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
」無價國寶褚遂良《黃絹本蘭亭》懷素《小草千字文》 五年內續留故宮
陳學聖表示,已故企業家林柏壽收藏的「黃絹本蘭亭」等國寶(上圖),原本遭故宮前院長吳密察拒絕再寄存(下圖),但經抗議後,故宮終宣布決定與林家續約寄存,但該批國寶仍須透過文資指定,才能永留國內(圖/侯世駿攝、讀者提供、翻攝自台視新聞畫面)在藍委吳怡玎、萬美玲、林奕華等人鍥而不舍下,引發國人關注的板橋林家寄存故宮博物院的國寶,包括價值連城的褚遂良《黃絹本蘭亭》、懷素《小草千字文》等重要國寶,終有機會在五年內續存故宮,國人將不需出國到其它國際大博物館,即可目睹聞名世界的千年前唐代書法真跡。國民黨智庫召集人陳學聖說明,經過智庫及藍委力爭,國立故宮博物院在今年五月底,已經通過審查會議、建議續存板橋林家蘭千山館寄存的一批重要文物,7月中林家所有人也提出續存要求。故宮今日回覆長期關注此事的吳怡玎,說明已完成寄存合約初稿,待定稿後,將儘速辦理簽署。陳學聖指出,若一切順利,按過去五年一續約慣例,未來五年內,這批蘭千國寶仍可繼續安然保存在故宮內,國人不用出國、就能在故宮近距離看到屬於全世界的國之重寶。不過,陳學聖也說明,若要讓蘭千文物永留台灣,仍須透過「指定國寶」的程序,呼籲政府不可怠乎職守。前故宮院長吳密察任內,原計畫終止蘭千山館文物寄存合約,將文物退回林家所有人,引發強烈反彈,質疑違背國際大型博物館的慣例,雖然不少綠營立委力挺吳密察,肯定他做得很對,但文化界憂心故宮國寶將因此流落海外、進入國際拍賣界,在國發會公民連署平台發起「搶救蘭千山館文物,國寶留台灣」運動。沒想到搶救國寶雖屬冷門議題,卻連署成功,凸顯國人高度關切。隨著民進黨2022年地方選舉失敗,吳在選後被點名為戰犯,下台後,新任院長蕭宗煌表態會盡最大誠意解決問題。陳學聖說,蘭千留在故宮雖將近定案,但問題未徹底解決,沒人能保證五年後不會出現第二個「吳密察」,再加上文物所有人(林家)也有權收回,仍可能被拍賣海外。他說,真正的釜底抽薪之計,是將蘭千文物中具備國寶及重要古物價值者,如褚遂良《黃絹本蘭亭》、懷素的《小草千字文》,以及《宋高宗賜岳飛批剳》等,認定為文化資產,就算流入他人手中,也不會離開台灣,因文資法明文,國寶與重要古物都不得運出海外。他表示,文化界盼望指定蘭千文物為國寶,是當初搶救蘭千三大訴求之一,但迄今卻未見故宮或文化部有所作為。指定國寶最快途徑,就是由故宮直接列冊報文化部審查,但政府當初回應,卻是採用最曠日廢時路徑,由文物所有權人申請,地方主管機關依《文化資產保存法》〈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及〈古物分級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等規定,審查指定為一般古物,中央主管機關再定為重要古物或國寶,顯然沒用心。
公園教的歷史課/「抗金保宋」名將不畏外敵 卻遭昏君讒臣聯手害死
過年期間,台灣民眾有走春拜廟的習俗,以武廟來說,除了關公受到民眾尊崇之外,岳飛一樣同列「武聖」。歷史學者認為,即使過去教科書因為「去中化」吵得沸沸揚揚,但岳飛的仁孝和英勇報國精神永垂典範,至今民間香火仍十分鼎盛。岳飛是宋朝抗金名將,字鵬舉,西元1103年3月24日生於相州湯陰(今河南省安陽市湯陰縣),先後擔任少保與樞密副使等官職,被封「武昌郡開國公」。目前台北市林森公園和嘉義市忠孝路都還保有岳飛帶刀的銅像,英姿流傳於現代。1142年1月27日,岳飛被宋高宗下令殺害,死後多年宋孝宗為其平反,追諡「武穆」,後追封「太師」、「鄂王」,改諡「忠武」,故後人稱呼岳武穆、武穆王和岳忠武王。明神宗萬曆皇帝加封其為「三界靖魔大帝忠孝妙法天尊岳聖帝君」,配奉於各地武廟。