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溫度
」 氣溫 聖嬰現象 氣候變遷 氣象局 天氣韓國人來台竟愛去1場所!偶像男團親身體驗 畫面超違和網笑:行程有夠台
韓國新生代男團ALL(H)OURS近期來台灣會粉絲,分別到台北和台中舉辦街頭快閃和簽售會等活動,令粉絲留下許多美好回憶。而ALL(H)OURS官方X貼文中,發現他們工作之餘留下許多在台灣的照片,甚至整團跑去釣蝦場,超違和畫面引起台灣網友討論,驚訝他們的行程「有夠台」,沒想到韓國人超愛釣蝦的樣子。ALL(H)OURS的官方IG近日陸續釋出,各個團員在台灣留下的帥氣身影,從他們照片背景有台北信義區、台北101和台北街頭,也有一起去搭台北捷運,感受台灣的大眾交通工具;除此之外在官方X貼文裡,有網友注意到他們竟然出現在釣蝦場,整團親身體驗釣蝦,一行人在釣蝦場裡特別亮眼。也有網友將官方X的照片轉發到社群平台Threads,令許多台灣人很震驚,紛紛笑說「看到跟釣蝦場大合照覺得很荒謬」、「這團是有台灣成員嗎?不然怎麻會有這麼台的行程?」、「以後追星女可能要去釣蝦場蹲點」、「真的釣蝦還是在錄影啊?」ALL(H)OURS還被發現還去釣蝦場釣蝦,讓網友直呼「行程有夠台」。(圖/翻攝自ALL(H)OURS官方X)雖然有很多人覺得韓國偶像男團出現在台灣本土釣蝦場很違和,但有不少人分享為何韓國人來台灣會去釣蝦場,「韓國網紅來台灣完都覺得釣蝦場很酷,他們的電視節目也有藉是台灣旅遊可以去釣蝦」、「韓國好像沒有釣蝦場,因為平均溫度對蝦子來說太冷了」、「台灣釣蝦場在外國人眼裡就像是,台灣人去挪威街上划船、去日本賞櫻、加拿大賞楓之類的」。偶像男團ALL(H)OURS才出道不久,經紀公司EDEN娛樂是前JYP副社長趙海成所創立,所以他們也被稱為人氣男團Stray Kids的表弟團,成員有Masami、Minje、Xayden、Kunho、Youmin、ON:N和Hyunbin。
國人對柯文哲情感溫度降至44.91度 反感者增加72萬人
財團法人台灣民意基金會16日發表九月即時民調,結果顯示,二十歲以上台灣人對民眾黨主席柯文哲的感情溫度是44.91度。基金會董事長游盈隆分析,這樣的溫度,代表此刻台灣社會對柯文哲相當猜疑和不諒解。民調詢問:「如果用0度到100度來表示對政治人物的好感與反感,0度表示最冷,最強烈的反感;而100度表示最熱,最強烈的好感;50度表示沒什麼感覺,既無好感也無反感。請您用0到100之間的數字來表達您對民眾黨主席柯文哲的感覺。」結果顯示,29%對柯文哲的感情溫度是51度以上,33.7%沒有感覺,32.1%對他的感覺是49度以下。換言之,在二十歲以上台灣人中,有二成九對柯文哲有好感,三成二對他有反感,三成四對他無感,既無好感,也無反感。游盈隆分析說,從平均溫度看,二十歲以上台灣人對柯文哲的感情溫度是44.91度。這樣的溫度,代表國人目前對柯文哲的感覺是負面的、懷疑的、討厭的。他指出,台灣社會對柯文哲的好感度,與九個月前比出現大幅下滑,從40.5%下滑到現在的29%,減少11.5個百分點。在台灣,一個百分點約等於19.5萬成年人,下滑11.5個百分點,意味憑空蒸發220萬人以上的好感,這肯定是一個巨大的打擊和損失。游盈隆指出,在反感方面,過去九個月,台灣社會對柯文哲有反感的人從28.4%上升到32.1%;也就是說,增加3.7個百分點,換算為成年人口數大約是72萬人。在無感方面,台灣社會對柯文哲無感的人,從九個月前25.3%,到現在33.7%;也就是說,大幅增加8.4個百分點,換算為成年人口數大約是164萬人。從總平均溫度分析,游盈隆表示,台灣社會對柯文哲的總平均溫度,從九個月前51.24度,到現在的44.91度,明顯下降6.29度。必須指出的是,6.29度從數字上看沒什麼大不了,但重要的是,當溫度從50以上轉成50以下,其真正的意涵是,台灣社會原本對柯文哲的整體感覺是好的、正面的、微熱的,如今等於是將他直接打入冷宮。這當然和過去一個月柯文哲捲入總統競選經費申報不實、政治獻金疑雲、以及因涉嫌圖利京華城被收押禁見有關。訪問期間是2024年9月9-11日,共三天;對象以全國為範圍的二十歲以上成年人;抽樣方法採市話與手機並用的雙底冊抽樣(dual-frame random sampling),市話70%,手機30%。有效樣本1016人,市話710人,手機306人;抽樣誤差在95%信心水準下約正負3.07個百分點。並依內政部最新人口統計資料進行地區、性別、年齡及教育程度加權,以符合母體結構。經費來源是財團法人台灣民意教育基金會,簡稱台灣民意基金會(TPOF)。
