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埔族
」 平埔族藝遊南方以南1/沿著南迴公路走訪台東3鄉 在山海間遇見地景藝術
秋高氣爽,沿著蜿蜒的南迴公路進行一場山海漫遊,或許也是一件浪漫的事。以「光之迴境」為主題的「2024南迴藝術季」已經展開,今年有別以往純粹邀請藝術家創作的形式,首度採邀請及徵選並行,除了有南非及台灣2位藝術家受邀創作,還從44件國內外藝術家作品中徵選出3位藝術家參與。這5位藝術家將南迴的地景、生活及文化做了巧妙融合,而延伸自主題而來,每件作品都彷彿一顆顆「星子」,或四散、或聚集,默默吸引人們走入被稱為「南方以南」的南迴,挖掘這塊土地上的人文與風景。尼誕.達給伐歷當初實地勘察時,因為一眼看中綠意交錯、遠處見海的景致,而決定將作品設置在這裡。(圖/記者魏妤靜攝)尼誕.達給伐歷作品《是那裏嗎?》為3米高的魚頭人身鋼雕造型,在中央的白鐵之心暗藏想帶給人希望與能量的光芒。(圖/記者魏妤靜攝)今年南迴藝術季5件作品包括太麻里鄉2件、大武鄉2件,以及達仁鄉1件,作品位置相較前幾季在交通上更為易達,方便大家沿著南迴公路一一尋訪。其中位於太麻里鄉華源海灣、由馬來西亞藝術家陳抒漫創作的《大地之母》,以希臘神話的大地之母「蓋婭」(Gaia)為靈感,其誕生自混沌之中,是眾神之母也孕育出自然萬物。陳抒漫將漂流木拼疊成飛揚的秀髮,髮梢還有魚兒自浪花中躍出浪尖,以此暗喻唯有大家一起維持生態平衡,才能生生不息。另一件位於太麻里千禧曙光紀念園區沙灘的《是那裏嗎?》,則由來自屏東三地門的原民藝術家尼誕.達給伐歷以鋼筋、鐵、不銹鋼球等媒材創作,我們循光穿過樹林便能看見海洋與作品,如同藝術家想傳遞的,小時候以為自己所處的達瓦蘭部落便是全世界,後來才明白越過山巒、跨過海洋,部落外還有部落、國家外還有國家。他將兒時聽到長輩的口傳故事轉化為靈感,部落裡的長輩曾說:「光是從大姆姆山(北排灣族聖山)那邊來的,我們也是。」手牽著手的兩人就像長輩回應晚輩的提問,也是尼誕.達給伐歷與自己兒子的投射。以鐵件做各種弧形彎曲的《新天使》是這次藝術季中唯一沒有向下打地基的作品,而以壓了將近4噸的石頭來抵禦颱風等侵襲。(圖/記者魏妤靜攝)可讓民眾或坐或躺與拍打不銹鋼面彷彿合奏的《第一道曙光》,其圓形廣義地說還蘊含地球生態環境的希望,以及集結共同力量的意涵。(圖/記者魏妤靜攝)轉場來到大武鄉,受邀創作的台灣藝術家林純用以抹香鯨做為整個海洋的意象打造《新天使》,關注海洋生態的他希望生活在海島上的台灣人,能反思包括海廢漂流、海水污染與過度捕撈等,所造成生態失衡的危機;林純用更找來80多歲的母親助陣,以巧手將700~800片的不銹鋼網摺成花朵、組成翅膀,希望加上翅膀的抹香鯨能更自在地悠游。外型如同象徵永恆與承諾的戒指、座落在大武鄉尚武9420濱海休憩區(台九線420K)的《第一道曙光》,是由賴純純藝術工作室所創作,原來千禧年時第一道曙光在台東照亮、開啟新世代,也讓賴純純留下難忘的回憶。當遊客走近作品,會發現不銹鋼面上敲打的凹凸鏡面散發點點光芒,與四周景觀甚至你身上服飾的顏色形成暈染,巧妙地和自然融為一體。馬可·錢凡內利以鏽蝕的低碳鋼創作《What remains》,認為作品在風吹日曬下自然鏽蝕,也是地景的一部分。(圖/記者徐明正攝、南迴藝術季提供)南田村以消費農產品免費租借電輔車的方式,希望推廣在地好物。(圖/記者魏妤靜攝)南田村長高富源講述描繪在文化故事牆上的各個事件,包括清兵補給、荷蘭船擱淺與平埔族系遷移途經部落等故事。(圖/記者魏妤靜攝)在達仁鄉南田海岸親水公園的作品《What remains》,由受邀來台的南非藝術家馬可·錢凡內利(Marco Cianfanelli)所作,曾參訪排灣族部落的他,將排灣族的頭飾、百步蛇的意象轉化完作品中放射狀的三角形,構築成一道拱門結構,拱門中的頭像輪廓彷彿面向太平洋遠方,思索歷史和文化起源。來到南田若有一些時間,也對紅藜、白樹豆、雨來菇等在地農產感興趣的話,不妨走一遭台東境內最南端的南田村,當地現正推行「買在地農產就能免費租借電輔車」。南田村是日治時期形成的移民村,居民主要為排灣族人,村莊形成源於日治時期有海防需求,因而指派日警駐紮並推動原住民部落遷徙計劃。當地曾發生過多起政治、歷史事件,都被一一記錄於在地藝術家繪製的文化故事牆上,在這裡還有遠近馳名的「南田石」,因自然形成的紋路與圖案備受石藝收藏家推崇。若仔細注意會發現在一些村民家門前會放上寫了族語拼音的石頭,這便是他們的「家屋名」。(圖/記者魏妤靜攝)DATA南迴藝術季活動展期:即日起~10/31網址:https://reurl.cc/eyQLqW備註:若以台東市為起點走訪各件作品,建議由南往北,依序抵達仁鄉、大武鄉、太麻里鄉,如此作品皆在順向位置,更方便欣賞;展期結束後若展品無遭受主結構破壞或受損嚴重,仍會就地保存南田社區發展協會電話:0975-296-391網址:https://reurl.cc/adEMn9備註:凡遊客選購在地農產600元以上,便可向南田社區發展協會免費租借1台電輔車(可搭乘4人)遊覽村落1小時;協會亦提供阿塱壹古道部落遊程與其他體驗,可電洽或粉專私訊詢問
