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診人數
」 腸病毒 疫情 新冠肺炎 流感 疾管署腸病毒疫情升溫!單週就診人數近2萬 未滿1個月新生兒重症住院
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今(5日)表示,國內新增1例感染腸病毒併發重症確定病例,為南部未滿1個月新生兒,於今年10月上旬開始陸續出現發燒、活力下降、呼吸急促、心肌炎、肝炎及血小板下降等症狀,即收住新生兒加護病房,經通報檢驗後確認感染克沙奇病毒B4併發重症,治療後症狀已改善,目前住院治療中,為今年全國第6例腸病毒重症病例。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第44週(10月27日至11月2日)門急診就診計19,460人次,較前一週(18,594人次)上升4.7%,疫情呈上升趨勢且處流行期,近四週實驗室監測顯示腸病毒以克沙奇A16型為多,其次為克沙奇A6型;其他克沙奇A型病毒及腸病毒D68型亦持續於社區活動,疫情傳播風險持續。疾管署統計,今年累計6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分別感染克沙奇A2型3例、克沙奇A10型2例及克沙奇B4型1例,其中5例為未滿1歲幼童,籲請民眾留意孩童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過往腸病毒高峰為5、6月,然而今年秋冬疫情卻持續攀升。對此,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分析,可能和腸病毒型別多有關,以今年主流的克沙奇A型來看,就有A16、A10、A6等多種型別;另外,新冠疫情期間許多幼兒未感染腸病毒,造成易感宿主累積。疾管署預期腸病毒疫情本月底達到高峰,要到12月底才會脫離流行。疾管署提醒,國內腸病毒疫情上升,腸病毒的傳染力強,在人與人密切接觸、互動頻繁的地方最容易傳播,例如家庭、幼兒園、安親班及托嬰中心等,籲請家長與教托育機構人員,多加留意嬰幼兒健康狀況,並加強教導學童落實肥皂勤洗手,及生病在家休息等良好衛生觀念,並注意居家、學習環境的通風及定期清潔與重點消毒,定期以含氯漂白水清潔消毒環境、幼兒常接觸的物品及玩具等;另,成人外出或工作返家後,應先更衣再摟抱幼兒,孕婦、新生兒及幼童盡量避免與病患接觸,降低病毒傳播的機會,醫院嬰兒室、托嬰中心及產後護理之家並應落實訪客管理規範及相關感染管制措施。疾管署再次強調,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且重症病程發展快速,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請注意觀察是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如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到大醫院接受治療。
別疏忽!腸病毒仍處疫情高點 專業醫提醒注意「孩童4症狀」
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曾於1日表示,目前腸病毒就診人數已創下近5年來同期新高,推估疫情要到11月中旬才會脫離流行期。耳鼻喉科醫師胡皓淳也發文表示,近期診間內都是許多確診腸病毒的兒童,胡皓淳醫師也表示,如果小孩有出現「4大症狀」的話,千萬不要輕忽,應該要盡速帶小孩就醫。胡皓淳醫師近日在FB粉絲團發文表示,腸病毒最常見的症狀之一就是發燒。患者的體溫可能輕易升到38度,甚至39度。這種發燒通常發生在感染的早期,是腸病毒的第一個信號,尤其在兒童中更為顯著。如果孩子突然出現發燒症狀,應儘快前往診所或醫院進行檢查。此外,喉嚨痛和口腔潰瘍也是腸病毒的常見症狀。感染腸病毒後,喉嚨會感到疼痛,並且口腔內部常常出現小的潰瘍,這些潰瘍會讓患者在進食或飲水時感到疼痛,特別是食用酸性或辛辣食物時疼痛更加劇烈。這些口腔潰瘍有時還會擴散到喉嚨和嘴唇,造成極大的不適。如果孩子無故地食慾不振,也很可能是因為腸病毒引起的口腔疼痛。腸病毒還會導致皮疹,這種皮疹通常會出現在手掌、腳底和臀部等部位,有些人會感到搔癢或出現紅腫。皮疹的形狀和顏色因人而異,有時會形成小的水泡,讓孩子感到不舒服,影響日常活動。如果發現孩子身上出現皮疹,應及時帶他們去看醫生,避免症狀進一步惡化。最後,腸病毒也可能引起胃腸道的症狀,如腹瀉和嘔吐。這些症狀通常會在發燒和其他症狀之後出現,腹瀉可能持續數天,並伴隨著腹痛和不適。嘔吐也常見,這會進一步影響患者的食慾和水分攝取,可能導致脫水的情況。因此,如果孩子出現腹瀉或嘔吐的情況,家長應格外注意孩子的水分補充,並及時尋求醫療協助。胡醫師強調,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都應該對這些腸病毒症狀保持高度警惕。老師們如果在班級中發現有孩子出現上述症狀,應該儘快通知家長,並建議帶孩子去看醫生。腸病毒對於兒童的影響較大,而及早發現並進行治療,是減少症狀對孩子造成困擾的最好方式。家長們也應該隨時注意孩子的狀況,特別是在開學季節,病毒傳播的風險較高的時候,保持對症狀的敏感性非常重要。
「烤蚵」釀腹瀉…諾羅群聚驗出47起 疾管署籲中秋2步驟預防
近期全台腹瀉門診就診人數爆增,是5年同期最高,尤其中秋節將至,疾病管制署提醒民眾烤肉或烤蚵時,必須注意手部清潔和飲食衛生,若出現疑似症狀,除了儘速就醫也應落實聲並在家休息,以降低腸道傳染病感染或傳播的風險。根據疾管署監測資料,國內第36周(9月1日至7日)腹瀉門急診就診累計130472人次,較前一周132443 人次略降1.5%,高於2020至2023年同期,與2019年同期相當。另外,全國近4周(第33至36周)共接獲101起腹瀉群聚通報案件,同樣高於2019至2023年同期通報數,發生場所以餐飲旅宿業最多,其中病原體檢驗陽性案件計47起,以檢出諾羅病毒(26件,占55.3%)為多,其次為腸炎弧菌(16件,占34%)。疾管署指出,今年1~6月諾羅病毒腹瀉群聚通報案件中,有47件為食用烤蚵相關,中秋燒烤除肉類、蔬菜外,蚵、貝等帶殼水產亦為民眾喜歡之食材,提醒民眾燒烤時應做好留意食材新鮮,勿有腥臭味;烹調或餐前以肥皂洗手,保持手部清潔;不可生食,以免食入病毒或細菌;食物要充分加熱並徹底烤熟;食材及器具生熟分開,防止交叉污染等5措施,安心享受美食。此外,疾管署也特別呼籲,烹烤蚵類務必於殼打開後再繼續烹煮3~5分鐘至全熟,勿追求口感而殼未開或未熟即食用,造成腸胃不適或感染腸胃炎。