8月平均溫度創「175年歷史新高」 反聖嬰發展…台灣冬天偏暖
全球氣溫升高,極端氣候越來越明顯,今年8月平均溫度創175年以來歷史新高,已經連續15個全球平均氣溫月月創新高。根據最新氣候展望,東太平洋海溫持續下降,並往中太平洋擴展,預期反聖嬰有機會在冬天發展,出現偏暖的現象。台灣整合防災工程技術顧問公司總監賈新興在臉書發文,PO出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資料,指出今年8月地球平均溫度創新高,8月、6至8月、1至8月的地球平均溫度,均創下175年以來歷史新高。8月全球平均氣溫升高。(圖/翻攝自賈新興臉書)賈新興表示,分別比長期平均溫15.6°C、15.6°C、14.0°C,高出了1.27°C、1.24°C、1.28°C,已經是連續15個月全球平均氣溫月月創新高。連續15個月全球平均氣溫月月創新高。(圖/翻攝自賈新興臉書)氣象署臉書專頁「報氣候-中央氣象署」PO出10月到12月氣候展望,目前海氣環流顯示為正常狀態,模式預期反聖嬰有機會於冬季發展,但不確定性仍高。由過去類似年合成分析顯示,台灣未來一季,以10月偏濕訊號、中部及東部的偏暖訊號為主,惟上述統計特徵不一定發生於每一次的個案。反聖嬰有機會在冬天發展。(圖/翻攝自報氣候-中央氣象署臉書)氣象署說道,未來10月到12月東亞沿岸及鄰近海域,以偏暖訊號為主,10月日本至台灣、12月中國偏暖訊號較為明顯。降水方面,10月台灣至南海及中南半島均有偏濕訊號,11月中國至日本偏乾、南海至菲律賓偏濕,12月東亞區域乾濕訊號不顯著。
颱風生成數比平均少3.5個! 熱帶擾動正醞釀「成颱時間曝」
今年夏天氣候概況顯示,7月和8月平均氣溫為29.4度,為73年來第4熱的夏天,而1月到8月的平均溫度則為24.8度,也是73年來第2熱。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今年1月到8月西北太平洋僅生成10個颱風,比氣候平均值13.5個還少了3.5個。不過,氣象粉專今(30日)也提醒,菲律賓東南方有擾動正在醞釀,未來幾天會逐漸發展、增強,最快下週一、二成為颱風的機率極高,但現在討論是否撲台還言之過早。中央氣象署預報中心主任陳怡良指出,今年盛夏7至8月的平均氣溫為29.4度,較氣候平均值28.8度高出0.6度,為1951年以來同期第4熱,另外今年1至8月的平均溫度則為24.8度,也是高於氣候平均值24度約0.8度,為1951年以來第2熱。至於颱風方面,陳怡良說明,今年第1個發布的警報為凱米颱風登陸,是睽違8年首度登陸台灣的強颱,上一個還要回溯到2016年7月生成的尼伯特。陳怡良續稱,今年7到8月有8個颱風,其中7月2個,8月6個,略少於氣候平均值的9.2個。此外,今年1月到8月西北太平洋僅生成10個颱風,少於氣候平均值的13.5個颱風,且今年颱風大多生成在季風槽和日本東南方外海低壓帶。不過,氣象粉專《台灣颱風論壇|天氣特急》今稍早也發文提醒,菲律賓東南方的擾動正在醞釀,未來幾天會逐漸發展、增強,最快下週一、二成為颱風的機率極高,「會怎麼走,取決於太平洋高壓強弱」,高壓很強往菲律賓;高壓適中往台灣,高壓偏弱就會往日韓,「變數不小,建議繼續觀察留意,但還不要緊張,現在討論是否撲台還言之過早~,下週四(9月5日)到週末如有安排室外活動的朋友請多注意相關資訊!」
最新民調獲一成四支持度 游盈隆:台灣民眾黨還沒倒
