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蛋白
」 洗腎 腎臟 糖尿病 高血壓中年男子心臟「腫大如文旦」 心衰竭難察覺 「5類人」要注意
心臟是人體最重要的能量供給器官,一旦罹患心衰竭,宛如失去核心馬達的機器人般,無法正常運作。然而心臟功能衰退或疼痛的感覺,往往容易與胸痛或其他器官不適混淆,使多數民眾難以察覺而延誤就醫。一位50歲中年男子長期出現明顯水腫與氣喘吁吁的症狀,後期甚至無法躺平睡覺,緊急就醫後安排X光檢測,才發現應為自己拳頭大小的心臟已腫大到一顆文旦般大,這位患者檢測心臟超音波時射出分率(EF)竟僅10%! 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心臟內科趙書平醫師提醒,心衰竭不僅會造成頭暈目眩、認知功能失調等症狀,嚴重更可能導致心律不整、心包膜積水,並且常與慢性腎臟病、糖尿病互相影響,危險性不容小覷。 研究預估,2050年時台灣心衰竭患者將高達80多萬人,屆時將嚴重影響我國社會生產力。趙書平醫師指出,能否早期篩檢並確診才是左右治療成效的關鍵因素。近年心衰竭已有多種治療藥物問世、更有能兼顧心糖腎的藥物加入治療行列,若能及早發現、積極治療,患者仍有機會穩定症狀、逆轉心臟功能。衛福部資料指出,台灣心衰竭患者死亡率比「國病」癌症更高,5年死亡率高達50%,可說是我國最危險的疾病之一!心衰竭主要是由於心臟收縮或舒張功能受損,導致無法有效泵出足夠血液滿足身體需求,趙書平醫師說明:「心衰竭常見症狀為累、喘、腫,尤其患者躺下時感覺更喘,這時更應及早就診,避免延誤治療。」醫師提醒,患者時常將累喘症狀與工作勞動所造成的疲勞混淆,導致錯過黃金治療期,隨心臟功能不斷衰竭,最終引發患者失能或死亡,因此,建立民眾對於心衰竭的正確認知更加重要。 趙醫師亦強調,若民眾有吸煙、飲酒等習慣,或符合以下5大高風險族群類別,更需積極注意自己是否有心衰竭風險,5大族群包括:中高齡者、有心臟疾病或心衰竭家族病史者、三高患者、腎臟病患與糖尿病患,都應定期篩檢以利早期發現心衰竭。 心衰竭早期並無特異性症狀,民眾感知度不高,往往是造成錯失黃金治療期的主要關鍵,所以,從共病著手預防心衰竭,逐漸成為近年來國際治療上趨勢。數據指出,急性心衰竭患者併發腎功能惡化比例達45%、並有約40%心衰竭患者同時患有糖尿病,證實心衰竭、糖尿病與腎臟病三者息息相關,因此包括美國與歐洲心臟學會治療指引中皆建議,評估心衰竭治療時,應注意是否合併其他共病,顯見「共病共管」成為當今心衰竭治療重點。 有鑑於此,近年醫師們也會針對高風險族群患者提供更多共病衛教與管理方針,以降低心衰竭對台灣社會可能帶來的影響性。趙書平醫師表示,過去曾遇過患者雖為高風險族群、但因對心衰竭症狀不了解,且未有定期篩檢習慣,最終就醫時心臟已十分腫大,導致治療更加困難。所以除了對患者建立基礎衛教認知,高風險族群患者更應注重定期健檢,並可加做心電圖、胸部X光及心臟超音波,及早阻險護心。 心衰竭治療多以藥物治療為優先,常見藥物包括腎素-血管張力素-醛固酮系統抑制劑、交感神經系統抑制劑、SGLT2抑制劑、利尿劑等。近年隨共病共管成為評估標準。原本用於治療糖尿病的SGLT2抑制劑,因同時具有保護心臟、預防腎病變的效益,目前也成為國內外指引推薦的心衰竭患者標準治療藥物。趙書平醫師説:「這樣的藥物在心、糖、腎共病管理中具扮演重要作用,研究指出,患者治療後可減少因心衰竭或心血管事件住院風險7,糖化血紅素顯著降低,也能有效降低腎衰竭風險、延長患者生存期,足見目前藥物發展對心衰竭患者疾病管理的全面性。」 近期適逢9/29世界心臟日,趙醫師提醒,民眾除了應認識心衰竭基本症狀,日常也可以透過穩定運動習慣與均衡飲食來維持心臟健康,最重要的是要搭配定期健檢與心臟超音波等,檢測自身心臟功能是否正常,而對共病或心衰竭患者來說,呼應共病共管概念,若想穩定控管心衰竭,則應同步監測糖化血紅素、腎功能、尿蛋白等數值,定期服藥、禁菸禁酒,以利共同管理心、糖、腎風險,守護心健康。
浴室莫名暈倒下身大出血 懷孕38周孕婦宣告不治「離預產期僅3天」
新竹縣芎林鄉日前發生一起死亡事件,一名懷孕38周的楊姓孕婦在浴室中莫名暈倒,後續甚至引發下身大出血。後續被緊急送醫後仍宣告不治,目前初步推斷是因為娠尿蛋白過高導致突發高血壓,造成心臟麻痺後死亡。根據媒體報導指出,整起事件發生於5日清晨,楊女的丈夫發現妻子在家中浴室暈倒,並且下身出現大量出血的情況。丈夫立即撥打119尋求緊急救援。然而,儘管搶救及時,楊婦仍在送醫後不治身亡。更令人痛心的是,此時距離楊女的預產期僅剩3天,結果這起意外讓楊女腹中的胎兒也未能保住,最終造成一屍兩命的悲劇。經過法醫的初步檢查,楊婦的身體上並未發現明顯的外傷痕跡,這使得檢警排除了外力介入的可能性。根據現有的資訊和產檢記錄,專業人員推測,楊婦的死因可能與妊娠期間的併發症有關。具體而言,檢警懷疑楊婦在產檢期間可能出現尿蛋白過高的情況,這種情況可能引發突發性高血壓,最終導致心臟麻痺而死亡。面對這一推測,楊婦的家屬表示對死因沒有異議,也決定不再進行進一步的解剖檢查。
台灣洗腎王國!醫揭「5大常見症狀」 3情況持續3個月恐是腎壞了
