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化
」 氣候變遷 聖嬰現象 氣溫 巴黎協定 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公糧遲暮2/漲收購價挨批打臉休耕補助 專家喊「水稻收入保險」助攻農政革新
隨著解嚴與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台灣的農產市場也逐漸跟上自由開放腳步,但在國防安全與糧食自給考量下,政府仍保留「公糧保價」制度,近來還有人倡議提高公糧收購價格,然而在稻米耕作與銷售機制扭曲的現況下,專家批評,公糧漲價只會「肥了農耕隊與農會」,長遠來看更阻礙農業升級。本刊調查,「公糧保價」收購制度當年為了順應工業發展,政府憂心全台瘋工業化之際,農業自給將受重擊,因此打出「公糧收購」制度,當時以略高於市場價格為號召,希望農友能將部分稻穫撥繳到公糧。然而時至今日,由於市售米糧盤商收購糧價已可與公糧分庭抗禮,加上精緻農業科技發展,打出「品牌力」的高級稻米售價更狠甩公糧收購價,即使2007年與2011年各有一波公糧收購漲價,大趨勢「公糧收購量」仍不如以往,目前全台大略以公糧3成、私糧7成比例維持稻米市場。家族曾經營公糧保管場的竹北東海復興碾米廠三代鄭東煒指出,公糧收購在「以農立國」的時代與戰爭非常時期有其必要,但如今自由貿易興起加上產業轉型,像新竹縣不少耕地,反而因縣政府與科學管理局擔心農業灌溉水「搶了台積電用水」,因此大舉鼓勵休耕,還廣發「休耕給付」,一年二期每公頃可領近新台幣10萬元,如今反過來要提高公糧收購價,恐怕會讓休耕者前仆後繼地又重新耕作,政策目標混沌不明「這不是自打架嗎」,他疑惑。已結束營業的復興碾米廠二代鄭東煒說,上一代在日本時代做皮革加工,國民政府來台後便看上現有動力機具,轉作碾米兼公糧倉庫多年,是早期大新竹軍營的重要米糧來源。(圖/方萬民攝)逢甲大學國際貿易與經營學系教授楊明憲指出,目前全球只剩台灣對農業有大量的人為扶持措施,包含「休耕給付」、「轉作獎勵金」與「公糧保價」收購等,這些肉桶式政策實在「太看小農民了」,也會造成生產結構扭曲、排擠農業預算,因而沒有錢發展冷鍊與物流革新。楊明憲指出,放眼全球,其實世界貿易組織(WTO)參與會員國,都有「補貼上限」門檻限制,就是所有的扶持產業補貼,都有上限金額天花板,以利各行各業公平自由發展。以日本來說,近年便因為補貼上限「用完了」,取消了「公糧保價」給付,改在過渡期以「所得補償」方式,輔導農友轉型,經歷了一場劇烈陣痛。他憂心,反觀台灣一再地喊出增加補貼,卻沒人說只要是WTO會員國「補貼就有用完的一天」,如同飲鴆止渴一般,一旦補貼到達天花板「難道台灣要退出WTO嗎?」他無奈批。台灣稻米改良成果斐然,專家呼籲農政經費該投入農業科技提升,才有望農政永續。圖為2020宜蘭米出口日本封櫃啟運典禮。(圖/翻攝自社團法人臺灣穀物產業發展協會臉書)楊明憲指出,若要達到保障農民基本生存並兼顧農業升級宗旨,與其肉桶式地撒錢提升公糧價,農業部更應該強化推廣「水稻收入保險」,透過保險機制鼓勵農民勇於改種或培養其他稻作,照顧幾年「陣痛期」的基本收入,台灣農業才能永續,否則「肉桶式」公糧收購加碼,「總有一天會爆炸」他示警地說。領銜提案提高「公糧收購價」的民眾黨立委張啓楷強調,近年運輸成本與肥料漲幅驚人,13年沒漲的「公糧收購價」本就該漲,他會盯農業部持續輔導農友技術革新。張啓楷說,「水稻收入保險」理念不錯,明明可與提高公糧收購價並行不悖,可惜農業部宣傳方向錯誤,他未來質詢仍會持續關心監督。
澳洲沙灘「神祕小黑球」超噁成分曝光 變相警示「海洋遭受嚴重汙染」
澳洲雪梨海灘在10月時出現大量神秘黑色球狀物,大小如高爾夫球,雪梨海灘也因此關閉數日以進行清理。後續經過專家分析後,發現這些球狀物其中是含有人類糞便、永久化學物質及甲基安非他命的脂肪聚合物。根據外媒報導指出,再送到實驗室檢驗之初,當時科學家初步判斷這些球狀物可能是油污洩漏的產物,其中含有未精煉的油和碎屑,對人體「沒有極大毒性」。但隨著新南威爾士大學的科學家進行更深入的實驗,發現這些球狀物並非是化石燃料所構成,其中主要成分是由碳組成。科學家們使用了光譜分析技術,發現它們含有「人類排泄物」,主要成分是脂肪、油脂,還包括通常在肥皂垢、食用油和食品中找到的油膩分子。透過更進一步的質譜分析測試顯示,這些球狀物中含有脂肪酸、甘油酯以及「車用燃料等級」的成分。此外,還檢測出毒性工業化學物質,如全氟烷基化合物(「永久化學物質」)、殺蟲劑、類固醇化合物如炔諾孕酮,以及治療高血壓的藥物如氯沙坦(losartan)。科學家還發現球狀物中含有膽固醇、人類糞便以及娛樂性毒品如甲基安非他命和四氫大麻酚(THC)。根據這些成分,研究人員推測,這些球狀物可能源自家庭污水和工業排放,但目前尚無法確定這些球狀物的來源。科學家也認為「這種不確定性反映了科學家和環保機構在追蹤和應對沿海地區污染問題時面臨的更廣泛挑戰。」新南威爾士州環境保護局(EPA)於6日發表聲明,表示這些球狀物含有脂肪酸、石油烴及其他有機和無機物質,包括毒品、頭髮、機油、食物廢棄物、動物物質及人類糞便的痕跡。新南威爾士大學的副教授貝維斯(Jon Beves)表示,這些球狀物的成分「與一般下水道中的人為廢棄物一致」,他與EPA協調了相關測試,並指出這些球狀物「可能是脂肪聚合物的塊狀物」。10月16日,蘭德威克市(Randwick)市議會表示,初步測試顯示這些碎屑與「焦油球」的成分一致,焦油球通常由海上油污洩漏或滲漏形成。後續EPA於10月17日表示,其測試結果與市議會一致。但在8日,EPA發言人更改說法「EPA從未表示這些球狀物是『焦油球』。初步測試確實發現樣本中存在烴類,但EPA一直強調需要進行更全面的分析以確認球狀物的組成。」但由於監管機構其實早在10月25日就已知這些污染物與人為廢棄物一致,但卻未及時向公眾通報。