財團法人台灣民意基金會19日上午發表「台灣人的政黨支持傾向:民眾黨還有明天嗎?」即時民調,結果顯示,二十歲以上台灣人中,三成四支持民進黨、二成三支持國民黨,而儘管民眾黨發生總統競選經費申報不實醜聞,但仍有一成四支持度,台灣民眾黨還沒倒,但整體台灣人對民眾黨的感情溫度是40.33度,首度低於國民黨與民進黨,也遠低於無感的50度,很冷。民調詢問:「台灣目前有多個政黨,民進黨、國民黨、民眾黨、時代力量...等等。在所有政黨中,您個人最支持的是哪一個政黨?」結果發現:34.2%民主進步黨,23.2%中國國民黨,13.8%台灣民眾黨,1.3%時代力量,0.6%其他政黨合計,26.5%沒特別支持哪一個政黨,0.4%不知道。基金會董事長游盈隆說,這項發現傳達了一個重要訊息,那就是,台灣民眾黨還沒倒。游盈隆分析,與上個月相比,台灣人政黨支持傾向出現一些變化,民進黨略增 1.1 個百分點,國民黨上揚 2.7 個百分點,民眾黨下滑 2.2 個百分點,時代力量下滑 2.1個百分點,為什麼民眾黨發生重大醜聞,卻只下滑2.2個百分點?最可能的原因是,事件發生時間正好在本調查執行期間前後沒幾天,且尚未經有關方面證實黨主席柯文哲本人或其核心幕僚涉貪,如果短期內柯文哲本人或民眾黨再出重大紕漏,民眾黨支持者才可能大量出走,就像2001年911恐怖攻擊事件,世貿中心南棟大樓在連續兩架飛機直接撞擊之後,才完全倒蹋;如果只有一架飛機撞擊,未必會立刻倒蹋。這項民調也詢問民眾對政黨的感情溫度,結果顯示,20%對民眾黨的感情溫度是50度以上,基本上熱;33.4%正好50度,沒有感覺;40%的感覺在49度以下,基本上冷。換言之,只有二成對民眾黨的感情溫度是熱的,四成是冷的,三成三不冷不熱。從平均溫度看,整體台灣人對民眾黨的感情溫度是40.33度,創下民眾黨史上最不受國人歡迎的紀錄,與2023年11月相較,國人對民眾黨的平均感情溫度下 8.92 度,也超越國民黨與民進黨,創下國人對主要政黨感情溫度的最低紀錄。游盈隆分析,民眾黨今後若繼續維持這樣的政黨感情溫度,意味它很快將走入歷史。但對於一個新興政黨,2024 總統選戰獲得369萬票,立委政黨票獲304 萬票,僅遭遇一次空前巨大打擊,是否真的就此一蹶不振?藥石罔效?就像「明天過後」電影情節一樣,從此進入萬年冰河期?游盈隆認為,現在下定論顯然言之過早。此次民調訪問期間是2024年8月12-14日,共三天;對象以全國為範圍的二十歲以上成年人;抽樣方法採市話與手機並用的雙底冊抽樣(dual-frame random sampling),市話 70%、手機 30%,有效樣本1075人,市話 755 人,手機 320 人;抽樣誤差在95%信心水準下約正負2.99個百分點。並依內政部最新人口統 計資料進行地區、性別、年齡及教育程度加權,以符合母體結構。經費來源是 財團法人台灣民意教育基金會,簡稱台灣民意基金會(TPOF)。
全球日均溫再刷新高!鄭明典驚喊「海洋也熱起來」:全球暖化回不去了
氣候變遷引發極端氣候的情況與日俱增,熱浪、洪災、野火等天災不斷傳出,嚴重威脅人類的生存,歐盟(EU)氣候監測機構發布監測數據,證實7月21日為全球有史以來「最熱的一天」,且勢必會在未來的幾個月或幾年裡看到新的記錄被打破。對此,前氣象局長鄭明典也憂心直呼,全球平均氣溫又突破新高,「全球暖化回不去了!」鄭明典今(28日)在臉書曬圖發文表示,自去(2023)年6月起「全球平均日均溫」突異常大幅度增溫,直至今年幾乎每天都仍維持當日最高溫紀錄,雖然7月初日均溫已較去年高點來得低,但整體氣溫仍偏高。全球平均氣溫再度突破新高紀錄,前氣象局長鄭明典憂心示警,全球暖化恐回不去了。(圖/擷取自Facebook/鄭明典)鄭明典指出,今年下半年可能迎來「反聖嬰」現象,有助全球平均氣溫下降,不過「今天高溫破紀錄,還是一件很特別的現象!」對此,鄭明典說明,海洋具有儲存大量熱能的作用,被認為是穩定地球氣候最關鍵的要角,因此去年全球平均溫度上升的原因,與海洋表面增溫息息相關,不過由於海洋不易升溫也不易降溫,未來天氣恐一年比一年熱,「現在海洋也熱起來,全球暖化的確是回不去了!」貼文曝光後,網友紛紛留言回覆,「在座使用3C的各位包含我自己在內,都是元兇」、「各位都在書寫地球歷史,每年的夏天都是此生最涼的夏天!要好好把握呀~」、「氣溫越高,冷氣開越強,大部分人類的心態是這樣。」
海溫「紅到發紫」飆至31度 氣象專家、粉專聯合警告:若有颱風會更強!
