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衛星
」 日本美日擬共同研發飛彈 攔截高超音速武器
為攔截中國、俄羅斯及北韓持續開發的高超音速武器,據日本媒體報導,日本與美國政府已確定將共同研發新型反彈道飛彈的政策方針,預料將在8月18日舉行的日美領袖會談上獲雙方同意。日美政府如真確定共同研發新型的反彈道飛彈,將是繼2017年度共同研發增程型標準3型(SM-3 Block IIA)反彈道飛彈後的第二例。根據日本《讀賣新聞》引述多位日本政府相關人士透露,面對現有飛彈攔截網難以因應的威脅,日美政府將持續做好準備,希望藉此強化嚇阻力。由於傳統的彈道飛彈彈頭,從太空飛向目標的過程中有一定的飛行軌跡,比較容易預測。但高超音速武器的速度可達音速5倍(5馬赫)以上,且可在中途人為改變軌道,不容易被現有雷達捕捉,因此被認為難以攔截。據了解,中國已在2021年7月成功試射高超音速武器,俄羅斯在侵略烏克蘭時也曾使用;北韓從2021年9月後也不斷試射。更有分析指出,2022年1月的試射曾以最大速度約10馬赫飛行。日本防衛省為因應高超音速武器,打算提升陸上自衛隊03式地對空飛彈性能,加上海上自衛隊神盾艦上搭載新型的標準6型(SM-6)反彈道飛彈也有一定攔截能力。但上述兩種只能在落地前階段攔截,如何確保在更遠距離就攔截已成當務之急。根據《日本經濟新聞》去年12月報導,日美正在考慮聯合研發攔截高超音速武器的新技術,傳出將以目前反導系統無法抵達的高度來摧毀高超音速飛彈。而要攔截高超音速武器,建構能更早期偵測及追蹤技術系統不可或缺。美國正持續建構利用多數小型衛星合作的「衛星星座」(satellite constellation),日本防衛省則考量和美國衛星網進行合作。同時日方希望盡速與美國共同研發新型反彈道飛彈,充實確保反擊能力的長程飛彈,早日實現2022年12月在國家防衛戰略中提出的「綜合防空飛彈防衛」,預計8月18日在美國華盛頓舉行的日美韓領袖會談上,日相岸田文雄將跟美國總統拜登舉行個別會談,雙方正協調屆時將作為共識內容之一對外公布。
南韓世界號發射成功 尹錫悅:成功晉升太空強權
韓國自研的「世界號」火箭於25日晚順利升空,把8枚小型衛星送上近地軌道,並於26日早成功讓衛星和地面工作站成功實現資訊交互傳遞。總統尹錫悅為此興奮地直呼,韓國已正式躋身「七大太空強權」。韓國自此正式成為全球第七個能把1公噸以上的衛星送上近地軌道的國家。韓國科技部表示,未來這些衛星的作用是要觀測地球海平面和森林變化,並進一步進行太空數據分析。韓國科技部稱,主衛星於25日下午6時24分隨火箭送上太空後成功進入預定軌道,隨後與科學技術院(KAIST)人造衛星研究所的地面工作站進行資訊交互傳遞。25日下午7時7分多,南極世宗基地率先收到主星信號。7時58分多,大田地面站與主星交互傳遞資訊。26日凌晨,主星再次與大田、境外地面站完成多次資訊交互傳遞。在26日的交互中,地面工作站接收了遙測資訊,並檢查衛星姿態是否正常向陽。但除了主星之外,其餘輔星尚未全部完成資訊交互。韓國天文研究院的4顆立方體衛星中的1號和2號兩顆衛星已完成雙向通信,但3號立方星尚未確認是否正常釋放,地面工作站還在試圖與3號和4號立方星通信。而另3顆隸屬企業的立方體衛星中僅有2顆完成單向通信。此外,中國駐韓國大使邢海明26日接受韓國MBC廣播電台早間時事訪談節目《金鐘培視線集中》電話直播採訪時表示,當前中韓關係並不好,還有進一步惡化的風險。希望韓國政府能夠充分重視和尊重中國在台灣等問題上的核心關切,恪守《中韓建交公報》。回顧中韓建交談判歷程,台灣問題是核心中的核心,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是中韓關係發展的政治基礎。韓方應恪守建交初心和所作承諾。
英公司籌資失敗砍85%員工! 盤後股價慘崩45%