新南威爾士州綠黨議員希金森(Sue Higginson)也為此抨擊「EPA知道公眾心中的疑問,應該在他們得知真相時立即更正。」希金森強調,考慮到這些球狀物可能是「具有高毒性的污水產品」,公共健康的考量應該擺在首位。他呼籲EPA應向公眾道歉,並保證系統失誤將得到解決。希金森認為「這些球狀物中含有糞便、甲基安非他命、THC,所有這些物質都是有害的,它們都是污染物和毒素。我們無法確定污染源是否仍在其他地方繼續排放。」EPA發言人表示,由於這些球狀物的有機和無機材料組成非常複雜,因此無法確定其來源。目前,所有受影響的海灘均已由蘭德威克市議會清理並重新開放,沒有發現進一步的碎屑報告。雪梨水務則表示,邦迪(Bondi)或馬拉巴(Malabar)污水處理廠的正常運行沒有出現問題,並且這些球狀物並非由其污水排放所致。希金森則回應「我們需要對雪梨水務的下水道系統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2024美國大選最快6日開票! 7大搖擺州開票時間、關注點一次看
2024年美國大選將在11月5日舉行,副總統賀錦麗(Kamala Harris)與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戰況膠著,選舉結果將影響各個不同產業,引發各界熱烈關注。以下為CTWANT編輯部整理此次美國總統大選的各「關注點」,讓讀者得以準備「觀戰」。美國大選投票將於11月5日本周二進行,預計在台灣時間6日(周三)早上7時陸續開票,其中最早結束投票的為印第安納州與肯塔基州部分選區。美國總統選舉並非1人1票直選,而是選舉人票制度,總統候選人將以270票過半數取勝。截至今年10月24日,全美大約已有3000萬選民開始提前投票,包括郵寄投票和提前現場投票形式。而由於兩黨在全國40多個州的傾向相對穩定,真正的戰場便在7個搖擺州。此次美國大選共有7個搖擺州,包括北卡羅來納州、喬治亞州、亞利桑那州、內華達州、賓夕法尼亞州(簡稱賓州)、密西根州及威斯康辛州,而由於7州均採勝者取得全數選舉人團票制度,因此7大搖擺州的開票結果也將影響大局,目前7州兩黨民調差距維持在百分之3以內。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北卡羅來納州以外,2020年選舉全是由現任美國總統、民主黨人拜登(Joe Biden)拿下。目前依民調所示,賀錦麗在全國民調仍然稍為領先川普,但在搖擺州,川普民調稍佔優勢,7州當中領先了5州。喬治亞州州務卿拉芬斯伯格(Brad Raffensperger)指出,預計選舉日當晚8時,就能完成70%至75%的計票作業;密西根州務卿班森(Jocelyn Benson)則說,選舉日隔天非正式結果就能出爐。而賓州及威斯康辛州均不得「提前清點」,郵寄選票與缺席選票在大選之日才能開封,這將影響開票速度,像是2020年賓州居民就通過郵寄方式投出了260萬張選票,讓各郡花費了4天時間才完成開票。其中,賓州為人口最多的搖擺州,共67郡超過9千個投票站,亦造成該州開票相當緩慢,另根據賓州當局公告日程,各郡最晚12日向州務卿提交結果。不過,由於賓州共握有19張選舉人票,這也意味著「得賓州,得天下」。有趣的是,賓州、威斯康辛州、密西根州均為傳統的「鐵鏽帶」(Rust Belt),同樣為此次美國大選的看點之一,該地區的勞動階級選民以往都是一面倒地支持民主黨,但隨著多年經濟困頓、去工業化問題,讓這些地方成了搖擺選區。亞利桑那州今年人口最多的馬里科帕郡(Maricopa County),除了要進行正副總統、眾議員等投票外,還必須決定全州事務如墮胎、稅收等,選票長達2頁,每頁展開更是長約43公分、寬22公分。由於選票加量,該郡2022年就花了10天才完成計票,今年恐怕需要10到13天。至於內華達州,當地最高法院曾在10月28日裁定,選後3天寄達、無郵戳的郵寄選票,也可列入計票,這將影響開票作業速度。不僅如此,投票站還可能出現的暴力或恐嚇事件同樣引發擔憂,而川普陣營便徵召了15萬名志工,來「重點關注」選務人員,可能影響選民投票意願。今年9月底,颶風海倫襲擊北卡羅來納州,影響25個郡130萬選民的提前投票,當局只能通過新規使其更易投票,因此天氣狀況也是本次美國大選的重要因素之一。
G7國家首例!英國關閉最後一座燃煤發電廠 結束142年燃煤發電史
英國最後一座燃煤發電廠9月30日熄燈,結束英國142年燃煤發電史,也讓英國成為首個汰除煤電的七國集團(G7)國家。綠色活動人士盛讚英國政府在減少碳排、提供國際氣候領導力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據《衛報》報導,位於諾丁罕郡的拉特克利夫電廠(Ratcliffe-on-Soar)為英國發電57年,為200萬戶家庭供電,極盛時期曾雇用近3千名工程師。電廠最後的170名員工昨日被邀請一起倒數熄燈,電廠經理感嘆道,「過去這一年,充滿了令人心酸的時刻,離開之際,一定有人流淚。」英國是老牌工業化國家,燃煤發電史可追溯至1882年。在1980年代初,煤電占英國電力的8成,至2012年仍有4成,但隨著碳稅越發昂貴和更便宜的再生能源興起,煤電在過去10年逐步被淘汰。為達成減碳目標,英國於2015年宣布10年內汰除煤電,當時英國約有3成電力來自燃煤發電,但至2023/2024年,風力發電占29.29%、天然氣26.5%、核能13%、生質能為11.2%,而燃煤僅剩1.28%。其餘是太陽能、水力和淨進口電力。全球能源監測研究分析師指出,G7要確保在2035年實現汰除煤電的目標,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尤其是日、美和德國。因為煤電仍占德國電力的25%以上、日本更逾3成。英國能源部長尚克斯(Michael Shanks)說,該電廠關閉後,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140多年來,煤炭工人為國家提供電力,令人感激。擁有拉特克利夫電廠的德國能源公司Uniper執行長路易斯(Michael Lewis)說,「當我們結束這一篇章時,我們同時擁抱乾淨和靈活能源的未來。」氣候危機智庫E3G主任馬修(Ed Matthew)說,「英國是第一個建造燃煤發電廠的國家,也是第一個退出煤電的主要經濟體。這象徵真正的全球領導力,為其他國家指明道路。」