嘉義大學應用歷史學系教授吳昆財說,岳飛生前除了最著名的岳母刺字「盡忠報國」之外,還有三個故事:三拒詔書、整治令敵軍聞風喪膽的岳家軍,以及12道金牌。岳飛伐金時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急召回京,令他飲恨而退,最後甚至慘遭殺害,悲劇英雄就是他的歷史定位。(圖/翻攝自今日頭條、報系資料庫)紹興九年(1139年),岳飛在鄂州(今湖北武昌)聽聞「宋金和議」將達成,立即上書反對,表示「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恃」,並直接抨擊了「相國」秦檜出謀劃策、用心不良的投降活動。不過仍阻擋不了議和,宋金和談後,高宗趙構得意忘形,頒下大赦詔書,對文武群臣大加爵賞。可是,詔書下了三次,岳飛都加以拒絕,不受開府儀同三司(一品官銜)的爵賞和三千五百戶食邑的封賜。「今日之事,可危而不可安,可憂而不可賀。」他在辭謝中痛切地反對議和,並再次宣示收復中原的決心,此舉如同潑了宋高宗一桶大冷水,從而更使趙構和秦檜懷恨在心。 隔年,岳飛親率一支輕騎駐守河南郾城與金軍征戰「以少勝多」,史稱「郾城之戰」。根據歷史記載,岳飛所率「岳家軍」以寡擊眾和一萬五千名金兵精騎發生激戰。岳飛親率將士向敵陣突擊,岳家軍堅持到死的戰鬥作風,把金軍打得落花流水,尤其岳飛部將楊再興,單騎闖入敵陣,手殺敵人數百,豪勇無比,也難怪金軍哀嚎「撼山易,撼岳家軍難」。此役之後,南宋抗金鬥爭也有了轉機,淪陷十多年的中原終於可望收復。同年,岳家軍士氣高昂,高喊「直搗黃龍」。無奈宋高宗一心求和,以十二道金牌召岳飛回京。所謂十二道金牌,是宋朝用來保證傳遞政府公文順暢的一種通信憑證,後來發展為金、青和紅字牌三大類,金字牌為朱漆金字木牌,用來表達傳遞信息的緊迫。也因為十二道金牌,岳飛的北伐事業功虧一簣,岳飛退兵前,長嘆:「十年之功,毀於一旦!所得州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難以中興!乾坤世界,無由再復!」嘉義大學應用歷史學系教授吳昆財說,民間信仰不受教科書「去中化」所干擾,岳飛廟在南台灣仍香火鼎盛,傳承仁孝與英勇報國的精神。(圖/報系資料庫)「岳飛的精神值得國軍效法。」吳昆財表示,岳飛畢生抗金,對抗女真人讓南宋得以延續一百多年,也代表著民族主義,早期教科書還有岳飛所著的「滿江紅」,當時國民政府來台時憑藉著岳飛精神的認同感,希望英雄人物可以帶領我們逐鹿中原,因此在各地樹立岳飛銅像。吳昆財說,以前歷史教科書教的是「通史」,雖然如今的教科書以主題式為主,沒有詳細記載當時宋朝的對外關係,但民間信仰仍不受教改影響,尤其在本土意識強烈的中南部,岳飛廟香火竟更為鼎盛,像是嘉義縣新港鄉的「精忠廟」;不只岳飛廟,嘉義市區還保有一尊帶刀的岳飛,傳遞的是仁孝和盡忠報國精神。
神佛傳奇濟公活佛1/降龍羅漢轉世 「瘋癲和尚」破戒示修心
農曆2月初2(今年為國曆3月14日)是濟公聖誕,傳說祂為降龍羅漢轉世,因行止瘋癲,當時世人稱其為「瘋和尚」、「癲和尚」、「濟顛和尚」或「濟公禪師」。以勸化眾生為己任的濟公,衣衫襤褸、大口吃肉喝酒的形象,完全迥異於一般高僧,讓祂入世度化的傳說更加深植人心。本名「李修緣」的濟公,為宋高宗時期京營節度使李茂春之子,李氏與夫人王氏平時樂善好施,但年至四旬仍膝下無子。某天,李氏夫婦到天台山國清寺參拜,住持性空長老導引兩人至「羅漢堂」時,一名降龍羅漢突然倒地,夫妻倆見狀驚恐不已,生怕惡運將至,性空長老卻恭賀王氏將生貴子。新北市慈德宮主祀濟公,也會搭配道教科儀,為民眾消災解厄。(圖/黃威彬攝)數月後,王氏果然誕下一子,但男童哭鬧不止,讓眾人不知如何是好,直到性空長老到訪,男童隨即破涕為笑。長老對男童說:「莫要笑、莫要笑,你的來歷我知道。」並將其取名為「修緣」。由於誕生經歷特別,一般傳說皆認為李修緣為降龍羅漢轉世。由於父母相繼過世,李修緣年少時便看破紅塵,由性空長老引薦至西湖飛來峯靈隱寺剃度出家,該寺住持元空長老為其取法號為「道濟」。道濟雖是出家人,但卻不像一般僧人遵守戒律,常大口吃肉喝酒,因而屢遭人向元空長老告狀。長老明白道濟早已悟道,便告訴眾人:「禪門廣大,豈不容一『顛』僧?」這也是濟公被稱為「濟顛」的由來。
