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布裁員
」 裁員 科技業 員工 美國 Google日本車界破天荒! 傳本田、日產談合併成「全球第3大汽車巨頭」
日產(Nissan)汽車深陷財務危機,前陣子宣布裁員9,000人、降低全球產能20%、出售持有的Mitsubishi股份以及延遲新車型的推出,不過近期卻有不同發展。根據日經新聞17日的報導顯示,本田(Honda)將和日產展開合併協商,預計簽訂合作備忘錄(MOU),甚至也將納入三菱汽車(Mitsubishi)。由於比亞迪等中國車廠的入侵以及特斯拉的猛烈出擊,眾多車廠的銷量也受到影響,因此本田、日產為了降低開發成本、加速車款生產,考慮朝向「合併」的方向前進。本田和日產在17日發出聲明,並未證實日經的報導,僅提到「報導內容並非是各自公司所宣布的」,同時也在各自聲明中表示,「如同今年3月宣布的,本田和日產會充分利用彼此的優勢,研究未來合作的各種可能。」本田社長三部敏宏18日也表示,「尚未敲定任何事項」,但是並未否認這種可能性。與法國雷諾有交叉持股結構的日產汽車今年股價崩跌40%,市值為82億美元。本田的市值為440億美元。兩家公司若結合,會是飛雅特克萊斯勒與PSA在2021年締造520億美元合併案、創造Stellantis以來汽車產業最大規模合併案。本田和日產分別為日本第二和第三大車廠,僅次於豐田。現階段本田市值6.64兆日圓(約新台幣1.4兆元),日產市值1.53兆日圓(3,237億元),若兩大集團成功合併,將是繼2021年飛雅特克萊斯勒(FCA)和PSA集團以520億美元合併成立Stellantis以來,汽車產業最大的一筆交易。不僅如此,若本田、日產合併,汽車2023年銷量將超過800萬輛,會躋身全球第3大汽車製造商,但仍低於豐田1,120萬輛和德國福斯920萬輛。
知名車廠無預警大裁員! 員工淚訴:努力一個月沒薪水
成立僅3年的大陸智能車品牌極越汽車近日爆出經營危機,傳出股東停止投資、公司大規模裁員,甚至有直播中的銷售員在知道公司無法支付薪水後當場傻眼,崩潰落淚,引起外界熱議。綜合陸媒報導,上海一名極越汽車女主播在銷售直播時,突獲公司裁員消息,在得知11月績效獎金與12月底薪均無法支付且公司要在16日停止營運時,女主播當場情緒崩潰,哽咽表示「我上個月那麼努力,他跟我說不發工資了,我有點想流眼淚」,而當晚也有數位極越主播在官方直播間求職。據了解,極越汽車由百度與吉利控股集團於2021年共同創立,以高階智能汽車技術為核心賣點。不過今年公司月均銷量不到1300輛,業績不振,近日宣布裁員,僅保留少數員工處理後續事宜。其他員工則面臨2種選擇,一是離職並於明年2月底領取補償金,二是選擇留下,但12月開始公司將停止發放薪水,員工被迫「自費上班」。根據內部員工透露,裁員風波導致極越多地點銷售業務停擺,試駕車輛被鎖住,門市不再接待客戶,研發部門也已被全數裁撤,售後部門僅4分之一員工被保留。有部分員工前往公司總部圍堵執行長夏一平,要求合理補償方案。對此,極越汽車於11日晚間的說明會中,表示「公司正在積極進行財務調整,有序安排款項支付,也請相關方給予理解和支持」。執行長夏一平也稱極越將進入「創業2.0階段」,但未給出具體解決方案。
台灣科技大廠「品安」宣布裁員250人!連金主都撤資退出
台灣電子製造大廠、記憶體模組廠商品安(8088)9月才發出重訊,宣布資遣約250名代工業務相關員工。豈料,今又爆出大股東暨董事「金士頓科技」全面退出品安董事會,持股大量賣掉,消息一出,震撼科技業。品安9月時曾召開重大訊息記者會,執行副總經理吳惠珠表示,某客戶自民國112年起已逐漸減少委託品安代工業務,品安日前接獲客戶正式通知,預計將於2024年11月30日結束所有委託代工業務。吳惠珠指出,品安代工業務部門的員工聘任,主要是基於與客戶合作;考量之後資源配置跟維持競爭力,品安因今年第2季每股虧損0.55元,不得已採取緊縮業務因應。吳惠珠進一步說明,品安將依法於11月資遣約250名代工業務相關員工,今日已通報主管機關基隆市社會處勞工關係科,將依據勞基法及大量解僱勞工保護法相關法令規定及程序辦理,盡力協助同仁轉業至相關產業,善盡社會責任。據《經濟日報》報導,品安10月公告,大股東暨董事金士頓因轉讓持股超過當選時持股數二分之一,董事身分遭自然解任。據公開資訊觀測站資料,今年9月底金士頓持有品安股票1969張,持股比率3.23%。事實上,金士頓是全球記憶體模組的龍頭,2012年入股品安,之後品安逐步轉型為金士頓的代工廠,靠著金士頓的訂單助攻業績猛飆,2019年每股純益達2.37元,2022年更飆到3.48元。
