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秀玲
」「囤房稅2.0」指引出爐! 六都非自住稅率3.2%起跳
配合囤房稅2.0今年7月將上路,財政部在農曆年假後宣布最重要的子法規,其中包含全國約有312.6萬戶適用的單一自住優惠稅率排除豪宅標準,以及提供給地方政府訂立差別稅率的基準,公告期間僅有30天,財政部估算,囤房稅2.0上路,稅收淨增加約17.32億元。囤房稅2.0各類型課稅級距及稅率。囤房稅2.0母法規定,全國只有一戶的單一自住住宅可適用1%稅率,但要排除房屋現值一定金額以上物件,財政部定義,所謂一定金額是指各縣市自住應稅房屋現值由高至低,直轄縣市與新竹縣、市前1%被排除;其他縣市則是前0.3%被排除。財政部賦稅署長宋秀玲以2023年度台北市房屋稅標準為例,如計算到前1%,房屋現值大約是275萬400元,以下者就可享受1%優惠稅率,以上者則維持1.2%稅率,台北市大約是有23萬4995戶適用優惠,只有2373戶被排除。就全國來看,共計約312.6萬戶適用,大約2.4萬戶會遭排除。財政部也公布,地方政府訂立差別稅率基準,有關非自住空屋僅分成2大類別,一類是六都,共分4個級距2戶以下稅率3.2%,較非六都的2.6%高,但持有7戶以上,不論六都、非六都皆課以4.8%的高稅率。最被不動產業界關切的建商餘屋適用稅率,昨日公布持有1年內為2%,但超過2年的稅率即逾4%以上。宋秀玲舉例,如某人在台北市、新北市各有5戶非自住住宅,全國歸戶共計10戶,每戶適用稅率就是4.8%;依統計,六都非自住新屋在囤房稅2.0上路後,平均每戶稅負增加2.64萬元,漲幅78%;非六都每戶平均增加1.18萬元,增幅95%。對建商餘屋要課重稅,中華民國不動產開發公會全聯會理事長楊玉全痛批,囤房稅課建商的庫存、存貨,在各產業絕無僅有,租稅成本不斷墊高,房價要怎麼降下來。楊玉全認為草案給的銷售期太短,超過一年稅率就跳到2.4%以上,由於囤房稅是從拿到使照就開始計算,就算預售出去,一年內不一定可完成保存登記與過戶登記,都更案的時程如涉及釐正與變更,時間會拖更久,財政部應考量這些行政作業時間,及建商是生產者根本不具囤房動機,在基準上,應給予更為合理的銷售期間。否則集體加稅下,只有堆高房價,最後還是轉嫁給購屋者。住商不動產企劃研究室執行總監徐佳馨認為,新制將促使建商在預售期間盡量完銷,且小坪數銷售問題不大,對建商來說,中大坪數餘屋就算拿出來賣,恐怕也是票房毒藥。
囤房稅2.0最快明年7月上路! 賦稅署長:「這2點避稅」恐暴露於查稅高風險
全球稅法掀改革浪潮,我國2023年陸續通過或實施各項重要稅法,如「受控外國企業CFC制度」、「平均地權條例」,及「房屋稅差別稅率2.0」等,財政部賦稅署署長宋秀玲近日在一場講座中對此也提出2點建議,呼籲民眾要「避免曝露於查稅」高風險。立法院19日正式通過《房屋稅條例》修正草案(囤房稅2.0),其中關鍵條文第5條法定稅率經三讀通過,將囤房稅法定稅率由現行1.5%至3.6%調升至2%至4.8%。這次修法也擬定「全國總歸戶」和「全數累進稅率」,預計最快民國113年7月1日生效,114年5月正式開徵。近年來反避稅已成國際共識,多國陸續實施「移轉訂價」、「CFC (受控外國企業)制度」,及「BEPS(稅基侵蝕與利潤移轉)1.0及2.0」等新制,使全球邁入全新的稅賦環境。宋秀玲表示,在低稅負國家或地區設立紙上公司,利用三角貿易配置不合常規之利潤,或轉投資其他國家或地區之事業,保留利潤不分配,規避我國稅賦之情形將遭受嚴重挑戰之外,民眾應重新檢視全球營運布局、交易安排、資金存放與投資架構,除基於商業理由,有必要才在低稅負地區設立受控外國企業,避免曝露於查稅的高風險。國泰世華銀行12月舉辦《守富傳家 稅務傳承》講座,分享其觀察,多數民眾大都迫於健康問題或其他不可抗拒因素,才倉促進行傳承規劃。然而,台灣民眾所偏好的不動產資產,在傳承處理時較複雜且費時,最後往往迫於辦理傳承的時間壓力,需面臨較高的稅務成本。國泰世華銀建議,不論採取何種方式傳承,「趁早規劃」仍較為適宜,可考慮多家結合「傳承六寶」中的保險、信託、私募股權基金、遺囑等工具,諮詢銀行專家團隊資源,以因應全球稅法改革浪潮。
3大稅制優化措施拍板!減稅紅包估達382億 這「原因」一般民眾無感
