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凱音
」 張凱音 腸病毒 新冠 流感 肺炎流感變肺炎恐「24小時呼吸衰竭」 醫呼籲儘速打疫苗
流感病毒來勢洶洶,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感染科主任張凱音表示,光是她一個門診,就有三位因為流感造成肺炎的案例,目前最年輕的甚至未滿30歲,有菸癮以及肥胖等問題。因此,再度提醒,流感導致肺炎併發症不易治療,短短時間內可能就會急速呼吸衰竭,使用疫苗預防仍是最重要的上上策,符合公費流感疫苗條件的民眾趕快施打疫苗,預防流感引發的重症。張凱音主任表示,流感導致肺炎或併發症容易發生在65歲以上長輩,或是65歲以下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氣喘、慢性肝腎疾病、腫瘤與免疫不全病患等;年輕人若有抽菸肥胖問題等風險因子,20多歲也可能得到流感造成肺炎。流感肺炎併發症不易治療,24小時內可能就會急速呼吸衰竭,重症必須送到加護病房。老人家出現的流感症狀不一定典型,可以是精神差、呼吸喘,不一定會明顯發燒;而年輕人的流感症狀包含突發性高燒、喉嚨痛、肌肉痠痛、倦怠、咳嗽、流鼻水等症狀。只要發燒超過72小時就應小心,必要時應就醫。尤其今年沒打流感疫苗的慢性病患者、老人家,很容易導致肺炎。張凱音主任指出,今年冬天呼吸道病毒傳染病相當盛行,時間接近過年,也會越來越接近呼吸道病毒流行高峰,尤其是流感。從近期疾管署監測資料,到目前為止,目前正在流行的有腺病毒、流感病毒,且A型與B型流感皆有社區流行,其它包含副流感病毒、COVID-19病毒、鼻病毒等。張凱音主任疾呼,過年有出遊打算,或是要去人多的公共空間,建議還是要戴口罩、勤洗手。很重要的是,符合公費流感疫苗條件的民眾,要把握時間施打,疫苗可以有效自我保護,避免得到肺炎。醫療院所也有自費疫苗供諮詢。今年度公費流感疫苗實施對象,包括醫事及衛生防疫相關人員、50歲以上民眾、安養、養護、長期照顧(服務)等機構之受照顧者及所屬工作人員、滿6個月以上至國小入學前幼兒、孕婦、19-49歲具有潛在疾病之高風險慢性病人、BMI≧30者、罕見疾病及重大傷病患者、國小至高中(職)/五專一至三年級學生等。
病毒大亂鬥1/登革熱燒不停!中秋前沒壓下恐更糟 忽略「這動作」百隻病蚊一次誕生
台南今年淪登革熱重災區,截至9月18日本土病例數為8,481例中,光是台南市就有7,608例,累計死亡達12名,是10年來第二高,僅次於2015年。一位曾參與當年疫情控制的專家透露,今年疫情「作戰方式不對」,迷信噴藥卻忽略徹底清除孳生源,民眾僅倒掉容器內積水,卻不知要刷掉容器上蟲卵,一個容器的蟲卵2周就能滋生數百隻病媒蚊,若中秋節前沒有壓下,連假期間南往北返恐擴大疫情。眼看台南市病例數不斷增加,疾管署9月18日進駐台南成立「登革熱前進應變工作隊」,副署長羅一鈞表示未來2周是防疫關鍵期,希望能在中秋前儘量壓制疫情。羅一鈞說,2015年時單周就增加4000多例,目前台南單周未超過2000例,若本周疫情呈現下降趨勢,或許就會開始出現反轉。中秋連假前疫情可獲控制?「我認為疫情仍嚴峻,關鍵在於作戰方式!」擁有病媒防治、環境用藥等認證的余夏,目前經營一家專業消毒公司,他曾在高雄大學病媒防治小組擔任研究員,2015年台南登革熱爆發時曾跟著病蚊管制專家白秀華教授參與監測計畫。「當時採圍攻方式,先監測找出熱點,再以中心點一圈圈擴散出去,不只噴藥,還會深入社區辦講座、跟里長宣導,因為清除孳生源才是最重要的!」「巡倒清刷」是最有效的除蚊方式,例如一個水盆就可能藏有上萬隻孑孓,但需要社區基層徹底執行才能做到。(圖/台南市登革熱防治中心提供)余夏說,預防登革熱的「巡、倒、清、刷」是老生常談,但多數人只知倒掉容器內積水,卻漏掉刷洗這一步驟。「病蚊的蟲卵非常厲害,如果只是倒掉積水,它還是存在容器內,等到下一次又有水時,就會生出數百隻的病媒蚊,所以一定要把蟲卵刷掉才行。」此外,民眾忽略廣告旗下的水桶、屋頂上溝槽等積水處,這些細節需要社區宣導,提醒民眾徹底執行,而近年因為登革熱疫情不嚴重,所以雖然已經宣導,卻往往淪為口號,只希望用噴藥來解決問題,殊不知只能消滅成蚊,無法根除蟲卵。「另外,在孳生源投藥比噴藥更有效。」余夏說,噴藥無法治本而且效果不佳,因為近年在友善環境趨勢下,不能使用殘存性較強的藥劑,殘存性較弱藥劑效果差,一下雨藥性更是蕩然無存,相較之下,直接在孳生源投藥阻斷蟲卵孵化更加有效,如果可以提高投藥的比例,相信更能壓下疫情。「這種藥物是一種生長調節劑,可以阻止蟲卵孵化、幼蚊長大,從源頭解決問題。」由於登革熱疫情猖獗,近日民眾頻頻收到新加坡養「蚊子軍隊」消滅登革熱的訊息,就是將沃爾巴克氏菌(Wolbachia)寄生在公蚊子體內,跟母蚊交配後會導致母蚊不孕,進而滅絕埃及斑蚊與白線斑蚊。國家蚊媒傳染病防治研究中心首席防疫顧問陳錦生受訪時曾說,目前國家蚊媒中心已經培養本土沃爾巴克氏菌種、建置養蚊技術,實驗室試驗也取得良好成效,但野外釋放還要考慮很多環境問題,而且台灣面積比新加坡大,難度更高。此外,台灣現在社區正有登革熱疫情,若在這時候釋放帶有沃爾巴克氏菌的蚊子,可能馬上就被噴藥致死,目前看來還是清除孳生源較為有效。新加坡以沃爾巴克氏菌寄生蚊子體內,藉此「以毒攻毒」,但專家認為台灣面積較大,困難度較高。(圖/路透社) 登革熱目前沒有專門藥物、也無疫苗可打。「登革熱共有4種型別病毒,雖然多年前有研發出疫苗,但無法保護所有病毒型別,而登革熱只要跨型別重複感染會增加重症機率,因此接種疫苗不能增加防護力。」中醫大新竹附設醫院感染科主任張凱音表示,登革熱重症的機轉根本在於免疫系統,所以很難有單一藥物可以治療,目前採取的方式就是支持性療法,但愈早介入還是比較好,提醒民眾出現發燒、肌肉痛、關節痛、後眼窩痛等症狀,應盡速就醫並告知醫師旅遊史。「2015年大爆發時,我的一位同學與父親雙雙確診出血性登革熱,結果同學的父親不幸過世。」當時余夏深感震撼,因為一條生命就這樣消失了,他呼籲政府應更加重視登革熱防治,能給地方政府更多預算來執行,例如目前疫情已相當嚴峻,但部分縣市卻依舊沒有足夠經費進行更完善的環境消毒,如果能更加重視登革熱防治,預防勝於治療,相信能挽救更多生命。
病毒大亂鬥3/夏季流感連3周升溫! 孩童慎防併發腦炎「死亡率極高」
「夏天流感居然這麼多!已經連續3週都升溫。」林口長庚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黃玉成表示,今年夏季流感疫情未如往年一樣消退,反而6月至8月病例數仍一路增加。根據疾管署資料,上周門急診類流感就診人次達10萬2,087人次,顯示流感疫情升溫,且通告以校園居多。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分析,預期未來4周疫情都屬上升趨勢,預估要等到今年流感公費疫苗10/2開打後,疫情才可能逐漸下降。近來許多家長紛紛上網哀號「開學至今,小孩不知生了幾次病,幾乎天天跑診所」,一位住在汐止的家長更寫道,「已經把家附近6~7診所全部看過一輪,小孩終於今天比較好了!」更可怕的是,往往是一人中獎、全家中鏢,兒童感染科醫師顏俊宇就是活生生的例子,他在臉書分享兩個孩子接連發燒、咳嗽,然後又換成他自己也開始不舒服。其實不少孩童每次感染的都是不同病毒,可能一開始是腸病毒,接著換呼吸道融合病毒,又或者同時得了流感。疫情解封,除了讓登革熱從境外延燒至國內,由於民眾脫掉口罩的比例愈來愈高,再加上適逢開學,所以許多病毒紛紛蠢蠢欲動,包括流感、呼吸道融合病毒、腸病毒、肺炎鏈球菌等等。