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氣溫
」 高溫 鄭明典 全球暖化 氣候變遷 氣溫今年11月還是偏暖! 鄭明典:極區冷空氣下不來
11月看起來還是持續偏暖!全台各地最低還是有20度以上的高溫。對此,前中央氣象局局長鄭明典指出,台灣在一個很大的暖區當中,「難怪最近的冷高壓看起來都弱弱的。」中央氣象署指出,今(12日)持續受東北季風影響,再加上位於南海的桔梗颱風外圍雲系,桃園以北、東半部地區、恆春半島及中南部山區有局部短暫陣雨。此外,早晚天氣偏涼,臺灣各地及澎湖、金門低溫約22到24度,白天北部、東北部、東部及澎湖、金門舒適到稍有涼意,高溫25至27度,其他地區28、29度左右。,至於馬祖整天氣溫約21、22度。鄭明典昨(11日)晚在臉書粉專發文指出,看一下「氣溫距平」!台灣在一個很大的暖區當中,難怪最近的冷高壓看起來都「弱弱的」,「不過,也不要誤會說沒有冷空氣,極區的空氣還是很冷的,只是暫時還看不到冷空氣往台灣這邊來,11月目前看來還是持續偏暖。」(圖/翻攝自Facebook/鄭明典)鄭明典10日才在臉書發文示警,全球「增溫超越1.5℃!」他解釋,相較於工業革命前,今年地球年平均氣溫即將超越1.5度,2050淨零排放說是要守住1.5度防線,如今怎麼這樣就被突破了,「這有許多說法……」他進一步分析,氣候上談的是氣候的「基礎狀態」,指的是長期趨勢分析下的增溫1.5度,並非個別年度的增溫1.5度,「縱使氣候基礎狀態真的超越1.5度,而且比預期的快,也表示情況更不樂觀,更要加強減碳的努力。」鄭明典補充,學理上,1.5度其實並不是個特殊數目,「但可以確認的是,增溫越高,潛在的氣候變遷衝擊越大,增溫超越1.5度的確是個警訊。」
今年地球平均氣溫「增溫超越1.5℃」 鄭明典示警:2050防線被突破了
人類工業活動持續排碳,導致全球暖化現象加速,前中央氣象局局長鄭明典今也發文示警,相較於工業革命前,今年地球年平均氣溫即將超越1.5度,意味著「情況更不樂觀,更要加強減碳的努力。」鄭明典2日曾在臉書粉專貼出歷年逐日的全球平均氣溫比較圖,並發文表示,說好的「反聖嬰年降溫」呢?終究抵不過暖化?他解釋「灰色線,每條都是過去一年逐日的全球平均氣溫紀錄;橘色線是去年逐日的全球平均氣溫紀錄;磚紅色是今年的紀錄,磚紅色箭頭指的是現況!」歷年逐日的全球平均氣溫比較圖。(圖/翻攝自Facebook/鄭明典)鄭明典示警,「現況,還是處於破紀錄高溫的狀態!」本來預期今年入秋之後的反聖嬰發展,會給全球平均氣溫稍微下降的機會。然而,實際紀錄卻發現降溫並不顯著,只有9月的紀錄比去年低一些,其他月份不是更高溫就是和去年相當!讓他坦言「今年整年的全球平均氣溫應該很篤定又要創新紀錄了!」接著鄭明典今又在臉書發文示警「增溫超越1.5℃!」他解釋,相較於工業革命前,今年地球年平均氣溫即將超越1.5度,2050淨零排放說是要守住1.5度防線,如今怎麼這樣就被突破了,「這有許多說法……」他進一步分析,氣候上談的是氣候的「基礎狀態」,指的是長期趨勢分析下的增溫1.5度,並非個別年度的增溫1.5度,「縱使氣候基礎狀態真的超越1.5度,而且比預期的快,也表示情況更不樂觀,更要加強減碳的努力。」鄭明典補充,學理上,1.5度其實並不是個特殊數目,「但可以確認的是,增溫越高,潛在的氣候變遷衝擊越大,增溫超越1.5度的確是個警訊。」
反聖嬰發生機率再攀升 氣象專家示警:氣溫比平均值低
今(8日)颱風外圍雲系及東北季風影響,清晨各地仍涼,氣象專家林得恩也提醒,「本月起,今年反聖嬰發生機率將衝到最高峰」。林得恩在臉書粉專「林老師氣象站」發文表示,根據美國國家氣象局(National Weather Service,NWS)氣象預報中心(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CPC)10月最新研究指出,目前最新氣候預報模式模擬結果,反聖嬰現象的發生機率有再向上攀昇的趨勢,評估自今年10月之後,形成的機率將超過70%,且影響時間也再延長到明年的2、3月,「在今年11月至明年1月發生的可能性將達最高峰值,形成的機率一舉超過75%」。林得恩也指出,反聖嬰現象對台灣天氣的可能影響,「根據過去歷史事件的統計分析,反聖嬰現象肇生時,當年台灣夏天及隔年春雨的降雨量都會減少,秋季在東北部及東部的降雨量也會增多;而冬天到隔年春季的氣溫也會比氣候平均值來的低,發生的機率約6成左右」。據悉,反聖嬰現象(La Niña),又稱拉尼娜現象,是一種和聖嬰現象相反的現象,即太平洋中東部海水異常變冷的情況。一般反聖嬰現象都會隨著聖嬰現象而來,出現聖嬰現象的第二年,就會出現反聖嬰現象,有時反聖嬰現象會持續2、3年。不過前氣象局長鄭明典也曾在臉書粉專,貼出歷年逐日的全球平均氣溫比較圖,並發文表示,說好的「反聖嬰年降溫」呢?終究抵不過暖化?