台灣是「洗腎王國」,一般民眾對腎臟病是否上身感到擔憂,但對於腎病卻一知半解。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腎臟內科主任謝至同提供腎臟病常見5大症狀「泡、水、高、貧、倦」,可作為民眾判斷是否需要進一步檢查依據。泡:泡泡尿,尿蛋白增加,造成小便容易有泡泡而且久久不散。水:水腫,主要出現在下肢,按壓後會產生凹痕、無法馬上回彈。高:高血壓,慢性腎臟病是造成高血壓的原因之一;原本就有高血壓的人,如果合併腎臟病,會讓血壓控制更困難。貧:貧血,腎臟有促進紅血球生成的功能,慢性腎臟病會造成貧血及血紅素下降。倦:倦怠,容易感到疲勞。謝至同表示,若出現上述臨床症狀,可以透過基本的抽血及驗尿檢查瞭解腎臟受損情形。抽血檢查主要看的是腎臟過濾體內毒素能力,以檢測血液中肌酸酐(creatinine)的方式推算出腎絲球過濾率(eGFR),腎絲球過濾率至少要有60 ml/min以上才算正常,在健康年輕人甚至可以到90-100 ml/min。此外,若腎臟過濾功能出問題,尿液檢查也會出現蛋白尿和血尿現象,但血尿可能受到泌尿道出血(包含:泌尿道感染、結石、腫瘤等)影響,因此需要排除才能確認是腎臟問題。謝至同提醒,若是持續有蛋白尿、血尿,或者是腎絲球過濾率小於60 ml/min持續3個月以上,就代表腎臟功能異常,需要儘早就醫,慢性腎臟病第三期以前常常是沒有症狀的,建議應定期接受健康檢查,提早發現腎臟病才能及早介入治療、延緩腎臟功能退化、遠離洗腎。
36歲男子夜間「頻尿」就醫 竟是嚴重糖尿病!因狂喝「1飲品」惹禍
在餐飲店工作的36歲王先生,近1年來頻尿,晚上常要起床好幾次,睡得極不安穩,就醫發現醣化血色素高達13%,已是非常嚴重的糖尿病,他卻不自知。血糖過高會出現尿糖 尿蛋白過高腎已受損衛福部彰化醫院家醫科醫師郭馨鎂說,第二型糖尿病年齡持續往下探,這起個案的王先生只有36歲,一開始因為頻尿前往泌尿科看診,但並非泌尿系統問題,轉介到家醫科,發現其醣化血色素(HbA1c)達到13%(正常值4.0~5.6%),而且已出現尿糖;微蛋白尿達42 mg/Dl(正常值小於30mg/dL)。郭馨鎂解釋,尿糖代表腎臟的腎絲球過濾液的糖過多,腎小管無法全部吸收,由尿液排出,通常血糖過高會出現尿糖;尿蛋白過高,代表腎臟受損,無法好好留住蛋白質而隨尿液排出。也就是說,這起個案的糖化血色素非常高,確診為糖尿病,而且已經嚴重到開始破壞腎臟。遺傳及肥胖體型高風險因子 喝含糖紅茶、少喝水也是肇因個案管理師邱小佳表示,在餐飲店工作的王先生,白天很少喝水,渴了就喝店家免費提供給顧客自取的含糖紅茶,這樣最省事,而且還會在下班帶回家喝,長期少喝水,以喝含糖飲料為主。 郭馨鎂指出,王先生有家族糖尿病史,其祖父及爸爸都是糖尿病患者,加上他飲食沒有節制,愛吃炸物,以含糖飲料當水喝,而且他的身材高大,體重達110公斤,屬肥胖體型,這些高危險因素釀成不到40歲就糖尿病,其來有自。糖胖症血糖難控制 器官病變機率高郭馨鎂說,根據統計80%的第二型糖尿病者有肥胖或體重過重的問題,被稱為糖胖症(Diabesity),王先生屬於糖胖症,這種患者在血糖控制上更為不易,未來出現眼睛病變、神經病變、腎臟病變或合併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的風險也比較高,必須更嚴肅面對。日常這樣做 控血糖、減少腎傷害邱小佳表示,經過衛教後,王先生除了藥物控制,也同時改掉喝含糖飲料的習慣,每天喝3000毫升以上的水,每天下班運動,嚴格執行飲食管理,規律作息,如此才比較可能控制血糖,也才能減緩腎臟的傷害。
4年統計出爐!一踏入「這年紀」 女性心血管疾病風險增4倍
更年期是婦女生命歷程中自然且必經的階段,大約在45至55歲期間,隨著卵巢功能衰退,女性荷爾蒙分泌減少,導致更年期婦女基礎代謝率降低、體脂肪容易囤積、提高心血管疾病發生風險。依據107-111年國民營養健康調查結果顯示,45-64歲女性血壓偏高、血脂偏高、血糖偏高盛行率達26.4%、21.3%、39.7%,約為19-44歲女性的3.9倍(6.8%)、2.6倍(8.2%)、3.4倍(11.8%),隨年齡增加,三高異常盛行率有升高情形,最多接近4倍。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醒,更年期婦女應定期監測自我健康狀況,維持良好生活習慣,遠離心血管疾病風險。根據國外文獻指出,更年期階段是影響婦女健康的關鍵,因為女性荷爾蒙分泌減少,心血管疾病風險更為顯著,進而影響整體生活品質,甚至有死亡的風險,如何在更年期階段早期管理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即肥胖、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等)至關重要。國健署提出護心5要訣,讓更年期婦女們運用:1.健康體重依身體質量指數〔BMI=體重(公斤)÷身高2 (公尺2)〕進行整體熱量攝取的規劃,並視年齡、活動量及體重增加情形,進行個人熱量攝取的調整,若有相關的體重與熱量攝取等問題,建議可找營養師諮詢。