尤其流感疫情,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提醒,上周新增35併發重症中,包含3例未滿10歲個案,接疑似併發腦炎,提醒家長若家中孩童出現嗜睡、意識不清、下肢無力、癲癇抽搐等症狀,可能是併發腦炎前兆,務必儘速就醫治療,若出現急性壞死性腦炎,病程會發展很快,且死亡率極高。醫師提醒,若發現孩子活動力不佳、發燒,建議要趕緊就醫,若確定罹患流感可及時治療,以免產生嚴重併發症。示意圖 報系資料照(圖/報系資料照)不只要留意孩童健康,長輩、慢性病患者與重大傷病患者等,也是流感重症死亡的高危險族群,就連一般青壯年也不可輕忽。黃玉成曾收治過一名30多歲年輕男性,BMI值(身體質量指數)超過35,得到流感後才過2天就變成重症送急診,住院超過一個多月,全因A型流感惹禍。此外,黃玉成提醒,目前還有其他6~7種呼吸道疾病的案例也在增加中,像是呼吸道融合病毒、肺炎鏈球菌等,臨床甚至有不少患者一整個月都在生病。中醫大新竹附設醫院感染科主任張凱音表示,「其實病毒一直都在,只是過去3年的防疫,大家都戴著口罩、勤洗手,所以病毒無從接觸,現在只是接觸機會增加了,所以感染機率變高,這種現象同樣也出現在美國、歐洲這些國家,流感疫情同樣都升溫了。」張凱音認為,今年接種流感疫苗有其必要性,「我們無法知道今年冬天流感會不會嚴重,但夏天流感都上升了,難道冬天不該緊張嗎?」黃玉成特別建議,「危險族群一定要接種疫苗。」
腸病毒大流行1/創3年新高紀錄「新殺手更可怕」 難預防!3大族群最危險
疫情解封,腸病毒也即將大反撲!除了易引發重症的腸病毒71型之外,今年更要提防新殺手D68型,初期症狀和感冒一樣難以預防,且病情會急遽惡化,再加上無疫苗、無藥物,甚至連青少年都會感染,因此專家認為比71型更恐怖,也點名「氣喘病史」、「曾發生喘鳴」、「肥胖」3族群要嚴陣以待,一有疑似症狀就要趕緊就醫。根據疾管署最新監測資料,今年3/26至4/1國內腸病毒門急診就診計4,113人次,較前一週(3,177人次)上升29.5%,且高於2020~2022年同期,除了創3年新高紀錄,專家也示警6~7月恐造成大流行。不只如此,今年3月中旬疾管署監測到容易引發重症的腸病毒71型2位個案,這也是國內時隔一年半,再度監測到這種病毒型,而且緊接著在4/6再公布監測到2例,目前累計共4例,所幸皆為輕症。腸病毒71型是大眾較為熟知的危險病毒型,但今年許多專家紛紛擔憂另一種病毒型D68,且根據疾管署近期實驗室監測,顯示社區內除了常見的克沙奇A型、腸病毒71型之外,D68型也蠢蠢欲動,而且今年唯一的重症個案就是D68型,去年唯一的死亡案例也是D68型。腸病毒並非單一病毒,例如引起疱疹性咽峽炎的克沙奇病毒或71型、D68型腸病毒都屬於這個大家族,腸病毒最常見的症狀是手足口症及咽峽炎,少數如腸病毒71型引起的重症案例,病毒甚至影響到腦部,會頻繁肌抽躍、嗜睡、手腳無力、持續嘔等。腸病毒71型重症雖進展快速,但疾病變化仍有跡可循,而腸病毒D68型走的卻不是這個路線。中醫大新竹附設醫院感染科主任張凱音表示,D68前期症狀是咳嗽、發燒,和一般感冒非常相似,所以臨床上難以辨別,一旦出現急性肢體無力痲痺或呼吸衰竭,後續恢復狀況就不佳。第一個腸病毒D68型出現在1962年的加州,從那之後,美國一直有零星的個案,但沒有受到重視。直到2014年美國爆發大流行,那年的8~11月共有1121個確診案例,遍佈47州,幾乎讓整個美國本土全部淪陷,也讓全世界首次見識到D68型的可怕,台灣也從這一年開始監測D68。腸病毒D68型初期症狀跟感冒一樣,也無手足口症及咽峽炎,難以及早確診,又可能急遽惡化,因此讓許多專家相當頭疼。(示意圖/非當事人,報系資料庫)在美國2014年的大流行中,有107例兒童的急性肢體無力痲痺個案,張凱音說,「急性肢體無力痲痺」是指四肢突然發生無力性麻痺,負責呼吸與吞嚥的肌肉也可能受到影響,患者可能會四肢癱瘓,甚至連呼吸肌肉群都受到影響而必須仰賴呼吸器的支持。這107位受影響的兒童,其年齡中位數為7歲,絕大多數都有脖子僵硬、畏光等腦膜炎的症狀。受影響的肢體主要是在末端,且為不對稱分佈。肌肉力量可能會降到0分,發生肢體無力前幾乎都有發燒症狀,平均間隔距離為7天。楊為傑說,這些病童恢復狀況不佳,幾乎所有孩子都留下了神經學的後遺症。那該如何預防?D68症狀與一般感冒無法區分,但會表現得較為嚴重,根據美國2014 年流行的統計數據,32%以上的個案會演變成肺炎、肢體無力等重症,且絕大部分的D68個案都需住院治療,甚至需要加護病房。不只如此,D68的恐怖之處是就連青少年都難逃脫魔掌,雖然所有年齡層都可能感染腸病毒,但5歲以下的孩童較容易引發重症,不過,根據法國2014年的D68流行年齡層分布,除了5歲以下的幼童之外,6~15歲與16歲以下竟也有不少案例。不同於腸病毒71型已有疫苗可打,D68目前既無疫苗、也無治療藥物,「預防重於治療」更加重要,尤其是根據美國2014年的數據顯示,若有氣喘病史、過去曾出現「喘鳴聲」、肥胖這3大危險因子,就要格外提高警覺。有氣喘病史者建議接種流感疫苗控制病況,若有感冒症狀,且產生呼吸困難、喘;或有肢體無力之現象,如突然走路不穩、一隻手突然變得無力、不靈活、肢體酸麻痛等,都要立刻就醫,以免病況急遽惡化。
腸病毒大流行2/該來的擋不住!10年循環期已到 上波重症患者仍插管「這種家庭最危險」
今年3月中旬,腸病毒71型睽違一年半再度在台灣現蹤,感染科醫師表示,腸病毒本來就是每5~10年一次循環,前一次大流行已是10多年前,雖然因疫情拖延2~3年,但「該來的擋不住」,也提醒要勤洗手,上一波許多重症患者至今仍有後遺症,部分甚至臥床插管,尤其是同時有學齡前、學齡後孩童的家庭要特別小心,避免腸病毒「大傳小」鑽入家中。而腸病毒71型疫苗也可望於今年7~8月開打,將為2個月~6歲嬰幼童提供更多保護力。 腸病毒疫情創3年新高紀錄,且一連3、4月,台灣總計已出現4例腸病毒71型,台安醫院小兒科醫師陳萬德表示,疫情這2~3年,一年中的腸病毒案例大概只有個位數,但目前是每周都有案例。感染科醫師黃立民預測,如果持續出現腸病毒71型案例,今年6~7月將出現腸病毒流行高峰,且腸病毒71型就會比較嚴重,可能會引發重症、甚至死亡案例。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則表示,國內已經有一年半沒有偵測到腸病毒71型,回顧過去,腸病毒71型最後一次大流行是2008年,而上一次中度流行已經是2019年,當時有69例腸病毒重症,71型占52例,4例死亡個案中有3人是感染71型。「腸病毒原本就大約每5~10年會有一次大流行!」中醫大新竹附設醫院感染科主任張凱音表示,上一波腸病毒71型大流行發生在10多年前,由於疫情的緣故,所以這幾年腸病毒案例較少,但如今隨著防疫鬆綁,腸病毒案例也逐漸增加,若真的發生大流行也很正常,「因為循環是必然的」。但做好預防工作是必要的,張凱音說,腸病毒71型的神經傷害性高,除了會造成急性下肢無力、影響自律神經,還會導致腦炎。「若是引發成重症,由於肌肉無力也會影響呼吸,就可能導致終生必須配戴呼吸器,上一波大流行的許多重症患者至今仍插管躺在照護中心。」針對最致命的腸病毒71型,台灣終於即將有疫苗誕生,預計今年7~8月開打,讓許多家長相當期待。國光生技提供(圖/國光生技提供)腸病毒感染並不分年齡層,成人或青少年一樣也會中鏢,只是多半沒有症狀,但一樣的病毒若傳染給5歲以下的孩童就不同了,不僅症狀明顯,重症率也大為提升。「所以如果家中同時有學齡孩童、嬰幼兒最危險,因為腸病毒非常容易在校園傳布,但大孩子不一定有症狀,如果不小心將病毒帶回家中,再傳染給嬰幼兒,那就會變得危險。」過去家長們最害怕腸病毒,因為不像流感有疫苗可接種、也有抗病毒藥物治療,一旦孩子感染腸病毒,輕則忍受嘴破、咽峽炎的疼痛,重則可能造成神經系統傷害、甚至致命,且家長們往往時時緊繃神經注意是否有重症症狀,身心壓力之大難以言喻。如今除了勤洗手、做好環境衛生,腸病毒71型疫苗也終於誕生,目前預計7~8月開打,每一劑自費價格落在3,600~4,000元,需完整施打2劑,目標族群為2個月到6歲的幼兒高危險群,希望能盡量減少腸病毒大流行所帶來的傷害。
