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規疫苗
」 疫苗 新冠肺炎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嬰幼兒 裕利百日咳案例創5年同期新高 未打疫苗傳染力更強「恐1傳17人」
疾管署今(30)日公布國內新增3例百日咳確定病例,為同一起的北部家庭群聚;而今年以來已累計有16例百日咳確定病例,寫下5年同期新高,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提醒,今年全球整體百日咳疫情都上升,如果本身沒打過疫苗的話,一旦染病,傳染力極強,甚至可能造成1人傳17人。新增3例百日咳確定病例,首例個案為10多歲青少年,從未接種百日咳相關疫苗,6月上旬起出現咳嗽症狀,後續咳嗽加劇伴隨吸入性哮聲及呼吸中止情形,7月中旬因症狀未改善至醫院就醫,經檢驗通報,於7月23日確診,匡列41名家庭及校園接觸者,其中案父及案姐有咳嗽症狀於7月29日檢驗陽性確診,目前3名個案已無症狀或緩解。衛生單位持續進行疫調、擴大匡列接觸者及安排評估預防性投藥與採檢。為何個案沒打過疫苗?羅一鈞補充,經詢問該名青少年因家長認為「人體有自然的免疫力」,所以在家長決定下,從小只打過卡介苗跟B肝疫苗,之後從未接種過百日咳疫苗,滿2個月開始就沒有接種過常規疫苗。個案成年的姊姊,則是小時候接種過3劑百日咳疫苗。羅一鈞說,因百日咳疫苗非強制接種、採志願性接種,只會在逾期時由衛生單位出面提醒,且小朋友入學後學校也會檢查接種紀錄,與衛生單位合作提醒完成接種;但因不具強制力,因此若家長堅持不給孩子打疫苗,並沒有法律上的罰則。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今(2024)年累計16例百日咳確定病例,含4起家庭群聚關聯個案(共11例),今年病例數較近5年同期為高。2019年至2023年同期百日咳病例數分別為23、4、0、0、0例,每年累計病例數介於0至32例,以3個月(含)以下嬰兒(占51%)為多,其次為20歲以上病例(占36%)。疾管署指出,今年全球整體疫情上升,亞洲中國、韓國及菲律賓等皆出現明顯疫情且於4、5月起驟升,中國迄今累計報告33.4萬例病例,韓國累計3,170例,為兩國過往疫情高峰年之3至9倍;歐洲3月時整體疫情即達往年高峰期水準,其中捷克報告近1.8萬例最為嚴峻;美國累計近8,900例,為去年同期之4倍,加拿大、巴西亦有部分地區疫情明顯上升;澳洲則報告1.2萬例,達往年高峰年水準。疾管署說明,接種疫苗為預防百日咳最有效的方法,目前我國提供嬰幼兒於出生滿2、4、6、18個月,以及滿5歲至入小學前各接種一劑百日咳相關疫苗;國內五合一疫苗(白喉、破傷風、非細胞性百日咳、b型嗜血桿菌及不活化小兒麻痺疫苗)之第三劑、第四劑接種完成率分別達96%及94%,於國小入學前完成五合一疫苗接種均可達98%以上;另國小學生四合一疫苗(白喉破傷風非細胞性百日咳及不活化小兒麻痺混合疫苗)之接種完成率則在97%以上。提醒家中有嬰幼兒的民眾,務必按時攜至預防接種合約院所完成接種,以獲得足夠保護力。疾管署提醒,今年百日咳疫情為近5年新高,由於百日咳初期症狀與感冒類似,民眾可能因忽略症狀延遲就醫,傳染給家人或其他接觸者,引發群聚感染,籲請民眾應提高警覺,有疑似症狀(陣發性嚴重咳嗽、呼吸有哮喘聲、咳嗽後臉潮紅或發紫及咳嗽後嘔吐等)應及時就醫與診斷,維護自身及家人健康。
兒童反覆感冒勿輕忽! 嚴重恐會併發肺炎和鼻竇炎
一名4歲男孩林小弟連續咳嗽一個月,原本家長以為是一般感冒,因為家族有過敏史,感冒時有陸續服用診所開立的感冒藥及抗生素,但仍未好轉,之後發燒由媽媽帶至臺北醫院兒科,由兒童感染專科楊子毅醫師檢查。結果確定併發肺炎和急性鼻竇炎。系列病毒檢查 肺炎又鼻竇炎楊子毅醫師表示,檢查時發現林小弟鼻塞鼻音嚴重、喉嚨有許多黃膿鼻涕倒流,精神活力不太好,透過聽診發現痰音很重,進一步進行身體檢查和照X光,確定是併發肺炎和急性鼻竇炎,且經過病毒檢查,林小弟鼻腔中感染的肺炎鏈球菌還具有抗藥性。所幸在安排林小弟住院之後,透過抗生素治療、搭配口服藥物與蒸氣輔助化痰及抽吸鼻涕等治療,在四天後即緩解所有症狀順利出院,返家後繼續服用短期抗生素,一週後回診檢查確定已完全痊癒。盡快接種疫苗 注意呼吸喘息楊子毅醫師說明,肺炎鏈球菌平時會帶原在健康人的鼻腔中,在感冒嚴重時細菌增長形成疾病,是經常造成五歲以下兒童感染肺炎、鼻竇炎及中耳炎等感冒併發症的細菌,也有一定的機率再造成侵襲性的血液和腦部感染,但近年常規疫苗施打之後,細菌帶原率及嚴重病例已減少許多,因此呼籲家長盡快帶孩子接種流感疫苗,提升免疫力,並要經常留意檢查孩子是否有呼吸道敏感,例如鼻過敏或氣喘,也要觀察孩子是否有呼吸喘或是精神胃口下降。透過多方位的控制及呼吸道保養、施打常規疫苗,留意孩子狀況,讓孩子能在症狀初期及早就醫,若有發燒症狀不能大意,盡快就醫,讓醫師能針對細菌感染選正確的抗生素和劑量以對症下藥有效治療,預防呼吸道感染並提高兒童免疫力,降低感染機會及減輕症狀。小心免疫負債 把握早期治療楊子毅醫師提醒兒科門診出現許多免疫負債的小病人,例如久咳不癒、反覆發燒、吃不好、睡不好,孩子感冒不容易痊癒,或是感覺快好轉卻又突然發燒,也有孩子經常在半夜咳不停,甚至因精神與胃口一路下降,嚴重至半夜急診掛號、住院才緩解惡性循環,使孩子與家長身心俱疲。這些「免疫負債」的病人對所有病毒都缺乏免疫力,容易受到疾病侵襲。由於身體抵抗力低,當受到許多病毒輪番攻擊時,就可能出現「感冒好久怎麼還沒好」的狀態,而這不一定是原本的感冒病毒所造成的,所以如果家長發現孩子感冒很久無法痊癒,一定要盡快就醫檢查,由醫師進一步檢查。
公衛醫出走潮2/「月薪打5折」扛官僚壓力又要避嫌 衛生所醫嘆:尊嚴遭踐踏