赴日旅遊注意!日本新冠肺炎病例「單週破5萬」 疫情連10週上升
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指出,日本新冠肺炎病例數自今年5月中旬起,已連續10週上升,第28週(7/8-7/14)報告55,000餘例,每家醫療機構平均就診人數為11.18例,是前一週的1.39倍,日本此波疫情以KP.3為主要流行病毒株。疾管署今(23日)表示,國內上週(7/16-7/22)新增773例COVID-19本土確定病例(併發症),較前一週(7/9-7/15)新增896例下降,累積併發症中65歲以上長者占79%;另上週新增124例死亡病例,較前一週新增104例上升,累積死亡個案中65歲以上長者占90%。疾管署說明,國內新冠疫情下降,惟仍處流行期且死亡數上升,仍須留意重症發生風險。另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近四週變異株監測統計,本土病例檢出以JN.1占比37%為多,KP.3、KP.2及XDV.1占比上升,分別為18%、17%及11%,LB.1占比為16%,呈下降;境外以JN.1占29%及KP.3占26%為多,其次依序為KP.2占17%、LB.1占12%及XDV.1占12%,將持續監測疫情變化及變異株流行趨勢。疾管署提到,日本新冠肺炎病例數自今年5月中旬起,已連續10週上升,第28週報告55,000餘例,每家醫療機構平均就診人數為11.18例,是前一週的1.39倍,日本此波疫情以KP.3為主要流行病毒株。近期正值暑假旅遊旺季,病毒傳播風險增加,請規劃前往日本之民眾,應儘速接種新冠XBB疫苗,以獲得免疫保護,並落實勤洗手 、出入人多擁擠或空氣不流通場所佩戴口罩等良好個人衛生習慣。疾管署統計,國內新冠XBB疫苗迄今已累計接種289.1萬人次,全國接種率11.73%,65歲以上第1劑及第2劑接種率分別為21.24%、2.3%;由於國際疫情仍為流行,依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高風險族群應接種現有XBB疫苗,無須等待新疫苗,以避免重症/死亡風險。全國尚餘莫德納XBB疫苗約270.8萬劑、NovavaxXBB疫苗僅約2,400劑,呼籲尚未接種新冠XBB疫苗者應儘速接種。
新冠疫情已過4年上週新增64例 陳菁徽:政府單位防疫低效能
近日第六波Covid疫情已經襲來,上週新增64例死亡,創下此波疫情新高。對此,國民黨立委陳菁徽5日在立法院會國是論壇發言時表示,即便在經歷疫情已經超過四年,政府卻依然用如此低效能的進度在執行防疫政策,如此疫情就不只是天災,更是人禍了。陳菁徽指出,第六波Covid疫情已經襲來,衛福部官方也預估,七月中就診人數可達12萬人次,染疫人數則會來到6萬人。上週新增64例死亡病例,為此波疫情新高,較前一週上升6成之多。全國醫院急診塞爆。她說,在後疫情時代與病毒共存已經是所有人必須學習的課題,這場天災已經造成太多的遺憾與苦難。根據WHO數據顯示,全球2020年的平均餘命因為COVID-19而退回2012年的水平,而台灣在2021、2022年的平均餘命也呈現負值,疫情造成的影響,遠比大家想像的還要嚴重。陳菁徽提到,上週五與立法院厚生會共同召開「後疫情時代新冠防疫政策總檢討」公聽會,這些來自醫界/學術界第一線的建言都非常具體/寶貴,但她很擔心政府單位是否能夠聽取且執行。她說,因為,衛福部其實有一個為期6年的「新興傳染病暨流感大流行應變整備及邊境檢疫計畫」總經費達到40億,結果今年第3年總計畫經費執行的達成率只有13.65%,3年計畫經費達成率也只有16.15%。三年才完成不到20%,難道剩下的3年可以一次趕進度80%嗎?陳菁徽指出,該計畫提到要建立藥物使用機制、要建立快速部署及分配機制、也要收集其他國家最新藥物儲備策略,這些全部都是公聽會上專家學者的建議,但是衛福部計畫執行進度嚴重落後。這個計畫公布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上,結果落後原因有7項,衛福部直接不演了,需要說明落後原因的分析,7項有6項衛福部直接躺平,分析寫『無』,包含,通報/應變能力、擴大民間參與、深化防疫旅遊觀念、儲備及管理流感抗病毒藥物及流感大流行疫苗、擴大儲備及有效管理個人防護裝備,全部都沒有「提供落後分析的原因」,也沒有「機關因應的對策」。她再說,新冠疫情可以說是這個世代最大的天災,但是政府單位不積極,不作為,即便在經歷疫情已經超過四年,卻依然用如此低效能的進度在執行防疫政策,如此疫情就不只是天災,更是人禍了。
性早熟長腋毛 7成「聞腋青年」恐引起心理社交障礙
根據衛福部健保署統計,2021年10歲以下青春期提早報到的孩童就醫突破2.5萬人次,5年內增加近1.5倍以上,迅速攀高。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廖怡華表示,現在的孩子青春期來的太快太早,第二性徵提早報到,腋毛、腋下的異味恐跟著來!近期皮膚科腋下清新門診中,未成年的青少年就診人數大幅增加,恐讓轉大人開心的喜悅,變成人格自信發展的阻礙。荷爾蒙激發汗腺成熟 腋下問題女多於男不少青少年因腋味問題落入「少年狐臭的煩惱」。廖怡華表示,腋下問題提早到來與「荷爾蒙」激發汗腺有關,女性受荷爾蒙影響又比男性更活躍,就診率也比男性更高,而且會隨著經期而有週期性的變化。近一半有腋下問題者,同時有多汗以及異味困擾。臨床經驗發現,近年皮膚科腋下門診有3成為爸媽陪同看診的青少年,年齡最小的個案為9歲女童,因腋下狐臭困擾求診除味。汗水-小汗腺開口於皮膚表面,皮膚遍佈全身水狀分泌物水狀分泌物並無特殊異味,但與皮膚上細菌作用,加上表皮角質分解,會發出汗臭味主要由乙醯膽鹼支配味道-大汗腺(頂漿汗腺)開口於毛囊,主要分布於腋下及泌尿生殖區 蛋白質分泌物分泌物的豐富蛋白質與表皮上細菌作用後,會發出強烈異味 由腎上腺素支配根據2024年1月一項針對全球社交媒體討論議題統計數據[i]資料顯示,醫美療程中,腋下問題討論度高度成長,腋下止汗居冠高達363%,非侵入式永久性的微波熱能治療方案成長高達280%,顯示Z世代青少年,活在社群媒體世代,於當中展現高度社交與認同需求,腋下多汗、異味問題成為社群媒體中重要的求助議題。