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核政策
」 德國 俄烏戰爭歐洲汽車產業形勢嚴峻!福斯汽車不排除「關閉德國工廠」創立87年來首見
由於能源成本上升、錯誤的廢核政策,以及來自中國電動車製造商的削價競爭,德國汽車巨頭「福斯汽車」(Volkswagen,VW)2日表示,他們正在考慮關閉德國的生產基地,為該公司創立87年來,史無前例的重大警訊,也為歐洲汽車產業投下震撼彈。綜合France 24、CNN的報導,總部位於德國狼堡的汽車製造公司「福斯汽車」在2日的聲明中指出,該公司接下來不排除將關閉其本國工廠,而且恐試圖終止與工會自1994年以來簽訂的就業保護協議。福斯汽車在發給員工的說明信件中坦言:「以目前的情況來看,甚至不能排除關閉汽車生產和零件工廠的可能性。」對此,「福斯汽車集團」(Volkswagen Group)首席執行官布魯姆(Oliver Blume)感嘆:「歐洲汽車產業目前正面臨非常苛刻和嚴峻的挑戰,經濟形勢變得更加艱難,新的競爭對手正在進入歐洲市場,尤其是作為製造基地的德國,在產品競爭力方面已進一步落後。因此,我們現在必須採取果斷行動,而行動的主要目標則是削減成本。」消息一出,工會和政府官員對該集團在國內市場關閉製造工廠的想法深感震驚,因為這是福斯汽車創立87年來,史無前例的重大舉措。而這家藍籌股公司的警訊,也加劇了德國總理舒爾茨(Olaf Scholz)對國內經濟的擔憂。報導補充,根據福斯汽車最新的財報顯示,該公司在全球擁有近68.3萬名員工,其中在德國約有29.5萬名員工。事實上,福斯汽車早在去年年底就開始實施100億歐元的成本削減措施。然而,福斯與此同時也正在失去其最大單一市場中國的市場份額,今年上半年,中國客戶的汽車交付量較2023年同期下降7%。更慘的是,該公司不但在中國市場輸給了比亞迪(BYD)等本土電動車品牌,比亞迪現在還開始搶佔歐洲的市場份額。因此在8月份公佈的慘澹業績顯示利潤下滑後,福斯汽車集團的備忘錄稱,儘管已經宣布了成本節約措施,但「汽車市場和德國經濟的當前發展,還是需要採取進一步行動。」而該公司董事會也決定「福斯汽車公司內部品牌必須進行全面重組。」對此,德國最強大的工會之一「德國金屬工業工會」(IG Metall)2日則將福斯汽車的問題歸咎於經營不善,並發誓要為保護就業而奮鬥。IG Metall首席談判代表高格(Thorsten Gröger)在聲明中表示:「今天,董事會提出了1項不負責任的計劃,動搖了福斯汽車的根基,並嚴重威脅到工作機會。此種做法不僅短視近利,而且非常危險,它有可能摧毀福斯汽車的核心……我們不會容忍該公司以犧牲員工為代價制定的計劃。」福斯乘用車首席執行官謝弗(Thomas Schäfer)表示,該公司仍然致力於將德國「視為一座業務基地」。他補充,福斯汽車將立即與員工代表進行會談,探討「永續重組品牌」的可能性:「局勢極其緊張,無法透過簡單的成本削減措施就獲得解決。」據悉,隸屬於「福斯集團」(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旗下的汽車品牌奧迪(Audi AG)上個月才宣布,正在考慮關閉其位於比利時布魯塞爾的電動汽車工廠,該工廠約有3000名員工。此外,在德國,包括「采埃孚」(ZF Group)、「羅伯特·博世有限公司」(Robert Bosch GmbH)和「偉博思通」(Webasto SE)在內的眾多汽車供應商已宣布裁員,因為它們無法在電動車新時代,抗衡來自中國品牌日益激烈的競爭。