根據衛福部最新統計,全台374家衛生所有71家沒有專任醫師駐診,近10年來無醫衛生所不斷增加,增幅近9成,其中公費醫師聘期結束就離開,再加上人力斷層無法銜接,因此才鬧醫師荒。衛生所醫師向CTWANT記者透露,除了薪資可能只有一般醫師的5折價之外,因為公務員身分,除了要忙政策任務,不可有商業行為以免背上貪污罪名,有時還會有「關說」壓力,都讓人感到尊嚴被踐踏在地,深感不如歸去。禮拜五的下午,南投市佳成小兒科院長婁曉東正準備前往中寮鄉衛生所為當地居民看診,因為中寮衛生所已3年沒有專任醫師。「我大概已經幫忙2年多了,因為診所內還有別的醫師看診,我才有餘力跑到中寮,再加上路程不算太遠,還在我能負荷的範圍之內。」婁曉東坦言衛生所的「政策任務」多,再加上待遇不高,所以很少醫師願意留下來。「舉例來說,我來幫忙看診的費用一次是3000多元,但比照一般行情,我的診所要找一位醫師來幫忙,起碼是5000多元,相差甚多。」衛生所若無專責醫師,就只能找外聘醫師支援,除了看診時段受限,打疫苗、行政相驗、戒菸癌篩和長照失能的居家醫師照護方案,都無法執行。公費醫學生畢業的黃乙絜,當初下鄉分發的選擇就是中寮衛生所。「我住在台中,再加上當時是新手媽媽,中寮鄉衛生所可以當天來回,比較能兼顧家庭。」當時中寮鄉衛生所已經2年多沒有專任醫師,2017年黃乙絜就任的消息一曝光,街頭巷尾紛紛競相走告,衛生所更以「號外」方式四處宣傳。全台71家無醫衛生所,其實大部分都處於中寮鄉這類都市區邊緣地帶,既不像原鄉或離島有偏遠加給,再加上人口少,門診量也不像都會區那麼高。「以中寮為例,一個上午大約只有10位病人,所以月薪通常僅10萬元左右,相較於一般主治醫師至少20萬的月薪,實在差很多。」黃乙絜在中寮衛生所服務約3年,後來民間鄉衛生所醫師屆齡退休,她便調去接任,直到今年2月離開衛生所轉至診所。衛生所工作包山包海,除了常規門診之外,傳染病猖獗時更需隨時應變,圖為頭份市衛生所在酒店設立猴痘接種站。(圖/頭份市衛生所提供)黃乙絜坦言,在民間鄉衛生所服務時由於身兼主任,需要做許多行政工作,再加上當時正逢疫情,真的很忙碌。「每天上午、下午固定有門診,還要做慢性病追蹤、常規疫苗接種、新冠疫苗接種,空檔時要抓緊時間寫一些公文,有時還要做行政相驗、開立死亡證明書,還要針對偏遠地區做居家醫療,疫情險峻時,假日加班也是時常發生的事。」但這些都不是黃乙絜離職的主因。「其實我的公費聘期早在一年多前就結束,但我還是繼續待在衛生所服務,雖然掙扎,最後考慮到自己的生涯規劃,還是選擇離開。」黃乙絜坦言對一些自費醫療項目較有興趣,但由於衛生所是公家機關,所以只要涉及商業行為就有貪污罪的風險,為了避嫌,甚至連營養補充品都不敢推薦。另外,黃乙絜認為衛生所醫師因其公務員身分,在面對衛生局長官、議員、民代時,往往會感覺矮人一截。「就是少了一些尊重,有時候甚至會被『交代』事情,就會覺得尊嚴被踐踏。」日前爆發高雄8家衛生所醫師集體離職,雖然衛生局解釋大多是屆齡退休,但據衛生所人員私下透露主因是「工作沒有尊嚴」。此外,黃乙絜也指出衛生所醫師另一個問題就是缺乏精進醫術的環境。「以內科、外科來說,升任主治醫師之後還需要很多訓練,但如果去衛生所就會失去這樣的機會。」南投縣衛生局副局長陳淑怡認為,想要解決「無醫衛生所」惡化的問題,首先一定要拉高保障薪資。「無論是不是公費醫師,都要讓他們的薪資起碼和同儕相差不多,公費醫師若願意留任,也應該再增加補助,這樣熱情才不會被現實消磨殆盡。」同時,陳淑怡也建議公立醫院、醫學中心成為衛生所的後盾,可協助衛生所醫師受訓,增進相關技能;同時認養無醫衛生所,保障地方居民的醫療權益,中央再給予實質的獎勵,例如評鑑可加分,才能促進好的循環。
「2原因」促RSV患者遽增! 近9成染新病株:毒性強
每年秋冬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RSV)的人都不少,不過今年相對來說是又多又嚴重,台大兒童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黃立民就指出,近期病患其中主要是呼吸道病毒感染,而其中RSV就佔了三分之一。臺大醫院發現有近9成感染毒性較強的新病毒株ON1,以及免疫負債與多重感染等2因素。不少臨床兒科醫師表示,近期兒童病患爆發,且數種病毒流行,校園甚至已成病毒溫床,讓小朋友不斷交替生病。台大兒童醫院的兒科急診每天都約有10床在等候病床,等待時間至少長達1天,黃立民表示,這樣的情況從8月就開始,除了流感一直在高峰外,另個原因則是呼吸道融合病毒。黃立民指出,近期兒科病患中有7成屬於呼吸道疾病,另外有3成屬於腸胃炎,然而呼吸道疾病個案中,有三分之一屬於RSV,病況多數屬於嚴重下呼吸道感染,發生肺炎比例也較高。臺大醫院為了釐清為何近期兒童病患較為嚴重,出現肺炎比例較高,因此進一步進行病毒基因定序,發現有近9成感染毒性較強的新病毒株ON1,以及免疫負債與多重感染等2因素。ON1在近10年出現,屬於新的病毒,曾經在台灣流行過,但是較少見,且流行規模不大。但是它已在2023年成為主要感染,加上過去2~3年防疫造成的免疫負債,還有各種病毒流行造成多重感染。黃立民提醒家長,為防範感染病毒,應要回到最基本,該施打的疫苗要打,如果常規疫苗因為疫情漏掉,務必要補回來。今年秋冬流感、新冠疫苗也應接種,防範多重感染,另外更要注意個人衛生習慣,盡量戴上口罩。
四月嬰打針發現脖子偏軟與無力 腦部核磁共振發現是發育遲緩
當家中迎接新生命的誕生,無疑是個充滿感動與喜悅的人生體驗;但隨之而來的是各種令人手忙腳亂的養育問題,常常讓新手父母不知道如何做,也不清楚從何處開始諮詢。安南醫院小兒科醫師郭峻瑋分享,我國從93年度開始,兒童健康手冊改由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印製發放,除了提供照顧者各項保健及育兒知識外,也可以登載寶寶預防接種與健康檢查之重要紀錄,進而減少新手父母的不安。嬰兒預防保健 及時掌握寶貝異狀此外,當寶寶施打相關疫苗時,擁有豐富經驗及敏銳觀察力的小兒科或家醫科醫師,都接受過兒童發展與健康篩檢服務的醫師教育訓練,因此能在臨床上做出即時且精準的判斷。郭峻瑋醫師以不到一歲的嬰幼兒為例,在現行國健署的補助政策下,家中寶寶會分別在出生滿一個月、兩個月、四個月,以及六個月時,最多接受四次預防保健服務,除了大家熟悉且印象深刻的預防疫苗接種,更有價值的地方在於,第一時間發現家中寶貝的異狀。打針發現脖子偏軟與無力 四月嬰安排腦部核磁共振近期,郭峻瑋醫師便遇過四個月大的孩子到診間打預防針,由於是家裡的第二個孩子,爸媽因有經驗而顯得沒那麼緊張。看診過程中,爸媽並未察覺孩子有發展上的問題,但經過理學檢查後,郭峻瑋醫師明顯注意到孩子的脖子偏軟與無力、趴臥時抬不起頭,就連下肢的肌肉張力也過低。後續進行腦部超音波檢查時,發現了腦實質有低超音波回音(hypoechoic)的區域,隨即建議安排腦部核磁共振檢查。預防保健評估異常 掌握關鍵介入時機郭峻瑋醫師表示,每個孩子的成長過程看似緩慢,實際上是快速又充滿變化的,一不留意或是缺乏專業人員評估,很容易錯過關鍵的介入時機。因此,他呼籲爸爸媽媽們,一定要多利用政府衛生單位提供給孩子的服務,像是從出生到上小學前的七次預防保健,與各種常規疫苗注射。期盼每個孩子都可以健康、順利且開心地成長茁壯。