2.均衡飲食適當攝取六大類食物(包括全榖雜糧類、豆魚蛋肉類、蔬菜類、水果類、乳品類、油脂與堅果種子類),遵守少油、少鹽、少糖、高纖、高鈣飲食原則,並以天然原型食物為主,減少過度加工食品。3.規律運動結合生活作息,增加自我活動機會,運用逛街購物、上下班通勤時段,由每次10分鐘開始,分段累積身體活動量,每天累積30分鐘運動,每週累積150分鐘以上中度身體活動,搭配肌力和伸展運動,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4.放鬆舒緩:透過閱讀、聽音樂、瑜珈等自己有興趣的嗜好活動,適時舒緩生活壓力,放鬆身心靈,維持愉快心情、多與親人、朋友分享心事,保持良好互動。5.無菸樂活菸品中的尼古丁等物質,會加速動脈硬化,讓血液黏稠、血管缺乏彈性,引起中風或心肌梗塞危險,若有吸菸習慣的婦女,可善用國民健康署多元戒菸服務資源,全國近3,500家戒菸服務合約醫事機構(查詢網址https://ttc.hpa.gov.tw/Web/Agency.aspx)及免付費戒菸諮詢專線(電話:0800-636363)、LINE@戒菸諮詢服務(ID:@tsh0800636363)尋求專業協助。為幫助更年期女性瞭解自己的健康狀況,國民健康署提供40至64歲民眾每3年1次,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的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服務,包含身體檢查(身高、體重、腰圍、血壓等)、尿液檢查(尿蛋白等)、血液生化檢查(血糖、血脂等)、B、C型肝炎篩檢、健康諮詢等,請更年期婦女定期接受檢查,以早期發現及早治療,運用「慢性疾病風險評估平台」(https://cdrc.hpa.gov.tw/),計算未來10年罹患慢性疾病之風險,並善用國民健康署「健康九九+網站-更年期保健館」(https://health99.hpa.gov.tw/theme/2) 衛教資源,做好更年期健康管理,遠離心血管疾病風險。
5大危險因子易引發糖尿病併發症 「全面照護」控糖關鍵
糖尿病長年居國人的十大死因之一,111年共有超過1萬2千人死於糖尿十大死因中,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腎病變與高血壓等也與糖尿病息息相關,威脅不容小覷。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理事長李洮俊提醒,糖尿病有5大危險因子,包括血糖、血壓、膽固醇、尿蛋白、抽菸,呼籲民眾做好日常照顧,遠離共病威脅。糖尿病5大危險因子瑞典一則研究(追蹤時間中位數5至7年)將27萬名第二型糖尿病患(平均年齡60歲)依年齡、性別、居住地跟控制組配對,觀察5個危險因子與死亡率、急性心肌梗塞、腦中風、心衰竭、住院的關係。研究發現,若5項危險因子都達標,全因死亡風險與對照組沒有差異(風險比1.06)[i]。糖化血色素A1c≧7%收縮壓≧140 mmHg或收縮壓≧80 mmHg 低密度膽固醇LDL-2≧97mg/dL出現尿蛋白(Albuminuri)抽菸心血管共病最致命根據台灣糖尿病年鑑數據顯示,5成以上的糖尿病患者最終死於心血管疾病。血糖、血脂、血壓管理不當,當心共病提升死亡風險。第二型糖尿病合併心血管疾病,平均折壽12年。比起一般人,第二型糖尿病友10年內併發冠狀動脈疾病風險增2至4 倍,引發心臟疾病死亡風險增3.4倍,中風機率增3倍;而且第二型糖尿病合併慢性腎臟病,平均折壽16年。如何穩定控糖?中華民國診所協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陳宏麟表示,不只靠醫師與藥品,適當自我管理是減少長期併發症的關鍵。糖尿病不可怕,可以治療、可以維護,不需要躲起來打針。糖尿病照護需要專業團隊,包括醫師、衛教師、營養師、護理師。基層診所擁有4大特點:可近性、周全性、連續性、協調性,並擔負4大任務:早期篩檢、健康維持、醫療診治、延緩失能,堪稱糖尿病友的健康管家。呼籲糖友積極控糖,有需要皆可尋求基層診所就近照護。控制血糖5撇步糖尿病友不減壽,要從健康生活全面照護,定期追蹤,控制好危險因子飲食 運動 血糖 血壓 血脂家人支持也很重要13歲的第一型糖尿病女孩「予安」11年前過年初二發病送急診,血糖超過300 mg/dL,出現酮酸中毒,有大腦休克風險,整整在加護病房與普通病房待了7天才脫離危險!媽媽徐鳳吟心疼愛女身上插滿醫療管子,想喝母奶卻餵不到,痛哭了3天,警覺「還有很多事要學」,因此毅然決然拾起傷心的情緒,投入一連串糖尿病衛教知識的學習中,並且掌握了美食來者不拒,但需懂得計算醣類與營養的「健康飲食秘訣」,陪伴孩子快樂成長。她想對糖尿病說:「雖然我不歡迎你,但我謝謝你,教會我這些年的這些事。」[i] RawshaniA N Engl J Med. 2018 Aug 16;379(7):633-644
貓咪噴起尿來「特別臭」? 日本研究解密:是這種成分在搞怪!
