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氣候協定
」 拜登 川普 氣候變遷 美國 全球暖化川普走馬上任 首要退出《巴黎氣候協定》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9次締約方會議(COP29)11日將在亞塞拜然首都巴庫登場,然而美媒8日報導,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的政權交接團隊已準備好一系列行政命令,其中包括再次讓美國退出《巴黎氣候協定》。與此同時,歐盟執委會主席范德賴恩(Ursula von der Leyen)透露她與川普的通話內容,指歐盟考慮進口美國天然氣,以避免川普對歐洲貨品加徵關稅。美國現任拜登政府一直強調綠色政策,並在可再生能源項目上投入數十億美元。他在上任首日,即簽署美國重新加入《巴黎氣候協定》的命令,以扭轉川普在2017年任內退出協定的決策。《紐約時報》報導,在川普勝選後,其團隊已備好一系列行政命令,好讓美國退出這項要求各國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國際條約。不僅如此,其他行政命令包括,縮小《古蹟法》給予永久保護的一些土地或歷史古蹟的規模,以允許更多的鑽探和採礦活動。川普預計還將結束向亞洲和歐洲龐大市場出口新的液化天然氣禁令,並撤銷一項允許加州和其他州實施更嚴格汙染標準的豁免。紐時援引匿名消息指出,政權交接團隊部分成員正討論將環境保護署總部遷出華盛頓。這些舉措在在顯示,川普意圖推翻拜登的環保政策。川普政權交接團隊發言人李威特(Karoline Leavitt)回應路透稱,川普會「履行競選中的承諾」。值得注意的是,范德賴恩8日在歐盟領袖非正式會議後說,歐盟目前仍從俄羅斯進口大量液化天然氣,「我們為何不以價格更低的美國液化天然氣取而代之呢?這將降低我們的能源價格。」川普在競選期間,曾揚言美國應就進口產品加徵20%關稅。范德賴恩7日致電川普,認為若要免徵關稅,必須進行多項舉措,「首先是接觸,再討論共同利益,然後談判」。她表示,進口更多美國液化天然氣,是歐盟在明年1月川普宣誓就職後,有可能採取的貿易策略,也是她與川普通話時,提到的話題之一。法國廣播電台指出,美國已是歐洲最大的液化天然氣供應國,但從俄羅斯進口的液化天然氣仍穩居第二。隨著俄烏戰爭持續,歐盟官員正想方設法遏制莫斯科,但俄羅斯的天然氣和液化天然氣,不在制裁範圍內。
2024年4月史上最熱! 全球氣溫連續11個月破紀錄
歐盟氣候監測機構「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C3S)在月度報告中表示,剛結束的4月均溫高達攝氏15.03度,成為有史以來最炎熱的4月。全球接連出現歷史性高溫,2023年6月至今連續11個月均溫刷新紀錄,東亞地區的韓國與日本也都面臨高溫衝擊,台灣今年4月平均溫達25.7度,是歷年同期最高溫。報告指出,1991至2020年4月均溫為14.36度,較今年4月均溫低0.67度;第二炎熱的4月則出現於2016年,月均溫為14.89度。最近12個月均溫已較工業化前(1850至1900年)平均高出1.61度。除了北歐5國,全球各地氣溫大多高於往年平均。赤道東太平洋聖嬰現象持續減弱,趨於中性,但海洋氣溫整體仍處於異常高水準。全球195國2015年所簽《巴黎氣候協定》同意,努力將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在工業化前水準1.5度之內。該目標雖採用連續數十年數據進行平均,現階段暫時不能稱作失敗,但路透報導稱,許多科學家認為實現目標可能性早已微乎其微,各國政府應盡速減少排放量,限縮升溫幅度。燃燒化石燃料排放的溫室氣體排放是氣候變遷的元凶,而最近數月聖嬰現象導致表層海水變暖,也導致氣溫升高。科學家證實,4月部分極端天氣事件主因正是氣候變遷,包括非洲撒赫爾地區導致數千人身亡的熱浪。氣候變遷造成的蝴蝶效應擴及各行各業。以日本為例,2023年國產米因高溫枯萎而欠收,仙貝製造商只得轉向採購外國米。1家製造商社長就指出,採購米價幾乎上漲1倍,去年末至今利潤因此下降5%至6%。
G7聲明「2035前逐步淘汰煤電」 台電回應了
七大工業國集團(G7)部長會議預定4月30日通過聯合聲明,同意「在2030年代前半期」逐步淘汰燃煤發電廠,向擺脫化石燃料的能源轉型邁出重大一步。對此,經濟部能源署長神隱不願回應;台電則表示,本就正在執行「增氣減煤」,2035年後,燃煤發電將僅剩林口電廠;至於會不會提前退役,須看到時候的政策而定。G7氣候、能源及環境部長會議4月29至30日在義大利杜林舉行。路透引據會後聯合聲明說,G7承諾致力於「在2030年代前半期」逐步淘汰各國能源系統中現有燃煤發電方式,或者是「制定一個有望達成攝氏1.5度控溫目標、也符合各國實現淨零排放路徑的時間表」。有關何時棄用煤電?G7聲明中提及的「2030年代前半期」是具體時間表,先前報導指有一國家表示反對。聲明中因此列出另一選項,亦即符合《巴黎氣候協定》設定的溫控目標。2015年的《巴黎氣候協定》承諾,把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在工業化前水準的1.5度之內。外交消息人士向路透表示,G7聲明中提出另一表述,是為了給德國和日本留下迴旋餘地,因為這2國對煤電依賴度較高。去年全球燃煤電廠發電量成長了2%,主要是受大陸新建電廠的推動,而歐盟國家和美國關廠速度亦有所放緩。關於可再生能源,G7提出,為了到2030年將全球發電裝機容量提升2倍,將蓄電池等儲能規模設定為1500吉瓦(GW),為現有規模的6倍。另聲明中也首度點名紡織業溫室氣體排放問題,承諾正視「快時尚」(fast fashion)對環境和氣候造成的嚴重影響。3月14日,法國國民議會投票通過遏止快時尚發展的法案,主要措施包括禁止為最廉價的紡織品做廣告,以及對低價商品徵收環保費。
