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營收
」 Meta 蘋果Meta上季用戶增長不如預期 明年砸大錢投資AI隱憂心
臉書母公司Meta第三季(9月底止)營收與獲利雙雙優於市場預期,但數位廣告收入成長放緩、用戶增長也不如預估,同時示警明年AI相關支出將大幅增加,引發市場擔憂核心廣告銷售能否持續支持AI龐大的投資成本。Meta上調2024年全年資本支出預測,從原本的370億~400億美元之間調高到380億~400億美元,明年資本支出料顯著增加。執行長祖克伯表示:「我們的AI投資仍需強大基建支持,預計未來在這方面將繼續投入大量資金。」Meta 30日盤後公布第三季財報顯示,上季營收年增19%至405.9億美元,淨利年增35%至157億美元,每股盈餘6.03美元。上季每日活躍用戶數年增5%至32.9億人,低於分析師預期的33.1億人。廣告營收年增18.7%至399億美元,不如第二季22%增幅。
中捷連年虧損...35億資本額明年將用罄 增資20億元
台中捷運綠線2021年營運至今連年虧損,中捷公司資本額35億元預計明年初用完,台中市政府10日市政會議通過中捷將分3期增資共20億元。消息傳出,藍綠議員看法不同,國民黨議員楊大鋐認為交通建設發展重要,該增資就增資;民進黨議員林祈烽、黃守達則要求中捷應加強開源。中捷連年虧損每每成為議會討論話題,到底何時能轉虧為盈?中捷強調,單一路線營收無法達到收支平衡。楊大鋐認為,交通建設為經濟發展之母,台中捷運路網還未完成,未來藍線、橘線、屯區捷運都在規畫中,考量「現在不做未來會更後悔」,該增資就增資。林祈烽說,大眾運輸肩負區域發展及公共利益,雖不宜過分計較盈虧,但中捷不該把連年虧損的狀況視為當然,在路網尚未建構至一定規模前,更應盡力開源節流,除加強轉乘便利性,也可參考北捷、高捷營運模式,結合知名圖文作家推出聯名彩繪列車及相關周邊商品,透過多方廣告行銷提升運量,不然再多錢也難填補這個大錢坑。黃守達表示,台中捷運路網還沒建構完成,中捷虧損、增資是預期中結果,但市府也應積極建構捷運周遭轉運系統、完善路網,提升民眾搭乘意願,且多方嘗試利用閒置空間作為行銷延伸、加強開源,才是長久經營之道。國民黨議員李中強調,中捷去年業外收入僅2500萬元,若比照台鐵將軌道沿線柱子作為廣告標的出租,廣告營收至少可以達到1年1億元以上;此外,中捷節流措施刪減技術工人也不對,節流不應影響營運安全,要求中捷設法開源。中捷指出,綠線營運開始即受到疫情警戒衝擊,運量大幅減少,近來運量逐漸回穩,目前平均日運量約4.9萬人次;中捷資本額為35億元,去年實收資本額也為35億元,扣除累積虧損及今年度必要營運支出,預計明年實收資本額有用罄風險,決定分3年增資20億元,分別為6億元、7億元、7億元,將補正明年度預算書後送議會審議。
薔薔改當網紅「收入全公開」 61萬訂閱廣告年收 「飆破7位數」嚇傻
薔薔(林嘉凌)近年跨足YouTuber領域,2022年還自立門戶開了「福利文創」工作室,YouTuber頻道坐擁61萬粉絲的她,光是2023年的頻道廣告營收,超過14萬美元(約台幣450萬元)。薔薔原本以為YT不會給太多錢。(圖/翻攝自YouTube)薔薔和員工一起將頻道經營得有聲有色,她的Youtube頻道「林嘉凌 薔薔Maze」目前有61萬訂閱,為了提高影片的製作品質,她的團隊成員越來越多,而她日前在餐廳舉辦尾牙,並在過程中揭曉2023年頻道的廣告收益,對於頻道2023年的收入,她一開始並不清楚,僅保守推測大約是100萬,「YouTube不會給那麼多」,沒想到答案高達450萬!薔薔的員工猜對正確答案。(圖/翻攝自YouTube)薔薔與團隊所經營的頻道,去(2023)年頻道訂閱成長了27萬,上架46部影片,有7支破百萬點閱率,拍攝地點遠赴越南、埃及、歐洲不等,至於賺最多廣告費的影片,答案同樣出乎薔薔的意料之外。薔薔的頻道在2023年有顯著進步。(圖/翻攝自YouTube)薔薔原以為應該是和媽媽的相關影片,結果是「巴黎買精品」的影片,她以「素顏邋塌大媽VS魅力四射小姐」的影片以血拼為主題,實測巴黎專櫃店員態度,點閱就有135萬,而這支影片的廣告費收益是12萬,薔薔聽了驚訝鼓掌:「我不知道這件事情耶」。發跡於《我愛黑澀會》的薔薔,個性直率又不做作,嗆辣的風格擄獲不少粉絲的心,是各大綜藝節目常客,近年轉戰當Youtuber也有好成績,人氣不斷飆升,讓她很感謝員工們的付出,也感謝粉絲繼續支持她們做出有趣的內容。
Google推出「新聞數位共榮基金」 3年3億元提升新聞媒體數位韌性