他解釋「灰色線,每條都是過去一年逐日的全球平均氣溫紀錄;橘色線是去年逐日的全球平均氣溫紀錄;磚紅色是今年的紀錄,磚紅色箭頭指的是現況!」鄭明典在臉書粉專貼出歷年逐日全球平均氣溫比較圖(圖/翻攝自Facebook/鄭明典)當時鄭明典示警,「現況,還是處於破紀錄高溫的狀態!」本來預期今年入秋之後的反聖嬰發展,會給全球平均氣溫稍微下降的機會。然而,實際紀錄卻發現降溫並不顯著,只有9月的紀錄比去年低一些,其他月份不是更高溫就是和去年相當!讓他坦言「今年整年的全球平均氣溫應該很篤定又要創新紀錄了!」氣象署則表示,根據台灣測站溫度及雨量類似年顯示,未來一季,11月大致為偏冷訊號,12月及隔年1月全台為偏暖訊號,其中僅12月北部、隔年1月中部有通過顯著檢定;雨量部分,11月以偏濕訊號為主,12月及隔年1月以偏乾訊號為主,但都未通過統計顯著檢定,惟上述統計特徵不一定發生於每一次的個案。
「反聖嬰年降溫」仍不敵暖化? 鄭明典嘆:今年平均氣溫再創新紀錄
中央氣象署指出,今明兩天(2日、3日)東北季風增強,桃園以北及東北部天氣稍涼,其他地區早晚亦涼。不過前氣象局長鄭明典表示,本來預期今年入秋之後的反聖嬰發展,會給全球平均氣溫稍微下降的機會,然而,今年除了9月之外,其他月份不是更高溫就是和去年相當,坦言「今年整年的全球平均氣溫應該很篤定又要創新紀錄了!」鄭明典今早在臉書粉專貼出歷年逐日的全球平均氣溫比較圖,並發文表示,說好的「反聖嬰年降溫」呢?終究抵不過暖化?他解釋「灰色線,每條都是過去一年逐日的全球平均氣溫紀錄;橘色線是去年逐日的全球平均氣溫紀錄;磚紅色是今年的紀錄,磚紅色箭頭指的是現況!」鄭明典示警,「現況,還是處於破紀錄高溫的狀態!」本來預期今年入秋之後的反聖嬰發展,會給全球平均氣溫稍微下降的機會。然而,實際紀錄卻發現降溫並不顯著,只有9月的紀錄比去年低一些,其他月份不是更高溫就是和去年相當!讓他坦言「今年整年的全球平均氣溫應該很篤定又要創新紀錄了!」貼文曝光後也引發網友熱議,「現在反聖嬰大概只能讓氣溫正常一點」、「自做虐,火力發電廠全開!」「燒煤燃氣共創地球暖化,台灣No1,台灣加油。」據悉,反聖嬰現象(La Niña),又稱拉尼娜現象,是一種和聖嬰現象相反的現象,即太平洋中東部海水異常變冷的情況。一般反聖嬰現象都會隨著聖嬰現象而來,出現聖嬰現象的第二年,就會出現反聖嬰現象,有時反聖嬰現象會持續2、3年。
秋季前鋒將跨越長江!陸逾半入秋 最新進程圖出爐
中國天氣網25日通報,近期,冷空氣頻刷存在感,22日節氣秋分以後,中國大陸南北方多地氣溫不斷刷新立秋後新低。在冷空氣助推下,秋季前鋒已抵達蘇皖北部至河南南部一帶,即將跨過長江。北方秋意正濃,部分地區甚至已邁入冬季。中國天氣網推出最新全國入秋進程圖。大陸國土逾半已進入秋季。(圖/取自中國天氣網)入秋標準依據大陸氣象行業標準《氣候季節畫分》規定,基於當年氣溫序列計算5天滑動平均氣溫構成滑動平均氣溫序列,當滑動平均氣溫序列連續5天小於22℃、且大於10℃,則以其所對應的當年氣溫序列中第一個小於22℃日期作為秋季起始日,如果初次判斷起始日期比常年偏早15天以上,需進行起始日第二次判斷。中國天氣網稱,近來華中華東多地涼意加重。從推出的大陸全國入秋進程圖看,截至24日,中國北方大部和雲南、四川西部等地,已進入氣象學意義上的秋天,秋季版圖已反超夏季,面積超過一半國土;而依然處於夏季的主要是西南地區東部、江南、華南等地;青藏高原和內蒙古北部等部分地區,則已步入冬季。秋意將跨長江!大陸逾半入秋進程圖出爐。(圖/中國天氣網)大城市中,哈爾濱、長春、瀋陽、烏魯木齊、西寧、呼和浩特、蘭州、銀川、拉薩、北京、天津、石家莊、濟南、太原、鄭州、昆明等均已進入秋天,至今,除西安外,北方的省會、首府、直轄市全部入秋。與常年同期相比,今年入秋進程總體偏慢,太原、蘭州、銀川、鄭州等地秋天遲到10天以上;而常年在9月中上旬就步入秋季的西安和成都,今年時至9月下旬仍在夏日,秋天也註定遲到,且偏晚幅度將超過10天。今年秋天為何姍姍來遲?中國天氣網氣象分析師葉夢龍表示,9月以來四川盆地、黃淮南部、江淮到江南等地平均氣溫均處於較常年同期偏高水準,特別是四川盆地一帶平均氣溫偏高最為明顯,這些地區的秋天也就遲遲不到。不過,冷空氣開始頻頻發力,秋姑娘也在趕進度,在9月26日至10月1日這輪冷空氣的影響下,西南地區東部和長江中下游等地有望步入秋天。而華南等地未來十天氣溫仍較高,入秋尚需時日。從常年來看,華南地區往往在10月底到11月才會陸續進入秋天。中國天氣網提醒,夏秋交替之時,晝夜溫差較大,當溫差超過10℃時,可以嘗試「洋蔥式穿衣」,內層穿柔軟排汗性好的棉質衣服,外層搭件防風外套,遵循外鬆內緊穿衣法則,隨時根據氣溫變化增減衣物,謹防感冒。
8月平均溫度創「175年歷史新高」 反聖嬰發展…台灣冬天偏暖