近期台灣受太平洋高壓影響,持續出現晴朗炎熱的天氣,不僅陸上天天38度熱到發燙,就連周圍海域的表層水溫也逐步升高。最新資料顯示,台灣海域的水溫已經超過30度。前中央氣象局長鄭明典形容是有利颱風增強的「暖池中的暖池」,天氣粉專「台灣颱風論壇|天氣特急」也稱這種高海溫、高能量的狀況對颱風而言是「大補丸」。前中央氣象局長鄭明典10日在臉書上分享了台灣周邊海域的海溫圖,指出現在台灣周邊存在著一大團30度以上的暖海水,形容其為「暖池中的暖池」。他解釋道,一般來說,年平均溫度高於28度的區域就可被稱為暖池,而台灣周邊的海溫現已超過30度,理論上將有利於颱風的增強。前中央氣象局長鄭明典10日在臉書上分享了台灣周邊海域的海溫圖,指出現在台灣周邊存在著一大團30度以上的暖海水,形容其為「暖池中的暖池」。(圖/翻攝FB/鄭明典 )臉書天氣粉專「台灣颱風論壇|天氣特急」也在10日傍晚發布最新海水表層溫度分布圖,表示東部海域、台灣海峽南部和巴士海峽的海溫達到31度,遠高於往年平均值。「台灣颱風論壇」還指出,下週太平洋高氣壓將稍微減弱,讓出一點空間讓熱帶系統有發展機會;而高海溫、高能量對颱風而言是大補丸,因此假如未來其他大氣環境配合,高海溫後的首颱會是什麼樣子,值得大家密切注意。
反聖嬰今夏會更熱 氣象署估:颱風、降雨量正常偏少
交通部中央氣象署25日說明今年下半年颱風展望,預報中心主任陳怡良指出,今年上半年西北太平洋颱風生成較少,預估下半年會有2至4個颱風接近台灣,低於歷史均值。而今年颱風數和降雨量都偏少,溫度則偏高,在反聖嬰的作用下,今年夏季會更炎熱。今年梅雨季台灣受數波鋒面影響,但時間都很短,整體總雨量251.6毫米,低於氣候正常值的409毫米。5月均溫略高於均值,6月最新的平均溫度為27度,也高於均值的26.7度。陳怡良說,熱帶太平洋東部海溫持續下降,今年反聖嬰的機率變高,台灣夏季可能更加炎熱,颱風生成則會離台灣較近。颱風生成較近,確實容易較早登陸,或移到颱風不利繼續生成的位置。依據往年氣候值,下半年可能有3至5個颱風接近台灣(距離300公里內),而根據最新預測,今年數量以2至4個的機率最高。陳怡良說,台灣每年約有一半的水源來自颱風降雨,今年雨量和颱風都是正常偏少的情況下,提醒民眾要節約用水。為強化颱風早期預警資訊,氣象署將於7月1日於原「120小時颱風暴風侵襲機率」產品上,新增「颱風暴風可能到達時間」及「颱風暴風可能最早到達時間」2項資訊,讓有需求的族群在颱風來臨前3至5天,先取得颱風暴風可能最早到達的時間與機率。氣象署強調,儘管現代科技對颱風路徑的預測能力已經有長足進步,但仍難以完全掌握,預報存在一定程度的誤差,但就颱風路徑準確度而言,目前我國與美、日等先進各國官方的預報水準相當。
史上最熱4月!均溫創紀錄 全台已逾400人因熱傷害送醫
全球平均溫度連續12個月創新高,台灣也剛創下史上最熱的4月,還沒進入7月,全台已有超過400多人因熱傷害送醫,交通部中央氣象署指出,今年氣溫可能為正常偏暖,而降雨偏少,也讓氣溫更熱些。衛福部以此推算,今年6月全月熱傷害就診人次將超過去年。台灣今年4月平均氣溫25.7度,全台11平地站平均氣溫較同期高2.4度,是歷年4月同期最高溫。國際組織則調查,今年5月是全球有史以來最熱的5月,已是全球平均溫度連續第12個月,創下對應月份的新高溫紀錄。氣象署預報員林定宜說明,今年5月全台各地的氣溫都比平均值更高,6月的統計數字尚未出爐,不過6月中下旬出梅,時序已進入一年中最炎熱的時期,溫度本來就比較高,加上今年5、6月的雨量偏少,以至於溫度偏高。根據衛福部疾管署「即時疫情監測及預警系統」通報急診就醫資料,今年4月因熱傷害就診高達231人次,相較於去年(2023)同月份的111人次,增加了1倍以上。近日全台高溫炎熱,熱傷害就診人次也不少,6月20日到23日共有173人次,平均每日43.2人次。據統計,去年6月熱傷害就診共517人次,而今年6月截至23日已累計413人次。若未來一周維持高溫炎熱天氣,以此推算,今年6月全月熱傷害就診人次將超過去年。氣象署預報員林定宜說明,未來1周天氣仍是高溫炎熱、午後雷雨的天氣型態,未來2天除了苗栗縣、宜蘭縣、台東縣、基隆市與新竹市,其他縣市都有可能出現36度以上的高溫,民眾一定要多補充水分,慎防熱傷害。
死亡人數飆至1301人 麥加朝聖者「跨過屍體前進」成常態
沙烏地阿拉伯伊斯蘭聖地麥加(Mecca)於14日起開始朝覲儀式,吸引全球不少信徒前往朝聖。但由於連日的高溫,以及當地疑似設備的缺乏,不僅有許多朝聖者因此中暑,甚至傳出大規模的死亡事件,目前已知朝聖路上的死亡人數已經飆升至1301人之多,甚至有朝聖者表示,朝聖路線沿途都可以看到有屍體倒臥一旁,跨過屍體前進已經成為一種常態。據了解,朝覲聖地麥加是許多伊斯蘭教徒畢生的志願,只要經濟、體力允許,伊斯蘭教徒一生都必須完成一次聖地的朝覲。也有很多伊斯蘭教信徒終其一生都在存錢,為的就是老年之時能去聖地朝覲。但由於今年麥加當地天氣異常炎熱,氣溫甚至突破過往的平均溫度,先前甚至溫度一度飆升至51.67度之多,創下歷史紀錄。根據《CNN》報導指出,沙烏地阿拉伯政府先前曾發布一份資料,內容中表示,目前已有1301人因為朝聖路線過度炎熱的關係而不幸身亡,其中有83%的死者是未經授權的朝覲者。