英特爾股價一度大漲9%「有好消息」? 外媒:高通將收購部分業務
週五美股英特爾(Intel)收高3.31%,成交56.64億美元。股票尾盤拉升,一度漲近9.5%,最高報每股23.14每元,創8月新高。近期有報道稱,高通(Qualcomm)就收購事宜跟英特爾進行了接洽,這筆交易有可能會在晶片行業創紀錄。半個月前,根據《華爾街日報》引述知情人士說法報導,高通已有收購英特爾部分股權的可能性。該公司正在尋求收購英特爾的設計業務,以豐富其產品組合。英特爾目前正努力創造現金流,並希望剝離業務部門並出售其他資產。根據《CNBC》報導,英特爾曾是全球最大的晶片製造商,但近年呈現「螺旋式下滑」,邁入2024年後,英特爾的處境更加艱難,在8月發佈了令人失望財報,並宣布裁員15%並停發股利,一度引爆股價單日大暴跌26%,創50年最大跌幅。該公司正在艱難應對銷售的疲軟和虧損的擴大。若雙方確實談成併購,將會是歷來最大科技公司合併案之一;英特爾目前市值超過900億美元,高通市值約1,881億美元。目前雖離達成協議還很遠,儘管被視為加強美國晶片競爭優勢的機會,這種超大規模的交易肯定會引起美國司法部門的反壟斷審查, 而據研調機構Omdia 18日發布的報告中指出,預估今年Q3全球半導體產業總營收可達1758.66億美金,季增8.5%,而南韓記憶體大廠SK海力士(SK Hynix)在Q3的銷售額有望首次超車英特爾,成為全球第3。
2個月將近30萬人丟飯碗! AI熱潮受害者是「他們」
人工智慧熱潮和組織精簡化,使得科技業面臨更嚴峻的就業環境,今年8月,美國IT產業失業率飆升至6%,已有14.8萬名IT員工丟了飯碗,較7月高出3000人。而全國失業率為4.2%,根據外媒《華爾街日報》報導,美國勞工統計局6日公布調查數據顯示,8月全美失業率降至4.2%,增加了14.2萬個就業機會,但由於人工智慧持續繁榮,8月共有14.8萬名IT員工失業,高於7月的14.5萬人,IT員工失業率從5.6%上升至6%。顧問公司Janco Associates發現,過去8個月中,就有7個月IT產業失業率高於全美失業率。Janco執行長賈努拉蒂斯(Victor Janulaitis)表示,IT員工的失業狀況是自2000年代初網路泡沫破裂以來最嚴重的,這次的罪魁禍首是人工智慧,它正在引起「巨大的變化」,堪比當時個人電腦廣泛使用時所見的狀況。賈努拉蒂斯指出,IT領域的裁員問題集中在管理後端的傳統技術工作,而人工智慧和網路安全則讓人力需求帶來成長。軟體公司Hyland Software的首席資訊長瓦特(Steve Watt)也認為,目前最需要的職位是有關資訊安全、人工智慧和雲端等領域擁有專業知識的人力。在上個月宣布裁員的大型科技公司中,「思科系統」計畫裁員7%,約影響6000名員工;半導體公司英特爾也透露,作為削減成本的一部分,今年將裁掉1.5萬名員工並暫停配息;而今年7月,軟體公司Intuit直言,計畫裁員約1800人,為轉向人工智慧招聘大量人才做好準備。報導指出,被解僱的IT員工正面臨著技能與期望薪酬不符的窘境,而科技公司削減人力不僅是為了協助公司轉向生成式人工智慧,也能更聚焦在提升效率和獲利能力。同時,一些科技工作者正在努力提升自己的人工智慧技能,以便在履歷中脫穎而出。
英特爾今年以來「股價腰斬」 恐被道瓊指數剔除
