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字母
」 新冠肺炎 WHO地理粉專揭颱風命名有趣故事 1取名方式被笑「有點中二」
中度颱風山陀兒從輕度颱風轉為中度颱風,且有望變成重度颱風,讓全台都嚴加戒備,民眾也紛紛做起防颱準備。一直以來民眾都很好奇颱風怎麼命名或有什麼由來,今(9月30)日有地理粉專分享颱風命名小故事,其中1取名方式還被形容很中二。臉書地理粉專「翻轉地理教室」今日分享有關颱風和颶風命名的有趣故事,首先是最早給熱帶氣旋取「綽號」的澳洲氣象學家克萊門特拉格(Clement Wragge),一開始他是採用希臘字母和希臘羅馬神話角色,之後改用他不喜歡的人物來命名,像是討厭的政客,因此在氣象預報時,就會聽到「XXX將為某某地區帶來大災難」。對此粉專忍不住笑說,這種取名方式有點中二。再來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空軍和海軍氣象學家繪製太平洋風暴圖時,開始以愛人的名字為熱帶氣旋命名,為了向家鄉的妻子或女朋友致敬。除此之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颱風本來採用女性名字命名的習慣延續下來,但有性別平權組織認為「女性不是災難」,之後也就變成男女名字都會輪流使用。翻轉地理教室也提到,2014年《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有針對颶風侵襲與災害做研究,竟發現「女性名字命名的颶風比以男性名字命名的颶風造成的死亡人數更多,研究人員表示,「人們沒有為聽起來像女性名字的颶風做太多準備,建議改另一種命名系統,好讓人們防災觀念不會受影響。最後翻轉地理教室認為,颱風名稱只是方便辨識的代稱,民眾最重要的是做好防颱工作。
專家疑發現耶穌童年手稿 可追溯到1600多年前
聖經對於耶穌小時候什麼都沒說,不過如今一份可追溯到 1600 多年前的新破解的手稿,被認為記載關於耶穌基督的童年。兩位專家已破解了該文本,並表示這是現存最早的「多馬嬰兒福音」(Infancy Gospel of Thomas ,IGT)副本。《紐約郵報》報導,這份手稿寫於四世紀或五世紀的紙莎草紙上,已在德國漢堡的一家圖書館保存了數十年,長期以來一直被認為是一份無關緊要的文件。然而,破解該文件的兩名男子之一、神學講師拉約斯貝爾克斯 (Lajos Berkes) 在一份新聞稿中宣稱「紙莎草碎片對研究具有非凡的意義」。這位神學講師表示,「它被認為是日常文件的一部分,例如私人信件或購物清單,因為筆跡看起來很笨拙」,這位專家接著解釋, 「我們首先註意到文本中的耶穌這個字。然後,通過將其與許多其他數字化紙莎草紙進行比較,我們逐個字母地破譯了它」。這張紙莎草紙共有 13 行希臘字母,起源於古埃及晚期,當時是基督教社會,手稿描述了「麻雀復活」,也就是耶穌童年的故事,內容描述耶穌將12隻黏土麻雀變成了活鳥。當時,耶穌在一條湍急的溪流旁玩耍,用軟黏土塑造了麻雀,不過5歲的耶穌被父親約瑟夫斥責,未料耶穌拍了拍手,泥土麻雀竟活了過來。這個故事被描述為耶穌的第二個奇蹟,是多馬嬰兒福音中眾所周知的部分,包括另一名破解手稿的專家,加布里埃爾諾基馬塞多(Gabriel Nocchi Macedo) 表示,「對於這部晚期古希臘作品被發現,證實了目前的推斷,即多馬嬰兒福音最初是用希臘文寫成的」。據了解,IGT 描述了基督的童年,其故事在古代和中世紀都很流行。據信 ,IGT 最早是在2世紀寫成的,然而,早期的基督教學者對其準確性表示懷疑。一份可追溯到 1600 多年前的新破解的手稿,被認為記載關於耶穌基督的童年。(圖/翻攝自X)
避免國家汙名化!WHO取名16種病毒變異株「跳過Nu與Xi」 其中3種已被除名
新冠肺炎肆虐至今已接近2年的時間,中間曾出現過不少病毒變異株,當時眾人習慣以發現地點來稱呼。而世界衛生組織(WHO)在6月時宣布以希臘字母來稱呼新冠病毒變異株,希望能以此改變部分國家遭到污名化。截至目前為止,已經有16種新冠病毒變異株被WHO使用希臘字母進行取名,目前最新的變異株就是南非發現「B.1.1.529」,WHO則是跳過原本排序的「Nu」與「Xi」,以「Omicron」作為變異株「B.1.1.529」的名稱。根據WHO官方網站資料顯示,截至目前為止,新冠肺炎病毒的變異中種類繁多,大部分都被登列在「cov-lineages.org」的網站上,而其中有部分變異株與傳統病毒株差異過大,擁有需要監控的變異點,像更強的傳染力、確診率或是重症率,有此類明顯變異點的病毒株就會被WHO以希臘字母依序取名。而目前總共有13種新冠病毒變異株被WHO以此規則取名。