大型跨國平台Google、Meta等在搜尋引擎、社群媒體,無償使用媒體產製的新聞內容,幾乎壟斷國內數位廣告市場,在「新聞有價」聲浪之下,出現新聞產業與數位平台共榮永續發展方案;為建立更好的新聞環境,GOOGLE今(8)日宣布3年3億元推出新聞數位共榮基金,協助台灣新聞媒體數位轉型,抓住讀者需求、掌握數位商機。「新聞數位共榮基金」由數位經濟暨產業發展協會獨立管理,來支持新聞產業的轉型發展和永續 經營,並將持續與台灣政府和產業夥伴溝通、合作、共創新局。此基金開放所有台灣新聞媒體申請,凡產製內容具原創性、符合公眾利益 的新聞媒體,每週四都能在開放的辦公時間,向數位經濟暨產業發展協會報名、提案。該協會 將成立獨立的指導委員會和諮詢委員會,廣納數位轉型、新聞內容和技術方面的專業人才加 入,針對媒體提交的方案提供建議;待方案確認後,再由協會審定、核發經費。目前協會規劃 每單位每年以申請一個計畫為原則,預計在 2023 上半年完成第一輪徵件。Google強調,為協助台灣的新聞媒體把握數位機會,2018年以來,Google 就透過 Google 新聞倡議計畫(Google News Initiative, GNI),針對報導工具、數位技術、營運策略,提供新聞業不同的培訓 課程,已經幫助台灣超過 60 間媒體的 2 千名新聞工作者。透過過去兩年來和政府、新聞媒 體、公協會的持續溝通與討論,Google 了解台灣的新聞產業多元、數位經驗不同,需要客製化的解決方案,因此為台灣量身打造共榮基金,協助所有的新聞媒體成長,並且接受政府和產業的建議,委託中立單位管理共榮基金;而原有的新聞倡議計畫仍會持續進行。Google 台灣總經理林雅芳表示:「雖然 Google 目前面臨大環境的挑戰,但台灣依然是我們的 全球重要據點,過去投資台灣的各種計畫都會繼續進行。我們很開心今年在政府、產業公協會 的共同努力下,推出新聞數位共榮基金,和台灣的新聞產業一起度過數位轉型的關鍵時刻、共 榮共存。我們將持續把創新的產品和服務帶來台灣,在台灣投資基礎建設和人才培育,運用各 種技術與資源幫助台灣數位轉型。」Google指出,跟國內20家媒體坐下來談,根據市場調查機構 Accenture 的市場調查,科技進步改變台灣讀者和觀眾的行為,為新聞產 業的營運帶來挑戰。從2003年到2020年,傳統出版品的分類廣告轉移到其他如交友、購屋、求職的分類網站,廣告營收下滑七成;但同時,有81%的新聞讀者透過網路或社群媒體獲 得新聞資訊,加上台灣有 1,600 萬的新聞使用人口,八大主要新聞網站的每月訪客流量卻高達4億,顯示新聞產業在數位應用上仍有成長機會。「Google 智慧台灣計畫」在 2018 年推出,持續在「擴展在台營運規模」、「貢獻台灣經濟與社 會」、「善盡數位平台責任」三大面向深耕,除了啟動硬體研發基地、投資海纜建設,也對外推 出培養科技人才的AI創新研究營、培育數位職能的數位人才探索計畫、支援新創企業的孵創 計畫,還透過 Google 旗下非營利組織 Google.org 挹注資金,與財團法人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合作推動弭平學習資源落差、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推廣數位素養,希望和政府及產學夥伴共同加速台灣發展、邁向亞洲矽谷的願景。
ChatGPT掀狂潮1/小兵立大功 微軟僅花百餘億美元就撼動Google的搜尋江山
兔年全球股市最夯的就是「AI」,沾到邊就大漲,其中台積電(2330)旗下IP廠創意(3443)就從600元衝破1000元,再加上作家吳淡如一篇發文,也引發網民熱議,到底是AI繪圖或生成圖?讓AI話題不僅在股市,也在民眾茶餘飯後持續熱燒。一位不具名的廠商告訴CTWANT記者說,「市場每年都需要新的話題,但會不會真的發酵、成真,還是只是一個話題?就要看後續的發展才能評論,至少就目前的狀況來看,AI確實已經在我們的生活中了。」例如常見的交通車牌辨識,其實就是AI技術。作家吳淡如的一幅圖畫也引發到底是AI繪圖還是AI生成的爭議。(圖/翻攝自吳淡如臉書)不過現在的AI大戰則是由Google(谷歌)及微軟(MicroSoft)直接對決。微軟在2019年注資10億美元給OpenAI,2021再投20億美元。今年1月,微軟又稱將續投資數十億美元。OpenAI在去年11月30日推出的AI人工智慧生成式聊天機器人ChatGPT創下2個月時間就達成1億用戶的紀錄,讓Google也不得不緊急推出Bard來應戰。只不過Bard一出場就掉漆,讓Google母公司Alphabet股價一天大跌8%,市值直接蒸發超過1000億美元。法人指出,AI機器人模型要完整,其實最大的關鍵在參數,有點類似人腦的「突觸」。而OpenAI在2018年所推出的GPT-1,大約就設有1.17億個參數,GPT-2月為15億個參數,GPT-3則有高達1750億個參數。微軟在7日的電話會議上就點明,公司只要在搜尋廣告市場市占率每增加1個百分點,就會推升廣告營收增加20億美元。而微軟的搜尋市占率僅有3%,相較之下,Google的市占率則高達93%。