全球氣溫升高,極端氣候越來越明顯,今年8月平均溫度創175年以來歷史新高,已經連續15個全球平均氣溫月月創新高。根據最新氣候展望,東太平洋海溫持續下降,並往中太平洋擴展,預期反聖嬰有機會在冬天發展,出現偏暖的現象。台灣整合防災工程技術顧問公司總監賈新興在臉書發文,PO出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資料,指出今年8月地球平均溫度創新高,8月、6至8月、1至8月的地球平均溫度,均創下175年以來歷史新高。8月全球平均氣溫升高。(圖/翻攝自賈新興臉書)賈新興表示,分別比長期平均溫15.6°C、15.6°C、14.0°C,高出了1.27°C、1.24°C、1.28°C,已經是連續15個月全球平均氣溫月月創新高。連續15個月全球平均氣溫月月創新高。(圖/翻攝自賈新興臉書)氣象署臉書專頁「報氣候-中央氣象署」PO出10月到12月氣候展望,目前海氣環流顯示為正常狀態,模式預期反聖嬰有機會於冬季發展,但不確定性仍高。由過去類似年合成分析顯示,台灣未來一季,以10月偏濕訊號、中部及東部的偏暖訊號為主,惟上述統計特徵不一定發生於每一次的個案。反聖嬰有機會在冬天發展。(圖/翻攝自報氣候-中央氣象署臉書)氣象署說道,未來10月到12月東亞沿岸及鄰近海域,以偏暖訊號為主,10月日本至台灣、12月中國偏暖訊號較為明顯。降水方面,10月台灣至南海及中南半島均有偏濕訊號,11月中國至日本偏乾、南海至菲律賓偏濕,12月東亞區域乾濕訊號不顯著。
今年成有史以來最熱夏季! 歐盟:恐成最熱一年
全球氣溫上升的趨勢依舊,據中央氣象署統計,台灣2024年7月平均氣溫達到30.2度,為史上同期第2高,而今年夏季歐洲的平均氣溫也同樣刷新紀錄,奧地利、西班牙迎來了有史以來最熱的夏天。對此,歐盟氣候監測機構「哥白尼氣候變遷服務中心」表示,2024年夏季是地球有史以來最熱的夏天,且今年還很有可能成為全球有史以來最熱的一年。據英國廣播公司報導,儘管英國經歷了自2015年以來最涼爽的夏季,但歐洲大部分地區卻迎來了比平均水平更熱的夏季,其中奧地利、西班牙正經歷有史以來最熱的夏天,8月期間西班牙與芬蘭並列最熱,瑞士第二熱。「哥白尼氣候變遷服務中心」的數據顯示,2024年夏季是地球有史以來最熱的夏季,這同時也是歐洲最熱的夏天,比1991至2020年平均氣溫高出1.54度,雖然直到去年,全球平均氣溫才創下歷史新高,當時2023年為有史以來最熱的一年,但今年迄今為止,全球平均氣溫比1991至2020年平均氣溫高出0.7度,這是有紀錄以來的最高水準,在世界各地都可看到熱浪和極端天氣的影響。對此,「哥白尼氣候變遷服務中心」副主任伯吉斯(Samantha Burgess)表示「今年夏天目睹的極端天氣事件只會變得更加激烈」。
史上第2暖年!今夏全台2667人次熱傷害 醫師提醒長者、孕婦、嬰幼兒要當心
時序入秋,但全台仍籠罩在高溫炎熱之下,今年1到8月平均氣溫,創下全台73年以來史上第2暖。衛福部統計,今年夏季全台就有高達2667人次,因為熱傷害就醫,比去年同期增加4成;光是今年8月就有716人次,比去年同期高出6成。腎臟科醫師提醒,長時間暴露在戶外者都是高風險族群,務必注意補水,肥胖、年長者、孕婦、嬰幼兒的身體調節能力較慢,也須留意熱傷害風險。根據交通部中央氣象署統計,今年盛夏(7、8月)平均氣溫29.4度,大於1991至2020年氣候平均值的28.8度,是1951年以來第4暖。若以今年1至8月來看,平均氣溫24.8度,大於氣候平均值的24.0度,是1951年以來第2暖。氣象署指出,反聖嬰現象有機會於秋季發展,水氣偏多,台灣南部及東部有偏濕的特徵,氣溫正常至偏高、雨量正常至偏多,中南部10月逐漸進入枯水期。衛福部統計,今年6到8月全台共有2667人次因熱傷害就醫,相較於去年同期的1846人次,成長逾4成。以今年8月來說就有716人次,相較於去年8月的442人次,足足高出6成。馬偕醫院腎臟科教授吳志仁指出,疾病症狀通常是循序漸進的,但熱傷害的疾病模式完全不同,就像是電燈的開關,到了一定程度就直接斷電,快得讓人措手不及,非常危險。北市聯醫陽明院區腎臟內科主任謝至同表示,腎臟是負責維持人體液體平衡的器官,對極端高溫特別敏感,熱傷害還可能產生併發症橫紋肌溶解,若沒有及時治療,肌肉破壞得太嚴重,會導致腎臟機能損傷,甚至急性腎衰竭。吳志仁指出,熱傷害的影響遍及全身器官,腎臟只是其中之一,更可怕的是心腦血管的傷害,可能讓患者走向死亡。若周遭有人發生熱傷害,務必想盡辦法讓皮膚表面降溫,無論是用電風扇、扇子,甚至潑水、撒冰塊等,都有助於減緩急性傷害。謝至同提醒,戶外工作者、肥胖、年長者、孕婦、嬰幼兒面對高溫時,身體調節能力較慢,是熱傷害高風險族群,要特別注意。
颱風生成數比平均少3.5個! 熱帶擾動正醞釀「成颱時間曝」
