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漢盟
」 巫漢盟 醫師 感冒 小兒科 小孩冷氣團襲擊氣溫驟降「嬰兒呼吸道魔王肆虐」 專業醫師紛紛發文提醒
隨著12月多波冷氣團接連來襲,氣溫明顯下降,小兒科診所出現大量呼吸道感染的嬰幼兒患者。除了常見的感冒病毒和流感外,小兒科巫漢盟醫師也提醒,也要特別警惕呼吸道融合病毒(RSV)。RSV是嬰幼兒住院的主要原因之一,其病程進展極快,讓許多家長措手不及。小兒科巫漢盟醫師在FB發文表示,RSV感染初期症狀與一般感冒相似,僅有輕微咳嗽或流鼻水,但在2到3天內可能迅速惡化,導致呼吸困難、缺氧,甚至需要住院治療。巫漢盟醫師也製作精美的圖表說明,指稱嬰兒感染RSV的住院率是腸病毒的7倍,初期感染症狀為發燒、咳嗽、喘鳴聲,但後續狀況會快速惡化,出現肺炎、細支氣管炎、呼吸困難嚴重時甚至有肺功能受損的情況。而RSV具有高度傳染性,1人可傳染給近5位嬰兒,類似像是嬰兒室、月子中心、托嬰中心等嬰兒集中的場所,更須留意群聚感染。巫漢盟醫師也提醒,如果在嬰兒時期感染RSV,不僅會增加4倍氣喘的風險,這個氣喘甚至可能伴隨一生。巫漢盟醫師也強調,RSV不是一般感冒,目前並無特效藥且病程快速,若惡化導致呼吸困難及缺氧,需立刻住院或使用呼吸器支持 治療,家長不得不防。巫漢盟醫師也回憶表示,自己的孩子在一歲時曾因感染RSV而住院,深刻體會到面對孩子急速惡化的病情和長期住院治療時的身心壓力。巫漢盟醫師提醒,RSV的威脅不容小覷,家長應在日常生活中做好防範措施。保持良好的個人和家庭衛生習慣,例如勤洗手、定期消毒玩具和家居環境,能有效降低感染風險。此外,盡量避免帶嬰幼兒出入人潮擁擠的場所,如月子中心、親子館和托嬰中心,以減少病毒傳播的機會。營養功能醫學專家劉博仁也提醒,近期流感病毒、腸病毒和呼吸道融合病毒(RSV)傳播猖獗,應加強個人衛生保護,降低被感染的風險。特別是小朋友的免疫系統尚未發育完全,容易在病毒高峰期受到感染。巫漢盟醫師後來也提到,未來台灣即將引進更多RSV預防措施,這將為嬰幼兒提供更全面的保護。家長們可以向醫護人員諮詢RSV的預防方法,及早做好準備,讓孩子遠離病毒威脅,健康快樂地成長。
爸媽喊「被寶寶傳染」一家3口全感冒 醫搖頭:別再污衊他們
最近天氣一下轉涼,感冒的人越來越多。小兒科醫師巫漢盟分享,一家三口感冒,爸媽覺得是寶寶傳染給他們,讓他有點傻眼,「感冒不是因為著涼,而是病毒感染所致。」巫漢盟昨(19日)在臉書《阿包醫生陪你養寶包 - 小兒科巫漢盟醫師》分享,一對爸媽帶著8個月大的寶寶來看診,因為寶寶咳嗽、鼻塞、流鼻水,食慾也不好,檢查後確認是感冒,因此詢問「最近家中有人生病嗎」。爸爸回,「應該是他翻身不蓋被子著涼了啦!而且我們現在也有一樣的症狀,一定是他傳染給我們的啦!」巫漢盟反問,「真的嗎?老實說寶寶待在家裡要生病很困難,而且感冒不是因為著涼,而是病毒感染所致!他有去托嬰中心或保姆家嗎?還是他有機會出去外面被別人傳染?」這時換媽媽回,「他沒去上學也沒保姆家,平時是我們自己帶。因為他比我們早有症狀,所以我們才說應該是他傳染給我們的。」巫漢盟說,「我覺得這樣的說法對他不公平,寶寶其實也是被傳染的受害者,他真的不可能是傳染源,因為他無法自己偷溜出門,去到外面被傳染後,然後再回家傳染給你們。」巫漢盟分析,這次的狀況有2種可能,第一是爸媽帶寶寶出門時,大家同時被別人傳染了,只因為寶寶抵抗力較弱,先出現症狀,而爸媽的症狀較晚出現而已;第二就是爸媽先把病菌傳染給寶寶,寶寶先出現症狀,而爸媽症狀較晚出現。巫漢盟直言,寶寶因別人傳染而生病,已經夠可憐了,請不要再污衊他們是傳播病菌的兇手,不然他們會很傷心的,感冒不是因為著涼,而是病毒感染所致。
母當面怒斥小孩「你這個廢物」 小兒科醫師眼眶泛淚制止