法人指出,換言之,微軟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OpenAI執行長Sam Altman對於新版ChatGPT釋出日期,表示將在確認AI的安全性後才會推出。(圖/翻攝自chatGPT、翻攝自維基百科)另外一個戰場,則是微軟執行長Satya Nadella於7日也宣布以ChatGPT為基礎的新版搜尋引擎Bing及瀏覽器Edge,將可幫助使用者獲得更多資訊,目前先以預覽版開放大眾試用。根據統計,Google的瀏覽器Chrome在電腦市場的市佔率為66%,至於微軟Edge市佔率約10.8%,排名第二。而微軟僅花百餘億美元就讓Google金雞母包括搜尋及瀏覽器版圖都為之撼動,也讓法人直言,真是高招。因應微軟來勢洶洶,Google 執行長Sundar Pichai則是在15日發出內部信,要求員工一週花2-4小時來測試新推出的Bard。SundarPichai強調,最先推向市場的產品並非是最成功的,重點是要能解決用戶需求。而在這場AI機器人大戰中,GPU大廠輝達(Nvidia)則堪稱是最大受惠者。原本主力挖礦需求瞬間消失,但是AI機器人需要透過雲端伺服器來進行大量運算,甚至在2022年底,微軟跟輝達也宣布將攜手打造AI超級電腦,以加速推動生成式AI的發展。NVIDIA執行長黃仁勳更直言,ChatGPT是人工智慧的「iPhone 時刻」。(圖/翻攝直播畫面)輝達執行長黃仁勳2月初也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哈斯商學院的演講中,直稱ChatGPT是人工智慧的「iPhone 時刻」,因為ChatGPT 出現後,初估已經有大約500家新創開發出有用的應用程式,就像當年iPhone 出現時,也有人可以在短短幾個週末就能寫出受歡迎的APP。就連這兩年將重心轉向元宇宙的Meta執行長祖克柏也表示,生成式AI將是公司在未來一年內重要的任務,而他在2023年的其中一個目標,就是要在Meta既有的基礎上,成為市場的領導者。
ChatGPT掀另一AI熱潮 Gmail創始人:Google恐被徹底顛覆
去年11月ChatGPT剛上線後不久,Gmail的創始人Paul Buchheit就在社交媒體上大膽寓言,一到兩年內,ChatGPT人工智慧技術應用發展,就會徹底顛覆Google過去以來建立的發展優勢。本週,Buchheit重申了這一觀點。他表示,像ChatGPT這樣的人工智能聊天機器人將像Google殺死黃頁一樣摧毀Google,AI將消除搜索引擎結果頁面,這是他們賺取大部分收入的地方。即使他們趕上了AI,他們也無法在不破壞業務中最有價值的部分的情況下完全部署它。Paul Buchheit是前Google第23位員工,並親手打造了Gmail,現在是Y Combinator的合夥人。Buchheit認爲,打破Google壟斷的可能不是ChatGPT本身,但技術的進步肯定會改變人們訪問信息的方式。即便Google已經大量投入諸如LaMDa等人工智慧技術發展,但近期像是ChatGPT等人工智慧技術快速走紅,更讓許多人開始質疑Google在人工智慧技術發展推進速度是否過慢。另一方面,廣告是Google收入的主要來源,絕大多數廣告是透過Google Search服務曝光產生營收,Google在2021年的收入2576.4億美元中約有80%來自廣告。若未來越來越多人工智慧可以取代現有搜尋服務,意味將直接影響Google廣告營收。近期有媒體曝出,微軟(Microsoft)計劃在未來幾周內將ChatGPT的下一代版本GPT-4導入到搜尋引擎Bing中,預計將挑戰搜尋引擎Google的龍頭地位,掀起搜尋引擎最新革命性大戰。面對來勢洶洶的競爭威脅,Google也沒有坐以待斃。其母公司Alphabet執行長Sundar Pichai上周五(3日)表示,Google將在未來幾周或幾個月推出類似ChatGPT、基於人工智能的大型語言模型。另據媒體上周五報導,Google已向人工智能初創企業Anthropic投資約3億美元,以期在當下火爆的生成式人工智能領域佔據一席之地。通過這筆交易,Google將獲得Anthropic約10%的股份,後者要用這筆錢從前者的雲計算部門購買大量計算資源。
Z控股宣布合併子公司LINE、Yahoo日本 業界:為了拚廣告及電商業務
