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協議
」 巴黎協議2024年6月成「史上最熱6月」! 高溫連13月破紀錄或成史上最熱一年
歐洲聯盟(EU)氣候監測機構「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8日表示,今年6月是全球有紀錄以來最熱的6月。2024年上半年,全球多地出現極端破壞性天氣,例如洪災和熱浪。據《中央社》綜合法新社與路透社報導,「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Copernicus Climate Change Service)發布公告,表示自2023年6月以來,全球連續13個月出現「前所未見的高溫」,每一個月都刷新先前的氣溫紀錄。「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負責人布諾坦普(Carlo Buontempo)說:「這不只是統計上的奇特現象,它凸顯了一種大規模且持續不斷的氣候轉變。就算這種特殊的連續極端現象在某個時間點上終結,隨著氣候持續變暖,我們也一定會看到新紀錄被打破。」布諾坦普表示,只要人類繼續製造溫室氣體,這種趨勢就「不可避免」。大西洋、北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破紀錄海平面溫度也促使全球氣溫飆升。2024年6月的海平面溫度達到了新的里程碑,連續15個月創下新高,「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資深科學家尼可拉斯(Julien Nicolas)形容此一現象「令人震驚」。不過,全球即將進入降溫的「反聖嬰現象」(La Nina)。尼可拉斯說:「可以預期全球氣溫會在未來數月降下來。」「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表示,在截至2024年6月的12個月間,全球氣溫達到有紀錄以來最高,平均比工業化之前高出攝氏1.64度。但這不代表2015年巴黎協定同意控制升溫在「1.5度」內的目標被打破,因為這項目標是以數十年來衡量,而非單一年度。「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曾在6月表示,未來5年間,地球年平均氣溫有8成機率會至少暫時超過1.5度。
壽險業唯一 凱基人壽獲天下雜誌符合1.5℃溫控目標認證
凱基人壽長期關注環境議題,持續落實氣候治理與營運減碳,榮獲台灣權威媒體《天下雜誌》評選為符合《巴黎協議》升溫不超過1.5℃目標的企業之一,同時也是唯一符合此目標的壽險業者,積極作為展現凱基人壽在減碳路徑上的努力以及守護環境的決心。《天下雜誌》於2022年成立「企業減碳溫度計」平台,是全台唯一採用國際標準盤點台灣企業減碳目標的平台,透過蒐集企業永續報告書、對外公開的環境數據,將各家企業的減碳與淨零目標,對應不同的地球升溫核心情境下,計算出企業的溫度等級,讓企業透過「企業減碳溫度計」平台的計算和宣告,用「溫度」的概念與社會交流企業的減碳承諾及貢獻。體認到碳排放會加劇氣候變遷威脅,凱基人壽持續關注環境議題對於總體經濟與金融體系帶來的潛在衝擊,在2021年導入TCFD框架建立氣候治理機制,以系統性方式鑑別氣候變遷相關風險與機會,並規劃相應的行動計畫以維持自身韌性競爭力。除了在投資面執行三大氣候行動方案,透過永續金融的決策程序及資金引導,激勵並支持產業減碳作為。在自身營運方面,凱基人壽深入規劃各項低碳轉型措施,將永續理念融入企業文化與營運決策,以實現永續環境目標。凱基人壽於2022年導入保險服務碳足跡盤查,以保單生命週期為範疇,計算各項服務流程的碳排放量,分析每一個營運環節的排放熱點,藉此作為日後自身營運減碳的基準線,並通過英國標準協會BSI查證取得ISO 14067查證聲明書,以及環境部核發的碳標籤證書。