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應用
」 鄭文宗 營收首波跨校AI課1/串連25所大學「一起幹大事」 最棒人工智慧20堂課程在台灣
生成式人工智慧技術(AI)掀起全球科技新革命之際,台灣半導體產業居關鍵位置,大學教育也不掉隊,首波「台灣大專院校人工智慧學程聯盟」(Taiwan AI College Alliance,簡稱TAICA)在113學年學期登場,共有台大、清大等25所大專校院加入,透過跨校進行人工智慧學程。CTWANT記者採訪到TAICA專案辦公室主持人陳宜欣教授,她說「時間真的很驚險!」這場A大規模跨校修課、承認學分的AI學程,可說是我國教育史創舉,且只用了短短2周時間搞定。一手促成此事的是520後擔任教育部政務次長的葉丙成,他進入政府單位服務後,聽到各部會都在說「台灣很缺AI人才」,原是台大電機系教授他明白,每所大學的AI 教授只有幾位,無法開出更多的學程給想學AI的學生,困境如何突破?「唯有進行跨校課程!」葉丙成找上台大資工系教授林軒田,林軒田立馬推薦清大資工系教授陳宜欣。陳宜欣從事人工智慧研究逾20年,一直參與教育部各項AI計畫,也是人工智慧學會常務理事,並在人工智慧學院授課,熟悉學界及業界。「7/15被邀請到教育部開會時,我以為只是被找來諮詢問題,很興奮有機會參觀教育部,就像劉姥姥逛大觀園一樣。」陳宜欣笑說,當天會議時間比想像得更久,「結束時,葉次長跟我說:『宜欣,那就交給妳了!』」她第一反應是「蛤?什麼?時間太趕,怎麼可能在開學前完成跨校規劃?」陳宜欣說,「許多大學原本就有互修學分的合作,例如清大、陽明交大、中央、政大四校共組台灣聯合大學系統,大家都知道『聯』很重要,但溝通過程很花時間。」她知道葉丙成說得沒錯,2016年AlphaGo出來到生成式人工智慧,AI進展實在太快了,「若以傳統學術方式進行,勢必趕不上第一波浪潮,所以就算時間倉促,也要奮力一搏!」教育部政務次長葉丙成(前排中)有感培養AI人才的急迫性,因此一手推動快速又彈性的TAICA聯盟。(圖/TAICA記者會 /教育部提供)不過,「葉次長只給我2~3周時間,就要交出整個跨校學程的規劃,當時我自己還有1周的內訓課,換句話說只有短短2周!」儘管陳宜欣經驗豐富,仍「壓力山大」,恰巧7月下旬颱風來襲,給了她3天時間完成整體規劃、構想方法、寫計畫書、找老師開課、請設計師美編、與教育部溝通等。這套新出爐的TAICA計畫,集結清大、台大、成大等校教AI老師,利用台大NTU COOL線上教學平台,讓聯盟中25所大學的學生都有機會修到4個不同層級的AI學程,「人工智慧探索應用學分學程」、進階理工學生修的「人工智慧工業應用學分學程」、以及更深入的「人工智慧自然語言技術學分學程」與「人工智慧視覺技術學分學程」,總計20堂課,每一堂課供1200名學生選課,遠超過一般教室實體課的100多名,且未來測試平台系統上限後,未來還能持續增加名額!「TAICA計畫可以改變教育不平等的困境,第一波因為時間緊急,因此只讓25校加入,未來會納入更多學校,透過線上平台,聯盟所有學生都能共享頂大師資。」陳宜欣說,「例如台大張智星老師的《金融科技導論》,他曾是玉山金控科技長,這樣的經歷是其他學校如清大也無法複製的,如今透過TAICA,更多學生都能學習。」「想到所有學生都能去上這門課,我認為實在是一大福音,就像朱威達教授的《人工智慧導論》,過去在成大反應很好,許多成大學生都修不到課,但現在那麼多很棒的課、那麼多學生都能學習,那是一件多麼美好的事啊!」陳宜欣說,「台大名師不再只有台大學生享用!」
教育部成立TAICA 開設4類人工智慧學分學程
因應生成式人工智慧(Generative AI)技術帶來的變革,教育部鄭英耀部長今(2)日宣布成立「臺灣大專院校人工智慧學程聯盟」(Taiwan AI College Alliance, TAICA),113學年度第1學期計有臺灣大學等25所大專校院加入,透過跨校人工智慧學程,統整教學資源,提供人工智慧相關課程,媒合領域專家輔佐,並統合助教資源、課程指導服務。「臺灣大專院校人工智慧學程聯盟」整合全國大專校院的人工智慧教育資源,提供學生跨校學習的機會,由人工智慧師資充裕的大學輔佐師資不足的學校,使學生都能有學習人工智慧課程的機會。本聯盟開設「人工智慧探索應用學分學程」、「人工智慧工業應用學分學程」、「人工智慧自然語言技術學分學程」及「人工智慧視覺技術應用學分學程」等4類學分學程,以提供不同領域學生的學習需求。葉丙成政務次長表示,由衷地感謝臺灣AI領域的教授們與教育部一起努力,7月15日邀集AI領域的教授們首次商討,集結臺灣AI領域最好的教授之力,透過先進的數位教學平臺讓各校的學生能有機會跨校修到這四個AI學分學程。讓不同學校的學生都能有機會學到完整的AI好課程,這是非常有意義的。教育部特別感謝TAICA專案辦公室主持人陳宜欣教授與所有參與的教授,以及臺大NTU COOL團隊及清華大學教務處提供支援,大家將士用命,突破許多跨校修課的挑戰,終於讓學程問世。這是臺灣高教的突破,也是政府行動創新精神的展現。教育部指出,學程初期為確保跨校修課品質,目前每個課程修課上限定為1,200人,課程運作順利後逐步擴增修課人數,也會開放讓更多大學加入聯盟,希望在三年後能讓學程修課人數上限達到萬人的規模。葉丙成政務次長也表示,日前他在泰國所舉辦的臺灣高等教育展提到TAICA時,受到很大的關注,隨著TAICA的問世,讓AI學程資源能更普及到臺灣各大學,未來亞洲學生如果想學AI,臺灣將會是亞洲各國中最好的選擇。教育部說明,TAICA每類學程修習學分數為15學分,將依學生學習進程開設先修課程、核心課程、進階課程及應用課程在內的人工智慧課程,除電機資訊領域學生外, 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學生也可跨領域學習;透過線上同步及非同步之課程,參與學生除可依原訂課表修讀原校課程,亦可避免因為課程衝堂而有無法修讀之情形。