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殼海鮮
」中秋小心中毒!「烤蚵」釀47起諾羅群聚腹瀉 營養師揭3吃法:對環境、健康都友善
中秋節將至,是親朋好友歡聚烤肉的好時機,但衛福部疾病管制署表示,今年上半年諾羅病毒腹瀉群聚通報案件中,就有47件與食用烤蚵相關,這類型帶殼海鮮若沒有烤熟,可能攝入比海水高出數十倍、數千倍的病毒。營養師提醒,「無煙烤肉」逐漸成為現代人烤肉的新選擇,也有不少人會直接購買現烤串燒替代,但水產貝類等一定要徹底加熱再吃,器具生熟分開,以確保食用安全。根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9月1日至7日全台腹瀉門急診就診累計13萬472人次,較前一周略降1.5%,但高於近5年同期;全國近4周更接獲共101起腹瀉群聚通報案件,也是5年同期新高,發生場所以餐飲旅宿業的78件最多。為預防感染諾羅病毒以致腹瀉,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提醒,貝類食材除了應該新鮮、注意保存,也要避免生食,開殼後要再烤3至5分鐘,確保中心溫度有加熱到超過攝氏66度才可食用,調理食物前也要先洗手。食藥署先前也在官網強調,烤肉已成為全民運動,由於海鮮水產品易在生長過程中受水域中的霍亂弧菌、腸炎弧菌或諾羅病毒等病原性生物污染,故在烤蛤蜊等貝類產品時,慢烤至殼張開後,務必要再多烤一會兒再行食用,其他海鮮及肉類產品也務必要徹底加熱,切勿因追求生鮮的口感,卻忽略潛在的中毒風險。此外,營養師夏子雯表示,若想在食用烤肉時對環境、健康更加友善,建議烤肉一定要搭配蔬菜,加入彩椒、菇類、筊白筍、茄子等含有膳食纖維的蔬菜,不僅能攝取到豐富的膳食纖維和營養素,還能平衡肉類的油膩感,干擾油脂的吸收。夏子雯說到,醬料部分可選擇低鹽,或是使用無加鹽的調味粉,甚至是少用醬料,就能減少不必要的鹽分攝取。她認為,為了個人健康,無煙、低碳成為現代趨勢,其中無煙烤肉不僅減少燃燒碳所產生的有害物質,還能避免過多的油煙。夏子雯提醒,水產貝類應盡量避免生食,確認徹底加熱再食用,使用器具也一定要採取生熟分開,除了留意烤肉食材保存,料理前後也要記得用肥皂勤洗手,才能有效避免病毒或細菌找上門。
每當聚餐、中秋就過敏!這「婦科病」竟惹禍 醫示警:烤肉5食材要小心
中秋節是家人團聚、一起享受美食的時刻,但有一名年約30歲的女性患者卻稱,自己每逢中秋節就會過敏,甚至曾因皮膚嚴重搔癢而掛急診,抽血檢查發現,原因與雌激素過高有關。醫師就解釋,此類患者若短期內大量攝取高組織胺食物,包括加工肉品、柑橘類水果、帶殼海鮮等等,就容易引發過敏反應。「初日診所」減重專科暨家醫科醫師楊智雯提到,她日前收治一名年約30歲的女性個案,該患者自述,只要聚餐頻繁,就會出現皮膚搔癢等過敏現象,去年中秋節,她在烤肉後因過敏反應強烈掛急診。患者表示,她至皮膚科進行過敏源檢測,確認對蝦、蟹與塵蟎過敏,當下也立即進行飲食調整、定期清洗床單,希望改善過敏狀況,沒想到一旦聚餐增多,過敏仍然會反覆發作。楊智雯詢問其病史後,發現她患有巧克力囊腫,認為可能是因其體內雌激素與黃體素的比例失衡,以至於抑制了分解組織胺的二胺氧化酶(DAO)活性,導致組織胺代謝不良,進而引發「組織胺不耐症」(Histamine Intolerance)。