養貓的朋友應該知道,貓咪到處亂噴尿時的尿液,會比一般正常排尿什的尿液更臭,日本研究發現,這是因為兩者的化學成分不同。研究表明,貓咪噴尿中含有一種特殊的酵素蛋白質,除了會使尿液產生惡臭,還可以讓貓的尿液更容易附著在物體表面,把氣味擴散出去,達到區分地盤、求偶的目的。近日,日本岩手大學農學院教授宮崎雅雄與研究所學生上野山怜子,在生物期刊《Journal of Chemical Ecology》發表論文,表示找到了貓咪噴尿特別臭的確切原因。在過去,普遍認為貓咪噴尿特別臭的原因,是因為沾染了肛門腺分泌的惡臭物質,但並未有確切的證據證明這一論點。而宮崎教授採集了7隻貓故意噴尿時的尿液、正常尿液以及直接從輸尿管收集的膀胱尿液中釋放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的化學特徵進行比較,發現每一隻貓的尿液各自有其不同的特徵,而且透過分析貓咪的行為,確認了貓咪會將噴尿尿液和噴灑後留在膀胱中的尿液視為近似的氣味,而另一隻貓的尿液則被視為不同的氣味。宮崎教授認為,這表示噴射的尿液直接源自膀胱尿液,沒有添加其他分泌腺的化學物質。至於為何噴尿時的尿液會比正常尿液更刺鼻,宮崎與野上注意到,當將貓尿樣本轉移到玻璃瓶中進行尿液揮發物分析時,貓尿樣本很容易黏附在塑膠注射器的內表面上。過去,宮崎教授曾發現,健康的貓會大量分泌一種被他命名為「好奇心」(cauxin)的尿蛋白,而這種蛋白有助於產生含硫氣味劑,從而產生具識別性的臭味。「一般來說,液體在固體表面的潤濕性隨著表面張力的降低而增加。基於這項知識,我們假設貓尿中的高蛋白質濃度可能會降低貓尿的表面張力,從而增強尿液中揮發性化合物的排放,並跨大尿液的垂直表面積。」上野山表示。實驗證明,當比較含蛋白質和不含蛋白質的貓尿的表面張力時,富含蛋白質的尿液會比脫蛋白的尿液更容易擴散。有趣的是,與脫蛋白尿液相比,含有蛋白質的尿液對垂直放置的玻璃板黏附力也更強。總而言之,貓咪噴尿的尿液僅源自膀胱,沒有其他肛門分泌物參與,加入了這種獨特的尿蛋白後,由於在垂直表面上的黏附力增強,噴射的尿液會散發出強烈而刺鼻的氣味。宮崎教授表示,探明了貓咪噴尿更臭的原因,就能針對性的研究,開發更能有效解決這種噴尿惡臭的除臭劑。
老年人虛弱別以為只是老化 醫:「這疾病」常因警覺心不足害腎惡化
紅斑狼瘡大多發生在年輕及生育年齡的女性,但一名早已過了育齡期的68歲陳姓婦人日前虛弱到無法行走,檢查發現其腎功能急速惡化,竟確診為全身性紅斑性狼瘡。老年人紅斑狼瘡 警覺心不足延誤治療彰化醫院免疫風濕科主任高堅凱指出,個案有心包膜積水及蛋白尿等病狀,再經抗核抗體檢驗為陽性及血中補體過低,確診為全身性紅斑性狼瘡,目前還在治療中,希望不要走到洗腎的地步。這種老年人的紅斑狼瘡,因民眾普遍認識不夠及較無警覺心,常會被誤認為只是老化現象,因此常被拖延,走向洗腎或更嚴重的後果。紅斑性狼瘡致病因不同 免疫系統侵犯全身器官高堅凱說,紅斑性狼瘡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9成患者是女性,好發於育齡期的女性,大部分患者易於臉部、頸部、手臂等處出現紅斑,因此被稱為紅斑性狼瘡,但有些個案則不會出現這種情況,免疫系統反而是侵犯全身各器官,尤其是侵犯腎臟,稱為全身性紅斑性狼瘡。紅斑性狼瘡的致病機轉還不明確,被認為和基因、環境、荷爾蒙變化有關。老人家倦怠無力 應盡快就醫釐清彰化醫院腎臟科醫師張淑鈺指出,雖然老年人罹患紅斑性狼瘡的機率小,但也不能輕忽,如果老人家突然變得疲弱,不一定只是單純的老化,如果還有水腫,或是尿液出現大量泡泡,可能是尿蛋白過高,就應進一步就醫檢查是否腎臟功能受損,再釐清原因。長期追蹤服藥 可和疾病共存高堅凱強調,紅斑性狼瘡患者的5年存活率已經從50年代的不到50%上升到現在超過90%以上,雖然終身都要共存,但只要長期追蹤服藥,照樣可以正常生活,但記得要提高警覺,一有復發或病情加重的症狀時要馬上就醫,以免一發不可收拾。
婦人腰酸背痛「小便呈褐色」 只花10分鐘「AI揪出慢性腎絲球腎炎」
58歲的蕭小姐,腰背酸痛持續了數週後,解尿時發現尿液混濁呈現深褐色(血尿),隨即至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以下簡稱中醫大附醫)腎臟科郭慧亮主任門診尋求診療,郭慧亮主任安排三項常規檢查:在腹部超音波以及尿液病理細胞檢查等兩項檢查,未發現異常,而在尿液常規檢驗中,發現潛血3+、尿蛋白2+、白血球酯酶1+等三數值異常(正常值皆為負),需再做「腎臟穿刺檢查」,以釐清蕭小姐罹患究竟為腎炎,或泌尿道感染。同時,郭慧亮主任運用中醫大附醫「智形檢」,分析病人尿沉渣圖片,10分鐘後發現:蕭小姐尿中含有細菌、紅血球、白血球、鱗狀上皮細胞、變形紅血球、尿路上皮細胞,AI預測蕭小姐罹患了慢性腎絲球腎炎。蕭小姐並進行常規「腎臟穿刺檢查」,送病理檢驗再分析,郭慧亮主任診斷,蕭小姐確診慢性腎絲球腎炎,後續接受治療,狀況好轉。郭慧亮主任表示, 慢性腎絲球腎炎是由免疫反應所引起的疾病,可能是由抗原與抗體形成免疫複合體後逐漸沉澱在腎絲球內,或抗體直接作用在腎絲球細胞抗原上與免疫相關蛋白質產生活化,造成大量吞噬性白血球進入腎絲球,釋放各種發炎反應的相關物質,誘發一連串連鎖免疫反應,造成腎絲球持續發炎1~2年以上。當發炎無法被控制時,可能會導致慢性腎衰竭,進而演變成末期腎臟病或尿毒症。衛福部統計,台灣洗腎人口達9萬多人,洗腎率高居世界第一。郭主任提醒,腎臟相關的疾病若未得到適當治療,腎功能會持續下降,引發尿毒症,患者還會有噁心、嘔吐、貧血、食慾不振、呼吸困難和疲勞等症狀,嚴重時甚至需要透析治療(洗腎)。檢驗醫學中心薛博仁院長進一步分析指出,尿沉渣檢查主要應用於檢測和評估腎臟及泌尿系統的健康狀態,以及診斷和監測與腎臟相關的疾病。傳統尿沉渣檢驗報告結果僅有六項分類(紅血球、白血球、鱗狀上皮細胞、圓柱體、結晶體、細菌),若需增加細菌培養及病理診斷可能需等候一週時間。針對較具病理意義的沉渣結果很難由自動化儀器判讀,此時需耗費大量人力及時間,且存在個人化的主觀判讀差異以及遺漏異常細胞等限制;為了克服這些問題,中醫大附醫檢驗醫學中心與人工智慧中心合作開發「智形檢」,導入AI輔助辨識尿沉渣,可快速提供至少21項的完整報告,其中,包括最難以辨識的變形紅血球、尿路上皮細胞、腎小管上皮細胞、陰道滴蟲、癌細胞等5項,大幅輔助醫師提早發現泌尿系統的損傷和異常。郭慧亮主任呼籲,慢性腎絲球腎炎是台灣目前末期腎臟病致病因素的第2名,已是不可輕忽的一種慢性病。倘若解便時,有疼痛感、尿量減少、出現異常顏色、混濁,應盡速就醫治療。
尿尿出現泡泡「4原因」 醫曝1情況快就醫!
