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感染
」 憋尿 小便健保署擬明年擴大在宅急症照護 「安寧共照」也能回家走完最後一哩路
健保署在宅急症照護今年7月上路,截至9月已收案近500人,高達9成6無再轉急診或住院。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研擬2025年擴大對象,讓住在一般病房中使用「安寧共照」的個案,初估約6萬人適用,目標至少8成可以在家走完最後一哩路,同時減少醫院病床負擔。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是由醫師、護理師、藥師及呼吸治療師組成照護小組,讓因肺炎、尿路感染或軟組織感染而需要住院接受抗生素治療的病患,可以選擇在家裡或照護機構內接受治療,不必長期住院。石崇良指出,台灣2050年將超越日本,和韓國成為全世界最老的國家,以65歲以上失能者占15%到16%推算,2021年高齡失能人數89萬,到2031年將增至120萬人,屆時少子化之下,可提供照顧的人力更少,在宅醫療需求將愈來愈高。健保署統計,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截至9月底共收案498人,以尿路感染件數最多,其次為肺炎,平均照護天數5.6天,結案後14天內轉急診住院共12件,占整體4%。這些個案過去在醫院接受同樣治療,至少需住院10天以上。石崇良說,明年將擴大適用對象,讓住在一般病房、「住不進」安寧病房或因其他原因住院的安寧病患,每年約有6萬人,其中8成留在家中,在家執行疼痛控制等急症照護。在宅醫療有助於紓解醫療壓力。石崇良以現行長照、護理機構住民及居家醫療者約20萬人計算,每年約2、3成有住院需求,平均住院天數10天,每年約70萬人次住院,相當於3000個病床,若能轉為在宅照護,就可釋出病房。
夏天是結石發作高峰!冬天的3-5倍 醫曝:如何預防、治療腎結石?
夏天水喝太少小心腎結石風險增加!新光醫院泌尿科主任何承勳表示,夏天是結石的好發季節,由於氣溫高、流汗多、水分攝取不足容易導致排尿減少,進而增加結石風險,根據健保資料庫研究指出,氣溫與結石發生率相關,每年7-9月為高峰期,發作病人數是冬天的3-5倍。像46歲蘇先生有結石家族史,過去也常熬夜、飲水量少,大約6年前開始腎結石多次復發,接受過數次體外震波,始終無法完全清除結石,石頭越長越大,導致腰部酸痛,甚至伴隨血尿,前往新光醫院求診,經何承勳主任診斷,雙側腎臟都有直徑約2公分不等的結石。腎結石有2傳統治療方法 治療選擇依「這些」評估腎臟結石是國人常見的疾病之一,常伴隨腰腹疼痛、血尿、尿路感染等問題。新光醫院泌尿科盧昱成醫師表示,其治療方式會依結石大小、位置及症狀嚴重程度來決定,傳統治療方式包括體外震波碎石術、經皮穿腎取石手術等。不過盧昱成醫師提到,體外震波碎石術雖然每次結石廓清率可達70-80%,但若結石大於2公分,位置在腎臟下盞或是成分堅硬的單水草酸鈣結石,其實治療效果有限,而經皮穿腎取石手術適用於較大的腎結石,但需要全身麻醉且風險較高,術後恢復時間較長。雙側腎結石大用1招保腎 無傷口、恢復快像蘇先生雙側都有體積偏大的腎結石,傳統的體外震波無法達到滿意的效果,他也希望尋求效果更好、無傷口、復原快的治療,因此醫師建議蘇先生接受軟式輸尿管鏡配合最新抽吸式輸尿管導引鞘的手術治療。何承勳主任說明,軟式輸尿管鏡是一條細長、有彈性、前端可彎曲的內視鏡,經由膀胱及輸尿管上行至腎臟內,不會有傷口,搭配雷射便能將結石擊碎,此外配合最新型的抽吸式輸尿管導引鞘,可使軟式輸尿管鏡手術更安全、有效率。抽吸式輸尿管導引鞘在手術時會持續進行負壓抽吸,前端還能隨著軟式輸尿管鏡彎曲,何承勳主任提到,這能避免腎臟內壓過高,並保持水流進出暢通,維持影像畫面清晰,而且還能吸出大部份的結石碎片,增加結石廓清率及手術時間,蘇先生在手術後也復原地相當迅速,出院回門診僅剩些許微小碎片,預期都能自行排出。初期無症狀應養成健檢習慣 注意飲食、飲水、運動針對腎結石問題,目前有許多治療方式可以選擇,民眾可與醫師討論最適當的治療方法。不過何承勳主任提到,由於腎結石初期沒有症狀,病人經常是因為其他疾病檢查才發現,因此建議民眾應養成定期健檢的習慣,才能早期發現,及早治療。另外,何承勳主任提醒,民眾平時也應多喝水、多運動,避免攝取過多肉類、太鹹的飲食,每日飲水量建議為1500-3000cc,尤其夏天水份流失較多,應增加喝水量,減少結石發生的機會。
夏季結石病號「增5倍」 醫揭真相:水分補充不足
國內健保資料庫的統計,7到9月是腎結石的高峰期,結石發作的病人更是冬天的3到5倍。醫師提醒,每日飲水量建議在1500cc至3000cc,尤其夏天水分流失較多,建議須增加喝水量,肉不要過量吃,也不要吃太鹹,腎結石更要定期健檢,才能早期發現,及早治療。根據《ETtoday新聞雲》引述新光醫院泌尿科主任何承勳說法,台灣人口約有8%到10%有結石,分析其成因,有一半是先天體質問題,另外一半是後天因素,包含水喝得少、汗流得多,尿液濃度高讓一些結晶容易沉澱變成結石,飲食方面,習慣使用高鹽食物的人也比較容易罹患。何承勳表示,由於夏日氣溫高流汗多,水分若攝取不足易導致排尿減少,是結石的好發季節,根據健保資料庫研究指出,氣溫與結石發生率相關,每年7月至9月為高峰期,結石發作的病人是冬天的3到5倍,腎臟結石常見症狀包含括腰痛、側腰痛、下腹痛等疼痛,若石頭塞住還會出現噁心嘔吐,甚至有包含血尿和尿路感染等。另外,新光醫院泌尿科醫師盧昱成指出,治療的方式依照結石大小、位置及症狀之嚴重程度來決定,傳統的治療方式採用體外震波碎石術或經皮穿腎取石手術,健保給付體外震波碎石術,每次的結石廓清率70%至80%;但當結石大於2公分,位置在腎臟下盞或是成分堅硬的單水草酸鈣結石的治療效果有限,常需多次接受體外震波碎石術,且可能因結石碎片造成輸尿管阻塞。至於經皮穿腎取石手術則適用於較大的腎結石,會於腰側開約1公分切口,以利內視鏡穿過體表進入腎臟,需全身麻醉且風險較高,術後恢復時間較長。除此之外,還有一種微創手術方式,使用「軟式輸尿管鏡」配合「抽吸式輸尿管導引鞘」的手術治療,搭配雷射將結石擊碎,可以處理小至中尺寸的結石,屬於無傷口、復原快的治療,但需要自費。