另除參與同步課程學生可即時與教師互動外,對於參與非同步課程的學生,亦有線上教學助理可提供課程諮詢。完成學程後,學生將獲得教育部頒發的學分學程證書,提升學生日後就業競爭力。葉丙成表示,在跟產業界多次的對話溝通過程中,業界多次表達對於AI人才的需求,也期待教育部培育AI領域人才,未來,如課程量能充足,也希望能進一步協助產業進行AI人才培育。與會的臺灣IBM諮詢總經理林翰也表示,對於TAICA的成立,業界除了肯定外,更要給予大力支持,因為此一聯盟整合全國大專校院的人工智慧教育資源,將能有效填補業界對AI技能人才的需求。以IBM來說,未來如果取得聯盟學分學程證書的同學,就代表了具備AI的專業之能,因此IBM在徵才時將會列入優先考量。教育部強調,TAICA聯盟的成立是臺灣高等教育領域的一大里程碑,提供學生跨校學習的機會,並加強人工智慧人才培育之力道,滿足就業市場對於人工智慧技術人才之的需要。未來,教育部將持續與各方合作,推動臺灣在人工智慧領域的發展,為臺灣培育更多優秀的人才,為臺灣在人工智慧領域的發展注入新動力。
漲勢比黃金還猛! 白銀續刷三年新高逼近29美元
與黃金一樣,白銀也享有避險資產的美譽。但相較黃金在過去一年中閃閃發光的回報率,白銀的漲幅或許有些黯淡。不過自本月以來,白銀漲幅已大幅超越黃金,這是因為投資者正尋求一種替代資產,以利用經濟韌性,抵禦地緣政治風險加劇,及防範通膨加劇。以色列和伊朗之間地緣政治緊張局勢的升級,為避險黃金價格提供了支撐,帶動銀價反彈。據FXStreet數據顯示,白銀價格(白銀/美元)在上周五(12日)上漲,交易價格為每盎司29.11美元,比上周四(11日)的28.46 美元上漲了2.3%。此外,在經濟擴張時期,由於白銀在從晶片製造到太陽能電池板生產等工業應用中的使用增加,白銀也會從中受益。與此同時,白銀和其他貴金屬一樣,仍受到有限供應的支撐,目前每年白銀的使用量仍超過開採量。因此,儘管中東局勢持續緊張,通膨居高不下,但經濟仍保持驚人的韌性,投資者繼續追捧銀價也就不足為奇。賀利氏集團(Heraeus)分析師表示,白銀似乎受益於投資、消費和工業需求兩大領域,這兩個領域各佔白銀總需求的50%。從表示兩種金屬間價格關係的黃金、白銀比率來看,白銀也極具吸引力。目前,一盎司黃金可為投資者購買大約83盎司白銀,而30年來這一比率平均值約為67盎司。白銀價格往往跟著黃金走勢。當黃金價格上漲時,白銀通常也會跟著上漲,因為它們作為避險資產的地位是相似的。黃金/白銀比率顯示了需要多少盎司白銀才能等於一盎司黃金的價值,它可以幫助確定這兩種金屬的相對估值。
SEMI:半導體需求增+庫存水位正常 全球矽晶圓出貨量2024年將成長8%
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上周五(27日)公布年度矽晶圓出貨量預測報告指出,全球矽晶圓出貨量在2022年以14565百萬平方英吋(MSI)達歷史高點,預計今年將減少14%至12512 MSI,隨後於晶圓和半導體需求復甦以及庫存量達正常水準後,出貨量將在2024年重返成長、估將年增8.5%,2025年出貨量更可望進一步創新高。SEMI指出,2023年的出貨量有所下滑,主要是受到半導體需求持續疲弱,加上總體經濟條件仍面臨挑戰的影響,預期今年全球矽晶圓出貨量可能下滑至12512 MSI。不過,因應人工智慧(AI)、高效能運算(HPC)、5G、汽車和工業應用帶動晶片需求增加的情況下,2024年的全球矽晶圓市場出貨量可望成長8.5%,達到 13578 MSI。同時預估2025年將持續成長,增幅上看12.9%,出貨量將進一步攀升至15332 MSI,改寫新高,反彈動能可望延續至2026 年,致使晶圓出貨量創下歷史新高。SEMI說明,矽晶圓為打造半導體的基礎構件,是各式電子產品不可或缺之關鍵元件。矽晶圓經過高科技設計,外觀為薄型圓盤狀,直徑分為1到12吋,半導體元件或晶片多半以此為製造基底材料。
台積電美國廠進展快速 魏哲家:2025年上半年量產4奈米晶片
晶圓代工龍頭廠台積電(2330)周四(19日)召開法說會,海外布局不斷推進,總裁魏哲家透露全球擴廠進度,並指出美國亞利桑那州廠近期在水電、裝機取得良好進展,已為營運展開前期準備,目標2025年上半年開始量產。倍受矚目的美國亞利桑那州廠方面,魏哲家表示,在聯邦政府的大力支援下,持續與當地的貿易和工會夥伴,發展正向關係並密切合作。在第一期晶圓廠的廠房基礎設施、公共建設和設備安裝等方面情況改善許多,已有較好進展,為營運展開前期準備,到目前為止已聘用近1100名當地員工。魏哲家指出,有許多當地員工被安排來到台灣的台積電晶圓廠,以便累積大量的實戰(hands-on)經驗,進一步提升其技術技能,同時融入公司的營運環境和文化。台積電原先預計2024年量產,後改成目標2025年上半年量產4奈米製程技術,相信一旦此晶圓廠開始營運,將能夠在亞利桑那州提供與台灣晶圓廠相同水準的製造品質和可靠度。至於歐洲廠,魏哲家表示,已計劃在德國德勒斯登,興建一座以汽車和工業應用為主的特殊製程晶圓廠,未來將採用22/28奈米和12/16奈米技術,目標2024年下半年開始興建,2027年底開始生產;日本廠方面,台積電將採用12/16奈米和22/28奈米製程技術。目前已聘用約800名當地員工。晶圓廠設備已於10月開始移入,按照進度有望於2024年末進入量產。至於中國廠,魏哲家表示,近期獲得美國商務部工業和安全局(BIS)展延豁免,南京廠得以持續營運,目前正在申請「經認證終端用戶」授權,預計不久的將來取得無限期豁免。台積電認為,海外晶圓廠的起始成本高於台灣,主因是海外晶圓廠規模較小、整體供應鏈的成本較高,以及相較台灣海外的半導體生態系尚處於早期階段。並表示未來將與各地政府密切合作以取得其支持,並將利用大量生產、製造技術領先、規模經濟等基本競爭優勢,持續降低成本。台積電強調,透過上述行動,將有能力吸收海外晶圓廠的高成本,並仍然可達到長期毛利率53%以上,且可持續的股東權益報酬率高於25%,繼續為股東實現價值最大化。