據日經報導,旗下同時擁有Yahoo! Japan、以及LINE的合資公司Z控股(ZHD)2日召開記者會宣布,今年將與旗下兩間全資子公司雅虎和LINE合併,以整頓業務並加快決策速度。外界認為,此舉是在廣告與電商業務持續不樂觀下,由LINE的研發能力為主軸提升服務,以期在競爭激烈中開出新局。ZHD是南韓Naver集團與日本軟銀集團(Softbank)合資設立於日本的子公司,旗下擁有LINE及Yahoo! Japan;LINE在2021年與Yahoo! Japan完成合併,是ZHD旗下100%持股的子公司。根據發表,4月後將由LINE社長出沢剛(Takeshi Idezawa)升任CEO,並由出身韓國Naver、被譽為LINE之父的慎重熩取得代表董事一職。至於ZHD現任社長川邊健太郎(Kentaro Kawabe)將就任有代表權的會長職務。此次宣布合併消息,主要考量目前廣告及電商業務持續不佳,認為合併後有助於推動更高效率決策,並且能整合更多發展資源,因此預計在今年內讓2021年就已經完成合併的LINE與Yahoo日本,與母公司ZHD合併。目前合併計畫預計在今年內完成,而合併相關具體細節目前暫時尚未公布,但主要希望透過更具彈性方式擬定日後發展決策,並且以更快速度推定發展策略,另外也能結合更多資源強化網路、金融相關應用服務。川邊健太郎在記者會中表示,「為了讓現狀到此為止,我將轉任會長」。合併的背景之一在於集團內部的服務整合,一直遲未有進展,如行動支付的PayPay、與LINE Pay等業務重複的情況也不在少數。合併後,將會以更高的效率議決政策,推動各項服務的統合強化或刪減。過往由兩位共同執行長(川邊、出沢)共同決策的體制,在合併後將變更為以出沢剛為決策中心。服務研發則委交慎重熩,回歸LINE作為科技公司的技術本位。最近Yahoo! Japan和LINE的廣告營收成長放緩,ZHD的股價也陷入低迷。
兩大科技巨頭廣告營收市占跌至48.4% 祖克伯矛頭指向蘋果
今年以來,不少企業都在削減廣告預算以應對美聯儲升息、高通脹的衝擊,但仍有龍頭企業鍥而不捨地搶食美國價值高達3000億美元的數字廣告蛋糕。兩大美國科技巨頭Meta和谷歌於廣告營收的合計市場佔有率下滑至48.4%,2024年預計將進一步降至43.9%。研究機構Insider Intelligence最新報告指出,Facebook母公司Meta、谷歌母公司Alphabet的美國廣告營收的合計市場佔有率,自2017年觸及54.7%的峰值後,連續第5年下滑,預計今年又將下滑2.5個百分點至48.4%,為2014年以來首次低於50%。由於線上廣告需求疲軟、同行的擠壓以及反壟斷機構的限制,Meta和Alphabet今年成了廣告市場的難兄難弟。Meta執行長Mark Zuckerberg將近期收入下降歸咎於蘋果的隱私政策變化,稱其隱私政策的變化削弱了Meta的廣告跟蹤能力。Zuckerberg還曾公開指責蘋果10月中旬宣佈要收取向其商店中的應用收取30%的廣告佣金政策,這代表如Meta這樣的公司將失去部分廣告收入,繼而流向蘋果。由於作為支柱的廣告業務疲軟,Meta股價在過去15個月內下跌約三分之二。財報顯示Meta的在線廣告業務營收Q3同比下降3.7%,當季單位廣告價格下滑18%;谷歌受蘋果隱私政策變化的影響沒有Meta厲害,不過最近頻頻有消息稱蘋果即將推出搜索引擎功能,谷歌將在這一領域將面臨更激烈的競爭。蘋果廣告收入今年預計將從2018年的不到22億美元增至逾70億美元,儘管這僅佔全球市場的1.2% ,但已經超過了社交平臺Snapchat和Pinterest的總和。預計到2026年,蘋果的廣告收入可能達到300億美元。在數字廣告領域,亞馬遜在削弱Meta和谷歌的主導地位方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其自2015年加大廣告業務投入後,收入從當年不到10億美元飆升至今年的380億美元。目前亞馬遜還在繼續擴張廣告團隊,計劃在全球攻城略地。TikTok廣告業務可能是眾多巨頭中表現最好的。TikTok是今年唯一一個廣告收入大幅增加的大型社交媒體平臺。WPP旗下的媒體投資公司羣邑(GroupM)近期發佈的一份報告顯示,TikTok的廣告營收在2022年翻了一倍。Insider Intelligence預計2023年谷歌、Meta的美國廣告營收增長率分別僅有3%、5%,同時亞馬遜、蘋果、Spotify、TikTok、沃爾瑪的廣告業務營收預估將分別增長19%、26%、30%、36%、42%。當然,這個名單中的許多公司目前的市場份額都比較小。
廣告收入逆風元宇宙太燒錢 Meta「首次」大規模裁員20%
繼Twitter傳出大裁員後,Facebook母公司Meta Platforms(META)也傳出本週將展開大規模裁員。《華爾街日報》6日引述消息人士透露,Meta裁員計劃最快本週三宣佈,規模可能為近期科技行業裁員潮中最大。這也是該公司成立18年以來歷史上的首次大規模裁員。與其他科技巨頭一樣,受益於疫情期間居家生活模式的推動,Meta在此期間大舉招聘,2020年和2021年共計增加了超過27000名員工,今年前9個月又增加了15344名員工。截至今年9月底,Meta員工總數超過了87000人。然而,Meta在10月26日公布的第三季財報顯示,廣告營收大幅降低,主要原因包括客戶數字廣告支出疲軟,與TikTok競爭加劇,以及蘋果更改隱私設置,均影響Meta的廣告市場份額。今年以來Meta市值蒸發超5500億美元,股票市盈率降至11.4倍,在大型科技股中墊底。