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農民
」才遇天災又見人禍!花蓮西瓜農遭盤商剝削 無奈上網推銷自救
一名來自花蓮的西瓜瓜農上網爆料,表示今年的西瓜品質真的很好,但沒想到先是遇到地震造成交通不便,讓觀光客大幅減少,又遇到收購商出爾反爾,都把瓜載走接近一半了,才全盤推翻談好的價格要求「砍半降價」。瓜農表示,收購商的惡劣行為已經是常態,過往瓜農都只能打落牙齒和血吞,但今年他們實在不願意忍氣吞聲,因此決定留下剩下的所有西瓜,並強調「今年瓜的品質真的很不錯」,希望大家能幫忙宣傳,讓有意願的人來花蓮買瓜吃瓜。瓜農「花蓮玉里。阿強西瓜」6日在臉書心酸發文,表示花蓮的瓜農先是經歷了搖不停的地震導致觀光客大減,又遇到盤商惡意剝削,經濟命脈被人掐住,逼得當地瓜農都喘不過氣來!「阿強西瓜」是自產自銷的第二代瓜農,每年會在花蓮玉里種植數萬顆的西瓜。他解釋西瓜是一種高成本的作物,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與農業資材才能養得好。而且因應自然天候不同會造成短收,好一點的時候大概才能收成個7、8成。而這些西瓜扣除網路宅配與路邊直銷,還有超過7成的西瓜需要仰賴收購商收購。然而,農業交易市場對瓜農來說,十分不友善。瓜農僅有極少的議價空間,而談妥價格後,收購商也只會支付少量訂金就把瓜載走,瓜款大都「事後再付」,極少有收購商願意「先付款再取貨」,也沒有白紙黑字的合約能保護農民。「阿強西瓜」指出,大家一定想,「這種不平等不合理的條件怎麼有人會接受?」但其實這些市場規則和慣例已經根深蒂固,瓜農根本難以撼動,只能只能祈求遇到的收購商「人品」至上。最讓瓜農難過的,就是辛苦種出的西瓜明明品質很不錯,收購商卻會為了要壓低價格,故意挑三揀四,藉由批評作物品質與外觀來惡意殺價。尤其今年,花蓮瓜農們更遇到了讓人最憤慨的狀況,「談好價格後,卻在收購後要求降價」,意即收購商們在先採收走接近一半的西瓜後,才告訴瓜農因為西瓜的品質「大量不佳」,導致收購商們虧損,因此要將當初談好的收購價再砍接近一半!「阿強西瓜」表示,這樣荒謬的交易模式不是個案,而是常態!非常多業別的農民都曾經遇過類似的情況,只是因為沒有其他銷售途徑,只能忍氣吞聲,有苦說不出,被受收購商糟蹋、欺負。「阿強西瓜」指出,所有農民對自己辛勤耕耘的農作物,都是自豪且珍惜的,期望收購者能夠尊重農民的辛勤勞動,並按照協議支付合理的價格。面對自己整年的心血一再被收購商輕易地貶低,這次他們忍無可忍,決定咬牙留下所有剩餘的西瓜自行販售,不再讓收購商任意糟蹋。他提到今年花蓮遭受地震和自然災害的影響,加上交通不便,導致觀光客減少,銷量也大幅下降。原本透過盡力宅配、做網路銷售,加上本地人的支持,預期還是可以慢慢賣完。但盤商突如其來的變卦,導致他們現在面臨著巨大的困境。目前,「阿強西瓜」的瓜園初估仍有至少2萬顆西瓜等待被採收與認購,他知道這個數量肯定是賣不完的,但能賣一顆是一顆。也在網路上懇請網友幫忙擴散消息,希望能讓更多人知道花蓮玉里瓜農們所面臨的困境。他表示,不論是支持阿強西瓜,還是花蓮玉里的其他瓜農,今年瓜的品質真的很不錯,拜託大家能卯起來吃瓜買瓜!該篇發文透過網友轉傳,在網路上發酵。許多網友留言相挺:「從小吃到大,玉里加油」、「用行動支持你們!今天剛收到西瓜,非常好吃」、「以為花蓮因為有天災已經很可憐了,沒有想到有人禍更可憐」。還有網友指出:「農會就是為了處理這種問題而誕生的,當然現在變成政黨樁腳,會發生不幸幾乎是必然的事情」、「農會體制下這是常態 但往往包庇農會體制的派系地方人士,無論是首長、議員或立委都可以無限連任哦呵呵呵呵。」