逆襲大聯大1/鄭文宗以「12倍股本+話語權」娶親Future 翻身全球第三大通路商
全球IC通路產業板塊,9/14出現大挪移,台廠文曄(3036)宣布以38億美元、約當1200億新台幣,現金併購加拿大通路商Future Electronics。「文曄吃下Future,有點讓人意外,市場原本預期應該是雙A或是大聯大有機會。」一位通路商向CTWANT記者分析,不過,兩家合併後互補效果應該是最好的,這是台廠的重大里程碑。根據CMoney網站資料,2022年艾睿營收約為371億美元、安富利約263億美元、大聯大約258億美元,依序為全球前三大,文曄約190億美元排名第四,Future則以60億美元排名第七,也就是說,文曄併購Future後,將一舉超越大聯大,打入全球前三名。儘管文曄和Future是IC通路同業,但再併購案之前,大家各做各,鮮少有往來。Future為老牌IC通路商,由Robert G. Miller在1968年11月創立,總部位於加拿大魁北克省, Robert G. Miller擔任執行長,一直維持私人公司沒有掛牌上市,十分低調,直到2023年2月,創辦人離婚後遭指控爆出性醜聞,他雖否認指控但也卸下董事長及執行長職務,改由全球銷售暨行銷執行副總裁Omar Baig接任。Future創辦人交棒後,隨即決定出售持股,三月間便委託財務公司向全球一線IC通路商邀請出價,並與候選企業面談。「因為Robert G. Miller家族沒有人想要接下公司,接班問題也是這次出售的主因。」一名通路商業務主管告訴CTWANT記者。Future全球銷售暨行銷執行副總裁Omar Baig接任董事長及執行長,也將進入文曄董事會。(圖/翻攝自Future Electronics官網及Strategic Financial Group, LLC臉書)月前,Future確定「嫁給」文曄,嫁妝是1200億新台幣現金,足足是文曄股本102億元的約12倍,跌破業界人士眼鏡。對於是否有出價爭取Future?大聯大沒有回應CTWANT記者。至於艾睿、安富利,通路業者則研判,願意出的價格應該不會太高。「之前就有聽說Future想要出售,市場上大家也都以為,應該會是由艾睿、安富利或是大聯大娶親成功,但從市場版圖來看,不過這樣的合併對Future來說,會有一種被吃掉的感覺,跟文曄的合併,應該還是可以保有話語權,這應該是Future團隊所考量的關鍵。」一位通路高層分析。在通路商業者眼中,「小而美,是業界普遍對Future的形容,因為比營收,Future的營收規模大約僅是文曄的三分之一,但是比獲利,Future的毛利率約18-20%,這在通路業是相當少見的高水準。」「除了營收組合的互補外,文曄願意讓Future執行長Omar Baig加入董事會,確保既有團隊及雙總部架構,並訴求雙方合併將可躍居全球最大,應該就是讓Future點頭同意的關鍵。」一位通路商這樣判斷。事實上,文曄科技董事長鄭文宗在併購案記者會上,即公開對Future「示好」,他分析併購案的優勢,「對文曄、Future及整體供應鏈生態系統具有重大轉型意義。Future擁有經驗豐富的管理團隊和優秀的員工,在產品種類、客戶覆蓋和全球佈局方面都與文曄高度互補。」Future創辦人Robert G. Miller因爆發醜聞而辭去董事長及執行長。(圖/加拿大時訊)「Future的管理團隊、全球所有員工以及據點和物流中心都將會持續營運,並為公司提供寶貴價值。文曄將邀請Future執行長Omar Baig在交易完成後加入文曄的董事會,並期待與他及Future在世界各地的優秀同事合作,共同打造一流的電子元件通路商。」鄭文宗說。法人分析,從營收比重來看,Future的工業應用約佔其總營收的45%,再來則是消費性產品21%及汽車電子12%,另外通訊約10%,電腦及其週邊產品則約4%,而文曄的通訊及手機相關營收佔比約為50%,至於工業應用則僅佔11%。「文曄併購Future,從雙方營收及獲利的數字來看,確實有加分效果,因為雙方的主要市場及產品類別,都有相當部分的互補作用,文曄主要是大中華市場為主,Future則是歐美市場,只要能維持1+1=2的水準,對文曄來說,就是一個不錯的交易。」光電協進會特約顧問柴煥欣告訴CTWANT記者說。「不過真正的考驗則是在合併之後,從過去台廠併購歐美廠商的案例來看,企業文化帶來的管理差異,往往是一個大問題,而且通路商的特性是貿易,換言之,通路商除了要顧好客戶外,也要跟供應商維持好關係,否則一旦供應商決定停止代理授權,這就可能引發新的變數出現。」柴煥欣說。
從聖誕燈到車燈1/放棄全球最大LED聖誕燈出貨商 聯嘉董娘靠創新光源成「這家車廠」指定供應商