小兒科醫師巫漢盟近日發文表示,自己在看診時遇到一名母親當著自己的面怒斥小孩「廢物」,該名母親此舉,不僅讓巫漢盟眼眶泛淚的制止,甚至還十分心疼這名小孩。巫漢盟醫師在FB粉絲專頁發文表示「在診間媽媽當我的面指著孩子的鼻子罵:『妳這個廢物!』」該名母親的舉動,讓巫漢盟醫師眼眶泛淚的制止,更直言表示「我不會對我孩子說這樣傷人的話」。而整起事件,也讓巫漢盟醫師十分心疼這名被罵的小孩。不少網友在看到這篇貼文後,紛紛留言表示「醫生在場,家長都能罵這麼難聽了,那小孩在家情況實在更慘吧」、「就算是自己的媽媽也不能這樣語言霸凌孩子啊」、「是有什麼深仇大恨會對自己的小孩說出這種話?」、「這是什麼媽媽」、「孩子要多鼓勵代替責罵、才會越來越好,在外人面前更不能臭罵孩子也會不好意思?」也有網友表示「孩子從來都無法選擇父母」、「別說仇人了,這種人對於心裡真正討厭的大人,往往不敢罵的這麼難聽,說是口頭禪也好,原生家庭教育也罷,說穿了其實就是欺負孩子比她弱勢,你看她敢不敢把口頭禪對著陌生人或者老闆說」、「有時候都覺得現在育兒文章及家長普及觀念應該有所進步,但是相信醫生一定看過更多需要被教導的父母,真是可憐的孩子」、「有時不見得不愛孩子,但就是情緒控管差,口不擇言,其實很多老一輩父母是這樣(代代相傳,耳濡目染)習慣用負面言詞包裹內心對孩子健康的焦慮和擔心」。
幼兒該打疫苗嗎?阿包醫生解答新冠、流感疫苗「常見7大QA」:能產生保護力
這幾天氣溫明顯轉涼,此時呼吸道傳染病最容易找上門,其中學齡前幼兒更為流感及新冠重症高危險族群,而疾管署也從10月開放今年公費流感、新冠疫苗接種,適用於6個月以上幼兒,但學齡前幼兒接種率39.5%,新冠疫苗幼兒接種率僅2.2%。為此,小禾馨小兒專科診所主治醫師「阿包醫生」巫漢盟5日參加疾管署例行記者會時,就整理了7大QA,分別是關於幼兒流感疫苗常見的4疑問,以及幼兒新冠疫苗3疑問,希望能為家長解答。幼兒流感疫苗常見QAQ1、幼兒接種流感疫苗的重要性?學齡前幼兒爲流感重症高危險族群,感染後有10%至50%會併發中耳炎,併發重症以肺炎爲主,且腦炎、橫貫性脊髓炎、多發性神經炎GBS等神經系統併發症機率比成年人高,萬一發生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鏈球菌等續發性細菌感染,更易造成重症或死亡,故需每年接種流感疫苗產生保護力。Q2、家中幼兒為出生後第1次接種流感疫苗,先前已經抽空接種第1劑疫苗,真的有需要再打第2劑嗎?參考美國疾病管制中心及疫苗仿單建議,未滿9歲兒童初次接種,應接種2劑,以獲得完整保護力。Q3、如果要打2劑流感疫苗,可以不同廠牌嗎?可以,目前未滿9歲的兒童,初次接種流感疫苗需要注射2劑,2劑間隔4週以上,目前各家流感疫苗雖然製程略有不同,但抗原類似效果相同,所以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決議,需接種2劑兒童,2劑可接種符合適用年齡之不同廠牌疫苗。Q4、寶寶如果之前已經得過流感了,身體不是應該有抗體,今年還需要帶家中寶寶接種流感疫苗嗎?流感病毒極易產生變異,幾乎每年流行的病毒株都會稍有不同,不論自然感染或疫苗,對不同抗原型之病毒保護效果會明顯下降,即使病毒未發生變異,疫苗成分相同,自然感染或接種4~6個月後保護效果即可能下降,保護力一般不超過1年,因此建議每年均須接種1次,是全球一致性的做法。幼兒新冠疫苗常見QAQ1、幼兒第1次接種新冠疫苗,為何要打2劑?未滿5歲幼兒因免疫發展較不成熟,為確保獲得完整免疫保護力,如果是滿6個月至未滿5歲且未曾接種過新冠疫苗之幼兒,請記得要接種2劑新冠疫苗,2劑須間隔4週(28天)以上,才能補強免疫力。Q2、寶貝打常規疫苗後,要隔多久才可以接種新冠疫苗呢?新冠疫苗可與常規疫苗同時分開不同手臂接種,(未滿2歲嬰幼兒接種大腿前外側股外側肌),或與間隔任何時間接種。接種常規疫苗時,要接種的新冠疫苗是第2劑的話,記得要與第1劑新冠疫苗間隔4週(28天)以上,才可接種第2劑。Q3、家中幼兒近期已感染過新冠肺炎,還需要接種新冠疫苗?雖然感染新冠後,人體會產生有助於對抗新冠病毒感染的抗體,但保護力會隨時間減弱,為提供可對抗主流病毒株之免疫保護力,應於孩童症狀痊癒後(建議自發病日起12週(84天)且無急性症狀後),接種最新的JN.1疫苗。如果是過去有打過舊的新冠疫苗,或比較久以前感染新冠的話,因為新冠病毒變異快速,流行型別不同,之前免疫力及抗體已不具保護效力,所以還是要接種新的疫苗,才能有效對抗新的變異病毒。
全台單週262班停課!腸病毒創5年新高 醫揭「重症5前兆」快就醫