北投女巫陪你學習防災魔法 一起守護居家安全
為強化民眾防災防火之觀念,北市消防局與臺北市產業發展局及臺北市商業處於5日15時至20時在北投區七星公園,結合「北投夏日魔法節」活動共同辦理「北投區社區防災園遊會」。 「北投」這個地名,是從原住民平埔族語「擁有魔法的女巫」而來,來由是因為北投區因硫磺溫泉熱氣終年不斷,早期的原住民傳說有女巫居住此處,所以將北投區稱之為「擁有魔法的女巫」,並祈禱女巫能保護族人的安全。消防局表示本次活動融合北投夏日魔法節的神祕與奇幻元素,並透過設置防災體驗專區,包含「煙霧迷宮」、「CPR體驗」、「溺境求生」;住宅防火安全專區,包含「住宅用火災警報器」、「用火安全」、「用電安全」等防災宣導攤位,另外還有動態體驗的「防火宣導車」及「地震體驗車」,可體驗滅火器操作及感受七級地震的震撼,讓民眾學習防災防火知識與技能,提升自助互助能力。隨著氣溫屢創新高,水上活動是民眾消暑首選,但一不小心就容易發生溺水事件,消防局呼籲,夏日戲水務必提高警覺,請民眾前往安全的水域及設有救生員的溪邊或海邊戲水。另外夏天是臺灣的颱風季節,大家於颱風季期間,除了事先做好居家防颱準備,應隨時注意各項天氣警特報資訊。最後提醒民眾,從事水上活動或防颱準備,可以先下載「臺北市行動防災App」掌握天氣狀況,自身及居家安全由自己掌握。
服飾店招牌「阿堵勿」有看沒有懂 專業網友幫上國文課:就是錢
彰化一間服飾店的招牌近日成為許多網友討論的話題,原因並不是該服飾店的招牌有多麼得奇形怪狀,而是上面三個中文字讓不少網友是有看沒有懂。但在專業的網友解讀後,才意外得知背後的真實含意,但也有網友認為,這有可能是台語「就都有」或是英文「Outdoor」的音譯字。有網友在臉書社團「路上觀察學院」發文,他上傳了一張照片,只見照片中一家服飾店的招牌上寫著「阿堵勿」三個大字,雖然三個字都是中文,大家也都看得懂,但其含義卻是讓人是完全摸不著頭緒。而上傳照片的網友也表示「阿堵勿,路過好多次終於看懂」。至於「阿堵勿」三字究竟有何涵義,之後就有網友在底下留言解釋「阿堵物,是漢語的一則成語,語出南朝‧宋‧劉義慶 《世說新語·規箴》。意即錢。阿堵為六朝時口語『這個』,物為『東西』,『阿堵物』表示『這個東西』,指對錢財的蔑稱。」而也有網友解釋「聊齋志異.雨錢中也有『阿堵物』一詞,就是金錢」但除此之外,也有網友認為,這個「阿堵勿」很有可能並非是指「阿堵物」,有可能是指台語「就都有」,或是英文「Outdoor」的音譯字。不少網友在看到這篇貼文後,紛紛留言表示「我不知道什麼是阿堵勿,但我相信有點年紀的都會知道什麼是阿雷固」、「還以為是阿度仔,原來指錢,長知識了」、「想營造奢侈感卻選擇了冷僻、有濃重歷史灰塵感且令人困惑的詞」、「以為是平埔族或原住民語。」、「至少知道它是賣衣服的」。
保存史蹟 竹縣文化局一口氣增9件一般古物
新竹縣日前召開古物審議會,決議通過新增4案9件一般古物,其中3件碑謁包括九芎林街前義渡碑、菜頭寮暨三崁店義渡碑及九芎林嚴禁斬鑿龍脈碑由芎林鄉公所提報,另6件為新竹縣道卡斯族文化協會提報的竹塹社衛家墓碑。新竹縣目前累計指定一般古物共7案12件。九芎林街前義渡碑與菜頭寮暨三崁店義渡碑分別為清光緒、日治大正年間所立,文化局長李安妤表示,碑文存錄當地重要家族、人士捐資購置義田,租金作為渡夫薪水的事由。芎林鄉民代表劉名揚表示,原來的義渡二處位置分別在文昌街農會前崁下和舊中正橋旁的菜頭寮,以前崁下九芎林溪可行船到竹塹,後來頭前溪改道,目前義渡碑也集中放置到廣福宮。九芎林嚴禁斬鑿龍脈碑則記載地方仕紳墾戶向官府陳情,有竹北一堡豪強擅自破壞赤柯寮龍脈,台灣北路淡水總捕分府因此立碑嚴禁私自開闢掘毀龍脈,以免影響宮壇廟宇和民家祖墳。碑文內有許多重要地方人士如滬尾戰爭五品武官劉嵩山、九芎林莊總理姜秀鑾、金廣福墾首姜榮華、平埔族竹塹社屯千總錢茂祖等。現存放於關西暗潭的竹塹社衛阿貴家族墓碑,年代涵蓋清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等不同階段,竹塹社後裔、新竹縣道卡斯族文化協會理事長廖志軒表示,墓主男女皆有,分別是一世祖夫妻、三世祖夫妻,與四世祖兄弟,墓碑文字原漢並用,採番名加上漢姓,是紀錄道卡斯族竹塹社麻嘮吻直雷(衛姓)家族在新埔、關西發展重要史料,能呈現平埔族漢化過程,尤其一世祖墓碑是目前竹塹社唯一存物。另外歷史建築內灣派出所閒置多時,去年中甚至因大雨致屋頂坍塌,文化局為推動後續經營活化,21日於內灣廣濟宮舉辦內灣派出所促參案公聽會,文化局委外顧問公司推出3種空間配置方案,包括背包客棧、餐飲輕食以及共享空間,在地居民對3種方案保持正面態度,但對於動線有疑慮。內灣村長賴文增指出,居民對3個方案都沒有太多意見,都持正面態度,較關心的反而是通行動線問題,因舊內灣派出所所處位置必須越過鐵軌才能拾級而上,相當不便。另外也希望增設無障礙通道,建議可往賞螢步道方向鋪設,直達伯公廟附近停車場。
邱太三指陸配列不分區需證明放棄陸籍 賴幸媛嗆問法源何在