全球連10月破高溫紀錄 專家揭「化石燃料」是元兇
全球氣溫連續10月破紀錄,根據歐盟氣候監測機構「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Copernicus Climate Change Service,C3S)最新報告指出,其中今年3月是有史以來最熱的3月,海面溫度也創下新高,氣候科學家指出,人類燃燒化石燃料排放的廢氣是氣候變暖的主因。圖為1940年1月至2024年3月與1850年至1900年每月全球表面氣溫比較。(圖/翻攝自climate.copernicus.eu)根據《法新社》和《路透社》報導,該機構統計,從2023年4月至2024年3月數據顯示,過去12個月是地球有史以來最熱,全球平均氣溫較前工業時期(1850-1900)高出1.58°C。從非洲部分地區到格陵蘭(Greenland)、南美和南極洲,全球今年3月都出現高於平均的氣溫,該機構並指出,人類排放的溫室氣體是造成異常高溫的主因,據C3S副主任勃吉斯(Samantha Burgess)表示,這種異常高溫紀錄成為長期趨勢,「每月高溫紀錄清楚向我們表明,我們的氣候正在迅速變化」,令人擔憂。東太平洋表層海水變暖的聖嬰現象(El Nino)也是原因之一。(圖/達志/美聯社)按照2015年巴黎氣候協定,各國同意將全球升溫限制在1.5度以內,而新的高溫紀錄不代表協定所設限制已遭突破,因為協定目標是以數十年來衡量,而非單一年度,不過勃吉斯表示,「現實是我們極為接近(上限),而且時間已經不多」。另外,英國倫敦帝國學院(GICCE)氣候科學家奧圖(Friederike Otto)表示,化石燃料排放的廢氣是氣候變暖的主因,若不盡快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地球暖化將導致更嚴重的乾旱、火災、熱浪和暴雨。除此之外,東太平洋表層海水變暖的聖嬰現象(El Nino)也是原因之一,儘管聖嬰現象3月後已趨緩,但平均海面溫度和海洋氣溫仍呈現不尋常高溫,海洋溫度上升意味著大氣含水量更多,導致天氣更不穩定,例如強風和豪雨。
史上首次!COP28達成「終結化石燃料」協議 產油國退讓背後藏隱患
全球近200個國家今(13日)在杜拜舉行的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8達成「史上首次」的歷史性協議,宣示為避免最嚴重的氣候變遷,將逐步減少使用與淘汰化石燃料,明確但也象徵性的表明石油時代終於走向結束。據《路透社》報導,該使用「逐步淘汰石油」強硬措詞協議,在沙烏地阿拉伯為首的OPEC組織反對下,進入馬拉松式延長討論,並以「減少化石燃料消耗」形式,踏出終結人類石油時代第一步。會議主席賈比爾(Sultan Al Jaber)告訴各國代表,「一起為我們的歷史成就自豪,我也為我的國家,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在推動進程的作用感到驕傲」;科學家則盛讚,這是阻止氣候災難最後與最好的希望。協議在OPEC反對下一度卡關。(圖/達志/美聯社)協議呼籲各國以「公正、有序、公平方式讓能源系統逐漸擺脫化石燃料,俾使於符合科學情況下,在2050年實現淨零排放」;與在2030年完成全球再生能源增產2倍、加快減少煤炭使用程度、加快碳捕捉及碳儲存技術,以協助「清理」難以脫碳的產業。受氣候變遷影響最大的小島嶼國家,共同推出代表。(圖/達志/美聯社)不過,雖然丹麥氣候與能源部長約根森(Dan Jorgensen )驚訝道:「我們在周圍都是石油國家的會議上,完成遠離石油與天然氣的協議。」、沙烏地阿拉伯代表歡迎協議的誕生,並稱協議將幫助完成2015年巴黎氣候協定的「控制升溫攝氏1.5度」目標。但這項協議背後其實暗藏洶湧與存在隱患。代表受氣候變遷影響最劇烈的小島嶼國家首席代表拉斯穆森(Anne Rasmussen),在認同協議同時也批評,「我們要的是指數級,不是漸進式的進步」。沙烏地阿拉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等主要產油國,也主張「專注碳排放與碳捕捉,而非化石燃料」,暗示OPEC拒絕為氣候變遷大幅減產石油而影響國家收入,也為結束石油時代投下變數。批評者認為,產油國的主張無法實現真正的減碳。(圖/達志/美聯社)批評者表示,碳捕捉是極其昂貴又未經過大規模驗證技術,產油國的主張是為證明「人類還是需要石油」的伏筆;美國前總統高爾(Al Gore)更直言,「最終協議在產油國家影響下半途而廢,並存在明顯漏洞」,且協議既然達成,各國就有責任透過政策與投資實現協議的目標。憂思科學家聯盟(Union of Concerned Scientists)的科學家克萊斯特(RachelCleetus)也指,該協議未讓富裕國家提供發展中國家相對應的應對資金,恐使窮國難以履行協議與無法縮小能源貧富差距。