國內腸病毒疫情下降,惟仍高於流行閾值,據最新全國停課統計,第39週(9月22日至9月28日)單週262班,為5年同期最高,其中幼兒園197班、國小18班、托嬰中心等其他機構47班,預估疫情在11月中旬脫離流行期。對此,小兒科醫師巫漢盟列出5項重症前兆,如果孩子出現類似情形,應立即就醫。巫漢盟在臉書粉專「阿包醫生陪你養寶包-小兒科巫漢盟醫師」表示,今年腸病毒疫情反常,原本應該在入秋後就漸漸脫離流行期,這次不但沒有,甚至就診人次突破以往。醫生指出,腸病毒傳染途徑主要透過腸胃道(水、糞、口、食物感染)和呼吸道(飛沫、噴嚏、咳嗽)傳播。巫漢盟進一步說明,腸病毒輕症前兆包括發燒、手足口症(四肢與臀部紅疹或水泡)、疱疹性咽峽炎(發燒、嘔吐、咽峽小水泡或潰瘍)、呼吸道及腸胃道症狀(咳嗽、鼻水、腹瀉),如果孩子出現類似狀況,建議家長讓孩子在家休息並持續觀察,嚴重時要儘速送醫;若家中有其他孩子,須做好隔離照護。醫生提醒,如果小孩有嗜睡、肢體麻痺、肌躍型抽搐、嘔吐不止、未發燒時呼吸急促及心跳加速等情形,恐怕是腸病毒重症前兆,應立即就醫。巫漢盟說,想對抗腸病毒,除了加強免疫更要充足睡眠、均衡飲食、運動,平時注重個人衛生,用肥皂勤洗手,因為酒精無法殺死腸病毒。巫漢盟建議,可以用稀釋漂白水(水:漂白水=1000cc:10cc)進行環境與物品消毒,並謹慎處理患者糞便與分泌物至康復,「這波腸病毒疫情預估在11月才會脫離流行期,大人自己也得注意,因為得到後的症狀可能比孩子嚴重更多,記得要做好衛生管理,才能避免感染喔!」
家長要注意「5遊具」 醫:玩這個手沒洗乾淨恐中毒
不少爸媽為了孩子安全,都會避免在家中擺放有風險的東西。小兒專科醫師巫漢盟在粉專《阿包醫生陪你養寶包 - 小兒科巫漢盟醫師》分享,5種有疑慮的遊具,包括彈跳床、史萊姆、螢光棒、螃蟹車、蘿蔔刀。●彈跳床根據美國兒科醫學指出,彈跳床發生意外的機率高,以美國國內來說,幼兒與青少年曾發生過扭傷、拉傷、挫傷或其他軟組織損傷,尤其又以下肢損傷最常見,而讓人擔心的頭頸部受傷則占所有彈跳床損傷的10~17%。 ●史萊姆史萊姆含有膠水、硼砂、香料、色素、亮片等物質,曾有實驗長期餵食老鼠硼砂,導致傷害神經系統、消化系統,因此影響食慾和營養吸收。由於孩子玩樂可能會產生誤食或手沒洗淨導致中毒的狀況,又或是因為碰觸裡面的化學物質導致接觸性皮膚炎,因此建議應避免玩此類物品。●螢光棒一次性螢光棒外層由塑膠製成,裡面套著一根密封玻璃管,經彎折使玻璃破裂後接著引起化學反應產生螢光體,但若過度彎折或刀切導致鄰苯二甲酸二甲酯、鄰苯二甲酸二丁酯等低毒成分外漏,不慎吸食或觸碰可能會造成噁心、頭暈、昏迷等情形。建議若真的要玩螢光棒可選擇LED螢光棒,不僅可重複使用,也較環保。 ●螃蟹車螃蟹車主要功能在於可以提供寶包自行娛樂,但卻無法幫助學步,而且前進時需靠寶包自行用腿蹬著往前,尤其一旦坐在裡面太久,雙腿可能會因為缺乏支撐而過度彎曲,造成O型腿,另外也容易發生夾傷腳的情形,目前美國、加拿大都已宣導禁用螃蟹車。 ●蘿蔔刀蘿蔔刀看似有做鈍角設計,然而仍然可以劃破紙張、蘋果和西瓜,由於蘿蔔刀的刀刃靠單手就可以把刀片甩出,動作俐落又酷炫,可能在小朋友之間引起流行,若孩子興奮過頭有可能不小心劃到或戳到同學的眼睛、皮膚,造成不必要的受傷和糾紛。
家中沒人生病…兒醫幫3月大發燒嬰快篩 爸媽臉三條線
近期第6波Omicron疫情升溫,本土併發症爆增,小兒科醫師巫漢盟表示,最近不少小孩發燒,而一名3個月大的寶寶發燒,沒其他症狀,驗了新冠快篩「爸媽臉上也逐漸出現三條線。」巫漢盟在臉書發文,「好一陣子沒幫病人做新冠病毒快篩了,但最近發燒的孩子突然變多不少,而且溫度都燒好高呀,目前據我門診觀察,感覺呼吸道感染的比例最高,新冠病毒、流感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都有遇過,反倒是腸病毒最近比較少了!」巫漢盟表示,「一個三個月大發燒的寶寶,沒有其他症狀,問不出特別的接觸史,爸媽也說家中沒人生病,我先幫他檢查尿液去排除泌尿道感染,結果是正常,再來我決定先做新冠病毒快篩看看,叮咚!果真試紙很快呈現兩條線,爸媽臉上也逐漸出現三條線。」巫漢盟說,他跟爸媽衛教後,也講了何時要去醫院,「看樣子最近大家都要好好保重,必要時戴口罩勤洗手,也可以去打疫苗唷!」疾病管制署18日表示,疾管署說,近期國內疫情上升,接種XBB疫苗是能減少感染後重症或死亡風險最有效的方法,目前全國尚餘莫德納XBB疫苗約286.9萬劑、NovavaxXBB疫苗約4.1萬劑,呼籲尚未接種新冠XBB疫苗者儘速接種。
連假最後一天…雙寶爸在家帶小孩累翻 家長狂共鳴:比上班累
