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體
」 地震 基隆台灣有2無震區地質堅硬 專家認證「每年地震平均不到4次」:安全縣市
台灣位在地震活躍區環太平洋火山帶中,菲律賓海板塊和歐亞板塊交界上,因此地震頻繁。最近有學者發現,台灣過去30年發生超過80萬起地震,但桃園台地和北港高區這段期間每年地震平均不到4次,屬於真正無震帶地區,主要原因是兩處地底下是堅硬岩盤結構,因此位處2區的桃園、彰化和雲林算是安全的縣市。今年是921強震25周年,國家防災科技中心與國內地震學者專家合作出版著作《台灣地震帶》,內容匯集台灣過去30年(1990年至2020年)超過80萬筆地震活動統計數據,發現台灣有5個極少發生地震區域,包括北港高區、桃園台地、高屏麓山帶、琉球增積岩體以及脊樑山脈中段。在極少發生地震的5個區域中,台大地質系名譽教授陳文山指出,北港高區和桃園台地兩處為無震帶,因為高屏麓山帶、琉球增積岩體以及脊樑山脈中段雖然觀察期間少有地震,但陳文山和其他專家依學理研判這三處仍具有發生地震潛能的區域,特別是琉球增積岩體位於花蓮東側海域,過去30年僅發生235起,但該處位於隱沒帶,未來極具發生規模7.5以上大地震的潛能。桃園台地和北港高區在觀測期間,前者和後者分別發生108起地震和94起地震,平均下來每年不到4次。依照氣象署資料統計,桃園台地和北港高區極少發生地震的主因,推判是地底下為堅硬岩盤的台地結構,這兩處前者主要是在桃園市,後者則分布在彰化與雲林,氣象署地震中心前主任、地震專家郭鎧紋也表示,這兩處分布的地區算是台灣最安全的縣市。
基隆山崩!這輛車遭砂石砸落掩埋「幾乎無損」 網驚呼:買車首選
基隆市台2線中正區潮境公園路口處於3日下午發生走山意外,導致有10輛汽車、2部機車慘遭土石掩埋,2人輕傷被送往基隆長庚醫院,所幸並沒有大礙。當時一名男子所駕駛的「瑞典坦克」Volvo休旅車也不幸被砂石掩埋,沒想到維修時卻發現這輛Volvo的車身幾乎沒有凹陷,仍能順利開進保養廠。據了解,基隆台2線70K處在3日下午發生走山,造成潮境公園停車場有10輛汽車、2部機車慘遭土石掩埋,據交通部公路局統計,現場最大土石達80噸重,事故原因可能是餘震及鋒面降雨導致岩塊鬆動,初估6月11日才能搶通。公路局也評估,基隆台2線坍方面積約為長度50公尺、高度30公尺、寬度30公尺,現場土石最大尺寸達3*5*2公尺,高達80噸重,不僅需以破碎機裂岩體,邊坡上方還有巨岩掉落的風險,初估6月11日搶通。根據Google Earth畫面可見,事發前邊坡全是綠油油的山林,坍方原因可能是餘震加上連日降雨所致。事發後北北基消防局合計派出27車55人及2犬救災。其中一輛白色Volvo V60B4也被山崩意外波及,所幸男駕駛發現前座車門被土石堵死後,立即爬到後座,和妻子一起抱著愛犬逃生。事後駕駛將這輛Volv開往修車廠維修,令人驚訝的是,這輛Volvo的車身幾乎沒有凹陷,仍能順利開進保養廠,除了擋風玻璃破裂、保險桿脫落外,車身鈑金幾乎沒有凹陷,影片曝光後也引起網友熱議,「關於買車從來沒考慮Volvo,不過他現在是我的首選,尤其在台灣…真的值得擁有,真是太狂了」、「品牌精神,死在哪裡都可以,就是不能死在volvo車裡」、「XC40車主路過,保養是有點貴,但也不是負擔不了,而且這點小錢拿來當避免被撞死或被壓死的保險,我覺得很值得」。但也有網友反駁,「你有注意到上面覆蓋的只是大量的土嗎?有重量,但跟旁邊的巨石相比只是小咖的」、「碰到這種落石,應該要買M1A2艾布蘭坦克,而不是瑞典坦克」、「重量大部分先壓在柏油上,不要小看土方」、「Volvo安全與質感的確很不錯,但保養費很可觀」。
八斗子山崩 基隆「破百處」敏感地質區曝光