蔡英文:陽光越強越不怕缺電 專家:餵人民吃安慰劑
蔡英文在國慶演說,細數能源政策政績;政大金融系教授殷乃平表示,企業界都擔憂台灣缺電問題,民進黨執政7年多來,民眾也飽受停電之苦,幾乎沒人相信台灣能源使用無虞,蔡英文擔任總統任內最後一次發表國慶演說,卻把能源政策拿來當政績宣傳是「不智之舉」。未來企業將須繳交碳費,景氣也將從谷底翻轉,殷乃平指出,當稅費制度改變、用電需求增加,全民會更深刻體會「能源政策是民進黨政府的一大敗筆」,蔡英文明年卸任後,政策敗筆衍生的問題將會一一浮現。對於接任時備轉容量率曾僅1.64%的說法,清大教授葉宗洸表示,這是拿橘子跟蘋果在比,1.64%是瞬間的數據,但7至10%是以日為單位計算,若要說瞬間最低備轉容量率,今年最低瞬間也曾只有2%。蔡英文提及積極推動能源轉型下,現在「陽光越強,氣候越炎熱,就越不用擔心午後缺電」,葉宗洸說,她在餵民眾吃「安慰劑」,目前太陽光電發電量高達4、500萬瓩,一旦烏雲密布,發電驟降,將考驗電網穩定性,更何況夜間沒了太陽光照射,在當前廢核政策下,要立即拉高供電只能靠燃氣機組,但大家都知道,三接、部分燃氣機組設置延宕,蔡英文的說法可謂「掩耳盜鈴」,真實情況實在讓人憂心。至於蔡英文演說提及,期盼下一階段勞保財務的改革,能凝聚共識、穩健進行。台灣勞工陣線祕書長孫友聯表示,過去幾年都是透過撥補方式短期穩定勞保財務,但撥補對勞保結構的改變只是杯水車薪,蔡英文總統說的理性對話確實重要,朝野和社會都要理性看待改革所帶來的陣痛。
德國正式成為非核家園! 最後3座核電廠15日關閉
德國因單方面制裁俄羅斯天然氣供應自斷手腳,導致能源價格急劇上升。對此,德國國內去年已就是否延長僅剩的3座核電廠營運期出現激烈辯論。然而,德國總理舒爾茨(Olaf Scholz)仍在去年10月17日表示,剩下的核電廠只運行到2023年4月15日,如今德國最後3座核電廠也如期關閉,正式終結核能發電時代。據德國《每日新聞》(Aktuelle Nachrichten)的報導,根據舒爾茨在去年10月寫給經濟部長哈貝克(Robert Habeck)、環境部長萊姆克(Steffi Lemke)和財政部長林德納(Christian Lindner)的信件,他已指示上述部會擬定草案,允許伊薩2號(Isar 2)、內卡韋斯特海姆2號(Neckarwestheim2)和埃姆斯蘭(Emsland)核電廠在今年12月31日之後繼續運行至2023年4月15日。此舉正式終結了該國的核能發電時代,上述核電廠如今也在運營商萊茵集團(RWE)、巴登-符騰堡能源(EnBW)和普魯士電力公司(PreussenElektra)的宣布下,於當地時間15日按計劃在午夜前斷開電網。對此,聯邦首席核監督員、環境部核安全和輻射防護司司長尼豪斯(Gerrit Niehaus)也表示:「我們依法展開行動,因為4月16日後的核電廠電力運營將會構成刑事犯罪。」儘管許多西方和亞洲國家都在擴大對核電的投資,以減少碳排、緩解全球暖化的危機,但德國仍在2011年的日本福島核災後,決定反其道而行放棄核電。根據數據,最後這3座核電廠去年僅為德國提供6%的能源,相較之下,1997年所有核電廠的能源佔比則為30.8%。報導指出,儘管淘汰核電的決定早已成為事實,但在剩餘3座核電廠正式關閉前的幾個小時,關於廢核利弊的激烈辯論仍在德國國內持續進行。
德國廢核自食惡果!擴大高汙染「褐煤」開採引爆示威 「瑞典環保少女」童貝里遭警抬走