腸病毒大流行3/免疫負債世代缺乏免疫力 別讓孩子玩「帶毛玩具」髒得不可思議
防疫政策鬆綁、疫情解封,讓各式各樣的病毒開始出現,而出生在疫情中的孩子,由於免疫力缺乏訓練,因此被稱為「免疫負債世代」,這些孩子感染病毒後症狀更嚴重,由於腸病毒疫情持續上升,醫師也特別提醒家長少讓孩子玩「帶毛的玩具」,因為難以清洗、消毒,病毒恐藏匿其中。5~6歲以下的孩童,由於一出生或出生沒多久就遇到疫情爆發,長時間處於防疫狀態,讓他們的免疫系統猶如一張白紙,沒機會受到訓練,所以當他們遇到病毒時,往往就會更加嚴重,這就是所謂的免疫負債。北市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小兒科醫師柯申表示,這些免疫負債的孩子缺乏群體免疫力,所以可能更容易感染腸病毒。柯申提醒,腸病毒傳染力強且無法使用酒精殺死,因此在生活中落實「濕、搓、沖、捧、擦」洗手5步驟非常重要。中醫大新竹附設醫院感染科主任張凱音強調,「因為酒精對腸病毒的毒殺效果有限,務必要以肥皂洗手!」張凱音說,許多家長有各式各樣的消毒措施,除了近年常用的酒精、次氯酸水等等,還包括紫外線燈等,但這些消毒方式的效果都有限,而且有些會有死角,例如紫外線燈就會有照不到的部位,所以建議還是多用肥皂洗水最好。家中若有人感染腸病毒,疾管署建議使用含氯漂白水消毒環境與患者排泄物,避免全家都遭到感染。(圖/報系資料庫)柯申提醒,由於腸病毒傳染力強,而5歲以下幼童容易變成重症,所以出入幼兒園、托嬰中心、親子館等場所,還有回家後、進食前,這些時間點都要用肥皂洗手,以免將病毒帶入家中或吃進嘴裡。為防範腸病毒大流行,疾管署也整體出許多預防重點,其中一項指出「避免接觸帶毛玩具」,張凱音說,這是因為毛茸茸的玩偶雖然可愛,但非常難清洗、消毒,有非常多的死角提供病毒藏匿,建議盡量不要接觸較好。若家中有人感染腸病毒,疾管署建議使用含氯漂白水進行環境消毒,調配時應穿戴防水手套、口罩及圍裙,並注意環境通風;一般環境消毒使用的消毒水濃度為500 ppm,即8瓶1,250 c.c.保特瓶清水加入100 c.c.漂白水。用於處理腸病毒患者分泌物或排泄物汙染的消毒水濃度則為1,000 ppm,即8瓶1,250 c.c.保特瓶清水加入200c.c.漂白水。環境、器具等於消毒水擦拭完畢後,靜待10分鐘再用清水擦拭一次,才算完成消毒步驟。另外,也要避免病患接觸其他幼兒或即將生產的孕婦,處理完病患的口鼻分泌物與糞便後,也要正確洗手才不會傳播病毒,如此才能避免「1人中獎、全家感染」。
年輕化!33歲男竟罹帶狀皰疹 新冠與壓力多因素肇因
33歲的趙先生,在科技公司輪班工作,近期工作壓力大、日夜班輪替,常常熬夜玩手機遊戲紓壓,突然左胸開始莫名疼痛,一開始去做心臟檢查都正常,但某天洗澡時竟然看到一簇紅疹、水泡自疼痛部位冒出來,病灶總有隱約的搔癢與抽痛感,牽動到皮膚痛,連衣服貼身都讓他不適,難以集中精神,嚴重影響休息與睡眠品質。求診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感染科主任張凱音,診斷為「帶狀皰疹」。張凱音表示,「帶狀皰疹」是一種病毒侵犯神經節後,造成局部神經疼痛、皮膚水泡出疹,通常發生在單側。因為皮膚水泡常常成簇成群地冒出來、呈長條狀分布,俗稱「皮蛇」。帶狀皰疹可以發生在從頭到腳的任何部位並伴隨多種神經症狀:發在臉上的帶狀皰疹可以侵犯眼角膜,造成視力異常;耳部的帶狀皰疹可能會併發聽力損傷與顏面神經麻痺;發生在會陰部的帶狀皰疹可能會造成排泄功能異常。在免疫不全的病人身上甚至可能一次多發好幾個部位,長成類似水痘般的病灶。帶狀皰疹在年長的病患身上較常發生,但生活壓力大、睡眠不足、近期生病或重大手術、使用免疫抑制藥物、糖尿病、癌症病患,也容易遇到帶狀皰疹發作。在門診,除了老人家,也有許多年輕案例,例如大考前的學生、做二休二或做四休二輪班族、新手爸媽等,近一年COVID-19確診過後的病人,病癒後遇帶狀皰疹發作也相當常見。2006年起,美國有新的帶狀皰疹疫苗通過試驗,今年也在台灣上市了。新型帶狀皰疹疫苗每次須施打兩劑,間隔2-6個月,免疫不全病患間隔1-2個月,並於60歲以上族群有97%的保護力,相較傳統型帶狀皰疹疫苗於70歲族群僅剩41%保護力,新型疫苗於70歲以上族群也仍97%的效果。重點是,新型帶狀皰疹疫苗因製作原理與傳統型不同,可安全施打於免疫不全族群。過往傳統型帶狀皰疹僅有約5年的保護力,傳統型帶狀皰疹疫苗並無建議於年輕族群常規施打。但新型帶狀皰疹疫苗相對安全性高,保護力持久,美國CDC建議的帶狀皰疹疫苗施打年紀已自60歲下修至50歲。在台灣,部分縣市行政區有給付65-70歲的部分疫苗費用。在美國,實際監測數字卻告訴我們年輕族群的帶狀皰疹似乎也有增加的趨勢,可能的解釋包含慢性病年輕化、資訊世代的生活型態改變等。
開學將有新一波流行呼吸道感染 醫師提醒用兩招不用怕
30日就要開學囉!中醫大新竹附設醫院感染科主任張凱音提醒家長,目前新冠病毒在社區有一定流行比例,季節流行病毒像腸病毒、鼻病毒、肺炎黴漿菌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院方門診監測都有增加趨勢,小朋友開學後接觸不同病原體是可預期,但不用恐慌,一定要戴口罩勤洗手。張凱音表示,小朋友到學校可預期,各種呼吸道病原體可能都會有一波流行,如果出現發燒、喉嚨痛、肌肉痠痛、倦怠、流鼻水、咳嗽等症狀,無法分辨是否為新冠病毒感染時,可以善用居家快篩,即時檢驗。如果是新冠病毒篩檢陽性,父母親不用太擔心,可以透過視訊看診、通報、拿藥。陰性則建議可以在家先觀察2到3天,若小朋友出現精神變差,高燒不退,食慾下降等症狀,一定要給醫師評估。張凱音說,大部分呼吸道病原體皆是透過飛沫、接觸途徑傳染,腸病毒除了手足口病、皰疹性咽峽炎,也可能以上呼吸道感染形式發病,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症狀像是感冒,6個月以下小朋友可能會造成下呼吸道發炎或是細支氣管炎,出現咳嗽甚至會喘,一定盡速就醫。張凱音指出,美國BA.5個案流行比例升高,已佔過半COVID-19比例,住院和重症比例也沒有顯著增加趨勢,所以推測BA.5變異對於已打過疫苗或是感染過的人,威脅應該不大。但病房仍常有未完成3劑疫苗的個案,因感染COVID-19造成肺炎與住院,且人數近期已在增加中,建議民眾還是盡快完成應有的3劑疫苗注射,有疑慮的民眾可以再次與醫師討論。
病毒再起1/開學即作戰!單日確診恐破6萬人 「做好這件事」斬斷BA.5傳染鏈