吃過量「超加工食品」增加便秘風險!醫推:每天2顆奇異果 便秘遠離我
便秘與腸躁症是不少現代上班族的困擾,而這有可能是「吃」出來的?林口長庚胃腸肝膽科副教授李柏賢醫師表示,根據研究,超加工食品與便秘和腸躁症密切相關,一旦增加攝取量,還有可能增加兩倍以上的便秘機率;而根據過去的研究發現,每天吃2顆綠色奇異果,不但可以改善便秘,每週還能增加1.5次以上的排便數,減少便秘患者腹部不適。增加超加工食品攝取量 增加2倍以上便秘機率李柏賢醫師近日在fb粉絲專頁《Dr.Le 李柏賢》發文表示,超加工食品(Ultraprocessed Food)指的是經過高度加工和工業化製造的食品,例如常見的泡麵、精緻糕點、手搖飲、餅乾和零食、加熱食品、罐頭菜、培根、熱狗、即溶湯、炸雞塊等;通常含有大量的添加劑、防腐劑、人工色素和其他化學物質,營養價值低,但糖分、脂肪和鹽分卻高得驚人。李柏賢醫師引用了近期《臨床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誌的一項研究,指出超加工食品對於便秘的負面影響。研究找來了12,716名美國成年受試者參與,結果發現超加工食品(UPF)攝入增加,便秘機率會增加兩倍以上,若增加少加工食品(MPF)的攝入,便秘機率則降低近六成。若將飲食中10%的超加工食品換為等量的少加工食品,便秘機率則降低了10%;且無論是少加工食品還是超加工食品的攝入,都與腹瀉風險沒有相關性。食物的處理和添加物 在便秘中扮演重要角色同時李醫師也做出結論,超加工食品與便秘具有強烈相關。不論原本食物的本質是蔬菜、肉類還是高纖食材,都顯示出食物處理過程或添加物在便秘的發生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此外,李醫師還提到一項來自英國的研究,發現每天攝取增加10%的超加工食品,會明顯提高腸躁症的風險,這進一步凸顯了飲食對腸道健康的重要性。在對策方面,李醫師指出另一篇發表在《美國消化醫學雜誌》的研究,證實每天2顆綠色奇異果和7.5克的洋車前子相比,不但可以改善便秘,每週還增加1.5次以上的排便量,同時減少便秘患者腹部的不適感,且沒有什麼副作用。李柏賢醫師指出,以前總是說「每天一蘋果,醫師遠離我」,現在應該改成「每天兩顆綠色奇異果,便秘遠離我」。
2024年6月成「史上最熱6月」! 高溫連13月破紀錄或成史上最熱一年
歐洲聯盟(EU)氣候監測機構「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8日表示,今年6月是全球有紀錄以來最熱的6月。2024年上半年,全球多地出現極端破壞性天氣,例如洪災和熱浪。據《中央社》綜合法新社與路透社報導,「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Copernicus Climate Change Service)發布公告,表示自2023年6月以來,全球連續13個月出現「前所未見的高溫」,每一個月都刷新先前的氣溫紀錄。「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負責人布諾坦普(Carlo Buontempo)說:「這不只是統計上的奇特現象,它凸顯了一種大規模且持續不斷的氣候轉變。就算這種特殊的連續極端現象在某個時間點上終結,隨著氣候持續變暖,我們也一定會看到新紀錄被打破。」布諾坦普表示,只要人類繼續製造溫室氣體,這種趨勢就「不可避免」。大西洋、北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破紀錄海平面溫度也促使全球氣溫飆升。2024年6月的海平面溫度達到了新的里程碑,連續15個月創下新高,「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資深科學家尼可拉斯(Julien Nicolas)形容此一現象「令人震驚」。不過,全球即將進入降溫的「反聖嬰現象」(La Nina)。尼可拉斯說:「可以預期全球氣溫會在未來數月降下來。」「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表示,在截至2024年6月的12個月間,全球氣溫達到有紀錄以來最高,平均比工業化之前高出攝氏1.64度。但這不代表2015年巴黎協定同意控制升溫在「1.5度」內的目標被打破,因為這項目標是以數十年來衡量,而非單一年度。「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曾在6月表示,未來5年間,地球年平均氣溫有8成機率會至少暫時超過1.5度。
麥加51˚C高溫熱死破千朝聖者 過半無正式登記「各國政府急調查」