英國富豪布蘭森(Richard Branson)旗下火箭發射公司維珍軌道(Virgin Orbit)因籌資失利,宣布將停止營運,並裁掉85%員工,消息曝光後,盤後股價慘崩45%。CNBC報導,維珍軌道執行長哈特(Dan Hart) 表示,因無法取得資金,公司將在可預見的未來停止營運,並裁撤員工。據該公司提交相關文件顯示,維珍軌道將於4月3日前裁員675人,占整體人力85%。哈特指出,公司將為每一位離職員工提供現金賠償、延長福利,以及為他們尋找新工作機會,如推薦至維珍銀河公司就職。維珍軌道於2017年從維珍銀河中分拆出來,為實現太空旅行的願景而成立,開發由波音747飛機改裝載具,把小型衛星送入太空軌道。自2020年以來,該公司6次發射任務中,4次成功2次失敗,最近一次任務失敗在今年1月。近幾個月來,大股東布蘭森不願意繼續出資,因此維珍軌道不斷找尋新資金來續命,可惜無法如願。維珍軌道已與Ducera、A&M等顧問公司合作,研擬無法獲得資金情況下的破產因應計畫。
日本埃普西隆火箭發射失敗!下達遙控自毀命令 直播立即切斷
日本小型火箭「埃普西隆」6號機於當地時間12日上午9時50分左右在鹿兒島縣肝付町的內之浦航太中心發射,但在上升過程中因發生故障而遭發射單位遙控引爆,而原本在直播的日本太空航空研究開發機構也立刻切斷現場連線,甚至連 YouTube頻道的直播紀錄也遭刪除。據NASASpaceflight.com及日本放送協會(NHK)12日的報導,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稱,發射後火箭被判斷為無法進行安全飛行,並發出了破壞機體的信號,故障的詳細原因正在調查中。據悉,這是「埃普西隆」火箭首次發射失敗的案例,也是自2003年H2A火箭6號機以來,日本的主力火箭再次發射失敗。報導稱,「埃普西隆」是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研製的一種全長約30米的火箭,該型火箭首次發射費用約為53億日元,並於2017年將費用降至30億日圓,尤其以低成本發射小型衛星為目標。本次搭載的衛星是由福岡市一家風險投資公司開發的2顆商業衛星,以及1顆由公司和大學合作的實驗衛星。本次發射是「埃普西隆」首次搭載商業衛星發射,是否會全面進入需求量越來越大的小衛星發射業務備受關注。
防小行星撞地球!人類史上首次「行星防禦測試」 時速2.4萬公里飛船撞開衛星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於當地時間26日(台灣時間27日早上7點),成功透過「雙小行星改道測試太空飛行器」(Double AsteroidRedirection Test spacecraft,DART spacecraft)撞擊小行星迪迪莫斯(Didymos,又稱雙生星)的小型衛星Dimorphos,以改變其運行軌跡,並進一步防禦其他星體撞上地球。據悉,這是人類歷史上首次的「行星防禦測試」。據《美聯社》及NASA官網的報導,這項測試確認在北美東部夏令時間晚間7時14分完成。過程中,一個販賣機大小的DART太空飛行器以1.5萬英里/小時(2.414萬公里/小時)的時速,撞擊距離地球680萬英里遠的小行星迪迪莫斯的小型衛星Dimorphos,完成NASA與人類史上首次的「行星防禦測試」。迪迪莫斯是一顆直徑780公尺(誤差正負3公尺)、擁有衛星且對地球有潛在威脅的小行星。它於1996年在基特峰國家天文台執行的太空監視計畫中被首次發現,2003年則被監測到它有一顆直徑約160公尺的衛星,科學將之命名為Dimorphos。這項測試的目標,是要確保人類在未來面對更大顆且對地球具有潛在與明顯威脅的行星靠近時,有能力透過撞擊改變其他星體的運行軌跡。NASA行星科學部主任葛雷絲(Lori Glaze)也在測試成功後發布聲明,「我們正在開啟人類的新時代,一個我們可能有能力保護自己免於小行星撞地球的危險。多麼令人驚艷!我們以前根本辦不到。」
2023上星鏈1/全球首富明年要發射3萬顆衛星 台灣手機用戶明年打衛星電話嘛A通