「瑞典環保少女」童貝里(Greta Thunberg)17日在德國西部的一場反對煤礦擴大開採的示威活動中遭到警方抬走並短暫拘留。該煤礦計畫已成為德國氣候環保人士與政府之間的衝突導火索。綜合BBC、NPR的報導,德國聯邦政府和北萊茵-西發利亞邦雖然在2022年10月宣布德國跨國能源公司萊茵集團(RWE AG)將在2030年之前逐步停止該地區的煤炭開採,但該邦的呂策拉斯村(Lützerath)仍將被拆除,驅逐居民的準備工作更將於2023年1月正式開始。不過此舉也引來環保人士在近日發起數場示威,14日更至少有15000人參與活動。警方在16日好不容易驅離日前抗議時躲進呂策拉斯村地下的最後2名環保人士,但以「氣候大罷課」(Skolstrejk för klimatet)行動聞名的童貝里,又和數百名環保人士在村外9公里的加茨韋勒2號露天礦坑(Garzweiler2)等地靜坐抗議。加茨韋勒是德國北萊茵-西發利亞邦的3個大型露天煤礦之一。這些礦坑的煤炭類型為高汙染的褐煤,約佔德國碳排放量的20%,且在數十年來持續擴張,以致於該地區約有50個歷史悠久的村莊被拆除和推平。童貝里其實早在14日就在呂策拉斯村的示威活動上對6000名抗議者發表演說,她聲稱擴建礦山是「對現代與後世的背叛」,並指責德國是全球最大污染國之一,應被追究責任。現年20歲的「瑞典環保少女」在15歲就展開「氣候大罷課」,並到瑞典國會外抗議政府對氣候變遷無作為,引發青少年罷課抗議氣候問題的熱潮,之後她還在COP24上發表演說,一戰成名。更在2019年被提名為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由於露天礦坑邊緣相當危險,警方先前已警告,若他們不離開,就會強行驅離,不過童貝里和其他人不但不聽勸,還一起衝向礦坑邊緣,部分抗議民眾被警方攔阻帶走,但還是有漏網之魚跳進了礦坑。而身形矮小的童貝里也遭到3名魁梧的員警抬走,押上警車短暫拘留,並在查驗身分後釋放。俄烏戰爭及隨之而來的相互制裁,以及錯誤的廢核政策,導致德國陷入能源危機,政府和礦商都認為,當前需要煤炭來確保德國能源安全不受到俄烏戰爭的影響,也能夠確保廢核政策按計畫實施。但環保主義者則認為,夷平村莊、擴建礦山只會製造更多的溫室氣體,德國不應再開採煤礦,應專注在「不穩定的」可再生能源。
台灣時間不多了!美智庫:國軍改革太慢、人民缺乏備戰意識 廢核政策尤其不智
華府智庫外交關係協會(CFR)研究員、軍事歷史學家布特(Max Boot),曾在去年訪台期間與外交部長吳釗燮、前國防部長楊念祖等人會面。對此,他也在近日投書《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點出台灣在國防和能源戰略上的重大危機,包括總體戰略方針混亂、國防改革過於緩慢、人民缺乏備戰意識,尤其廢核政策更是不智,「台灣98%的能源依賴進口,應該是擴大核電產業,而不是停用。」《華盛頓郵報》9日刊出布特所撰寫的《台灣終於加強防禦。會不會太少,太晚了?》(Taiwan isfinally beefing up its defenses. Will it be too little, too late?),內文指出,許多台灣人指望美國在戰爭爆發時可以派兵援助台灣,但華盛頓目前仍奉行「戰略模糊」政策,雖然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數度在口頭上承諾「美軍會為台灣而戰」,但他的幕僚團隊每次都會收回他的發言。布特指出,吳釗燮曾告訴他,要贏得國際支持,台灣就需要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意志,「保衛台灣是我們自己的責任,如果台灣表現不出保衛自己的決心,也就無權要求任何其他國家協助保衛台灣。」