7成青少年曾察覺同學有腋下問題廖怡華公布一項波仕特市調公司與教學醫院合作針對「2024年青少年及家長腋下多汗及異味觀念」的線上市調,12至18歲青少年自身或身邊有腋下問題困擾的人比想像中更多。高達7成的青少年曾察覺自身或身邊的同學有腋下問題,然而因為不知如何適當表達,多會選擇與對方保持距離,甚至用開玩笑甚至嘲笑的方式來讓對方知道,恐造成孩子潛在社交障礙及心裡焦慮憂鬱。狐臭4大警訊腋下是否有特殊異味。腋下衣服上是否留下濕黃汗漬。家族中是否有狐臭遺傳史。是否有濕耳垢。青少年腋下問題忽略不得,廖怡華表示,高達8成家長曾擔心孩子腋下問題影響在校交友狀況,但多數家長不了解腋下問題在青春期就有可能會出現,且腋下問題會遺傳,檢測濕耳垢與提前發現孩子狐臭問題有著高度的關聯性。父母親中有一人有腋下問題,子女有50%機率會遺傳到,若父母親雙方皆有腋下問題,則子女有高達7至8成機率會遺傳到。5大攻略擺脫「聞腋青年」香水止汗劑、除臭劑肉毒桿菌素手術清新微波面對腋下問題,多數家長僅幫孩子準備替換衣服、用毛巾或濕紙巾擦拭,或是使用止汗劑與體香膏,但治標不治本,僅少數人帶會孩子就醫,原因多為擔心恆久改善需要接受手術,且術後會有汗水代償、效果不佳,也不希望孩子承受手術恢復期,可能留下永久疤痕造成的內心陰影。廖怡華解說,現今有微波熱能新科技免動刀,利用微波技術精準破壞汗腺,不會讓皮膚表面留疤。即使異味嚴重,術後半年至1年也可再次治療。至於不少民眾擔心汗水代償的副作用,主要是在神經外科針對多汗症進行交感神經切除術,但現已很少人在做這項手術,家長不用過度擔心。術後保養只要注意少吃蔥、薑、蒜與咖哩等味道濃厚的食材,並注重日常清潔,便能保養清爽腋下環境。[i] Meltwater media report January 2024
彰化縣1周900人腸病毒就診 衛生局:4歲以下幾乎沒有免疫力
彰化縣近期腸病毒疫情明顯升溫,1周內因為腸病毒就診的人數高達900人次,衛生局表示,主要是因為在先前新冠疫情期間,幾乎沒有爆發腸病毒疫情,這也讓4歲以下的兒童,對於腸病毒幾乎是沒有任何免疫力可言,這才讓近期腸病毒患者人數暴增。根據媒體報導指出,彰化縣衛生局日前表示,先前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在過去3年幾乎沒有發生腸病毒的疫情,導致如今4歲以下的孩童,對腸病毒幾乎沒有免疫力。所以在疫情結束之後,從2023年冬季開始,因為腸病毒就診的人數便不斷增加。彰化縣衛生局也提到,從2023年冬季至2024年3月,每周因為腸病毒就診的人數約有3至4百人次,但從4月開始,單就近一周的就診人數已經增加到900人次,不僅比先前翻倍成長,甚至已經創下4年來的高點。彰縣衛生局也提到,目前衛生局已經完成境內347家幼兒園洗手查核,以及4間腸病毒責任醫院的訪查。目前預計在4月底前會完成54家托嬰中心實地感控輔導諮詢、8家產後護理之家腸病毒感染管制訪查,6月底前會完成縣內246所國小、國小附幼及公托腸病毒聚集事件演習。彰縣衛生局也提醒民眾,腸病毒的傳染力極強,部分患者感染後僅會出現類似感冒的症狀,極容易忽視而變成潛在的傳染源,彰縣衛生局呼籲民眾返家時,必須要先更衣、洗手,才能抱小孩,同時也要教導孩童返家時、進食前必須要確實的做到洗手等清潔事項。
流感併發重症「增11死創7周來最高」 最年輕僅30多歲
類流感高峰已過,上周就診人數較前一周下降,但仍處於高原期,而且是6年同期最高。值得注意的是,上周流感死亡新增11例,是7周以來最高,疾管署鼓勵民眾施打疫苗,目前公費流感疫苗還有6萬劑,年齡6個月以上均可公費接種。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指出,類流感上周就診人次比先前下降,但是高峰比預期提早到。高峰就診人次跟預期相差不多,但略為緩和,並且仍在高原期。上周(2月25日至3月2日)門急診類流感就診人次為10.2萬人次,疫情下降但仍處高原期,監測顯示近期流感病毒、新冠病毒及腺病毒等多種呼吸道病原體持續於社區活動,其中流感病毒以A型H3N2為主。疾管署統計,上周新增34例流感併發重症,分別為8例A型H1N1、24例A型H3N2、1例A型未分型、1例B型,年齡介於10多歲至90歲,其中24例未接種流感疫苗。另外,新增11例死亡,是7周以來最高,分別為2例A型H1N1、7例A型H3N2、2例B型,最年輕死亡個案為一名30多歲女性,未接種流感疫苗,共有10例未接種流感疫苗。羅一鈞表示,國內流感疫苗目前已接種651萬劑,還剩6萬劑,今天起開放全民接種,鼓勵民眾盡速完整疫苗接種,年齡6個月以上均可公費施打。
春節團聚,當心樂極生悲! 感染科醫師籲「提前做1事」護健康
春節期間把握難得機會,親友南來北往團聚本是開心事,但一定要當心樂極生悲。人口大量快速移動 增加傳染病傳播風險春節是華人世界重要節日,各地華人歸國返鄉與家人團聚是年度大事。台中慈濟醫院感染科主任王瑞興表示,不論是返臺過年或海外旅遊,人口大量快速移動,加上近距離吃飯喝酒等交流,都會增加傳染病傳播或病毒變異的風險。腸胃道就醫人數增加 這樣做避免發生率王瑞興主任觀察往年春節期間的疾病型態,除氣候變化劇烈,呼吸道就診人數爆增,腸胃道就醫人數隨著眾人大快朵頤酒足飯飽明顯增加,症狀常為消化不良或吃壞肚子,推測是飲食不潔、過量生食以及食物保存問題導致春節期間陸續發作就醫。王瑞興提出保護腸胃道不受疾病感染策略,除勤洗手,加上不吃生食、公筷母匙,千萬不要因為歡慶年節就暴飲暴食或喝太多酒,增加腸胃負擔。此外,食物放太久或保存、處理不當,容易衍生細菌。該如何把握親友團聚機會又降低感染風險?王瑞興建議,首要留意個人健康預防跟環境的衛生狀況,戴口罩、勤洗手並保持社交距離。其次是當無法預期會遇到什麼樣病原菌時,儘快把能接種的疫苗打齊全,以春節期間最常見的呼吸道感染為例,政府對高風險族群提供公費流感疫苗、新冠變異株疫苗、以及肺炎鏈球菌,即使並非高風險族群,也建議自費接種,增加免疫力跟保護力。
新冠肺炎一週64死「創5個月來新高」 類流感就診人數多達11萬