腦膜炎雙球菌疾病24小時內恐惡化死亡! 「這族群」發生率最高如何預防?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是腦膜炎雙球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引起的腦膜炎,腦膜炎雙球菌疾病雖然發生率低,但卻有高致死率、高後遺症。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暨林口長庚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黃玉成教授表示,腦膜炎雙球菌疾病早期症狀與類流感類似,症狀非特定性不易診斷。許多患者可能會在就醫返家後,疾病突然惡化,才被發現是腦膜炎雙球菌疾病,而若未即時治療24小時內有可能會因此而死亡。所以民眾應了解疾病傳染方法、風險因素等,藉此預防腦膜炎雙球菌疾病的發生。腦膜炎雙球菌24小時內病程發展曝 嬰幼兒風險最高腦膜炎雙球菌是一種好氧性的革蘭氏陰性雙球菌,感染多侷限於鼻咽。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兒童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李秉穎教授表示,較易造成疾病的血清型為A、B、C、W、X、Y,而多數地區包含台灣,主要都以B型為主,台灣約有81%屬於此類型。黃玉成教授提到,腦膜炎雙球菌疾病若快速發展,可能會在24小時內從非特定症狀惡化至死亡,症狀發展如下:0-8小時:不易診斷,因為早期徵象和症狀通常是非特定和類流感相似,包含煩躁不安、食慾不振、發燒、噁心/嘔吐、咽喉痛、鼻炎、全身或肢體疼痛、嗜睡、肌肉張力低下9-15小時:出現典型腦膜炎雙球菌感染症狀,不過症狀無法預測且並非總是發生,包括出血性皮疹、頸部僵硬或疼痛、畏光、假性腦膜炎、囟門突出、敗血症早期徵象(如:手腳冰冷)16-24小時:可能會出現精神錯亂、譫妄、意識不清、癲癇等,甚至敗血性休克、多重器官衰竭、死亡黃玉成教授表示,若未治療有高達50%的致死率,而經過治療後倖存者仍有20%可能會出現後遺症,包括聽力損失、癲癇、神經障礙、智能障礙、截肢等,而且都是永久性的。李秉穎教授指出,腦膜炎雙球菌疾病在嬰兒、幼兒族群發生率最高,而且嬰兒免疫系統尚未成熟,屬於高風險族群。黃玉成教授也提到,約3成患者是4歲以下嬰幼兒,應特別注意。易飛沫、直接接觸群聚感染 該如何預防疾病?腦膜炎雙球菌會透過飛沫、直接接觸感染者的喉嚨和鼻腔分泌物傳染,因此發生親密接觸或長期生活、環境擁擠等有較高的感染風險,像過去軍營就曾爆出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群聚疫情,而家庭接觸傳染也是常見的傳播原因。若要預防感染,應避免人與人之間的密切接觸、群聚、家庭環境暴露等,黃玉成教授表示,基本的戴口罩、勤洗手、減少出入人流密集場所是預防方式之一,但是像在家中很難24小時都戴著口罩,所以打疫苗可以算是一種「保險」。許多先進國家都有將各血清型疫苗列入嬰幼兒常規疫苗接種建議,以預防腦膜炎雙球菌疾病,不過許多民眾仍不知道,更不了解腦膜炎雙球菌預防的重要性。為了提升國人對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的認知與疫苗施打積極度,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特別邀請林志玲擔任腦膜炎預防與關懷大使,於今(2023)年推出《The End. 阿拉丁》與《The End. 睡美人》衛教手冊,藉此提醒民眾,面對發病症狀不典型、不明顯的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應掌握預防勝於治療的原則積極應對。
社區藏無症狀帶菌者!嬰幼兒感染恐傷智力 黃金治療期僅48小時內
為了解新冠肺炎對於全球疫苗接種率的衝擊,國際市調組織針對美國、英國、澳洲等8個國家,進行一項將近5000人的疫苗接種態度調查。調查結果指出,高達81%的家長高度重視施打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疫苗的重要性,相較於僅有56%的新冠肺炎疫苗,前者的施打重視度遠高於後者25%。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黃玉成教授與台大兒醫小兒部主治醫師李秉穎教授指出,諸多先進國家已將各血清型疫苗列入嬰幼兒常規疫苗接種建議,但國人對腦膜炎雙球菌預防的重視度仍有待加強,甚至有部分家長從來不曾聽過此疾病。提醒各位家長,我國近20年每年皆有本土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確診案例,可見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從未消失,且持續威脅嬰幼兒的健康。李秉穎說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源於一種好氧性的革蘭氏陰性雙球菌,然而,感染腦膜炎雙球菌後,大多數的人都不會出現臨床症狀,全球統計,健康的無症狀帶菌者約5至10%,根據台灣疾病管制署2001年調查,20-24歲之男性之腦膜炎雙球菌鼻咽帶菌率達 2.3%。且無症狀帶菌的時間可能長達數月,不難想像感染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的個案數可能遠遠被低估。流行性腦脊髓膜炎主要發生在嬰幼兒,約三分之一的個案發生在小於4歲。黃玉成理事長提醒,發病後8小時以內,患者症狀極為不明顯,與感冒症狀相似,如發燒、嘔吐、躁動不安、活動力差等。直到第9至15小時,才可能出現相對典型的後頸部僵硬、平衡感變差等症狀,但仍然容易被輕視且並非總是發生。倘若仍未即時就醫,在16至24小時之間,可能就會造成器官衰竭甚至死亡。整體而言,黃金救援時間僅有短短的24至48小時,即使給予適當治療,死亡率仍有10%至15%。黃玉成理事長進一步說明,因為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源於細菌感染,臨床上以抗生素為治療主力,但治療成效仍有加強空間,患者也需要住進加護病房觀察,少數個案甚至須透過洗腎維持身體功能。就算即刻展開療程,但致死率仍然高達10%至15%,每7位患者就有1人具死亡風險。黃玉成理事長呼籲,有鑑於嬰幼兒感染流行性腦脊髓膜炎風險較大,若要守護孩子的健康,為他們的人生旅途,減去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威脅,務必掌握預防勝於治療的原則,除了勤洗手、戴口罩、減少出入人流密集場所以外,接種疫苗也是預防方式之一。