沙烏地阿拉伯伊斯蘭聖地麥加(Mecca)於14日起開始朝覲儀式,吸引全球不少信徒前往朝聖。但由於當地氣溫高達51度,目前傳出已經有破千朝聖者因為高溫的關係而中暑、熱死。但由於有近半朝聖者並未取得沙烏地阿拉伯政府頒發的「朝覲簽證」,所以目前詳細人數尚未明確,各國政府也急忙介入調查中。據了解,朝覲聖地麥加是許多伊斯蘭教徒畢生的志願,只要經濟、體力允許,伊斯蘭教徒醫生都必須完成一次聖地的朝覲。而統管此次聖地朝覲的沙烏地阿拉伯政府也曾表示,朝聖者必須要持有沙國政府頒發的「朝覲簽證」才能在5月23日至6月21日朝覲麥加。但實際上,當中仍有不少朝聖者並非是採取官方管道前往麥加。根據《BBC》報導指出,根據各國政府統計,目前初步掌握到有14名馬來西亞人、200多名印尼人、68名約旦人、58名巴基斯坦人、35名突尼斯人、11名伊朗人、658名埃及人與98名印度人死亡,共計1142人起跳。約旦外交部也表示,自家有16名公民下落不明。之所以會導致這次朝聖之旅變成死亡之旅,主要是當地出現罕見高溫,沙國政府雖然朝聖路線沿線設置冷卻站,並提供相關設備給朝聖者避暑。(圖/達志/美聯社)但由於許多信徒都是過其他管道前往麥加的無簽證朝聖者,這也導致其在朝聖路線上無法使用這些避暑設備,最終導致大量朝聖者因為高溫、中暑不幸身亡。報導中也提到,過往在麥加朝覲路線上出現高溫並非是罕見事情,從1400年代起就有相關紀錄。而近年來由於全球暖化問題變得更加嚴峻,當地氣候也變得更加炎熱,就有科學家表明,目前全球氣溫較工業化前上升1.5度,這也讓信徒在朝覲期間的風險增高5倍之多。除此之外,人數過多與設備不足也是這次發生憾事的主要原因,沙國政府主要是透過「朝覲簽證」進行人數的統計,但不少信徒並未取得簽證,實際透過官方取得「朝覲簽證」的信徒人數也超過預期,這讓沙國事前安排冷卻設備、帳篷數量嚴重不足。甚至有信徒直言,他們所居住的帳篷並沒有空調,沿路大多數看到的冷卻器中並沒有提供水源。也因為有太多旅行社為信徒提供了非官方的朝覲旅遊服務,目前約旦政府已於21日表示,已經拘留了多家提供非官方朝覲旅遊服務的旅行社,目前也傳出埃及政府正在進行類似的調查。沙國在朝聖路線上設置的冷卻器。(圖/達志/美聯社)
氣候變遷正在北半球掀起致命熱浪 前聯合國氣候機構官員:我們尚未面臨至暗時刻
氣候變遷本周正在北半球掀起致命熱浪,並將在未來幾十年持續帶來災難性的極端天氣事件。前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執行秘書、哥斯大黎加外交官菲格雷斯(Christiana Figueres)表示:「我們現在正歷經一場全球性的熱浪,這給我們帶來了決策壓力。」據路透社的報導,自工業革命以來,西方國家開始燃燒煤炭和其他化石燃料,導致全球平均氣溫如今已上升了近1.3°C。隨著化石燃料的持續燃燒,並向大氣中釋放更多的碳排放,空氣將吸收更多來自太陽的熱量,並導致全球平均溫度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上升。科學家們曾示警,至2030年前,全世界必須將碳排放量降低至1995年水平的一半,並在2050年實現淨零碳排,才有機會將全球平均氣溫的上升,保持在比工業革命前平均氣溫高1.5°C左右的水準。前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執行秘書、哥斯大黎加外交官菲格雷斯(Christiana Figueres)。(圖/達志/美聯社)據悉,1.5°C的標準是由聯合國195個成員國於2015年12月12日,在當年的聯合國氣候峰會中通過的氣候協議《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所規定的,當時內容包括:把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在工業革命前水準以上低於2℃之內,並努力將氣溫升幅限制在前工業化水準以上1.5℃之內。然而,自1995年以來,全球碳排放量卻是在不斷上升。一場災難性且不可逆轉的氣候變遷已經開始,科學家也示警,長期超過這個溫度閾值將導致越來越頻繁的致災性極端天氣事件。例如,在氣候變遷的影響下,南亞4月出現致命性高溫的可能性增加了45倍。在這場熱浪中,印度東北部城市加爾各答(Kolkata)的溫度達到了46°C,比季節平均值高出整整10度。對此,菲格雷斯也於美東時間20日向路透社警告:「近期有數百萬美國人正遭受前所未有的熱浪,這表明我們尚未面臨最嚴重的氣候變遷災害。」
「極端高溫」今年恐破紀錄創最熱夏季 歐亞非遊客旅途中慘被熱死
近年來極端氣候出現的越來越頻繁,近期北半球的四大洲溫度更是居高不下,種種跡象表明今年的氣溫可能會再次創下過去高溫的新紀錄,超越去年夏天,成為全球最熱的夏季。外媒也指出,最近幾天創紀錄的氣溫可能導致亞洲和歐洲數百人,甚至是數千人死亡。根據外媒《路透社》的報導,今年歐洲由於危險的高溫問題,出現大量遊客死亡和失蹤,警方於當地時間17日指出,一名55歲的美國人在希臘馬特拉基島被發現死亡,且這是一周內第三起類似遊客死亡事件;而在沙烏地阿拉伯,近兩百萬穆斯林朝聖者於本周在麥加大清真寺結束朝覲,但據當局報導,有數百人在旅途中因氣溫超過51攝氏度而死亡,至少有530名埃及人死亡,另有40人仍失蹤。報導中指出,許多國家也出現高溫警訊,據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地球觀測站稱,地中海沿岸國家由於一周的高溫,導致從葡萄牙到希臘以及非洲北海岸的阿爾及利亞發生森林火災;而塞爾維亞的氣象學家也預測本周氣溫將達到 40攝氏度左右,並發布了氣象警報,並建議人們不要冒險外出。美國氣象部門也在當地時間20日,對包括鳳凰城在內的美國亞利桑那州部分地區發布了高溫警告,預計氣溫將達到45.5攝氏度,根據聯邦政府的國家綜合高溫健康資訊系統,周四有近1億美國人受到極端高溫警告,且紐約和大西洋中部各州將在周末繼續承受接近創紀錄的高溫。此外,印度衛生部也指出,3月1日至6月18日期間印度西北部和東部地區的熱浪天數是平時的兩倍,印度西北部和東部地區的熱浪日數是全國最長熱浪天數的兩倍,而在3月1日至6月18日期間,有超過4萬例疑似中暑病例,至少有110人確診死亡,然而要獲得熱浪造成的準確死亡人數是很困難的,大多數衛生當局並不會將死亡歸因於高溫,而是將死亡歸因於高溫加劇的疾病,例如心血管問題,因此當局大幅低估了與高溫相關的死亡人數,這通常會是數千,甚至數萬人。世界氣象組織表示,未來5年有86%的可能性,氣溫將超過2023年,成為有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年,全球整體氣溫上升了近1.3度,與工業化前水平相比,氣候變遷正在助長更極端的氣溫峰值,使熱浪更加普遍、更加強烈和持續時間更長。根據國際科學家團隊的說法,就全球範圍內平均而言,在工業化前的氣候,每10年發生一次的熱浪,現在將在10年內發生2.8次,且氣溫升高1.2度。根據WWA的數據,如果全球暖化達到2度,熱浪將在10年內平均出現5.6次,並且溫度會升高2.6度,因此科學家也示警,如果世界繼續因燃燒化石燃料而排放導致氣候暖化的排放物,熱浪將繼續加劇。