全球暖化影響首當其衝!未來恐無法生存 小島國家聯盟籲淘汰化石燃料
作為全球暖化首當其衝的受害者,由39個太平洋、加勒比海等地的島國組成「小島國家聯盟」(AOSIS)聯合起來為生存而戰,敦促各國恪守2015年《巴黎氣候協定》中的關鍵承諾,成為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8次締約方會議(COP28)上,逐步淘汰化石燃料的主要推手。據法國電視台和《法新社》報導,小島嶼國家因海平面上升面臨滅絕威脅,再加上颶風和龍捲風的破壞,這些島國往往是氣候變遷災難性影響的最早見證者。AOSIS主席舒斯特(Cedric Schuster)4日表示,「對我們發展中的小島嶼而言,核心目標是將全球均溫升幅限制在攝氏1.5度以下。」他敦促各國恪守2015年《巴黎氣候協定》中的關鍵承諾,也就是將全球均溫升幅控制在比工業革命前高出攝氏1.5度以內。馬紹爾群島氣候代表史提格(Tina Stege)說,「現在每個人都感受到火災、乾旱和颶風,但我想說的是,我們比其他國家更快感受到它們,且影響會更快地衝擊我們。當你意識到你的鄰居、你的家人、你的阿姨正處於危險之中時,你必須採取行動。」 這些受全球暖化影響的小島國也有使用化石燃料的需求,但島國希望美國或沙烏地阿拉伯等富裕生產國首先作出表態,他國再跟進。斐濟的COP28首席談判代表堯沃里說,「我們必須努力消除(化石),否則這個世界就無法生存,包括它們(富國)。」
聯合國氣候大會11月底杜拜登場 聚焦重點一次看
第28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8)預計30日在杜拜登場,美國等富裕國家能否為窮國擠出氣候災損重建基金、大陸是否應該為基金出資,還有能否逐步淘汰化石燃料等議題為本屆大會重點。本屆氣候大會將有將近200個國家、超過7萬人與會。美國總統拜登今年不會出席,將由氣候特使凱瑞(John Kerry)與會。美國的目標是推動包括大陸在內的所有國家,立即終止新的燃煤發電許可,也希望更多國家解決二氧化碳以外的溫室氣體問題,並將此納入下一屆氣候目標。不過美國對化石燃料的整體立場不明確。在國際氣候融資方面,美國本月雖同意一份為氣候災損國家提供新基金的臨時協議大綱,但前提是闡明富國沒有必得出資的責任。COP28由產油大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主辦引來側目,阿布達比國家石油公司(ADNOC)執行長賈比爾(Sultan al-Jaber)擔任峰會主席更是引來抨擊。賈比爾期望會中對2015年簽定巴黎氣候協定以來的進展與挫敗做出強力回應、減碳的結果、突破性的氣候融資協議,以及讓災損基金上路。深受氣候變遷衝擊的小島國家聯盟(AOSIS)39個成員,多年來亟力向外界證明氣候暖化對島國的威脅。AOSIS要求由已開發國家為首,讓全球排碳量在2025年觸頂,逐步淘汰化石燃料補貼,並要求增加再生能源,最終汰除化石燃料。AOSIS一直是推動氣候災損重建基金的主要聲浪,呼籲富國兌現2009年的承諾,在2020年前提供1,000億美元資金,但到現在仍未達標。大陸雖是全球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但持續主張美國等富裕國家應該貢獻更多資金協助開發中國家。這點與美國的看法分歧,美國堅持北京應該為氣候基金出資,並加快減碳速度。歐盟出席本屆COP28即是為了兩大目標:增加再生能源和逐步淘汰化石燃料。
均溫首次超過攝氏2度!11月成最熱月份 科學家警告:恐帶來不可逆災害
哥白尼氣候變遷服務中心副主任莎曼沙分享,全球平均地表溫度較工業化前首次突破攝氏2度。先前科學家就一再提醒,如果溫度超過標準,將為地球帶來不可逆的傷害。根據外媒報導,歐洲聯盟氣候監測機構「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Copernicus Climate Change Service)副主任莎曼沙(Samantha Burgess),日前在X(前推特)發文,表示17日的全球均溫比工業革命前高了攝氏2.06度。另外,17日全球均溫比1991年至2020年的水準高出攝氏1.17度,創下11月最熱的一天。在一天內就超出均溫攝氏2度,不僅意味著超出「巴黎氣候協定」(Paris Agreement)的標準,也代表地球暖化速度正在加速,恐怕在未來會帶來更極端的氣候變化。根據專家分析及數據顯示,今年預計將成為史上最熱的一年,2022年9月更是由史以來最熱的9月;自同年5月以來,隨著熱浪席捲世界部分區,包括美國南部至非洲、南美洲、大陸及日本,隨後的每個月都創下全球溫度的月紀錄。2022年夏天,全球平均溫度首次達創紀錄水平,並超過巴黎氣候協定1.5度的標準。不過科學家就警告,2023年11月將可能成為由史以來最熱的月份,如果全球暖化急速加劇,將可能發生毀滅性,甚至不可逆的氣候災害。