今年夏天氣候概況顯示,7月和8月平均氣溫為29.4度,為73年來第4熱的夏天,而1月到8月的平均溫度則為24.8度,也是73年來第2熱。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今年1月到8月西北太平洋僅生成10個颱風,比氣候平均值13.5個還少了3.5個。不過,氣象粉專今(30日)也提醒,菲律賓東南方有擾動正在醞釀,未來幾天會逐漸發展、增強,最快下週一、二成為颱風的機率極高,但現在討論是否撲台還言之過早。中央氣象署預報中心主任陳怡良指出,今年盛夏7至8月的平均氣溫為29.4度,較氣候平均值28.8度高出0.6度,為1951年以來同期第4熱,另外今年1至8月的平均溫度則為24.8度,也是高於氣候平均值24度約0.8度,為1951年以來第2熱。至於颱風方面,陳怡良說明,今年第1個發布的警報為凱米颱風登陸,是睽違8年首度登陸台灣的強颱,上一個還要回溯到2016年7月生成的尼伯特。陳怡良續稱,今年7到8月有8個颱風,其中7月2個,8月6個,略少於氣候平均值的9.2個。此外,今年1月到8月西北太平洋僅生成10個颱風,少於氣候平均值的13.5個颱風,且今年颱風大多生成在季風槽和日本東南方外海低壓帶。不過,氣象粉專《台灣颱風論壇|天氣特急》今稍早也發文提醒,菲律賓東南方的擾動正在醞釀,未來幾天會逐漸發展、增強,最快下週一、二成為颱風的機率極高,「會怎麼走,取決於太平洋高壓強弱」,高壓很強往菲律賓;高壓適中往台灣,高壓偏弱就會往日韓,「變數不小,建議繼續觀察留意,但還不要緊張,現在討論是否撲台還言之過早~,下週四(9月5日)到週末如有安排室外活動的朋友請多注意相關資訊!」
路樹傾倒上百件賠償案件 近5年共計2757萬餘元
監察院今(21)日表示,近來頻繁發生市區道路路樹於風雨過後無預警傾倒,108年迄至112年10月31日期間,各縣市路樹傾倒通報之賠償案件共計112件,造成3人死亡,23人受傷,124件車損,賠償金額共計新臺幣2,757萬餘元。監察院通過王幼玲委員提出的調查報告,函請行政院督促農業部、內政部及各縣市政府檢討改進。監察院指出,本案調查期間之113年4月26日,連日大雨,彰化縣郵務士於投遞途中遭倒塌路樹砸中身故,同日於高雄市澄清湖園,亦有樹木倒塌砸中在園區散步的66歲李姓男子不治死亡;7月颱風天高雄鳳山區路樹連根拔起,當場砸死路過上班的女騎士。路樹傾倒造成民眾傷亡或財損等憾事,不僅衍生國家賠償爭議,亦重創政府形象。在極端氣候下,強化都市綠基盤韌性之重要性,方能保障我國民生命財產安全。監察院通過王幼玲委員提出的調查報告,函請行政院督促農業部、內政部及各縣市政府檢討改進。根據交通部中央氣象署觀測資料分析顯示,臺灣年平均氣溫近30年增溫呈現加速趨勢。在四季分布方面,21世紀初夏季長度已增加至約120至150天,冬季長度則縮短約70天,且近年來冬季甚至縮短至約20至40天。此高溫現象在都市中,復因都市熱島效應而加劇,凸顯有助降溫、冷卻且提供生物多樣性之公園綠地與路樹重要性。監委王幼玲調查臺北市中山北路1段發生路樹無預警倒塌,砸死機車騎士事件時發現,全國只有11個縣市政府建立例行性巡檢作業標準程序,8個縣市政府有要求執行人員須具備專業能力,7個縣市政府有防治及巡檢褐根病措施,顯示仍有過半縣市政府尚待建立相關機制。調查報告指出,路樹巡檢標準化作業程序與執行人員具備相當類科技師證書或專業能力,為路樹養護品質之關鍵,於現行極端氣候下,形同預防路樹傾倒、危及公安之風險控制措施。監察院表示,行政院允宜督促中央相關業管部會,協同並適時支持各縣市政府持續鍊結科技智慧,以精準預防、妥善巡檢與生物防治法,分進合擊,強化都市綠基盤之韌性,以回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建構具包容、安全、韌性及永續特質的城市與鄉村。監委王幼玲表示,內政部「市區道路及附屬工程設計標準」及其設計規範,雖明定喬木植穴尺寸與存活所需最小土壤厚度,但相關規定僅適用於新建道路,既有道路路樹仍多因人行道寬度不足、地下構造物或管線等配置限制,而無足夠生長空間,導致長久以來樹勢虛弱,易遭病蟲害而生傾倒風險。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允應持續督促各市區道路主管機關參照相關原則因地制宜,俾利營造人本空間及提升生活品質。監察院說明,另外,褐根病為我國樹木病害之首,因樹體結構弱化,易導致樹木連根拔起而傾倒;白蟻蛀蝕、基部及樹幹傷口中空,則為路樹根基及樹幹折斷常見原因,均可能造成路樹於外觀健康下無預警斷裂倒伏,不利大樹成蔭,更損及民眾生命財產。農業部允應策進所屬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林業試驗所,積極鍊結中央專業技術資源與地方主管機關執行人力,落實森林法樹木保護專章意旨,共同朝城市里山方向努力。
全球日均溫再刷新高!鄭明典驚喊「海洋也熱起來」:全球暖化回不去了