妹妹飄怪味可能感染了 婦科醫籲定期換內褲:真有女生一件穿2天
婦產科醫師張瑜芹近日分享,妹妹味道怪怪的可能是陰道感染,也要每天換內褲,「真的有女生出門玩會一件內褲穿兩天,或是沒出門就沒洗澡於是也沒有換內褲。」張瑜芹在臉書發文,「覺得妹妹味道怪怪的?可能不是你沒洗乾淨,而是陰道感染,台灣的夏天悶熱,一不小心就陰道感染,很多人跟陰道感染纏鬥幾個月都沒好,就是因為一些日常的小事沒做好,對於陰道來說最重要的就是菌叢的平衡,若菌叢不平衡就容易感染,或是感染痊癒後反覆發作。」張瑜芹提醒,「每天確實清潔『外陰』,請大家務必每天翻開陰部,確實清潔大小陰唇及整個『外陰部』。」張瑜芹說,要每天換內褲,不要覺得這很基本,「真的有女生出門玩會一件內褲穿兩天,或是沒出門就沒洗澡於是也沒有換內褲,再次提醒請大家務必每天清潔外陰並更換內褲。」張瑜芹指出,如果內褲有黃漬穿超過6個月建議淘汰,「即使天天洗,布料也會因為老舊而容易殘留細菌、分泌物等等,因此建議定期汰換。」張瑜芹表示,「私密處益生菌可以促進陰道菌相平衡,促進陰道健康。也順便提醒大家,蔓越莓是改善尿路感染問題,陰道跟尿道不相通,吃對才能幫你改善問題。」張瑜芹提醒,「不要灌洗陰道,因為陰道原本會有健康的菌叢在裡面,灌洗會破壞菌叢,讓陰道變得脆弱,這些事情很基本也很簡單,有些人覺得這些基本的事情不需要提醒,但很多因反覆感染來門診的人,都有其中一兩項沒做好,或是在症狀減緩之後,就沒那麼注重衛生清潔,於是就反覆發作。」
石門養護中心女病患亡「未通知就火化」 家屬1個月後才知道:根本殺人機構
新北市陳姓男子3年前透過新北市社會局將領有身心障礙證明的蘇姓親姊姊送往石門區某護理之家安置,直到今年6月收到通知,才發現親姊姊已病逝超過1個月,遺體已經火化。無緣見最後一面,陳男痛斥養護中心是殺人機構,涉及「毀屍滅跡」,市府單位對此疏失致歉,已檢討服務流程與通報機制,並調查相關人員失職狀況,依考績會程序辦理懲處。據《壹蘋新聞網》報導,陳男由於無力照顧患有重度智障的蘇姓親姊,3年前委託新北社會局將她送至石門區某護理之家,由於蘇女為低收入戶,由社會局共補助3年、146萬元安置與醫療費用,但陳男卻在今年6月收到公部門通知,蘇女已死亡超過1個月,遺體已被葬儀社火化。陳男6月得知此事相當震驚,後來從社工得知親姊已經死亡,無緣見到最後一面,據陳先生爆料,他在6月13日詢問社福中心社工關於姊姊住院近況,才得知死訊,不滿姊姊過世已超過一個月,護理之家及社福中心皆未通知,而擅自將姊姊遺體火化,質疑機構對姊姊生前遭護理之家凌虐,且有照顧不當情事,才會選擇快速火化「毀屍滅證」,他也對於見不到家人最後一面哭泣難過,痛斥養護中心是殺人機構。據了解,蘇女住進護理之家曾因胃食道逆流併十二指腸潰瘍、左胸膿瘍住院,後來康復,不過今年5月8日因發燒、血氧濃度低等症狀,送至八堵礦工醫院治療;5月12日醫院致電護理之家蘇女已死亡,享壽64歲,死因為肺炎併呼吸衰竭,次要原因為尿路感染、鉀離子濃度低下、糖尿病、高血壓。護理之家在5月13日聯繫社會局社福中心,告知蘇女就醫期間病逝,並稱「家屬同意由機構處理喪葬事宜」,由葬儀社火化遺體,社福中心以為家屬知情並同意由機構處理後續,因此未再通知家屬。悲傷的陳男不滿養護中心處置,民代接獲陳情後召開協調會,對此,新北社會局回應,對個案於機構安置期間病逝並由機構直接火化,未能及時通知家屬,造成家屬遺憾,致上最誠摯的歉意;目前針對內部與機構檢討查核機制,將檢討服務流程與通報機制,懲處相關人員。另外,衛生局表示,接獲民眾反映護理機構住民照護及緊急聯絡相關疑義,即協同社會局同步前往該機構現場查核,發現該住民為社會局保護安置個案,經檢視醫院診斷紀錄死亡原因為「肺炎併發敗血症」,依機構陳述及相關護理紀錄等相關事證,尚難認定該住民有遭受不當對待之情事,該機構內亦無設置監視設備。除此之外,該機構112年的督導考核有多項分數未達標準,包括無品質相關教育訓練、照護清冊未完備、無性騷擾事件處理流程等,將持續追蹤督導改善,強化照護品質,同時和社會局盡力提供家屬協助,若仍有相關醫療爭議,也可協助申請醫療爭議調解。
吃小林製藥「毒紅麴」身體受損嚴重 85%受害者腎功能尚未恢復
日本知名藥廠「小林製藥」先前傳出有消費者服用旗下含有紅麴成分的保健食品,結果引發腎臟疾病,甚至有人因此不幸身亡。後續也被證明,小林製藥的紅麴原料中被檢測出含有具有毒性的「軟毛青黴酸」。而現在也有日本媒體報導指出,即便事情發生至今已有4個月之久,但當初誤食有毒紅麴的受害者中,有85%的受害者至今腎臟功能尚未恢復正常。根據《讀賣新聞》報導指出,日本腎臟學會近期提交一份報告,報告是由全國各地醫師提交206名患者的症狀和治療經過,其中有105人的腎臟各項指數被詳細分析。而報告中顯示,儘管事發之後,這些人持續接受治療,但當中有85.7%的患者腎功能仍低於正常值。報告也提到,雖然有部分患者在治療初期時就有明顯恢復跡象,但多數患者的腎功能還是無法回歸到正常狀態。其中部分患者甚至在治療初期有明顯恢復,但整個療程走下來,腎臟功能還是無法恢復正常。除此之外,腎臟學會還報告了一名90多歲女性的死亡案例,該名女性自2023年3月開始服用小林製藥的紅麴保健食品,2023年12月就出現發熱、倦怠等症狀,後續因為腎功能下降而被送往醫院治療。最終,該名女性因全身肌肉力量下降,因此確診肌少症,同時又合併尿路感染等疾病,於2024年2月去世。腎臟學會認為,雖然整個患病流程看起來,紅麴保健食品並非是直接死因,但學會認為,該名患者的死亡,與紅麴保健食品有明顯關係。報導中也提到,目前日本厚生勞動省也於6月28日發表聲明,表示小林製藥紅麴保健食品相關的死亡案例已新增至76例。
有尿意就尿恐傷身 泌尿科醫揭3恐怖影響:老了就知道