此外,為降低自身營運對環境的衝擊,落實溫室氣體管理,凱基人壽更新自有物業老舊耗能空調主機及設施,以提升能源使用效率,並在總部大樓建置太陽能光電板,導入綠色能源,以及辦理綠電採購,藉此落實綠色營運及碳排管理,預計2024年將達成總部大樓碳中和目標。2023年台灣碳權交易所成立後,凱基人壽進一步與集團共同購入碳權,成為「首批」採購國際碳權的金融保險業者之一。國際上對永續發展議題的積極行動,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量展開,凱基人壽將持續發揮壽險業的價值鏈影響力,打造低碳的永續生態圈,以前瞻創新的思維持續實踐企業永續經營,為所有利害關係人創造長遠價值,實現成為最受推薦和信賴的壽險公司願景。
麗多森林酒店攜手南和國際旅行社與綠色冀泉社企 種下希望之樹
2015年通過的《巴黎協議》(ParisAgreement),期待全球能共同為延緩氣候變遷做努力。然而大多數國家願意做的承諾卻非常有限。截至目前為止,全球包括海洋與陸地的平均溫度,已經上升 0.87°C。「已經沒有足夠的時間等我們長大後再做改變。」國發會〈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規劃三重點,碳匯中又以森林碳匯為關鍵之一,根據「科學」期刊的最新論文分析,截至目前為止,在全世界種下上兆棵樹是因應氣候危機最有效也最省錢的辦法。由麗多森林溫泉酒店攜手南和國際旅行社與綠色冀泉社企簽立合作備忘錄。擁有三家飯店的麗勝集團陳和錦總裁,他一直是最佳種樹、護林的指標企業家之一,肯定台灣學生團市占率最高的南和國際旅行社與亞洲百大社企同時是尤努斯獎得主綠色冀泉社企所推動的森Do旅行計畫,盤點集團下麗多森林溫泉酒店率先加入計畫,希望森Do旅行成為淨零轉型化衝突為機會的社會工程,倡議公民參與,做為支持社會體系的力量。會稽國小校長帶領同學們一同參與種樹的活動。並於上周六(10/22),麗多森林酒店攜手南和國際旅行社及綠色冀泉社企,共同簽訂三方合約,啟動森Do旅行計畫,與會貴賓包含桃園市政府、桃園市議會代表、社福團體、會稽國小足球隊等,一起誓言種樹愛地球。麗勝集團除了休閒飯店與生醫產業的投資外,這次為全台首創跨森Do旅行、主題飯店、森林碳匯、循環經濟、社會企業五大領域合作案,邀請桃園市政府、桃園市議會、學校師生,社福團體,一起種下台灣最真珍貴且值得紀念的牛樟樹,宣示共同邁向淨零而努力,拋磚引玉,創造多贏,為環境「淨」一份心力。
王之道/台灣當心 美國抽腿前例多
美軍七月二日悄悄撤離駐守近二十年的「巴格蘭空軍基地」,形同正式結束在阿富汗的軍事任務,這場被美國總統拜登稱為「美國耗時最長的戰爭」,即將畫上休止符。美國雖宣稱將繼續支持阿富汗政府,但美軍撤出後,這個親美政權還能撐多久,大有疑問。二○○一年爆發「九一一事件」,美軍同年十月八日進入阿富汗,迅速擊敗塔利班政權,並在二○一一年狙殺元凶賓拉登,但似乎也沒有什麼實質收穫。如今美軍尚未完全撤出,塔利班就不給美國好臉色,甚至警告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九月後任何留在當地的外國軍隊,都將被視為占領者。事實上,塔利班早就繞過阿富汗政府與美國會談,雙方於二○二○年二月達成和平協議,美國承諾撤軍,塔利班則應允不對美軍襲擊,但在隨後的一年裡,塔利班持續對阿富汗安全部隊及平民進行攻擊。現在美國決定撤軍後,塔利班加速占領軍事據點、城鎮和村莊及主要城市周圍,加劇了人們對塔利班可能推翻阿富汗政府的擔憂。這個景象並不陌生,一九四九年國共戰爭最後階段,美國調停失敗後放棄國民政府,有意轉向與中共談判,反倒是當時的蘇聯大使館一路跟隨國民政府從南京撤退到廣州。從這裡可以看出,美國的「干涉主義」從不言敗,失敗的是當地政府,既然當地政府是扶不起的阿斗,美國選擇抽腿,本就是美國外交政策上的現實主義。同樣場景也發生在一九七五年的越戰,美軍雖動員最先進的海空軍武力襲擊北越,但地面部隊抵不住善於叢林游擊戰的北越軍隊。美國最終決定撤出越南戰場,時任美國國務卿季辛吉和北越外長黎德壽簽訂《巴黎協議》,但南越總統阮文紹拒絕簽署。阮文紹的說法是:「美國是一個超級強國,可以對這份協議等閒視之,但我不可以。