9月異常高溫!極端氣候加劇 2023恐成最熱一年
歐盟哥白尼氣候變遷服務中心(C3S)表示,2023年9月的氣溫比2020創下的紀錄高溫要再高出攝氏0.5度。科學家警告,繼人類經歷史上最熱的夏季後,又再次出現異常高溫,今年恐怕是有史以來最熱的一年。根據《CNN》報導,哥白尼表示今年1至9月全球平均氣溫比1850年~1900年工業化時期前高出攝氏1.4度,將可能成為史上最熱的一年。9月全球平均氣溫為攝氏16.38度,比1991年至2020年平均氣溫高出攝氏0.93度,比2020年9月平均氣溫又高攝氏1.75度。9月異常的高溫遠高於《巴黎氣候協定》中縣至全球暖化的攝氏1.5度門檻。雖然協議重點是長期平均氣溫,但這也已經顯示極端氣候正因為氣溫飆升而加劇。另外,據報導指出,9月的海洋溫度也打破紀錄,海平面平均溫度達到攝氏20.92度,是9月有史以來最高溫度,更是繼8月紀錄以來的第二高溫度;南極海冰也達到一年中這時候的歷史最低點。即使已進入10月,炎熱的天氣也沒有減弱的現象,氣候學家兼天氣歷史學家馬克西米利亞諾(Maximiliano Herrera)指出,包括西班牙、波蘭、奧地利和法國皆已打破10月份的歷史氣溫紀錄。促使全球暖化危機的主因仍是化石燃料,根據聯合國9月發布的報告證實,目前全球距離實現2015年《巴黎協定》長期目標仍相當遙遠,這項協定盼能將全球暖化限制在攝氏1.5度內。
唐獎十周年8/1實體頒獎6位得主現身 創辦人尹衍樑率全家出席
東方諾貝爾獎「唐獎」在台灣成立,今年適逢10週年發表紀錄片,此外將在8月1日舉行疫後首次實體頒獎典禮,唐獎創辦人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預期攜全家出席,慎重迎接得獎的世界精英;唐獎進一步規劃未來設立博物館,展示永續發展獎、生技醫藥獎、漢學獎、法治獎等內容。每兩年頒佈一次的世界大獎唐獎,繼2018年於國父紀念館舉辦第三屆唐獎頒獎典禮後,2020年因疫情肆虐改採線上頒獎、2022年因台灣邊境管制延後舉辦。睽違5年的實體典禮,今年六位唐獎新科得主包括永續發展獎得主傑佛瑞•薩克斯、生技醫藥獎三位得主卡塔林·卡里科、德魯·魏斯曼和彼得·庫利斯、漢學獎得主潔西卡‧羅森、法治獎得主雪柔.頌德絲等都將飛抵台灣領獎與參加唐獎週活動,預計他們的現身,並於在台期間與各單位的交流,將在台灣產官學界掀起一波波熱潮。唐獎教育基金會陳振川執行長表示,這次來台的得主都是國際頂尖學者,對世界有卓越貢獻,尹衍樑為設立這個大獎,已經努力30年,為跟諾貝爾奬所表彰的基礎科學有所區隔,唐獎除了設計不一樣,進一步強調創新與實際應用,對於人類文明發展有引領作用。曾任三屆聯合國秘書長特別顧問的薩克斯教授,在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制訂與倡導及「巴黎氣候協定」達成貢獻良多;卡里科等三位教授成功開發對抗COVID-19之mRNA疫苗,拯救無數性命;曾在大英博物館東方文物部服務近30年的羅森教授,精研中國藝術文物,為無聲之物發聲,具體證明東西方物質文化的交互影響;頌德絲教授則對比較憲法有開創性貢獻,特別是推動亞太地區的立憲工程。唐獎藉由邀請得主來台領獎、與國人交流互動,不但能激勵四獎項領域的研究發展,也是將台灣介紹給國際的最佳模式。為迎接10年里程碑特別製作的「唐獎十年 志為典範」影片(今(11)日也在唐獎Youtube首播,十分難得地一次採訪尹衍樑創辦人、唐獎評選委員會總召集人錢煦院士、唐獎教育基金會陳振川執行長、中研院翁啟惠前院長、唐獎董事曾志朗院士、陳長文律師、永續發展獎評選委員會召集人劉兆漢院士等多位唐獎重要人士,帶領觀眾從設立目的、獨到之處、十年歷程、未來期許等面相來回顧唐獎。陳振川希望,正值全球動盪不安的當今,觀看來自台灣的唐獎透過四個獎項的頒發,致力帶動全世界各領域一起合作,朝尹衍樑期許的「以唐朝發展創造的精神,來重建人類的黃金時代」意義。
北極海要沒冰了! 國外研究稱北極海的冰最快2030年全部融化
科學家6日在《自然通訊》(NatureCommunications)期刊發表報告表示,北極海的冰最快在2030年9月會完全消失,就算人們從現在開始遵守《巴黎氣候協定》,將全球暖化限定在攝氏1.5度的範圍內,最晚在2050年,北極海的冰也將全部融化。根據《法新社》報導,漢堡海洋大學教授諾茲(Dirk Notz)表示,現在將北極海以景觀及棲息地的標準來保護已經為時已晚。隨著冰層的減少,天氣、人類、生態系統都將受到嚴重的影響。南韓浦項工科大學研究人員閔升基向法新社表示,人類排放的溫室氣體導致永凍土層融化,順勢加速全球暖化。厚達數公里的格陵蘭冰層若融化,其產生的海水量足已讓海平面升高6公尺之多。閔升基也指出,最新研究結果顯示,最快在2030年9月北極海的冰會全部消失,這比先前的預測提早了10年。一般而言,若北極海冰層覆蓋面積小於100萬平方公里,科學家將此狀態稱為「無冰」狀態,2012年北極海海冰面積為340萬名方公里,創下冰層面積最小的紀錄。2021年聯合國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發表1則報告指出,在21世紀中葉,北極海將出現至少1次幾乎無冰的狀態。