近期美股大跌拖累全球股市,一片哀嚎中,卻有一個族群屹立不搖,「那就是低軌衛星。」分析師張陳浩說,加上蘋果(APPLE)9月7日秋季發表會的媒體邀請函上,滿天星空鋪成蘋果logo,更引起市場遐想,iPhon14可以衛星通信?而低軌衛星族群中,最火的就是特斯拉創辦人馬斯克所創的SpaceX。SpaceX是馬斯克於2002年創立的航太製造商和太空運輸公司,去年底因火箭計畫遭遇危機,遭外媒報導恐面臨破產,沒想到今年3月俄烏大戰,SpaceX提供烏克蘭低軌衛星(LowEarth Orbits;LEO)服務,成了話題。8月25日SpaceX宣布與美國電信巨擘T-Mobile合作,再成市場注目焦點。SpaceX表示,儘管有強大的4G及5G網路,但地球上仍有90%區域沒有電信訊號。而SpaceX低軌衛星網路第一代星鏈計畫,於2019年取得1.2萬顆低軌道衛星的發射許可,後續第二代衛星預計明年,將再發射約3萬顆,屆時SpaceX攜手的T-Mobile手機用戶,以及未來特斯拉電動車主,均可透過 SpaceX第二代星鏈衛星網路來撥打緊急電話或傳送訊息,實現行動通訊無死角。一顆低軌衛星大約可以提供200個用戶使用,SpaceX為了確保用戶服務體驗,申請者就算申請了,也不一定能馬上取得使用資格。台灣超過500萬的5G手機用戶及特斯拉車主,何時可上星鏈?工研院產業服務中心產業顧問服務組副組長廖榮皇告訴CTWANT記者答案,「最快明年!」工研院產業服務中心產業顧問服務組副組長廖榮皇說,台灣最快也會在明年加入SpaceX第二代星鏈衛星網路計畫。(圖/123RF、工研院提供)廖榮皇說,「全球約有50萬戶跟SpaceX申請使用,台灣因有法令限制,SpaceX需跟台灣電信商成立合資公司,才能提供服務,NCC已於今年6月公布低軌衛星相關規劃及條件,台灣最快也會在明年加入,屆時民眾也可嘗鮮。」至於台灣民眾使用星鏈計畫的費率?電信商直言,目前還沒有具體規劃,畢竟還要等SpaceX決定跟哪家電信商合作成立合資公司,才會談到費率,不過以台灣的用戶量來看,參考美國費率應該是比較可能的選項。據工研院統計,2020年全球太空經濟產值達到3713億美元,約當全球半導體產值4404億美元的84%,而太空經濟中有七成的貢獻來自衛星產業,產值達2706億美元,低軌衛星產業又是其中成長最快的部門。低軌衛星,顧名思義,主要是其所在位置高度較低。一般來說,全球衛星分為三種,高軌衛星(GEO)距離地球高度約35786公里,應用於政府與企業的衛星通訊、廣播電視訊號發送、輔助定位系統等。中軌衛星(MEO)距離地球超過 1200至35786公里,主要應用於導航設備。儘管有強大的4G及5G網路,但地球上仍有90%區域沒有電信訊號,星鏈計畫可補足其缺口。(圖/中華電提供、翻攝自馬斯克推特)低軌衛星(LEO)則距離地球約300至1200公里,以地面通訊為主,用來補足4G、5G等系統在偏遠地區收訊不良的問題。目前全球低軌衛星服務有四大公司,包括SpaceX、OneWeb、Amazon旗下衛星通訊公司Kuiper、加拿大通信衛星Telesat。「其中發展速度最快的還是SpaceX,這跟馬斯克的電動車廠特斯拉一樣,都是透過破壞式創新。」廖榮皇說。TrendForce研究總監謝雨珊表示,由於LEO衛星具有低延遲和多樣化應用等優勢,可補充固網光纖部署在成本與土地取得之痛點,尤以丘陵與偏遠地區等複雜地形,透過衛星可補足。以英國電信營運商BT為例,其以衛星解決方案VSAT(Very Small Aperture Terminal,小型衛星地面終端設備)用於偏遠地區,並服務往來於海上的船舶、偏遠地區鑽油廠等。「目前低軌衛星以提供網路服務為主,僅有在少數地區或急難緊急狀況才能使用簡訊等功能,但只要電信公司開放,因為頻率OK,所以民眾現在使用的4G、5G手機,就可以使用低軌衛星的電話服務。」廖榮皇說。蘋果秋季發表會邀請函的滿天星空蘋果logo,也引起市場iPhone可使用衛星電話的遐想。(圖/翻攝自apple官網)
5G部署擴大 IDC:亞太地區物聯網支出5年達4360億美元年成長率11.8%