暑假進入尾聲,高中以下各級學校將於8/30開學,卻剛好遇上BA.5變異株大爆發的高峰期,指揮中心預估屆時可能單日確診超過6萬人以上,且高峰期恐長達1個月之久!專家表示,面對BA.5超強的傳染力,學童活動時若能「動線交錯」,就能預防群聚感染。本土新冠肺炎肆虐已將近3年,截至8/21確診人數已突破500萬例,約佔總人口數21.7%,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表示,台灣本土確診數自2022第21周起,連續11周下降,上周首次出現上升的情形,從14.8萬增加到15.2萬,增加2.9%,其中的關鍵就是BA.5,也預估本周將進入爆發高峰期。BA.5屬於Omicron病毒的變異株,2022年初首見於南非,並在4~5月間開始流行,短時間內就帶來新一波的疫情。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8/17資料,BA.5變異株目前是全球的主流病毒株,佔比約74%,迄今至少121個國家通報 BA.5變異株感染病例,例如歐美國家、日韓紐澳多國都迅速傳播,確診案例、住院及重症數都明顯增加。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BA.5的傳播力比之前流行的BA.2高出2~3成,這是因為BA.5突變位點較多,有免疫脫逃的現象。至8/22為止,本土BA.5已累計92例,全國BA.5佔比為18%,其中北部案例佔23%最多。醫師建議學童取餐的動線要交錯進行,才能盡量避免病毒交叉感染,預防疫情擴大。(示意圖/ 基隆市政府提供)王必勝也預估,開學後進入高峰期,若疫情嚴峻單日確診恐怕會突破6萬人,就算是低推估,單日也可能超過3萬人確診,不只如此,指揮中心更預言高峰期屆時將持續1個月,年底前會再增加300萬以上的確診者。面對傳染力超強的BA.5,學生們該如何預防群聚感染呢?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感染科主任張凱音表示,用餐、上廁所是最容易感染的時機,「要讓學生的動線交錯,就是一種分艙分流的概念,建議讓學生分組打菜、盛飯,事先分配使用廁所的時間與人數,盡量讓所有人的動線不要重疊。」另外,接種疫苗也非常必要。日本國立傳染病研究所7月時調查關東地方醫療機構的1547人,發現跟沒有接種疫苗的人相比,接種第2劑疫苗逾5個月以上的人,其疫苗保護力約35%;接種第3劑疫苗未滿3個月的人,疫苗保護力約65%;就算接種第3劑疫苗超過3個月的人,疫苗保護力也還有約54%。由於研究分析時期是BA.5已成日本主流病毒株,研究團隊認為,研究結果可能代表即使面對BA.5,接種完3劑疫苗仍可提高某種程度保護力。張凱音說,部分民眾會挑選疫苗,甚至等特定疫苗,但其實若是本身屬於高風險族群,建議有疫苗就趕快打,才能及時得到保護力。
下一個魔王2/猴痘疫情狂瀉!美宣布「公衛緊急狀態」 兒童累計81例是隱憂
今年5月中旬,歐美國家爆發猴痘疫情,範圍愈拉愈大,猶如止不住的洪水。截至7月底,已有78國通報猴痘個案,總病例數已突破1萬8000例,世界衛生組織WHO宣布猴痘已列國際公衛緊急事件,美國也於8/4發佈公共衛生緊急狀態,專家更指出,目前全球累計81例兒童感染者,代表猴痘感染途徑並非只有性行為,恐怕有更多可能性,相當堪憂。雖然歐洲是猴痘疫情的中心,但美國病例數卻居全球之冠,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統計,截至8/5,美國已有7510例猴痘通報確診個案,除了俄亥俄州和蒙大拿州尚未淪陷之外,其他州都出現確診案例,又以紐約最多、其次是加州和佛羅里達州。拜登政府因此發佈公共衛生緊急狀態,顯示將投入更多資源來對抗及預防猴痘疫情。台灣目前已有3名猴痘境外移入案例,其中第2例由於皮膚上的結痂未完全脫落,至今已隔離29天。(示意圖/報系資料庫)台灣於6/24出現首例猴痘個案後,7/12、8/6陸續出現第2、3例,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第2例猴痘個案目前已在醫院隔離治療29天,雖然第2例個案沒有其他不適症狀,但身上還有結痂未完全脫落,所以還無法解除隔離。第3例目前剛隔離治療中,已匡列2名高風險接觸者。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感染科主任張凱音表示,今年5月中旬於歐美國家爆發的這一波疫情,範圍愈拉愈大,已經蔓延至少47國,98%都是經由人與人的性接觸傳染。WHO也表示,目前猴痘主要是通過男男性接觸所傳染,建議在猴痘疫情爆發期間提高警覺,且最新研究顯示,猴痘病毒在精液中的持續時間最長,一直到發病第7天仍持續複製、具有傳染性,所以男男性接觸才會較容易傳染。但隨著一個接著一個的兒童案例,令許多專家開始擔憂「猴痘似乎有更多傳染方式」?法國兒科傳染病專家柯恩教授(Professor Robert Cohen)表示,兒童案例的出現,顯示只要是密切接觸,例如衣物、床單等,都可能感染猴痘病毒。不只如此,WHO和美國CDC都將8歲以下兒童列為猴痘重症危險族群之一,巴西兒童感染科醫生大塚(Marcelo Otsuka)表示,兒童的重症風險較高是因為免疫系統尚未成熟,由於猴痘的病灶主要在皮膚上,一旦感染很容易引發後續的細菌感染。不過,專家也認為多數感染猴痘的孩童,都是在2至4周內康復,所以目前不必過度恐慌。
病毒之戰1/猴痘12倍速突變超詭譎 兒童首例讓專家緊張「代誌大條」
台灣於6月24日出現首例猴痘確診個案,成為新加坡、韓國後,亞洲第3個出現猴痘病例國家,目前猴痘疫情蔓延全球達47國、出現近4000例確診個案,法國更出現首例兒童個案,法國衛生當局在當地25日晚間宣布,巴黎出現一名小學生感染猴痘病毒。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感染科主任張凱音表示,猴痘是由猴痘病毒引起的疾病,1958年首次猴子身上發現,因此命名,但並非只有猴子才會感染猴痘,包括松鼠等齧齒類動物也是常見的宿主。猴痘是一種人畜共通疾病,世界第一例人類病例於1970年在剛果民主共和國出現,之後非洲平均每年都會發現幾千例病例。張凱音說,但非洲的病例都屬於偶發、且小範圍的群聚感染,且應該都是由動物傳給人。相較之下,今年5月中旬於歐美國家爆發的這一波疫情,範圍愈拉愈大,已經蔓延至少47國,98%都是經由人與人的性接觸傳染。過去認為猴痘是經由極為親密的接觸才造成傳染,但隨著猴痘病毒不斷突變,到底現在的傳播能力如何?傳播途徑?都充滿變數。葡萄牙研究團隊5月底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發表成果,發現今年這一波的猴痘病毒突變速率是先前的6至12倍之多。葡萄牙科學家挑選出 15 份猴痘病毒樣本,發現這次的病毒總共攜帶 50 種新突變,將這些突變 與2018~2019 年檢測到的病毒株相比,發現是過去從未見過的,以往猴痘病毒每年突變頂多1~2個,現在一口氣出現 50 種,突變速率相當驚人。科學家認為這顯示猴痘病毒已經「加速進化」,也懷疑因此造成傳播力急遽上升。世界第一例猴痘案例出現在1970年出現,當時大多是動物傳染給人類,但如今已經演變成人傳人,而且傳播力似乎有加快的趨勢。(圖/取自WHO)不只如此,法國甚至出現首例兒童案例,當地衛生局已展開疫調,追蹤該名小學生的接觸鏈。法國兒科傳染病專家柯恩教授(Professor Robert Cohen)表示,這名兒童案例的出現,顯示猴痘並不是一種只會透過性來傳播的疾病,其他形式的密切接觸也可能導致感染,例如衣物、床單,因此每個人都可能受到影響,包括兒童。柯恩教授指出,必須釐清孩童傳染的途徑和傳播鏈,「如果是家庭內部的,那就不足為奇,但如果我們無法弄清楚它來自哪裡,那麼問題就更大了。」目前傳出該名法國孩童的同住手足也出現疑似症狀,疾管署防疫醫師陳婉青表示,由於猴痘屬於接觸傳染,所以推測這位法國兒童猴痘患者由同住家人傳染的機率較高,不過,由於孩童的免疫系統尚未成熟,一旦感染,可能嚴重度會高於成人,雖然該名孩童目前病況穩定,但後續仍要持續觀察。