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七月中傳出將到印度,興建年產能50萬台的電動車工廠,售價約2.5萬美元,再度引爆全球EV熱潮,台系供應鏈重回市場關注焦點,包括連接線束有貿聯-KY(3688)、車燈有聯嘉(6288)、機構件有乙盛-KY(5243),其中,從LED慘業翻身蛻變為車燈大廠的聯嘉,堪稱起死回生的最佳案例。特斯拉在2008年開始銷售首款電動車Roadster,接著依序推豪華房車Model S及SUV上掀車門休旅車Model X等高階車種,直到2016年才發布首款入門車款Model 3,隔年上市進入量產,也同步建立供應鏈,而早在2008年為了企業永續而就決定切入車燈領域的台廠聯嘉,便以節能、節流成功打入特斯拉供應鏈。依聯嘉今年6月法說會資料,自2019年起,美國每年平均每6.2-9.4輛新車,就有一輛新車使用聯嘉光電所提供的LED光源模組,而2023年前5月,美國平均每9.1輛新車中,就有一輛車使用聯嘉的產品。而今年前5月營收為17.45億元,年增率12%,產品比重以車燈應用最高,達90%,綠能產品為8%,工業應用則為2%。特斯拉的Model 3,堪稱是聯嘉耕耘車燈市場超過17年最成功的代表作。「我們從最早Tier 3的元件供應商,提升到Tier 2的模組供應商,再到Tier 1.5,提供創新光源設計給車廠,再交由Tier 1的車燈廠來生產。」聯嘉總經理黃昉鈺曾說,「如果可以用100顆的LED能完成的設計,就不要用120顆。」歷經十餘年的技術磨練,聯嘉從原本的光學元件供應商,躍居成為特斯拉及多家車廠的創新光源設計廠。(圖/翻攝自聯嘉臉書)除了獲得特斯拉美國廠Model 3及Model Y訂單,其他包括通用、福特及克萊斯勒等車廠,也都採用聯嘉的LED車燈。「聯嘉切入車燈領域成功的契機,則是2008年的金融海嘯,當時車廠因為資金問題,選擇尋求外部的光源供應商,讓聯嘉有機會一展長才。」一位LED退休高層告訴CTWANT記者。談起聯嘉,就不能不提創辦人暨董事長黃國欣,1956年出生的他,從清大畢業2年後取得台大機械材料碩士,1987年取得美國西北大學材料科學工程博士後進入美國惠普公司(HP)光電材料研發部門研發「有機金屬氣相磊晶法(MOVPE)」,並擔任專案負責人。1993年,黃國欣應工研院之邀,放棄HP工作,舉家返台,創業成立國聯光電,當時這是全球第三間能夠生產超高亮度LED晶粒的公司,也讓黃國欣博得了「台灣LED教父」之稱,除了國聯光電外,也另外成立了中下游燈具廠聯嘉,由妻子黃昉鈺負責營運管理。原本一路順遂的國聯光電,在2005年引進策略投資人萬海集團,卻在同年3月,黃國欣在董事會上「被告知」離職,也讓國聯後來併入晶電。國聯被晶電併掉後,只剩下聯嘉等中下游公司,黃國欣只能轉而做起交通號誌、照明等LED下游生意。事實上,近20年來,台灣LED產業命運多舛,面對陸廠及韓廠的殺價競爭,從藍海殺成紅海,與面板、太陽能模組及DRAM並列四大慘業。「有一年全球LED聖誕燈出貨120萬串,聯嘉就出貨了100萬串,但為了要讓公司能長久經營,我們決定跨入門檻高、技術層次高、追求零缺點的汽車產業,現在的客戶會選擇用LED,就是要提升用電效率、節能減碳,只要我們技術好,就有優勢可以談。」黃昉鈺認為黃國欣的專長在研發,應該要重新創業。聯嘉是具有上游晶粒、中油模組及下游燈具的一條龍LED車燈廠。(圖/翻攝自聯嘉臉書)在LED產業驚滔駭浪中,經歷事業遽變三年後的聯嘉決定轉型,直接結合既有的交通號誌、聖誕燈等燈具經驗,轉型創新光源設計領域,以切入門檻更高的車燈市場。法人指出,汽車產業是相當封閉的產業,認證時間長,但特斯拉的橫空出世,反倒成為新業者的機會,像是貿聯-KY原本只是在資通訊領域的連接器廠,就跨足了汽車領域,聯嘉也一樣,雖然認證難度高,但是「黃昉鈺切入車市時就設定,要比競爭對手節能超過20%、成本也低超過20%的目標,因此打敗已經跟特斯拉談了2-3年的韓廠LG,拿下特斯拉Model 3的訂單。」「面對競爭越來越激烈的LED產業,能夠整合上下游的才有勝出機會。」一位LED廠高層說。聯嘉的優勢就是垂直整合,從上游的晶粒,到中游的光學模組,到下游的燈具,算是台廠產業鏈專業分工的一個異類。有鑑於美國仍是電動車的主要市場,聯嘉在2021年12月在密西根設廠,以就近供應客戶需求,接下來還有第二期、第三期的擴廠計畫。
宇隆「營業轉強+匯兌收益」去年首賺一個股本 公司:汽車產業Q1落底回升
精密零件加工廠宇隆科技(2233)9日公告去(2022)年財報及2月營收,自結去年合併營收為33.5億元,年增3.64%,營業利益5.45億元,加上認列2.3億元匯兌收益,稅後純益6.22億元,加上美金兌換台幣升值效應,年增14.54%,EPS達10.32元,高於2021年度9.01元,改寫歷年新高。另自結2月合併營收2.36億元,年減9.7%,累計今年前二月合併營收4.73億元,年減17.65%。宇隆表示因營業轉強,加上業外匯兌收益的助威,首度賺進逾一個股本,獲利衝高。累計2022年度汽車、醫療、工業應用、自行車及其他類營收比重分別為64.64%、6.61%、7.55%、20.5%,年增率表現為汽車類持平、醫療類30%、工業應用類-7.5%、自行車及其他類14.4%。宇隆在四大事業體營運規模良好發展的同時,仍致力落實優化生產效率、調整產品結構、嚴控各項成本費用等重要策略,使得2022年營業毛利率、營業利益率,分別站穩32.94%、16.26%。展望未來宇隆維持審慎樂觀看法。表示第一季為傳統新年、工作天數較少,影響營收成長,但觀察中國疫情已漸入佳境,自農曆過後,品牌車廠已逐步恢復生產節奏、經銷商也加大提車力道,加上中國政策刺激內需、新車優惠與新車款即將上市,有助帶動汽車類客戶拉貨力道,創造汽車類事業營運於今年第一季落底拉升。
EV降價台廠嗨1/貿聯-KY「陪著特斯拉一塊長大」再攻工業領域 梁華哲祭「4x4策略」要BizLink當連接器No.1