有史以來最熱!今年5月氣溫創同期新高 全球連續12個月創高溫紀錄
近年來由於人類活動引起全球氣候變遷,極端氣候出現的越來越頻繁,日前科技部「台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計畫(TCCIP)」就分享了最新數據,2024年5月是全球有史以來最熱的5月,並且全球平均溫度已連續12個月創下對應月份的新高溫紀錄。賈新興在臉書貼出數據,指出2024年5月的溫度再創紀錄。(圖/翻攝自賈新興臉書)科技部「台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計畫(TCCIP)」引用哥白尼氣候變遷服務中心(Copernicus Climate Change Service, C3S)的數據表示,2024年5月是全球有史以來最熱的5月,全球平均表面空氣溫度比1991-2020年平均值高出0.65°C,這代表著全球平均溫度連續第12個月創下對應月份的新高溫紀錄。根據C3S的數據,2024年5月的全球平均溫度比工業化前(1850-1900年)平均值高出1.52°C,這也是自2023年7月以來連續第11個月達到或超過1.5°C。整體而言,過去一年(2023年6月至2024年5月)的全球平均溫度創歷史新高,比1991-2020年平均值高出0.75°C,比1850-1900年的工業化前平均值高出1.63°C。此外,世界氣象組織與英國氣象局也發布了新的氣候預測報告,表示未來五年中至少會有一年將成為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C3S主任表示,這12個月的紀錄令人震驚,但並不意外,縱使這段連續高溫的紀錄最終會中斷,但氣候變遷的總體趨勢不會改變。聯合國秘書長António Guterres也再次強調,現在是採取行動的關鍵時刻,並呼籲全球動員、行動並實現氣候行動改革。事實上,先前台灣整合防災工程技術顧問公司總監賈新興也在臉書上提到,2024年5月的溫度再創紀錄,不僅在全球陸地和海洋,北半球和南半球都經歷了極端高溫,今年1月至5月的全球溫度也同樣創下新高紀錄。
捷克火車相撞脫軌釀4死!事故傷亡「未擴大1原因」曝光
捷克5日深夜驚傳重大鐵路意外!位於中部城市帕爾杜比采(Pardubice)火車總站附近的一列載客火車,突與貨運列車高速衝撞,導致至少4人死亡、數十人受傷。事實上,帕爾杜比采於1960年也曾發生火車相撞事故,當時造成118人死亡、百人受傷,為何這次傷亡並未擴大,原因曝光。綜合《CNN》、英國《衛報》等外媒報導,該起事故發生於當地時間5日深夜11時許,一列特快車不明原因與一輛貨運列車迎面相撞,導致特快車其中一節車廂脫軌翻覆,釀成至少4死26傷的憾事,據悉該輛特快車當時載運300多名乘客,其中多數是外國旅客。當局獲報後,立刻出動60多名救難人員及9輛救護車、2架直升機趕抵現場救災,並疏散車廂旅客轉乘巴士,這起火車對撞意外也造成列車班次大亂,至於事故發生原因仍待進一步調查釐清。對此,當地消防隊發言人溫杜拉(Vendula Horakova)受訪時透露,當時該輛貨運列車正在運送工業化學品「電石」,主要成分為碳化鈣,遇水容易自燃爆炸,所幸前兩節車廂是空的並未載貨,因此沒有發生洩漏風險,否則傷亡恐更加慘重。
全球氣溫未來5年恐突破1.5°C標準 聯合國秘書長:我們在跟地球玩俄羅斯輪盤
聯合國氣象機構5日示警,在2024年至2028年間,至少有1年,全球平均氣溫有80%的可能性將比前工業化水準高出1.5°C以上。這與2015年的預測相比產生了顯著的變化,當時平均氣溫暫時性突破前工業化水準1.5°C的可能性被認為趨近於零,這凸顯了削減溫室氣體排放的迫切需求。據CNBC的報導,聯合國15個專門機構之一「世界氣象組織」(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WMO)在6月5日世界環境日當天,發布了1份警世意味濃厚的報告,內文指出,目前全球平均氣溫有80%的機率在未來5年間,至少有1年會比前工業化水準高出1.5°C。這與2015年的預測差別極大,當時WMO認為平均氣溫暫時超過前工業化水準1.5°C的機率趨近於零。對此,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António Guterres)也在5日的演講中感嘆:「我們正在與地球玩自殺式賭博遊戲俄羅斯輪盤(Russian roulette)。我們現在急需一個能逃離氣候地獄的高速公路出口,而實際上我們正掌控著方向盤。」古特雷斯也因此向世界各國領袖喊話,「一切都取決於你們這些領導人已經著手實施或躊躇不前的舉動,尤其是在未來18個月內,現在是氣候危機的關鍵時刻!」報導補充,1.5°C的標準是由聯合國195個成員國於2015年12月12日,在當年的聯合國氣候峰會中通過的氣候協議《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所規定的,當時內容包括:把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在工業革命前水準以上低於2℃之內,並努力將氣溫升幅限制在前工業化水準以上1.5℃之內。科學家依此示警,長期超過這個溫度閾值將導致越來越頻繁的災難性極端天氣事件。WMO副秘書長巴雷特(Ko Barrett)也在1份聲明中表示:「這些統計數據背後隱藏著1個嚴峻的現實,即我們距離實現《巴黎協定》設定的目標還很遙遠。我們必須緊急採取更多措施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否則我們將付出越來越沉重的代價,包括數兆美元的經濟損失、數百萬人的生命威脅,以及對環境和生物多樣性的大範圍破壞。」