即便堅持巴黎氣候協定 研究指出2100年「49%冰川融化消失」
根據一份最新的研究報告指出,由於氣候變遷的關係,就算人類能夠完全遵守《巴黎氣候協定》,把氣溫升幅控制在工業化之前的攝氏1.5度之內,在2100年時,地球上還是會有49%的冰川因為融化而消失,而海平面平均上升9公分。根據《衛報》報導指出,這份研究報告於5日發表於美國「科學」(Science)期刊上,內容是針對全球21.5萬條冰川的未來進行全面性的觀察。而作者制定了4種環境,分別是全球平均溫度上升攝氏1.5度、2度、3度與4度。而實際估算之後,即便人類完全做到《巴黎氣候協定》的要求,也就是全球溫度控制在比工業化之前平均溫度高出1.5度內,到2100年十,全球會有49%的冰川消失,而這些冰川佔世界冰川總質量的26%。而如果平均溫度比工業化之前的溫度高出2.7度的話,歐洲中部、加拿大西部、美國、紐西蘭的冰川則會幾乎完全消失。而如果全球暖化達到4度的話,阿拉斯加當地的大型冰川會受到影響,而在2100年時,全球83%冰川也會消失。如果冰川融化,勢必也會影響到海平面的上升,而報告中指出,如果氣溫上升1.5度,全球海平面平均會上升9公分,而如果上升幅度達到4度,全球海平面將會上升15公分。而言就作者之一的美國阿拉斯加大學費爾班克斯分校(University of Alaska Fairbanks)教授霍克(Regine Hock)表示,冰川的減少會影響到人類可使用的水資源,目前全球有20億人口的淡水需求是源自於冰川。而如果海平面上升的話,隨之而來的是風暴潮(storm surge),勢必會造成更大的破壞。
最新研究示警 全球均溫升3度…每年將面臨「高達1.6兆美元」經濟損失
2015年《巴黎氣候協定》締約國承諾減碳避免暖化加速,但始終難以達標。一份最新研究示警,若全球均溫升幅達攝氏3度,全球每年將因勞動生產力流失,面臨高達1.6兆美元的經濟損失。國際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14日發布的研究指出,如果全球平均溫度上升攝氏3度,就連一天當中最涼爽時分,都會對全球勞工造成重大健康威脅。炎熱國家的氣溫和濕度正在急速上升,地球暖化要是無法控制,戶外作業的勞工受到的威脅最大,在波灣國家討生活的南亞移工,可能因此斷送經濟命脈。研究發現,勞工在炎熱潮濕的環境掙扎求生,已讓全球經濟每年損失高達3,110億美元。全球均溫相較於工業化前已多出攝氏1.1度,研究警告,要是全球均溫比現在再高個攝氏2度,經濟損失恐放大5倍以上,多達1.6兆美元。195個締約國2015年簽署《巴黎協定》承諾,以工業化前的全球均溫為基準,將均溫升幅控制在攝氏2度以內,但人類持續燃燒助長暖化的化石燃料,以致遲遲難以達到《巴黎協定》目標。研究警告,萬一全球均溫升幅真的到攝氏3度,現今讓戶外作業勞工提早或延後上工的防暑措施將沒什麼效果,因為全天候都變得酷熱難耐。研究報告共同作者、美國杜克大學講師帕森斯(Luke Parsons)指出,屆時全球勞工連在每天最涼爽時分都無法上工。全球暖化若到這種程度,勞工受傷及腎臟出問題的風險也將升高,甚至是英年早逝。帕森斯表示:「很多低緯度國家戶外作業的勞工,是氣候變遷下最脆弱的一群,為了保護他們,我們必須對未來暖化設限。」據國際勞工組織(ILO)資料,這些高風險區域包括中東地區,當地濕度上升尤其快,而且匯聚3,500萬移工。《自然通訊》研究發現,一旦全球均溫升幅達攝氏3度,卡達和巴林勞工將是最大受害者,每年每人平均將少了逾300小時工時。
企業關注全球減碳議題 賦予下一代美好環境
極端氣候已是全球迫切面對的生存危機,逾130國領袖宣示定下淨零碳排放時程,總統蔡英文也宣示「2050年淨零轉型」,為了達成目標,向碳排來源收取費用的碳定價策略刻不容緩,台灣的產學界昨天齊聚「永續生活 跨界交流」國際碳定價與減碳趨勢交流會,參與者交流熱切。「國際碳定價與全球減碳趨勢交流會」由阿拉善SEE生態協會台灣項目中心與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舉辦,由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台灣綜合研究院副院長李堅明、台灣國際氣候發展智庫執行長趙恭嶽等人演講國際減碳趨勢與碳定價議題。阿拉善SEE生態協會台灣項目中心由關注環保公益的企業家組成,副主席暨信義企業集團創辦人周俊吉代表致詞表示,「在極端氣候災難下,人人都是受害者、人人也都是加害者」,剛落幕的COP26聯合國氣候大會,以守住升溫臨界值攝氏 1.5 度為目標,敦促各國政府提出減碳期程與積極路徑,也宣告化石燃料時代終結,此次的跨界交流,讓企業與個人更了解此議題,並積極採取措施。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分享,2015年巴黎氣候協定,100多國簽屬協定將地球升溫控制在攝氏1.5度c,但5年下來,減碳成效不彰,原因在於國家與企業因應氣候變遷,除了實體遭受氣候天災的風險,更存在轉型的風險,若是轉型過快,許多企業無法生存,甚至涉及國家經濟崩盤,也違背了經濟社會環保面都要均衡的永續意義,因此過去的國際氣候會議總是拉鋸與妥協,但自去年以來,國際排碳大國陸續宣示,台灣也作出2050淨零排放承諾,全球經濟將面臨空前巨大的轉型,國內討論碳定價的熱度提升。