氣候變遷引發極端氣候的情況與日俱增,熱浪、洪災、野火等天災不斷傳出,嚴重威脅人類的生存,歐盟(EU)氣候監測機構發布監測數據,證實7月21日為全球有史以來「最熱的一天」,且勢必會在未來的幾個月或幾年裡看到新的記錄被打破。對此,前氣象局長鄭明典也憂心直呼,全球平均氣溫又突破新高,「全球暖化回不去了!」鄭明典今(28日)在臉書曬圖發文表示,自去(2023)年6月起「全球平均日均溫」突異常大幅度增溫,直至今年幾乎每天都仍維持當日最高溫紀錄,雖然7月初日均溫已較去年高點來得低,但整體氣溫仍偏高。全球平均氣溫再度突破新高紀錄,前氣象局長鄭明典憂心示警,全球暖化恐回不去了。(圖/擷取自Facebook/鄭明典)鄭明典指出,今年下半年可能迎來「反聖嬰」現象,有助全球平均氣溫下降,不過「今天高溫破紀錄,還是一件很特別的現象!」對此,鄭明典說明,海洋具有儲存大量熱能的作用,被認為是穩定地球氣候最關鍵的要角,因此去年全球平均溫度上升的原因,與海洋表面增溫息息相關,不過由於海洋不易升溫也不易降溫,未來天氣恐一年比一年熱,「現在海洋也熱起來,全球暖化的確是回不去了!」貼文曝光後,網友紛紛留言回覆,「在座使用3C的各位包含我自己在內,都是元兇」、「各位都在書寫地球歷史,每年的夏天都是此生最涼的夏天!要好好把握呀~」、「氣溫越高,冷氣開越強,大部分人類的心態是這樣。」
全球平均氣溫再飆高!歐盟氣候監測機構證實:7/21創人類歷史上「最熱一天」
氣候變遷引發極端氣候的情況與日俱增,熱浪、洪災、野火等天災不斷傳出,嚴重威脅人類的生存,歐盟(EU)氣候監測機構發布監測數據,證實7月21日為全球有史以來「最熱的一天」。綜合《路透社》、《CNN》等外媒報導,歐盟氣候監測機構「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Copernicus Climate Change Service,C3S)周二(23日)公布監測數據,指7月21日的全球平均氣溫達攝氏17.09度,相較去年7月的攝氏17.08度,高出0.01度,創下有紀錄以來全球最熱的一天。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中心主任卡洛布翁坦波(Carlo Buontempo)坦言,近期的這些監測數據記錄確實令人感到震驚,「人類正處在未知的地球領域中,隨著氣候持續變暖,我們勢必會在未來的幾個月或幾年裡看到新的記錄被打破。」事實上,這已經是全球平均氣溫連續第二年打破氣候記錄,科學家認為,人類活動造成的汙染,是促使溫室氣體排放加劇,推動地球溫度上升的主因,全球氣溫將持續突破至驚人的新高記錄,2024年恐將超越2023年成為史上最熱的一年。氣候變遷日益惡化影,今年上半年印度、沙烏地阿拉伯、美國及墨西哥等地遭到酷暑肆虐,希臘及加拿大也被野火侵襲,肯亞、中國、巴西、法國則降下致災性暴雨,引起大規模洪患發生,人類對氣候的適應能力和生存極限一再受到考驗。
2024年6月成「史上最熱6月」! 高溫連13月破紀錄或成史上最熱一年
歐洲聯盟(EU)氣候監測機構「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8日表示,今年6月是全球有紀錄以來最熱的6月。2024年上半年,全球多地出現極端破壞性天氣,例如洪災和熱浪。據《中央社》綜合法新社與路透社報導,「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Copernicus Climate Change Service)發布公告,表示自2023年6月以來,全球連續13個月出現「前所未見的高溫」,每一個月都刷新先前的氣溫紀錄。「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負責人布諾坦普(Carlo Buontempo)說:「這不只是統計上的奇特現象,它凸顯了一種大規模且持續不斷的氣候轉變。就算這種特殊的連續極端現象在某個時間點上終結,隨著氣候持續變暖,我們也一定會看到新紀錄被打破。」布諾坦普表示,只要人類繼續製造溫室氣體,這種趨勢就「不可避免」。大西洋、北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破紀錄海平面溫度也促使全球氣溫飆升。2024年6月的海平面溫度達到了新的里程碑,連續15個月創下新高,「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資深科學家尼可拉斯(Julien Nicolas)形容此一現象「令人震驚」。不過,全球即將進入降溫的「反聖嬰現象」(La Nina)。尼可拉斯說:「可以預期全球氣溫會在未來數月降下來。」「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表示,在截至2024年6月的12個月間,全球氣溫達到有紀錄以來最高,平均比工業化之前高出攝氏1.64度。但這不代表2015年巴黎協定同意控制升溫在「1.5度」內的目標被打破,因為這項目標是以數十年來衡量,而非單一年度。「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曾在6月表示,未來5年間,地球年平均氣溫有8成機率會至少暫時超過1.5度。
