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技術
」50歲男車禍致顏面不對稱 「精準導航重建」大幅改善
交通事故、運動傷害、暴力事件、跌倒等意外都可能導致顏面骨骨折,包括鼻骨、眼眶、顴骨、上顎和下顎骨折。如果未妥善處理,可能會影響外觀、複視、眼球運動、牙齒咬合、咀嚼、言語和吞嚥等功能。馬偕醫院最近收治一名50歲的李先生,因交通事故造成左側眼眶、顴骨、上下顎骨骨折、同時伴隨肋骨及小腿骨折,李先生在另一家醫院治療近3個月後,仍有左右顏面不對稱、咬合不正等問題,於是轉求馬偕紀念醫院口腔顎面外科治療。收治個案的馬偕醫院口腔顎面外科主治醫師黃子桓表示,於門診時發現李先生除有左顴骨及左眼窩塌陷、咬合不正外,亦有顏面骨骨板暴露及骨髓炎、鼻竇炎的問題,建議李先生進行顏面骨折復位手術合併自體骨骨移植術,馬偕紀念醫院口腔顎面外科的導航技術可由醫師自行設計精確的復位位置,術前使用電腦斷層模擬病人完整顏面骨骼,設計貼近病人原始骨頭構造的立體結構,再利用3D列印技術製作客製化的眼眶骨及顴骨模型,預先調整眼底鈦合金骨板的形狀,除了可以精確地重建病人最理想的術後結果,並可以節省手術時間,亦提升成功率避免二次手術的可能。黃子桓說明,就李先生的狀況而言,由於左側顏面骨及顎骨骨折在其他醫院復位手術未能改善,透過電腦斷層術前模擬,以右側顏面骨骼做為參考進行鏡像重組,設計精確的復位計畫。手術中同步利用導航系統協助定位,逐步將錯位的骨塊復位至理想位置,恢復良好的咬合關係及左右顏面對稱性,住院一周出院。李先生表示,在第一次手術完之後,右邊牙齒完全無法咬合吃東西,而且反覆發炎化膿,清創完仍然沒有改善,同時雙眼看東西兩個影像的狀況也越來越明顯。透過馬偕醫院口腔顎面外科黃醫師的幫忙,已恢復咀嚼食物的能力,同時也改善了複視的狀況,生活品質獲得很大的提升。黃子桓解釋,與傳統顏面骨骨折復位手術相比,已在錯誤位置癒合的顏面骨重建更為複雜,切斷已癒合的骨塊後,要在立體空間中將骨塊移動到理想的位置其實並不容易,在沒有導航的幫助下,手術的不確定性較高。術中同步利用導航輔助定位,可以大幅提高精確性,尤其在眼眶周圍等高風險且手術視野狹窄的地方,可以增加醫師對手術成果的信心,降低二次手術調整的機率。術前可結合3D列印技術在客製化模型上進行骨板預先彎折,減少術中調整骨板的時間,同時也可以利用該模型及導航手術模擬軟體來進行病情解釋,進一步優化醫病關係及溝通。本次病例在定位骨塊位置後,同時利用頭蓋骨的骨塊進行骨移植手術,以修補之前骨髓炎造成的大量骨缺損。馬偕醫院口腔顎顏面外科在顏面外傷領域中利用導航協助定位累積了許多經驗,加上對咬合關係的了解,恢復患者原本的咀嚼功能,降低因顏面外傷所導致的咬合錯位而須進行牙齒矯正甚至正顎手術的機會,為患者省下許多時間與金錢。除了可以用在顏面骨骨折復位手術外,口腔顎面外科導航系統也適用於大範圍的口腔惡性腫瘤切除定位。在口腔癌的治療中,確保腫瘤切除乾淨及保持良好的安全距離是提升手術治療成功率非常重要的因素,尤其是接近顱底位置或是鄰近重要神經血管構造的腫瘤在導航的協助下可以精確定位腫瘤位置,增加患者的存活率。另外,在植牙領域中,導航也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經由電腦斷層及口腔數位掃描病人全口的狀態後,利用導航系統分析最佳的植牙位置和路徑,提升精準度及效率,在全口無牙且骨頭條件不佳的重建上為精準定位的一大利器。導航模擬重建手術雖然在術前須耗費醫師較多的時間與精力做規劃,但能給患者高品質的醫療,對病患來說是一大福音。黃子桓提醒,不論是顎顏面骨骨折復位手術、腫瘤切除或是植牙手術,都應經過主治醫師仔細的評估並充分的溝通討論,且術後應與醫療團隊充分合作,注意傷口後續照護,才能夠達到最完善的成果。關心食安、健康的朋友們別錯過~!LINE社群搜尋:健康一把抓加入我們,立刻掌握全家大小的健康與秒懂食安地雷,還有獨家健康小撇步!!【健康一把抓】→https://reurl.cc/qrypl3