楊智雯說明,當婦科疾病患者在短時間內大量攝取高組織胺食物,就容易引發過敏反應,而中秋節的烤肉食材,部分就含有高濃度組織胺,這也正是患者每逢中秋就會過敏加劇的原因。楊智雯進一步整理中秋烤肉常見的5大高組織胺食材,包括:加工肉品(香腸、培根)、柑橘類水果(柚子、橘子)、發酵食品(乳酪、起司、泡菜)、酒精(紅白酒、啤酒、香檳)、海鮮(帶殼海鮮、鯖魚)。楊智雯提醒,婦科患者除了避免大量食用高組織胺食物外,最根本的解決方法是維持體內雌激素的平衡;而肥胖、長期便祕、肝功能代謝異常以及接觸環境荷爾蒙是雌激素增加的4大原因,從源頭改善體質,才能真正解決因組織胺引起的「假性過敏」。
染腸病毒喉嚨破洞「痛到不吃不喝」怎辦?兒科醫激推1水果:加速修復
腸病毒肆虐全台,創下10年同期新高,全台破250班停課,其中光是台中就佔3分之1,共有86班停課,被列入腸病毒高風險區域。醫師透露,如果是以皰疹性咽峽炎為主要症狀的孩子,在病程第2、3天通常喉嚨會有一大堆破洞,痛到不吃不喝是常有的事情,進而引發低血糖和脫水,建議可吃1水果緩解。小兒科醫師傑登在臉書粉專「傑足先登傑登醫師」發文,「如果是以皰疹性咽峽炎為主要症狀的孩子,在病程第二、三天通常喉嚨會有一大堆破洞,痛到不吃不喝是常有的事情,要小心低血糖和脫水。這時請把握一個原則:『只要吃得下,想吃什麼都可以。』甜的、軟的、冰涼的通常比較能夠下嚥,所以布丁、冰淇淋、奶酪、放涼的蒸蛋、豆腐等等都可以」。醫師說明,過幾天患者稍微能夠吞嚥後,建議多攝取以下5類食物:1、優質蛋白質 是身體修復的主要原料。可從雞蛋、牛奶、優格、肉類獲得。2、維生素C幫助蛋白質合成加速皮膚黏膜修復。可從蔬菜水果獲得,強推維生素C之王「芭樂」。3、 維生素A 促進免疫細胞活性,加速傷口癒合。可從胡蘿蔔、菠菜、地瓜、木瓜等獲得。4、鋅除了能加強免疫,還能促進傷口癒合,非常重要。可從帶殼海鮮、牡蠣、堅果、種子等獲得。5、Omega-3具有抗發炎能力促進循環,幫助傷口消腫減少疼痛,加速修復。可從深海魚類、魚油、核桃等獲得。
聚餐後全身冒腫塊 60歲男「眼張不開」險休克…醫揭原因:5症狀注意
一名60歲男子近日聚餐引發嚴重過敏,全身多處蕁麻疹且眼睛紅腫、呼吸喘不過氣。台中慈濟醫院急診科醫師莊浩凌診斷為合併過敏性休克及血管性水腫,急救處置緩解,避免插管也化解死亡風險。醫師提醒,嚴重過敏潛在致命危機,千萬別輕忽。據了解,男子自知有吃蝦過敏病史,家聚相約到海鮮餐廳也不敢碰蝦子,沒想到餐後幾個小時全身紅腫疹塊,連眼睛都張不開,喉頭緊緊喘不過氣,緊急送到台中慈濟醫院急診室治療。家屬懷疑可能吃到蝦膏料理或軟殼蟹。莊浩凌透露,病人全身性紅腫,到院時血壓只剩70幾,先注射強心針緩解呼吸道症狀,減少插管機會也降低喪命風險。醫師指出,幸好及早送醫,一旦延誤,可能因吸道阻塞與過敏性休克而不可挽回。急救處置後,病人慢慢清醒但喉嚨仍有堵塞感,給予藥物氣霧吸入治療。莊浩凌說明,蕁麻疹成因最主要是接觸到外來過敏原,誘發身體免疫系統的巨大細胞釋放組織胺,引發眼睛癢、流鼻涕,甚至皮膚起紅疹等過敏反應,最大宗病因是甲殼類食物,尤其是帶殼海鮮如蝦子、螃蟹、龍蝦、蛤蜊等。過敏水腫生在喉頭,會阻塞上呼吸道甚至可能致命。(示意圖,非本文個案/台中慈濟醫院提供)莊浩凌提醒,有過敏特殊體質的人會因堅果甚至巧克力引發,也有芒果、鳳梨、荔枝等水果引發過敏病例,動物毛皮及塵蟎等也不能忽略。更有人因空氣冷熱交替變化,甚至生活作息不正常就引爆蕁麻疹。