病毒之戰2/症狀難辨!可能只有一顆疹子 「跨國超連結」擴散全球
台灣出現首例猴痘個案,讓不少人都驚呼「怎麼這麼快!」但國外媒體其實早就指出「這不是另一場新冠疫情,是一次不尋常且史無前例的猴痘疫情暴發。」從5月中旬起短短1個月,就迅速席捲全球47國,目前已有近4000人感染。前台大感染科醫師林氏璧說,過去經驗中,感染猴痘會先發燒、再起疹子,從臉部開始,然後到身體其他部位這樣的病程,但世界衛生組織指出此次猴痘病毒有不典型表現,許多病患可能僅有少數疹子,甚至只有一顆,可以只出現在生殖器或是鼠蹊部,肛門周圍,而不會到全身,也可能在發燒前就有疹子。「這樣的不典型表現,似乎代表病毒已經突變。」林氏璧說,更重要的是,這讓猴痘變得更難診斷。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感染科主任張凱音表示,這些不典型的症狀,可能是因為「人類並非猴痘病毒主要的宿主」,所以有些人出現的症狀較為輕微,甚至難以分辨,但張凱音認為現階段還不需要對猴痘過度恐慌,主要是它的傳染力大約是1傳2,相較於新冠肺炎可以1傳12,「兩者相比,差多了!」但猴痘仍有其可怕之處,除了難以診斷之外,由於猴痘多半是透過極為親密的接觸傳染,甚至是性行為,所以確診之後的疫調十分困難,因為許多人可能會隱瞞接觸史。台灣於6月24日出現首例境外移入猴痘案例,讓許多人驚訝速度如此快,再加上症狀並不典型,因此讓邊境防疫更增加難度。(圖/報系資料庫)張凱音說,以這一波歐美的猴痘疫情為例,98%都是性接觸傳染,由於現代人交通便利,可能前一天在這一個國家,明天又到另一個國家,這樣的「跨國超連結」讓猴痘一下子在全球各國蔓延開,只要確診者隱含中間某些環節,更何在加上猴痘潛伏期最長可到21天,只要一不小心,病毒就會繼續擴散。林氏璧認為,目前仍無法確定性行為體液會造成傳染,只能確定直接接觸受感染的皮膚疹子會遭到感染,他建議不要進行不安全的性行為。另外,從資料來看,目前猴痘患者多半都是輕症,極少數需要住院。目前僅通報一例免疫不全的患者死亡,致死率比之前研究數據的1成更低,推測病毒有可能突變得傳染力更強,但致死率卻降低。病程:發燒1至3天後出現皮膚病灶,通常自臉部蔓延至身體其他部位,四肢比軀幹更常見;皮膚病灶出現後會依班疹、丘疹、水泡、膿疱階段變化,最終結痂脫落,症狀可能持續14至21天。
病毒之戰3/鞋子別踩進家門!做好5件事預防猴痘 專家:不要只靠疫苗
台灣已於6月23日將猴痘列入第二類法定傳染病,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感染科主任張凱音表示,猴痘與天花病毒同屬正痘病毒屬(Orthopoxvirus),所以若有接種天花疫苗(牛痘),就具有一定的預防能力,由此推算年齡小於43歲以上的民眾,都沒有保護力,因為台灣在1979年就停止天花疫苗的注射,原因是當時天花已經幾乎絕跡。由於台灣已經出現第一例猴痘境外移入案例,外界也開始關心疫苗問題,疾管署長周志浩6月24日表示,我國已有第一代天花疫苗,但屬於活性疫苗,所以接種後的副作用較嚴重,目前規劃作為戰備使用,現在正在進行第三代天花疫苗及抗病毒藥物的採購事宜,改良後的第三代疫苗副作用比較小,目前具體的採購數量在洽談中,最晚一定會在年底前買到。周志浩透露,第三代天花疫苗初步規畫提供給照顧猴痘患者的醫護人員、患者密切接觸者以及實驗室人員等3類對象施打。由於猴痘在短短約1個月的時間,就在全球各國家擴散,紐約市因此宣布開打天花疫苗,不過目前只針對高風險族群接種,以目前案例來看,男同志似乎佔比較高,許多同志族群因此擔心被貼上標籤。張凱音說,其實只要是性接觸都有可能傳染。至於未來哪些人需要接種天花疫苗?張凱音說,目前尚未可知,需要再觀察一陣子,才會知道哪些人是高風險則群,不過以目前的情況來看,一般民眾應該不需要接種天花疫苗。台大急診醫師李建璋則認為,想要預防猴痘進入社區,啟動邊境檢疫最要緊,從疫區歸國的民眾若是發燒,或是身上出現紅疹都要主動通報與檢驗隔離,並且疫調。另外,除了醫護人員,李建璋建議前往疫區旅行的民眾、或有高風險性行為者,都要接種天花疫苗。他提醒,有了新冠經驗,這一次猴痘一定要超前部屬。疾管署6月25日也公布猴痘隔離處理、疫調及接觸者追蹤指引,未來依據情境,把接觸者匡列處置分成高、中、低風險,也呼籲民眾返國入境時如出現發燒、皮膚病灶如紅疹、丘疹、水泡或膿疱等疑似症狀,應主動告知航空公司人員及機場港口檢疫人員,並儘速就醫,告知醫師旅遊史及接觸史。猴痘病毒與天花病毒同屬正痘病毒屬(Orthopoxvirus),根據葡萄牙研究顯示,目前已有多達50種遺傳變異,突變速率是先前的6至12倍之多。(圖/WHO提供)至於一般民眾,張凱音表示,只要維持現在防範新冠肺炎的方式,例如戴口罩、勤洗手等,就可以預防猴痘傳染了。毒理專家招名威也認為,一昧期待猴痘疫苗與藥物是錯誤的,因為猴痘是接觸性為主的疾病,他建議戴好口罩、勤洗手、減少不必要的身體接觸,同時區分室內外鞋,回家就洗澡換衣服,不要把外面病毒踩回家中,做好上述5件事就能預防猴痘。張凱音說,台灣出現首例猴痘之後,許多民眾紛紛前來詢問能否接種水痘疫苗,事實上猴痘、水痘根本不是同一種疾病,無論是疫苗或抗病毒藥物都不一樣,所以無法替代使用,呼籲民眾千萬不要「病急亂投醫」。如果不幸感染猴痘,目前以輸液治療與維持營養等症狀治療為主,多數患者都是輕症,身體會慢慢恢復健康,若屬於重症者則須使用抗病毒藥物Tecovirimat、Cidofovir、Brincidofovir或是注射針對天花病毒的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VIGIV)來治療。
醫護崩潰線1/醫療拉警報!重症「溢」出加護病房 指揮中心統計數字恐失真
台灣社會近來對新冠疫情的兩個關鍵數字焦慮不已,一是單日死亡率攀高,二是醫療量能夠不夠。5/13台灣單日新冠肺炎死亡人數41人,創新高的這天,基隆2歲染疫男童發高燒,找不到醫院收治,最後找到台北榮總,男童卻病逝。截至5/16,已有282人死於新冠肺炎。旅居台北的美國國家癌症研究院研究員倪誠志(Chase Nelson),曾在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領導跨國團隊研究新冠肺炎病毒基因和進化,他接受英國媒體每日電訊報《The Telegraph》訪問時表示,確診案例從發病、死亡到登記,有2至4周的時間延遲,若以平均每天新確診增加15%至20%計算死亡率,不久後台灣每日確診達10萬例時,單日死亡至少100例,屆時恐癱瘓醫療體系。在疫情攀高之際,究竟台灣醫療量能是否足夠?對此,指揮官陳時中再三強調「醫療量能至今十分足夠」,然醫界人士卻持保留態度,甚至認為,不但「床位」統計明顯失真,還漏掉照護人力及患者人數的統計。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感染科主任張凱音認為,真實的醫療現場未被如實呈現,「指揮中心的醫療資源統計表,都只看空床數,目前並沒有要求醫院降載(減病床數),如果醫院主動降載,就可能會影響未來醫院申報健保,所以沒有醫院敢這樣做,所以統計表上看起來床位十分充足,但實際上我們都快掛了!」張凱音說,病床沒有降載,就沒有多餘的人力去照顧專責或加護病房的患者,「一般病床大約是1位護理師照顧15床病人,專責病房是1比5,換句話說,就是要關掉15床,才能多出一位護理師去專責病房。」而在沒有關床的情況下,護理師仍要去照顧新冠肺炎患者,所以事實上人力是非常吃緊的。醫師田知學經常以文字、圖片反應第一線醫護的真實情況,她期盼能給醫護多一些尊嚴與喘息。(圖/翻攝自田知學臉書)第一線醫護人員的感受最真實。