基隆市潮境公園路口處昨(4日)發生山崩,造成台2線雙向交通中斷,事件引發外界對地質敏感地注意。據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資料,基隆市有破百處「山崩、土石流、順向坡」等敏感地質區域。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的「3D災害潛勢地圖」顯示,基隆市被列入山崩、土石流、順向坡的敏感地質區域達逾百處,但主要分布在山區及丘陵地,距離7大行政區中的人口密集區,尚有一段距離。相較之下,台北市的順向坡、岩體滑動雖明顯少於基隆,但順向坡位置緊鄰北投公館公園、丹鳳公園、陽明交大、石牌等處,東華公園也幾乎整個被列入順向坡範圍內;內湖亦有多處緊靠順向坡地。(圖/翻攝自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不過,比山崩、土石流更讓地質專家憂心的,是地震週期約700年,橫跨新北、台北並從金山進入海洋的山腳斷層。3D災害潛勢地圖顯示,絕大部分台北,以及三重、蘆洲、五股、士林、中和、永和、板橋,都被列入「土壤液化潛勢」地區,其中台北市西區精華地帶、五股、三重、蘆洲、新莊與板橋部分地區,均被劃入土壤液化的高潛勢區。(圖/翻攝自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台大地質系名譽教授陳文山表示,山腳斷層一旦錯動,即會發生直下型地震,屆時任何警報系統將會因為震源太近失去預警作用。台北盆地、蘆洲、樹林、板橋也會因地處沙泥層、盆地效應,產生更劇烈與更久搖晃。中央大學應用地質所退休教授李錫堤指出,山腳斷層一旦錯動,台北將出現毀滅性災情,「沒辦法重建,只能放棄」。
基隆台2線潮境公園路口坍方 最大土石達80噸拚6/11搶通
基隆市台2線70K處在3日下午發生走山,潮境公園停車場有9輛汽車、2部機車慘遭土石掩埋,據交通部公路局統計,現場最大土石達80噸重,事故原因可能是餘震及鋒面降雨導致岩塊鬆動,初估6月11日才能搶通。公路局評估,基隆台2線坍方面積約為長度50公尺、高度30公尺、寬度30公尺,現場土石最大尺寸達3*5*2公尺,高達80噸重,不僅需以破碎機裂岩體,邊坡上方還有巨岩掉落的風險,初估6月11日搶通。根據Google Earth畫面可見,事發前邊坡全是綠油油的山林,坍方原因可能是餘震加上連日降雨所致。
餘震害通行又斷了!中橫流芳橋路段「大面積坍方」 預計最快明傍晚搶通
0403花蓮大地震重創台8線中橫公路東段,多處邊坡大規模崩塌,經初步搶通,現正進行後續搶修工作,每天開放3時段通行,怎料近日餘震不斷,沿線174.1K流芳橋路段邊坡今大規模滑落,交通中斷,太魯閣工務段已挺進搶修,但因災點位在峽谷之最窄處,落石持續,且現場坍方量高達8000立方公尺,內含不少大石塊,增添施工難度,預計最快明天傍晚才會搶通。中橫公路受花蓮強震影響,道路柔腸寸斷,公路局東區養護工程分局太魯閣工務段即日起至4月30日進行災後履勘與搶修施工,並在114.6K合歡派出所至184.5K太魯閣口路段,祭出交管措施,每日開放3時段放行,分別為上午8時至9時、12時至下午1時及下午4時至下午5時止,之後只出不進,晚間8時夜間全面封閉。怎料中橫公路174.1K流芳橋路段今天上午8時許傳出邊坡大規模坍方,以致道路中斷,且現場大小落石持續,警方除通報工務單位協助處理,並在現場拉起封鎖線,禁止人車通行。太魯閣工務段副段長張佩筠指出,流芳橋路段是太魯閣峽谷最窄處,現場邊坡陡峭,容易發生落石坍方,上方如有石塊裂開,很有可能隨時脫離岩體直落地面;3日強震後沿線邊坡十分不穩,且後續餘震不斷,近日山區也因鋒面影響出現降雨情形,研判流芳橋路段邊坡才會發生大面積滑落的情形。 