賴清德COMPUTEX開幕致詞 三度提歡迎全球投資台灣「保證一定穩定供電」
總統賴清德4日出席2024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開幕典禮致詞表示,今年電腦展非常特別,還沒開幕就是各方焦點,全球科技界最具重量級巨星輝達黃仁勳、超微蘇姿丰都在台灣之外,展期的每一天都有巨星表演,台灣上空光芒萬丈。賴清德並代表國人感謝來自全球貴賓的蒞臨參加,尤其是台北市電腦公會為全球三大電腦公會,也是迄今唯一沒有受到疫情影響每年都有舉辦電腦展的單位,台北市國際電腦展是科技界外貿、新創界重要的舞台與展現平台,造福台灣全世界。賴清德表示,在場的都是武林高手,全面致會化時代來臨,扮演官界腳色,台灣和其有幸共同努力的幾十年,將台灣推上工業革命的無名英雄與世界支柱,給自己一個熱烈掌聲。他並強調今年致詞除了祝福感謝,也要號召各位成為打造台灣人工智慧島一份子,還要補充三點,政府一定會穩定供電、多元綠電、建立屬於台灣的資料中心;第二是建置超級電腦,並感謝輝達黃仁勳捐贈第一台超級電腦給台灣,還有台積電,政府也會提供超級電腦給各界使用;第三點是繼續培養AI、晶圓、半導體與人工智慧的人才,會投資培養人才,讓台灣成為人工智慧島的目標實現。賴清德並繼續說,懇請台灣做三件事情,大家同意嗎!第一就是投資台灣,讓人工智慧在台灣可以產業化繼續發展;第二仍然是投資台灣,讓AI產業更加應用化;第三仍然是投資台灣,讓台灣產界包括100多萬家產業企業AI化,人民生活更好,現場響起熱烈掌聲。陪同出席還有經濟部長郭智輝、數位部長黃彥男等官員。外貿協會董事長黃志芳、台北市電腦公會理事長彭双浪先後代表主辦單位上台歡迎各界蒞臨來賓;彭双浪說,將電腦展打造成為生成式AI新工業化指標展平台。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 2024從6月4日至7日一連四天於台北南港展覽館1、2館登場,主辦單位外貿協會、台北市電腦公會,參展國家共36國,包括日本、美、韓、印度等科技大國,以及我國技嘉、微星、宏碁、明碁、華碩等一線品牌大廠,集結全球1500家科技產業菁英參展,使用4500個攤位,預期將吸引5萬名海內外買主參與,規模更勝以往。COMPUTEX Keynote以「AI串聯、共創未來(Connecting AI)」為主軸,涵蓋人工智慧運算、前瞻通訊、未來移動、沉浸現實、綠能永續及創新等主題;Forum以「Let’s Talk Generative AI(生成式AI新賽局)」為主題,科技巨擘如NVIDIA、Google、Synopsys、AWS 聚焦 AI 應用布局,並由Micron、Arm、Seagate、Ampere、PHISON等大廠共同分享如何以硬體創新支援AI技術,帶動產業整體發展。AMD董事長暨執行長蘇姿丰博士3日發表首場主題演講為精彩周邊活動揭開序幕,受邀的主講者還有Qualcomm總裁暨執行長Cristiano Amon、Intel執行長Pat Gelsinger、聯發科技副董事長暨執行長蔡力行博士、Supermicro創辦人、總裁暨執行長梁見後、NXP執行副總裁暨技術長Lars Reger、台達研究院院長闕志克博士等。
今年夏天「又熱又長」多國熱浪破紀錄! 專家示警:天氣「暴劣極端化」的開始
根據歐盟氣候監測機構於美東時間8日發布的1份新報告顯示,今年4月是全球空氣和海面平均溫度有史以來最高的4月,且全球氣溫已連續11個月處於前所未有的水平。對此,台灣大學大氣科學博士林得恩也示警,「今年夏天,不只熱,而且很長!」雖然最近這2個月,泰國、印度、韓國等初夏熱浪不斷破紀錄,但這恐怕只是未來天氣暴烈化與極端化的開始。林得恩今(17日)凌晨在臉書粉專《林老師氣象站》發文指出,根據美國NCEP CFS最新數值模式模擬結果顯示,就長期氣候預測評估來看,2024年將會是氣溫偏熱的一年!林得恩也解釋,透過分析今年的6至10月資料期間,在往後的每3個月平均氣溫分布都顯示出高於氣候平均值的訊號,增溫幅度在攝氏0.5至1.0度之間;且幾乎每個月的氣溫均為偏高、偏暖的狀態,這也意味著「今年夏天,不只熱,而且很長!」(圖/翻攝自Facebook/林老師氣象站)林得恩示警,在氣候變遷日益加劇的影響下,首先要面對的,就是高溫炙熱的窘境,「看看這2個月的泰國、印度、韓國及墨西哥等國,初夏熱浪已經不斷破紀錄的肆虐現況。我們應該更要謹慎地認真思考,這可能才剛好是未來天氣暴烈化與極端化的開始!」此前,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ECMWF)於2014年11月11日推出的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CAMS)已公布最新數據顯示,上個月的氣溫比工業化前的4月平均氣溫高出攝氏1.58度,也比1991年至2020年的4月平均氣溫高出攝氏0.67度。而且自去年6月以來,每個月都創下有史以來最熱的月份,換言之,今年4月已是連續第11個月突破月均溫紀錄。此外,4月全球海洋高溫也連續13個月創紀錄,海洋表面溫度達到攝氏21.04度,是4月有史以來的最高溫,僅略低於今年3月創下的紀錄,而這也導致今年春天發生了大規模珊瑚白化事件,對海洋系統造成毀滅性影響。而柏克萊地球組織(Berkeley Earth)科學家豪斯法熱(Zeke Hausfather)也曾告訴CNN,2024年估計將有66%的機率成為有記錄以來最熱的1年,並有99%的機率成為次熱的1年。