而台灣也確實採取相關措施在加強防禦,例如2023年國防預算提高13.9%,義務役兵役時間從4個月延長至1年,並從美國購買魚叉反艦飛彈、刺針單兵防空飛彈,以及海馬斯高機動砲兵火箭系統(HIMARS)等在俄烏戰爭中大放異彩的武器。但布特也點出現實層面,那就是台灣和烏克蘭存在顯著的差異。事實上,台灣的國土面積只有烏克蘭的1/16,缺乏戰略縱深。人口則是烏克蘭的1/2。除此之外,烏克蘭與北約成員國有安全的補給線,在開戰後持續對烏克蘭輸送物資。而台灣卻是一個可能被封鎖切斷的孤立島嶼,也就是說,台灣需要做好承受長期圍困的準備。尤其台灣目前極其依賴天然氣,但天然氣儲備卻只有十幾天,對此民進黨不但沒有擴大核電產業,反而頑固地淘汰台灣剩餘不多的核電廠。「台灣98%的能源依賴進口,應該是擴大核電產業,而不是停用。」更別提中國和俄羅斯根本是完全不同的對手,中國人口是俄羅斯的14倍,解放軍規模也是俄軍的2倍。此外中國更是全球第2大經濟體,相比之下,俄羅斯只排名第11位,因此中國更有經濟實力投入閃電戰或消耗戰。由此可知,台灣的防衛工作將更加艱難。儘管台灣的國防預算逐年增加,但也僅佔GDP的2.4%,遠低於美國的比例。而國軍雖然恢復1年義務役役期,但還是比以色列與韓國短。布特還分析,除了增加國防預算、軍隊人數之外,台灣還必須修改總體防衛戰略方針。也就是從傳統艦艇、坦克、戰鬥機,以及志願役,改成發展無人機、全民國防、城市巷戰等不對稱作戰。因為這些水面艦艇、坦克和戰鬥機不太可能在中國大量的彈道導彈攻擊下倖存。因此華盛頓認為,台灣應該採用不對稱戰略。但這種做法仍處於早期階段,許多國軍高級軍官仍不清楚此戰略的方向。台灣希望從美國獲得有效的武器,例如海馬斯火箭和刺針飛彈,但礙於俄烏戰爭,上述軍武需要數年才能交付給台灣。此外,布特擔心的是,台灣在軍用無人機的發展上過於落後,因為國軍近期才開始將無人機納入武裝部隊。但相比之下,中國已是全球最大的無人機系統製造國。除了需要數年才能取得裝備之外,前國防部長楊念祖還表示,「我們需要培訓專業士兵和軍官熟悉這些新系統,可能還需要五六年時間。」問題是,台灣是否會還有時間準備?美國中央情報局日前指出,中國有可能在2027年對台灣展開軍事行動,而台灣國防部自己的評估則是「最早可能發生在2025年」。另一個重要的國安危機,就是台灣多數人民根本沒有做好戰爭的心理準備,並未意識到他們的處境有多危險。去年8月的民調顯示,只有39%的台灣成年人認為「很可能」或「有可能」爆發戰爭,而高達53%的人則表示「不太可能」與「完全不可能」爆發戰爭。布特總結,雖然有些台灣人意識到了危機,正從沉睡中甦醒,但多數人仍更願意按掉鬧鐘,再瞇個5分鐘。總之,留給台灣的時間不多了。
關閉核電廠是反人類!但世界仍需化石燃料 馬斯克:否則「文明將崩潰」
全球首富、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儘管靠著新能源車發家致富,但是他在近期的挪威斯塔萬格(Stavanger)能源會議上仍然強調,世界必須繼續開採石油和天然氣以撐過這個過渡時期,直到可持續性能源發展成熟,否則「文明將崩潰」。除此之外,他也認為支持廢核政策是反人類的行為。據《路透社》及《商業內幕》的報導,馬斯克在挪威斯塔萬格舉行的能源會議上發表了上述談話,並對氣候變遷、可再生能源和人口崩潰論進行了思辨。首先他提到了能源問題:「實際上,我認為我們在短期內還是需要使用石油和天然氣,否則文明將會崩潰,化石燃料不該被妖魔化。