小兒科醫師巫漢盟是一名雙寶爸,近日他表示,端午連假最後一天,全家都沒出門,而他跟老婆也無法安寧,唯一希望就是小孩趕快睡著。對此,不少家長也說,「放假照顧孩子比上班累。」巫漢盟在臉書發文,之前經歷過小孩生病,上週老婆又感冒發燒,「這次終於輪到我倒下了!只是沒發燒就是了,端午連假的最後一天,我們全家宅在家不出門,不過孩子也一起在家的結果就是無法休息。」巫漢盟說,早上被小孩叫醒,弄早餐、收拾碗盤、處理小孩大便,中午蒸粽吃,下午老婆哄小孩睡覺,而他每次快睡著又被小孩叫醒,快被小孩搞到精神耗弱,「最後我還是體力不支昏迷了兩小時,感謝老婆的接力,我清醒時已經有好吃的晚餐,接著哄騙兩隻孩子去洗澡泡澡。」巫漢盟指出,最後兩個孩子坐陽台,吃消夜看夜景,他跟老婆當服務生進出,「最後一個希望就是,他們待會能趕快睡著,我們才能結束這一天。」此文一出,網友紛紛留言「好有既視感超級累」、「最後一天我們也沒出門,現在我家的還沒睡」、「真的小孩放假家長更忙」、「小孩放假爸媽就是一直忙進忙出」、「放假真的比上班累,而且平常小孩上學叫不起來,放假就很早起來,很崩潰」。
小孩在外擦傷、瘀青怎辦? 兒科醫教父母這樣應對
暑假將至,不少父母會幫小孩安活動,小兒科醫師巫漢盟說,「出門在外安全為上,需要避免受傷以免壞了出遊興致」,他也列出常見的傷害急救應對方式,給爸媽參考。巫漢盟在臉書粉專《阿包醫生陪你養寶包》發文,「安排課程,玩樂也少不了,出門在外安全為上,需要避免受傷以免壞了出遊興致,以下列出常見傷害急救處理。」巫漢盟說,擦傷包括外傷、皮肉傷,能先用生理食鹽水消毒傷口,再包紮止血,用OK繃或紗布包紮,如果有必要可用人工皮或藥物加快癒合與消腫。巫漢盟指出,割傷要依照傷口大小處理,小傷用生理食鹽水清潔傷口再止血,如果是20分鐘後還止不住血,5年內沒打過破傷風疫苗的小孩,要趕快送醫。巫漢盟表示,瘀青48小時內冰敷止血消腫,48小時後熱敷助消散,如果範圍太大,疑似內出血或骨折也要送醫。巫漢盟說明,溺水會導致缺氧,「應即刻將孩子救起平放,並移除口中異物保持呼吸道暢通,接著測量脈搏進行體外按摩與人工呼吸,並同時撥打119送醫。」巫漢盟指出,燙傷要進行從小背到大的步驟「沖脫泡蓋送」。文章曝光後,有網友在下方問,那噎到怎麼處理,巫漢盟貼了之前的衛教文稱,如果是異物卡上呼吸,可以拍背壓胸或哈姆立克法,如果還能發出聲音,那是卡在下呼吸道,盡速取出異物。
3歲童吞150顆維他命D 醫驚「嚴重恐致命」揭緊急處理3步驟
嬰幼兒愛把東西往嘴裡塞的「習性」,總讓家長及照顧者們繃緊神經,深怕孩子吞下不該吃的東西。小兒專科醫師巫漢盟則分享一名3歲半孩童吞下150顆維他命D案例,表示過量攝取維生素D不只會造成不適,嚴重還會致命,並介紹處理3步驟。巫漢盟在臉書粉專「阿包醫生陪你養寶兒-小兒科巫漢盟醫師」指出,日前藝人許維恩10月大女兒誤吞別針導致臉色蒼白事件,讓他想起學妹同學的3歲半孩子一次吞下150顆維他命D的多年前案例。巫漢盟直言,當時聽聞覺得發毛,因為150顆不是小數目,雖然孩子看起來沒事,「但我不禁拿起計算機,計算吃下去的維生素D劑量有無達到中毒濃度」。他進一步指出,攝取過量維生素D會造成高血鈣、高尿鈣,並有異常口渴、眼睛發炎、皮膚搔癢、厭食、嗜睡、腹瀉、頻尿等症狀,鈣也會在血管壁、肝臟、肺部、腎臟、胃中異常沈澱,出現關節疼痛等問題,「甚至造成心律不整,嚴重亦會致命」。巫漢盟指出,若發現孩子誤食異物可採取以下3步驟狀況1:吞入異物→移除、避免催吐狀況2:確認噎到→拍背壓胸或哈姆立克法狀況3:不確認物品→盡速就醫另外,降血壓藥、降血糖藥、維他命藥片、兒童藥水等藥物;玩具零件、鈕扣、電池、紅豆、綠豆、花生、迴紋針、硬幣等細小物品;清潔劑、殺蟲劑、包粽強鹼水等藥劑洗劑,都是孩童誤食的常客,家長們務必要注意。
國小兄妹全年無休「比當兵累」行程剝奪童年? 家教逆風挺:都有錢的要死