壞的協議對你們來說沒有什麼,失去越南還可能對你們的大陸政策有利,但小小的越南不像你們一樣用全球眼光來看待這件事,對我們而言,是決定生死的問題。」《巴黎協議》簽訂的結果,正如阮文紹所判斷,最終導致南越滅亡。美國抽腿的歷史一再重演,不能簡單的用一句「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來推卸,而是實實在在地擺在台灣人眼前的現實世界。如今,蔡政府擁抱美國政府,已經熱切到寧願把美國國旗大大地印在口罩上,「戰貓」脖子上還綁了一支小小的中華民國國旗。蔡政府如此擁抱美國,難道不擔心美國撤退史會在台灣重演嗎?如果依照民進黨「頭號軍師」邱義仁,以及美國白宮印太事務協調官坎貝爾(Kurt Campbell)不約而同地說「美國不會支持台獨」,蔡政府如果還要假裝聽不懂,台灣前途恐怕神仙也難救。
台灣氣候目標落後 立委警告:將無法進入國際供應鍊
立法院「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策進會」今(24日)舉辦「淨零碳排、立即行動」記者會,宣示開啟「氣候變遷行動」的第一步,將督促政府積極行動、協助產業創新行動和公民參與共同行動。立委洪申翰指出,去年已經有上百個國際品牌提出碳中和承諾,並擴及其供應鏈,未來減碳不足會影響台灣的產品、貿易競爭力。記者會由立法院副院長蔡其昌副主持,出席的包括立委鍾佳濱、邱臣遠、蘇巧慧、洪申翰、吳思瑤、李昆澤、沈發惠、林楚茵、邱顯智、范雲、莊競程、劉世芳及賴品妤。鍾佳濱說,希望透過推動《氣侯變遷行動法》,落實碳權交易的制度,也能提升養豬業在內的產業競爭力。(圖/洪申翰辦公室提供)洪申翰指出,台灣已經面對無法閃避的氣候風險,去年夏天就發生連續超高溫、降雨減少以致缺水停灌等問題;其次是「產業經營」問題,在國際上,歐盟去年訂定碳關稅政策,日本、韓國也分別宣布2050碳中和國家戰略;美國總統拜登總統上任後更宣示重回巴黎協議,去年已經有上百個國際品牌提出2050碳中和承諾,意味著倘若企業沒能達成碳中和,未來恐進不了國際品牌的供應鏈。(圖/洪申翰辦公室提供)洪申翰說,過去不少台灣產業認為減碳會增加成本、影響競爭力,但未來恐怕減碳不足才會影響競爭力,台灣的氣候目標還停留在2050年回到2005排放量的一半,遠遠不及國際趨勢,應拉升目標為2050淨零碳排。洪申翰指出,台灣需要更大範圍的法規因應氣侯變遷,因此提出《氣候變遷行動法》草案,裡面涵蓋2050淨零碳排、行政院氣候會報作為總體氣候政策指揮、協助產業與社會的創新與轉型以及面對氣候環境風險的調適專章等重點,讓成為台灣社會與產業面對氣候風險的「碳中和靠山」。(圖/洪申翰辦公室提供)
全球暖化趨勢將持續未來5年!WMO:年均溫上升攝氏0.91度
年年逐漸升高的氣溫,簡直讓人難以忍受。世界氣象組織(WMO)8日發表的觀察報告指出,在2020到2024的5年間,每年的全球年均溫將比工業化之前的水平高出至少攝氏1度,預計氣溫升幅落在攝氏0.91度至攝氏1.59度之間。WMO表示,過去的5年是自從有紀錄以來最熱的5年,在考量自然變化與人類對氣候的影響後,發表這份報告,預測未來5年內的溫度、降水量、風向及其他變量,同時提供給各國參考。年均溫每年都會出現浮動的趨勢,估計2020到2024年間,有20%的機率在某年就會出現均溫上升,突破工業革命前攝氏1.5度的狀況,除此之外的每一年,均溫很有可能都會高於工業革命前攝氏1度。WMO秘書長塔拉斯(Petteri Taalas)表示,為了防止氣候出現「毀滅性」的變化,2015年簽訂的《巴黎協議》要求各國應努力將全球平均氣溫上升的幅度控制在工業革命前均溫水平的攝氏2度內,並努力將氣溫升幅進一步限制在攝氏1.5度以內,然而這個預測意味著很可能在未來5年內就會達到要求的臨界值,屆時這個目標將面臨「巨大挑戰」。塔拉斯更表示,此預測模型並沒有將新冠肺炎間接帶來的溫室氣體和氣溶膠排放量變化納入考量,疫情引發的工業和經濟放緩並不能取代持續和協調的氣候行動,雖然今年因疫情影響而導致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但並不代表濃度會隨之降低。另外,據《路透社》報導,美國賓州州立大學(Penn StateUniversity)氣象學家曼恩(Michael Mann)指出,目前全球平均氣溫長期趨勢,是比工業革命前水準高出約攝氏1.2度。而且氣候變化十分敏感,只要有一點短期氣溫上的改變,就可能生成極端氣候災害,這對於那些已受疫情衝擊的國家而言,影響甚鉅。