食育力城市大調查榜單出爐!嘉義縣連續三年獲五星評價
2023《食力foodNEXT》六月公布食育力城市大調查結果,提出22縣市總體檢報告,嘉義縣連續三年獲得五星最高評價,與宜蘭縣、台東縣、花蓮縣、新北市並列五星城市。昨(3)日舉行頒獎儀式,翁章梁表示,食育教育是人格教育,讓孩子們從小就懂得感恩惜福,也能促使國人更加尊重農民們。(圖/嘉義縣政府提供。)《食力》針對「農業與環境、教育與文化、健康與營養、食安與衛生」4大面項進行分析,參考農委會公布之第一期食農教育推動計畫,將指標從2022年的43項增加到今年的47項,對22縣市民發送網路問卷、與全國家長會長聯盟、國教行動聯盟、中華民國營養師公會全國聯合會進行問卷調查。調查結果指出,嘉義縣出版《家鄉100問》,將各鄉鎮特色融入教材,讓各校老師順利推廣食育教育;校園營養師的師生比例佔全國第二名,以足夠人力資源把關孩子健康;上傳食農教育平台之教案佔全國第三名,讓學生能以各類方式接觸食育;全國民眾有感滿意度排名第三。(圖/嘉義縣政府提供。)翁章梁表示,食育教育包羅萬象,不只是學習飲食文化,更重要的是培養生活態度,透過教育健全孩子們的人格,讓他們懂得感恩惜福,進而讓辛勤的農民得到尊重,農民們也會更努力把關農作的品質,讓端上餐桌的飯菜更安全營養。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說,食農教育不只是口號,而是開始做,評比成績是一時的,重要的是喚醒國人對食育的重視,農委會提供各項指標讓各縣市作為推動參考,期望能看見各縣市在未來有更大的進步。
翻轉農「嘉」2/智慧科技提升收入能安穩養家 嘉義青壯農數量成長
嘉義縣長翁章梁表示,嘉義是農業大縣,自己成長期間正值台灣經濟型態轉變,目睹鄰居們國中畢業後,就離開家鄉到工廠工作,農業漸漸沒落,人口日漸老化、凋零,但現在已有許多青壯農回流,他希望透過智慧科技農業,結合多元的行銷方式,讓嘉義縣的農業成為一個能夠安身立命、做一輩子的事業。「1965年是台灣產業轉換、經濟起飛的關鍵時代,當時農業發展最高峰,1966年高雄成立加工出口工業區,產業正要開始轉向工業。」翁章梁印象深刻,國中三年級的時候,工廠派遊覽車到學校,把非升學班的同學生載到工廠介紹環境,畢業後就直接去上班。翁章梁在野百合學運擔任總指揮時頂著一頭捲髮,就是姊姊返家的時候,拿他當作燙髮實驗對象的成果。(圖/翻攝自陳盈璋臉書)翁章梁的姊姊們離家後,也加入城市生產工作的行列中,他說,自己跟最大的姊姊相差15歲,國小三年級開始會寫信,就寫給姊姊,提醒從都市回家的時候記得要帶玩具給他;印象中,在化妝品公司上班的三姊,每次休假回到家,都穿著當時流行的迷你裙跟厚底高跟鞋,外表看起來光鮮亮麗。「我在野百合學運做總指揮的時候,頭上頂著捲毛,就是姊姊拿我做練習的結果。」