古木敲響氣候警鐘 去年是「2000年來最熱夏天」
近年來氣候變遷影響嚴重,而科學家從古木中發現,去年是北半球2000年來最熱夏天,學者呼籲,如果拖越久,時間成本就越高,扭轉局面的機會就越困難。據《BBC》報導,科學家研究歐洲阿爾卑斯山到俄羅斯阿爾泰山脈的數千棵高海拔活樹跟死樹,因為那些樹在夏季生長最明顯。據悉,年輪在溫暖的時刻較寬,寒冷時就較薄。研究人員用9個樹年表,描繪追溯至2000年前的北半球夏季氣溫圖,從古樹中表明,2023年是北半球2000年來最熱的夏天。研究人員說,去年6到8月的氣溫,比最冷夏季高了4度。羅馬一名男子在噴泉旁給狗降溫。氣候科學家一再警告,近幾十年來全球氣溫一直在迅速上升,據聯合國氣候機構的數據,全球上一次如此溫暖,已是10萬多年前。據了解,冰芯和深海沉積物雖然也能揭開地球的過去,但無法精確追溯個別年分,而樹木年輪不僅能看樹的年齡,還記錄了每棵樹生長的氣候狀況。劍橋大學環境系統分析教授本特根(Ulf Büntgen)說,這就是年輪的美妙之處。科學家表示,要迅速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從年輪中可見,在工業時代之前最暖夏季在246年,但研究人員表示,即使這樣,也與最近的溫暖程度差很大,儘管紀錄有一些差異。研究人員說,樹木年輪讓人類了解歷史上的氣候變遷。研究人員指出,去年夏季的高溫高於工業化時期,大多是人類活動造成的,不過,聖嬰現象也加劇了氣候變遷。研究主要作者、德國約翰內斯古騰堡大學的埃斯珀(Jane Esper)教授說,結論就是要迅速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等越久時間成本越高,想扭轉局面的機會就越困難。聖嬰現象加劇了氣候變遷。
連續第11個月突破月均溫紀錄! 科學家:今年有66%機率成史上最熱
根據歐盟氣候監測機構於美東時間8日發布的1份新報告顯示,今年4月是全球空氣和海面平均溫度有史以來最高的4月,且全球氣溫連續11個月處於前所未有的水平。對此,部分科學家也援引新數據示警稱,2024年很有可能超越2023年,成為有史以來最熱的1年。據CNN的報導,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於2014年11月11日推出的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Copernicus Atmosphere Monitoring Service,CAMS)示警,人為造成的氣候變遷已加劇極端天氣,儘管導致「東太平洋升溫」的聖嬰現象(El Niño)開始減弱,但異常高溫的天氣仍持續出現。據CAMS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上個月的氣溫比工業化前的4月平均氣溫高出攝氏1.58度,也比1991年至2020年的4月平均氣溫高出攝氏0.67度。而且自去年6月以來,每個月都創下有史以來最熱的月份,換言之,今年4月已是連續第11個月突破月均溫紀錄。此外,4月全球海洋高溫也連續13個月創紀錄,海洋表面溫度達到攝氏21.04度,是4月有史以來的最高溫,僅略低於今年3月創下的紀錄,而這也導致今年春天發生了大規模珊瑚白化事件,對海洋系統造成毀滅性影響。CAMS還點出,過去12個月的平均氣溫已比工業化前水準高出攝氏1.6度,超過2015年《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為限制全球暖化設定的攝氏1.5度目標。不過嚴格來說,這1目標還不能算失敗,因為這是以數十年的全球平均氣溫為依據,而非單一年度。柏克萊地球組織(Berkeley Earth)科學家豪斯法熱(Zeke Hausfather)也告訴CNN,2024年估計將有66%的機率成為有記錄以來最熱的1年,並有99%的機率成為次熱的1年。豪斯法熱補充,未來幾個月的數據將幫助科學家釐清2023年的意外高溫是否只是短期現象,「或者其實是新的跡象,且會導致比之前預期更快的全球升溫。」
2024年4月史上最熱! 全球氣溫連續11個月破紀錄
歐盟氣候監測機構「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C3S)在月度報告中表示,剛結束的4月均溫高達攝氏15.03度,成為有史以來最炎熱的4月。全球接連出現歷史性高溫,2023年6月至今連續11個月均溫刷新紀錄,東亞地區的韓國與日本也都面臨高溫衝擊,台灣今年4月平均溫達25.7度,是歷年同期最高溫。報告指出,1991至2020年4月均溫為14.36度,較今年4月均溫低0.67度;第二炎熱的4月則出現於2016年,月均溫為14.89度。最近12個月均溫已較工業化前(1850至1900年)平均高出1.61度。除了北歐5國,全球各地氣溫大多高於往年平均。赤道東太平洋聖嬰現象持續減弱,趨於中性,但海洋氣溫整體仍處於異常高水準。全球195國2015年所簽《巴黎氣候協定》同意,努力將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在工業化前水準1.5度之內。該目標雖採用連續數十年數據進行平均,現階段暫時不能稱作失敗,但路透報導稱,許多科學家認為實現目標可能性早已微乎其微,各國政府應盡速減少排放量,限縮升溫幅度。燃燒化石燃料排放的溫室氣體排放是氣候變遷的元凶,而最近數月聖嬰現象導致表層海水變暖,也導致氣溫升高。科學家證實,4月部分極端天氣事件主因正是氣候變遷,包括非洲撒赫爾地區導致數千人身亡的熱浪。氣候變遷造成的蝴蝶效應擴及各行各業。以日本為例,2023年國產米因高溫枯萎而欠收,仙貝製造商只得轉向採購外國米。1家製造商社長就指出,採購米價幾乎上漲1倍,去年末至今利潤因此下降5%至6%。