史上最熱4月!均溫創紀錄 全台已逾400人因熱傷害送醫
全球平均溫度連續12個月創新高,台灣也剛創下史上最熱的4月,還沒進入7月,全台已有超過400多人因熱傷害送醫,交通部中央氣象署指出,今年氣溫可能為正常偏暖,而降雨偏少,也讓氣溫更熱些。衛福部以此推算,今年6月全月熱傷害就診人次將超過去年。台灣今年4月平均氣溫25.7度,全台11平地站平均氣溫較同期高2.4度,是歷年4月同期最高溫。國際組織則調查,今年5月是全球有史以來最熱的5月,已是全球平均溫度連續第12個月,創下對應月份的新高溫紀錄。氣象署預報員林定宜說明,今年5月全台各地的氣溫都比平均值更高,6月的統計數字尚未出爐,不過6月中下旬出梅,時序已進入一年中最炎熱的時期,溫度本來就比較高,加上今年5、6月的雨量偏少,以至於溫度偏高。根據衛福部疾管署「即時疫情監測及預警系統」通報急診就醫資料,今年4月因熱傷害就診高達231人次,相較於去年(2023)同月份的111人次,增加了1倍以上。近日全台高溫炎熱,熱傷害就診人次也不少,6月20日到23日共有173人次,平均每日43.2人次。據統計,去年6月熱傷害就診共517人次,而今年6月截至23日已累計413人次。若未來一周維持高溫炎熱天氣,以此推算,今年6月全月熱傷害就診人次將超過去年。氣象署預報員林定宜說明,未來1周天氣仍是高溫炎熱、午後雷雨的天氣型態,未來2天除了苗栗縣、宜蘭縣、台東縣、基隆市與新竹市,其他縣市都有可能出現36度以上的高溫,民眾一定要多補充水分,慎防熱傷害。
氣候變遷正在北半球掀起致命熱浪 前聯合國氣候機構官員:我們尚未面臨至暗時刻
氣候變遷本周正在北半球掀起致命熱浪,並將在未來幾十年持續帶來災難性的極端天氣事件。前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執行秘書、哥斯大黎加外交官菲格雷斯(Christiana Figueres)表示:「我們現在正歷經一場全球性的熱浪,這給我們帶來了決策壓力。」據路透社的報導,自工業革命以來,西方國家開始燃燒煤炭和其他化石燃料,導致全球平均氣溫如今已上升了近1.3°C。隨著化石燃料的持續燃燒,並向大氣中釋放更多的碳排放,空氣將吸收更多來自太陽的熱量,並導致全球平均溫度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上升。科學家們曾示警,至2030年前,全世界必須將碳排放量降低至1995年水平的一半,並在2050年實現淨零碳排,才有機會將全球平均氣溫的上升,保持在比工業革命前平均氣溫高1.5°C左右的水準。前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執行秘書、哥斯大黎加外交官菲格雷斯(Christiana Figueres)。(圖/達志/美聯社)據悉,1.5°C的標準是由聯合國195個成員國於2015年12月12日,在當年的聯合國氣候峰會中通過的氣候協議《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所規定的,當時內容包括:把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在工業革命前水準以上低於2℃之內,並努力將氣溫升幅限制在前工業化水準以上1.5℃之內。然而,自1995年以來,全球碳排放量卻是在不斷上升。一場災難性且不可逆轉的氣候變遷已經開始,科學家也示警,長期超過這個溫度閾值將導致越來越頻繁的致災性極端天氣事件。例如,在氣候變遷的影響下,南亞4月出現致命性高溫的可能性增加了45倍。在這場熱浪中,印度東北部城市加爾各答(Kolkata)的溫度達到了46°C,比季節平均值高出整整10度。對此,菲格雷斯也於美東時間20日向路透社警告:「近期有數百萬美國人正遭受前所未有的熱浪,這表明我們尚未面臨最嚴重的氣候變遷災害。」
巴黎奧運「高溫風險」增高 氣象專家:未來夏天恐無法舉辦奧運
2024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將於7月26日至8月11日在法國巴黎舉辦,但有專家擔憂,今年巴黎奧運恐會在高溫環境下度過,運動員中暑、熱衰竭的情況恐會提高,因為一項研究指出,由於全球暖化的關係,目前夏季極端高溫已呈現常態,未來甚至有可能面臨到「幾乎無法舉辦」夏季奧運的可能。根據《每日郵報》報導指出,英國英格蘭樸次茅斯大學(University of Portsmouth)氣候科學家與熱生理學家(heat physiologists)近期發布一項研究,該研究是與奧運選手合作,評估環境氣溫對運動選手造成的影響。研究報告中表示,根據歷史紀錄,如今的巴黎在7、8月的平均氣溫,已經高出1924年同期的平均溫度3.1度左右。