特斯拉(Tesla)今年開春大降價,驚動全球車市,跟特斯拉作了近20年生意的連接線廠貿聯-KY(3665)總經理鄧劍華告訴CTWANT記者,「這是可預期的,因為有越來越多競爭者加入,各國政府又全力推動補助,市場規模越來越大,身為領導龍頭廠的特斯拉,就算今年不降價,明後年也勢必要降價,才能阻絕新的競爭對手。」台股開紅盤後,特斯拉概念股重新發旺,而包辦特斯拉電動車裡頭動力系統連接線的貿聯-KY,是最早也是純度較高的特斯拉概念股。有趣的是,這家公司的創立,完全與電動車擦不上邊。61歲的創辦人梁華哲,原是聯電工程師,1996年倦勤之際,因妻子郭殷如工作關係,誤打誤撞進入連接線產業而「被迫創業」,1996年遠赴美國矽谷成立貿聯-KY,成了戴爾、捷威(Gateway)等美國PC品牌的供應商,2000年台灣筆電代工產業崛起,美系PC廠不再自行採購零組件,轉而全權授予代工廠,貿聯頓時沒了生意。「連一台筆電的生意都做不到。」梁華哲不喪志,轉而鎖定太陽能及汽車維公司的策略產業。「汽車市場相當封閉,傳統車廠根本不會理會貿聯-KY這家小公司,所以貿聯也只能從代工出發。」知情人士說。貿聯-KY透過持續併購,將產品布局在工業領域、數據中心、新能源運輸及高價值電器等四大領域。(圖/翻攝自貿聯官網)當時,美國有三家電動車新創公司,貿聯三家都接觸,包括後來成了龍頭的特斯拉。從Google Map上看,總部都在矽谷的貿聯-KY跟特斯拉,距離僅1公里。「特斯拉剛起步時,傳統車廠供應商不會理這家小車廠,而貿聯需要客戶,兩家公司就這樣一拍即合,成為對方的最佳夥伴。」這位人士說。為要了解汽車,半導體背景出生的梁華哲領著公司團隊,重新練兵。「2002年開始接矢崎汽車(Yazaki)的委外代工單,生產越野車連接器跟座椅連接器來練兵,逐漸累積經驗。」梁華哲回憶。從特斯拉2004年成立到2008問世的 Roadster,以及後來量產的Model各系列,貿聯一路跟著坐大,成了特斯拉電動車連接線供應商,目前年營收已經超過新台幣500億元,電動車占比約20%。「不可諱言,電動車還是貿聯相當重要的產品市場,目前約佔公司整體營收的20%。」鄧劍華興奮地告訴CTWANT記者說,其實除了電動車,工業領域的藍海其實更大。「當全球都以為俄烏戰爭對於歐洲經濟衝擊很大,但是根據統計,去年歐洲的工業領域需求年增率反倒高達3.5%,比美國的2.6%跟中國的3%還高。」鄧建華分析,公司工業領域則是受惠於併購效益發酵,預估去年的營收比重將超過40%。貿聯坐穩電動車市場後,靠著併購繼續壯大,包括2016年收到香港城鉞、2018年收購Teralux、2020年收購新加坡Speedy Industrial,「尤其2017年及2022年分別收購德商LEONIAG電器事業及工業應用事業,是公司的兩個重大里程碑,這讓公司得以加速工業用、數據中心、車用和電器等領域連接解決方案,同時強化全球布局。」鄧劍華說。貿聯-KY在2022年11月回台於台南安南區設廠,預計2024年第二季投產,將生產高階車用及醫療產品。(圖/貿聯-KY提供)這使得貿聯從原本的特斯拉概念股,變身為橫跨工業、電動車、數據中心及家電等領域的連接線大廠,2022年還斥資約1億美元回台南投資設新廠,預計量產高階車用及醫療產品,讓版圖越來越廣。3日,貿聯-KY因疫情暫停2年後重新舉辦的新春記者會上,梁華哲提出「4x4策略」新方向,「公司將全球布局劃分為4個主要區域,北美洲、歐洲、東亞、東南亞,『四面出擊』,尤其收購INBG後,大幅增加歐洲及北美的據點,如今在全球已有33個生產據點,再搭配4大動能,工業領域、數據中心、新能源運輸及高價值電器,採取『四角戰術』,要讓客戶在一想到連接線廠時,就會聯想到BizLink(貿聯)。」梁華哲也透露,如果有機會,還是會繼續尋找可以併購的標的。「現在路上的電動車已經較3年前多了許多,貿聯-KY因為切入時間早,已經卡好位了,再搭配新的領域布局,未來有機會多角開花推升營運。」仲英財富投資長陳唯泰表示。
信邦11月營收28億連九勝 受惠風電需求表現漲多跌少
電子零組件廠商信邦(3023)今年營運邁入高成長期,連連寫下營收新高紀錄,2日公告的11月營收續以28.02億元創高,信邦今年營運步步高升,且成長步伐在下半年有明顯加快的跡象。隨著基期拉高,信邦繼6月營收首次超越25億元、7月超越26億元、8月超越27億元,經過3個月的努力,11月營收首次站上28億元,續創公司成立以來單月營收歷史高點。儘管過關時間有長有短,但持續創高的步調並未改變。信邦自結11月合併營收為28.02億元,月增0.33%,年增24.46%;累計前11月合併營收為282.4億元,年增20.07%,單月、累計營收均續創公司成立以來單月營收歷史高點。信邦改寫單月營收歷史高點紀錄的次數高達十次,更難得的是還出現九連勝。受惠於風電產業之需求回溫,特別是綠能產業連接線組之銷售較前月成長5.19%,帶動11月合併營收成長,另以全年的表現來看,各產業別的表現亦是漲多跌少。信邦表示,累計前11月相較於去年同期,以汽車產業成長最多,達41.06%、其次為綠能及節能產業,成長34.02%、工業應用產業及醫療及健康照護產業則分別成長了21.04%及18.58%,僅通訊及電子週邊產業減少0.68%。另就產品別銷售比重言之,連接線組生產銷售仍占大宗,營收占比達76.56%,連接器及零組件銷售佔23.44%。
美20年來首座矽晶圓廠 環球晶德州12吋廠1日動土2年量產
全球第三大矽晶圓製造商環球晶圓於美國時間12月1日在德州謝爾曼市,舉行12吋晶圓廠GlobalWafers America 動土典禮,預計兩年內可完成新廠建造、設備安裝、客戶送樣及量產。環球晶指出,新廠佔地 58 公頃,可為未來階段式擴建提供充足的空間。將奠定環球晶圓在美國半導體供應鏈的戰略地位。超過200位貴賓蒞臨動土現場,包含海內外、白宮拜登政府團隊、聯邦政府、州政府與地方政府的政要人士,重要客戶與供應商。環球晶圓的擴產計畫將打造美國本土睽違20多年的首座矽晶圓廠,預期可彌補美國本土矽晶圓供應鏈缺口;美國半導體製造廠雖不斷成長,然本土矽晶圓供應量已跌至1%以下,顯見美國本土晶圓供應短缺問題嚴重。環球晶指出,美國晶片法案與州政府/地方政府的獎勵措施以及美國本土客戶的強力支持,成就了環球晶圓此項重大擴產計畫,且近期的疫情因素與地緣政治風險皆敲響美國缺乏本土矽晶圓供應鏈的警鐘,客戶紛紛與環球晶圓簽訂長約以顯示對擴廠的支持,長約覆蓋車用、手機、電腦、消費性及工業應用等利基市場。