碳定價即為溫室氣體排放制定價格,向排放源收取費用,以達到減碳目的,今年10月下旬,環保署預告「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正草案,除更名「氣候變遷因應法」外,並將2050淨零排放目標入法,也增訂對國內碳排大戶徵收碳費。台灣綜合研究院副院長李堅明提到,碳定價是減碳的驅動力,也具有合作的概念,當減碳有價,部分排碳企業無法零碳可以藉由交易彼此合作。他也呼籲,碳定價機制應回歸「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先行碳交易制度,提供企業減碳誘因,而金管會應盡速界定碳權法律本質及參與碳交易建置,納入綠色金融2.0的重點工作。國際氣候發展智庫執行長趙恭嶽則分享,未來新建的建築皆須符合綠建築銀級標章以上標準,因此此波企業因應氣候變遷的轉型,不僅是製造業,而是各產業都需了解的議題。現場參加者包括阿拉善SEE生態協會台灣項目中心副主席王陸雄、副主席王蘇雲卿、副主席陳發成,副主席暨信義企業集團創辦人周俊吉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CCS台灣企業永續研訓中心秘書長陳永仁、台灣綜合研究院副院長李堅明、台灣國際氣候發展智庫執行長趙恭嶽等人,休息時間參與者求知熱切並積極提問。除此之外,減碳也需產官學界密切合作,今年10月由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發起、與國內總計營收占2020年我國GDP比值超過四成、溫室氣體總排放量占台灣近兩成的20多家企業籌設成立的「台灣淨零行動聯盟」,共同發起成員包括台積電、鴻海、信義房屋、玉山金控、友達光電、中鋼、中鼎等企業,聯盟目標是2030年辦公據點零碳排,並加速邁向2050年碳中和目標。
G20目標 2050年全球升溫控制在1.5度內
二十國集團(G20)峰會30至31日在羅馬登場,根據公報草案,20國領袖同意「立即採取行動」,確保實現在2050年前全球均溫上升控制在1.5°C內,但該目標低於2015年《巴黎氣候協定》制定的2°C。而從路透取得的草案內容顯示,草案將2050年放置在括號內,意味目標時程仍需協商。習近平將以視訊方式出席G20峰會領袖並承諾,一同前往蘇格蘭格拉斯哥,參加逾190個國家與會的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6。此外,中國外交部29日宣布,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在北京以視訊方式出席G20峰會並發表講話,委派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代表習近平現場與會。根據G20長達11頁的公報草案,除了努力實現在本世紀中將溫升控制在1.5°C 內,領導人也同意在今年底前,停止資助外國燃煤電廠;重申在2025年之前逐步淘汰化石燃料補貼;爭取在2030年實現「大幅脫碳」的電力系統;盡最大努力避免建設新的燃煤電廠,但增加了「考慮到各個國家情況」但書,似乎又再避免做出堅定的承諾;還承諾在2030年左右,把甲烷的排放量大幅減至2020年排放量的30%,但該時程也被放在括號內。各國願提供窮國氣候融資此外,已開發國家是否願意資助較貧窮國家的生態轉型,提供所謂的「氣候融資」,可能對G20和COP26的成功至關重要。對此,G20公報草案裡,領導人同意為發展中國家實現每年1000億美元的氣候融資目標,但未詳述細節。2015年的巴黎氣候協定,各國承諾將全球平均升溫控制在2°C內,但過去幾年極端氣候加劇,讓氣候專家強調1.5°C上限對於有效降低氣候變遷風險的重要性。印度已拒絕承諾凈零排放雖有G20公報為10月31日至11月12日的COP26暖身,讓各國面臨在2050年左右實現碳中和的壓力。但第三大排碳國印度,已拒絕承諾凈零排放,稱先看看美、歐達到碳中和之前排多少再說。碳排第一大國中國也有自己的減排目標:2030年實現碳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碳排大國目標不一,加上G20公報草案將許多目標與承諾放在括號內,顯示還須長時間協商,在在暗示承諾很理想,現實很骨感,峰會成果不令人樂觀。
氣候峰會將登場 2030年全球減排45%…美國不樂見