Meta的成本支出也大幅上升,尤其近年來耗資150億美元於元宇宙建設,即人們可以通過VR和AR頭盔進入的數字世界,而第三季自由現金流更嚴重下降98%。儘管公司投入巨資推廣其旗艦元宇宙平臺Horizon Worlds,但該平臺迄今月活用戶不到20萬。此外,Meta部分支出來自對額外計算能力和人工智能的大量投資,這些都是進一步開發Reels所需的。Reels是Meta在Instagram上推出的類似Tiktok的連續短片平臺。媒體看到的文件顯示,Meta旗下的Instagram用戶每天花費1760萬小時觀看Reels,不到TikTok用戶每天在該平臺上花費的1.978億小時的十分之一。Meta執行長祖克柏(Mark Zuckerberg)在日前Q3財報會議上曾表示,預計2023年底的員工規模將與現在大致相同,甚至略小於現在,除減少招聘外,公司還將在績效管理方面加大壓力,準備淘汰無法完成績效的員工。不到兩周,隨即傳出Meta將進行史上最大裁員。知情人士表示,公司管理人員已告訴員工從本週開始取消不必要的旅行。雖然內部人士並未透露具體的裁員比例,但有網友猜測,這一比例將高達20%,儘管遠低於推特(Twitter)上週的裁員比例(約裁掉50%的員工),但可能是近期科技行業裁員潮中規模最大的一輪。
科技4龍頭市值蒸發3500億美元 Meta周線崩跌24%
美國科技股財報兩樣情,科技巨擘谷歌母公司Alphabet、亞馬遜、Meta(原臉書)和微軟,因業績低迷和財測疲弱引發股價重挫,上周市值合計蒸發3,500億美元,僅蘋果股價一枝獨秀。蘋果上季業績亮眼帶動28日股價強彈7.56%,報155.74美元,創下2020年4月以來最大單日漲幅。蘋果全周大漲5.7%,相較之下,標普500指數周線上升3.9%。上述四家科技巨頭上季營收成長緩慢,或甚至萎縮,與過去十年來的高速成長不可同日而語。在美國經濟面臨高通膨、聯準會(Fed)激進升息和潛在衰退風險下,Meta與亞馬遜的業績和財測格外低迷。Meta上季業績遜於市場預期,平均每位用戶創造營收創下兩年最低紀錄,並預測第四季營收可能寫下連續三季萎縮紀錄,引發股價狂瀉。Meta股價經歷2012年上市以來最慘烈的一周,周線崩跌24%。亞馬遜第四季財測低迷,且上季雲端業務成長大幅萎縮,拖累股價全周重挫13%。亞馬遜雲端事業AWS第三季營收成長由第二季的33%下滑至27.5%。相較之下,規模較小的谷歌雲端業務成長率由36%攀升至近38%。谷歌雖計劃在未來幾季控制人力招募速度,不過仍打算維持雲端業務開支。不過谷歌母公司Alphabet的其他業務表現相形黯淡,核心廣告業務僅小幅成長,YouTube的線上廣告收入下滑,拖累周線下跌5.4%。在廣告業務追趕谷歌和臉書的亞馬遜,上季廣告收入表現相對亮眼,廣告營收成長率由21%加速至30%,超越分析師預期。微軟上季雲端部門營收不如市場預期,加上本季財測疲弱,引發當日股價暴跌7.7%,周線收黑2.6%。 Raymond James分析師凱斯勒(Aaron Kessler)在亞馬遜財報出爐後,將目標價由164美元大砍至130美元,不過仍維持買進評等,並表示強勁的廣告成長有助提升利潤。
鏡電視屢傳爭議 「NCC行政調查」報告出爐
立法院日前決議要求NCC針對鏡電視申照爭議提出行政調查報告,該報告稍早送達立法院。有關補正次數過多,報告表示尚無違法情事。有關外傳每年政府標案11.7億,報告指實際數字在2千萬至1.8億。有關人事爭議,該公司董事長變更案NCC將依法審理,不會有外界「換董事長不用NCC許可」之誤解。鏡電視申設期間,爆發NCC要求補件30次、1個月換4個董事長等爭議,立法院昨針對審照制度召開公聽會,在野立委全面砲轟NCC主委陳耀祥當初打壓中天關台,如今仰賴蔡英文總統鼻息,想盡辦法讓鏡電視上架,只因英系要這個電視台,NCC已成媒體東廠,陳耀祥的墓誌銘就是「功在黨國」。在野黨立場一致,將提案要求立院成立調閱小組找出真相。此外,交通委員會日前也決議要求提出行政調查報告。對此,NCC今天提出報告指出,有關媒體報導鏡電視人事爭議,本會前於111年3月11日接獲該公司申請變更董事長、董事、監察人、總經理在案,因文件未完備,刻正請該事業補正中。NCC指出,另報載該公司業分別於3月25日及29日重新選任董監事及董事長一事,NCC將俟該公司遞件申請後,依前開規定、附附款許可要求、相關審查程序,續審理該公司負責人變更申請案。該公司董事長變更案本會將依法審理,不會有外界「換董事長不用NCC許可」之誤解。另就外傳該公司內部新聞自由受干預一節,NCC業囑其外部公評人協助調查,並預計在後續程序中釐清。有關外傳鏡電視每年政府標案11.7億元,NCC表示,根據該公司所送之頻道營運計畫,規劃執照效期6年間,除廣告營收,另有授權收入、政府標案與專案活動收入,估計各年度政府標案收入在2 千萬至1.8億元間。因此,有關報載公司每年規劃政府標案收入達11.7億元之情事,應屬誤解。NCC表示,有關補正次數過多問題,NCC受理人民申請案,係依各相關規定,通知申請人於審理期間補正,惟衛廣法及申設辦法無明文限制補正次數。行政程序法第9條規定,「行政機關就該管行政程序,應於當事人有利及不利之情形,一律注意。」同法第36條規定,「行政機關應依職權調查證據,不受當事人主張之拘束,對當事人有利及不利事項一律注意。」NCC依法令規定及各會議決議之程序適時請當事人補正、釐清說明,尚無違法情事。NCC表示,全案審查依法獨立行使職權,針對人民申請案件,依法受理,可受外界公評。