北市1間美語補習班的教師於近日分享,1對分別就讀國小6年級和4年級的兄妹全年無休的行程表,2人每天清晨不到6時就起床,一路到深夜11時半都在學習,有時連晚餐都在車上吃,兄妹倆1天只能睡5到6小時。消息一出,便引起外界撻伐,但有名家教逆風相挺,並不覺得他們可憐,「都有錢的要死!」,認為最可憐的其實是缺乏資源的弱勢孩童。美語補習班教師於20日發文表示,小兄妹2人在校表現優異,課外學習各項才藝,英文程度不輸美國學生,他也分享2人一周的行程表,可看到兄妹每天都是在凌晨5點50分就起床寫公文(英文、數學、國文科目)教材,接著上學,到了下午4點放學後會在車上寫作業或吃晚餐,有時用餐時間更是只抓15至20分鐘,接下來一路趕行程上各種補習班、才藝課,直到晚上11點30分才能睡覺,且全年無休,周末和寒暑假也是把行程排得滿滿滿。消息一出,便引起外界撻伐,包括小兒科醫師巫漢盟心疼表示,直言「感覺比當兵還累」,律師林智群則認為「童年只有一次,不能重來」,家長把小孩的時間塞滿,擔憂小孩成長期睡眠不足,他認為適度的留白是必要的,還要家長「捫心自問一下,自己小時候有這麼努力嗎?有些家長根本就是要小孩把『自己小時候沒努力的』都努力下去。」不過,有名專任台北資優生的家教老師逆風相挺,他表示有些孩子是真的熱衷於nonstop上課學習,因為他們已感受到學習的社會利多與掌聲的優待?並不覺得自己很可憐,他認為「因為一個人不會想去做他想不出來的事」,並直言「不用覺得他們可憐啦~都有錢的要死!」他也說,真正可憐的往往還是缺乏資源的弱勢孩童,因為沒有資源,也沒有環境激起他們對自己處境的危機意識。
小兄妹「日睡6小時」全年無休…車上吃飯趕課 醫驚呼:比當兵還累
有些家長為了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從小對孩子的管教會比較嚴格。一名補習班老師分享了一對兄妹的「全年無休」行程表,清晨5時50分起床直到深夜11時30分才上床睡覺,中間吃飯時間約20分鐘,讓不少人看完驚呼。醫師陳佑丞認為,有充足的睡眠,才能有更好的學業表現。醫師巫漢盟則直言,感覺比當兵還累。陳佑丞在粉專《陳佑丞醫師・腎臟專科》表示,這篇文章讓他想到自己的童年,十八般武藝樣樣都學,每天總感覺24小時不夠用,睡眠時間自然也壓縮,可能也是他長不高的原因,不過當時學才藝不是為了升學,單純只是為了培養各方面的才能,那個年代很單純,升學就只有考試,比現在簡單多了。陳佑丞提到,現在多元入學,小孩自然要學的東西更多,「我的小孩也不例外,3歲就送進雙語學校,現在3歲多,英語已經非常流利,課後才藝班能上的也給他上,為的就是培養競爭力。但晚上我也都要求他們早早就寢,因為有充足的睡眠,才能有更好的學業表現,只希望這個年代的小孩,還能有快樂學習的環境。」陳佑丞說,「我不反對小孩學才藝,也認為小孩要適度給予壓力,將來才能有更好的表現。」不過陳佑丞直言,關鍵還是在小孩本身是否具有足夠自制力,自動自發學習,強壓的教育沒有用,也撐不久。巫漢盟則在粉專《阿包醫生陪你養寶包 - 小兒科巫漢盟醫師》指出,現在忙的時候,只能在桌上花3分鐘吃完一個便當,「老婆常覺得我很可憐,但我更心疼那兩位睡不飽還只能在車上吃晚餐的孩子。」他忍不住直呼,感覺比當兵還累。
「雞蛋糕」真的富含蛋白質嗎? 營養師:孩童吃多恐長不高
雞蛋糕因其銅板價及充滿蛋奶香的味道,深受許多大朋友、小朋友的喜愛,然而,雞蛋糕的蛋白質的含量卻沒有想像中高。營養師蘇妍臣指出,雞蛋糕其實蛋白質含量只佔少數,對於孩童成長期間的蛋白質攝取可能帶來負面影響,長期食用更可能造成孩童長不高的問題。蘇妍臣表示,在她的觀察中發現,許多家長在接小孩放學時,會習慣性買一些雞蛋糕當做點心,由於雞蛋糕的名字中含有「雞蛋」,讓人誤以為是富含蛋白質的營養點心。不過,事實上,雞蛋糕的營養比例只含有8%蛋白質、26%脂肪,剩下的66%皆為碳水化合物,主要屬於碳水點心,蛋白質含量相對較低。另外,營養師高敏敏也曾指出,一袋小小袋的雞蛋糕其實熱量超高,因為其成分包含白砂糖、奶油、麵粉、牛奶、泡打粉、雞蛋,若一份6~8顆,總熱量可達360~480大卡,澱粉量相當於一碗飯再多一點,給小孩當一人份的放學點心可能會有點多。除了雞蛋糕外,還有很多食材可作為攝取蛋白質的良好來源,禾馨民權小兒專科診所主治醫師巫漢盟列舉了一些食物,包括豆類(無糖豆漿、嫩豆腐)、肉類(雞肉、牛肉)、海鮮類(魚類、花枝)以及乳品類都含有豐富的蛋白質。他建議,1到6歲孩童應每日攝取2至4份的蛋豆魚肉類,攝取充足且多樣化的蛋白質,確保營養均衡,讓孩子們滿足成長所需,促進身體發育與健康。
小孩異位性皮膚炎!老公怪妻白飯吃太多 醫打臉:問題在爸爸