新冠疫情導致嬰兒常規疫苗接種率下降 這3種疫苗最容易被疏忽
先前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的關係,國內家長為了避免嬰幼兒感染新冠肺炎,所以降低了前往醫院接種疫苗的次數,而其中有3種疫苗的接種率較低,分別是5歲至國小入學前接種的四合一疫苗與MMR第2劑、1歲以後接種的A型肝炎疫苗第2劑。根據媒體報導指出,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先前曾表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在疫情這段期間,全球有2500萬名兒童錯過了常規疫苗的接種,台灣當地雖然影響沒有如此龐大,但統計下來後,發現有3種疫苗的接種率仍然偏低。羅一鈞也提到這3種疫苗分別是5歲至國小入學前接種的四合一疫苗與MMR第2劑、1歲以後接種的A型肝炎疫苗第2劑。但雖說接種率偏低,但只低於平均的1%,整體接種率仍然有96%以上。疾管署急性傳染病組組長楊靖慧表示,先前因為疫情的因素,導致降低家長帶幼兒來醫療院所接種常規疫苗的意願,當中也有家長或幼兒因為確診、被匡列成接觸者,結果導致疫苗接種被延後,另外衛生單位也因為防疫的因素,沒有足夠的醫療量能來敦促嬰幼兒常規疫苗的接種,這也是接種率下降的原因之一。
新冠疫情時代 小小孩18個月得挨20針
在疫情時代我們經歷了1、2、3…以及看似無止盡的追加劑,有小兒科醫師精算嬰兒出生到1歲6個月間,常規疫苗+流感+新冠要至少挨超過20針,尤如針線包;2020年台灣再度引進6合1疫苗,整合嬰6個月大常規5合1(白喉、百日咳、破傷風、小兒麻痺、嗜血桿菌)疫苗及B肝疫苗,不少家長選寧可自費接種,也免去一次面對寶貝撕心裂肺的拒針戲碼。小兒科醫師施勝桓指出,嬰兒出生至1歲6個月,常規疫苗需要注射的就有16針,再加上流感疫苗以及新冠疫苗,總共超過20針,現今多雙薪家庭,不少家長為帶嬰兒依規定時間接種疫苗需頻繁請假,相當不便,且多注射一劑就多一次疫苗引起副作用的風險,尤其不少小孩因疼痛對針劑恐懼,經常在診間上演撕心裂肺、四肢劇烈掙脫的劇碼。六合一疫苗是把嬰兒六個月大的時候必須接受的五合一疫苗以及B型肝炎疫苗兩劑整合為一劑。過去台灣曾短暫引進6合1疫苗做為公費施打,2018年因國際B肝疫苗供需失衡再恢復為5合1疫苗,2020年台灣再度引進6合1疫苗,供家長選擇可自費接種。施勝桓指出,6合1疫苗的優點除讓6個月的嬰兒少打1劑,臨床也發現昔日公費、單劑型B肝疫苗,20%的接種者在國中例行性的健康檢查中已偵測不到B肝的抗體或者是B肝抗體不足,需再自費接種B肝疫苗,採6合1疫苗抗體增強22倍,可減少小朋友成長後補追加B肝疫苗的機率,這也是不少家長考量讓寶貝在6個月大時棄公費5合1改接種6合一的原因。
6個月至5歲「常規疫苗超多」 醫:莫德納可「同時間不同部位」施打
為避免兒童感染COVID-19後造成的重症傷害,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已配發兒童莫德納疫苗,並自7月21日起提供給滿6個月至5歲的孩童施打,但不少家長觀望之餘,也出現孩子常規預防接種與新冠疫苗施打時程上的顧慮;對此,馬偕兒童醫院醫務部主任紀鑫表示,任何疫苗都有固定的施打時程,打完2周之後就會產生保護力,在醫師評估可以施打的情況下,新冠病毒疫苗與其他預防注射的時間不必刻意分開,可以在「同一時間不同部位」施打,不但可避免延誤施打時程,也可以節省家長往返的時間。紀鑫表示,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CDC)建議,兒童莫德納疫苗一次劑量為0.2ml,2 歲以下施打部位為大腿前外側,2歲以上為非慣用手的上臂三角肌,接種後不需按揉,疫苗不良反應與成人差異不大,與其他疫苗多為接種部位產生紅腫、疼痛的情況類似,可以在紅腫處予以冰敷改善。馬偕兒童醫院針對6個月以上至5歲孩童的莫德納疫苗施打,已由預約疫苗平台轉至醫院掛號系統,符合施打條件及完成注射者均贈送小禮物以安撫小朋友們的情緒;此外,為考慮家長及陪伴者之方便性,另增加7月30日及8月6日,連續兩個周六上午8點半到11點半,在臺北市建成國中設置院外施打站,提供民眾更多元性的服務,可先上網預約掛號。紀鑫說明,常規疫苗與COVID-19疫苗可同時間不同部位接種,亦可間隔任何時間接種;根據兒童健康手冊,嬰幼兒在成長過程中,為增強對疾病的保護力,有許多常規的預防注射時程,以6個月至5歲這個階段為例,正是常規疫苗接種較密集的期間,預定施打的疫苗,除了每年秋冬季節的流感疫苗外,包括以下7個時間點的常規疫苗:滿6個月的五合一、B型肝炎疫苗;滿1歲的水痘、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滿1歲至1歲3個月的13價肺炎鏈球菌、A型肝炎;滿1歲3個月的日本腦炎疫苗;滿1歲6個月的五合一疫苗;滿1歲6個月至1歲9個月的A型肝炎;滿2歲3個月的日本腦炎疫苗。依據CDC建議,兒童於確診COVID-19後,除3個月內無法施打新冠疫苗外,在醫師評估身體狀況良好的情況下,並不會影響接種其他常規疫苗,請家長不必過於擔心。
好猶豫!5歲以下孩童打疫苗? 「美國7000位幼兒」接種後結果曝光
45萬劑莫德納兒童疫苗抵台,該不該讓6個月到5歲之間的小小孩施打?會不會產生副作用?許多父母都陷入天人交戰。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兒科主任陳思融表示,以國外目前的臨床試驗來看,可以降低重症率、死亡率,長新冠肺炎和MIS-C的副作用,因此,還是建議家長讓小小孩施打。陳思融表示,莫德納目前在FDA(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報告,臨床試驗作了超過7000個嬰幼童,並沒有嚴重的副作用,也沒有併發心肌炎的報告。只是小小孩打完疫苗可能會出現低燒,比較疲倦、哭鬧等症狀,但是跟常規施打疫苗的狀況差不多,一兩天就緩解,並沒有因為施打莫德納疫苗出現比較嚴重的副作用。陳思融也說,6個月寶寶施打疫苗後,如果出現不適,可能也不太會表達,建議父母親可以觀察寶寶的食慾、活力,如果是小小孩有心肌炎,可能的表現會出現6大症狀,包含嘔吐,嗜睡,呼吸喘,冒冷汗,或是膚色比較慘白,小朋友活力很明顯下降,一定要儘速帶小孩來就醫。陳思融指出,如果6個月到5歲寶寶曾經確診,3個月內體內的covid-19 抗體是高的,因此,建議確診後,從發病日期3個月後,再去施打疫苗即可。跟其他常規疫苗目前國內與國際專家都建議可以同時施打、不同部位即可,到時再看CDC更新的指引。至於6個月以下的寶寶,目前還沒有任何核可的疫苗可以施打,建議懷孕媽咪在寶寶出生以前,完整接種三劑,因為研究發現,孕婦施打mRNA COVID疫苗在寶寶出生後6個月內,可以降低寶寶6成因為covid-19必須住院的比例,抗體通過胎盤的機率是高的,對6個月以下的寶寶來說,是有效的保護力。