脊椎側彎影響發育! 中榮最新「AR導航技術」精準治療
彥綺小時候因為發燒而造成生長遲緩,同時合併有脊椎側彎,其側彎角度已經達到90度,心肺功能和生長發育也因此受影響,使得活動力下降,更難以加入群體活動。很幸運地,彥綺在臺中榮民總醫院接受最新的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 AR)眼鏡搭配術中導航技術的脊椎側彎矯正手術,不但準確地置入骨釘並順利矯正至小於20度的角度,身高從145公分增加到155公分,手術後半年的心肺功能也大量增加,不僅讓彥綺的活動力提升、生長發育追上同齡小孩,也改善在心理上的發育。脊椎側彎分2種 擴增實境眼鏡搭配術中導航改善臺中榮總神經外科主治醫師陳楷元表示,脊椎側彎根據側彎的數量可分為C型與S型兩種,都可見於臺中榮總治療的十五個案例當中。分析這十五個案例,病人脊椎側彎的角度平均達79.57度,最大甚至可到124度。而經過擴增實境眼鏡搭配術中導航技術進行脊椎側彎矯正手術,病人最少都有80%以上的角度改善,最大甚至可達到93%,手術中骨釘置入的準確度最少都有95%以上。減少手術時間與出血量 跨團隊合作助恢復陳楷元說明,這項技術讓醫師在手術當下能即時看見解剖構造與骨釘置入的角度位置,避開危險區域以減低手術併發症,提高手術的安全性。除此之外,術前會由麻醉醫師仔細評估麻醉風險,術中結合多位醫師共同手術,並有技術員負責導航儀器操作,放射技術員負責重組病人不同階段的影像作為評估與治療之用,術後復健醫師團隊也會針對病人行走與下背部肌肉安排相關復健治療。目前相關的治療成效也整理並投稿國際期刊中,期許讓世界也能看見臺中榮總這方面的成就。
15歲少年夢遊「從6樓摔下」…一個小時才被發現 全身多處骨折
大陸一名15歲少年日前在睡夢中時夢遊,結果從6樓墜落,一個多小時後才被發現,清醒時雙腳已無法站立,所幸經過治療後,恢復狀況良好。醫師提醒,如果兒童面臨傷害風險或夢遊頻繁發生,一定要及時尋求專業人員的協助。根據陸媒《澎湃新聞》報導,上海兒童醫學中心表示,少年被送進院時,胸、腰椎多發爆裂骨折,情況十分危急,經過院內骨科專家採用先進的導航技術及神經功能監測,成功讓少年運動功能恢復,目前少年處於術後復原階段,將繼續予以營養神經、抗感染等症狀處理,並將根據其恢復情況,及時調整治療方案。上海兒童醫學中心發展行為兒科心理治療師王廣海表示,夢遊在兒童和青少年群體中發生普遍,特別是在學齡前及學齡兒童中更為常見。王廣海說,部分夢遊的孩子只是被表現為走進父母的房間,但也可能會去一些奇怪的地方,如地下室,甚至是走到戶外。王廣海提醒,大多數情況下,夢遊症無須特殊治療,但是如果兒童面臨傷害風險或夢遊頻繁發生,則需要治療,如果家長焦慮或擔心孩子夢遊的問題,一定要及時尋求專業人員的協助。
全台首個機器外送員上工!能避障礙、搭電梯 3月搶先「在這」試營運
不只在餐廳內送餐,自主式移動機器人AMR(Autonomous Mobile Robot) 現在也可以走出戶外,提供外送到府的服務!經濟部技術處補助工研院打造全台第一個機器人外送員「Cubot ONE」,並攜手統一超商(2912)自3月1日起,在高雄軟體園區的7-ELEVEN軟科門市試營運,園區的上班族只要透過手機App點餐,就能享受機器人外送員送餐到門口的便利。經濟部技術處專門委員張能凱表示,近年全球服務型機器人需求高速成長,其中物流機器人在整體銷售量占34%,預估到2027年全球物流機器人的市場產值可達到494億美元。