憋尿對身體不好,因此一般人若有尿意,就會馬上去解放。不過,泌尿科醫師卻警告,有尿意就馬上排尿,會有3個不良影響,長期下來甚至可能導致膀胱的功能退化。林口長庚醫院高齡泌尿科主任侯鎮邦醫師在臉書專頁《健康科技最前線 泌尿外科侯鎮邦醫師》發文指出,膀胱就像一把弓,正常的拉弓,射出去的箭才會又快又遠,但大家從小被教育「不要憋尿」,往往誤解「憋尿」與「儲尿」的不同。侯鎮邦醫師指出,他支持正常的膀胱,就必須有正常的儲尿工作,也就是說「不要一有尿就去尿,要適度忍一下」,讓膀胱發揮儲存尿液該有的工作,建議感覺7、8分滿再去尿,如此不算憋尿,也不會導致尿路感染。假如一有尿意就去尿,會產生什麼問題?侯鎮邦醫師列出3個影響:1、會讓人患得患失,一天24小時的專注力都在膀胱,嚴重干擾生活品質。2、當膀胱內的尿液不夠就去尿,其實是增加膀胱逼尿肌的負擔,年輕人可能感覺不出來,但老了之後膀胱收縮功能退化,排尿就變得很弱、很細、甚至滴滴答答。3、當膀胱的逼尿肌長期負擔增加,反而會造成膀胱的病變、延展變差、慢性纖維化。
新加坡男抵台首日就昏迷! 醒來成「植物人」…醫療費破155萬
新加坡一名男子2023年11月曾到台灣旅遊,不過他才剛抵達第一天就不知原因昏迷,在台住院30天後透過空中救護被運回新加坡。該男子返回新加坡後雖然已經清醒,但是他的家人至今仍不知道為何男子會突然昏迷,如今也處於植物人狀態,醫藥費累積至今已花費6.6萬新幣(約新台幣155萬元)。新加坡媒體報導,這名因加坡男子Jake去年11月跟朋友一同到台灣旅遊,結果剛抵達高雄就莫名陷入昏迷,而且被朋友發現時Jake口中及衣服上都是嘔吐物,朋友也緊急將他送往高雄市立大同醫院急救。不過詭異的是,Jake其實在離開新加坡之前身體狀況一切正常。住院期間Jake持續處於昏迷狀態,同時許多健康問題也出現狀況,因此需要接受進一步治療後才能回去新加坡。而他的兄弟Benjamin表示,Jake患有急性肺炎,必須接受為期2周的抗生素治療,且同時還出現低血糖、急性呼吸衰竭、急性腎損傷、敗血症等嚴重疾病,另外還有尿路感染、上呼吸道出血、急性肺水腫等問題。Benjamin透露,Jake在台灣住院的費用一共2.8萬新幣(約新台幣65.8萬元),但是這些還不包括在台灣的日常生活開銷。Jake的住院費加上從台灣空中救護運回新加坡的花費共達6.6萬新幣(約新台幣155萬元),但是申請補助都未通過,而目前他還在新加坡中央醫院加護病房治療當中,且每晚的住院費用為426新幣(約新台幣1萬元)。根據Jake家人表示,2023年12月30日Jake終於清醒,並從加護病房轉至一般病房,雖然他可以開始自主呼吸,但他因為大腦嚴重受損,所以目前仍處於植物人狀態,無法與家人正常交流。Jake的家人為了救他,幾乎將生活積蓄耗盡,除了跟親友借錢之外,Benjamin和其他家人還兼差當送貨員;目前Benjamin也在網路上發起募款活動,希望可以為Jake籌到醫藥費,而截至18日下午3時30分為止,已經募得9.3萬新幣(約新台幣220萬元)募款。
林襄染尿道炎細菌量衝95% 醫曝「憋尿10下場」最嚴重膀胱破裂
樂天桃猿啦啦隊女神林襄,近年來人氣超旺,最近她推出個人單曲又接演電影,身體卻也因此亮紅燈,她近日在節目中自爆,她很常憋尿導致尿道發炎,細菌量高達95%。對此,腎臟科醫師洪永祥曾整理「憋尿對身體傷害10點排行」,最嚴重會膀胱破裂,可能會腹腔感染、失血休克。林襄近日在節目《11點熱炒店》說,她因為常憋尿,每隔3個月就會尿道感染,「我是泌尿科的常客!」有次看診發現尿液「細菌量高達95%」,讓醫師嚇壞,因為這是普通人的20倍。醫師洪永祥曾在臉書說,憋尿對身體會有危害,而他做了10點排行:第10名下腹痛與腰痛:憋尿會讓腹壁、腰部、骨盆底肌肉緊繃,長期都這樣更會讓腰椎過度彎曲,產生莫名腰痛。第9名尿道狹窄與排尿困難:憋尿會讓使尿道括約肌與逼尿肌,縮放出問題,最後會因為尿道狹窄,想尿也尿不出來,引起膀胱輸尿管逆流、輸尿管水腫等。第8名慢性前列腺炎:憋尿會增加前列腺的壓力,讓細菌入侵發生慢性前列腺炎,會有畏冷發燒、下背痛等,排尿也會出問題,射精會痛。第7名泌尿道結石與血尿:憋尿會讓尿液變濃產生結晶,讓結石和血尿的機率大增,之後腰到下腹會痛,大結石也會讓腎臟與輸尿管水腫與急性腎損傷。林襄尿道感染,細菌量高達95%。(圖/翻攝YouTube/11點熱炒店)第6名頻尿急尿與尿失禁:憋尿會讓膀胱容量增加,膀胱壁過度伸展,最後導致頻尿或漏尿。第5名泌尿道感染:憋尿超過6小時,膀胱會有細菌繁殖增加尿路感染的風險,嚴重者會有急性腎盂腎炎、腎膿瘍。第4名突發性血壓升高:憋尿會讓膀胱變腫,刺激交感神經系統,血壓也會升高,突發性高血壓會增加心血管疾病,也就是中風和心肌梗塞。第3名慢性腎衰竭:憋尿會讓腎功能受影響,有腎衰竭和尿毒症,長期憋尿恐需終身洗腎。第2名膀胱憩室:憋尿會讓膀胱壁肌肉變弱,久了會有膀胱憩室,尿排不乾淨會讓尿道感染。第1名膀胱破裂:長期憋尿又加上憋尿時據烈活動,可能會造成嚴重併發症,腹腔內感染、失血性休克等,需要手術。 洪永祥強調,「逢年過節出遠門有可能塞車或是找不到廁所時可以準備隨身的隨身集尿袋或成人紙尿褲,不要再憋尿了啊,年輕養成長期憋尿惡習一但進入中老年人生是非常悲慘的。」
5大原因都可能造成攝護腺發炎 泌尿科醫師警告:上完廁所要擦
不少男性中年後就容易會有攝護腺問題,泌尿科醫師高銘鴻就分享,慢性攝護腺發炎有五大成因,若嚴重可能導致盆腔疼痛、排尿困難以及其他相關症狀,應該要盡量避免這樣的狀況,提早預防可以降低疾病找上門的機率。泌尿科醫師高銘鴻指出5大原因,會導致攝護腺疾病。(圖/翻攝自泌尿科高銘鴻醫師臉書)細菌感染 :細菌感染是最常見的原因,細菌可以從尿道進入攝護腺,引起感染和發炎。常見的細菌感染可能來自尿路感染,如尿道炎、膀胱炎等。雖然男生的生殖器是外露的,但上完廁所後還是應該擦拭,避免細菌孳生。尿液逆流 :這是指尿液從膀胱逆流至攝護腺,導致發炎和感染。一般來說,膀胱到攝護腺會有一道防線,避免這種狀況發生,但防禦機制出問題的時候,就可能會導致攝護腺發炎了。免疫系統異常 :免疫系統的異常反應也可能引起攝護腺發炎,有時候免疫系統可能會攝護腺誤判定為外來物質,以致免疫系統攻擊攝護腺,導致慢性發炎。生活方式和習慣 :不良的飲食習慣、過量攝取刺激性食物和飲品,以及吸煙等,都可能增加患上慢性攝護腺發炎的風險。很多不健康的東西都很好吃,也有些人不吸菸就活不了,但為了自己的攝護腺,還是少抽幾根吧。長期壓力和焦慮 :長期的壓力和焦慮可能影響身體的免疫功能,增加患上慢性攝護腺發炎的風險。工作真的很辛苦,但適當的休息也是必要的喔!高銘鴻醫師表示,預防才能降低疾病的發生,也要注意自身狀況,降低疾病找上門的機率。