民眾黨不分區立委名單傳將納入陸配徐春鶯,再次引爆綠白激戰,陸委會主委邱太三直指,徐春鶯要列不分區(立委),需先出具放棄國籍證明文件。對此,陸委會前主委賴幸媛接受媒體專訪時表示,邱太三嚴重扭曲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等法規,尤其兩岸關係有其特殊性,陸配要拿到中華民國身分證前提是要喪失大陸原籍,也就是「戶籍」,而兩岸關係依法以戶籍定義兩岸人民不是國籍,因此陸配只有放棄戶籍,沒有放棄國籍這回事。賴幸媛曾是前台聯立委,在馬英九總統執政時被重用,出任陸委會主委及駐WTO代表,根據「風傳媒」報導,她對於邱太三「卡陸配出任不分區立委」一事並不認同,並在接受「風傳媒」專訪時,駁斥邱太三的主張,並提醒邱太三不要忘記,台灣400多年來都是移民社會,平埔族、原住民因為接納了來台開墾的「羅漢腳」(指大陸漢人),才有今天的台灣人,大家差別其實只有先來後到而已。陸委會主委邱太三日前表示,現行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確保取得中華民國身分證10年的中國大陸配偶可以登記為公職候選人,但若提名政黨勝選成為等同公職人員的民意代表(不分區立委)後,仍須依國籍法以及公務人員任用法規範,出具放棄國籍的證明文件,才能擔任立委。賴幸媛則表示,提名陸配擔任不分區立委的作法,是正確與進步的,因為有繳稅就有國會代表權。她在接受風傳媒專訪中舉例,美國建國前受英國殖民者在統治,當地居民拒繳英國印花稅,引爆政治抗爭,居民就是以「我們不被允許在英國國會有代表,沒有國會代表權就不應繳稅」,也在英文中留下「No taxation without representation」的名言,迄今仍為美國各種不同團體抗爭權利時,廣為使用。賴幸媛說,兩岸關係有其特殊性,陸配要取得中華民國身分證前提,必須喪失大陸原籍,也就是戶籍。依照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也是用戶籍定義兩岸人民而非「國籍」,所以,陸配只有放棄戶籍,沒有放棄國籍這件事。賴幸媛在專訪中表示,徐春鶯是陸配,是已經在台有戶籍的中華民國公民,依法在台納稅、繳健保費等人民義務,她如果確定參選不分區立委,其權利當然會受到中華民國憲法保障,賴幸媛還說,廣大陸配家庭成員,工作都有繳稅,也應該具有擔任民意代表的權力。賴幸媛強調,她在2008、2009年就大力推動改善陸配權益政策,也是馬政府時期陸委會的重點工作,當年面對社會與立法院長期對陸配嚴重歧視,也修正兩岸人民關係條例,開放陸配在台合法工作權,因為只要陸配與中華民國人民合法結婚,當然就應可立即工作,尤其有工作才能有收入,保障陸配工作權,就是保證台灣當年27萬基層弱勢陸配家庭生存權,此外,將陸配取得中華民國身份證的時間,從8年縮短到6年(侯友宜已主張陸配比照外配,四年即可取得身份證)也是基於保障陸配權益下的政策。賴幸媛在風傳媒專訪中說,力推陸配保障政策,是為減少「政治認同」造成的社會對立,更是為台灣長期推動族群融合,奠定健康理性基礎,為了讓立委同意修法,他當年親自跑了立法院50幾次溝通遊說,強調陸配的工作權就是台灣27萬弱勢家庭的生存權,陸配是台灣人的妻子、台灣人的媳婦、台灣囡仔的媽媽,都是人民基本權益。
高雄文青新路線4/絕美文化地標打卡去! 來「內惟藝術中心」觀展、看電影、買選物
若要說高雄最新的人氣文化地標,絕對非「內惟藝術中心」莫屬!先前11月試營運期間,曾創下6天破萬人參觀紀錄,在地居民與外地旅客紛紛朝聖,一度蔚為話題。這個藝術中心是由高雄市政府文化局轄下三館美術館、史博館、電影館,以「藝術典藏教育推廣」為主軸共同規劃,乍聽或許覺得生硬,但其實更顯示出它的不設限,畢竟同時結合典藏展覽、修復空間、親子影廳、文創商品、輕食餐廳等複合式機能的藝文場域可不多見,因此看到長輩、親子或年輕族群,各世代同時都在打卡或觀展的畫面,也一點都不奇怪。大廳先前可見民眾俗稱「大眼睛」的陳怡潔作品《極速飛行》,與美國藝術家約瑟夫.科蘇思的《世界地圖(臺灣)》。(《極速飛行》現已挪移展出位置,圖/林士傑攝)建築設計由劉培森建築師事務所RickyLiu & Associates Architects+Planners規劃,不規則外觀是為了呼應高雄柴山綿延起伏的山形,整體更是一座與自然景觀共構共融的帶狀式輕量綠建築,讓人從還沒進門就忙著掏出手機打卡。但有些人可能不知道,原來藝術中心的大門朝向最初考量西曬等問題,並非面向內惟社區,然而舊名「內圍」的內惟,其實曾是高雄平原的重要聚落,也曾為平埔族馬卡道族的生活場域,還因水泥、鋼鐵等產業發展,輝煌一時。後來卻因馬卡道路以西的鐵路縱貫線阻隔,致使西側社區發展停滯,為了帶動都市更新、達成所謂「文化平權」,藝術中心的大門才從面對美術館園區轉向內惟社區,也是對當地居民的致意。藝術家涂維政作品《內惟埤考掘》。(圖/林士傑攝)藝術團體「走路草農/藝團」創作三組既獨立又互相呼應的作品:《兩個太陽》、《菱角?芋頭?蒸餾水!》與《從桃子園到桃子園》。(圖/林士傑攝)走進館內,會發現沒有一定的參觀動線,也沒有作品必須設置在展間的規範,與傳統美術館大不相同。以「策展設計」、「與空間對話」、「社區對話」等三個核心概念組成的首展「解惟.