尿尿有泡泡是正常,但有一種情況需特別注意,泌尿科醫師莊豐賓便提醒,尿中出現泡泡有4種原因,分別是站著尿、尿道不平整、水喝太少、蛋白尿,前面3種都不需要太擔心,而且尿中的泡泡通常過不久就會消失,但若是最後一種就需要好好觀察,若長期有泡泡恐意味著腎臟出問題,需盡快就醫檢查。莊豐賓近日在YouTube頻道《幸福醫師莊豐賓》PO影片指出,他在門診會遇到很多病人說「醫師我放尿有泡泡,這有問題嗎?」他也解釋,小便出現泡泡的原因有很多,大致可以分成4種,分別是站著尿、尿道不平整、水喝太少、蛋白尿。莊豐賓說明,站著尿時,由於尿直接碰及到馬桶的水面,空氣跟水撞擊下就會產生比較大顆的氣泡,但很快就會消散;第2種則是尿道不平整,有些病人攝護腺肥大造成阻塞,或是因為泌尿道手術以後,造成尿道狹窄,會使尿液通過時,產生擠壓或亂流而產生泡泡,這種泡泡跟站著尿的情況類似,短時間就會消失。而第3種情況是水喝太少,通常早上起床第一泡尿的尿液濃度比較高,就容易產生泡泡,這時只要多喝點水,尿液變成淺黃色就不太會有泡泡。然而最後一種很多人關心的「蛋白尿」就要小心了,正常健康的成年人的尿液中含有很少量的蛋白質,每天約只有30到120毫克,因此若尿液蛋白質排出量大於150毫克,就是蛋白尿。莊豐賓補充,尿液中的蛋白質過高就會產生泡沫,且泡沫通常較細緻,10分鐘過去可能都還不會消失。不過蛋白尿有時候是暫時性,例如發燒、尿道感染或懷孕都會產生暫時性尿蛋白,但若長期出現就可能是腎臟疾病,例如腎臟病、腎小管、腎臟發炎,而且腎臟病多跟高血壓、糖尿病有關。莊豐賓也示警,蛋白尿背後代表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如果發現自己的尿有泡泡,可以先不要沖水,觀察一陣子再看泡泡是否會消失,如果不會的話,就要長期觀察一陣子,如果還是這樣就建議盡快就醫檢查。
「蛋疼」要小心! 泌尿科醫曝「睪丸4疾病」:可能要切除
男性的睪丸又稱為蛋蛋,負責生產精子及男性荷爾蒙,是男性生殖系統的關鍵部分,但只要長在身上,就免不了會生病的困擾。對此,泌尿科醫師高銘鴻就在臉書粉專介紹到,4種常見的睪丸疾病,包括睪丸炎、睪丸扭轉、睪丸囊腫和精索靜脈曲張,其中可能使人不適、不孕,甚至可能要直接切除。1.睪丸炎也就是睪丸發炎,通常為細菌感染引起,也可能是病毒性感染的結果,其症狀包括睪丸紅腫、尿蛋白、疼痛、發燒等,主要是以抗生素來治療。2.睪丸扭轉這個症狀聽起來很痛,好發於青少年族群,指的是睪丸纏繞在其血管周圍,導致血液供應受阻,可能致使嚴重的睪丸疼痛、腫脹。若不幸碰到這種狀況,應該立刻就醫。3.睪丸囊腫又稱之為「精液囊腫」,是為睪丸表面的液體填充囊袋,通常不會帶來什麼困擾,疼痛感輕微甚至無明顯痛感,也因此大多數情況下不需要治療,但如果囊腫變大或造成不適,則可以考慮手術切除。4.精索靜脈曲張是指精索內的靜脈出現不正常的彎曲擴張,好發於青少年時期至35歲左右,可能導致睪丸發育不良、精子產量低或不孕的問題。輕微情況可能不需治療,但若是症狀嚴重或導致不育,可考慮藉由手術矯正。
3慢性病沒控制恐引起腎臟病! 專家授8大招預防洗腎
根據2022年台灣腎病年報,洗腎病人在透析前1年高達近8成患有高血壓,4成患有糖尿病,3成患有高血脂。除了三高慢性病之外,吸菸、肥胖以及不當藥物使用也是影響腎功能異常的原因之一。謹「腎」五口訣 早期發覺腎功能異常腎臟是沉默的器官,慢性腎臟病初期通常沒有明顯的症狀,而民眾可能正處於腎功能逐步惡化的情況下仍不自知,那要如何早期察覺腎臟生病了呢? 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呼籲,謹記五口訣:「泡、水、高、貧、倦」,若發現有泡沫尿、水腫、高血壓、貧血及疲倦等症狀,則應至醫院做進一步的檢查;一般可透過「驗尿」及「抽血」檢查的方式,了解腎功能好壞。黃金護腎8大招 避免惡化洗腎導致腎臟病的風險因子包括三高、肥胖、吸菸及不當藥物使用,控制並改善上述風險因子是預防和逆轉早期腎臟病的根本。國民健康署已於全國推動 243 家腎病識能友善醫療院所,針對尿蛋白及eGFR異常之成健檢查個案,請醫師提供紀錄卡給患者,標記其腎臟病期別(1-5期)及其應控制之疾病風險因子,教育患者該期別意義,並提供三高控制、戒菸、營養及運動等相關知識,此外,搭配護腎黃金 8 守則:(1)多喝水(2)健康飲食(3)規律運動(4)定期檢查腎功能(5)三高控制(6)體重控制(7)不抽菸(8)避免服用不當藥物
三高患者留意「肥胖、易喘、下肢水腫」警訊 可能是心腎在求救