疾病管制署今(30)日表示,近期新冠肺炎併發症與類流感人數激增,新冠一週就增加546例,雖然比前一週相比略降,但死亡人數卻增加64例,創5個月(9月初以來)新高,而本土JN.1病毒近四週佔比升至52%超過EG.5,也確定JN.1為國內新冠目前主流病毒株,呼籲民眾儘速接種新冠XBB疫苗,以及時獲得保護力。疾病管制署表示,今年第4週(1/21-1/27)門急診類流感就診人次為11萬4754人次,較前一週下降,惟仍高於過去三年同期,且為十年同期第三高。目前處高原期,須持續觀察寒流後疫情變化趨勢;多項監測系統顯示近期流感病毒、新冠病毒及腺病毒等多種呼吸道病原體持續於社區活動,其中流感病毒以A型H3N2為主。截至1/29,國內公費流感疫苗已接種646萬餘劑,其中65歲以上長者(含機構對象)共222.3萬人已接種,接種率53.1%,尚未達目標值(55.0%)。目前全國公費流感疫苗剩餘11萬餘劑,請符合條件民眾把握機會儘速接種,以獲得足夠保護力。 疾管署說明,上週新增40例流感併發重症(9例A型H1N1、27例A型H3N2、1例A型未分型、3例B型),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90多歲,其中30例未接種流感疫苗;另新增8例死亡(2例A型H1N1、6例A型H3N2),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90多歲,其中7例未接種流感疫苗。本流感季自去(2023)年10/1起截至今年1/29累計405例流感併發重症(130例A型H1N1、246例A型H3N2、5例A型未分型、24例B型),年齡層以65歲以上長者為多(占59%),85%未接種流感疫苗;其中死亡63例 (25例A型H1N1、34例A型H3N2、2例A型未分型、2例B型),89%未接種流感疫苗。近期流感併發重症通報數仍多,呼籲民眾提高警覺,如出現呼吸困難、急促、發紺(缺氧)等危險徵兆,請儘速就醫,並配合醫師指示服藥,以降低併發重症發生風險。國內COVID-19疫情持續且處流行期,因農曆春節將近,人群聚集及移動頻率增加,病毒傳播風險仍高,為保護個人健康,請民眾儘速接種新冠XBB疫苗,以及時獲得保護力。近期全國XBB疫苗打氣持續提升,1/26接種3.7萬人,再次創下去(2023)年9月底開打以來單日新高;新冠XBB疫苗迄今已累計接種146.5萬人次,其中莫德納XBB疫苗累計134萬人次,Novavax XBB疫苗累計12.5萬人次。全國接種率達6.23%,65歲以上長者接種率達14.77%。疾管署說明,上週(1/23-1/29)新增546例COVID-19本土確定病例(併發症),較前一週(1/16-1/22)新增615例下降,併發症中65歲以上長者占79%;另上週新增64例死亡病例,較前一週新增44例上升,死亡個案中65歲以上長者占90%;自新冠XBB疫苗開打以來,本土通報確診併發症及死亡病例中未曾接種新冠XBB疫苗者分別占98%及99%。近四週變異株監測總計,本土檢出病毒株以JN.1 (52%)為多,其次為EG.5 (35%)及XBB.1.5 (7%)等;境外檢出病毒株以JN.1 (78%)為多,其次為EG.5 (13%)及BA.2.86 (7%)等。疾管署指出,為兼顧農曆春節期間呼吸道傳染病病人(尤其是兒童)就醫需求及急重症醫療品質,獎勵急救責任醫院於初一至初三開設呼吸道傳染病特別門診(簡稱特別門診),依衛生局回報,配合開設特別門診醫院共計157家,規劃開設約1,165診次(含353診次之兒科特別門診),高於往年開設診次,並陸續公布相關就醫資訊於衛生局外網。疾管署說明,自去年10月起,65歲以上長者施打流感、COVID-19、肺炎鏈球菌等疫苗時,每接種1劑疫苗,每人可免費領取10劑COVID-19家用快篩試劑。考量國內疫情升溫,為保障民眾健康,將免費領取快篩對象自2/5起由65歲以上長者擴大至50歲以上民眾,接種上述公費疫苗的民眾,每人每1劑可免費領取10劑COVID-19家用快篩試劑。
大感染潮2/孩童病懨懨「兒科急診人數增3倍」 免疫負債持續燒!苦日子至少再2年
台灣兒童急診醫學會9月份針對全台北中南、總共 19 間醫學中心及區域醫院進行兒童急診現況調查,發現兒童急診人數急遽上升,約為疫情前的2~3倍。醫師指出,其實從半年前至今都是這樣的狀況,關鍵就是免疫負債,讓許多病毒包括流感、副流感病毒、RSV、腺病毒、人類間質肺炎病毒、腸病毒和新冠病毒輪番上場,讓許多孩子幾乎一直生病中,而這樣的苦日子,恐怕至少還得持續2年。許多父母都感覺「今年病毒似乎特別兇猛」,怎麼孩子一直持續生病,幾乎每1~2個月就要到診所報到一次,其實這都是因為新冠疫情後的免疫負債。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邱政洵表示,「過去3年在高強度的防疫措施下,幾乎抑制了所有病毒,所以讓身體忘記如何抵抗病毒,所以解封後各種感染就一次爆發,現在是『還債』!」邱政洵說,目前各種病毒是「一波接著一波來」,而且很多是同時存在,包括流感、新冠、腺病毒、RSV都相當常見,甚至連腸病毒都有。另外,前陣子備受關注的黴漿菌,邱政洵也透露「案例數持續緩慢上升,但尚未到大流行的階段。」由於新冠疫情持續升溫,醫師建議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或人潮眾多時戴上口罩,才能預防感染進一步擴散。(圖/方萬民攝)疾管署也公布上周「類流感」就診人次將近8.6萬人,創下近3年同期新高,也新增20例流感併發重症、1名死亡案例。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表示,流感目前就診人數是本流感季近3個月以來的最高點,預計未來4周還會持續上升,目前流感疫苗所剩不多,約剩32萬劑,剩下的疫苗希望高風險族群盡快接種提升保護力。針對呼吸道病毒大爆發,疾管署目前仍無強制戴口罩,但邱政洵建議防疫措施回到「微解封」時,也就是在室內不通風處、大眾運輸交通工具、人潮聚集處都戴上口罩,同時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才能降低感染病毒的機率,因為這段免疫負債的日子,還不會那麼快結束,至少還需要2年時間。
代謝差、宛如人體除濕機! 女星靠三寶消「水腫型肥胖」