所謂的「未經授權」,是指朝覲者是否持有沙國政府頒發的「朝覲簽證」,理論上,依照沙國政府的規定,朝聖者必須要持有沙國政府頒發的「朝覲簽證」才能在5月23日至6月21日朝覲麥加。但實際上,當中仍有不少朝聖者並非是採取官方管道前往麥加。這也造成官方資源不足、無法掌握人數的原因。(圖/達志/美聯社)但除了未經授權的朝覲者之外,其實今年沙國政府的準備似乎不夠充分,先前就傳出沿途多個冷卻塔無水可用,甚至有朝覲者居住的休息區根本沒有空調,這也讓許多獲得簽證的朝覲者苦不堪言。就有朝覲者表示,原本的朝聖之旅,在物資缺乏與熱浪夾擊的情況下,讓人變得沒有意識,路上隨處可見倒臥在地的屍體,而信徒就只是宛如失神般的跨過屍體前進。而也因為其中大多死者都是來自於未經授權的朝覲者,目前各國政府也積極地對擅自舉辦朝覲之旅的旅行社開刀,先前約旦政府已於21日拘留了多家提供非官方朝覲旅遊服務的旅行社。埃及政府也直接吊銷16家涉嫌參與非法朝聖活動的旅行社。報導中也提到,雖然官方提到埃及朝聖者的死亡人數為31人,但有其他媒體報導指出,單是埃及方面,可能就有5至6百人死亡。一份報告中甚至提到,因為這些朝聖者大多無法取得價值數千美元「朝覲簽證」,所以只能在非法旅行社的安排下,被迫穿越沙漠前往麥加,當中,不少業者甚至無法提供沿途的住宿,讓非法朝覲者長時間暴露在高溫之下。
氣候變遷正在北半球掀起致命熱浪 前聯合國氣候機構官員:我們尚未面臨至暗時刻
氣候變遷本周正在北半球掀起致命熱浪,並將在未來幾十年持續帶來災難性的極端天氣事件。前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執行秘書、哥斯大黎加外交官菲格雷斯(Christiana Figueres)表示:「我們現在正歷經一場全球性的熱浪,這給我們帶來了決策壓力。」據路透社的報導,自工業革命以來,西方國家開始燃燒煤炭和其他化石燃料,導致全球平均氣溫如今已上升了近1.3°C。隨著化石燃料的持續燃燒,並向大氣中釋放更多的碳排放,空氣將吸收更多來自太陽的熱量,並導致全球平均溫度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上升。科學家們曾示警,至2030年前,全世界必須將碳排放量降低至1995年水平的一半,並在2050年實現淨零碳排,才有機會將全球平均氣溫的上升,保持在比工業革命前平均氣溫高1.5°C左右的水準。前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執行秘書、哥斯大黎加外交官菲格雷斯(Christiana Figueres)。(圖/達志/美聯社)據悉,1.5°C的標準是由聯合國195個成員國於2015年12月12日,在當年的聯合國氣候峰會中通過的氣候協議《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所規定的,當時內容包括:把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在工業革命前水準以上低於2℃之內,並努力將氣溫升幅限制在前工業化水準以上1.5℃之內。然而,自1995年以來,全球碳排放量卻是在不斷上升。一場災難性且不可逆轉的氣候變遷已經開始,科學家也示警,長期超過這個溫度閾值將導致越來越頻繁的致災性極端天氣事件。例如,在氣候變遷的影響下,南亞4月出現致命性高溫的可能性增加了45倍。在這場熱浪中,印度東北部城市加爾各答(Kolkata)的溫度達到了46°C,比季節平均值高出整整10度。對此,菲格雷斯也於美東時間20日向路透社警告:「近期有數百萬美國人正遭受前所未有的熱浪,這表明我們尚未面臨最嚴重的氣候變遷災害。」
巴黎奧運「高溫風險」增高 氣象專家:未來夏天恐無法舉辦奧運
2024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將於7月26日至8月11日在法國巴黎舉辦,但有專家擔憂,今年巴黎奧運恐會在高溫環境下度過,運動員中暑、熱衰竭的情況恐會提高,因為一項研究指出,由於全球暖化的關係,目前夏季極端高溫已呈現常態,未來甚至有可能面臨到「幾乎無法舉辦」夏季奧運的可能。根據《每日郵報》報導指出,英國英格蘭樸次茅斯大學(University of Portsmouth)氣候科學家與熱生理學家(heat physiologists)近期發布一項研究,該研究是與奧運選手合作,評估環境氣溫對運動選手造成的影響。研究報告中表示,根據歷史紀錄,如今的巴黎在7、8月的平均氣溫,已經高出1924年同期的平均溫度3.1度左右。而2003年時,巴黎當地曾出現致命熱浪,導致超過1.4萬人死亡。從2003年之後,法國當地平均氣溫也屢破紀錄,甚至有超過42度的紀錄。因此,專家認為,今年巴黎奧運期間出現極端高溫的機率,是有很大的可能。報導中也提到,2020年的東京奧運,已經是被譽為史上最熱的奧運,當時平均氣溫超過34度,濕度也接近70%,如此環境也讓許多選手十分難受。之所以會造成巴黎奧運面臨極端高溫風險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全球氣候暖化所造成的。研究報告也指出,如果各國在不針對氣候暖化一事祭出有效的方針進行改善,氣溫會逐漸升高,未來「夏季奧運」恐會成為歷史,因為夏天的溫度會高到無法舉辦任何戶外賽事。