現有疫苗對「Omicron變異株」仍有效? WHO:要警惕新亞型免疫逃逸
由於傳播能力顯著增強,Omicron變異毒株出現後迅速取代Delta,成為全球主要流行的新冠毒株。Omicron變異株還顯示出很強的持續演化能力,迄今已進化出眾多亞型。對於頻繁變異的Omicron毒株,現有新冠疫苗還能否提供保護?★加強針顯著提升保護新華社報導,在世界衛生組織(WHO)11日發佈的疫情周報中,匯總介紹了23項評估現有新冠疫苗對Omicron變異株感染保護效力的研究結論。這些研究來自巴西、加拿大、捷克、丹麥等10個國家,評估了輝瑞(BNT)、莫德納、阿斯利康(AZ)、科興和楊森等已上市疫苗。其中有些研究僅評估了完成常規疫苗接種的效果,有些研究只評估了接種一劑疫苗加強針的效果,還有部分研究對這兩種情況的效果都作了評估。結果顯示,與Alpha毒株等其他4種被列為「需要關注」類別的新冠變異株相比,常規接種新冠疫苗在預防Omicron變異株感染、有症狀感染和引發重症等方面的效果均有所下降。值得注意的是,在大多數研究中,現有疫苗對預防Omicron引發重症的有效率仍很高;在所有相關研究中,接種一劑疫苗加強針均顯著提升疫苗在預防Omicron感染、有症狀感染和引發重症等方面的效果。在加強針效果方面,研究涉及的36項包括多種疫苗加強針的相關評估顯示:在接種一劑加強針後的14天至3個月內,預防Omicron引發重症的效果均顯著提升;有34項評估顯示,在接種一劑加強針後的14天至3個月內,預防重症有效率高於70%。在20項關於mRNA疫苗加強針的更長期效果評估中,有18項評估顯示,接種一劑mRNA疫苗加強針後的3至6個月內,預防重症有效率超過70%。世衛組織在周報中指出,未來還需對接種疫苗加強針超過6個月後的效果進行評估,以瞭解疫苗在更長時間段的保護效力。★警惕新亞型免疫逃逸需要警惕的是,最近Omicron變異株又演化出一些新亞型,包括南非研究人員報告的BA.4、BA.5和正在美國迅速傳播的BA.2.12.1等。美國《科學》雜誌網站10日刊文說,與較早出現的Omicron亞型相似,BA.4、BA.5和BA.2.12.1這三種亞型,對接種新冠疫苗或早先新冠感染產生的抗體表現出逃逸能力,但多數情況下,通過疫苗接種或自然感染獲得的免疫力仍可預防新亞型毒株導致的嚴重疾病。這篇文章介紹了近日發佈的兩項預印本研究。其中一項由位於南非的非洲健康研究所等機構研究人員發佈在「醫學論文檔案網」上。研究顯示,對於一些之前感染過Omicron亞型毒株BA.1並因此獲得免疫力的人,BA.4和BA.5能避開這種免疫力並導致有症狀感染,尤其在未接種疫苗人群中,這種現象更顯著。這表明BA.4和BA.5有可能引發新的「感染浪潮」。另一項由北京大學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研究人員領銜的團隊在「研究廣場」網站上發佈的研究說,與BA.2亞型相比,BA.4、BA.5和BA.2.12.1對三劑新冠疫苗接種者的血漿顯示出更強的抗體中和逃逸能力,尤其對接種過疫苗的BA.1感染康復者的血漿表現出顯著中和逃逸能力。研究人員還根據上述三種新亞型的關鍵突變,分析了它們的免疫逃逸機制。BA.4、BA.5和BA.2.12.1的刺突蛋白受體結合域均攜帶L452突變。L452突變先前已出現在Delta毒株中,但早期Omicron亞型BA.1不含有L452突變。研究人員認為,最近湧現的多個Omicron亞型均攜帶L452突變,這可能是新冠病毒對Omicron「感染浪潮」引發的高水平人群免疫力作出的反應。研究表明,Omicron能夠演化出某些突變,從而特異性地避開BA.1感染引發的體液免疫。美國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病毒學家克里斯蒂安·安德森對《科學》雜誌說,儘管還不知道未來會出現什麼樣的新冠變異株,但幾乎可以肯定的是它們將越來越具有免疫逃逸能力。在未來疫苗研發工作中,「需要專注於拓展我們的免疫力」。
疫情下「免疫認知調查」出爐 僅65%民眾覺得打疫苗重要
新冠肺炎全球疫情延燒2年,逾2億5萬人確診,更導致超過5百萬人死亡。受到疫情長期威脅,世界看待健康與免疫的看法逐漸改變,荷商葛蘭素史克藥廠為了解全球民眾對免疫認知的變化,於2021年7月間,針對8個國家、超過1.6萬名的50歲以上民眾發起一項名為『疫情下健康與免疫認知大調查』的大型跨國研究。藥廠疫苗醫學顧問黃萬均醫師依結果指出,各國研究對象對健康狀態重視度由65%提升至76%;但疫苗重視程度相對較低,由44%增至65%。針對大調查的結果,中華民國基層醫療協會林應然理事長表示,「國人常以為疫苗是孩童才要打,成人不用打,也對自己的身體機能很有自信,但事實上,約50歲後免疫力就會開始快速下滑,加上幼時施打的疫苗,保護力也已隨時間降低,成人若無接種常規疫苗,無形間積欠『免疫債』,就會暴露於感染與重症的風險中!」發表於《EClinial Medicine》期刊中指出,投資疫苗1美元,可能減少未來20~50美元的疾病開銷。林應然理事長故建議民眾根據自身年齡與所處階段,如:懷孕、留學等,按照政府建議主動接種疫苗,累積健康保單。疫情下健康與免疫認知大調查顯示,男女性對健康重視有落差,相較女性高達81%將健康視為重要,男性則僅有71%。調查中也設計了自身免疫力衰退與老化認知的題組,結果十分值得探究,醫學顧問黃萬均醫師說,僅25%的研究對象覺得自己真正已經衰老到真實年齡的50、60歲,但卻有超過2倍、達52%的研究對象察覺自己免疫力變差,顯示民眾雖然認為自己還年輕、不服老,但事實上免疫力早已大不如前。在能幫助民眾提升疫苗施打意願方法的題目中,多數回答包括「提醒疫苗施打時間」、「說明為何要施打疫苗」、「說明疫苗副作用」等能增加50歲以上民眾的施打意願。