急診科醫師田知學就連續多日在臉書上PO反應心情,她寫道「當大家一直看著大量民眾確診數字的同時,知道也有大量醫護確診嗎?提前解隔方案是為什麼?就是讓傷兵提前回戰場!」田知學說,「看著同事們精疲力竭,有些輕症無症狀的確診醫護自願留下來照顧確診者!這才是現實狀況!醫療量能足??請給醫護基本尊嚴與喘息!」她也表示,急診醫護上班覺悟就是「有機會上廁所就很好了!對精疲力竭的醫護而言,有時候確診反而是一種解脫。」「指揮中心應該要直接統計各醫院的照護人力與患者人數,才能真實了解前線戰場的模樣。」張凱音特別強調,「重症人數被低估」,官方只統計加護病房裡的重症患者,事實上有更多的重症患者「溢出」到一般病房中,都沒有被統計到。除了病患人數沒有確實統計,更嚴重的是重症患者的照護品質大幅下滑。「舉例來說,加護病房裡的護理師是採1對1的照顧方式,但一般病房就會變成1比15或1比5,人手不足的情況下,只能依靠監視系統來幫忙注意病人,在這樣的情況下,很難有良好的醫療品質。」張凱音坦言,如果有重症的危險因子,真的要多自求多福,當務之急一定要打滿3劑疫苗。日本東京都將染疫人數、床數清楚列出(左圖),醫療量能是否充足可以一目了然;反觀台灣的醫療資源圖僅有空床位與比例,卻沒有顯示染疫人數與照護人力。
醫護崩潰線2/有藥卻難吃到?錯過黃金期等於白搭 洗腎患者不分流「遲早會出事」
隨台灣染疫數攀高,民眾才赫然發現,要在「5天黃金治療期」取得抗病毒藥物幾乎不可能。胸腔重症科醫師蘇一峰5/15分享西班牙研究,確診者使用「化痰藥NAC」可減少死亡率時,引發民眾搶購潮,被藥師苦中作樂稱做「世界化痰藥日」。為何指揮中心號稱採購「充足」的抗病毒藥物,卻這麼難取得?「黃金治療期是發病起的5天內,但確診往往要花上2天,加上視訊診療、上傳同意書等過程,隨隨便便都會超過5天,尤其是長輩患者,很難搞懂這些流程,5天過去了就失去服藥意義,容易讓輕症患者轉為中重症。」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感染科主任張凱音說。台灣政府採購的口服藥物4月底大量到貨後,指揮中心宣布開放藥局作為據點,讓居家照護的確診者有醫師處方箋就能領藥。目前全國共有57家核心藥局分配到口服抗病毒藥物,但以目前單日確診破6萬的人數來看,明顯不足。立委賴香伶就批評,全桃園只有2家核心藥局,一家在桃園區,一家在中壢區,每天跑2趟去藥局代領藥,光是往返加上等待時間,每趟就要1.5小時,而且重點是視訊診療的診所必須與核心藥局有合作。透過視訊診療能加速確診民眾取得領藥資格,但對於年紀較大的長輩來說,可能具有一定難度。(示意圖/報系資料照)化痰藥雖非抗病毒藥,但民眾日前的搶購潮反映抗病毒藥難取得的現狀。對此,指揮中心16日宣布,65歲以上具重症危險因子者,快篩陽性經診斷即視同確診,可發給口服抗病毒藥物,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國際文獻顯示,65歲以上造成的風險是其他危險因子的4~10倍,因此優先選擇此一族群。「這個調整方向正確,但應該把更多開立口服藥物的權限下放到一般診所跟更多藥局,如此才能讓需要的民眾更迅速取得藥物。」張凱音說。另有確診民眾在網路上分享教戰守則,建議大家先查詢該地區的核心藥局,在反向去查合作的視訊門診診所,這樣可以加速領藥速度。收治大量新北市確診者的亞東醫院,則因此推出「主動給藥專案」,當65歲以上民眾PCR陽性時便立即簡訊詢問用藥意願,對於有意願的民眾預掛抗病毒藥物門診,下載雲端藥歷,再由醫師進行遠距門診評估,或發送簡訊通知親友來院領取藥物。5/18起不需要民眾親友二次來院領藥,在急診與檢疫急門診,快篩陽性病患經過醫師評估符合抗病毒藥物開立條件者,即可直接領取口服抗病毒藥物,希望能盡快讓重症風險高的患者在5天內順利服藥。其他醫院也各自有方法,臺北榮總就在中正紀念堂設置防疫急門診,以「車來速」方式提供看診、採檢與領藥的一站式服務,初期預計每日服務1200人次,為控管流量及避免群聚,將以預約為主,快篩陽性的民眾必須先上網預約。家住新店的陳小姐,多希望這些便民政策能早點推出,她的母親在5月初快篩陽性,由於感到胸悶又有三高病史,於是前往醫院PCR求診,沒想到竟在刮風下雨的情況下排隊將近6小時,才終於完成篩檢。她說:「那天急診醫師超級冷漠,但我一點都不怪她,因為我看到她在雨天中站了8小時都沒休息。」幸好陳媽媽檢查後無恙,於是便返家進行居家照護,經歷這些過程,陳小姐也感嘆說:「現在不需要做防疫準備,而是該做染疫準備!」尤其重症危險族群更要提高警覺,令人最擔憂的莫過於洗腎患者。張凱音說,現在各大醫院開了許多綠色通道,但最後就是變成沒有一條通道暢通,尤其洗腎患者是高危險族群,但目前卻完全沒有分流,進入醫院治療後也沒有相關隔離措施,讓患者處於高度容易感染的狀況。「以我所在的新竹為例,洗腎的確診患者就是由各醫院輪流收治,也不管醫院中是否有足夠的洗腎設備!」張凱音建議協調一家洗腎診所收治確診患者,而不是到處「塞」洗腎患者,否則一旦出狀況,恐怕將拉出一波高死亡率。
醫護崩潰線3/一不小心就掛掉?「猝死後確診」激增 12指引防幼童喪命
桃園一名66歲楊姓男子到藥局排隊購買實名制快篩時,突然昏倒送醫後不治死亡,經後續PCR檢測結果為陽性、確診新冠肺炎,據了解,楊姓男子生前患有心臟病、攝護腺癌、糖尿病、痛風等。近來出現許多猝死後才確診的案例,大多是因為心血管疾病所致,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感染科主任張凱音表示,根據國外研究,新冠肺炎確診會使原本的心血管疾病更加惡化,推測可能跟造成體內嚴重發炎有關,就算已經痊癒,仍然可能引發心血管相關疾病。要如何預防突如其來的猝死?張凱音說,想首先要有警覺意識,有相關症狀時就要居家快篩,所以若有相關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脂等,就要先好好控制,其他如氣喘也要特別小心,例如之前新北20多歲確診孕婦不幸母嬰雙亡,媽媽就患有氣喘,由於Omicron主要侵犯上呼吸道,所以更容易導致惡化。另一名也是20多歲女性,本身沒有慢性疾病,且完整接種3劑BNT疫苗,從發病到死亡卻僅有短短6天,主要症狀並非常見的喉嚨痛,而是腹瀉,感染科醫師李明政指出,這顯示病毒攻擊到別的地方,建議出現不尋常症狀,如腹痛、胸悶甚至意識改變等,應該要馬上就醫。前台大感染科醫師林氏璧也提醒,雖然大多數確診者都屬於輕症,但居家照護時應注意症狀有無逐日改善,若經過2、3天有改善,就可以稍微放心;若症狀都沒有改善,就建議要提高警覺。台北市聯合醫院中興院區醫師姜冠宇表示,Omicron亞型在呼吸道的症狀反而不明顯,提醒年輕人和兒童若出現嚴重腹瀉等症狀應快採檢。長庚兒科急診醫師吳昌騰也提醒,要特別注意兒童出現橫紋肌溶解的情況。吳昌騰在臉書上發文表示, 一名男童確診後,雖然呼吸道症狀逐漸好轉,但3天後卻突然踮著腳尖走來走去,一直跟媽媽說腳痛,後來抽血檢查發現是橫紋肌溶解症。吳昌騰說,這種併發症雖然並不常見,但的確是COVID-19 感染後的併發症之一,嚴重也會致死。藝人馬力歐的3歲女兒卜蜜確診,不但發燒到40.6度,甚至還大吐吃不下,讓爸媽心疼不已。(圖/翻攝自蜜媽能力有限公司臉書)孩童確診時往往以發燒作為主要症狀,張凱音說,發燒時要先準備退燒藥與補充電解水,同時多補充水分,因為一旦脫水,只會讓所有症狀更加嚴重,兒科醫學會也列舉確診時的12項指引(如附圖),讓家長知道何時該進行視訊診療,讓醫師確認孩子的狀況;何時又該直接打119叫救護車緊急治療。
百萬確診海嘯3/網傳「醫師建議2救急藥物」 藥師轟:孩子出事請找他負責!