攝護腺癌術後小便失禁好困擾?2手術可改善 7旬翁靠「它」揮別漏尿人生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儀文報導】74歲何先生是局部非轉移性攝護腺癌患者,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泌尿部黃志平主任與何先生討論治療選項、風險後,決定使用達文西機器手臂輔助攝護腺根除及骨盆腔淋巴廓清微創手術,術後追蹤攝護腺抗原指數(PSA)無復發狀況,但術後只要稍用力便有漏尿情形。少數攝護腺癌患者在術後可能會有小便失禁、漏尿問題,大大影響生活品質。黃志平主任表示,可調式尿道中段懸吊手術能改善患者控尿問題,而且手術已有健保給付,共有8項健保適應症,對於攝護腺癌根除手術後有尿失禁的病人是一大福音。少數攝護腺癌術後尿失禁 2男性控尿手術可使用台灣攝護腺癌新診斷人數逐年增加,是男性前四大癌症之一。黃志平主任表示,少數病人腫瘤鄰近或侵犯調控排尿的括約肌、尿道肌肉群,為了達到理想的腫瘤根除率,手術攝護腺、腫瘤切除可能會影響部分結構,使術後控尿能力不如術前。黃志平主任提到,根據國外文獻統計,達文西手術後有較快的尿控恢復速度,但對於侵犯性較高的攝護腺癌,術後仍有可能難以達到理想的控尿程度,此時可考慮現行效果較佳的2種男性控尿手術,包括:人工括約肌植入術:置入一個控制閥在尿道,平時維持固定壓力,當病人欲解尿時需要按置於陰囊的幫浦解開控制閥壓力,此裝置適合嚴重型應力性尿失禁尿道懸吊帶系統:簡便的尿道懸吊手術,懸吊系統固定在尿道中段,住院手術期間醫師將調整適當懸吊緊度,增加膀胱出口阻力,以達到更理想的尿路控制,適合較輕中度的病人。而何先生經過藥物、骨盆底肌肉訓練後一天仍需要3至4片小護墊使用,為徹底解決漏尿狀況,便於今(2023)年6月進行可調式尿道中段懸吊手術,術後何先生已不需要使用尿片,生活品質大幅改善。可調式尿道中段懸吊系統 8項健保適應症可調式懸吊手術後若吊帶變鬆或控尿能力變差,仍可透過在恥骨局部麻醉小手術調整緊度,是現行針對男性尿失禁懸吊系統,唯一可終生再調整的系統。此種手術在歐美已有10餘年經驗,台灣於2015年引進,並於2018年正式納入健保給付項目。中醫大附醫表示,攝護腺癌病人接受根除性攝護腺切除手術後,可調式尿道中段懸吊系統的健保適應症為以下8項:手術後尿失禁持續9至12個月保守性治療無效無尿路阻塞無尿路感染膀胱功能正常無膀胱過度反射或藥物治療可控制無膀胱輸尿管逆流無明顯膀胱餘尿中醫大附醫提到,病人術後平均約可減少2至3片尿布護墊使用,且大多數的病人術後相當滿意於尿失禁的改善狀況。因此,民眾若有相關治療需求都可與醫師討論,經過評估後選擇最適當的方式進行改善。
74歲男攝護腺癌術後竟小便失禁 「可調式懸吊手術」終結漏尿人生
身體一向硬朗的74歲何先生,兩年多前因攝護腺抗原指數(PSA)上升至12.3 ng/mL,在進行肛門指診、攝護腺切片以及影像檢查後,診斷為局部非轉移性攝護腺癌。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泌尿部黃志平主任與何先生討論治療選項及風險後,選擇接受達文西機器手臂輔助攝護腺根除及骨盆腔淋巴廓清微創手術,病理檢驗結果為筴膜侵犯的攝護腺癌第三期,術後兩年多定期回診追蹤攝護腺抗原指數無復發狀況(PSA<0.2ng/mL)。無奈何先生在術後,稍有用力,便會有漏尿狀況,在經過藥物及骨盆底肌肉訓練後一天仍需要3至4片小護墊使用,為徹底解決漏尿狀況,何先生於今年六月進行「可調式尿道中段懸吊手術」,術後何先生已經不需要任何尿片使用。中醫大附醫泌尿部黃志平主任表示,少數病人的攝護腺腫瘤鄰近或侵犯調控排尿的括約肌與尿道肌肉群,為了達到理想的腫瘤根除率,術中攝護腺及腫瘤切除可能會影響部分生理結構,術後控尿能力不如術前。根據國外文獻統計,達文西輔助攝護腺根除手術後有較快的尿控恢復速度,但對於侵犯性比較高的攝護腺癌,手術後仍然有可能難以達到理想的控尿程度,此時可考慮現行效果較佳的兩種男性控尿手術,包括「人工括約肌植入術」與「尿道懸吊帶系統」:前者置入一個控制閥在尿道,平時維持固定壓力,當病人欲解尿時需要按置於陰囊的幫浦解開控制閥壓力,此裝置適合嚴重型應力性尿失禁;後者為簡便的尿道懸吊手術,懸吊系統固定在尿道中段,住院手術期間醫師將調整適當懸吊緊度,增加膀胱出口阻力,以達到更理想的尿路控制,較輕中度病人。 台灣攝護腺癌新診斷人數逐年增加,目前每年新增人數已將近8000人,近三分之一病人初診斷時已是第四期(末期)。此名列男性前四大癌症的攝護腺癌,好發於50至80歲男性,但根除性手術治療的前、中期病人卻常常無明顯癌病相關症狀,若無經PSA檢測、肛門指診或攝護腺磁振照影(MRI)等相關檢查,不易被發覺診斷。傳統剖腹手術數十年來一直為標準的治療選項,但術後的尿失禁風險較高 (5-20%)。「可調式懸吊手術」有兩處小傷口,其一是會陰部,另一個是恥骨上。透過會陰部小傷口劃開,將人工吊帶固定在尿道中段,並於恥骨上,皮下置入一個調整閥,可以調整吊帶緊度。手術一段時間後若吊帶變鬆或控尿能力變差,仍可以透過在恥骨局部麻醉小手術調整緊度,是現行針對男性尿失禁懸吊系統,唯一可終生再調整的系統。此種手術在歐美已10餘年經驗,台灣於2015年引進,並於2018年正式納入健保給付項目。在中醫大附醫泌尿部團隊的努力下至今已協助中部地區30餘例攝護腺癌根除合併尿失禁病人進行懸吊手術。病人術後平均約可減少2至3片尿布護墊使用,且大多數的病人術後相當滿意於尿失禁的改善狀況。中醫大附醫泌尿部團隊研究顯示,局部侵犯性攝護腺癌(第三期),病人5年存活率高達100%,僅約有部分(17%)病人術後需接受放射線或賀爾蒙等輔助性治療。攝護腺癌病人接受根除性攝護腺切除手術後,「可調式尿道中段懸吊系統」的健保適應症為以下八項:手術後尿失禁持續9至12個月、保守性治療無效、無尿路阻塞、無尿路感染、膀胱功能正常、無膀胱過度反射或藥物治療可控制、無膀胱輸尿管逆流、無明顯膀胱餘尿。