醫學顧問黃萬均醫師分析,這些回饋反應出有些人不是不願意打疫苗,只是忘記了,但也有些人是因為對疫苗一知半解,對副作用存有錯誤的恐懼,所以才不敢施打。林應然分析,根據發表國際期刊AGE上面的結論指出,免疫力會隨著年紀增長而下滑,進而造成未來潛在發生的殘疾及死亡,如依我國近期流感統計資料來看,重症幾乎為50歲以上者,甚至99%都沒有打當期流感疫苗,而新冠也是在50歲後,重症與死亡風險都急速上升。然而,國人仍未建立良好的疫苗施打觀念,由流感與新冠疫苗的覆蓋率,皆較日韓來的低可見端倪。首先,我國近幾年公費流感65歲以上施打率,都僅有5成出頭,大輸韓國的8成;再者,由新冠疫苗施打率觀之,我國竟是隨年齡越大施打率越低,75歲以上更是卡在7成3,反觀日本是50歲以上族群施打率幾乎都超過9成,年紀越高覆蓋率越高,90歲、甚至百歲人瑞施打率都超過9成,凸顯台灣最需要施打疫苗的族群,反而積極度較低!林應然說,人的身體機能在20多歲時達到高峰,爾後就開始走下坡,免疫力更是在約50歲時急速下降,這是因為免疫細胞在50歲後不僅數量衰退,甚至合作對抗傳染病的能力也下降。因此50歲後「超前部署」就變得很重要,也就是透過施打疫苗,教育免疫細胞辨認病毒樣貌,提前累積抗體大軍、鞏固防禦陣線,未來真正的病毒襲來時,才能及時反擊,有效預防重症與死亡。近來本土疫情趨緩,國內新冠疫苗的打氣因此較低,林應然直言:「台灣民眾往往很『現實』,新聞沒報、親友沒有發病,疫苗施打積極度都很低。以接種帶狀皰疹疫苗為例,常常可以發現,醫護人員說得再多,都不如親眼見到身邊親友發病後的慘狀,更來得有說服力。」林應然提醒,疫苗施打完保護力不會馬上產生,需要一定時間才能生成抗體,產生足夠保護力,若總是等到傳染病爆發才搶著打疫苗,不僅可能根本來不及,甚至還因為要到醫療院所施打,徒增感染風險,建議還是應該依醫師建議按時接種疫苗。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高峰期來臨 謹記「543」全方面保護
由於新冠疫情的爆發與延燒,逐漸讓國人習慣「勤洗手、戴口罩」,這也間接導致今年度流感患者人數大幅降低。但是今年仍然出現高帶菌率、重症率與死亡率的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感染案例,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日前就發表聲明,呼籲民眾應謹記543原則全面保護。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邱南昌醫師表示,流行性腦脊髓膜炎主要透過無症狀帶菌者鼻咽喉分泌物或飛沫而感染,流行時每10位就有1位為無症狀帶菌者,若長時間親密接觸(尤其是家庭接觸者),被感染的機會是ㄧ般民眾的500至800倍,且若進展成腦膜炎敗血症,致死率高達4成,是個不可輕忽的傳染病。而由於每年冬、春兩季(11月到隔年4月)這段時間是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的高峰期,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也以「預防流行性腦脊髓膜炎,謹記『543』保護全方面」作為口號,希望呼籲『5』大族群應留意『4』大症狀,並透過『3』招來預防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的侵襲。其中5大易感染族群是嬰幼兒與群聚生活者(住校、軍營)、居住或即將前往高盛行區者或處理腦膜炎雙球菌的實驗人員、先天無脾或脾臟切除者、HIV感染者與補體缺損或免疫缺損者。邱南昌醫師呼籲這5大族群應提高警覺。當嬰幼兒出現發燒、嘔吐、躁動不安、活動力差,或成人出現劇烈頭痛、高燒不退、噁心嘔吐、神智不清等『4』大症狀時,需多加注意並及早就醫。而民眾也要牢記『3』招預防方式:維持良好衛生習慣、避免長時間處於密閉擁擠空間與接觸呼吸症狀患者,並透過接種疫苗及早防範,如此可以降低遭感染的風險。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秘書長紀鑫表示,根據數據顯示,感染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後如果沒有即時確診接受治療,24小時內死亡率高達5成;即使給予合適藥物立即治療,致死率仍高達10%至15%,平均7位患者中有1位可能面臨死亡。由於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對嬰幼兒威脅頗大,不少國家也將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疫苗列入嬰幼兒常規疫苗接種。
BNT內幕1/東洋冷鏈挨批不到位 業者爆:同等技術流程卻獲BNT認同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向來都聲稱疫苗「買夠了」,後來面對國人一直打不到疫苗,他才坦承台灣進口疫苗的確不夠多,然而最近對於東洋採購3000萬劑BNT疫苗破局,陳時中推說「當時劑量太多,冷鏈也未完成、風險太高」。一名藥廠主管向本刊爆料說,即將負責儲存、運送BNT疫苗的冷鏈商「裕利」,採用的負70度超低溫電冰箱方案,同樣的技術和作法,東洋當初的協力廠商、瑞士商「大昌華嘉」也曾向衛福部提報過,並獲得BNT德國原廠認可,但兩者的境遇卻南轅北轍。值得關切的是,當BNT疫苗以2到8度冷鏈車運送到各縣市,BNT的有效期限也立即從原先的6個月衰減到1個月,一旦BNT離開2到8度冷藏設施,更需要在6小時內就打完,否則就失溫報廢。BNT疫苗即將來台,主要將提供年輕人施打,但疫苗接種的開放年齡,卻意外引發綠營自家人內訌。(圖/趙文彬攝)冷鏈業者告訴本刊記者,指揮中心目前的冷鏈運送方案,分明是將「燙手山芋甩給地方政府」,因為地方政府的冷藏設備與品質參差不齊,恆溫保存BNT原本就有難度,更別提未來BNT疫苗還要直接進入各縣市國高中及小學施打,不少學校、尤其偏鄉地區未必有符合規定的冷藏設施,屆時BNT疫苗究竟有無失溫而失效的可能,恐流於各說各話。更令人擔憂的是,除了BNT可望在11月前到貨750萬劑外,各縣市10月還要同步開打600萬劑流感疫苗,以及子宮頸癌等各類常規疫苗,庫存高端也佔了一部份倉儲。據了解,已有縣市私下探詢指揮中心,儲存疫苗的冷櫃因將面臨多種疫苗存放,空間有限恐引發「爆倉危機」,該採用何種應急方案?