近來家長群組瘋傳一則貼文,是由一位知名醫師撰寫,文中寫道「新北中和2歲男童的家長,若知道耐適恩與紅黴素,4/14早上男童發燒就馬上讓他服用,也許可以撿回一命。」醫師同時補充,耐適恩(Nexium 40 毫克)1顆、紅黴素(Erythromycin 500毫克)早晚各吃一次(成人劑量),兒童以成人60公斤體重等比例減低劑量。內文中寫道,「請把這處方傳出去,疫情期間,兒童發燒,先吃耐適恩與紅黴素,篩檢可做可不做。」發文後,這位醫師似乎覺得不妥,因此便刪除文章,不過卻已有家長備分,且廣為分享流傳。藥師公開抨擊該位醫師亂傳偏方,提醒民眾濫用藥物恐怕造成無法挽回的憾事。(圖/翻攝自張小風臉書)這樣未經臨床研究證實的推斷,雖也有部分醫界人士贊同,但更多人覺得不妥,不少藥師、感染科醫師都大加撻伐,甚至說孩子出事一定要冤有頭債有主,請找這位醫師負責。《張小風藥師的藥學人生-Pharmalife》臉書粉絲頁就公開撻伐,發文批評「作為一位受過實證訓練的藥師,我最不能忍受的就是這種亂傳偏方的行為,特別是醫療人員自己帶頭亂傳。」張小風藥師認為,紅黴素(Erythromycin)的交互作用又多又複雜,有些藥物跟紅黴素併用,不僅可能會發生致死性的心律不整,也有可能發生無法逆轉的骨髓抑制。張小風問「你有處理過在家醫科診所開秋水仙素colchicine(常用於治療痛風),在內科診所開紅黴素,病人一起吃了之後產生嚴重的骨髓抑制,來急診白血球被壓制到剩不到100顆,最後死於嚴重感染的嗎?」如果沒有,你怎麼會有勇氣去讓民眾試這種沒有臨床實證支持療效的高風險配方?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感染科主任張凱音也贊同張小風的看法,認為不要隨便濫用藥物,「這是會害死人的處方!」那可以先準備哪些藥物與物品?中醫處方「清冠一號」公費補助已經上路,染疫的藝人徐乃麟也公開表示「早備好清冠一號」。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柯富揚表示,確診者在居家照顧期間,可以使用健康益友APP、中醫師公會官網、即將上架的中醫1.0 APP,或者直接致電各縣市的諮詢專線,找到中醫師協助診療取得清冠一號。再由親友協助領藥,或者由中醫院所送藥。中醫師林芷瑜提醒,要確診陽性或有喉嚨痛等感冒症狀才能服用清冠一號,若想作預防之用可採用防疫茶,一般民眾都能提升抵抗力。防疫茶配方如下,黃耆3錢、防風2錢、白朮2錢、藿香2錢、桂枝2錢、薄荷3錢、桑葉3錢、魚腥草3錢,藥材先以冷開水過水沖洗,再燜泡於600c.c.熱水20分鐘,每日可2服。清冠一號屬於處方藥,適合確診或已有相關症狀者服用,若想作為預防保健,建議諮詢中醫師調整配方。(圖/報系資料庫)藥師公會也推薦6大類常備藥物,以因應Omicron變異株所引起的常見症狀,包括喉嚨痛、發燒、流鼻水等,萬一確診隔離可以幫助緩解症狀。1.解熱止痛藥常見解熱止痛藥包括乙醯胺酚、布洛芬,由於中樞止痛藥可提高人體對痛感閾值、降低體溫,服用後可以幫助減少不適症狀,並儲備體力對抗病毒,只要療效相同,不必執著於特定品牌。2.止鼻水藥(抗組織胺)由於Omicron輕症症狀像一般感冒,流鼻水也是常見的症狀之一,因此可以預先購買止鼻水藥(抗組織胺),以在症狀發生時能及時緩解。3.止咳化痰藥若有咳嗽症狀,或出現有顏色的痰液,建議服用化痰藥水或是錠劑幫助緩解。4.腸胃藥、電解質補充劑除上呼吸道症狀,由於新冠肺炎患者有時也會出現腹瀉等症狀,建議可以常備具止瀉功能的腸胃藥,在另一方面,也可預防在家吃壞肚子造成腹瀉、腹脹;另外,為避免腹瀉到脫水,也建議準備電解質補充劑以備不時之需。5.體溫計、血氧機監控體溫及血氧,是觀察是否從輕症轉換成中、重症的必須動作,因此建議常備體溫計、血氧機監測生理數值及身體狀況;若家中沒有這些器材,可自身觀察是否出現呼吸困難、喘,或是有無指甲、嘴唇發青的情形,若有則須儘快就醫。6.維生素B、C適時補充維生素B、C可以幫助增加抵抗力,且兩者均屬於水溶性藥物,較不易傷身,可作為疫情間常被藥物選項。
幼兒染疫1/「2歲童病逝」急診瞬間擠爆 感染醫:不分流!重症遲早死在外面
新北市中和一名2歲男童成為國內首例兒童重症,不幸於4/19凌晨病逝,收治男童的雙和醫院表示,病童到院時意識不清、高燒,院方當下執行緊急插管,隨即送至負壓加護病房進行搶救,病程快速且症狀罕見,最後仍因併發敗血症、腦幹腦炎而過世。2歲男童成為新冠最年輕死亡案例,瞬間引發家長恐慌,醫院急診室也擠爆人潮。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感染科主任張凱音說,「重症新聞出來之後,病房就爆了,許多父母發現孩子發燒就趕緊送急診,還有一些家長打電話到衛生局,明明孩子活動力都很好,只因為家長表示很擔心,衛生局還是叫救護車送到醫院來。」「這就是徹底沒分流的狀態!」張凱音說,現在醫院裡擠滿輕症病人,例如隔離病房就滿滿都是發燒孩童,而他們只需要退燒藥而已。張凱音說,可以理解父母現在的擔心,但輕重症若是沒有好好分流,不但讓救護人員一直暴露在風險之中、病人也無法好好休息。更重要的是,如果這樣的情況再持續1~2周,就會馬上看到醫療資源失衡的情形,最嚴重的情形就是「重症個案會死在外面」,因為根本擠不進醫院、也沒有病床。再加上醫護人員也疲於奔命,張凱音以自己為例,這幾天她常常都是忙到清晨4點才能回家休息,「真不知哪一天會累倒!」張凱音認為關鍵在於遠端視訊診療沒有徹底執行。醫師提醒,當孩子出現精神不佳、活動力變差的情況時,就要提高警覺,建議積極就醫。(示意圖/CTWANT資料室)根據指揮中心4/11公布的確診病例居家照護原則,確診病例可透過「健康益友APP」進行門診視訊診療預約,確診者所屬縣市政府也要指定責任醫院,劃定責任分區,提供確診者門診視訊診療與關懷服務。「但許多縣市仍然還沒開始,才會導致輕重症無法分流。」張凱音說。何時該趕緊帶孩子到醫院?張凱音認為活動力最重要,尤其是服用過退燒藥後,若活動力依舊不佳,就要提高警覺。此外,血氧濃度、尿量也都是觀察重點,血氧濃度太低、尿量太少,也都要注意。「如果能搭配遠端視訊診療,由專業醫護人員幫忙辨別,就能更加精準分流輕重症,才能保留醫療量能。」小兒感染科醫師黃瑽寧則提醒,不論是新冠病毒,或是其他會造成發燒的病毒感染,送急診的4時機是「精神不佳」、「嘔吐不止」、「頻頻氣喘」、「疼痛難耐」。而感染新冠病毒的孩子,若屬於1歲以下的高風險族群,或是已經發燒2天以上,目前也建議積極就醫。