他說,醫學研究發現小朋友發燒皮膚起一塊一塊的風疹,是因為病毒感染誘發過敏反應,建議常有過敏反應的人出現蕁麻疹後,要記錄接觸過的物品、食物,儘量避免再接觸。醫師提到,處理蕁麻疹依嚴重程度決定,眼睛癢、皮膚長斑塊屬於輕症;嘴唇、眼皮腫甚至眼睛都睜不開就屬於「血管性水腫」,如水腫在喉頭,會阻塞上呼吸道甚至可能致命;更嚴重的是,誤食過敏藥物或被蜜蜂叮咬引發「過敏性休克」,必須緊急送醫。莊浩凌強調,通常接觸過敏原後兩個小時會開始有症狀,輕微過敏時可冰敷、多喝開水多休息,一天、半天後能改善,一旦暈眩無力、呼吸困難,甚至腹痛、臉色蒼白冒冷汗,意味已有危險症狀,就要趕緊就醫。
被帶殼海鮮劃傷「恐致命」!醫師曝2招自保:這些族群要避免生食
「芥末能殺菌」這上古迷思至今仍困擾不少人,也讓醫師們每過一段時間都要再次澄清謠言。台北榮民總醫院兒童感染科主任洪妙秋就指出,民眾不只要記得芥末沒有殺菌功能,處理帶殼海鮮時更要小心,不小心被劃傷可能會致命。洪妙秋在《健康2.0-名醫觀點》指出,食用生魚片常用的芥末沒有殺菌功效,且生食食物有汙染或寄生蟲疑慮,處理時應將生、熟食分開,洪妙秋也強調「不是所有魚都可以做成生魚片」,不同魚種還會有不同寄生蟲。她進一步指出,在處理或食用生食前,要先確認魚種是否適合作為生食食用,且免疫力差者、服用免疫抑制劑或接受化療的癌症患者,最好不要吃生食,但即使沒有以上狀況,在處理帶殼海鮮時也必須小心,尤其是有糖尿病問題民眾,更要特別注意。洪妙秋表示,海鮮從被捕撈到入店販售的過程可能沾染到環境細菌如海洋弧菌,而一旦被帶有病菌的硬殼海鮮或魚鰭劃傷,就可能引發致命的菌血症或壞死性筋膜炎,建議民眾請店家或自己戴手套處理。此外,如果在處理時受傷,可先用水或生理食鹽水沖洗,再以優碘消毒。
營養師傳授日本飲食習慣助預防血管疾病
這幾年國人10大死因統計中,癌症仍然是國人死因榜首,但心血管相關疾病,對於國人的影響,卻也不容小覷。心血管疾病除了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包括「三高」中的高血壓、糖尿病,甚至是腎臟疾病,都是息息相關的,也「包辦」國人10大死因中的5項,相加的死亡人口數更是超過癌症,這樣情況是相當恐怖的!如何才能預防心血管疾病呢?或許全球最長壽的國家——日本,能有我們取經的生活經驗,觀察日本人的生活習慣,營養師提出在生活飲食方面建議依循原則。1.粗食、高膳食纖維食材的選擇日本人以米飯為主食,並具有「生」與「鮮」的飲食概念,飲食中會選擇時令菜作為配菜,並盡量減少加工步驟,同於現代流行趨勢多吃高纖維的蔬菜、多選擇全榖類食物,不僅可以預防便祕、延緩糖類吸收,還可減少心血管相關疾病的發生。2.清淡、少油炸的食物料理日本人常食用魚肉,對於肥肉、培根這些含有高量脂肪的肉類則較少食用。對於食物的烹調方式,也應該以清蒸、水煮、涼拌等代替油炸的料理方式3.注意降低膽固醇有些隱形的胖子,就是看起來明明瘦瘦的,但膽固醇檢查數值卻高得嚇人,觀察飲食習慣,很多都喜歡吃動物內臟或帶殼海鮮,營養師強調,這類食物膽固醇含量都較高,為保護心血管,必須限制攝取量。文章授權提供/常春月刊
與快篩陽尪確診前一天「努力做人」仍陰性 美女營養師曝關鍵秘訣