翁章梁說,他的五姊到高雄的美容院當學徒,回家的時候打扮也很時髦,還會拿唯一的弟弟「實習」,因此他在參與學運的時候頭髮是捲的,但多年後打掃家裡時無意間看到姊姊的日記,才知道當時她在大都市裡的生活其實很辛苦,冬天洗頭洗到手裂開,晚上睡在樓梯底下像膠囊旅館一般的小床位,還要幫老闆娘洗衣服、做家事。 「過去社會觀感認為,在大都市裡無法跟別人競爭,才會留在鄉下做農人;現在觀念要改了,愈尊重農民,你的餐桌愈安全。」翁章梁在縣政府的會客室接受訪問的過程中,談到嘉義縣的農業轉型時,顯得激動而熱情,不自主地向前傾,坐在椅墊的前半端,好像下一刻就要從沙發中站起來一樣。他說,不只他的父親從小叫他不要務農,他認識的所有農夫爸爸都這樣跟小孩講,或許因為如此,從他父親那代起,台灣的農業開始淍零。除了大眾崇尚都市生活之外,翁章梁分析,台灣農業走下坡另外一個原因是土地繼承制度,早期一位農人平均種五分、六分地,產量足以養三個小孩,但因為台灣的繼承制度,農人分給三個小孩後,每人只剩二分地,根本養不起家庭,只能被迫離鄉到都市討生活。反觀德國的繼承制度下,農地不能細分,只能由長子繼承,所以可以留下比較完整的農地。但翁章梁認為,現在是青壯農投入農業的好時機,未來30年最好的工作就是當農民,因為吃的人沒有明顯減少、但種的人少了很多,而且產銷管道比過去更多元,取得土地也比過去容易,「作穡」能到達一定的經濟規模,足以安身立命。「但現在農民遇到最大的挑戰是氣侯,舉例來說,過去農業有生產時序,分區出產,但碰到極端氣侯,台南未生產完,嘉義就出產了,導致價格崩盤。」翁章梁分析,面對氣侯問題,因應之道就是「精準種植」,運用台灣最進步、擅長的高科技,打造智慧科技農業。造流機(圖左)可以維持養殖池的正常含氧量,每台的耗電只有傳統水車(圖右)的六分之一。(圖/嘉義縣政府提供)他進一步指出,但因為台灣的農業多是由小農經營,很難負擔高科技基礎建設的成本,這時政府就要介入,協助小農跨過門檻,除了資金的輔助之外,更要訓練農民運用,因此他成立了「國本學堂」,教導青壯農智慧科技農業所需的知識與觀念,幫助小農順利轉型,運用自動化與科技監測系統提高收成率,壓低「外格率」,讓產量變大,更省人工。他舉例說,現在嘉義的養殖漁業已開始引進「造流機」代替維持含氧量的水車,一台造流機的成效可抵6台水車,但用電量只要1/6,而魚苗的育成率也從過去的5成提升到9成。翁章梁笑著說,2015年嘉義縣成立了「青農協會」,當初只有84個會員,經過7年努力,現已有1600多人加入,可見愈來愈多青壯年人投入農業。他說,嘉義山區除了茶葉全國知名,咖啡更享譽全球,今年農委會在全國選出15家業者參加國際競標,嘉義縣就占了11家;在平地有小蕃茄與極光哈蜜瓜是全台之冠,在海線則有蚵仔、烏魚子跟虱目魚,雖然嘉義只占全國虱目魚產量的二成,但負責處理加工全國六成的虱目魚,嘉義縣政府也設立了「水產加值工業園區」,未來可望再擴大規模。翁章梁說,台灣的永續發展一定需要年輕人加入,他希望透過全面設計,讓年輕人可以穩定從農,從25歲做到70歲,「我出生在台灣變動的社會,看到地方的沒落,農村的人產生自卑感,但現在至少自信心在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