幼兒染疫2/做好5件事!有效預防校園感染 孩子若生病「別接近爺嬤」
台大兒童醫院主治醫師李秉穎4/14於疫情記者會上表示,根據美國統計到3月31日的數據,962位兒童因新冠肺炎而死亡的病例,因此算出兒童感染致死率是萬分之一,因此推估當未來台灣確診者破萬時,可能會有10幾位兒童過世。沒想到隨即就爆發中和2歲男童重症的消息,引發外界極高的關注,所以,雖然教育部已訂出新的停課標準,但許多縣市卻不買單,依舊以較嚴格的標準看待,部分學校甚至自行擬定停課標準,儼然多頭馬車。截至4/19下午為止,全台已累計498所學校停課,18歲以下的確診案例則已達2208例。想要預防校園感染,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感染科主任張凱音建議家長一定要先打滿疫苗,同時家裡要定期消毒環境,「若家中同時有學齡、學齡前幼童,大小孩回家後要先換掉身上衣服,同時洗手,才能跟小小孩一起玩,從學校帶回來的物品也要先用酒精消毒一下,避免小小孩感染病毒。」此外,張凱音尤其提醒家中長輩一定要打足三劑疫苗,「比起小孩,我們更怕阿公、阿嬤感染,所以也提醒小孩若有感冒症狀,千萬不要接近長輩。」家中也要準備快篩試劑,出現症狀就先篩檢,才能掌握治療時機。台大兒童醫院主治醫師李秉穎表示,根據美國數據,推估當未來台灣確診者破萬時,可能會有10幾位兒童過世。(圖/翻攝自中央疫情指揮中心Youtube)到底兒童染疫風險多高?前台大感染醫林氏璧表示,李秉穎所提的萬分之1致死率,是美國這兩年疫情死亡的總數,包括前面致死率較高的變種病毒。且美國這個數字是17~19歲以下的資訊,各州也不同。若以這個冬天來看,美國17歲以下約500萬人確診,其中199人死亡,致死率只有萬分之0.4,比萬分之1更低。再觀察日、韓,日本小於10歲兒童目前已經91萬人確診,僅4例死亡,致死率僅百萬分之4;韓國兒童有194萬人確診,目前僅17人去世,致死率百萬分之8.6。林氏璧認為,兒童若發生死亡,應該不可能漏掉檢驗新冠,但分母肯定有非常多黑數,輕症無症狀很多是沒有確診的,因此實際兒童的致死率應該是更低,他認為亞洲兒童感染Omicron致死率應該是十萬分之一以下,甚至更低。小兒感染科醫師黃瑽寧也認為,12歲以下兒童一直都不是新冠病毒重症或死亡的高危險族群,Omicron病毒株感染和其他兒童的呼吸道病毒感染嚴重度,其實已相去不遠,家長真的不需要單單針對Omicron病毒株而緊張害怕,依平常心照顧孩子即可。張凱音認為,雖然要習慣身邊隨時有確診者,抱著平常心生活,但防疫態度依舊要嚴謹。「雖然確診案例一定會持續增多,但最好是慢慢的增加,而不是一下子大爆發,這樣才不會拖垮醫療量能。」
病毒共存1/「大規模確診浪潮」持續襲來 專家示警「家中必備2物品」
隨著本土疫情持續大爆發,幾乎天天創下確診新高紀錄,指揮官陳時中坦言目前台灣約每10萬人有1.1人確診,疫情曲線仍趨近水平,依據南韓、紐西蘭、香港的經驗看來,大約1~2個月後確診人數才會達到巔峰,預估台灣將在5、6月時迎來疫情高點,在此之前不要期望疫情趨緩,換言之,大規模確診潮將持續襲來。依據疫情指揮中心資料,今年1月1日至4月10日國內累計本土病例共3976例,其中高達99.62%為無症狀或輕症患者,中重度以上個案為15例,多集中在高齡族群,其中有2人死亡。由於確診人數激增,且幾乎全是輕症患者,指揮中心訂定「COVID-19確診個案居家照護管理指引」,只要確診者是年輕、未懷孕洗腎的無症狀、輕症個案,同住者及居家環境也符合條件,即可在家隔離,目前規劃由新北市試辦,開始日期待指揮中心宣布。如何確保輕症患者的安危?指揮中心提醒,若出現喘與呼吸困難、持續胸痛或胸悶、意識不清,皮膚、嘴唇或指甲床發青等缺氧4大徵兆,就應儘速撥打119、1922或聯繫衛生局。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指出,雖然這波Omicron較少有「快樂缺氧」的狀況,目前集中檢疫所中,尚未有患者因為缺氧需要後送至醫院。但為安全起見,目前全台仍準備將近1.8萬台血氧機供調度,會按年齡、有無慢性病等風險高低調配。羅一鈞也表示,隨著確診數不斷攀升,未來血氧監測仍是居家照護需要注意的指標。健康人血氧濃度約為95%到100%,低於94%就是血氧偏低;若有心肺疾病、呼吸中止症、慢性阻塞肺病、老菸槍、嚴重貧血者等族群血氧基準值可能會較低,落在90到94%之間,建議測量血氧值不要只憑一次的測量結果判斷,而是要定時測量,持續觀察數值變化,若比平時測得的血氧值下降5%以上、或血氧低於90%者,建議就醫檢查。市面上的血氧機從近千元到上萬元皆有,食藥署提醒,血氧機屬於第二等級醫療器材,必須由取得販售許可的醫療器材商和藥局才可販售,因此消費者購買時務必謹慎,切勿向來路不明的網路商家購買,選購前要確認包裝上登載的醫材許可證字號,才能確保買到合法的醫療器材。輕症患者可定期以血氧機監測血氧濃度,一旦發現比平時測得的血氧值下降5%以上、或血氧低於90%者,建議就醫檢查。(圖/123RF)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感染科主任張凱音認為,除了血氧機之外,民眾也需要多準備家用快篩試劑。「從流行病學的觀點來看,我們必須承認,現在就是要習慣與新冠病毒一起生活,所以更要及時監控自己的健康狀態。」張凱音說,目前台灣已有2種新冠口服藥、1款新冠針劑藥物,及時使用就能大幅降低重症率與死亡率,「關鍵就在於發病的5天內!」如果一察覺身體狀況有異,就立即使用快篩試劑,就能盡早把握治療的黃金期,尤其是免疫功能不佳、心血管疾病、BMI大於25者,更要格外小心。胸腔暨重症科醫師黃軒也表示,根據南韓國立中央醫療院調查發現,感染Omicron的患者中,最常出現的症狀有喉嚨痛、流鼻涕、頭痛、打噴嚏及疲倦等,若有上述症狀持續3天就要提高警覺,建議使用快篩試劑篩檢。另外,黃軒也以國外為例,就算沒有症狀,若與確診者有重疊足跡、和確診個案曾在同一個空間、所處社區是高風險地區,也都可以自行快篩。指揮中心也考慮把新冠病毒快篩試劑列為徵用物資,陳時中表示將與製造商、進口商討論盤整資源,計算大規模使用的需要量,再決定是否徵用,以及徵用的方式,目前家用快篩試劑藥價約300元至350元左右,若徵用的話屆時售價一定會降低,可能降至200元以下,情況可能類似先前徵用口罩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