解圍」,作品散見於館內各處,例如在大廳我們會看到美國觀念藝術家約瑟夫.科蘇思以巨幅霓虹燈創作的《世界地圖(臺灣)》,還原17世紀《臺灣海圖》中的西海岸輪廓;先前還有台灣藝術家陳怡潔從動漫世界的柴郡貓、小甜甜甚至《冰雪奇緣》的Elsa擷取靈感,變成同心圓的創作《極速飛行》,下週此地則將局部換展、進駐「無人交響樂團」作品。泰國印度裔藝術家阿運.若望恰庫以擅長的電影看板繪畫風格創作《內惟戲院》,左半邊是泰北故事、右半邊可見訪談內惟居民的人物像。(圖/林士傑攝)再轉個彎,先穿過用色活潑的親子區,又會看見藝術家涂維政以「未來考古學」的角度想像內惟埤,創作出看似出土文物實非真正考古的《內惟埤考掘》;繼續往前,左邊是高雄藝術團體「走路草農/藝團」以日治時期左營桃子園因興建軍港而遷村至內惟與新庄仔兩地的歷史為發想,所創作出的《兩個太陽》系列,共包含三組作品;一旁則是泰國印度裔藝術家阿運.若望恰庫的作品《內惟戲院》,透過實際社區訪談與文史脈絡爬梳,將內惟與泰北的「移民性」與「多元性」融入其中。修復中心現階段進行修復的作品皆為高美館典藏,包含邱潤銀〈自畫像〉、張金發〈貓鼻頭〉及李俊賢〈高雄港〉等高雄在地藝術家作品。(圖/林士傑攝)藝術中心內種進了3棵館中樹,除了讓室內增添了更多綠意,也是館方推薦的人氣打卡點之一。(圖/林士傑攝)除了各種媒材的藝術創作,這裡還有攜手正修科技大學文物修護中心推出的「開放式修復中心」,民眾有可能碰巧透過大幅玻璃落地窗觀看到專業修復師修復藝術品的過程,也可預約定期舉辦的修復職人講座、藝術問診與導覽等活動。喜歡看電影的人還可到由高雄市電影館經營的雙影廳,除了曾做為高雄電影節場地搶先曝光,平時還會選播藝術類院線片、名導影展,甚至適合親子、結合映後帶動唱的「長短腳電影院」。離開前再逛一下有11個國內外設計師品牌進駐的「內惟翩翩」選物區,或不妨到有藝術、設計、生活等領域選書的「內惟閱讀」空間,坐下來看看書,度過一個屬於自己的沉靜時光。「Reel TWO 2廳」兩旁採流線形視覺設計、共規劃64席座位,除了常態影展電影放映,還可作為講座場地。(圖/林士傑攝)內惟藝術中心電話:(07)553-8935地址:高雄市鼓山區馬卡道路329號開放時間:週二~週日11:00~21:00,週一休網址:https://www.nwac.org.tw/tw/備註:免費入場,週二至週五開放自由入館參觀;週六、日與國定假日採預約優先入場,須提前線上實名預約,實施分時段、分流方式入館;修復中心每個月第三個週六會舉辦職人講座,限額20人,當天16:15~17:15提供藝術問診,每場次限額5名,每人可諮詢1物件、以當月講座材質為主;每週日15:00~15:30為「導覽日」,一場次至多20人,以上活動需事先於官網報名
冬遊台南1/全台最大彩繪村 素人畫家300幅畫作、順遊老字號關廟麵
台南新玩法,跟著記者這樣玩!以市郊外的小鎮為起點,從「南關線」86快速公路上線,一路串起關廟區、歸仁區、仁德區、南區的帶狀路線,全長約20公里,也是另類遊玩方式。居民捐出自家牆面,藍天白雲的大片風景適合拍照打卡。(圖/官其蓁攝)位在關廟新光社區的「新光彩繪村」,是台灣早期爆紅的彩繪屋景點,新光里過去是平埔族村落,舊名「嗊哩」在西拉雅語中意指「蚯蚓很多的地方」,早期非常荒涼,村裡也沒有電,後來村子拉起了第一條電線桿,入夜後有電燈可點起光亮,因而改名「新光」。負責人李明憲設置玻璃屋,將曬麵場地移進室內更加乾淨整潔。(圖/官其蓁攝)十幾年前里民開始投入社區改造,讓素人畫家黃真福利用下班後的閒暇時間在房舍牆面上作畫,短短400公尺北寮街,至今已經累積300多幅彩繪,主題都是農田風光、鄉村風景、花花草草,也有卡通風格吸引親子族群目光。麵條切割後立即將麵條輕折後,扭折放置於竹篩上。(圖/官其蓁攝)另外,提到關廟自然會聯想到的關廟麵,也是來關廟時的必買伴手禮。這次造訪的「協進製麵廠」已傳至第三代,才踏進廠內就看到工作人員熟稔地扭折麵條置於竹篩上,等著拿去曬太陽。協進長壽製麵廠成立於1952年,目前傳到第四代手中。(圖/官其蓁攝)第三代負責人李明憲6年前設置玻璃日曬屋,將戶外曬麵移進室內,更加乾淨整潔,製作的麵體多達20種,也有客製化小量製麵。他說:「每種麵體日曬的時間長短,要根據天氣濕度調整,曬過頭也會操灰搭,曬至九分熟後,移到回溫室放置1~2小時後,讓竹篩溫度透至全熟、回溫,才會送進包裝」下回來關廟玩,別忘了帶一包搭配自製醬料的拌麵回家品嘗哦。第四代自行研發調料,推出結合醬料包的「憲在拌麵」。(80元)(圖/官其蓁攝)新光社區-北寮老街彩繪村地址:台南市關廟區新光街209號協進長壽製麵廠(明憲本舖)地址:台南市關廟區東安街45號電話:(06)595-3805
許效舜拿拖鞋打徒弟 揚言不放水「不給工作」
