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門螺桿菌
」預防胃癌成因的幽門螺桿菌! 最好避免「這1行為」
很多人雖然有聽過「幽門螺桿菌」這個詞,但卻不知道它到底有多壞。幽門螺桿菌棲息在胃裡,是種會導致人體生病的麻煩細菌。如果將來想繼續活力十足地生活,就一定要擊退這種細菌。共同飲食的文化 讓感染更容易擴散許多民眾都有胃不舒服的困擾。如果在運動時反胃了起來,那就不能繼續下去了。這種情況如果反覆發生,就要懷疑是否罹患胃炎、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當症狀加劇而前往醫院接受檢查,時常發現是因為「感染了幽門螺桿菌」。幽門螺桿菌──正式名稱「Helicobacter pylori」,是一種住在胃的出口「幽門」,呈現螺旋狀的細菌。這種菌其實非常棘手,如果在胃裡長期棲息,就容易導致胃黏膜變薄而「萎縮」。雖然因為近年來醫療機關透過媒體宣導而廣為人知,但目前宣導仍然不夠徹底。要說這種細菌的哪裡最棘手,那就是它會引發胃癌。WHO(世界衛生組織)已經認同幽門螺桿菌是「明確的致癌因子」。而更令人在意的是,日本人感染的機率大幅超過與歐美人的感染機率。50歲以上的人約有七到八成皆有感染。「基本上,日本人面對傳染疾病的想法是很落後的。由於非常習慣用各自的筷子夾同一盤菜,或是共飲同一個杯子裡的酒水,因此形成了細菌容易透過經口傳染的環境。運動選手特別符合這種情況。另外,也有很多父母會先將食物嚼碎再餵給孩子。幽門螺桿菌就這樣代代相傳下去。」(輿水健治醫師,以下皆同)50歲以上的人在他們年輕時期,當時的衛生觀念並不好,更不可能知道幽門螺桿菌的存在(該菌發現於1980年代),因此他們是在「共飲文化」之中長大的。因為這樣,才會形成人人皆是帶菌者的環境。檢查與治療並不困難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對幽門螺桿菌置之不理並不是什麼好事。只要感染此菌,罹患胃癌的機率就會飆升20倍以上。因此建議讀者都要接受治療除菌,避免罹癌風險。「只要確實接受檢查,發現感染就以適當療法除菌即可。雖然有很多方法可以檢查,但透過內視鏡取得少數胃黏膜,是了解有無感染的最佳方法。如果已經感染了,就要服用約一週的抗生素來除菌。然後,如果有胃潰瘍等症狀的人,再針對各症狀進行治療。等過段時間再檢查幽門螺桿菌是否已清除完畢,如果沒有,那就再繼續治療。這不是什麼很辛苦的治療,所以建議大家都要就醫接受檢查。此外,胃癌是早期發現就可以治癒的疾病。無論是否感染幽門螺桿菌,建議50歲以上的民眾每半年就要接受一次胃鏡檢查。」既然癌症檢測也要吞胃鏡,那麼一併檢查幽門螺桿菌也不會有壞處。【解說】埼玉醫科大學綜合醫療中心 急救科(ER)教授輿水健治醫學博士。日本臨床運動醫學會代表。埼玉醫科大學綜合醫療中心副院長。日本心臟震盪研究先驅。主要著作有《從基礎開始學習運動急救醫學》、《請使用AED》等書。本文出自ALBA阿路巴高爾夫雜誌第42期
26歲女噁心乾嘔!胃鏡一照密麻疙瘩「像雞皮拔毛」 醫:這病接吻也會傳染
若長期有噁心、乾嘔以及消化不良症狀,一定要趕快去看醫生,不要想說吃成藥緩解就可以了。大陸溫州一名張姓女子長期腹痛、消化不良,但都沒有就醫,直到發現空腹時開始會隱隱作痛,才到醫院求診。醫師表示,張女是幽門螺桿菌感染,這種病接吻也會傳染。根據《溫州商報》報導,26歲張姓女子近一個月出現噁心、乾嘔症狀,空腹時還會感到隱隱作痛,從前都是買藥吃緩解,但因想備孕到醫院求診。消化內科副主任醫師葉毅在胃鏡檢查時,發現張女胃黏膜呈瀰漫性的凹凸不平改變,特別像拔過毛之後的雞皮,正是典型的「雞皮胃」,為幽門螺桿菌感染。而張女看到一片密密麻麻的小疙瘩開始慌了,擔心是否會病變以及影響到懷孕。對此醫師葉毅表示,不用擔心,進行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治療後,「雞皮胃」自然也就沒了,那時再考慮備孕,相關疾病的風險會降低。經過治療後,張女幽門螺桿菌已轉陰性,不舒服的症狀也明顯改善。醫師葉毅指出,要防「雞皮胃」,從根源上,還是得避免幽門螺桿菌感染;幽門螺桿菌主要有兩種傳播途徑:糞口傳播與口口傳播,經幽門螺桿菌污染的食物、水、餐具,入口後可引起幽門螺桿菌感染,無公筷母匙的習慣,也特別有利於幽門螺桿菌的傳染,另外接吻也會傳播,雖其惡變概率低,但仍需治療。葉毅建議,由於幽門螺桿菌大多數是通過口口途徑傳播的,因此治療時,最好進行家庭治療,如果家裡有人有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情況,只有其中一個人進行治療,那麼有可能再次感染;治療成功後,還需注意個人衛生以及飲食習慣等,避免再次被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