據轉述,指揮中心僅答覆會盡力調配疫苗數量,若爆倉將代為尋找存放空間,並未提出具體方案,讓縣市政府憂慮,未來不僅需擔心要在效期內打完BNT疫苗,工作人員也可能因接種疫苗既多且雜壓力遽增、忙中有錯「打錯針」而受到嚴懲。東洋董事長林全去年欲引進3000萬劑BNT疫苗最後卻破局,也讓林全氣得痛批衛福部「吃他豆腐」「水太深了」。(圖/報系資料庫)曾有意爭取引進BNT疫苗的國內藥廠業者告訴本刊,BNT疫苗保存條件極嚴格「相當嬌貴」,一不小心失溫就可能報廢,但就BNT從桃園機場下機,直接運到「裕利」倉庫的超低溫冰箱保存的這段過程為例,期間就會因為食藥署人員要到裕利進行封緘作業,必須先解凍一次,但世界各國目前的超低溫負80度插電冰箱都有但書提醒使用者,冰箱開啟後,最好能在60秒內關閉冰箱,否則溫度就會快速流失與升溫,超低溫冰箱在開啟60秒內內關閉後,也需要等待28-30分鐘降溫後,才能再次開啟冰箱。若為了作業方便而重複開啟冰箱,就可能導致疫苗失溫,因此對於冷鏈技術人員的「技術」與「道德」都形成嚴苛考驗,畢竟疫苗有沒有失溫,只有冷鏈業者最清楚。由於政府很難24小時派員緊盯冷鏈業者有沒有按照標準作業程序保存、處理疫苗,因此藥廠業者也建議,應該參考國外政府作法,委請公正第三方機構監督負責保存運送疫苗的冷鏈業者(例如SGS瑞士通用公證行),才能確保BNT疫苗冷鏈依規定維持恆溫,不會影響疫苗品質。外商裕利包辦了台灣進口疫苗AZ、莫德納及BNT疫苗的冷鏈業務。(圖/報系資料庫)此外,該業者也建議縣市政府,儘速按歐盟食品藥物管理局EMA網站上,對BNT疫苗藥性限制(溫度)、保存條件及冷鏈說明及建議,檢視自身冷藏設備,畢竟疫苗變質,一般醫護人員很難察覺、接種民眾也不會發現,但疫苗失溫報廢就沒保護力。國外也已有研究單位懷疑,民眾完整接種BNT疫苗後仍發生「突破性感染」(指疫苗效力),是否與BNT疫苗冷鏈稍不慎就可能失溫也有關?儘管迄今為止,還沒有具體結論,但因應秋冬季各縣市將存放大量疫苗並展開施打,地方政府必須超前部署才能降低BNT疫苗失溫報廢風險。
BNT內幕3/BNT疫苗冷鏈條件驟降 縣市政府保溫能力受挑戰
民間團體捐贈BNT疫苗將抵達台灣,國內冷鏈業者爆料,目前包括BNT、AZ和莫德納等進口新冠疫苗,均由外商裕利負責冷鏈運輸,裕利雖買了20多座攝氏零下70度超低溫冰箱,可維持BNT效期達六個月,但疫苗轉送各縣市過程中,也要全程維持零下70度,難度極高,指揮中心思考後,同意裕利以攝氏2到8度冷鏈車運送至縣市。值得關切的是,當BNT疫苗以2到8度冷鏈車運送到各縣市,BNT的有效期限也立即從原先的6個月衰減到1個月,一旦BNT離開2到8度冷藏設施,更需要在6小時內就打完,否則就失溫報廢。冷鏈工作攸關BNT疫苗的品質,稍有不慎,疫苗就可能因失溫而報廢,但接種民眾卻未必能察覺。圖為冷鏈商裕利與民間業者合作輸運冷凍包裹。(圖/翻攝自the strsits times網站)冷鏈業者告訴本刊記者,指揮中心目前的冷鏈運送方案,分明是將「燙手山芋甩給地方政府」,因為地方政府的冷鏈設備與品質參差不齊,恆溫保存BNT原本就有難度,更別提未來BNT疫苗還要直接進入各縣市國高中及小學施打,許多學校根本沒有符合規定的冷藏設施,屆時疫苗究竟有無失溫而失效,恐流於各說各話。更令人擔憂的是,除了BNT可望在11月前到貨750萬劑外,各縣市10月還要同步開打600萬劑流感疫苗,以及子宮頸癌等各類常規疫苗,庫存高端也佔了一部份倉儲。據了解,已有不少縣市私下探詢指揮中心,擔儲存疫苗的冷櫃因將面臨多種疫苗存放,空間有限將產生「爆倉危機」,該採用何種應急方案?據轉述,指揮中心僅答覆會盡力調配疫苗數量,若爆倉將代為尋找存放空間,讓縣市政府憂慮,未來不僅需擔心要在效期內打完BNT疫苗,工作人員也可能因接種疫苗既多且雜壓力遽增、忙中有錯「打錯針」而受到嚴懲。今年十月,600萬劑公費流感疫苗也將與BNT疫苗,同步在校園中施打,對縣市政府與校方都是一大考驗。(圖/報系資料庫)曾有意爭取引進BNT疫苗的國內藥廠業者告訴本刊,BNT疫苗保存條件極嚴格「相當嬌貴」,一不小心失溫就可能報廢,但就BNT從桃園機場下機,直接運到「裕利」倉庫的超低溫冰箱保存的這段過程為例,期間就會因為食藥署人員要到裕利進行封緘作業,必須先解凍一次,但世界各國目前的超低溫負80度插電冰箱都有但書提醒使用者,冰箱開啟後,最好能在60秒內關閉冰箱,否則溫度就會快速流失與升溫,超低溫冰箱在開啟60秒內內關閉後,也需要等待28-30分鐘降溫後,才能再次開啟冰箱,若為了作業方便而重複開啟冰箱,就可能導致疫苗失溫,因此對於冷鏈技術人員的「技術」與「道德」都形成嚴苛考驗,畢竟疫苗有沒有失溫,只有冷鏈業者最清楚。由於政府很難24小時派員緊盯冷鏈業者有沒有按照標準作業程序保存、處理疫苗,因此藥廠業者也建議,應該參考國外政府作法,委請公正第三方機構監督負責保存運送疫苗的冷鏈業者(例如SGS瑞士通用公證行),才能確保BNT疫苗冷鏈依規定維持恆溫,不會影響疫苗品質。由於國外疫情嚴峻,專家認為仍要必要繼續提高台灣新冠疫苗覆蓋率,也讓疫苗議題持續延燒。圖為長庚醫院替民眾接種高端疫苗。(圖/馬景平攝)此外,該業者也建議縣市政府,儘速按歐盟食品藥物管理局EMA網站上,對BNT疫苗藥性限制(溫度)、保存條件及冷鏈說明及建議,檢視自身冷藏設備,畢竟疫苗變質,一般醫護人員很難察覺、接種民眾也不會發現,但疫苗失溫報廢就沒保護力。國外也已有研究單位懷疑,民眾完整接種BNT疫苗後仍染疫,是否與BNT疫苗冷鏈稍不慎就可能失溫也有關?儘管迄今為止,還沒有具體結論,但因應秋冬季各縣市將存放大量疫苗並展開施打,地方政府必須超前部署才能降低BNT疫苗失溫報廢風險。
BNT學生該打嗎?醫提家長最困惑「6大QA」 一次解釋讓你懂