美國晶片巨頭英特爾(Intel)因1990年代的網路熱潮興起,與微軟一同成為首批被納入道瓊工業平均指數的科技公司之一。然而今年以來英特爾股價大幅下跌,有專家預測,英特爾可能會被踢出道瓊成分股。英特爾於上個月發布第二季度財報,然而表現並未達到投資人預期,加上宣布裁員15%以上,導致股價單日暴跌26%,收21.48美元,創1985年來最大單日跌幅,英特爾今年以來股價可以說是已經腰斬。而半導體業界重量級人物陳立武(Lip-Bu Tan)也閃辭英特爾董事職位,有傳言稱他對英特爾的官僚主義文化,以及晶圓代工業務的未來方向感到不滿。根據《路透社》的報導,分析師與投資者指出,英特爾今年股價已下跌近60%,成為道瓊工業平均指數中表現最差的公司。由於道瓊指數是基於股價加權,而英特爾目前是該指數中股價最低的成分股,這使得英特爾可能面臨被踢出的風險。報導中指出,英特爾若被移除出道瓊指數,將對其已受損的聲譽造成進一步打擊。先前英特爾已經因為錯失投資OpenAI的機會,未能在AI熱潮中占據領先地位,而晶圓代工業務也連續虧損。Gabelli Funds的研究分析師馬基諾(Ryuta Makino)認為,AI晶片大廠輝達(NVIDIA)有望取代英特爾成為道瓊成分股;不過西諾佛信託公司(Synovus Trust Company)的資深基金經理人摩根(Daniel Morgan)則指出,由於輝達的股價波動性較大,可能不符合道瓊工業指數偏好穩定股票的標準。摩根認為,德州儀器(Texas Instruments)可能會被選入,該公司在美國擁有強大的產能,今年以來股價已上漲超過20%,達到211.09美元,接近道瓊成分股的平均股價209美元,有望成為取代英特爾的理想選項。
歐洲汽車產業形勢嚴峻!福斯汽車不排除「關閉德國工廠」創立87年來首見
由於能源成本上升、錯誤的廢核政策,以及來自中國電動車製造商的削價競爭,德國汽車巨頭「福斯汽車」(Volkswagen,VW)2日表示,他們正在考慮關閉德國的生產基地,為該公司創立87年來,史無前例的重大警訊,也為歐洲汽車產業投下震撼彈。綜合France 24、CNN的報導,總部位於德國狼堡的汽車製造公司「福斯汽車」在2日的聲明中指出,該公司接下來不排除將關閉其本國工廠,而且恐試圖終止與工會自1994年以來簽訂的就業保護協議。福斯汽車在發給員工的說明信件中坦言:「以目前的情況來看,甚至不能排除關閉汽車生產和零件工廠的可能性。」對此,「福斯汽車集團」(Volkswagen Group)首席執行官布魯姆(Oliver Blume)感嘆:「歐洲汽車產業目前正面臨非常苛刻和嚴峻的挑戰,經濟形勢變得更加艱難,新的競爭對手正在進入歐洲市場,尤其是作為製造基地的德國,在產品競爭力方面已進一步落後。因此,我們現在必須採取果斷行動,而行動的主要目標則是削減成本。」消息一出,工會和政府官員對該集團在國內市場關閉製造工廠的想法深感震驚,因為這是福斯汽車創立87年來,史無前例的重大舉措。而這家藍籌股公司的警訊,也加劇了德國總理舒爾茨(Olaf Scholz)對國內經濟的擔憂。報導補充,根據福斯汽車最新的財報顯示,該公司在全球擁有近68.3萬名員工,其中在德國約有29.5萬名員工。事實上,福斯汽車早在去年年底就開始實施100億歐元的成本削減措施。然而,福斯與此同時也正在失去其最大單一市場中國的市場份額,今年上半年,中國客戶的汽車交付量較2023年同期下降7%。更慘的是,該公司不但在中國市場輸給了比亞迪(BYD)等本土電動車品牌,比亞迪現在還開始搶佔歐洲的市場份額。因此在8月份公佈的慘澹業績顯示利潤下滑後,福斯汽車集團的備忘錄稱,儘管已經宣布了成本節約措施,但「汽車市場和德國經濟的當前發展,還是需要採取進一步行動。」而該公司董事會也決定「福斯汽車公司內部品牌必須進行全面重組。」對此,德國最強大的工會之一「德國金屬工業工會」(IG Metall)2日則將福斯汽車的問題歸咎於經營不善,並發誓要為保護就業而奮鬥。IG Metall首席談判代表高格(Thorsten Gröger)在聲明中表示:「今天,董事會提出了1項不負責任的計劃,動搖了福斯汽車的根基,並嚴重威脅到工作機會。此種做法不僅短視近利,而且非常危險,它有可能摧毀福斯汽車的核心……我們不會容忍該公司以犧牲員工為代價制定的計劃。」福斯乘用車首席執行官謝弗(Thomas Schäfer)表示,該公司仍然致力於將德國「視為一座業務基地」。他補充,福斯汽車將立即與員工代表進行會談,探討「永續重組品牌」的可能性:「局勢極其緊張,無法透過簡單的成本削減措施就獲得解決。」