台灣新冠肺炎疫情發燒,本土病例最近幾天都在6萬盤旋,尤其同住家人,通常只有一人確診,其他人大概很難躲得過。不過營養師范縈渝透露,自己在4月初,因曾與確診者足跡重疊而被匡列隔離過;5月初又因先生確診,她二度遭隔離。且在先生被快篩陽的前一天,夫妻倆還發生過親密的「人與人的連結」,但在與確診丈夫「努力做人」的狀態下,她的篩檢的結果竟都是陰性。范縈渝分享了她在疫情期間的增強免疫力菜單,提供民眾參考。范縈渝在粉專《范范營養師的騷生活》發文提到,她4月初因為在吃飯的餐廳,與確診者足跡重疊長達15分鐘,因而被匡列,當時她待在旅館經過10天居隔,加上7天自主管理;5月初因為先生確診,她又再度被匡列10+7,不過第二次是在家中居家隔離。她透露,在先生被快篩出陽性的前一天,他們夫妻來還有努力做人,進行過「人與人的連結」。後來先生確診後,她雖然有出現輕微喉嚨痛、四肢痠痛等症狀,但她篩檢出來都是陰性,確診的先生則是輕症,有喉嚨痛、有痰、鼻塞、疲倦,但沒有發燒,丈夫一人一室獨自關在房間。至於要怎麼做,能在疫情期間提升自己的免疫力?范縈渝分享了防疫提升免疫力,建議應補充的6大營養素:1、維生素A:維生素A不只保護眼睛,還可保護上皮細胞,協助修復喉嚨黏膜。例如胡蘿蔔、地瓜、南瓜、木瓜、蛋黃、豬肝,都是富含維生素A的食物。2、維生素C:蔬菜水果都含有維生素C,推薦當季水果,尤其芭樂的維生素C含量名列水果前三名,是提升免疫力的最佳選擇;不過蔬菜只有在生食的時候,才能獲取較多的維生素C,提醒食用生菜沙拉則要注意清潔。3、維生素D:維生素D除了調節鈣質平衡,也可幫處提升免疫力,特別是心肺功能。雖然曬太陽,可以幫助人體部分合成維生素D,但居家隔離後無法外出曬太陽,建議還沒隔離的朋友,在安全前提下,可把握陽光多出門走動;也可多補充牛奶、黑木耳及各種菇類、豬肝、或是油脂豐富的魚,例如秋刀魚。4、維生素E:不但是抗老好夥伴,更是免疫系統的好朋友。例如各式的堅果、各種植物性油脂、酪梨。5、礦物質鋅:可輔助蛋白質合成,讓皮膚細胞更健康,還可維持正常味覺。例如帶殼海鮮(蛤蠣、牡蠣)、玉米、南瓜籽、發酵麵包、乾香菇。6、必需脂肪酸omega3:足量的omega3可以幫助穩定免疫系統,減少發炎反應。例如油脂豐富的鮭魚、鮪魚、鯖魚、亞麻仁油、紫蘇油。范縈渝更提醒想增強免疫力抗疫的民眾,要注意蛋白質的攝取,因為這是免疫細胞的基礎營養來源,只要維持最佳免疫狀態,相信無論有無確診,最後都能康復;另外,最有效的物理性防禦,包括勤洗手、戴口罩、避免到多人聚集的場所。
25歲男一天三次「操過度」? 醫界:每月射精「這個頻率」可保攝護腺
適度的自慰是一種自然又健康的行為,泌尿科醫師蘇信豪日前受訪時透露,收治一位25歲男子因頻尿、解尿困難求診,檢查後發現他攝護腺肥大,推測與他一天自慰好幾次有關,因為攝護腺是製造精液的主要來源,高潮射精時,攝護腺變會不斷製造精液,過度頻繁受到刺激,攝護腺體積就可能變大,這位年輕男子的攝護腺就是因為被「操過度」,才會導致攝護腺肥大。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教授、泌尿科主治醫師王起杰也曾收治過一位男大生,一天自慰5次導致攝護腺肥大,最後竟尿不出來,王起杰醫師之前受訪時曾表示,根據門診觀察發現,40歲以下的年輕攝護腺患者近年越來越多,抽血檢驗發現,男性荷爾蒙數值多半遠高於一般平均值,顯示應該是「操過頭」,甚至他有許多患者都是30出頭的「牛郎」。王起杰表示,不同於40歲以上的患者,多因老化、細胞增生而引發攝護腺肥大,必須用藥,年輕患者多半只要減少性活動頻率,少吃會製造男性荷爾蒙的食物,如山藥、韭菜、帶殼海鮮等,過一陣子就能讓攝護腺消腫,排尿恢復正常。但自慰真的對攝護腺不好嗎?哈佛大學的研究顯示,射精頻率較高的男性,攝護腺癌的風險呈現降低趨勢。