工研院開發的AMR無人智慧物流技術去(2022)年在高雄大南方展中首度亮相後,經過半年的精進,打造全台第一個機器人外送員Cubot ONE,並將於高軟園區展開為期一年的試營運。經濟部技術處補助工研院打造全臺第一個機器人外送員Cubot ONE,自3月1日起在高雄軟體園區的7-ELEVEN軟科門市試營運AMR外送服務。左起為foodomo總經理簡心縈、工研院副院長張培仁、經濟部技術處專門委員張能凱、高雄市經發局專門委員陳怡良、統一超商協理謝冠宏、海量數位董事長施中仁。(圖/工研院提供)Cubot ONE在技術上不但能在人潮中智慧避開障礙,還能遠端控制及進出狹窄的電梯;在服務上與foodomo APP實際串聯,一鍵下單就可外送到園區各樓層。工研院副院長張培仁表示,AMR無人智慧物流技術整合C-V2X車聯網技術、3D定位與導航技術、5G連網整合技術及專利車體設計,打造全台首個可以在室內、外自由穿梭移動的機器人外送員Cubot ONE,具備「精準領單」、「安全外送」、「跨樓送單」3大特色,能精準接收訂單、執行外送任務,安全避開行人或障礙物、跨越地形障礙,還能自主呼叫及搭乘電梯,完成跨樓層配送。統一超商表示,物流、外送需求在過去兩年快速成長,因應未來少子化、高齡化下人力短縮趨勢,統一超商整合集團資源加入工研院「AMR無人智慧物流技術」計畫,成為全台首家應用「AMR無人智慧物流技術」提供外送服務的零售業者,藉由零售場域與外送平台雙資源的整合,提供全新無人式的快商務服務。AMR無人智慧物流技術自3月1日起至12月31日在高軟園區試營運,將做為無人外送示範據點,高軟園區國城大樓A、B、C棟的辦公人員,可透過手機使用foodomo APP訂購7-ELEVEN軟科門市商品,並選擇由Cubot ONE外送,約10至15分鐘內即可在指定地點領取訂購的商品,除了讓消費者避免人群接觸,也節省出門排隊候餐的時間。
新技術!角膜移植手術再突破 50歲女重度白內障重拾光明
五十多歲柯女士在證券公司上班,從一開始上班發現閱讀報表變得吃力,使用電腦螢幕會畏光,到後來視力逐步遞減,經診斷為角膜內皮細胞失養症造成角膜水腫合併重度白內障,視力嚴重受損,影響工作及生活品質,經評估必須更換角膜。在幸運得到角膜來源後,基隆長庚醫院今年八月利用新式的「術中光學斷層掃描導航技術」,順利替她完成角膜移植手術。術後柯女士視力模糊的困擾獲得明顯改善,晚上也可以獨自出門了,找回她失去已久的自信和愉快心情。台灣每年約有600-700名等待眼角膜移植患者,眼角膜得來不易更需精良的移植技術以確保手術成功。基隆長庚醫院眼科部在過去幾年已成功完成破百例角膜內皮細胞移植手術(DSAEK)及角膜後彈力層內皮細胞移植手術(DMEK),今年六月再引進「術中光學斷層掃描導航技術」,能即時呈現角膜後彈力層皮瓣於病患前房中的相對位置及弧度,也能讓醫師精準辨識角膜內皮後彈力層的方向,提高手術成功率。基隆長庚醫院眼科部孫啟欽教授表示,角膜是眼睛最前面的構造,就像照相機的鏡頭,本身並沒有血管,能使光線通過並聚焦於後面的視網膜,一旦混濁將會嚴重影響視覺。許多情況例如圓錐角膜、水泡性角膜病變、角膜疤痕及角膜失養症等造成角膜混濁的疾病,皆要考慮角膜移植手術。角膜移植主要是將病患原來混濁或水腫的眼角膜組織切除,並將清澈、正常功能的捐贈眼角膜移植至原本受贈者角膜位置,視不同角膜移植術式透過縫合或氣體使其固定。近幾年來角膜移植手術進展迅速,與過去傳統全層角膜移植手術(PKP)相比,DSAEK及DMEK只取角膜的內皮細胞進行移植,降低捐贈者條件限制,有助於緩解國內捐贈角膜嚴重短缺之困境。孫啟欽教授指出,DSAEK、DMEK手術適合角膜內皮細胞失養症或其他角膜內皮細胞病變,不但可以大幅縮小傷口,降低縫線傷口導致的術後散光,減少術後乾眼症狀。