許效舜率領徒弟香蕉、卡古、Cooper等人錄公視台語台《全家有智慧》,由於許效舜的隊友都是董事長級別的,讓徒弟們壓力不小,他一開始就先施壓,揚言徒弟如果不讓就沒有代言、工地秀或剪綵等活動可以接。Cooper趕緊制止大家按鈴搶答,甚至當起叛徒要應徵建築業董事長的助理,香蕉見狀心痛表示:「我牙齒不痛,剛才那樣我很痛(指著背叛自己的隊友們),他們都在找工作。」林美秀:「那你呢?」香蕉馬上鞠躬並說:「我也有缺!」許效舜開玩笑要徒弟放水,否則不給接活動。(圖/公視台語台提供)資格賽第一題先被徒弟隊拿下,林美秀先挑撥:「徒弟都不讓你!」許效舜竟突然拿出室內拖走向徒弟們:「我處理一下!」開始教訓徒弟,令現場一片混亂,林美秀馬上安慰他,並向觀眾解釋:「不要以為這是師父在教徒弟,他是在替他們加持。」果然薑還是老的辣,在加持過後許效舜隊勢如破竹,連連獲勝讓香蕉哀號:「舜哥你等一下不要按鈴好不好?」許效舜火大:「我用頭敲下去,你現在叫我做什麼,我就做什麼嗎?」又把拖鞋拿出來幫香蕉加持,最終還是師父技高一籌,順利進到最後一個關卡,徒弟們毫無反抗能力。贏了徒弟後就要跟自己比賽了,不料竟被考倒,調侃自己真的變成「浮浪貢」。原來這個難題是哪個詞是由平埔族來的?他猶豫再三後還是決定是「浮浪貢」,他的堅持也讓阿松憶起他在大學時曾看過舜哥在鐵獅玉玲瓏裡面解釋「浮浪貢」是什麼意思。許效舜爆笑說自己都是胡謅的。
拜訪山裡的甲仙與小林1/因為如此 我們更加珍惜
中秋過後,趁著晴朗的天氣,styletc記者與攝影應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高屏澎東分署的邀約,走進高雄甲仙,造訪12年前因八八風災遭土石流滅村、大多為已經漢化的平埔族人生活的小林村現況。此處在重建計畫下,地貌與人文環境已有新樣貌,並在原址南方設置莊嚴祥和的「小林村紀念公園」,公園內設置追思廣場、小林公祠、苦路、以及使用獻肚山的石頭所堆砌、高達9公尺的紀念碑,只要透過高雄市杉林區日光小林社區發展協會預約申請,便會有小林村志工來為遊客導覽,完整陳述當年過程。「小林村紀念公園」內最醒目的焦點是高九公尺、用獻肚山的石頭所堆砌的紀念碑。(圖/宋岱融攝)除了紀念公園外,位於公園附近另有一座「小林平埔族群文物館」,是全台第一座平埔族群文物館,裡面有相當完整的平埔族以及小林村的發展沿革,娓娓道出小林村於風災、歷經災變至今的重建故事,是了解小林村最快的方式。「12年前,小林村東北方的獻肚山不敵暴雨侵襲嚴重崩塌,大塊土石隨著暴雨向下滑動、吞噬小林村100多戶房屋,土石最後堵住溪流,形成堰塞湖,但堰塞湖的土堤擋不住奔流而下的溪水,最後潰堤,重創整個村落。」協會的素秋阿姨指著牆上的地圖,生動的描述當晚情景,他們大多是小林村民,透過解說不僅讓遊客更加了解,間接也療癒了內心深處的創傷。小林村的素秋阿姨鉅細靡遺的為遊客講解小林村受創的始末。(需預約)(圖/宋岱融攝)
拜訪山裡的甲仙與小林2/日光小林 笑著迎向每一個明天
風災過後,倖存的族人分別在三個地區重建家園,分別是五里埔永久屋基地、杉林日光小林和杉林大愛園區,儘管經過歷代與漢人融合,現在的平埔族已較難以外貌特徵辨別與漢人的差異,但平埔族人都會在每年的第九個月圓之夜舉行祭典,特別是生活在高雄的大武壠族,每年此時,平常在外工作生活的族人都會回到社區與族人相聚。而日光小林,是最積極致力於平埔大武壠族的傳統植物運用,以及傳統工藝保存的社區。平埔大武壠族的傳統植物「雞腳刺」用在熬湯上異常清香美味。(圖/宋岱融攝)雞腳刺的花亮眼且具韌性,很常被小林村居民取來當編織花環的素材。(圖/宋岱融攝)社區內推廣的傳統作物雞角刺(華薊,平埔族語taraw),荷蘭時期就有記載,將根部曬乾後用來燉煮雞湯,相當清甜美味。社區內另一項傳統的延續是編織,平埔大武壠族以編織著稱,從捕魚具、網袋到花環、手環,處處都能看見手工編織溫潤優美的線條,不少遊客都會特地預約,到社區內體驗編織課及品嘗雞腳刺雞湯。每日現烤的「傳統芋泥餅」,內餡滑潤濃郁,十足古早味。(圖/宋岱融攝)「小奇芋冰老店」在地經營40多年,是不可錯過的好店。(圖/宋岱融攝)此外,進出甲仙鎮時,千萬別忘了到鎮上著名的「小奇芋冰老店」品嘗每日現烤、限量販售的傳統芋泥餅,不論原味或添加蛋黃的口味,皆是口口香糯撲鼻且讓人意猶未盡。如何前往甲仙/小林村自行開車:南下自國道3號開往台南玉井區,沿台20線南橫公路後銜接甲仙市區文化路、北上自國道10號開往旗山區,沿台29線旗甲公路便抵甲仙市區文化路,再接中山路左轉,沿台29線北上接五里路即可抵達小林村區域。大眾運輸系統:搭高雄市公車E32高旗甲仙快線至甲仙站,於甲仙站換搭JOY公車H21區間往那瑪夏方向,至五里埔(小林國小)站下車即抵小林村區域。小林平埔族群文物館地址:高雄市甲仙區五里路50號電話:07-6761168高雄市杉林區日光小林社區發展協會地址:高雄市杉林區忠義路1號電話:07-6775186小奇芋冰老店地址:高雄市甲仙區中正路2號電話:07-6751008
【賞花情報】台灣最梅的地方 來台南梅嶺吃梅餐賞梅花