Meta股價崩跌26.4%市值蒸發2千億美元 祖克伯怨:蘋果害我虧100億
Meta發布上季財報數據顯示,臉書全球每日活躍用戶從前一季的19.30億降至19.29億,為史上首次出現下滑。由於財報的不理想,Meta股價2日就暴跌26.4%,市值蒸發2千億美元,股價來到249.05美元。而這其中除了有供應鏈受阻、TikTok等對手的競爭導致外,另外Facebook執行長祖克伯也抱怨((Mark Zuckerberg)蘋果對隱私權設定的變更,也是讓Meta收益大減100億美元的原因。根據外媒報導指出,蘋果(Apple)iOS 14.5 作業系統正式上線後,同時上線了一套「App 追蹤透明度(App Tracking Transparency,ATT)」的功能,這套功能讓許多廣告商叫苦連天,因為在這套功能的運作下,任何第三方軟體想要使用iOS設備的廣告辨識碼(IDFA),來以此追蹤用戶資料時,就必須要獲得用戶的同意,如果用戶拒絕,廣告商就不能使用IDFA資料。而身為全球大型廣告提供者的Facebook,自然也在這件事情上大受打擊,其實早在先前蘋果要推出該項功能時,Facebook執行長祖克伯就多次為此表示抗議,甚至大罵蘋果執行長庫克(Tim Cook)「偽善」,認為他揮舞隱私權大旗來影響廣告業務,根本不是誠心為了用戶隱私。事實上,在iOS 14.5版上線、ATT功能正式開始運作後,Meta、SnapChat、Twitter以及Youtube等各大社群公司的廣告營收大幅度縮減,粗估金額達到98.5億美元(折合新台幣約2758億元)。而在這次Meta的財報上也顯示,因為ATT的上線,讓Meta在2021年的廣告收益損失約100億美元。
蘋果推隱私保護 社群軟體營收半年大縮水2,758億元
蘋果在2021年4月起改變其隱私策略,讓社群軟體在投放廣告錢必須獲得用戶同意,此舉讓Meta(原為Facebook)、SnapChat、Twitter以及Youtube在下半年營收大縮水,粗估達98.5億美元(約新台幣2,758億元)。今年4月底,蘋果釋出iOS 14.5版本,同時也是繼2020年9月以來最大的更新,其中1項政策早在2020年底就公布的「隱私標籤計劃」,目的在於保護用戶的隱私,使其足跡不被應用程式紀錄。該政策全名為「應用程式追蹤透明化(App TrackingT ransparency,ATT)」,要求APP Store中所有應用程式,都必須獲得用戶同意才能追蹤足跡,以投放個人化廣告。當然沒有人願意讓自己的網路足跡被人紀錄,使得許多廣告主沒辦法精準投放廣告給目標客群,間接讓社群軟體因此失去大筆廣告營收;英國《Financial Times》報導指出,第三方廣告技術公司Lotame調查發現,Meta(原為Facebook)、SnapChat、Twitter以及Youtube都受到影響。其中以Meta、SnapChat損失最大,其中Meta創辦人、執行長祖克柏(Mark Zuckerberg),在發表Facebook更名為Meta時也透露,今年營收表現不佳的原因,在於蘋果實施ATT計畫。而SnapChat平台主要在iOS以及Android,比起Meta損失的營收更可觀,4間社群軟體損失的營收達到98.5億美元(約新台幣2,758億元),科技業內人士認為,或許這情況正是祖克柏將公司改名為Meta,並準備全力發展自我平台的最主要原因。
今年前3季營收成長75% 東森國際EPS跳漲15.5倍
東森國際今(25)日公告今年前3季營收為33.98億元,較去年同期的19.44億元大幅成長75%,EPS為0.66元,亦較去年周期EPS 0.04元大幅成長15.5倍,對於今年業績表現亮眼,東森表示,3大事業群包括倉儲、新媒體及新零售都有穩定成長表現,今年積極布署線上與線下的領域,已經看到加乘效果帶動整體營收成績。東森表示,倉儲事業在持續汰換老舊吸穀機更新機械設備以提升作業效率,即使今年遭遇新冠肺炎衝擊,營業收入及營業損益逆勢成長,分別較去年同期成長11.12%及14.59%。新媒體部分,策略在強化影音服務、增加流量、提高民眾的使用率及粉絲黏著度。數位廣告營收也整合線下北捷廣告、分眾樓宇廣告及禾力桌媒體、東森新聞雲取得北捷、新北環狀線、台灣高鐵、桃捷及公車站牌廣告之媒體代理,成為台灣最大交通媒體,今年前3季營收較去年同期成長約3成。