台灣在繼AZ、莫德納與國產的高端疫苗陸續加入民眾接種選項後,不少人期待的BNT疫苗,首批將在8月底、9月初抵達台灣,目前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要將這批BNT疫苗,優先提供給國內12至17歲學生施打,同時也開放18歲(含)以上民眾上網,去登記施打意願。而重症科醫師黃軒,有感於最近一些家長,對BNT疫苗有許多疑問,他把一直被問到的「6大問題」整理統合,希望能讓外界更加認識BNT疫苗。1、BNT疫苗對年輕學生副作用,和成人有何不同?越年輕,副作用越強?黃軒醫師解答:輝瑞 (Pfizer) 報告稱,兒童及青少年會出現類似成人常看到的副作用,像是注射部位疼痛、疲勞、頭痛、肌肉疼痛、寒顫、關節疼痛和發燒等。這些副作用通常會在48小時內逐漸消退,不會因為「太年輕」,副作用變得比較強。2、打完BNT疫苗後,心肌炎發生率高嗎?黃軒醫師解答:有媒體報導「mRNA疫苗像BNT容易出現心肌炎」,讓家長們憂慮,但他強調,心肌炎其實是非常罕見的副作用(每百萬人僅12.6發生率);而在美國有304位已確定是因BNT疫苗引起的心肌炎住院者,95%皆為輕症,且迄今無人因此死亡。相對而言,兒童若未接種疫苗,死亡率為0.03~0.22%,老實說還比得到心肌炎的機率,還高出許多。3、和成人比較,兒童及青少年染疫後,較少出現重症或死亡,為何還需要打疫苗?黃軒醫師解答:雖然與成人相比,感染新冠肺炎的兒童及青少年,較少出現重症,但這些族群,仍可能在感染新冠病毒後,傳染給學校同學或老師;有接種疫苗者,除了保護自己免於生病,並有助於減少病毒傳播給家中長輩,因為這些成年、中老年族群,染病後更易成為病況較嚴重的患者。4、我的孩子在接種新冠疫苗時,同時還能打其他常規疫苗嗎?黃軒醫師解答:目前不建議,專家認為新冠疫苗應與其他疫苗「至少間隔1個月」才能接種。5、孩子已經感染過新冠病毒,還需要打疫苗嗎?目前仍建議要!尤其已經康復且超過3個月以上的人。目前沒有針對兒童或青少年的特定數據分析,但在成人中,即使是曾染疫者,在3個月後,其體內抗體仍會大量減少,只剩17%,仍建議還是要打疫苗,以防止再次感染。6、12歲以下的兒童何時才有疫苗可以打?目前BNT與莫德納都在進行試驗,觀察疫苗在6個月大的嬰兒中的療效;BNT更預計將在今年9月,會為2至11歲的兒童申請緊急授權,今年秋天可以拭目以待。
卡民間疫苗3/雅各臣拉裕利結盟蘇系 陳時中變夾心「問到疫苗就生氣」
外界對「裕利」公司有點陌生,其實裕利是國內最大的冷鏈運輸外商業者。去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國民黨立委賴士葆曾在立院質詢陳時中,追問指揮中心不能公開疫苗合約的原因,他當時質詢陳時中,是否因『冷鏈商還未談好』有關?賴追問,衛福部與裕利醫藥、港商雅各臣、信東生技等廠商談過了嗎?由於當時外界盛傳「東洋案」破局與雅各臣介入有關,陳時中尷尬之餘證實,確曾與上述廠商開過會,也令很多人急忙追問「裕利何許人也?」,沒想到短短數月,當時名氣還有限的「裕利」在疫苗案中已成關鍵角色,連國際媒體都點名追捧。全台上千萬劑的常規疫苗,均由裕利醫藥冷鏈物流系統運送。 (圖/報系資料庫)根據裕利官網資料記載,裕利醫藥(Zuellig Pharma)是瑞士的跨國集團,台灣裕利則是瑞士醫藥集團分公司,在台從事醫藥、冷鏈逾二十五年,集團業務規模在亞洲首屈一指,今年三月還在桃園大園區設立全台最大的醫藥物流中心,堪稱亞太地區最大冷鏈倉儲。裕利不僅被指在雅各臣及企業界洽購、捐贈BNT疫苗過程扮演協力商,就連藍營執政的南投、花蓮、雲林和台東等四縣市,向指揮中心遞案進口約二百八十萬劑BNT疫苗,冷鏈協力商也是裕利。不過,四縣市澄清未指定特定冷鏈商,應是委託代購疫苗盛弘集團的決定。雲林縣長張麗善等藍營四縣市首長,聯手向衛福部遞件,爭取進口疫苗。(圖/報系資料庫)國內一位GDP藥廠負責人透露,去年八月東洋著手買BNT疫苗,曾與衛福部、BNT德國原廠及上海復星代表,舉行四方視訊會議,當時與東洋合作的GDP台灣冷鏈業者曾奉命到場報告,獲得高度重視冷鏈運送細節的德國BNT認可,「但據悉該冷鏈業者不是『裕利』,日前國內媒體指稱裕利集團才是德國BNT屬意合作對象的說法,真偽難辨,不能排除是有人刻意放話帶風向。」。東洋採購BNT疫苗破局後,美麗島電子報董事長吳子嘉在今年2月22日質疑,指揮中心掩蓋與雅各臣談判內容,遭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駁斥。媒體人朱凱翔日前獨家披露,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與德國藥廠BNT視訊探討購買疫苗事宜的會議中,東洋製藥合作的冷鏈商也有參加。(圖/翻攝自網路)陳時中指雅各臣是在去年9月18日『透過1922、部長信箱』表達與指揮中心洽談意願,這番說法卻再度引發在野黨不滿,指控雅各臣結合綠營內「新蘇系」勢力,出手阻撓東洋買BNT疫苗。北市議員游淑慧就說,奉蔡總統之命,指揮中心現在要處理民間企業捐贈BNT疫苗案,陳時中夾在蔡、蘇二人間,一下子說要全力幫忙,一下又改口要求原廠授權書,搞得快精神錯亂,難怪只要有立委質詢他買疫苗的事,陳時中就會顯得很不耐煩。
史上年紀最小日本腦炎病患! 彰化3個月大男嬰染病「來不及打疫苗」
疾病管制署14日公布國內新增4例日腦個案,值得關注的是,一名居住彰化年僅3個月大的男嬰確診,是日本腦炎從1999年開始列入法定傳染病以來年紀最小的感染者!疾病管制署公布新增4例確定病例,為台中市潭子區50多歲男性,這名男子於南投縣南投市租屋、新北市三重區60多歲男性、桃園市八德區40多歲男性及彰化縣大村鄉3個多月男嬰,4人發病日分別為6月24日和30日,症狀為發燒、頭痛、步態不穩、意識不清、抽搐等症狀,經就醫通報後確診。目前除台中市個案已出院外,其餘3人仍在住院治療。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圖/報系資料照)引人關注的是,其中一例確診個案年僅3個多月大,也是我國第二例小於1歲的個案。根據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這名居住在彰化縣大村鄉的3個多月男嬰,在6月30日出現高燒、食慾變差和哭鬧狀況,經轉介大醫院收治住院後,隔天出現抽搐情況轉送加護病房,醫師也警覺通報日本腦炎並確診,目前還在加護病房,住院將近2週。國內在1999年把日本腦炎列入法定傳染病,這是有紀錄以來最小病例,另一例不滿1歲個案則是2007年一名6個月大女嬰,總共2例;也因為國內日腦常規疫苗第一劑接種年齡為滿15個月,他們都還不到打疫苗的年齡。林詠青表示,小孩罹患日本腦炎較難發現,但若出現抽搐或急性無力肢體麻痺、突然肢體沒有力氣等狀況,林詠青提醒家長要提高警覺,盡速就醫。國內正值日本腦炎流行高峰,台灣以三斑家蚊、環紋家蚊及白頭家蚊為主要病媒蚊。(圖/疾管署提供)日本腦炎是蚊媒傳病,並以豬隻為主要增幅動物,衛生單位調查個案住家附近有養豬場或禽畜場,研判住家附近感染的可能性較高。另外疾管署也提醒,國內正值日本腦炎流行高峰,台灣以三斑家蚊、環紋家蚊及白頭家蚊為主要病媒蚊,常孳生於水稻田、池塘及灌溉溝渠等處,吸血高峰為黃昏與黎明時段,民眾儘量避免於病媒蚊吸血高峰時段,在高風險環境附近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