楠西鄉位於台南縣東北角,東西南北各有南化、烏山頭、鏡面、曾文四大水庫圍繞著。梅嶺地區平均海拔高度約在800公尺左右,位於台南楠西區,舊稱「香蕉山」,後來香蕉沒落改種滿山綻放的梅花,故改名為「梅嶺」,目前到農曆年前都是賞梅的好季節,梅嶺的四條主要步道,沿線的視野展望極佳,步道兩旁的梅樹,白色花朵染白了樹梢相當浪漫,偶爾伴隨飄下的花瓣,景色宜人。賞完梅花建議找間餐廳,享用梅子雞湯與各式梅料理,若想增加親子同樂行程,亦可到福來梅子雞餐廳體驗摘採仙桃的樂趣。順遊玉井白色教堂 當一日網美玉井區除了盛產橘色的芒果外,還有白色教堂是新興的踏青景點,彩繪玻璃讓白色教堂更顯寧靜,園內植栽豐富,園丁阿姨們細心的照顧,讓每個季節有不同顏色花朵的裝飾,三千院餐廳內的九宮格料理與午茶組合,運用當季食材廚師巧妙妝點,讓到訪的遊客品嘗色香味俱全的美味,園內亦提供租借茶具,三五好友在幽靜的環境泡茶閒談,門票費用可抵園內消費。園內亦提供租借茶具,三五好友在幽靜的環境泡茶閒談,門票費用可抵園內消費。到龜丹溫泉泡碳酸氫泉 吃溫泉蛋「龜丹」據說是由平埔族語翻譯而來的。其實「龜丹」就是溫泉的意思,如同泰雅族人稱溫泉為「烏來」一樣。龜丹的溫泉源頭位於糖仔恩山與梅嶺交界的河谷,因為斷層隆起而出現的溫泉,屬碳酸氫鈉泉,浸泡後可讓肌膚變得光滑細緻,因此也有「美人湯」之稱。可以戶外泡腳,另有舒適湯屋可選擇。更多資訊請至台南旅遊網查詢https://www.twtainan.net/因為斷層隆起而出現的溫泉,屬碳酸氫鈉泉,浸泡後可讓肌膚變得光滑細緻,因此也有「美人湯」之稱。
玩家帶路/屏東潮州 綠野悠遊
四季溫暖的屏東,在盛夏之際,陽光更為熱情,而位於屏東縣正中央的小鎮潮州,不僅有美麗的綠色隧道,更有距離鬧區最近的平地森林,成了近期最夯的消暑勝地。距離潮州火車站車程不到十五分鐘的「林後四林」,是全台三座平地森林園區之一。該園區擁有近千公頃、由大武山脈及林邊溪沖積而成的河床平原,四百年前原為平埔族的遊獵區,後來成了甘蔗園與稻田;近五年來,林務局在此培育樹林、規劃草澤溼地與生態池等,而今一棵棵小樹已具備成林的雛形,因此先開放核心區域,雖然才八十五公頃,已足夠讓遊客玩上一整天。彩繪了台灣黑熊的電塔,廢棄後因造型特殊,成為台灣少見的景觀電塔。(圖/宋岱融攝)透過太陽花形狀的漂流木藝術品《窗裡窗外》,可看見遠方的大武山。(圖/宋岱融攝)二峰圳 爽玩水這塊緊鄰城市的綠色祕境,種滿了無患子、光臘樹、欖仁與苦楝等低海拔樹種,並以二十四節氣規劃分區,在二○一五年「斜坡上的藝術節」後,更有了漂流木藝術品的妝點。不時可見當地人在爬滿三星果藤的休憩亭下乘涼、鐵馬族順著遊園路線追風;當大人們把野餐墊沿著「二峰圳體驗區」兩側鋪好,就是孩童們戲水消暑、盡情放電的天堂。距離「林後四林」不遠的「泗林健走步道」,沿路種滿近五百棵小葉欖仁,綿延一公里的綠色隧道十分涼爽,騎車、散步或慢跑都很舒服。回程時,設計採巴洛克風格的「屏東戲曲故事館」呼喚著旅人前往,該館前身為一九一六年(日本大正五年)的舊潮州郵局與潮州庄役場,如今則深藏了潮州戲曲文化的靈魂。「二峰圳體驗區」是民眾戲水消暑的好去處。(圖/林務局提供)林後四林平地森林園區地址:屏東縣潮州鎮潮義路221-1號電話:(08)781-3529開放時間:每日8:00至17:00園區內的「大腳丫迷宮」,高度約成人身高的一半,適合小朋友嬉戲玩耍。(圖/宋岱融攝)泗林健走步道(潮州綠色隧道)地址:屏東縣潮州鎮潮州路整排樹林綠蔭蔥蘢,適合一家大小來享受森林浴。(圖/宋岱融攝)老戲偶 說掌故早在日據時期,歌仔戲、布袋戲或皮影戲等傳統戲曲的盛行,已讓繁華的潮州小鎮聲名遠揚,包括知名歌仔戲團「明華園」、蘇家班布袋戲團「明興閣」等,也都出自於此。目前正在屏東戲曲故事館展出戲偶的「新復興掌中劇團」,也是在地深耕已久的布袋戲世家,熱愛戲偶工藝的第四代接班人陳俊明,以大量收藏的「彰化偶」,帶旅人瞬間進入時光隧道,領略各時期的布袋戲偶風華。近期「屏東戲曲故事館」正在展出「新復興掌中劇團」第四代陳俊明所收藏的各式戲偶。(圖/宋岱融攝)現場志工親自示範布袋戲偶,並一一說明獨特造型美學。(圖/宋岱融攝)屏東戲曲故事館地址:屏東縣潮州鎮建基路58號電話:(08)789-3596開放時間:9:00至17:00(周一休館)備註:「新復興掌中劇團」《巧手藝成真》戲偶典藏展,展期至今年8月30日。「屏東戲曲故事館」保留了黑瓦及檜木打造的屋頂。(圖/宋岱融攝)根據屏東「萬金教堂」神父的形象所打造的戲偶,結合了傳統與在地生活民情。(圖/宋岱融攝)牛肉湯 俐落吃來到潮州鎮上,雖然著名的沙茶牛肉火鍋,是觀光客絕不放過的美食,但在地人最愛的滋味,其實是牛肉湯加白飯的俐落吃法。位於太平路的「牛大福」,第一代老闆葉德福運用中醫知識調配湯頭祕方,不同於台南牛肉湯的清甜,更像是藥膳肉湯,為老潮州人的早餐注入滿滿活力。店內很受歡迎的「花肉湯」,將厚切花肉在沸鍋裡涮過後,再用熱湯汆熟上桌,提味的角色則以九層塔替代熟悉的嫩薑絲,微濁湯色誘人食慾,牛肉有筋有肉、嘗來嫩口;若敢吃內臟,還可以來碗「牛雜湯」,滿滿牛肚、牛腸與牛肝等,蘸上薑末辣醬就是絕配。「花肉湯」以厚切花肉搭配九層塔,是潮州獨有的牛肉湯吃法。(100元/碗)(圖/宋岱融攝)燒冷冰 強強滾潮州鎮上還有不少別具特色的在地美食,例如熱呼呼的粉紅色粿條,是用番茄炒醬拌炒的道地吃法,木瓜牛奶則要加顆蛋才夠香醇;而台語稱作「燒冷冰」的冷熱冰,將沁涼剉冰與熱湯圓一起上桌,更是潮州的招牌甜品。最出名的二家燒冷冰都在鬧區的圓環旁,其中「正老牌」主打現包現煮的花生湯圓、糯米粥與綠豆蒜等,豔陽天下依然在熱鍋裡滾著;一勺盛入碗中,再削下大把剉冰,老闆說,上桌時別急著拌,同時舀起溫熱的餡料、湯圓和剉冰,才能體會「燒冷」的滋味。花生湯圓、綠豆蒜和芋頭,是燒冷冰的招牌配料。(50元/碗)(圖/宋岱融攝)牛大福地址:屏東縣潮州鎮太平路165號電話:(08)788-5180營業時間:每日10:30至14:30、16:30至22:00正老牌潮州冷熱冰地址:屏東縣潮州鎮新生路120號電話:(08)788-6117營業時間:9:30至22:30(周三公休)「燒冷冰」的配料現點現煮,撒上剉冰後,冷熱交錯的口感令人難忘。(圖/宋岱融攝)