世界目前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便是人類要如何撐過這個邁向可持續性能源和經濟的過渡時期,這將需要數十年的時間。此外,由於俄烏戰爭及隨之而來的相互制裁,歐洲正面臨1970年代以來最嚴重的能源危機。據英國《金融時報》的報導,殼牌石油公司(Shellplc)首席執行官范伯登(Bernardus Cornelis Adriana Margriet)在同一場會議上表示,歐洲可能需要實施數年的能源配給制度,因為這場危機大概率將持續數個冬季。對此有人問馬斯克說挪威是否應該再鑽探更多石油和天然氣時,他回答:「此時有必要進行一些額外的勘探,因為北海的海上風力發電與化石燃料相結合可成為關鍵的能源供應來源。它可以在冬季提供強大、可持續性的能源。」這已經不是馬斯克第一次呼籲要增加化石燃料的投資和開發。今年3月,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及西方實施制裁後,馬斯克便在推特上表示:「雖然不想這麼說,但我們需要立即增加石油和天然氣產量。非常時期需要非常措施。」雖然這樣的結果不利於特斯拉的營收。不過馬斯克仍然非常支持核能,並表示那些提倡關閉核電廠的人是「反人類的。」同時馬斯克還在能源會議上談到氣候變遷和人口崩潰論,他認為生育率下降對文明的威脅比全球暖化還要大:「我認為有足夠的嬰兒來延續文明是很重要的,這樣人類物種才不會消失。」
廢核政策急轉彎?德國除役電廠擬將繼續運轉 8成民眾支持續用核電
由於俄烏戰爭和隨之而來的相互制裁,德國天然氣儲量嚴重吃緊,能源危機隨著冬季即將降臨迫在眉睫,德國經濟部主管能源的官員於24日表示,預計年底除役的核電廠有可能為了維持電網穩定而繼續運轉。最近的民調也顯示,有多達8成的德國民眾支持續用核電。綜合《衛報》及《法新社》的報導,身處歐陸風暴中心的德國在能源上非常仰賴俄羅斯(過半的天然氣進口佔比、1/3的石油進口),再加上美國的液化天然氣過於昂貴,德國的液化天然氣基礎設施也需費時數年才能完工,這導致德國根本無法在短時間內擺脫俄羅斯的能源供應,尤其當萊茵河的百年乾旱、俄烏戰爭即將撞上歐陸的寒冬風暴,德國經濟料將遭受重創。據《商業內幕》的報導,俄羅斯宣布北溪天然氣管道將自8月31日起停工3天做日常維護,市場擔憂該管道在維護完工後可能也無法按計畫恢復氣量,這將加劇歐洲冬季的能源危機。對此德國經濟部主管能源政策的次長葛亥漢(Patrick Graichen)24日表示,政府將採取3管齊下的策略因應天然氣短缺,首先是尋找俄國以外的天然氣來源,並用煤和石油等其他化石燃料來取代,最後便是節約能源。葛亥漢也坦承,未來18到24個月的能源供應依然相當吃緊,德國必須減少15%至20%的用電量才能度過難關。雖然德國國內在福島核災後掀起一股民粹力量,在未謹慎評估的情況下就決定要在2022年底前將所有核電廠除役,不過迫在眉睫的能源危機已在國內掀起停用核電是否明智的辯論。最近的民調也顯示,有多達8成的德國民眾支持續用核電。然而日前經濟部長哈柏克(Robert Habeck)卻排除了最後3座核電廠延役的可能性,因為延役最多只能省下2%的天然氣用量,對緩解天然氣短缺幫助有限。對此葛亥漢卻有不同的解讀,他認為德國在明年1到3月還是有可能續用核電。但目的並不是為了彌補天然氣缺口,而是為了穩定電網。因為法國有一半的核能機組最近也因為歲修、枯水期、安檢等因素而處於停機狀態,而百年大旱導致的河川乾涸也會波及燃煤的內陸運輸,導致火力發電受到影響。葛亥漢表示,電網業者正在進行冬季電力供應穩定度的壓力測試,預計在8月底或9月初會有結果,屆時政府才會決定,是否讓這3座核電廠繼續運轉。