據悉,隸屬於「福斯集團」(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旗下的汽車品牌奧迪(Audi AG)上個月才宣布,正在考慮關閉其位於比利時布魯塞爾的電動汽車工廠,該工廠約有3000名員工。此外,在德國,包括「采埃孚」(ZF Group)、「羅伯特·博世有限公司」(Robert Bosch GmbH)和「偉博思通」(Webasto SE)在內的眾多汽車供應商已宣布裁員,因為它們無法在電動車新時代,抗衡來自中國品牌日益激烈的競爭。
IBM突宣布結束中國研發部門 3分鐘秒裁千人…員工怒了:被侮辱
進入中國市場第40年的美國計算機巨頭IBM,被稱為「藍色巨頭」,日前以極為「魔幻」的方式結束,1000多人瞬間失業,有員工就還原過程,「就宣布一下,沒有Q&A」,令人措手不及。據《華夏時報》報導,IBM高層26日原訂就關閉業務進行半小時會議,僅持續3分鐘就宣布裁員,沒有留任何問答溝通空間,讓特地冒著大雨趕到公司尋求說法和解決方案的員工大為失望,不少人更感到憤怒,因為公司以一種敷衍了事的態度結束。與此同時,又有聲音藉機鼓譟「外資撤出中國」,不過知名經濟學者、工信部信息通信經濟專家委員會委員盤和林指出,在中國同類競爭對手太多,自己又缺乏絕對技術優勢,是IBM關閉中國研發的最主要原因,「裁撤研發機構可能不怪任何人,只是一家企業老了,這家企業在科技領域活得太久了」。1000多名員工瞬間失業。(圖/翻攝自微博)多數員工被突然裁員感到錯愕,更對如此簡短的會議大失所望,擁有13年資歷的小李(化名)表示,一早冒雨來開會,全員會議只開了3分鐘,「大家聽完之後很氣憤,感覺受到了侮辱」。另一名員工也透露,他和自己的經理談過相關安排,最後也被解雇了。IBM方面的說詞是,不按裁員處理而是「協議離職」,員工在今年9月13日之前簽署解聘協議,將得到N+3的補償;9月20日之前同意簽字的補償將是N+1,在10月31日正式關閉相關業務後再簽字將得不到任何補償。
市面上仿品太多? 知名家電Dyson英國大砍千名員工
英國知名家電大廠戴森(Dyson)在英國有3,500名員工,近日宣布將從中裁員約1,000人,占英國員工總數近29%。戴森執行長Hanno Kirner聲明,「戴森不時審查全球結構,以確保對未來做好準備,因此才會進行組織變革。」戴森以吹風機、吸塵器聞名,2月時公布2023年營收達71億英鎊(約新台幣3,027億元),年增9%,創歷來新高。目前全球員工總數達15,000萬名,其中,英國占3500人,而這次裁員超過英國員工1/4,包含高階管理幹部與一般員工均受影響,不過戴森承諾會提供裁員員工一切協助。至於實際裁員理由為何?外界猜測,英國剛結束大選,工黨領袖施凱爾(Keir Starmer)成英國新任首相,並承諾啟動修復經濟計畫、全力支持英國企業,不過在新任商業與貿易部長Jonathan Reynolds召集100多位商界領袖討論政策的同一天,戴森宣布裁員計畫,間接打擊英國政府。不過戴森強調,「裁員計劃5月就開始評估,與任何政治因素無關。」而另一個原因,許多外媒報導指出,競爭市場過於激烈,且市面上越來越多仿冒品,也對戴森造成影響。Hanno Kirner也表示,「戴森在全球市場中運營,競爭日益激烈,創新和變革的步伐不斷加快,需要保有創業精神和敏捷性。」不過英國以外的國家未傳出裁員計劃,目前並不確定會否造成全球影響。戴森由James Dyson於1991年創立,是全球首家研發生產旋風分離式吸塵器、無葉風扇的公司,目前總部位於新加坡,不過英文仍然是戴森的重要研發中心。根據彭博億萬富翁指數,創辦人James Dyson身價192億美元(約新台幣6,240億元)。
擺脫有線電視頻道依賴!CNN將推數位訂閱 宣布裁員百人