研究機構IDC公布最新的《全球半年度物聯網支出指南》,預計到2026年,亞太地區(不含日本)在物聯網(IoT)上的支出將達到4360億美元,2021-2026年期間的年複合成長率為11.8%。IDC亞太區研究總監Bill Rojas表示:「5G的持續部署和擴展將推動利用大規模窄頻物聯網以及寬頻/寬頻物聯網(如4K IP攝像機)的連接應用的成長,另外包括小型衛星和下一代超高通量衛星在內的低地球軌道衛星將實現與智慧城市、環境和可持續性監測、交通基礎設施、能源和資源以及公用事業相關的各種遠端連接實際案例。」而今年的物聯網市場支出年增率預估將達9.1%,高於2021年的6.9%。IDC表示,地緣政治緊張局勢造成的半導體短缺和供應鏈中斷等不利因素已將2022年的成長限制在個位數,通膨可能也會抑制成長。然而,對遠端操作的需求不斷成長,更佳的網路覆蓋、商用5G和測試平台的部署正在驅動該地區的物聯網採用。IDC表示,以應用案例來看,2022年投資最高的物聯網應用是製造營運,生產資產管理,全通路營運,公共安全和緊急應變以及智慧電網。以地區來看,中國繼續佔據最大市佔,到2022年將超過60%,其次是韓國和印度。IDC 客戶洞察市場分析師Sharad Kotagi表示:「除日本外,亞太地區的企業正在積極尋求業務流程的數位轉型,以更好地瞭解整個價值鏈中當前的困難和生產力差距。物聯網的使用將促進組織和生態系統內更好的協作。」
打造護國群山 綠委籲屏東科技園區設火箭產業
立法委員鍾佳濱今(9)日總質詢中,要求行政院長蘇貞昌承諾,由包括科技部在內的各部會都要超前部署、增加規劃太空發展預算,打造「護國群山」,並在屏東科學園區,打造太空發展產業鏈;他也提出,應擴充海纜登陸站、廣納國內外業者,讓台灣取代香港,成為「國際數據港」。鍾佳濱說,現役全球火箭發射中心共11個,大多數為國家軍用發射場,多設立於緯度低、靠近赤道的地區,原因是緯度低,地球自轉速度較快,可節省火箭燃料,而屏東、台東是面對太平洋的海景第一排,是絕佳的發射地點,屏東科學園區則將成為最鄰近發射基地的科學園區。鍾佳濱指出,2019到2028年間將有8500顆小型衛星需要發射,每年至少發射850顆,而發射服務是太空產業的火車頭,一旦掌握發射,就掌握了規範制定權;未來衛星若從台東發射站升空,商用火箭最後的檢測、組裝可能落在屏東科學園區,在每週都有火箭發射的情況下,累積的檢測、發射經驗就會成為引領國際規範的有力基礎。「經濟部、教育部等部會為了帶動產業鏈和人才培育,也應超前部署編列預算,讓屏東的太空產業,成為下一個矽盾。」鍾佳濱說,台灣預計在10年內投入每年25億元發展太空產業,但太平洋周遭國家的印尼、澳洲、韓國投入的經費是台灣的2.5到6倍;鍾要求科技部寬列預算發展太空業,以呼應蘇貞昌所提出的「從護國神山到護國群山」。鍾佳濱另外指出,國際數據傳輸所依靠光纖的海纜,共有21條越太平洋海纜,其中12條經香港上岸,佔57%;但在香港這個數據轉運站遭赤化情況下,台灣重要性大幅提昇,此時更應把握機會,擴充海纜登陸站、廣納國內外業者,建立西部光纖廊道,並追加東岸戰備道等必要基礎設施,讓台灣取代香港成為「國際數據港」。
佛法無邊鎮護宇宙!京都醍醐寺設置「宇宙寺院」 預計2023年發射人造衛星
日本京都醍醐寺近日傳出,他們投資人造衛星的新創公司Terra Space,預計在2023年發射衛星,而醍醐寺有意打算在這顆衛星內部設置「宇宙寺院」來鎮護宇宙。根據日本媒體報導指出,這顆由Terra Space設計的人造衛星,長約20公分、寬30公分、高約10公分,與一般衛星相比屬於小型衛星。而這也是Terra Space所擅長的「低成本人造衛星研發」領域。這顆衛星預計在2023年發射,屆時將會飛到距離地表約500公里高的地方,約1.5小時就能繞行地球一周。而身為投資方的醍醐寺,則打算在這顆人造衛星中設置宇宙寺院,並且命名為「淨天院劫蘊寺」,寺方屆時將會把小型的大日如來佛像、曼陀羅畫放置其中。並且透過衛星本身的通訊功能,讓他成為日本山區古寺的防災聯絡網,避免因為訊號無法覆蓋的山區寺院發生意外。醍醐寺也為「淨天院劫蘊寺」設置官方網站,從網站中可以得知,這顆人造衛星預計在2023年升空,寺方希望能盡量從日本發射,而這顆衛星似乎能繞行地球5至10年,屆時將會墜落到大氣層中,成為一顆流星燃燒殆盡,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宇宙一部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