學中心,接受心臟電生理介入訓練,引進3D立體定位系統等先進設備,目前國軍桃園總醫院已成立心律不整電燒專業團隊,也已累積為數不少例的3D心臟電燒手術案例,讓患者們不需舟車勞頓,在地就能擁有高品質的治療與照護。任何手術都有風險 建議多與主治醫討論治療選擇許醫師也提醒,許多民眾聽到要動心臟手術時都會感到擔心,甚至產生抗拒,但其實以現在的醫療技術,心臟電燒已經十分進步與安全,有許多輔助技術可搭配選擇,如3D立體定位時所需使用的電極貼片,目前也已獲得健保有條件給付,故建議患者可視自身需求,多與醫師詢問與討論,以成功控制疾病與減少併發症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