日前一名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的58歲王先生,因為走路感到氣喘吁吁,下肢還會水腫,體重也逐漸增加,轉介至腎臟科就診,發現王先生尿液泡沫多,腎功能變差造成水分滯留,心臟也有衰竭現象,即使使用利尿劑治療症狀改善不明顯,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腎臟科張志宗醫師改用排鈉排糖藥物,王先生症狀改善許多,血糖控制良好並改善蛋白尿情況,之後也不再需要服用利尿劑。心臟不好、腎臟也有危機! 心腎症候群相互影響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是現代人常見的慢性病,張志宗醫師表示,大多民眾知道血壓、血糖、血脂等三高控制不好會影響心臟健康,但許多民眾卻不知道,心臟不健康也會影響腎臟,腎臟不好又會連帶讓心臟功能惡化,稱為「心腎症候群」。張志宗醫師進一步解釋,心臟、腎臟之間會互相影響,心臟不健康,打出去血量不足會使流向腎臟的血液不足、進而促使腎素、血管張力素及發炎物質分泌造成腎臟受損;而腎臟功能差,會使水份、鹽份滯留在體內,造成血壓上升,進而增加心臟負擔。高血壓,水份滯留久了會導致心臟衰竭,造成惡性循環。三高患者應定期抽血驗尿三高患者除了注意自己的血壓、血糖、血脂數值之外,張志宗醫師提醒,一定要定期抽血驗尿,注意腎功能(尿蛋白、肌酐酸、尿素氮、腎絲球過濾率),避免出現腎功能異常情況。腎臟病初期較少明顯症狀,若出現下肢水腫、貧血、夜尿、尿液有泡泡等症狀、很可能腎臟功能已受損,進而影響到心臟功能。張志宗醫師進一步提醒,大多患者一開始沒有感覺心臟功能在惡化,若出現走一下就喘,甚至於連坐著不動都很喘、無法躺平、咳痰有血絲,要當心可能是心臟衰竭!當患者心腎功能下降、出現水腫情況,以往治療會使用利尿劑加速排出水分,不過這種方式僅能緩解症狀,無法治療疾病延緩心腎惡化;近期研究發現原用於治療糖尿病的SGLT2抑制劑,對於心腎功能受損者也有療效,能同時排鈉排糖,改善水分滯留、減低蛋白尿,除了改善症狀還能延緩腎功能惡化、減少死亡率。有無糖尿病都能使用,還可減少利尿劑使用。遠離心腎衰竭這樣做 多動、戒菸、不吃太鹹三高患者除了規律用藥,也應留意自身狀況、調整生活習慣,張志宗醫師分享六點保命招數:1.血壓應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建議每天在家量測、早晚各一次,量測前30分鐘不要運動也不要飲酒抽菸或喝含咖啡因飲料2. 糖尿病人及慢性腎臟疾病患者,低密度膽固醇應保持在100mg/dl內,有些國家甚至認為糖尿病患者心血疾病風險高建議保持在70mg/dl內,曾發生心肌梗塞或急性冠狀動疾病患者可以控制在50mg/dl內3.糖尿病患糖化血色素建議控制在6.5-7之間,年紀較大患者標準可以比較寬鬆需注意避免低血糖狀況4.飲食不要吃太鹹,容易造成水分滯留(水腫)5.勿抽菸6.多運動,量力而為,散步也可,若有喜愛登山者,要留意溫差變化會造成血管收縮,務必做好保暖張志宗醫師呼籲,台灣民眾特別喜歡未經核可的藥物、保健食品來維持健康,殊不知這些都可能加重腎臟負擔,若發現自身容易水腫、有泡泡尿、夜尿、喘、貧血無力、食慾不振,建議一定要就診找出原因,才能遠離猝死危機。
《星光》女星懷孕31周冒異狀⋯「寶寶停止長大」轉身淚崩 提早破水急生娃
自第二屆《超級星光大道》出道的林宜融,曾擔任過新聞台主播,現在是一名音樂老師。林宜融近日喜迎寶寶「小薯球」,分享了自己懷孕時的過程,讓粉絲感動直呼「媽媽真的很偉大」。林宜融透露,31周時血壓有點高,加上尿蛋白和水腫,抽血檢查後判定是中晚期子癲前症,由於寶寶的肚圍和腿週數偏小,又確定有子癲前症,因此被緊急轉診到台大醫院,「一下子要吸收好多訊息,自己有子癲前症、寶寶沒有長大、明天要轉診、寶寶需要提早出來,一出診所的自動門,眼淚就啪~的掉下來,很擔心寶寶。」林宜融提及,經過醫師評估後,決定讓寶寶在34周時出來,因為寶寶待在肚子裡也長不大,而且子癲前症對媽媽和寶寶都不安全,生出來養會比較好,沒想到居然在預約住院的前一天提前破水;因為想自然產,因此打了無痛,但因為血壓偏高,醫師決定隔天安排開刀。林宜融回憶,「最後要拉寶寶出來的時候,醫師通知了一聲,沒多久我就聽到小薯球的哭聲,聽到了哭聲我終於放鬆了一些,眼淚也開始流出來,旁邊的麻醉醫生還幫我用面紙擦眼淚,謝謝您。」林宜融表示,真的非常感謝全體醫護人員,目前小薯球還在醫院觀察中,不過醫師說他的狀況越來越好,離出院的日子不遠,謝謝大家關心。
23歲嫩妹汞中毒致腎損傷 病發前狂用「這產品」醫生一聽秒搖頭