美國新聞媒體CNN宣布將裁員約100人,同時,今年稍晚推出第一款數位訂閱產品CNN.com,擺脫對有線電視頻道的依賴。CNN執行長湯普森(Mark Thompson)10日在發給員工的備忘錄中表示,公司將更加著眼於擴大數位化,並將電視新聞採訪和數位新聞將合併為同一部門。CNN旗下有3,500多名員工,該公司表示,裁員將在全體範圍內。湯普森表示,CNN正在打造規模超過10億美元的數位業務,即將推出的數位訂閱產品將包括新聞和社論,以及生活品味新聞,不過他拒絕透露更多細節,僅表示該產品將「很大程度上在CNN.com基礎上打造」。自去年10月上任以來,湯普森持續強調,隨著CNN傳統有線電視業務的下滑,改善該公司數位服務的重要性。他先前曾擔任《紐約時報》執行長,負責數位轉型,當時將其訂閱規模從不到60萬,增加至超過600萬用戶數。
運動服飾市況差 NIKE宣布再裁員約740人
裁員潮未見平息,運動品牌NIKE在去年12月宣布了一項在未來三年節省20億美元成本的計劃,並在今年2月表示將裁員約2%,據上周五(19日)NIKE提交給美國俄勒岡州的文件顯示,將再裁740人,預計於6月28日開始實施。綜合外媒報導,NIKE於2月曾為節省20億美元(約新台幣650億)的成本,宣布裁員2%的員工;根據公司統計,截至去年5月底,NIKE員工總數約有8萬3700人,換算下來約1674人受到影響。然而,該次裁員似乎幫助不大,在警告2025財年上半年收入將下滑後,這家頂級運動服飾製造商希望控製成本,因此將再次精簡人事,裁撤奧勒岡州全球總部約740名員工。NIKE負責人力資源解決方案的副總裁亞當斯(Michele Adams)已向相關單位發出法律強制通知,表示「第二階段」將於6月28日開始實施。除了NIKE外,Lululemon也在上周宣布將裁員128人、關閉較小的配送中心,預計於6月21日生效,其中部分員工將被轉調至他處。運動品牌相繼裁員,似乎顯現出運動服飾市況疲軟的問題。事實上,NIKE的股票於去年下跌7.2%後,投資者對NIKE持續表現出悲觀的態度;對此,分析師認為Nike式微的原因,主要是創新速度放慢、庫存混亂以及運動服飾領域競爭加劇。截至上周五收盤,NIKE跌1.26%,報94.53美元;今年以來該股跌近13%。
科技業吹寒風!Google裁員、重組 科技業7.4萬人頓失頭路
全球科技業裁員潮不斷,從去年到今年似乎未有休止跡象,網路搜尋巨頭Google在17日公告正在進行裁員,一些職位將轉移到海外,不過並未說明具體人數,僅強調解雇範圍並非全公司,受影響者將可申請內部職位,不過根據調查數據顯示,今年已有257間科技公司縮編,約有7.4萬名員工沒頭路。根據《路透社》的報導,Google這項裁員聲明,主要是盼以此削減成本、進行重組,進一步推動人工智慧(AI)轉型,據Google表示,「從2023年下半年到2024年,我們的許多團隊進行變革,以提高效率、更好地工作、消除層級並將資源調整到最重要的產品優先事項」。據Google母公司字母(Alphabet)財務長波蕾特(Ruth Porat)向員工發送一封電子郵件,稱重組包括將增長擴大到邦加羅爾、墨西哥城和都柏林。另據《商業內幕》指出,谷歌房地產和財務部門多個團隊的員工都受到影響,受影響的財務團隊包括Google的財務、商業服務和收入現金業務。儘管尚不清楚具體的裁員規模,但一名員工形容「規模相當大」。Google曾於2023年解僱1.2萬名員工,涉及工程、硬體和助理等多個團隊,該公司執行長皮查伊(SundarPichai)於今年初時亦曾警告員工,隨著公司繼續將投資轉向AI等領域,今年將有更多裁員。Google發言人表示,從2023年下半年至2024年,公司的一些團隊已做出調整,包含提高效率、改善工作、精簡層級,並將資源與最重要的產品優先事項保持一致。他補充表示,本次裁員並非全公司範圍,受影響的員工可以申請內部職位。根據人力資源網站Layoffs.fyi 數據的數據,不同於疫後裁員潮,2023年下半年以來的裁員,主要是因AI發展導致事業部門重整、資源重新配置。在生成式AI普及後,程式員的工作遭到大幅取代,因而引發了多家企業的裁員決定,Layoffs.fyi數據顯示,今年已有257間科技公司縮編,共約7.4萬名員工沒頭路。Google發力拚AI 宣布裁員、重組。(圖/翻攝自X)
打破歷史紀錄!特斯拉宣布裁員10%全球員工 馬斯克內部信件曝光