根據美國眼科醫學會議報告,和傳統全層角膜移植手術相比,角膜內皮細胞移植手術視力復原更快、更好,並且日後發生移植排斥事件機率更低。DMEK手術傷口大小僅3mm,要將厚度僅0.001公分的後彈力層內皮取下,並將此植入受贈者眼中,手術學習曲線及困難度極高,歐美、新加坡及印度等國家都是近幾年才開始發展此技術,目前國內擁有成熟技術執行DMEK手術的眼科醫師仍寥寥可數。新式的「術中光學斷層掃描導航技術」則讓角膜移植手術再突破,應用在DSAEK、DMEK手術能更確保手術的成功率。孫啟欽教授解釋,傳統進行白內障手術如欲植入矯正散光人工水晶體時,需手工標記軸度位置,術前需藉由裂隙燈標定水平點及水晶體植入軸向位置並進行調整定位。不僅標記過程複雜,定位位置多數情況需仰賴醫師臨床經驗。國外已有研究證實光學斷層掃描導航技術可取代手工標記,提供更方便、準確且即時的定位協助。此外,傳統進行DMEK手術將捐贈者角膜後彈力層皮瓣植入受贈者前房時,術中需於角膜後彈力層皮瓣手動標記以分辨正反面,多數情況仍需仰賴醫師臨床經驗,以避免植入角膜內皮皮瓣方向錯誤,進而造成移植失敗。術中光學斷層掃描導航技術則能即時呈現角膜後彈力層皮瓣於病患前房中的相對位置及弧度提供醫師精確辨認,確保手術的成功率由90%提高至98%。基隆長庚醫院眼科部在過去幾年已成功完成破百例DSAEK及DMEK手術,今年6月正式引進「術中光學斷層掃描導航技術」後,截止8月底,已成功應用完成一例3D PKP、一例DSAEK手術及一例DMEK手術,術後追蹤皆無異狀,現在患者們皆已恢復視力,逐步回歸正常生活。未來基隆長庚醫院將運用此設備在角膜後彈力層內皮細胞移植手術領域,造福更多需要的病患。
「眼窩超大腫瘤」讓老翁幾乎全盲 導航定位精準治療「立即重見光明」
臺北榮總眼科部與口腔醫學部跨團隊合作,以最新導航輔助定位配合內視鏡手術,成功為84歲陳老先生摘除右眼後方直徑3.3公分巨大許旺氏細胞瘤(schwannoma)。術後陳老先生恢復良好,凸眼症狀獲得改善,視力也由術前的無光感到術後隔日即可看見自己的手指,並奇蹟似的逐步在半年內恢復到0.6,且外觀並未留下任何手術傷口,也未造成任何後遺症。眼科部眼矯型科蔡傑智醫師與口腔醫學部口腔顎面外科吳政憲醫師共同呼籲,壓迫視神經的深部眼窩腫瘤,如能早期診斷,並以先進的電腦導航輔助定位系統配合內視鏡,術前規劃模擬,術中即時導引定位病灶,可大幅提高眼窩腫瘤手術的安全性及精準度,拯救深部眼窩腫瘤對眼睛的傷害。陳老先生有青光眼病史,一年未追蹤,109年9月因右眼視力模糊至本院眼科就醫。經檢查發現,右眼最佳矯正視力從以往的0.8降至只有0.1,眼底檢查顯示右眼視神經萎縮及視野嚴重缺損,與一般青光眼的視神經和視野的特徵並不相符,檢視外觀發現其右眼外斜視且眼球突出,懷疑眼球後面可能有病灶存在。經電腦斷層檢查發現,眼球後有一3.3公分巨大眼窩腫瘤,壓迫眼部肌肉及視神經。電腦斷層影像顯示眼球後方有一個比眼睛大的腫瘤,將眼球後的肌肉與視神經擠壓到眼窩上壁。以傳統手術摘除眼球後深部巨大腫瘤,因眼窩後面空間狹小,光源不易由外照亮深部病灶,手術視野不佳,困難度極高,且腫瘤緊鄰附近重要血管、肌肉及視神經等,更增加手術的風險。陳老先生排斥接受手術,視力逐漸退步至無光感(近全盲)。蔡傑智與吳政憲醫師研議,利用先進的電腦導航技術,做術前規畫、術中導引及精確定位腫瘤與周遭眼組織的相關位置,並配合內視鏡來提高手術的安全性,終獲陳老先生同意接受手術。醫療團隊先以內視鏡由口腔上牙齦前庭區經上頷竇途徑到達下眼眶底,將下眼眶底骨頭移除後進入眼窩深部,取出此完整巨大腫瘤後,再以鈦金屬網膜及膠原蛋白膜重建下眼眶底骨頭,並將上頷竇的骨頭窗口及牙齦前庭皮瓣復位。以口腔上頷竇途徑直達眼窩底病灶手術方式,可大幅減少傷害眼睛內重要組織的機率,並即時進行導航眼窩重建,外觀無傷口且復原迅速,為安全摘除深部眼窩腫瘤新利器。