台灣綠電跑哪?3/綠電不足氫能發展蓄勢待發 法人看好「這一家」
在全球及台灣的淨零碳排路徑規劃圖中,「氫能」正蓄勢待發。華冠投顧分析師劉烱德表示,據日本市調機構富士經濟調查,全球氫燃料電池市場將在2030年突破567億美元,目前台股氫燃料電池概念股不少,其中,法人推估中興電(1513)在手訂單約200億元,下半年業績比上半年更好。根據國際能源署(IEA)「2050 淨零碳排報告」指出,若要達成淨零碳排,2050 年全球氫氣需求量預估需達5.3億噸,目前全球已有17國對氫能發展提出完整策略。同時在台灣的2050年淨零碳排路徑規劃圖,氫能的供應比重也被規劃為 9-12%,換言之,氫能也正蓄勢待發中。華冠投顧分析師劉烱德表示,在全球及台灣的淨零碳排路徑規劃圖中,「氫能」正蓄勢待發。(圖/華冠投顧提供、張文玠攝)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也點出,如果要對環境友善,必須使用「綠氫」。由於氫是透過用電解水來裂解出氧跟氫,因此也是綠能的一種,不過目前最大的問題是,電解的效率差,也連帶無法降低成本。工研院目前瞄準半導體、石化等產業在製程中,未能妥善利用的餘氫;想透過餘氫發電及純化回收技術,加以回收利用,除了可協助產業減少燃燒餘氫的碳排外,更可降低購置氫氣成本,創造潔淨綠電。而根據「臺灣2050氫應用發展技術藍圖」規畫,臺灣將以淨零為目標,發展混燒與專燒氫氣的燃氣發電方式,並逐步取代以往燃燒化石燃料的發電機組以降低碳排。在工業應用上,鋼鐵與石化產業則可利用氫氣治金、鋼化聯產及使用低碳氫以降低製程碳排,另外半導體製程所產生的大量餘氫也可回收發電。 工研院發表臺灣2050氫應用發展技術藍圖,以淨零為目標,發展混燒與專燒氫氣的燃氣發電方式。(圖/工研院提供)劉烱德表示,氫燃料電池具有可靠性、長效性、耐用性、低污染等特色,可應用於車輛動力、分散式發電、3C資訊產品電源等商業產品。劉烱德指出,目前台股氫燃料電池概念股,包括西勝(3625)、中電(1611)、長園科(8038)、加百裕(3323)、立凱-KY(5227)、中興電(1513)、順達(3211)、中碳(1723)、康普(4739)、康舒(6282)、廣隆(1537)、台達電(2308)及美琪瑪(4721)。當中以中興電的布局算最紮實,除了與日本豐田通商正式簽約,成為燃料電池的策略夥伴外,公司在印度、馬來西亞等新興國家也陸續接獲訂單。法人推估,中興電目前在手訂單超過200億元,且5月接獲核三廠太陽光電及風力發電機組建置標案37億元,下半年業績會比上半年好。在技術面部分,5月2日的低點46.35元,以及6月20日的低點46.50元,形成雙底型態,而5月30日小頸線52.30元在6月24日價量突破後,近日回檔已轉變成有效支撐,季線也正式翻揚轉正,上方僅剩大頸線壓力,約在58.50元,一旦突破將有機會再衝一波。籌碼面部分,三大法人也是連4個交易日買超,有利多方。
光寶科營運報喜 Q2營收430億毛利率20.4%創新高
零組件廠光寶科(2301)今(19日)舉辦法說會,第二季單季毛利率20.4%、營業淨利率10.2%,同創歷史新高。展望第三季,總經理邱森彬表示,市場依然充滿不確定性,公司將將持續聚焦在雲端資料中心電源解決方案、車用電子、電動車快速充電、5G小基站,及AIoT等高速成長的領域,營運有望續揚。光寶科第二季營運受惠於光電半導體、雲端運算、5G、AIoT與汽車電子等核心事業成長動能續強,單季營收430億元,季增率4%、年增率6%,創三年同期新高;營業毛利88億元,營業利益為44億元,分別年增10%與15%;毛利率為20.4%,營業淨利率為10.2%;毛利率、營業淨利率同創歷史新高;單季稅後純益40億元,每股稅後純益1.74元。累計光寶科上半年營收為842億元,年增率7%;營業毛利與營業利益分別為158億元與74億元,年增率8%及24%,毛利率與營業利益率分別為18.8%和8.7%;稅後純益為61億元,每股稅後純益2.66元。光寶科第二季部門別營收,三大營運部門均呈現營收與獲利成長,雲端及物聯網部門營收佔比為33%,光電部門營收為20%,資訊及消費性電子部門營收佔比為47%。光寶科表示,第三季在疫情對全球供應鏈及物流影響不持續擴大的前提下,預期核心事業之雲端運算、汽車電子、綠能與工業應用之光電半導體紅外線產品的市場需求帶動下,營收與獲利將持續提升;資訊及消費性電子部門將持續透過優化產品組合、供應鏈管理以及强化客戶合作,營運也可望成長。
工研院AI設備導入日月光 封測龍頭邁向智動化
工研院今(25日)宣布,研發的「AI人工智慧設備預診斷技術」已導入全球半導體封測龍頭日月光中壢廠進行協同合作,以最迅速的速度提供最佳參數,提升先進製程精準度與良率,搶攻全球2022年智慧生產與製造龐大商機。工研院表示,隨著產業環境競爭日益激烈,高速、高智慧的檢測技術已是現代化產線高產能的關鍵,在大數據分析、邊緣運算與AI人工智慧協助下,許多半導體業者都從自動化邁向「智動化」,以智慧化提升產能與競爭力。工研院表示,一如人在生病前,身體會發出某些訊息,機器在故障前也存在某些訊號,若能提前掌握設備資訊,更精準掌握並分析龐大數據,就能及時進行設備維護、零件更換甚至人力調度,提高設備稼動率和降低設備維護成本,減少無預警異常造成的損失,產線人員亦不再分身乏術。工研院電子與光電系統研究所所長張世杰表示,世界半導體貿易統計局(WSTS)預計2021年全球半導體市場,從2020年的6.8%上升到2021年的25.6%,相當於5530億美元市場規模,預估2022年將繼續增長8.8%。