哈佛大學自1986年以來蒐集2萬9342名46-81歲受試者的相關數據,了解他們於青年期(20-29歲)與中年期(40-49)的每月射精頻率,射精行為包含性交、夢遺與自慰。受試者每2年完成一次射精頻率、生活方式的問卷調查,直至2000年結束。研究團隊發現,與每月射精4-7次的男性相比,每月射精21次的男性,罹患攝護腺癌機率降低31%。即使將受試者的生活習慣、家庭背景與攝護腺特異抗原指數(PSA)納入評估,仍然不影響最終結果。另一項追蹤2338位澳洲男性的研究,也出現了類似結果。研究顯示,每週平均射精4.6-7次的男性,比每週射精少於2.3次的男性降低了36%的攝護腺癌風險。研究更宣稱青年時期射精頻率較高者,與晚年攝護腺癌的風險關係最顯著。所以適度的自慰、射精對攝護腺仍有不少好處,推估下來大約每天不超過2次算是合理的範圍,既不會讓攝護腺操過頭,又能降低攝護腺癌的機率。
BNT來了!專家提醒「不是神藥」 觀察一個月反應:有3症狀快就醫
首批93萬劑BNT疫苗今(2日)上午7時抵台,完成封緘檢驗作業後,將優先提供12至17歲學生施打。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小組諮詢委員李秉穎提醒,接種一個月後要注意身體狀況,若出現3症狀要盡速就醫,另外毒理學專家招名威也指出,BNT雖然可讓年輕人打,但不代表是神藥,國外就有發生過打完出現過敏性休克的反應,因此要特別留意。李秉穎表示,接種BNT要注意2個可能的嚴重不良反應,一個是過敏性休克,發生率大約是百萬分之二到五,比傳統疫苗高出一些,但仍算少數,施打完要觀察30分鐘,都沒都沒問題的話,代表之後會發生的機率很低。另一個是心肌炎,在青少年身上的發生率約百萬分之幾十,以男性發生率較高。李秉穎解釋,疫苗引發的心肌炎大多和自體免疫有關,有些人怎麼打都沒事,但少部分人打了就有狀況, 不過大多是良性、輕微的,施以支持性治療就能恢復,死亡率不會超過一成。李秉穎也提醒,接種mRNA疫苗後,須注意自己身體一個月內有無異常,尤其一周內如果有心悸、呼吸急促、胸痛等症狀,應儘速就醫。假若打了第一劑發生心肌炎,第2劑就不建議再接種mRNA疫苗,可改打打腺病毒載體疫苗或蛋白質疫苗。專家提醒注意施打BNT疫苗後的反應。(圖/報系資料照)此外,招名威在臉書發文表示,BNT雖然可打在年輕人身上,並不代表它是神藥,有食藥過敏反應的女性要注意。他透露,BNT疫苗在國外已統計的1900萬劑施打紀錄中,曾出現21個休克性過敏反應案例,其中有86%(18/21)在注射疫苗半小時內發生。雖然比例不高,但不代表不會發生,調查還發現,曾經對其他疫苗有過敏病史,或某些藥物的過敏反應的女性,對BNT有較大的可能性出現過敏反應。招名威提到,施打後出現過敏性休克的患者,大多曾經對某些藥物(磺胺類、盤尼西林之類的抗生素)、食物(帶殼海鮮、蛋類、熱帶水果)或是其他疫苗(狂犬病、流感等)有過敏史,女性佔有9成(19/21),年齡從27至60歲都有,而這些患者,在緊急治療後,有20人已康復出院。招名威強調,接種疫苗前,一定要對自己的身體狀況有所掌握,包括過去的用藥病史,事先告知醫療人員,有利於注射疫苗前的安全評估,更要注意的是,如果是女性、有藥物或食物過敏史者,施打BNT要更加注意,「因為這是較易發生疫苗過敏反應的族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