大陸一名23歲浙江女孩妙妙(化名)是直播間購物達人,吃的用的都喜歡買,從未懷疑過購買的東西是否正規。近日,她因為持續腿酸、尿蛋白超標就醫,被診斷為汞中毒,問題很可能出在她購自直播間的「不知道什麽牌子」美白面膜。《澎湃新聞》報導,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腎臟病中心韓飛主任醫師透露,妙妙中秋節前就出現腿酸、腰酸症狀,在當地醫院檢查尿蛋白4+,轉至該院後擬「慢性腎炎綜症」收治入院進一步檢查。奇怪的是,妙妙沒有腿腳腫脹等明顯腎病綜合症的症狀,腎臟B超也沒發現異常,肌電圖、大腿磁共振檢查也正常。直到一次查房時,韓飛發現妙妙臉比脖子皮膚白,問她原因。妙妙回答稱,自己近期頻繁使用美白面膜,是從一家視頻平台的直播間買的,至於是什麽牌子的說不上來,也沒關注是不是正規產品。基於經驗,醫生馬上安排尿汞檢查,結果顯示其尿汞遠高正於常值,說明妙妙是汞中毒導致的腎臟損傷。醫院立即對她進行驅汞處理,並做腎穿刺明確腎小管損傷,後續還在進行相關治療。韓飛說明,「汞也就是我們液體時看到的水銀,它的化合物會破壞表皮的酵素活性,使黑色素不能形成,從而有美白作用,而很多不良商家為了短期內凸顯出美白效果,就會添加汞,面膜中的汞通過皮膚吸收後進入血液,而腎臟是汞的主要排泄和積累器官,若長時間或者短時間內攝入大量汞,就會破壞腎小球和腎小管,造成腎損傷。」浙大一院腎臟病中心主任陳江華教授提醒,購買使用護膚品、化妝品要注意,切勿隨便購買三無產品,除美白產品有添加汞的風險外,有的不良商家會在口紅中超標添加鉛等金屬成分來增加亮度和持久度,使用後可能造成慢性鉛中毒造成慢性腎炎,嚴重時可發展為慢性腎衰竭。
台灣洗腎病患比例世界第一 營養師揭2種危險飲食習慣「鹹菜、酸菜都是地雷」
台灣是洗腎王國,洗腎比例更是世界第一,營養師嫚嫚就在臉書表示,台灣平均每8個人就有1人有慢性腎臟病,營養師就公開兩種危險飲食習慣,恐是台灣人洗腎比例高的主因。若動物性蛋白攝取過多,容易對腎臟有負擔。(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嫚嫚營養師表示,腎臟跟肝臟一樣都像是沉默的器官,在發病早期通常沒有症狀,或是症狀太不明顯,所以有9成以上的病人,不知道自己腎臟已經出問題了。慢性腎臟病好發於糖尿病、高血壓、肥胖、鹽分攝取過多者,常見的症狀有尿蛋白、疲倦、肌酸酐指數過高。她也曝光兩種危險飲食習慣,「動物性蛋白過度攝取」,研究發現在吃了全肉餐之後,平均腎絲球過濾率GFR會增加30%,長期而言容易對腎臟造成負擔;其中以紅肉及加工肉品對腎臟的影響較大,過多攝取向豬、牛、羊等紅肉,以及肉鬆、培根、火腿、肉乾、臘肉、熱狗、香腸、貢丸等加工肉品,將提高22%慢性腎臟病風險。重口味飲食高鹽高油都對身體負擔重。(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另外還有「重口味飲食習慣」,重口味食物通常含有高鹽特性,對於血壓控制相當不利,容易加速腎臟損傷,建議盡量避免加工食物、泡麵、榨菜、酸菜、菜脯、鹹蛋等醃漬食物。她也分享護腎飲食,每日至少三蔬二果,蔬菜、水果中的鉀,有助於體內過多鈉的排除,幫助降低血壓,保護腎臟;減少鹽分攝取,研究發現低鹽飲食族群與高鹽飲食相比,可減少41%尿蛋白,維持腎臟功能,建議減量使用烹調用鹽,以及鹽分高的醬料,像是醬油、蠔油、醬油膏等;增加植物性蛋白,植物性蛋白對腎臟影響較小,而且熱量通常比較低,也含有膳食纖維及植化素成分,有助於降低體重,建議飲食中可多以豆製品取代紅肉。
尿液冒泡泡≠腎臟異常?醫師曝30秒判別法 有「這些症狀」快就醫
人體所攝取的大部分水分,會經過腎臟代謝形成尿液,經由輸尿管、膀胱,再從尿道排出,若小便的顏色或狀態出現異常,就可能是健康警訊。不過,醫師透露,門診常遇到病患認為腎臟有問題,因為自己的尿中有泡泡,雖然有危機意識是件好事,但有時尿液有泡泡,不代表腎臟有問題,可以透過幾個方法判別。家醫科醫師李思賢日前在臉書粉專「思思醫師,陪你健康的好朋友」發文,「門診常常會遇到有人來看診,認為自己的腎臟有問題,因為自己的尿中有泡泡,這可能也是因為台灣的衛教做得蠻普及的。但是尿中有泡泡,『不一定』代表你腎臟有問題,所以可以先不用緊張,教大家怎麼判斷。」李思賢表示,蛋白尿(Proteinuria)的原因有很多,包括發燒、感染、運動後、懷孕、突然改變姿勢等,都可能出現暫時性的蛋白尿,有時前一天蛋白質攝取太多,也會發生「生理性」蛋白尿,又或是尿液檢體置放太久、被污染導致的「假性」蛋白尿,「當然也有可能真的是腎臟出問題了」。醫師建議,若尿液有泡泡,可以先簡單等待15至30秒,看泡泡是否退去,若仍存在則比較有可能是「病理性」的蛋白尿,需要找腎臟科醫師做進一步的檢查,而腎臟出問題容易有的症狀包括疲倦、水腫、喘、抽筋、沒胃口、尿尿頻率改變等。李思賢強調,「在判讀尿蛋白的報告時,務必搭配『腎功能』以及『症狀』一起判讀,才不會失真。以前在檢驗尿蛋白往往需要24小時收集的尿液,但是現在有ACR/PCR的檢驗可以大大降低尿液收集的難度,提供給大家參考」。
石斑魚池水過濾裝瓶詐稱「胜肽」 4年賣10噸大賺黑心錢