由於臺灣半導體產業的生產技術與品質在全球市場影響力舉足輕重,在智慧工廠趨勢下,工研院的「AI人工智慧設備預診斷技術」,有如產線上的智慧糾察隊,透過演算法進行深度學習,即可在產線直接判讀瑕疵,更可建立一套完整的資料庫,完整解決傳統人為檢查失誤或品質不均問題。工研院表示,「AI人工智慧設備預診斷技術」不但可提升半導體製程良率,未來可提升包括頻率元件生產製造廠、多晶模組微小化構裝製程廠、碳化矽晶圓檢測、AiP載板檢測、半導體先進封裝測試檢測等產線彈性化生產,在生產線即時監控與驗證,大幅提升產能與良率,促使產品在試量產階段即可提早上市。日月光則是於2018年宣布AI人工智慧元年啟動,建立第一座智慧工廠,2020年設置全球首座5G mmWave 企業專網智慧工廠,成功打造企業數位轉型,2021年持續投入IAI工業人工智慧平台(Industria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IAI),串聯學術研究成果與工業應用,加速全面工廠智能化,間接推動臺灣產業升級與創新。
工業富聯推AION平台 搶攻數位醫療、自駕車、工業應用三大領域
工業富聯結合自身豐富經驗及數據紀錄,推出「AION」的 PaaS人工智慧應用平台服務。目前,「AION」也分別與不同的終端使用者,分別在以電腦輔助診斷為核心的數位醫療應用、輔助模型訓練及模擬的自駕車應用、以及針對自動光學檢測的工業應用等三個領域,取得具體成果。工業富聯表示,「AION」平台除了可安裝部署在通用伺服器硬體之上,也兼容於各大 CSP 雲端服務供應商的 IaaS,提供包括開發工具、計費計量、監測工具等一個多雲管理的中介層,並整合多種低碼開發的工具平台,以降低終端使用者的工作負擔。工業富聯副總經理許壽國博士指出,企業在選擇資料中心服務時,量體大小和安全性只是基本配備,技術才是決定巿場的重要關鍵。而在疫情改變人類生活型態,以及新能源車、5G應用等需求蓬勃發展下,全球數據使用總量呈現幾何式成長;元宇宙的加入,更點燃了數據服務需求大爆發。海量數據的累積以及演算法的改良,已使AI技術運用於資料中心之趨勢快速開展。許壽國表示,「AION平台的目標客群是擁用專業場域經驗及海量數據、但缺乏深厚 AI 模型專業及資通訊技術的使用者。這類型使用者採用我們所提供的低碼工具,也可以訓練出足以滿足需求的 AI 模型。此平台將可廣泛應用於精準醫療、數位內容創造、智慧城市、自駕車、金融創新、智慧製造、零售生產以及元宇宙等領域應用。」工業富聯表示,「AION」平台具備彈性、高效、與低成本特性,提供使用者快速部署、低碼方案、彈性部署、雲端中立、軟硬整合等五大優勢,內建包括端、雲連接架構及 AI 模型整合流程, 減化部署及模型發佈的時間;加上AutoML 及自動化標註等工具,降低使用者技術門檻;也可依客戶應用場景,支持包括公有雲、混合雲及私有雲的部署方式;兼容各種 CSP 方案,不受限於特定平台。
元宇宙發燒帶動2022年VR/AR裝置出貨逾1,202萬台 這2品牌占領先位置
元宇宙議題發燒,代表作多廠商投入虛擬世界的建設,帶動社群交流、遊戲娛樂、內容創作、虛擬經濟以及工業應用等領域發展,集邦科技(TrendForce)預估,2022年全球VR/AR裝置出貨量將上看1,202萬台,其中Oculus與Microsoft依舊分別占據消費與商用市場的領先地位。TrendForce指出,隨著元宇宙的推動,可以看到半導體運算效能的提升、低延遲高速網路的覆蓋擴大外,用戶端所使用的VR/AR裝置的普及也會成為元宇宙產業發展的關鍵,會吸引更多硬體品牌廠商踏入VR/AR市場發展之外,也將促使應用服務商直接或間接地推動硬體市場的發展,2022年VR/AR裝置出貨量年成長率達26.4%,裝置出貨量逾1,200萬台。2020年~2025年全球VR/AR裝置出貨量預估。(圖/TrendForce)從消費市場來看,TrendForce分析相關業者將可能採用軟體補貼硬體的策略,作為加速擴大使用者數量的方式,透過低單價、高規格的VR/AR產品來提升市場滲透率,其中,Oculus即採用這樣的產品策略保持市場優勢,因此推估Oculus旗下Quest系列產品明年市占率能因此提高至66%。從商用市場來看,由於遠距交流、多人協作、數位孿生等應用服務的發展,也提高企業採用VR/AR裝置的意願。相較消費市場以低價高規為導向,商用市場的企業更願意選擇高單價且高性能的產品,但同時須搭配完整的系統整合方案或者是客製化服務。因此,在工業生態鏈具備相當實力的Microsoft就會具備較大的競爭優勢,使旗下產品HoloLens 2成為今年少數出貨量超過20萬台的商業用AR裝置。TrendForce指出,產品售價與系統方案整合是現在VR/AR分別於消費與商用市場的成功關鍵,也是領先廠商能保持競爭優勢的主因,然在考量硬體毛利與獲利的情況下,要達到具備競爭力的定價策略有其難度,此也成為VR/AR裝置出貨量一直以來難以增長的原因。此外,在5G網通高速進展的助力下,平價的AR眼鏡、搭配5G手機的運算和網路功能來進行遠端視訊服務,將成為商業應用上的另一個選擇。
【數位情報】鼎新攜手鴻海開創設備聯網