爸爸要保重2/「吃宵夜少喝水」老北10大壞習慣曝光 這項最要命!恐致9疾病
健檢機構根據檢查數據歸納,整理出「爸爸十大危險生活型態」,包括愛吃宵夜、少喝水、抽菸、喝酒、愛吃肉、重口味飲食、常熬夜應酬、喝咖啡加奶精、常加班壓力大、不愛運動,而這些惡習也會導致許多疾病,其中又以重口味飲食引發的疾病最多,足足有9項!專家表示,雖然許多壞習慣已經積習已久,但只要循序漸進調整,相信一定能重拾健康。10大惡習,你家爸爸中了幾項?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觀察男性健檢數據,進而整理出爸爸可能有的10大危險生活型態,其中以重口味飲食最傷身體,健檢機構列出9種可能引發的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代謝症候群、高血壓、腸瘜肉、大腸癌、胃炎、胃潰瘍、胃食道逆流、脂肪肝。營養師程涵宇表示,重口味飲食最大的問題就是攝取過多的鈉,會直接導致高血壓,進而導致心肌梗塞、腎衰竭或腦病變,都具有致命風險。相較女性,男性似乎更少喝白開水,大多喜歡喝茶或咖啡、酒,很容易引發腎臟相關疾病。(示意圖/非當事人,黃威彬攝)而宵夜除了會造成肥胖,由於會影響生理時鐘,因此會引發一連串的惡性循環,包括睡眠時間縮短、新陳代謝失調,如果再加上熬夜應酬,就會直接影響肝臟健康。「睡眠時間6小時的人,24%的機率肝功異常及33%的機率有脂肪肝。如果睡眠小於5小時,肝功異常機率更增加為35%,脂肪肝機率也增加為45%。」程涵宇說,再加上許多爸爸們都愛吃肉、缺少運動,更大大增加脂肪肝風險。爸爸們同時也不愛喝水,扣除掉咖啡、茶、飲料等,健檢機構發現許多男性一天喝不到2000c.c.。程涵宇表示,如果體內水分過少,不只肌肉質量會下降、身體脂肪比例增加,腎功能也會相對退化,除了可能造成腎功能衰竭,也可能引發尿路感染、意識混亂、傷口癒合較慢等問題,建議每天至少要喝1500~2000c.c.的水。程涵宇說,「生活習慣很難一下子就改變,但可以試著循序漸進。」以重口味飲食為例,可以先從醬汁著手,例如漢堡不要加美乃滋,或要求店家醬汁與餐點分開提供,例如生菜沙拉的醬另外放,燴飯醬汁與飯分開放。沒辦法天天運動,就空出一兩天時間多活動一些,只要一周運動達150分鐘即可。其他如宵夜、菸、酒則是盡量避免,只要持之以恆,一定能找回健康,才能陪伴家人長長久久。
自然災害的頭號殺手 極端高溫致死難察覺
根據外國研究統計,在所有自然災害中,極端高溫是頭號殺手,造成的死亡人數比颶風和龍捲風死亡人數的總和更多!好在大多數高溫導致死亡和健康危害的問題是可以避免的,最常見的3種高溫造成的疾病為脫水、熱衰竭和中暑,嚴重度依次遞升。尤其中暑來的突然且容易迅速惡化,輕者器官受損,嚴重恐導致死亡,預防勝於治療才能將傷害降到最低。據《CNN 》報導,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環境流行病學家塔里克本馬尼亞(Tarik Benmarhnia)表示,酷熱最嚴重的問題在於「鬼鬼祟祟」,它不像颱風或其他自然災害引人注意,而是偷偷摸摸的奪走人命。2021年的一項研究發現,自1980 年以來,高溫致死的人數增加了74%。隨著氣候變遷,預計高溫將變得更加嚴重,熱浪將持續更長時間;另一項研究顯示,極端高溫與至少17種死亡原因有關,大多數與心臟和呼吸問題有關,令外還包括自殺、溺水和他殺。脫水:難以察覺缺水警報人體需要水和液體才能運作,當流失的水分大於攝取的水分時,人就會脫水。輕度或中度脫水可以透過多喝水來穩定健康狀況,但嚴重脫水則需要就醫治療。問題在於,身體無法及早讓你知道「缺水警報」,當人口渴時才喝水就已經遲了,而且老年人通常在脫水之前不易感到口渴。專家表示,當人不得已在炎熱的天氣外出時,出門前務必喝水,以確保提供身體所需。尤其在高溫下工作或運動時,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建議至少每15-20分鐘喝一杯水(8盎司,約227ml),但每小時的飲水量不要超過48盎司(約1360ml),否則會導致「低血鈉症」(俗稱水中毒),引起混亂、噁心、頭痛等症狀。從炙熱戶外進入室內後,民眾仍應保持水分,喝足夠的水分來補充因出汗而流失的水分,以免慢性脫水增加罹患腎結石、尿路感染等機率。熱衰竭:嚴重恐失去知覺、變成中暑當身體出汗過多而流失大量的水分與鹽分時,就會發生熱衰竭。例如暴露在高溫且高濕的環境下,或者進行跑步或踢足球等激烈體力活動時,就會發生這種情況。熱衰竭的症狀包括皮膚濕冷、起雞皮疙瘩、大量出汗、感覺虛弱或疲倦、心跳異常、肌肉痙攣、頭痛或噁心。一旦發現自己或其他人中暑,建議到陰涼處或冷氣房休息一下並補充冷水。如果症狀沒有改善,務必及早就醫,「到那時就沒那麼舒服了」西北大學急診醫學助理教授史考特德雷斯頓(Scott Dresden)表示,急診室治療熱衰竭的方式為浸冰塊浴、濕敷床單和吹大風扇。中暑:損害大腦甚至造成癲癇與死亡根據美國CDC統計,與高溫相關的疾病是美國高中運動員死亡和殘廢的主要原因。德雷斯頓強調,極端高溫造成最嚴重的後果是「中暑」,會造成中樞神經系統散熱調節機制失靈。身體在正常溫度下,會透過流汗、呼吸和上廁所排出水分,但當濕度超過75%時,汗水無法排出就會增加中暑風險,只有當外界溫度低於體內溫度(約為攝氏37度)時,身體才能散發熱量。如果人體的溫度快速攀升,身體的自然冷卻機制「出汗」就會失效,體溫可能會在短短10-15分鐘內飆高至攝氏41度甚至更高,導致殘廢甚至死亡。中暑患者會大量出汗(也可能不出汗)、意志不清、昏倒,甚至發生癲癇。若無及時治療,中暑會迅速損害大腦,導致心臟跳動過快,造成身體停止運作。中暑高風險族群包括兒童、銀髮族、服用β受體阻滯劑和抗憂鬱症藥物。還有脫水、飲酒、穿太多、曬傷,也都會使身體難以調節體溫,進而中暑。