ETtoday寵物雲從虛擬走進實體後,透過展店及併購策略,已建立108家寵物店,成為全台最大線下寵物通路,2021年預計展店到132家,在2025年時目標300家。新零售事業方面,今年前3季EPS締造9.,62元,也首度超越momo,東森國際董事長廖尚文表示,東森與最大的電商momo相比,雖然營收比不上,但是在獲利方面較強,今年可以站上新零售電商的獲利王成績,主要是藉由多元化布局及大數據經營的資源,助攻了整體營收表現。自然美上半年營收較去年同期逆勢成長40%,持續拓展直營店及加盟店,今年門市數增加50家,達到328家,成為台灣最大美容品牌,也開始在部份通路內也結合「名留髮型」成為複合式的SPA型態。線上到線下的服務,結合自然美、寵物雲實體門市、東森農場,並投資在新北市有相當規模的「熊媽媽買菜網」,線上消費,線下體驗,並透過草莓網走向國際。展望明年,東森國際董事長廖尚文表示,自營商品、多通路的發展、以爭取較高的毛利率。新零售與新媒體也會做多方面的的運用,擴大線上到線下整合的發揮,增加營運的動能。
快手直逼抖音!周杰倫助攻 直播首秀破6,800萬人次
台灣歌手周杰倫於26日在大陸短影音平台快手進行直播首秀,短短半小時直播,線上觀看總人次突破6,800萬。有分析指出,目前各平台競爭白熱化,快手急需爭奪一線、二線城市的用戶,因此期盼透過周杰倫的高人氣助攻,藉此抗衡另一巨頭抖音。陸媒投資界報導,快手數據顯示,周杰倫出場僅10分鐘,互動總量就已突破1億,而終場互動總量更高達3.8億。同時吸引陸港多位藝人如陳小春、華少、關之琳等湧入打賞。上述直播是周杰倫進駐快手時對粉絲承諾的福利。5月29日,周杰倫本人在快手開通首個中文社群媒體帳號「周同學」,並特別標註「全網唯一,只在快手」,同時許下承諾,當快手帳號粉絲量達到1千萬時,就開直播表演魔術。此舉帶動粉絲數在一天內逾500萬,三天時間突破千萬人。值得注意的是,周杰倫的粉絲多半不是快手的使用者。據艾漫數據顯示,周杰倫63.85%的粉絲年齡層位於25至34歲,屬於「高齡」粉絲。而快手的用戶年齡多在30歲以下,其中24歲及以下用戶占47.84%,25至30歲的用戶占30.35%。此現象意味著周杰倫進駐快手,有助於帶動快手的新用戶增長。另外,在周杰倫直播首秀的背後,也凸顯平台之間的較量。2020年上半年,抖音簽約錘子科技創辦人羅永浩在直播電商領域吹響號角,而快手則請來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網易創辦人丁磊等人直播賣貨。騰訊新聞報導,抖音母公司字節跳動在持續多年的業績高增長後,開始進入平緩期,廣告營收在接近頂峰後,抖音開始主動出擊,尋找下一個千億營收增長點。在此背景下,電商直播成為抖音鎖定的重要市場。但也意味著抖音與快手將在直播電商領域「短兵相接」,2019年快手總收入為人民幣(下同)500億元左右,其中直播收入接近300億元,遊戲、電商等其他業務收入為幾十億元。目前,快手最新一輪估值達到近300億美元,其中騰訊至少押注4輪。報導指出,成立9年來,快手正進行形象轉型,努力減少自身專攻大陸三線及以下城市的「土味」標籤,開始打造成為泛娛樂帝國,積極布局電商、教育、二次元等業務領域。
華爾街日報訂戶達300萬人髙峰 梅鐸卻棄百萬獎金是這一原因
旗下擁有《華爾街日報》等新聞機構的新聞集團(News Corp)公布,上季(1~3月)虧損10億美元,擔任執行董事長的媒體大亨梅鐸(Rupert Murdoch)自動放棄本會計年度(今年6月止)現金獎金。新聞集團執行長湯姆森(Robert Thompson)也放棄75%年度獎金。上個會計年度(去年6月底止)梅鐸現金獎金高達220萬美元,湯姆森獎金更高達550萬美元。若以新聞集團為湯姆森設定的今年度目標獎金500萬美元來估算,他將放棄其中375萬美元。疫情爆發以來,儘管社會大眾對各國最新發展的情報需求急迫,使各家媒體用戶量暴增。新聞集團旗下《華爾街日報》訂戶就在上周首度達到300萬人的里程碑。然而,用戶成長並未帶進更多廣告營收,因為在全球經濟衰退的情況下,企業紛紛刪減廣告支出。新聞集團澳洲事業執行長米勒(Michael Miller)在3月已警告,疫情期間公司勢必得透過無薪假或裁員來節省開銷。新聞集團在4月已宣布澳洲60多家地方報紙停刊。自今年初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全球百業蕭條使各大品牌縮減廣告支出,嚴重打擊媒體業,使新聞集團上季營收年減8%至22.7億美元。新聞集團澳洲付費電視事業Foxtel在線上串流服務崛起後持續流失用戶,再加上近日澳元貶值,導致集團在上季認列11億美元資產減損,使上季陷入10億美元虧損。湯姆森強調新聞集團至上季結算為止仍有14億美元現金,還有額外7.5億美元的貸款額度,但預警疫情對業績的衝擊有增無減。他表示:「顯然這波疫情將繼續影響本季財務表現。新聞集團旗下所有事業已推動成本節約措施來緩解短期資金需求,同時確保公司在疫情過後能適應新的市場環境。」