44歲女星何嘉文嘗試過多種減肥方式,卻發現體重數字下降只是治標不治本。她近期請中醫師吳明倉醫師診斷,發現自己屬於「脾虛濕阻型」體質,體內濕氣重又偏虛寒,水分代謝差,宛如人體除濕機!醫師建議從食衣住行開始改善,何嘉文因此隨時準備圍巾、保溫杯、暖暖包進棚錄影,笑稱「老妹三寶」有助養成健康好身材,進一步調理後健康瘦下8公斤!何嘉文過去忽胖忽瘦的身材曾引起討論話題,更曾因使用錯誤的減肥手段,導致身體出狀況,158公分的她變成65公斤。她坦言自己為了維持身材嘗試過百百種方式,但最後發現都是治標不治本。直到這次看中醫,何嘉文了解到自己的體質偏虛寒冷,水分代謝相當不好,容易有腸胃悶脹、四肢水腫等症狀,再加上台灣是海島國家,身體幾乎處於濕濕重重黏黏的狀態。她分享以前以為減重只要少吃多動就好,接觸中醫後完全顛覆以往對於減重的認知,找出肥胖源頭,可深入淺出的了解自身健康狀態及調理重點。每周固定回診並搭配使用APP管理體重,隨時記錄飲食,慢慢養成了許多好習慣。台灣成人過重或肥胖率高達47.9%世界衛生組織(WHO)早於1997年將肥胖視為一種慢性疾病,在全球是不容忽視的重要議題,台灣也不例外。世界肥胖聯盟(World Obesity Federation)估計全球有8億人有肥胖症,而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統計資料顯示,台灣成人過重或肥胖率高達47.9%,相當於每2位成人就有1人過重。肥胖不僅對於外觀、身體與心理健康都有影響。我國十大死因中,就有8項與肥胖有關,包含:惡性腫瘤、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等。此外,常見的慢性疾病中,多項也與肥胖密切相關,如第二型糖尿病、代謝症候群、心血管疾病、退化性關節炎、癌症、睡眠呼吸中止症、憂鬱症、非酒精性脂肪肝、不孕症、胃食道逆流,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科學中醫「五型體質」瘦身攻略 根據調查,後疫情時代國人進行漢方保健的就診人數明顯增加,其中超過7成民眾著重在長期調理。中醫師林朝暉表示,自2020-2023年期間,中醫減重的詢問度成長了2.5倍,相關產值成長2.4倍。根據近5年、10萬例的臨床研究,減重國人中,7成為「肝鬱氣滯型」,也就是現代人俗稱的「壓力型肥胖」,次高為6成4的減重民眾含有「脾虛濕阻型」,吃得少卻仍然看起來肥胖,俗稱「水腫型肥胖」。實際上單一的體質並不常見,近6成民眾,同時在2個或2個以上的肥胖體質取得高分,這種複合式肥胖已經相當普遍,傳統的公版減肥中藥無法滿足現代人普遍的複合式肥胖。《中醫五型減重》一書歸納五種肥胖體質,並依據「望、聞、問、切」四診來評估每個人的狀況,客製化療程並決定用藥方向。由飲食管理到療程規劃,提供民眾體質管理與體重規劃。壓力型-肝鬱氣滯型壓力大導致暴飲暴食,習慣用吃來發洩。水腫型-脾虛濕阻型久坐不動造成體內循環不佳,或是喜好冰品,水分因此長時間在體內滯留,影響人體代謝機能,進而造成肥胖或水腫。老饕型-胃熱濕阻型這類人通常食慾很好,或經常外食,特徵是胃口大、火氣大,飲食油膩、重口味,容易有三高、痘痘肌或是便秘症狀。虛弱型─氣血虛弱型體質虛弱、氣血不足者,常見於工作太忙的上班族、生產後的婦女或久病者,因身體營養不足容易疲倦。失調型─腎陽虛痰濁型一般是因老化內分泌失調或代謝降低造成,可能因更年期、慢性病或作息不正常導致。此外,坊間常會擔心吃中藥會不會有副作用,像是心悸、手抖、拉肚子等?林朝暉表示,實際上每個人對藥物的反應不同,適合的治療方式也有別,醫師可隨時針對病人的用藥反應調整劑量與處方,安全第一是基本原則,溫和不傷身是精神基底。
高度近視恐成眾多眼疾之源! 醫授「343原則」維持視力保健
國人「靈魂之窗」越來越茫!眼睛退化機制與幼年期的視力狀態關係密切,最大的問題根源就是近視。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監事、三軍總醫院一般眼科主任呂大文出席「眼疾治療歷史特展」表示,國小學童畢業時視力若達到500度,未來度數恐不低於1,000度,提醒兒童時期要注意視力保健,掌握「343原則」,將畢業時近視度數壓到300度以下,罹患眼疾的風險才能降到最低。呂大文表示,人生不同階段會引發不同的眼部疾病,兒童時期如果沒有照顧好視力,就會成為未來所有眼睛疾病的根源,包括壯年乾眼症、早年性白內障、黃斑部病變、視網膜剝離等。呼籲孩子越年幼時就注意視力保健越好,盡量在兒童在畢業之前壓低近視度數,不要達到300度。根據國健署統計,小學1年級學童近視比例26%,小學畢業學童近視比例已超過50%;根據眼科醫學會統計,若小學3年級近視度數達到300度、小學畢業時近視達到500度者,未來度數恐不低於1,000度。白內障與青光眼逐年攀升 眼睛健康不可忽視國人常見眼疾包括乾眼症、飛蚊症、白內障、黃斑部病變、視網膜剝離等。根據衛生福利部全民健康保險醫療統計資料顯示,我國白內障就診人數從民國105年106萬人上升到民國110年的114萬人,5年內成長7%;青光眼就診人數從民國105年35萬人上升到110年43萬人,5年成長22%。遠離惡視力 國健署推廣視力保健「343原則」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2020年發表的「世界視覺報告」指出,全球有至少22億人有視力障礙,其中超過10億人的眼疾原本是可預防與治療的。此外也將高度近視下修至500度。衛福部國健署也推廣視力保健「343 原則」:「3」學齡前到22歲的孩童和青少前,每次近距離用眼30分鐘後,休息10分鐘。「4」22歲到尚未老花眼的人,每次近距離用眼40分鐘後,休息10分鐘。「3」有老花眼的人,每次近距離用眼30分鐘後,休息10分鐘。呂大文表示,過度曝曬於陽光對眼睛來講有潛在的傷害;民眾生活中接觸3C產品後,看遠處或是到大自然走走,適度放鬆眼睛很重要;用眼時也要注意不要太操勞,建議在燈光充足的環境下使用眼睛。醫師呼籲,眼睛健康是人們必須面對且重視的課題,眼睛受損不只影響生活便利,也容易發生跌倒或交通上的危機,進一步因不敢騎車、外出,影響到自信和社交,工作可能停擺,甚至加速失智症來臨。擁有正確的認識眼疾知識,每年定期至眼科檢查,捍衛自己的眼睛,才能擁抱睛彩視界。
世界第2大致盲原因 「視力小偷」青光眼專找這些人下手!