目前有消息指出,全球電動車龍頭特斯拉,為了降低成本,傳出要在全球地區進行10%的裁員,如此高的比例創下過往的紀錄,而馬斯克向全體員工解釋的信件也曝光了。根據《forexlive》報導指出,在特斯拉宣布要減班Cybertruck的產線之後,特斯拉的股價就贏來大跌,與此同時,市場上也開始傳聞特斯拉即將開鍘20%人力的傳聞,一時之間,造成特斯拉內部員工的恐慌。而目前傳出,特斯拉確定要在全球各事業體中完成10%員工的裁員,為此,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也發表內部信件,向員工解釋。該封信件中提到,這次的裁員主要是為了公司下一個階段的成長做準備,在此之前,必須要從公司每個方面來檢視降低成本、提高生產力的可能。在對組織進行了徹底的審查後,馬斯克稱「做出了艱難的決定」,也就是要在全球範圍內裁員10%員工。馬斯克也向這些可能被列入裁員名單中的員工表示「這是必須要做的,這將使我們在下一個增長階段週期中保持精簡、創新和希望」與此同時,馬斯克也像有機會留任的員工表示「特斯拉正在開發一些在汽車、能源和人工智能領域最革命性的技術。在我們為公司的下一增長階段做準備時,你們的決心,才是讓我們能夠達成目標的重要因素。」報導中也提到,從2017年開始,這次裁員是第5次大裁員,在2017年時,當時裁員人數達到全體員工的2%,後續再2018年也曾裁員9%、2019年也曾裁員7%、2022年也曾裁員3%。但即便如此,特斯拉員工其實也是大幅成長,2018年初時,全球員工數量僅3.8萬人,但是到2024年初時,特斯拉全球員工人數達到14萬人。
日股首次突破4萬點創歷史新高 大廠卻紛紛裁員「GDP也下跌」
在半導體產業的帶領下,日本股市近期持續走高,日經225指數不僅創下歷史新高,還是首次突破4萬點大關。但與此同時,日本知名大廠紛紛宣布裁員,日本2023年Q3、Q4的GDP甚至出現明顯負成長。根據媒體報導指出,2024開年之後,日本股市一直突飛猛進,日經225指數甚至在4日當天暴漲198.41點,收在40109.23點,不僅創下歷史新高,還是首次突破4萬點大關。海外投資者認為,主要是因為日本企業業績良好所致,也認為日本停滯數十年的經濟即將復甦,有望再創新高。也有媒體報導指出,日本企業盈利能力不斷增強,2023年1至9月的平均銷售經常利潤率為7.1%,比5年前提高1%以上,如此情況也奠定了股價歷史性上漲的基石。但從日本內閣府於2月15日公布2023年Q4(10至12月)的GDP來看,卻是出現奇怪的現象。扣除掉價格波動、季節性調製整後,GDP實際下降了0.1%。依照年利率計算,Q4的GDP相較於Q3又下降了0.4%,消費性支出同比下降0.2%,資本投資下降0.1%。報導中也提到,日本企業業績的增長,明顯並沒有影響到民眾家庭收支上。在2023年Q4,日本當地受雇者的實際薪酬同比下降了1.9%,這已經是連續9個季度下降。與此同時,近期日本多家大廠紛紛宣布裁員,日本電子醫療設備製造商歐姆龍於2月26日宣布,要在全球裁員2千名員工,其中過半為日本國內員工,同時也希望40歲以上的正職人員能「提前退休」。化妝品品牌資生堂也在2月29日宣布要針對旗下1500名日本國內員工提供提前退休的方案。而從這兩家大型企業的股價看來,不僅沒有跟上這波股市狂飆的機會,去年的股價甚至僅有最高峰的40%。
美妝巨頭宣布裁員3千人! 雅詩蘭黛股價一度狂飆19%
國際美妝巨頭之一的美國雅詩蘭黛集團(Estée Lauder Companies)在美東時間5日宣布,由於在亞洲的營業額下滑,因此決定啟動削減成本的計畫,將裁員3%至5%的員工,多達約3100人飯碗恐不保。裁員消息傳出後,被認為有利於削減成本,股價一度應聲大漲19%,最新總市值來到約台幣1.68兆。根據《衛報》和《路透社》等外媒報導,旗下擁有Estée Lauder雅詩蘭黛、La Mer 海洋拉娜、Tom FordBeauty、ORIGINS品木宣言、Bobbi Brown、M.A.C、倩碧、Jo Malone London、Le Labo等品牌的雅詩蘭黛集團透露,由於本季亞太地區的淨銷售額下降7%,而整體利潤率下降0.6%。因此將進行裁員計畫。