而2003年時,巴黎當地曾出現致命熱浪,導致超過1.4萬人死亡。從2003年之後,法國當地平均氣溫也屢破紀錄,甚至有超過42度的紀錄。因此,專家認為,今年巴黎奧運期間出現極端高溫的機率,是有很大的可能。報導中也提到,2020年的東京奧運,已經是被譽為史上最熱的奧運,當時平均氣溫超過34度,濕度也接近70%,如此環境也讓許多選手十分難受。之所以會造成巴黎奧運面臨極端高溫風險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全球氣候暖化所造成的。研究報告也指出,如果各國在不針對氣候暖化一事祭出有效的方針進行改善,氣溫會逐漸升高,未來「夏季奧運」恐會成為歷史,因為夏天的溫度會高到無法舉辦任何戶外賽事。
全球氣溫未來5年恐突破1.5°C標準 聯合國秘書長:我們在跟地球玩俄羅斯輪盤
聯合國氣象機構5日示警,在2024年至2028年間,至少有1年,全球平均氣溫有80%的可能性將比前工業化水準高出1.5°C以上。這與2015年的預測相比產生了顯著的變化,當時平均氣溫暫時性突破前工業化水準1.5°C的可能性被認為趨近於零,這凸顯了削減溫室氣體排放的迫切需求。據CNBC的報導,聯合國15個專門機構之一「世界氣象組織」(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WMO)在6月5日世界環境日當天,發布了1份警世意味濃厚的報告,內文指出,目前全球平均氣溫有80%的機率在未來5年間,至少有1年會比前工業化水準高出1.5°C。這與2015年的預測差別極大,當時WMO認為平均氣溫暫時超過前工業化水準1.5°C的機率趨近於零。對此,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António Guterres)也在5日的演講中感嘆:「我們正在與地球玩自殺式賭博遊戲俄羅斯輪盤(Russian roulette)。我們現在急需一個能逃離氣候地獄的高速公路出口,而實際上我們正掌控著方向盤。」古特雷斯也因此向世界各國領袖喊話,「一切都取決於你們這些領導人已經著手實施或躊躇不前的舉動,尤其是在未來18個月內,現在是氣候危機的關鍵時刻!」報導補充,1.5°C的標準是由聯合國195個成員國於2015年12月12日,在當年的聯合國氣候峰會中通過的氣候協議《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所規定的,當時內容包括:把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在工業革命前水準以上低於2℃之內,並努力將氣溫升幅限制在前工業化水準以上1.5℃之內。科學家依此示警,長期超過這個溫度閾值將導致越來越頻繁的災難性極端天氣事件。WMO副秘書長巴雷特(Ko Barrett)也在1份聲明中表示:「這些統計數據背後隱藏著1個嚴峻的現實,即我們距離實現《巴黎協定》設定的目標還很遙遠。我們必須緊急採取更多措施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否則我們將付出越來越沉重的代價,包括數兆美元的經濟損失、數百萬人的生命威脅,以及對環境和生物多樣性的大範圍破壞。」
今年夏天「又熱又長」多國熱浪破紀錄! 專家示警:天氣「暴劣極端化」的開始
根據歐盟氣候監測機構於美東時間8日發布的1份新報告顯示,今年4月是全球空氣和海面平均溫度有史以來最高的4月,且全球氣溫已連續11個月處於前所未有的水平。對此,台灣大學大氣科學博士林得恩也示警,「今年夏天,不只熱,而且很長!」雖然最近這2個月,泰國、印度、韓國等初夏熱浪不斷破紀錄,但這恐怕只是未來天氣暴烈化與極端化的開始。林得恩今(17日)凌晨在臉書粉專《林老師氣象站》發文指出,根據美國NCEP CFS最新數值模式模擬結果顯示,就長期氣候預測評估來看,2024年將會是氣溫偏熱的一年!林得恩也解釋,透過分析今年的6至10月資料期間,在往後的每3個月平均氣溫分布都顯示出高於氣候平均值的訊號,增溫幅度在攝氏0.5至1.0度之間;且幾乎每個月的氣溫均為偏高、偏暖的狀態,這也意味著「今年夏天,不只熱,而且很長!」(圖/翻攝自Facebook/林老師氣象站)林得恩示警,在氣候變遷日益加劇的影響下,首先要面對的,就是高溫炙熱的窘境,「看看這2個月的泰國、印度、韓國及墨西哥等國,初夏熱浪已經不斷破紀錄的肆虐現況。我們應該更要謹慎地認真思考,這可能才剛好是未來天氣暴烈化與極端化的開始!」此前,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ECMWF)於2014年11月11日推出的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CAMS)已公布最新數據顯示,上個月的氣溫比工業化前的4月平均氣溫高出攝氏1.58度,也比1991年至2020年的4月平均氣溫高出攝氏0.67度。