根據衛生福利部全民健康保險醫療統計,我國青光眼就診人數從民國105年35萬人上升到110年43萬人,5年成長22%。青光眼權威、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監事呂大文出席「眼疾治療歷史特展」表示,青光眼又稱「視力小偷」,初期症狀難以察覺,一旦發現時視力已嚴重受損,若無及早治療恐導致失明。提醒慢性病者、有家族史者、中高齡族群、女性等高風險族群要注意。眼球為維持形狀,需保持一定的壓力,眼壓的高低又由防水的分泌和排出維持,若房水的循環平衡被打亂,眼壓就會升高。由於眼壓異常而導致視神經萎縮,是一種會持續進行的視神經疾病,造成不可逆的傷害。青光眼又可依症狀分為急性與慢性,因為沒有明顯的前兆,所以須定期接受檢查,追蹤眼睛狀況,才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慢性青光眼」偷偷摸摸 5大高風險族群 呂大文表示,青光眼被稱為「視力小偷」,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症狀難以察覺,是個既慈悲又兇狠的眼疾,雖然沒有疼痛感,但若無及早治療恐會失明!診間許多病人初次就診的時候,視力就已損失一半。症狀:初期多是視野邊緣受損,症狀不易察覺,等到眼睛出現視力衰退,往往已經嚴重惡化。 眼壓值較高者正常眼壓落在12-20毫米汞柱,若高於20毫米汞柱需警覺。 大於40歲40歲得到青光眼的機率為1.5%,到了70歲就會增加到7%。 青光眼家族史直系血親有青光眼者,比一般人高出7-9倍,建議18歲開始就要定期檢查。 高度近視/屈光不正常者高度近視與青光眼、白內障、黃斑部病變都有關係,只要是近視度在500度以上的患者,有5至8倍的機率會有青光眼,所以高度近視者一定要接受青光眼的篩檢。 慢性疾病或其他糖尿病、高血壓恐併發「次發性青光眼」,此類患者特別要注意,糖友須控制血糖。另外手腳冰冷也要當心,由於血液循環不佳,可能會造成低眼壓青光眼。1/3患者會失明! 4種人當心「急性青光眼」 呂大文說明,急性青光眼平常完全沒有症狀,一旦發生就會導致視力變差與全身極度不適,每周都有病人到急診求助。急性青光眼一旦發生,高達1/3患者會失明,另1/3患者恐留下這明顯後遺症。症狀:視力突然變差、頭痛,甚至噁心、嘔吐。常被誤以為腸胃炎、偏頭痛、高血壓發作而耽誤,辨別關鍵在於「瞳孔放大」,可藉此徵兆篩選出來。 女性據健保資料庫統計,國內急性青光眼患者有75%是49歲以上的婦女,因為更年期影響,能保護眼睛的雌激素分泌下降,成為高危險群。 遠視100-300度因為眼球軸長較短,眼睛內空間較小,導致視神經遭擠壓,引發急性青光眼。 身高<160公分 年齡>55歲此外,很多民眾以為眼壓檢查正常就沒有青光眼。呂大文提醒,不能單靠「高眼壓」判斷。根據亞洲統計資料,85%以上青光眼患者屬於「正常型眼壓青光眼」,台灣1/3的低眼壓青光眼患者,眼壓並不高。患者2大惡習 導致視力惡化根據健保資料庫顯示,台灣約有38萬人正在治療青光眼,改善青光眼的方式包括降低眼壓與使用眼藥水治療。病人常有幾個特色:患者拒絕承認罹病診間不少民眾無法接受青光眼診斷結果,「家裡人都沒有得病,為什麼我會有?你是不是診斷錯誤,我要再去看另外一個醫生。」自行停藥導致惡化「這個醫生開的藥讓我好難受,停掉以後眼睛變得好舒服,我不想要治病。」由於青光眼眼藥水容易造成不適,許多病人以為症狀不但沒改善,反而更糟糕,自行停藥不治療,將導致眼疾惡化,相當可惜。行醫30多年,呂大文與青光眼病患及其家屬共同成立台灣青光眼關懷協會,期盼藉由提供正確醫療資訊、青光眼衛教及同儕支持,讓大家少一點恐懼,多一點勇敢,接受最佳的治療方式,發願不要再有失明的不幸事件發生,讓更多人持續看見寬廣世界,看見未來的美好。
全台多病齊發!社區呼吸道病毒它最猛 新冠第5波疫情高峰時間曝光
台灣各診間近期「多病齊發」。疾管署今(24日)公布最新疫情監測,指上週類流感就診達8.1萬人次、流感處於流行期;分析各社區呼吸道病毒分離情況,顯示前3名為流感、呼吸道融合病毒、腺病毒。另新冠疫情雖在低點且上下波動,但單週併發症通報達流感重症的6至10倍。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表示,目前為流感流行期,本週就診人數較前一週下降,有81167人次;近4週合約實驗室分離出流感病毒以A型H3N2居多,高於H1N1;社區合約實驗室呼吸道病毒分離中流感病毒占比最高達41.3 %,呼吸道融合病毒23.1 %、腺病毒19.5 %,顯示多種呼吸道病毒仍持續活動。(圖/疾管署)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指出,由於前3年的新冠疫情累積的免疫負債,今年流感疫情一直持續,預估近期疫情會再上升,與往年流感從10月中旬開始流行略有不同。新冠疫情上週新增262例本土(併發症),另新增29例死亡,對比前一週下降,但較再前2週上升,近期處於低點但上下波動狀態,其中近4週本土病例以XBB為主流株,達98%,重點變異株以EG.5的65%為多,其次為XBB.1.16的7%、XBB.1.9.1的5%。(圖/疾管署)曾淑慧表示,過去4週的新冠每週併發症個案約流感重症6到10倍;另依疫情中心模型推估,新冠第5波疫情將在12月底至明年1月中旬達高峰,每天約2萬至2.4萬人感染,並有約200名併發症。此外,XBB.1.5疫苗對目前正流行變異株均具免疫保護力,現已開放6個月以上全民接種;今年公費流感疫苗已接種302.7萬劑,較去年同期增加4.1萬劑,且由於秋冬相關疫情將持續,符合資格民眾應儘速接種,減少感染及重症風險。