有史以來最熱!今年5月氣溫創同期新高 全球連續12個月創高溫紀錄
近年來由於人類活動引起全球氣候變遷,極端氣候出現的越來越頻繁,日前科技部「台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計畫(TCCIP)」就分享了最新數據,2024年5月是全球有史以來最熱的5月,並且全球平均溫度已連續12個月創下對應月份的新高溫紀錄。賈新興在臉書貼出數據,指出2024年5月的溫度再創紀錄。(圖/翻攝自賈新興臉書)科技部「台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計畫(TCCIP)」引用哥白尼氣候變遷服務中心(Copernicus Climate Change Service, C3S)的數據表示,2024年5月是全球有史以來最熱的5月,全球平均表面空氣溫度比1991-2020年平均值高出0.65°C,這代表著全球平均溫度連續第12個月創下對應月份的新高溫紀錄。根據C3S的數據,2024年5月的全球平均溫度比工業化前(1850-1900年)平均值高出1.52°C,這也是自2023年7月以來連續第11個月達到或超過1.5°C。整體而言,過去一年(2023年6月至2024年5月)的全球平均溫度創歷史新高,比1991-2020年平均值高出0.75°C,比1850-1900年的工業化前平均值高出1.63°C。此外,世界氣象組織與英國氣象局也發布了新的氣候預測報告,表示未來五年中至少會有一年將成為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C3S主任表示,這12個月的紀錄令人震驚,但並不意外,縱使這段連續高溫的紀錄最終會中斷,但氣候變遷的總體趨勢不會改變。聯合國秘書長António Guterres也再次強調,現在是採取行動的關鍵時刻,並呼籲全球動員、行動並實現氣候行動改革。事實上,先前台灣整合防災工程技術顧問公司總監賈新興也在臉書上提到,2024年5月的溫度再創紀錄,不僅在全球陸地和海洋,北半球和南半球都經歷了極端高溫,今年1月至5月的全球溫度也同樣創下新高紀錄。
今年夏天「又熱又長」多國熱浪破紀錄! 專家示警:天氣「暴劣極端化」的開始
根據歐盟氣候監測機構於美東時間8日發布的1份新報告顯示,今年4月是全球空氣和海面平均溫度有史以來最高的4月,且全球氣溫已連續11個月處於前所未有的水平。對此,台灣大學大氣科學博士林得恩也示警,「今年夏天,不只熱,而且很長!」雖然最近這2個月,泰國、印度、韓國等初夏熱浪不斷破紀錄,但這恐怕只是未來天氣暴烈化與極端化的開始。林得恩今(17日)凌晨在臉書粉專《林老師氣象站》發文指出,根據美國NCEP CFS最新數值模式模擬結果顯示,就長期氣候預測評估來看,2024年將會是氣溫偏熱的一年!林得恩也解釋,透過分析今年的6至10月資料期間,在往後的每3個月平均氣溫分布都顯示出高於氣候平均值的訊號,增溫幅度在攝氏0.5至1.0度之間;且幾乎每個月的氣溫均為偏高、偏暖的狀態,這也意味著「今年夏天,不只熱,而且很長!」(圖/翻攝自Facebook/林老師氣象站)林得恩示警,在氣候變遷日益加劇的影響下,首先要面對的,就是高溫炙熱的窘境,「看看這2個月的泰國、印度、韓國及墨西哥等國,初夏熱浪已經不斷破紀錄的肆虐現況。我們應該更要謹慎地認真思考,這可能才剛好是未來天氣暴烈化與極端化的開始!」此前,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ECMWF)於2014年11月11日推出的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CAMS)已公布最新數據顯示,上個月的氣溫比工業化前的4月平均氣溫高出攝氏1.58度,也比1991年至2020年的4月平均氣溫高出攝氏0.67度。而且自去年6月以來,每個月都創下有史以來最熱的月份,換言之,今年4月已是連續第11個月突破月均溫紀錄。此外,4月全球海洋高溫也連續13個月創紀錄,海洋表面溫度達到攝氏21.04度,是4月有史以來的最高溫,僅略低於今年3月創下的紀錄,而這也導致今年春天發生了大規模珊瑚白化事件,對海洋系統造成毀滅性影響。而柏克萊地球組織(Berkeley Earth)科學家豪斯法熱(Zeke Hausfather)也曾告訴CNN,2024年估計將有66%的機率成為有記錄以來最熱的1年,並有99%的機率成為次熱的1年。
連續第11個月突破月均溫紀錄! 科學家:今年有66%機率成史上最熱