台中1家生技公司將養石斑魚池水過濾裝瓶,詐稱是從石斑魚提煉的「胜肽」,台中檢調查獲起訴郭姓業者。(圖/台中市調處提供/陳淑芬台中傳真)養石斑魚的池水能治百病?台中1家生技公司郭姓負責人將養石斑魚池水過濾裝瓶,詐稱是從石斑魚提煉的「胜肽」,無健康食品許可證,1瓶250ml就喊賣2500元,自2019年起廣辦講座推銷,大賺黑心錢。台中市調處報請檢察官偵辦搜索,查獲已賣出總重10噸產品,現場查扣養殖水8.3公噸及7千多瓶產品,檢方依違反《健康食品管理法》起訴郭男。調查局台中市調處接獲違法保養品販售情資,報請檢察官偵辦,追查發現郭男自2017年起見「胜肽」保養品風行,具龐大商機,大量購買石斑魚飼養,並將養殖的池水直接裝瓶,命名為「海洋活性小分子肽」,並未取得衛生福利部核發的健康食品許可證,1瓶250ml單價2500元、500ml單價高達5000元。郭男並自2019年至2021年間在台北及台中等地廣辦講座,詐稱「海洋活性小分子肽」是從石斑魚身上提煉的「胜肽」,具有「增加自體免疫力、增強免疫功能、抗高血壓、血清總膽固醇及血脂明顯下降、降血糖」多種保健功效,甚至,連糖尿病、阿茲海默症、腫瘤、癌症、肝臟損傷、中風及燙傷都可以改善。購買民眾向檢調指稱,因家人罹癌才聽信偏方,花數萬元買「海洋活性小分子肽」服用,卻發生發生全身全身浮腫、暈眩、尿浮腫、暈眩及尿蛋白飆高等異常症狀,身上還散發難以忍受之惡臭散。檢調在去年12月間搜索郭男的住處、公司及養殖場,發現員工正在投餵石斑魚,並抽取池水過濾處理,大量生產石斑魚養殖水,未經過滅菌等加工程序即裝瓶販售,現場查扣養殖水8.3公噸及7千多瓶產品。據了解,根據公司出貨資料統計,郭男在4年內,將養殖池水當成「胜肽」賣已經賣了10噸巨量,至於不法所得因帳目混亂已難以查證。
年收破億網美消失半年突曝「患難痊癒惡疾」 後悔3壞習慣搞爛身體
網紅經濟超夯,越來越多人努力進入該領域撈金,不過俗話說賺錢有術,性命要顧,現代人整天黏在網路上,反而在不知不覺中搞壞身體;中國大陸網紅滕雨佳就是一個例子,長相甜美、身材標緻的她是個年收破億、擁有700萬粉絲的網紅,不過她卻在近日突然發文透露自己罹患慢性腎炎,不僅無法真正痊癒,最終甚至可能惡化成尿毒症、腎衰竭,讓她頓時「失去生活動力」。中國大陸網紅滕雨佳在微博上擁有700萬粉絲,帶貨能力超強的她年收甚至突破上億新台幣,更曾獲微博「最受歡迎時尚紅人獎」,事業成績相當出色。不過滕雨佳自去年開始無預警停止更新社群貼文,直到本月23日才突然於微博發出影片自曝「生病了」。滕雨佳透露自己因為長期的壞習慣,導致自己罹患慢性腎炎。(圖/翻攝自微博)滕雨佳表示,自己2021年體檢時,得知尿蛋白、尿潛血數值異常,當時醫生沒有把病情說得太明白,僅建議她進行腎臟穿刺,做更進一步的檢查,不過她害怕了半年,直到最近才下定決心做了腎臟穿刺檢查,沒想到最終被診斷罹患慢性腎炎;她也PO出自己躺在病床上的照片,只見她因為檢查程序太過痛苦淚流滿面,氣色看來也相當憔悴。滕雨佳接著解釋,自己一開始其實對「慢性腎炎」沒有太多感覺,直到上網搜尋後發現,該症無法治癒,最終一定會發展成尿毒症、腎衰竭,讓她瞬間崩潰「感覺生活失去了動力」。不過她話鋒一轉也表示,其實後來詢問醫生,才發現不需要太過擔心,慢性腎炎在現代算是普遍,且多好發於年輕人,定期服藥並維持良好生活習慣可防止病情惡化,她也提醒粉絲,自己上網搜尋「當醫生」不是面對疾病的好方法。最後滕雨佳透露,自己會得慢性腎炎的主要原因都是不良的生活習慣導致,過去3至4年她習慣熬夜,常常一直到凌晨4、5點才上床睡覺,又不喜歡喝水還經常憋尿,長期下來才會造成慢性腎炎,提醒粉絲注意。
懷孕高血壓勿輕忽 7大徵兆預防「母嬰殺手」
現年31歲的尤小姐,懷第一胎時就罹患妊娠高血壓,自12~13週開始平均收縮壓都在160毫米汞柱以上,16~20週時更出現明顯的下肢水腫,稍微行動就會喘不過氣,而且隨著懷孕週數增長,症狀也越嚴重。經醫師仔細評估後,建議在37週時剖腹生產。只是尤小姐妊娠高血壓依舊無法有效控制,在37週時打了催生藥後血壓一度飆到190毫米汞柱,導致剖腹產時發生大出血500c.c以上,所幸最後嬰兒順利生產,尤小姐在病房接受8天的觀察後也平安出院。衛生福利部臺中醫院婦產科醫師林新旺表示,妊娠高血壓是臨床上不可不慎的「母嬰殺手」,主因是由於全身性血管攣縮所造成。血管攣縮的結果會導致血液量減少,影響胎盤功能,進而對胎兒生長造成負面效應。妊娠高血壓除了容易造成胎盤早期剝離及胎兒窘迫之外,也因為胎盤功能較差,容易使胎兒體重過輕、羊水過少等等,這些都是孕婦產檢時必須得注意的要項。另外,一般妊娠高血壓若合併蛋白尿與水腫,就屬於「子癲前症」。約有5%的妊娠高血壓產婦會出現子癲前症。林新旺醫師建議,若產婦有輕微的高血壓,就盡量在家中休養,注意水腫程度並密切監測血壓變化,並以口服降血壓藥物來控制血壓;飲食則建議多補充蛋白質,切勿吃太鹹或鈉含量高的食物。林新旺醫師呼籲,一旦產婦出現如下症狀,就要馬上就醫觀察及治療,及早排除妊娠高血壓危害。1.血壓大於160/110毫米汞柱2.蛋白尿大於2+(當次尿蛋白高於100 mg/dL)3.全身水腫4.噁心、嘔吐、頭痛、視力模糊、頸部僵硬5.小便量減少6.體重快速增加(每週增加2公斤以上)7.上腹部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