要避免中暑,專家建議穿著寬鬆輕便的衣服、防曬、補充大量水分,並且避開在一天中最熱的時候在戶外工作或運動,若要在夏季跑馬拉松或從事其他戶外激烈運動,建議先讓身體適應高溫。當發現有人神智不清、皮膚潮紅、呼吸急促或頭痛,請協助將患者移至陰涼處或有冷氣的地方,並用冷水、冰袋或濕毛巾敷在脖子、頭部、腋下和腹股溝處以降溫,並儘快尋求醫療協助。如何在酷暑下保持健康?除了身體健康,研究顯示,暴露在極端高溫下可能會導致心理健康問題、孕婦健康問題和不良分娩結果。因此即使沒有在戶外工作或運動,在極端高溫下都應小心。維吉尼亞州洛磯山的急診室醫生史蒂芬妮拉羅(Stephanie Lareau)提醒,不僅要注意溫度,還要關注「酷熱指數」(heat index),是一種綜合空氣溫度和相對濕度的熱指標,這對於與極端高溫造成的疾病至關重要。專家呼籲民眾在計劃活動時,盡量讓大家遠離高溫,特別是小孩與老人較不能承受高溫,應確保每個人都有攝取足夠的水分。拉羅表示,不用攝取特別大量的水,重點是在口渴前與口渴時適度補充,就能夠預防高溫造成的疾病。 原文出處:How extreme heat can kill and how you can stay safe
夏天要命習慣2/年輕愛憋尿「老了有夠慘」 頻尿卻滴滴答答「還可能洗腎」
炎炎夏日多補充水份之餘,也代表需要更常跑廁所,但許多人習慣性憋尿或忙於工作,當心長期下來可能重創腎臟健康,甚至要終身洗腎!醫師表示,年輕時這些壞習慣還不會造成多大影響,但年紀大了之後,就會開始上門「討債」,可能會頻尿但又尿不出來,排便、射精都會疼痛不堪,猶如活在地獄之中。依據國健署調查顯示,國內20歲以上成人每10位就有1位患有慢性腎臟疾病,且發展至後期則需洗腎,除了老化是原因之外,其實也可能與長期憋尿有關。國泰醫院泌尿科蔡樹衛醫師表示,大多數人都有憋尿的經驗,像是工作很忙走不開、讀書太專心,或遇上塞車、長時間坐遊覽車都可能需要暫時憋尿,生活中時常會遇到這些情況,讓人不得已憋尿,似乎覺得沒什麼大不了的,甚至有些人已經習慣性憋尿,尤其是夏天炎熱喝水量增加,許多人懶得一直去上廁所,就會刻意憋尿,而一旦憋尿太久或時常憋尿,就可能影響健康。蔡樹衛說,「有尿意卻強忍就是憋尿,當尿液儲存於膀胱內不停膨脹,膀胱肌肉會像橡皮筋一樣撐大,長期下來就會失去彈性變得疲乏,可能會導致膀胱無力,另外尿液留在膀胱過久,也會引發膀胱發炎、尿道發炎等問題。」除此之外,長時間的反覆憋尿除了會造成細菌感染,也可能引起泌尿道結石、尿液滯留造成逆流,最後導致腎功能惡化,甚至可能需要洗腎,如此將得不償失。腎臟科醫師洪永祥也在臉書粉專發文表示,研究顯示,憋尿時間過長會使腎臟血流量減少,進而損害腎絲球的過濾功能,長期憋尿的人腎臟功能較差,時間一久就造成腎臟萎縮,必須終身洗腎。長期憋尿會引發一系列泌尿系統的問題,甚至傷害腎絲球的過濾功能,嚴重可能導致終生洗腎。(示意圖/黃耀徵攝)不只如此,憋尿會導致尿液過度濃縮產生結晶,泌尿道結石與血尿的機率大增,通常後腰到下腹會出現痠痛、絞痛等劇烈疼痛症狀,大結石有可能早成腎臟跟輸尿管水腫與急性腎損傷。另外,憋尿時尿液會在膀胱中滯留,超過6小時易引起細菌繁殖,增加尿路感染的風險。嚴重者甚至引起急性腎盂腎炎、腎膿瘍、敗血症等。洪永祥表示,憋尿甚至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因為膀胱腫漲時會刺激交感神經系統,使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就可能誘發急性腦中風與心肌梗塞。「而且年輕時若習慣憋尿,很多後遺症都會在年紀大的時候跑出來,人生會變得很悲慘。」洪永祥說,憋尿會增加前列腺的壓力和壓迫,導致前列腺腫脹充血也會讓細菌進入前列腺進而引發慢性前列腺炎。這是非常痛苦且影響生活作息的症狀,常見有畏冷發燒、下背痛、睪丸、陰莖疼痛;排尿時無法一次排乾,頻尿且排尿、排便和射精時會疼痛。另外,憋尿也會使腹壁、腰部、骨盆底肌肉緊繃,長期下來腰椎過度彎曲或肌膜筋膜炎而導致不明原因下腹痛與腰痛的發生。另外,相較於男性,女性由於尿道較短,若有憋尿習慣更容易產生後遺症,其中又以細菌性感染最為常見,尤其夏季相當濕熱,建議女性朋友下半身穿著寬鬆、透氣,同時私密處要保持乾爽,就算是女童小便後也要使用衛生紙按壓一下私密處,以保持清潔。而且最好不要使用護墊,因為許多人往往會忘記更換護墊,非常容易孳生細菌,生理期使用衛生棉時也要勤更換,才能避免私密處反覆感染。
長期憋尿「恐怖10大傷害」! 嚴重恐引發慢性腎衰竭、癌症
不要再憋尿啦!腎臟科醫師洪永祥提醒,長期憋尿會讓膀胱長期處在極度膨脹狀況下,讓膀胱缺氧、血液循環變差、尿液逆流、神經功能失調。長輩憋尿甚至可能出現不可逆的恐怖生理情況,甚至憋尿憋到有生命危險。「從年輕開始養成憋尿惡習,一年、兩年、十年、二十年過去身體會出現什麼恐怖的傷害?」洪永祥醫師21日在臉書粉專《洪永祥醫師的慢性腎衰竭攻城療法》,發文列出長期憋尿的10大恐怖傷害排行榜:第10名 下腹痛與腰痛憋尿可能會導致腹壁、腰部、骨盆底肌肉緊繃,長期下來腰椎過度彎曲或肌膜筋膜炎,會導致不明原因下腹痛與腰痛的發生。第9名 尿道狹窄與排尿困難憋尿可能會使尿道括約肌與逼尿肌縮放不協調,導致尿道狹窄,最後引發想要排尿也排不出的排尿困難,排尿困難又會引起膀胱輸尿管逆流、輸尿管水腫、腎臟水腫等。嚴重的需要靠手術治療。第8名 慢性前列腺炎憋尿會增加前列腺的壓力和壓迫,導致前列腺腫脹充血,還會讓細菌進入前列腺,進而導致慢性前列腺炎的發生。常見的症狀有畏冷發燒、下背痛、會陰部、睪丸、陰莖疼痛;排尿時還會無法一次排乾,頻尿且排尿、排便和射精時會疼痛。第7名 泌尿道結石與血尿憋尿會導致尿液過度濃縮產生結晶,進而增加泌尿道結石與血尿的發生機率,通常後腰到下腹會出現痠痛、絞痛、割痛等劇烈疼痛症狀。大結石有可能導致腎臟與輸尿管水腫與急性腎損傷。第6名 頻尿急尿與尿失禁憋尿可能會導致膀胱過度充盈,膀胱容量增加,膀胱壁肌肉過度伸展,神經功能條失調,進而導致肌肉疲勞和無力,並進一步引發頻尿、急尿,以及只要大笑或爬個樓梯就會漏尿的尿失禁。第5名 泌尿道感染憋尿會使尿液在膀胱中滯留,超過6小時易引起細菌繁殖,增加尿路感染的風險。