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6)2周後在蘇格蘭格拉斯哥登場。英國《泰晤士報》15日報導,英國首相強森已被告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不會親自與會,這恐讓英國努力尋求碳排放大國積極減排的計畫受挫。習缺席 恐與中國能源短缺有關不過另一個碳排放大國澳洲的總理莫里森則撤回先前不參加COP26的決定,改口稱這是「非常重要的活動」。美國也將大陣仗派出13名閣員與高級官員與會,彰顯美國在減排上實力與企圖心。但氣候變遷特使凱瑞卻淡化外界預期,稱峰會未必能達成原先設定的減排目標。一匿名英國消息人士稱:「現在很明顯,習近平不會出席,而首相已被告知此事。」他接著說:「我們不清楚中國將採取什麼立場。」澳撤回 先前揚言不參加決定《泰唔士報》指出,習近平之所以不出席,可能是中國近期出現能源短缺危機,因此拒絕在此情況下制定新的減排目標。《路透》則指,中國是目前世上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習近平若缺席COP26,意味強森盼各國能達成氣候協議的希望受挫。反觀莫里森則撤回先前揚言不參加COP26的決定。他說:「我確定會參加格拉斯哥峰會,我很期待參加。」澳洲面臨愈來愈大的壓力,被要求做出在2050年零排放承諾,逼得他在上月底說出,可能不會參加格拉斯哥峰會。結果激怒氣候變遷倡議人士,也被認為是直接外交打臉英國。COP26將在10月31日至11月12日舉行,也是繼2015年COP21與會領袖達成《巴黎氣候協定》之後,最重要的一次氣候峰會,因為COP21敲定,每隔5年評估各國減排計畫的進展,並找出問題確定下一步政策。COP26就是《巴黎氣候協定》上路後的首次評量,因此格外受到矚目,原本去年就該登場,因疫情而延後一年。英女王批多國領袖 光說不做儘管美國大動作也大陣仗派官員與會,顯示美國強烈減排的企圖心,但氣候變遷特使凱瑞13日表示,峰會達成的減排目標可能低於原先設定的目標。但他拒絕點名中國是峰會成果不大的原因之一。美國知情官員也透露,峰會未必能同意2030年前全球減排45%的目標。凱瑞說,峰會後便可知哪些國家會推行減排,哪些國家只發表一些空泛承諾。峰會是否會淪為大拜拜?英媒報導,女王伊莉莎白二世14日出席威爾斯議會開幕儀式時,批評多國領袖對於氣候危機光說不做。她說:「這是一場很特別的峰會,我一直在關注COP26的一切,仍然不知道的是誰會參加,只知道不來的人…他們光說不練,真的讓人心煩。」
聯合國報告:全球均溫最快2030年會上升1.5℃ 極端天氣事件將更頻繁
聯合國領導的「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9日公布報告,直稱人類活動導致地球變暖。報告推估,全球均溫最快在2030年就會上升超過攝氏1.5度(1.5℃),比先前預測早10年到來。一旦突破這個長期暖化門檻,熱浪、乾旱、洪水和颶風等極端天氣事件,將會更加嚴重和頻繁,帶來莫大災害。聯合國祕書長古特雷斯形容,該報告向人類發出「紅色警報」。這份報告題為《氣候變化2021:自然科學基礎--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第一工作組報告》,長達約3500頁。這是IPCC繼2013年之後再發布相關評估報告,由來自逾60國和城市的234位氣候科學家歷時3年撰寫,被形容為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氣候變化報告。專家認為,這份報告是對各國政府削減碳排放政策的當頭棒喝。報告指出,在所有排放情景下,全球升溫將至少達到1.5℃。即使是最積極的低排放計畫,預料全球升溫會在2030年代達到1.5℃,隨後將超出溫控目標到1.6℃,直到本世紀末才回落到1.4℃。1.5℃是《巴黎氣候協定》設定的溫控目標,先前推估最有可能於2040年左右達到。科學家警告說,近年氣候變遷不斷惡化,北美熱浪、歐洲洪災和南歐山火在在顯示行動已刻不容緩,沒有任何一國能置身事外。古特雷斯在聲明中說,「燃燒化石燃料和砍伐森林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正在扼殺地球,並使數十億人面臨直接風險。」他呼籲立即停止使用煤炭能源和其他高汙染化石燃料。這份報告預計將成為11月在英國格拉斯哥舉辦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6)上的商議談判基礎,各國料將根據《巴黎氣候協定》進一步提高減排承諾,以求將全球升溫控制在1.5℃以內。
全球暖化海冰消融加劇 皇帝企鵝「百年內」恐滅絕
歐美各國近期飽受野火、洪水侵襲,連帶彰顯全球暖化問題日漸嚴重的事實。隨著天氣發生劇烈變化,曾於2009年上映的科幻災難電影《2012》的劇情片段,似乎也正一步步於生活中微量、緩慢應證。然而,遭殃的不僅是人類世界,隨著溫度升高、海冰融化,南極皇帝企鵝的生存也面臨威脅,甚至可能將在2100年以前便瀕臨滅絕。根據《Smh》報導,最新研究顯示,地球陰全球暖化問題使得海冰融化,連帶使得生活在南極的皇帝企鵝也面臨了生存危機。對此,任職於塔斯馬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Tasmania)海洋生態系的1名教授莉亞(Mary-Anne Lea)表示,,南極洲科學界40年來不斷對外界提出關於全球暖化和氣候變遷的警告,而目前情況已嚴重到,科學家在幾年前才發現的新的皇帝企鵝棲息地,現在已因氣候嚴重變遷狀況即將消失,「這太諷刺了,而這正是我們目前的處境。」報導指出,皇帝企鵝一生中大部分的時間都生活在海冰上,牠們在永夜的南極冬季繁殖和撫育下一代,同時逃離鯨魚和海豹等捕食者;但如此重要的棲息地卻因為人類使用的化石燃料造成全球氣溫上升,讓這片巨大的海冰正在逐漸消失。