能源危機罩頂 德日韓核能政策轉彎
能源危機罩頂,德日韓核能政策轉彎!外媒引述德國官員說法指出,俄羅斯減少天然氣供應,導致德國今冬恐面臨能源短缺危機,已規劃延後關閉該國最後三座核電廠,這也意味德國將首度違背20年來奉為圭臬的廢核政策。此外,前國際能源總署(IEA)高層表示,日本對重啟核電廠的民意支持度已突破6成,為2011年福島核災以來最高。韓國尹錫悅政府也決定提高核電比重至3成。德國在2000年代初期推動逐步淘汱核能發電廠的計畫,並且一直以來在德國政界奉為圭臬。這項決定目前尚未獲得總理蕭茲(Olaf Scholz)正式採納,並且可能需要國會通過。3位官員透露,目前細節也仍在討論中,內閣決議必須等待數周後出爐的能源需求評估,但官員認為結果早已揭曉。政府官員認為,要讓3座仍在運作的核電廠無須依照預訂12月31日關閉的兩項關鍵條件已經達成,一是德國面臨天然氣短缺的可能,二是核能反應爐延長運作沒有安全疑慮。該名官員說:「反應爐到12月31日都安全,這天之後應該也可以安全運作。」此規劃凸顯俄國攻打烏克蘭使歐洲政界亂了陣腳,尤其是長久以來與俄羅斯擁有密切經濟關係的德國,後者經濟高度仰賴俄天然氣供應。在俄侵烏不久後,蕭茲旋即提高軍事經費,向烏克蘭提供軍備,打破多年來的反戰主義與向衝突區提供進攻性武器的禁令。如今擬延後核電廠除役時間,再度挑戰德國政界長久以來的禁忌。蕭茲上周首度提到讓德國最後3座核能反應爐持續運作,應是合理的決定。不過,延長核電廠使用年限並非解決冬季能源短缺的萬靈丹,但若核電廠持續供電,就可讓柏林當局減少對天然氣或燃煤供電的倚賴。核電大約供應德國發電量的6%。亞洲方面,曾任職IEA、現擔任地球降溫創新論壇(ICEF)主席的田中伸男表示,考量到能源短缺以及寒冷冬季,使得日本重啟核能的民意支持度已逾60%。他提及民眾已更加認同「日本若沒有核電,今年底將面臨嚴重問題」的可能性。南韓政府也從反核改為挺核,尹錫悅新政府7月初在國務會議上通過「新政府能源政策方案」,一改前任文在寅政府反核電的立場,決定在安全的前提下,2030年前南韓的核電發電占比要提高到30%,以確保南韓供電穩定無虞。同時,要將化石燃料進口依賴度,降低到60%以下。
北約東擴的最大受害者! 德國今年冬天恐因能源匱乏陷入經濟崩潰
隨著俄烏戰爭的爆發和隨之而來的相互制裁導致德國的食品和能源價格暴漲,通膨不斷飆升,德媒近日就表示,目前買不起食物的德國人不光只有低收入家庭,連不少中產階級也去救濟中心領免費食物。更糟的是,莫斯克近期因渦輪檢修的問題將北溪1號天然氣管道的供給量減到只剩正常氣量的20%,讓外界憂心德國今年下半年恐因能源匱乏而陷入經濟崩潰。據《法蘭克福匯報》的報導,受到俄羅斯減供天然氣的影響,德國經濟學家佛斯特(Clemens Fuest)指出,將有許多依賴便宜俄國能源的德國企業因此倒閉,國內的能源進口成本也將增加2倍,家庭帳單則會成長3倍,且該舉措將進一步推升2%的CPI年增率,更會使德國損失2861億歐元。近幾個月來,德國的食品和能源價格瘋狂飆漲,導致德國4、5月的CPI年增率接連突破新高,5月的通脹率更高達7.9%,創下了東西德統一以來的最高紀錄,達到上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時期的水平。糟糕的經濟表現和成本上升不只反映在德國政府呼籲民眾減少每天洗澡次數、調暗路燈光線和關閉游泳池等舉措,如今德國有越來越多家庭陷入能源和糧食貧窮。