嚴重者甚至會引起急性腎盂腎炎、腎膿瘍,甚至敗血症等。第4名 突發性血壓升高突發性高血壓會導致急性腦血管與心血管梗塞等危及生命的危症,也就是說憋尿會憋到中風與心肌梗塞。第3名 慢性腎衰竭憋尿可能導致腎臟功能受損,進而導致腎臟腎衰竭和尿毒症。研究顯示,長期憋尿的人腎臟功能較差。時間一久就造成腎臟萎縮,必須終身洗腎。第2名 膀胱憩室憋尿可能導致膀胱壁肌肉的虛弱,或需用力收縮膀胱排尿,久而久之膀胱壁肌肉不均勻增厚,排尿時又因尿路阻塞,尿液即往較薄的膀胱壁亂竄,結果往外凸出,形成大小不一的膀胱憩室,有人多達2、30個膀胱憩室,因積尿排不乾淨,有可能引發慢性尿道感染,甚至導致膀胱結石或癌症。第1名 膀胱破裂憋尿時間過長或憋尿時劇烈活動可能導致膀胱破裂,這是一種嚴重的併發症,可能導致腹腔內感染、失血性休克等。研究顯示,膀胱破裂是憋尿併發症中最嚴重的一種,需要及時就醫進行手術治療。最後洪永祥也呼籲,「看完以上憋尿的10大恐怖傷害後,希望老師、老闆、牌桌與手遊朋友們,萬一你身邊有人跟你說要上廁所時,請讓他順利去上廁所。」他也提醒,逢年過節出遠門有可能塞車或是找不到廁所時,可以準備隨身的集尿袋或成人紙尿褲,千萬不要憋尿,年輕養成長期憋尿惡習,一但進入中老年人生是非常悲慘的。
台日合作「尿沉渣影像特徵辨識」 10分鐘揪出腎病與泌尿疾病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與日本知名臨床醫學檢測集團sysmex(希森美康),宣布投入合作「尿沉渣影像特徵辨識」,雙方透過雲端平台,由sysmex 提供尿沉渣醫學影像,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則運用AI圖像大數據,協助sysmex(希森美康)醫學集團就其檢體影像上,找出難以辨識的疾病特徵並加以標記。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院長周德陽指出,與sysmex 合作可望進一步實現智慧醫療,將中國附醫人工智慧AI和臨床收集之尿沉渣影像辨識結合,藉由人工標記、機器深度學習,有效縮短實驗室檢驗流程提升效率,雙方期待從尿液檢體,就能快速精準找出病人的泌尿疾病、腎病與癌症等疾病,共同為國人的健康把關。根據健保署國民健康保險實驗室數據庫近五年來(2015年至 2020年)的統計,台灣醫院最常進行的五項檢查,依序分別是「血液常規檢驗」、「尿液常規檢驗」、「白血球細胞分類計數」、「血糖和血中的肌酐酸」;尿液常規檢驗高居第二,並且也是各醫療機構與健檢單位,提供作為一般健康檢查、門診檢查與住院治療前的常規檢驗項目,目前實驗室皆有自動化儀器可以快速分析尿液成分,並且能夠快速取得報告。值得注意的是,尿液沉渣的圓柱體、結晶體及細胞形態,往往是諸多疾病的重要指標,然而一般醫學實驗室對於較具難度的形態卻可能無法立即辨識。周德陽院長指出,本合作透過AI圖像,能進一步優化尿沉渣影像特徵,提升其辨識能力,根據尿液不同菌種的不同特徵來進行辨別,使其猶如人臉辨識般,透過影像即能辨識出分析物件的正確名稱並進行分類,有助於提升整體檢驗流程之效率與準確度,並在疾病的早期即快速檢測出異常,給予病人正確的治療及減少抗生素的過度使用。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血液透析科郭慧亮主任舉例說明,尿液由腎臟製造,尿液中所含的物質也可以提供許多的臨床訊息:腎臟將血液中廢棄的物質連同多餘的水分形成尿液儲存在膀胱,達到一定量再經由尿道排出體外,如果某個器官出現異常,則可藉由分析尿液找出端倪,像是含有大量白血球的膿尿可能出現在急性腎盂腎炎或泌尿道感染;血尿則可能出現在腎絲球性出血或非腎絲球性出血;近期研究更顯示,血尿中觀察到變形紅血球,則與腎絲球腎炎有顯著相關;此外,腎臟發炎會在尿中發現腎小管上皮細胞;至於尿路感染或是膀胱癌,則可能發現於尿路上皮細胞或惡性細胞,其中藉由惡性細胞的不同排列方式及形態,來區分上皮細胞癌或腺癌等。除了上述的血球與細胞,尿中圓柱體與結晶體的存在,亦是腎臟病變、尿路結石等相當重要的指標,如重度慢性腎病在尿中可能出現大量草酸鈣晶體、透明圓柱體或臘狀圓柱體。另外,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檢驗醫學中心副院長薛博仁也舉例說明,念珠菌菌尿症是一不算少見但卻也常困惑著諸多臨床醫師的問題,它不同於細菌性菌尿症已有著普遍共識的臨床診斷指引和處置,念珠菌菌尿症尚缺乏著一確定性的診斷與處置流程,且因使用抗生素的影響,目前具抗藥性的念珠菌種Candida. glabrata也逐漸增加。從以上敘述便可窺見尿液檢查的重要性,藉由不同的細胞形態可以協助診斷泌尿系統的許多疾病,亦可在尿液細菌培養尚未有結果前,即時提供醫師診斷依據。日本sysmex醫學集團是全球IVD體外診斷醫療器材(In Vitro Diagnostic Devices,IVD)領域前10名的亞洲企業,其在血球,血凝,以及尿沉渣檢驗的領域都獲得全球市佔率第一位,並曾連續兩年被富比士(Forbes)列入全球最具創新「保健器械&服務」公司的行列,以及被Corporate Knights四次評選為「Global 100」(世界最可持續發展的100家公司)。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檢驗醫學中心透過與日本sysmex集團台灣分公司合作研究,共同幫助讓病人透過非侵入性且操作快速方便的尿液常規檢查及早診斷,免除像是膀胱鏡檢查、患部活體切片等侵入性檢查。台灣泌尿道癌症發生率大約每年每十萬人有4人,相當全台灣每年新增800例,若能早期發現,可以在癌症初期就診斷出來,治癒的機會將大大提升。期待為未來的檢驗流程、制度及社會衛生經濟價值帶來全面性助益。
含水量超過90%…營養師曝「超解渴6食材」 1水果香甜還有助排便