台8線中橫公路174.1K流芳橋路段邊坡今大規模滑落,且現場坍方土石量高達8000立方公尺,內含不少大石塊,增添施工難度,預計最快明天傍晚才會搶通。(圖/民眾提供)他說,工務段接獲通報後,已陸續派機具挺進災點搶修,但現場坍方量體大,土石總量高達8000立方公尺,裡頭還有不少大石塊,可能需要使用破碎機打成小石塊才能清除,增加搶修時間,且今天上午10時40分、11時7分各發生1起地震,周邊落石不斷,增添搶修難度。張佩筠說,目前搶修團隊已在災點2端同步搶修,並持續調派大型機械支援,如後續沒有餘震,且天候狀況允許下,預計最快能在明天傍晚5時搶通,待確認邊坡狀況無虞,才會開放通行。他也呼籲民眾,地震過後山區道路易發生坍方、落石,路況難以掌握,如非必要請勿進入山區道路,並隨時注意公路設立的公路資訊看板(CMS)上的最新交通管制、防災資訊,並可利用公路局智慧化省道即時交通資訊服務網(http://168.thb.gov.tw)、幸福公路APP及收聽警廣路況廣播。
東北角象鼻岩斷了 瑞芳區公所曝「2原因」
東北角的拍照打卡熱點象鼻岩,16日下午1點多竟坍塌斷裂,讓外界十分驚訝。對此,瑞芳區公所表示,「因海水長期沖蝕及自然風化造成象鼻岩岩體象鼻部分斷裂,已失去原先神似象鼻景觀。」瑞芳區公所在臉書發文說,「象鼻岩是北海岸的著名自然地景,特殊象鼻形狀的地質景觀吸引許多遊客前來拍照打卡,本府109年起駐點保全及拉設警戒線避免遊客跨越攀爬岩體,致力於維護遊客安全及維護特殊地質景觀保護。」象鼻岩是拍照景點。(圖/報系資料照)瑞芳區公所表示,「16日下午1時55分因海水長期沖蝕及自然風化造成象鼻岩岩體象鼻部分斷裂,已失去原先神似象鼻景觀,因目前象鼻岩體附近地質及氣象不穩定,目前已管制封閉禁止進入,呼籲民眾勿再前往。」瑞芳區公所指出,「建議遊客仍可前往觀賞安全性較高的酋長岩,同時享受漁港風光,還有海天步道以及小卷米粉、鯊魚羹、炸白帶魚等海鮮美食可以品嚐,然後還可以順遊鄰近深澳鐵道自行車、八斗子車站等景點,希望來賞景的遊客,請務必隨手帶走垃圾,共同維護海岸自然地景。」此文曝光後,不少人紛紛留言「要不改名叫佛地魔岩」、「沒有鼻子可看了」、「斷了就斷了,反正先禁(進)國家 去了也看不到笑死」。據了解,台灣大學地質系教授徐皓德其實曾在2019年說,象鼻岩要千年才會斷裂,而現在才過4年就出事。瑞芳區長楊勝閔表示,該景點現在有點危險,未來會加強安管。
偵測月球背面「巨大熱源反應」 科學家:火山岩漿岩體的放射線熱能
許多人都知道,我們所看到的月球其實是「固定一面」的,月球的背面無法在地球直接觀測到。而日前有科學家發現,月球的背面竟然出現巨大的熱源反應,而且橫跨將近50公里,科學家懷疑是否是月球背面的火山岩體才讓儀器偵測到「高溫」。根據《鏡報》報導指出,雖然科學家偵測到的「高溫」只有攝氏10度,但考量月球常態溫度只有零下183度,因此這個10度的反應,相對而言就是罕見的高溫。這次科學家主要是透過中國的月球探測器上所搭仔的微波波長裝置,偵測到在月球背面康普頓-貝爾科維奇環形山出現高溫反應。而在此之前,由於月球上有著與地球相同的花崗岩,花崗岩的成因又與火山拖不了干係,因此在此之前,科學家一直懷疑月球上其實有火山存在,只是沒有直接證據證明。行星科學研究所的聯合研究員西格勒博士(Dr. Matt Siegler)解釋,他們所發現的熱源並非是火山噴發時的熔岩,而是被固定在岩石中的放射性元素。他們推測熱源的來源是源自於火山口下面含有放射性礦物的花崗岩體,而這次發現的岩漿岩體長達50公里,是屬於岩漿升至地殼、但並未噴發時才會形成的岩體。