面對工業4.0和智慧製造帶來的轉型浪潮,不少中小企業面臨巨大轉型壓力。日前由鼎新電腦聯合鴻海科技集團、網聯科技、臺灣機械工業同業公會等策略夥伴舉辦之「IT+OT融合創新 賦能數位化轉型」活動,集合300位以上機械加工業及製造業者共同與會。除了說明鼎新與聯盟夥伴在IT、OT、5G技術服務應用現況和實證場域分享之外,亦宣布推出「設備聯網訂閱服務」,以智慧機械x智慧製造數位轉型一條龍服務,讓製造業能從硬體建置、數據採集、設備聯網、雲端應用到預測分析等OT到IT端全應用數據融通,並以最適成本、最低風險取得最好服務,從中獲取數據紅利。IT+OT融合創新賦能數位化轉型活動於台中軟體園區鼎新電腦台中公司舉辦,現場吸引300位以上製造業者出席。鼎新電腦古豐永董事長表示:「現今企業面對轉型遭遇三大挑戰:IT與OT數據整合、企業智慧化發展路徑的思考,以及數位化能力的重新賦能。」而對於機械設備如何賦能智慧化,古豐永說:「對製造業來說,要把所有機台換成智慧化全新設備是不可能的,但若能讓生產數據快速且正確的傳遞到數據中心,讓數據創造管理效率,現有設備發揮最大效益,就需要對現場機台設備重新賦能。」鼎新電腦自2015年起積極投入智慧製造全流程方案及工業APP研發,而今更積極攜手OT及工業互聯網領域夥伴策略聯盟,期能更深入工業機理和應用場景,打造以工業應用為核心的穩敏雙態工業軟體。本次活動亦展示生態結盟後之IT+OT融合成果─豪力輝工廠示範場域,由TSN+5G網路的創新應用場景是一大亮點,豪力輝工業總經理黃士瀅於活動分享,當現場透過「智能調產」調校到一定可信度後,5G即時影像監控、無人搬運、現場可視化等新應用都可以與MES、APS、ERP系統連動,邁向智能化階段。鼎新電腦與鴻海科技集團、機械公會等夥伴一同攜手,希望能加快推動製造產業數位轉型。鑒於這幾年在智慧製造推動過程中理解台灣製造業普遍擔心的建置投入成本,本次提出之「設備聯網訂閱服務」的新模式,鼎新工業APP事業部曹永誠副總經理說明,隨需訂閱的方式可因應企業成長與外部變化做彈性調整,擁有低進入門檻、可持續升級、按需使用以及IT+OT服務一條龍的優勢,可一舉降低企業於機聯網與IT+OT深度融合創新應用的總體投入成本。曹永誠表示,智慧機械和智慧製造需上下合力,才能夠總體提升工廠競爭力。在鼎新、智慧機械雲、鴻海5G專網、網聯TANGRAM等軟硬體等IoT技術融合下,加上新型態訂閱制的服務下,期待真正幫助製造業企業順利邁向數位轉型。
石油王子出任務2/UV-LED除菌應用靠新冠肺炎抗疫翻紅
10月29日,王文潮以台塑石化轉投資的「福機裝股份有限公司」(福機裝)董事長身分,領著台塑團隊及宣冠公司董事長高英隆博士現身交大,與光電工程學系簽定1份產學合作協議,計畫一起搭建「UVC-LED紫外線淨水技術」科技產業平台,要將該新技術推展至半導體廠等工業殺菌應用市場。宣冠董事長高英隆是王文潮的表弟,兩人曾一起到英國留學。(圖/馬景平攝)簽約儀式後,化身「除菌抗疫超級業務員」的王文潮,他一開口就說:「我覺得這個商品有機會!UV-LED技術可以解決空氣、水資源及傳染病的環境問題,具有未來性。」目前距離王文潮設定「UV-LED技術5年有成」的目標,還剩2年的努力空間。台塑加油站當年即是王文潮一手規劃,打破過去僅有中油的壟斷局面。(圖/鄭清元攝)王文潮透露,台塑石化和合資的技術原廠日機裝的合作也不是完全順利,光是商品化的階段就磨合了2、3年,「任何的前瞻性技術不能只做上游(晶粒),而是要從上下游垂直整合模式,直接做到下游商品。」福機裝的「UVC -LED紫外線除菌棒」是市場最高規格40mW的UVC-LED,距離1公分掃過物品,就可以「秒」殺除菌。(圖/業者提供)去年,福機裝總算端出掃地機器人、除菌棒等「紫外線」小家電初試啼聲,然而因為沒打廣告,消費者也不懂UVC -LED而乏人問津。當時王文潮勤跑台塑集團每1場尾牙,送上「UV-LED除菌掃地機器人」給員工抽獎,還隨身帶著「UVC -LED紫外線除菌棒」,家裡更擺放了「UV -LED空氣除菌機」,可說是最佳代言人。福機裝的「UV -LED除菌掃地機器人」多了6顆UV-LED晶片除菌與破壞病毒,除菌率測試達90%以上。(圖/業者提供)談起如今的成果,王文潮表示,「與市場上一般產品相比,目前福機裝UV-LED的最新技術,已經達到60mW(1mW為1毫瓦),效率更高的80mW也已經準備量產;透過封裝技術的改善,預計再半年就能提升到120mW。未來工業用與家用的產品都會有,高功率的產品會以工業應用為主。」疫情期間不少人戴著隨身型的「UV -LED空氣除菌機」。(圖/馬景平攝)
石油王子出任務3/秒殺除菌 月銷2萬支除菌棒供不應求
今年初,新冠肺炎全球爆發,全台口罩大缺貨之際,號稱可以「1秒除菌」的福機裝(NKFG)「UVC -LED紫外線除菌棒」意外暴紅,頓時成為必須排隊預購的搶手貨,「當時1個月2萬支都不夠賣,工廠來不及出貨。」1名福機裝市場部員工表示,市場更出現類似的自有品牌競品,也搭著這波賣到缺貨的熱潮來搶市。不僅是超級業務員,也是最佳代言人的王文潮,去年底,福機裝端出掃地機器人、除菌棒等「紫外線」小家電初試啼聲,當時王文潮勤跑台塑集團每1場尾牙,送上「UV-LED除菌掃地機器人」給員工抽獎,還隨身帶著「UVC -LED紫外線除菌棒」,家裡更擺放了「UV -LED空氣除菌機」,扮演最佳代言人。福機裝的「UV -LED除菌掃地機器人」多了6顆UV-LED晶片除菌與破壞病毒,除菌率測試達90%以上。(圖/業者提供)王文潮表示,「與市場上一般產品相比,目前福機裝UV-LED的最新技術,已經達到60mW(1mW為1毫瓦),效率更高的80mW也已經準備量產;透過封裝技術的改善,預計再半年就能提升到120mW。未來工業用與家用的產品都會有,高功率的產品會以工業應用為主。」台塑石化暮年會時,王文潮提供多台除菌掃地機器人做為抽獎獎品。(圖/報系資料庫)一般而言,企業若鎖定工業用及商用的應用市場為目標,大多不會介入家用市場,然而,王文潮卻另有看法,「沒有做(家用)商品,就不會知道開發過程中,上游對UV-LED晶粒的要求,更不會有下游系統公司願意替你做這些事情。」、「任何的前瞻性技術不能只做上游(晶粒),而是要從上下游垂直整合模式,直接做到下游商品。」疫情期間不少人戴著隨身型的「UV -LED空氣除菌機」。(圖/馬景平攝)王文潮表示:「我覺得這個商品有機會!UV-LED技術可以解決空氣、水資源及傳染病的環境問題,具有未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