根據歐盟氣候監測機構於美東時間8日發布的1份新報告顯示,今年4月是全球空氣和海面平均溫度有史以來最高的4月,且全球氣溫連續11個月處於前所未有的水平。對此,部分科學家也援引新數據示警稱,2024年很有可能超越2023年,成為有史以來最熱的1年。據CNN的報導,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於2014年11月11日推出的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Copernicus Atmosphere Monitoring Service,CAMS)示警,人為造成的氣候變遷已加劇極端天氣,儘管導致「東太平洋升溫」的聖嬰現象(El Niño)開始減弱,但異常高溫的天氣仍持續出現。據CAMS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上個月的氣溫比工業化前的4月平均氣溫高出攝氏1.58度,也比1991年至2020年的4月平均氣溫高出攝氏0.67度。而且自去年6月以來,每個月都創下有史以來最熱的月份,換言之,今年4月已是連續第11個月突破月均溫紀錄。此外,4月全球海洋高溫也連續13個月創紀錄,海洋表面溫度達到攝氏21.04度,是4月有史以來的最高溫,僅略低於今年3月創下的紀錄,而這也導致今年春天發生了大規模珊瑚白化事件,對海洋系統造成毀滅性影響。CAMS還點出,過去12個月的平均氣溫已比工業化前水準高出攝氏1.6度,超過2015年《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為限制全球暖化設定的攝氏1.5度目標。不過嚴格來說,這1目標還不能算失敗,因為這是以數十年的全球平均氣溫為依據,而非單一年度。柏克萊地球組織(Berkeley Earth)科學家豪斯法熱(Zeke Hausfather)也告訴CNN,2024年估計將有66%的機率成為有記錄以來最熱的1年,並有99%的機率成為次熱的1年。豪斯法熱補充,未來幾個月的數據將幫助科學家釐清2023年的意外高溫是否只是短期現象,「或者其實是新的跡象,且會導致比之前預期更快的全球升溫。」
梅雨季5月下旬報到! 氣象署預估「溫度偏高、雨量偏少」
氣象預報中心主任陳怡良今(30日)在中央氣象署舉行的「梅雨展望」記者會上表示,預估今年梅雨季(5月到6月)各地平均氣溫以正常到偏暖的機會最大,溫度正常的機率為60%,溫度偏高則為30%到40%;雨量則以正常偏少的機會最大,未來雨量正常機率為50%,雨量偏少為30%。值得擔憂的是,近年梅雨季降雨時間更集中,短時強降雨發生頻率也有升高趨勢。中央氣象署氣象預報中心主任陳怡良今說明,台灣自1951年開始統計梅雨季雨量以來,平均氣候值為440毫米,占全年降雨1/5,是非常重要的降雨及水資源來源之一。但他也強調,每年梅雨量落差大,從最多900毫米到不足200毫米都有可能,且沒有明顯規律性。至於今年梅雨季展望,陳怡良表示,台灣附近預測開始產生降雨的梅雨指標是5月下旬後,屆時大範圍的夏季季風將逐漸建立,5月底到6月初會轉變為有利連續性降雨的環境。此外,陳怡良預估未來5月至7月,台灣溫度正常偏暖,溫度正常的機率為60%,溫度偏高則為30%到40%;而未來雨量則是正常偏少,正常機率為50%,雨量偏少為30%。陳怡良續稱,近年來的梅雨季總雨量雖然沒有明顯增加或減少,但降雨時間變得更集中,導致短時強降雨事件發生頻率有升高趨勢,面對預報不確定性較高的梅雨對流系統,將密切即時監測,降低其可能造成之災害。至於今年春季的天氣狀況,陳怡良指出,除了2月上旬、2月底至3月中旬有受到鋒面及冷氣團影響氣溫略低之外,2月至4月其餘時間的氣溫明顯都較氣候值高,平均溫度攝氏20度,為1951年以來的第2暖;整體降雨量則偏少,只有222.8毫米,僅約氣候值282.8毫米的8成左右。與此同時,陳怡良也解釋,目前聖嬰現象已有減弱趨勢,很快將回復到正常,直到今年夏季開始又有機會發展出反聖嬰現象,屆時太平洋高壓容易偏強,但實際對天氣的影響,以及颱風路徑、颱風生成是否會變少等,都還要再觀察。
保存剩菜「4大行為超NG」! 放電鍋保溫恐成「細菌培養皿」
北市遠百信義A13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越演越烈。衛福部疾管署30日上午公佈新增4人,目前共計25名個案,而死者及住院病患共8人的體內都驗出「米酵菌酸」,目前定調此次中毒原因是米酵菌酸所引起,仍持續追查來源。而此風波也讓「如何正確的保存食物」成為熱門話題,對此食安專家「韋恩的食農生活」也整理出國人保存剩菜的4大NG行為。臉書粉絲專頁「韋恩的食農生活」於30日發文指出,以現代環保的立場,丟棄剩食是件對環境造成壓力的事,而且台灣老一輩也是有捨不得的心情,剩菜總是想要一留再留,但是剩菜保存則特別需要注意一些食安重點,食物若保存不當,可能會有食物中毒致死的風險。對此,他整理出國人保存剩菜的4大雷區,呼籲民眾保存剩菜時不要犯了這樣的毛病,以保衛生健康。1. 飯菜放電鍋保溫就不會壞:X大同電鍋切保溫,大概只會保持在40-50度左右,40-50度左右,這樣的溫度並不夠殺菌,其實對細菌來說挺舒服的,剛好像是在培養細菌,這樣放到隔餐,可能就細菌超標啦。只有超過65度以上保存,細菌才難以存活。正確方法:食物保存還是放冰箱比較好。2. 剩菜沒吃完熱好幾次:X食物反覆加熱不但營養價值會被大量破壞,而且過程中因為不斷高溫,使得食物成分產生一些氧化或是聚合等的化學反應,導致生成丙烯醯胺、氧化膽固醇等不良物質的機會,而微生物也會趁隙孳生。正確方法:只取吃得完的量出來加熱,其餘保持冷藏或冷凍。3. 飯菜不能熱的放冰箱,會容易壞:X急速冷卻當然對食物比較好,只是對冰箱裡其他東西不太好,因為熱熱的東西,會把冰箱整個平均溫度向上拉,反倒造成其他東西的保存受到影響。正確方法:如果冰箱空間足夠、壓縮機冷藏能力夠,當然熱的東西放進去沒問題;不然也是食物在覆蓋情況下稍微放涼後儘速放入冰箱,不要拖太久。4. 冷藏既然比較安全,冰箱就用剩菜塞滿滿:X冰箱東西太滿,影響裡面的空氣對流,也會造成壓縮機製冷不足,造成冰箱不夠冷,東西可能就一起壞掉了。正確方法:不要製造太多剩菜,也不要一次全部都放冰箱。