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Woods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海鳥生態學家絲蒂芬妮博士(DrStephanie Jenouvrier)所主導的一項美國群體模型研究預測,如果海冰以預計的速度消失,那麼皇帝企鵝恐將在2100年成為「準滅絕」物種。據悉,這項論文報告由包括了澳洲南極局(AustralianAntarctic Division)的皇帝企鵝專家芭芭拉(Barbara Wienecke)在內的14位國際科學家聯合撰寫。不過,芭芭拉在報告中指出,「全球暖化若改變海冰破裂和穩定的模式,那麼海冰可能會在小企鵝準備下海前就消失。而對於皇帝企鵝的獵物,像是磷蝦來說,海冰也很重要。」但報告中也提及,皇帝企鵝的生存仍有一絲希望的曙光,「倘若人類採取行動,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到巴黎氣候協定的標準,海冰就能提供數量減少的皇帝企鵝棲息。」芭芭拉表示,「我們必須在為時未晚前,採取行動。」而包含莉亞教授在內的科學家亦認同,「要讓皇帝企鵝不會在100年內實際上滅絕,現在還有機會。」莉亞更樂觀認為,「瀕危名單將使南極洲的國家計劃能夠更廣泛地優先考慮對該物種的研究和保護,這只是第一步,我真的希望我們能夠拯救這個皇帝企鵝這個標誌性的物種。」
逆轉川普決策!拜登新規劃 正式重返《巴黎氣候協定》
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就任已滿月,美國政府於昨(19日)宣布正式重返《巴黎氣候協定》,將和多國攜手面對氣候變化,因為拜登政府計劃在未來30年內,將大幅度削減排放量。據《路透社》報導,拜登在1月20日就職當天就立刻下令重返《巴黎氣候協定》,30天一到正式生效;許多專業領域的科學家、外交官都樂見其成。《巴黎氣候協定》最初是在2015年創立,全球共有200個國家加入,希望能預防災難性的氣候變遷,而川普上任後稱採取氣候行對將花太多錢,所以退出協定,讓美國成為唯一一個退出協定的國家。美國氣候特使凱瑞(John Kerry)以視訊參與宣布活動,美國駐英國及駐義大利大使、聯合國秘書長古特瑞斯(Antonio Guterres)、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Antonio Guterres)也將出席,他們稱美國將盡力彌補川普退出協定這段期間的影響。拜登曾承諾要在2050年之前,讓美國的溫室氣體達到「淨零排放」(net-zero),也就是排放量、回收量抵銷,科學家認為這個目標和地球所需要的目標一致,並指出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在2030年需要減少50%,才能防止暖化與破壞性影響。除此之外,拜登還簽署了10多個與氣候變化有關的行政命令,並動員了國內所有聯邦機構,幫助制定政府的應對措施。美國氣候特使凱瑞、候顧問麥卡錫(Gina McCarthy)一同草擬新規範、相關獎勵措施,以加緊部署潔淨能源、從化石燃料轉型,這些措施將成為拜登政府下一個減排目標的主要走向。
拜登與川普唱反調! 新行政命令禁官員使用「中國病毒」
美國新任總統拜登新官上任三把火,他在一周內火速簽了多達40項的行政命令,內容包括對疫情的新措施、重返巴黎氣候協定、暫停驅離非法移民100天、促進種族平等,而拜登26日又簽署4項行政命令,其中一項就是禁止聯邦官員使用「中國病毒」(China Virus)一詞,形同與前任的川普唱反調。綜合外媒報導,拜登在美東時間26日下午5點,簽署新行政命令,包括讉責和打擊針對美國亞裔族群、太平洋島國民眾的種族主義和仇外心理。他指示衞生及公共服務部(HHS)和司法部採取行動停止對亞裔的仇恨心理和暴力行為。(圖/達志/美聯社)根據《南華早報》指出,拜登在備忘錄中提到,煽動性與排外性的言詞「導致美國亞裔和太平洋島國民眾、家庭、社群以及商業遭到仇視、處於險境之中」,這是他無法接受的。拜登除了要求行政部門必須確保官方行為、文件與聲明「不會出現或造成對美國亞裔以及太平洋島民的種族歧視、仇外心理以及狹隘心理」外,還包括禁止使用「中國病毒」等字眼。(圖/達志/美聯社)由於前總統川普經常用「中國病毒」稱呼新冠肺炎,卻也引發歧視爭議,還記得川普在2020年10月確診後的一周,他曾表示恢復狀況良好,「我打敗了瘋狂、恐怖的中國病毒」,並稱中國大陸要為疫情付出代價;不過川普的言論,也因此引發許多針對亞裔的歧視和攻擊而飽受批判。包括世界衞生組織總秘書長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也宣稱川普根本是在政治化疫情,追求政治正確的拜登因此認為要去「中國化」,他在行政命令中強調,川普政府的言論「具有攻擊性和危險性」,拜登進一步指出,透過政治領袖的行動,或者以病毒起源的地理標籤作為病毒命名,這些行為反而強化排外情緒;聯邦政府有必要認識到自身所扮演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