放寬收養取得原民身分 管媽反對 :恐遭利用取得土地
立委管碧玲今(5)日在立法院內政委員會指出,放寬原住民身分取得條件的《原住民身分法》修正案,恐造成加速稀釋原住民血緣的問題,並可能被不當利用,籍以取得原住民土地或其它權利,玲呼籲不易輕易修改;委員會逐條討論後,決議不予處理維持現行版本。管碧玲指出,本次修正案中第五條,有意開放原住民身分制度,讓父母只要一方為原住民或單身原住民者,即可收養之未滿七歲非原住民後代,讓養子女取得原住民身分;相較現行必須父母兩方均為原住民才能收養,更為寬鬆。她表示,若修正開放,原住民家族在第二代就開始無原住民血統,將加速原住民血統被稀釋,並可能遭有心人用來取得原住民土地利益或其他權利的風險。管碧玲擔心,若是修法放寬可能造成差別待遇,反而讓非原住民血統者更具有取得原住民身分的機會,這對於爭取正名及認同的平埔族反而不公平,因此呼籲此修正案不宜處理;內政委員會於逐條討論後,決議此條文不予處理維持現行版本,其餘修正條文也皆保留。
地基主由來眾說紛紜 風水大師來解答
台灣民間信仰「地基主」又稱「地主神」、「地主公」,是住宅、房舍的守護靈。每到重要節氣就有許多人以菜餚、紙錢祭拜地基主,但祂的由來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是在地守護靈,也有人認為是平埔族祭祀祖靈的演變。風水大師江柏樂則認為,這樣的傳統無疑就是華人的。由於台灣民眾眾多,這樣的習俗起源及意涵說法不一,有一般亡靈說、平埔族原住民祖靈說、地神說、屋神說、武夷君說等等。據《三立新聞》報導,清朝時期,中國渡台到台灣不得攜家帶眷,而來台的閩南男子,與當地母系社會的平埔族聯姻,多數只能入贅,由於雙方傳承性別習慣不同,許多閩南人從平埔族取得土地,而為表敬意,閩南人祭祀平埔族先人,稱作地基主。風水大師江柏樂說,地基主就是指原本居住當地、或在地往生的亡靈,有些無主或者在地已久的靈魂,就成為在地守護神,可以保佑居家平安,不受外界侵入干擾,已成為閩南、客家族群的長久傳統。而這樣的傳統在新馬地區,由閩粵組成的海外華人也都有這樣的習慣,所以就是華人的習俗,跟平埔族的祭祀祖靈習慣屬於2個不同的體系。
【人生廚房】潘秉新:小林包子回家了
十年,有多長?足夠走出悲傷、找回力量嗎?今天我想推薦一本八月新書《小林村的這些人那些事:不能被遺忘的美好村落》。這本書的作者蔡松諭,不久前出現在電視螢光幕上,是為了小林村打國賠官司的事,接受記者採訪。從三十三歲到四十三歲,一場天災、一個要把小林村蓋回來的允諾,讓小林村子弟蔡松諭的人生藍圖大幅變動、重新描繪;書裡,他想把小林村消失前的人、事、物,說給您聽。而出書過程,在蔡松諭身上發生了一件神奇的事,這和四十年前讓村民們吃得很開心的包子有關,原以為失傳的小林包子,要「回家」了。蔡松諭一直很遺憾,小林村是因滅村而被大家記得,這種永別的壯烈,註定了未來五十年仍是一個災難的圖騰。十年了,他想把自己所熟悉的一個多麼純真美麗、族群融合、有情有愛的美好小林村寫出來。《小林村的這些人那些事》將在8月出版。(圖/四塊玉文創提供) 至情至深 投入災後重建 整個寫書的過程,有如一再於傷痛處撒鹽,但蔡松諭堅持要自己寫,因為再厲害的代筆,一定不了解每一個小林人對小林村的感情有多豐沛,濃烈到,開口講的每個字都會讓人窒息、眼淚不停地落。這些情感與眼淚,他如何奢求外人能懂,沒有別人的筆,能代替小林人說出對天上四百六十二位至親,來不及說出的愛。九年多來,我的朋友經常聽我述說,小林村的重建是如何如何的艱難,雖然永久屋蓋得不錯,有遮風避雨的住所,但想要在當地建立能提供就業機會的產業,是何等不易,我常絞盡腦汁,想盡辦法把資源帶進村裡。有些朋友對我如此把小林村的產業放在心尖上,感到不可思議。儘管我有「傅培梅公益信託執行長」的職務和角色,但需要這麼耗神投入、不離不棄嗎?這是有原因的。 十年前的滅村慘劇,留給小林村民無限的感傷;撫摸著紀念公園牆上逝去家人的名字來憑弔。 記得蔡松諭是在二○一○年、災後第一年,以自救會會長名義,帶領幾位村子的年輕人,北上來我經營的廚藝教室找我,尋求廚藝課程的安排和產品開發的協助。我當然二話不說一口答應,廚藝教室最大的資源就是廚藝老師,所以,不管是我請老師去村裡教學,或小林的種子學員北上來教室上課,我都義務贊助,但說真的,當時忙於創業的我,只是做了些行有餘力的付出罷了。後來我之所以變得這麼積極全心投入,是在二○一二年二月二十五日,參加小林二村120戶入住新穎永久屋,所舉辦的入厝辦桌感恩餐會。我本抱著輕鬆的心情,領重建會頒的感謝狀。當年關懷小林村重建、出錢出力的人士非常多,獲頒的單位也很多。