小兒科醫師巫漢盟日前在網路上發文分享,指出他日前遇到一名母親,帶著有「異位性皮膚炎」的1歲孩子前來看診。沒想到看診到一半,母親卻突然哭了,一問之下才知道,該名女子的老公把小孩有異位性皮膚炎的原因全歸咎在她「懷孕時吃太多白飯」,讓醫師聽了相當傻眼,氣憤打臉表示「孩子的過敏狀況明明是遺傳父親的過敏體質。」小兒科醫師巫漢盟近日在自己的Facebook粉專「阿包醫生陪你養寶包 - 小兒科巫漢盟醫師」中發文,指出他先前遇到一名母親,帶著有「異位性皮膚炎」的1歲孩子前來看診。經過問診後,發現原來小孩的爸爸有過敏體質,皮膚跟鼻子都不太好。巫漢盟醫師表示,後來該名媽媽便忍不住向他哭訴,表示孩子父親將小孩有異位性皮膚炎怪在她身上,指責她因為懷孕時吃太多白飯,才會害小孩皮膚出現問題。而這也讓巫漢盟醫師相當氣憤「要撇清關係也不該用這種手法,且利用這種說法來情緒勒索媽媽很過份」並直言「明明孩子的過敏狀況是遺傳到爸爸的體質,居然還怪到媽媽的頭上,下次爸爸有來我一定要好好地教育他。」
「黴漿菌」恐大流行!主要感染途徑曝光 營養師揭「6類食物」防染病
秋天是許多呼吸道疾病好發季節,今年不只流感肆虐,近期「黴漿菌」疫情更嚇壞不少人。小兒科醫師表示,黴漿菌肺炎是因為感染黴漿菌所導致,感染途徑包括飛沫傳染,包括唾液、鼻腔分泌物等,常見症狀有嚴重咳嗽、發燒、白色黏痰、嚴重者甚至會有帶血絲黏痰、發生肋膜積水、肺水腫現象。小兒科醫師巫漢盟在臉書說明,黴漿菌肺炎是因為感染黴漿菌所導致,一年四季都可見到,但好發於春夏、秋冬季節轉換之際,感染途徑包括飛沫傳染,包括唾液、鼻腔分泌物等,常見症狀有嚴重咳嗽、發燒、白色黏痰、嚴重者甚至會有帶血絲黏痰、發生肋膜積水、肺水腫現象,少數病人會有嚴重肺炎、氣喘發作、腦炎(大腦腫脹)、溶血性貧血、腎功能異常及皮膚疾病等嚴重併發症。巫漢盟表示,黴漿菌肺炎的高危險族群為孩童、青少年、年輕族群,在美國主要好發於5歲以上孩童;在台灣發現感染族群有年輕化趨勢,3歲以上孩童感染的比例明顯上升,目前治療方式為服用抗生素,常用藥物以巨環類(Macrolide)的抗生素為主,提醒民眾勤洗手、戴口罩、避免出入擁擠處。(圖/翻攝自林雨薇 營養師臉書)另外,營養師林雨薇透露,雖然目前沒有疫苗可預防黴漿菌感染,但仍可透過飲食及生活習慣防範,建議多吃優質蛋白質、發酵乳品、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深綠色蔬菜、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以及海鮮或全穀類,以增加免疫力。如果真的不慎感染黴漿菌,營養師也分享8個方法加速恢復,分別是喝大量液體如白開水和熱湯、練習腹式呼吸、不吸菸和二手菸、曬太陽10至15分鐘、充足睡眠、每天20分鐘的中低強度運動、多攝取薑黃素,以及補充Omega-3脂肪酸。(圖/翻攝自林雨薇 營養師臉書)
打造不生病體質2/發燒就吃藥?棄械投降恐更糟 營養師揭「3大禁忌食物」
發燒要不要吃藥?專家認為若只是一般感冒,太快服用退燒藥猶如自行棄械投降,反而讓病毒有長驅直入的機會,建議試著先相信自身的免疫力,讓免疫細胞抵抗病毒。營養師也提醒,生病時一定要避免3類食物,包括「超加工食品」、「精製糖」、「油膩食物」,因為這些食物會降低免疫力,同時增加身體的發炎反應,恐怕會讓病況更惡化。根據疾管署資料,單周類流感就診已達8.1萬人次,其他如呼吸道融合病毒、腺病毒也在社區內造成流行,而新冠單週併發症通報也達流感重症的6至10倍,小兒科醫師巫漢盟日前也在臉書發文說「生病寶寶多到爆」,同時也提醒家長今年冬天要格外當心。李思儀中醫師透露,曾有一位小女生因感冒來求診,不僅咳嗽、多痰,甚至出現頭痛、胸痛,連續吃抗生素將近一個月,卻還是感到不舒服,也因此一直請假無法上學。「我先用針灸緩解她的頭痛、胸痛,再開立一些扶正氣的中藥,後來小女生回診明顯好轉,還開心透露連生理痛都解決了。」李思儀說,每個人無可避免都會生病,但如何因應就很重要,例如許多人確診新冠肺炎後有長期咳嗽等後遺症,有些可能因初期延誤治療所導致,另外也可能因本身氣管敏感較弱所致,但一不舒服就亂吃成藥也不正確,因為中醫認為要「論證辨治」,才能對症下藥,如果只是靠藥物壓抑症狀,沒辦法讓身體真正健康。「以發燒來說,不建議立刻吃退燒藥,而是應該先觀察體溫,如果是長時間低燒就要警覺,找出低燒的原因;或有熱筋攣病史的幼童才需要退燒。如果觀察是感冒引起的發燒,即使燒到攝氏39度也不必緊張,應該試著相信身體的免疫力。」李思儀說,發燒是免疫系統正與外來的細菌或病毒作戰,心跳變快、血流增加是為了送更多的免疫細胞去前線作戰,這時退燒猶如先息兵,病毒反而容易長驅直入到體內,病程反而比較久。