童軍大露營頻出包 韓議員盼BTS救場晚國譽
受「卡努」颱風預計北上逼近朝鮮半島影響,在韓國參加「2023新萬金世界童軍大露營」的各國代表團8日離營,分散至首爾等韓國8個行政區住宿,並將於11日在首爾舉行閉營儀式及觀賞K-POP演唱會。而鑑於韓國這次主辦童軍大露營頻出包,有議員要求屆時讓「防彈少年團」(BTS)成員合體演出,以挽救國家聲譽。此次童軍大露營由於酷暑和準備不足,屢經波折,如今「卡努」颱風又來攪局,世界童軍運動組織決定提前撤離位於全羅北道扶安郡的新萬金野營地,除了4000多人留在全羅北道,繼續相關活動外,來自156個國家和地區的3.6萬名參加人員分批搭乘1022輛大巴士,8日移師首爾等韓國8個行政區,進駐體育館、大學宿舍及其他住宿設施,今後行程並將替換成觀光、觀看K-POP演唱會等。韓國文化體育觀光部表示,閉營儀式和K-POP演唱會將於11日晚在首爾世界盃體育場(上岩體育場)舉行。分散於各地的童軍成員將搭乘1000多輛巴士,匯聚於首爾市區,屆時交通堵塞在所難免。童軍活動組委會有關人士表示,將分時間段依次把童軍成員移送至活動地點,而來自各國的童軍大部分會在閉幕儀式結束後返國。韓國主辦今年世界童軍大露營,但因熱浪、蚊蟲等問題,陸續有人提早拔營,讓韓國臉上無光。韓國國會議員成一鍾(Sung Il-jong)為此把腦筋動到流行樂天團BTS身上,要求軍方准許BTS成員短暫離營,好讓他們暫時合體,於11日在K-POP演唱會上為童子軍們表演。BTS成員Jin和J-Hope正在服兵役,SUGA也即將入伍,因而暫停團體活動。根據預測,「卡努」颱風將於10日登陸慶尚南道南海岸後,晚間襲擊韓國首都圈,並且貫穿朝鮮半島內陸。韓國政府已經將危機預警級別上調至最高級「嚴重」。韓國總統尹錫悅提前一天結束休假,已於8日返回首爾山總統府上班。
猴子轉世?一家大小無視落石警告 硬爬玄武岩石柱拍照
享譽盛名的澎湖西嶼鄉大菓葉柱狀玄武岩柱,一直是遊客駐足拍照的景點。但儘管交通部觀光局澎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在此設置禁止攀爬告示牌,祭出罰則,並在下方種植仙人掌,但還是有遊客無懼落石擊中危機,看不懂警告標語,就是要去攀爬。日前一組遊客,還一家大小,便是學著猴子行徑,翻越仙人掌阻礙攀爬拍照,讓其他遊客看不下去,憤而錄影照相匿名投稿爆料公社,果不其然成為眾矢之的,又是一陣撻伐。柱狀節理是火山岩區所特有的地質景觀,岩漿噴出地表或貫入岩層後,溫度逐漸降低,岩體因冷卻收縮而形成柱狀節理。而位在澎湖西嶼濱海公路二崁草原至大菓碼頭間的「柱狀玄武岩」,當年便因盜採砂石而露出,大片的柱狀玄武岩柱景觀分常壯觀,加上雨後玄武岩前方的凹地積水還會倒映,如幻似真、相當唯美,變成美麗的錯誤。但也因為長時間的風化等營力作用,部分石柱岩體已有鬆動跡象,甚至已有石塊崩落,攀爬玄武岩石柱具危險性。也因此主管機關澎管處,依發展觀光條例在現場設立禁止攀爬告示牌,同時也在玄武岩柱下方,種植多刺的仙人掌,就是希望發揮阻隔效果,避免遊客太靠近發生危險,也讓大家拍照取景時沒有太多雜物干擾。但沒想到但16日仍傳出一家大小,無視告示牌,翻越仙人掌,直接攀岩拍照。澎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強調,依發展觀光條例第64條第2項規定,不得有攀爬、塗鴉、生火及其他破壞玄武岩及景觀行為,未經允許,也不得以任何型式影響景觀面貌,造成有礙觀瞻之行為,違反規定者,可處新台幣5000元以上、100萬元以下罰鍰。
918餘震「昨突發生4起」…氣象局示警:要注意 今規模5.9地震餘震機率曝