8旬翁眼窩長「第2顆眼球」 視力模糊就醫驚:是腫瘤
84歲陳先生有青光眼病史,長達1年未追蹤,右眼視力逐漸模糊才就醫檢查,竟發現視力只剩0.1,經電腦斷層檢查發現,眼球後藏有一顆3.3公分的眼窩腫瘤。在眼科及口腔顎面科協力之下,透過內視鏡搭配電腦導航技術,順利取出巨大腫瘤,右眼視力奇蹟似恢復,從幾乎全盲回到0.5,讓陳老先生重拾閱讀佛經的樂趣。透過電腦導航搭配內視鏡手術,順利取出陳老先生的眼窩腫瘤,讓他重拾光明、恢復日常生活。(圖/台北榮總提供)台北榮民總醫院眼科部眼矯形科主任蔡傑智說,眼球直徑才2.5公分,而陳老先生的眼窩腫瘤達3.3公分,在影像檢查下有如2顆眼球;外觀上右眼微微凸起、往外偏斜,且因為壓迫到視神經,視力僅剩0.1,5個月後更掉到幾乎全盲。「無論男女老少都有可能長眼窩腫瘤,大多成因不明。」蔡傑智曾收治一名8歲男童,因為凸眼而看過無數醫生,原以為是甲狀腺問題或過敏,結果發現為圓細胞肉瘤,緊急手術後僅剩單眼視力;疫情期間也有一名38歲女性因為左眼微凸、頭部脹痛而就醫,電腦斷層發現惡性的腺樣囊狀癌,由於腫瘤已侵襲骨頭,為了保命只得犧牲單眼。蔡傑智說明,眼窩腫瘤經常躲在眼球後面,不容易早期發現,當腫瘤逐漸長大,可能傷及眼球、神經、肌肉、血管,甚至侵犯周圍腦部、顏面、鼻竇等組織;治療上最重要的是「保命」,還要兼顧保住視力、眼球活動功能以及美觀問題,這些都是治療上的挑戰。由於陳老先生的腫瘤體積大,且眼窩後方空間狹小,光源不易由外照亮深部病灶,手術視野不佳,如採傳統手術方式困難度極高。台北榮總口腔醫學部口腔顎面外科醫師吳政憲說明,利用內視鏡由口腔進入,經過鼻竇抵達眼窩深部,等於醫師的另一雙眼睛,有放大視野的效果;而透過電腦導航術中即時定位,更可以清楚地看見手術器械的位置。陳老先生終於接受手術順利取出巨大腫瘤,3天後他向醫師說自己的右眼可以看到手指,40天後視力進步到0.3,6個月後更恢復至0.5以上,這樣的結果讓醫師大吃一驚。蔡傑智表示,當初沒有預期患者術後能恢復視力,或許因為陳老先生的腫瘤為許旺氏細胞瘤,屬於良性腫瘤,對視神經影響較緩慢,加上手術時成功避開視神經,才有這樣奇蹟般的結果。術後,陳老先生重拾日常生活,掃地、澆花、讀佛經都不成問題。蔡傑智提醒,如出現凸眼、眼睛活動受限、頭部脹痛等症狀,通常會認為和甲狀腺、過敏問題有關,往往先求助內科、神經科,如排除上述原因後,建議安排影像檢查,有助於及早診斷治療。
DIY注射水光針!40歲女「1.5CM斷針卡面部」臉腫嘴痛近半月
中國武漢一名女子為了讓自己青春永駐,竟自行注射水光針,結果疑似因用力過猛,針頭直接斷在了臉部卡在裡面,導致她臉腫嘴痛近半個月,最後終於透過手術將斷針取出。綜合陸媒報導,中國湖北武漢一名40歲的梅姓女子,因擔心自己的皮膚隨著年齡鬆弛、暗沉,便從網路上購買了「水光針注射槍」在家自行操作,沒想到7日晚間,她和平常一樣進行水光針注射,隔天右臉卻出現了腫脹、嘴巴痛到無法張開的情況,她曾前往診所打了數支消炎針,但情況仍沒改善,就這樣持續了半個月。中國武漢一名女子自行注射水光針,結果疑似因用力過猛,針頭直接斷在了臉部卡在裡面。(圖/翻攝瀟湘晨報)後來梅女前往武漢醫院就醫,醫生透過電腦斷層掃描,發現她的臉部深處有一根約1.5公分的斷針,疑似是因她在注射水光針時用力過猛,針頭直接斷在臉部肌膚內,且針頭這半個月來,還隨著她咀嚼、說話和吞嚥等動作在肌肉中「遊走」,若是跑到重要的神經血管,後果不堪設想。最後,醫療團隊透過3D列印技術和電腦導航技術,從她的口腔實施手術,取出斷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