值得一提的是,近期在南非發現的「B.1.1.529」,WHO在幫其命名時,直接跳過了原有順序「Nu」與「Xi」,直接使用「Omicron」作為變異株「B.1.1.529」的名稱。雖然WHO並沒有解釋跳過的原因,但有媒體爆料指出,不具名的WHO內部官員表示,不使用「Nu」是因為他的讀音太接近「New」,擔心給人「又有新病毒問世」的錯覺。而不使用「Xi」則是因為它與特定姓氏的讀音相近,WHO不希望又一次地造成對區域的污名化,所以跳過不使用。而在被列入希臘字母的13種變異病毒中,其中又分為「高關注變異株(Variants of Concern,VOC)」、「需留意變異株(Variants of Interest,VOI)」、「監控中變異株(Variantsunder Monitoring,VUM)」三種等級,其中VOC是最嚴重級別,諸如像是Alpha、Beta、Gamma、Delta與近期的Omicron等5種變異株都是列入最嚴重的VOC級別。變異株關注等級說明。(圖/廖梓翔製表)而目前還有Lambda與Mu等2種變異株還在第二級的VOI級別中,至於Eta、Iota、Kappa變異株雖然都曾經列入VOI級別,但在近期降級為VUM等級。而另外在美國發現的Epsilon、巴西發現的Zeta與在菲律賓發現的Theta變異株,目前已經排除在三個級別之外。事實上,WHO有在官方網站上表示,只有列入VOC與VOI級別的變異株,才會使用希臘字母命名。擁有希臘字母取名的病毒變異株總整理。(圖/廖梓翔製表)
新冠肺炎又傳新變種!R.1變種病毒株在美突破2千例 打完疫苗也難抵擋
正當全球面臨著新冠病毒Delta變種病毒株的肆虐後,現在美國又傳出新種的變種病毒株。這暫時被命名為R.1的變種病毒株在美國的感染案例已經突破2千例,甚至在一家療養院甚至爆發群聚感染,而其中不少確診個案都曾接種過疫苗,目前專家正在研判R.1變種病毒株是否要列入受關注的變種病毒株名單中。根據《富比世》報導指出,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一份報告顯示,美國肯塔基州一家療養院於3月時爆發群聚感染,多達46人因此確診。但這家療養院的90%長居者與50%的員工都曾接種疫苗,但仍然有26名長居者與20名員工染疫,其中18名長居者與4名工作人員甚至是完成2劑疫苗的接種。後來經檢測後,發現是他們所感染的是新冠肺炎R.1變種病毒株。報導中指出,R.1變種病毒株最早是在日本被發現,截至目前為止在全球已經造成超過1萬例確診案例,在美國也有超過2000的確診案例。而根據肯塔基州療養院的案例來看,目前現行的新冠肺炎疫苗似乎難以抵禦R.1變種病毒株,但目前疫苗對於預防重症、死亡還是有相當的保護力。目前世界衛生組織(WHO)採用希臘字母來幫新冠肺炎變種病毒株命名,而目前尚未針對R.1變種病毒株進行命名。而對於變種病毒株的危險性,WHO也分為「高關注病毒株」(Variants of Concern)、「需關注病毒株」(Variants of Interest)、「需注意病毒株」(Variants Under Monitoring)三種等級。針對R.1變種病毒株,目前專家學者正在觀察,正在研判是否要將其列為觀察名單中。
世界衛生組織認證 Delta變種病毒株成主要感染例
世界衛生組織(WHO)日前表示,目前全球新冠肺炎新增病例幾乎都是具有高度傳染力的Delta變種病毒株,另外3種變種病毒株的感染人數只占一小部分。根據《RTE新聞》報導指出,世衛組織技術主管范科霍芙(Maria Van Kerkhove)於21日表示,目前針對Alpha、Beta及Gamma的變種病毒株的感染率不足1%,世上大多數國家的新增感染病例幾乎都是Delta變種病毒株所導致。范科霍芙也呼籲民眾不要小看Delta變種病毒株的傳染能力,目前在傳染能力尚無人能出其右,全球有超過185個國家與地區有發現Delta變種病毒株的出現,目前也正逐漸取代傳統病毒株。新冠病毒現世之後,於2020年底陸續開始傳出變種病毒株的消息,後來世界衛生組織決定以希臘字母來稱呼各種變種病毒株,上述四種Alpha、Beta、Gamma與Delta變種病毒株均列為「高關注病毒株」(Variants of Concern)。另外原本還有Epsilon、Zeta、Eta、Theta與Iota變種病毒株被列為「需關注病毒株」(Variants of Interest),但其中Eta、Iota及Kappa三種變種病毒株目前已經降級為「需注意病毒株」(Variants Under Monitoring)。目前新冠肺炎各種變種病毒株整理。(圖/廖梓翔製表)
哥倫比亞發現Mu變種病毒已入侵26國 WHO:對疫苗具有抗藥性風險