全民酷酷掃1/男大生劇咳2周「失眠又嘔吐」 病毒輪番上!嬰幼童輕忽恐變重症
疫情解封的同時,民眾也面臨「免疫負債」的代價,除了新冠肺炎仍持續發生之外,各式各樣的病毒也鋪天蓋地而來,而共同的症狀都是咳嗽,再加上時值秋天,本就容易「酷酷掃」,也讓醫師驚呼簡直是「全民皆咳」,呼籲要好好對症下藥,否則久咳恐落得終生病根,而5歲以下嬰幼童更要當心,劇烈咳嗽可能是感染「小孩殺手」病毒的症狀,一不當心恐變重症。「咳咳咳….」,相信許多人最近常聽到陣陣咳嗽聲,因為近來不只新冠病毒持續肆虐,流感、呼吸道融合病毒、人類間質性肺炎病毒、肺炎鏈球菌、腺病毒等也廣泛流行,根據疾管署統計,上周類流感就診人數就高達11萬210人,國慶日連假期間許多人都在生病中度過。「更慘的是,許多人吃藥好幾天,卻還是咳個不停,吃完西藥又換中藥,這樣的患者最近就增加4成。」中醫師鄒瑋倫表示,很多患者是遭受一連串的病毒攻擊,例如就曾遇過連續4次確診的患者;還有另一個患者是先得流感、接著又確診新冠肺炎,飽受折磨。「還有一位男大生,剛從南部北上就學,結果整間寢室的室友都感冒了,他也不例外,一開始他不想看醫師,後來咳了1周,不只睡不好、甚至咳到吐,看了西醫兩輪都還沒改善,最後他就醫才知道得了A型流感。」鄒瑋倫認為,今年實在有太多病毒一起出現了,若出現感冒症狀,建議一定要看醫師比較安全。中秋、國慶連假南往北返,病毒傳染也跟著擴散,建議出入公共場合要多洗手、戴口罩。(示意圖/侯世駿攝)尤其是5歲以下的嬰幼童更要當心,被封為「小孩殺手」的人類間質肺炎病毒(hMPV)近來也很猖獗。「這個病毒9月中在美國、澳洲大爆發,現在台灣也要格外當心,它的症狀很像一般感冒,但特殊之處在於高燒不退,就算住院打點滴也難以退燒,而且會一直劇烈咳嗽,彷彿快把咳出肺臟來。」鄒瑋倫說。小兒感染科醫師黃瑽寧表示,hMPV若發生在過敏氣管的孩子身上,比較容易會誘發過敏咳嗽,甚至讓氣喘發作。兒科急診醫師吳昌騰則提醒,hMPV感染可能會併發重症,包含肺炎、腦炎及心肌炎,國外研究顯示hMPV感染兒童的ICU入住率可達12.2%~24.29%,建議若發現孩子發燒、食慾差、咳嗽、呼吸急促,建議趕緊就醫,以免錯失治療良機。鄒瑋倫說,千萬別輕忽咳嗽,就算是一般感冒的咳嗽,久咳不癒就可能惡化成過敏性咳嗽,天氣一旦變化、甚至過於疲累,就可能引發劇咳,就曾有患者此連續咳嗽半年之久,建議及時治療,否則落下病根,恐怕要花上更久的時間才能調養回來。
小孩腸病毒吃不下怎辦? 醫:開放「這些軟食物」應急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COVID-19疫情漸漸趨緩,然而各種呼吸道症狀病毒卻接踵而至,除了流感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還有黴漿菌等都蠢蠢欲動,近期門診亦發現腸病毒就診人數有增加趨勢。腸病毒易造成手口足病 這樣提升食慾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小兒科醫師徐于康表示,腸病毒症狀通常為發燒伴隨出現在手掌、腳掌或是屁股的顆粒性疹子及水泡。由於腸病毒常造成手口足病,嘴巴的病灶會讓孩童吞嚥時產生疼痛感,而有食慾不振或拒絕進食的狀況,此時可以使用口服止痛藥物或是口腔局部止痛噴劑來減緩孩子的不適,一般來說,建議先使用這些藥物,等待5-10分鐘之後再進食也許可以順利些。準備軟質食物撐過非常時期 一周內可復原徐于康也提醒,這個時期不必強求孩子進食,可以準備一些軟質食物,並將食物放涼一點再吃,甚至準備一些冰涼食物諸如布丁、果凍、運動飲料等,以孩子願意吃的食物為主,降低脫水風險,撐過這幾天的非常時期。這些病灶無須特殊藥物,大多數的孩子身上及嘴巴的水泡、疹子在一周內可以自己逐漸復原。年紀小重症風險高 出現「抽、睡、快、吐」快送醫孩子在腸病毒的病程中,家長須特別留意是否有任何的重症前驅症狀。徐于康說,年紀越小的孩子越是重症高風險族群,在感染的前幾天,要特別注意是否有肌躍型抽搐、嗜睡或意識改變、體溫正常時呼吸或心跳仍持續加快、以及持續嘔吐等症狀;可以用「抽、睡、快、吐」這四字口訣來做記憶。一旦發現上述狀況,可能為重症的前驅症狀,需立即就醫評估。戴口罩、濕洗手最重要 漂白水消毒環境降風險至於要如何預防腸病毒呢?徐于康表示,戴口罩、濕洗手為預防腸病毒感染的不二法門,光是用酒精消毒是不夠的。環境中的病毒可以使用漂白水做清潔及消毒,降低感染機率。
腸病毒疫情急升!花蓮就診人數一周暴增50%