發燒時如果選擇中藥治療,可以增加服用藥粉的次數,李思儀說,以她自己開立的中藥為例,可以每隔3小時服用一次。「這樣做的用意是增加藥物濃度,有助縮短發燒時間,讓『外邪』(病毒)不要長驅直入。」研究顯示,若能全家人一起用餐,孩子飲食會較為均衡、不挑食,也會減少吃油炸食物。示意圖 高市觀光局提供(示意圖/高市觀光局提供)營養師程涵宇認為,正確的飲食習慣可以讓身體更好地應付細菌、病毒攻擊。「身體的免疫反應依賴許多微量營養素,例如維生素C、維生素D、鋅、硒、鐵和蛋白質等,所以首先一定要均衡飲食。」蔬果尤其重要,但如何讓孩子多吃一些?程涵宇建議將水果做為孩子平時的點心,例如在麥片或優格中加入水果;同時在冰箱或家中顯眼處放置水果,勾起孩子想吃的慾望。「以我自己為例,我每天會讓孩子至少吃一種富含維生素A 的綠葉或黃色蔬菜,如菠菜、青花菜、深綠色蔬菜或胡蘿蔔;每天至少也要吃一種富含維生素C的蔬果,如柳橙、柚子、草莓、番茄、奇異果和青花菜。」程涵宇更建議盡可能全家一起吃飯,研究顯示,當孩子們與家人一起吃飯時,他們會吃更多的蔬菜和水果。當孩子生病時,程涵宇會給予足夠的水分、蔬果,同時還有好消化的蛋白質食物,例如蒸蛋、去皮肌肉、洋蔥雞湯等,同時再額外補充維生素C、D保健品,同時提升抗氧化力與免疫力,縮短病程。另外,程涵宇也提醒生病時絕不能吃「超加工食品」、「精製糖」、「油膩食物」3大類食物,否則會增加身體發炎反應,讓病況更惡化。李思儀則建議生病時「減食」調養,「生病時要傾聽自己的身體聲音,不餓就讓腸胃道休息,多喝水、多睡覺,不必急著補充大量蛋白質食物。」李思儀說,如果發燒的孩子昏睡不想吃東西,媽媽千萬不要強逼,這時候讓孩子多睡覺反而比較重要。如果孩子餓了就吃清淡的吃白粥這類不油膩的食物,慢慢等待身體恢復食慾,當感受到飢餓感時,中醫稱之「胃氣來腹」,也是身體邁向恢復健康的時候。
孩童性早熟恐還會長不高! 醫曝6食物少碰降低誘發情況
在醫學定義上,性早熟為男生9歲前睪丸變大、陰莖變長、變聲;女生則是8歲前胸部發育、陰毛與腋毛發育、初經來潮。對此小兒科醫師巫漢盟表示,誘發性早熟的成因包括高油糖飲食、環境荷爾蒙等,當然遺傳也是重要因素,雖然遺傳不易改變,但可靠飲食和生活習慣降低性早熟,並列出6大類食物提醒家長。小兒科醫師巫漢盟在自己的Facebook粉專「阿包醫生陪你養寶包小兒科巫漢盟醫師」中發文指出,生活中常見性早熟的原因有三種,遺傳、飲食和環境荷爾蒙。其中環境荷爾蒙指的是塑化劑、殺蟲劑、雙酚A、重金屬等內分泌干擾物。巫漢盟醫師還透露,性早熟不僅會出現第二性徵提早出現與發育,更會提早骨齡,讓生長板提早閉合,有性早熟的孩子大多長不高,因此避免性早熟相當重要。巫漢盟醫師也列出6大「毋湯」食物,呼籲家長這些食物必須讓孩童少碰。首先是「高油脂食物」包括巧克力、蛋糕、油炸物等,這些食物偶爾吃就好,第2樣是「高糖食物」包括糖果、蛋糕、含糖飲等,還有可能造成肥胖,第3樣是「塑膠容器食物」,容器遇熱會產生釋放塑化劑影響內分泌。第4樣及第5樣是「高荷爾蒙食物」和「高蛋白食物」最後一樣則是「包括蜂王乳、胎盤萃取物等,會產生類雌激素的不飽和脂肪酸,誘發性早熟」。最後巫漢盟醫師叮嚀,除了應避免這6大類食物,攝取過多紅肉及加工製品(如牛豬羊肉、火腿、香腸、熱狗)也可能引起性早熟「因此平時應均衡飲食,避免集中攝取某類食物,才能健康發育喔!」
消失的「兒科」!他們收入敬陪末座 醫親吐6大難處:未來堪慮
消失的兒科!原先就不易招募的兒科醫生,如今又面臨台灣出生率來到史上最低,客源持續探低的情況下,小兒科醫師的數量也越來越少,這讓小兒科醫師巫漢盟不禁感嘆「未來只能堪慮。」巫漢盟醫師近日在臉書粉專《阿包醫生陪你養寶包 - 小兒科巫漢盟醫師》發文指出,今年想選小兒科的醫生又變少了,透露其實早在自己要當住院醫生的前幾年,小兒科醫師的招募就很辛苦,當時主治醫師也都要輪流值班,同時他也細數小兒科醫師需面對的6點難處,包括:病人常常無法主動進入診間,小嬰兒當然無法自行走進診間,但特別是年紀大一點的孩子都以為來看醫生是要來打針的,所以光要等病人進診間就得花些時間…很多病人無法主動表達自己的不舒服,當然如果是幾個月大的孩子主動說自己哪裡不舒服,多讓人發毛…透過家屬解釋病程,可能內容未必清楚,同時病人或許會在旁哭鬧,導致彼此說話聲音越來越大,最後醫生還得找病人哭泣的空檔解釋和說明。