據《路透社》指出,在亞洲,中國是全球奢侈品牌主要關注市場,不過當地面臨年輕人失業率攀升,加上房地產危機,消費者傾向購買中國本土品牌,預計當地消費市場的反彈可能要花上比預期更久的時間。這波裁員將裁掉約3%至5%的員工,截至2023年6月,雅詩蘭黛在全球擁有約6萬2000名員工,估計這項裁員計畫會可能導致超過3000人失業,據雅詩蘭黛表示,這次裁員,將使其承擔稅前約5到7億美元,約台幣156億到219億元的費用,然而將推動其營業利潤至11到14億美元,約台幣345億到439億元。就在裁員的消息傳出後,雅詩蘭黛的股價一度飆漲19%至159.75美元,最後收在150.28美元、漲了12.05%,最新總市值537.77億美元,約台幣1.68兆。不過報導也指出,這仍遠低於2022年1月疫情復甦後創下的歷史高點374.20美元,針對雅詩蘭黛裁員一事,市場分析師普遍認為,這項重組計畫將有利於削減成本,讓投資者的信心大增,促使股價大漲,不過大裁員的後續效應仍有待一段時間觀察。美妝巨頭雅詩蘭黛宣布將在全球裁員約3100人。(圖/翻攝自X)
美科技業裁員潮延燒!再生能源大廠「砍16%員工」 在台設有辦公室
美國科技業裁員潮持續延燒,專注於開發直流優化逆變器系統的美國智慧能源公司SolarEdge,於美東時間21日宣布裁員全球範圍內16%的員工,以降低營運成本,受影響人數高達900人。據悉,SolarEdge在全球都有辦公室,就連台灣也有據點。據《路透社》的報導,由於太陽能逆變器需求疲軟,再生能源公司SolarEdge在去年(2023年)11月下調了其第4季的營收預期。此前,該公司已停止墨西哥的生產線,並減少中國的產能,甚至還終止了輕型商用電動車的轉型計畫。SolarEdge執行長蘭多(Zvi Lando)在聲明中表示,此次裁員將影響約900名員工,「我們做出了一個非常困難但絕對必要的決定,包括裁員及其他削減成本的措施,這將使我們的成本結構能夠適應快速變化的市場動態。」報導指出,由於去年遭遇庫存過剩和需求疲軟等問題,歐洲太陽能市場的增長顯著放緩。而在美國,聯準會升息後的高利率,以及美國最大的太陽能市場加州的計量改革,皆導致太陽能需求快速下降。
第2波裁員剛過竟砍不停! Google在旗下YouTube再裁百人
搜尋引擎Google在16日才宣布展開今年第2波裁員,將針對全球廣告銷售部門裁員數百人,豈料據紐約時報報導,Google將在旗下影音平台YouTube削減約100名人力,其範圍涉及YouTube營運和創作者管理團隊。美國科技業從2022年下半年開始掀起大規模的裁員潮,Google也不例外,曾在2023年1月裁員1.2萬人,而後在不到1周前,才針對旗下語音助理軟體「Google助理」部門、「裝置與服務」部門團隊,裁員數百人,豈料Google再於16日宣布,即將展開今年第2波裁員,此波是針對全球廣告銷售部門裁員數百人。Google去年裁員,引發員工集體舉牌抗議。(圖/達志/路透社)而據紐約時報報導,Google也將在YouTube平台削減約100名人力。據《好萊塢報導》,YouTube商務長瑪麗·艾倫(Mary Ellen Coe)在17日透過內部電郵宣布裁員消息,稱此次裁員是作為團隊改革的一部分,公司的體育、媒體、電視、電影和音樂團隊將合併為1個團隊。該平台的創作者管理團隊則將向每個國家的領導階層報告。YouTube也證實了裁員消息,表示受到影響的員工將在近日內收到通知,與先前的裁員一樣,受影響員工將有60天的時間可在公司尋求調職機會,才決定是否接受離職補償方案。事實上,除了Google外,亞馬遜近期在旗下串流服務Prime影音和遊戲直播平台Twitch部門也裁員了數百人,音樂串流平台Spotify則在1個月前大幅裁員,此外迪士尼、娛樂與傳媒公司NBC環球、影業公司派拉蒙和影音串流平台Netflix都在裁員。
美國新創公司Hyperloop One傳倒閉 「超級高鐵」沒了