德國《每日鏡報》(Der Tagesspiegel)走訪柏林塔菲爾救濟中心後發現一個極為驚人的現象,那就是新加入排隊行列領取救濟糧的人幾乎都是「中產階級」,還有一些「年輕人」。而英媒《每日郵報》則把德國的經濟崩潰怪罪在前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過度依賴俄國能源的頭上。但事實上,沒有俄羅斯的便宜天然氣供應,德國就不可能實行廢核政策,也不可能讓德國製造業保持競爭力,使其呈現過去十多年輝煌的經濟增長。美國國際關係攻勢現實主義大師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就認為,西歐在二戰後亟需美國的援助,因此交出了軍事防務等重要主權給予美國,但北約屬於冷戰時期對抗蘇聯的軍事集團,若俄國不再向西方輸出共產革命,歐俄也因為能源貿易的供需關係,變得不像以往一樣彼此對立,那北約還有存在的必要嗎?因此為了繼續透過北約支配歐盟的軍事、外交和戰略主權,美國就有必要挑起「歐俄對立」,並將中國與俄羅斯送作堆,使他們受到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孤立,導致透過全球化崛起的中國能夠因為「類冷戰時期」的陣營分化而降低其在全球的政經影響力。但美國需要讓「歐俄對立」,歐洲需要嗎?放任美國拉攏東歐以操作「北約東擴」驅逐俄羅斯,可能是歐盟領導國21世紀最致命的地緣戰略失誤。其結果就是導致歐洲與軍力強大的核大國俄羅斯關係惡化,歐洲大陸將永無寧日。且普丁別無選擇的去回頭擁抱中國,形成一個中俄結盟的巨大麻煩。若東歐不隨著美國的北約東擴起舞,不在俄羅斯周圍部署中程導彈和美軍,莫斯科也不會因為國家絕對安全的需求和戰略縱深受到威脅而那麼反西方(北約在巴爾幹半島和中東的軍事介入,已反映出它不再是個以防務為主的軍事集團),那如今中國就不會受到俄羅斯在經濟、軍事和地緣戰略上的援助而如此強大,歐洲也不會受到戰火波及,還能獲得俄國低價的能源供應。但歐盟的窘境就在於缺乏一支「歐洲軍」,沒有軍事防務自主,歐洲就沒有真正的戰略獨立性可言。如今隨著俄烏和談不見進展、歐元區通膨飆升且陷入能源危機、歐元貶到與美元平價,以及德國和南歐國家的國債殖利率利差再度擴大,歐洲可能將再次迎來新一波的歐債危機和經濟崩潰,歐洲文明或將因為美國的地緣戰略安排重新進入「黑暗時代」。
電價將漲?在野黨群起反對 籲綠委兌現承諾快拿薪水來補
經濟部長王美花日前表示,因國際能源價格高漲,電價有不得不漲的壓力,透露產、官、學的委員們將會針對各種方案,在下周一進行討論並拍板。儘管外界也用聲音認為「電價連凍」機制不利反應能源真實結構,但在野立委仍強力反對在此刻立即漲電價、反應成本。國民黨北市議員王鴻薇表示,綠委曾承諾電價若漲就拿薪水來補,請曾經承諾過的綠委趕緊兌現承諾。(圖/摘自王鴻薇臉書)無黨籍立委高金素梅今天就在臉書上問,政府要漲油電價,卻不保證不會缺電停電斷電,這是什麼政府?她指出,俄烏戰爭爆發後,蔡政府跟進西方宣佈制裁俄羅斯,結果導致俄羅斯制裁台灣,高金說,她曾在3月時,在經濟委員會質詢經濟部長王美花,俄羅斯天然氣占台灣進口量的9%,少了這9%,台灣必須到國際市場購買更昂貴的天然氣來彌補缺口,但當時王美花回應,已找到比俄羅斯更便宜的天然氣供應來源。但王美花昨日卻說,漲電價是受到俄烏戰爭影響,燃料成本比開戰前增加三、四倍,台電、中油財務成本壓力相當大,讓高金也相當不滿,質問蔡政府跟進美國制裁俄羅斯,制裁付出的代價卻要漲電價全民支付,「這是什麼道理?」