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引說不清1/戴口罩飲食揭防疫措施三大矛盾 民眾業者霧煞煞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中心)自7月26日宣布降為二級警戒以來,指揮中心數度分階段鬆綁防疫指引,包括免戴口罩與開放飲食空間等限制,然而許多「滾動式修正」的防疫政策依據究竟為何?指揮中心提出的理由往往令人難以信服,本刊也特地整理出以下三大指引矛盾,比對涵蓋多處活動空間與行業別防疫措施的荒謬之處。指揮中心18日宣布高鐵開放自由座,且室外拍照、運動免戴口罩,逐步放寬生活限制令民眾感受到輕鬆自在,不過還是有許多措施讓人很疑惑。例如最近天氣開始轉冷,許多民眾紛紛跑去泡湯,不過根據目前指揮中心公布的二級警戒防疫指引,戶外仍一律需戴上口罩,除了戶外運動、爬山、海邊活動、農林漁牧工作者於空曠處工作無須戴口罩,泡湯還要戴口罩就讓民眾及業者一頭霧水。「泡溫泉大概五分鐘就會開始出汗,戴口罩真的會很悶,整個口罩黏在臉上,不只是我會拿下來,其實大家都會拿下來,很少看到有人從頭到尾遵守規定的,如果規定泡完上來再戴會好一點,流了汗整個口罩都濕,真的很不舒服。」熱愛泡湯的陳先生說。新竹縣溫泉觀光產業協會理事長廖錦龍也坦言,「溫泉區大多在鄉下和高山,其實真的很難做到(戴口罩),如果硬性規定距離、戴口罩,站在業者立場會很難做生意,因為規勸也沒用,尤其服務業若管得太多,客人反彈對業者也不好,會經營不下去,而且政府稽查也不容易,政策落實有困難,變相縱容民眾陽奉陰違,我認為應該適度開放。」針對室外運動、室內外拍攝照片時可免戴口罩措施,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主治醫師陳昶宇就在臉書點出矛盾。他說,室內運動的人流密度,比大部分餐廳內用都還要低很多,而且一般室內運動場所,通風大多做得不錯,還硬要規定戴口罩才能運動,其實沒什麼道理。陳昶宇進一步指出,如果在場上(室內)打球要戴口罩,但在場邊(室內外)拍照的話就可以不用戴,實在不太能理解指揮中心的考量為何,「小心謹慎當然是件好事,但不合邏輯的防疫措施,會顯得有點搞笑。」除了戴口罩的標準令民眾和業者無所適從,部分場域限制飲食也影響業者生計,尤其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23日在例行記者會上進一步說明,室內外辦桌、流水席無須梅花座、間隔座,也讓目前復業仍受飲食限制的業者抱怨連連。10月5日起內用全面不限隔板或1.5公尺間距,宴席也開放離桌進行敬酒,反而是有隔板的網咖仍禁止飲食,認定標準令人莫名其妙。(圖/報系資料庫)在雙北經營網咖14年的小連(化名)告訴本刊,旗下的八間店停業五個月,好不容易盼到10月5日終於復業,但「復業條款」卻限制店內不能提供顧客飲食,「為何餐飲業不用隔板就能作生意,顧客圍著桌子吃飯喝酒,甚至逐桌敬酒,口沫橫飛,他們都不是一家人,難道這樣距離還不夠近嗎?現在卻限制網咖、KTV、MTV等行業只能喝水,這分明是針對性的做法,有些餐廳可以容納上百人,我一間店平均2、30個顧客,彼此都有座位隔開,官員都坐在辦公室空想,制定政策不符實際,根本是雙重標準!」小連說,現在多採儲值制的網咖十分仰賴餐飲的收入,以他的店面來說,平均每位顧客一小時消費約30元,就很需要一杯現金40元的飲料來維持營運。「我們的收入相對減少,餐飲品項大約佔整體營收的四成,有些同業因此(限制飲食)不開店,就是因為要請員工和負擔店租,開了反而賠更多!」 一名位於新北市的KTV業者抱怨說,復業以來其實業績很不好,因為不能飲食,影響顧客消費意願,尤其警察三番兩次上門臨檢,最近疫情更穩定,甚至聽說政府考慮降至一級警戒,但其實降級也沒有意義,屆時不一定會開放飲食,一切都是政府說了算,但又說不清執行依據,到底是為了疫情?還是為了權威?至今搞得大家烏煙瘴氣。KTV雖然已經開放,飲食禁令還是限制顧客消費意願,警察三番兩次上門查緝也令他們生意受影響。(圖/報系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