今(11 日)凌晨3時24分在台灣東部海域發生規模5.9地震,地震深度17.9公里,最大震度4級,不少人都在睡夢中驚醒。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陳國昌指出,今(11日)凌晨發生的地震主要是板塊隱沒所造成,至於昨(10日)晚8時17分的地震是918餘震,今日要特別留意918餘震狀況。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陳國昌在記者會中表示,今(11日)凌晨發生的地震深度為17.9公里,相當的淺、不深,在地震發生後22.7秒就針對宜蘭、花蓮發出國家級預警;此次地震主要是板塊隱沒所造成,菲律賓海板塊隱沒到歐亞大陸板塊,前緣地方上面是歐亞大陸板塊,隱沒位置上會堆積很多岩體,地震就發生在增積岩體上。陳國昌說明,此次地震與1月3日規模6.06地震發生的位置幾乎相同,而幾乎整個台北盆地都在場址放大效應內。陳國昌指出,就有統計以來,地震深度30公里內,規模5.5以上地震包括今天已有25次,規模超過6的有8次。是否會有餘震?陳國昌分析,非常少,但當然也不排除,這地區如果有餘震,一天不會超過兩天,規模不排除4.5以上,估計應該是一個都沒有,這個地方地質結構比較破碎,餘震要嘛很快一起出現,要嘛就一天過了就大概不會再有破裂、能量釋放發生地震的狀況。他也指出,昨(10日)晚間8時17分的地震是918餘震,餘震會持續一個月以上,昨(10日)次數確實比較多,本來已經慢慢降下來,忽然冒出4起,餘震一多就要注意,今日要特別留意餘震狀況。陳國昌提及,年平均規模超過6的地震是2.5個,今年已經8個,規模5-6之間的地震,年平均是24至25個,今年截至今天已經55個,比往年平均值還多,且有很多是規模5.8、5.9,今年地震活動可能還會持續、相當活躍。
「海溝型地震」百年周期屆滿 學者示警:恐有規模8.0以上強震
台灣3日傍晚17時46分許,於東部海域發生芮氏規模達6.0地震,中央氣象局測報中心主任陳國昌在記者會中說明,該起地震屬於淺層地震、發生於板塊隱沒帶的前緣,而板塊隱沒帶型的地震近兩年較為活躍,氣象局亦持續關注中;另外,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教授李錫堤則表示,「海溝型地震」週期為100年,距上次1920年發生後已超過百年,未來不排除發生8以上規模地震的可能。根據《ETtoday》報導,陳國昌指出,3日發生的今年第一起地震,是因菲律賓海板塊推擠歐亞大陸板塊,並於交界前緣處堆積出海脊,隱沒帶逐漸向下深入後拉動增積岩體所產生的陷落,稱之為弧前盆地,地震就是發生在這兩個弧前盆地之間。陳國昌表示,板塊隱沒帶的地震近兩年頻發,1980年以來僅發生過四起規模6以上的地震,最大規模為6.8,而台灣年平均規模6的地震約2.5個,去年地震規模6以上的就有四個,預估昨(3日)的地震是延續去年地震頻繁的現象。此外,針對此次地震,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教授李錫堤則分析,數百年來地震週期都是在陸地先發生「中大型規模地震」後才會有「大型隱沒帶地震」。「海溝型地震」因為錯動距離大,地殼變動後一般會有長達數十年的中大規模地震,然後恢復平靜期,再來就是活躍期。李錫堤說道,「海溝型地震」的週期以百年計算,按照時間推算,上次發生規模達8.0的地震是在1920年,再上一次規模7.6的地震則是在1815年,大約都是經過百年前後,會有一次大地震,而從1920年到現在已經過101年,未來有可能將發生規模達8以上的強震,需多加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