日本LINE強攻美食外送 受惠LINE NEWS廣告增加收益上揚
日本LINE公司於28日發表2020年1~3月第一季財報,營收167.5億元,較去年同期增加6.6%,淨損23.5億元,較去年同期虧損幅度縮小。根據財報顯示,日本LINE公司在廣告等核心業務上表現不錯,營收較去年同期上升8.1%達147.4億元,主要受惠「LINE NEWS」的廣告營收增加。另外,行動支付「LINE Pay」業績則較去年同期減少3.5%,營收達54.7億元,虧損已經有效減少,主因是在消費回饋活動支出上獲得有效控制。不過受疫情影響,販賣「Clova」智能音箱及角色人物商品的「LINE FRIENDS STORE」表現不佳,營收8.3億元,較去年同期下滑34.8%。LINE未來除了強化全體平台的廣告效果之外,三月時宣布「LINE delima」與「出前館」合併 ,藉由LINE的廣大用戶平台優勢,美食外送服務將是未來的發展重點。
【更生企業家2】打輸空軍 改戰陸軍 東森布局線下廣告市場
「東森」二字等於王令麟。王令麟曾在直銷大會上說:「很多人批評我坐過牢,質疑我是好人還是壞人?我說,好人、壞人由上帝決定,你跟著我,我一定讓你賺錢!靠的就是『東森』二字的品牌力。」二十多年前,電視台及地方系統台政策開放後,王令麟出掌「東森媒體集團」,沒想到事業大好之際,父親「力霸企業集團」董事長王又曾爆發掏空案,王令麟遭到拖累,事業及財務受創,妻女遠赴美國,他四度進出監獄,即使在獄中也持續經營事業。王令麟四年前出獄後,全力衝刺事業。為了達標,他不僅賣土地,兩年前還賣掉一手創辦的「初戀情人」──電視台「東森電視」,變現60多億元。「電視廣告在下滑,線上廣告也很辛苦,雲端(網路)廣告大半都被谷歌(Google)及臉書(Facebook)拿走,我打不過空軍,就打陸軍。」王令麟說。少了電視廣告收入的王令麟,全力進軍「線下廣告」生意,包括投資商辦大樓電梯廣告公司「分眾傳媒」,並標下台北捷運站內9成實體廣告版位,同時持續擴大線上廣告業務;他訂下未來3年達30億元的廣告營收目標,線下與線上各占15億元。全台灣有超過1,500棟商辦大樓的電梯廣告,都由東森集團中的分眾傳媒包辦。(圖/東森集團提供)本刊調查,台北市每月進出人流超過200萬人次的捷運站有「台北車站」、「市政府」、「西門」及「忠孝復興」等四站,東森前年只標得忠孝復興跟西門兩站的廣告版位,事隔一年,4站全都到手。家住大安森林公園附近的王令麟,不僅這幾個月來經常搭捷運,每個月更定期帶著20多個主管,每人買一張一日遊券,搭乘捷運在台北市及新北市走透透。東森集團布局寵物經濟,以東森寵物雲實體店作為與消費者接觸的線下商機。(圖/東森集團提供)一位隨行主管透露:「老闆(王令麟)事必躬親的程度讓人難以想像,每一站的每一個廣告版位,他都知道在哪裡,而且都設定好哪個位置要加電視、哪個位置要加壁貼。」「他(王令麟)不要車內廣告,因為乘客上車後都在滑手機或睡覺,只有等捷運時才會看周遭。」另一位東森員工透露,王令麟認為捷運站內廣告的價值,就是捷運站每月上千萬人次的「眼球經濟」。去年東森在台北捷運與分眾傳媒的廣告營收,已達4.4億元,明年目標營收則是20億元。看準每月千萬人次的眼球商機,東森集團拿下台北捷運九成的站內廣告經營權,圖為捷運忠孝復興站內最大的廣告牆。(圖/張文玠攝)
【日本雅虎+LINE3】聊天功能超強 LINE做愈多虧愈多
聊天軟體LINE上線以來,在拓展用戶方面可說是一飛沖天!相比Twitter花了49個月, Facbook花了54個月,LINE只花了19個月就達成1億用戶!(沒錯,熊大灑花!)據2017年資料,LINE全球每月活躍用戶達2億1700萬人,當中日本用戶佔8200萬人、泰國、台灣及印尼用戶佔1億6400萬人,只是,儘管LINE在聊天軟體市場意氣風發,但在進軍全球時卻不順利,發展僅限東亞,始終無法像Facbook或Google成功打進每一個國家,無法脫離日本第一人氣聊天軟體的框架。LINE的另一個野心是挑戰成為大平台,2011年上線後,隔年起都有新事業展開,像是LINE Music、LINE Mall、LINE Pay、LINE Taxi、LINE WOW、LINE Mobile、LINE News等等,但很多事業用戶並沒有印象。LINE甚至積極跨入金融科技、AI等策略性事業,但做愈多虧愈多,網路廣告營收差,截至今年9月,淨虧損達339億日圓,其賺錢的事業僅限遊戲、貼圖, 與日本雅虎合件後,找到了富爸爸,可望利用雅虎網路廣告的優勢,持續強化自身服務,變身超級App,一躍成為網路新龍頭。只是,日本媒體提出疑問,對LINE的用戶而言,除了聊天以外,真的需要這麼多軟體服務嗎?如果LINE不記取先前開發其他軟體服務「失敗」的教訓,超級App的願景也可能只是畫大餅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