天氣越來越熱,動輒就是37、38度,有時甚至逼近40度,讓人汗流浹背,補充水分也顯得格外重要。營養師余朱青在臉書分享6種解渴又健康的食材,每種食材含水量皆高達90%以上,除了能補充水分,還擁有調節代謝、幫助排便等功效,建議民眾不妨多食用。小黃瓜:含水量達96.7%小黃瓜除了含水量高外,還能幫助調節血糖和肝醣的代謝及轉換。豐富的纖維質能夠減少膽固醇的形成,促進持心血管健康,另外含有鉀等礦物質,在消水腫上也能有不錯的效果。芹菜:含水量95.4%芹菜含有抗氧化劑、類黃酮和多酚類抗氧化劑,這些物質都可以起到消炎作用,也助於減少尿酸並刺激尿液的產生,預防尿路感染。番茄:含水量94.5%番茄中的茄紅素可以抑制血糖上升,而且番茄有豐富的維他命C,可以改善血管的狀況穩定血糖。營養師曝「超解渴6食材」。(圖/翻攝自余朱青 營養師臉書)青椒:含水量93.9%青椒除了富含胡蘿蔔素、維生素E之外,也含有「槲皮素」能預防高血壓。除此之外,青椒中豐富的維生素P也能強化微血管的作用呦!白花椰菜:含水量92.1%白花椰菜中的維生素K具有消炎、防止血管鈣化等益處,這有助於避免血液中的脂肪堆積,預防心血管疾病發生。西瓜:含水量91.5%西瓜有大量水份和部分的膳食纖維,可以幫助潤滑腸胃、促進蠕動,增加糞便量並加速身體廢物的排除,能夠減緩腸胃消化上的小問題。
男小便噴血塊卻不痛…醫驚見「3cm腫瘤狂滲血」:是癌症 常見症狀曝
一位55歲陳先生,最近幾個月出現好幾次的無痛性血尿,甚至含有一些血塊,但排尿的時候不痛也不癢,除此之外並沒有任何症狀。經過泌尿科醫師的詳細檢查後,發現陳先生膀胱內壁長了一顆約3cm大小的腫瘤,且不斷地滲血,經手術刮除後證實為膀胱癌,是一種尿路上皮癌。泌尿科醫師李致樵說明,人體的泌尿系統是一個完全獨立的系統,尿液由腎臟製造,然後進入腎盂,再往下流到輸尿管、膀胱,最後到尿道一路相通排出體外。整個泌尿系統由上到下的內襯黏膜都附蓋著同一種上皮細胞,負責泌尿系統的第一道屏障,我們稱之為尿路上皮。(圖/翻攝自泌尿科診療室 李致樵醫師臉書)醫師表示,不管是膀胱癌、輸尿管癌或腎盂癌,它們最常見的共同症狀都血尿,可能肉眼看得見,也可能肉眼看不見,一般血尿常見原因包含攝護腺肥大、尿路感染及尿路結石,通常都會有症狀,比如說排尿困難、排尿疼痛或腹背疼痛等。但很重要的是,癌症造成的血尿通常不會痛,唯一的症狀就是尿尿有血而已。李致樵指出,病患往往是突然發現馬桶裡的尿呈現紅色,或是健康檢查驗尿時意外發現有尿液潛血,才驚覺可能有問題,且癌症造成的血尿不會持續出現,造成人們常常疏忽。倘若再嚴重一點,出現全身性的症狀如發燒、咳嗽、厭食、體重減輕、夜間盜汗等,則需注意是否有遠端轉移。好在血尿剛好是一個容易發現的症狀,所以大部分的尿路上皮癌發現時都是早期。醫師建議,只要發現自己有血尿,就要立即找泌尿科醫師做全盤詳細的檢查。血尿原因20幾種,最怕的就是癌症,需要泌尿科醫師一一的排除。一般人也建議每年都要驗尿,當作健康檢查,才能提早發現問題。(圖/翻攝自泌尿科診療室 李致樵醫師臉書)
18歲少年吃抗生素竟喪命 「過敏是元凶」基因檢測揪高風險族群
治療青春痘使用抗生素居然產生藥物過敏反應讓皮膚、黏膜都潰爛?!怎麼治療尋常痤瘡不成反倒產生更嚴重的疾病甚至有失明之虞?!台灣每年約有數十萬人亞洲有數百萬人因為各種感染症,使用磺胺類抗生素撲菌特錠(Baktar),但卻不知道自己的基因體質有發生嚴重藥物過敏反應的風險,其風險程度比一般人高45倍。此藥物作為上下呼吸道感染症、腎臟及尿路感染症、生殖器感染症、腸胃道感染症及皮膚感染等治療藥物,是最常引起過敏的抗生素藥物之一,除了是台灣藥害救濟排名前六名常見的致過敏藥物外,也是全球嚴重藥物過敏的前五大藥物,嚴重甚至有致死風險。長庚醫院皮膚部/藥物過敏中心研究團隊領先全球發現亞洲人特定的基因檢測將可預防磺胺類抗生素引起嚴重藥物過敏的發生。磺胺類抗生素引起的過敏可從輕微的局部或全身的搔癢紅疹,到嚴重的過敏反應包含史帝文生強生症候群(SJS)、毒性表皮溶解症(TEN)和藥物反應伴隨嗜伊紅性白血球增加與全身症狀(DRESS)。其臨床表現可能會誘發全身性紅疹與產生水泡,到大範圍的皮膚破皮和黏膜潰瘍,另也可能因藥物誘發肝腎功能受損或多器官衰竭而導致死亡。然而在一些SJS/TEN患者中,更可能會有眼睛視力受損的永久後遺症。長庚醫院皮膚部研究團隊在去年發表在國際過敏領域排名第一的期刊「過敏與臨床免疫學期刊(The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發現若帶有特殊人類白血球抗原基因型(HLA-B*13:01和相關基因型)的人,使用撲菌特錠抗生素藥物就有可能產生嚴重藥物過敏的風險,且其風險比一般人高出45倍。為落實此研究成果全球的應用與推廣,世基生醫與長庚醫院合作,授權臨床科研成果,並開發快速檢測試劑,希望可將台灣領先的研究成果推廣到亞洲及全球的亞裔人種,提升亞洲人的用藥安全。林口長庚醫院皮膚部鐘文宏部長表示,在長庚醫院收治的案例中,曾有一位18歲的少年,因治療青春痘服用此抗生素後,最終卻導致肝衰竭而死亡。另一位中年女性病患,因有泌尿道感染故服用此磺胺類抗生素,後續竟引起SJS疾病,產生全身性的皮膚破皮,甚至引起敗血症而差點死亡,雖幸運地活下來,但產生眼睛視力嚴重受損的後遺症,在臨床上仍是棘手的問題。嚴重皮膚藥物過敏常耗費龐大的醫療支出,每年有上千萬的藥害救濟補助是給付這類嚴重過敏患者,磺胺類抗生素目前佔國人藥害救濟排名第五位,若能早期於病人服藥前進行用藥前基因檢測和疾病早篩,將可有效預防嚴重藥物過敏的發生,而磺胺類抗生素藥物,由於使用人群眾多,從青少年到老年人都會使用,國人及亞洲人帶有危險基因的盛行率高達1成(包含大陸、香港、新加坡、泰國、韓國、日本及北美、澳洲及歐洲等亞裔人種),未來應推動用藥前風險基因檢測,若患者帶有危險基因型需避免使用磺胺類抗生素,改用其他類抗生素來取代,將台灣之光的研究推廣到全球。長庚醫院皮膚部/藥物過敏中心鐘文宏部長強調,預防勝於治療,未來若能全面推動磺胺類抗生素用藥前基因篩檢,甚至推廣到健檢及新生兒篩檢,將可預防因用藥產生的嚴重過敏傷害,將能提供病患及醫師安全且有效的用藥資訊,落實精準醫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