神佛傳奇田都元帥1/庇佑藝人護星光 天王天后都曾參拜
由於時代演變,過去被民間尊為「戲曲之神」的「田都元帥」,如今已擁有一大票藝人信徒,其中不乏天王、天后,所以又被稱為「演藝之神」;就連剛猛威武的宋江陣,也把田都元帥當成保護神!田都元帥是唐朝家喻戶曉的樂官雷海青,相傳他出生後,被親人丟棄在田間,就在飲水將斷之際,突然出現幾隻毛蟹以濡沫餵食,讓他得以存活。後來族人將雷海青抱回撫養,他雖不太會講話,但從小就展現樂律天分,精通戲曲、南北管和西皮亂彈。供奉田都元帥的「行德宮」,隱身在西門町附近的小巷中,讓前往參拜的藝人不必擔心被狗仔跟拍。(圖/黃耀徵攝)民俗學者謝宗榮指出,雷海青由於受到唐朝宦官高力士力薦,有次在唐玄宗殿前演奏〈霓裳羽衣曲〉後,備受尊寵。西元七五五年(唐代天寶十四年)爆發「安史之亂」(由節度使安祿山與大將史思明發動,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捩點),唐玄宗倉促避難後,安祿山遂在洛陽稱帝設宴慶賀,下令雷海青等人演出慶賀,雷海青卻託病婉拒。田都元帥是藝人的守護神,金曲台語歌后李婭莎曾到廟裡參拜,祈求演藝生涯順利。(圖/報系資料照)在安祿山點名「抱病也得來」的情況下,雷海青勉為其難出席,然而,當他看見安祿山在席間以狂言悖語恐嚇眾人,突然憤而將樂器摔到地上,並指著安祿山大罵,在場者無不驚愕莫名。雷海青因而遭到處斬。雷海青的忠肝義膽,讓唐玄宗聞之動容,誥封雷海青為「天下梨園大總管」(梨園為戲班別稱,原是唐朝皇帝遊樂之所),並將其屍首遷回故鄉安葬,還蓋了一座祠堂紀念;宋高宗時,則加封雷海青為「大元帥」,隨著歷史的不斷演進,越來越多藝人祭拜雷海青大元帥,也就逐漸形成田都元帥的信仰。
【神佛傳奇1】保生大帝擅岐黃 顯聖駕護宋高宗返中原
新冠肺炎全球延燒,台灣疫情並未明顯爆發,除了歸功於防疫人員的辛勞,也有不少民眾虔誠感謝老天爺保佑。「謝天」習俗讓信仰流傳不輟,尤其早年先民自唐山渡海到台灣,醫療科技並不發達,每逢地方流行瘴癘瘟疫,求神保庇成為民眾重要的心靈倚靠。在眾多神祇中,保生大帝無疑是信徒心目中神威最顯赫的「醫神」。「大龍峒保安宮」董事長廖武治指出,保生大帝本名吳夲(音同掏),字華基,號雲衷,又有「吳真人」、「吳真君」及「花轎公」等尊稱,來自大陸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白礁鄉,生於北宋太平興國四年(西元九七九年)農曆三月十五日,自幼聰穎,能博覽群書過目不忘,尤其擅長「岐黃醫術」(意即中醫)。民間流傳,保生大帝曾謁見西王母,因緣際會下習得斬妖伏魔之術,二十四歲高中舉人後,擔任御史,後來辭官退隱,在漳郡澄邑大雁山茹素修道,沒有婚娶,行醫濟世,救人無數。並在宋仁宗景佑三年(西元一○三六年)五月初二日,修練得道,在鄉親跪地辭送下白日升天,享年五十八歲。保生大帝的神蹟傳說很多,包括他生前曾「點龍眼」、「醫虎喉」等。此外,當年「康王」趙構尚未登基為宋高宗前,曾被派往金人營中當人質,後來傳聞保生大帝顯聖護駕,協助宋高宗平安返回中原。因此宋高宗在紹興二十一年為吳夲頒詔立廟,賜號「大道真人」,歷史學者也因此認為保生大帝信仰起源可以遠推至宋朝。保安宮每年將宗教祭典結合文化活動,舉辦保生文化祭祝賀保生大帝聖誕。(圖/報系資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