國內腸病毒疫情持續上升,花蓮縣衛生局衛公布腸病毒門急診就診人次達164人次,預計5月正式進入流行期,隨著疫情解封,口罩鬆綁,預料腸病毒恐攀升,尤其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等腸病毒前兆病徵,儘速送到花蓮慈濟醫院或門諾醫院治療。目前花蓮幼兒園為避免腸病毒群聚感染造成停課,兒童入園上課前都會檢查有無症狀。衛生局長朱家祥表示,疾病管制署監測資料顯示,112年第16週國內腸病毒門急診就診計7752人次,較前一週5468人次上升70%,而花蓮縣就診計164人次,較前一週94人次上升57.32%,就診人次上升趨勢。監測顯示,社區檢出以克沙奇A型病毒為多,腸病毒71型及D68型病毒亦持續於社區活動,仍應多加注意防範。他說,「保持手部衛生」是預防腸病毒第一道防線,家中若有第二個小孩被感染更要特別留意,不論家長與學童,都務必落實勤洗手戴口罩的好習慣,才能降低密切接觸時感染與傳播腸病毒的機會。朱家祥指出,民眾應養成正確勤洗手(內、外、夾、弓、大、力、腕)的習慣,學校在每日幼兒入園前、用餐前後及離園後清消,建議每天至少清消5次;每周1次對環境、玩具清潔及消毒,以市售含氯漂白水(5-6%濃度),1(漂白水):100(水)的比例稀釋攪拌均勻後,擦拭常接觸門把、課桌椅、餐桌、樓梯扶把、玩具、遊樂設施、寢具及書本,校園應落實學童自主健康管理,並確實填寫清消記錄,共同防範腸病毒來襲。衛生局提醒,成人、幼兒都有感染腸病毒風險,皆應做好個人衛生,平時應以肥皂正確勤洗手,並注意居家環境的清潔消毒。相關資訊可至疾病管制署全球資訊網,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2歲男童感染「病毒界法拉利」!口吐白沫全身大痙攣 醫:恐有噎到窒息風險
一名2歲男童在家上吐下瀉2天後,突然又雙眼翻白、抽搐、口吐白沫。對此,高醫小兒急診主任陳泰亨推論男童可能是染上諾羅病毒引發的腸胃炎,繼而誘發大痙孿,而春初又是諾羅、輪狀病毒的好發季節,近期已收治多例,因此他也提醒腸胃炎後若出現全身痙攣,就要趕快就醫,否則恐有噎到窒息的風險。據疾管署統計,國內上週腹瀉就診人數約14萬多人,台中更發生某國小腹瀉群聚、彰化一家4口染諾羅病毒等情形。而在南部高醫急診室,每月約有800例兒科病人,約4分之1有腸胃炎症狀,更有多例誘發全身性大痙攣。對此,副署長羅一鈞特別提醒,諾羅病毒傳染力強,有「病毒界法拉利」之稱,不排除清明連假後可能出現一波小流行,提醒民眾勤洗手防範。高醫小兒急診主任陳泰亨也表示,前面提到的2歲男童是以急診方式入院,家長指孩子前天開始嘔吐、腹瀉,一天各有4、5次,帶到診所就醫,初判是腸胃炎即返家,沒想到2天後,孩子出現全身性痙孿,「他就突然眼睛翻白、全身抽啊抽的,怎麼都叫都叫不醒。」家長見狀趕忙打119送醫。陳泰亨指出,他當下隨即為男童安排抽血等檢查,此時在急診室的男童,突然又雙眼上吊,2次全身抽搐大發作,立刻被安排住院。幸好該名男童在使用抗痙攣藥,與收治住院治療,在病毒性腸胃炎病況控制後,未再第3度合併全身抽筋,約3天後康復出院。陳泰亨強調「真的不能小看諾羅病毒!」,尤其最近正值春初,是諾羅、輪狀病毒好發季節,光最近這2個月,高醫急診室即約收治4、5名腸胃炎合併全身性痙攣幼童患者,感染病毒以諾羅、輪狀病毒為主。陳泰亨補充,這些幼童患者多半是先吐再拉,其中少數病童會再合併出現全身性抽筋,這與發燒引發的熱痙攣不同,患者通常體溫正常,推論有可能與病毒釋放的細胞激素有關。這類因腸胃型病毒誘發的幼兒痙攣,通常是全身性大發作,一次可達數10秒,甚至一天發作2、3次,病童多失去意識,若正好在進食,有可能噎住呼吸道,造成窒息死亡風險,且不知下次何時再發作,一定要快就醫。陳泰亨也提醒這2種病毒都是以「糞口接觸」,接觸到患者分泌物、糞便等,不慎食入而傳染,只要很少量病毒,就能傳染很多人,預防措施著重在落實個人防範作業,注意多洗手於如廁後、用餐前,外出時不方便也可用乾洗手液代替。
美女主播吃「1類食物」染病毒…上吐下瀉送醫 醫檢查傻了:台灣很少見
美女主播蕭彤雯最近因不明原因上吐下瀉,就醫檢查發現腸胃嚴重發炎,因此住院超過40小時滴水未進,卻不知道是為什麼。過了一天,她今(29日)揭曉謎底,是感染了「沙波病毒」,主要是吃了一種食物,嚇得她短時間不敢再吃。蕭彤雯在臉書透露,造成她上吐下瀉的是「沙波病毒」,也稱為「札幌病毒」,雖然和諾羅、輪狀病毒一樣,都會出現腸胃症狀,不同的是不會大規模傳染。她查了相關資料發現,患者通常是因為吃進的食物遭到病毒污染而感染,疾管署曾公布2起多人感染案例,都是在宴席上吃了生蠔或生魚片,正好生食都遭到病毒污染。蕭彤雯因為食用生魚片,感染了沙波病毒。(圖/翻攝自蕭彤雯臉書)回想這幾天的飲食,蕭彤雯在周日晚餐有吃生魚片,是友人從屏東帶回來的,其他家人也有食用,但只有她當天半夜開始腹瀉,猜測可能是周末天氣變化大,吹冷風著涼抵抗力下降,病毒才有機會肆虐。因此,蕭彤雯提醒食用生食要特別注意,尤其本身抵抗力較差、或剛好身體不適的人,應該要避免,更坦言自己短期內不敢再吃了,並呼籲保持抵抗力和注意手部清潔很重要,由於國人因腹瀉至醫院就診人數,近來每周暴增到15萬人以上,多數都是諾羅或輪狀病毒,所以希望大家都可以健康平安。消息一出,就連毒理學家招名威也留言驚呼:「天啊,這病毒也太不常見了吧!」對此她回應:「我醫師也說這很少見」。招名威醫師也表示該病毒在台灣很罕見。(圖/翻攝自蕭彤雯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