全球珊瑚釀危機…大堡礁經歷最糟糕夏季 專家:如水下野火
澳洲大堡礁(Great Barrier Reef)上月經歷嚴重的白化事件,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也警告,全球大規模珊瑚白化事件影響至少53個國家。據CNN報導,清晨太陽升起,陽光穿透大堡礁的碧綠海水,埃里奧特夫人島是世界著名的浮潛地,但這也是氣候危機的前線,而大規模珊瑚白化事件蔓延至全球。大堡礁。據了解,大堡礁剛經歷最糟糕的夏季。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上個月宣布,全球經歷罕見的大規模珊瑚白化事件,這是1990年來第四次,影響至少53國。而不只大堡礁,加勒比海和佛州的珊瑚也遭到大規模破壞,美國專家預測,今年夏天珊瑚還會有嚴重受損。澳洲明德魯基金會首席研究科學家奎格利(Kate Quigley)說,現在海洋中發生的事就像水下野火,嚴重暖化到一個臨界點,再也無法恢復。據悉,海洋熱浪會讓珊瑚白化,如果溫度恢復正常,珊瑚會恢復正常,但如果水溫還是很高,牠們就會死亡。大堡礁基金會首席科學家古德伯格(Hogg Goldberg)教授指出,這是一次滅絕,氣溫變得如此溫暖,超出了紀錄,他祈禱珊瑚會回來。科學家預測,如果照目前的暖化速度,2050年全球平均氣溫可能比工業化前高出2度,AIMS研究計畫主任瓦亨費爾德(David Wachenfeld)坦言,大家都在為珊瑚礁的悲傷和無助奮鬥,南十字星大學研究員哈里森(Harrison)表示,色彩繽紛的珊瑚礁現在像墓地一樣安靜。
G7聲明「2035前逐步淘汰煤電」 台電回應了
七大工業國集團(G7)部長會議預定4月30日通過聯合聲明,同意「在2030年代前半期」逐步淘汰燃煤發電廠,向擺脫化石燃料的能源轉型邁出重大一步。對此,經濟部能源署長神隱不願回應;台電則表示,本就正在執行「增氣減煤」,2035年後,燃煤發電將僅剩林口電廠;至於會不會提前退役,須看到時候的政策而定。G7氣候、能源及環境部長會議4月29至30日在義大利杜林舉行。路透引據會後聯合聲明說,G7承諾致力於「在2030年代前半期」逐步淘汰各國能源系統中現有燃煤發電方式,或者是「制定一個有望達成攝氏1.5度控溫目標、也符合各國實現淨零排放路徑的時間表」。有關何時棄用煤電?G7聲明中提及的「2030年代前半期」是具體時間表,先前報導指有一國家表示反對。聲明中因此列出另一選項,亦即符合《巴黎氣候協定》設定的溫控目標。2015年的《巴黎氣候協定》承諾,把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在工業化前水準的1.5度之內。外交消息人士向路透表示,G7聲明中提出另一表述,是為了給德國和日本留下迴旋餘地,因為這2國對煤電依賴度較高。去年全球燃煤電廠發電量成長了2%,主要是受大陸新建電廠的推動,而歐盟國家和美國關廠速度亦有所放緩。關於可再生能源,G7提出,為了到2030年將全球發電裝機容量提升2倍,將蓄電池等儲能規模設定為1500吉瓦(GW),為現有規模的6倍。另聲明中也首度點名紡織業溫室氣體排放問題,承諾正視「快時尚」(fast fashion)對環境和氣候造成的嚴重影響。3月14日,法國國民議會投票通過遏止快時尚發展的法案,主要措施包括禁止為最廉價的紡織品做廣告,以及對低價商品徵收環保費。
迫使各種問題加劇!「孤獨」對人體健康危害大
孤獨對健康的危害國際期刊《Nature》近期引用美國醫療保險公司Cigna Group 2021年數據,探討孤獨對健康的危害。調查顯示,孤獨成年人的睡眠障礙盛行率比不孤獨者多7成、體重問題多5成、藥物或化學物質的使用多2倍、神經系統疾病多3.5倍、腎臟或泌尿科問題多4成。專家分析,3C產品令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疏離,現代社會追求功利、個人主義興起,都是造就孤獨感的原因。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表示,3C產品盛行的時代,人與人的關係變得疏遠,少子化、高齡社會來襲,青壯年工作壓力高,陪伴長者的機會變少,許多長照家庭,長者都由外勞照顧,文化、語言都不同,少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每個人都沒辦法以單獨的個體存活在世界上」。南方心理諮商所院長羅惠群表示,從出生開始,人就與各種人事物產生關係,包括父母、手足、同學等,不是單獨存在。關係在人類社會是自然而然產生的,但進入工業化社會後,在追求個人功能、創造的價值等功利主義之下,聚光燈也開始打在個體上。過去社會中,人們內在探尋、關係經營的比例都很高,但隨著痛苦指數升高,人的狀態就失衡。羅惠群表示,當今的社會是追求個人主義的社會,太關注內在,害怕不優秀、不成功,忘了人在關係中的定義,就會由內而外產生孤獨感。羅惠群表示,當人們失去了往外看的機會,沒辦法「利他」,就難以體會到生活中互相關懷、助人的快樂。人際關係的疏離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會構成影響,當壓力荷爾蒙增多,就會增加癌症等健康風險,而失去親密感,也難以分泌對人體有益的催產素。面對當今社會的孤獨感,陳秀熙認為,須善用AI解決,行動不便而難以外出者,可藉由「社交元宇宙」方式與人互動,例如聊天機器人、虛擬實境等。羅惠群也指出,AI現已被開發用於悲傷輔導中。面對失去孩子的家長,AI可模擬孩子成年後的樣子、聲音變化,甚至還能擁抱。當穿戴式裝置興起,沉浸式體驗未來將有望取代實體接觸,虛擬角色也會越來越真,雖然不是真的,但也是一種「關係」,或許將成為特定時代、特定族群的社交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