檢查時病人常常無法配合,單純一般理學檢查就可能會百般扭動及哭鬧。若要進一步做篩檢或抽血,時間與人力就這麼消耗掉了…健保給付沒比其他科別多,若想靠衝量來增加收入卻常常無法如願,因為看診速度會受到上述狀況影響,導致收入一直都是各科別醫生裡敬陪末座的…最重要的是台灣出生率已來到史上最低,客源持續探低,未來只能堪慮雖然如此,巫漢盟還是點出3點身為兒科醫師感到開心的地方,首先是看見寶寶時會開心;其次,孩子恢復健康或獲得貼紙時,展現的笑容是最讓人窩心的禮物;最後就是每次聽到孩子跟父母指定要找自己時,就會覺得很幸運被他們看上,他也為自己加油打氣,表示會努力維持自己的熱忱,繼續陪大家一起養寶寶,「只是接下來的日子,爸媽們想找到適合寶寶的小兒科醫師可能會越來越困難,所以從現在起,請大家好好對待孩子的小兒科醫生唷。」
小兒科門診爆滿…醫曝秋季「4流行病毒」 其一奪不少命
小兒科醫師巫漢盟在臉書粉專《阿包醫生陪你養寶包》表示,隨疫情解封,小兒科門診又變熱絡,如流感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4種流行病毒,「雖然感染這4種病毒的症狀表現都有些類似,但引起原因和治療方式不盡相同。」1.流行性感冒病毒:盛行於每年的10月到隔年2月間,是一種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但今年從5、6月一直流行到現在!最有效的預防方法是接種流感疫苗,今年也是針對兩種A型和兩種B型病毒株的四價疫苗,平時也須保持個人衛生清潔。2.呼吸道融合病毒(RSV):今年入秋後類流感病童多,其中以呼吸道融合病毒比例較高,而且常常高燒好幾天。它算是感冒病毒之一,好發於2歲以下嬰幼兒,而早產兒因肺部功能較弱,感染後病症可能較嚴重,目前健保補助週數未滿33週的早產兒施打單株抗體疫苗,可減少重症及死亡率。平時爸媽也可帶孩子多曬太陽、勤洗手以做好預防。3.腺病毒:一種DNA病毒,它不具有外套膜,好發於每年2至3月,但今年的現在卻還很流行。腺病毒常見症狀包括連續高燒3~7天、伴隨上呼吸道症狀、結膜炎、腸胃炎等,由於它不具有外套膜,一般酒精無法徹底殺死腺病毒,須以肥皂確實洗手才可以!4.副流感病毒:副流感名稱與流感類似,然而兩者是完全不一樣的疾病,不過兩者病毒皆是RNA病毒。潛伏期約2~7天,症狀包括發燒、流鼻涕、咳嗽等,嚴重時可導致哮吼、支氣管炎、肺炎等。副流感沒有特效藥,採支持性療法。巫漢盟提醒,「雖然感染這4種病毒的症狀表現都有些類似,但引起原因和治療方式不盡相同,其中流感具高度傳染力,今年已奪走不少生命,建議符合疫苗施打年紀或資格的人按時施打疫苗,並做好個人衛生管理才能避免感染喔!」醫師表示,流感具高度傳染力。(圖/翻攝阿包醫生陪你養寶包臉書)
如何分辨感冒、流感? 兒科醫點出「最大差異」:它來得又急又快
面對開學和換季,許多孩童近期紛紛中鏢掛病號,導致不少家長困惑,到底一般感冒和流感差在哪裡?兩者都會發燒嗎?對此,小兒科醫師巫漢盟近日也貼出比較表,點出2者的最大差異在於「症狀是否來得又急又快」。此外,流感症狀屬於全身性,而感冒則以呼吸道症狀為主,較少出現肌肉痠痛,也不一定會發燒。巫漢盟醫師近日在臉書粉專《阿包醫生陪你養寶包 - 小兒科巫漢盟醫師》解釋如何分辨「感冒與流感」,他指出,2者最大的差異便在於感冒的症狀通常不會來得急又快,而流感會。尤其流感的症狀以全身性為主,包括發燒、肌肉痠痛、流鼻水等呼吸道症狀;感冒則呼吸道症狀為主,較少出現肌肉痠痛的狀況,且不一定會發燒。(圖/翻攝自Facebook/《阿包醫生陪你養寶包 - 小兒科巫漢盟醫師》)透過巫漢盟貼出的比較表可知,一般感冒與流感主要可從致病原、影響範圍、發病速度與主要症狀來判別。例如感冒的致病原包含200多種病毒,如鼻病毒、腺病毒,而流感則以流感病毒為主;病程一般感冒僅2至5天,流感可能持續1至2週。巫漢盟也提醒,雖然預防流感最有效的方式是接種疫苗,但疫苗僅能降低症狀,無法完全避免,因此平時需保持環境空氣流通與衛生,尤其秋冬氣溫逐漸降低,家家戶戶常門窗緊閉,容易引起呼吸道症狀,保持暢通才能降低感染機率。此外,巫漢盟也在文末指出,家人感染流感或一般感冒時,家中可能已有病毒存在,因此可使用70%酒精或合格物品消毒,降低病毒傳播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