8月初,比利時一間療養院遭哥倫比亞變種病毒「B.1.621」入侵,世界衛生組織(WHO)今日在每週例行疫情公告中說,8月31日正式將被稱為「Mu」的B.1.621列入「需留意變異株」(variant of interest),1月間首度在哥倫比亞發現,對疫苗具有抗藥性風險的變異。Mu是希臘字母的第12個字母「μ」(中文發音「繆」)。今年1月,Mu變種病毒首次在哥倫比亞出現,短短數個月內蔓延至美國、南美洲及歐洲等,至少26個國家。世界衛生組織表示,「Mu變種有一系列的變異,顯示可能具有免疫逃脫特性」,英國公共衛生署(PHE)8月初稱,根據初步研究結果,透過注射疫苗或經感染而產生的抗體效力減弱,顯示Mu變種病毒有躲避免疫反應的跡象,但仍須進一步研究,才能對Mu有更徹底的了解。外界普遍擔心新變種病毒出現,因為隨著具高度傳染力的Delta變異株成為主流,強勢肆虐多國之後,全球傳染率再度升高,尤其是未接種疫苗者,以及防疫措施放寬的地區傳染率特別高,因此新病毒突變的出現引發廣泛關注。包括造成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的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在內,所有病毒其實都會隨時間變異,但特定變異卻可能影響病毒特性、傳播速度、其造成疾病的嚴重程度、對疫苗等藥物的抗藥性等等。Mu在哥倫比亞發現後,在其他南美國家與歐洲都有接獲通報。世界衛生組織表示,Mu在全球的盛行率已降至0.1%以下,但在哥倫比亞的盛行率卻高達39%。除了Mu之外,世界衛生組織目前已辨識出4種COVID-19高關注變異株(Variants of Concern, VOC),包括目前在193個國家出現、最先在英國發現的Alpha,以及最早在印度發現、在170國出現的Delta,在南非出現的Beta變種、在巴西發現的Gamma變種。
擴散28國!台灣驚現首例「哥倫比亞變異株」 科學家警告:恐讓疫苗失效
新冠肺炎使得全球陷入危機,在疫情還沒平息之前,卻又出現新變種病毒,也就是最早在哥倫比亞發現的「B.1.621」變異株,現在已擴散到28個國家,就連台灣也出現首例個案。更棘手的是,這類變異株似乎具有對疫苗免疫逃脫(Immune escape)特性,可能會導致疫苗失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3日)日公布過去一周境外移入定序結果,其中一例驗出首例哥倫比亞(B.1.621)變異株,為一名美國返台女性,在美國已接種過2劑BNT疫苗,返台時在機場採檢確診,該個案至今無症狀,目前在隔離病房治療中。台灣出現首例「B.1.621」變異株。(示意圖/翻攝自pexels)根據《路透社》報導,英國公共衛生部(PHE)的科學家指出,哥倫比亞發現的「B.1.621」變異株有逃避疫苗或先前感染引發免疫反應的跡象,有初步的實驗數據表明,接種疫苗在預防感染「B.1.621」效果會比較差,並透露在英格蘭已有37例確診。不過,由於數據非常有限,需要更多研究才能證實,還沒有證據顯示「B.1.621」比Delta變異株更容易傳播。據了解,「B.1.621」變異株尚未獲得世界衛生組織的希臘字母命名,不過已被列為「須留意變異株」(VOI)。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解釋,已有28國檢驗出此病毒,雖然目前尚無致死率等相關報告,但因其帶有南非變異株、英國變異株基因,推測對於傳播力、疫苗抵抗力上有負面影響,需特別注意。
WHO宣布以「希臘字母」取代變種病毒名稱 避免汙名化特定國家
近期由於新冠肺炎在世界部分國家出現變種病毒,而為了方便稱呼,不少人會使用「印度變種」、「英國變種」、「南非變種」來進行稱呼。而世界衛生組織(WHO)為了避免部分國家又遭到污名化,於是宣布決定要使用希臘字母來稱呼變種病毒,避免特定國家遭到污名化。根據《半島電視台》報導指出,雖然變種病毒有正式的科學名稱,但是對於一般民眾而言太過拗口,所以不少媒體都會以變種病毒發生國家作為代稱,諸如「英國變種」、「南非變種」、「巴西變種」、「印度變種」等名稱。而WHO日前再次擔憂變種病毒的名稱可能會導致部分國家「遭到汙名化」,於是決定以希臘字母作為稱呼,分別是「英國變種」的「α(Alpha)」、「南非變種」的「β(Beta)」、「巴西變種」的「γ(Gamma)」、「印度變種」的「δ(Delta)」。WHO流行病學家范科霍芙(Maria Van Kerkhove)也在推特上表示,希臘字母不會取代現行的科學名稱,如果未來變種病毒處量多到24種之多、超越希臘字母的數量的話,屆時還會公布最新的命名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