美國超級高鐵新創公司Hyperloop One驚傳倒閉。知情者透露其已解雇大部分員工,並出售包括測試軌道和機器等剩餘資產,洛杉磯辦事處也關閉,負責資產出售的剩餘員工已被告知所有工作將在12月31日結束。Hyperloop One未立即回應外界報導。其自2014年成立以來已籌集逾4.5億美元資金,目前主要股東為杜拜環球港務集團(DP World)。在結束營運後其智慧財產將轉給DP World。雖然真空高鐵(hyperloop)以真空管方式讓列車高速運行的概念早在上世紀初已經出現,但約十年前馬斯克(Elon Musk)再次提出超級高鐵概念後再次受外界高度重視。後來投入相關概念的許多公司均以hyperloop命名,句括Hyperloop One,但這些公司均與馬斯克無關。馬斯克透過其挖隧道公司The Boring Co.以相同技術鑽研真空高鐵的方法。Hyperloop One在2014年成立,其提出在真空管隧道內,採取磁浮列車技術以時速1,127公里的高速前進的構想,要研發以真空高鐵運送乘客和貨物。這成功吸引外界與投資人的注意,連維珍航空老闆布蘭森(Richard Branson)在2017年投資這公司,並改名為Virgin Hyperloop One。Hyperloop One曾經透過500米長的測試軌道,得到時速172公里的最高測試速度。目標以較低成本來仿效飛機的速度,曾在2020年首度載人成功。但由於技術上遇到許多困難,包括列車難以轉彎而必須畢直往前,使開挖隧道的成本與難度均大幅提高。即使技術上可行,但被批評在財務上不切實際,加上公司內部人事問題不斷,令其經營舉步維艱。對其造成沉重一擊的,是公司去年以安全風險為由而改變發展策略,未來將專注於運載貨物而非載客,並宣布裁員逾100人。此舉惹毛布蘭森而撤出投資,並讓維珍抽離公司名字,讓其改回原名Hyperloop One。隨著技術始終沒有進展和財務無法維持下去,最終走向倒閉命運。外界認為其剩餘資產已沒有多少價值可言。
超級高鐵夢碎!Hyperloop One驚傳倒閉 資產出售員工12月31日離職
今年奪回全球首富寶座的馬斯克(Elon Musk)過去提出真空高鐵(hyperloop)的概念,並由特斯拉和 SpaceX 工程師製作一份白皮書,而馬斯克的發想也孕育出美國超級高鐵新創公司Hyperloop One在 2014 年誕生,並成功吸引投資人注意,創立以來共募得 4.5 億美元,約新台幣140億元,不過這家新創公司與馬斯克無關,近日傳出HyperloopOne倒閉,據外媒指出,負責資產出售的剩餘員工已被告知所有工作將在12月31日結束。馬斯克過去提出真空高鐵。(圖/達志/美聯社)據《彭博社》報導,Hyperloop One 目前已裁去大部分員工並關閉洛杉磯辦公室,還會把試驗用隧道等剩餘資產出售,這些資產清空後,負責善後的員工則會在12月31日正式離開,另外,杜拜環球港務集團(DPWorld)擁有公司多數股權,Hyperloop One 結束營運後其智慧財產也會轉給 DPWorld。據了解,這間新創公司與馬斯克無關,馬斯克透過其挖隧道公司The Boring Co.以相同技術鑽研真空高鐵的方法。知情者透露其已解雇大部分員工,並出售包括測試軌道和機器等剩餘資產。(圖/達志/美聯社)根據報導,創立於2014年的HyperloopOne,其提出在真空管隧道內,採取磁浮列車技術以時速1127公里的高速前進的構想,要研發以真空高鐵運送乘客和貨物。Hyperloop One曾經透過500公尺長的測試軌道,得到時速172公里的最高測試速度。這項測試成功也吸引了外界與投資人的注意,包括維珍航空老闆布蘭森(RichardBranson)在2017年投資這公司,並改名為Virgin Hyperloop One,更曾在2020年首度載人成功。雖然獲得金援,但是技術上仍遇有許多困難,像是列車難以轉彎而必須筆直往前,使開挖隧道的成本和難度大幅提高,此外,公司內部人事問題不斷,令其經營舉步維艱,而公司更以安全風險為由在去年改變發展策略,表示要專注於運載貨物而非載客並宣布裁員逾100人,此舉也引發布蘭森不滿撤資,讓其改回原名Hyperloop One,隨著技術無法突破,加上資金無法到位,Hyperloop One最終也走向倒閉命運。美國新創Hyperloop One驚傳倒閉 。(圖/翻攝自推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