0.5度定生死! 全球暖化關鍵18個月
【編輯/張羽緹】2018年一份來自聯合國的報告預估,我們有12年可以拯救地球,現在這項說法似乎即將被推翻。越來越多人認同,我們能不能扭轉全球暖化的趨勢、停下對地球的各種傷害,接下來的18個月至關重要。自從2015年,世界各國簽訂《巴黎協議》後,作為協議的一部分,聯合國組織「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便開始了歷時3年的分析,要來看看當全球平均攝氏溫度比前工業化時期的平均溫度高出攝氏 1.5度時,會帶來什麼影響。全球暖化問題迫在眉睫,全世界需要在 2030年前減少 45%的碳排量。(圖/達志影像路透社) 2030年前需減碳45%聯合國氣候變遷政府間專家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提出一項研究報告,如果我們希望能在本世紀結束前,將全球暖化的升溫程度控制在1.5℃以下,全世界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需要在 2030年前減少45%。不過,如果我們希望在2030年前成功減少45%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那相關政策的制定和實施需要在明年年底前就推動完畢並正式上路。也就是,我們可能只剩下18個月可以拯救地球了。差攝氏0.5度 結果大不同在暖化控制在攝氏1.5度的情況下,大部分的北極圈融冰在夏天都可以保持原樣,但一旦到攝氏2度,北極圈的夏天就很可能完全無冰,替北極熊、鯨豚類動物、海豹、海鳥的生存環境帶來莫大衝擊。同樣也對栽培作物、花粉傳授、海水酸度與含氧量、森林大火頻率、海平面上升幅度帶來影響。避免碳排放小建議為了達成「控制在攝氏1.5度」的目標,報告也給予了幾個建議:1.直到2050年,全球要有85%供電系統是來自可再生能源。2.將煤礦的使用降至近乎零。3.將7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用來栽種能源作物。4.直到2050年,讓全球達到「碳中和」,意指大氣中的碳含量排放量和減少的量達平衡,沒有淨增加。社會大眾對氣候變遷的影響越來越在乎。(圖/達志影像路透社) 2020年底成為底線2017年時,全世界最權威的氣候科學家就已提出過,2020年將會是改善全球暖化的關鍵底線。德國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Potsdam Climate Institute)創辦人兼所長宣胡博(Hans Joachim Schellnhuber)博士表示氣候科學非常清楚地顯示,世界不可能在接下來的幾年完全恢復,相反地,在2020年底將受到不可改變的傷害。查爾斯王子:18個月至關重要近日,在一場對大英國協外交官員的演講中,長期關注氣候變遷議題的英國查爾斯王子說:「我相信接下來的18個月將會決定我們是否能控制氣候變遷的程度,並讓自然環境恢復到我們所需的平衡。」英國查爾斯王子長期關注氣候變遷議題,與其他專家一樣,他認為接下來的 18個月在針對氣候變遷的政治決策上會十分關鍵。(圖/達志影像路透社) 社會大眾意識大幅提升無論是最近的歐洲熱浪,或是瑞典氣候變遷環保鬥士桑柏格(Greta Thunberg)帶起的氣候運動關注,或是出現在英國的「滅絕反叛」運動,都顯示各地的民眾開始意識到氣候變遷的問題,也急於尋求社會大眾可以幫助改變現狀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