而且自去年6月以來,每個月都創下有史以來最熱的月份,換言之,今年4月已是連續第11個月突破月均溫紀錄。此外,4月全球海洋高溫也連續13個月創紀錄,海洋表面溫度達到攝氏21.04度,是4月有史以來的最高溫,僅略低於今年3月創下的紀錄,而這也導致今年春天發生了大規模珊瑚白化事件,對海洋系統造成毀滅性影響。而柏克萊地球組織(Berkeley Earth)科學家豪斯法熱(Zeke Hausfather)也曾告訴CNN,2024年估計將有66%的機率成為有記錄以來最熱的1年,並有99%的機率成為次熱的1年。
連續第11個月突破月均溫紀錄! 科學家:今年有66%機率成史上最熱
根據歐盟氣候監測機構於美東時間8日發布的1份新報告顯示,今年4月是全球空氣和海面平均溫度有史以來最高的4月,且全球氣溫連續11個月處於前所未有的水平。對此,部分科學家也援引新數據示警稱,2024年很有可能超越2023年,成為有史以來最熱的1年。據CNN的報導,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於2014年11月11日推出的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Copernicus Atmosphere Monitoring Service,CAMS)示警,人為造成的氣候變遷已加劇極端天氣,儘管導致「東太平洋升溫」的聖嬰現象(El Niño)開始減弱,但異常高溫的天氣仍持續出現。據CAMS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上個月的氣溫比工業化前的4月平均氣溫高出攝氏1.58度,也比1991年至2020年的4月平均氣溫高出攝氏0.67度。而且自去年6月以來,每個月都創下有史以來最熱的月份,換言之,今年4月已是連續第11個月突破月均溫紀錄。此外,4月全球海洋高溫也連續13個月創紀錄,海洋表面溫度達到攝氏21.04度,是4月有史以來的最高溫,僅略低於今年3月創下的紀錄,而這也導致今年春天發生了大規模珊瑚白化事件,對海洋系統造成毀滅性影響。CAMS還點出,過去12個月的平均氣溫已比工業化前水準高出攝氏1.6度,超過2015年《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為限制全球暖化設定的攝氏1.5度目標。不過嚴格來說,這1目標還不能算失敗,因為這是以數十年的全球平均氣溫為依據,而非單一年度。柏克萊地球組織(Berkeley Earth)科學家豪斯法熱(Zeke Hausfather)也告訴CNN,2024年估計將有66%的機率成為有記錄以來最熱的1年,並有99%的機率成為次熱的1年。豪斯法熱補充,未來幾個月的數據將幫助科學家釐清2023年的意外高溫是否只是短期現象,「或者其實是新的跡象,且會導致比之前預期更快的全球升溫。」
2024年4月史上最熱! 全球氣溫連續11個月破紀錄
歐盟氣候監測機構「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C3S)在月度報告中表示,剛結束的4月均溫高達攝氏15.03度,成為有史以來最炎熱的4月。全球接連出現歷史性高溫,2023年6月至今連續11個月均溫刷新紀錄,東亞地區的韓國與日本也都面臨高溫衝擊,台灣今年4月平均溫達25.7度,是歷年同期最高溫。報告指出,1991至2020年4月均溫為14.36度,較今年4月均溫低0.67度;第二炎熱的4月則出現於2016年,月均溫為14.89度。最近12個月均溫已較工業化前(1850至1900年)平均高出1.61度。除了北歐5國,全球各地氣溫大多高於往年平均。赤道東太平洋聖嬰現象持續減弱,趨於中性,但海洋氣溫整體仍處於異常高水準。全球195國2015年所簽《巴黎氣候協定》同意,努力將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在工業化前水準1.5度之內。該目標雖採用連續數十年數據進行平均,現階段暫時不能稱作失敗,但路透報導稱,許多科學家認為實現目標可能性早已微乎其微,各國政府應盡速減少排放量,限縮升溫幅度。燃燒化石燃料排放的溫室氣體排放是氣候變遷的元凶,而最近數月聖嬰現象導致表層海水變暖,也導致氣溫升高。科學家證實,4月部分極端天氣事件主因正是氣候變遷,包括非洲撒赫爾地區導致數千人身亡的熱浪。氣候變遷造成的蝴蝶效應擴及各行各業。以日本為例,2023年國產米因高溫枯萎而欠收,仙貝製造商只得轉向採購外國米。1家製造商社長就指出,採購米價幾乎上漲1倍,去年末至今利潤因此下降5%至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