。高金素梅還表示,更可惡的是,不漲油電價,台電中油將無法承擔巨額虧損,但台電中油漲了油電價,政府卻不敢保證,不會缺電停電斷電「這又是什麼政府?」。國民黨立委賴士葆則表示,網友曾針對蔡政府廢核政策及綠營版電業法版本表達不滿,揚言若在2025年全面廢核前,電價比2016年平均電價還貴,那就應該用民進黨官員和立委的薪水去補(差額),結果吳秉叡留言回覆「贊成」。他質疑電價如今要上漲,除了國際因素外,也顯示民進黨的能源政策有問題,既然民進黨立委都承諾電價上漲就用自己的薪水去補,那就請曾經承諾的綠委兌現諾言,不要敢說卻不敢做。國民黨北市議員徐巧芯今天也在臉書發文,指昨天她見到電價將調漲,還憂心電價調漲後學校恐怕付不出冷氣費,但原來吳秉叡委員早就說了,民進黨可以幫忙付!徐巧芯說她也很贊成,絕對支持吳秉叡替大家出電費。國民黨北市議員王鴻薇指出,民進黨錯誤能源政策,使台灣陷入缺電、停電、漲電價夢魘,工商業大老通通跳腳,當年騙選票時喊得很有自信,但今年才2022年就破功,去年三次大停電記憶猶新,人民過的像第三世界,「民進黨真厲害」。
德國坦承非核家園政策錯誤 王明鉅籲蔡政府清楚表態
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強打非核家園和能源轉型,綠營如何迎戰藍營有條件恢復核四發電主張的挑戰,引發外界好奇。台大醫院前副院長、國民黨總統候選人韓國瑜國政顧問團成員王明鉅,今天在臉書上以「民進黨,你們知錯了嗎?」為題發文,並分享一篇「德國執政黨坦承非核家園目標錯了」的新聞,反問民眾是否還要繼續力挺「不理公投」「火力發電全開空污續排」的民進黨?德國執政黨坦言非核家園政策錯誤,台大醫院前副院長王明鉅呼籲蔡政府應表態。(圖/臉書)德國是全球最先堅持「非核家園」政策的幾個國家之一,但非核家園政策是否正確,在國內一直有爭議,執政黨德國聯盟黨經濟與能源政策國會發言人菲佛(Joachim Pfeiffer)近日向德國《明鏡周刊》表示,德國2011年在日本福島核災後,決定全面停用核能發電的決定是錯誤的。不過,德國政府發言人賽博特(Steffen Seibert)仍表示,「非核家園」將按照原計畫執行,德國無核立場並未改變,最後的7座核能發電廠將於2022年關閉,但另方面也會在2038年停止燃煤發電,讓德國陷入「發電量可能不足」「對抗全球暖化減碳目標」「全面廢除燃煤發電」間抉擇困境。台大前副院長王明鉅在文中提到,民進黨常喊2025非核家園,但當德國人考量氣候變遷威脅,坦承廢核政策錯誤,願承擔每度10元的電費。反觀台灣,薪資維持20年都未調升,如果按照民進黨政策走,僅電費就要吃掉全台灣人5兆元,台灣明明不缺電,卻要用最貴的價格去購買大量電力,結果,不僅碳排放密度全球第一,氣候變遷績效指標也連續退步4年,成為世界倒數第三名。王明鉅在文中指出,去年11月24日公投有589萬人支持繼續使用核能,民進黨卻仍執意推動非核家園,將電費送給外國人,「火力全開」繼續排放空汙,再把大量土地和屋頂裝上太陽光電板,他也反問民眾,「你們仍確定要支持?」蔡英文總統日前出席「青聽我們說-2020總統大選青年論壇」時,曾強調不能讓核電廠繼續運作下去,台灣沒有放核廢料的條件,必須續推動非核家園政策。她還說,核廢料存放,是台灣最大的挑戰,大家都不願意放在自家附近,也許科學有一天會發展出技術,可以安全儲存核廢料,但在這之前,更不能讓核電廠繼續下去,非核家園的政策要持續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