待頒獎告一段落後,突然聽到站在台上主持的蔡松諭,語帶哽咽地說:「我們把小林村蓋回來了,我們也把小林人生回來了啦!」接著,一對對天災中失去孩子的夫妻,抱著他們的新生兒走上台,現場有三十多名災後出生的孩子,松諭仍激動地一直重覆著說:「生回來了!」「小林人生回來了。」看到這一幕,我瞬間完全無法控制地淚如雨下,內心激動不已,深深被這股生命的力量所撼動,淚眼矇矓地望著台上的松諭、年輕夫妻、新生幼兒。我內心深處發出了一個聲音、許下了一個願望:在我有生之年,我一定要盡心盡力,讓這個地方安居樂業,讓孩子們快樂成長。這麼多年過去了,儘管我已非常努力,總有遺憾之處,至今願望尚未成真!但從松諭的勇敢和堅持,我得到了鼓舞。書出版前,松諭就一直和我說小林包子的故事,原本,我們就想把小林包子包回來。蔡松諭〈中〉和惠如〈右〉、銀好姐一起努力找回小林包子的味道,也因此發現了小林包子的「身世」。 包子香味 村人共同記憶書裡描述的小林包子,是一位老兵二齒伯做出來的。當時的小林村,住有平埔族、河洛人、客家人、外省人,各家有各家的飲食習慣。民國七○年代,當二齒的包子蒸出來時,是當時小林村極大的盛事,因為很多人是第一次吃到包子。蔡松諭說,現在四十幾歲的年輕小林村民都還記得,小時候只要聞到傳出的蒸籠香氣,就能看到小林人一擁而上將包子一搶而空的畫面。許多小林人下工與學生下課後,都渴望吃到一個包子。為了增加產量,二齒請附近的小學生下課後來打工,幫忙揉麵糰,孩子們也樂得有賺五塊、十塊零用錢的機會。所以一顆好吃的包子不只提供村民美味的享受,還能提供小小的就業機會。等到二齒年紀更大後,就把做包子的技術與配方,無償教給了村裡建忠、惠如這對年輕夫妻,後來他們也在早餐時段賣包子,小林人很高興包子有了傳人,且早餐就有包子吃。 小林包子的內餡很獨特,要把蘿蔔乾炒得很香。 蔡松諭寫到這個章節時,小林包子的味道讓他魂縈夢牽,加上不久前又幸運地巧遇搬到外地的小林包子傳人惠如,大大興起了想把小林包子包回來的動力。當我看到由惠如口述、松諭記錄的配方,不得不佩服二齒伯的創意。二齒伯這位上海人,怎麼會想到以小林當地的特產蘿蔔乾為餡料主味,再加上北方麵食技巧,做出這獨一無二的小林包子。沒想到,傳奇的發展來了,而這是書裡來不及完整描述的轉折。因緣際會 輾轉重拾使命松諭說,為了找回小林包子的味道,特別邀請惠如、及親如家人的銀好姐一起試做,意外從銀好姐的敘述得知,原來小林包子的原創者是他自己的父親、村民口中的阿卿。父親先研發成功後,再教給二齒伯謀生,而父親的啟蒙老師竟是傅培梅老師,當年是看傅培梅食譜所學的。這也是為何,松諭父親來自廣東、二齒伯來自上海,卻做出了北方包子。而出版松諭這本書的出版社程顯灝社長,就是傅培梅老師的長子。 小林包子原創人蔡文卿是小林村首富、小林商店老闆,他的「隱形師傅」為美食家傅培梅老師。上圖為蔡文卿和蔡松諭的兄姊(左起大姊、三姊、二姊、大哥)合影。(圖/蔡松諭提供) 原來父親才是小林包子真正的創始人,二齒伯則是重要推手,傅培梅老師則是隱形導師,是這三個人聯手,為小林村留下了質樸的古早味「小林包子」,而蔡松諭竟在四十多年後,意外地讓小林包子回家了,這些連結,讓我們嘖嘖稱奇。為了謹慎,松諭又再跟自己二姊確認,「對,阿爸都熬夜在研究『傅培梅食譜』,阿爸好像是研究了傅培梅的食譜一陣子後,才開始製作包子饅頭,那時阿爸也常看傅老師的烹飪節目!」松諭二姊想起往事清楚描繪。除了老天爺,誰能寫得出這種劇本!松諭說:「那時,我已經懂了老天爺為什麼一定要讓我遇到惠如、又讓秉新姐、顯灝哥鼓勵我寫這本書,然後非得在今年八月八日前一定要學會這項技藝,因為這是阿爸傳下來的功夫、留給小林村的味道,而我,是阿爸欽點的接班人,他在我猶豫掙扎,要不要繼續返鄉服務的這一年,仍然為我安排了一樣最後留給我的禮物,讓我不再迷惘,原來他一直沒離開、還是一如既往地繼續…溺愛著我。」松諭已經毫無懸念了,要延續小林商號的共好精神,跟發揚小林包子的純樸美味。小林包子要「回家」了,屬於小林人共同美好的記憶和味道,不管是在天上或地上。災後出生的小林孩子,在新的家園開心地遊玩。 關於 潘秉新38年前成為記者,25年前成為美食記者,10年前,從一位主持美食報導的媒體人,轉為經營一家廚藝教室的創業人,有機會更近距離、以新面向觀察、了解廚師;發現味蕾記憶和人生歷程的連結,是一篇篇動人的詩篇。在「人生廚房」要述說的是關於廚師、美味和情感的故事。看更多↓↓《人生廚房》潘秉新:阿燦師 熬命傳百味(上)《人生廚房》潘秉新:阿燦師 熬命傳百味(下)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最新出刊276期《周刊王》和2162期《時報周刊》。《周刊王》與《時報周刊》聯姻,一套雙雜誌「旺透價39元」,2019/07/24全省4大超商、全聯及美廉社強勢上架。想追蹤周刊王最勁爆消息、想掌握時報周刊最Fashion、最IN的娛樂流行資訊,請點讚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want.c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