史上第3少冬季「僅24天降雨」 氣溫偏高居第6暖
地球持續「發燒」,2023年連續打破高溫紀錄,成為有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年。氣象署統計,上一季冬季台灣整體偏暖,是史上第6暖冬天,累積雨量第5少,冬天降雨僅24天,是史上降雨第3少冬季。中央氣象署氣象預報中心主任陳怡良指出,過去一季(2023年12月至2023年2月)冬季,溫度上冷暖交替頻繁,期間有6波強烈大陸冷氣團或寒流等影響,其餘冷暖交替,平均氣溫偏暖。去年台灣平均氣溫偏暖,尤其中南部、東南部,今年1月西半部偏暖,東半部正常,2月也是偏暖,尤其西半部山區和平地,平均溫度19.4度,比平均值18.7度高出0.7度,為第6暖冬天。而最暖的冬季出現在2019年,較平均值高1.8度,達20.5度。雨量方面,去年12月西半部、山區是正常到偏多,東半部則是少雨;今年1、2月各地都偏少,局部地區接近正常,整體冬天少雨,局部山區趨於正常值,整體冬季平均雨量為160.3毫米,比平均值260.6毫米少,是雨量第5少的冬季。根據統計,1951年以來最少雨量的冬季為1963年的111.1毫米,最多在1983年的520.2毫米;至於降雨天數,最少是2004年的23.3天,最多則是1983年的48.6天。陳怡良提醒,過去一季雨量明顯偏少,且春季仍是全年雨量相對較少季節,籲請珍惜水資源。
《明天過後》真實上演!中國第一高樓上海中心大廈 632公尺高樓一夜冰封
中國境內最高大樓是位於上海的中心大廈,其高度有632公尺高,也是目前全球第三高的摩天大樓,僅次於杜拜的阿里發塔與馬來西亞的默迪卡118大樓。而可能是因為高度與地面落差太大所致,上海民眾在26日就目睹中心大廈頂端竟然出現結冰的情況,甚至有工作人員在疏導附近民眾不要靠近,擔心頂樓的結冰墜落下來傷到人。根據中國媒體報導指出,其實上海中心大廈高樓遭到冰封的事情,從23日就開始了,當時甚至流傳出中心大廈頂部冰封的畫面,只見全部的建築物結構,均被白色的冰雪給覆蓋住,單看畫面不曉得的話,還以為這裡正在拍攝《明天過後》這種巨寒天災片的現場。而從23日起,上海中心大廈遭到冰封的事情就成為不少網友關注的焦點,相關工作人員也在大廈附近駐守,不斷的驅趕、提醒好奇圍觀的民眾,憂心頂樓的結冰可能就此砸落下來,632公尺的高度,隨便一個冰椎掉落,可能就是一條人命。而有氣象專家解釋,上海中心大廈高度為632公尺,高處氣溫容易低於0度以下,在這高度下,降雪、甚至產生積雪屬於正常現象。但由於雪花在下降過程中逐漸融化,到了人們在地面的可視範圍,就會變成了雨水或雨夾雪。這也就是為什麼「上海下雪難,而上海中心大樓下雪不難」的原因。而近日上海溫度低、濕度大,上海中心樓頂區域平均溫度在零下5度左右,部分區域出現結冰和積雪等自然現象。隨著溫度的回升,樓頂結冰區域逐漸融化,部分區域出現冰雪墜落現象。而目前為止,上海中心大廈已經針對附近進行臨時管控。上海中心大廈頂部結構狀況。(圖/翻攝自微博)
2016年霸王級寒流重演? 專家曝「入冬最強」:低溫有感
寒流又要來了,24日最冷為6到8度,25日起才回溫,不少人回想起2016年的霸王級寒流。氣象達人彭啟明說,霸王級只是形容詞,「低溫的確實很有感。」彭啟明在臉書發文說,「氣象上沒有霸王級的定義,而且這只是形容詞而已,無法描述真的多冷,如果以氣象署目前預測的7-9度,若是在空曠地區可能再少個3-4度,那這樣的低溫的確實很有感,尤其是學測後的降溫應該很有感。」彭啟明說,如果真的很擔心,那就確保家中保暖設備足夠,老年者或小朋友也要多提防,「農漁民朋友更要注意,這波目前看來是入冬來至今最強的一波,會有感,請農漁民朋友預先做好準備,可以用2016年那次的情境準備,最壞的風險值可以參考。」彭啟明解釋,「2016年也遇到聖嬰年,也是暖冬,但仍有非常冷的寒流南下,但平均溫度還是偏暖的。」彭啟明建議,「近期感冒、流感的朋友非常多,是近幾年最高的一波,建議檢查是否打流感疫苗,出入公共場合要戴上口罩。」氣象專家吳德榮在《三立準氣象‧老大洩天機》專欄中指出,最新各國模式模擬顯示,週六(20日)鋒面影響、天氣轉變。下週(21)日起鋒後的「緩進式寒潮(流)」逐漸南下;下週日、一(22日)氣溫逐日下降,下週二(23日)至週四(25日)晨氣溫降至最低,並觸及「寒流」定義(台北觀測站≦10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