行政院拍板3大稅制優化措施,主要有基本生活費從19.6萬元調升到20.2萬元、伙食費免稅金額每月2400元提高到3000元,以及綜所稅免稅額、扣除額與課稅級距調整;調整後,明、後年「減稅紅包」粗估達382億元。但專家直言,減稅好康,民眾無感,因薪水調升跟不上物價漲幅,小資族根本是窮到不用繳稅!一位不具名會計師批評,政府一再強調因免稅額、扣除額調高,才讓近半數申報戶不用繳稅。但近年免稅額、扣除額增加,主要是隨物價上漲調整,非稅制改革,小資族不用繳稅,代表薪資調整趕不上物價上漲,普通民眾很難感受到減稅好處,被批「窮到免繳稅」是合理的。稅制優化措施以及稅收影響預估值政府這波稅制優化中,2024年報稅首先享受到的是基本生活費調整,從現行的19.6萬提高到20.2萬元,也是基本生活費首度突破20萬大關,四口之家省稅1200元以上,財政部估算,整體減稅利益189億元。另伙食費不計入薪資所得的額度由每月2400元調至3000元,一年2.88萬調至3.6萬,年增7200元,省稅360元到2880元,整體減稅利益18億元。財政部賦稅署長宋秀玲表示,明年的「減稅紅包」起碼就有207億元。2024年度綜所稅免稅額及扣除額調整,包含免稅額從9.2萬調到9.7萬、標準扣除額從12.4萬調高到13.1萬、薪資與身障扣除額皆從20.7萬調到21.8萬。以四口之家計算,多了5.6萬可以扣除,省稅2800元以上,民眾在2025年報稅適用,預估所有的申報戶都可受惠,減稅利益達175億元。個人基本所得額(最低稅負制)免稅額從650萬提高為750萬元,有利於海外所得規畫;保險死亡給付免稅額從3330萬提高到3740萬,也有利保單和遺產規畫,2025年報稅時適用。宋秀玲表示,自2018年政府稅制優化以後調整四大扣除額,就有明顯的減稅利益。財政部估算,2018年以來,調整四大扣除額、基本生活費調整、長照扣除額,及綜所稅扣除額隨物價調整,到今年底為止,減稅利益達3200億元。減稅措施當中,還有遺產稅6大扣除額調整,包含配偶扣除額493萬調至553萬,子女50萬調為56萬、父母123萬調為138萬、身心障礙618萬調為693萬、喪葬費123萬調到138萬,以被繼承者遺產5000萬,有配偶與子女來計算,可以省稅約8.7萬元以上。
關鍵條文意見分歧…稅率等朝野協商 囤房稅2.0拚12月三讀
囤房稅2.0非自住住宅房屋稅收影響數立法院財政委員會16日審查有「囤房稅2.0」之稱的《房屋稅條例》修正草案,順利送出委員會,不過關於稅率等的關鍵條文,各黨團、立委意見分歧,最後保留朝野協商,財政部希望能在12月18日三讀通過。財委會審查行政院、立委與黨團《房屋稅條例》修正草案版本多達25案。其中保留協商有4案,最為關鍵為第5條,非自住住宅稅率從1.5到3.6%調高為2到4.8%、出租並申報所得者或繼承取得共有房屋稅率為1.5到2%、建商餘屋2年內稅率2到3.6%;以及第6條,財政部要提供差別稅率基準給地方政府參考,若地方政府沒有落實差別稅率或過於寬鬆導致的稅損,中央不會補足財源,強制要求地方政府採行囤房稅2.0。財政部承諾,近期會提供立委、黨團差別稅率參考基準,初步規畫22縣市將劃分3大模組,六大直轄市為一群組,非六都為一群組,屏東、台東與離島則為另一群組。至於外界所關心的建商餘屋部分,財政部也聽取外界意見,1年內的餘屋擬採單一稅率2%,超過1年未達2年的餘屋,採差別稅率2到3.6%。財政部官員表示,影響民眾購屋決策因素很多,建商要在1年內完成房屋銷售確實過短,所以只課徵基準稅率;超過1年未達2年擬按該建商全國的建案、餘屋比率規畫差別稅率。另外保留協商的2案分別是第9條地方政府的不動產評價委員會,民意代表不能進入,且專家、各種性別要達一定比率,財政部同意朝此方向修正,惟立委希望條文修正可更為細緻;與11條民眾黨、時代力量提案,房屋標準單價從現行3年重新評定,調整為2年,財政部表達將造成地方政府作業上的困難,因而保留。財政部賦稅署長宋秀玲表示,因投資客較喜歡炒作的「新屋」適用新房屋標準單價,故六都新屋、採囤房稅2.0後,非自住房屋稅負平均增加78%,平均每戶增加2.64萬元,對投資客財務槓桿是一大挑戰。不動產開發公會全聯會秘書長于俊明抨擊,建築業產品是存貨,且對當年GDP、房屋供給具有貢獻,不應被課囤房稅。且新屋稅基已高,再提高稅率,對建築業生產房屋形同刨根,只能藉由轉嫁生存,對房價下降沒有幫助。對於差別稅率未達標,中央將不再補貼地方政府租稅損失,住商不動產企劃研究室執行總監徐佳馨表示,房屋稅是地方稅,許多財稅學者認為中央如此會干涉到地方財政自主,但她認為財政部做法也確實給了地方政府要議會讓步的底氣。台灣房屋趨勢中心執行長張旭嵐表示,若新制上路,多屋族會有一波汰弱留強,出現「捨新屋,留中古」、「捨小戶,換大房」、「以買房,代租屋」三大現象。